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北一次仲夏重发的天气过程分析

粤东北一次仲夏重发的天气过程分析

一、关中东北部一次盛夏强降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一平,俞小鼎,王迪,郝晓珍,王金兰[1](2022)在《河套地区典型干线的形成及其在对流触发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利用高空、加密地面、EC-ERA5(0.25o×0.25o)再分析和FY-2系列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可见光星下点分辨率1.25 km,红外5 km)等资料,对黄河河套地区3次典型干线的形成及其在对流触发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3次干线触发对流出现在中高纬度高空槽东移诱发蒙古气旋发展的背景下,高低空系统配置为前倾槽、高空西北气流及其携带的冷平流叠加在低层河套暖区之上,为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3次干线均为蒙古气旋形势下黄土高原西高东低缓坡地形特有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长600—800 km、宽80—100 km的显着干线呈北东北—南西南走向,与河套区域内海拔1300 m等高线走向基本吻合。受近于干绝热的下沉升温及高原西部下垫面非绝热加热快速升温降湿影响,在河套西部形成干热空气,其与东部暖湿气团在河套地区交汇是导致干线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3)干线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干线以西加热升温快,干线向东移动;夜间到凌晨干线西侧辐射降温快于东侧,干线向西后退。干线最强时段出现在14时(北京时,下同)前后,两侧露点梯度达10℃/(100 km)或以上,且伴有明显的偏西风和偏南风汇合(辐合)流场;(4)在干线及伴随的汇合(辐合)流场的作用下,13—14时初始对流在干线附近生成,随后在干线湿侧附近加强,形成明显的线状对流云带,在高空偏西气流引导下,对流云带东移发展并逐渐远离干线,在河套东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线状对流云带继续东移并扩展至地面干线以东约500 km的范围内,导致陕西中北部和华北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雷暴大风、局地冰雹甚至龙卷等强对流天气。根据河套地区3次典型干线的共同特征,给出了河套地区干线形成和强对流易发区的天气学模型,为今后同类天气形势下干线触发对流天气分析和预报提供参考和借鉴。

邢丽田,王能根,周小涵,罗昱,彭习灿[2](2021)在《鄂东南一次斜压锋生型强对流天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主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形势、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物理量条件、天气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鄂东南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一次斜压锋生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深厚的锋面大尺度的动力强迫抬升条件,并且具有微湿下击暴流的特征,易造成雷暴和地面大风;具有先"干侵入",后"湿增长"的水汽特征,极不稳定层结、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强的动力触发条件,有利于风雹发生;影响本次强天气的主要回波为弓形回波,由3个强对流单体组成,都具有明显的后侧"V"型缺口和较明显的前侧"V"型缺口回波,使对流加强并易造成地面破坏性大风,此外,ET与VIL特征显示,本次过程具有产生小到中等强度冰雹的潜势,但并不利于产生大冰雹。

刘帆,高萌,王瑾婷[3](2021)在《不同波段雷达在咸阳冰雹过程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NCEP/NCAR 1°×1°网格点逐6 h再分析资料、西安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和旬邑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对2018年6月13日发生在咸阳北部的一次冰雹天气进行雷达回波特征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发生在高层冷空气下滑、中低层存在辐合上升运动的环境背景下,降雹出现在冷涡底后部,较强对流不稳定能量、较好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和一定的垂直风切变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安C波段雷达和旬邑X波段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均表现出冰雹的弱回波区和三体散射特征,但两部雷达的回波特征有所差别:在同一高度上旬邑X波段雷达的回波强度比西安C波段雷达的弱;VIL的骤增、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分传播相移因子KDP、零延迟相关系数RHV等偏振参量对冰雹的指示性也较好,当VIL最大值达到40 kg/m2、密度高于3.5 g/m3,ZDR为0或负值,RHV迅速降低,KDP接近于0,可判定冰雹生成。

王昀[4](2021)在《新疆天山两侧冰雹外场探测和预报预警指标研究》文中指出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冰雹灾害最多的省份,尤其以天山两侧最为严重。进入新世纪雹灾出现次数、受灾面积、经济损失均呈增加趋势,冰雹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深入开展冰雹探测与成因机制、进而助力人工防雹作业水平提高的相关研究迫在眉睫。本论文从新疆人工防雹作业及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天山两侧冰雹重灾区阿克苏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奎玛流域、喀什地区为研究靶区,采用通过TK-2A GPS探测火箭对雹暴进行下投式外场探测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冰雹综合灾情信息报告、地面和高空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多部雷达探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和预报数据集等多源数据资料,在雹暴尺度上探析了促进雹暴发展的关键对流要素的垂直分布特征,进一步加深了对雹暴发展物理机制的理解和认识,这为冰雹预报预警指标的研究与确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了符合业务需求、可操作性强的冰雹预报指标和在时间上具有一定提前量的冰雹预警指标。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山区冰雹成因的理论内涵,可为进一步提高新疆冰雹灾害的防御能力提供新的科技支持。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典型雹暴事件的外场探测试验,通过研究对流要素垂直分布特征获得雹暴发展物理机制的新发现。利用TK-2A GPS探测火箭系统,对2016年7月23日傍晚发生在天山北侧博州的一例属于非超级单体强对流风暴的雹暴事件,在发展阶段的入流区、成熟阶段的上升区(雹暴前侧)、衰退阶段的下沉区,开展了3次7 km高度以下的下投式探测,在雹暴尺度上首次获得雹暴生命史不同阶段气象要素的垂直探测资料,在对比分析水汽参量、风切变、稳定度这些对流要素垂直分布特征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对有利于雹暴发展和增强的物理机制获得新认识。探测研究新发现包括:(1)通过水汽条件的分析发现,在雹暴上升区2~4 km MSL(拔海高度)范围内存在对雹暴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的陡立湿层,其间出现高湿度尖点,指示出雹暴云内有融化层存在,给出了融化层出现位置和厚度的判识方法;雹暴上升区云内的绝热比含水量(LWC)随高度单调递增,可降水量(PW)高于入流区和下沉区,较大的LWC和PW有利冰雹的形成;雹暴入流区和上升区水汽水平输入为雹暴发展提供能量和水汽供应,雹暴入流区、上升区、下沉区水汽水平输入输出量垂直廓线的显着特征是3 km MSL高度以下呈上小下大的斗笠状分布,入流区和上升区水汽输入的最大值出现在云底所在高度附近。(2)雹暴上升区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热量和水汽的向上输送,为雹暴发展提供能量;从雹暴入流区到上升区,有中等强度以下的垂直风切变向强切变转化,正是这种转化促使雹暴向前移动和发展;雹暴上升区最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有利于雹暴的发展与维持。(3)雹暴上升区对流性不稳定度随着气压的升高呈非线性增加是雹暴发展最有利的垂直稳定度条件;雹暴上升区云内湍流活动最弱,这有利于雹暴的发展、稳定和生命期的延长。(2)成灾冰雹环境参数预报指标研究(1)对2008-2019年5-8月天山两侧176例成灾冰雹环境条件的分析表明,对起始高度温湿非常敏感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CIN)、抬升凝结高度(LCL)和抬升指数(LI),其指示意义不够显着,而全总指数(TT)、K指数(K)、杰弗逊指数(JEFF)、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0℃层高度(HGT0)、0℃层与-20℃层高度差(HGZ)、可降水量(PW)、0-6 km风切变(SHR6)则表现出物理意义明确并且指示意义明显,将这8个环境参数确定为预报参数。(2)预报参数的特征分析表明,奎玛流域、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TT、K、SHR6平均值相当,JEFF、HGT0平均值三个区域依次升高,HGZ、PW平均值三个区域依次减小,SWEAT平均值阿克苏地区最高。天山两侧出现成灾冰雹时,TT、PW的平均值与中国东部、美国及欧洲国家冰雹事件相当,SWEAT、SHR6明显偏低。天山两侧平均HGZ比中国东部地区明显偏薄。(3)预报参数特征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山两侧热力和动力条件的不同。对流性不稳定的南强、北弱造成了天山南侧平均TT、K、JEFF、SWEAT要高于天山北侧,南侧HGZ比北侧薄。在近地层湿度相当的条件下,天山北侧更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奎玛流域有着比天山南侧更高的PW。(4)利用2008-2016年5-8月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根据百分位数方法,研究建立了成灾冰雹的环境参数预报指标体系,其中TT、K、SWEAT、HGZ和PW的预报阈值均是天山北侧大于天山南侧,JEFF、HGT0、SHR6均是天山北侧小于南侧。再利用2017-2019年5-8月NCEP/NCAR预报数据集计算的预报参数,预报天山两侧成灾冰雹的试预报准确率达到了100%。可见,采用NCEP/NCAR预报数据集和上述优选的预报指标能够在今后的天山两侧成灾冰雹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3)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研究对2008-2019年5-8月天山两侧176例成灾雹云的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明:从动态过程来看,在降雹前30 min、18 min和降雹时,成灾雹云云体高度分别在11 km、12 km、11.5 km以上,反射率大于45 d BZ的核心云体顶高大部分超过6km、7 km、6.5 km,且超过80%、87%、96%的成灾雹云会出现大于50 d BZ的核心云体。从时空分布上来看,6月、8月天山两侧成灾雹云都比较强盛,且天山南侧喀什地区的成灾雹云最为高大强盛。从降雹的雷暴类型来看,天山北侧5-8月主要是由单体风暴造成地面降雹;而天山南侧则分两个时间段,5月和6月属于单体风暴的活跃期,它是降雹的主要雷暴系统,7月和8月降雹主要是由长生命史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以上述分析研究为基础,利用雷达回波形态参数及其与0℃层高度的差,建立了天山两侧5-8月及各月的降雹前30 min、18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总体上天山南侧喀什地区雷达参数预警指标明显偏高,天山两侧各月的预警指标以8月最高。检验分析指出,天山两侧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准确率在80%以上,具有实用价值。(4)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将预报指标、降雹前30 min和18 min预警指标集成融合,得到天山两侧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基于指标体系,在成灾冰雹多发时段,利用NCEP/NCAR预报场、时间分辨率6 min的雷达探测资料,在3~9 h短期-短时预报中嵌套0~30 min临近预报,实现14:00~02:00 BST(北京时间)天山两侧成灾冰雹无缝隙预报预警。因而,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既有重要理论价值,又对新疆天山两侧人工防雹精准作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技术支持,弥补了以往同类研究的不足。

李春娥,武麦风,胡伟,张亚婷,赵翔[5](2020)在《一次春季冰雹天气过程中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特征分析》文中提出利用探空资料和咸阳旬邑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17年4月26日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形势分析与双偏振雷达产品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天气发生在200 hPa西风急流、500 hPa槽后冷平流、高温高湿的中低空条件及地面干冷空气的天气背景下,大气层结具有强不稳定度,垂直方向上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均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西安探空的0℃层高度以及-20℃层高度均十分有利于冰雹在雷暴单体中的维持和增长;边界层附近有逆温层,有利于不稳定能量储存;近地层有强的干冷空气,抬升了中低层的暖湿空气;X波段雷达的反射率因子以及径向速度均表现出典型的雷暴单体回波特征,出现了明显的三体散射回波;存在与强入流和强上升运动对应的弱回波区和悬垂结构,具有明显的回波墙;0℃层高度(3 km)以上有≥50 dBz的强回波;径向速度剖面图上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满足冰雹发生的回波速度特征;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分传播相移(KDP)、零滞后相关系数(RHV)等参量能有效地提高对冰雹的识别能力。冰雹回波的ZDR、KDP、RHV的取值范围与强降水回波有明显区别,能够有效地区分冰雹回波与强降水回波。在降雹时,2.4°仰角ZDR出现大面积0值、KDP为-1.2~0.45°/km,RHV为0.74~0.95,HCL可以直观地对降水粒子的种类进行判断。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够较好地反映对流单体的回波特征,双偏振参量能提供更多的冰雹识别特征。

郑丽娜,刘畅,宿秋兰,梁海霞[6](2020)在《2019年6月黄河口6次局地冰雹实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了2019年6月发生在黄河口地区的6次局地冰雹天气过程。结论如下:1) 6次降雹过程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大尺度影响系统是东北(华北)冷涡与横槽、中纬度高空槽;冰雹天气即将发生前,对流层低层多存在逆温,有对流抑制,对流有效位能在1 000 J·kg-1以上,环境比较干,0℃层与-20℃层之间的厚度在1. 8~2. 3 km,两温度层的高度较经验值偏低。2)雹暴云在发生发展阶段存在最大组合反射率(MaxREF)、回波顶高(ET)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的迅猛跃增; 6次雹暴云气柱内冰水含量偏多,且积累迅速,液态水含量较少,雨水含量最少,因而造成降雹时多伴有弱降水。3)雹暴云的中层风场特征表现为雷达径向风的水平切变与垂直切变,而在对流层低层则表现为风向辐合与风速脉动。4) 6次冰雹天气发生的地点多在黄河口的沿岸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在对流层低层形成中尺度风场辐合线,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可激发局地对流或使移入的雷暴云得到迅猛发展,这是导致该地对流频发的原因。

蓝俊倩,李娜,王健疆,廖君钰[7](2019)在《浙西地区春季和盛夏两次冰雹过程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浙西地区春季和盛夏发生的两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发现春季冰雹过程低层有涡切、干线和风场辐合线配合,天气系统影响明显,而盛夏冰雹过程主要是由午后的热对流产生。探空资料分析表明两次冰雹过程前大气均有很大的不稳定能量的积聚,春季降雹的0℃和-20℃层高度均比盛夏略偏低,但两次过程均在适宜范围;风矢端图显示春季过程比夏季过程的垂直风切变要显着且前者环境场较有利于产生多单体风暴,而后者更类似于产生普通单体风暴的环境场特征。春季过程低层的辐合上升和冷空气侵入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动力触发条件,盛夏过程则以热力触发为主。雷达回波和垂直剖面特征显示,冰雹的强度和落区与最强回波强度和超过60 dBz强回波区域的移向一致。春季过程的对流风暴有强入流和出流特征,组织结构性较盛夏降雹风暴强是其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重要原因。

张雅斌,黄蕾,毛冬艳,杨睿[8](2018)在《关中盛夏强湿雷暴环境条件与云微物理特征》文中提出利用NCEP、地闪、云图和WRF模式等资料,分析总结2010年8月11-12日和2011年8月15-16日关中近10年地闪次数最多的两次湿雷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稳定少动控制陕西,关中低层受切变线直接影响,有利于盛夏强湿雷暴发生。北部高层冷平流和正湿位涡向南下滑,陕北能量锋区南压,陕西西南部低层暖舌向东北方向伸展,关中不稳定层结加强,最大对流有效位能超过3 000 J·kg-1,垂直上升运动深厚,是强湿雷暴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上干下湿"层结不稳定,近地层高温高湿,对流有效位能偏大,垂直上升运动中心和对流云顶偏高,导致强湿雷暴比普通暴雨过程地闪明显偏多。关中地闪与强降水二者中心接近,密集区与低层高位温区走向一致,主要分布在50 m-2·s-2以下正螺旋度区。强湿雷暴不同阶段对流云团与地闪分布差异明显。发展阶段,MCS冷云罩显着扩大,北侧TBB大梯度区呈反气旋北凸,对流云顶和地闪密集区不一致,地闪趋于集中、频次增大;成熟阶段,TBB中心降至-76℃以下,地闪密集区与对流云顶基本重合,密度和频次达到过程最大,正闪分散在负闪密集区西南方向;消散阶段,地闪密集区与云顶逐渐分离,明显减弱、分散,正闪相对活跃。WRF输出的-20-10℃层之间雪、霰粒子质量混合比与地闪频数呈正相关变化,可有效指示关中地闪发展趋势。雪粒子落区相对连续、在地闪周围,霰粒子相对分散、中心靠近地闪密集区。雷暴成熟阶段,雪、霰粒子分别在816km、612 km高度附近,密集区与显着上升运动区一致。上升运动偏强时,地闪平均电流和雨强偏大,与雪粒子空间相关性明显;上升运动偏弱时,地闪平均电流和雨强偏小,与霰粒子相关性明显。地闪频次峰值出现在对流云发展最高时段,频次成倍增大之后3 h内冷云面积显着增大至峰值,随后周边出现过程最大雨强。

王昀,谢向阳,马禹,王式功[9](2017)在《天山北侧成灾雹云移动路径及预警指标的研究》文中认为利用2005-2014年58月天山北侧气象台站观测记录、人工防雹作业点记录、灾害调查等资料,克拉玛依探空站08∶00探空资料和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五家渠四部雷达探测资料及其基数据反演产品,对冰雹的年分布、月分布及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成灾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及移动路径,依据百分位数方法确定了成灾雹云的预报及雷达特征预警指标,并利用2015-2016年降雹及相应的雷达探测资料对预报预警指标进行了检验分析。

覃靖,潘海,刘蕾[10](2017)在《柳州“4·09”致灾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柳州和桂林天气雷达(SB)资料和相关实况资料,对2016年4月9日夜间柳州一次强雹暴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雹暴发生在低层热低压发展,中层有冷温槽发展东移,高层有急流的背景下。地面干线和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的对流云团在不稳定层结和较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发展为超级单体。(2)超级单体的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出明显的钩状回波或倒"V"型人流缺口。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回波墙。最大的回波强度出现在沿着回波墙的一个竖直的狭长区域,其值达到65 dBz。相应的中低层径向速度图呈现出一个强中气旋,旋转速度达到24 m·s。该中气旋的发展和维持使得超级单体风暴发展并维持。(3)得出大冰雹临近预警的雷达参数量化指标:最大反射率因子达到60 dBz,中等强度以上中气旋,VIL值和VIL密度分别达到60 kg·m-2和5.0 g·m-3,50 dBz以上强回波区伸展到-30℃层高度以上。

二、关中东北部一次盛夏强降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中东北部一次盛夏强降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河套地区典型干线的形成及其在对流触发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来源及干线触发对流性天气过程
    2.1 资料分析和个例挑选
    2.2 干线触发对流及东移发展形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
3 干线及触发对流的环流背景
4 干线活动特征及对流触发
    4.1 干线演变及日变化特征
    4.2 干线强盛时段地面、高空气象要素特征
        4.2.1 干线地面气象要素特征
        4.2.2 干线两侧探空气象要素特征
    4.3 干线与对流触发
        4.3.1 干线与对流初生、加强
        4.3.2 干线对流云的发展和维持
5 地形和下垫面特征对干线形成的作用
6 结论与讨论

(2)鄂东南一次斜压锋生型强对流天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况和灾情
2 环流背景和对流潜势
    2.1 高空形势和影响系统
    2.2 环境条件和探空潜势
3 物理量条件分析
    3.1 水汽条件
    3.2 层结不稳定条件
    3.3 抬升触发条件
4 天气雷达特征分析
    4.1 反射率因子特征
    4.2 回波顶高(ET)和垂直液态水含量(VIL)
5 小结与讨论

(3)不同波段雷达在咸阳冰雹过程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气过程概况
2 天气背景分析
    2.1 主要形势及影响系统
    2.2 探空分析
3 雷达特征分析
    3.1 雷达回波特征
    3.2 垂直液态水含量
4 X波段雷达偏振参量分析
    4.1 偏振参量的表现特征
    4.2 冰雹粒子的识别特征
5 结论与讨论

(4)新疆天山两侧冰雹外场探测和预报预警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冰雹外场试验的研究进展
        1.2.1 冰雹大规模外场试验的开展
        1.2.2 基于外场试验对冰雹云三维气流结构的研究
    1.3 环境参数在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3.1 环境参数在欧洲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3.2 环境参数在美国冰雹预报研究的应用现状
        1.3.3 环境参数在中国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3.4 其它地区环境参数在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4 冰雹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外场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述
        2.1.1 地理概况
        2.1.2 新疆冰雹的时空分布
        2.1.3 新疆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
    2.2 TK-2A GPS探测火箭系统简介及试验方案设计
        2.2.1 TK-2A GPS探测火箭系统简介
        2.2.2 外场探测试验方案设计
        2.2.3 外场试验中冰雹云特征参量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2.3 资料及预处理
        2.3.1 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
        2.3.2 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的预处理
        2.3.3 冰雹云的识别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典型雹暴事件的对流层中低层火箭下投式探测
    3.1 典型雹暴的雷达回波和环境场特征
    3.2 典型雹暴探测过程
    3.3 探测结果分析
        3.3.1 水汽条件
        3.3.2 风的垂直分布
        3.3.3 稳定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山两侧成灾冰雹的预报指标研究
    4.1 成灾冰雹预报参数的确定与特征分析
        4.1.1 邻近探空标准
        4.1.2 成灾冰雹个例统计
        4.1.3 环境参数梳理
        4.1.4 成灾冰雹的环境参数特征
    4.2 预报参数特征南北差异的可能原因
    4.3 成灾冰雹的预报指标研究
    4.4 成灾冰雹预报指标的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山两侧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研究
    5.1 资料与方法
        5.1.1 雷达探测资料
        5.1.2 雷达参数的确定
    5.2 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5.2.1 降雹前 30 min分钟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5.2.2 降雹前18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5.2.3 降雹时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5.2.4 成灾雹云雷达参数的演变特征
    5.3 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
        5.3.1 降雹前30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
        5.3.2 降雹前18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
    5.4 成灾雹云预警指标的检验
        5.4.1 降雹前30 min成灾雹云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检验
        5.4.2 降雹前18 min成灾雹云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检验
    5.5 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6.3 不足与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一次春季冰雹天气过程中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系统
2 探空资料分析
3 冰雹过程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产品分析
    3.1 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产品
    3.2 X波段双偏振雷达参量特征及产品分析
        3.2.1 差分反射率因子(ZDR)。
        3.2.2 差分传播相移(KDP)。
        3.2.3 零滞后相关系数(RHV)。
        3.2.4 基本粒子HCL。
4 结论

(6)2019年6月黄河口6次局地冰雹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冰雹天气过程概况
2冰雹产生的天气背景
3环境条件及物理量特征
4雹暴云雷达回波及水凝物特征分析
    4.1 雹暴云雷达回波特征
    4.2雹暴云中水凝物特征
5小结

(7)浙西地区春季和盛夏两次冰雹过程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两次冰雹过程概况
2 环流形势比较
3 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
4 触发条件的对比
    4.1 垂直速度和散度分析
    4.2 冷暖平流的影响
5 雷达组合反射率特征的对比分析
6 结 语

(8)关中盛夏强湿雷暴环境条件与云微物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天气实况
3 环流形势
4 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
5 云图TBB与地闪演变特征
6 雷暴云微物理特征
7 结论

(9)天山北侧成灾雹云移动路径及预警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与方法
3 冰雹的时间变化特征
4 成灾雹云的雷达产品特征
5 成灾雹云的移动路径
6 成灾雹云的潜势预报及预警指标
    6.1 成灾雹云的潜势预报指标
    6.2 成灾雹云的雷达特征预警指标
    6.3 成灾雹云的雷达特征预警指标的检验
7 结果与讨论

(10)柳州“4·09”致灾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l环境条件分析
    1.1 天气形势分析
    1.2 热力条件和对流不稳定性分析
    1.3 近地面层的触发条件
    1.4 地形的作用
2 雹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2.1 风暴的演变过程
    2.2 超级单体的垂直结构
    2.3 VIL值与大冰雹
    2.4 冰雹的预警指标
3 结论

四、关中东北部一次盛夏强降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套地区典型干线的形成及其在对流触发中的作用[J]. 张一平,俞小鼎,王迪,郝晓珍,王金兰. 气象学报, 2022
  • [2]鄂东南一次斜压锋生型强对流天气分析[J]. 邢丽田,王能根,周小涵,罗昱,彭习灿. 湖北农业科学, 2021(S1)
  • [3]不同波段雷达在咸阳冰雹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 刘帆,高萌,王瑾婷. 陕西气象, 2021(02)
  • [4]新疆天山两侧冰雹外场探测和预报预警指标研究[D]. 王昀. 兰州大学, 2021(09)
  • [5]一次春季冰雹天气过程中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特征分析[J]. 李春娥,武麦风,胡伟,张亚婷,赵翔.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5)
  • [6]2019年6月黄河口6次局地冰雹实例分析[J]. 郑丽娜,刘畅,宿秋兰,梁海霞. 海洋气象学报, 2020(01)
  • [7]浙西地区春季和盛夏两次冰雹过程的对比分析[J]. 蓝俊倩,李娜,王健疆,廖君钰. 浙江气象, 2019(04)
  • [8]关中盛夏强湿雷暴环境条件与云微物理特征[J]. 张雅斌,黄蕾,毛冬艳,杨睿. 高原气象, 2018(01)
  • [9]天山北侧成灾雹云移动路径及预警指标的研究[J]. 王昀,谢向阳,马禹,王式功. 干旱区地理, 2017(06)
  • [10]柳州“4·09”致灾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J]. 覃靖,潘海,刘蕾. 气象, 2017(06)

标签:;  ;  ;  ;  ;  

粤东北一次仲夏重发的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