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

有机电致发光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

一、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共聚物的制备和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森[1](2020)在《非共轭侧链型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文中指出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s)因为能够充分利用单、三重态激子发光而超过了普通荧光OLEDs的器件效率上限,并且不需要重金属成分而可以媲美磷光OLEDs的效率,已经成为固体照明和全彩显示领域非常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通常来说,常用的TADF发光材料使用电子给体与受体分离的设计,可以获得非常小的单重态与三重态能隙(△EST),因此三重态激子能够利用热激活的反向系间窜越(RISC)上转换转变为单重态激子,最后单重态激子通过辐射发光的形式回到基态,从而可以实现100%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真空蒸镀工艺在TADF-OLEDs的制备中被广泛使用,然而这种工艺成本高昂,器件结构复杂,材料利用率较低。相对而言,溶液加工工艺,例如丝网印刷,卷对卷,喷墨打印等方法成本更低,结构更简单,有利于制备大尺寸显示器。所以设计合成高效率的TADF材料用于溶液加工型OLEDs已经发展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具有高发光效率的TADF材料通过柔性烷基主链相连形成聚合物,系统的研究了其光电性能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最终制备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基于TADF聚合物材料的溶液加工型OLEDs。各章主要工作如下:1.第一章首先简单叙述了有机电致发光现象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概述了有机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基本过程和基本性能参数。然后讨论了 TADF发光的基本概念包括发光的基本原理与主要过程以及常用的TADF分子结构设计思路。接下来介绍了 TADF大分子的主要类型与器件应用。最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2.第二章合成了基于二苯并噻吩砜-吩噻嗪为TADF单元和苯基咔唑为间隔基团的空穴传输型黄光TADF聚合物PCzPT-10~43。这些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分布在388~389℃之间),瞬态光谱测试表明,这些聚合物都很好的保留了 TADF单体的发光性能。其中,利用聚合物PCzPT-19为发光客体的溶液加工型器件获得了 1.2%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max)。为了平衡苯基咔唑基团中过多的空穴而提高器件效率,引入蓝光TADF分子DMAC-DPS作为敏化剂掺杂进器件发光层中,器件的最大EQE提升到5.6%。3.第三章设计合成了基于三苯基膦氧为间隔基团和二苯并噻吩砜-吩噻嗪为TADF单元的电子传输型黄光TADF聚合物POPT-13~41。这些聚合物不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分布在375~379℃之间)和较高的光致发光效率(PLQY在31~52%之间),而且,空穴与电子的传输更加平衡。最后,基于聚合物POPT-25在没有敏化剂的条件下OLEDs取得了 5.2%的EQEmax。4.第四章开发了一系列深蓝色TADF聚合物PDT-1~PDT-3来制备高效率的非掺杂OLEDs。通过结合适当的高三重态能(ET=3.38 eV),主体9,9-二甲基-10-苯基吖啶和具有高荧光效率的深蓝色TADF发光单体2-(9,9-二甲基吖啶-10)-9,9-二甲基硫杂蒽氧化物,聚合物具有典型的TADF特征。通过优化辐射率和能量转移,达到了一个性能优异的非掺杂深蓝光OLED器件,其最大EQE为5.3%,发光波长为436 nm,色坐标为(0.15,0.09)。此外,获得在100 cd/m2的实际发光效率为4.9%,表明了效率滚降被有效的抑制了。这是报道的深蓝光TADF聚合物器件的最高值。5.第五章设计并构筑了高效率的白光TADF聚合物P1~P3及器件,即将聚集增强发光(AEE)的蓝色荧光体二苯并噻吩和黄光TADF单体二苯并噻吩砜-吩噻嗪进行自由基聚合得到侧链型聚合物。其中,不同比例的四氢呋喃/水混合物中聚合物P3的发射颜色由绿蓝色变为白色或黄色,分散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固体薄膜中也发射白光。另外,聚合物P3的电致发光器件也实现了白光发射,并且具有高达77的显色指数(CRI)和仅为2.9 V较低的开启电压,最大电流效率(CEnax)为23.0cd/A、最大功率效率(PEmax)为32.8 lm/W,EQEmax为10.4%,国际照明委员会坐标(CIE)在5V时为(0.37,0.38)。这是报道的第一例暖白光的TADF聚合物OLEDs。6.第六章提出了一个新的策略是将高三重态能的主体,高发光效率的深蓝光和黄光TADF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制备了侧链型聚合物。其中效率最好的OLED显示双色暖白光发射,CEmax为38.8 cd/A,PEmax为 20.3 lm/W,EQEmax为 14.2%,CIE 坐标在 100 cd/m2 时为(0.33,0.42),并且具有高达70的显色指数(CRI)。深入的器件机理研究发现双通道的陷阱辅助和郎之万复合机理共同导致了较宽的激子复合区,减少了主体中高能激子的形成,从而提高了器件效率。这是报道的白光的TADF聚合物OLEDs的最高值。7.本章中设计合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TADF化合物,通过对非对称TADF小分子DMAC-DPS-Cz单侧进行多咔唑树枝化的共轭封装得到半树枝状小分子DCz-DPS-Cz;又对其另一侧进行多咔唑树枝化的非共轭封装得到树枝状大分子DCz-DPS-TCz;进一步在非共轭咔唑端引入烷基聚合物主链得到线型树枝状聚合物PDCz-DPS-DCz。三种化合物都具有较小的△EST,较长的延迟荧光寿命和优异的TADF性能。由于树枝状大分子的多咔唑共轭与非共轭的包裹作用,使得TADF基团可以很好地不受到荧光浓度淬灭的影响。此外,聚合物链的缠结作用能进一步提高聚合物在氧气中保持良好的三重态激子的稳定性。这些结果为开发高效率的TADF大分子及其非掺杂溶液加工型器件开辟了新的方向。

海港[2](2019)在《有机聚合物发光与激光器件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聚合物材料因其溶液可制备性较好,固态量子效率高,以及发射波长可调谐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人们对基于有机聚合物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尽管如此,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器件的发光效率、发光纯度以及稳定性等,所以如何制备出发光效率高、纯度好以及稳定性好的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仍然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领域的重点。除此之外,有机聚合物材料还可以作为有机激光器件的增益介质。本论文通过对有机聚合物材料在有机发光和有机激光方面的应用,探讨有机电致发光和有机半导体激光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差异,通过材料改性、能级调节、能量传递等方式实现高效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低阈值有机激光器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通过化学取代的方法在聚芴蓝光材料PFO中引入不同比例的二甲苯制备出一系列新型聚芴材料PFXN(N=1,10,30),实现对芴单元之间的角度扭转和π-π堆积的调控。通过对新型聚芴材料PFXN(N=1,10,30)制备的有机发光与激光器件的性能研究,发现引入一定比例的二甲苯可以改善聚芴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引入10%的二甲苯的新型聚芴材料PFX10具有较低的ASE阈值(10.9 nJ/pulse),较高的光增益系数(54.4 cm-1)和较低损耗系数(5.5 cm-1)。(2)通过对特定官能团化学取代的方法制备出三种蓝光小分子材料DF,DCF3,DPHS。将这三个蓝光小分子材料作为主体材料与黄绿光聚合物材料F8BT进行共混。小分子材料与F8BT共混制备的有机激光器件相比于F8BT单体制备的器件阈值降低了6倍,共混薄膜的荧光量子效率提高了2倍。共混制备的PLED相比F8BT单体的PLED,器件性能优化很多,其中DPHS/F8BT制备的PLED的电流效率提高接近2倍。(3)将发光效率极低的聚合物材料PCDTBT与黄绿光聚合物材料F8BT掺杂成功制备出高外量子效率的近红外有机发光器件,并系统的研究了主客体掺杂比例对PCDTBT/F8BT共混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又引入了另一种红光聚合物P3HT,实现一个主体两个客体的三元共混薄膜,通过调节各个聚合物的掺杂比例实现从620675 nm的PL光谱的波长调谐。

陈龙杰[3](2019)在《含POSS电致磷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柔性OLEDs因其在显示上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逐,成为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研究的热点。在诸多的发光材料中,铱配合物是应用最多的磷光材料,可以通过调节辅助配体实现全彩发射。具有高的三线态能级的聚咔唑类衍生物是不错的主体材料。具有笼形框架结构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在材料的增韧,光学性能和介电性能上有突出作用,在聚合物中接入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其独特的无机硅氧骨架在聚合物能够抑制聚合物分子的链段运动,从而使有机无机杂化的聚合物材料在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阻燃性得以提升。本文以聚咔唑和聚乙烯基咔唑为主体,合成了两大类含铱配合物磷光聚合物材料,并在聚合物中接入POSS形成含POSS的磷光聚合物,探讨了不同POSS及铱配合物含量对材料的光物理性能与关系。研究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合成了含POSS和含黄光铱配合物的咔唑类磷光聚合物,通过核磁、红外对聚合物结构分析,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及荧光测试结果,分析了铱配合物与POSS含量对聚合物光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SS的引入可使聚合物荧光寿命减小。未引入POSS聚合物PCZ-Ir0.5荧光寿命为5.33μs,引入POSS后使聚合物荧光寿命降低至2μs以下。通过对聚合物热稳定性及膜的表征,结果表明POSS的引入可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及成膜性。第二章合成了含POSS和含红光铱配合物的非共轭聚乙烯基咔唑类磷光聚合物,通过对其光物理性能研究发现POSS的引入可有效提高聚合物主体向客体的能量转移,对聚合物荧光寿命也有一定影响。通过将聚合物制成薄膜对膜的性能测试,未接入POSS红光聚合物P3薄膜粗糙度Sa为29.1 nm;当聚合物引入POSS后,薄膜粗糙度Sa均小于0.8 nm。结果表明POSS的引入可使聚合物薄膜表面光滑平整粗糙度低。第三章主要是将第一章和第二章合成的聚合物为发光层制备发光器件,并探究POSS的接入对聚合物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黄光磷光聚合物PCZ-Ir1亮度最大达5140 cd/m2,聚合物PCZ-Ir2器件最大流明效率达18.11 cd/A,EQE为6.72%。含POSS黄光磷光聚合物PCZ-Ir1.5-POSS1器件最大流明效率达27.17 cd/A,最大外量子效率为10.08%。红光磷光聚合物P9最大亮度达2547 cd/m2。器件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启亮电压随铱配合物含量增加而减小,加入POSS后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有所提升。

孙胜男[4](2018)在《以螺芴氧杂蒽为电子受体的PPV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数字化多媒体的发展,显示器作为各种信息产品的终端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有机发光二极管更是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焦点。与传统无机半导体相比,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和加工成本更低。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核心,有机发光材料主要有聚苯撑乙烯类、聚烷基芴类、聚噻吩类、螺环类及金属配位类等多种类型,其中聚苯撑乙烯类是被最早研究并用于电致发光器件的一类共轭高分子材料,对其侧链和主链进行修饰可以对目标产物的光电性能进行调节。螺环芳香类化合物具有大的共轭体系、特有的螺共轭效应、较好的刚性共平面、较高的玻璃化温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等优点,易于制备电致发光器件。目前,有机聚合物发光材料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论文简单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对PPV类材料以及螺芴氧杂蒽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同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螺芴氧杂蒽为受体(A)、以烷氧基苯/烷基芴为给体(D)的D-A型PPV共轭聚合物材料。并应用多种表征方法探究了它们的光电性能,并对部分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检测。具体内容如下:1.以2,7-二溴芴酮、芴酮为原料,通过“一锅法”合成了具有不同位阻结构的螺芴氧杂蒽单体;以4-甲氧基苯酚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方法合成了 2-甲氧基-5-辛氧基-1,4-二乙烯基苯单体;并进一步通过Heck偶联反应将烷氧基苯和螺芴氧杂蒽分别作为给体和受体单元引入聚合物中制备得到了 PPV交替共轭聚合物,材料检测表明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以及光谱稳定性,可以用来制备电致发光器件。2.以芴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方法合成了 2,7-二乙烯基-9,9-二辛基芴单体,并进一步通过Heck偶联反应将烷基芴和螺芴氧杂蒽分别作为给体和受体单元引入聚合物中制备得到了 PPV交替共轭聚合物,材料检测表明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以及光谱稳定性,适用于制备电致发光器件。3.以P1、P2、P3为发光层材料制备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其电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P1、P2电致发光光谱具有良好的光谱稳定性。与MEH-PPV的电致发光性能相比,将螺芴氧杂蒽结构引入聚合物能够平衡空穴、提高电子注入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

吕玮[5](2017)在《新型芴类共聚物光电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光电材料具有低成本、易制备、可大面积制备等优势,而且种类丰富,容易通过基团修饰的方法设计合成新型光电功能材料,近年来逐渐成为光电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众多的有机光电材料中,聚芴类的研究及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聚芴进行不同基团的修饰,可以合成一系列不同光电性能的衍生物。本文以聚芴作为主体材料,合成了一系列芴类共轭聚合物,探讨了不同材料的光电性能和结构的关系,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合成了含邻菲罗啉配体的镨配位的芴类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定,通过热重测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电化学方法分析了聚合物的光电性能,制备电致发光器件并探讨镨配合物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镨配合物的引入有效地调节了聚合物的电致发光光色。第二章采用与邻菲罗啉立体构象不同的联吡啶基团为配体,合成了镨配位芴类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及基础光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以此材料为发光层制备电致发光器件,探讨了联吡啶配体和镨金属的引入对聚合物的光电性能的影响关系,在调节电致发光光色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第三章合成了含邻菲罗啉配体的镨配位的给体-受体型(D-A型)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及基础光电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制备的电存储器件表现出典型的一次写入多次读取(WORM)的非易失型电存储性能。讨论并分析了器件电存储性能和结构的关系,通过理论计算初步探讨了电存储的机制。第四章合成了含联吡啶配体的镨配位的D-A型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及基础光电性能进行表征测试,对制备的电存储器件性能进行分析,材料表现出更优良的WORM型电存储行为。通过理论计算初步探讨了电存储的机制,同时着重讨论分析了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团和镨配合物对器件电存储性能的影响。第五章研究了新型的含马来酰亚胺基团的D-A型共轭聚合物的电存储器件的性能,电存储器件表现出可擦写(FLASH)型的非易失性电存储行为。测试了光照前后器件电存储性能的变化,讨论分析了不同光照条件的影响,以及光照后聚合物的结构变化对聚合物电存储性能的影响。

武钰铃[6](2015)在《以螺双芴为支化中心的聚辛基芴类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文中指出随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白光OLED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半导体照明光源,能够产生高效饱和的白光,具有亮度高、能耗低、环境适应性强、质量轻厚度薄、材料柔性好、可实现大面积显示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的普通或装饰照明,是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的平面光源。聚辛基芴类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因其具有刚性联苯类结构具有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较好的溶解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是一类公认的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聚合物发光材料。然而,直链型聚合物由于分子链间相互作用使分子聚集易产生链缠绕、结晶等问题,从而导致材料光谱稳定性差、器件发光效率降低、易老化寿命短等。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选取以螺双芴为支化中心的聚辛基芴类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支化中心的含量、窄带隙调光基团的结构、聚合物主链结构等因素,对聚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概述了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在照明应用中的发展前景,重点讨论了聚合物白光发光材料的几种实现方法和研究现状;同时,阐述了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能优势,总结了超支化聚合物在OLED发展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最后,据此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在直链型聚合物聚(9,9-二辛基芴-4,7-二噻吩-2,1,3-苯并噻二唑)(pf-dbt)的基础上,通过在直链聚合物的链端分别引入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官能团2’,2”,7’,7”-螺双芴(sdf)和空间位阻较大的共平面结构的1,3,6,8-芘(p),我们合成了两种哑铃型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pf-dbt-sdf和pf-dbt-p,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热稳定性、成膜性等特性,并制备了基于此类材料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聚合物pf-dbt-sdf和pf-dbt-p的光谱均表现出聚芴的特征峰,都具有较好的成膜性,且玻璃化转变温度较直链型聚合物提高了15–20°c。两种聚合物的器件在高电压下均实现了白光发射,且亮度较直链型聚合物器件分别提高了27%(pf-dbt-sdf)和14%(pf-dbt-p)。表明在聚合物中引入空间位阻较大的基团如螺双芴是一种潜在的提高聚合物性能的方法。第三章,选取螺双芴为支化中心,通过改变支化中心在聚合物中的含量,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超支化结构的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pf-sdfx-dbt5(x:1–20mmol%),对其光物理性质、热稳定性、成膜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制备了基于此类材料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支化中心sdf的引入没有打断聚合物主链的共轭,聚合物的光谱表现为聚芴的特征峰;同时,超支化结构有效抑制了聚合物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聚合物薄膜的发射光谱与稀溶液相比未发生明显红移。随支化中心含量增加,超支化聚合物的热稳定性逐渐提高。支化中心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的聚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成膜性。同时,sdf的引入没有影响从蓝光芴片段到橙光基团dbt的能量传递,基于超支化聚合物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最终实现了白光发射。且聚合物pf-sdf10-dbt(sdf含量10mol%)器件的效率和亮度分别达到线型聚合物pf-dbt器件的2倍和5.5倍。此结果为后续的实验及超支化白光聚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为了提高聚合物的发光效率,我们在支化中心sdf比例为10mol%的超支化聚合物中引入具有高内量子效率的磷光橙红光基团ir(piq)2acac作为调光基团来取代橙光荧光基团dbt。通过调节ir(piq)2acac在聚合物中的含量(0.02–0.05mol%),合成了一系列荧光/磷光杂化超支化聚合物发光材料pf-sdf10-irx,对其光物理性质、热稳定性、成膜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制备了基于此类材料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超支化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链间相互作用,聚合物薄膜的发射光谱与稀溶液相比未发生明显红移。聚合物热分解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升至400°c和150°c以上,均能形成质量良好的非晶薄膜。当ir(piq)2acac含量为0.04mol%时,pf-sdf10-ir4通过从蓝光基团芴到互补色橙红光基团ir(piq)2acac之间链间和链内的f?rster能量传递以及通过ir(piq)2acac对电荷的直接捕获共同实现了器件的白光发射,色坐标为(0.30,0.34)。在单层器件中,当电压升到18.3v时亮度达到6777.3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4.0cd/a。在超支化聚合物中引入高效率的磷光基团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实现高效白光的方法。第五章,为了降低器件中聚合物发光层与pedot:pss的空穴注入势垒,同时提高聚合物主链的三线态能级和材料的热稳定性,我们将具有较高homo能级及三线态能级的刚性基团3,6-咔唑(cz)引入超支化聚合物主链中,合成一系列芴-咔唑交替共聚的超支化聚合物发光材料pfcz-sdf10-dbtx(x:0.05–0.1mol%),对其光物理性质、热稳定性、成膜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制备了基于此类材料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超支化结构有效抑制了链间的相互作用,聚合物薄膜的发射光谱与稀溶液相比未发生明显红移。与聚芴主链的聚合物相比,咔唑-芴交替共聚主链的聚合物热分解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升至400°c和180°c以上。聚合物的homo能级升至-5.10ev,基于此类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表现出较理想的性能,如低至5v的启亮电压,在13.5v时的最大亮度为7409.5cd/m2和最大电流效率4.38cd/a。共聚物pfczsdf10dbt8和pfczsdf10dbt10的器件实现了白光发射,色坐标分别为(0.28,0.31)和(0.32,0.26),可分别应用于冷白光的显示和暖白光的照明。在超支化聚合物中引入咔唑基团形成芴-咔唑交替共聚的聚合物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提高聚合物发光性能的方法。第六章,为了提高磷光铱(iii)配合物的溶解性,使其能在荧光/磷光杂化超支化白光聚合物链中更好地匹配,我们通过在主配体中引入n-己基咔唑,分别以2-苯基咪唑和2-(2-羟苯基)苯并噻唑为主配体,以1,2,4三唑为辅助配体配合合成了两种可溶性异配铱(iii)配合物(czhpi)2ir(fpptz)和(czhbtz)2ir(fpptz),可分别作为三基色法制备白光聚合物的绿光磷光基团和用互补色法制备白光聚合物的黄光磷光基团。n-己基咔唑的引入能够有效增大空间位阻,从而抑制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利于旋涂成非晶薄膜,且(czhbtz)2ir(fpptz)在薄膜的发射峰相较于其在稀溶液中未发生明显的红移。将配合物(czhpi)2ir(fpptz)和(czhbtz)2ir(fpptz)分别掺杂在主体材料中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均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电致发光性能。(czhpi)2ir(fpptz)器件最大亮度达到2696.3 cd/m2,最大电流效率3.94 cd/A;(CzhBTZ)2Ir(fpptz)器件最大亮度达到9617.2 cd/m2,最大电流效率9.43cd/A,最大功率效率3.29 lm/W。此外,它们在430 nm处均有吸收峰,能与蓝光聚芴发射峰形成较好的光谱重叠,适合接入到聚合物主链中合成荧光/磷光杂化的单一分子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为其后续实验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彭骞,陈凯,沈亚非,陈鲁堂,唐浩林[7](2015)在《有机电致发光(OLED)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效率高、亮度高、驱动电压低、响应速度快以及能实现大面积光电显示等优点,在平板显示和高效照明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而引起广泛关注。详细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种类、组成、特点和研究近况,并对其用途和前景做了一定的介绍。

王小萍[8](2014)在《新型具电荷传输性能含铱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OLED显示技术的迅猛发展,高发光效率、低能耗、高色纯度的发光材料越来越成为研究焦点。环金属铱配合物具有磷光寿命相对较短,量子效率高,发光颜色可调等优点,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领域应用极为广泛。通过接枝或共聚的方法将磷光铱配合物连接到聚合物链上制备电磷光共聚物,可较好地避免因聚集而产生的浓度猝灭现象,解决掺杂型有机发光器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相分离以及在高电流密度下稳定性差等问题。本论文通过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得到三大类具有电荷传输性能的侧链型含铱共聚物。通过调节电荷传输单元咔唑、1,3,4-恶二唑和磷光铱配合物三者的比例,实现了在固态下由电荷传输单元向铱配合物的能量转移;研究在具空穴传输性能的侧链型二元聚合物中引入电子传输单元1,3,4-恶二唑对聚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同时改变铱配合物辅助配体的结构,对比研究不同类型聚合物的光电性能。通过元素分析、FT-IR、1H NMR、TG等分析手段对各单体和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并对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热稳定性能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光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均主要体现主体材料的紫外吸收;与小分子铱配合物相比,聚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均得到明显的提高。具有电荷传输性能的侧链型含铱共聚物在电致发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王玺[9](2011)在《POSS改性聚咔唑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种含以咔唑为单体合成的电致发光材料,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测定。首先是利用醛基和氨基的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大分子量的共聚物。通过在咔唑分子的苯环上接入两个对称的醛基,得到含双醛基官能团的咔唑类衍生物,然后和对苯二胺进行反应,从而得到想要的N-正辛基-3,6-二醛基咔唑—对苯二胺共聚物。实验的结果主要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差热扫描量热法(DSC)、核磁共振谱(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紫外光谱(UV)、荧光光谱(PL)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结构、性能进行表征测定。得到的共聚物主链上含有咔唑和希夫碱基团,具有优良的空穴传输能力,能激发出蓝光,且发光纯度较高。其玻璃化转变温度达到178℃,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另外一个方案是通过溴代乙酸乙酯将大分子单氨基POSS接到咔唑分子的N上,形成一种以POSS为核心,以咔唑发光基团为手臂的单臂分子。此方案也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空穴传输能力。大分子POSS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隔离作用使材料具有高的发光纯度。提高了材料的发光性能。此外,还通过聚合物与大分子POSS单体共混,研究了共混条件下大分子POSS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邓继勇[10](2011)在《有机磷光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学位论文综述了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产业化进程与现状,重点介绍了有机聚合物磷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目前,有机小分子磷光器件已经实现了高效发光,但这些磷光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大都在较低的电流密度下获得,随电流密度增加,发光效率存在着下降趋势,同时磷光器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存在相分离问题,导致器件寿命下降,严重制约了它在O/PLEDs中的实际应用;将磷光配合物连接到聚合物主链或侧链上制备的电磷光聚合物,具有合成方法简单、易于分子设计、发光颜色易调,且器件制作工艺简单,在高电流密度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在设计和制备固态照明和全色显示所需的高效白光聚合物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这类磷光聚合物器件的效率仍然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开展了有机磷光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利用核磁共振、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循环伏安法和Instaspec 4 CCD光谱仪等研究了所合成的有机磷光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热稳定性能、电化学性质及电致发光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芴单元将基于苯基异喹啉的红光铱配合物引入到聚芴侧链,同时在聚芴主链分别引入具有电子传输特性的恶二唑、空穴传输特性的咔唑和良好热稳定性和溶解性能的苯单元,设计合成了三类新型红色侧链型共轭聚合物电致磷光材料(PFOXDIrpiq, PFCzIrpiq, PFPhIrpiq)。研究了这些磷光聚合物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能,考察了载流子传输基团和磷光铱配合物含量对聚合物材料的光物理、电化学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对于聚合物PFOXDIrpiq,当磷光铱配合物的摩尔含量为3 %时,结构为ITO//PEDOT:PSS (50 nm)// PFOXDIrpiq0.03 (80 nm)//LiF (0.5 nm)/Al (150 nm)的器件获得最大亮度和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1125 cd/m2和1.2 cd/A。(2)通过芴单元同时将具有电子传输特性的恶二唑和空穴传输特性的咔唑引入到聚芴的侧链上,将磷光团引入聚合物的末端,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含双极传输功能基的末端型磷光聚合物材料。研究了这类磷光聚合物的光物理、电化学和电致发光性能,器件结构为ITO/PEDOT /PVK /C2 /CsF /Al的最大发光亮度为692 cd/m2,最高电流效率为0.48 cd/A。(3)通过芴单元同时将恶二唑单元、咔唑单元和磷光体引入到聚芴主链的侧链上,设计合成了一类含双极传输功能基的侧链型磷光聚合物材料。研究了这类磷光聚合物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能,考察了载流子传输基团和磷光铱配合物含量对聚合物材料的光物理、电化学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当磷光铱配合物的摩尔含量为12.5 %时,结构为ITO/PEDOT (40 nm)/PVK (40 nm)/P4 (80 nm)/CsF (4 nm) /Al (120 nm)的器件获得最大亮度和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3068 cd/m2和0.48 %,其色坐标CIEx,y值为(0.44, 0.52)。

二、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共聚物的制备和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共聚物的制备和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非共轭侧链型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与基本过程
    1.2 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性能参数
    1.3 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
        1.3.1 热激活延迟荧光机理
        1.3.2 热激活延迟荧光的主要过程
    1.4 热激活延迟荧光小分子的设计
        1.4.1 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热激活延迟荧光分子
        1.4.2 空间电荷转移热激活延迟荧光分子
        1.4.3 多重原子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分子
    1.5 热激活延迟荧光大分子的设计
        1.5.1 共轭型热激活延迟荧光树枝状大分子
        1.5.2 共轭主链型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
        1.5.3 非共轭型热激活延迟荧光树状大分子
        1.5.4 非共轭主链型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
    1.6 本论文设计思想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空穴传输型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处理与仪器表征
        2.2.2 分子模拟
        2.2.3 化合物合成
        2.2.4 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目标产物的合成步骤
        2.3.2 热性质分析
        2.3.3 电化学性质分析
        2.3.4 分子模拟计算
        2.3.5 基础光物理性质分析
        2.3.6 延迟荧光性质分析
        2.3.7 电致发光性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传输型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处理与仪器表征
        3.2.2 分子模拟
        3.2.3 化合物合成
        3.2.4 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目标产物的合成步骤
        3.3.2 热性质分析
        3.3.3 电化学性质分析
        3.3.4 分子模拟计算
        3.3.5 基础光物理性质分析
        3.3.6 延迟荧光性质分析
        3.3.7 电致发光性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蓝光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处理与仪器表征
        4.2.2 分子模拟
        4.2.3 化合物合成
        4.2.4 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目标产物的合成步骤
        4.3.2 热性质分析
        4.3.3 电化学性质分析与理论计算
        4.3.4 薄膜表面形貌分析
        4.3.5 基础光物理性能
        4.3.6 延迟荧光性质分析
        4.3.7 电致发光性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聚集增强发光性能的白光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处理与仪器表征
        5.2.2 化合物合成
        5.2.3 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目标产物的合成步骤
        5.3.2 热性质分析
        5.3.3 电化学性质分析
        5.3.4 基础光物理分析
        5.3.5 延迟荧光性质分析
        5.3.6 聚集增强发光性能分析
        5.3.7 掺杂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5.3.8 掺杂薄膜的光物理分析
        5.3.9 电致发光器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热激活延迟荧光单白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处理与仪器表征
        6.2.2 分子模拟
        6.2.3 化合物合成
        6.2.4 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目标产物的合成步骤
        6.3.2 热性质分析
        6.3.3 电化学性质分析
        6.3.4 表面形貌分析
        6.3.5 量子化学计算
        6.3.6 基础光物理分析
        6.3.7 延迟荧光性质分析
        6.3.8 电致发光性质分析
        6.3.9 电致发光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线性树枝状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处理与仪器表征
        7.2.2 分子模拟
        7.2.3 化合物合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目标产物的设计与合成
        7.3.2 基础光物理分析
        7.3.3 延迟荧光性质分析
        7.3.4 量子化学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论文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有机聚合物发光与激光器件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有机电致发光
        1.2.1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组成
        1.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
        1.2.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1.3 有机激光
        1.3.1 有机激光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3.2 有机激光器与有机增益材料
        1.3.3 有机电泵浦激光的探索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测试手段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的基本信息
        2.1.2 主要试剂的基本信息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及设备操作方法
        2.2.1 实验样品的准备
        2.2.2 器件的制备
    2.3 实验样品的物理光学特性的表征
        2.3.1 基本的表征
        2.3.2 有机激光器件的测试
        2.3.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测试
    2.4 数据处理及作图软件
第三章 聚芴衍生物的光学和电学特性的改进
    3.1 引言
    3.2 实验样品的制备
    3.3 样品的吸收发射表征
    3.4 样品的表面形貌表征
    3.5 样品的荧光量子效率表征
    3.6 共聚物PFXN的 ASE和激光表征
    3.7 基于共聚物PFXN的 PLED器件
    3.8 基于F8BT/PFXN共混的PLED器件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聚合物激光性质和电致发光器件载流子注入的同步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小分子单体的吸收、发射光谱以及能级图
    4.4 共混薄膜的表面形貌
    4.5 共混薄膜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4.6 共混薄膜的荧光量子效率
    4.7 共混薄膜的ASE表征
    4.8 基于共混薄膜的PLED表征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CDTBT的近红外聚合物有机发光器件
    5.1 引言
    5.2 共混薄膜器件的制备
    5.3 二元共混薄膜的吸收和发射
    5.4 样品的荧光量子效率表征
    5.5 样品的表面形貌
    5.6 基于PCDTBT/F8BT共混的PLED表征
    5.7 三元共混(F8BT:P3HT:PCDTBT)薄膜的PL光谱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含POSS电致磷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引言
    0.2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展历程
    0.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和发光机理
        0.3.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
        0.3.2 OLED器件工作原理
    0.4 含金属铱配合物的聚合物研究进展
        0.4.1 主链型含磷光铱配合物的聚合物材料
        0.4.2 共轭主链侧链含磷光铱配合物聚合物材料
        0.4.3 非共轭主链侧链含铱配合物聚合物
        0.4.4 树枝状含铱配合物磷光聚合物
        0.4.5 含POSS的发光材料
    0.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含铱配合物和POSS共轭磷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1.1 前言
    1.2 实验部分
        1.2.1 实验试剂
        1.2.2 实验仪器
        1.2.3 单体合成
        1.2.4 磷光聚合物的合成
    1.3 结果与讨论
        1.3.1 共轭聚合物分子量分析
        1.3.2 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1.3.3 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1.3.4 聚合物的寿命
        1.3.5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1.3.6 聚合物的形貌分析
        1.3.7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含铱配合物和POSS非共轭磷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单体合成
        2.2.4 非共轭聚合物的合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分子量
        2.3.2 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2.3.3 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2.3.4 聚合物的寿命
        2.3.5 聚合物热稳定性分析
        2.3.6 聚合物的形貌分析
        2.3.7 聚合物电化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器件制备流程
    3.3 黄光共轭聚合物OLED性能测试
    3.4 红光非共轭聚合物OLED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以螺芴氧杂蒽为电子受体的PPV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1.2.1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现状
        1.2.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1.2.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器件结构
    1.3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
        1.3.1 第一代OLED器件
        1.3.2 第二代OLED器件
        1.3.3 第三代OLED器件
    1.4 PPV类有机发光聚合物材料材料
        1.4.1 PPV材料的侧链修饰
        1.4.2 PPV材料的主链修饰
        1.4.3 PPV材料的物理改性
    1.5 螺芴类有机发光聚合物材料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以2-甲氧基-5-辛氧基苯单元为电子给体的PPV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合成实验
    2.3 结构与性能表征
        2.3.1 聚合物的合成探究
        2.3.2 结构表征
        2.3.3 分子量
        2.3.4 热稳定性能
        2.3.5 电化学性能
        2.3.6 光物理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9,9'-二辛基芴单元为电子给体的PPV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合成实验
    3.3 结构与性能表征
        3.3.1 结构表征
        3.3.2 分子量
        3.3.3 热稳定性能
        3.3.4 电化学性能
        3.3.5 光物理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4.1 实验材料
    4.2 聚合物材料的器件制备
    4.3 电池性能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新型芴类共聚物光电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引言
    0.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0.3 有机电双稳态存储器件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0.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0.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0.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主链含邻菲罗啉的镨配位芴类共聚物合成、表征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部分
        1.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1.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1.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1.2.4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1.3 结果与讨论
        1.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1.3.2 热学性能
        1.3.3 紫外可见吸收光学性能
        1.3.4 电化学性能
        1.3.5 光致发光性能
        1.3.6 电致发光性能
    1.4 结论
第二章 主链含联吡啶的镨配位-芴类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镨对其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2.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2.2.4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2.3.2 热学性能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2.3.4 光致发光性能
        2.3.5 电致发光性能
    2.4 结论
第三章 含邻菲罗啉配体的镨配位的D-A型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存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3.2.3 电存储器件的制备和存储性能测试
        3.2.4 理论计算
        3.2.5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2 热学性能
        3.3.3 光学性能
        3.3.4 电化学性能
        3.3.5 电存储性能
        3.3.6 存储行为的机制
    3.4 结论
第四章 含联吡啶配体的镨配位D-A型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存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4.2.3 电存储器件的制备和存储性能测试
        4.2.4 理论计算
        4.2.5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3.2 热学性能
        4.3.3 光学性能
        4.3.4 电化学性能
        4.3.5 电存储性能
        4.3.6 存储行为的机制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马来酰亚胺基团的D-A型共聚物的电存储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聚合物材料
        5.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5.2.3 电存储器件的制备和存储性能测试
        5.2.4 理论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合物的光照变色
        5.3.2 聚合物PFM3的电存储性能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的工作思路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以螺双芴为支化中心的聚辛基芴类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白光OLED的研究现状
        1.2.1 白光OLED的材料分类及实现方法
        1.2.2 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2.3 超支化聚合物的优势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目的和意义
        1.3.2 内容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在链端引入不同末端基团的直链型白光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2.2.2 器件制备及表征方法
        2.2.3 目标产物合成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2.3.2 热稳定性质
        2.3.3 光物理性质
        2.3.4 成膜性
        2.3.5 电致发光性质
    2.4 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以螺双芴为核心的超支化白光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3.2.2 器件制备及表征方法
        3.2.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3.2.4 目标产物合成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FT calculation
        3.3.2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3.3.3 热稳定性质
        3.3.4 光物理性质
        3.3.5 溶剂效应
        3.3.6 成膜性
        3.3.7 电致发光性质
    3.4 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以螺双芴为核心的荧光/磷光杂化超支化白光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4.2.2 器件制备及表征方法
        4.2.3 目标产物的合成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4.3.2 热稳定性质
        4.3.3 光物理性质
        4.3.4 成膜性
        4.3.5 电致发光性质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以芴-咔唑交替共聚为主链的超支化白光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5.2.2 器件制备及表征方法
        5.2.3 目标产物的合成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5.3.2 热稳定性质
        5.3.3 光物理性质
        5.3.4 电化学性质
        5.3.5 成膜性
        5.3.6 电致发光性质
    5.4 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N-己基咔唑的可溶性铱(III)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6.2.2 器件制备及表征方法
        6.2.3 目标产物的合成及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6.3.2 热稳定性质
        6.3.3 光物理性质
        6.3.4 电化学性质
        6.3.5 成膜性
        6.3.6 电致发光性质
    6.4 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7)有机电致发光(OLED)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1.1纯有机小分子蓝光材料
        1.1.1只含碳氢两元素的芳香型蓝光材料
        1.1.2芳胺类蓝光材料
        1.1.3有机硅类蓝光材料
        1.1.4有机硼类蓝光材料
    1.2纯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1.2.1香豆素染料
        1.2.2喹吖啶酮类绿光材料
        1.2.3其他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1.3纯有机小分子红光材料
        1.3.1DCM系列掺杂红光材料
        1.3.2“辅助掺杂”类红光材料
        1.3.3主体发光的非掺杂型红光材料
2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2.1聚苯撑乙烯类(PPV)
    2.2聚咔唑类
    2.3聚芴类(PF)
    2.4其他
3展望

(8)新型具电荷传输性能含铱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概况
    0.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0.3 有机电致发光的功能材料
        0.3.1 空穴传输材料
        0.3.2 电子传输材料
        0.3.3 发光材料
    0.4 含铱配合物有机聚合物磷光材料研究进展
        0.4.1 含铱配合物侧链悬挂型有机聚合物磷光材料
        0.4.2 含铱配合物的主链型有机聚合物磷光材料
        0.4.3 含铱配合物的树枝状磷光材料
    0.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具空穴传输性能含铱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部分
        1.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1.2.2 功能性单体的合成
        1.2.3 聚合物的合成
    1.3 结果与讨论
        1.3.1 共聚单体及聚合物的结构表征解析
        1.3.2 单体及聚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1.3.3 聚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1.3.4 聚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研究
        1.3.5 聚合物的荧光寿命研究
        1.3.6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能研究
        1.3.7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1.4 结论
第二章 具空穴-电子传输性能含铱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2 功能性单体的制备
        2.2.3 聚合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表征解析
        2.3.2 单体和聚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2.3.3 聚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2.3.4 聚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研究
        2.3.5 聚合物的荧光寿命研究
        2.3.6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2.3.7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2.4 结论
第三章 含铱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功能性单体的合成
        3.2.3 聚合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表征解析
        3.3.2 单体和聚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3.3.3 聚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3.3.4 聚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研究
        3.3.5 含1,3,4-恶二唑聚合物的合成
        3.3.6 聚合物的荧光寿命研究
        3.3.7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能研究
        3.3.8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POSS改性聚咔唑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电致发光
        1.1.1 简介
        1.1.2 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及其发展历史
        1.1.3 金属基咔唑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1.1.4 不同位置的取代对咔唑的HOMO-LUMO能级的影响
        1.1.5 OLED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2 紫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1.2.1 简介
        1.2.2 紫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类
        1.2.3 紫外有机电致发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3 咔唑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1.3.1 简介
        1.3.2 光电材料领域
        1.3.3 其他领域
    1.4 POSS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1.4.1 简介
        1.4.2 POSS介绍
        1.4.3 POSS基电致发光材料
    1.5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中的原料和试剂
    2.2 N-正辛基-3,6-二醛基咔唑(Cz)—对苯二胺共聚物的合成
        2.2.1 N-正辛基咔唑的制备
        2.2.2 N-正辛基-3,6-二醛基咔唑的制备
        2.2.3 绝对乙醇(99.95%)的制备
        2.2.4 咔唑-对苯二胺共聚物的制备
        2.2.5 咔唑-对苯二胺共聚物薄膜的制备
    2.3 POSS-Cz单臂大分子的合成
        2.3.1 羧基乙基咔唑的合成
        2.3.2 酰氯乙基咔唑的合成
        2.3.3 POSS-Cz单臂大分子的制备
        2.3.4 POSS-Cz单臂大分子薄膜的制备
    2.4 咔唑-对苯二胺共聚物与单氨基POSS共混
    2.5 分析测试
        2.5.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5.2 核磁共振分析(NMR)
        2.5.3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2.5.4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2.5.5 紫外分析(UV)
        2.5.6 荧光光谱分析(PL)
第三章 中间产物的性能表征
    3.1 N-正辛基咔唑的性能表征
        3.1.1 N-正辛基咔唑的红外光谱分析
        3.1.2 N-正辛基咔唑的核磁谱图分析
    3.2 N-正辛基-3,6-二醛基咔唑的性能表征
        3.2.1 N-正辛基-3,6-二醛基咔唑的红外光谱分析
        3.2.2 N-正辛基-3,6-二醛基咔唑的核磁谱图分析
    3.3 羧基乙基咔唑的性能表征
        3.3.1 羧基乙基咔唑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2-(9-咔唑)乙酸的核磁谱图分析
    3.4 2-(9-咔唑)乙酰氯的性能表征
        3.4.1 2-(9-咔唑)乙酰氯的红外光谱分析
        3.4.2 2-(9-咔唑)乙酰氯的核磁谱图分析
第四章 N-正辛基-3,6-二醛基咔唑(Cz)-对苯二胺共聚物的性能表征
    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2 核磁(HNMR)
    4.3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4.4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4.5 循环伏安特性分析
第五章 POSS-Cz单臂大分子的性能表征
    5.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5.2 紫外光谱分析
    5.3 荧光光谱分析
第六章 N-正辛基-3,6-二醛基咔唑-对苯二胺共聚物与单氨基POSS共混物的性能表征
    6.1 共聚物与POSS共混物的性能表征
        6.1.1 共聚物与POSS共混物的紫外表征
        6.1.2 共聚物与POSS共混物的荧光表征
    6.2 共聚物与单氨基POSS-Cz共混物的性能表征
        6.2.1 共聚物与单氨基POSS-Cz共混物溶液的紫外表征
        6.2.2 共聚物与单氨基POSS-Cz共混物膜的紫外表征
        6.2.3 共聚物与单氨基POSS-Cz共混物溶液的荧光表征
        6.2.4 共聚物与单氨基POSS-Cz共混物膜的荧光表征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10)有机磷光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概况
        1.1.1 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发展历程
        1.1.2 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产业化进程与现状
    1.2 有机/聚合物电致磷光器件
        1.2.1 有机/聚合物电致磷光器件的基本结构
        1.2.2 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材料
        1.2.3 有机/聚合物电致磷光器件的发光机制
        1.2.4 有机/聚合物电致磷光器件的性能评价指标
    1.3 磷光材料
        1.3.1 有机小分子磷光材料
        1.3.2 树枝状磷光材料
        1.3.3 高分子化有机聚合物磷光材料
    1.4 有机聚合物磷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侧链挂接型有机聚合物磷光材料
        1.4.2 主链型有机共轭聚合物磷光材料
        1.4.3 超枝化电磷光聚合物磷光材料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与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与创新点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侧链型芴-恶二唑-环金属铱配合物有机磷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2 原料与试剂
        2.2.3 实验合成路线
        2.2.4 共聚单体的合成
        2.2.5 芴-恶二唑-环金属铱配合物有机磷光聚合物(PFOXDIrpiq)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共聚单体及其共轭聚合物(PFOXDIrpiq)的合成与表征
        2.3.2 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共轭聚合物(PFOXDIrpiq)的紫外吸收光谱性能
        2.3.3 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其共轭聚合物(PFOXDIrpiq)的光致发光性能
        2.3.4 共轭聚合物(PFOXDIrpiq)的热稳定性能
        2.3.5 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其共轭聚合物(PFOXDIrpiq)的电化学性能
        2.3.6 共轭聚合物(PFOXDIrpiq)的电致发光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侧链型芴-咔唑-环金属铱配合物有机磷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3.2.2 原料与试剂
        3.2.3 实验合成路线
        3.2.4 共聚单体的合成
        3.2.5 芴-咔唑-环金属铱配合物有机磷光聚合物(PFCzIrpiq)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共聚单体及其共轭聚合物(PFCzIrpiq)的合成与表征
        3.3.2 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共轭聚合物(PFCzIrpiq)的紫外吸收光谱性能
        3.3.3 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其共轭聚合物(PFCzIrpiq)的光致发光性能
        3.3.4 共轭聚合物(PFCzIrpiq)的热稳定性能
        3.3.5 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其共轭聚合物(PFCzIrpiq)的电化学性能
        3.3.6 共轭聚合物(PFCzIrpiq)的电致发光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侧链型芴-苯-环金属铱配合物有机磷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4.2.2 原料与试剂
        4.2.3 实验合成路线
        4.2.4 共聚单体的合成
        4.2.5 芴-苯-环金属铱配合物有机磷光聚合物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聚单体及其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3.2 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共轭聚合物(PFPhIrpiq)的紫外吸收光谱性能
        4.3.3 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其共轭聚合物(PFPhIrpiq)的光致发光性能
        4.3.4 共轭聚合物(PFPhIrpiq)的热稳定性能
        4.3.5 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其共轭聚合物(PFPhIrpiq)的电化学性能
        4.3.6 共轭聚合物(PFPhIrpiq)的电致发光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侧链含双极传输功能基末端含红光铱配合物的芴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5.2.2 原料与试剂
        5.2.3 实验合成路线
        5.2.4 共聚单体的合成
        5.2.5 侧链含双极传输功能基的芴共轭聚合物(copolymer1)的合成
        5.2.6 侧链含双极传输基团端基含红光铱配合物的芴共轭聚合物(copolymer2)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共聚单体及其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5.3.2 共轭聚合物(C1-C2)的紫外吸收光谱性能
        5.3.3 共轭聚合物(C1-C2)的光致发光性能
        5.3.4 共轭聚合物(C1-C2)的热稳定性能
        5.3.5 共轭聚合物(C1-C2)的电化学性能
        5.3.6 共轭聚合物(C1-C2)的电致发光性能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侧链含双极传输功能基和环金属铱配合物的芴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6.2.2 原料与试剂
        6.2.3 实验合成路线
        6.2.4 共聚单体的合成
        6.2.5 侧链含双极传输功能基和环金属铱配合物的芴共轭聚合物的合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共聚单体及其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6.3.2 共轭聚合物(P1-P4)的紫外吸收光谱性能
        6.3.3 共轭聚合物(P1-P4)的的光致发光性能
        6.3.4 共轭聚合物(P1-P4)的热稳定性能
        6.3.5 共轭聚合物(P1-P4)的电化学性能
        6.3.6 共轭聚合物(P1-P4)的电致发光性能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项目情况

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共聚物的制备和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共轭侧链型热激活延迟荧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D]. 李晨森.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2]有机聚合物发光与激光器件的性能研究[D]. 海港.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3]含POSS电致磷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陈龙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以螺芴氧杂蒽为电子受体的PPV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 孙胜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5]新型芴类共聚物光电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 吕玮.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以螺双芴为支化中心的聚辛基芴类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D]. 武钰铃.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6)
  • [7]有机电致发光(OLED)材料的研究进展[J]. 彭骞,陈凯,沈亚非,陈鲁堂,唐浩林. 材料导报, 2015(05)
  • [8]新型具电荷传输性能含铱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王小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9]POSS改性聚咔唑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的研究[D]. 王玺.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 [10]有机磷光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 邓继勇. 湘潭大学, 2011(03)

标签:;  ;  ;  ;  ;  

有机电致发光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