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及其儒家渊源

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及其儒家渊源

一、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及其儒学根源(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丽[1](2020)在《冯梦龙《智囊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赵鹏程[2](2019)在《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冯梦龙是晚明着名的文学家、戏曲家。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冯梦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作品上,对其“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三言”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冯梦龙受当时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在“三言”的编撰过程中,将自己的“情理观”渗透其中。本文试图在美学的视角下,通过收集、整理冯梦龙零散的文艺思想,结合晚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审美背景,探讨冯梦龙“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情理观的审美内涵,及冯氏“情理观”在“三言”中的体现。本文主要从情理冲突入手,通过对冯梦龙“三言”宋元话本改编篇目及其他篇目的研究,具体分析“三言”作品体现出的中和审美价值观;从情理冲突的角度切入,具体阐释审美范畴——喜剧与悲剧,并且分析冯氏“情理观”影响下“三言”作品中体现出的喜剧与悲剧。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从宏观的角度介绍明朝中后期政治、经济背景,及其对当时时代审美风尚及文艺审美风格的影响。第二,重点分析冯梦龙“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之“情理观”的审美内涵,并通过对“三言”文本内容的研究,将冯梦龙零散的理论与文本结合起来,阐释冯梦龙“情理观”的审美内涵及其在“三言”中的体现。第三,从哲学思潮、文学思潮、冯梦龙个人经历等三方面分析冯梦龙“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之“情理观”的成因。第四,从情理冲突的角度出发,对审美范畴——悲剧与喜剧作出简单的论述。

张浩[3](2014)在《冯梦龙“情教说”对其创作实践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冯梦龙是晚明着名的白话小说作家和小说批评家,他提出的“情教说”是晚明“尊情”思潮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冯梦龙的“情教说”是在明代“心学”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针对晚明政治腐败、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塑造文学形象,重建晚明社会的伦理道德。为达此目的,冯梦龙创作了“三言”、《情史》等系列小说,系统地表述了他欲立“情教”的思想主张。他的“情教说”将晚明的“尊情”思潮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但是,受冯梦龙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影响,他的“情教说”也有其自身的矛盾性,特别是“情教说”在反对“名教”的同时,最终却与“名教”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冯梦龙的“情教说”既有时代思潮的进步性,又有传统观念的腐朽性。本文以冯梦龙的“情教说”为研究对象,拟对冯梦龙的“情教”说进行系统梳理,并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进一步理清“情教说”的发展脉络和精神实质。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冯梦龙“情教说”的研究情况做了一个综述,包括对他创作实践的研究和“情教说”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学界对冯梦龙“情教说”及其创作实践研究的学术前沿。第二章主要介绍冯梦龙的生平及创作概况,从他的人生经历到创作各种体裁的作品进行概括地介绍。第三章研究的是“情教说”产生的思想基础,主要介绍了对“情教说”产生形成影响的几个主要因素,其中有王守仁的“阳明心学”,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至情说”。晚明的进步思想学说和文学思潮深刻影响了冯梦龙的“情教说”,同时,冯梦龙的“情教说”反过来又将晚明时代的“尊情”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分别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介绍了“情教说”形成的过程和发展阶段;从“情教说”构成空间维度的角度介绍了“情教说”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第五章研究的是“情教说”对冯梦龙创作实践的影响和历史评价,分别从“崇尚进步的爱情观”、“反对传统的贞操观”、“尊重商人的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冯梦龙在“情教说”指导下的文学创作实践。并对冯梦龙“情教说”做出总体评价,主要是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情教说”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冯梦龙以“教诲诸众生”为目的而设立“情教”,并同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名教”针锋相对,其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冯梦龙所要设立的“情教”作为一种“教”,其学说不仅缺少实际内容,难于自成一派,而且名实不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冯梦龙高估了自己实力与影响。

邓瑗[4](2013)在《论20世纪初(1900-1917)中国小说的情感书写》文中指出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一个情感充沛的文学时代。在梁启超举起“小说界革命”的旗帜,提倡政治小说、历史小说、社会小说的同时,一种书写情感的倾向也在逐渐兴起。从符霖、吴趼人,到徐枕亚、吴双热、李定夷,写情小说的创作由点的观照发展为面的阵势,作家们对情感本质的探问与为“情”正名的倾向也使这些作品总是归结为对情感的认同或感慨。所谓“情感书写”是指’20世纪初(1900—1917)的小说家在文本中对情感的突出表现。它既是一种题材上的限定,写情小说在20世纪初的诞生与发展为情感书写提供了依托;又是一种阐释方式的呈现,从情感的角度进入故事成为这些作品不约而同的取向。按照对情感的不同界说,20世纪初的情感书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以吴趼人、林纾的小说为代表,他们倡导的夫妇之情与姊弟之情,将情感对象定位为一种身份与角色;其二以徐枕亚、李定夷、周瘦鹃等作家作品为代表,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情感对象脱离了脸谱化的形象与程式化的行为规范,以个体的身份参与情感关系。两种类型的嬗变与更替,显示了个性解放的思潮在“五四”以前若隐若现的演变轨迹,它虽然没有采用“自由”、“个性”等更具西方色彩的话语,但依然凭借传统的承续与新变发出了自己潜在却并不微弱的声音。两种情感书写之间并非不可沟通,从《恨海》的接受方式来看,当时的读者对第一种情感书写进行了“创造性的误读”,纯洁、感伤、残缺,作为《恨海》的主要评价,实际上开启了徐枕亚等人的情感书写。在具体的情感体验中,情感主体越出了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陷于一种无法把控的境地;强烈的情感总是将他们引向悲情的处境,既不能恢复原有的秩序化生活,也难以通过“太上忘情”来实现解脱,对情感的推崇最终走向了它的反面——对情感的恐惧。情感被体验为一种人性的原质,如同塞壬的歌声,是人类极度渴望却又不得不抵抗的诱惑。最后,新文学的冲击促成了情感书写在1917年之后的转变。新文学作家对“爱情”、“恋爱”的意义建构,切断了与古代“性”、“情”之辨之间的联系,从生物学的本能说与慰藉人生的角度为情感确立了充足的合法性。于是,在情感受挫后,批判的矛头不再指向情感自身,不合理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作为一个逐渐被意识到的要素进入了作家们的视野。情感书写在“五四”时期的转变,既来自新文学的影响,也不乏“鸳鸯蝴蝶派”作家在市场效应的诱惑下主动迎合的成分,并且情感自身的发展也要求摆脱沉重的心理负担,为悲剧的产生寻找合法的责任承担者。由此,多种力量的交相作用使清末民初的情感书写最终被时代所淘汰,成为一座美丽却注定无法修复的古文明遗迹。

康艺馨[5](2012)在《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与“三言”》文中研究表明冯梦龙的文学思想表现在很多方面,并且逐一地体现在“三言”中,虽然“三言”中的很多作品并不是冯梦龙本人所亲自完成的,然而他在改写以及整理的阶段必定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人生体悟融入其中,例如他对入话和定场诗地编辑等等,在选择不同故事、不同材料的同时,均可以看出他的善恶标准和审美价值取向。冯梦龙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情教思想、适俗思想以及编纂原则三个方面。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对“三言”有很多影响,这些影响既在“三言”的入话以及题材、情节等话本小说的形式上有所渗透,又更大程度地体现在“三言”的主题思想上。而造成冯梦龙这样的文学思想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冯梦龙复杂文学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经历分不开。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与“三言”统一起来,做到从总体到个别的原则,即先总体分析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地体现,然后具体分析其文学思想在“三言”中地体现。

刘瑞丽[6](2011)在《“三言”叙事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冯梦龙的“三言”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集的代表,在文学创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从社会方面来讲,它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16世纪到17世纪的某种程度上的浓缩,并且它本身也对这种浓缩做出了阐释。那么,我们对其在深层次进行叙事理论上的关注、研究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论文先从叙事作品的叙事元始入手,论证“三言”的叙事元始的时间跨度与凝止的运用手法,以及叙事元始的时间表现形态。而从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对比中探讨“三言”的叙述时间速度,疏密相生。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在叙事者的参与下发生异变,顺序、倒叙、预叙成为时间变异形态的主要方式。“三言”中存在很多时间神仙鬼怪之异事,那么时间幻化也成为叙事者的一种叙事谋略。而自然时间的人文化,使得民族化的时间刻度成为叙事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叙事技巧。论文将视角分为两大类,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静态视角包括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在“三言”中,其视角往往采取全知视角,叙事者拥有全知全觉的资格。然而全知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作品在全知视角的范围内也存在着限知视角。而局部的限知合成文本的全知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视角的流动就是视角的动态形态。视角落定之处为聚焦,视角忽视之处为盲点,聚焦和盲点抛开视角的动、静之分,深入文本内部,展现叙事作品视觉与被感知的东西之间的关系。论文将意象的流变进行探析,探析意象的涵义。进而分析“三言”叙事意象的类型,对人物意象和数意象提出见解。最后对“三言”中意象的叙事功能做出总结,认为意象叙事能够贯穿叙事情节,产生意义辐射的功能。

赵俊[7](2011)在《中西“面子”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子”在各种形态的国家中都存在,在中国尤为明显并形成了独有的面子文化,但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使面子的表现形式、内涵都出现很大的差别,在面子的维护策略上也出现异同。中国强调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为轻的观念,因此面子也注重“积极面子”;西方强调追求自我,释放自我,偏重于“消极面子”。因此掌握中西“面子”的不同对跨文化交际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子”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地利用教学策略解决教学中面子障碍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中西“面子”的不同,并根据中西“面子”差异找出正确的面子维护策略,并在这种策略用于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王晓旭[8](2011)在《从曹雪芹的情教思想看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兼谈香菱形象的结构功能》文中研究指明“情教”说,就是晚明至清初“尊情”思潮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思潮,它既是对曾经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反叛,又是对晚明以来“情有者理必无”的至情论的反拨。香菱是作者笔下情教世界的一支荷花,香菱在《红楼梦》中是所有女子中第一个出场的,也是最后一位谢幕者,她经历和见证了贾府富贵场和大观园温柔乡的林林总总,和《红楼梦》所有女儿一样命运悲惨,但香菱又是独特的,而香菱之独特在于她就是精华,出淤泥而不染,并且是这两种世界的联通者、调剂者,是情教世界和礼教世界的中通者,是作者寄予厚望的理想化身,希望她能承上启下,实现“情理”并存的美好理想----既在泥淖(喻礼教世界)中应得到怜爱,从而芳艳香醇与整个泥池相映成辉互相怜爱,结果,现实的残酷打破了梦想,最终荷花凋零。这一切源于礼教的异端极端强大,破灭了作者的理想,最终所有女子对应“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结局,所有的精华归于幻灭,只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香菱这个第一个出场的女子,虽然戏份不多,但贯穿了整部书,是《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无法替代的重要人物,她的身世和苦难经历,其实都影射了作者曹雪芹自己。她代表了曹雪芹由一个封建繁荣家族走向注定要衰败的大家族。向世人展示了封建大家族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全面腐败的过程,预示着整个封建社会“不可挽回的衰败”;她是《红楼梦》中最命苦的女子,她的经历真是曹雪芹对自己命运的叹息;她又是最单纯的女子,这种看破红尘的淡雅态度,真是曹雪芹希望的在无法抗争的命运面前摆脱悲苦的理想性格。

李雪梅[9](2010)在《论“三言”的“中和之美”》文中指出明代中后期,随着新的哲学思潮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通俗文学的创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累积型长篇小说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通俗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承继了宋元话本小说的创作经验,步入了文人短篇白话小说创作的新阶段,并达到了繁荣兴盛的历史局面,形成了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样式。在文学史研究领域,这些白话短篇小说被称为“拟话本”。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以其进步的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搜集整理了当时流行的拟话本小说,其中包括宋元旧作、明人创作,也收入了冯梦龙的个人创作,编辑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冯梦龙的家乡苏州一带,自明代中期以降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由于受到时代的审美风尚、个人创作动机、心态及市民阶层进步思想意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冯梦龙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价值观念与创作倾向。作为传统的儒士,他深受儒学“中和之美”的熏陶,在“三言”这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编撰与创作中浸透了“中和之美”的审美情趣与美学观念。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浸润下,小说结局大多呈现为大团圆的叙述模式,顺利实现了小说“劝善惩恶,教化众人”的社会文化功能。同时,作为封建时代的作家,其思想中的落后因素在“三言”的编辑中也有具体体现。本论文以“三言”的“中和之美”作为探讨对象,全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绪论:简述了“三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冯梦龙的复杂思想。梳理了近几年学界对“三言”研究的大体情况,特别是对“三言”“中和之美”研究的成绩和不足。第一章主要探讨“三言”中蕴含的“情”与“理”的“中和之美”。第一节从“情本论”和“情教论”两个层面进行讨论。冯梦龙认为“情”是力行礼教的前提,礼教应是“情”的内化。第二节从“三言”中描写的男女之情、父子之情、朋友之情入手,探讨情与欲、孝与利、义与利的融合统一,从个案研究的层面具体探讨了冯梦龙情教思想“情”与“理”的情感伦理关系的融合。第二章主要探讨“三言”体现的审美情感的“中和之美”。从“大团圆结局”、悲剧喜剧意识的角度探究“三言”中蕴含的平和雅正的审美情感。在小说的情节构成中,冯梦龙是以“大团圆结局”、悲剧喜剧意识的相互融合来缓和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给读者以和悦自足精神的慰藉。在审美领域概括了人际之间、天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和谐与统一,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涵。第三章主要探讨“三言”语言韵散结合、雅俗共赏的中和、凝练之美。可以说,“三言”在语言上不仅保留了市井阶层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融入了文人阶层的典雅格调,从而使叙述语言形式雅正而内容通俗,市井俚语穿插其间,生动活泼,又洋溢着浓厚的世俗趣味。第一节从白话、民间俗语的运用入手,分析“三言”语言的通俗性;第二节从“三言”诗词韵文的运用上论述“三言”语言雅正的形式与通俗内容的统一。

肖红[10](2008)在《试论红拂形象的嬗变》文中提出作为唐代侠义小说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虬髯客传》一直以高超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曲折婉转的叙事手法、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无不赢得了读者的赞誉,特别是红拂于乱世中慧眼识俊才、识豪杰,敢于弃封建道德礼教于不顾,深夜大胆私奔有志之士的侠女形象更是获得了无数人的喜爱,也引起了后世文人对她形象不断改写的兴趣。但是我们发现,在这些改写的作品中,红拂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迥异的个性特征。本文就以张凤翼的传奇《红拂记》、凌蒙初的杂剧《北红拂》、冯梦龙的传奇《女丈夫》和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这四部作品为代表,来分析红拂形象的嬗变情况及其嬗变产生的原因。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以唐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引出《虬髯客传》的故事情节及在后世的改写情况;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分别将这四部改写作品同唐小说《虬髯客传》的故事情节作比较,从变化的故事情节中来分析红拂形象所发生的嬗变,进而分析这些嬗变所产生的原因;结语部分从红拂原型形象的丰富性和时代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主体情志等方面对红拂形象的嬗变情况及其原因做总结。

二、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及其儒学根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及其儒学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2)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冯梦龙所处时代及其作品简介
    第一节 冯梦龙所处的经济、政治背景
    第二节 冯梦龙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第二章 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在“三言”中的体现
    第一节 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内涵
    第二节 以情为本:冯氏“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 情之表现:冯氏“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之一
    第四节 情理二难:冯氏“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之二
    第五节 情理融合:冯氏“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逻辑终点
第三章 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成因
    第一节 程朱理学对“理为情之范”的影响
    第二节 陆王心学及尊情思潮对“情为理之维”的影响
    第三节 冯梦龙个人经历对其“情理观”的影响
第四章 冯梦龙“情理观”对“三言”作品审美范畴的影响
    第一节 冯梦龙“情理观”影响下的喜剧
    第二节 冯梦龙“情理观”影响下的悲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冯梦龙“情教说”对其创作实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冯梦龙的生平与创作
    2.1 冯梦龙的生平
    2.2 冯梦龙的创作
第三章 明代进步思想对冯梦龙“情教说”的影响
    3.1 “阳明心学”对冯梦龙“情教说”的影响
    3.2 李贽“童心说”对冯梦龙“情教说”的影响
    3.3 汤显祖“至情说”对冯梦龙“情教说”的影响
第四章 冯梦龙“情教说”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4.1 “情教说”的形成过程
    4.2 “情教说”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情教说”对冯梦龙创作实践的影响与历史评价
    5.1 “情教说”对冯梦龙创作实践的影响
        5.1.1 崇尚进步的爱情观
        5.1.2 反对传统的贞操观
        5.1.3 尊重商人的价值观
    5.2 “情教说”的历史评价
        5.2.1 “情教说”的成就
        5.2.2 “情教说”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论20世纪初(1900-1917)中国小说的情感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情感书写:现象及界定
    二 “性”、“情”之辨:古代情感理论的传统
    三 有关情感书写的研究及本选题的意义
第一章 情感的界说与情感书写的不同类型
    第一节 夫妇之情与姊弟之情:情感书写的第一种类型
    第二节 男女之情:情感书写的第二种类型
    第三节 类型的嬗变与个体的觉醒
第二章 情感体验及人性意味
    第一节 越轨与失范:情感体验的第一层境界
    第二节 悲情与恐惧:情感体验的第二层境界
    第三节 幻灭与漂泊:情感的人性意味
第三章 新文学的冲击与情感书写的转型
    第一节 情感书写:内涵生成及探因
    第二节 1917年之后:情感书写在“五四”时期的转变
    第三节 胁迫与迎合:情感书写转变的原因分析
结语
附录 情感书写重要作品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5)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与“三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冯梦龙文学思想解析
    (一) 情教思想
    (二) 适俗思想
    (三) 编纂原则
二、 冯梦龙文学思想与“三言”
    (一) 情教思想与“三言”
    (二) 适俗思想与“三言”
    (三) 编纂原则与“三言”
三、 冯梦龙文学思想形成原因
    (一) 社会环境
    (二) 主观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三言”叙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何谓"叙事"
    0.2 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界定
    0.3 冯梦龙及"三言"
    0.4"三言"的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0.5 论文写作思路
第一章 叙事时间论
    1.1 叙事元始及其时间表现形态
        1.1.1 叙事元始的时间跨度与凝止
        1.1.2 叙事元始的顺叙与倒叙
    1.2 历史时间与叙事时间
        1.2.1 叙事时间速度
        1.2.2 时间的变异形态
    1.3 时间幻化
        1.3.1 仙凡幻化
        1.3.2 以梦喻真
    1.4 民族化的时间刻度
        1.4.1 生日
        1.4.2 节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叙事视角论
    2.1 静态视角
        2.1.1 全知叙事视角
        2.1.2 限知叙事视角
        2.1.2.1 人物有限叙事视角
        2.1.2.2 旁观者有限叙事视角
        2.1.3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组合
    2.2 动态视角
        2.2.1 转换人物有限视角
        2.2.2 说话人现身
    2.3 聚焦与非聚焦
        2.3.1 焦点
        2.3.2 盲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叙事意象论
    3.1 意象的流变
    3.2 意象的类型
        3.2.1 人物意象
        3.2.2 数意象
    3.3 意象的叙事功能
        3.3.1 情节之贯穿
        3.3.2 意义之辐射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致谢

(7)中西“面子”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处
第一章 中西“面子”概述
    第一节 中西方“面子”产生根源比较
        一、中国“面子”产生的根源
        二、西方“面子”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 语言学者对“面子”的定义
        一、中国学者对“面子”的定义
        二、西方学者对“面子”的定义
    第三节 “面子”的层次和功能
        一、面子的层次
        二、面子的功能
    第四节 “面子”与“尊严”、“荣誉”、“虚荣”
        一、尊严、荣誉、虚荣的社会成因及其正负面意义
        二、“面子”与“尊严”、“荣誉”、“虚荣”的关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西方的面子理论研究对比
    第一节 中国的面子理论研究
        一、胡先缙的面子理论
        二、金耀基的面子理论
        三、翟学伟的面子理论
        四、何有晖的面子理论
    第二节 西方的面子理论研究
        一、Erving Goffman 的面子理论
        二、布朗和列文森(Brown &Levinson) 的面子理论
        三、Scollon(R. Scollon&S. W. Scollon)的面子矛盾理论
        四、stella Ting Toomey 的面子磋商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子”的中西文化差异
    第一节 面子与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
        二、文化对面子的影响
    第二节 导致中西面子差异的基本文化因素
        一、价值观的差异(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二、社会关系的差异(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三、社会礼仪的差异(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西面子维护策略对比
    第一节 中西面子维护准则对比
        一、Leech 的面子维护准则
        二、顾曰国的面子维护准则
    第二节 中西面子言语行为维护策略对比
        一、称呼
        二、问候
        三、致谢与道歉
        四、恭维和谦逊
        五、委婉
    第三节 中西面子非言语行为维护策略对比
        一、中国面子的非言语行为维护策略
        二、西方面子的非言语行为维护策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面子问题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与面子有关的教学案例
    第二节 解决面子障碍的教学策略
        一、融合中西教学方式
        二、相互了解、尊重文化习俗
        三、相互尊重语用习惯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着作文献
    期刊文献
    论文文献
致谢

(8)从曹雪芹的情教思想看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兼谈香菱形象的结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情教说”与《红楼梦》的创作命义
    第一节:“情教说”的产生及其思想内容
        一、肯定男女情欲的合理性
        二、倡导婚姻自由
        三、提倡男女平等
    第二节:“情教说”的影响
    第三节:“情教说”对作者创作《红楼梦》的影响
    第四节:《红楼梦》的文化命义
第二章:香菱的文化命义
    第一节:作者对香菱形象寄予的美好愿望
        一、香菱的外在形象------美貌标致,人人称赞
        二、香菱的内在性格----至纯至善,无忧无伤
    第二节:香菱的名字所代表的文化命义
    第三节:香菱的故事所体现的文化命义
        一、第一阶段的“英莲”:应怜
        二、第二阶段的“香菱”:相怜
        三、第三阶段的“秋菱”:求怜
第三章 作者情教思想的多方面体现
    第一节:贾宝玉形象是作者情教思想的主要体现者
    第二节:黛玉、宝钗、可卿等众女儿形象是作者情教思想的重要辅佐者
    第三节:香菱形象是作者情教思想的关键提炼者
第四章:香菱形象的结构功能
    第一节:香菱的引子作用
    第二节:香菱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香菱在薄命司中的位置
        二、香菱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香菱的归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后记

(9)论“三言”的“中和之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三言”“情”与“理”的“中和之美”
    第一节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
    第二节 “三言”的叙事内涵
第二章 “三言”审美情感的“中和之美”
    第一节 “三言”的大团圆结局
    第二节 “三言”悲喜交织的审美情韵
第三章 “三言”叙述语言的“中和之美”
    第一节 通俗活泼,朴实生动
    第二节 韵散相间,雅俗相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试论红拂形象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张凤翼《红拂记》中的红拂形象——乱世中的“贤妻淑女”
    1.1 《红拂记》的结构模式
    1.2 小说、戏曲中相同情节所展现的不同红拂形象
    1.3 增加的情节所展现的红拂形象
2 凌蒙初《北红拂》中的红拂形象——俊才身边的“慧眼知音”
    2.1 “初见李郎”中的红拂形象
    2.2 “深夜私奔”中的红拂形象
    2.3 “灵石相会”中的红拂形象
    2.4 “虬髯赠财”中的红拂形象
3 冯梦龙《女丈夫》中的红拂形象——驰骋沙场的“女丈夫”
    3.1 “初见李靖”时的大胆多情
    3.2 “深夜私奔”时的聪颖可爱
    3.3 智勇双全的“巾帼英雄”
    3.4 有情有义的“女丈夫”
4 王小波《红拂夜奔》中的红拂形象——“牢笼”中的“自由精灵”
    4.1 私奔前的红拂形象—厌倦无趣,渴望有趣的少女
    4.2 私奔过程中的红拂形象—追求自由,追求有趣的少女
    4.3 私奔后的红拂形象—厌倦无趣,渴望再次逃亡的贵妇
    4.4 “牢笼”中的“自由精灵”
结语
注释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及其儒学根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冯梦龙《智囊补》研究[D]. 杨玉丽. 湖北大学, 2020
  • [2]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 赵鹏程.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3]冯梦龙“情教说”对其创作实践的影响研究[D]. 张浩. 延边大学, 2014(02)
  • [4]论20世纪初(1900-1917)中国小说的情感书写[D]. 邓瑗. 南京大学, 2013(02)
  • [5]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与“三言”[D]. 康艺馨. 渤海大学, 2012(10)
  • [6]“三言”叙事艺术研究[D]. 刘瑞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7]中西“面子”对比研究[D]. 赵俊.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5)
  • [8]从曹雪芹的情教思想看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兼谈香菱形象的结构功能[D]. 王晓旭. 青海师范大学, 2011(06)
  • [9]论“三言”的“中和之美”[D]. 李雪梅.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6)
  • [10]试论红拂形象的嬗变[D]. 肖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及其儒家渊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