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葡萄打破休眠研究

我国野生葡萄打破休眠研究

一、中国野生葡萄打破休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洋[1](2021)在《中国野生葡萄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及VpsCDPKs抗病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葡萄是世界性果树,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生产上广泛栽培的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易感多种病害,尤其是白粉病。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法防治葡萄病害,虽然效果好,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相比而言,利用野生种葡萄的抗病基因改良欧洲葡萄的抗病性会更加安全与高效。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葡萄抗病资源。然而,关于中国野生葡萄白粉病抗性的细胞学特征与遗传规律等问题,尚未有明确结论。此外,最新研究表明,植物细胞质外体空间Ca2+内流产生钙信号与抗病蛋白发挥功能密切相关。作为植物的一类钙信号解码蛋白,钙依赖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CDPKs)是否在葡萄与葡萄白粉菌(Erysiphe necator)互作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葡萄白粉菌生理小种En.NAFU1为病原菌,观察了14个野生葡萄株系与四个转化RPW8.2(拟南芥抗病基因)的‘无核白’葡萄株系叶片白粉病抗性的细胞学特征,分析了中国野生少毛复叶葡萄(V.piasezkii var.pagnucii)‘白水-40’叶片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研究了中国野生华东葡萄(V.pseudoreticulata)‘白河-35-1’中两个VpsCDPKs调控白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过敏性细胞死亡与抗病代谢物质积累是中国野生葡萄叶片白粉病抗性的主要细胞学特征田间观察结果显示,四个中国野生葡萄株系表现出广谱、持久的叶片白粉病抗性;细胞学观察表明,野生葡萄株系间叶片上表皮细胞的初级结构(蜡质、角质与初生细胞壁的厚度)存在差异,但其与叶片白粉病抗性无明显相关性;白粉菌诱导下,抗病野生葡萄株系叶片产生强烈的过敏性细胞死亡并积累大量过氧化氢(H2O2),‘白水-40’与‘白河-35-1’叶片表皮细胞发生细胞壁沉积、抗病代谢物质积累并包裹吸器。为了明确上述生理过程是否由抗病基因介导,本研究分析了转化拟南芥抗病基因RPW8.2的‘无核白’葡萄叶片白粉病抗性。结果表明,接种白粉菌后,异位表达RPW8.2增强了转基因葡萄叶片中的水杨酸信号途径,促进表皮细胞中胼胝质积累,导致叶片发生过敏性细胞死亡与H2O2积累。中国野生葡萄白粉病抗性的细胞学特征与其相似,暗示中国野生葡萄可能含有类似的抗病基因。2.少毛复叶葡萄‘白水-40’含有一个CC-NB-LRR型抗白粉病基因以抗病的‘白水-40’为父本,以感病的鲜食葡萄‘莎巴珍珠’和酿酒葡萄‘佳利酿’分别为母本,构建杂交F1代群体两个,分别获得正常成苗的F1代单株218株和609株;在‘莎巴珍珠’ב白水-40’的F1代群体中,抗病性主要呈现高抗和高感两种类型,抗、感病株系均为106株,经X2检验符合1:1分离比;在‘佳利酿’ב白水-40’的F1代群体中,抗病性呈现高抗、抗病、感病和高感四个等级,数量比为124:129:124:212,经X2检验不符合1:1:1:1分离比。这些结果说明‘白水-40’含有一个杂合显性的抗病基因。然后,综合利用Nanopore测序与Hi-C技术,获得‘白水-40’(NAFU_BS40)与‘白河-35-1’(NAFU_BH351)染色体级别高质量基因组,其大小分别为578 Mb和548 Mb,分别注释到41251个和4022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NLRs等抗病相关基因发生了明显的串联复制。进一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将‘白水-40’抗En.NAFU1的主效抗病基因初步定位到一号染色体0.75 Mb处,该位点包含12个串联重复的CC-NB-LRR型抗病基因,根据国际葡萄抗白粉病基因命名顺序,将该位点命名为Ren12(Resistance to Erysiphe necator 12)。3.华东葡萄‘白河-35-1’的两个VpsCDPKs参与调控葡萄叶片白粉病抗性基于抗病葡萄‘白河-35-1’基因组注释信息,共鉴定到典型的VpsCDPKs 17个,成功克隆到11个。VpsCDPKs存在多种细胞器定位,其中VpsCDPK9与VpsCDPK13可同时定位于内质网、高尔基体、油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膜系细胞器,且N端可变结构域决定其定位模式。接种白粉菌后,VpsCDPK9、VpsCDPK13及其同源基因在‘白河-35-1’和感病葡萄‘无核白’中显着差异表达;在‘无核白’中过量表达VpsCDPK9-YFP与VpsCDPK13-YFP均能显着提高转基因葡萄的叶片白粉病抗性,同时引起叶片脱落、植株早衰等表型;出现这些抗病及生长发育表型是因为VpsCDPKs-YFP过表达促进了葡萄叶片细胞过敏性死亡,增强了抗病代谢物质与H2O2积累,影响了植物激素信号和内膜系统结构。此外,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定点突变‘无核白’葡萄的VviCDPK13,双等位突变株系的叶片白粉病抗性增强,植株易早衰,但白粉菌诱导的胼胝质积累不明显。4.VpsCDPK9与VpsCDPK13的抗白粉病功能主要依赖于水杨酸与乙烯信号途径利用mbSUS酵母双杂交系统鉴定了四个VpsCDPKs与22个候选底物蛋白的相互作用。VpsCDPK9-YFP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过量表达后,其mRNA和蛋白质均随叶龄增加而积累,这种异常积累可引起叶片自发性细胞死亡与H2O2积累,导致叶片提前黄化衰老、植株矮小;表达量较低的转基因株系可以正常生长,相较于野生型,其白粉菌诱导的过敏性细胞死亡,水杨酸、乙烯与H2O2积累明显。但是,VpsCDPK13-YFP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过量表达后,其蛋白质表达量低,植株无明显表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水杨酸(pad4sid2)或乙烯(ein2-1)突变体中过量表达后,VpsCDPK9-YFP与VpsCDPK13-YFP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均极低,不能引起叶片早衰,也未能显着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白粉病抗性。说明VpsCDPK9与VpsCDPK13的抗白粉病功能主要依赖于水杨酸与乙烯信号途径。进一步以葡萄原生质体为试验系统,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 FC)和免疫共沉淀技术(Co-IP)确认VpsCDPK9、VpsCDPK13分别与VpsACS1、VpsACS2、VpsMAPK3和VpsMAPK6在体内互作;通过共表达试验初步证实VpsCDPK9/13可以分别磷酸化上述四个底物蛋白,并调控其蛋白质积累。此外,VpsCDPK9/13与VpsMAPK3/6协同调控VpsACS1/2的蛋白质积累,VpsMAPK3/6也可能调控VpsCDPK9/13的蛋白质积累。乙烯利和H2O2处理可以显着激活VpsCDPK9/13的启动子活性;田间条件下,同一种野生葡萄之间抗病株系比感病株系的叶片乙烯释放量更高,进一步表明乙烯信号途径可能参与调控中国野生葡萄叶片白粉病抗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中国野生葡萄叶片白粉病抗性的主要细胞学特征,揭示了中国野生葡萄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首次发现少毛复叶葡萄‘白水-40’可能含有CC-NB-LRR型主效抗白粉病基因,解析了两个VpsCDPKs的抗病机制。这些结果可以加深对葡萄抗病机理的认识,为葡萄抗白粉病精准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李莎莎[2](2021)在《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核性状是国际鲜食葡萄的重要研究和育种方向。胚挽救技术的应用,使种子败育型葡萄作母本进行大田杂交后,不仅提高后代的无核率,而且缩短育种周期。种子败育型葡萄果实发育进程中,种子败育与形成无核果实的相关基因是什么?这些基因表达与调控机理是什么?搞清楚这些基因的作用与相互关系,对无核葡萄育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以种子败育型葡萄‘无核白’为材料,在种子败育过程中观察胚珠的形态和组织解剖结构,并测定其内源激素含量,分析不同基因在‘无核白’和有核葡萄‘黑比诺’的种子败育/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筛选出种子败育相关基因;同时以种子败育型葡萄作母本,引入抗病的中国野生葡萄及其后代材料作父本杂交后,利用胚挽救技术创制无核抗病新种质。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组织解剖和内源激素水平等发生变化。在32~42 DAF(days after flowering,开花后天数)观察杨凌地区‘无核白’发育的胚珠形态大小不一,在37 DAF其种皮褐变和皱缩。石蜡切片观察‘无核白’从32 DAF开始胚囊皱缩,胚乳细胞降解、退化,且内、外种皮分离,在42 DAF与‘红宝石无核’的球形胚相比,‘无核白’的胚体积小,胚发育延缓。测定‘无核白’胚珠中GA3和ZR含量从36 DAF开始下降,IAA含量从37 DAF开始下降,ABA含量从34 DAF持续升高,(GA3+IAA)/ABA和ZR/ABA含量比率分别从34 DAF和36 DAF开始下降。分析激素合成信号基因的表达情况,从30~45 DAF赤霉素合成基因Vvi GA2ox-3和Vvi GA3ox-1的表达量下降,生长素抑制子Vvi AUX/IAA4和Vvi AUX/IAA8以及脱落酸信号基因Vvi Sn RK2.1和Vvi Sn RK2.2的表达量上升。2.在‘无核白’和‘黑比诺’8个不同败育/发育时期的胚珠中种子发育相关基因、不同转录因子及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差异表达。从20~55 DAF,8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珠中,种皮发育相关基因Vvi AGL11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FIS2和Vvi IKU2的相对表达量均在‘无核白’中持续降低,在‘黑比诺’中升高;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PHERES1在‘无核白’中先升高后降低,在‘黑比诺’中持续升高;转录因子Vvi WRKY3、Vvi WRKY52和Vvi HB7在‘无核白’中的表达量持续升高,但在‘黑比诺’中变化趋势不明显,Vvi WRKY6的表达量在‘无核白’中先升高后降低,在‘黑比诺’中基本不变。依赖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Vvi EDS1.2、Vvi NDR1和Vvi SID2的表达量在‘无核白’中升高,引起免疫防御反应,促进种子败育。不同组织表达特性分析,Vvi AGL11、Vvi IKU2、Vvi WRKY3、Vvi WRKY6和Vvi WRKY52在无核葡萄和有核葡萄的胚珠中表达量最高;Vvi PHERES1在有核葡萄的胚珠中表达量最高。3.利用胚挽救技术以种子败育型葡萄为母本分别与中国野生葡萄(杂种)、欧洲无核葡萄作父本杂交,共配置了24个组合,获得2259株无核、抗病新株系。以‘红宝石无核’‘昆香无核’和‘火焰无核’作母本,‘塘尾’‘双优’‘北醇’‘阳光玫瑰’‘红宝石无核’‘无核白’和‘爱神玫瑰’等作父本时胚挽救效率较好。当‘无核白’‘红宝石无核’‘火焰无核’‘昆香无核’和‘克瑞森无核’分别作母本时,最佳取样时间分别为开花后39天、授粉后57~58天、40~41天、50天和42天。通过优化胚挽救技术体系,在‘火焰无核’葡萄开花前外源喷施5 mg/L的油菜素内酯,显着提高其胚发育率,并增加多胚的数量;以ER为基础培养基,添加水杨酸合成抑制剂可提高胚发育率;以WPM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μmol TDZ显着提高杂种胚的成苗率。4.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抗病性调查获得一批无核、抗病新种质。共移栽炼苗成活1662个胚挽救杂种,通过无核性状分子标记GSLP1和SCF27检测杂种后代中携带目的条带有484株;通过抗霜霉病分子标记S382和S294检测杂种后代中携带目的条带有25株。田间抗病性鉴定出杂种后代中抗白粉病51株和抗霜霉病96株。综上所述,‘无核白’种皮发育相关基因Vvi AGL11的转录水平降低,促进种皮褐变、皱缩,内外种皮分离;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FIS2、Vvi PHERES1和Vvi IKU2的转录水平降低,促进胚乳降解;以及内源GA3、IAA、ZR和ABA之间的含量变化和水杨酸合成和信号基因介导的防御反应等,共同促进葡萄种子败育,且种皮的降解与胚乳的退化同步发生。

罗尧幸[3](2018)在《耐寒无核葡萄胚挽救种质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无核葡萄多属于欧亚种,品质优良,但耐寒性普遍较差,在冬季寒冷环境下易发生冻害。我国拥有丰富的抗寒野生葡萄资源,通过杂交的方式将其抗寒性与欧亚种葡萄无核-优良特性结合,利用胚挽救技术可获得新种质。本研究以30份野生葡萄资源和24个不同品种葡萄为试材,通过人工低温模拟试验,探究葡萄枝条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建立不同葡萄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的方法,并以主栽欧亚种无核鲜食葡萄和抗寒性强的亲本进行田间杂交,结合胚挽救技术,获得杂种后代。通过分析不同亲本杂交组合、继代培养基类型及离体幼胚发育成苗及大田炼苗移栽定植等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提高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对获得的杂种幼苗进行抗寒无核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耐寒无核葡萄育种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新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课题组已收集30份野生抗寒葡萄资源,根据形态学特征分为两类,通过建立资源圃的方式完成野生葡萄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2)运用隶属函数法建立了不同葡萄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的方法。24个不同葡萄品种抗寒性存在差异,强弱顺序为:双丰、河岸10号、双优、山河1号、北醇、绛县山葡萄、贝达、无核翠宝、5BB、北冰红、丽红宝、晶红宝、京亚、红地球、户太8号、S04、早康宝、早黑宝、晚黑宝、秋红宝、紫提、夏黑、红宝石无核及维多利亚。(3)杂交亲本对胚挽救效率影响较大。红宝石无核作母本进行杂交时,胚形成率达到13.7%和13.8%,而晶红宝作母本时,胚形成率仅为1.3%和0.0%;北冰红为父本进行杂交时,胚形成率分别为14.2%、13.7%及0.0%,而山河1号为父本时,分别为1.3%、1.5%、6.6%及13.8%,达到显着性差异。(4)通过叶片结构差异、气孔大小和形态、染色体数目的显微观察及分子标记技术对已获得的部分胚挽救杂种幼苗进行早期辅助选择。从红宝石无核×北冰红、丽红宝×山河1号2个组合F1代杂种共13个株系中初步鉴定出4个无核株系,2个耐寒株系;从早黑宝×红宝石无核杂交后代中鉴定获得1个三倍体株系。

李洋[4](2016)在《几个晚熟鲜食葡萄品种在杨凌设施栽培的引种表现》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几个新引进的鲜食葡萄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杨凌地区气候条件下的品种适应性。旨在丰富该地区的鲜食葡萄品种,为引种和生产提供依据。试验品种为鲜食葡萄品种WH11-23、WH11-35、WH12-51、WH12-52、WH12-53、秋红宝、意大利、圣诞玫瑰。试验于2015年在杨凌进行,研究内容包括试验品种的物候期、植物学性状、抗病性、成熟度监控、果实品质以及生长结果习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物候期方面来看,试验品种的萌芽期大多集中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温室比避雨早萌芽两周左右。温室栽培的WH11-35萌芽最早,避雨栽培的WH11-35萌芽最晚。4个品种结果,成熟最早的是温室中的WH11-35,最晚的是圣诞玫瑰。2、植物学性状调查结果显示,各品种的嫩梢、新梢、幼叶、成龄叶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4个结果品种中,3个是红色品种,1个是白色品种。3、抗病性方面,温室中仅有霜霉病发生,结果品种中,WH11-35抗霜霉病能力最强;避雨棚有白腐病发生,圣诞玫瑰抗白腐病能力较强。4、从生长结果习性看,短枝修剪的萌芽率高于长枝修剪。萌芽率最高的为WH12-52,最低的为WH11-35。结果品种中,圣诞玫瑰的萌芽率最高。结果枝率均大于50%,其中最高的为WH11-35(69.7%)。结果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圣诞玫瑰(1.5)>WH11-35(1.3)>秋红宝、意大利(1.1)。综合表现较好的是圣诞玫瑰、WH11-35。5、果实品质方面,WH11-35为红色品种,果穗紧密度适中,无副穗,穗重适中,全穗果粒整齐,果粉中,具有草莓和玫瑰香味,果肉脆,果梗与果粒难分离,耐储性好。秋红宝为红色品种,果穗适中,皮薄肉脆,具有玫瑰香味,香气浓郁。意大利果皮为黄绿色,果穗松,全穗果粒成熟不一致,果粉薄,果肉香气淡。圣诞玫瑰为红色品种,果穗为分枝形,松散,果肉较脆,有较浓的玫瑰香味,含糖量高。综上,引进晚熟鲜食葡萄品种在杨凌地区表现存在一定差异。综合各因素考虑,适宜在杨凌地区推广的鲜食葡萄品种为圣诞玫瑰、WH11‐35,秋红宝和意大利表现一般。

刘崇怀,姜建福,樊秀彩,张颖[5](2014)在《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生产和育种中利用的概况》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古就有采食葡萄野果的习惯。自从2000多年前葡萄的栽培种——欧亚种传入我国,国内原产野生葡萄逐渐失去重视,但其栽培利用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至今。刺葡萄是中国野生葡萄中果粒最大的一个种,因其耐湿热和抗病性强,在江西、福建、湖南、贵州等地区一直作为鲜食葡萄栽培利用至今。长期以来,毛葡萄在广西、湖北、陕西、西藏等地被用作生产独具地方特点的野葡萄酒。山葡萄在东北被用作酿酒原料的历史有90年以上。一些野生葡萄被用作抗性砧木育种的亲本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野生葡萄的栽培利用和遗传改良不断得到重视,实现了山葡萄的人工栽培,选育了大量优良单株,培育了一系列葡萄新品种,在我国葡萄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或正在发挥作用。本文对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遗传改良和栽培利用中的成就进行了总结,旨在引起葡萄育种工作者对中国原产野生葡萄的重视,加强中国野生葡萄在葡萄遗传改良中的利用。

李桂荣[6](2013)在《无核葡萄胚胎发育的生理特性和胚挽救育种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是世界主要果树之一。无核葡萄育种是世界葡萄研究的重要方向,无核葡萄在目前鲜食品种种植中的比例逐渐增大。栽培的无核葡萄品种多属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L.)的品种,其优点是品质优良,但突出缺点是不抗病。因此,选育优质、大粒、抗逆的无核品种已成为葡萄育种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是提高无核葡萄育种效率的重要技术和途径。本研究以4个欧亚种无核葡萄品种汤姆逊无核(Thompson Seedless),以下简称无核白,火焰无核(Flame Seedless),赫什无核(HeshiSeedless),红宝石无核(Ruby Seedless)等为母本,与中国野生葡萄塘尾刺葡萄(V. davidiiFoex)、雪峰刺葡萄和山葡萄(V. amurensis Rupr.)双优及欧山杂种(V.vinifera L.×V.amurensis Rupr.)北醇葡萄,欧亚种无核葡萄品种无核白、火焰无核、赫什无核、红宝石无核及有核葡萄品种玫瑰香(Muscat Hamburg)、红地球(Red Globe)等作父本进行杂交,共计36个杂交组合。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测定作为母本的无核葡萄浆果和离体胚珠中的矿质元素,活性氧和酶,内源多胺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揭示无核葡萄胚胎发育的生理变化对幼胚败育的影响;开展杂交座果率及胚挽救获得杂交后代成苗率提高的技术研究,获得一批新的无核葡萄杂交后代,同时对胚挽救过程中胚萌发畸形葡萄苗产生的影响因素及转变成正常苗的条件开展研究,获得了一些葡萄新种质;对胚挽救苗移栽驯化规范化操作技术开展了研究,目的是提高移栽驯化成苗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测定母本的无核葡萄浆果和离体胚珠中的矿质元素,活性氧和酶,内源多胺以及内源激素等的含量,发现同一品种胚珠数量不同的浆果中内源多胺和激素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同一品种胚数量不同的离体培养胚珠的内源多胺和激素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内源激素及多胺对于无核葡萄胚胎发育败育有一定的影响。在坐果过程中施加外源多胺(Put50mmol·l-1+Spd50mmol·l-1)和外源激素(IAA30mg·l-1+ABA30mg·l-1)有利于提高无核葡萄浆果内胚珠的发育。在胚挽救过程中添加外源多胺(Put2mmol·l-1+Spm2mmol·l-1+Spd2mmol·l-1)和外源激素(IAA1.0mg·l-1+6-BA2.0mg·l-1+GA32.0mg·l-1)有利于提高无核葡萄胚挽救成苗率。2、不同亲本杂交组合座果率不同,说明亲本杂交组合是决定座果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无核葡萄×中国野生葡萄杂交组合中红宝石无核×北醇座果率较高,达到15.8%;无核葡萄×无核葡萄杂交组合中红宝石无核×赫什无核座果率较高,达到9.7%;无核葡萄×有核葡萄杂交组合中红宝石无核×玫瑰香座果率较高,达到16.8%。3、无核葡萄胚挽救过程各个培养阶段的适宜培养基是不同的。在胚珠发育阶段,使用固液双相培养基,以改良MM3为固体培养基,ER为液体培养基,作胚珠发育培养基,在常温下进行暗培养,有助于提高胚发育率;在胚萌发阶段,使用WPM+IAA1.0mg·l-1+6-BA2.0mg·l-1+GA32.0mg·l-1培养基,添加Put2mmol·l-1+Spm2mmol·l-1+Spd2mmol·l-1有利于提高无核葡萄的幼胚萌发率和成苗率。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杂交组合胚挽救率不同,无核葡萄×中国野生葡萄杂交组合中红宝石无核×北醇胚萌发率较高,达到28.1%,成苗率较高,达到61.0%。无核葡萄×无核葡萄杂交组合中无核白×红宝无核胚发育率较高,达到37.5%,成苗率较高,达到33.3%,其次是红宝石无核×火焰无核胚发育率较高,达到17.1%,成苗率较高,达到28.6%。无核葡萄×有核葡萄杂交组合中红宝石无核×红地球胚发育率较高,达到34.5%,成苗率较高,达到33.3%。4、葡萄胚挽救过程中父母本基因型和离体接种培养条件的影响,产生畸形苗的比率不同。畸形苗转变成正常葡萄苗的培养基是WPM+6-BA2.0mg·l-1+IAA2.0mg·l-1,转变百分比为24.6%,对于徒长苗来说14d转接一次,转变率较高,达到33.3%,在产生的畸形苗中观察发现所有的白化苗和玻璃化苗最后都没有转变成正常苗,说明这两种畸形苗不易再转变成正常苗。5、建立了一套比较适宜操作的胚挽救苗移栽驯化程序:胚挽救苗生根壮苗的培养基是1/2×MS+0.3mg·l-1IAA;选择10cm高的试管苗移栽到装有M1基质(蛭石:泥炭土:椰糠=1:4:1)的18cm×16cm营养钵中,外施营养液成分为1/10×MS大量元素+1×MS其他成分的培养基溶液,有利于提高胚挽救苗移栽驯化成苗率。通过炼苗移栽无核葡萄胚挽救苗,已有371个株系在大田移栽成活。综上所述,无核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对幼胚发育和败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过程中父母本基因型的选择是胚挽救成功的首要因素;其次,离体接种培养条件是幼胚离体条件下发育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成苗后移栽驯化过程中的试管苗生根、植株生长势状况、移栽基质和喷施营养液等是提高无核葡萄育种成苗和效率的主要因素。

宫霞[7](2012)在《云南葡萄属野生资源调查及葡萄科系统学研究》文中认为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形复杂,省内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这种气候特点,有利于野生葡萄的生长。野生葡萄资源具有对当地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以及丰富的品质特征,是酿酒葡萄品种改良的宝贵基因库。云南省有资料记载的野生葡萄资源就有十多种,但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因此,对云南野生葡萄资源的调查是对云南野生葡萄遗传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的基础。本研究系统调查了云南部分地区的葡萄属野生资源,并收集材料构建资源圃,同时探讨了葡萄科植物的系统学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收集和保存云南野生葡萄种质资源。现己走访调查了云南省8个市州,22个县,共收集到野生葡萄属资源200余份,经鉴定为葡萄科葡萄属5个种:毛葡萄(Vitis heyneana)、蘡薁(Vitis bryoniaefolia)、桦叶葡萄(Vitis betulifolia)、美丽葡萄(Vitis bellula)、刺葡萄(Vitis davidii)。同时收集了葡萄科其它属的少数材料作为对照研究材料。所收集的葡萄属野生资源在昆明构建了首个野生葡萄资源圃。2、利用组织培养方式保存种质资源,选用NAA浓度在0.01-0.05mg/L之间,6-BA浓度1mg/L时,最适宜野生葡萄茎尖的增殖培养。3、利用扦插法保存葡萄种质资源,以浓度为75-100mg/L的NAA溶液,浸泡过夜。枝条较粗壮者扦插易成活。4、对葡萄科植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构建的系统树中大部分序列是以属为单位结合在一个分支上,整体上可以分为五大分支:火筒树属分支;地锦属-俞藤属分支;蛇葡萄属-Clematicissus属-Rhoicissus属分支;乌蔹莓属-崖爬藤属-Cyphostemma属分支;白粉藤属-酸蔹莓属-葡萄属..Nothocissus属Pterisanthes属分支。

彭少兵[8](2012)在《中国野生葡萄再生体系研究及抗病相关基因(VpGLOX、VpPR17、VpHSF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葡萄作为世界重要经济水果,病害是引起葡萄减产的重要原因,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增加生产成本,降低葡萄的品质。利用抗病资源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野生葡萄资源对主要葡萄病害有较强的抗性。利用中国野生葡萄资源进行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一方面针对中国野生葡萄再生率低的问题,进行了茎尖培养及再生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乙二醛氧化酶基因的功能,并利用同源克隆等方法克隆分析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以及热激转录因子的功能,旨在于更好保护利用中国野生葡萄资源,进一步揭示中国野生葡萄抗病机制,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从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三个阶段研究了影响华东葡萄株系‘白河-35-1’茎尖组织培养的因素,重点研究了不同盐浓度、不同生长调节物质种类与浓度、糖浓度、不同抗氧化剂及接种材料对组培‘白河-35-1’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适宜的初代培养基为MS+0.2mg.L-1IBA+0.5~1mg.L-1BAP;增殖过程中用MS+1.0mg.L-1BAP+0.1mg.L-1NAA取得较的增殖效果;生根培养较好的培养基为:1/2MS+琼脂6g.L-1+IBA0.2mg.L-1+活性碳1g.L-1。2、用‘白河-35-1’的叶片等材料为外植体进行了器官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用叶片为外植体的不定芽再生率比叶柄和茎段为外植体的再生率高,在接种后10d出现愈伤组织,40d出现再生芽,再生芽多为丛生芽。‘白河-35-1’叶片再生适宜的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适宜的分裂素为TDZ,浓度为2.0㎎.L-1,适宜的生长素为NAA,浓度为0.1㎎.L-1。经过液体培养的材料,其叶片再生率比一般继代培养的叶片高,再生诱导时先形成为胚性愈伤,进而形成叶状结构,最后得到再生芽。3、用了8种中国野生葡萄10个株系以及2种欧洲葡萄雄蕊和雌蕊进行了胚状途径再生的研究,其中华东葡萄V.pseudoreticulata W.T.Wang的2个株系‘白河-35-2’和‘广西-2’,刺葡萄V. davidii株系‘宁强-6’,及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L2个品种‘雷司令’和‘梅尔诺’获得了胚状体,雄蕊为外植体时胚状体诱导率比雌蕊为外植体高,MSC培养基胚状体诱导率比其他3种培养基效果好,愈伤组织诱导率的高低与胚状体诱导率高低没有直接关系。NN69为基本培养基、用植物凝胶为凝固剂有利于中国野生葡萄胚状体诱导。4、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乙二醛氧化酶基因(VpGLOX)的功能,用qRT-PCR分析了VpGLOX在抗病株系‘白河-35-1’以及感病株系‘佳利酿’中受白粉病诱导表达的情况,在2种葡萄基因型中VpGLOX的表达均受葡萄白粉病的诱导,在抗病基因型‘白河-35-1’中接种后基因表达量变化量大于感病基因型,表达量比同时期感病型基因高。构建了该基因的表达载体和干扰载体,进行烟草遗传转化,获得了4株过量表达的转基因烟草,转基因烟草中乙二醛氧化酶含量以及H2O2含量增加,转基因烟草对烟草疫霉病的抗性增加。用瞬时转化的方法,对转入的VpGLOX进行干扰处理,干扰处理后的植株乙二醛氧化酶含量下降,但H2O2含量无明显变化。5、采取同源克隆的方法,从‘白河-35-1’叶片cDNA中克隆得到葡萄病程相关蛋白VpPR17(GenBank登录号:JQ248075),并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一些特点。该基因开放阅读框有681个碱基,编码226个氨基酸,等电点(PI)为:6.30,分子量为25.41kDa,有信号肽。VpPR17编码蛋白序列与马铃薯、烟草的病程相关蛋白27相似性分别为70%和71%,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是明:VpPR17在细胞质中表达,有的细胞器中多些。qRT-PCR分析表明,在抗病株系‘白河-35-1’中VpPR17的表达基本不受白粉病诱导而在感病品种‘佳利酿’中白粉病接种后变化很明显。将VpPR17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6T-1,转入E.coli BL21中,经IPTG诱导后重组菌在约50kDa的位置出现一特异条带,说明VpRFP1基因在表达菌E.coli BL21中得到表达,其蛋白粗提液有抑菌活性。通过农杆菌瞬时转化法将VpPR17转入‘白河-35-1’叶片,后接种霜霉菌,经转化的叶片在接种后的3、5、9d的叶片菌丝的发展速度明显少于对照,说明VpPR17与植物抗病相关。6、利用RACE技术从中国野生葡萄华东葡萄cDNA中克隆得到1个葡萄热激转录因子,命名为VpHsf1(GenBank登录号为:GU393313),cDNA全长1428bp,开放阅读框为918bp,VpHsf1编码30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约33.7kD和估算等电点为5.09,同源对比表明:VpHsf1属于HSF B类家族,VpHsf1具有核定位功能。在葡萄中,VpHsf1的表达受病原菌、高温和干旱所诱导。qRT-PCR分析表明,在抗病株系‘白河-35-1’以及感病株系‘佳利酿’中VpHsf1的表达均受葡萄白粉病的诱导,与感病品种不同是,在抗病基因型中,表达量较低。烟草中过量表达VpHsf1降低了烟草的耐热性,而增加了获得耐热性,转基因烟草对烟草黑胫病更为敏感,也降低了烟草抵抗渗透胁迫的能力。总之,VpHsf1与葡萄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有关。

潘学军,李德燕,张文娥[9](2010)在《GA3处理对刺葡萄和腺枝葡萄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贵州野生腺枝葡萄和刺葡萄种子为试材,以栽培品种水晶葡萄种子为对照,研究了GA3对野生腺枝葡萄和刺葡萄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GA3能显着提高葡萄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缩短平均发芽天数。综合4项指标,适宜水晶浸种的GA3浓度为150200 mg/L,而适宜刺葡萄和腺枝葡萄的浓度为200250 mg/L。

王静[10](2008)在《白粉菌诱导的中国野生葡萄cDNA文库中抗病基因的筛选》文中提出在前期的研究中,实验室以多年鉴定为高抗白粉病的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为材料,采用Clontech SMART试剂盒构建了cDNA文库。在此基础上,采用抗病基因同源序列法进行克隆与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噬菌体在寄主大肠杆菌中能利用重组酶自身环化成质粒这一原理,将cDNA文库中的噬菌体环化成质粒,形成质粒文库。通过cDNA文库梯度稀释试验,确立了E.coli BM25.8与cDNA原始文库的最佳混合比例为200μL感受态BM25.8应与小于≤104 pfu的文库混合,才可获得分离良好且菌落数量满足筛选要求的环化cDNA文库。2.根据抗病基因蛋白质N、L6、RPS2上的位于P-环(P-Loop)上的GVGKTT氨基酸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PCR引物,对环化cDNA文库中的菌落进行PCR筛选,对阳性菌落的质粒进一步提取质粒进行PCR检测,最后对阳性质粒测序,获得了抗病相关cDNA片段36个。3.用Blast软件对葡萄植物36个抗病基因同源类似物(RGA)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测得的序列中,大多数为未知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中的ClustalW程序进行多序列比对,将所有序列分为2大类:一类是抗性相关基因,有些与已登陆葡萄抗白粉病基因序列相似,有些与水分胁迫表达基因相似,有些和葡萄抗皮尔斯病基因高度同源;另一类是与果实发育有关的基因,包括07-No.239、No.80、No.235、No.160、No.100、No.76、No.391、No.190、No.241、No.155、No.178、No.238。其中抗性相关基因根据功能是否已知分为已知功能抗性基因和功能未知的抗性基因。

二、中国野生葡萄打破休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野生葡萄打破休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野生葡萄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及VpsCDPKs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属植物抗白粉病的机制
        1.1.1 葡萄白粉病
        1.1.2 葡萄属植物的分布与抗白粉病种质资源
        1.1.3 葡萄属植物表现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学基础
        1.1.4 葡萄属植物表现白粉病抗性的细胞学特征与潜在分子机制
    1.2 植物抗病基因的类型与克隆
        1.2.1 植物抗病基因的类型
        1.2.2 植物抗病基因的鉴定与克隆方法
    1.3 NLRs类抗病基因介导植物抗病的机制
        1.3.1 典型NLRs抗病基因发挥抗病功能的机制
        1.3.2 非典型抗病基因RPW8.2发挥抗病功能的机制
    1.4 植物细胞钙信号介导的抗病相关信号途径
        1.4.1 Ca Ms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功能
        1.4.2 CBLs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功能
        1.4.3 CDPKs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功能
    1.5 植物激素信号途径与抗病反应
        1.5.1 水杨酸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功能
        1.5.2 乙烯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功能
        1.5.3 茉莉酸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功能
        1.5.4 其他植物激素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功能
    1.6 植物细胞活性氧信号与抗病反应
    1.7 当前国内关于葡萄抗病育种的主要问题与机遇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国野生葡萄白粉病抗性的细胞学特征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白粉菌保存与接种
        2.1.3 田间白粉病发生规律调查
        2.1.4 葡萄叶片表面蜡质观察
        2.1.5 叶片组织超薄切片制备与观察
        2.1.6 葡萄叶片组织化学染色与显微观察
        2.1.7 葡萄叶片RNA提取与基因表达检测
        2.1.8 葡萄叶片植物激素含量测定
        2.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中国野生葡萄株系叶片白粉病抗性田间调查
        2.2.2 葡萄白粉菌En.NAFU1的无性生殖周期与侵染特征
        2.2.3 不同种野生葡萄株系叶片表面蜡质存在差异
        2.2.4 不同种野生葡萄株系叶片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初级结构存在差异
        2.2.5 少数野生葡萄株系叶片表皮细胞受En.NAFU1诱导产生细胞壁沉积
        2.2.6 中国野生葡萄株系叶片受En.NAFU1侵染诱导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性细胞死亡
        2.2.7 广谱抗病基因RPW8.2增强转基因‘无核白’葡萄叶片白粉病抗性
        2.2.8 RPW8.2转基因葡萄叶片表皮细胞受白粉菌诱导产生细胞壁沉积
        2.2.9 RPW8.2引起转基因葡萄叶片细胞过敏性死亡
        2.2.10 RPW8.2激活转基因葡萄叶片细胞的水杨酸相关信号途径
        2.2.11 RPW8.2影响转基因葡萄叶片的植物激素代谢
    2.3 讨论
第三章 中国野生少毛复叶葡萄‘白水-40’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F_1代遗传群体构建
        3.1.3 F_1代遗传群体白粉病抗性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成功构建两个以少毛复叶葡萄‘白水-40’为父本的F_1代遗传群体
        3.2.2 抗白粉病性状在两个F_1代遗传群体中分离
    3.3 讨论
第四章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与少毛复叶葡萄的基因组组装和抗病基因初步定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DNA文库构建与测序
        4.1.3 基因组的初步组装与评估
        4.1.4 Hi-C辅助基因组组装
        4.1.5 基因预测与注释
        4.1.6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4.1.7 感病亲本与性状稳定子代单株的基因组重测序
        4.1.8 全基因组SNP位点筛选与基因组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获得中国野生华东葡萄与少毛复叶葡萄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图谱
        4.2.2 两个中国野生葡萄的基因组与欧洲葡萄基因组存在较高的共线性
        4.2.3 两个中国野生葡萄的基因组存在较高比例的重复序列
        4.2.4 两个中国野生种葡萄基因组中抗病相关基因发生串联复制
        4.2.5 华东葡萄‘白河-35-1’性染色体区段存在结构变异
        4.2.6 少毛复叶葡萄‘白水-40’抗En.NAFU1小种的基因位点在一号染色体
    4.3 讨论
第五章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VpsCDPKs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植物激素处理与基因表达检测
        5.1.3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5.1.4 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与亚细胞定位检测
        5.1.5 烟草叶片瞬时表达
        5.1.6 蛋白质表达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华东葡萄VpsCDPKs的鉴定与分类
        5.2.2 华东葡萄VpsCDPKs的转录表达受防御相关植物激素诱导
        5.2.3 华东葡萄VpsCDPKs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5.2.4 华东葡萄VpsCDPKs调控植物细胞的过敏性死亡
    5.3 讨论
第六章 华东葡萄VpsCDPK9/13过量表达增强转基因葡萄叶片白粉病抗性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白粉菌接种处理与基因表达检测
        6.1.3 组织化学染色与抗病性鉴定
        6.1.4 植物激素、花青苷与H_2O_2含量测定
        6.1.5 葡萄叶肉细胞结构观察
    6.2 结果与分析
        6.2.1 VpsCDPK9/13在葡萄叶片中的转录表达受白粉菌侵染诱导
        6.2.2 VpsCDPK9/13过量表达增强转基因‘无核白’葡萄叶片白粉病抗性
        6.2.3 VpsCDPK9/13过量表达增强转基因葡萄叶片中白粉菌诱导的H_2O_2积累
        6.2.4 VpsCDPK9/13过量表达增强转基因葡萄叶片中白粉菌诱导的胼胝质积累
        6.2.5 VpsCDPK9/13过量表达增强转基因葡萄叶片中白粉菌诱导的花青苷积累
        6.2.6 VpsCDPK9/13过量表达提高转基因葡萄叶片的SA含量
        6.2.7 VpsCDPK9/13过量表达提高转基因葡萄叶片的ABA含量
        6.2.8 VpsCDPK9/13过量表达降低转基因葡萄叶片的JA含量
        6.2.9 VpsCDPK9/13过量表达增强转基因葡萄叶片中白粉菌诱导的乙烯释放
        6.2.10 VpsCDPK9/13过量表达促进转基因葡萄发生胁迫诱导的过敏性细胞死亡
        6.2.11 VpsCDPK9/13过量表达导致转基因葡萄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异常与内膜系统崩解
        6.2.12 ‘无核白’葡萄VviCDPK13双等位突变后叶片白粉病抗性增强
    6.3 讨论
第七章 VpsCDPK9/13调控植物白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植物材料
        7.1.2 白粉菌
        7.1.3 表达载体
        7.1.4 原核与真核菌株
        7.1.5 mbSUS酵母双杂交验证蛋白质相互作用
        7.1.6 拟南芥遗传转化
        7.1.7 拟南芥叶片植物激素测定与白粉病抗性鉴定
        7.1.8 原生质体瞬时转化
        7.1.9 基因与蛋白质表达检测
        7.1.10 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蛋白质相互作用
        7.1.11 免疫共沉淀验证蛋白质相互作用
        7.1.12 蛋白质磷酸化检测
        7.1.13 葡萄叶盘瞬时转化与乙烯测定
        7.1.14 启动子克隆与活性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四个膜定位VpsCDPKs与候选底物蛋白的相互作用存在差异
        7.2.2 VpsCDPK9过量表达转基因拟南芥发生依赖叶龄的过敏性细胞死亡
        7.2.3 VpsCDPK9以剂量依赖的形式激活拟南芥叶片细胞的转录重编程
        7.2.4 VpsCDPK9过量表达增强转基因拟南芥叶片发生白粉菌诱导的过敏性细胞死亡
        7.2.5 VpsCDPK9/13发挥抗白粉病功能主要依赖于水杨酸和乙烯信号途径
        7.2.6 VpsCDPK9/13分别与VpsMAPK3/6和VpsACS1/2存在体内互作
        7.2.7 VpsCDPK9/13分别磷酸化VpsMAPK3/6和VpsACS1/2并影响后者的蛋白质积累
        7.2.8 VpsCDPK9/13与VpsMAPK3/6协同调控VpsACS1/2的蛋白质积累
        7.2.9 乙烯和H_2O_2可以作为正反馈信号调控华东葡萄VpsCDPK9/13的转录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生产与育种的重要性
    1.2 无核葡萄的类型
        1.2.1 单性结实型无核葡萄
        1.2.2 种子败育型无核葡萄
    1.3 无核葡萄种子败育形成机理
        1.3.1 无核葡萄种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1.3.2 葡萄无核性状的遗传机制
        1.3.3 葡萄无核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
        1.3.4 无核葡萄的生理特性
    1.4 无核葡萄育种现状
        1.4.1 利用常规杂交培育无核葡萄
        1.4.2 利用胚挽救技术培育无核葡萄
        1.4.3 胚挽救技术的影响因素
        1.4.4 无核抗病葡萄的育种与应用研究
        1.4.5 无核及其它性状葡萄的育种与应用研究
    1.5 分子标记在葡萄种质创新中的研究与应用
        1.5.1 无核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
        1.5.2 抗病性分子标记研究与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葡萄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组织解剖、内源激素及基因表达研究
    2.1 材料和试剂、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胚珠和不同组织的采集
        2.2.2 ‘无核白’胚珠石蜡切片制作与解剖结构观察
        2.2.3 ‘无核白’胚珠内源激素测定
        2.2.4 利用外源 IAA、GA_3和 ABA 处理无核葡萄
        2.2.5 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差异表达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观察
        2.3.2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解剖结构观察
        2.3.3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分析
        2.3.4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种皮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3.5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不同转录因子表达分析
        2.3.6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表达分析
    2.4 讨论
        2.4.1 葡萄种子败育的解剖结构变化
        2.4.2 激素在葡萄种子败育中的作用和调控葡萄无核形成
        2.4.3 葡萄种子败育受种皮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调控
        2.4.4 葡萄种子败育过程发生了免疫防御反应
    2.5 小结
第三章 利用胚挽救技术创制无核抗病葡萄新种质
    3.1 材料和试剂、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花粉采集与处理
        3.2.2 田间杂交
        3.2.3 取样时间
        3.2.4 离体胚挽救过程
        3.2.5 不同取样时间对胚挽救的影响
        3.2.6 外源喷施油菜素内脂对胚挽救的影响
        3.2.7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胚挽救的影响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母本基因型对杂种胚挽救影响
        3.3.2 父本基因型对杂种胚挽救影响
        3.3.3 正反交组合对杂种胚挽救的影响
        3.3.4 ‘无核白’作母本幼胚珠适宜取样时间的确定
        3.3.5 不同取样时间对离体胚发育及其成苗的影响
        3.3.6 外源喷施油菜素内脂对胚挽救的影响
        3.3.7 水杨酸对无核葡萄离体胚发育影响
        3.3.8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杂种胚离体萌发的影响
        3.3.9 不同年份胚挽救结果分析
    3.4 讨论
        3.4.1 亲本基因型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2 适宜取样时间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3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4 培养基中添加物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无核与抗病性
    4.1 材料和试剂、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胚挽救杂种后代继代扩繁
        4.2.2 胚挽救杂种后代驯化移栽
        4.2.3 利用无核和抗病性状标记检测杂种后代
        4.2.4 胚挽救杂种后代田间抗病性调查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胚挽救杂种植株移栽炼苗统计
        4.3.2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无核性状
        4.3.3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抗霜霉病
        4.3.4 胚挽救杂种后代田间抗病性调查
    4.4 讨论
        4.4.1 分子标记鉴定胚挽救杂种后代无核性状
        4.4.2 分子标记鉴定胚挽救杂种后代抗病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耐寒无核葡萄胚挽救种质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中国野生葡萄资源概况
        1.1.1 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地理分布
        1.1.2 中国野生葡萄资源特性与利用
    1.2 葡萄抗寒性相关因素研究
        1.2.1 组织结构与葡萄抗寒性的关系
        1.2.2 膜系统与葡萄抗寒性的关系
        1.2.3 渗透调节物质与葡萄抗寒性的关系
        1.2.4 基因工程与葡萄抗寒性
    1.3 胚挽救技术在无核葡萄育种中的应用
        1.3.1 无核葡萄胚挽救研究进展
        1.3.2 无核葡萄胚挽救影响因素
        1.3.2.1 亲本的选择
        1.3.2.2 取样时期
        1.3.2.3 基本培养基
        1.3.2.4 外源添加物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园地与材料
        2.1.1 试验园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处理与田间设计
    2.3 试验药品
    2.4 主要试验仪器
    2.5 试验方法
        2.5.1 葡萄枝条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2.5.2 葡萄枝条截面褐变面积的测定
        2.5.3 抗寒生理指标的测定
        2.5.4 葡萄叶片基因组DNA提取
        2.5.5 不同葡萄品种分子标记辅助筛选
        2.5.6 葡萄花粉采集与生活力鉴定
        2.5.7 葡萄去雄与授粉杂交
        2.5.8 葡萄胚挽救程序
        2.5.9 不同葡萄品种种子沙藏与播种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野生葡萄收集与其抗寒性初步鉴定
        3.1.1 野生葡萄资源收集与调查
        3.1.2 野生葡萄形态学观察
        3.1.3 野生葡萄抗寒性鉴定
        3.1.4 野生葡萄种质资源安全保存
    3.2 应用隶属函数法结合分子标记筛选抗寒亲本材料
        3.2.1 不同葡萄品种相对电导率Logistisc方程及半致死温度
        3.2.2 低温处理下葡萄枝条截面褐变率变化
        3.2.3 低温处理下葡萄枝条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2.4 低温处理下葡萄枝条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3.2.5 低温处理下葡萄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2.6 低温处理下葡萄枝条丙二醛含量变化
        3.2.7 低温处理下葡萄枝条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3.2.8 不同葡萄品种抗寒分子标记辅助筛选鉴定
        3.2.9 不同葡萄品种抗寒性与分子标记鉴定比对分析
    3.3 胚挽救种质创制
        3.3.1 杂交父本花粉生活力鉴定
        3.3.2 不同亲本基因型对胚形成及成苗的影响
        3.3.3 部分葡萄杂种F1代倍性鉴定和分子标记鉴定
        3.3.3.1 无核标记GSPL1-569对杂交亲本的检测
        3.3.3.2 无核标记SCC8-1018对杂交亲本的检测
        3.3.3.3 无核标记SCF27-2000对杂交亲本的检测
        3.3.3.4 抗寒标记S238-800和S241-670对杂交亲本的检测
        3.3.3.5 部分杂种F1代无核性状早期检测
        3.3.3.6 部分杂种F1代叶片结构差异和染色体数目显微鉴定
        3.3.3.7 部分杂种F1代抗寒性状早期检测
        3.3.4 添加天然物质对继代苗发育的影响
        3.3.5 不同葡萄品种种子播种萌发率比较
        3.3.6 葡萄温室炼苗和大田移栽
4 讨论
    4.1 野生葡萄收集与其抗寒性初步鉴定
    4.2 应用隶属函数法结合分子标记筛选抗寒亲本材料
    4.3 胚挽救种质创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几个晚熟鲜食葡萄品种在杨凌设施栽培的引种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鲜食葡萄栽培概况
        1.1.1 我国鲜食葡萄栽培历史
        1.1.2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3 葡萄产业发展前景
    1.2 鲜食葡萄品种选育概况
        1.2.1 我国鲜食葡萄品种选育现状
        1.2.2 葡萄品种育种方法
        1.2.3 我国鲜食葡萄引种概况
    1.3 鲜食葡萄果实品质评价
        1.3.1 鲜食葡萄果实品质评价
        1.3.2 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
    1.4 鲜食葡萄栽培模式及关键技术
        1.4.1 设施栽培及关键技术
        1.4.2 露地栽培及关键技术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与试剂
        2.2.1 供试品种
        2.2.2 仪器与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物候期调查
        2.3.2 植物学性状调查
        2.3.3 生长结果习性调查
        2.3.4 成熟度监控
        2.3.5 果实品质评价
        2.3.6 抗病性调查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引种品种的物候期调查结果
    3.2 植物学性状描述
        3.2.1 嫩梢性状
        3.2.2 新梢性状
        3.2.3 幼叶性状
        3.2.4 成龄叶性状
    3.3 生长结果习性
        3.3.1 不同修剪方式对萌芽率的影响
        3.3.2 生长结果习性
    3.4 试验品种的成熟度监控
        3.4.1 WH11-35 成熟度监控
        3.4.2 秋红宝成熟度监控
        3.4.3 意大利成熟度监控
        3.4.4 圣诞玫瑰成熟度监控
    3.5 果实品质评价
        3.5.1 果穗、果粒性状
        3.5.2 果实感官特性
    3.6 抗病性
第四章 讨论
    4.1 杨凌气候条件下各新品种的适应性
    4.2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措施
    4.3 不同物候期栽培管理工作历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生产和育种中利用的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利用
    1.1 鲜食
    1.2 酿酒
        1.2.1 山葡萄(V.amurensis)
        1.2.2 毛葡萄(V.quinquangularis)
        1.2.3 刺葡萄(V.davidii)
    1.3 砧木
    1.4 其他
2 品种选育利用
    2.1 系统选育
        2.1.1 山葡萄
        2.1.2 刺葡萄
        2.1.3 毛葡萄
    2.2 杂交育种
        2.2.1 山葡萄
        2.2.2 毛葡萄
        2.2.3 蘡薁(V.adstricta)
        2.2.4 华东葡萄(V.pseudoreticulata)
        2.2.5 葛藟(V.flexuosa)
3 展望

(6)无核葡萄胚胎发育的生理特性和胚挽救育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无核葡萄的形成机制及其发育特点
        1.1 无核葡萄的形成机制
        1.2 无核葡萄的发育特点
    2.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
        2.1 无核葡萄的主要育种目标
        2.2 胚挽救技术在无核葡萄杂交后代选育中的应用
    3.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无核葡萄败育胚珠和胚产生过程生理特性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无核葡萄浆果中内在品质指标含量的测定
        2.2 矿质元素的测定
        2.3 活性氧和保护酶的测定
        2.4 内源游离多胺的测定
        2.5 内源激素的测定
    3.讨论
        3.1 关于无核葡萄胚胎发育过程中内在品质指标含量的变化
        3.2 关于无核葡萄胚胎发育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变化
        3.3 关于无核葡萄胚胎发育过程中多胺含量的变化
        3.4 关于无核葡萄胚胎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第三章 提高无核葡萄杂交及胚挽救成苗率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杂交授粉座果率的调查
        2.2 外施化学物质对无核葡萄胚珠发育状况的影响
        2.3 无核葡萄胚挽救苗的获得
        2.4 不同胚发育基本培养基对无核葡萄胚发育的影响
        2.5 不同外源多胺对无核葡萄胚萌发成苗的影响
        2.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核葡萄胚萌发成苗的影响
    3.讨论
        3.1 关于无核葡萄田间杂交授粉技术及杂交组合座果率的调查分析
        3.2 关于提高无核葡萄胚挽救成苗率的研究
第四章 胚挽救畸形葡萄苗的发生及转变成正常葡萄苗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胚萌发畸形葡萄苗的产生因素
        2.2 畸形苗转变成的正常葡萄苗
        2.3 畸形葡萄苗材料的再生利用
    3.讨论
        3.1 关于无核葡萄杂交胚挽救畸形苗产生原因的研究
        3.2 关于无核葡萄杂交胚挽救畸形苗发生的防控和转变的研究
第五章 无核葡萄胚挽救试管苗规范化移栽驯化技术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胚挽救苗生根壮苗的影响
        2.2 不同组培苗高度对胚挽救苗移栽驯化成活率的影响
        2.3 不同移栽基质对胚挽救苗移栽驯化成活率的影响
        2.4 不同外施营养液对胚挽救苗移栽驯化成活率的影响
        2.5 葡萄胚挽救苗移栽驯化规范化操作程序及移栽驯化单株的成苗状况
    3.讨论
        3.1 关于胚挽救苗的壮苗生根
        3.2 关于胚挽救苗的驯化移栽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云南葡萄属野生资源调查及葡萄科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野生葡萄资源价值研究
    1.2 野生葡萄资源分布状况
    1.3 野生葡萄科资源保护与资源圃构建
        1.3.1 野生葡萄资源圃构建过程
        1.3.2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资源保存现状
    1.4 葡萄科系统关系分析
        1.4.1 葡萄科系统关系分析
        1.4.2 基于TrnL-F序列分析云南野生葡萄系统发育关系
第二章 云南野生葡萄的收集及保存
    2.1 云南野生葡萄的收集
        2.1.1 调查路线
        2.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2.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 云南野生葡萄资源的保存
        2.2.1 就地保存法
        2.2.2 资源圃保存法
        2.2.3 扦插保存法
        2.2.4 组培保存法
        2.2.5 保存结果及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云南野生葡萄资源圃构建及保护
    3.1 云南野生葡萄资源圃构建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TrnL-F基因片段的葡萄科系统学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总DNA的提取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叶绿体TrnL-F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4.2.1 PCR扩增程序
        4.2.2 葡萄科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2.3 葡萄属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总DNA的质量
        4.3.2 PCR扩增产物结果
        4.3.3 基于TrnL-F序列的葡萄科系统分析
        4.3.4 基于TrnL-F序列的葡萄属系统分析
    4.4 讨论
展望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野生葡萄再生体系研究及抗病相关基因(VpGLOX、VpPR17、VpHSF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的离体培养
    1.2 葡萄的再生
    1.3 植物的抗病性
    1.4 乙二醛氧化酶基因相关研究
    1.5 植物病程相关蛋白相关研究
    1.6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的相关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茎尖培养体系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2.1.2 不同的激素处理对组培苗增殖的影响
        2.1.3 MS 中不同无机盐浓度对组培苗生长及生根的影响
        2.1.4 不同种生长素(IAA、IBA、NAA)对组培苗生长及生根的影响
        2.1.5 不同的蔗糖浓度对组培苗生长及生根的影响
        2.1.6 不同接种材料对组培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2.1.7 加入活性炭(Vc)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组培苗生长及生根的影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取材时间及室内培养的材料对无菌培养体系建立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 BAP 对初代培养芽萌动及生长的影响
        2.2.3 不同的激素处理对组培苗增殖的影响
        2.2.4 MS 中不同无机盐浓度对组培养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2.2.5 不同类型生长素(IAA、IBA、NAA)对组培苗生长及生根的影响
        2.2.6 不同的蔗糖浓度对组培苗生长及生根的影响
        2.2.7 接种不同材料对组培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2.2.8 加入活性炭(AC)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组培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2.2.9 ‘白河-35-1’茎尖培养体系建立
    2.3 讨论
第三章 中国华东葡萄‘白河-35-1’器官再生体系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外植体的接种方法
        3.2.2 外植体的培养方法
        3.2.3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再生的影响
        3.2.4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3.2.5 不同分裂素种类及浓度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3.2.6 不同生长素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3.2.7 不同的前期培养的外植体对再生的影响
        3.2.8 不定芽生根诱导及移栽
        3.2.9 叶状结构的石蜡切片制作及观察
        3.2.10 结果调查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外植体接种后形态变化
        3.3.2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3.3.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3.3.4 不同分裂素种类及浓度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3.3.5 不同生长素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3.3.6 不同的前期培养的外植体对再生的影响
        3.3.7 叶状结构的石蜡切片观察
    3.4 讨论
第四章 中国野生葡萄胚状体途径再生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取材时间
        4.3.2 外植体处理
        4.3.3 愈伤组织的诱导
        4.3.4 MSC 培养基中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白河-35-2、宁强-6 雄蕊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4.3.5 MSC 培养基中不同凝固剂对‘白河-35-2’、‘宁强-6’雄蕊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4.3.6 体细胞胚的诱导
        4.3.7 体细胞胚的萌发和成苗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种葡萄愈伤诱导率及胚状体诱导率差异
        4.4.2 MSC 培养基中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白河-35-2’、‘宁强-6’雄蕊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4.4.3 不同凝固剂对‘白河-35-2’、‘宁强-6’雄蕊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中国野生葡萄‘白河-35-1’乙二醛氧化酶基因 VpGLOX 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干扰载体的构建
        5.2.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5.2.3 葡萄白粉菌接种后抗病和感病品种中 VpGLOX 的表达量变化情况
        5.2.4 VpGLOX 转基因烟草的产生
        5.2.5 VpGLOX 在烟草中过量表达增强了烟草疫病的抗性
        5.2.6 VpGLOX 在烟草中过量表达对烟草叶片乙二醛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2.7 过量表达 VpGLOX 烟草干扰后对 VpGLOX 的表达影响
    5. 3 讨论
        5.3.1 葡萄接种白粉病后抗病和感病品种中 VpGLOX 表达的差异
        5.3.2 在烟草中过量 VpGLOX 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5.3.3 关于 VpGLOX 的功能
第六章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病程相关新基因 VpPR17 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VpPR17 cDNA 全长序列的 PCR 扩增
        6.2.2 VpPR17 编码蛋白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6.2.3 原核表达载体以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6.2.4 VpPR17 亚细胞定位
        6.2.5 接种后葡萄白粉菌抗病和感病品种中 VpPR17 的表达量变化情况
        6.2.6 VpPR17 原核表达载体及表达产物的抑菌活性
        6.2.7 ‘白河-35-1’离体叶片 VpPR17 瞬时转化对霜霉病菌丝发生的影响
        6.2.8 讨论
第七章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热激转录因子 VpHsf1 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VpHsf1 全长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7.2.2 VpHsf1 核定位功能分析
        7.2.3 VpHsf1 在葡萄热激、干旱处理以及病原菌诱导前后的表达分析
        7.2.4 VpHsf1 转基因烟草的产生
        7.2.5 VpHsf1 降低了烟草的耐热性但增加了烟草的获得耐热性
        7.2.6 VpHsf1 在烟草中的过量表增加了烟草黑胫病的敏感性
        7.2.7 VpHsf1 对烟草渗透胁迫的影响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GA3处理对刺葡萄和腺枝葡萄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及来源
        1.1.2 种子采集与贮藏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发芽率
    2.2 种子发芽势
    2.3 种子发芽指数
    2.4 种子平均发芽日数
3 结论与讨论

(10)白粉菌诱导的中国野生葡萄cDNA文库中抗病基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白粉病的研究进展
        1.1.1 葡萄白粉病的特征及发病条件
        1.1.2 葡萄属植物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1.1.3 葡萄属植物对白粉病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2 植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1 植物抗病基因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1.2.2 植物抗病基因克隆的方法
    1.3 抗病基因同源类似物(RGA)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白粉菌诱导的中国野生葡萄cDNA 文库的扩增
        2.2.2 文库筛选的引物设计
        2.2.3 白粉菌诱导的中国野生葡萄cDNA 文库的环化
        2.2.4 葡萄环化cDNA 文库中阳性菌落的PCR 筛选
        2.2.5 中国野生葡萄环化cDNA 文库中阳性菌落的培养
        2.2.6 中国野生葡萄环化cDNA 文库中阳性菌落的质粒PCR 鉴定和测序
        2.2.7 核酸序列的生物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白粉菌诱导的中国野生葡萄CDNA 文库的扩增和文库环化
    3.2 中国野生葡萄环化CDNA 文库的PCR 筛选
        3.2.1 中国野生葡萄环化文库的阳性菌落PCR 筛选
        3.2.2 中国野生葡萄环化cDNA 文库阳性菌落的质粒PCR 鉴定
    3.3 中国野生葡萄环化CDNA 文库中阳性质粒的测序结果和序列分析
        3.3.1 中国野生葡萄环化cDNA 文库中阳性质粒的测序结果
        3.3.2 中国野生葡萄环化cDNA 文库中阳性质粒的序列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文库筛选方法的研究
    4.2 抗病相关基因的序列特征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国野生葡萄打破休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野生葡萄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及VpsCDPKs抗病分子机制研究[D]. 胡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D]. 李莎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耐寒无核葡萄胚挽救种质创新研究[D]. 罗尧幸.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4]几个晚熟鲜食葡萄品种在杨凌设施栽培的引种表现[D]. 李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5]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生产和育种中利用的概况[J]. 刘崇怀,姜建福,樊秀彩,张颖.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04)
  • [6]无核葡萄胚胎发育的生理特性和胚挽救育种技术的研究[D]. 李桂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7]云南葡萄属野生资源调查及葡萄科系统学研究[D]. 宫霞. 云南大学, 2012(11)
  • [8]中国野生葡萄再生体系研究及抗病相关基因(VpGLOX、VpPR17、VpHSF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彭少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0)
  • [9]GA3处理对刺葡萄和腺枝葡萄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J]. 潘学军,李德燕,张文娥. 贵州农业科学, 2010(04)
  • [10]白粉菌诱导的中国野生葡萄cDNA文库中抗病基因的筛选[D]. 王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我国野生葡萄打破休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