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委党校电子阅览室建设

吉林省委党校电子阅览室建设

一、吉林省委党校电子阅览室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倪晶[1](2020)在《新形势下老干部服务与管理工作研究 ——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文中提出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近年来,离退休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离休干部人数锐减且整体进入“双高期”(高龄期和高发病期),而退休干部人数不断递增,逐渐成为老干部人群的绝对主体力量。老干部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待遇养老”,更多倾向于“文化养老”,精神文化和发挥余热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老干部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结合十九大报告中“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要求,从落实政治待遇、落实生活待遇、组织引导作用发挥、加强学习活动阵地建设四个角度,详细介绍整理了江苏省泰兴市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的创新实践,其中建设“五银五心”组织生活馆、打造“三有一落实”服务品牌都是泰兴的有益尝试。接着以泰兴市离退休干部这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出当前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剖析。最后从深化老干部党建工作、细化老干部服务保障、推进老干部发挥余热、强化学习活动阵地建设、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五个方面,就完善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参考。具体思路是开展“党建+”活动、打造老干部党建综合体、助力“银发生辉”工程、推动社区老干部“三家”工程。

尹延君[2](2020)在《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及其治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社会的快速发展,风险成为伴随人类左右、时刻威胁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警示钟。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逐渐积聚,日益表现出深层次的严重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农村地区作为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居住和生产发展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场所,伴随着各种现代性要素的快速发展逐渐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特质,从而演变为自由、流动与开放的新型农村社区。作为风险社会的一个微观缩影,农村社区内部引发的社会风险更加具有独特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与现代化转型发展。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强调风险治理的重要性,“要将风险治理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提并论,特别是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更是提高了风险治理的战略定位。因此,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解决农村社区社会风险对保持社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研究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及其治理路径。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山东省部分农村社区受访者,在既有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界定了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与特征,建构了以农村社区社会稳定风险、社会管理风险和公共服务风险为核心的社会风险考察维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显着特征。同时,针对可能诱发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进行了理论假设、设计了回归方程,并通过客观统计分析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总结提炼了造成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重要诱因,即社区认同感、地方性社会网络、地方政府整合力、社区人居环境和社区文化环境。以此为基础,继续建构了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最优理论模型,即地方政府整合力作为第一阶,依次加强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地方性社会网络建设、社区文化环境建设和社区认同感的提升,从而推进风险治理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损失最小化。并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强化基层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具体治理路径,强调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尽最大程度将社会风险化解在基层,进而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与国家现代化转型发展,推进国家风险治理体系和风险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王晓军[3](2020)在《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文化认同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和发展力的基础,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根基。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以文化认同为视角,探索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而提升文化向心力、感召力、协同力、影响力和聚合力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理论和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法、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文化认同为视角,对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系统研究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基础上界定了双方关系: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内在源泉。梳理我国文化认同和软实力建设历程,总结了我国软实力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文化获得感提升;社会主义文艺活动日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族整体与认同意识增强,民族团结事业得到发展。有待提升之处在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缺乏协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分析对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做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文化认同视角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法: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协同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认同凝聚力,增强文化聚合力。本论文(除引言外)一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理论研究进行探析。通过对文化认同及功能的解析,明确文化认同的作用,即文化认同可形成个体身份识别、可建立凝聚的社会群体、能够实现人类精神需要的满足;通过对软实力理论历史脉络的梳理,明确软实力理论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梳理,挖掘文化软实力内涵;通过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理论的梳理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指向,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保障。二是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历程进行梳理,阐述我国文化认同在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以及此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历程和建设成果。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阶段,党和政府逐步在理论上较好的解决了方向性和时代性协调的问题,在实践上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主要经历了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阶段。对于文化软实力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全方位的理论拓展。综上,这一部分主要论证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当时社会呈现的文化认同观关系密切。三是探析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就及不足,肯定了我国在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交流和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文化获得感提升;社会主义文艺活动日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族整体认同感增强,民族团结事业得到发展。阐明十九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发现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有待巩固、道德基础有待增强、经济基础根基有待强化、文化传播渠道有待完善、民族凝聚力有待提升,并针对每一层面逐步展开讨论具体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四是分别研究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四个文化软实力强国的有效做法。主要从文化产业即文化认同利益根基,核心价值观即文化认同思想防线,传播手段和方式即文化认同传播渠道等三方面探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做法。深入挖掘各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即美国的“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英国的“创新、冒险、崇尚自由、尊重民主”、日本的“重义、重秩序、知礼、爱国、民主”、和新加坡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四国各自社会核心价值观理念,全方位探索其软实力建设,进一步发现国外在文化产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具有创新前沿的做法,批判性吸收和借鉴。五是在系统分析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与问题,以及梳理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有效做法之上,提出在文化认同视角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途径,即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协同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认同凝聚力,增强文化聚合力。针对文化认同的核心意识、文化认同的道德基础、文化认同的利益根基、文化认同的传播手段和文化认同的凝聚等层面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做法,以期能够对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李瑞[4](2020)在《新时代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 ——以L市委党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为党的事业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要保持党的活力,就必须要重视干部教育培训这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为了实现新时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敢担当的干部队伍。党校作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有义务承担起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新使命。市委党校在党校系统中出于中下层的位置,生存与发展不容易引起各方的重视。研究新时代市委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明确新时代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有助于市委党校找出工作短板,破解发展困境,提高全市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全面促进地方发展“五位一体”全面推进。本论文以L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活动为例,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实证分析。第一部分对党校的性质和地位、干部教育培训、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任务加以区分和界定,对进行研究所适用的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政党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简要阐述,着重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文章的第二章是对L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现状分析。从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简明扼要地介绍干部教育培训的过程,包括培训前的准备、培训的实施和评估。突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点和成效:党委高度重视,助力破解培训难题;聚焦主课主业,强化学员政治认同;课程各具特色,提升学员知识技能;坚持从严治校,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注重红色教育,激发学员干事创业激情。第三部分总结影响L市委党校培训职能发挥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学员需求契合度低,教学方法创新力度有待加强,教师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不到位,学员认识不到位几个大的方面。第四部分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方法对策。建议党校要从优化教学内容、配备优秀师资、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培训管理等方面入手,理清楚市委党校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思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袁琳[5](2020)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建信息化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方式,以信息技术开展党的工作、拓宽党建领域、提升党建水平。在新时代,党建信息化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形式离不开对信息技术与党建的深刻理解,离不开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提前布局。近些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党建工作与信息化的结合更加紧密,这其中既有大量经验与理论值得借鉴,也有许多新时代的问题不断出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组织体系的最基层,数量多,覆盖面广,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兼具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党建信息化相关数据与成果的总结分析,对于改善农村党建现状,提升农村基层党建能力,为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的建设与提升做好准备,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四个部分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予以了总结,阐述了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进行了阐述,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予以了界定,分析提升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三部分总结了基层党建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其不足之处,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围绕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展开论述,以新时代党建理论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究农村基层党组织信息化现阶段的提升路径,探讨未来农村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可能的发展方向,对提升未来农村基层党建水平做出合理展望。

申晓娟[6](2020)在《新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70年》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馆法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法治体系,为70年来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有助于管窥法治建设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并对图书馆法治的未来进行深入思考。本文以改革开放(1978年)、专门法立法在地方取得突破(1997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诞生(2005年)、公共图书馆法出台(2017年)为界,分五个阶段对图书馆法治建设70年的历程做了系统回顾与梳理。

陈文龙[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农村老年人是我国老年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人数众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随着物质养老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强烈。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既是满足农村老年人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途径又是提升他们生活质量的有效举措,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体现。推动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能够形成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农村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高更多。既要努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又要努力满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论文突破以往研究背景较为单一的局限,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置于农村地区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国家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多重背景下深入研究,充分凸显了新时代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论文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为主题,指出了其发展的历史前提与现实基础所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内容形式、主要成就、重要作用和问题不足,强化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研究力度、提升了论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论文选取了分别来自中国东、中和西部三个地区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三个个案,在对其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加强了论文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从机制与体制、文化与心理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产生问题与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着“研以致用”和“服务社会”的精神,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思维、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如从营造社会氛围、夯实物质养老基础、突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为老服务功能、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寻找突破口和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以期推进新时代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在文章结尾部分,论文指出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应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深厚感情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此外,本部分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世定[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廖敏超[9](2019)在《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全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浙江省也同样面临,而衢州市在省内老龄化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居家养老做为民生工程越来越受到关注。老人平均寿命的增长,老龄人口基数的增大,对居家养老需求的增加,与居家养老设施布局不平衡、配置不充分的矛盾充分显现。因此,以衢州市为例研究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为居家养老设施提出规划策略,具有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家、省、市层面的养老背景,明确了相关的概念、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论述进行整理,重点研究了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和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案例,提炼总结出对衢州实际借鉴的意义。其次,对衢州市中心城区的6个街道、31个社区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分级、服务内容、配置规模等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对影响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相关要素如人口密度、老龄人口分布、街区尺度、出行距离、存量土地等进行分析;对设施服务人群的年龄结构、收入水平、服务需求等进行分析,总结了当前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分级与空间布局、模式、服务内容、配建规模等方面的问题。第三,通过对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的研究,分析相关政策、规范、当前执行的技术规定与衢州实际的不适应性,提出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分级、内容、规模、模式等方面的建议。第四,研究并提出衢州居家养老分级体系、分类体系,并以三个街道为例进行实践探索,对空间挖潜型、拆迁改造型、新城建设型三个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出具体的规划策略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本文分析了当前衢州市家养老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划的建议与策略,对优化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配置等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形态类似、人口规模相当的一些城市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张凯宣[10](2019)在《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宽城区H社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城市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然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突显。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文化养老”这一新的概念。此外,伴随国家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作为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提供者,社会工作者发挥积极作用,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促进老年人实现文化养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了长春市宽城区H社区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发现其物质生活水平高,文化养老的需求强烈。然而,H社区未能充分满足其休闲娱乐、学习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本文发现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包括开展文化活动次数少、内容形式单一、设施滞后且安排使用不合理,再进行成因分析,包括缺少专业文化养老服务团队、对文化养老服务的关注力度不足。通过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笔者决定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社区文化养老服务。首先,进行组员的招募;其次,开展了“文化养老,有你、有他、有我”、“树立健康文化养老观”、“共建社区老年文化娱乐圈”、“做网络时代的新老年人”、“灿烂老年生活,我也行”、“乐享夕阳,我们一起闪耀”、“相约夕阳,快乐分别”这七次小组活动;然后,进行评估,发现小组工作介入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有效性。通过小组活动,组员发现自我优势,树立健康的文化养老理念;共同娱乐,满足休闲娱乐需求,精神愉悦,形成了老年唱歌娱乐和手工娱乐圈子;学到互联网知识,满足了学习需求;共同合作,装点社区,举办文艺表演,为社区老年人表演节目,发挥自我余热,满足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笔者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其树立和践行健康的文化养老理念,达到积极的老年生活状态,并总结本研究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建议,重视城市社区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构建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养老服务队伍及争取外部资源支持社区文化养老服务。

二、吉林省委党校电子阅览室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委党校电子阅览室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老干部服务与管理工作研究 ——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离退休干部的定义和分类
        2.1.2 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1.3 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
        2.1.4 离退休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2 依托的管理学理论基础
        2.2.1 需求理论
        2.2.2 毕生发展观理论
        2.2.3 积极老龄化理论
第3章 江苏省泰兴老干部服务管理的创新实践
    3.1 江苏省泰兴市老干部工作现状
    3.2 老干部政治待遇落实情况
        3.2.1 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情况
        3.2.2 老干部党组织建设情况
    3.3 老干部生活待遇落实情况
        3.3.1 打造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保障品牌
        3.3.2 推进离休干部看病就医“三有一落实”工作
        3.3.3 开展社区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
    3.4 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情况
    3.5 引导老干部发挥余热情况
第4章 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原因分析
    4.1 泰兴市老干部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盲区
        4.1.1 组织凝聚方面存在的问题
        4.1.2 服务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4.1.3 发挥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4.1.4 文化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4.2.2 基础工作不够到位
        4.2.3 能力素质有所欠缺
第5章 做好当前老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5.1 进一步深化老干部党建工作
        5.1.1 提升政治站位
        5.1.2 强化老干部政治建设
        5.1.3 抓牢老干部思想建设
        5.1.4 突出老干部党组织建设
        5.1.5 推进社区老干部党建工作
    5.2 进一步细化老干部服务保障
        5.2.1 全面提速离休干部签约家庭医生工作
        5.2.2 全力畅通离休干部看病就医绿色通道
        5.2.3 全心解决老干部特殊困难和难点问题
    5.3 进一步推进老干部发挥余热
        5.3.1 结合形势需要开展主题活动
        5.3.2 持续拓展正能量活动载体平台
    5.4 进一步强化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
        5.4.1 加强老干部党建活动阵地建设
        5.4.2 加强老干部文体娱乐活动阵地建设
    5.5 进一步强化老干部工作队伍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调研相关资料
    1 江苏泰兴市建设“党建综合体”打造“红色加油站”
    2 老干部初心访谈录——我的入党故事
    3 老干部发挥作用剪影

(2)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1.研究现状
        2.简短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研究框架
        2.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实证调查法
    (五)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调查区域的选定
        2.抽样调查及样本量的确定
        3.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点
        2.可能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理论相关概述
    (一)风险治理:我们日益进入社会风险频发的社区治理时代
    (二)风险治理理论及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基本内涵
        1.风险治理理论
        2.农村社区社会风险及其治理
    (三)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构成及特征
        1.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构成要素
        2.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特征
    (四)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考察维度
        1.学术界关于社会风险研究的考察维度
        2.本研究关于社区社会风险的考察维度
    小结
二、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显着特征
    (一)社会稳定风险
        1.事故灾难增加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冲突
        2.利益纠纷增多可能会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3.政府利益诉求回应不到位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社会管理风险
        1.社会治安混乱可能会导致基层社会不稳定
        2.网格化管理束缚可能会导致社区凝聚力下降
        3.政府的主体控制性管理可能会引发越界上访
    (三)公共服务风险
        1.服务主体权责不匹配可能会导致农民对政府信任度降低
        2.服务内容不到位可能会导致供给与需求的失衡
        3.服务供给机制不健全可能会导致群体性诉求增加
    小结
三、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分析
    (一)农村社区社会风险诱因的理论假设
    (二)农村社区社会风险诱因的回归方程设计
    (三)关于农村社区社会风险诱因的实证分析
        1.相关变量的基本统计描述性分析
        2.诱发农村社区社会风险原因分析
        (1)社会风险与各因素的信度效度分析
        (2)社会风险发生程度与各因素的强弱关系分析
        (3)基于强弱关系对社会风险发生程度的回归分析
    (四)农村社区社会风险诱因的分析结论
    小结
四、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模型建构及治理路径
    (一)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最优模型建构
    (二)基于理论模型的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实现路径
        1.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民众认同型农村社区社会稳定体系
        2.构建文化环境和人居环境良性推动的农村社区美好环境
        3.构建“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新型服务型农村社区
    小结
反思 风险治理——一种研究农村社区治理的新视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3)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
    一、文化认同解析
        (一)文化认同及相关理论
        (二)文化认同的层次分析
        (三)文化认同的功能解析
    二、软实力解析
        (一)“软实力”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软实力”理论的构成
        (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三、文化软实力解析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二)文化软实力的构成
        (三)文化软实力的特点
    四、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关系
        (一)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二)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指向
        (三)增强文化认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源泉
第二章 文化认同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双百”和“两为”方针
        (三)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大众化
        (四)党牢牢掌握新闻媒体,控制社会舆论导向
    二、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1978-1989 年:文化建设的复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1989-2002 年:文化建设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2003-2012 年:文化建设的进一步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二)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
        (五)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六)培育社会主义文艺的党性、人民性和科学性
        (七)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发展
第三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就及不足
    一、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社会主义文艺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
        (五)民族整体认同感增强,民族团结事业发展加快
    二、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有待巩固
        (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道德基础有待增强
        (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济基础根基有待强化
        (四)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文化传播渠道有待完善
        (五)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民族凝聚力有待提升
    三、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综合分析
        (一)增强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第四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验镜鉴
    一、美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做法
        (一)多领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软实力建设
        (二)运用多种手段将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入社会大众
        (三)运用发达的媒介文化,提高其影响力
    二、英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以创意产业助推文化软实力发展
        (二)较有成效的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基石
        (三)利用发达的媒介全方位传播本国文化
    三、日本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手段
        (一)以“内容产业”为标识发展本国文化产业
        (二)立足多元优秀文化基础,丰富民族核心价值观内涵
        (三)以“内容为王”把握传播精髓,提升全球影响力
    四、新加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经验
        (一)多种手段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软实力建设
        (二)构建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动力的全方位发展建设
        (三)运用不同传播载体,增强其文化影响力
    五、文化认同视角下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评介
第五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一、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二、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协同力
        (一)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经济协调发展
        (二)提炼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三)促进区域间教育公平,提升文化传承力
    三、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
        (一)加快塑造道德制度体系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建设
    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
        (一)创新宣传方式,增进文化影响力
        (二)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艺术水平
    五、提升文化认同凝聚力,增强文化聚合力
        (一)推动民族文化和谐,增进文化认同
        (二)加快地区经济增长,提高物质文化凝聚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三、学位论文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新时代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 ——以L市委党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1.1 党校教育
        1.1.1 党校的性质与地位
        1.1.2 干部教育培训
        1.1.3 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任务
    1.2 干部教育培训的相关理论
        1.2.1 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政党
        1.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1.2.3 终身学习理论
    1.3 新时代与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1.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3.2 新时代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新目标
        1.3.3 新时代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L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现状
    2.1 L市委党校及其干部教育培训的任务
        2.1.1 基本情况
        2.1.2 师资力量
        2.1.3 培训对象
        2.1.4 培训内容
    2.2 干部教育培训的过程
        2.2.1 培训的前期准备
        2.2.2 培训的实施阶段
        2.2.3 培训的评估阶段
    2.3 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
        2.3.1 强化干部政治认同
        2.3.2 提升干部知识技能
        2.3.3 推动干部作风转变
        2.3.4 激发干部奋斗激情
第三章 影响新时代L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职能发挥的因素
    3.1 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3.1.1 课程安排考虑学员个人需求较少
        3.1.2 教学内容深度达不到学员要求
        3.1.3 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差
    3.2 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3.2.1 学科建设落后
        3.2.2 课时安排少,缺乏讲台锻炼
        3.2.3 师资建设缺少长远规划
        3.2.4 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足
    3.3 教学方法创新力度有待加强
        3.3.1 传统教学方式广泛存在
        3.3.2 新教学方法的推广运用不成熟
        3.3.3 现场教学重复、单一
    3.4 培训管理不到位
        3.4.1 教师绩效考评机制不到位
        3.4.2 培训绩效评估不到位
        3.4.3 学员认识不到位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议
    4.1 优化教学内容,承担新时代的新使命
        4.1.1 系统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
        4.1.2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4.1.3 持续推进党性教育
        4.1.4 注重提升学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配备优秀师资,对标新时代的新标准
        4.2.1 营造良好氛围
        4.2.2 健全教师引进机制
        4.2.3 加强学习培训
        4.2.4 加强基层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4.2.5 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
        4.2.6 探索创新,健全教师考评激励制度
    4.3 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4.3.1 用学术讲政治
        4.3.2 完善教学方法
        4.3.3 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资源
    4.4 完善教育培训管理,打造新时代的新风貌
        4.4.1 完善干部培训管理各项机制
        4.4.2 更新教育培训理念
        4.4.3 引导学员践行终身学习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方法
    0.4 本文创新之处
1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概述
    1.1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相关概念
        1.1.1 基层党建的概念
        1.1.2 农村基层党建的概念
        1.1.3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内涵
    1.2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1.2.1 信息化的概念
        1.2.2 党建信息化的概念
        1.2.3 新时代农村党建信息化的内涵
    1.3 加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1.3.1 加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
        1.3.2 加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2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2.1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取得的成就
        2.1.1 党建信息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2.1.2 农村党建平台内容日渐丰富
        2.1.3 党员对于党建信息平台接受度逐渐提高
    2.2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现存的不足
        2.2.1 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存在“观念短板”
        2.2.2 地区之间存在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
        2.2.3 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人才缺乏
        2.2.4 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信息化平台功能单一
        2.2.5 各类型党建平台在运行及使用中存在缺陷
    2.3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2.3.1 对党建信息化认识不到位
        2.3.2 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尚待进一步发展
        2.3.3 农村基层信息化人才机制不健全
        2.3.4 农村党建平台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
        2.3.5 党建信息平台自身尚待完善
3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的完善与发展
    3.1 提升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意识
        3.1.1 培养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意识
        3.1.2 加强党建信息化平台的思想引领作用
        3.1.3 多种信息手段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3.2 夯实农村党建信息化发展基础
        3.2.1 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2.2 促进农村信息扶贫工作
    3.3 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相关机制建设
        3.3.1 明确农村党建信息化主体责任
        3.3.2 完善基层党建信息化保障机制的建设
        3.3.3 促进农村党建信息化人才机制的建设
    3.4 以信息技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3.4.1 以大数据提升党组织建设水平
        3.4.2 以智慧平台提升农村党建水平
        3.4.3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信息化模式
    3.5 以信息技术发展农村基层党群工作
        3.5.1 以人工智能推进基层群众工作
        3.5.2 善用互联网引领宣传工作
        3.5.3 以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
        3.5.4 .信息技术打造反腐倡廉新模式
        3.5.5 以网络技术加强组织作风建设
    3.6 完善与创新党建信息化平台
        3.6.1 促进现有党建信息化平台下沉
        3.6.2 依托新技术打造新型党建信息化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新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70年(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1949-1977年:图书馆法制体系的初创
    1.1 建立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
    1.2 建立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工作基本制度
    1.3 创立图书馆间协作共享的工作制度
2 1978-1996年: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驱动下的图书馆法制体系发展
    2.1 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图书馆法制研究热潮
    2.2 国家层面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逐步明确
    2.3 一个相对较为全面系统的图书馆行政规章体系逐步形成
    2.4 建立图书馆评估制度
    2.5 图书馆标准化工作起步
    2.6 建立图书馆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制度
    2.7 建立图书馆有偿服务制度
3 1997-2004年:从“法制”到“法治”
    3.1 图书馆法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3.2 形成了通过部署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的政策环境
    3.3 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重要内容
    3.4 总分馆制建设思路及政策部署开始在东部地区萌芽
    3.5 图书馆法治理念有了跨越式进步
4 2005-2016年:公共文化政策驱动下的图书馆法治体系建设
    4.1 部署免费开放政策,引发学界业界强烈反响
    4.2 在国家层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总分馆建设政策体系
    4.3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释放强劲政策红利
    4.4 部署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的政策思路得以延续
    4.5 强化以标准化促进专业化、均等化发展的策略
    4.6 由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构成的图书馆专门政策文件体系继续发展
    4.7 相关领域政策体系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5 2017年至今:中国特色图书馆法治进入新时代
6 结语

(7)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老年人
        2.1.2 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
        2.1.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2.1.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2.2.2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2.2.4 习近平关于养老问题的相关重要论述
        2.2.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思想
        2.2.6 相关学科的知识借鉴
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历史前提与现实条件
    3.1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1.1 新中国的成立为其创造了历史前提
        3.1.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期奠定了制度根基
    3.2 改革开放为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创造了现实条件
        3.2.1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3.2.2 改革开放给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主要成就和重要作用
    4.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
        4.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
        4.1.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4.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4.2.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4.2.2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日趋厚实
        4.2.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平台载体日趋坚固
        4.2.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开始有了法制保障
        4.2.5 农村老年人参加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日益增强
    4.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4.3.1 促进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
        4.3.2 维护农村老年人家庭幸福
        4.3.3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3.4 推动国家向前进步
5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及其成因分析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5.1.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老年人文化建设
        5.1.2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自身呈现明显不均衡现象
        5.1.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5.1.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基础薄动力弱
        5.1.5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尚未建立工作运行机制
    5.2 存在问题与不足的成因分析
        5.2.1 体制机制:国家层面
        5.2.2 文化与心理:社会层面
        5.2.3 家庭层面
        5.2.4 个人层面
6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6.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探索实践中的三个个案
        6.1.1 案例选择的相关说明
        6.1.2 三个个案
    6.2 三地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实践的启示
        6.2.1 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6.2.2 将农民养老与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6.2.3 县(区)级党委政府予以高度重视
        6.2.4 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6.2.5 文化养老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7 新时代推进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7.1 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7.1.1 加大舆论宣传动员的工作力度
        7.1.2 大力培育孝老敬亲的村风民俗
        7.1.3 大力实施“文化兴村”战略
    7.2 大力夯实物质养老基础
        7.2.1 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人物质养老保障水平
        7.2.2 大力发展产业兴村
        7.2.3 积极引导村民返乡创业就业
        7.2.4 大力实施“以养促建”行动计划
    7.3 加大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突出其为老服务功能
        7.3.1 加大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7.3.2 充分考虑照顾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权益
        7.3.3 充分凸显农村文化建设为老服务功能
        7.3.4 加大农村老年人文化民生建设
    7.4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
        7.4.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于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7.4.2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7.5 寻找有效突破口
        7.5.1 借助健康乡村战略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7.5.2 借助农村老年教育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7.6 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
        7.6.1 领导与管理机制
        7.6.2 分工与协作机制
        7.6.3 保障机制
        7.6.4 援助机制
        7.6.5 学习推广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内容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框架
2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2.1 城市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1.2 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
        2.1.3 城市人口与老龄化率
        2.1.4 养老服务设施的情况
    2.2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相关要素分析
        2.2.1 用地及人口规模情况分析
        2.2.2 老龄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
        2.2.3 街区尺度与路网密度分析
        2.2.4 小区管理与出行距离分析
        2.2.5 存量土地可利用情况分析
    2.3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及分析
        2.3.1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分级
        2.3.2 街道级设施现状及分析
        2.3.3 社区级设施现状及分析
        2.3.4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控制分析
    2.4 服务人群现状及需求分析
        2.4.1 年龄结构分析
        2.4.2 收入水平分析
        2.4.3 出行距离分析
        2.4.4 养老需求分析
        2.4.5 对设施的满意度分析
    2.5 现状问题梳理
        2.5.1 空间布局不合理
        2.5.2 养老模式不复合
        2.5.3 服务内容不丰富
        2.5.4 配建规模不平衡
    2.6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3.1 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3.1.1 国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3.1.2 国内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3.1.3 适宜衢州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汲取
    3.2 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研究
        3.2.1 美国剑桥市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研究
        3.2.2 上海静安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研究
        3.2.3 适宜衢州居家养老设施体系的经验汲取
    3.3 本章小结
4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规划研究
    4.1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层级划分研究
        4.1.1 相关政策要求分析
        4.1.2 相关规范要求分析
        4.1.3 其他城市层级划分研究
        4.1.4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距离与层级分析
        4.1.5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基础与层级分析
        4.1.6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层级划分建议
    4.2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内容研究
        4.2.1 国内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分析
        4.2.2 衢州市居家养老人群的需求分析
        4.2.3 衢州市分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内容设置分析
        4.2.4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建议
    4.3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模研究
        4.3.1 相关政策要求分析
        4.3.2 相关规范要求分析
        4.3.3 其他城市配建指标分析
        4.3.4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规模分析
        4.3.5 服务内容引导下的设施配建规模分析
        4.3.6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规模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级与分类研究
    5.1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原则
        5.1.1 布局均衡原则
        5.2.2 布点方便原则
        5.2.3 统筹共享原则
        5.2.4 持续发展原则
    5.2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级空间布局研究
        5.2.1 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规划建议
        5.2.2 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规划建议
        5.2.3 小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站规划建议
    5.3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类规划策略研究
        5.3.1 居住区类型划分研究
        5.3.2 空间挖潜型规划策略研究
        5.3.3 拆迁改造型规划策略研究
        5.3.4 新城新建型规划策略研究
    5.4 规划实践探索
        5.4.1 空间挖潜型街道实践探索——以府山街道为例
        5.4.2 拆迁改造型街道实践探索——以信安街道为例
        5.4.3 新城新建型街道实践探索——以新湖街道为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不足与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一:问卷调查表1
附录二:问卷调查表2
附录三:问卷调查表3

(10)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宽城区H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养老
        二、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
        三、老年小组工作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小组动力理论
        三、优势视角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章 H社区文化养老现状分析
    第一节 H社区基本概况
    第二节 H社区文化养老需求现状及需求满足程度
        一、需求现状
        二、需求满足程度
    第三节 H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成因分析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文化养老服务的实务过程
    第一节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分析及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二、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小组活动的方案设计
        一、小组的名称
        二、小组的目标
        三、小组的特征
        四、小组活动的模式
        五、小组成员的招募
        六、预计困难以及应对策略
        七、小组成员的构成
        八、小组活动的技巧
        九、小组评估的方法
    第三节 小组工作介入的实务过程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
        三、第三次小组活动
        四、第四次小组活动
        五、第五次小组活动
        六、第六次小组活动
        七、第七次小组活动
    第四节 评估
        一、过程评估
        二、结果评估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总结
        一、研究的优势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建议
        一、重视城市社区老年人的文化养老需求
        二、构建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养老服务队伍
        三、争取外部资源支持社区文化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H社区文化养老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组成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小组目标实现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四 关于小组活动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吉林省委党校电子阅览室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老干部服务与管理工作研究 ——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D]. 倪晶. 湘潭大学, 2020(02)
  • [2]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及其治理研究[D]. 尹延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 王晓军.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新时代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 ——以L市委党校为例[D]. 李瑞. 山西大学, 2020(01)
  • [5]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研究[D]. 袁琳. 辽宁大学, 2020(01)
  • [6]新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70年[J]. 申晓娟. 图书馆杂志, 2020(01)
  • [7]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D]. 陈文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
  • [9]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研究[D]. 廖敏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宽城区H社区为例[D]. 张凯宣.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2019(07)

标签:;  ;  ;  ;  ;  

吉林省委党校电子阅览室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