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的可用性

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的可用性

一、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的可用性(论文文献综述)

胡志珍[1](2021)在《面向宣城电网的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宣城地区地处安徽南部,气候湿润多雨,辖区内南部丘陵山地较多,小气候特点明显,输电线路覆冰频率高,宣城电网山区、丘陵区线路经常因线路覆冰发生断线、脱冰跳跃、甚至倒塔事故,影响地区电网安全运行。及时掌握输电线路覆冰状态,对于保障宣城电网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论文在调研分析宣城电网覆冰运维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了适合本地区架空线路运维工程实际的覆冰监测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希望为架空线路覆冰防治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面向宣城电网的覆冰监测系统总体设计,结合现有的覆冰监测系统的性能、适用范围、工作条件,设计了监测系统硬件框架,并在监测系统的信号采集、传输、处理方面,对监测系统进行了方案优化;分析选择了监测系统的处理器、通信接口电路和电源电路,并设计了监测系统电源在杆塔上的布置方案。(2)分析了已有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对系统信息采集单元选型和布置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拉力和压力传感器在架空线路上的安装使用情况,确定了采用拉力传感器作为系统的应力信息采集单元;结合观冰站建筑和地形特征,分析了观冰站各部位的信息采集效果,确定了覆冰监测系统图像采集、温湿度采集和风速、风向采集单元的布置方案。(3)开展了基于应力、弧垂、气温等因素的覆冰模型的计算分析,分别获得了观冰站点模拟线路覆冰厚度的图像测量值、基于拉力传感器覆冰厚度的计算值、实际运行线路覆冰厚度的人工测量值,结合运维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推导了不同海拔、高差、走向、风向等条件下上述三个覆冰厚度值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本系统适应性、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获得了面向宣城电网的输电线路覆冰预警策略。

王悦[2](2021)在《基于局放信号分析与智能识别技术的带电检测集成化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缆隧道电力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常常需要采集多种电力设备信号,由于各监测子系统相互独立,多种数据无法统一处理,需要部署多个处理单元,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会导致电缆监测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同时给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局放信号分析和智能检测的电力管廊综合带电检测设备和辅助系统,实现电缆在线局放检测。本文通过分析电力电缆的局放规律、局放信号分析以及局放检测,实现电缆局放的准确定位,并基于FPGA进行电缆带电检测装置开发。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1、研究电缆局放的放电规律,重点研究乙丙橡胶电缆的特点及影响局放信号的各类参数;然后进行局放PRPD谱图分析,建立电缆局放模型,分析其在电力电缆中的衰减特性,为下文电缆局放的在线检测提供理论基础。2、考虑到电缆局放信号采集存在的误差和噪声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处理,首先对PCB信号进行完整性优化,分别从信号反射、信号延时和信号串扰三个方面实现PCB采集信号的处理,然后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小波去噪,保证采集到的局放信号的可用性和准确性。3、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实现电缆的局放检测定位,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对卷积神经网络局放辨识的影响,分析不同参数下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局放检测的能力,重点分析前后向传播的参数更新,并分析不同卷积层数、激活函数、优化算法实现局放检测的不同,表明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4、基于SoC FPGA进行电缆带电检测装置开发,在ZYNQ系列平台进行该装置的整体功能设计,并对其中高频脉冲电流传感器(HFCT)、工频相位互感器、接地电流互感器、高速采集卡及主板等模板的参数进行设计,利用高速AD芯片实现电缆信号的高速采集,然后采用前文算法进行采集信号的辨识处理,实现电缆的局放带电检测。

孙梦剑[3](2020)在《UTO线路下轨道交通信号的电源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截止至目前,南京已开通运营10条地铁线路,这十条线全部是ATO自动运行模式,即有司机在司机室但司机可以不操作,南京地铁七号线采用UTO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为南京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线路。七号线的建设,在缓解交通压力上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持,并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从而推进新城建设以及提升相关住房建设能力,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和保护古都风貌方面做出贡献,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南京的核心地位(为江苏首条明确的无人驾驶线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信号系统作为UTO线路的五大核心设备系统(车辆、信号、通信、站台门、综合监控)其中之一,如何保证其设备稳定、可靠、连续地运行,从而保障无人驾驶时的车辆安全行车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重点研究为保障无人驾驶线路下的信号系统能够连续性工作,如何从结构、配置、控制策略等方面提高信号电源系统的可靠性。首先对于轨道交通信号电源系统的技术发展进行了概括,并对国内外目前研究方向的不同进行了说明。然后阐述了七号线信号电源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整体线路的电源配置情况。在信号电源主要组成部分(电源屏、UPS)的工作原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于电源屏输入切换、电源屏输出配电方式、UPS结构、蓄电池的选型完成设计。与此同时,以既有线路单UPS配置为例,分析七号线配置双UPS的优势,并采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控制法,解决双UPS并机的相位、幅值控制问题,接着对于主要的电力电子变换进行了参数计算。最后为解决工程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故障给出建议方案,以确保信号电源可靠性的提高、无人驾驶线路的顺利开通。

方静,彭小圣,刘泰蔚,陈玉竹,李文泽,文劲宇,熊磊,王浩鸣[4](2020)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大数据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大数据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上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首先分析了状态监测数据的大数据特征,并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思想方法、大数据算法三个层面论述了大数据对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的提升点。其次给出了基于大数据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架构,并从数据采集、数据去噪、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知识挖掘、数据可视化几个方面论述了大数据与状态监测各个环节的结合点。最后通过一个综合监测系统案例,分析了大数据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综合分析与诊断、设备故障预测上的应用。大数据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上的深入应用,有利于解决设备状态评价和故障预测的难题,推动该领域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高志龙[5](2020)在《基于状态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柴油机作为一种关键动力设备,被广泛用于船舶航运、轨道交通、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矿山机械、装备动力等相关行业,在国民经济乃至国防安全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部件众多、结构复杂、工况恶劣,极易发生故障。一旦出现恶性故障将会导致停工停产,严重时甚至引发危及人身安全的重大事故。然而,当前柴油机监测报警技术较为落后,故障发生后无法得到精准识别,导致检维修效率低下。通过研究柴油机故障发生机理与对应的特征信号,借助先进算法有效提取特征参数,以实现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的预警与诊断。并将故障诊断与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技术相结合,实现监测、预警、诊断、维修、维护、管理等综合保障功能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柴油机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本文以大功率柴油机为对象,以提高其典型机械故障预警诊断水平和维修保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典型机械故障机理的深入分析,研究适用于不同种类故障的预警和诊断方法。结合智能诊断算法实现柴油机运行工况的自动识别,提高预警和诊断准确率。最后探索基于故障预警驱动的IETM设计方法与架构。论文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综合归纳大功率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类型,理清传统诊断方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析智能诊断预警技术现状。研究国内外IETM技术发展历程、技术难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总结基于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系统关键技术点。其次,针对柴油机连杆衬套滑移,轴瓦磨损两类疑难故障,开展理论建模研究。通过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寻找故障典型特征。提出基于SAW(声表面波)无源无线测温技术的柴油机轴瓦磨损类故障预警诊断方法。研制柴油机连杆大小头瓦无线温度传感器,通过故障模拟试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针对曲轴弯曲微变形这类恶性故障,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仿真、分析其对应的故障特征及敏感参数,探究该类故障预警诊断的有效方法,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故障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证明该方法可行性;研究基于振动信号自适应的EMD降噪和聚类算法的柴油机运行功率自动识别算法,通过该算法实现对柴油机运行工况的自动识别。在无需增加传感器的前提下,引入柴油机输出功率作为预警诊断参考指标。此外,结合瞬时转速、温度、压力等参数,研究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复杂故障预警诊断方法,提高故障预警诊断的准确性。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柴油机典型故障诊断系统设计方法。并利用实验和工程实际案例数据对系统功能进行验证。最后,研究基于智能预警驱动的IETM设计方法与架构。梳理传统IETM研制流程和编制规范,提出智能预警诊断技术与IETM相结合的实现方案,并给出基于状态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总体实现方法和步骤。

王坤涵[6](2020)在《环网柜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环网柜使用量逐年增加,保障环网柜的安全可靠运行,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目前环网柜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成本过高,导致监测系统难以广泛使用。此外,环网柜在线监测系统检测的量值不够全面,功能集成度单一。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环网柜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除了考虑温湿度、烟雾等环境参数采集外,系统也设计了适用于环网柜局部放电检测的高频传感器以及暂态对地电压传感器,并验证了传感器的有效性。设计了降频调理电路,实现了对HFCT局放信号的降频处理,使降频处理后HFCT局放信号满足了DSP的AD端口采样速率,实现了DSP对局放信号直接采样,有效降低了在线监测系统的成本。设计了TEV局放信号调理电路,调理电路将TEV局放信号修整成方波,调理后的TEV局放信号能通过DSP的ECAP模块对放电个数进行统计。通过对HFCT局放信号以及TEV局放信号的处理,实现了DSP处理器对局放信号的采集。在局放信号的识别方面,本文采集了三种缺陷的局部放电信号,研究了小波能量谱法、统计特征参数法和分形特征参数法三种特征提取方案对本文HFCT局部放电信号的特征提取效果。结合BP神经网络对统计特征参数和分形特征参数进行类型识别,实验表明统计特征的识别效果要优于分形特征的识别效果。通过BP神经网络验证了统计特征和分形特征组成的混合特征向量具有最优识别效果。本文开发了一套环网柜在线监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基于NI公司的Lab VIEW软件开发,采用无线通讯方案实现了远程在线监测环网柜状态。软件通过图表全面展现下位机上传的环网柜状态信息,具备状态数据实时显示、监测信息储存、历史数据查询、放电类型识别等功能,为监测人员分析故障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

赵健[7](2020)在《基于LPWAN高压输电导线接头温度的监测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架空电力线路的导线接头往往因为绝缘老化、接触电阻变大以及负荷过大等致使接头处温度异常偏高,这可能使接头处发生断线,甚至导致局部过热而引起火灾,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设计一套输电线路导线接头温度的监测系统对于保障输电网络可靠运行,避免停电事故以及火灾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导线接头温度信息的远程采集、上传和监测,本文针对220k V输电线路,设计了基于低功耗广域网(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LPWAN)技术实现导线接头温度的物联监控网络的架构方案,突破单纯的传感监控,填补了电力数据监测的一块盲区。此监测系统包括有CC2530和STM32单片机、光纤温度传感器、Zig Bee模块、Lo Ra模块、NB-Io T模块、太阳能供电系统以及上位机监测部分。信息采集终端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Lo Ra和NB-Io T通信方式上传至人机交互界面,实现远程监测,并可以对异常点进行报警,以便于及时处理故障。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可以准确地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PC端和移动端,并能实现及时报警功能,供电系统可以在户外持续有效工作,并具有低功耗特性。本文设计实现的主要工作如下:(1)可靠的供电方案。本文采用太阳能和锂电池相结合的供电方案,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以及太阳能锂电池控制器,并且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过放保护、过放恢复等管理保护电路,保障监测系统的持续运行。(2)温度信息的有效采集。采集终端采用“CC2530+光纤温度传感器”的解决方案,传感装置不受高压、强电磁场环境影响,采集的温度信息通过Zig Bee自组网汇聚到相应的网关节点。(3)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各网关节点间通过Lo Ra多跳组网技术实现数据的中继感知和网络间共享,网络末端设置一个主节点,利用NB-Io T将数据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4)上位机远程监测和报警。人机交互界面采用“透传云”管理系统,通过添加设备,实现数据的显示和报警功能,并可以查看历史数据信息。(5)整体实现低功耗性能。通过各部分硬件电路的搭建和软件部分的设计,使系统在工作和休眠状态之间交替运行,以达到低功耗运行的目的,延长监测系统的使用寿命。

王利岗[8](2020)在《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文中研究指明自然崩落法采矿是指采用拉底造成的应力重分布诱导矿石崩落的采矿方法,该采矿方法尤其适用于矿体厚大的低品位矿山,并可以显着提高开采效率、降低采矿成本、提高生产强度,提升矿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采矿方法生产工艺先进,具有一定规模效益,但同时优缺点也非常明显,需要很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在自然崩落法回采过程中,矿体崩透地表前,相当于空场条件下放矿,如果放矿速度过快,会使崩落顶板与存窿面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一旦上覆矿岩大范围集中崩落,极有可能产生破坏性极强的冲击气浪,伤害井下作业面人员、破坏作业设备;同时,拉底活动产生的应力重分布会降低底部结构强度,持续崩落到达地表后还有可能导致地表大范围快速塌陷,容易引发地表滑坡等地质灾害并可能导致后期出矿困难。本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我国云南省迪庆高原腹地的普朗铜矿,该矿是我国1999年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铜多金属矿,其矿体厚大但较为破碎,产状倾斜、断层交错、节理裂隙发育,较为适合采用自然崩落法进行大规模开采。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开采面临岩体崩落发展行为不确定、状态不可知、地表沉降塌陷的发展演化对井下出矿的影响难以准确评估等难题,需要通过工程岩体监测技术手段对整个自然崩落发展的全时空演化过程进行数据解读。分析并总结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崩落作用机制及具体监测需求,研发和构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综合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自然崩落发展演化过程在点-线-面-体多维空间上的多尺度精细化数据表征,基于实际发生的多尺度融合数据揭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全时空演化的基本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研究根据国内外对自然崩落法开采过程实施监测和观测的方法调研,结合矿区地质条件及生产工艺特点对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演化各阶段的崩落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受应力崩落、重力崩落、断层诱导崩落三种机制的综合和交替控制,归纳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监测需求及对监测系统的要求,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监测技术及相应装备,构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框架,为后续自然崩落发展全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上覆矿岩崩落发展规律研究依据多尺度综合监测系统的过程数据,分析了普朗铜矿首采区上覆矿岩崩落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通过基于大尺度矿岩崩落空间范围内微震事件累积视体积和能量指数的顶板崩落发展趋势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圈定崩落顶板的松动区、孕震区、弹性区等岩体的阶段特征分区;根据2#溜井空孔监测数据修正了采前数值预测的顶板矿岩平均崩落速度,根据TDR监测数据验证了采前数值模拟关于顶板崩落西侧崩落快于东侧等结论;通过分析微震事件在断层周围的时空分布规律,评估断层活化对断层附近重要设施区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监测数据时程分析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过程分为初始拉底阶段、初始崩落阶段、崩落发展阶段以及崩透地表以后四个发展阶段,指出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受拉底推进爆破扰动、断层活化诱导以及首采区岩体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控制,归纳出普朗铜矿上覆矿岩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过程的总体规律。(3)自然崩落法开采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通过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过程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首采区地质条件以及其他监测手段数据对拉底早期地表塌陷坑以及地表整体塌陷后坑底小型天窗群的成因进行分析,利用监测数据圈定地表塌陷变形范围,将地表塌陷面积与拉底面积统计结合分析,判断地表塌陷范围的发展趋势;将监测掌握的各区域塌陷变形量化数值过程变化与放矿管理软件计算的出矿高度进行比对分析,实现了立体空间上矿岩崩落发展程度的量化评估,为调整拉底和放矿策略提供数据指导;对普朗铜矿塌陷坑崩落角进行了经验法估计,分析了现状崩落角较大的原因;根据剖面监测数据分析了井下放矿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总结了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的发展演化可分为沉降准备、地表连续-不连续沉降、区域塌陷显现、初始崩透地表、塌陷范围持续扩大发展五个阶段。指出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和塌陷主要受断层破碎带作用、拉底推进与放矿出矿作用、地表地形作用以及地表水的作用等多因素的综合控制,地表塌陷范围随井下拉底面积的发展呈现出线性关系,可以根据地表塌陷面积随拉底面积变化的拟合直线关系式预测和判断地表沉降塌陷范围的后续发展趋势。对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开采两年多来持续监测获取的多尺度监测数据融合分析,揭示了该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总体规律,为生产工艺参数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自然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保障。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诸多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及低品位厚大矿体的大规模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哲[9](2019)在《分布式电缆温度在线监测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电力负荷需求,城乡电网建设中使用的电力电缆比例急剧增加,导致电力电缆检测和维护的难度和工作量增加。在大型冶金,化工,电厂,变电站等企业中,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力负荷,电缆使用量的增加,大量电缆铺设在长而复杂的电缆沟中。这些电缆长时间在高压和高电流环境下运行,可能导致温度升高和异常温度,导致电缆爆炸和火灾。本课题针对电缆的防火问题,研究一种分布式电缆温度在线监测系统。首先论述了电力电缆温度的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现状。当前技术普遍存在测量精度不高、施工复杂、成本过高、集成度较差等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安全可靠、低成本、简单易行的新型测温技术,实现对电力电缆的温度准确实时监测,进而实时掌控电缆的载流量及负荷程度等信息。随着新兴的智能传感技术、芯片化技术可全方位提高智能电网各个环节的信息感知深度、广度以及密度,故本文设计的分布式电缆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嵌入式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温度监测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对电力电缆的进行在线温度监测,本系统由前端温度监测系统、终端控制器、上位机监视系统三部分组成,前端温度检测系统采用电子标签和温度传感集成芯片完成对电缆的温度采集,通过天线发送给终端控制器,各个终端控制器负责对接受来的温度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等操作,最后将温度信息上传给上位机监视系统,各部分协调工作为电缆的温度监测提供了最优解决方案。最后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营口供电公司所辖配电线路上完成分布式电缆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的现场安装,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够实时准确地对电缆温度进行测温,避免了电缆火灾故障的发生。该论文有图42幅,参考文献65篇。

张学财[10](2019)在《核电厂数字化堆芯冷却监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堆芯冷却监视系统(ICCMS)是压水堆核电厂的重要系统之一,主要实现反应堆堆芯温度测量和反应堆压力容器水位测量,是核电厂事故后监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属于安全级(1E)系统。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秦山二期ICCMS系统已不能满足电站的运行要求,存在部件停产、设备老化、数据显示单一和维护检验难度大等问题,影响核电厂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因此采用新的技术方案替代现存的ICCMS系统势在必行。FirmSys平台产品是广利核公司针对核电厂安全级控制系统开发的数字化产品,已在反应堆保护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但在两环路压水堆ICCMS系统中无应用经验。本文将基于FirmSys产品,从需求分析、开发平台选择、系统设计、软硬件实现等方面搭建适用于秦山二期核电厂的数字化ICCMS系统,并通过测试验证手段验证搭建的数字化ICCMS系统是否满足客户需求。本文还将重点解决核电站操作员重点关注的问题:如原ICCMS系统运行期间,未励磁设备无法确定状态且故障后无报警指示;画面分散,想要得到精确的堆芯温度情况,需要对比查看多个指示仪表,不利于操作员的迅速判断。本文通过优化系统结构,增加定期试验和自诊断功能报警,以及画面集中显示等功能,能解决当前系统存在的问题,可靠性更高,且相比于原系统优势更明显,如自诊断功能和定期试验方案覆盖范围更广、诊断更便捷,设备的计算和采集精度更高,算法更优化,人机界面更友好。目前数字化的ICCMS系统在秦山核电二期核电厂中已成功应用。该系统自投入运行以来状况良好,实现了预期的功能,达到了预定技术指标,说明新算法完全满足原设计的工艺需求,彻底解决了原系统存在的问题,保证了电厂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二、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的可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的可用性(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宣城电网的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输电线路的覆冰形成条件和特点
        1.1.2 安徽电网及覆冰情况介绍
        1.1.3 宣城电网覆冰情况介绍
    1.2 覆冰在线监测技术国内外发展、应用情况
        1.2.1 国外覆冰监测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覆冰监测技术的发展
    1.3 宣城地区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3.1 输电线路运维的要求
        1.3.2 输电线路检修的要求
        1.3.3 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要求
    1.4 现有覆冰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面向宣城电网的覆冰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2.1 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设计要求
        2.1.1 基本功能要求
        2.1.2 技术指标要求
    2.2 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总体架构
    2.3 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设计研究
    2.4 电源、通讯元件选取和传感器布置
        2.4.1 取电模块设计
        2.4.2 通信方式设计
        2.4.3 气象采集元器件安装布置
    2.5 基于观测数据的状态方程选取和风险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设计研究
    3.1 监测分机硬件整体设计
    3.2 处理器的选择
    3.3 GPRS通信接口电路
        3.3.1 无线通信模块MC55i
        3.3.2 MC55i与 LPC2368 接口电路
        3.3.3 MC55i与 SIM卡接口电路
    3.4 电源电路和供电方式选择及布置
        3.4.1 感应取电
        3.4.2 铅酸蓄电池充放电特点
        3.4.3 太阳能电池对硅能蓄电池
    3.5 模拟量与数字量采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覆冰监测系统信息采集单元选取及布置方案研究
    4.1 传输线和传感器布置的总原则
    4.2 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装置布线优化
    4.3 拉力和倾角传感器选择
        4.3.1 拉力传感器选择
        4.3.2 双轴倾角传感器传感器选择
    4.4 结合覆冰监测站点建设的采集装置布置优化
        4.4.1 观冰点布置平面
        4.4.2 图像采集传感器元件布置和选择
        4.4.3 温湿度和风速风向采集传感器元件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输电线路覆冰厚度计算模型的优化及验证
    5.1 架空输电线路应力与覆冰厚的关系
        5.1.1 输电线路导线力学基础
        5.1.2 悬挂点等高的情况
        5.1.3 悬挂点不等高的情况
        5.1.4 基于拉力传感器的覆冰厚度计算
    5.2 基于观冰站点模拟导线图像识别厚度
        5.2.1 模拟导线与运行导线高度差对覆冰厚度的影响
        5.2.2 海拔对覆冰厚度的影响
        5.2.3 导线运行温度温度对导线覆冰的影响
    5.3 覆冰厚度回归方程验证
        5.3.1 回归分析法介绍
        5.3.2 解决思路
        5.3.3 样本选择
        5.3.4 覆冰厚度关系特点
        5.3.5 特殊线路条件下的计算
    5.4 覆冰灾害风险分析及预警
        5.4.1 特殊线路条件下的计算
        5.4.2 风险评估
        5.4.3 不同重要程度线路的覆冰预警及处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基于局放信号分析与智能识别技术的带电检测集成化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设备局放检测方法
        1.2.2 电缆局放检测辨识研究现状
        1.2.3 电缆局放在线检测及装置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缆局放规律研究
    2.1 引言
    2.2 电缆局放原因分析
        2.2.1 XLPE电缆的特点
        2.2.2 局放原因分析
        2.2.3 影响局放的参数
    2.3 局放规律分析
        2.3.1 局放PRPD谱图
        2.3.2 电缆局放数学模型
        2.3.3 局放在电力电缆中的衰减特性
    2.4 仿真分析
        2.4.1 电缆局放原因仿真
        2.4.2 局放规律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缆局放信号采集处理
    3.1 引言
    3.2 局放在线监测信号处理架构
    3.3 局放信号采集处理
        3.3.1 高速信号反射的处理
        3.3.2 高速信号延时的处理
        3.3.3 高速信号串扰的处理
    3.4 采集信号预处理
        3.4.1 小波去噪处理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卷积的电缆局放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卷积神经网络原理
        4.2.1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4.2.2 卷积神经网络流程
    4.3 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电缆局放检测算法设计
        4.3.1 CNN卷积参数更新改进
        4.3.2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参数更新优化
        4.3.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局放检测识别
    4.4 仿真分析
        4.4.1 不同影响因素对识别结果的影响仿真
        4.4.2 不同识别算法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PGA的电缆带电检测装置开发
    5.1 引言
    5.2 装置总体方案
        5.2.1 整体方案设计
        5.2.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5.2.3 主要部件选型及参数选择
    5.3 软件模块
        5.3.1 软件模块功能
        5.3.2 通信设计
        5.3.3 存储设计
        5.3.4 软件模块界面
    5.4 装置模拟测试
        5.4.1 测试环境的搭建
        5.4.2 放电电极的制作
        5.4.3 实验室测试
        5.4.4 现场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UTO线路下轨道交通信号的电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轨道交通信号电源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UTO线路信号电源配置情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轨道交通信号电源系统概述
    2.1 轨道交通信号电源系统基本组成
        2.1.1 电源屏
        2.1.2 UPS系统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号电源系统组成方案设计
    3.1 电源屏设计方案
        3.1.1 智能电源屏控制方案设计
        3.1.2 智能电源屏的工作模式
    3.2 UPS系统设计方案
        3.2.1 UPS主电路设计方案
        3.2.2 UPS控制电路设计
        3.2.3 UPS配电方案设计
        3.2.4 双UPS控制方案设计
        3.2.5 蓄电池材料选型
        3.2.6 UPS蓄电池充放电的优化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电源系统重要参数设计
    4.1 智能电源屏容量计算
    4.2 UPS容量计算
    4.3 蓄电池容量计算
    4.4 主要电力变换电路参数计算
        4.4.1 AC-DC主要参数(变比、晶闸管额定电压)
        4.4.2 AC-DC-AC主要参数(IGBT最低耐压)
    4.5 UPS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TO线路下信号电源系统监测与故障处理
    5.1 电源系统的在线监测
        5.1.1 监测系统组成
    5.2 故障处理
        5.2.1 信号电源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式
        5.2.2 电源系统故障应对办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所做的工作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基于状态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柴油机故障传统监测诊断方法概况
        1.2.2 柴油机故障智能监测诊断技术研究概况
        1.2.3 IETM技术发展概况
    1.3 前人的研究成果
        1.3.1 柴油机监测诊断方面研究成果
        1.3.2 智能诊断技术研究成果
        1.3.3 IETM技术研究成果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分类与预警诊断技术
    2.1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分类及其特征信号
        2.1.1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分类
        2.1.2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特征信号类型
    2.2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监测预警方法
        2.2.1 基于统计特征参量分析的时域信号监测预警方法
        2.2.2 基于振动信号角域分析的故障诊断预警方法
        2.2.3 基于振动信号时频分析的故障监测预警方法
        2.2.4 基于振动信号自适应的EMD智能预警方法
        2.2.5 基于K近邻的柴油机故障识别预警方法
    2.3 柴油机故障预警诊断技术难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柴油机连杆轴瓦故障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3.1 连杆小头衬套滑移故障
        3.1.1 连杆小头衬套滑移故障机理
        3.1.2 连杆小头衬套滑移故障特征与监测难点分析
    3.2 连杆轴瓦磨损故障
        3.2.1 连杆轴瓦磨损故障类型与传统监测方法
        3.2.2 连杆轴瓦磨损故障特征
    3.3 基于SAW无线测温技术的轴瓦磨损类故障预警与诊断方法研究
        3.3.1 SAW无源无线测温原理
        3.3.2 基于SAW的连杆轴瓦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3.3.3 信号处理装置的设计
        3.3.4 软件系统的设计
    3.4 实验验证
        3.4.1 高速单缸机配机试验
        3.4.2 轴瓦磨损故障模拟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油机曲轴弯曲微变形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4.1 曲柄连杆简化模型的理论分析计算
        4.1.1 曲柄连杆力学模型分析
        4.1.2 曲柄模型简化
        4.1.3 横向力作用下曲轴受力分析
        4.1.4 弯曲形变对于横向力作用下曲轴受力影响
    4.2 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的故障特征研究
        4.2.1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4.2.2 仿真过程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曲轴弯曲微变形故障监测预警方法
    4.4 故障案例验证
        4.4.1 传感器与测点布置
        4.4.2 故障现象描述
        4.4.3 数据分析与故障诊断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智能预警诊断系统设计
    5.1 基于缸盖振动信号概率密度分布的柴油机输出功率识别算法
        5.1.1 缸盖振动信号截止滤波预处理
        5.1.2 基于自适应EMD分解的缸盖振动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5.1.3 基于振动速度概率密度分布的功率识别方法
    5.2 基于改进KNN的柴油机故障报警阈值动态自学习算法
        5.2.1 训练集的构建
        5.2.2 K值的确定
        5.2.3 报警阈值动态学习方法
    5.3 柴油机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5.3.1 系统总体设计
        5.3.2 硬件方案
        5.3.3 软件方案
    5.4 工程应用案例
        5.4.1 故障情况
        5.4.2 报警信息与监测数据分析
        5.4.3 故障原因探究
        5.4.4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架构设计
    6.1 IETM平台的功能模块
        6.1.1 多媒体制作工具
        6.1.2 XML编辑器
        6.1.3 公共源数据库
        6.1.4 发布引擎
        6.1.5 浏览器
    6.2 标准IETM内容模块
    6.3 IETM的开发流程
        6.3.1 数据模块编码
        6.3.2 数据模块需求列表(DMRL)编制
    6.4 基于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架构设计
        6.4.1 架构设计
        6.4.2 具体实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环网柜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电气量检测法
        1.2.2 电气量检测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局部放电传感器的研制
    2.1 高频电流传感器的研制
        2.1.1 高频电流传感器理论分析
        2.1.2 高频电流传感器参数的选择
        2.1.3 高频电流传感器匝数N及积分电阻的关系
        2.1.4 高频电流传感器性能测试
    2.2 暂态对地电压传感器的研制
        2.2.1 暂态对地电压产生机理
        2.2.2 暂态对地电压传感器理论分析
        2.2.3 暂态对地电压传感器设计
        2.2.4 暂态对地电压传感器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环网柜局放在线监测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2 高频电流传感器调理电路
        3.2.1 放大模块
        3.2.2 检波模块
        3.2.3 积分模块
    3.3 暂态对地电压传感器调理电路
        3.3.1 滤波模块
        3.3.2 放大模块
        3.3.3 高速比较模块
    3.4 监测系统放电强度标定
        3.4.1 HF检测法放电量标定
        3.4.2 TEV检测法局放强度评价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局部放电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4.1 局放测试平台搭建及放电模型制作
        4.1.1 试验平台组成
        4.1.2 放电模型制作
    4.2 数据预处理
        4.2.1 数据滤波处理
        4.2.2 数据归一化
    4.3 特征提取方案
        4.3.1 小波包能量谱
        4.3.2 统计特征参数
        4.3.3 分形特征参数
    4.4 局部放电特征提取
        4.4.1 小波包能量特征的提取
        4.4.2 统计特征参数的提取
        4.4.3 分形特征参数的提取
    4.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研究
        4.5.1 BP神经网络算法
        4.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特征识别结果
        4.5.3 特征向量混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网柜在线监测系统软件开发及现场测试
    5.1 监测系统软件方案
    5.2 监测系统软件开发
        5.2.1 无线通讯模块
        5.2.2 故障判别模块
        5.2.3 数据存储模块
        5.2.4 数据显示模块
        5.2.5 纵向比较模块
        5.2.6 局放类型识别模块
    5.3 监测系统现场试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7)基于LPWAN高压输电导线接头温度的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导线接头温度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LPWAN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系统整体设计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系统整体架构
    2.3 本章小结
3 温度传感器和供电方案的选择
    3.1 导线接头发热故障分析
    3.2 高压导线接头温度监测要求
    3.3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3.4 监测系统常用供电方式
        3.4.1 CT取电
        3.4.2 激光供电
        3.4.3 其他供电方式
    3.5 系统供电方案的选择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通信方案的设计
    4.1 常用通信方式
        4.1.1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4.1.2 GPRS和5G技术
        4.1.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4.2 ZigBee技术
    4.3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
        4.3.1 LoRa技术
        4.3.2 NB-IoT技术
    4.4 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信息采集与传输
    5.1 系统的硬件设计
        5.1.1 信息采集终端的硬件设计
        5.1.2 子节点的硬件设计
        5.1.3 主节点的硬件设计
    5.2 系统的软件设计
        5.2.1 信息采集终端的软件设计
        5.2.2 子节点的软件设计
        5.2.3 主节点的软件设计
    5.3 监测界面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测试与分析
    6.1 外观图
    6.2 上位机数据显示
    6.3 报警测试
    6.4 低功耗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然崩落法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自然崩落发展规律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自然崩落过程监测及其分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与开采工程条件分析
    2.1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1.5 主要岩性和断层分布
        2.1.6 结构面统计调查结果
        2.1.7 主要岩石物理力学特性
        2.1.8 地应力
    2.2 开采工程条件
        2.2.1 矿岩崩落特性
        2.2.2 采矿方法
        2.2.3 开采顺序
        2.2.4 矿块构成
        2.2.5 回采工艺
        2.2.6 放矿与生产管理
3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研究
    3.1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监测需求分析
        3.1.1 自然崩落开采过程的风险分析
        3.1.2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监测需求分析
    3.2 自然崩落时空演化过程的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框架
        3.2.1 系统方案制定
        3.2.2 系统网络架构
    3.3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过程多尺度监测技术与装备
        3.3.1 基于空孔视频/图像的顶板崩落监测
        3.3.2 基于TDR时域反射法的顶板崩落高度监测
        3.3.3 微震监测
        3.3.4 地表沉降塌陷监测
        3.3.5 多尺度监测一体化综合平台
    3.4 本章小结
4 上覆矿岩崩落发展规律
    4.1 背景
    4.2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的自然崩落发展规律研究
        4.2.1 基于微震数据的规律研究
        4.2.2 基于2#溜井空孔监测数据的规律研究
        4.2.3 基于TDR监测数据的规律研究
        4.2.4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圈定崩落顶板范围
    4.3 断层活化对重点监测区域的稳定性影响分析
        4.3.1 断层周边微震事件分布规律
        4.3.2 断层及井下出矿对重点设施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4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演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自然崩落法开采的地表沉降规律
    5.1 基于监测数据的早期地表塌陷坑成因的解释与分析
        5.1.1 背景
        5.1.2 基于监测数据的地表塌陷坑成因分析
    5.2 地表沉降塌陷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2.1 利用监测数据圈定地表沉降塌陷范围的统计分析
        5.2.2 基于动态监测数据的崩落角与沉陷范围分析
        5.2.3 井下放矿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5.3 地表小型天窗群成因分析
    5.4 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发展演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分布式电缆温度在线监测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缆温度在线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2 电缆测温理论及系统方案总体设计
    2.1 电缆测温基础理论
    2.2 总体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前端温度检测模块研究
    3.1 系统整体设计
    3.2 射频前端电路
    3.3 模拟前端电路
    3.4 数字基带电路
    3.5 温度传感器设计
    3.6 系统应用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分布式温度终端控制系统研究
    4.1 控制系统设计
    4.2 主控模块的电路设计
    4.3 射频收发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设计
    5.1 主程序软件设计
    5.2 前端温度检测系统标签的程序设计
    5.3 底层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现场应用研究
    6.1 应用现场情况
    6.2 现场应用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核电厂数字化堆芯冷却监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ICCMS系统需求分析
    2.1 功能描述
        2.1.1 堆芯温度测量功能
        2.1.2 反应堆压力容器水位测量功能
        2.1.3 堆芯冷却监测功能
    2.2 设计要求
        2.2.1 运行条件要求
        2.2.2 总体设计要求
        2.2.3 软件需求
        2.2.4 硬件性能要求
    2.3 非功能需求分析
        2.3.1 维护
        2.3.2 诊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化平台与ICCMS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3.1 FirmSys平台简介
        3.1.1 硬件配置
        3.1.2 软件及软件工具
        3.1.3 安全控制显示
        3.1.4 网关
        3.1.5 平台自诊断
    3.2 FirmSys平台适应性分析
        3.2.1 依据法规与标准
        3.2.2 运行条件要求
        3.2.3 维护功能
        3.2.4 定期试验
        3.2.5 设备鉴定
        3.2.6 性能指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范围
        4.1.2 系统功能
        4.1.3 系统设备分级
        4.1.4 系统特性
        4.1.5 接口功能
        4.1.6 系统结构
        4.1.7 系统配置
    4.2 系统详细设计
        4.2.1 信号处理子系统设计
        4.2.2 电源子系统设计
        4.2.3 显示和记录子系统设计
        4.2.4 机柜和盘台子系统
        4.2.5 KIT通信站设计
        4.2.6 自诊断和定期试验
        4.2.7 维护和故障修复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硬件实现
    5.1 硬件实现
        5.1.1 硬件设备选取
        5.1.2 柜内接线设计
        5.1.3 控制柜选取与布置
        5.1.4 P10台面布置
    5.2 软件实现
        5.2.1 算法实现
        5.2.2 画面采集功能实现
    5.3 自诊断及定期试验功能实现
        5.3.1 自诊断功能实现
        5.3.2 定期试验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验证与结果分析
    6.1 测试环境
        6.1.1 测试范围
        6.1.2 测试准备
        6.1.3 测试环境
        6.1.4 测试装置及测试工具
    6.2 单体测试
    6.3 集成测试
        6.3.1 集成测试项总表
        6.3.2 堆芯温度水位功能测试
        6.3.3 报警功能测试
    6.4 系统测试
        6.4.1 系统测试项总表
        6.4.2 响应时间测试
        6.4.3 系统负荷与裕量测试
        6.4.4 记录容量测试
        6.4.5 与KIT通讯的通讯站的功能测试
    6.5 测试结果
        6.5.1 单体测试执行结果
        6.5.2 集成测试执行结果
        6.5.3 系统测试执行结果
        6.5.4 不符合项结果汇总
        6.5.5 工厂测试结论
    6.6 客户验收测试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的可用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宣城电网的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系统研究[D]. 胡志珍.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局放信号分析与智能识别技术的带电检测集成化装置研究[D]. 王悦. 东南大学, 2021
  • [3]UTO线路下轨道交通信号的电源系统设计[D]. 孙梦剑.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电力设备状态监测大数据发展综述[J]. 方静,彭小圣,刘泰蔚,陈玉竹,李文泽,文劲宇,熊磊,王浩鸣.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0(23)
  • [5]基于状态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高志龙.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6]环网柜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研制[D]. 王坤涵.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LPWAN高压输电导线接头温度的监测系统[D]. 赵健.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D]. 王利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9]分布式电缆温度在线监测系统应用研究[D]. 王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10]核电厂数字化堆芯冷却监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学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5)

标签:;  ;  ;  

电缆头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的可用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