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

一、小议《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谢文静[1](2020)在《《宝岛一村》中的言语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剧作品《宝岛一村》是由赖声川、王伟忠2011年在台湾的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联合出版的一部描写20世纪40年代-90年代台湾眷村生活的眷村题材文学作品。它的简体中文版在2013年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剧本记录了1949年的解放战争中,因战败由大陆溃逃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官及其家眷们在眷村的生活,用戏剧作品的形式再现了上世纪中后期的那段发生在台湾眷村的历史。由该剧本打磨成的同名话剧作品《宝岛一村》早在2008年便由赖声川、王伟忠担任联合导演,给搬上了话剧舞台,演出之后在国内外广受好评,随后在全国多次巡演,大受赞扬。《宝岛一村》剧本共计3幕45场,其时间跨度从1949年-2006年,长达57年。剧本中的人物角色多达30多个,存在数量极多的人物对话,其中也引发了大量的激烈矛盾与冲突。剧本中的人物对话总体围绕三个主要的冲突成线性展开:第一代眷村人思乡情怀与政治时局的冲突、第一代眷村人与第二代眷村人的冲突、第二代眷村人对眷村的逃离与回归冲突。大量的人物激烈矛盾与冲突,不仅实现了戏剧更充分乃至更深层次的叙事与主题表达,也使得剧本中所出现的言语行为也异常丰富。本文主要研究了剧作品《宝岛一村》中不同人物角色所作出的全部言语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上世纪50年代奥斯汀提出的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及其创建的分类标准。首先对剧本中所出现的全部言语行为根据言语行为发出者,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代眷村人即“眷一代”人物角色所作出的言语行为和第二代眷村人即“眷二代”人物角色作出的言语行为。接着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分类标准,按照语力大小,并充分联系上下文和言语行为发出时的语境,把“眷一代”和“眷二代”所作出的言语行为分别分成了裁决型言语行为、行使型言语行为、承诺型言语行为、态度型言语行为、阐释型言语行为这5个类别。并用数据统计法对各大部分不同类别言语行为的数量做了一个穷尽式的统计,并辅以图表展示。然后运用举例分析法这种文本分析方法,充分联系上下文和言语行为发出时的语言环境,并且注意人物角色同时发出的准语言,对剧本中每一代眷村人所作出的各类言语行为都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分析,还尽量得出了每个类别的言语行为对应不同发出者时的倾向性特点。最后一章总结了《宝岛一村》中“眷一代”、“眷二代”作出不同类别言语行为时的倾向性特点,得出了“眷一代”、“眷二代”这两代眷村人在发出各类言语行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代际差异,并分析出现代际差异的原因可能和这两代眷村人的不同生长环境、生活阅历有关。最后对造成两代人言语行为表现上代际差异的深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及个人自身方面做一个可能性的分析,推测造成代际差异的深层原因可能是:两代人政治地位的不同、时代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和自我认同感的差异,并给予一定的分析。

史欣冉[2](2020)在《戏剧动作魅力解读——以《雷雨》为例进行探讨》文中提出戏剧作为独特的文学体裁与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文学殿堂中熠熠生辉,而戏剧的情感表达、情节的推动和矛盾的激发等都离不开戏剧动作。戏剧动作在戏剧文学展示,情感表达方面功不可没。《雷雨》作为曹禺先生的经典代表作,在戏剧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紧凑的故事安排和不断激化的矛盾冲突,让戏剧高潮迭起,引人喝彩,而戏剧动作也熔铸在字里行间。本文以《雷雨》为例,探讨戏剧动作的魅力,从戏剧外部性体动作、言语动作和静止动作三方面分析《雷雨》的戏剧动作性及其意义,使大家对戏剧的解读与思考更为深入、彻底。

曹雨[3](2019)在《滇剧唱词比喻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滇剧是云南艺术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一直以来学者们从未中断过对滇剧的研究。目前,学界对滇剧的研究主要偏向于艺术方面,鲜有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滇剧的唱词进行研究。本文从修辞学角度出发对滇剧唱词中的比喻辞格进行考察,运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定性统计法和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地梳理了滇剧唱词中的比喻修辞。本文从比喻辞格的类型、本体、喻体、喻词、功能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对滇剧唱词中的比喻辞格进行了研究。对所收集到的语料进行了分类统计后,滇剧唱词中的比喻类型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零度形式及十四种偏离形式,其中明喻的使用数量最多。另外,在滇剧唱词中比喻辞格存在综合运用的现象,有相同类型的比喻辞格连用、不同类型的比喻辞格连用及比喻辞格与其它辞格的合用等。滇剧唱词中比喻修辞的本体和喻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可以把本体和喻体分为人物类、事物类、具体事件类、熟语类和俗语类五个大类。除了多样性的特征外,本体还具有具象性、多为人物类本体和本体结构多样化的特点。喻体则具有喻体多为事物类、喻体选择偏爱动物类和喻体选择虚拟事物的特点。而联结本体和喻体的喻词在滇剧唱词中种类多样,形式丰富,具有鲜明性和书面化两大特点。最后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具有修辞功能是比喻最基本的作用。它能使平淡的语言形象化、艺术化。从修辞功能的角度看,滇剧唱词中比喻修辞具有衔接情节、照应语境的篇章功能,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的文化功能和增强语言魅力、塑造剧中意境的审美功能。

臧玉[4](2019)在《《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第一份戏剧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诞生至今,大量戏剧类期刊相继涌现,它们以各自的风采记录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曲折历程。本文所研究的《剧本》期刊便是其中的开拓者和领先者。论文全面梳理了2000年至2010年的《剧本》期刊及相关资料,采用整体观照和具体现象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专栏”展开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论题的来源与创新点、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等。第一章,对《剧本》期刊进行概述,主要从期刊创刊缘起、历史沿革与当下发展三方面入手进行梳理整合。第二章,对《剧本》专栏设置概况进行研究,依托基本构成与风貌、专栏的编排特色与专栏的价值观念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三章则立足刊载剧作品的专栏,对《剧本》专栏中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以及不同刊载戏剧作品专栏,对其中的种类与分布、选材与导向和立意与追求深入分析。第四章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刊载剧作家的专栏,对其中“剧作家研究”、“剧作家写真”和专题研讨会三部分专栏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与第二、三章研究内容相辅相成,第五章则立足于刊载戏剧评论的专栏,从“新作感觉·剧评”到“每月剧论”,对不同专栏反映出的独白与对话、群策与反思和兼容与抵牾进行分析与解读。第六章论述了《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者是从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两方面,具体探讨其与当下同类戏剧期刊以及戏剧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下戏剧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后者则从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入手,着重对期刊专栏进行宏观的审视与考察,以全面探讨其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和通俗而不媚俗的刊物品格。总的来说,2000年至2010年间的《剧本》期刊专栏以其丰富可观的数量、全面详实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理论研究在同类型戏剧期刊中自成一格、独树一帜。而且,期刊生存的外部环境与期刊自身的发展状态异于其他各个时期,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韩潇潇[5](2018)在《戏剧动作的魅力——浅析话剧《雷雨》的戏剧动作性》文中研究指明话剧《雷雨》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与其优秀的戏剧动作分不开的。通过总结前人对戏剧动作的概念和分类,以《雷雨》为例,进一步探讨戏剧动作的特性及作用意义,旨在分析的过程中,把握《雷雨》的独特魅力。

章雅娜[6](2018)在《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选文的语言特色及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戏剧语言等于抓住人物的灵魂、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想要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作品内涵,必须从戏剧语言入手,抓住戏剧语言的语言特点,从而去领略隐藏在语言深处的丰富内涵。为此,本文主要以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论述其戏剧选文的语言特色,并结合具体课例,整理其在课堂中的实践情况。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其中,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沪教版高中语文戏剧文学的分布及语言特点”,主要对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戏剧文学的分布情况及语言特点进行了探讨。从中,得出戏剧文学在教材中占的比重小,但涉及类别较广的结论;同时,指出戏剧语言具有动作性、性格化、抒情性、音乐性、口语化和含蓄性的特点。第二章是“话剧剧本语言特色教学”,主要以《雷雨》为例谈话剧剧本语言特色教学。对《雷雨》剧本“动作性强的人物对白”“细致生动的舞台提示”和“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三个语言特色进行论述,并结合具体课例,整理其在课堂中的实践情况。第三章是“戏曲剧本语言特色教学”,主要以《窦娥冤》《长亭送别》为例谈戏曲剧本语言特色教学。对《窦娥冤》《长亭送别》剧本“古典诗词的化用”“民间口语的善用”“各种修辞的妙用”和“抒情方式的巧用”四个语言特色进行论述,并结合具体课例,整理其在课堂中的实践情况。本文从戏剧语言特点入手,论述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戏剧选文的语言特色,并整理其在课堂中的实践情况,希望为广大教师在戏剧语言的教学上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史超[7](2017)在《巧用会话原则教《雷雨》》文中研究指明《雷雨》,这部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作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那如蜘蛛网般复杂的人物关系谱,让人唏嘘不已。雷雨过后只剩悲哀的结局,正是这部由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恩怨构筑成的悲剧,让人们走进了一个"令人痴迷而又憧憬的艺术境界"(钱谷融、殷国明《文学理论研究》)。但同时曹禺这部经典作品对于初次接触戏剧、生活阅历尚浅的高中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大难点,本文试从会话原则入

刘亚[8](2016)在《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初,一批反映“文革”问题、揭露与批判由于极左路线的遗毒而滋生的种种现实问题的所谓“社会问题剧”闪亮登场,万众瞩目。观众奔走相告,不吝赞美之词;评论界也给予热烈回应,使其很快成为文化热点事件。但短暂火爆之后却又迅速沉寂,直至沉没多年才被重新记起和打造,其接受过程和现象可谓耐人寻味。本文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上,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全面考察和梳理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在当代中国的接受过程和接受状况,剖析观众内在的接受心理,阐释接受现象,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探寻戏剧接受的一般规律。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共五部分组成。绪论简要介绍选题理由、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第一章梳理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轨迹。对新时期初几部代表性的问题剧《于无声处》、《有这样一个小院》、《报春花》、《未来在召唤》、《救救她》和《假如我是真的》进行重点扫描,厘清它们的接受过程和接受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整体接受轨迹。第二章探讨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心理。主要从宣泄心理、求新心理、受教心理、补偿心理、追星心理、从众及逆反心理等方面,探讨观众将欢呼声献给此类作品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阐明问题剧火爆的原因,即探究问题剧是如何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而受到热烈欢迎的。第三章分析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昙花一现”接受现象。分析造成此接受现象的原因,包括内在、外在两方面因素,关键在于问题剧本身艺术品格上的缺失,主要体现为创作公式化、人物概念化和语言宣教化,从观众审美心理变化的角度来加以探讨尤为必要。结语总结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接受的经验与教训,探寻戏剧接受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聚焦于戏剧创作、接受与时代政治的关系问题,戏剧接受心理问题,创作的经典性与接受的长期性问题。为方便读者了解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上演情况、查阅相关文献,本文在正文之后还附有《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上演剧目》和《新时期初主要“社会问题剧”资料汇编》。

杨晨曦[9](2016)在《上海美影厂创作群创作思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20世纪初为起始点的上海文化环境为入手,客观呈现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左右的电影、美术、儿童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发展状态,并理清这些内容与早期中国动画发展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美影厂创作群中的部分成员在20世纪20-40年代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并开始创作实践。在此前提下,本文将研究主体即美影厂的创作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展开研究与分析,从相对宏观的视野观察美影厂这一个文化群落进行的美术片创作活动以及所反映出的创作思想。为了有条理的对创作群的创作活动和创作思想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按照进入群体的时间先后以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将创作者划分为三个代际。同时,对整个创作群的身份属性进行归纳,总结他们的创作特点,并参照其他国家的动画创作人员的身份属性,将他们归为作者型动画的创作者。紧接着,本文按照三个历史年代对创作群进行创作思想的研究和分析。第一历史时期(1949年-1977年),创作群创作思想的初步形成,特伟明确提出美影厂的美术片创作要走“民族化之路”,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付诸实践。由于此时期创作群基本是集体创作、集体学习,所以,特伟提出的创作思想很快成为整个创作群的思想纲领,被各位创作者从各个实践角度践行。以第一代创作者为核心的创作力量在这个时期创作完成了美影厂的扛鼎之作《大闹天宫》,这部影片应该是代表着此时期创作群创作水准的高峰。同时,创作群成员通过深入学习,努力创新,发明了剪纸片、水墨片等多个新片种,这些新片种的发明,使得民族化的多元发展成为可能。而在影片题材与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实践,体现出了创作群第一代成员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厚的艺术经验与修养。在当时以政治为主导的时局下,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创作群成员自然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文艺创作思想,他们的创作思想具有较高的政治自觉性与服从性,这一时期美术片普遍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与说教性。而处于计划经济下的美术片创作不用顾虑生产成本与市场投放等问题,实际形成了整个创作群对于市场运营的忽视,加之十年浩劫给美术片创作带来的伤害,导致了美影厂改革开放后面对美日动画的来袭所表现出来的茫然和无措。当时创作群中的第一代处于创作的旺盛期,不仅他们自己能够很好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而且他们日臻完善的创作思想对于正在成长期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影响,自然成为了二、三代自身创作思想成型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的创作群创作思想基本可以归纳为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即走“民族化之路”,且领导核心有力、集体性的、政治为主导的、适合在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的创作思想。第二历史时期(1978年-1988年),此时期的创作思想特点主要有:第一方面,创作思想从之前主要表现为政治自觉性与服从性的集体意识,转向于个性的张扬,以及对于时代的关照的多元化表达,这是这一阶段创作群对于“民族化之路”演进的重要的特点。第二方面,迎接更为真实的人性。影片中的人物也再不是完美的人,也不再是脸谱化的设定。人物的缺点被显露,善良与狡黠被并置于同一体。创作者试图去描绘一个更为真实的人物,这与80年代整个中国电影的创作风潮呈现出一致性。对应创作群在艺术创作上的第二次高峰,市场运作则让他们陷入了前途未知的困局中。为了适应残酷的市场变化,创作群不得不做出改变,无论是多集片、系列片的推出,还是加工片的开始合作,都是试图通过自身的改变重新赢回自己的艺术创作空间。由于第一代领袖人物特伟、三万等陆续退出,第二代开始成为行政上的领导者和艺术创作上的引领者,但是第二代领导者在创作上领导力较之第一代相对比较薄弱,加之陌生的市场经济使他们更加茫然,此时的美影厂创作群整体逐步陷入创作的困境。这一时期的创作群创作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民族化之路”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更具时代性的,更具个性的,多种片长形式的艺术短片、影院长片、多集片、系列片并存。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创作群开始思考创作如何转型。第三历史时期(1989年-1999年),至此时期末创作群的成员实体基本瓦解。第一代因为年龄原因,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下,第二代大多退居二线,第三代中不少人因为经济或其他原因离开美影厂,留下一部分第二、第三代成员在艰难中苦撑。至此,他们的创作思想的发展也基本告终。在经历了80年代的诸多美术片创作本身的改良尝试后,创作者的思想也由单纯的创作本身的改良转向了顺应市场的运作方面的思考,作者型创作人才通过自发的思辨与学习,逐步开始向市场运作人才转变。这一时期美影厂创作群的创作思想看似已经和特伟提出的“民族化之路”相去甚远,甚至从表象来看是背道而驰的,但其本质上是以创作群第三代为主的创作者尝试在国际化语境中寻找“民族化之路”的前行方向,重新在迷失的前路中找回自我。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创作群成员年龄的原因,他们不得不暂时停下“民族化之路”的探索。在通过三个历史段落的史料呈现和创作思想具体分析后,创作群的创作思想发展及原因脉络逐渐清晰。美影厂创作群能够形成相对统一且持续的创作思想就本身来说,主要他们是有集体学习、集体创作的传统,以及三代人之间在创作活动中的合作,这种合作让他们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师承式的合作关系。而他们为影片设置的采风、专项学习等创作机制为他们多方面、跨艺术门类的知识积累提供了必要的补充。而以上三点是创作群共同创作思想形成的内部基础。而对外交流以及与艺术家的合作,则从更宽广的维度上丰富着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群自觉创新与开放包容的创作态度来源于培育他们的上海文化环境,“民族化之路”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表象,美影厂创作群作品的多样性,以及创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文人所特有的情怀,本质上是上海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大融合所形成的文化基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出的不同产物。对应绪论中提到的各个时期社会对于美影厂创作群冷暖各异的评论,最后,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为给予美影厂创作群一个客观的评价创造一个可能性。同时,美影厂创作群的创作思想的总结也给我们当下的动画发展,以及动画人才培养与扶植中对于“民族性”的把握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内容。

李逊唯[10](2016)在《评论的边界 ——李健吾戏剧批评的作者主体性研究》文中认为李健吾在中国近现代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对象中,戏剧又是不可忽视的一支,他对戏剧作品的赏析和评论见解独到,从不同的方面凸显着作者这个角色在戏剧批评中的主体性。作为戏剧评论者的李健吾虽然是在以文论剧,但他并未将自己限制在戏剧文本的话语范围之内,而始终在以自己宽广的艺术视野和厚重的学识积淀对剧作进行着丰富而精彩的阐释,戏剧批评作者的主体性也随之确立起来。而正是这一特质让李健吾的戏剧批评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学批评领域独树一帜,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李健吾戏剧批评的创作历程以及相关作品的分析,深入李健吾的戏剧批评观中,从思想基础、形成原因、表现形式、深远意义及所遇困境等几个方面来认识其戏剧批评的作者主体性。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绪论部分,对李健吾的戏剧批评事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并且提出了李健吾戏剧批评作者主体性的问题;第二部分开始深入到李健吾戏剧批评的思想基础来探究其作者主体性的形成原因,作为学贯中西的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养分一方面来自留法期间对西方文论的钻研,另一方面又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两者合在一起才造就了李健吾富有作者主体性的批评风格:第三部分对李健吾戏剧批评展开全面的梳理,根据特点的不同将其中能够体现出作者主体性的种种要素归纳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涵盖了批评标准、批评原则等批评观念的倾向,也包括文风、文体等艺术风格的追求,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列举和梳理,使得李健吾戏剧批评的作者主体性一目了然;第四部分的研究是将李健吾的戏剧批评置于20世纪文学批评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李健吾戏剧批评作者主体性在这个批评话语不断变革的时代中所遭遇的各种挑战,而这些挑战随之造成了许多困境,这些困境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有些是现实的,有些是观念上的,但它们无一例外都对李健吾戏剧批评的作者主体性造成了或多或少的损害;第五部分立足于当下中国的文艺批评,从客观的视角分析了文艺批评环境的不足和作者精神的缺失,由此突出了李健吾戏剧批评作者主体性的现实意义和作者精神的传承问题,并肯定了李健吾总是行走在评论的边界且不断追求突破的批评姿态。当然,本文在资料搜集、理论建构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真诚地希望为李健吾批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角度,并且对当下中国文艺批评环境的改善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

二、小议《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议《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宝岛一村》中的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三节 言语行为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四节 国内外言语行为中对台湾文学的观照
        一、台湾文学的大陆研究现状
        二、语用学视角下国内戏剧研究现状
第一章 《宝岛一村》的眷村叙事及其中蕴含的言语行为
    第一节 《宝岛一村》时代背景——眷村始末
        一、眷村的由来
        二、天南海北的眷村居民
        三、眷村人——台湾的“外省人”
        四、眷村经历的变化
        五、眷村的消逝
    第二节 《宝岛一村》的眷村记录
    第三节 《宝岛一村》中的人物对话与矛盾冲突
        一、戏剧文体的语言特色
        (一)生动性
        (二)鲜明性
        (三)口语化
        二、戏剧的文体特点——人物对话与矛盾冲突
        三、《宝岛一村》的矛盾冲突
    第四节 《宝岛一村》蕴含的言语行为
第二章 《宝岛一村》中“眷一代”的言语行为
    第一节 “眷一代”的裁决型言语行为
    第二节 “眷一代”的行使型言语行为
    第三节 “眷一代”的承诺型言语行为
    第四节 “眷一代”的态度型言语行为
    第五节 “眷一代”的阐释型言语行为
第三章 《宝岛一村》中“眷二代”的言语行为
    第一节 “眷二代”的裁决型言语行为
    第二节 “眷二代”的行使型言语行为
    第三节 “眷二代”的承诺型言语行为
    第四节 “眷二代”的态度型言语行为
    第五节 “眷二代”的阐释型言语行为
第四章 《宝岛一村》中言语行为的代际差异及其深层原因
    第一节 言语行为的代际差异
    第二节 言语行为代际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地位的不同
        二、时代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四、自我认同感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戏剧动作魅力解读——以《雷雨》为例进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剧动作的解读与分类
    (一)戏剧动作的解读
    (二)戏剧动作的分类
二、《雷雨》戏剧中的戏剧动作分类与解读
    (一)《雷雨》戏剧中的外部形体动作
    (二)《雷雨》戏剧中的言语动作
    (三)《雷雨》戏剧中的静止动作
三、结束语

(3)滇剧唱词比喻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滇剧研究综述
    第一节 滇剧发展历史研究
    第二节 滇剧声腔研究
    第三节 滇剧剧目研究
        一、剧目的搜集整理
        二、剧目的鉴赏评析
    第四节 滇剧表演艺人和表演艺术研究
        一、滇剧表演艺术家研究
        二、滇剧音乐研究
        三、滇剧表演艺术研究
    第五节 滇剧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研究
        一、滇剧文化价值研究
        二、滇剧传承发展研究
第二章 滇剧唱词比喻辞格类型
    第一节 滇剧唱词比喻辞格的零度形式
        一、明喻
        二、暗喻
        三、借喻
    第二节 滇剧唱词比喻辞格的偏离形式
        一、反喻
        二、缩喻
        三、倒喻
        四、较喻
        五、约喻
        六、双喻
        七、博喻
        八、诘喻
        九、补喻
        十、引喻
        十一、接喻
        十二、扩喻
        十三、迂喻
        十四、连锁喻
    第三节 滇剧唱词比喻辞格类型的特点
        一、零度形式占比大,明喻使用频率高
        二、比喻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三章 滇剧唱词比喻本体研究
    第一节 本体的类型
        一、人物类
        二、事物类
        三、具体事件类
        四、熟语类
        五、俗语类
    第二节 本体的特点
        一、本体具有具象性
        二、本体多为人物类
        三、本体结构多样化
第四章 滇剧唱词比喻喻体研究
    第一节 喻体的类型
        一、人物类
        二、事物类
        三、具体事件类
        四、熟语类
        五、俗语类
    第二节 喻体的特点
        一、喻体多为事物类
        二、喻体选择偏爱动物类喻体
        三、喻体选择虚拟事物
第五章 滇剧唱词比喻喻词研究
    第一节 喻词的类型
        一、似类
        二、如类
        三、像类
        四、比类
        五、是类
        六、成类
        七、其它
    第二节 喻词的特点
        一、鲜明性
        二、书面化
第六章 滇剧唱词比喻修辞功能研究
    第一节 篇章功能
        一、衔接情节
        二、照应语境
    第二节 文学功能
        一、塑造人物
        二、渲染气氛
    第三节 审美功能
        一、增强语言魅力
        二、塑造剧中意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章 《剧本》期刊概述
    第一节 创刊缘起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当下发展
第二章 《剧本》专栏设置概况
    第一节 基本构成与风貌
    第二节 专栏的编排特色
        一、获奖剧作的品牌化塑造
        二、新视野下的图文搭配
    第三节 专栏的价值观念
        一、宏观层面
        二、微观层面
    小结
第三章 立足剧作品: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
    第一节 种类与分布
        一、博涉内外,广纳古今
        二、海纳百川,万类竞妍
    第二节 选材与导向
        一、旧瓶装新酒:旧史新说
        二、关注大事件:与时代同行
    第三节 立意与追求
        一、自成一格:新颖性
        二、见微知着:思辨性
        三、与时俱进,紧扣主旋律
    小结
第四章 聚焦剧作家:从“剧作家研究”专栏到“剧作家写真”专栏
    第一节 剧作家研究
    第二节 剧作家写真
    第三节 专题研讨会
    小结
第五章 重视戏剧评论:从“新作感觉·剧评”专栏到“每月剧论”专栏
    第一节 独白与对话
    第二节 群策与反思
    第三节 兼容与抵牾
    小结
第六章 《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历史价值
        一、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
        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
    第二节 现实意义
        一、指导意义: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
        二、借鉴意义:通俗而不媚俗的专业期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剧本》期刊开设专栏类目汇总(2000-2010)
附录二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的专栏汇总(2000-2010)
附录三 :《剧本》期刊剧评与剧论专栏汇总(2000-2010)
附录四 :《剧本》期刊剧作家研究专栏汇总(2000-2010)
附录五 :《剧本》期刊刊载的戏剧作品汇总(2000-2010)
附录六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话剧作品汇总(2000-2010)
附录七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戏曲作品汇总(2000-2010)
致谢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5)戏剧动作的魅力——浅析话剧《雷雨》的戏剧动作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剧动作的概念与分类
二、话剧《雷雨》的戏剧动作特性
    (一) 戏剧动作具有直接性
    (二) 戏剧动作具有未来性
    (三) 戏剧动作具有目的性
三、话剧《雷雨》的戏剧动作的作用意义
    (一) 言语动作的魅力
    (二) 外部形体动作的魅力
    (三) 静止动作
    (四) 音响动作
四、小结

(6)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选文的语言特色及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沪教版高中语文戏剧文学的分布及语言特点
    第一节 沪教版高中语文戏剧文学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 沪教版高中语文戏剧文学的语言特点
第二章 话剧剧本语言特色教学
    第一节 《雷雨》剧本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 《雷雨》语言教学的课堂实践
第三章 戏曲剧本语言特色教学
    第一节 《窦娥冤》《长亭送别》剧本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 《窦娥冤》《长亭送别》语言教学的课堂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轨迹
    一、《于无声处》
    二、《有送样一个小院》
    三、《报春花》
    四、《未来在召唤》
    五、《救救她》
    六、《假如我是真的》
第二章 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接受心理探究
    一、宣泄心理
    二、求新心理
    三、受教心理
    四、补偿心理
    五、追星心理
    六、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
第三章 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昙花一现”接受现象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上海美影厂创作群创作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角度
    三、研究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七、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沪上的文化环境
    第一节 上海的近代电影工业发展
        一、外国影业的登陆与影院的繁荣
        二、本土电影的崛起
    第二节 多元的美术界
        一、西洋美术教育的开端
        二、上海美术界的格局
        三、大众美育的普及与繁荣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发展
    第四节 戏剧艺术的发展
第二章 美影厂创作群的代际关系
    第一节 从东影卡通股到上海美影厂
    第二节 创作群的代际关系及代表人物
    第三节 创作群的成员整体特点
        一、创作群的成员身份属性
        二、创作群的人才结构
    小结
第三章 第一时期(1949年至1977年)创作群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文化环境
        一、政治为主导的时局观
        二、美苏电影的影响
    第二节“民族化之路”的实践
        一、“民族化之路”的自觉性
        二、题材的探索
        三、片种与技术的创新
    小结
第四章 第二时期(1978—1988)时代催促下创作群的思变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下的文化环境
        一、探索性与时代性的思想氛围
        二、与美日动画不等量竞争
        三、相较南斯拉夫动画
    第二节 时局催促下的思变
        一、时代下的人文关照
        二、系列片与多集片的初探
        三、以创新坚守艺术
        四、创作与理论的失衡
    小结
第五章 第三时期(1989--1999)面向市场,变革求存的解体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下的文化环境
        一、市场的压力
        二、人才的流失
    第二节 市场化的思想转变
        一、加工片与合拍片
        二、一厂三制
        三、举办电影节
        四、改变创作状态
    小结
第六章 创作群的创作思想总体性特点
    第一节 创作群创作思想形成的内部基础
        一、集体学习的传统
        二、代际之间的传承关系
        三、为影片设置的创作机制
    第二节 创作群创作思想形成的外因
        一、中外交流
        二、与艺术家的合作
    第三节 创作群的创作思想演变及特点
        一、创作群创作思想的演变
        二、创作群创作思想的特点
    第四节 研究创作群创作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给予美影厂创作群正确的历史评述
        二、认清“民族化之路”的前进方向
        三、关注动画人才的培养环境
        四、支持作者型动画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10)评论的边界 ——李健吾戏剧批评的作者主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综述
    1.2 选题依据、目的以及研究方法
    1.3 李健吾戏剧批评简介
    1.4 寓于戏剧批评中的作者主体性研究
第2章 李健吾戏剧批评作者主体性的由来以及思想基础
    2.1 留学经历对李健吾戏剧批评的影响
        2.1.1 唯美主义思想
        2.1.2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精神
        2.1.3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2.2 李健吾戏剧批评与中国传统思想
第3章 李健吾戏剧批评作者主体性的特征与呈现
    3.1 个人书写式的批评风格
        3.1.1 自我的批评依据
        3.1.2 自觉的批评意识
    3.2 极具人文关怀的批评视野
        3.2.1 人本的批评
        3.2.2 人情的批评
    3.3 时代变化下的美学坚持
第4章 李健吾戏剧批评作者主体性的困境
    4.1 文艺批评的现代性转变
        4.1.1 现实主义的变质
        4.1.2 现代主义的挤压
    4.2 被放大的“随笔体”批评
第5章 李健吾戏剧批评作者主体性的学术价值与当代意义
    5.1 作者主体意识:评论的边界
    5.2 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环境与作者精神传承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小议《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宝岛一村》中的言语行为研究[D]. 谢文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戏剧动作魅力解读——以《雷雨》为例进行探讨[J]. 史欣冉. 中国民族博览, 2020(06)
  • [3]滇剧唱词比喻修辞研究[D]. 曹雨.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D]. 臧玉.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5]戏剧动作的魅力——浅析话剧《雷雨》的戏剧动作性[J]. 韩潇潇. 戏剧之家, 2018(31)
  • [6]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选文的语言特色及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为例[D]. 章雅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7]巧用会话原则教《雷雨》[J]. 史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25)
  • [8]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研究[D]. 刘亚. 扬州大学, 2016(02)
  • [9]上海美影厂创作群创作思想的研究[D]. 杨晨曦.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2)
  • [10]评论的边界 ——李健吾戏剧批评的作者主体性研究[D]. 李逊唯.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