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内外结合治疗

风湿热内外结合治疗

一、内外结合治疗风湿热痹(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来,李娜,白平,赵凯[1](2022)在《赵凯教授治疗风湿热痹临证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湿热痹属痹证范畴,前人之述尽矣。临床上,各家治之多从祛风、除湿、清热之法入手。这些治法毋庸置疑,赵凯教授认为湿邪重着黏滞,难以祛除,需微汗而出;痹而不通,损气耗血,瘀血将生,日久生毒,需扶气生血;湿热毒邪强盛,耗伤阳气,需清热解毒温阳。因而临床上,应在前述治法基础上加以微汗、扶气、温阳、通络等治法,效果更佳。赵凯教授在临床上治疗风湿热痹证善用藤类药物,效果明显,总结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

陆麒瑾,李佳钰,蔡义思,赵帆,林鸿鑫,刘刚,袁立霞[2](2022)在《当归拈痛汤对风湿热痹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自噬蛋白LC3,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当归拈痛汤对风湿热痹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对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风湿热痹模型组,当归拈痛汤低、中、高剂量组(5.67,11.34,22.68 g·kg-1),甲氨蝶呤(MTX)组(1.35 mg·kg-1),每组10只,通过对大鼠尾根部皮下注射灭活结核分支杆菌佐剂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用人工气候箱进行风湿热痹证模型造模16 d,于免疫当天灌胃给药,持续28 d。进行大鼠一般情况观察及足趾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检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滑膜组织LC3,Beclin1,p62的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大鼠滑膜组织LC3,Beclin1,p62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风湿热痹模型组大鼠给药16,20,24,28 d时足趾肿胀度显着升高(P<0.01),AI显着升高(P<0.01),滑膜细胞增生显着,自噬蛋白LC3,Beclin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1),p62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1);与风湿热痹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足趾肿胀度减轻,滑膜增生情况有不同程度改善,LC3,Becl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p6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且当归拈痛汤中剂量组防治效果最佳。结论:当归拈痛汤对风湿热痹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且这种防治作用可能与调控滑膜组织中自噬相关因子LC3,Beclin1,p62的表达,抑制自噬有关。

晏蔓柔,郭华,张耀东[3](2021)在《从《神农本草经》知母“下水”论白虎汤治风湿热痹》文中研究表明《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知母"下水"功效,可治"肢体浮肿"。《伤寒论》第176条描述白虎汤证可表现为四肢热痹,且白虎汤证与热痹的形成及表现有相关性,可知白虎汤可治风湿热痹,后世医家对此亦有发挥与运用。张仲景用药本《神农本草经》,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知母除滋阴外,还下水以治脚肿如脱。结合张仲景对知母"下水"功效的运用,对白虎汤治风湿热痹是否与《神农本草经》知母"下水"有关做出探讨。

冯程钦[4](2021)在《基于肌骨超声评价内服外敷制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肌骨超声探讨院内制剂清热除湿止痛液和清热逐风膏,益肾健骨丸和强筋益肾健骨膏分别对风湿热痹型和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随机筛选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8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且中医辨证分型为风湿热痹型或肝肾亏虚型,每组40人,将两组病人分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院内制剂(内服制剂和外敷制剂)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玻璃酸钠注射液和对乙酰氨基酚片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行膝关节正侧位片(站立位)和45°髌骨轴位片,明确诊断;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行膝关节肌骨超声检查,观察关节腔积液量、滑膜厚度和软骨损伤程度,评估药物对膝骨关节炎的影响;在治疗前、治疗5周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后行膝关节WOMAC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用于疗效评定;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行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肝功能两项(ALT和AST)、肾功能检查、心电图(十五导联),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结果:78例患者完成相对应治疗,治疗前四组的WOMAC评分、中医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治疗5周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WOMAC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周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组内比较,风湿热痹型(实验组)的WOMAC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低于风湿热痹型(对照组),肝肾亏虚型(实验组)的WOMAC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低于肝肾亏虚型(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肌骨超声提示在治疗前风湿热痹型和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关节腔积液量、滑膜厚度和关节软骨损伤分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膝关节关节腔积液量和滑膜厚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关节软骨损伤分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风湿热痹型的WOMAC评分与膝关节关节腔积液量、滑膜厚度存在相关性(P<0.05),与软骨损伤分级无明显相关性;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肝肾亏虚型WOMAC评分与膝关节关节腔积液量、滑膜厚度和软骨损伤分级存在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肝功能两项(ALT和AST)、肾功能检查、心电图(十五导联)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内服外敷制剂清热除湿止痛液和清热逐风膏,益肾健骨丸和强筋益肾健骨膏对于风湿热痹型和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疗效显着,均优于玻璃酸钠注射液和对乙酰氨基酚片;(2)风湿热痹型和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肌骨超声表现存在差异,能为膝骨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风湿热痹型和肝肾亏虚型)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3)风湿热痹型和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治疗前后的肌骨超声改变存在差异,且肌骨超声改变与WOMAC评分存在相关性,能为疗效观察提供一定的客观指标。

窦豆[5](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杨建萍[6](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马涛[7](2021)在《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X线、超声影像学及血清COL-Ⅱ、CTX-Ⅱ、COL10A1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X线、超声影像学具体改变及血清COL-Ⅱ、CTX-Ⅱ以及COL10A1表达水平,进而探讨KOA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与之间的关联性,为KOA辨证分型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门诊KOA患者96例,对其四诊资料进行收集后按中医证候标准进行辨证分型,行患膝X线、超声检查进行阅片后记录相关改变,应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COL-Ⅱ、CTX-Ⅱ及COL10A1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各项标准筛选后共选择96例KOA病例,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第一是肝肾亏虚型(42.71%);第二是瘀血闭阻型(25%);第三是风寒湿痹型(18.75%);第四是风湿热痹型(13.54%);比较不同证型与病程发现,肝肾亏虚型病程最长且对比其他证型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年龄、性别、发病关节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在X线K-L分级具有明显差异,Ⅰ级中风湿热痹型占比最高(46.2%),Ⅱ级中风寒湿痹型占比最高(44.4%),Ⅲ级中肝肾亏虚型占比最高(48.8%),其次为瘀血闭阻型(41.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医证型与X线具体改变的对比中,在髌股关节骨赘分级0级(正常)中,占比最高的两型是风寒湿痹(55.6%)和风湿热痹(53.8%),在1级(骨棘变尖)中,占比最高的两型是瘀血闭阻(62.5%)和肝肾亏虚(46.3%),差异较其余两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胫骨髁间骨赘分级0级(正常)中,占比最高的两型是风寒湿痹(55.6%)和风湿热痹(53.8%),在2级(明显)中,占比最高的两型是瘀血闭阻(37.5%)和肝肾亏虚(34.1%),差异较其余两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KOA患者出现软骨下骨硬化占比最高的是肝肾亏虚型(68.3%),其次是风寒湿痹型(55.6%)(P<0.05);肝肾亏虚型KOA膝关节半脱位占比较风寒湿痹型和风湿热痹型高,最低的是风寒湿痹型(P<0.05);而不同证型与内外侧胫股、髌骨关节狭窄情况、内外侧胫股关节骨赘情况、髌骨Wiberg分型、胫骨角、胫股角、软骨下骨囊性改变、局部骨质疏松以及关节内游离体情况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证型与超声相关性,不同中医证型髌上囊积液前后径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瘀血闭阻、风湿热痹、肝肾亏虚、风寒湿痹,且有显着差异(P<0.01);不同中医证型滑膜厚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瘀血闭阻、肝肾亏虚、风湿热痹、风寒湿痹,且有显着差异(P<0.01);从三部位软骨厚度来看,肝肾亏虚型KOA患者三部位软骨厚度均较其余三型变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1)。在COL-Ⅱ水平,肝肾亏虚型较风寒湿痹及风湿热痹型高(P<0.05);在CTX-Ⅱ水平,风寒湿痹型较其余三型均低(P<0.001);在COL10A1水平,瘀血闭阻型最高,风寒湿痹型最低(P<0.001)。COL-Ⅱ水平在K-L分级上由小到大排列为Ⅰ<Ⅱ<Ⅳ<Ⅲ,CTX-Ⅱ、COL10A1水平排列则为Ⅰ<Ⅳ<Ⅱ<Ⅲ(P<0.001)。结论:1、KOA中医证型和X线等级及其具体改变存在关联性,其中风湿热痹型与风寒湿痹型多见于Ⅰ、Ⅱ级,肝肾亏虚型和瘀血闭阻型多见于Ⅲ、Ⅳ级;瘀血闭阻型和肝肾亏虚型KOA更容易出现胫骨髁间骨赘及髌股关节骨赘;肝肾亏虚型KOA最易于出现软骨下骨硬化,其次是风寒湿痹型;膝关节半脱位最容易发生于肝肾亏虚型KOA。2、超声检查为KOA辨证分型提供一定依据,髌上囊积液增多常见于瘀血闭阻型和风湿热痹型KOA,在风寒湿痹型中少见;滑膜增厚多见于瘀血闭阻型和肝肾亏虚型KOA;而肝肾亏虚型KOA更容易出现软骨厚度变薄。3、血清COL-Ⅱ、CTX-Ⅱ以及COL10A1水平可为KOA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COL-Ⅱ可作为肝肾亏虚型KOA的参考指标;CTX-Ⅱ可作为风寒湿痹型KOA的参考指标;COL10A1可作为瘀血闭阻型KOA的参考指标。4、血清COL-Ⅱ、CTX-Ⅱ以及COL10A1水平结合K-L分级可以有效反映KOA的严重程度,即在K-L分级Ⅰ到Ⅳ级呈现出先上升,在Ⅲ级时浓度达到顶峰后再开始下降的趋势。

牛明月[8](2020)在《基于文献的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以麻黄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现代临床应用麻黄治疗病症的医案,统计总结分析医案中麻黄的所治病症与病证、配伍、炮制、剂量与煎煮方法,对麻黄现代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展现麻黄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拓展麻黄临床应用范围,系统地总结现代应用麻黄的成果,为临床更加安全、灵活、有效应用麻黄提供可靠的数据与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检索,以“麻黄”为主题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所有应用含有麻黄处方治疗病症的期刊类文献,将所有含有麻黄处方纳入初步统计范围,并根据纳入与剔除标准进行筛选。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症类别、辨证类型、处方组成与剂量、所用麻黄炮制品以及特殊煎煮方法分别录入Excel 2010软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Excel 2010中数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中“统计报表系统”及“数据分析系统”对病症、病证、配伍、炮制、剂量与煎煮方法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其中频率的计算方式为:频率=(频次/医案数)×100%。结果:共收集含有麻黄治疗病症的2819则医案,病症种数共计103。其中出现次数大于5次的病症共计37种,2489则医案。超过100则医案的病症共计8种,按从多到少的顺序分别为咳嗽、哮喘、痹证、水肿、荨麻疹、鼻鼽、小儿遗尿、感冒;50-100则之间的病症共10种,按从多到少的顺序分别为胸痹、发热、头痛、哮喘、心悸、喑哑、咳嗽、腰痛、瘙痒、发热;少于50则的病症共19种,分别为眩晕、咽痛、湿疹、嗜睡、症瘕积聚、黄疸、耳聋、肺胀、面瘫、痤疮、银屑病、水肿、癃闭、血证、无汗、精病、悬饮、腹泻、便秘。在脏腑辨证中,明确记录证型的医案共1678则,统计的21种病症的26个证型按照频次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风寒袭/束肺(窍)、寒痰阻/伏肺、心肾阳虚、风寒湿痹/阻、肺热郁结、风水相搏、痰热郁/蕴肺、肾阳不足、心脉痹阻、阳虚寒凝、肺气郁闭、风湿热痹/阻、表寒肺热、脾肾阳虚、肺脾气虚、瘀血阻络、血虚风燥、肺气虚寒、风湿热浸、痰瘀痹阻、风热犯表、湿热郁表、肺经风热、肺气不足、心肾不交、寒湿内盛。在八纲辨证中,有表证556则,里证733则,表里同病446则;寒证949则,热证765则,寒热夹杂265则;实证789则,虚证579则,虚实夹杂318则。麻黄配伍药物以温性药物最多,寒性药物与平性药物次之,再次为热性与凉性药物;甘味药最多,辛味与苦味药次之,酸、咸、涩药味使用较少。麻黄在肺系5种病症多配伍杏仁、生甘草、细辛和桂枝;在心系4种病症多配伍细辛、制附子、桂枝、炙甘草和生黄芪;在经络类4种病症多配伍细辛、制附子和桂枝;在皮外科5种病症多配伍生甘草。麻黄炮制品主要为生麻黄、炙麻黄两种,在统计的2489则医案中,生麻黄使用频次更高,占79.07%。在所有科别中,皮外科使用生麻黄频率最高,儿科使用生麻黄频率最低。内科病症中,脾胃、肾和经络类病症生麻黄使用频率较高,肺系病症中生麻黄使用频率最低。在具体病症中,腹泻、癃闭与面瘫生麻黄使用频率最高,内科的哮喘与肺胀以及儿科的哮喘与咳嗽生麻黄使用频率较低。麻黄的总使用平均剂量为8.56g,在各科病症中,儿科使用麻黄平均剂量最低,为6.15g,内科使用麻黄平均剂量最高,为9.52g;寒证的平均使用剂量高于热证,实证的平均使用剂量高于虚证;生麻黄用量主要集中在6-10g,其次为3-5g,再次为11-15g,剂量范围为0.5-50g。炙麻黄用量主要集中在6-10g,其次为3-5g,剂量范围为1.5-40g。结论:麻黄“轻可去实”用以治疗肺系病症,“通阳散郁”用以治疗胸痹、心悸与皮肤病,“兴阳升阳”用以治疗小儿遗尿、眩晕、嗜睡与泄泻,“提壶揭盖”用以治疗水肿、癃闭、悬饮、便秘与黄疸,“通九窍”用以治疗鼻鼽、暗哑与耳聋,“散寒通络”用以治疗经络病,“散表邪、逐里邪”通治表、里证,“透邪发郁”通治寒、热证,麻黄“兴阳助阳”用于虚证,麻黄对气机的主要作用为“解气郁、兴阳气”,对水液代谢的主要影响为“发汗、利水、化气”。麻黄的主要配伍分别为①配伍茯苓治疗各型水肿,麻黄配伍茯苓可通过利小便与发汗的作用给积聚的水液以出路;②配伍石菖蒲用于各型小儿遗尿,一主攻兴阳化气,一主攻醒神开窍,共奏兴阳化气开窍之功;石菖蒲根部入药,主要入里,麻黄茎部入药,主要走表,二者相配,互引药效至己所不达之处;③寒证多配伍桂枝,其中桂枝既可相须助麻黄解表发汗,又可佐制麻黄过汗,又可凭自身入心经,善走四肢的特性引麻黄达其药力不至之处;④配伍甘草既可调和麻黄峻烈之药性又可辛甘化阳,助其阳性;⑤寒证热证皆可配伍杏仁,杏仁既可平衡麻黄宣发之肺气,调和肺气的宣降,又可凭其润肠通便的特性给邪气以出路,尤善助麻黄除湿热邪气;⑥表里同治配伍附子、细辛,既可作用于肺,又可作用于阳,还可通彻表里,作用于经络。麻黄的炮制、应用剂量与煎煮方法皆取决于临床使用的目的,相同剂量下,生麻黄发汗解表、升阳通阳功效更强,炙麻黄平喘功效更强;使用剂量与煎煮方法则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身体强度、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寒证的使用剂量大于热证,实证的使用剂量大于虚证。减轻麻黄毒副作用的5个途径,分别为:①麻黄配伍酸味、甘味药如五味子、白芍、甘草,寒凉药如生石膏,补气药如人参、熟地黄等药皆可减轻麻黄的峻烈之性,从而达到减轻其毒副作用的效果;②在炮制上,炙麻黄与麻黄绒的发汗作用皆较生麻黄有所减轻,可酌情使用;③在剂量上,可根据患者病情与体质临证取决,没有把握时不轻易使用大剂量;④在煎煮方法上可临证选取去节、先煎去沫的煎煮方法;⑤在服药方法上,可少量多次服药,得汗即止,不汗再服,防止出汗过多而有亡阳之忧。

袁林[9](2020)在《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风湿热痹证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风湿热痹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住院以及门诊治疗的60例患者,符合西医诊断RA且中医分型符合风湿热痹证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次,1次/周,美洛昔康片7.5mg/次,2次/日,两药均餐后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加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持续治疗3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A临床活动度评分(DAS28)、临床疾病活动性指数(CDAI)、简化的疾病活动指数(SDAI)、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发热、晨僵、口渴、汗出等)及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疗效评定指标的变化,评估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RA风湿热痹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AS28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DAS28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DAS28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AI、SDAI比较均有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发热、晨僵、口渴等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缓解汗出症状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RP、ESR、R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实验室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疾病治疗效果方面: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RA风湿热痹证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总有效率(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RA风湿热痹证,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降低疾病活动度,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陈莎莎[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郁热辨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温病学郁热辨证方法指导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开展热痹郁热辨证研究,为热痹的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提供依据,为提高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临床疗效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服务。方法:基于文献和理论及临床研究的基础,设计热痹郁热辨证证候调查表,收集符合热痹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341例,按照郁热辨证方法进行分型,将病案分为卫分无形郁热证16例、湿热郁结证173例、痰热郁结证98例、燥屎热结证32例、热瘀互结证11例、积滞热结证11例,剔除病例数较少的证型,获得痰热郁结证、湿热郁结证、燥屎热结证作为本课题主要研究证型。运用SPSS 19.0和Python 3.6对病案的基本信息、发病节气、基础疾病进行频数分析,将症状、体征进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温病学郁热病机理论,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开展热痹郁热辨证研究。结果:1.在303例热痹患者中,男性222例(占73%),女性81例(占27%),男女比例为2.74:1。50岁以上的患者占62.4%,发病最多的年龄段为61-70岁,占25.4%。2.发病节气频次较高分布为立夏、处暑、立秋、大寒等节气,主要集中在天气骤变,阴阳之气交替变化时,热痹较为多发。3.热痹患者合并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骨关节炎、慢性肾衰竭、2型糖尿病、脂肪肝、骨质疏松、慢性胃炎、冠心病、高脂血症、肾结石、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G-6PD缺乏、脑梗塞恢复期、肾功能不全、腰椎退行性病变、糖耐量异常、贫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4.98例痰热郁结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十依次为:关节疼痛(94.9%)、关节红肿(69.39%)、活动受限(63.27%)、关节压痛(52.04%)、肌肤灼热(47.96%)、咳嗽(43.88%)、苔黄腻(37.76%)、舌暗淡(30.61%)、脉弦滑(34.69%)、夜寐不安(31.63%)等。将置信度设置≥30%,支持度设置≥10%,提升度设置>1,关联2项有194条规则,关联3项有512条规则,4项有420条规则,5项有96条规则。对规则项整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关节疼痛、痰黄稠、咳嗽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5.173例湿热郁结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十依次为:关节疼痛(96.55%)、关节红肿(82.18%)、肌肤灼热(73.56%)、舌红(72.99%)、活动受限(71.84%)、苔黄腻(71.84%)、关节压痛(66.67%)、脉弦滑(46.55%)、脉滑数(41.95%)、四肢拘急(22.99%)。将置信度设置≥30%,支持度设置≥10%,提升度设置>1,关联2项有102条规则,关联3项有377条规则,4项有641条规则,5项有573条规则。对规则项整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关节红肿、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6.32例燥屎热结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十的依次为:关节疼痛(96.67%)、关节压痛(73.33%)、肌肤灼热(73.33%)、便秘(70%)、活动受限(66.67%)、苔黄腻(66.67%)、关节红肿(63.33%)、舌红(46.67%)、脉滑数(46.67%)、夜寐不安(40%)。将置信度设置≥30%,支持度设置≥10%,提升度设置>1,关联2项有229条规则,关联3项有1023条规则,4项有1990条规则,5项有2146条规则。对规则项整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关节疼痛、关节压痛、肌肤灼热、便秘、脉滑(数)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结论:1.温病郁热辨证方法可指导临床热痹的辨证,为辨识热痹提供新的辨证认识思路。2.热痹郁热辨证各型中关联性较高的症候群分别为:(1)痰热郁结证:肌肤灼热、关节红肿、关节疼痛、关节压痛、活动受限、四肢拘急、晨僵、痰黄稠、咳嗽、痛风石、舌红或舌暗红等,其中痰黄稠和咳嗽、晨僵关和节疼痛、痛风石和关节疼痛、舌暗红、疼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2)湿热郁结证:关节红肿、关节疼痛、关节压痛、肌肤灼热、夜寐不安、四肢拘急、活动受限、脉滑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其中脉滑数和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3)燥屎热结证:关节压痛、肌肤灼热、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红肿、便秘、大便难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其中舌红和苔黄腻、脉滑(数)和苔黄腻高度关联。3.关联规则在热痹郁热辨证研究中适用,有助于中医临诊疗规范化、客观化,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内外结合治疗风湿热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外结合治疗风湿热痹(论文提纲范文)

(1)赵凯教授治疗风湿热痹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对风湿热痹证的研究
3 特色疗法
    3.1 微汗祛湿法
    3.2 扶气生血法
    3.3 清热解毒合用温阳法
4 常用药物
5 医案举隅
6 结语

(2)当归拈痛汤对风湿热痹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自噬蛋白LC3,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2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及足趾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检测
    2.3 大鼠滑膜组织的提取
    2.4 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2.5 Real-time PCR检测LC3,Beclin1,p62的m RNA表达
    2.6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滑膜组织LC3,Beclin1,p62蛋白表达
    2.7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LC3,Beclin1,p62的蛋白定位和表达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对模型大鼠足趾肿胀度的影响
    3.2 对风湿热痹模型大鼠AI的影响
    3.3 对风湿热痹模型大鼠滑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4 对风湿热痹模型大鼠滑膜LC3,Beclin1,p62m RNA表达的影响
    3.5 对风湿热痹模型大鼠滑膜LC3,Beclin1,p62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对风湿热痹模型大鼠滑膜LC3,Beclin1,p6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3)从《神农本草经》知母“下水”论白虎汤治风湿热痹(论文提纲范文)

1 知母“下水”的论述及研究
2 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知母“下水”体现
3 白虎汤治风湿热痹
    3.1 176条为风湿热痹证治
    3.2 白虎汤证与热痹的形成及表现有相关性
4 白虎汤治风湿热痹与知母“下水”有关
5 医案举隅
    5.1 赵绍琴医案[19]
    5.2 夏月辉医案[20]
6 小结

(4)基于肌骨超声评价内服外敷制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研究设计和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影像学诊断分级
        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脱落标准
    5.临床试验步骤
        5.1 受试者筛选
        5.2 入组阶段
        5.3 治疗阶段
        5.4 末次访视
    6.治疗方法
        6.1 实验组内服外敷制剂
        6.2 对照组使用药物及治疗
    7.合并用药
    8.不良事件的处理
    9.安全性指标
    10.观察指标
        10.1 疗效观察指标量化标准
        10.2 疗效评价
    11.肌骨超声检查(关节腔积液量、滑膜厚度和软骨损伤分级)
        11.1 仪器及检查方法
        11.2 关节腔积液量
        11.3 滑膜厚度
        11.4 软骨损伤分级
    12.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脱落情况
    2.基线资料
    3.膝关节WOMAC评分
    4.KOA中医症状积分
    5.中医临床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6.肌骨超声检查评估
        6.1 膝关节关节腔积液比较
        6.2 膝关节滑膜厚度比较
        6.3 膝关节软骨损伤程度
    7.风湿热痹型和肝肾亏虚型KOA患者MSUS表现比较
    8.各证型膝骨关节炎临床表现与MSUS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8.1 风湿热痹型KOA患者WOMAC评分和MSUS改变的相关性
        8.2 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WOMAC评分和MSUS改变的相关性
    9.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估
第三章 讨论
    1.现代医学对KOA的认识及治疗
    2.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及治疗
        2.1 中医内治法
        2.2 中医外治法
        2.3 药物疗效分析
    3.MSUS对KOA的应用价值
    4.MSUS对于膝骨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作用
    5.客观指标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附录
综述 肌骨超声对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1.MSUS对KOA的检测
        1.1 软骨
        1.2 滑膜
        1.3 骨赘
        1.4 半月板
    2.膝骨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3.MSUS对中医药诊断KOA微观标准
    4.展望
    5.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7)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X线、超声影像学及血清COL-Ⅱ、CTX-Ⅱ、COL10A1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膝骨性关节炎放射学诊断标准
        2.4 Wiberg髌骨分型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研究步骤
        2 影像学检测指标
        2.1 X线检测指标
        2.2 超声检测指标
        3 实验室检测指标
        3.1 检测内容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COL-Ⅱ、CTX-Ⅱ、COL10A1 试剂盒操作步骤
        4 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
        1.1 一般情况分析
        1.2 不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 中医证型与基本资料的关联性情况
        3 中医证型与X线的关联性情况
        3.1 中医证型与K-L等级
        3.2 中医证型与关节间隙狭窄情况
        3.3 中医证型与骨赘情况
        3.4 中医证型与其它X线具体改变
        3.5 中医证型与髌骨Wiberg分型
        3.6 中医证型与胫骨角、胫股角
        4 中医证型与超声的关联性情况
        5 中医证型与COL-II、CTX-Ⅱ、COL10A1 的关联性情况
    第四节 讨论
        1 KOA中医证型与基本资料的相关性
        1.1 KOA基本资料分布情况
        1.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3 KOA中医证型与基本资料的相关性
        2 KOA中医证型与影像学的相关性
        2.1 KOA中医证型与X线的相关性
        2.2 KOA中医证型与超声的相关性
        3 KOA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COL-Ⅱ、CTX-Ⅱ、COL10A1 水平的相关性
        4 KOA患者K-L分级与血清COL-Ⅱ、CTX-Ⅱ、COL10A1 水平的相关性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认识与研究
        1 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研究
        2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
        3 膝骨性关节炎的证型研究方法回顾
    第二节 膝骨性关节炎的现代医学认识与研究
    第三节 膝骨性关节炎与胶原蛋白相关性分析
        1 膝骨性关节炎与COL-Ⅱ相关性研究进展
        2 膝骨性关节炎与CTX-Ⅱ相关性研究进展
        3 膝骨性关节炎与COL10A1 相关性研究进展
    第四节 膝骨性关节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病例调查表
    附录二 图片资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 发表论文情况
    2 参与科学研究情况
    3 获得奖励情况
    4 参加会议情况

(8)基于文献的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麻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3 毒副作用
    4 配伍研究
    5 炮制与煎煮方法研究
    6 剂量研究
    7 应用规律研究
    8 医家经验研究
    9 植物特性、质量评价与鉴别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一节 资料来源与处理
        1 资料来源
        2 纳入标准
        3 剔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数据收集与一般处理
        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应用
第二章 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
    第一节 所治病症统计
    第二节 所治病(症)证统计
        1 病症与证型统计
        2 表里、寒热、虚实证统计
    第三节 配伍药物统计
        1 性味统计
        2 在病症中的分布情况统计
        3 病症下各证型分布统计
    第四节 炮制品使用统计
    第五节 应用剂量统计
第三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所治病(症)证
        1 麻黄“轻可去实”治疗肺系病症
        2 麻黄“通阳散郁”治疗胸痹、心悸与皮肤病
        3 麻黄“兴阳升阳”治疗小儿遗尿、眩晕、嗜睡与泄泻
        4 麻黄“提壶揭盖”治疗水肿、癃闭、悬饮、便秘与黄疸
        5 麻黄“通九窍”治疗鼻鼽、喑哑、耳聋
        6 麻黄“散寒通络”治疗经络病
        7 麻黄“散表邪、逐里邪”通治表、里证
        8 麻黄“透邪发郁”通治寒、热证
        9 麻黄“兴阳助阳”用于虚证
    第二节 药性与应用探讨
        1 药性发微
        2 药性的临床应用探讨
        3 对麻黄特殊功效的理解与探讨
        4 小结
    第三节 核心配伍
        1 配伍茯苓用于各型水肿——发汗、利小便
        2 配伍石菖蒲用于各型小儿遗尿——兴阳开窍
        3 配伍桂枝多应用于寒证——相须、佐制、引经
        4 配伍甘草——调和、辛甘化阳
        5 配伍杏仁——调节肺气宣降、通便泻热
        6 配伍附子、细辛——表里同治、解表助阳散寒
    第四节 炮制与煎煮方法
        1 炮制
        2 关于麻黄“去节、先煎去沫”的探讨
    第五节 剂量与安全性
        1 剂量
        2 关于安全使用麻黄的探讨
结语
    1 成果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与剔除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评估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3.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估
4 讨论
    4.1 RA现代医学认识
    4.2 RA中医认识
    4.3 导师诊疗RA经验总结
    4.4 白虎加桂枝汤治疗RA风湿热痹证
5 临床结果分析
    5.1 纳入病例完成情况
    5.2 疾病活动度
    5.3 中医症候积分
    5.4 实验室指标
    5.5 临床疗效
6 不足与展望
    6.1 缺少作用机制研究
    6.2 样本量不足
    6.3 病例来源不足
    6.4 治疗时间不足
    6.5 临床指标不足
    6.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郁热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热痹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由来
        1.2 病因病机研究
        1.3 辨证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热痹的认识
        2.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2.2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
        2.3 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
    3 郁热辨证理论
        3.1 郁热概念及内涵
        3.2 郁热理论的渊源
        3.3 温病郁热辨证方法
    4 温病理法辨治热痹
    5 关联规则在中医辨证学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患者郁热辨证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 病例收集内容与要求
        2.1 制定《热痹郁热辨证中医证候调查表》
        2.2 热痹数据库建立
    3 统计学处理及关联规则运算
        3.1 病例数据规范化处理
        3.2 统计学处理及关联规则运算
    4 研究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4.2 98例热痹痰热郁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4.3 173例热痹湿热郁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4.4 32例热痹燥屎热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临床资料分析
        1.1 年龄、性别分析
        1.2 发病节气分析
        1.3 合并基础疾病分析
    2 热痹郁热辨证各证型运算结果讨论分析
        2.1 热痹痰热郁结证结果分析
        2.2 热痹湿热郁结证结果分析
        2.3 热痹燥屎热结证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热痹郁热辨证表
附录2 缩略词表
综述 热痹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内外结合治疗风湿热痹(论文参考文献)

  • [1]赵凯教授治疗风湿热痹临证经验[J]. 李玉来,李娜,白平,赵凯. 亚太传统医药, 2022(02)
  • [2]当归拈痛汤对风湿热痹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自噬蛋白LC3,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J]. 陆麒瑾,李佳钰,蔡义思,赵帆,林鸿鑫,刘刚,袁立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 [3]从《神农本草经》知母“下水”论白虎汤治风湿热痹[J]. 晏蔓柔,郭华,张耀东. 河北中医, 2021(07)
  • [4]基于肌骨超声评价内服外敷制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D]. 冯程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X线、超声影像学及血清COL-Ⅱ、CTX-Ⅱ、COL10A1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马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文献的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D]. 牛明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临床观察[D]. 袁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郁热辨证研究[D]. 陈莎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风湿热内外结合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