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 进入实用的数码电器将拥有 IPv6 地址

IPv6 进入实用的数码电器将拥有 IPv6 地址

一、IPv6进入实用化 数码家电将有IPv6地址(论文文献综述)

黄奇近,黄宗明[1](2013)在《传统广电网科技创新——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文中研究指明1我国现代化事业处在重要历史节点"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处在重要历史节点上。只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国63周年人民日报社论)。广播影视行业现代化事业发展也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我国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

李良灿[2](2013)在《智能家居中网络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才能让普通民众享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俨然成了各个科研机构、学校、企业所密切关注的领域。而这些研究领域中最贴近民众生活的当属有关于家居智能化系统的研究了智能家居系统的概念多年前已经出现,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迟迟得不到普及应用,甚至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负面的印象。本文通过对智能家居系统的重新思考,指出了由于传统系统中设备的组网方式带来的安装复杂性是限制智能家居系统普及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智能家居系统实际应用环境的网络系统,即分层式的簇树型6LoWPAN网络。井对系统中的节点做了硬件实现。首先,通过对智能家居系统中网络实现方式的研究,指出无线化将是未来智能家居系统发展的方向。然后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关键技术做了研究,讨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互联的可能性、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智能家居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个人局域网的特点,指出基于IPv6的低速无线个域网是智能家居系统无线化的一个最佳的网络解决方案。最后,针对智能家居系统的实际使用环境,提出了一个分层式的簇树型6LoWPAN网络拓扑并对其中的节点做了硬件实现和性能分析。

周金金[3](2011)在《IPv4/IPv6双协议栈架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Internet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大,应用日益增加,IP地址即将耗尽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为解决IPv4的设计缺陷,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开发了新一代Internet协议IPv6,但由于IPv4与IPv6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存在众多基于IPv4协议的网络及应用,因此,要用新的IPv6代替旧的IPv4必然存在一个过渡时期。针对上述问题必须研究一种过渡机制,并针对该过渡机制设计实现一种在IPv4和IPv6两种网络之间相互迁移转换的技术,目前比较流行的技术是采用双协议栈。三层交换机是主要应用在各种大中型企业网、园区或者城域网中的重要组网设备,实现了双协议栈的三层交换机是可以应用于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时期的重要网络设备,通过此设备可以实现IPv6网络与IPv4网络的互通,支持双协议栈的三层交换机必将在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平稳过渡中起到重要作用。本论文第一章简要总结概括了目前国内外IPv6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具体分析了目前IPv4向IPv6过渡的几种技术,并对这几种技术的特点及优缺点做了详细比较;第三章介绍了作为IPv4/IPv6双栈应用平台的电信级三层交换机的硬件设计;第四章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IPv4/IPv6双栈软件架构设计,然后具体介绍了IPv6协议栈部分的设计及实现;第五章将实现的IPv4/IPv6双栈成功移植到电信级三层交换机平台上,对IPv4/IPv6双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对实验数据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IPv4/IPv6双栈运行稳定,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要求,可以投入使用;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薛冬冬[4](2010)在《IPv6中乒乓移动切换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与无线网络技术的融合,满足了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入Internet,并且能够实现移动主机不断的移动而与Internet连接不中断,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对移动主机进行重新配置,而能够保持与Internet的连接。移动IPv6协议就为移动用户提供了这种移动支持,因此研究移动IPv6技术很有现实意义。目前研究移动IPv6的关键技术的热点主要是在移动IPv6切换过程中如何保证通信的连续性、如何缩短切换的时延、如何保证移动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如何保证切换的平滑和如何提供QoS保证等。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移动节点从一个接入路由器移动至另一个接入路由器时,仍然保持其连通性的这个切换过程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移动IPv6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切换技术,它是移动IPv6的关键技术。尽管现有的移动IPv6的切换技术有很多,但是具有代表性的切换技术有MIPv6、FMIPv6、HMIPv6、FHMIPv6切换技术和这些方案的改进方案。目前这些现有的几种移动IPv6切换技术基本上都存在切换延迟大、分组丢失率高、吞吐量低等问题,都不能满足一些实时应用对切换延迟比较敏感的要求。特别是对于这种特殊的乒乓移动的切换,更是不能满足其要求。为了改善切换性能,减少切换过程中的切换时延和数据分组的丢失,尤其是乒乓移动模式下的切换时延和数据分组丢失等问题,本文进行了如下工作。分析研究了现有的切换技术,并对其具有代表性的MIPv6、FMIPv6、HMIPv6、FHMIPv6切换技术进行了介绍,对切换性能做了相关的比较和总结。分别对这几种代表性的切换技术在特殊的乒乓移动模式下的切换延迟、分组丢失率和吞吐量等切换性能方面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发现这些切换技术虽然各有特色,但都没有考虑到移动节点在乒乓移动模式下的切换性能。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乒乓移动模式下移动IPv6切换技术的优化方案,这种优化方案是分别在FMIPv6和FHMIPv6切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案中,在隧道状态表中缓存了乒乓切换所需要的IP地址,建立的隧道,通过改变已建立的隧道的状态,来避免频繁申请和释放IP地址。并且增加了定时器的设置,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移动节点又切换回原来的链路,则缓存的这几种隧道表的IP地址就可以被重新使用,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移动节点没有回到原来的链路,则释放缓存中的IP地址,同时对数据包的乱序问题,做了简单的改进,并且详细介绍了在FMIPv6和FHMIPv6切换技术的基础上的优化方案工作机制以及改进方案的数据流的传输。

李理[5](2009)在《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从生产力角度划分,人类社会形态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进是从技术革命开始的,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产业技术革命带动了人类社会由漫长的农业社会快速进入了工业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也是如此,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迅速地向信息社会演进。在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劳动工具、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聚居特点乃至组织结构等都发生了显着变化。这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本身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意味着深刻、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并最终决定国际秩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社会形态,信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本身,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但是,正如世界各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步伐不一致,各国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步调也是不一致的,存在着快慢之分,存在着竞争。哪个国家的信息获取、处理、传播的能力越强,信息社会建设的步伐也就越快,水平就越高,就越能保证“制信息权”,甚至如美国着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预言的那样,通过掌握信息、控制网络来拥有整个世界。在这场社会形态的演进竞争中,有两个国家的表现非常突出:一是作为信息技术革命发源地的美国,其不仅是最早开展信息社会相关研究的国家,最早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国家,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二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信息社会概念的日本,虽然其在上世纪于实践上演进显着落后于美国,但是,由于日本政府已经清醒认识到了差距所导致的后果,于新世纪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措施来加快信息社会建设,在短时期内跃居为当前信息社会较发达国家。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信息社会的“先发国家”,而且不仅“先发”,还实现了“先至”,其演进路径本身可能就代表了一种最优演进路径;一个是相对而言的信息社会“后发国家”,虽然还没实现“先至”,但是发展速度惊人,其发展路径对广大信息社会后发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在当前还处于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社会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形态是不可跨越的,我国不可能跨过工业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入信息社会。然而,由于信息社会的生产力要素本身就蕴含在工业社会之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可作用于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带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因而,我国可通过发展信息社会生产力要素来加速推动工业社会发展,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实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由于信息社会是在信息化生产力的要求下,国民经济以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技术力量和技术基础,产业结构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生产、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依托,社会结构框架呈现出网络化和扁平化特点的社会,其演进本身不仅包括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且包括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建设、IT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制度环境的完善,所涉及的层面非常之广,建设中需要支付大量的经济成本乃至社会成本,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信息社会后发国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实现这场宏大的社会形态演进,是我国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界都应深切关注的重大课题。对于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国在当前发展阶段,通过比较这两个在信息社会建设上先进及典型的国家信息社会发展的异同及造成差异的诱因,来摸索信息社会建设的一般规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充实、发展本国的信息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信息社会建设实践,尽可能地选择一条社会成本最低的社会演进路径,低成本、高效率地推进信息社会建设。因此,笔者选择“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为题来展开系统研究。本文是遵循这样的研究思路展开的:在对信息社会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对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方面展开系统分析,研究其共同遵循的规律,结合内外部制约因素,分析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不同及差距,明确这种差异性是否符合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哪一种做法及模式才更接近信息社会演进的最优路径,从而得出对我国信息社会建设的启示。具体研究的展开是从整体观出发,采取从环状看因果的观察角度,采取演绎推理和经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研究成果与资料的基础上,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具体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对美日两国信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系统和层层递进的分析,力求得出规律、理论方面的认识。全文共分为10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是:第1章讨论和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确立了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第2章在分析美日两国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以及信息应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美日两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做出探讨;第3章在对美日两国信息产业发展背景、历程及IT外包的发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美日两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4章在分别对美日两国信息化的主要方面——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政府信息化、家庭和个人生活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美日两国信息化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做出探讨;第5章在对美日两国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美日两国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展开研究;第6章在对美日两国信息网络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美日两国信息网络建设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诱因;第7章分别从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IT人才引进、人才激励机制三方面对美日两国IT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两国IT人才队伍建设的异同之处,并探讨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诱因;第8章在对美日两国信息制度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国信息制度环境建设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做出探讨;第9章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总结了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得出了对我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启示;第10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就信息社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区别、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展开理论思考。经过两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本文初步建立了信息社会比较研究的系统分析框架,率先对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系统和层层推进的分析,得出了若干规律和理论方面的认识,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从信息技术革命、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三个方面,全面比较研究了美日两国信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体系的创新。二是作为本文研究的结果,得出六个方面的结论,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推进我国信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十条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三是作为本文的理论思考,在信息社会的内涵、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区别方面系统提出了新观点。信息社会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其发展刚刚开始,人们对这种崭新社会形态的认识尚处于摸索之中,很多认识需要伴随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去伪存真。受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所限,本文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理论思考也不够深刻,很不成熟。和卷而思,深感本文无论是对崭新的信息文明的丰富内涵,还是对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最优演进路径和高水平信息社会的定义,都还未能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明晰思路,有关论断也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这既是本文的缺憾与不足之处,也是笔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侯国平[6](2009)在《基于IPv6的校园网络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全球信息化浪潮发展迅猛,我国也正加速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及时应对IP地址耗尽问题,积极推进向下一代互联网的顺利过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战略发展机遇。教育部“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中提出,两年培育100万用户,提供教育科研重大应用示范,实现大规模的IPv6试商用。高校的科研力量和用户群体的性质,使它成为IPv6试商用的先锋,而这一国家战略的部署也给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首先介绍介绍了IPv6现状,介绍了IPv6协议,包括IPv6新特性、IPv6安全机制等重要技术以及现在校园网升级改造到IPv6的必要性和IPv6目前存在问题,然后阐述了IPv6的过渡技术,重点介绍了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技术。随后在以上技术基础之上自行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因为条件有限,路由器是通过软路由的方式来实现的,具体就是在linux操作系统加上zebra路由软件实现的。本论文以作者的实际工作为基础,利用IPv6校园网实现的关键双栈技术和隧道技术,构建了一个模拟的校园局域网络,通过实验环境的测试,能正确发现IPv6的拓扑结构,发现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关系。测试环境之间通过信息处理能够正常通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还在此平台上编译,调试和部署了支持IPv6协议的DNS,WWW,防火墙等应用服务。最后作者通过前期试验工作,在网络整体上对安全系统进行规划,提出了基于IPv6环境下的校园网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并提出了校园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本论文结合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改造的方案,并进行了初步测试和运行,表明文中成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崔佳[7](2009)在《移动IPv6数据穿越防火墙问题的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移动通信技术和Internet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各种功能强大的便携式终端层出不穷并越来越普及,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的移动IP技术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1996年IETF就出台了移动IPv4,但是移动IPv4有很多的局限性。由此,建立在IPv6技术基础上的移动IPv6应运而生。移动IPv6充分利用的IPv6技术的优势,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IP地址资源和更有保障的服务质量。支持移动IPv6的网络节点可以不更改任何配置就可以漫游到外地网络,而原有的通信也不会中断。由于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防火墙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移动IPv6现在和防火墙却并不兼容,由于转交地址和IPSec的使用,当移动IPv6数据穿越防火墙时会面临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IPv6和移动IPv6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包括移动IPv6的报文的格式,地址格式等。随后着重介绍了移动节点,家乡代理,通信节点被防火墙保护的几种情况下移动IPv6数据穿越防火墙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原因。然后本文设计了一种采用非对称密钥对移动数据进行认证的解决方案,为此本文对防火墙和移动IPv6协议栈进行修改,给防火墙增加了移动认证模块,移动IPv6协议增加了一个移动认证报头,和公钥请求消息、公钥回复消息两个移动报头的选项,并对解决方案的工作过程做了详细介绍。接着是解决方案的实现和测试。论文介绍了Linux的netfilter/iptable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防火墙的移动认证模块。然后介绍了开源的移动IPv6协议栈MIPL,对MIPL的源代码进行了分析,并对MIPL做了修改以支持上述解决方案。最后建立了一个实验环境对方案的实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方案是可行的,移动IPv6数据可以顺利穿越防火墙。

陈雨[8](2007)在《基于IPv6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监控系统肯定是今后视频监控的发展方向,与CNGI结合提供基于IPv6的视频监控更是视频监控的未来,IPv6的出现给视频监控的发展和应用带来全新的动力和契机,而且,它的发展对IPv6的发展和大规模商用启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在深入分析了IPv6协议的新特性及与IPv4对比的基础上,从组播、QOS机制、网络适应性、过渡技术等方面对基于IPv6的网络视频技术架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流媒体技术在网络应用中是个热门的话题,同时它也对网络本身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论文中我们系统阐述了流媒体的技术原理及发展概括。本次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在实验室搭建IPv6实验网、并在实验网平台实现视频监控。具体的有:采用自由软件zebra构建ipv6路由,在开放系统linux下用spcaview搭建视频服务器,终端pc通过ipv6软路由访问服务器监控的画面,在服务端和终端采集视频流进行存贮和播放。等等

郭洪涛[9](2007)在《IPv6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首先介绍了IPv6网络的相关背景与技术,分析了IPv6的安全协议及IPSec的安全能力、安全体系的构成;并详细介绍了IPSec的基本协议认证扩展报文头(AH)和安全封装载荷报文头(ESP);IPv6安全体系的其它部分,如安全策略、加密和认证算法、密钥管理等,探讨了其如何工作,共同组成对IPv6网络的安全保护。分析了当前IPv6网络存在的一些漏洞和缺陷,以及一些传统安全工具在IPv6下的改进,同时引入了安全审计和风险分析的理论构建下一代网络动态安全模型;最后对IPv6防火墙的实现保护网络安全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在防火墙中实现保护的一个模块,对防火墙在IPv6网络运行中的防护措施有了进一步了解。文章结论对IPv6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对下一代网络中需要改进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说明了研究目的与收获,明确了构建新的安全模型对下一代网络安全性有十分重要意义。

张永丹[10](2007)在《基于IPv6智能家庭网络中多Agent协作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Pv6的出现将解决IPv4地址短缺给构建智能家庭网络系统构成的瓶颈,“网络家电”、“信息家电”将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使冰箱、空调、电视等家电网络化得以实现,构建出人们理想中的智能家居。智能家庭网络利用多种传输介质将家庭内部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传输共享和设备的协同工作,提供智能化家居服务,具有分布、开放、异构的体系结构。Agent的研究源于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界一般将其理解为能够模拟人类行为,具备代理性、智能性并能提供相应服务的计算实体。多个Agent在一起协同工作形成了多Agent系统(Multi-Agent System MAS),MAS具有按需协作、松散耦合的运行方式,适合智能家庭网络分布、异构的特点。本文研究Ipv6协议下的家庭网络的模型,主攻家庭网络的开放性和智能性的问题。根据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和理解,提出家居服务器是家庭网络智能化的核心,采用多Agent技术构建了一个智能化家庭网络模型。(1)将多Agent系统技术引入到家庭网络的研究中,利用其智能性、学习性、自主性等特点,建立了基于多Agent系统的智能家庭网络模型。(2)在多Agent协作的通信过程中,提出消息通信是适合家庭混合组网方案的通信方式,提出了基于通信服务器(Facilitator)的智能家庭网络模型通信策略。(3)在研究了合同网协议基础上,找到了传统合同网协议在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改进合同网协议的智能家庭网络模型协作策略和多Agent协作的具体步骤。本文的课题来源于“Ipv6家庭网络研究”,它是贵州省发改委2005年度高新项目“贵州大学校园网Ipv6示范工程”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

二、IPv6进入实用化 数码家电将有IPv6地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v6进入实用化 数码家电将有IPv6地址(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广电网科技创新——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现代化事业处在重要历史节点
2 当前广电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利弊
3 以太网标准持续创新可作为未来媒体网络架构
4“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提高传播能力”引入未来媒体网络
    4.1“现代传播体系未来媒体网络”切入传统广电网络的必要性
    4.2 自主集成创新开发超带宽无线、有线接入技术势在必行
        4.2.1 引进802.16m技术开发超带宽广覆盖宏基站
        4.2.2 技术储备开发有线HFC超带宽接入系统
        4.2.3 开发用户云客户端USB连接器 (无线、有线终端)
    4.3“现代传播体系未来媒体网络”运作步骤
        4.3.1 给新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职能的建议
        4.3.2 科技部对广电行业科技创新要求
        4.3.3“现代传播体系未来媒体网络”运作切入点
        4.3.3.1 传统广电网络 (无线电视发射) 科技创新转型升级
        4.3.3.2 省级新一代云计算技术多网融合OTT互联平台
        4.3.3.3 省级核心路由器、数据中心、骨干网系统
        4.3.3.4 推动项目立项、科技开发、运营和营销策略
5 对新组建新闻出版广电职能新的期待

(2)智能家居中网络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1.2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网络方式
        1.2.1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有线网络方式
        1.2.2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无线网络方式
        1.2.3 总结
    1.3 本论文的组成和主要工作
        1.3.1 论文组成
        1.3.2 主要工作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2.1 物理层
        2.1.1 物理层的概述
        2.1.2 低速物理层
        2.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设计的主要问题
    2.2 数据链路层
        2.2.1 数据链路层概述
        2.2.2 MAC层协议
        2.2.3 数据链路层协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互连
    3.1 IPv6介绍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互连的可能性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互联网网络的互连方式
    3.4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互连需要解决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LOWPAN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
    4.1 智能家居系统的产品化问题
    4.2 低速无线个域网(LoWPAN)
    4.3 为什么选择6LoWPAN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6LOWPAN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智能家居中网络系统的设计
    5.2 节点硬件实现
        5.2.1 CC2430简介
        5.2.2 节点的电路设计
    5.3 节点的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IPv4/IPv6双协议栈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3 课题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IPV4 向IPV6 过渡时期的主要技术
    2.1 双协议栈技术
        2.1.1 双协议栈工作原理
        2.1.2 双协议栈技术应用模型
        2.1.3 双协议栈工作方式
    2.2 隧道技术
        2.2.1 IPv6 over IPv4 手工隧道
        2.2.2 IPv6 over IPv4 GRE 隧道
        2.2.3 IPv6 over IPv4 自动隧道
        2.2.4 IPv6 over IPv4 6to4 隧道
        2.2.5 IPv6 over IPv4 6to4 中继
        2.2.6 IPv6 over IPv4 ISATAP 隧道
    2.3 网络地址和协议转换技术
    2.4 几种过渡技术的比较
第三章 电信级三层交换机的硬件设计
    3.1 电信级三层交换机的硬件架构
        3.1.1 硬件总体架构设计
        3.1.2 硬件主要设计指标
        3.1.2.1 功能指标
        3.1.2.2 电源指标
        3.1.2.3 其他指标
    3.2 电信级三层交换机的硬件模块
        3.2.1 交换模块
        3.2.1.1 56o24 芯片结构及主要功能
        3.2.1.2 5248 和54825 芯片及主要功能
        3.2.2 CPU 控制模块
        3.2.2.1 MPC8247 芯片结构及功能
第四章 IPV4/IPV6 双协议栈软件架构
    4.1 双协议栈总体软件架构
        4.1.1 USP 软件结构详细界面划分
    4.2 IPv4 协议栈
    4.3 IPv6 协议栈
        4.3.1 ICMPv6 工作机制
        4.3.1.1 IPv6 差错报文参数设置
        4.3.1.2 IPv6 差错报文工作机制
        4.3.1.3 IPv6 差错报文参数设置
        4.3.1.4 IPv6 信息报文工作机制
        4.3.2 邻居发现协议(NDP)
        4.3.2.1 IPv6 协议栈地址解析机制
        4.3.3 其他 IPv6 模块
        4.3.3.1 DHCP6 设计概述
        4.3.3.2 DHCP6 主任务框架
        4.3.3.3 DHCP6 事件处理
        4.3.3.4 DHCP6 收发包接口
        4.3.3.5 DHCP6 地址池及用户绑定信息
第五章 双协议栈实验及数据分析
    5.1 IPv6 三层综合转发性能实验及数据分析
        5.1.1 实验方案及拓扑图
        5.1.2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5.2 IPv6 协议栈一致性实验及数据分析
        5.2.1 NDP 实验及数据分析
        5.2.2 ICMPv6 实验及数据分析
    5.3 DHCP6 实验及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4)IPv6中乒乓移动切换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IPv6 和移动IPv6 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关于移动IPv6 切换及IPv6 下乒乓移动切换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安排
第二章 移动IPv6 技术的介绍
    2.11 Pv6 的技术概述
    2.2 移动IPv6
        2.2.1 移动IPv6 的特点
        2.2.2 移动IPv6 的组成
    2.3 移动IPv6 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移动IPv6 切换技术的介绍
    3.1 移动IPv6 切换技术
        3.1.1 移动IPv6 的切换
        3.1.2 移动IPv6 的乒乓移动的切换
        3.1.3 移动IPv6 的切换的性能
    3.2 快速切换
        3.2.1 快速切换概述
        3.2.2 移动IPv6 快速切换的基本概念
        3.2.3 移动IPv6 快速切换协议的工作机制
        3.2.4 FMIPv6 切换性能分析
    3.3 层次移动IPv6 切换
        3.3.1 基本概念和协议扩展
        3.3.2 层次移动IPv6 切换的工作原理
        3.3.3 层次移动IPv6 的切换性能分析
    3.4 层次型移动IPv6 快速切换技术
        3.4.1 简单的结合方式
        3.4.2 优化的层次型快速移动IPv6 的切换机制FHMIPv6
        3.4.3 FHMIPv6 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IPv6 中乒乓移动切换的优化方案
    4.1 当前乒乓切换的研究
    4.2 移动节点做乒乓移动时对于FMIPv6 的改进
        4.2.1 对FMIPv6 的改进
        4.2.2 改进方案的操作流程
        4.2.3 缓存项的数据结构
        4.2.4 改进方案与FMIPv6 的比较
    4.3 移动节点做乒乓移动时对于FHMIPv6 的改进
        4.3.1 对FHMIPv6 的改进策略
        4.3.2 改进方案的操作流程
        4.3.3 在FHMIPv6 的基础上缓存项的数据结构
        4.3.4 改进方案与FHMIPv6 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5.1 网络仿真工具介绍
    5.2 NS-2 的介绍
    5.3 NS-2 对无线移动IPv6 的支持
    5.4 模拟场景
        5.4.1 模拟的网络拓扑结构
        5.4.2 仿真模拟的实现
        5.4.3 切换场景
    5.5 仿真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信息社会相关概念
        1.2.1 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应用
        1.2.2 信息产业发展
        1.2.3 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
        1.2.4 信息网络建设
        1.2.5 IT人才队伍建设
        1.2.6 信息制度环境完善
    1.3 文献综述
        1.3.1 美国信息社会的相关研究
        1.3.2 日本信息社会的相关研究
        1.3.3 美日两国信息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
        1.5.2 问题和不足
2 美日两国信息技术发展比较
    2.1 美国信息技术发展
        2.1.1 信息基础技术
        2.1.2 信息系统技术
        2.1.3 信息应用技术
    2.2 日本信息技术发展
        2.2.1 信息基础技术
        2.2.2 信息系统技术
        2.2.3 信息应用技术
    2.3 美日两国比较
3 美日两国信息产业发展比较
    3.1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
        3.1.1 推动要素
        3.1.2 发展
        3.1.3 IT外包
    3.2 日本信息产业发展
        3.2.1 发展背景
        3.2.2 发展情况
        3.2.3 IT外包
    3.3 美日两国比较
4 美日两国信息化发展比较
    4.1 美国信息化发展
        4.1.1 企业信息化
        4.1.2 电子商务
        4.1.3 政府信息化
        4.1.4 家庭和个人生活信息化
        4.1.5 教育信息化
        4.1.6 农业信息化
    4.2 日本信息化发展
        4.2.1 企业信息化
        4.2.2 电子商务
        4.2.3 政府信息化
        4.2.4 家庭和个人生活信息化
        4.2.5 教育信息化
        4.2.6 农业信息化
    4.3 美日两国比较
5 美日两国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比较
    5.1 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
        5.1.1 信息资源管理
        5.1.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5.2 日本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
        5.2.1 信息资源管理
        5.2.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5.3 美日两国比较
6 美日两国信息网络建设比较
    6.1 美国信息网络建设
        6.1.1 第一、第二代网络发展
        6.1.2 下一代网络建设
    6.2 日本信息网络建设
        6.2.1 第一代、第二代网络发展
        6.2.2 下一代网络建设
    6.3 美日两国比较
7 美日两国IT人才队伍建设比较
    7.1 美国IT人才队伍建设
        7.1.1 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
        7.1.2 IT人才引进
        7.1.3 人才激励机制
    7.2 日本IT人才队伍建设
        7.2.1 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
        7.2.2 IT人才引进
        7.2.3 人才激励机制
    7.3 美日两国比较
8 美日两国信息制度环境比较
    8.1 美国信息制度建设
        8.1.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8.1.2 推动信息安全保障发展
        8.1.3 支持信息业行会组织
        8.1.4 推进信息国际化
    8.2 日本信息制度建设
        8.2.1 IT国家基本战略
        8.2.2 e-Japan系列战略、计划
        8.2.3 信息安全总体战略
        8.2.4 u-Japan战略
        8.2.5 IT新改革战略
    8.3 美日两国比较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美日两国信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9.1.2 美日两国信息社会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9.1.3 信息社会制度建设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
        9.1.4 IT人才是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9.1.5 政府在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9.1.6 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9.2 推进中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9.2.1 提高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增强发展信息社会的紧迫性
        9.2.2 加强研究开发,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进步
        9.2.3 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9.2.4 推进信息化全面发展,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
        9.2.5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消除数字鸿沟
        9.2.6 加强信息社会法制建设
        9.2.7 加强IT人才队伍建设
        9.2.8 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9.2.9 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的市场运作机制
        9.2.10 建立与信息社会全面发展相适应的领导体制
10 理论思考
    10.1 信息社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0.1.1 信息社会的内涵
        10.1.2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10.2 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0.2.1 信息社会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10.2.2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内容
        10.2.3 信息技术是推进信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2.4 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10.2.5 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
        10.2.6 "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含义
    10.3 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区别
        10.3.1 信息生产力成为最革命、最活跃的社会发展因素
        10.3.2 信息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
        10.3.3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10.4 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10.4.1 信息技术革命对市场的作用
        10.4.2 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
        10.4.3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10.4.4 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后记

(6)基于IPv6的校园网络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Pv6 在中国
        1.2.2 IPv6 在美国
        1.2.3 IPv6 在欧洲
        1.2.4 IPv6 在日韩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思路
2 IPV6 协议特性及过渡策略的研究
    2.1 IPV6 新特性
        2.1.1 全新的地址管理方案
        2.1.2 报文的安全传送
        2.1.3 移动性主机
        2.1.4 对流的支持
    2.2 过渡技术的概述与现状
        2.2.1 双栈技术
        2.2.2 隧道技术
        2.2.3 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术
        2.2.4 小结
    2.3 IPV6 实用化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2.3.1 缺乏IPv6 的网管和安全产品
        2.3.2 部分三层交换机不适合IPv6
        2.3.3 IPv6 缺乏应用推广
3 IPV6 基础组网实验设计与分析
    3.1 实验平台的选择
        3.1.1 操作系统平台的选择
        3.1.2 路由平台的选择
    3.2 IPV6 基础实验设计
        3.2.1 实验组网图
        3.2.2 实验内容
        3.2.3 实验目的
    3.3 IPV6 基础实验过程及分析
        3.3.1 PC 机器上IPv6 模块的使用
        3.3.2 路由器的安装与设置
        3.3.3 测试网络连通性
        3.3.4 基础试验小结
4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IPV6 校园网网络的建立
    4.1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简介
    4.2 组建IPV6 网络的必要性
    4.3 IPV6 校园网的过渡方案
    4.4 学校IPV6 地址分配方案的研究
        4.4.1 地址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4.4.2 IPv6 地址分配原则
        4.4.3 IPv6 地址分配方案的研究
    4.5 配置硬件设备模拟隧道连接CERNET2 的IPV6 实验网
        4.5.1 隧道申请及参数
        4.5.2 出口网络拓扑
        4.5.3 接入核心基本配置过程和解释
        4.5.4 IPv6 情况下的VLAN 典型配置
    4.6 IPV6 模拟应用部署及测试
        4.6.1 DNS 服务
        4.6.2 WWW 服务
        4.6.3 IPv6 网络环境防火墙设置
5 基于IPV6 的校园网络安全模型
    5.1 引言
    5.2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5.3 移动代理技术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移动IPv6数据穿越防火墙问题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移动IPv6 技术背景
    2.1 引言
    2.2 IPv4 协议简介
        2.2.1 IPv4 报头格式
        2.2.2 IPv4 协议的局限性
    2.3 IPv6 协议
        2.3.1 IPv6 协议的基本特点
        2.3.2 IPv6 报头格式
        2.3.3 IPv6 扩展报头格式
        2.3.4 IPv6 地址格式
        2.3.5 邻居发现协议
    2.4 移动IPv6 协议概述
        2.4.1 移动IPv6 设计目标
        2.4.2 移动IPv6 的主要功能实体和基本术语
    2.5 移动IPv6 工作原理
        2.5.1 移动到外地链路的检测
        2.5.2 家乡注册和隧道通信方式
        2.5.3 返回路由可达过程和路由优化
    2.6 动态家乡代理地址发现
    2.7 移动IPv6 报头格式
        2.7.1 移动报头
        2.7.2 第二类路由报头
        2.7.3 家乡地址选项
3 防火墙技术
    3.1 防火墙基本概念
    3.2 防火墙的分类
        3.2.1 包过滤防火墙
        3.2.2 状态检测防火墙
        3.2.3 代理防火墙
4 移动IPv6 数据穿越防火墙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1 引言
    4.2 移动IPv6 数据穿越防火墙时出现的问题
        4.2.1 家乡代理被防火墙保护
        4.2.2 家乡代理和移动节点被防火墙保护
        4.2.3 通信节点被防火墙保护
        4.2.4 通信节点和移动节点被防火墙保护
        4.2.5 移动节点被防火墙保护
    4.3 现有的解决方案
    4.4 基于非对称密钥的解决方案
        4.4.1 移动IPv6 协议的扩展
        4.4.2 解决方案的工作过程
        4.4.3 方案总结
5 系统的实现
    5.1 基于Netfilter 的防火墙的实现
        5.1.1 Netfilter 架构
        5.1.2 iptables 概述
        5.1.3 移动认证模块的实现
    5.2 移动IPv6 协议栈的修改
    5.3 实验环境的搭建
    5.4 测试结果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基于IPv6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视频监控技术简介及发展趋势
        1.2.1 视频监控技术简介
        1.2.2 国内外监控业务发展的基本状况
        1.2.3 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网络监控
    1.3 目前IPv6的网络情况及应用前景
        1.3.1 IPv6网络的发展
        1.3.2 IPv6的应用前景
        1.3.3 IPv6实验网开展情况
        1.3.4 中国IPv6发展现状
        1.3.5 平台对IPv6的支持
        1.3.6 IPv6与视频监控结合的前景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奚 IPv6协议研究及过渡技术概述
    2.1 IPv6协议基础及与IPv4的对比
        2.1.1 IPv6新特性
        2.1.2 IPv6包头结构
    2.2 IPv6地址体系结构
        2.2.1 IPv6地址的文本表示方式
        2.2.2 IPv6地址前缀的文本表示
        2.2.3 地址分类
    2.3 IPv6路由协议
    2.4 IPv6安全机制
    2.5 三类过渡技术
        2.5.1 双协议栈技术
        2.5.2 隧道技术
        2.5.3 网络地址转换
    2.6 IPv6网络之间互通技术
        2.6.1 常用的隧道方法
        2.6.2 IPv6隧道类型
第三章 流媒体技术及视频方案的选择
    3.1 流媒体技术
        3.1.1 流媒体技术原理
        3.1.2 流媒体播放方式
    3.2 视频方案
        3.2.1 视频数据的采集
        3.2.2 视频压缩
        3.2.3 网络视频数据的传输协议
    3.3 视频监控系统的大致框架及相关问题解决方法
第四章 IPv6视频监控系统及实验室平台的搭建和调试
    4.1 IPv6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4.1.1 IPv6视监控系统功能结构
        4.1.2 基于IPv6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设计
        4.1.3 基于IPv6的网络视频会议的设计
    4.2 实验平台的选择
        4.2.1 操作系统平台的选择
        4.2.2 路由平台的选择
    4.3 IPv6基础实验设计
    4.4 IPv6基础实验过程及分析
        4.4.1 PC机器上IPv6模块的使用
        4.4.2 路由器的安装与设计
        4.4.3 测试网络连通性
    4.5 IPv6下视频监控服务器的建立
        4.5.1 Linux下视频终端的安装及调试
        4.5.2 网络视频监控服务器的创建
        4.5.3 Linux下客户端视频环境的搭建
        4.5.4 Windows下客户端视频环境的搭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IPv6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IPv6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1.3 IPv6网络安全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结构
2 IPv6网络技术
    2.1 IPv6发展概述
    2.2 IPv6与IPv4的特点
    2.3 IPv6的数据报格式
    2.4 IPv6与IPv4共存
    2.5 国际IPv6网络的互联
    2.6 IPv6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3 基于 IP SEC的 IPv6安全机制
    3.1 IP安全
    3.2 IP SEC的四种功能
        3.2.1 安全关联
        3.2.2 IP认证头
        3.2.3 封装安全有效载荷数据
        3.2.4 密钥管理
        3.2.5 密钥管理协议
    3.3 Internet密钥交换
        3.3.1 ISAKMP
        3.3.2 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
        3.3.3 协商
4 构建 IPv6网络的安全防御体系
    4.1 IPv6产生的新问题
    4.2 传统网络安全工具在IPv6下的改进
        4.2.1 漏洞扫描
        4.2.2 防火墙
        4.2.3 入侵检测系统
        4.2.4 网络安全审计系统
    4.3 构建动态安全防御体系
5 基于防火墙针对 IPv6的安全研究
    5.1 传统防火墙的架构与工作方式
    5.2 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5.3 防火墙基本类型
    5.4 IPv6分组过滤的防火墙系统存在的问题
6 基于 IP地址限制 IPv6防火墙的实现
    6.1 定义模块的功能
    6.2 实现步骤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IPv6智能家庭网络中多Agent协作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家庭网络概述
        1.1.1 家庭网络的出现
        1.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 智能代理技术概述
        1.2.1 智能代理技术出现
        1.2.2 智能代理技术分类
        1.2.4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
        1.2.5 多智能体系统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
    1.3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IPV6的智能家庭网络
    2.1 智能家庭网络定义及功能
        2.1.1 智能家庭网络的定义
        2.1.2 智能家庭网络的功能
    2.2 智能家庭网络架构
        2.2.1 智能家庭网络组网技术
        2.2.2 智能家庭网络的组成部分
        2.2.3 智能家庭网络的基本架构
    2.3 智能家庭网络的智能化需求
        2.3.1 传统家庭网络解决方案存在的不足
        2.3.2 智能家庭网络的智能化需求
    2.4 IPV6网络与智能家庭网络
        2.4.1 Ipv6的特点
        2.4.2 Ipv6的地址格式
        2.4.3 Ipv6对网络家电的支持
        2.4.4 Ipv6家庭网络实例
第3章 基于多AGENT的智能家庭网络
    3.1 智能家庭网络模型
        3.1.1 家庭控制中心
        3.1.2 托管设备
        3.1.3 系统中各类Agent
        3.1.4 Agent宿主资源
    3.2 智能家庭网络模型中的AGENT分类
        3.2.1 设备Agent
        3.2.2 专有功能AGENT
        3.2.3 服务管理Agent
        3.2.4 组织规划Agent
    3.3 智能家庭网络模型中的AGENT构建
    3.4 智能家庭网络模型中的多AGENT组织结构
第4章 智能家庭网络模型中多AGENT的通信
    4.1 多AGENT通信方式
        4.1.1 黑板系统
        4.1.2 消息通信系统
    4.2 多AGENT通信语言
        4.2.1 KQML
        4.2.2 ACL
    4.3.智能家庭网络中基于通信服务器的通信策略
        4.3.1 整体设计
        4.3.2 KQML语言的扩展
第5章 智能家庭网络模型中多AGENT协作研究与实践
    5.1 多AGENT协作的主要方法
        5.1.1 组织协作
        5.1.2 协作规划
        5.1.3 合同网
    5.2 基于改进合同网协议的智能家庭网络模型协作策略
        5.2.1 传统合同网协议存在的主要不足
        5.2.2 基于改进合同网协议的智能家庭网络模型协作策略
        5.2.3 基于改进合同网协议的协作实例
第6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1.1 论文完成的工作
        6.1.2 论文新见解
    6.2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IPv6进入实用化 数码家电将有IPv6地址(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广电网科技创新——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J]. 黄奇近,黄宗明. 中国传媒科技, 2013(09)
  • [2]智能家居中网络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良灿.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3]IPv4/IPv6双协议栈架构研究[D]. 周金金.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1(07)
  • [4]IPv6中乒乓移动切换技术的研究[D]. 薛冬冬.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5]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 李理.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6]基于IPv6的校园网络模型的研究[D]. 侯国平. 重庆大学, 2009(12)
  • [7]移动IPv6数据穿越防火墙问题的研究和实现[D]. 崔佳. 重庆大学, 2009(12)
  • [8]基于IPv6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D]. 陈雨. 贵州大学, 2007(04)
  • [9]IPv6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D]. 郭洪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10]基于IPv6智能家庭网络中多Agent协作机制的研究[D]. 张永丹. 贵州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IPv6 进入实用的数码电器将拥有 IPv6 地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