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气压力测定”一节教学的看法

我对“大气压力测定”一节教学的看法

一、“大气压测定”一节的教学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汪海宁[1](2021)在《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化实验(DIS实验)是以传感器和计算机为主的新型现代化实验技术。从上海市试点改革开始至今,DIS实验已走进中学物理课堂近20年。本研究主要了解人教版教材中DIS实验的内容情况和高中物理教师对DIS实验的认知及使用现状,并对影响教师使用DIS实验的因素进行深入探究。首先,对新旧高中物理教材的文本内容开展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教材版本的更替,DIS实验的数量、类型有所增加;在内容主题上,新旧教材中的DIS实验分布差异不明显。其次,对DIS实验应用的调查结果中反映出当前我市高中物理教师对DIS实验的认知程度一般;配备DIS实验的学校数量少,在教学中教师使用DIS实验的频率较低。学校、社会、教师三个因素都与DIS实验的应用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教师因素对DIS实验应用的影响程度最大。最后,为促进教师利用DIS实验开展教学提出以下建议: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能力,在评价中加入对数字化实验应用的考核指标;注重实验室资源的配置,及时更新实验室器材配备标准,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陈桠娜[2](2021)在《“掌握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持消极情感,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累积的未掌握的知识点增多,在后续学习中更难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减弱。且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只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学好物理抱有期望,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加上持续的不理想的学业成绩,从而更加坚定自己很难学好物理。Bloom的“掌握学习”理论可有效改善上述情况,“掌握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坚定的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学会掌握的潜能,并通过及时的反馈与矫正,帮助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一旦教师对学生形成某种期望,学生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迎合教师的期望。因此,当教师坚定的信任每位学生都能学好,学生就会朝着教师的期望而努力。本文在上海市某一中学的初二和初三年级实施“掌握学习法”教学,选择学生水平相似的两个班分别作为“掌握学习法”教学下的实验班,以及传统教学形式下的对照班,通过对比两班的学业成绩及学生的学习情感因素,研究“掌握学习法”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初二、初三年级产生的效果的差异。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第一方面从“掌握学习”理论的由来、基础、实质、基本原则、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掌握学习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做理论准备;第二方面是制定掌握的标准、矫正形式以及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本文采取集体矫正、分组矫正、结对矫正、个别矫正四种矫正方式,其中集体矫正的效率最高,但不易兼顾到每位学生,个别矫正的效果最好,但耗时最长。;第三方面是“掌握学习法”在初二、初三年级的“光”单元、“压力与压强”单元的具体实施,分析形成性测验中学生的答题情况获得反馈信息,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矫正,并且在矫正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情感教育,初二年级学生主要是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初三年级学生更多的是鼓励教育;第四方面是“掌握学习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学习情感方面的效果反馈。“掌握学习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提升学业成绩效果的研究,本文不仅研究了“掌握学习法”教学下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情况,也分析了在学习情感因素方面产生的效果,同时也发现“掌握学习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最后总结了研究的结果,以期对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秦玮珣[3](2020)在《基于自噬和炎症探讨“智三针”改善HIBD大鼠认知障碍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智三针”改善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大鼠认知行为障碍的内在机制。探讨智三针对HIBD大鼠脑部海马区受损神经元病理变化的影响;从NLRP3炎症体活化机制切入,阐明智三针通过调控HIBD大鼠神经元自噬流的强度从而抑制NLRP3炎症体活化,改善神经元损伤的作用通路,为针刺治疗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延迟10分钟剖宫产方法复制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模型。在新生大鼠出生后第15天给予针刺干预(“智三针”包括神庭穴、双侧本神穴),每天干预1次,每次留针10分钟,连续14天。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1)第一部分实验评价针刺对HIBD大鼠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包括体重测定和m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第二部分实验应用旷场试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物体位置识别实验评价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行为认知能力的影响;通过测定大脑湿重和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的直径评价HIBD大鼠脑部水肿与萎缩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应用HE染色、Nissl染色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形态和神经元结构的影响;应用TUNEL荧光染色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神经元标志物NeuN和NF200的平均光密度值的影响,初步阐明针刺改善HIBD大鼠行为认知能力的病理学机制;(3)第三部分实验应用ELISA技术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ROS、MDA、SOD、GSH-px和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IL-18的表达,探讨针刺对HIBD大鼠血清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在PND1、PND3、PND7、PND14(针刺前)和PND28(针刺后)五个时间节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Lampl、Cathepsin D、Beclin 1 和 NLRP3 炎症体相关蛋白 NLRP3、ASC、Caspase-1、IL-1β、GSDMD的表达,探讨宫内窘迫HIBD大鼠脑部自噬与炎症反应随着缺血后再灌注的变化以及针刺对HIBD大鼠脑部自噬与NLRP3炎症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4)第四部分实验添加了自噬激活剂RAPA(雷帕霉素)和抑制剂 CQ(氯喹),应用时序记忆测试和情景记忆测试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行为认知能力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Lamp1、mTOR、p-mTOR和NLRP3炎症体活化相关指标NLRP3、ASC、Caspase-1、IL-1β、GSDMD的表达的影响;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针刺对HIBD大鼠相关基因Map1lc3a、Lampl、Khdrbs1、Nlrp3、Pycard、Gsdmd对应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进一步在分子基因层面阐明智三针通过调控自噬流的强度抑制NLRP3炎症体的活化从而减轻细胞死亡保护受损神经元的机制作用。结果:1.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延迟10分钟剖宫产方法复制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模型。分别在各组大鼠PND3、PND7、PND14、PND21和PND28比较各组大鼠体重,结果显示在PND3,HIBD造模导致的缺血缺氧使新生大鼠体重减轻;在PND7和PND14,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HIBD大鼠生长速度明显弱于正常分娩的大鼠;在PND21,HIBD导致新生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针刺干预7天后无显着变化;在PND28,HIBD模型大鼠体重增长缓慢,生长受到限制,而针刺干预14d有利于HIBD大鼠体重增长。各组大鼠改良后的m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HIBD造模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受损,模型制作成功;针刺能有效改善HIBD模型大鼠的受损神经功能。2.第二部分实验结果(1)旷场实验结果在针刺干预7d后,HIBD模型鼠的旷场探索能力无明显改善作用。在针刺干预14d后,结果显示针刺可以显着提高HIBD模型鼠的旷场水平运和中央区探索能力,但无法明显改善HIBD大鼠旷场垂直探索能力且对HIBD大鼠的情绪影响不明显。(2)新物体识别实验和物体位置识别实验结果各组大鼠均可以识别新旧物体和物体位置。针刺可显着提升HIBD大鼠的新物体辨别能力和对物体位置的识别能力。(3)各组大鼠大脑湿重及各切面直径HIBD造模并未对使大鼠大脑产生明显水肿或萎缩;针刺对HIBD模型鼠的大脑大小和重量无明显影响。(4)各组大鼠脑部海马区HE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结构清晰,呈多角形,排列紧密整齐,胞核饱满,核仁深染清晰可见;模型组大鼠海马的锥体细胞排列散乱,间隙变宽,细胞肿胀导致形态改变,边界不清,大部分神经元坏死形成空泡,核仁固缩;针刺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致密,少部分神经元肿胀坏死,部分核仁清晰可见,边界较清晰,提示针刺有助于改善HIBD受损神经元的形态与结构。(5)各组大鼠脑部海马区Nissl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整齐规律,部分细胞质着色不全,有少量尼氏体在锥体层两侧,部分核仁有固缩现象;模型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散乱,间隙明显变宽,胞体肿胀形成空泡,着色不深,核仁明显固缩;针刺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致密,部分核仁清晰可见,边界较清晰。提示HIBD导致新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肿胀坏死,针刺可有效缓解HIBD大鼠海马区的病理形态。(6)各组大鼠脑部海马Tunnel荧光染色结果宫内窘迫缺氧缺血可引起新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从而引起脑损伤;针刺可明显改善HIBD大鼠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现象。(7)各组大鼠脑部海马区免疫组化结果缺氧缺血导致大鼠海马NeuN表达下降,神经元受损,模型组和假针刺组细胞着色较正常组浅,且细胞排列明显散乱,间距增大;针刺14d可以有效改善大鼠受损海马区NeuN的表达。缺氧缺血导致大鼠海马神经元受损或坏死,NF200表达量显着降低;针刺可以有效改善大鼠受损海马区NF200的表达。3.第三部分实验结果(1)各组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结果:HIBD造模导致大鼠机体释放大量活性氧引起氧化应激反应;针刺可以有效减少血清ROS和MDA浓度,降低氧化应激反应。HIBD造模导致大鼠机体SOD浓度下降;针刺可以有效升高血清SOD和GSH-Px浓度,促进清除氧化应激反应产生的氧离子自由基,减轻细胞损伤。HIBD造模导致大鼠机体释放大量细胞炎性因子使机体受损;针刺可以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β、IL-18的浓度,减轻细胞受损程度。(2)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流与焦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在PND1,HIBD造模导致机体缺血缺氧,自噬作用被激活清楚受损细胞器,同时激活了大鼠海马区NLRP3炎症体的合成和焦亡作用。在PND3,HIBD导致的机体自噬流降解作用继续增强,同时NLRP3炎症体介导的焦亡作用在继续增强。在PND7,HIBD导致的机体自噬流降解作用继续增强,同时NLRP3炎症体持续活化。在PND14,HIBD大鼠海马自噬诱导持续增强,降解作用无明显改变,同时炎症反应继续增强,脑损伤加重。(3)智三针对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与NLRP3炎症体活化的影响针刺干预后,模型组大鼠海马LC3Ⅱ表达明显升高、P62表达明显降低、LAMP1的表达升高;针刺组大鼠海马LC3Ⅱ、P62、LAMP1的表达明显升高,而假针刺组无明显变化,提示针刺干预抑制HIBD大鼠海马过量自噬流。此外,模型组大鼠海马NLRP3、pro-caspase-1、caspase-1、ASC、IL-1β、GSDMD 表达明显升高;针刺组大鼠海马NLRP3、pro-caspase-1、caspase-1、ASC、IL-1β、GSDMD 表达明显降低,提示针刺干预可有效抑制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焦亡反应,保护受损细胞。4.第四部分实验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各组大鼠均可以识别物体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是否与背景匹配。时序记忆测试结果显示:HIBD造模严重降低了大鼠对物体出现顺序的识别能力,抑制自噬流可以显着改善这一现象;经过RAPA干预后的HIBD模型鼠产生了过量的自噬流,而此时针刺已经无法使其下降,脑损伤在不断加重从而导致大鼠的记忆能力始终处于较低水平;CQ组抑制过量自噬流有缓解大鼠的记忆力低下的趋势。情景记忆测试结果显示:HIBD造模严重降低了大鼠识别物体是否与环境匹配的能力,抑制自噬流可以显着改善这一现象;RAPA干预后的HIBD模型鼠产生了过量的自噬流,针刺后自噬流受到抑制,脑损伤减轻从而使大鼠的记忆能力提升;CQ抑制了过量的自噬流可以有效提升大鼠的物体辨别及记忆能力。(2)各组大鼠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LC3Ⅱ表达明显增高、P62表达降低、LAMP1表达升高、P-mTOR/totalmTOR值降低,提示HIBD造模导致的缺氧缺血激活大鼠神经元自噬作用;针刺组大鼠LC3Ⅱ表达升高、P62表达升高、LAMP1表达降低、P-mTOR/otal mTOR值升高,提示针刺抑制自噬流的降解;RAPA组大鼠的LC3IⅡ表达明显升高、P62表达降低、P-mTOR/total mTOR值降低,LAMP1呈升高趋势,提示自噬流被持续过量促进,而CQ组大鼠的LC3Ⅱ、P62、LAMP1、P-mTOR/total mTOR值均升高,提示自噬流降解被抑制;针刺+RAPA组LC3 Ⅱ、P62表达升高,针刺+CQ组LC3Ⅱ、P62表达降低,提示针刺抑制HIBD大鼠的过量自噬流作用。(3)各组大鼠NLRP3炎症体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 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IL-1β、GSDMD 表达升高,提示HIBD造模导致的缺氧缺血使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体活化,焦亡反应加重;针刺组大鼠海马 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IL-1β、GSDMD 表达降低,提示针刺抑制HIBD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体活化;RAPA组大鼠海马ASC、pro-caspase-1、IL-1ββ表达升高,提示自噬流增强促使炎症反应加重,CQ组大鼠海马NLRP3、ASC、pro-caspase-1、GSDMD表达降低,提示降低过量自噬流可抑制神经元炎症。针刺+RAPA组大鼠海马ASC、pro-caspase-1、IL-1β、GSDMD表达降低,提示针刺可适量降低HIBD大鼠神经元过量自噬流从而抑制细胞炎症。(4)各组大鼠Real-time PCR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LC3、P62、LAM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针刺组大鼠LC3、LAM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62降低,提示针刺干预抑制HIBD大鼠产生的过量自噬流;RAPA组大鼠LC3、P62、LAM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提示RAPA促进HIBD大鼠自噬流增强;CQ组大鼠P62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CQ通过抑制自噬底物的生成进而抑制自噬。针刺+RAPA组P62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针刺通过抑制自噬底物的生成抑制过量自噬流。此外,模型组大鼠海马NLRP3、ASC、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针刺组大鼠海马NLRP3、ASC、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针刺干预抑制HIBD大鼠细胞焦亡;RAPA组大鼠海马NLRP3、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提示自噬流增强加重HIBD大鼠细胞焦亡;CQ组大鼠海马NLRP3、ASC、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阻断自噬降解可以有效降低HIBD大鼠的焦亡反应。针刺+RAPA组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针刺+CQ组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提示针刺抑制NLRP3的生成进而抑制NLRP3炎症体活性,减弱HIBD大鼠的神经元焦亡反应。结论:本研究证实“智三针”改善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是:通过调控大鼠海马区因缺氧缺血产生的自噬流,进而抑制神经元中NLRP3炎症体的活化,减少细胞死亡,保护受损神经元。

马艺林[4](2018)在《初中物理创新体验实验的实践与研究》文中提出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载体;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验没有创新和让学生亲自体验,则不能促进受教育者对物理认知结构的完善,而是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创新体验实验是由实验为基础,通过教师或者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以改良或创造用于学生体验的实验教学模式。基于“创新体验实验”,不仅能使学生“做一个实验,通一个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笔者希望通过运用“创新体验实验”的形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创新体验实验研究”的实施方法具体是如何操作的?2.课堂中主要运用的编拟创新体验实验的策略是什么?3.“创新体验实验”在具体的课例中时如何设计和体现的?4.如何对“创新体验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验研究法对“创新体验实验”的定义、步骤、类型分别进行了阐述,详解了典型案例课程,还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将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旨在体现其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过研究发现,“创新体验实验”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爱,在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物理的规律,拓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创新体验实验的模式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驱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

赵庆明[5](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是在继承清末民初化学教育成果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化学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学堂,但此时期的化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上,每个学校各自拟定,没有统一标准,化学教师也大多由外国人担任,此时期的化学教育正处于初创期。清末新政时期,化学教育正式成为中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教科书也由此诞生,此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大多译自日本,数量较多。进入民国以后,化学仍是中学的必修课程,化学教育在“壬午学制”学制后中国的化学教育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并进入了现代教育的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化学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也有些许不足。1927年到194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等化学教育发展的政策,先后颁布了五个中等化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作为化学教科书编写与化学教学、考核的参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虽屡经修订,但仍存在诸如没有指导思想、大纲繁杂、学时太少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自编教材成为化学教材的主体,改变了清末民初以来国外化学教科书为主流的局面。这得益于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化学教育家们的努力,这一时期出版了数量众多的中等化学教科书,其中不乏一些善本,但此时期的教科书仍不如一些译本教科书受欢迎,反映了国产教科书仍不成熟。化学教师作为化学教育的实施者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大多数中学化学教师毕业于国内大学甚至国外大学的化学专业或其他相关理科专业,但多数化学教师未曾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致使在教学法与教学经验上有所欠缺,化学教师仍是各中学比较稀缺的教师。化学教学须有实验的配合,教育部为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做过许多工作,但由于仪器设备的缺乏使得大多数初中与部分高中亦无法正常开展实验教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有成功的一面,亦有不足的一面。成功之处是经过22年的发展,中等化学教育已然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战乱时期也得以维持与发展,完成了自近代以来中等化学教育在中国的建制化进程。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化学工作者为此做出了贡献。但化学教育也存在诸如课程标准不成熟、教材分量过重、教学法不当、师资缺乏、实验形同虚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深受时局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抗战前的化学教育为建设服务,战时的化学教育为抗战服务,战后国民政府主导的化学教育在其垮台中走向消亡,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化学教育迎来新生。

晋兴强[6](2018)在《建构主义视角下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高中电磁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及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体系的基石,物理概念教学至关重要,若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物理概念,将影响后续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影响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旨在探讨出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建构物理概念的教学方式。设计物理概念教学调查问卷,旨在分析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进而提出改进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措施。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为了使学生自主建构清晰的物理概念,开展了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首先对高中学生电磁学三个相关内容是否存在前概念进行了测试及分析,发现学生有些内容没有前概念,学生有些内容的前概念利于科学概念的建构,有些是学生对先前概念理解地不够透彻,甚至理解地太过片面,致使学生有些内容存在错误的前概念。其次提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并将其应用到高中电磁学的三个概念教学中,且与采用传统教学设计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对比和研究,同时对实验研究前、后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相对于采用传统教学设计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更适合学生自主建构及理解物理概念,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有利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研究有利于优化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同时给中学物理教师的概念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韩唯伟[7](2017)在《上海和台湾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对比研究了上海和台湾地区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的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通过阅读文献的方法对该内容的研究现状作了系统的阐述;本章的最后部分说明了本论文研究的方法以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突出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从课程标准的5个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并找出其差异之所在。论文的第三章,主要是从教材中实验设置、课堂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校园环境、学习物理兴趣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论文的第四章,考虑到实地考察的时间有限,不能够完全掌握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为了进一步了解两地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查问卷从物理学习兴趣情况、实验设备及课前准备、实验过程中情况、实验后情况四个部分对两地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做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课程标准方面,总体来看,两地的课程标准对于物理实验教学都有明确规定,其差异项主要集中在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上海地区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物理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显得有些宽泛,不具备实施的可操作方案;而台湾地区的课程标准则是明确规定了具体所要培养的能力以及培养对应能力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相比之下,这一点是很值得上海地区在物理课程改革中借鉴的。在教材设置方面,由于两地的教材差异性较大,台湾采用的是自然学科的合科教学,而上海地区采用的是分科教学。因此,就物理实验的设置数量来看,沪教版的教材是远远多于南一版的。就实验的类型来看,沪教版的教材实验种类更加丰富;南一版物理教材的实验设置偏难,且使用的方法过于传统,不太利于初中生初次学习并掌握。因此,从实验设置上来看,沪教版的实验设置值得南一版的教材借鉴。在演示实验方面,教师的演示实验效果相当好。从便于观察的角度比较,上海地区的多媒体实验展示台使得物理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加方便。做实验过程中就不需要将走到学生之间让其一一观察;从便于交流的角度比较,则台湾地区的“回”字型课桌排列方式更加有效。就其交流的形式来看,课桌的排列方式也不是固定的,会随着需要进行调整,灵活性很大。综合比较看来,上海地区在多媒体设备的支撑下,可以灵活设置教室的布局,让课堂成为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学生分组实验方面,上海地区充分发挥了器材多的特点,将实验小组的人数划定为2人,而台湾地区的普遍是4到5人。从综合培养能力方面考虑,台湾地区的分组方式更加合理一些。但是在分组的过程中,采用何种分组方式、如何确定小组内成员的分工,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困难,需要教师花费很大精力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能力特点,最终才能将分组实验的小组成员确定,达到最优化培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验证的问题。在校园环境方面,校园环境也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这是一种隐性的课程。上海地区的校园环境中有很多名人名言等画像。这些对于学生人格特征的养成是很有必要的。相比之下,台湾地区的中学对于校园环境的建设则更加用心。将各个学科的教学完美地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当中,通过LED灯的楼道照明设计,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是对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在上海地区的幼儿园比较常见,中小学则比较少见。这也是上海地区可以借鉴的地方。在培养学习兴趣方面,其实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未间断过。上海地区的方式比较单一,学校内则是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校外则主要是做一些题目上面的训练从而提高其成绩。相比之下,台湾地区采取的形式较为新颖,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更加有效。上海地区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是从这几个方案对本论文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阐述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上海地区的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徐晓峰[8](2016)在《基于活动课程模式的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实证研究 ——富蕴县初中物理单元复习实验例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习课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通过调查和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依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呆板生硬,缺少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学生主体性地位丧失。活动课程模式在国内少有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但是在国外,活动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非常普遍。它具有着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有利于学生在与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不断发展;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课程的综合性,主张以社会生活问题来统合各种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等诸多有点。笔者思考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使用在我们的复习课当中。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在富蕴县中学八年级两个平行班级中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生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开展对比教学。通过自我反思,教师评价量表,教师访谈,教学成果对比四个维度,来验证学生活动课程模式是否适用于复习课中。以期能优化丰富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使教学富有成效。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包括复习课和学生活动课程模式的概念及理论。第三章是学生需求调查。通过学生的角度来调查复习课中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调查学生需求,了解学生期望在复习课中组织开展何种的教学模式。第四章是首先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进行了简单阐述。介绍了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在对比试验中,笔者对哪些变量进行了控制。其次对笔者在复习课教学中开展的三个实验教学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每一个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优缺点、听课教师点评、访谈、进行对比。第五章先介绍了本次实验教学中的不可控变量及其对本次实验的影响。其次通过三次实验教学的自我反思,教师评价量表,教师访谈以及为期一学年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及教学大纲分析了学生活动课程模式在复习课中应用的适用范围及设计思路,得出结论。

冯琴英[9](2015)在《分层作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减负”这个理论多数教师都懂,但现实中很少有人真的会给学生“减负”,尤其是作业这块。在教育的大环境没变的形势下,谁都不敢顶着社会、家庭、学校、升学压力迈出第一步,大家明知道题海战术是错的,却还是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笔者在查阅了有关分层作业的研究现状后,结合自己的十年教学经验,在学校小范围内实施分层作业实验,试图找到一个更恰当的作业模式。笔者首先调查了区内5所学校中的部分教师与学生,了解到初中物理作业的现状,发现现行初中物理作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作业时间过长、作业量过大、习题过难、布置作业基本还是“一刀切”、作业批改过于草率;然后采访了区内3位优秀的并一直在教学一线的校长,从中汲取关于初中物理作业的先进理念;最后结合因材施教、最近发展区及人本主义理论,从物理作业的设计、物理作业的布置、物理作业的改评、物理作业的讲解这些方面分别采取分层的措施,选取应届初三下学期第一次单元测验均分最近的两个班级,一个按照正常布置作业,另一个进行分层作业,实验三个月后再对比学业成绩以及对照兴趣变化情况。最终发现分层作业对学生的成绩和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在成绩方面,对B层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分层作业有必要也可行。

穆琳[10](2014)在《拓展性阅读对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一定是在他具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的,但目前在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对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仍让学生在题海中挣扎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与教育的目标是不符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针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本文以此为课题,对此进行了研究,除绪论外,论文分为四部分。本文对物理拓展性阅读对学习能力影响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法得到关于学习能力和物理学习能力的内涵,并详尽论述了在不同的资料阅读中对学生具体学习能力的影响,包括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侧重培养。通过对目前学生正在使用的高中物理教材(沪科版)的分析和对高中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结论,发现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阅读部分涉及的物理内容比较肤浅,仍以故事和叙述为主,并没有涉及到物理的推理和探究过程,并且对于知识的整体结构缺乏统一性,因此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同时学生也没有很好的渠道进行有效的物理阅读。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新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论述了拓展性阅读对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为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提供了理论方面的保障。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了培养学生不同的物理学习能力的策略,并通过对“电场”、“磁场”和“热学”的案例进行分析,论述了研究的可行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上策略开展教学研究,在拓展性阅读资料中强调了知识的推理和科学家的思考探究,增加了现代科技的应用和原理解读,融入了德国卡尔斯鲁厄教材中独特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知到知识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多元性。实验结论通过spss13. windows对学生的物理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前测、后测)发现,学生通过物理拓展性阅读后物理学习能力有显着提高。本文最后对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教学实践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建议。

二、“大气压测定”一节的教学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气压测定”一节的教学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育面临的新要求
        二、物理学科教育的特殊背景
        三、数字化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第二节 DIS实验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一、DIS实验的概念
        二、DIS实验的构成
        三、DIS实验在物理教学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的总体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DIS实验在新旧教材中的研究
    第一节 DIS实验在新旧教材的整体调研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的DIS实验差异比较
    第三节 DIS实验在新旧教材中的分类研究
    第四节 DIS实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主题的分布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对象
    第二节 问卷的编制及实施
        一、问卷的编制
        二、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三、问卷的实施
    第三节 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
        一、教师个人信息调查结果
        二、教师工作信息调查结果
        三、教师对DIS实验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四、DIS实验与传统实验关系的调查结果分析
        五、DIS实验配置调查结果分析
        六、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节 小结
        一、教师对DIS实验的认知情况
        二、DIS实验配置情况
        三、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情况
第四章 影响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影响因素框架的建立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一、问卷的赋分
        二、社会层面的相关性分析
        三、教师层面的相关性分析
        四、学校层面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小结
        一、社会层面对DIS实验应用的影响
        二、教师层面对DIS实验应用的影响
        三、学校层面对DIS实验应用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DIS实验在教材中的研究结论
        二、DIS实验的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的研究结论
        三、影响DIS实验应用因素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注重实验资源配置及管理
        二、提升教师教育理念
        三、提升教师实验教学能力
    第三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影响DIS实验应用因素的相关性检测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掌握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掌握学习”的由来
    2.2 “掌握学习”的基础
        2.2.1 Carroll的学习模式
        2.2.2 Washburne和 Morrison的教学实践
        2.2.3 Skinner的程序教学
    2.3 “掌握学习”的实质
    2.4 “掌握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
    2.5 “掌握学习法”教学过程
第3章 教学策略
    3.1 “光”单元的教学策略
        3.1.1 分析单元特点
        3.1.2 制定掌握标准
        3.1.3 设计教学流程
    3.2 “压力与压强”单元教学策略
        3.2.1 分析单元特点
        3.2.2 制定掌握标准
        3.2.3 设计教学流程
    3.3 矫正形式
        3.3.1 集体矫正
        3.3.2 分组矫正
        3.3.3 结对矫正
        3.3.4 个别矫正
    3.4 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第4章 教学实践
    4.1 “掌握学习”理论在“光”单元的具体应用
        4.1.1 形成性测验
        4.1.2 获得反馈信息
        4.1.3 矫正教学
        4.1.4 平行性测验
        4.1.5 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4.2 “掌握学习”理论在“压力与压强”单元的具体运用
        4.2.1 形成性测验
        4.2.2 获得反馈信息
        4.2.3 矫正教学
        4.2.4 平行性测验
        4.2.5 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第5章 教学反馈
    5.1 学业成绩的效果反馈
    5.2 学习情感效果反馈
        5.2.1 对物理课情感态度对比
        5.2.2 课堂注意力情况对比
        5.2.3 对待错题的态度对比
        5.2.4 对物理学习自信心的对比
        5.2.5 物理学习兴趣对比
        5.2.6 对待未理解知识点的态度对比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初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情感、兴趣的调查问卷(A)
附录 B 关于初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情感、兴趣的调查问卷(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自噬和炎症探讨“智三针”改善HIBD大鼠认知障碍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HIE的流行病学现状、诊断和预后
        二、HIE的病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三、HIE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第二节 自噬流与NLRP3炎症体介导的焦亡参与HIBD发生发展
        一、自噬流参与调控HIBD神经元死亡
        二、NLRP3炎症体介导的焦亡参与调控HIBD神经元死亡
        三、自噬作用介导NLRP3炎症体活化的机制
    第三节 针灸治疗HIE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治疗HIE的临床疗效研究进展
        二、针刺治疗HIE的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智三针对HIBD新生大鼠一般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一、实验用品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智三针对HIBD新生大鼠行为学和脑部病理形态的影响
        一、实验用品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智三针修复HIBD新生大鼠海马区受损神经元的相关分子机制
        一、实验用品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智三针调控自噬流抑制HIBD新生大鼠NLRP3炎症体活化的机制
        一、实验用品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4)初中物理创新体验实验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内容
        1.1.3 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创新体验实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2 构建创新体验实验模式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创新体验实验”的概念及案例研究
    3.1 “创新体验实验”的定义
    3.2 “创新体验实验”的功能
        3.2.1 提高兴趣
        3.2.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3.2.3 开放式模式
    3.3 “创新体验实验”的实施方法
        3.3.1 出示创新体验实验
        3.3.2 探寻规律
        3.3.3 辨析总结
    3.4 编拟“创新体验实验”的策略
        3.4.1 在知识易混处设计对比性创新体验实验
        3.4.2 将创新体验实验与习题结合
        3.4.3 科学“变”题,让思维越辨越活
    3.5 对“创新体验实验”设计的探索
        3.5.1 在课堂教学中感悟实验设计思想
        3.5.2 变演示实验为“创新体验实验”
    3.6 典型案例的分析
        3.6.1 大气压强
        3.6.2 开学第一课
第四章 研究的结果
    4.1 实施“创新体验实验”的效果
        4.1.1 “创新体验实验”对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习惯的影响
        4.1.2 “创新体验实验”对提升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
        4.1.3 “创新体验实验”对提升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影响
    4.2 创新体验实验实践获取的经验
        4.2.1 教学实践的收获
        4.2.2 教学实践的不足
        4.2.3 设计“创新体验实验”过程中对教师的几点建议
        4.2.4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4.2.5 后记
参考文献
致谢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1927年前近代化学教育的开端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化学教育的开端
        二、清末的化学教育
        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经济建设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继续发展(1927-1937)
        一、国民政府教育宗旨的确立及其教育立法
        二、中等化学教育的黄金十年
    第三节 抗战及战后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1937-1949)
        一、战时教育体制与中等教育政策的调整
        二、战时中等化学教育的继续发展
        三、战后中等化学教育的发展与危机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第一节 1927年以前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第二节 暂行标准:1929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暂行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二、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
        三、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评价
    第三节 正式标准: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32年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二、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三、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第四节 战前标准: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36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二、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三、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第五节 战时标准: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二、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第六节 战后标准: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48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二、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小结
第三章 中等化学教科书研究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回顾
        一、传教士与化学教科书
        二、新式化学教科书的诞生
        三、中等化学教科书的初步发展(1912-1926)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出版总体概况
        一、十年建设: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出版的“黄金时代”(1927-1936)
        二、抗战及战后的中等化学教科书曲折发展(1937-1949)
    第三节 化学教科书的发展趋势
        一、化学教科书的本土化
        二、化学教科书的规范化
        三、化学教科书编者的专业化
        四、化学教科书体现时代性
    第四节 南京政府时期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评价
        一、化学教科书的优点
        二、化学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群体分析
    第一节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与进修制度
        一、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
        二、中学化学教师的进修
    第二节 中学化学教师结构考察
        一、中等化学教师的学历结构
        二、中等化学教师的年龄及性别结构
    第三节 化学教师日常工作及案例分析
        一、化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二、化学教师案例分析
        三、化学教师的职业兴趣
第五章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
    第一节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法及讨论
        二、中等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第二节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一、中学化学设备标准
        二、化学实验教材与仪器设备
        三、化学实验课开课情况分析
    第三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一、中学化学考试成绩的考察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小结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历史思考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评价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成就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局限性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启示
        一、化学教育应与社会及时代密切联系
        二、化学教育应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建构主义视角下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高中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建构主义
        2.1.2 前概念
        2.1.3 物理概念
        2.1.4 物理概念教学
    2.2 国内、外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
        2.2.1 国外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
        2.2.2 国内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
        2.2.3 物理概念教学研究的不足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2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3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4章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4.1 问卷的编制
        4.1.1 问卷的初步编制
        4.1.2 初测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与修订
        4.1.3 问卷的形成及重测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4.2 物理概念调查问卷频率统计及分析
第5章 物理概念教学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研究设计
    5.2 实验研究案例1——《电场强度》概念教学
        5.2.1 《电场强度》前概念测试结果与分析
        5.2.2 对照班、实验班《电场强度》概念教学的比较与分析
        5.2.3 《电场强度》概念教学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实验研究案例2——《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
        5.3.1 《磁感应强度》前概念测试结果与分析
        5.3.2 对照班、实验班《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的比较与分析
        5.3.3 《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实验研究案例3——《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概念教学
        5.4.1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前概念测试结果与分析
        5.4.2 对照班、实验班《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概念教学的比较与分析
        5.4.3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概念教学后测结果与分析
    5.5 对照班、实验班学生测试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5.5.1 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实验研究前测试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5.5.2 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实验研究后测试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分析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物理概念教学调查问卷
附录2 《电场强度》前概念测试
附录3 《电场强度》概念教学后测试
附录4 《磁感应强度》前概念测试
附录5 《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后测试
附录6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前概念测试
附录7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概念教学后测试
附录8 对照班、实验班实验研究前、后学生的测试成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上海和台湾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的意义
    1.3 问题研究的现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第2章 以“课程标准”看两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2.1 两地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历程
    2.2 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比较
    2.3 课程模块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设置比较
    2.4 课程目标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比较
    2.5 内容标准中的实验教学比较
    2.6 实施建议中的物理实验教学的比较
    2.7 小结
第3章 两地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设置及教学情况比较
    3.1 两地初中物理教材发展简介
    3.2 两地教材中的实验设置比较——以力学部分为例
    3.3 两地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比较
    3.4 两地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比较
    3.5 两地校园环境中所蕴含的物理
    3.6 两地学习物理的兴趣培训比较
    3.7 小结
第4章 两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际情况调查及分析
    4.1 问卷调查的目的及过程
    4.2 问卷调查结果
    4.3 调查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建议与展望
    5.1 《课程标准》
    5.2 教材设置
    5.3 实验教学
    5.4 校园环境
    5.5 兴趣培养
    5.6 建议
    5.7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调查问卷上海版
附录 2:调查问卷台湾版
附录 3:台湾“九七”课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活动课程模式的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实证研究 ——富蕴县初中物理单元复习实验例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原因
        1.1.2 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不同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 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3 复习课研究现状及存在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
    2.1 复习课
        2.1.1 定义
        2.1.2 复习课教学的特点与作用
        2.1.3 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1.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活动课程模式
        2.3.1 活动课程模式的意义和特征
        2.3.2 动机分类
        2.3.3 活动课程的主要观点和特点
        2.3.4 活动课程的优点及局限性
        2.3.5 心理经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3.学生需求调查
    3.1 问卷调查对象
    3.2 问卷调查方式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3.4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3.5 问卷调查结果的反思
4.实证研究
    4.1 研究概况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时间
        4.1.3 实证研究对象
        4.1.4 研究方法
    4.2 对比实验一:机械运动单元复习课(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章)
        4.2.1 传统课程模式教学设计
        4.2.2 活动课程模式教学设计
        4.2.3 教学反思
        4.2.4 教师评价和访谈
    4.3 对比实验二: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三章)
        4.3.1 传统课程模式教学设计
        4.3.2 活动课程模式教学设计
        4.3.3 教学反思
        4.3.4 教师评价及访谈
    4.4 对比实验三:质量与密度单元复习课(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六章)
        4.4.1 传统课程模式教学设计
        4.4.2 学生活动课程模式教学设计
        4.4.3 教学反思
        4.4.4 教师评价和访谈
5.分析与总结
    5.1 实证研究的分析
        5.1.1 不可控变量对实证探究的影响
        5.1.2 自我分析
        5.1.3 教师评价和访谈的分析
        5.1.4 教学成果的分析
    5.2 总结
        5.2.1 活动课程模式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的适用范围
        5.2.2 活动课程模式在复习课中的设计思路
        5.2.3 结论
附录1 初中复习课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2 物理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附录3 机械运动导学案
附录4 物态变化导学案
附录5 质量与密度导学案
参考文献
后记

(9)分层作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二章 分层作业的理论依据
    2.1 因材施教
        2.1.1 因材施教理论的相关内容
        2.1.2 因材施教理论对分层作业的启示及思考
    2.2 最近发展区
        2.2.1 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分层作业的启示及思考
    2.3 人本主义
        2.3.1 人本主义的相关理论
        2.3.2 人本主义理论对分层作业的启示及思考
    2.4 激励理论
        2.4.1 激励理论
        2.4.2 激励理论对分层作业的启示及思考
    2.5 概念的界定
        2.5.1 作业
        2.5.2 分层作业
        2.5.3 初中物理分层作业
        2.5.4 初中物理作业分类
第三章 初中物理作业现状的调查研究
    3.1 物理作业情况问卷调查(教师卷)
    3.2 物理作业情况问卷调查(学生卷)
    3.3 对比教师与学生问卷发现的问题及分析成因
        3.3.1 对比教师与学生问卷发现的问题
        3.3.2 分析成因
    3.4 优秀教师访谈
第四章 分层物理作业的实验研究
    4.1 分层物理作业的实验方案
        4.1.1 班级的确定
        4.1.2 主体的分层
        4.1.3 实验的实施
    4.2 分层原则
        4.2.1 主体分层的原则
        4.2.2 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原则
        4.2.3 物理作业布置的分层原则
        4.2.4 物理作业改评分层的原则
        4.2.5 物理作业讲解的分层原则
    4.3 物理作业分层的策略和实践案例
        4.3.1 物理作业设计的分层策略及实例
        4.3.2 物理作业布置的分层策略及实例
        4.3.3 物理作业改评分层的策略
        4.3.4 物理作业讲解的分层策略
    4.4 动态跟踪学生的分层状况
    4.5 实施物理分层作业实验的辅助措施
        4.5.1 学生自测作业表
        4.5.2 教师统计作业表
第五章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及个案研究
    5.1 关于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变化的问卷对比分析
    5.2 教学实验前后学生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5.3 个案追踪调查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困难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拓展性阅读对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的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拓展性阅读对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影响的分析和理论依据
    2.1 拓展性阅读对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影响的分析
        2.1.1 学习能力的界定与拓展性阅读的范围
        2.1.1.1 学习能力的界定
        2.1.1.2 拓展性阅读的范围
        2.1.2 拓展性阅读对提高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分析
        2.1.2.1 重视推理过程的拓展性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1.2.2 重视多元知识的拓展性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2.1.2.3 重视现代科技的拓展性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3 在教学中开展拓展性阅读的学生需求分析
        2.1.3.1 调查的内容、对象和方式
        2.1.3.2 调查的结果分析
    2.2 拓展性阅读对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新皮亚杰理论观点
        2.2.1.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2.1.2 新皮亚杰理论观点
        2.2.1.3 皮亚杰认知理论和新皮亚杰理论与学习能力
        2.2.2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与学习能力
        2.2.2.1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2.2.2.2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与学习能力
        2.2.3 信息加工理论与学习能力
        2.2.3.1 信息加工理论
        2.2.3.2 信息加工理论与学习能力
        2.2.4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学习能力
        2.2.4.1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2.2.4.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学习能力
第三章 拓展性阅读对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教学实践
    3.1 拓展性阅读对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3.1.1 通过物理学史培养物理学习能力的策略
        3.1.1.1 通过严密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1.1.2 通过思维碰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1.2 通过国外教材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的策略
        3.1.2.1 通过国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1.2.2 通过国外教材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
        3.1.3 通过现代科技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的策略
        3.1.3.1 通过现代科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1.3.2 通过现代科技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实践
        3.2.1 拓展性阅读资料的编写
        3.2.1.1 拓展性阅读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现状调查分析
        3.2.1.2 拓展性阅读资料涉及的内容
        3.2.2 实验年级的确定
        3.2.3 实验班级的确定
        3.2.4 课时的确定
        3.2.5 实施的方式
        3.2.6 教学实践的结果
        3.2.7 学习成绩结果分析
        3.2.8 教学实践的反思
第四章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4.1 “电场”知识的拓展性阅读资料的案例分析
        4.1.1 通过思维碰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1.1.1 阅读资料的设计思想
        4.1.1.2 教学实践片段
        4.1.2 通过现代科技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1.2.1 阅读资料的设计思想
        4.1.2.2 教学实践片段
    4.2 “磁场”知识的拓展性阅读资料的案例分析
        4.2.1 通过严密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2.1.1 阅读资料的设计思想
        4.2.1.2 教学实践片段
        4.2.2 通过现代科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2.2.1 阅读资料的设计思想
        4.2.2.2 教学实践片段
    4.3 “热学”知识的拓展性阅读资料的案例分析
        4.3.1 通过国外教材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
        4.3.1.1 阅读资料的设计思想
        4.3.1.2 教学实践片段
        4.3.2 通过国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3.2.1 阅读资料的设计思想
        4.3.2.2 教学实践片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大气压测定”一节的教学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汪海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掌握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桠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自噬和炎症探讨“智三针”改善HIBD大鼠认知障碍分子机制[D]. 秦玮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初中物理创新体验实验的实践与研究[D]. 马艺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2)
  •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D]. 赵庆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建构主义视角下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高中电磁学为例[D]. 晋兴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7]上海和台湾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比较研究[D]. 韩唯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2)
  • [8]基于活动课程模式的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实证研究 ——富蕴县初中物理单元复习实验例举[D]. 徐晓峰.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
  • [9]分层作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冯琴英. 苏州大学, 2015(07)
  • [10]拓展性阅读对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穆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我对“大气压力测定”一节教学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