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型及工艺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确定

桩型及工艺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确定

一、桩型与工艺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岩[1](2021)在《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都是当前实际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牵扯面十分之广。正是由于优化设计与方案比选二者的关联环节众多,计算并制定设计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方可完成。且在这处理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通常是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经验对初选方案进行计算与反复验算,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当今行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逐步融入到工程行业中,为传统工程行业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为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极大程度上加快了复合地基综合优选领域的蓬勃发展。本文结合复合地基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两个模块的特征,从两个层面分别对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进行细致拆分与整合。一方面针对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探讨,以CFG桩复合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多桩型复合地基(碎石桩+CFG桩)为例,深入研究了复合地基设计规范知识,进行了优化设计的关键参数分析,并分别建立了三类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充分发挥其特性,最大限度的得到模型的最优解;另一方面,针对复合地基的方案比选,应用灰色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复合地基综合评价模型,并借助MATLAB程序开发将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灰色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编写成计算机程序,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是一个科学可靠的综合比选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配合MATLAB的工具箱开发功能,将优化设计模块与综合比选模块进行结合,开发出一个能够集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为一体的“优中选优”系统,将工程的经济效益与时间成本发挥到了极致。

张龙云[2](2020)在《随钻跟管桩桩侧阻力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钻跟管桩作为一种新型桩基础,因其在施工过程中无需泥浆护壁作业,且桩侧进行了注浆填充,这使得桩侧摩阻力占承载力比重较大。目前,关于随钻跟管桩桩侧摩阻力的研究较少,有必要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本文针对随钻跟管桩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机理及其承载特点,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验、现场原型试验及三维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针对桩侧后注浆技术提高桩侧摩阻力的影响机理,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不同后注浆类型及不同情况下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影响桩侧摩阻力发挥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注浆浆液水灰比,桩土界面的强度条件(黏聚力、粗糙度),桩及土层的材料特性。2、从注浆体厚度、注浆体-土体粗糙度、浆液水灰比、桩侧不同土体等四个方面,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手段,研究了随钻跟管桩桩侧注浆体-土体剪切破坏的关键因素,证明了随钻跟管桩桩侧剪切破坏面为注浆体-土体胶结面,并且发现适当增大随钻跟管桩桩侧注浆液水灰比,可有效提高单桩承载性能;此外,随着桩端承载力的增大,桩侧摩阻力逐渐得到发挥,桩侧摩阻力不断增大。3、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注浆体-土体的接触界面进行了三维重构和粗糙度分析,证明了三维扫描技术可有效的还原注浆界面粗糙度情况,运用参数Ra和Rz对桩侧注浆体界面进行粗糙度评判,其中Ra和Rz值,会随着注浆体-土体界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变大。此外,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还表明:随钻跟管桩的桩身荷载达到一定程度(承载力的40%)后,桩侧注浆体-土体界面粗糙度可有效抑制桩体沉降,存在与土体工程性质相匹配的最优阈值,阈值大小随土体强度增大而变大,在桩侧注浆体-土体界面粗糙度阈值内,桩侧阻力随粗糙度快速增大,但达到粗糙度阈值后,界面黏着力不再增加而逐渐趋近土体自身黏聚力,桩侧阻力此时达到最大值。4、通过两根现场原型试验桩的高应变试验与静载试验结果,并结合模型试验数据,发现随钻跟管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上部最先压缩,管桩与注浆体随之产生相对滑移,桩侧受到注浆土体施加的向上摩阻力,桩顶荷载从而通过桩侧摩阻力传递到桩周注浆体与土体,致使桩身轴力和压缩变形随着深度递减。随着桩顶荷载增加,桩身压缩量和桩-土相对位移增大,桩身下部的侧摩阻力逐渐增大,此过程产生的变形主要是桩侧注浆体与土体的剪切变形,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桩侧摩阻力将得到全部发挥。

覃业强[3](2020)在《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顺应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因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桩,具有桩身质量高、经济环保、施工速度快、施工时无泥浆护壁、静压法无噪声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础工程。但预应力预制桩其截面形式较为单一、承载能力、止水性能相对较差等问题影响了预应力预制桩在支护桩领域的应用。本文结合预应力预制管桩、预应力预制方桩和普通预制方桩的优点,提出了具有新型截面的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通过施加预应力提高新型支护桩抗弯性能以及抗裂能力,配置非预应力钢筋提高新型支护桩变形延性,合理配置箍筋提高新型支护桩抗剪性能,采用空心以及两边弧形新型截面达到节能环保、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对不同配筋率与施加不同预应力大小的复合配筋预制支护桩抗弯承载能力能进行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试验,得出对支护桩抗弯性能合理的预应力与配筋率。将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与钻孔灌注支护桩进行比较,总结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的优势。对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进行连锁成墙工艺与止水工艺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可以概述为:1)结合原有管桩和方桩的经验,针对支护桩的受力特点,设计出一种新型截面支护桩,使新截面能够满足提高截面惯性矩、抗弯承载力的要求。2)对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进行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试验,对理论计算以及模拟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支护桩抗弯性能更有优势的预应力大小范围与配筋率范围。3)经过比较,得出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在截面尺寸相近的情况下抗弯承载能力上优于钻孔灌注支护桩、PHC管桩与PHS空心方桩。4)利用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的截面优势,研究连锁成墙施工工艺,并对连锁成墙施工中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一套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施工工艺。

岳云鹏[4](2020)在《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及失效破坏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钻跟管桩是在克服传统PHC管桩成桩缺点上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大直径非挤土PHC管桩,通过研发的成套设备及施工工艺,可实现大直径PHC管桩钻孔、沉桩、排土的同步进行,在我国珠三角地区已有初步的工程应用。现阶段针对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对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机理及其失效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不同成桩工艺管桩基础的承载性能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对比分析随钻跟管桩与其他管桩在受力特点及荷载传递规律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填芯深度对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桩工艺不同导致不同桩型的极限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均质砂土地层中随钻跟管桩的极限承载力最大,且比中掘法管桩高19%以上,而锤击法管桩最小;在相同桩侧注浆条件下,桩芯填芯有助于提高随钻跟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和侧摩阻力。2.开展了考虑桩底沉渣的随钻跟管桩竖向承载性能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对比分析有无沉渣的随钻跟管桩受力特性,并探讨桩底扩大头对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渣的存在对随钻跟管桩的抗压承载性能较大影响,但清除沉渣后可提高约20%的极限承载力;有桩底沉渣的桩基荷载基本由桩侧摩阻力承担,靠近桩端处的轴力有所减少,且沉渣越厚,减少的幅度越明显;通过进行桩端水泥土扩大头施工作业可提高随钻跟管桩33%的抗压承载力。3.通过对随钻跟管桩的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剪切试验,对不同桩周土、不同桩型尺寸的接触面摩擦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注浆前后桩-土界面剪切特点及接触面的失效破坏模式,并揭示注浆加固机制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钻跟管桩的接触面失效破坏模式表现为注浆体-桩周土体接触面的剪切破坏;随钻跟管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的侧阻力主要由水泥浆的物理性质控制;桩侧注浆后水泥浆结石体的强度要远大于桩周土的强度,可以认为在荷载传递过程中,随钻跟管桩-注浆体之间不会发生破坏,随钻跟管桩与注浆体始终是一个整体。4.基于三维扫描技术,对随钻跟管桩进行三维扫描精细化几何模型重构,运用有限元软件对随钻跟管桩的抗压、抗拔承载性能进行三维模型计算,在验证所建立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对随钻跟管桩抗压、抗拔承载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有限元计算结果可知,注浆体的物理性质对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影响不大;桩周土的性质是控制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上拔荷载作用下随钻跟管桩的桩端扩大头能承担较大比例荷载,能有效提升其抗拔承载性能。5.通过对随钻跟管桩的桩侧注浆液流动及扩散规律进行大比尺注浆流动性试验,直接观测不同桩侧注浆材料、注浆压力下随钻跟管桩桩-土间隙注浆液的流动及扩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钻跟管桩注浆后浆液在桩-土注浆界面中的扩散主要分为上部边界扩散阶段和侧向边界扩散阶段;注浆压力、水泥浆水灰比对随钻跟管桩的桩侧注浆流动性有较大影响,工程中建议注浆液水灰比控制在0.5~0.55范围内。

岳广泽[5](2020)在《新型预制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今,预制桩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预制桩在基坑支护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而新产品的开发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途径。本文基于此背景对几种新型预制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各桩型作为支护桩时的支护效果和影响因素,具体研究成果如下:一、对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进行数值分析,研究边长、内径、桩间距等因素会对该桩的型支护效果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边长越大、内径越小,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支护效果越好,其中边长对桩身位移的影响较为明显,内径对应力的影响较为明显。二、模拟分析了连锁混凝土预制桩的单排桩和连锁混凝土预制桩墙两种支护方式,并对比同工况下的尺寸相近的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单排桩以及地下连续墙的支护效果。结果显示将连锁混凝土预制桩作为单排桩使用时支护效果与同尺寸的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单排桩效果相当,作为连锁混凝土预制桩墙使用时支护效果明显要比后者好,但支护效果弱于尺寸相近的地下连续墙。三、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截面高度、壁厚、夹角等因素对预应力混凝土U型板桩的支护效果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截面高度越大、壁厚越大,应力混凝土U型板桩的支护效果越好,且壁厚的影响效果效果更为明显。平面和斜面的夹角会影响支护效果,但作用较小,不应当做主要的调整手段去考虑。四、将本文所研究的所有桩型与部分目前工程常用的支护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支护效果差别以及特点,可为今后基坑支护的设计和选型提供参考。

张福友[6](2020)在《岩溶地区布袋桩成桩与承载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岩溶地区不断兴建公路、桥梁和码头等基础设施,钻孔灌注桩因其良好的场地适应性和较高的承载力广泛应用于上述基础设施的施工中。然而,现阶段普通钻孔灌注桩在具有连通溶洞的岩溶地基施工中存在混凝土流失、成桩质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同时,针对岩溶地区桩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溶洞顶板承载特性和稳定性分析等方面,对于新型桩基在岩溶地区的应用却鲜有研究,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一种适用于岩溶地质的新型桩基,旨在解决灌注桩在连通溶洞中浆液流失问题,并在保证成桩质量基础上提高桩基承载力。本文根据存在连通溶洞的岩溶地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异形灌注桩-布袋桩,并对其成桩与承载特性进行试验和理论的综合性研究。首先,对岩溶地区既有桩基的研究方法作了扼要的总结,明确了布袋桩的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开展了9组模型试验,研究布袋桩成桩可行性与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布袋桩能在成桩过程减少浆液流失,成桩成桩质量良好,同时得到枝状体长度与注浆压力和注浆液水灰比呈正相关的影响规律;并且基于圆薄膜大挠度理论,推导了可用于布袋桩桩型推演的枝状体长度计算公式,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其次,在布袋桩可成桩的基础上,开展了9组模型试验,通过模型布袋桩与模型等直径桩的对比,探究布袋桩承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布袋桩极限承载力是普通等直径桩1.5倍,其荷载传递规律亦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根据假设条件对布袋桩模型进行受力分析,提出布袋桩极限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模型,结合与模型试验对比的结果,分析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然后进一步分析布袋桩承载力影响因素,探讨和细化布袋桩在岩溶地区的适用范围。

王杰杰[7](2020)在《双静压管桩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PHC管桩)是桩基工程中广泛采用的预制桩。PHC管桩桩身质量好,承载力可控性强,通常采用锤击和静压两种沉桩方法,若要实现较高的单桩承载力以及需要穿越地层中深厚粗砂层或其他硬夹层时,则对桩工机械的沉桩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时桩身的承载能力也要与之匹配,二者缺一不可。PHC管桩在沉桩时往往因桩工机械沉桩能力不足或桩身强度不足,难以穿越硬夹层达到坚硬岩土层而只能取用较低的承载力。针对PHC管桩桩身承载力受限、采用常规静压法进行沉桩不能达到较高的终压值、桩端阻力难以发挥、在砂层等硬夹层内终压值不足,而导致竖向抗压承载力较低的弱点,探讨采用双静压管桩施工工艺,即顶压+内压杆对PHC管桩进行双静压沉桩,使桩端到达坚硬持力层从而提高桩端阻力,大幅度提高PHC管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为此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分析阐述了双静压管桩的受力机理与承载力影响因素;选取典型地层的试验场地,进行了两批次13根试验桩的现场试验,完成了桩身完整性检测与静载荷试验及数据成果的整理和分析,获得了双静压管桩施工工艺过程中桩身质量与承载力的控制方法;采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对双静压管桩的沉桩过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及三桩基础的竖向抗压承载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了双静压管桩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双静压管桩的工程试设计,从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承载力方面与常规静压PHC管桩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双静压管桩具有技术优势明显、经济效益好、承载力高的结论,该桩适用于长春地区的地质条件,并建议在持力层埋深不超过15m的其他地区推广使用。

李岳[8](2020)在《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属于灌注桩型的一种,由于其独特的成桩工艺与较好的承载性能,而得到推广和应用。目前针对此桩型的承载机理,系统性的研究不足,导致其设计理论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本文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研究方式,针对长螺旋钻孔压灌桩的成桩机制和承载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模型试验方面,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并通过自制模型钻机系统,模拟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在粘土-砂双层地基中的螺旋钻进-上拔/压浆-插笼/成桩等一系列过程;设置了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和普通挖孔灌注桩的对比模型试验,研究以上两种不同成桩方法对桩的荷载传递及承载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在螺旋钻进过程和压浆过程中产生了桩周土改善效应和扩径效应,相比于普通挖孔灌注桩,桩径增大了 19%、总侧摩阻力增加了 4.2%~9.1%,能够有效提升承载性能,桩侧摩阻力分布存在两个峰值,马鞍形分布更加明显;模型试验对比结果显示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单桩承载力相对提高50.0%,总沉降量相对减少40.5%;工程试桩结果显示两种桩型在中低荷载下的荷载-沉降曲线形态接近,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在高荷载下桩侧摩阻力发挥更加充分,与模型试验结果较为一致。数值模拟方面,结合宁波地区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合理的桩土数值模型,进行静载荷模拟试验。针对其成桩机制中产生的桩周土改善效应、扩径效应,以及成桩后桩身强度等影响因素,分析总结了其对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承载变形特性的影响:桩周土改善效应能有效减少长螺旋钻孔压灌桩的沉降,提高桩侧摩阻力的发挥,但是在风化岩段桩侧摩阻力会随着摩擦系数增大而减少;扩径效应的尺寸影响较为复杂,随着桩径的增大,承载性能增加,但不同设计桩径的提升效果不同。在工程应用中,谨慎选用小直径的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桩型;桩身强度影响桩身弹性变形量,进而减少桩顶沉降。随着桩身强度增加,桩身轴力沿深度方向递减更快、桩侧摩阻力在相同深度处减小、桩端阻力比增大。但在低荷载时,桩侧摩阻力在风化岩段随桩身强度增大而减小。

廖晨曦[9](2020)在《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在滑坡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抗滑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和抗滑桩周边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特殊要求,会涉及到很多影响施工安全、施工工期和影响投资的问题以及矛盾。如在油库及输油管道周围进行人工挖孔桩开挖施工,因油库和输油管道对爆破振动的特殊要求,抗滑桩嵌入基岩的锚固段不能爆破,很难顺利开挖,成为影响施工安全、施工工期和投资的最主要问题和矛盾。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除改用和改进施工工艺和手段外,支护结构的设计创新,是解决特殊地质条件下以及有特殊安全要求的基础设施周围采用抗滑桩进行滑坡治理,并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工期和控制投资预算。位于云南省安宁市的读书铺服务区滑坡,是服务区改扩建过程中开挖边坡诱发的滑坡,滑坡紧邻中石化输油管道,是特殊基础设施周边进行抗滑桩滑坡防治的典型案例。为了避免输油管道周边进行爆破,设计单位提出了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这一方案进行滑坡治理。但是,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在滑坡治理中作为一种组合结构,无相关的规范可作为结构设计依据,应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开展。本文依托读书铺服务区滑坡防治措施,在分析滑坡的特征和稳定性基础上,对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在滑坡治理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就治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读书铺服务区滑坡必须进行治理。滑坡在自然工况下,该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083,属于欠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该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为0.967,处于不稳定状态,严重危及中石化输油管道,必须进行治理。(2)读书铺服务区滑坡治理措施必须考虑防治方案施工对输油管道的影响。滑坡治理中采用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的治理方式,可避免爆破开挖施工,降低滑坡防治施工对输油管道的危害。(3)滑坡推力、桩身长度、群桩桩型以及搭接长度对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具有较大影响。在相同的侧向推力下,抗滑桩的位移要大于注浆钢花管群桩的位移量;在桩身长度的对比分析中,得到了嵌入基岩深度为6m最为可靠,并且根据现场条件与设计要求,得出总长度应设计为14m;在对注浆钢花管群桩的分析中得出类配筋型布置的群桩受力特点要优于梅花型布置的群桩和矩形布置的群桩,类配筋型布置的群桩应力分布均匀,受拉侧集中荷载较小;根据该种桩型的嫁接长度分析,得出了理论上嫁接长度越长越稳定,但是当嫁接长度超过1m后,对桩的整体强度影响减弱,从而可得出1.0m为嫁接的最佳长度,从而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费。(4)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在读书铺服务区滑坡治理中应用效果良好。以读书铺服务区滑坡治理为典型案例,利用FLAC3D数值模拟和Geo Studio软件对得出的桩型进行了滑动特性分析以及稳定性分析,最终证实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这种桩型的治理效果,将工程冗余量降到最低,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为今后此类桩型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宁[10](2020)在《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公路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钻孔灌注桩基础凭借其承载力高、适应性强以及抗震能力强等优点,在公路桥梁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在现场进行施工时,需要进行把桩孔处的土排出地面、清除孔内的沉渣、安装并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等施工工序,整个工程施工相对复杂,且属于隐蔽工程的一种,有着较大的风险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坍孔、卡管、断桩等质量问题的出现,影响桩的承载能力以及影响到桩身的完整性,使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有必要针对实际工程,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深入研究,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国内外有关桩基础施工的相关文献,根据桩施工方法的不同,对桩基础进行了分类;详细的介绍了目前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的研究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以后类似的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对竖向轴心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综述,对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的设计方法为后面长春东大桥改建工程的基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论述了钻孔灌注桩具体的施工过程,并对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其次,为了更加深入地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质量管控措施的研究,提出成桩质量控制要点以及桩基检测方法。(4)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和支护设计,选用旋挖钻机成桩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旋挖成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以及桩基质量检测,并对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以及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以后类似的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桩型与工艺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桩型与工艺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2 复合地基处理智能决策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复合地基的特征分析与系统搭建
    2.1 复合地基的特征分析
        2.1.1 复合地基的定义与分类
        2.1.2 复合地基的关键设计参数
        2.1.3 复合地基的方案比选原则
    2.2 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的搭建
        2.2.1 优化设计模块的设计
        2.2.2 综合比选模块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研究
    3.1 CFG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3.1.1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1.2 CFG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1.3 CFG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1.4 优化变量
        3.1.5 约束条件
        3.1.6 目标函数
        3.1.7 CFG桩智能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3.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
        3.2.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2.2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2.3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2.4 优化变量
        3.2.5 约束条件
        3.2.6 目标函数
        3.2.7 水泥搅拌桩智能优化设计模型
    3.3 组合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
        3.3.1 碎石桩+CFG组合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3.2 碎石桩+CFG组合桩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3.3 碎石桩+CFG组合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3.4 优化变量
        3.3.5 约束条件
        3.3.6 目标函数
        3.3.7 碎石桩+CFG组合桩智能优化设计模型
    3.4 算法验证
        3.4.1 GA函数的遗传计算
        3.4.2 优化模型计算流程
        3.4.3 CFG桩的模型实现
        3.4.4 水泥搅拌桩的模型实现
        3.4.5 碎石桩+CFG组合桩的模型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地基智能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4.1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遵循原则
        4.1.2 层次结构的确定与构建
    4.2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4.2.1 指标集的建立与表示
        4.2.2 基于FAHP的权重计算
    4.3 灰色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模型构建
        4.3.1 灰色模糊评价值的确定
        4.3.2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综合评价
    4.4 算法验证
        4.4.1 建立评价指标集
        4.4.2 基于FAHP复合地基处理方案指标权重的计算
        4.4.3 灰色模糊评价值的确定
        4.4.4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综合评判
    4.5 本章小结
5 智能综合评价分析系统的开发
    5.1 系统技术平台及开发工具
        5.1.1 系统技术支持平台
        5.1.2 系统开发工具
    5.2 系统框架及功能特点
        5.2.1 系统框架搭建
        5.2.2 系统的功能与优势
    5.3 系统核心模块
        5.3.1 用户进入界面
        5.3.2 主界面说明
        5.3.3 优化设计模块
        5.3.4 综合评价分析模块
    5.4 工程实例应用
        5.4.1 建筑工程概况
        5.4.2 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5.4.3 工程设计要求
        5.4.4 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的应用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2)随钻跟管桩桩侧阻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侧摩阻力研究现状
        1.2.2 桩土接触面研究现状
        1.2.3 随钻跟管桩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桩侧注浆对桩侧阻力的影响分析
    2.1 引言
    2.2 后注浆加固类型及其机理
        2.2.1 压密注浆
        2.2.2 渗透注浆
        2.2.3 劈裂注浆
    2.3 桩侧摩阻力影响因素分析
    2.4 注浆参数分析与确定
        2.4.1 浆液类型
        2.4.2 浆液配比
        2.4.3 注浆量
        2.4.4 注浆时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随钻跟管桩桩侧剪切特性影响因素对比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装置
        3.2.1 模型箱
        3.2.2 加载装置
        3.2.3 数据采集系统
    3.3 模型桩制作
        3.3.1 土体制备与装填
        3.3.2 模型桩材料
        3.3.3 桩-土界面制作
        3.3.4 桩侧注浆
    3.4 模型桩试验方案
        3.4.1 试验目的
        3.4.2 分组试验
    3.5 静载试验分析
        3.5.1 加载方式及终止条件
        3.5.2 桩侧阻力发挥原理
        3.5.3 数据分析
        3.5.4 不同注浆体厚度对照组
        3.5.5 注浆体粗糙度对照组
        3.5.6 砂土水灰比对照组
        3.5.7 黏土水灰比对照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桩-土接触面粗糙度分析
    4.1 引言
    4.2 三维扫描技术简介
        4.2.1 三维扫描技术的工作流程
        4.2.2 三维扫描技术的操作流程
    4.3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注浆体-土接触面粗糙度分析
        4.3.1 粗糙度计算参数
        4.3.2 点云数据处理
        4.3.3 桩侧注浆体-土体界面粗糙度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随钻跟管桩桩侧注浆施工工艺及实例分析
    5.1 引言
    5.2 随管跟管桩施工工艺
    5.3 现场原型试验桩实例分析
        5.3.1 工程概况
        5.3.2 高应变试验结果与分析
        5.3.3 静载荷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桩侧注浆体三维扫描
        5.4.1 现场处理
        5.4.2 点云数据处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提出
    1.3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概述
        1.3.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1.3.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1.3.3 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桩
        1.3.4 标准规范
    1.4 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现状
    1.5 预应力构件中非预应力钢筋的作用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支护桩抗弯性能理论研究
    2.1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截面研究
        2.1.1 支护桩截面的发展
        2.1.2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截面设计
    2.2 材料选取
    2.3 预应力与钢筋配置
        2.3.1 先张法预应力
        2.3.2 复合配筋
        2.3.3 配筋率
        2.3.4 张拉控制应力
        2.3.5 先张法预应力损失
        2.3.6 预应力设计
        2.3.7 几种预应力与几种配筋率组合
        2.3.8 新型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配筋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支护桩理论计算
    3.1 承载力计算理论分析
        3.1.1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分析
    3.2 计算各截面受压区受拉区正截面承载力
    3.3 开裂弯矩计算
    3.4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3.4.1 正截面承载力结论分析
    3.5 开裂结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支护桩有限元模拟试验
    4.1 有限元软件简介
    4.2 材料本构关系
        4.2.1 钢筋本构关系
        4.2.2 混凝土本构关系
        4.2.3 混凝土损伤定义
    4.3 数值模拟
        4.3.1 网格划分
        4.3.2 预应力设置
        4.3.3 参数输入
        4.3.4 后处理(visualization)模块
        4.3.5 屈服位移确定方法
    4.4 数值模拟结果
        4.4.1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4.4.2 破坏机理
    4.5 结果对比分析
        4.5.1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5.2 各桩号结果对比分析
        4.5.3 与传统预应力桩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与传统支护桩比较
    5.1 工程概况
        5.1.1 水文地质条件
        5.1.2 基坑支护方案
    5.2 基坑支护计算
        5.2.1 传统支护桩计算结果
    5.3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与传统支护桩数值模拟
        5.3.1 支护桩有限元模型
        5.3.2 数值模拟结果
        5.3.3 两种支护桩结果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连锁成墙施工工艺研究
    6.1 施工机械选择
    6.2 制作桩靴
    6.3 连锁成墙施工
        6.3.1 第一根桩施工
        6.3.2 第N根桩施工
    6.4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地连墙止水工艺研究
        6.4.1 止水材料选择
        6.4.2 止水材料施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及失效破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管桩基础的研究现状
        1.2.1 中小直径管桩的研究现状
        1.2.2 大直径管桩的研究现状
    1.3 随钻跟管桩介绍
        1.3.1 随钻跟管桩施工工艺
        1.3.2 随钻跟管桩的研究现状
    1.4 桩基础承载机理研究现状
        1.4.1 桩基础竖向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1.4.2 桩-土接触界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4.3 桩基础后注浆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成桩工艺对管桩承载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装置
        2.2.2 砂土制备
        2.2.3 模型桩制作
        2.2.4 加载方案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荷载-沉降曲线分析
        2.3.2 桩身轴力分析
        2.3.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2.3.4 桩端阻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桩底沉渣的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装置与砂土制备
        3.2.2 试验方案
        3.2.3 加载方案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随钻跟管桩竖向承载性能分析
        3.3.2 桩身轴力分析
        3.3.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3.3.4 桩端阻力分析
    3.4 桩侧注浆界面构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钻跟管桩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装置与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接触面破坏模式分析
        4.3.2 剪应力-位移分析
    4.4 接触面侧阻力作用机制分析
        4.4.1 桩侧后注浆加固机制分析
        4.4.2 随钻跟管桩侧摩阻力参数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随钻跟管桩精细化模型重构及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三维扫描技术在桩基础工程中的应用
        5.2.1 三维扫描技术的工作流程
        5.2.2 三维扫描技术的操作流程
    5.3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5.3.1 随钻跟管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特性数值模拟
        5.3.3 随钻跟管桩的抗压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5.3.4 随钻跟管桩的抗拔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随钻跟管桩注浆液流动及扩散规律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方案
        6.2.1 试验装置
        6.2.2 试验流程
    6.3 注浆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新型预制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预制桩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FLAC3D软件简介与模型参数设置
    2.1 FLAC3D软件简介
        2.1.1 软件介绍
        2.1.2 计算原理
        2.1.3 使用步骤
    2.2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赋值
        2.2.1 模型尺寸及网格划分
        2.2.2 模型土层划分情况和相关参数
        2.2.3 其他条件设置
        2.2.4 模拟过程演示
        2.2.5 内支撑设置情况及相关参数
第三章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支护影响因素研究
    3.1 标准桩型的参数及模拟结果
    3.2 空心方桩与PRC管桩支护效果对比
    3.3 空心方桩自身尺寸因素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3.3.1 内径因素对桩身应力和位移的影响
        3.3.2 边长因素对桩身应力和位移的影响
        3.3.3 数据整理和分析
    3.4 桩间距因素对空心方桩支护效果的影响
    3.5 连锁混凝土预制桩和其他支护方式的支护效果对比
        3.5.1 连锁混凝土预制桩单桩和空心方桩支护效果对比
        3.5.2 连锁混凝土预制桩墙和地下连续墙支护效果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U型板桩支护影响因素研究
    4.1 标准桩型的参数及模拟结果
    4.2 U型板桩自身尺寸因素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4.2.1 壁厚因素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4.2.2 横截面高度因素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4.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4.3 U型板桩平面与斜面间夹角因素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4.4 U型板桩与其他桩型支护效果对比
        4.4.1 与PRC管桩和空心方桩对比
        4.4.2 与连锁混凝土预制桩墙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岩溶地区布袋桩成桩与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岩溶地区桩基础发展概况
        1.2.1 桩基础分类及适用范围
        1.2.2 岩溶地区桩基础选型
    1.3 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岩溶地区桩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1.3.2 岩溶地区灌注桩施工处理措施
        1.3.3 岩溶地区嵌岩桩承载性能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布袋桩的设计构造与工作原理
    2.1 概述
    2.2 支盘桩技术及其适用范围
    2.3 布袋桩的设计构造与工作原理
    2.4 岩溶地区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
        2.4.1 静力学计算法
        2.4.2 静载荷试验法
        2.4.3 经验公式法
    2.5 岩溶地区桩基承载力影响因素
        2.5.1 岩石性质
        2.5.2 桩体几何特征与强度
        2.5.3 桩岩(土)界面特征
        2.5.4 时间效应
        2.5.5 软弱下卧层
        2.5.6 其他因素
    2.6 岩溶地区竖向荷载下单桩荷载传递特性
        2.6.1 桩-土(岩)体系的荷载传递
        2.6.2 荷载传递性状影响因素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布袋桩成桩可行性与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与意义
    3.2 试验设计与方案
        3.2.1 试验模型的简化
        3.2.2 岩溶模拟基岩的制作
        3.2.3 模型布袋桩的制作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成桩效果与分析
        3.3.2 成桩影响因素分析
    3.4 布袋桩枝状体长度计算研究
        3.4.1 Hencky问题
        3.4.2 布袋桩枝状体结构长度计算
        3.4.3 布袋桩包覆件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测试
    3.5 布袋桩桩型推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布袋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4.1 试验原理
    4.2 承载特性模型试验方案
        4.2.1 相似原理以及相似比的确定
        4.2.2 模型桩及基岩的制作
        4.2.3 试验系统及模型桩的埋设
        4.2.4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4.3 布袋桩承载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承载力与沉降分析
        4.3.2 荷载传递规律
        4.3.3 桩侧摩阻力性状分析
        4.3.4 枝状体阻力和桩端阻力性状分析
        4.3.5 侧摩阻力、枝状体阻力和端阻力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布袋桩极限承载力与沉降计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1 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公式推导
        5.1.1 计算模型假定
        5.1.2 计算公式推导
    5.2 理论与试验对比分析
    5.3 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5.3.1 枝状体长度
        5.3.2 枝状体数量
        5.3.3 枝状体分布
        5.3.4 桩端溶洞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双静压管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静压管桩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静压管桩的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静压管桩的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静压管桩的优缺点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理论基础
    2.1 单桩竖向荷载传递理论
    2.2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确定方法
        2.2.1 静力法
        2.2.2 静载荷试验法
        2.2.3 桩身强度法
        2.2.4 经验参数法
    2.3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3.1 桩侧阻力的影响因素
        2.3.2 桩端阻力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静压管桩的施工工艺研究
    3.1 双静压管桩施工工艺介绍
    3.2 双静压送桩器
    3.3 内压杆稳定性研究分析
        3.3.1 内压杆两端铰接的稳定临界承载力
        3.3.2 较长内压杆的边界情况
    3.4 内压杆承载力试验
        3.4.1 试验装置
        3.4.2 试桩 1
        3.4.3 试桩 2
    3.5 桩靴板受力分析
    3.6 施工工艺流程
        3.6.1 工艺流程
        3.6.2 桩工机械
    3.7 双静压管桩技术要求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静压管桩现场试验研究
    4.1 岩土工程条件
    4.2 双静压管桩施工流程
        4.2.1 施工准备
        4.2.2 双静压管桩施工工序
        4.2.3 挤土效应观测
    4.3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4.3.1 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4.3.2 加载卸载过程
        4.3.3 试验结果汇总
        4.3.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4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确定
        4.4.1 静载荷载试验法
        4.4.2 桩身强度法计算
        4.4.3 经验参数法
    4.5 与常规静压管桩承载力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静压管桩数值模拟研究
    5.1 ABAQUS简介
    5.2 双静压管桩沉桩过程模拟
        5.2.1 基本假定
        5.2.2 基本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2.3 桩土边界条件
        5.2.4 地应力平衡
        5.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 双静压管桩静载荷试验模拟
        5.3.1 模型建立
        5.3.2 模型边界条件及地应力平衡
        5.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 三桩基础承载力模拟及计算
        5.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3 三桩基础承载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静压管桩工程技术优势及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6.1 工程试设计案例简介
        6.1.1 工程案例选取
        6.1.2 工程地质
    6.2 工程试设计一桩基础对比分析
        6.2.1 桩基础平面布置图
        6.2.2 工程试设计一用料及成本对比
        6.2.3 单桩承载力对比
    6.3 工程试设计二桩基础对比分析
        6.3.1 桩基础平面布置图
        6.3.2 工程试设计二用料及成本对比
        6.3.3 单桩承载力对比
    6.4 经济效益分析
        6.4.1 桩基成本分析
        6.4.2 承台及底板成本分析
        6.4.3 工期成本分析
    6.5 社会效益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施工工艺及承载机理分析
    2.1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施工工艺
        2.1.1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2.1.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成桩设备
        2.1.3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材料要求
        2.1.4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施工流程
        2.1.5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承载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螺旋钻孔压灌注桩模型试验研究
    3.1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模型试验过程
        3.1.1 模型槽设计及地基制备
        3.1.2 模型成桩设备
        3.1.3 加载及量测系统
        3.1.4 模型试验方案
    3.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2.1 桩周土应力分析
        3.2.2 荷载-沉降分析
        3.2.3 桩身轴力分析
        3.2.4 桩侧摩阻力分析
        3.2.5 桩端阻力比分析
    3.3 成桩机制及工程实例分析
        3.3.1 成桩机制分析
        3.3.2 工程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数值模拟研究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4.1.2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4.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数值模型建立
        4.2.1 桩土本构模型及接触关系的选取
        4.2.2 数值模型材料参数的选取
        4.2.3 地应力平衡、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4.2.4 模拟现场静载荷试验
    4.3 桩周土改善效应影响研究
        4.3.1 荷载-沉降计算结果分析
        4.3.2 桩身轴力计算结果分析
        4.3.3 桩侧摩阻力计算结果分析
        4.3.4 桩端阻力比计算结果分析
    4.4 扩径效应影响研究
        4.4.1 荷载-沉降计算结果分析
        4.4.2 桩身轴力计算结果分析
        4.4.3 桩侧摩阻力计算结果分析
        4.4.4 桩端阻力比计算结果分析
    4.5 桩身强度影响研究
        4.5.1 荷载-沉降计算结果分析
        4.5.2 桩身轴力计算结果分析
        4.5.3 桩侧摩阻力计算结果分析
        4.5.4 桩端阻力比计算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在滑坡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防治研究
        1.2.2 数值计算
        1.2.5 目前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气象与水文特征
        2.2.1 气象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3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4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读书铺服务区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
    3.2 滑坡规模及变形特征
        3.2.1 滑坡规模及周界
        3.2.2 滑动面的确定
    3.3 读书铺服务区稳定性分析
        3.3.1 建立模型
        3.3.2 滑坡稳定性计算
        3.3.3 滑坡机理分析
    3.4 滑坡治理方案分析
        3.4.1 治理原则
        3.4.2 治理方案提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抗滑桩建立单桩模型
        4.2.1 模型基本条件
        4.2.2 模型基本参数
    4.3 影响因素分析
        4.3.1 滑坡推力的影响
        4.3.2 桩身长度的影响
        4.3.3 群桩桩型的影响
        4.3.4 搭接长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治理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5.2.1 FLAC~(3D)简介
        5.2.2 求解原理与步骤
        5.2.3 本构关系
    5.3 基于FLAC~(3D)的 3D可视化模型建立与计算
        5.3.1 模型生成
        5.3.2 选取参数
        5.3.3 模型计算步骤
    5.4 两种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5.4.1 坡体位移分析
        5.4.2 桩后被动土压力分析
        5.4.3 坡体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发表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参与项目

(10)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桩基施工技术及发展概况
        1.2.1 桩基施工技术概述
        1.2.2 灌注桩的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钻孔灌注桩设计方法的研究
    2.1 引言
    2.2 桩基础设计要点
        2.2.1 桩型的选择
        2.2.2 持力层的选择原则
        2.2.3 桩的平面布置
        2.2.4 桩长与桩径的选择
        2.2.5 桩基承载力计算
    2.3 桩身设计
        2.3.1 桩顶竖向力的验算
        2.3.2 桩基沉降验算
    2.4 灌注桩结构设计还需注意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
    3.1 钻孔灌注桩成孔机械的选择
        3.1.1 施工机械的种类及施工特点
        3.1.2 钻孔灌注桩施工成孔机械方法的比选研究
    3.2 钢护筒埋设
        3.2.1 钢护筒的作用
        3.2.2 钢护筒的埋设要求
    3.3 钻孔施工工艺
        3.3.1 钻孔前准备
        3.3.2 钻孔施工
    3.4 泥浆护壁工艺
    3.5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
        3.5.1 钢筋笼制作
        3.5.2 钢筋笼吊装工艺
    3.6 清孔施工工艺
        3.6.1 清孔的主要形式
        3.6.2 沉渣厚度的测量
    3.7 水下混凝土灌注工艺
        3.7.1 水下混凝土灌注的方法
        3.7.2 导管法施工工艺
        3.7.3 桩顶灌注标高及桩头处理
    3.8 基坑支护设计
        3.8.1 基坑支护选型的原则
        3.8.2 钻孔灌注桩中常用的基坑支护形式
        3.8.3 钢板桩支护技术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4.1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1.1 成孔质量控制
        4.1.2 成桩质量控制
    4.2 桩基检测
        4.2.1 桩身完整性检测
        4.2.2 桩基承载力检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大桥桩基础施工工艺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场地地形地貌条件
        5.1.2 场地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5.1.3 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5.1.4 区域气候条件
        5.1.5 不良地质作用评价
        5.1.6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分析与评价
    5.2 基础设计
        5.2.1 桥梁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5.2.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2.3 桩数及平面位置的确定
        5.2.4 桩长的确定
        5.2.5 承载力的验算
        5.2.6 桩基沉降验算
    5.3 施工部署
    5.4 施工设备与人员的安排
    5.5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5.5.1 护筒的制作与埋设工艺
        5.5.2 成孔工艺选择
        5.5.3 钢筋笼制作及安装
        5.5.4 旋挖桩清孔工艺选择
        5.5.5 沉渣的检测方法
        5.5.6 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研究
    5.6 检测方式
        5.6.1 检测依据
        5.6.2 检测方法
        5.6.3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分析
    5.7 基坑支护
        5.7.1 基坑支护形式的选择
        5.7.2 基坑支护设计做法
        5.7.3 拉森Ⅳ型钢板桩施工
        5.7.4 基坑降止水
        5.7.5 基槽土方开挖
        5.7.6 施工注意事项
        5.7.7 施工要点
    5.8 进度管理计划
    5.9 质量管理措施
    5.10 绿色施工管理计划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桩型与工艺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D]. 陈新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随钻跟管桩桩侧阻力试验研究[D]. 张龙云. 广州大学, 2020(02)
  • [3]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D]. 覃业强. 湘潭大学, 2020(02)
  • [4]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及失效破坏模式研究[D]. 岳云鹏. 广州大学, 2020
  • [5]新型预制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岳广泽.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6]岩溶地区布袋桩成桩与承载特性研究[D]. 张福友. 广西大学, 2020(02)
  • [7]双静压管桩应用研究[D]. 王杰杰.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8]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 李岳. 浙江大学, 2020(02)
  • [9]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在滑坡防治中的应用研究[D]. 廖晨曦.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10]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 刘宁.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标签:;  ;  ;  ;  ;  

桩型及工艺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