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 Twist (10)(英语)

Oliver Twist (10)(英语)

一、雾都孤儿(10)(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周凯旋[1](2021)在《《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是十九世纪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其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雾都孤儿》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更是在映射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隐藏着细腻的幽默之处,基于一种无奈而心酸的表现形式凸显出来的幽默艺术才是《雾都孤儿》的精髓所在,而在《雾都孤儿》当中,狄更斯运用灵活的幽默技巧真实地呈现出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深刻分析狄更斯在《雾都孤儿》当中运用的幽默艺术。

吴丽芳[2](2020)在《《查尔斯·狄更斯》(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被公认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小说家,在世界范围内声名远扬。狄更斯的许多作品很早就被翻译成汉语后引进到中国。百余年来,对狄更斯的研究众多,可谓不计其数。迈克尔·斯莱特编着的英文书籍《查尔斯·狄更斯》是一本人物传记,是牛津名人传记丛书之一。该翻译项目选自这本书的前两个章节,主要讲述了狄更斯的童年生活和早期成名之路。笔者的翻译报告是在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尽可能采用与源语信息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言,以期达到译文的语言结构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意旨的目的,让译文具有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本报告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翻译文本来源、文本特点以及翻译项目的实践与理论意义等内容;第二部分梳理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后修订和终稿润色;第三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这是此篇翻译报告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从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两个层面,采用词性转换法、释义法、注释法、切分法、拆离法、倒置法和重组法等翻译方法对翻译案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对翻译过程进行总结。

张慧真[3](2020)在《鲁迅与狄更斯底层儿童形象比较研究——以《呐喊》《彷徨》与《雾都孤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鲁迅与狄更斯分别是中英文坛上举足轻重的文学巨匠,他们都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始终关注底层儿童的生存状况及精神成长,与广大不幸穷苦人民站在一起,用强劲有力的笔无情地揭露社会对儿童的残忍,深切同情底层儿童的悲惨处境,希望通过文学唤醒人们对儿童境遇的关注。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入手,通过具体作品《呐喊》《彷徨》与《雾都孤儿》,探讨鲁迅与狄更斯笔下形象各异的儿童,分析造成儿童悲惨处境的原因,以及二人作品的异同。

程光玲[4](2020)在《基于文化差异理论的《雾都孤儿》翻译共情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共情效应的不足一直是跨文化翻译的研究重点。上世纪霍夫斯泰特文化差异理论的出现,为跨文化交际及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文化差异理论中影响受众价值观的六个维度为切入点,探究《雾都孤儿》权力距离下译者共情感受力差异、读者共情意识网不同等共情翻译困境,并在文化差异理论下提出《雾都孤儿》的创新翻译路径,提升译文的共情传播效应,推进英美文学作品共情翻译的发展。

陈超鹏[5](2020)在《论《雾都孤儿》的重译 ——以其三个中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很多经典着作,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仍然为各国读者所喜爱,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而《雾都孤儿》正是其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现实,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欢迎。因此,很多翻译家都陆续对其进行了翻译。1914年,林纾首次将《贼史》译介到中国。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目前该小说的中译本有30多种。然而,对这部着作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学视角,少部分是从翻译角度对其译本进行了研究。运用重译假设理论对该着作的翻译情况进行的研究则更是少见。重译假设是20世纪9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对于重译作出的一系列论断。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一部着作的初译本往往会选择同化原作,降低文本的他者性。而相比较初译本而言,后续的重译本则更关注原作的结构和风格,有着越来越贴近于原着的倾向,是面向源语文本的一种回归。本文选取了《雾都孤儿》的三个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中译本为语料,运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对三个译本各自的特征进行描述性研究,对比各个译本对原着的贴近程度,以此来对重译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原着及作者,以及研究的方法,意义和结构。第二章对国内外有关重译、重译假设与国内关于《雾都孤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第四章主要从预前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对三个中译本进行历时性的对比研究。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对比发现,在目的语文本的形式方面,荣如德和方华文增加了原作中没有的脚注,对原文段落进行了诸多合并和拆分,在句式结构上也并没有像蒋天佐的译本一样对原文亦步亦趋,而是根据汉语习惯对语序进行了调整。在内容方面,荣如德使用中国传统习语进行修饰性描写,方华文则多用四字词和隐喻的手法进行形象化描述,而蒋天佐则是紧贴原作进行了翻译。因此,蒋天佐的译本是最忠实于原文的,荣如德和方华文的译本次之。这一历时性研究表明最忠实于原文的是初译本,而非后译本。所以,《雾都孤儿》的重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证伪了重译假设。

杜文文[6](2020)在《目的论指导下“A of B”结构的翻译 ——以Seven Myths About Education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英文文本中,“A of B”结构出现的频率极高。该结构看似形式简单,但在翻译过程中不好处理,给译者带来了一定困难。该结构中的A与B之间存在着多种逻辑关系,翻译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笔者发现,如果将所有的“A of B”结构按照习惯译法都译成“B的A”,译文将无法准确传递信息,甚至晦涩难懂,因此将其作为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探求“A of B”结构的不同翻译方法。本翻译实践报告以教育文本Seven Myths About Education为翻译材料,以“A of B”结构为研究对象,从of前后两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深入讨论分析了这一结构的翻译方法,以期将成果运用在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中。本翻译实践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本次翻译实践的任务进行了概述,阐明本次翻译实践活动实施的背景及其对笔者和读者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从宏观层面简单介绍笔者所翻译作品的作者、内容等;第二章具体描述完成此次翻译实践活动的详细过程,包括笔者为确保翻译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做了哪些准备性工作、实践任务是如何开展和推进的以及翻译工作结束后如何提高译文质量;第三章介绍了“A of B”结构的内部逻辑关系的类型,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发展以及翻译目的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第四章为本报告的核心,结合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五种翻译方法,包括显化逻辑关系、转化逻辑关系、显化比喻意义、省译和增译;第五章对本次任务加以深入思考,表达了笔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感悟与收获。本报告旨在为“A of B”结构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并试图通过译文中的教育理念对读者有所启发,为国内关注教育的人士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朱颖[7](2020)在《像奥利弗一样直面困境》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生来就开挂,有的人生来平凡,有的人来到世上就打开了艰难模式。在着名文学作品中,以悲惨孤儿为主角的并不多,而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更是最早以孩子为主角的英文小说。《雾都孤儿》深受读者喜爱,传播甚广,年轻时的维多利亚女王也曾看过这本书,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

刘蕾[8](2019)在《论《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幽默艺术》文中研究说明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抨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以与众不同的幽默创作手法和细腻生动的刻画功力而闻名世界,在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经典作品之一,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掀起了一股幽默艺术风潮。在该作中,作者描写了19世纪英国儿童的现实生活,重现了英国社会根深蒂固的贫民问题,引发广大读者的深思,带有鲜明的批判色彩。本文通过对幽默艺术概念的阐释,主要从自然、夸张、犀利三方面,深入探讨了《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幽默艺术,旨在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作品。

王云一[9](2019)在《狄更斯小说中的地狱空间隐喻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从空间研究的角度切入,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政治理论,结合文化历史研究和传记研究的方法,史论与文本分析结合,围绕狄更斯在小说中建构的地狱空间想象,揭示工厂、监狱、革命空间三重现实空间与地狱想象空间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隐喻。本文分别从“工厂-地狱空间想象”、“监狱-地狱空间想象”、“革命-地狱空间想象”以及“狄更斯式地狱空间的文化隐喻”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以“时代性”、“现代性”来总结地狱空间隐喻的特点。第一章“绪论”中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狄更斯研究、空间研究、地狱空间研究的现状,说明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简述了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地狱空间想象的文化背景。第二章“炙刑下的工厂-地狱空间”从工厂空间的时代背景出发,首先研究了传统视域下的“地狱之火”与十九世纪英国的“生产之热”之间的象征关系,由此引申到论述工厂-地狱空间的时代隐喻颠覆了传统地狱空间的惩罚隐喻,最后论述了工人-群魔形象的隐喻,揭示了狄更斯对工业生产压抑、扭曲人性的批判。第三章“幽闭中的监狱-地狱空间”从监狱空间的创作背景出发,首先研究了《神曲》中的地狱分层结构与狄更斯笔下的监狱分层结构之间的联想关系,由此开启对监狱-地狱空间、囚徒-幽灵形象的颠覆性隐喻的论述,阐明狄更斯对于现实政治环境的不满。第四章“骤乱里的革命-地狱空间”从革命空间的历史背景出发,首先研究了《失乐园》和《神曲》中的地狱暴乱与狄更斯笔下的“戈登暴乱”、法国大革命的失控场面之间的联想关系,之后论述了狄更斯塑造的革命-地狱空间的时代隐喻和局限性。第五章“狄更斯式地狱: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空间文化隐喻”从文化的角度补充论述了狄更斯的地狱空间想象与哥特风格以及死亡主题的流行文化之间的关联。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并分析了地狱空间隐喻的特点以及启示。

张聪[10](2018)在《狄更斯的底层叙述 ——以《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三部小说为例探讨狄更斯底层叙述的矛盾性:他既发自真心地同情底层,希望能够改善底层悲惨的境遇;同时又不曾真正地融入底层,总是与之保持距离,以俯就的姿态看待底层,甚至惧怕底层的力量。在狄更斯的底层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杂糅在一起的底层世界,一个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以伦敦的贫民窟住户为典型代表的结构性的底层,另一个则是狄更斯在思考如何解决底层问题时所建构起来的。狄更斯在小说中关注了底层的悲惨生活,他们住在肮脏破败的贫民窟,穿着破衣烂衫,常常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无法向社会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受到中上层阶级的嘲弄与欺压。他看到了这些人的不幸,并否定了资产阶级把贫穷归结为道德堕落的观点,却没有认识到底层的不幸正是恶劣的社会条件导致的。他在试图解决底层问题时无法认同革命的手段。虽然他对饱受压迫的革命者表示同情,但并不清楚革命的实质,对革命的狂热和可能带来的动荡与无序感到不安,也没有意识到革命对启蒙底层、打破现有社会结构的重要意义。对狄更斯而言,想要改变底层的生活、消除社会的不公,又不能发生暴力革命、改变现有的社会秩序,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改革,即在现有的社会框架内通过法律、道德等手段进行调整。狄更斯为沉默的底层发出声音,发挥了知识分子的职能,让更多的人正视底层问题。这不仅与他幼年的底层经历相关,也深受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关照现实的传统以及英国文学创作中以作品教诲读者的观念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位中产阶级作家,他从未将底层放在平等的位置,以优越的心理、精英的意识来处理小说中的底层人物。因此,贫民窟成为符合中产阶级想象的危险、邪恶之地,试图反抗的工人和革命者或滑稽可笑或残暴失智,只有符合他的道德要求的底层人民最终获救。狄更斯不是一位激进的政治思想家,但是作为一名小说家,他的底层叙述至少具有双重价值:一是作为知识分子,他的小说能够发挥促使社会道德觉醒的职能;二是在现实层面上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促进了学校的改良、法律的变革以及童工问题的改善等。

二、雾都孤儿(10)(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雾都孤儿(10)(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幽默艺术
二、幽默艺术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雾都孤儿》幽默艺术赏析
    (一)自然幽默
        1.反派人物的自然幽默
        2.正派人物的自然幽默
    (二)夸张幽默
        1.故事情节的幽默艺术
        2.语言表达的幽默艺术
    (三)犀利幽默

(2)《查尔斯·狄更斯》(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原文
译文
翻译报告
    前言
    1.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翻译文本简述
        1.3 翻译项目意义
    2.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工具选择
        2.1.2 翻译文本研读
        2.1.3 翻译理论综述
        2.2 译中问题及解决
        2.2.1 理解不透彻
        2.2.2 表达不到位
        2.2.3 态度不严谨
        2.3 译后润色修订
    3.翻译案例分析
        3.1 语义对等
        3.1.1 词性转换法
        3.1.2 释义法
        3.1.3 注释法
        3.1.4 切分法
        3.1.5 拆离法
        3.1.6 倒置法
        3.1.7 重组法
        3.2 风格对等
        3.2.1 语言描写
        3.2.2 婉转喻意
        3.2.3 气势传情
    4.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感悟
        4.2 翻译工作的启发
参考文献

(3)鲁迅与狄更斯底层儿童形象比较研究——以《呐喊》《彷徨》与《雾都孤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悲惨曲折的命运——底层儿童形象的书写
二、集体无意识下冷漠的底层群众——残害儿童的帮凶
三、殊途同归——为人间寻得光明

(4)基于文化差异理论的《雾都孤儿》翻译共情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差异理论下的文学翻译
    (一)文化差异理论的起源发展概述
    (二)文化差异理论的国内应用研究
    (三)《雾都孤儿》的汉化翻译现状
二、文化差异理论下《雾都孤儿》的翻译共情困境
    (一)权力距离下译者共情感受力差异
    (二)个体主义下读者共情意识网不同
    (三)性别维度及民族文化维度共情困境
三、文化差异理论下《雾都孤儿》的创新翻译路径
    (一)避免翻译中的“不确定性”
    (二)适当增补翻译以完善共情意译
    (三)受众多元下类别划分译本

(5)论《雾都孤儿》的重译 ——以其三个中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Charles Dickens and Oliver Twis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The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Retranslation
        2.1.1 Studies on Retranslation in China
        2.1.2 Studies on Retranslation in the West
    2.2 Studies on Retranslation Hypothesis
        2.2.1 Studies on Retranslation Hypothesis in the West
        2.2.2 Studies on Retranslation Hypothesis in China
    2.3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Oliver Twist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to Toury and Translation Norms
    3.2 Preliminary Norms
    3.3 Initial Norms
    3.4 Operational Norms
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translation of Oliver Tw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Norms
    4.1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Oliver Twist
        4.1.1 Jiang Tianzuo and His Translated Version
        4.1.2 Rong Rude and His Translated Version
        4.1.3 Fang Huawen and His Translated Version
    4.2 Compari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liminary Norms
        4.2.1 Translation Policy
        4.2.2 Translation Directness
    4.3 Compari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l Norms
    4.4 Compari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rational Norms
        4.4.1 Matricial Norms
        4.4.2 Textual-linguistic Norm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Works cited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Acknowledgements

(6)目的论指导下“A of B”结构的翻译 ——以Seven Myths About Education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任务简介
    1.2 任务意义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审校
第三章 “A of B" 结构及翻译目的论
    3.1 “A of B”结构
    3.2 翻译目的论
        3.2.1 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3.2.2 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3.2.3 翻译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目的原则下的翻译策略
        4.1.1 显化主谓关系
        4.1.2 显化动宾关系
        4.1.3 显化同位关系
        4.1.4 显化修饰关系
    4.2 连贯原则下的翻译策略
        4.2.1 转化逻辑关系
        4.2.2 省译
    4.3 忠实原则下的翻译策略
        4.3.1 显化比喻意义
        4.3.2 增译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论《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幽默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幽默艺术的概念
二、《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幽默艺术表现
    (一)自然幽默
        1.对反派人物描写的自然幽默
        2.对正派人物描写的自然幽默
    (二)夸张幽默
        1.故事情节构思上的幽默
        2.语言表达上的幽默
        3.人物塑造上的幽默
    (三)犀利幽默
三、结语

(9)狄更斯小说中的地狱空间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 关于地狱的艺术想象——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
第二章 炙刑下的工厂-地狱空间
    2.1 工业生产的时代背景
    2.2 地狱火刑与高温生产
        2.2.1 地狱火刑
        2.2.2 永恒之火炙烤下的高温生产
    2.3 工厂-地狱空间的想象渐变
        2.3.1 从隐秘走向世俗的传统地狱空间
        2.3.2 工业世界的巴别塔——工厂-地狱空间
    2.4 刑罚的异化之力——工人-群魔形象
第三章 幽闭中的监狱-地狱空间
    3.1 监狱空间——童年回忆与个人创作
    3.2 逐层下行的监狱-地狱空间
        3.2.1 地狱的逐级分层
        3.2.2 监狱的复合结构
    3.3 监狱-地狱空间的层级内涵
        3.3.1 以罪为审的传统地狱空间
        3.3.2 以苦为罚的监狱-地狱空间
    3.4 幽冥的边境之群——囚犯-幽灵形象
第四章 骤乱里的革命-地狱空间
    4.1 革命空间的创作背景
    4.2 地狱空间的狂热与革命空间的暴乱
        4.2.1 地狱空间的狂热
        4.2.2 革命空间的暴乱
    4.3 革命-地狱空间的破坏想象
    4.4 革命-地狱空间的局限性
第五章 狄更斯式地狱: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空间文化隐喻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狄更斯的底层叙述 ——以《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狄更斯底层叙述的内涵
    第一节 直面与同情
        一、物质贫乏
        二、道德堕落
        三、评论干预
    第二节 距离与想象
        一、贫民窟的罪与恶
        二、机器下的劳工
        三、革命中的暴民
        四、叙述策略
第二章 狄更斯底层叙述的成因
    第一节 富裕中的贫困
    第二节 小说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底层经历与中产阶级身份
第三章 狄更斯底层叙述的意义
    第一节 肯定人性
    第二节 记录苦难
    第三节 促进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雾都孤儿(10)(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探析[J]. 周凯旋. 青年文学家, 2021(24)
  • [2]《查尔斯·狄更斯》(节选)翻译报告[D]. 吴丽芳. 河南大学, 2020(06)
  • [3]鲁迅与狄更斯底层儿童形象比较研究——以《呐喊》《彷徨》与《雾都孤儿》为例[J]. 张慧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4]基于文化差异理论的《雾都孤儿》翻译共情困境研究[J]. 程光玲.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0(04)
  • [5]论《雾都孤儿》的重译 ——以其三个中译本为例[D]. 陈超鹏.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6]目的论指导下“A of B”结构的翻译 ——以Seven Myths About Education为例[D]. 杜文文. 山西大学, 2020(01)
  • [7]像奥利弗一样直面困境[J]. 朱颖. 科学大观园, 2020(08)
  • [8]论《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幽默艺术[J]. 刘蕾.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11)
  • [9]狄更斯小说中的地狱空间隐喻研究[D]. 王云一. 武汉大学, 2019(09)
  • [10]狄更斯的底层叙述 ——以《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为例[D]. 张聪.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Oliver Twist (10)(英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