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哪些项目看好

畜牧业哪些项目看好

一、畜牧业哪些项目前景看好(论文文献综述)

刘阳[1](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李文霞[2](2021)在《白银区强湾乡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作为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性产业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落后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又相对集中,仅仅依靠传统农业种植很难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与时俱进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强湾乡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域,曾有接近全区半数贫困村聚集于该乡镇,亟需通过加强政府扶贫政策支持、提高乡镇自身脱贫致富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生计与生态的双赢。本文以强湾乡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并结合统计年鉴资料,获得了详细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强湾乡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找到适合强湾乡农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方向,具体结果如下:(1)强湾乡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生产成本较高;二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低;三是宜耕土地紧缺与山旱地荒废现象并存;四是农民专业化程度不高;五是农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少,市场竞争力弱。(2)影响该区农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有:是否掌握一项农业技能,农田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是否盛产名优特产,本村附近是否有电商网点,政府宣传培训力度,拆旧复垦、保护性耕作落实情况,土地流转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各因素影响深度不同,影响程度大小排列如下: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本村附近是否有电商网点>农田面积>政府宣传培训力度>是否掌握一项农业技能>是否盛产名优特产>土地流转情况>拆旧复垦、保护性耕作落实情况。(3)推进强湾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二是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三是实施“拆旧复垦”、保护性耕作等政策,增加耕作面积;四是加强技能指导与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五是建立互联网电商平台,打造农产品品牌。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参考,有助于强湾乡农业的发展,对实现强湾乡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宝拉尔[3](2020)在《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蒙古族特色商品是蒙古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活动,可以带动当地物资生产领域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力量,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中国民族贸易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的举措。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是镶黄旗地域狭小,特色产品优势资源开发不足,龙头企业规模小,集聚度低,产业链短,技术创新能力差,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地方金融支持体系的匹配度有待提高,当地特色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传统乳制品作为一种在蒙古族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产品,随着社会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原有生产技术及传统工艺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在经营方式上仍然显得粗放,总体思路薄弱,尚未形成合理的产销网络。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作为本文调查区域具有非常显着的上述特征。新宝拉格镇当地传统乳制品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不平衡。发展水平低下主要表现为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缺少专业人才,包括生产技能和生产技术人才的转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乳业规模经济不显着,行业集中度低。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精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制约了当地乳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传统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优化生产结构,是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对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的乳制品生产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合在当地的研究数据: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成品的来源,产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产销渠道以及消费者对现有产品品种数量满意度,价格及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解和收集,总结了新宝拉格镇乳制品行业中的员工特点,工艺传授和乳制品季节性管理流程及发展前景,找出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同时探索性地指出发展新宝拉格镇乳制品产业的发展途经对策。本文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府与商家的沟通来摆脱工艺传承困境,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来推广当地传统乳制品,促进乳制品质量分类,品牌经营等方面提出建议。

张淦,赵永清[4](2019)在《民间投资运行特征与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民营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压舱石,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由于民间投资自负盈亏、自主决策的市场化特征,其动向对判断经济发展走势和行业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把握住民间投资的运行特征,有利于做出科学合理的信贷决策,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以江苏为例分析省内民间投资运行的总体特征,民间投资在各个行业的进入和退出,最后结合江苏信贷资源在行业间的配置结构和配置效率,提出信贷资源的配置方向。

苏小辰[5](2019)在《杨岭村:宁夏西海固地区乡村规划绩效评价及其提升策略》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乡村建设政策,掀起了新一轮的乡村建设浪潮,但是有关乡村规划学科研究中,由于针对乡村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以及实施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与当地实际相吻合的评判标准相对缺乏,导致在乡村规划实践中存在规划方案一年一变、规划内容得不到有效落实的问题。本文首先以宁夏泾源县杨岭村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样本,对2017-2020阶段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下一阶段规划实施的优化策略,构建杨岭村规划绩效评价体系,体系分为六大部分:规划目标近期实施进展、乡村总体布局、乡村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基础设施、民居改善状况、居民满意度。目前,规划目标近期实施进展较慢;乡村总体布局变化较小;在乡村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中,畜牧业匹配程度较好,在旅游业与种植业发展滞后;乡村的基础设施仍需要完善;民居改善在有序推进;村民的满意度为中等。然后以规划实施角度、规划编制内容角度出发,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完成了2017-2020阶段规划绩效评价的研究内容。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笔者从总体规划和实施层面提出了提升策略,其一包括规划编制建议及内容修改建议、规划实施保障建议;其二包括建立村民意见反馈机制、明确土地权属、项目库建设、乡村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畜牧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旅游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特色种植业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基础设施配置优化策略、民居改善优化策略、建立实施保障及资金支持体制。通过建立规划绩效评价体系和提出优化策略,用以指导杨岭村今后的规划实施建设,并为泾源县其它乡村的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莞[6](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马云霞[7](2018)在《基于EVA-BSC的K公司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企业间的竞争不只是利润的竞争,而更多的是企业价值的竞争。国内市场的日趋成熟,使EVA业绩考核体系在我国部分企业运用失败之后,经过七年的调整与适应,又重新兴起。但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AV)只能说明企业财务方面的情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与平衡计分卡(Careersmart Balanced Score Card,BSC)相互融合,推动EVA-BSC价值管理体系在农业上市公司的运用,并提出一定的建议和参考价值。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新疆农业上市公司——K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分析企业现行价值管理体系,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合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文章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案例背景分析。了解K公司现状及现行的价值管理体系,找出公司现行价值管理体系的缺点,概述EVA-BSC价值管理体系的适用性,明确K公司价值管理的目的及价值规划。其次,分析案例。运用EVA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并结合平衡计分卡找出影响企业价值管理的驱动因素,为企业进行项目选择提供帮助。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EVA-BSC价值管理体系,通过企业内部及市场问卷调查获取价值管理体系所需数据,评价企业当前业绩情况,构建EVA-BSC价值管理体系。最后,案例启示。K公司EVA-BSC价值管理体系的应用,找出企业价值管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K公司运用价值管理体系注意的问题和提升价值管理的策略。

也尔那孜·玉山艾力[8](2017)在《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各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此,国家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退牧还草、牧民定居、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等重大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然而实施区域面积、时段和牧民生计等存在着差异,实施效果如何,需要合理、公正及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着力研究。本文重点对新源县现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状况及效果程度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为后期草原生态的保护和治理提供可参考性依据。研究过程中选取不同类型的多个子政策共同评价指标分别建立多层次、多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能反映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效果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因素分级赋分,确定相关指标的占比;对调研获取的相关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并代入评价体系中各因子的权重值,运用综合评价公式论证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整体实施效果评价指数,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影响最大的指标是牧民生计行为指标、获得财政补贴程度,其次是牧民生计经济发展指标、再其次是获得财政补贴程度;对草原改良综合政策实施效果影响最大的为牧民生计经济发展指标、其次是可感知的生态效益指标,再其次为牧民生态保护感知意识指标。同时,新源县草原改良工程政策评价分值处于第三等级划分,说明该政策工程的实施所带来的实施效果为一般;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分值处于第四等级划分,说明该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效果为良好;草原改良综合政策和生态奖补政策两个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指数处于第三等级划分中,表明整体实施效果为一般,可见牧民对新源县所实施的现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效果的整体评价程度为一般。(2)研究结果表明,新源县当前实施草原生态保护政策中存在着草原退化面积大、项目覆盖面积小、产业支撑不足、各项补贴缺乏针对性且标准低、补贴期短;牧民生产投入和成本加大、对草场产权意识不清、对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不适应等问题。在今后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实施中,当地政府需要注重和考虑生态治理项目投入与建设的质量及成果的稳固、设立与加大新型草原建设综合补贴的投入和力度、草原管理与生态治理的稳定组织系统的完善与长期化制度建设、牧民安置、草原承包确权以及推进牧民生计模式的各项保障工作。

张彦虎[9](2015)在《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新疆是我国传统的农牧业大区,同时也是经济落后、少数民族聚居的最大边疆省区。因此,农牧业不仅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到广大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产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新疆农牧业发展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以常规现代农业模式为发展取向的绿洲农业日益暴露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等不可持续特征,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极为脆弱的绿洲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破坏,进一步威胁到绿洲的生态安全和永续利用;另一方面,以转场游牧、靠天养畜为特征的新疆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落后,不仅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和实现牧民定居增收,而且由于缺乏对草场的科学养护改良,直接导致了草场的严重超载过牧和大面积退化。因此,从目前新疆农牧业的发展方式来看,都存在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增收困难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效益提升。综观国内外各种持续(替代)农业发展经验和模式,唯有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能同时促进农牧业产出和收入稳定增长,还能减少中间能耗和污染、促进农牧业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最符合新疆当前实际的综合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以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对此的研究和关注都较为不足。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总结梳理,同时结合新疆发展实际特点,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能值理论、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等重要理论以及投入产出法、能值分析法等研究分析方法,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功能、效益状况以及相应技术支撑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不仅创新运用了非平衡生态理论、单位面积能值比较分析等最新理论方法,而且通过跨学科方法的运用实现了对草地农业模式这一农牧结合、系统耦合综合农业系统的研究探讨,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创新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拓展。具体来说,本文首先通过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现实背景的深入分析和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理论等的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与循环经济理论、能值理论、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等重要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广泛借鉴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上述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在深入揭示草地农业模式内涵、功能及作用的同时,结合新疆区域经济、生态等特点,构建出适合新疆种植业、林果业、草原畜牧业、城镇景观草坪等的四种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再次,选择新疆典型区域进行案例实证研究,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创新运用投入产出法、能值分析法等对当地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常规农(牧)业模式进行了全面比较分析,以验证草地农业模式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最后,对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完善的政策扶持与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经过从多个方面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本文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是促进新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综合模式选择,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新疆农牧业发展中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严重不足,导致其发展方式与结构严重失衡,农牧业生态环境问题和不可持续因素日益累积。因此,急需加快建立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和修复治理其生态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2)草地农业具有多种实践发展模式类型,对此依据新疆发展实际和构建原则,结合新疆不同地区的经济、生态等特点,可以构建出适合新疆种植业、林果业、草原畜牧业等的四类主要草地农业发展模式;(3)新疆典型地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案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农业模式比常规农(牧)业模式具有更好的综合效益和比较优势。无论是运用投入产出法还是能值分析法,其比较分析结果都是一致的;(4)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在新疆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对其的政策支持、技术保障急需加强。这也是增强农牧民发展意愿,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完善的重要支撑条件。

海力且木·斯依提[10](2014)在《禁牧政策对新疆牧民的影响及行为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地资源是新疆生态安全及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面积的草地退化直接影响着牧民生产活动与牧区的经济发展。草地退化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为缓解和解决草地退化问题,2000年开始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禁牧、休牧政策。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将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新疆在内的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实施牧草良种补贴和牲畜良种补贴等。补助奖励政策要求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每年每亩6元给予补助。但禁牧不仅涉及畜牧业生产,还涉及牧民安置、转产转业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从全国来说,制定和完善一些必须的政策及相关补偿标准迫在眉睫。抑制草地退化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相关研究大都从技术应用和宏观管理两个角度探讨禁牧政策失效的原因,并将其原因归结为牧民的违规放牧和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监督不力等,而众多因素中违规放牧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少有研究从牧民行为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违规放牧、为什么在政府推行的政策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牧民对政府所实行的政策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而牧民行为反应对政策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以新疆六个典型牧业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牧民生产行为与禁牧政策效果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综合分析牧民在禁牧政策下的目标偏好和行为反应、,旨在从中发现提高禁牧政策效益的路径和措施。本研究主要论证了禁牧政策是抑制新疆草地退化的重要政策措施,并通过方差分析法分析了禁牧政策对新疆牧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收入产生的影响。禁牧和牧民定居政策,改变了新疆牧民千年的居住习惯和生产方式,生活条件有所改善、饮食结构也有所改变。禁牧后牧民的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四季游牧转变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但是由于新疆牧区大部分地区比较缺水,再加上滴灌技术不太成熟和牧民意识又不高、滴灌技术在草料地建设中很难推广应用,种植饲草料很难保证产量,饲草料无法满足牲畜舍饲圈养的需要,因此部分定居牧民重返了游牧生活。禁牧后新疆牧区牧民纯收入增长速度缓慢。本研究同时,分析了禁牧政策实施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找出了禁牧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和实地调查确定了新疆牧民生产行为的目标集,该目标集包括:尽可能饲养较大规模牲畜,尽可能增加家庭收入,过轻松自由的放牧生活,做个受人尊重的人,提高目前家庭的生活水平,将牲畜、草场作为财产留给自己的下一代(放牧作为职业)。对研究区域228户草地被禁牧牧民的调查,对这些目标通过配对比较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牧民对这些目标的偏好不同。其中尽可能饲养较大规模牲畜排在第一,其次是尽可能增加家庭收入。对于研究区域的牧民来说,对于排在第一位的目标“尽可能饲养较大规模牲畜头数”和排在第二位的目标“尽可能增加家庭收入”的关系,他们认为牲畜数量多,收入也多,但是牧民作为理性经济人,当他的利益收到影响时他就会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行为。本研究确定牧民在禁牧政策下,排在第一位的目标偏好所对应的主要行为并评价不同行为选择对禁牧政策的影响。牧户排在第一位的目标偏好下的行为反应中选择排在前四位的作为主要的行为反应,它们分别是:行为反应1“在非禁牧区及租用其他牧户的草场继续放牧扩大牲畜数量”、行为反应2“购买饲草料等舍饲圈养”、行为反应3“种植饲草半舍饲”、行为反应4“在自家划入草畜平衡区的草场放养更多牲畜”。行为1在非禁牧区及租用其他牧户的草场继续放牧,扩大牲畜数量及行为4在自家划入草畜平衡区的草场上放养更多牲畜,可能导致禁牧区草场得到恢复和保护,而非禁牧区压力增加导致这部分草场的恶化,不利于禁牧政策。行为2购买饲草料等舍饲圈养及行为3种植饲草并半舍饲牧民愿意购买饲草料和种植饲草料等满足生产需要并实施舍饲圈养,这无疑对禁牧政策是有利的。最后,以这些观点和分析结果为基础,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助于保护牧民利益、提高禁牧政策效益的政策与建议:①提高牧民认识、转变观念:改变牧民对禁牧政策目标的不正确认识、使他们认识到长远利益的重要性、转变牧民靠天吃饭的观念;②加大禁牧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实行监管指标透明制、建立违规放牧和超载放牧惩罚制度、采取上下结合的监管方式;③加大扶持力度,解决牧民生计问题,保证牧民的收入:国家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政策进一步向新疆牧区倾斜,加大禁牧相关的补贴力度、国家应针对牛羊产业发展制定系统的扶持补助政策、加大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补助力度、加大牧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力度;④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规模养殖小区、引导牧民采取新型养殖方式;⑤建设饲草料供应体系保障饲草料供给。

二、畜牧业哪些项目前景看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畜牧业哪些项目前景看好(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2.3 协同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3.2.1 政府机制
        3.2.2 人力机制
        3.2.3 产业机制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假说
        6.1.2 研究设计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6.2.1 数据来源
        6.2.2 问卷样本特征
        6.2.3 研究方法
        6.2.4 问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白银区强湾乡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农业相关概念
        2.1.1 农业
        2.1.2 传统农业
        2.1.3 农业现代化
    2.2 农业现代化原理及制约因素
    2.3 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2.3.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3.2 国内农业发展研究
    2.4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些理论和模式
        2.4.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4.2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
        2.4.3 生态农业
        2.4.4 循环农业
    2.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5.1 研究目的
        2.5.2 研究意义
    2.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6.1 研究方法
        2.6.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白银区强湾乡农业概况
    3.1 白银区农业概况
    3.2 强湾乡农业概况
        3.2.1 劳动力比例构成和培训情况
        3.2.2 耕地种类面积及土地流转情况
        3.2.3 农业基础设施情况
        3.2.4 农业生产成本情况
        3.2.5 合作社及销售网点建设情况
    3.3 强湾乡农业发展成绩
第四章 白银区强湾乡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4.1 强湾乡农业调查问卷设计
    4.2 强湾乡农业发展问卷描述性设计
    4.3 强湾乡农业发展数据分析
        4.3.1 变量的选择与赋值
        4.3.2 模型选择
        4.3.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4.4 强湾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4.4.2 土地流转及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4.4.3 宜耕土地紧缺与山旱地荒废现象并存
        4.4.4 农民专业化程度不高
        4.4.5 农产品销售渠道少,市场竞争力弱
第五章 白银区强湾乡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5.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和生态化进程
    5.2 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5.3 实施“拆旧复垦”、保护性耕作等政策,增加耕作面积
    5.4 加强技能指导与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5.5 建立互联网电商平台,打造农产品品牌
第六章 结论
附录:白银区强湾乡农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五、本文相关基本理论
        (一)民族学理论
        (二)经济增长理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第一章 传统乳制品及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一、传统乳制品现状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一)新宝拉格镇概况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第二章 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情况分析
    一、新宝拉格镇原奶来源
        (一)奶牛养殖小区奶源
        (二)牧区奶牛养殖奶源
    二、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特点
        (一)从业人员特点
        (二)新宝拉格镇个体经营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经营规模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的季节性
        (四)新宝拉格镇个体乳品企业收益状况分析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工艺来源及加工工艺
        (一)加工工艺来源
        (二)加工工艺流程
    四、新宝拉格镇乳制品销售类型、模式及客源
        (一)乳制品销售类型
        (二)牧民的委托销售模式
        (三)客户来源及消费构成
        (四)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现状满意度评价
    五、发展前景分析
        (一)有力的政策导向提供发展支持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生产者收益
        (三)上游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产量显着提高
        (四)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乳制品的消费
        (五)原产地优势促进品牌发展
第三章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工艺传承困境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三)食品安全,原材料标准不完善
        (四)文化宣传不到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与商家、与外界的沟通,摆脱民族工艺传承困境
        (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地方财政政策支持
        (三)推动乳制品质量分级、走品牌之路
        (四)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
研究展望及结论
    一、研究展望
    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民间投资运行特征与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江苏民间投资运行的总体特征
    (一)“V”字形运行,韧性十足
    (二)民间投资集中于苏南苏北,苏中增速最快
    (三)行业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
三、江苏民间投资的行业进入和行业退出
    (一)民间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变动
    (二)各产业细分行业变化
四、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分析
    (一)江苏信贷资源行业配置结构
    (二)信贷配置效率
        1. DEA——曼奎斯特指数原理
        2. 结果分析
    (三)信贷投向
五、结论

(5)杨岭村:宁夏西海固地区乡村规划绩效评价及其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辩析
        2.1.1 村庄规划实施
        2.1.2 绩效
        2.1.3 绩效评价
    2.2 当代乡村规划评价研究综述
        2.2.1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2.2.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2.3 当前理论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3 杨岭村规划建设评价的背景研究
    3.1 西海固地区乡村现状
        3.1.1 地理位置及气候现状
        3.1.2 自然资源现状
        3.1.3 人口及文化现状
        3.1.4 西海固地区乡村规划实施现状
    3.2 村庄规划现状
        3.2.1 地理位置与资源条件
        3.2.2 社会经济状况
        3.2.3 人居环境状况及基础设施
    3.3 规划编制内容
        3.3.1 规划发展定位及目标
        3.3.2 村庄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及策略
        3.3.3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布局
        3.3.4 空间节点
        3.3.5 交通规划
    3.4 规划实施情况
        3.4.1 规划项目库建设内容及实施情况
        3.4.2 规划参与主体
        3.4.3 规划总体实施项目资金预算
        3.4.4 规划实施成果
    3.5 小结
4 杨岭村近期规划绩效评价及结果的分析
    4.1 近期规划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4.1.1 评价体系的依据
        4.1.2 评价体系的原则
        4.1.3 评价体系方法
        4.1.4 评价体系内容及标准
        4.1.5 评价体系构建
    4.2 近期规划绩效评价
        4.2.1 规划目标近期实施情况
        4.2.2 乡村总体布局
        4.2.3 乡村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
        4.2.4 基础设施
        4.2.5 民居改善状况
        4.2.6 村民满意度
    4.3 绩效评价结果及问题总结
        4.3.1 绩效评价结果
        4.3.2 规划绩效评价问题总结
    4.4 问题成因分析
        4.4.1 乡村规划编制层面成因分析
        4.4.2 乡村规划实施层面成因分析
    4.5 总结
5 杨岭村规划建设的提升策略
    5.1 规划编制建议
        5.1.1 建立村民意见反馈机制
        5.1.2 明确土地权归属
        5.1.3 项目库建设
    5.2 规划编制内容修改建议
        5.2.1 村庄布局优化策略
        5.2.2 畜牧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2.3 特色种植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2.4 旅游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2.5 市政基础设施优化策略
        5.2.6 民居提升策略
    5.3 建立实施保障及资金支持体系
        5.3.1 资金来源
        5.3.2 建立村庄建设资金管理机制
        5.3.3 完善建设管理制度
    5.4 小结
6 结论
    6.1 通绩效评价体系反映出的问题和提升策略
        6.1.1 杨岭村现阶段的规划绩效评价结果及问题
        6.1.2 杨岭村下阶段规划实施的提升策略
    6.2 存在的不足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项目实践
    荣誉奖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图表目录
        1.图录
        2.表录
    附录二 村民入户访谈、承包商访谈及村支书访谈记录
    附录三 村民入户调研问卷
    附录四 村民满意度调研问卷
致谢

(6)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7)基于EVA-BSC的K公司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价值管理相关理论
    2.1 价值管理基本概念
        2.1.1 价值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2.1.2 价值管理的方法
        2.1.3 价值管理三要素
    2.2 经济增加值(EVA)理论
        2.2.1 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2.2.2 经济增加值的优缺点
    2.3 平衡计分卡(BSC)理论
        2.3.1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2.3.2 平衡计分卡的优缺点
第3章 K公司现状分析
    3.1 K公司现状
        3.1.1 K公司概况
        3.1.2 K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2 K公司价值管理体系分析
        3.2.1 K公司现行价值管理体系
        3.2.2 K公司现行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3.2.3 K公司实施EVA-BSC价值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第4章 K公司EVA-BSC价值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
    4.1 K公司价值管理的目的及价值规划
        4.1.1 K公司价值管理目的
        4.1.2 K公司价值管理规划
    4.2 K公司价值管理驱动因素分析
        4.2.1 EVA为主的财务指标驱动因素分析
        4.2.2 BSC指标驱动因素分析
    4.3 基于EVA-BSC的 K公司价值管理体系构建
        4.3.1 构建原则
        4.3.2 EVA-BSC指标的选取与设计
        4.3.3 EVA-BSC价值管理体系权重的确定
    4.4 K公司EVA-BSC价值管理体系的应用
        4.4.1 搜集各指标数据
        4.4.2 汇总各指标数据
        4.4.3 综合评价结果
第5章 K公司价值管理启示
    5.1 K公司EVA-BSC价值管理体系应用注意的问题
        5.1.1 财务方面
        5.1.2 客户方面
        5.1.3 内部流程方面
        5.1.4 学习与成长方面
    5.2 K公司EVA-BSC薪酬体系及激励机制设计
    5.3 提高企业价值管理的策略
        5.3.1 以业绩评价体系为主
        5.3.2 重点关注企业项目投资建设
        5.3.3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附录1 K公司(冷鲜肉)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2 K公司(兽药)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3 K公司(饲料)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新疆K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5 专家评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现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背景
    3.3 新源县退牧还草政策实施情况
    3.4 新源县牧民定居政策实施情况
    3.5 新源县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情况
第4章 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1 研究的设计
    4.2 新源县退牧还草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3 新源县牧民定居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4 新源县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综合评价分析
    5.1 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草原生态保实施效果评价方法选择
    5.3 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步骤
    5.4 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综合评价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2 进一步提高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公众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二 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村级访谈提纲
附录三 生态奖补政策与各相关指标权重逻辑关系表
附录四 牧民定居和退牧还草政策与各相关指标权重逻辑关系表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替代农业相关理论及农业模式研究现状
        1.2.2 草地农业功能与草原退化治理研究现状
        1.2.3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相关研究现状
        1.2.4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持续农业与循环农业
        2.1.2 生态农业与草地农业
        2.1.3 新疆草地农业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
        2.1.4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功能定位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经济理论
        2.2.4 能值分析理论
        2.2.5 干旱区草原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农牧业发展现状与草地农业的作用分析
    3.1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的环境与经济状况分析
        3.1.1 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3.1.2 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3.2 当前新疆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当前新疆农牧业总体发展状况与水平分析
        3.2.2 绿洲农业结构单一,能耗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
        3.2.3 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效益低,草场超载、退化严重
        3.2.4 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发挥综合效益
    3.3 发展草地农业对新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3.3.1 引草入田、草田轮作改善农业种植结构
        3.3.2 建设人工草地,改良治理草场,支撑发展
        3.3.3 农牧结合,有机循环,提升综合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的模式构建
    4.1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4.1.1 遵循农牧业科学发展规律,发挥综合效益
        4.1.2 因地制宜,科技驱动,以效益与市场为导向
        4.1.3 科学引导,加强服务,扶持农户发展草地农业
    4.2 基于经济地理区位差异选择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4.2.1 新疆不同地区生态、地理区位差异显着
        4.2.2 新疆不同地区经济、农牧业发展差异显着
        4.2.3 基于地区特点选择适宜的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4.3 构建以草田轮作与中低产田种草养殖的种植业生态模式
        4.3.1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提出
        4.3.2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3.3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4 构建以林果草畜共育和有机循环的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
        4.4.1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提出
        4.4.2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4.3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5 构建以高产人工草地建植和飞播补种结合的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
        4.5.1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提出
        4.5.2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5.3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6 构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
        4.6.1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提出
        4.6.2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6.3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案例研究
    5.1 绿洲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5.1.1 流域概况及绿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5.1.2 流域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主要模式
        5.1.3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投入比较分析
        5.1.4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产出与效益比较分析
        5.1.5 基于能值理论的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5.1.6 农户对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意愿与满意度分析
        5.1.7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完善与推广
    5.2 畜牧业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尼勒克县为例
        5.2.1 尼勒克县概况及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2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主要模式
        5.2.3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与传统牧业模式投入比较
        5.2.4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与传统牧业模式产出与效益比较分析
        5.2.5 基于能值理论的尼勒克县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5.2.6 牧户对草地农业模式的的意愿与满意度分析
        5.2.7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完善与推广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实践及模式借鉴
    6.1 美、荷、日、法等国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6.1.1 美国、荷兰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6.1.2 日本、法国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6.1.3 上述国家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成效及趋势
    6.2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的发展演变及模式启示
        6.2.1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6.2.2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6.2.3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模式的成效分析
    6.3 我国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1 甘肃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2 广东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3 四川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4 兵团草地农业发展的尝试与目标效果
    6.4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模式借鉴
        6.4.1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及模式总结
        6.4.2 发达国家草地农业发展经验及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6.4.3 相关经验及模式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借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政策保障与技术支撑
    7.1 政府扶持农业的主要理论与政策依据
        7.1.1 主要理论依据与相关政策依据
        7.1.2 WTO框架下对农业扶持的相关规定
        7.1.3 支持与保护新疆农业的现实必然性
    7.2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扶持体系构建
        7.2.1 政府扶持目标与扶持策略选择
        7.2.2 加大生态补偿与重点扶持力度
        7.2.3 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构建
    7.3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技术支撑
        7.3.1 牧草种子生产技术
        7.3.2 草田轮作与田间管理技术
        7.3.3 林草间作与管理技术
        7.3.4 牧区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
        7.3.5 饲草料收储加工技术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
        8.2.2 加快技术研发推广,支撑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
        8.2.3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组织化水平
        8.2.4 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提升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产业化水平
    8.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10)禁牧政策对新疆牧民的影响及行为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 调查原则与方法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关键问题
第2章 草地禁牧政策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2.1 禁牧政策的概念与要求
    2.2 禁牧政策的背景与历史回顾
    2.3 禁牧及补偿政策在新疆的实施
第3章 牧民对禁牧政策的认知分析
    3.1 牧民对自己所承包草地载畜量的认知
    3.2 牧民对草地退化及进行保护的必要性的认知
    3.3 牧民对禁牧政策的评价及态度
    3.4 牧户对畜牧业前景的认知
第4章 禁牧政策中的利益关系分析
    4.1 禁牧政策中各利益主体的一般利益关系分析
    4.2 利益关系研究回顾
    4.3 禁牧政策中各主体的利益分析
    4.4 各主体之间利益冲突分析
    4.5 禁牧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6 禁牧政策实施中存在的矛盾
    4.7 本章结论
第5章 禁牧政策对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和收入的影响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基本假设及其验证
    5.3 禁牧对牧民生产方式的影响
    5.4 禁牧对牧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5.5 禁牧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禁牧后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分析
    6.1 概述
    6.2 新疆牧区牧民禁牧后生产行为目标集的确定
    6.3 新疆牧区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的测定
    6.4 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的影响因素
    6.5 本章结论
第7章 牧民在不同目标偏好下生产行为选择及影响分析
    7.1 牧民两个主要目标的关系分析
    7.2 牧民目标与行为的关系
    7.3 牧民主要行为反应对禁牧政策的影响分析
    7.4 本章结论
第8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政策建议
附录
    附件一 新疆牧民生产目标与行为调查问卷
    附件二 228个牧户的卡方值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畜牧业哪些项目前景看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白银区强湾乡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调查分析[D]. 李文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3]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D]. 宝拉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民间投资运行特征与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 张淦,赵永清.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9(10)
  • [5]杨岭村:宁夏西海固地区乡村规划绩效评价及其提升策略[D]. 苏小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7]基于EVA-BSC的K公司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研究[D]. 马云霞.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8]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评价研究[D]. 也尔那孜·玉山艾力.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3)
  • [9]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张彦虎. 石河子大学, 2015(12)
  • [10]禁牧政策对新疆牧民的影响及行为反应研究[D]. 海力且木·斯依提.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畜牧业哪些项目看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