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巴利综合征并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发病机制

格林-巴利综合征并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发病机制

一、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发病机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岚[1](2021)在《AQP4-Ab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探讨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Ab)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临床特征和复发相关因素,构建AQP4-Ab阳性NMOSD患者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首诊的275例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AQP4-Ab检测结果分为AQP4-Ab阳性组和AQP4-Ab阴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而分析AQP4-Ab阳性NMOSD患者的临床特征。将AQP4-Ab阳性NMOSD患者按首次发病后1年内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应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AQP4-Ab阳性NMOSD患者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的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Nomogram)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AQP4-Ab阳性组男性30例(17.65%),女性140例(82.35%),男女比例约1:4.67,首次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3.00(30.00,52.25)岁,中位病程为35.00(22.00,58.00)月,以复发型(77.06%)为主,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率为61.18%,50例(29.41%)患者首次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AQP4-Ab阳性组的女性占比、总病程复发次数、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率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均高于AQP4-Ab阴性组(P<0.05),两组的首次发病年龄和前驱症状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QP4-Ab阳性NMOSD最常见的首发核心症状是急性脊髓炎(68.24%),其次为视神经炎(33.53%),部分患者以少见/非典型临床症状起病或作为伴随症状,如痛性痉挛(28.24%)、膀胱功能障碍(32.35%)、直肠功能障碍(35.29%)、神经性瘙痒(22.35%)和胸腰部束带感(14.12%)。相比AQP4-Ab阴性组,AQP4-Ab阳性组的视神经炎合并急性脊髓炎、痛性痉挛、直肠功能障碍和神经性瘙痒发生率更高(P<0.05)。(3)AQP4-Ab阳性NMOSD患者中54例(31.76%)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10.00%)、干燥综合征(8.82%)和系统性红斑狼疮(5.88%)多见;AQP4-Ab阳性组的其他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阴性组(P<0.05)。(4)AQP4-Ab阳性组的颅脑MRI炎性脱髓鞘发生率为47.65%,病灶分布广泛,以脑室旁(38.27%)、半卵圆中心(33.33%)和延髓(20.99%)多见,161例(94.71%)病变累及脊髓,与AQP4-Ab阴性组相比,AQP4-Ab阳性组更易出现病灶同时累及颈胸髓、脊髓病变≥6个椎体节段和脑脊髓同时受累(P<0.05),两组的颅脑炎性脱髓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QP4-Ab阳性组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和P100缺失占比高于阴性组(P<0.05)。(5)与AQP4-Ab阴性组相比,AQP4-Ab阳性组的NC、NLR水平更高,LC、UA、FT3水平更低(P<0.05)。(6)应用单因素分析表明,在AQP4-Ab阳性NMOSD首次发病1年内复发组与无复发组之间,膀胱功能障碍、前驱症状、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其他自身抗体、EDSS评分、脊髓病灶部位、脊髓病变节段、脑脊髓同时受累、血清NC、NLR、UA、Cys-C和FT3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其他自身抗体阳性、EDSS≥4分、脊髓病变≥6个椎体节段、脑脊髓同时受累、NLR≥2.65、UA≤223μmol/L、Cys-C≤0.81mg/L为AQP4-Ab阳性NMOSD患者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上述7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AQP4-Ab阳性NMOSD患者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风险的Nomogram模型,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index)高达0.933(95%CI:0.8987,0.9673),利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表明该Nomogram模型预测能力良好。结论:(1)AQP4-Ab阳性NMOSD好发于女性,复发型多见,疾病严重程度和复发风险往往高于AQP4-Ab阴性患者。(2)AQP4-Ab阳性NMOSD最常见的首发核心症状是急性脊髓炎,其首发临床表现及MRI表现与AQP4-Ab阴性NMOSD存在一定的异质性,AQP4-Ab阳性NMOSD的脊髓病变节段通常更长。(3)AQP4-Ab阳性NMOSD患者的其他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AQP4-Ab阴性患者,与AQP4-Ab阴性组相比,AQP4-Ab阳性组的NC、NLR水平更高,LC、UA、FT3水平更低,上述指标可能与AQP4-Ab阳性NMOSD的发病机制有关。(4)本研究建立的Nomogram模型,预测准确性良好,可帮助临床医生了解AQP4-Ab阳性NMOSD患者首次发病1年内复发风险。

张慧,孙念龙,邓剑,韩晶,饶婷,何奕涛[2](2020)在《少见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介绍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一些少见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例变异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及治疗转归进行总结。结果 4例患者均为肢体无力起病,但均存在与典型GBS不一致体征,各具特点。1例为非对称性肢体瘫痪;1例以严重持续背痛伴截瘫起病;1例伴有明显头痛及脑膜刺激征;1例以截瘫伴感觉平面、病理征阳性起病。脑脊液检查4例均存在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均符合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头部MRI+脊髓MRI未见新发病变。4例经过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后均明显好转。结论变异型GBS少见,临床症状广泛,不典型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检查确诊,以免延误病情。

高鑫鑫[3](2020)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血清IL-18及IL-37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ca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血清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是NMOSD的特异性标志物,也是其分层诊断的重要依据。随着对NMOSD的研究发现其主要是由体液免疫介导,其他多种免疫途径共同参与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但NMOS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待继续探索阐明。有研究表明,在NMOSD中,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IL-1细胞因子超家族的成员之一,有着多种生物学功能,可促进T细胞的活化增殖、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并可通过诱导干扰素-γ(Interferon-y,IFN-γ)的产生而发挥强烈的促炎作用,IL-18作为促炎因子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等,故推测IL-18有可能在NMOSD疾病过程中发挥作用。白细胞介素-37(IL-37)作为IL-1家族的新成员,可抑制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被称为天然的免疫应答抑制物。树突状细胞和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诱导产生IL-37,其在炎症组织中有着较高的表达水平,可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过度炎症反应。近年来,IL-37被发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存在表达异常。而IL-37是否在NMOSD的发病、转归等过程中发挥作用,尚有待进一步探究。鉴于目前IL-18和IL-37在NMOSD的发病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我们拟通过检测NMOSD患者血清中IL-18及IL-37的浓度,分析此两种细胞因子与NMOSD其他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索这两种细胞因子在NMOSD的发病及转归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期为NMOSD的免疫治疗方案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采取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于2017年9月-2019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32例,其中女性27例,男性5例设为病例组,分别在发病的急性期、缓解期采集肘静脉血标本。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过专科医师详细询问病史及进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完整记录病史(包括姓名、性别、发病年龄、首发症状、诱因、急性期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详见附录二)、复发次数及间隔时间、辅助检查等)。同时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均留取外周静脉血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 A)法测定病例组及对照组IL-18和IL-37的血清表达含量。采用SPSS21.0软件包处理所有数据,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量资料。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组独立样本定量资料的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进行两组配对样本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二分类资料,运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两组定量资料的相关性,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NMOSD急性期血清IL-18水平分别为201.54±83.08ng/L,NMOSD组缓解期血清IL-18水平为159.54±35.34ng/L,健康对照组血清IL-18水平为131.01±20.96ng/L。NMOSD急性期IL-18水平高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MOSD组急性期IL-18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MOSD组缓解期IL-18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MOSD患者急性期血清中IL-18水平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r=0.679,P<0.001。NMOSD急性期血清中IL-18水平与患者脊髓病灶长度无相关性,r=0.063;P=0.755。AQP4阳性组及阴性组血清IL-1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604)。(2)NNOSD急性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37水平分别为244.62±9.84pg/ml,261.74±32.94pg/ml,224.83±25.97pg/ml。NMOSD 缓解期 IL-37水平高于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NMOSD急性期IL-3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MOSD组缓解期IL-3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MOSD急性期血清中IL-37水平与患者急性期EDSS评分呈正相关,r=0.536,P=0.002。NMOSD急性期血清中IL-37水平与患者脊髓病灶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103,P=0.608。AQP4阳性组及阴性组血清IL-37水平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7)。NMOSD患者急性期血清IL-37水平与IL-18水平呈正相关,r=0.354,P<0.05结论(1)IL-18水平在NMOSD的急性期与缓解期均升高,急性期更为显着,考虑其主要在起病及急性加重阶段起促炎作用,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可考虑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2)IL-37水平在NMOSD的急性期与缓解期均升高,考虑其急性期升高以下调过度炎症反应,而缓解期升高则更为显着,考虑其可能主要在疾病缓解期起抑炎性作用。(3)NMOSD急性期IL-37与IL-18水平呈正相关,考虑IL-18可促进IL-37的表达,二者可共同作为NMOSD疾病诊治的参考指标。

刘莹[4](2019)在《带状疱疹致肢体运动麻痹的临床研究和芬戈莫德对EAMG的免疫调节》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带状疮疹(herpes zoster,HZ)是由于潜伏在背根神经节或膝状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瘤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被再激活而引起的急性皮肤感染,主要表现为按皮节分布的斑丘疹或水疱疹,伴有严重的烧灼痛。HZ的发病率大概是4-4.5/1000人年。HZ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带状疱疹后遗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约占20-40%。HZ亦可累及运动神经纤维导致肌肉无力。临床上,HZ累及颅神经较多见,约占HZ致肌肉无力的一半,最常见的是Bell’s麻痹。然而,带状疱疹致肢体运动麻痹(segmental zoster paresis oflimbs,SZP)却非常少见,主要表现为上肢或下肢局灶性无力,受累肌群按神经根、神经丛或单神经分布,约占HZ的0.5-5%。受累肌节与皮节相对应,也有个别文献报道受累肌节与皮节不一致。颈段脊神经受累,可出现上肢无力;腰骶段脊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无力。SZ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推测主要是由于潜伏在背根神经节的病毒沿着神经蔓延至邻近的前角、前根、周围神经运动纤维而导致的节段性肢体无力。目前,文献中关于SZP较多是个案报道,而基于临床表现、电生理、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转归的系统性研究分析却相对少见,且关于SZP的神经影像学资料较少。由于SZP发病率低,亦没有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部分患者易被误诊为颈椎病或腰椎病,延误治疗。因此,本课题拟系统性研究分析SZP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学特点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以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研究目的SZP是罕见并发症。此研究的目的在于:1.分析SZP患者的临床特点;2.分析SZP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3.分析SZP患者的影像学特点;4.分析可能影响SZP预后的因素。研究方法1.病例收集及临床评估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患者信息库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期间符合HZ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将符合SZP诊断标准的患者筛选出来,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肌力评定方法,评估受累肌肉的无力程度和恢复程度。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预后评估。该项回顾性研究得到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神经电生理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评估神经损害的部位和程度。神经传导研究,包括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末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CMAPs)波幅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SNAPs)波幅。针极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评估异常自发电位的数量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s,MUAPs)的发放模式。与正常值或者对侧(非症状侧)比较,判定神经损害的程度。根据NCV和DML判定是否存在脱髓鞘;根据CMAPs、SNAPs及针EMG判定是否存在轴索损害。根据SNAPs和脊旁肌自发电位的有无,可以将受累肢体分为节前损害、节后损害、节前合并节后损害,然后再进一步定位为神经根病、神经丛病、神经根丛病及周围神经病。3.影像学检测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MRI结果回顾性评估。所有接受MRI检查的患者均进行T1、T2冠状位加权成像扫描,均未进行T1钆增强扫描。臂丛神经MRI成像采用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与成像区域内对侧神经结构相比,如果神经根、神经丛或周围神经出现T2信号延长或神经增粗,则认定为异常。研究结果1.临床特点1393名HZ患者经过临床评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有8例符合SZP的诊断标准,约占0.57%。所有患者的肌节受累与皮节受累分布均一致。SZP患者中累及右上肢占5/8,累及右下肢占2/8,累及左上肢占1/8;出现PHN的患者占5/8。SZP患者均口服或者静脉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4/8患者接受短期的口服激素治疗。SZP患者的预后差别很大。在0.5-2年不等的随访时间内,1/8患者3个月内快速完全恢复,2/8患者部分恢复,5/8患者没有恢复。2.电生理特点受累神经CMAPs和SNAPs波幅明显减低或者缺失。受累神经NCV正常或轻度减低,DML低于正常上限130%。受累肌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平均程度是2+。力弱肌肉的MUAPs募集减弱。上述这些均提示神经轴索损害,而非脱髓鞘病变。根据脊旁肌自发电位的有无和SNAPs波幅的改变,2/8患者诊断为颈神经根病变;2/8患者诊断为臂丛病变;4/8患者诊断为神经根丛、周围神经病变,其中2/8为腰骶神经根丛病变,1/8为颈神经根丛病变,1/8为颈神经根合并单神经病变。3.影像学特点SZP患者中,4/8的患者在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一周内进行了 MRI检查。受累神经及相应脊髓节段扫描显示受累神经增粗或者T2高信号。2/8患者可见神经根异常增粗,T2高信号;1/8患者可见周围神经高信号;1/8患者可见脊髓背角高信号。结论1.SZP为HZ的罕见并发症,发病率较低。2.SZP累及运动神经纤维,引起明显的肢体无力,肢体无力的肌节分布与受累皮节分布一致;肢体无力按神经根、神经丛或单神经分布。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SZP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以轴索损害为主。3.SZP的MRI显示受累神经根或神经增粗或T2高信号。4.SZP预后差别较大,本研究中有部分患者短时间内(3/8)完全或部分恢复,有部分患者(5/8)在随访时间内没有恢复。意义SZP是HZ的罕见并发症,急性起病,累及运动神经纤维导致肢体麻痹,应该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视其为肢体无力急性起病的鉴别点。尤其是当肢体无力出现在疱疹之前或者无疱疹出现时,更容易误诊。神经科医师及骨科医师应该认识到该病,避免误诊为颈腰椎病而手术,造成患者的痛苦。神经电生理和MRI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研究背景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T细胞依赖的,B细胞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主要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抗体,以及罕见的抗肌肉特异性激酶(Muscle-specific kinase,MUSK)抗体,抗脂蛋白相关蛋白4(lipoprotein related protein 4,LPR4)抗体等,而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导致骨骼肌波动性无力。主要表现为运动后无力症状加重,不能耐受疲劳性。目前主要是通过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方式治疗。但是,仍然有部分患者病情控制欠佳,亟需研究探讨新的治疗策略。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EAMG)一般是米用电鳗AChR或者人工合成的大鼠AChR的α亚基R97-116肽段免疫Lewis大鼠,其临床表现及免疫学改变都与重症肌无力非常相似,是MG的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T helper cells,Tfh)是一类专职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的T细胞亚群,参与了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其特征性表达Bcl-6(B cell lymphoma 6,B细胞淋巴瘤因子6)与CXCR5(CXC chemokine receptor5,CXC趋化因子受体5);激活的Tfh细胞还表达ICOS(inducible T-cell costimulatory molecule,诱导的协同刺激分子)与PD-1(protein programmed death1,程序死亡受体1),并分泌IL-21。在MG患者外周血中,增高的Tfh比例与浆细胞的水平、抗体滴度高度一致,参与了MG的发病;另外,胸腺内Tfh也与伴胸腺瘤MG的发生有关。Tfh对于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B)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可以辅助GC 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应答的始动环节起重要作用,可以启动Tfh的发育。在EAMG大鼠,可见异常增多的Tfh,GCB细胞和DCs。芬戈莫德(fingolimod,FTY720)是一种独特的免疫调节剂,可以与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 1 phosphate,S1P)受体SIP1结合,下调SIP1的表达,促进淋巴细胞向次级淋巴器官转移;FTY720还能促进胸腺细胞的成熟,抑制胸腺细胞的输出。因此,FTY720可以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抑制其向炎症部位迁移,减少其在炎症部位的浸润。目前FTY720己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肾移植,中风等,而且临床己用于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研究发现,预防性给予FTY720可以有效阻止EAMG的病情进展,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而且FTY720对于EAMG的体液免疫调节,包括DCs,Tfh及其亚型,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secreting cells,ASCs)等的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研究目的研究FTY720对于EAMG的作用机制,探究其对Tfh及亚型、DCs、GC B细胞、记忆性B细胞、脾脏和骨髓抗体ASCs的作用。研究方法1、EAMG造模和临床评分 采用根据大鼠AChR的α亚基R97-116区人工合成的R97-116肽段(DGDFAIVKFTKVLLDYTGHI),于大鼠尾根部免疫Lewis大鼠,第30天后加强免疫一次,构建EAMG模型。根据Lennon评分原则,隔日对EAMG大鼠进行临床评分。2、EAMG分组与FTY720给药将EAMG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FTY720组。自第一次免疫当天,按1mg/kg体重隔日灌胃给药,直至发病高峰期;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3、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中T、B细胞绝对数量 于发病高峰期取EAMG大鼠心脏血,检测每微升血中B220+B、CD3+T、CD3+CD4+T、CD3+CD4-T细胞的绝对数量。4、FACS检测胸腺细胞于发病高峰期取EAMG大鼠胸腺,检测单阳性胸腺细胞CD4+CD8-、CD4-CD8+及CD62L+CD4+CD8-、CD62L+CD4-CD8+的百分比。5、FACS检测脾脏MNCs中CD3+T、CD4+T、Th1、Th2、Th17、Tfh、Tfh1、Tfh2、Tfh17、DCs、B220+B、GC B、记忆性B细胞和ASCs 于发病高峰期取EAMG大鼠脾脏制备MNCs悬液,检测脾CD3+T、CD4+T、Th1(CD4+IFN-γ+)、Th2(CD4+IL-4+)、Th17(CD4+IL-17+)、Tfh(CD4+CXCR5+与CD4+CXCR5+ICOS+)、Tfh1(CD4+CXCR5+IFN-γ+与CD4+CXCR5+ICOS+IFN-γ+),Tfh2(CD4+CXCR5+IL-4+与CD4+CXCR5+ICOS+IL-4+)、Tfh17(CD4+CXCR5+IL-17+与CD4+CXCR5+ICOS+IL-17+)的百分比及绝对数量;检测DCs的百分比及绝对数量;检测B220+B、GC B、记忆性B细胞的百分比及绝对数量;检测B220-IgG+ASCs、B220+IgG+ASCs、B220-Igkappa+ASCs及B220+Igkappa+ASCs的百分比及绝对数量。6、FACS检测骨髓MNCs中ASCs 于发病高峰期制备骨髓MNCs悬液,检测B220-IgG+ASCs、B220-Igkappa+ASCs。7、ELISA检测血清抗R97-116抗体及亚型 分别于第15、30、46天取EAMG大鼠血清,检测抗R97-116抗体IgG及亚型IgG1、IgG2a与IgG2b。8、体外实验FACS检测FTY720对Tfh分化的影响 取EAMG大鼠的脾脏MNCs,加入不同浓度的FTY720,检测Tfh的百分比变化。9、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和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组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Marm-Whitney检验;多组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事后多重比较米用最小显着性差异分析检验(the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外周血、脾、骨髓MNCs总数乘以各种T细胞亚群、B细胞亚群、DCs和ASCs的百分比,可计算出各细胞的绝对数量。研究结果1、FTY720阻止EAMG大鼠病情进展 与EAMG对照组相比,FTY720组在第32、34、40、42和46天临床症状减轻,临床评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FTY720减少血清中抗R97-116抗体IgG及IgG2b的水平 FTY720在第30、46天降低血清中抗R97-116抗体水平。第30天,FTY720组抗R97-116保护性抗体IgG1、破坏性抗体IgG2b均减少,但是IgG1/IgG2b比值增高;第46天,FTY720组抗R97-116的IgG2b减少,IgG1/IgG2b比值增高。3、FTY720减少EAMG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绝对数量 与EAMG对照组相比,FTY720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FTY720组每微升血中B220+B、CD3+T、CD3+CD4+T、CD3+CD4-T细胞的绝对数量均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FTY720抑制EAMG大鼠胸腺细胞输出 FTY720组胸腺内单阳性胸腺细胞CD4+CD8-、CD4-CD8+及CD62L+CD4+CD8-、CD62L+CD4-CD8+的百分比明显增加。5、FTY720减少EAMG大鼠脾MNCs总数、CD3+T、CD4+T、Th1、Th2、Th17、Tfh及亚型Tfh1、Tfh2、Tfh17的绝对数量 与EAMG对照组相比较,FTY720减少脾脏MNCs总数,CD3+T,CD4+T,Th1(CD4+IFN-γ+),Th2(CD4+IL-4+),Th17(CD4+IL-17+),Tfh(CD4+CXCR5+与CD4+CXCR5+ICOS+)、Tfh1(CD4+CXCR5+IFN-γ+与CD4+CXCR5+ICOS+IFN-γ+),Tfh2(CD4+CXCR5+IL-4+与CD4+CXCR5+ICOS+IL-4+)和Tfh17(CD4+CXCR5+IL-17+与CD4+CXCR5+ICOS+IL-17+)的绝对数量。6、FTY720减少脾脏中DCs的绝对数量 与EAMG对照组相比,FTY720减少脾脏中OX62+MHCII+DCS的绝对数量。7、FTY720对脾脏中B细胞数量的影响 FTY720减少脾脏中B220+B细胞总数,但是并不影响影响GC B和记忆性B细胞的绝对数量。8、FTY720减少脾脏和骨髓ASCs的数量 FTY720减少脾脏内B220-IgG+ASCs,B220+IgG+ASCs,B220-Igkappa+ASCs,B220+Igkappa+ASCs的绝对数量;减少骨髓B220-IgG+ASCs与B220-Igkappa+ASCs的绝对数量。9、体外实验证实不同浓度的FTY720对Tfh的分化并无影响 EAMG大欧脾脏MNCs与FTY720共培养,FTY720对于Tfh的分化并无影响。结论FTY720抑制胸腺细胞输出,减少脾脏CD3+T、CD4+T、Th1、Th2、Th17、Tfh及亚型(Tfh1,Tfh2与Tfh17),减少脾脏DCs的数量,减少脾脏和骨髓ASCs的数量,从而使血清中抗R97-116抗体水平减低,缓解EAMG病情。

付金涛,王艳芬,闫慧,李波,邓丹[5](2019)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12例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分析12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ADEMP)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情况,提高临床对ADEMP的认识。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抽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诊治的12例ADEMP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详细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ADEMP患者多有高热、恶心呕吐、头痛、谵妄、抽搐等表现,多数患者既往有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部分累及颅神经,部分表现出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或截瘫,伴或不伴呼吸肌麻痹或呼吸衰竭、尿便障碍、感觉障碍。经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脑脊液检查则以蛋白、白细胞计数轻、中度升高为主;脑电图检查可见轻、中度异常;肌电图检查则常见运动神经轴索损伤;早期核磁共振检查无明显异常,患病后1~2周可见脑与脊髓有多发性弥漫分布异常信号。12例患者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与护理后,1例因严重合并症死亡,其他11例出院后随访1年发现复发1例,伴视觉障碍1例,伴认知障碍1例,多预后良好。结论 ADEMP同时伴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特点,因早期核磁共振检查无明显异常,疾病误诊漏诊率高,还应与其他辅助方法联合确诊,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病灶多在1~3个月内吸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王春琛[6](2018)在《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布特征和证素分析部分:其一,探讨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的患者分布特点,包括 NMOSD的发病率、社会人口学特点、诊断分型、合并疾病、家族史、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前驱病史、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查等进行临床资料记录,为进一步阐明该疾病的西医病因病机提供依据;其二,收集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四诊资料,探讨中医证素特征,包括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的特点,为阐明该疾病的中医诊断分型和证候类型间关系提供客观依据。临床研究部分:探讨针药联合治疗缓解期NMO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随机对照平行研究,评价治疗前后不同组别的患者EDSS(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疲劳量表评分、疾病年复发率、血清免疫抗体阳性率、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安全性指标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方法:分布特征和证素分析部分:通过院内病例回顾和招募患者收集缓解期NMOSD患者54例,研究对象严格按入选排除标准予以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问卷调查和病例摘抄相结合方式收集病例资料,收集内容包括NMOSD的一般情况、发病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合并疾病、前驱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灶部位、处理结果、合并症、中医四诊信息等。所得数据以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于收集的54例缓解期NMOSD患者,根据《证素辨证学》中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诊断标准,对四诊资料证素单元予以整理分类统计,明确缓解期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分析其分布特征。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缓解期NMOSD患者45例,剔除5例,失访1例,完成39例。按纳入排除标准按1:1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以夹脊穴配合手足十二针并随症加减取穴,联合硫唑嘌呤2mg/(Kg.d)口服药物治疗3个月,进针约25mm,再行得气,留针30分钟,入组后每日针刺一次,每次2组穴位交替,每周治疗5天,连续2周,每月治疗2周休息2周,共治疗3个月。对照组单用硫唑嘌呤2mg/(Kg·d)口服3个月治疗。评价指标:治疗前后的EDSS评分、疲劳程度(FS-14量表)、年复发率、周围血清AQP4抗体水平、视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和血凝、心电图;随访6个月、12个月时EDSS评分、疲劳程度(FS-14量表)、年复发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分布特征部分:1、社会人口学:本研究统计显示54例缓解期NMOS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7,平均发病年龄40.13±12.14岁;汉族占比重最大,为90.7%;专业技术人员发病率最高占22.2%;文化程度分布方面最多为大专及本科占37%;地域分布方面最多自北方地区占83.3%,自于南方占16.7%。2、诊断学资料:AQP4-IgG阳性患者为49例(占90.7%);曾检测出合并自身免疫疾抗体阳性的患者19例(占35.2%),明确诊断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占20.4%,1例患者合并肿瘤;家族史分布情况除内科病肿瘤家族史占9.3%,自身免疫病家族占5.6%。3、病程:病程最长为21年,最短为5个月,平均发病病程为3.91±4.60年;发病次数最少为2次,最多发作次数为24次,平均发作次数为5.91±4.56次;神经系统受损部位,最常见受累部位为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明确伴有前驱病史患者32例(59.3%),以感染类疾病、疲劳休息差、情绪应激所占比例较高。4、检查:血AQP4-IgG检测阳性的或曾经阳性的患者49例;MOG抗体检测患者5例,阳性1例;神经影像检查视神经受累12例,颈胸髓受累23例,颅内可见病灶16例;神经电生理检查视诱发电位异常的18例,体感诱发电位异常8例,以不能引出波形、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为主,或潜伏期及波幅降低合并存在。证素分析部分:1、研究统计显示缓解期NMOSD常见病位证素分布依次为:脾>肝>肾>三焦>胃。2、研究统计显示缓解期NMOSD常见病性分析中,常见实证分布依次为:湿>痰>血瘀>气滞>寒,其中以湿、痰、血瘀较多;常见虚性证素分布依次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阳亢,其中以气虚、阴虚多见。3、缓解期NMOSD常见的主要证候分型为脾胃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及肾气不足为主,兼证以痰湿、血瘀、气滞、寒、风等多见。临床研究部分:缓解期NMOSD患者经针刺联合药物治疗3个月后组间比较,治疗组EDSS评分(P<0.01)及FS评分(P<0.05)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效果持续至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12个月时的年复发率下降(P<0.01),周围血清AQP4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视诱发电位检查P100比潜伏期均降低(P<0.05)、波幅升高(P<0.05),体感诱发电位中波幅引出率增加,N13、N13-N20间期、N18、N18-P40间期潜伏期下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针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均为一过性。结论:1、本研究对缓解期NMOSD患者分布特征分析显示:发病以青中年女性为主,汉族所占比重大,脑力劳动者发病高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可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可溯源到肿瘤和自身免疫病家族史,多数伴有前驱病史,神经系统受累以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最常见,周围血AQP4-IgG检测阳性率高,神经影像检查以视神经、颈胸髓、颅内病灶为多见,神经电生理诱发电位多以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为主或二者皆有,重者不能引出波形。2、本研究对NMOSD缓解期的中医证素分析提示本病的病位证素在脾、肝、肾,本病的虚性证素前三位为气虚、阴虚、阳虚,实性证素前三位为湿、痰、瘀;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归纳为中焦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为本病发病基础,其实性证素多有痰湿、血瘀、气滞等兼证。3、针刺组方联合硫唑嘌呤治疗缓解期NMOSD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年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疲劳状态,且效果持续。可降低视诱发电位P100的潜伏期,提高P100波幅,增加体感诱发电位的引出率,减低体感诱发N13、N18、N13-N20、N8-P40的潜伏期,短期内并不改善周围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客观证实针刺治疗NMOSD的有效性。且针刺安全,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廖少华[7](2018)在《肿瘤神经抗体相关疾病特征和预测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为了描述和分析肿瘤神经抗体相关疾病(Onconeural Antibody-Associated Disorders,OAAD)的临床特征及结局,同时鉴别疾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研究方法:文章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09.9至2017.7所有符合诊断标准的OAAD病例共70例。我们收集了全面的信息,把所有OAAD病人按诊断标准分为三类: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disorders,PNDs)、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和可能OAAD。同时,我们依据临床结局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把所有病例分类为预后良好组(mRS=0-2)和预后不良组(mRS=3-6)。依据两种不同分类方法,我们总结了各组病例的临床特征和结局,同时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各组间特征的差异,并鉴别疾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以下计数资料均表示为n+%,计量资料均表示为中位数+范围)(1)共有70名病人纳入研究,其中44名男性(62.9%),中位年龄55岁(14-78)。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有17人(24.3%);住院前时间是74(7-1090)天;住院时间是37(3-116)天。(2)分组来看,PNDs组有38人(38/70,54.3%),包括男性21人(21/38,55.3%)。AE组有14人(14/70,20%),包括男性8人(8/14,57.1%)。可能OAAD组有18人(18/70,25.7%),包括男性15人(15/18,83.3%)。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人数,PNDs组、AE组、可能OAAD组分别有9人(9/38,23.7%)、3人(3/14,21.4%)、5人(5/18,27.8%);住院前时间各组分别为120(15-1090)天、22.5(8-365)天、60(7-365)天。住院时间各组分别为10(3-79)天、36(4-90)天、10.5(3-116)天。(2)临床表现:(1)所有病人中(均以70人为整体),急性起病16人(22.9%),亚急性起病17人(24.3%),慢性起病37人(52.9%)。有54人(77.1%)无明显前驱症状。起始症状主要包括:肢体无力29人(41.4%),肢体麻木9人(12.9%)。入院时体温大于37℃的有8人(11.4%)。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认知功能损害的有17人(24.3%),精神行为异常表现的有17人(24.3%),意识障碍的有7人(10%),癫痫发作的有13人(18.6%),新发的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的有30人(42.9%),尿失禁/潴留表现的有12人(17.1%)。(2)分组来看,PNDs常见慢性起病,为26人(26/38,68.4%);AE常见急性起病,为9人(9/14,64.3%);可能OAAD组常见慢性起病,为8人(8/18,44.4%)。主要临床症状,PNDs组常见新发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21/38,55.3%),尿失禁/潴留(6/38,15.8%);AE组常见认知功能损害和精神行为异常(10/14,71.4%);可能OAAD组常见新发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8/18,44.4%),癫痫发作(4/18,22.2%)。(3)检查结果:(1)整体来看,共有60个病人(60/70,85.7%)接受了神经系统MRI检查,18人(18/60,30%)发现FLAIR/T2异常。有53人(53/70,75.7%)接受了CT筛查,13人(13/53,24.5%)发现肿瘤。有27人(27/70,38.6%)接受了脑电图检查,21人(21/27,77.8%)发现了异常慢波。有38人,38/70,58.6%)接受了肌电图检查,34人(34/38,89.5%)有异常发现,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有43人(43/70,61.4%)接受了腰椎穿刺并脑脊液化验,白细胞数目为8.0(0-96.0)×106/L;蛋白含量为0.5(0.2-3.9)g/L。有56人(56/70,81.4%)检测了血清肿瘤标记物,26人(26/56,46.4%)为阳性,NSE阳性为16人(16/47,34.0%),CEA阳性为9人(9/56,16.1%)。有67人(67/70,95.7%)检测了血清肿瘤神经抗体,38人(38/67,56.7%)为阳性,主要的抗体包括13例(13/38,34.2%)Hu抗体,11例(11/38,28.9%)Yo抗体,13例(13/38,34.2%)NMDAR抗体。有37人(37/70,54.3%)检测了血清共存自身抗体,19人(19/37,51.4%)为阳性,包括TGAb 13人(13/37,35.1%),TPOAb 5人(5/37,13.5%),ANA 5人(5/37,13.5%)等。重要脏器功能指标结果均在正常范围。(2)分组来看,PNDs组有28人(28/38,73.7%)接受了CT筛查系统性肿瘤,其中发现肿瘤有10人(10/38,26.3%),阳性率高于其它各组。PNDs脑脊液IgG含量为58.6(17.5-169.0),IgG指数为593.3(231.1-791.9)/1000,均高于其它组。AE组NSE为11.7(8.6-30.1)ug/L,AFP为1.3(0.6-8.5)ng/ml,为三组较低。可能OAAD组CY211为2.9(1.8-3.9)ug/L,高于其它组。PNDs组有13例(13/38,34.2%)Hu抗体,10例(10/38,26.3%)Yo抗体为阳性,AE组有13例(13/14,92.9%)NMDAR抗体为阳性。可能OAAD组TGAb为1.5(0.1-36.0)IU/ml,TPO为1.7(0.2-1087.0)IU/ml,均高于其它组。(4)诊断和治疗:(1)所有病人(均以70人为整体)主要诊断包括抗NMDAR抗体脑炎13例(18.6%),周围神经病12例(17.1%),亚急性小脑变性12例(17.1%),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8例(11.4%)。有35人(50.0%)有既往或新发肿瘤,包括19例(27.1%)肺癌,其中10例(14.2%)小细胞肺癌,其次是乳腺癌4例(5.7%)。治疗方面,共有35人(50.0%)接受了免疫治疗,22人(31.4%)应用了激素,26人(37.1%)应用了IVIg,13人(18.6%)应用了激素+IVIg,4人(5.7%)接受了肿瘤手术治疗,2人(2.9%)行化疗。6人(8.6%)需要ICU监护,其中5人(7.1%)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2)分组来看,PNDs组主要诊断是周围神经病(10/38,26.3%),亚急性小脑变性(8/38,21.1%),AE组主要诊断是抗NMDAR抗体脑炎(13/14,92.9%),可能OAAD组主要诊断是边缘叶脑炎(4/18,22.2%),亚急性小脑变性(4/18,22.2%)。AE组共有13人(13/14,92.9%)接受了免疫治疗,6人(6/14,42.9%)应用了激素,12人(12/14,85.7%)应用了IVIg,4人(4/14,28.6%)需要ICU监护且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以上指标比例均高于其它两组。(5)结局:(1)最后共有35人(50%)预后良好。其中男性25人(25/35,71.4%);年龄为54(14-77)岁,大于65岁以上有8人(8/35,22.9%);共有11人(15.7%)死亡,其中男性6人(8.6%),5人(7.1%)大于65岁。(2)分组来看,PNDs组有14人(14/38,36.8%)、AE组有9人,(9/14,64.3%)、可能OAAD组有12人(12/18,66.7%)预后良好。最后死亡人数各组分别为6人(6/38,15.8%),2人(2/14,14.3%),3人(3/18,16.7%)。(6)结局预测因素: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住院前时间(P=0.0224)和尿失禁/潴留(P=0.0043)对不同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显着差异。免疫抑制状态(P=0.0944)、脑脊液IgG(P=0.0773)、所有肿瘤数量(P=0.0542)对不同预后可能存在显着影响。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尿失禁/潴留(P=0.0388)和免疫抑制状态(P=0.0247)对不同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显着差异,其OR值分别为27.22和34.6,表明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1.OAAD临床特征。OAAD以中老年人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病程时间整体较长。OAAD以慢性起病多见,多无明显前驱症状,起始症状以肢体无力最多见,主要症状以新发局灶神经功能损害多见。OAAD神经系统MRI异常及CT肿瘤筛查阳性率在30%左右;脑脊液白细胞数量、蛋白含量均高于正常人群;肿瘤标记物以NSE、CEA阳性较多见;肿瘤神经抗体以Hu、Yo、NMDAR抗体多见;共存自身抗体以TGAB、TPO、ANA较为多见。OAAD主要诊断是抗NMDAR抗体脑炎、周围神经病、亚急性小脑变性;所有肿瘤病人占总数50%左右,最常见的是肺癌,其次是乳腺癌。有50%病人接受了免疫治疗,以激素、免疫球蛋白为主,肿瘤治疗较少。病人预后良好者占50%,男性比例较高;死亡率为15.7%,男女比例相当。2.OAAD各组临床特征。(1)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各组年龄以可能OAAD组最大,AE组年龄较小;男性比例也是可能OAAD组最高;住院前时间以PNDs组最大;住院时间则以AE组最大。PNDs组以慢性起病为主,AE组以急性起病为主。AE组多见认知损害、精神行为异常;新发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以PNDs组最多。(2)辅助检查:CT发现肿瘤阳性率以PNDs组最高。脑脊液分析中,IgG含量、IgG指数以PNDs组较高。肿瘤标记物中,NSE、AFP以AE组较低,CY211以可能OAAD组较高。肿瘤神经抗体PNDs组以Hu、Yo抗体多见,AE组以NMDAR抗体为主。TGAB、TPO均以可能OAAD组较高。(3)诊疗及结局:PNDs诊断以周围神经病、亚急性小脑变性较多见,AE组主要是抗NMDAR抗体脑炎,可能OAAD组以边缘叶脑炎、亚急性小脑变性为主。AE组接受免疫治疗、ICU监护及机械通气治疗最多。预后良好病人比例以PNDs组较低,死亡人数比例以AE组较低。3.OAAD结局的预测因素。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住院前时间、尿失禁/潴留对不同预后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尿失禁/潴留和免疫抑制状态对不同预后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赵伟东[8](2018)在《血浆置换在神经科应用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许多疾病与自身免疫相关,例如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在临床实践中,上述疾病通常首选药物治疗,但是对于一些药物治疗不耐受或者效果欠佳的病例,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疗法。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医生不断探索血浆置换在免疫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旨在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给血浆置换在神经疾病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马玉杰,高士锐,闫滨,宋长江,安立志,薄芳,张世婷[9](2012)在《黑龙江省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发病率基线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发病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估计GBS和ADEM人群、年龄别及性别基础发生率,判定其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的因果关联,评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该类疾病的发生风险,为开展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和牡丹江市所有县(区)县级及以上的公立医院、二级甲等及以上民营的综合医院和神经系统疾病专科医院开展病例搜索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搜索2008-2010年符合病例定义的GBS病例205例,发生率为0.45/10万。其中男性111例,发生率为0.48/10万;女性94例,发生率为0.42/10万。ADEM病例147例,发生率为0.33/10万。其中男性66例,发生率为0.29/10万;女性81例,发生率为0.36/10万。GBS的多发年龄为5~9岁、35~39岁和50~54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ADEM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45~49岁、55~59岁和40~44岁为主。发病无明显季节性。GBS和ADEM的职业分布中以农民、学生和家庭待业为主。结论大部分GBS和ADEM病例的发病原因很难判定,部分病例跟病毒感染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GBS和ADEM的发生与预防接种的时间无明显关联,未发现预防接种后增加GBS和ADEM的发生风险。

赵晓萍,李莉,何金邦,张微微[10](2011)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文中研究说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ies,AIDP),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则是广泛累及脑

二、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发病机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发病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AQP4-Ab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
        2.3.1 人口学资料
        2.3.2 临床特征
        2.3.3 影像学资料
        2.3.4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
        2.3.5 实验室检查资料
    2.4 统计学方法
        2.4.1 计量资料的描述与分析
        2.4.2 计数资料的描述与分析
        2.4.3 二元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2.4.4 Nomogram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第三章 结果
    3.1 AQP4-Ab阳性NMOSD临床特征分析
        3.1.1 人口学资料
        3.1.2 临床特征
        3.1.3 影像学特征
        3.1.4 VEP
        3.1.5 实验室指标
    3.2 AQP4-Ab阳性NMOSD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3.2.1 首次发病后1 年内复发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2 首次发病后 1 年内复发相关因素的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3.2.3 Nomogram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AQP4-Ab阳性NMOSD的人口学资料
    4.2 AQP4-Ab阳性NMOSD的临床表现
    4.3 自身免疫性合并症及伴其他自身抗体
    4.4 AQP4-Ab阳性NMOSD的影像学特征
    4.5 VEP与 AQP4-Ab阳性NMOSD
    4.6 实验室相关指标与AQP4-Ab阳性NMOSD
    4.7 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的临床意义
    4.8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实验室指标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015年国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标准共识
英文缩略词索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血清IL-18及IL-37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IL-18及IL-37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带状疱疹致肢体运动麻痹的临床研究和芬戈莫德对EAMG的免疫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带状疱疹致肢体运动麻痹的临床、电生理及影像学特点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芬戈莫德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免疫调节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带状疱疹病毒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Ⅰ
英文文章Ⅱ

(6)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研究现状
        一、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简介
        二、流行病学
        三、病理生理基础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性评价
        六、诊断标准
        七、鉴别诊断
        八、前驱与感染的关系
        九、急性期治疗
        十、预防发作的治疗
        十一、新兴疗法
        十二、预后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探讨
        一、关于视神经脊髓炎的中医病名
        二、历代医家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认识
        三、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中医病机及辩证治则
        四、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证素证候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方案
        3. 数据管理
        4. 统计方法
        5. 结果与统计
        6. 分析与讨论
    研究二 针刺治疗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方案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与统计
        6. 分析与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件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个人简介

(7)肿瘤神经抗体相关疾病特征和预测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一)依据疾病诊断分组
    (二)依据疾病预后分组
四、讨论
    (一)OAAD概念及临床特征
    (二)OAAD各组间特征差异
    (三)OAAD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五、结论
    (一)OAAD临床特征
    (二)OAAD各诊断分组间的临床特征总结及比较
    (三)OAAD各预后分组间的临床特征总结及比较
    (四)OAAD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六、本研究的创新性和意义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8)血浆置换在神经科应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1 血浆置换在重症肌无力中的应用新进展
2 血浆置换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中的应用新进展
    2.1 血浆置换在多发性硬化应用新进展
    2.2 血浆置换在视神经、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应用新进展
    2.3 血浆置换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中的应用新进展
    2.4 血浆置换在渗透性脱髓鞘中的应用新进展
    2.5 血浆置换在肿瘤样脱髓鞘中的研究进展
3 血浆置换在周围神经脱髓鞘的应用新进展
    3.1 血浆置换在格林巴利综合征中的新进展
    3.2 血浆置换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中的应用新进展
4 血浆置换在神经精神性狼疮中的应用新进展
5 血浆置换在自身免疫性自主神经节病的应用新进展
6 血浆置换在抗 NMDA 受体脑炎中的应用进展
7 血浆置换在链球菌感染相关的自身疫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中的应用新进展
8 血浆置换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中的应用新进展
9.血浆置换在伴有 Ig G 和 Ig A 型意义不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的周围神经病应用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黑龙江省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发病率基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和方法
    1.2搜索的病例定义
        1.2.1 GBS搜索的病例定义
        1.2.2 ADEM搜索的病例定义
2 结果
    2.1 地区分布
    2.2 年龄和性别分布
    2.3 时间分布
    2.4 职业分布
    2.5 临床诊断分布
    2.6 发病影响因素
    2.7 病例转归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3.2 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3.3 临床诊断及转归分析

(10)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分析
2 讨论

四、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发病机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AQP4-Ab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D]. 张亚岚. 兰州大学, 2021(12)
  • [2]少见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J]. 张慧,孙念龙,邓剑,韩晶,饶婷,何奕涛.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06)
  • [3]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血清IL-18及IL-37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D]. 高鑫鑫. 郑州大学, 2020(02)
  • [4]带状疱疹致肢体运动麻痹的临床研究和芬戈莫德对EAMG的免疫调节[D]. 刘莹. 山东大学, 2019(02)
  • [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12例诊疗分析[J]. 付金涛,王艳芬,闫慧,李波,邓丹. 中国实用医刊, 2019(19)
  • [6]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D]. 王春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6)
  • [7]肿瘤神经抗体相关疾病特征和预测因素的临床研究[D]. 廖少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8]血浆置换在神经科应用新进展[D]. 赵伟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9]黑龙江省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发病率基线调查[J]. 马玉杰,高士锐,闫滨,宋长江,安立志,薄芳,张世婷.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06)
  • [10]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J]. 赵晓萍,李莉,何金邦,张微微. 中国医药指南, 2011(30)

标签:;  ;  ;  ;  ;  

格林-巴利综合征并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发病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