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森林火灾风险天气状况分析及防范措施

河南省森林火灾风险天气状况分析及防范措施

一、河南省森林火险天气条件分析及防御林火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翁迪君,杨艳婷[1](2021)在《基于GIS平台和无人机航拍技术的火烧迹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广东省某地最近(2021年1月18日)发生的山火为参考案例,本文利用GIS平台和无人机航拍技术来分析森林火灾对植被破坏程度的影响因素,从而掌握当地森林火险的规律。影响因子包括气象因子、地形因子以及人为因素。

张真源[2](2020)在《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形成与实践过程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大跨步前进”的缩影。在2014年环保法修改之前,环境监测预警尚未成为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其部分的融合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预警的过程当中,以一种非常态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形式呈现。随着我国环境风险、灾害、突发事件等问题的常态化和复杂化,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作为应急性措施开始普遍运用于我国的环境治理当中,其发展较为短暂却又极为迅猛。目前,规范层面的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而制度实践的运用也已经在部分环境污染防治领域全面铺开。由此可见,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已然独立成为了一项常态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规范发展与制度实践为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样本。理论上,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是指依一定的程序由社会性组织来制定和实施的,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预警监测、评估及其预警后规避、处置、减缓环境风险、环境灾害、突发环境事件和环境危机的一整套规范体系,主要包括:环境监测预警标准体系、环境预警监测制度、环境监测预警评估、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公开及其预警状态下的环境风险规制措施等内容。现实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从内外部结构看,分为综合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整体的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策略结构为:应急体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保障。而构成内部结构的这些基本制度便是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基本类型,其中包括: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制度、突发环境事件监测预警制度、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制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如果说环境监测预警制度能否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那么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整体性功效则不仅是需要上述两者,还取决于其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即监测预警制度在整个环境应急管理循环结构中的协同程度,和不同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之间的协同程度。在外部结构方面,中国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的外部运行机制出现了结构上的断裂,信息对外的监测预警制度与信息对内的应急响应机制之间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关联。在内部结构方面,立法对各类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概念的创设显然缺乏深度地考量和合理地布局,从而使得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内在标准体系间产生了交叉与重叠。而标准的重叠意味着权利(权力)义务及其法律责任多次、重复地分配。在制度运行的基本要素方面,我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存在着:标准制度不全面、信息发布模式不健全、会商与评估机制不顺畅、监管监督机制不完善、预警状态下“扩权治理”机制不合理及其社会力量参与途径不开放等问题。正是我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内外部结构约束及其制度运行基本要素的缺陷,使得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发生了整体性的功能性偏离——即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结构约束及其构成要素缺陷导致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在运行过程有侵犯个人自由与经济自由或者是制度失灵的可能。而且,由于环境风险规制领域内基本权利边界的模糊化与环境预警行为的多层次性,导致传统公法学诸多的权力制约理论无法对制度失灵状态下侵犯个人自由与经济自由的行为进行有效地规制。那么,通过对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结构-功能”与制度运行要素缺陷的分析,以及传统公法学理论对环境预警制度的整体性透视,使得如何通过制度的修正与纠偏将环境监测预警制度重新纳入法治化轨道中,并有效发挥制度的正向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从制度失范的因果解释路径出发,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制度体系的结构优化。第一,进行纵向到底的外部结构调整。立法应明确监测预警(?)信息报告(?)风险规制措施的环境监测预警制度运行结构,强化预警级别与风险规制措施之间的“对应性架构”。第二,进行横向独立的外部结构理顺。将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分为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三大类型。由此,清晰的内部结构分类与稳定的外部运行机制,为解决预警状态下权力的“失语与肆意”奠定了基础。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外部结构调整与内部结构理顺使制度本身获得了稳定的运行机制和有序的运行方式。这也使得环境监测预警制度获取了与现有公法学理论对话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宪法保护的客观利益的理论视域,环境预警状态下行政权力的张力实质上源于被保护之客观利益的相互衡量,即生态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间地衡量。那么,此时的环境行政权力“选择性失语”与“运动式肆意”问题,便转化为了预警状态下环境行政权力所保护利益的标准化、制度化缺失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在制度规范化和法治化的前提之下,以环境预警标准为核心形成利益位阶的基本共识,同时完善利益衡量的妥当性程序。第一,对“载体”环境应急预案进行规范建构。从形式上提高环境应急预案的规范层级;同时对形式层级变化的环境应急预案进行编制程序上的建构。第二,确立“前端”环境预警标准分级原则,划分的准则应当以“污染轻重”“时间长短”和“空间大小”三项要素的相互组合为前提。第三,完善“后端”应急措施的审查机制。在外部“控权”方面,主要应由司法机关发挥有效的法律监督职能。对于环境预警“强制型”模式而言,“附带性审查”方式是实现权力制约的有效方式;对于环境预警“限制型”模式而言,赋予私主体直接针对预警状态下具有“外化”法效力的内部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诉权,扩大私主体权利救济的路径。制度体系的优化与形式要件的完备为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提供了稳定运行模式和法治化保障。当然,仅凭外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更并不足以保障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正向功能的有效发挥,而制度之根本内核在于构成要素上制度机制建构能够与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相互配套。因此,对于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要素补正显着尤为重要,应当建立完备的监测预警标准体系与相关程序性规定,实施定期综合与动态单项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设置开放明晰的会商与评估机制,建立动态协调的监督监管机制,建立灵活有序的“扩权治理”机制,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的路径和能力。

周恩泽,黄勇,陈洁,田翔,魏瑞增,周游[3](2020)在《基于图模型的架空输电线路山火风险等级预测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山火灾害易诱发架空输电线路跳闸事故,严重危害电网的正常稳定运行。为降低山火灾害对电网运行的影响,提高架空输电线路山火防治水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模型的架空输电线路山火风险等级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在森林火险气象指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表燃烧因子和历史火情因子的影响,构建了输电线路山火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然后结合专家评分采用图模型和最优理论降低赋权中的主观随意性,确定了各因子权重系数,并利用3 km×3 km分辨率的降水预报数据对山火风险等级进行修正,实现了输电线路山火风险等级预测;最后以南方电网山火高发期卫星监测热点分布情况,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该方法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南方电网山火监测预警中心,可指导输电运维人员提前巡查重点隐患线路,降低架空输电线路山火跳闸风险,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能。

王卫国[4](2017)在《甘肃省火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文中提出火灾是一种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它每年烧毁大量的植被资源,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甘肃省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资源相对贫乏,火灾发生风险较大,因此,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科学火灾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3S”,即遥感(RS,Remote Sense)、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该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实现时空跨度上的火灾风险分析与火灾风险区划研究提供详实、快捷、高可信度、直观的动态信息和技术分析手段。本论文利用甘肃省20002014年火烧迹地遥感数据、火灾统计数据、气象数据等资料,借助ArcGIS、ENVI、SPSS等软件,建立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对甘肃省火灾发生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甘肃省的火灾风险区划,为差别化防火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甘肃省火灾频发且损失严重。19962012年甘肃省共发生火灾37102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4.18×108元。从时间来看,19962000年火灾发生次数低于平均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20012006年高于平均水平;20072011年以后迅速下降,其中,2012年受灾最严重。从火灾类型来看,19972013年间甘肃省共发生森林火灾293次,受害森林面积共计995.9 hm2,其他损失折款共计约8.6×107元。其中,2003年,森林火灾次数、火场面积、受害森林面积、其他损失折款均为近20年来最高。(2)甘肃省火烧迹地时空分布差异较大。从甘肃省火烧迹地空间分布来看,甘肃省的火烧迹地多分布于张掖市东部,金昌市南部,庆阳市东部,平凉市西部,天水市东南部和甘南州南部等地。甘肃省火烧迹地时间分布:从年分布来看,2003年火烧迹地数量最多,达1836个;从季节分布来看,秋季火烧迹地数量最多,达4629个;从月份来看,火烧迹地较多集中出现在9、10、11月份。(3)不同火灾风险因子对火烧频次影响不同。火点频次与气候因子、植被因子、地形因子、人为因子的关系表现在:火点多集中在年均温46℃、降水量为200 mm600 mm,植被类型为栽培植被、草原、阔叶林,植被覆盖度较高,海拔10003000 m、坡度<20°、坡向为朝南的区域。火烧频次与多年人均GDP、多年平均人口密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皆呈对数负相关关系,火点多集中在多年人均GDP<3000元,平均人口密度<2000人/km2,距道路距离<10 km,距居民点距离<10 km的区域。(4)本论文建立了甘肃省BLR(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和GWLR(Geogrophical Weighted Logistic Regression)火灾风险模型。通过利用甘肃省20002014年火灾遥感数据,建立BLR和GLWR模型,经检验,GW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明显大于BLR的0.733;BLR的AIC、AICc值分别为3811.486和3811.576,而GWLR的AIC、AICc值为2700.963和2708.852,发现GWLR火点与非火点的区分能力较BLR的模拟效果明显,结果可靠。利用GWLR模型得到的甘肃省火灾风险概率分布,并开展了火灾风险评估工作。(5)甘肃省火灾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甘肃省火灾风险概率>0.6的高、极高火灾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甘南州、陇南市大部、天水市南部、临夏市南部、庆阳市东部、祁连山中部以及河西走廊的绿洲地区。中火灾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高、极高火灾风险区外围地区。极低、低火灾风险区面积共计26.71×104 km2,主要分布在人口分布较少或生态环境恶劣、植被资源匮乏等区域。划分了10个火灾风险影响因子分区,提出了差别化的火灾防御建议。

赵路伟[5](2016)在《重庆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并呈现出强度大、频次高、范围广的特点,极端高温以及高温日数屡创新高,部分地区甚至年年遭受高温灾害的侵袭。这种世界范围的高温天气越来越引起科学界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关注。夏季高温作为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端高温或持续性高温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和负面影响。重庆素有“火炉”之称,夏季高温是重庆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重庆的高温炎热天气不仅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近年来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极端最高气温屡创新高,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因此对重庆市高温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演变规律和风险评价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基于重庆市1960-2015年34个地方气象站点日最高气温数据,运用Excel进行高温日数的提取、统计,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以及运用GIS空间插值法得到高温灾害性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次,基于高温灾害的分析思路,运用Pearson-III型概率模型进行高温日数-频率的估算,构建高温灾害承灾体暴露性、灾损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和危险性四个方面的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使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基于“R=H*V”的综合风险概念模型和模糊物元数学模型,对重庆市高温灾害的承灾体暴露性、灾损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脆弱性、危险性和风险分别进行定量评价及排序分级。本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高温日的时间分布特征如下:高温日多分布于5-9月份,主要集中于7、8两月,呈明显的正态分布趋势;高温日的年际分布上,近56年的高温日数变化在9-56d/a之间,总体上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增幅为1.46d/10a;近56年来年高温日数存在多重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包括准3年、11年、30年三个振荡周期,其中高温日数在2000-2001年之间发生突变,2006年和2011年各出现一次区域性的高温强度峰值;高温日的年代际分布上,1960-2015年间,重庆市高温日数存在明显的代际变化,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高温日数较少,2011-2015最近5年的高温日数较多。(2)重庆市高温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如下:重庆市各区县≥35℃的高温日数的多年平均值变化在2-44d/a之间。长江、嘉陵江、小江和綦江的河谷地带是高温多发区,其中有三个相对高发区,分别是东北部的开县、云阳、巫山、巫溪一带,中部的丰都及其附近地区,以万盛为中心的西部偏南的沿江地带,而重庆东南部和北部山区的年均高温日数相对较少。(3)重庆市高温灾害的危险性等级整体较高,全市38个区县中,危险性属于高级的有8个区县,占总数的21.05%;较高级的有11个区县,占总数的28.95%;中等级的有4个区县,占总数的10.53%;较低级和低级的有15个区县,占总数的39.47%。从高温灾害危险度等级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江、嘉陵江、小江和綦江的河谷地区是高温危险度等级较高的区域,包括东北部的开县、云阳、万州、巫山、巫溪一带,中部的丰都附近地区,以綦江和巴南为中心的西部偏南的沿江地带等三个危险度等级较高的区域。渝东南的石柱、黔江、酉阳、秀山以及渝东北的城口为全区的低值区,危险度均为低级;主城的高温危险度等级较高,多处于较高等级。(4)高温灾害承灾体的脆弱性等级整体上偏高,全市38个区县中,脆弱性等级属于高级的有9个区县,占总数的23.68%;较高级的有6个,占总数的15.79%;中等级的有14个,占总数的36.84%;较低级和低级的有9个,占总数的23.68%。脆弱性等级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复杂,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整体上来看,渝东北的脆弱性等级较高,基本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脆弱性处于低级水平的只有江北、九龙坡和长寿三区;较低级包括荣昌、璧山、渝中、南岸、武隆和秀山6个区县;高级的有渝北、大渡口、巴南、涪陵、彭水、开县、城口、巫山、奉节9个区县。(5)重庆市高温灾害的风险等级整体较高,全市38个区县中,风险属于高级的有7个区县,占总数的18.42%;较高级的有9个区县,占总数的23.68%;中等级的有9个区县,占总数的23.68%;较低级有9个区县,占总数的23.68%,低级的有4个区县,占总数的10.53%。从重庆市高温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江和綦江河谷地区是高温风险等级较高的区域,其中东北部的开县、万州、巫山一带,中部的丰都附近地区,以綦江和巴南为中心的西部偏南的沿江地区是高温风险等级相对较高的地区。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秀山为全区的低值区,风险均为低级,主城区的高温风险等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胡柳忻[6](2016)在《林业生态数据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保护林业生态环境逐渐成为重要课题,更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该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正大力建设林业生态站,针对生态站长期定位反馈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从而达到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林业生态站主要负责监测气候系统中常见的物理特征量,例如温度、湿度、风速、降水、土壤含水量、太阳辐射、光照等,常由无线传感器获取得到,动态、实时地掌握生态站内的生态信息。由于从单一物理特征量中无法分析得到准确的结果,需要综合考虑多项特征量得出最终结果,所以需要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处理,依据融合结果进行评价决策,以调整生态站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系统中,使用D-S证据理论融合算法针对大岗山林业生态站中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分析融合结果进行决策,从而起到灾害预警作用。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林业火情和土壤滑坡两项灾害进行预警。在火情预警中,选取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降水四项数据进行融合。土壤滑坡预警中,选取样地层深和土壤含水率两项数据进行融合操作。在具体融合过程中,依据历史研究经验以及通过计算曼哈顿距离的方法构造每一项证据的基本概率赋值函数,再根据组合规则公式进行多项证据的融合处理,得到可能发生某个灾情的概率值。根据概率值的数值分布进行等级划分,最终呈现出具体的预警等级,与模拟灾情发生时的数据进行对比,误差率在一定范围内,从而完成系统的预警目标。

陈松,王静,袁春风,王争,陈天锡[7](2015)在《驻马店市台风致洪暴雨特征分析与防汛减灾措施》文中指出利用驻马店市1975-2014年39年来的降水资料和台风年鉴资料,确定台风致洪暴雨过程和台风致洪暴雨日标准,进行台风致洪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探讨其发生发展的成因规律,寻求出台风天气系统所引起致洪暴雨的主要成因及形成台风致洪暴雨的机理特征,研究台风致洪暴雨的影响系统、环流形势场、天气尺度与地理、地形、水库河道胡泊相互制约作用的关系,从而总结提出了4项行之有效的台风致洪暴雨防洪减灾措施,已在气象、水利、水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防汛减灾决策服务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刘畅[8](2015)在《中美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我国1988-2012年森林火灾统计资料及典型案例、美国国家消防中心及美国国家野火协调小组1910-2013年森林火灾数据及美国国家消防管理局及美国消防协会2003-2012年森林火灾扑火队员死亡记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ARCMAP空间分析方法,对比同时期世界几个森林火灾多发国家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美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特征。结果表明:1988-2012年我国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情况较为严重,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比例远高于同时期北美国家,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高发于干旱严重的年份,春季是森林火灾人员伤亡的高发季节,2000-2012年春季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人数占森林火灾伤亡总人数的54.2%,3月是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的高发月份,1999-2012年3月森林火灾中伤亡人数约占全国伤亡总人数的33.7%,西南和华中地区是伤亡密集区,2000-2012年西南地区伤亡人数占全全国伤亡总人数的35.5%,2000-2012年华中地区伤亡人数占全国伤亡总人数的24.3%,云南省和湖南省是伤亡重灾省份,其中云南省伤亡人数最多,轻伤为主,2000-2012年云南省轻伤人数占全国轻伤总人数的73.0%,1910-2013年美国重大亡人森林火灾呈现趋减态势,2003-2012年全美扑火队员死亡的高峰月是7-8月,每日扑火的高危时段是15:00-17:00和9:00-11:00,扑火队员死亡高发区是西部地区,扑火队员死亡多发州是加利福尼亚州,扑火队员死亡年龄集中于41-50岁,男性居多,职业扑火队仍是死亡的主要人群,扑火队员多是在执行现场扑火作业中遇难,其中车辆碰撞包括航空器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外伤死亡和心脏病突发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建议加强森林火灾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强化扑火队员的培训,尽快构建国家级扑火队员信息系统以及加强扑火专业队建设。

王明鑫[9](2014)在《青海省重点公益林中防火技术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森林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鉴于森林本身的特殊性,必须不断加强对林区的防火工作。目前,青海省重点公益林建设项目正处于关键性时期,为了确保公益林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森林防火技术。基于此点,就青海省重点公益林中防火技术的应用展开研究。

陈松,王争,陈天锡,赵龙[10](2013)在《河南省森林火险气象条件的分析预报及防御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了气象要素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分析,找出了气候背景下,温度、湿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及地形地貌与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成因机理及存在的六方面关系特征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森林火险5个等级预报标准,建立了4种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模型方法.最后,针对森林火灾的预警服务与防御提出了4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已在森林防火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中广泛应用.

二、河南省森林火险天气条件分析及防御林火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森林火险天气条件分析及防御林火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平台和无人机航拍技术的火烧迹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分析思路
3 初步处理结果
4 森林火灾火烧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4.1 气象因子
    4.2 地形因子
        4.2.1 海拔
        4.2.2 坡向
        4.2.3 坡度
    4.3 人为因素
5 对当地森林火灾防控的建议
    5.1 落实森林防火工作部署
    5.2 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工作
    5.3 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实地巡检
    5.4 建立健全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森林防火组织机构等
    5.5 在当地高火险区域建设多个巡防站、了望塔等
6 小结

(2)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现实与问题
    1.2 研究综述
    1.3 思路与方法
2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架构
    2.1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概念解析
        2.1.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
        2.1.2 灾害、危机、风险与突发事件?
        2.1.3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概念
    2.2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运行体系的基本架构
        2.2.1 环境监测预警标准体系
        2.2.2 环境预警监测制度
        2.2.3 环境监测预警评估机制
        2.2.4 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公开模式
        2.2.5 预警状态下的环境风险规制措施
3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效果
    3.1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演化过程与内外部结构
        3.1.1 历史溯源:原则、雏形与发展
        3.1.2 立法现状:规范文本的概览
        3.1.3 内外部结构的形成: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与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
    3.2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基本类型
        3.2.1 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制度
        3.2.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
        3.2.3 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制度
        3.2.4 突发环境事件监测预警制度
        3.2.5 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制度
        3.2.6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
    3.3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规制策略
        3.3.1 规制背景:市场失灵、理性不足与分配不公
        3.3.2 政府行为导向:规制的目的与方法
    3.4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实践效果
        3.4.1 效益分析: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制度治理效果为例
        3.4.2 风险分析:以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制度的社会风险为例
4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法理分析
    4.1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对应性架构”分析
    4.2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两种模式
        4.2.1 “控制型”模式及其运行逻辑
        4.2.2 “限制型”模式及其运行逻辑
    4.3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法理分析
        4.3.1 “控制型”模式的法理分析
        4.3.2 “限制型”模式的法理分析
5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实际样态及其成因
    5.1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功能选择与结构约束
        5.1.1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功能选择
        5.1.2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内外部结构约束
    5.2 要素缺陷: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现实困境
        5.2.1 片面与缺失:环境监测预警标准制度不全面
        5.2.2 分离与滞后: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模式不健全
        5.2.3 闭塞与模糊:环境监测预警会商与评估机制不顺畅
        5.2.4 虚置与错乱:环境监测预警的监管监督机制不完善
        5.2.5 肆意与混乱:预警状态下的“扩权治理”机制不合理
        5.2.6 单一与薄弱:环境监测预警的社会力量参与途径不开放
    5.3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失范的因果解释
        5.3.1 一般命题: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有效性前提
        5.3.2 中层理论:结构约束、构成要素缺陷与功能选择之间的因果路径
        5.3.3 理论失范:传统公权力制约理论对预警状态下环境行政权力的约束失灵
6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规范建构
    6.1 结构优化: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内外部结构优化
        6.1.1 纵向到底的外部结构调整
        6.1.2 横向独立的内部结构理顺
        6.1.3 结构优化、制度保障与权力制约
    6.2 形式完备:预警状态下环境行政权力的自制与审查
        6.2.1 载体:环境应急预案之规范建构
        6.2.2 前提:“前端”预警分级标准之审视
        6.2.3 方式:“后端”风险规制措施之审查
    6.3 要素补正: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构成要素完善
        6.3.1 建立完备的监测预警标准体系与程序性规定
        6.3.2 实施定期综合与动态单项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
        6.3.3 设置开放明晰的会商与评估机制
        6.3.4 建立动态协调的监督监管机制
        6.3.5 建立灵活有序的“扩权治理”机制
        6.3.6 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的路径和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研的科研项目
    D.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奖励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基于图模型的架空输电线路山火风险等级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架空输电线路山火影响因子
    1.1 历史火情因子IFF
    1.2 气象因子IFMI
    1.3 地表燃烧因子Igeo
2 架空输电线路山火风险等级预测
    2.1 基于图模型和最优理论的因子权重计算
        2.1.1 图模型建立
        2.1.2 基于图模型的权重计算
        2.1.3 综合风险指数的赋权及合理性分析
    2.2 输电线路山火风险等级修正
    2.3 输电线路山火风险等级划分
3 案例分析
4 结论

(4)甘肃省火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火灾时空分异规律研究
        1.2.2 火灾风险模型与火灾风险区划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2.1 MODIS数据
        2.2.2 ASTER数据
        2.2.3 火灾统计数据
        2.2.4 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数据
        2.2.5 GDP空间分布数据
        2.2.6 人口空间分布数据
        2.2.7 台站气候数据
3 甘肃省火灾时空分布特征
    3.1 甘肃省火灾基本情况
    3.2 火烧迹地的空间分布
    3.3 火烧迹地的时间分布
        3.3.1 火烧迹地的年分布
        3.3.2 火烧迹地的季节分布
        3.3.3 火烧迹地的月份分布
    3.4 火烧迹地聚集情况
4 基于空间Logistic的甘肃省火灾风险模型
    4.1 火烧迹地数据处理
    4.2 火灾风险影响因子的选取与处理
        4.2.1 气候因子
        4.2.2 地形因子
        4.2.3 人文因子
        4.2.4 植被因子
    4.3 火烧频次与火灾风险因子的关系
        4.3.1 火烧频次与气候因子
        4.3.2 火烧频次与地形因子
        4.3.3 火烧频次与植被因子
        4.3.4 火烧频次与人文因子
    4.4 Logistic火灾风险模型的构建
        4.4.1 二项分类Logistic模型概述
        4.4.2 BLR模型建立
5 基于GWLR的甘肃省火灾风险模型
    5.1 火灾风险模型概述
        5.1.1 GWLR模型
        5.1.2 空间权函数的选择
        5.1.3 带宽的确定与优化
    5.2 GWLR模型建立
        5.2.1 模型参数估计
    5.3 模型评价与结果分析
        5.3.1 模型评价
        5.3.2 火灾风险概率分级
        5.3.3 自然保护区的火灾风险概率
        5.3.4 土地利用类型的火灾风险概率
        5.3.5 结果的误差与不确定性
6 火灾风险影响因子的空间分析与火灾风险分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科研成果与参与课题
致谢

(5)重庆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高温历史背景
        1.1.2 高温的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高温的标准及类型
        1.2.2 高温的时空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1.2.3 高温灾害成因的研究进展
        1.2.4 高温危害的研究进展
        1.2.5 高温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2.6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选题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和可行性分析
        1.5.1 新意之处
        1.5.2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重庆市自然地理特征
        2.1.2 重庆市社会经济特征
        2.1.3 重庆市历史高温灾害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重庆市高温的基本特征与成因
    3.1 重庆市高温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3.1.1 重庆高温日的时间分布特征
        3.1.2 重庆高温日的空间分布特征
        3.1.3 基于人体舒适度指数的高温类型
    3.2 重庆市高温灾害多发的成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灾害危险性分析
    4.1 高温日数-频率分析
    4.2 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
        4.2.1 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思路
        4.2.2 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4.2.3 重庆市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5.1 重庆市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思路与方法
        5.1.1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的基本思路
        5.1.2 基本评价单元
        5.1.3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方法
    5.2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指导原则
        5.2.2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5.3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模糊物元评价结果
        5.3.1 高温灾害承灾体暴露性评价结果分析
        5.3.2 高温灾害承灾体灾损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
        5.3.3 高温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5.3.4 高温灾害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庆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价
    6.1 重庆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思路与方法
        6.1.1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思路
        6.1.2 基本评价单元
        6.1.3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6.2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6.2.1 指导原则
        6.2.2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2.3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6.3 重庆市高温灾害模糊风险评价与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6)林业生态数据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林业生态站发展现状
    1.3 林业数据采集处理发展现状
    1.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发展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及技术支持
    2.1 数据融合
    2.2 数据融合算法
        2.2.1 加权平均法
        2.2.2 基于参数估计的信息融合方法
        2.2.3 基于Kalman滤波的融合方法
        2.2.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融合方法
        2.2.5 基于证据理论的数据融合研究述评
    2.3 技术支持
    2.4 本章小结
3 D-S证据理论融合算法
    3.1 基本概念
        3.1.1 识别框架
        3.1.2 基本概率赋值
        3.1.3 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
    3.2 组合规则
    3.3 算法应用与改进
        3.3.1 火灾预警数据融合
        3.3.2 土壤滑坡数据融合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概述
        4.1.1 系统描述
        4.1.2 运行环境
    4.2 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字典
        4.2.2 物理结构设计
    4.3 功能需求
    4.4 界面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与结果分析
    5.1 首页
    5.2 查看数据
    5.3 算法介绍
    5.4 融合过程
    5.5 融合结果
    5.6 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驻马店市台风致洪暴雨特征分析与防汛减灾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台风致洪暴雨的标准和气候特征
    1.1、台风致洪暴雨的标准
    1.2、台风致洪暴雨的气候特征
2、台风致洪暴雨的发生发展成因规律
3、地理地形对台风致洪暴雨的特殊作用
4、台风致洪暴雨致灾与防汛减灾措施

(8)中美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研究综述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技术路线
        1.2.1 研究主要内容
        1.2.2 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2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中国
        2.1.2 美国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时间分布特征
    3.1 森林火灾中伤亡人员年际分布特征
        3.1.1 我国森林火灾中伤亡人员年际分布特征
        3.1.2 美国森林火灾中伤亡人员年际分布特征
    3.2 森林火灾中伤亡人员月份分布特征
        3.2.1 我国森林火灾中伤亡人员月份分布特征
        3.2.2 美国森林火灾中伤亡人员月份分布特征
    3.3 森林火灾中伤亡人员时段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空间分布特征
    4.1 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所在区域分布特征
        4.1.1 我国森林火灾中伤亡人员所在区域分布特征
        4.1.2 美国森林火灾中伤亡人员所在区域分布特征
    4.2 森林火灾中伤亡人员所在省(州)分布特征
        4.2.1 我国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所在省份分布特征
        4.2.2 美国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所在州分布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火灾中人员死亡特征
    5.1 美国森林火灾中人员死亡年龄及性别分布特征
    5.2 美国森林火灾中人员类别分布特征
        5.2.1 美国森林火灾中人员职业类别分布特征
        5.2.2 美国森林火灾中人员执行任务类别分布特征
    5.3 美国森林火灾灾害中死亡的原因特征
        5.3.1 美国森林火灾灾害中死亡直接原因特征
        5.3.2 美国森林火灾灾害死亡医学原因特征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青海省重点公益林中防火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海省公益林现状分析
2 森林防火技术分析
    2.1 预测预报技术。
    2.2 阻隔技术。
    2.3 林火监测技术。
    2.4 防火通讯技术。
    2.5 扑救技术。
3 防火技术在青海省重点公益林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3.1 完善林火预测预报系统。
    3.2 强化公益林防火隔离带建设。
    3.3 推广应用水灭火技术。
4 结论

(10)河南省森林火险气象条件的分析预报及防御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象要素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
    1.1 气候与森林火灾的影响关系
    1.2 空气湿度 (f) 与森林火灾的关系
    1.3 气温 (t) 与森林火灾的关系
    1.4 风与森林火灾关系
    1.5 降水 (R) 与林区火灾的关系
    1.6 地形地貌与林区火灾的关系
2 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标准
    2.1 森林火险等级经验预报方法
    2.2 森林火险等级综合指标预报模式
    2.3 实时湿度预报模式
    2.4 林区着火指标与蔓延指标法
3 森林火灾的防御措施
    3.1 健全组织机制, 制定完善的森防应急处置预案, 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
    3.2 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防火意识
    3.3 切实加强林区火情监测, 火源管理, 实行林区生产性用火审批制度
    3.4 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已建防灾减灾两个体系中的高新科技装备的作用, 利用气象雷达卫星对林区加强森林火险的监测预警服务工作
4 小结

四、河南省森林火险天气条件分析及防御林火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平台和无人机航拍技术的火烧迹地分析[J]. 翁迪君,杨艳婷. 林业科技情报, 2021(04)
  • [2]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研究[D]. 张真源. 重庆大学, 2020(02)
  • [3]基于图模型的架空输电线路山火风险等级预测模型[J]. 周恩泽,黄勇,陈洁,田翔,魏瑞增,周游. 南方电网技术, 2020(04)
  • [4]甘肃省火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D]. 王卫国.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7)
  • [5]重庆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 赵路伟. 西南大学, 2016(02)
  • [6]林业生态数据融合研究[D]. 胡柳忻.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7]驻马店市台风致洪暴雨特征分析与防汛减灾措施[A]. 陈松,王静,袁春风,王争,陈天锡.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副热带气象及环境影响, 2015
  • [8]中美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特征研究[D]. 刘畅.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1)
  • [9]青海省重点公益林中防火技术的应用分析[J]. 王明鑫.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05)
  • [10]河南省森林火险气象条件的分析预报及防御措施[J]. 陈松,王争,陈天锡,赵龙. 河南科学, 2013(12)

标签:;  ;  ;  ;  ;  

河南省森林火灾风险天气状况分析及防范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