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轻武器再辉煌——写于新千年伊始

创新,轻武器再辉煌——写于新千年伊始

一、创新,轻兵器再度辉煌——写在新千年开始(论文文献综述)

刘世彬[1](2021)在《山东小三线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胡世伟[3](2017)在《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和倡导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被视为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法宝。党中央历届领导集体都对党风廉政建设予以高度重视,根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先后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新方法。国有军工企业是共和国长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其运作经营情况不仅关乎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而且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国有军工企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推动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联系的重要基础,也是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研究,抓好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是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于新时期我国国有军工企业生动活泼的现实土壤,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就国有军工企业这一特殊领域如何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探索、总结和研究。首先,在厘清党风廉政建设基本概念、科学内涵等的基础上,对党风、廉政,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在中国政党政治中的地位、作用、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系统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遵循。其次,对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失范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虽然在组织、制度和监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到当代社会思潮、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在思想认识、监督管理和制度执行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失范现象。这些失范现象在威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侵犯职工群众根本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扰乱国有军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削弱军工企业搏击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国防武器装备研制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存在严重危害。再次,借鉴国外部分企业反腐败的基本经验,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积极从企业文化的视角就新时期加强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探索。既要传承和大力弘扬已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又要积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主动运用各种管理创新的举措,开展企业使命、职业道德、廉洁文化、问题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实践,使企业文化为我所用,为提升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水平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最后,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目标和实现途径,在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原则框架内,通过理顺党风廉政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创新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进而构建出集责任机制、工作机制、问责机制于一体的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及运行机制。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与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论概括,探索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律,通过中航工业昌飞等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践案例,论证了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路径,在当前我国大力加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对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大型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屈婷婷[4](2014)在《适应需求与创造需求—军事技术两类创新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需求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它真正进入科学技术视野,乃是19世纪的事情。伴随着科学技术体制化、职业化的兴起,科学家们不得不走出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需求。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迎来了规划科学和大科学的时代,如何积极适应需求,已成为科学共同体的共同话题。然而,经过100多年对社会需求的疯狂追逐,在适应需求的道路上挤满了五花八门的科学应用性成果后,人们回首历史,不得不冷静地承认,社会需求并非科技进步的唯一动力。因为有相当一类科学发现和发明,它们的诞生并非源自社会需求,而是相反,正由于它们的诞生,出人意料地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强劲社会需求。因此,本文以“适应需求与创造需求”为题,以军事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为主要线索,运用案例研究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借用经济管理学中的颠覆性创新理论,将之与SST的方法进路结合,对现有的颠覆性创新理论进行扩展,并相应地拓展了“延续性创新”的概念。文章中,延续性创新是以适应军方用户现有的、显性的需求为初始目标和原动力,因此往往会遇上滞后于需求和相对于需求“溢出”的情况与危机。而颠覆性创新则是从需求想定开始,以创造需求,挖掘少数用户的隐性需求为主要特征。它守正出奇,让大多数人感到诧异,却经常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面临到异于一般创新的困境。为了化解危机、走出困境,延续性创新需要创造需求,以开辟新的技术方向,从而摆脱技术瓶颈和旧有的轨道;颠覆性创新必须以适应需求为辩护理由,伪装成延续性创新以获取创新资源。可见,当科学技术的发明由以往偶尔的历史事件,转变为复杂的历史过程时,两类发展模式不再泾渭分明,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正是在它们的共同影响下,演绎出了军事技术发展与创新的恢宏历史画卷。笔者试图从哲学上厘清两者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便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李良嘉[5](2013)在《从“影戏”与“现实主义”看民国电影—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从“影戏观念”、“现实主义”入手,讨论民国电影文本与背后之民国电影观念。于探索民国电影及其美学观念之时,尽可能接近民国电影发展的脉络:从对“奇观”的机械式纪录,到剧情片,到“影戏”电影观念及其影响下的相关影片诞生;其后风气转向为现实主义影响下的电影美学及其影片。“影戏”两个字,并不应是仅仅意指一个静态不变的概念,它应该在更广范围,描述一个(电)影和“戏”结合和升华的过程。从民国电影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的演变过程来看,民国电影经历了一个“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过程。第一部分关于影戏观念,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与源头艺术有着莫大关系。在民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它有许多痕迹可以证明其血脉般的存在。其本身的复杂性与以下所列举因素有关:艺术形式的交叉、艺术理论专家跨界、艺术实践人员的跨界交叉。重点在理论上探讨民国早期电影在“影”与“戏”的重合与纠葛,并对影戏观念传统与理论源头进行了探讨。从艺术跨界到地域跨界,对与影戏有关、做出过理论贡献的艺术家、及其相关理论贡献,做出了必要的梳理;从而引出对于“影戏”观念的多重理解。认为其至少与三个有“戏”的概念相关:第一、戏曲小说之“戏”。第二、戏说之“戏”。第三、戏剧(文明戏)之“戏”。这种艺术身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被保留到民国三十年代及其以后的电影发展当中,甚至可以看作民国电影的某种本性。第二部分对于1920年代(1921-1932)左近的民国电影案例进行分析,以案例分析对第一部分的理论观点进行呼应。民国早期电影从注重“奇观”或者是“吸引力”,开始系统的被发展成为剧情电影,开始注重与时代主旋律的结合,在以“中国伦理道德”抵制“辱华”、“发扬国术”等运动中,重新发现了“国粹”。两种不同气质的“新人”出现在银幕上,具备神话色彩、阳刚之气的武侠、神怪;有阴柔美特质的女神和“神女”。本部分重点讨论现实与想象的交织、电影与戏剧重合与分离。电影成为独立艺术的过程,既必然的大量吸收和学习戏剧的成熟经验,又不可避免的要从戏剧的依附中脱离开来。幼年中的民国电影业注定无力去像西方一样做形式主义的实验和探索先锋艺术,而主要依靠观众对于故事消费的惯性生存。那些在戏曲小说无法实现的梦想和遗憾,被电影观众以一种看热闹的观影方式,实现了某些旧有艺术形式无法实现的梦想,得到了补偿。但这个“依附与分离”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和简单纯粹的过程:一方面新艺术形式占领了旧艺术形式的艺术空间,产生一种替代的作用;也放大了旧有艺术形式的艺术空间想象力;也有可能会涉及到艺术的返祖现象,即新兴艺术形式可能在另一种路径上,朝着旧艺术形式过去不曾获得的艺术空间,以一种复合混搭的艺术风格发展。第三部分关于民国电影现实主义美学,并将其作为描述1930—1940年代民国电影的整体形式和风格的重要工具。从影戏到现实主义,这种美学程式的大转变,既受传统中国之道德宣教使命的影响,因而入世、务实。也因抗日军兴、内忧外患,国共两党皆以鼎故革新为己任,试图充任时代先锋、把握时代主旋律,宣教民众,以获取更多政治资源、问鼎神州。同时,西方影片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精神,都对国产电影施以巨大影响。至于电影本体本身,亦是在自我成熟,和随着民国电影主产地——上海一起在都市化,逐渐向着一种“新市民”或者社会新现实的方向发展,对真实世界的影像开拓已经开始深入到社会组织、阶级、阶层等复杂人际关系当中;与民国纷乱年代紧紧结合,写实的同时,镜头语言更加熟练;甚至以历史的巨变,国家的兴亡为大背景,开始诗意的描述人的悲伤和喜悦。第四部分论述民国电影对于影戏和现实主义观念的融合与跨越。民国电影美学的成熟,与影戏和艺术家群体的兴起,与城市的文明及其文明的人,尤其是与风格化的“作者导演”是相关联的。蔡楚生、黄佐临、张爱玲(编剧)、孙瑜,及其影片,都作为案例纳入研究。“诗人导演”孙瑜本身无异于一部微缩的民国电影电影史和民国电影观念史。孙瑜与其他导演的现实主义美学程式相比,所表现出的不同、局限性甚至是缺点,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可接近但不可等同;电影也是带有极强主观性的艺术表现工具。艺术源于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不可混淆。民国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无论是在电影程式还是其内容、文化上,都意味着一种与传统乡村文明的中国为风景的影像表现方式在告别,同时也在新的时代以更时髦的方式接近现实。将1930年代的民国电影称之为现实的渐近线,毫不意外。新女性、新生活及其运动、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等等,都使得电影似乎成为了一个世俗的镜子和呐喊的工具。在娱乐性和商业利益的支持下,得以展开、参与世俗生活,成为政治的臂膀,在党派、市场、甚至黑帮的注视下舞蹈;同时也成为世俗。现实主义为电影的纪实本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而“戏剧”影戏观念的再次深度的艺术张扬,尤其是在“文华”影人群体(以黄佐临为首)的推动下,使得电影具备了某种史诗性;使得电影更像一门艺术,而并非单纯娱乐工具。因为其不但具备“描绘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功能,而且有了“理想与想象”这种能够进入“艺术世界”——即所谓新的写实空间的功能。电影不再仅是镜像,同时也雕刻时光——成为影响世俗的理想。

朱文瑜[6](2016)在《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研究 ——传播学视角下科技与社会研究的一个尝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的核心是学习西学以抵御列强来自海上的侵略,其内容大部分可以从科技传播的角度加以解读,其过程和效果很好地体现了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借助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梳理张之洞海防思想的起源、各个不同时期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其效果并评价其成败。同时将对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作为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中科技与社会研究的一个案例,展现将传播学的研究视角系统引进该学科的意义。文章首先用传播起源的视角分析了张之洞海防思想的起源,认为张之洞早年经历和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思潮兴起是其海防思想起源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而改订俄约、日本吞并琉球、法国侵略越南等三个历史事件是他开始海防思想传播的契机。然后,用传播者与受众、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渠道的选择为视角,分别梳理和分析了张之洞在中法战争前后、甲午战争前后、维新变法前后等不同历史时期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内容及特点。认为在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者的刺激下,他初步形成了其系统的海防思想,并开展了相关实践;在甲午战争的影响下,认识到其不足,他进一步扩大了其海防思想和实践;在维新变法前后,由于列强瓜分中国沿海致使中国海军发展受阻,及变法运动的兴起,他开始了从“海防思想和实践”向“变法思想和实践”的转变,在传播路径上也开始了“师西”向“师日”的转变。最后,用短期传播效果和长期传播效果的研究视角,分析了张之洞海防对清末和民国政治、军事、经济发展及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通过梳理这些变革与后来历史进程的一些联系,认为张之洞在晚清中国海防建设上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本文在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内容、特点、效果和历史地位的分析和结论上,都与前人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它探索了将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中国近代科技史研究的可能性,展现了藉此视角在宏大叙事的框架下进行历史学案例分析的便利与优越性。同时本文也以张之洞的海防思想与实践为案例,很好地解释了近代中国知识传播与技术引进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互动关系。

王亚坤[7](2012)在《小武器扩散的行为逻辑:军事凯恩斯主义》文中研究说明小武器军控问题属于国际常规武器军控范围的一部分。虽然较核、生、化、导弹等传统军控议题有一定的区别,但由于小型武器在世界各类地区冲突、国家内部冲突中频频被投入门使用,造成了大量的平民及妇女儿童的伤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国际多边裁军领域的一个热点。虽然武器较高的持有率并不会自动演变成暴力,但是,枪支泛滥会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暴力来解决分歧。究其源头,小武器全球大幅扩散的发动机正是军火供应方(生产国与制造商),军事凯恩斯主义的产业逻辑则是它们“发财致富”的指导精神。根据军事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社会经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军事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由于和平主义思潮的根深蒂固与综合国力的现实困难,政府不愿意也不能明火执仗地增加军事支出,从而军备出口,尤其国际关注度低、市场前景广阔的小武器贸易成为军品生产国与制造商的宠儿,也由此实现了两者经济利益的有效融合。以俄罗斯为例,苏联解体后的社会遽变使得原本畸形的国民经济深陷泥沼。为尽快打开国际市场,振兴经济恢复元气,军火出口被寄予厚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军火贸易额连年递增,成为出口创汇的稳定来源,也见证了俄罗斯的民族复兴之路。虽然小武器装备所占总出口比重并不突出,但其低廉的生产成本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引起有关生产部门的兴趣,推动着其全球范围的大幅扩散。非洲是小武器扩散的重灾区,武装暴力和犯罪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非洲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愿景将被无情地抹灭;而非洲大陆的小武器绝大多数来自于外部世界,因此军火供应方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和义务。防止小武器的全球扩散,关键在于生产这个源头。尽管,国际黑市交易、二手买卖、士兵偷窃以及偷窃洗劫军方或警察仓库都是小武器扩散的重要渠道,合法转让之外的非法运营金额巨大,但武器毕竟从供应国和生产商的工厂里“走”出来的,这是不可否认的。有鉴于此,国际社会应当将供应方作为减少枪支暴力的重中之重,强化和规范出口审核与管制,在源头上熄灭暴力的火种。

罗永明[8](2010)在《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文中研究指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虽然它在表面上取得了统一,但是地方军阀依然各自为政。同时,国共冲突和日本的侵华野心也严重威胁着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为了巩固政权,排除异己,蒋介石和地方军阀都大力扩充军事实力,重点发展兵器工业。而作为具有发达军事工业的欧洲强国——德国,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愿意帮助中国发展军事工业。中德两国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德军事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28-1938年,中德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蜜月期”。大量德国军事顾问受聘来华,大型德国军火商及其代理洋行纷纷参与中国的兵工建设,一批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中国高级科技人员也积极投身于国内的兵工事业,并逐渐成为骨干力量。通过这三大力量的综合作用,德国对这一时期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帮助中国建立起一批军事研究机构和新式兵工厂,而且协助中国仿制出大量德式武器,其作用是其他西方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尽管中外学者对这三大力量展开过大量研究,但大多是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角度出发,很少从军事科技史角度切入;研究结果也多仅限于宏观概述,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德国军事弗莱堡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所藏原始档案和散见于各种史料汇编、文史资料、个人回忆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书籍的收集与整理,对德国军事顾问团和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人才在这一时期各兵工单位中的任职情况、工作、地位等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德国大型军火商及其洋行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与贸易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得出了新的结论和看法:第一,首次对兵工领域内德国军事顾问和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国内高级科技人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德国军事顾问团之兵工顾问列表(1928-1938)》和《南京国民政府兵工领域内重要的留德学人列表》,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学识水平、任职去向、工作成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追踪,发现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分布十分广泛,从中央到地方,从兵工行政机构到各个兵工企业,无所不在,并且主要集中在弹道、大炮、火药、军用化学、军用光学仪器等中国兵工事业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填补了某些方面的空缺。第二,针对前人研究过于笼统和简略的不足,首次结合相关兵工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分专题对德国在传统的枪炮工业、火药工业和新兴的军用化学工业、军用光学仪器工业等领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出这些企业和机构在设备、技术、厂房、人员、原材料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德国化程度,发现德国不仅在传统的军事工业与技术上对中国影响巨大,而且直接推动了军事光学和军事化学等新型军工企业和技术在中国的产生。第三,首次对德国、美国和意大利在对华航空工业输出上的激烈竞争进行了专题分析,探讨了德国在竞争中失败的原因,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德国总顾问佛采尔将军同南京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蒋介石对德国空军实力先入为主的成见、留美人员对航空领域的影响和意大利人给予中国的优惠政策。基于以上具体研究,本文最后对德国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总结,认为德国在这一时期中国兵工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深远,而且未能帮助中国兵器工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而究其原因,则可归结为工业基础薄弱、资金匮乏、国民党官员素质低下、政府独立意识缺乏、国内外政治环境多变、德国追求利润等7个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也通过考证,弥补了前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认识不足。例如,对于中国近代最优秀的重机关枪——马克沁机关枪仿造原型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其原型是德国MG08,有的认为是德国MG08/15,还有的认为是MG09。本文通过对外形、技术参数的比较,发现它既不是德国MG08,也不是德国MG08/15,而应该是这两种类型的中间型号,而可能是德国MG09。当然,本文对这一些问题的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问题,如参与中国近代兵工事业的德国军火商及其洋行、兵工领域内留德学人、仿制武器的使用情况和德国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张毅[9](2006)在《陈增辉史学成就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福建师大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的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为基础,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采取宏观考察和个案研究之方式,具体研究陈增辉及其学术成果,进而探讨他的学术观点和学术风格。 在上个世纪,我国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间有一位学者,对这一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却鲜为人知,就是福建师大的陈增辉教授。由于陈增辉教授的学术成果比较分散,至今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致使对陈增辉的研究在史学史上成为空白。为了深入梳理我国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史学工具书编撰及中外关系史研究,同时也出于对学者学术成果的尊重,有必要对陈增辉及其研究成果作一总结。本文介绍了陈增辉的生平(以其求学和治学为主),对他的学术论着、手稿、往来信件等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并作了详细的分析,对他的为人治学也用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陈增辉独到的学术贡献和严谨的学术作风有总体性的认识。

本刊编辑部[10](2000)在《创新,轻兵器再度辉煌——写在新千年开始》文中认为 人类跨入了又一个千年,世界在沸腾!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国际间科学技术的竞争将会加剧,在国防领域,现代技术将有可能直接驾驭战争,20世纪末的几场局部战争已初显了这种信息战的特点,国防实力的较量蕴蓄着现代技术的抗衡。 信息时代的轻武器该如何发展,是21世纪轻武器界关注的焦点。美国正在研制的理想轻武器族代表了部分发

二、创新,轻兵器再度辉煌——写在新千年开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轻兵器再度辉煌——写在新千年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2.3 实践经验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党风廉政建设
    2.1 党风廉政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
        2.1.1 党风廉政建设的科学内涵
        2.1.2 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1.3 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2.2 中国政党政治与党风廉政建设
        2.2.1 中国政党政治
        2.2.2 党风廉政建设在中国政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2.3 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概述
        2.3.2 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概述
        2.3.3 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章 党风廉政建设在国有军工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1 国有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3.1.1 国有军工企业的特点
        3.1.2 国有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状况
        3.1.3 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发展的特点
    3.2 党风廉政建设在国有军工企业中的作用
        3.2.1 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
        3.2.2 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2.3 有利于为科研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3.2.4 有利于保护领导干部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
        3.2.5 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3.3 党群组织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地位和责任
        3.3.1 党组织具有政治核心地位
        3.3.2 党委承担主体责任
        3.3.3 纪委承担监督执纪责任
        3.3.4 工会和职工群众具有监督职责
第四章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效
        4.1.1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保障不断夯实
        4.1.2 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
        4.1.3 强化监管确保了企业各项权力的规范运行
    4.2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失范现象及其危害
        4.2.1 失范现象的主要表现
        4.2.2 腐败给国有军工企业带来的严重危害
    4.3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
        4.3.1 腐败较严重是失范现象产生的社会因素
        4.3.2 价值多元化是失范现象产生的思想因素
        4.3.3 经济转型期是失范现象产生的客观因素
        4.3.4 法制不健全是失范现象产生的制度因素
第五章 国外企业预防与治理腐败的现状及启示
    5.1 国外企业腐败现象透视
        5.1.1 商业贿赂成为许多企业营销手段之一
        5.1.2 官商勾结现象时有发生
        5.1.3 着名公司财务丑闻屡见不鲜
    5.2 国外企业对腐败的预防与治理
        5.2.1 建立公司治理结构
        5.2.2 寻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干预
        5.2.3 发起经济自由化的改革
        5.2.4 把聚光灯照向黑暗的角落
        5.2.5 严厉打击和积极防范商业贿赂行为
    5.3 国外企业反腐败的实践及启示
        5.3.1 国外企业反腐败的实践
        5.3.2 国外企业反腐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六章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文化保障
    6.1 使命文化是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价值取向
        6.1.1 企业使命的内涵作用及意义
        6.1.2 使命文化在国有军工企业的实践
        6.1.3 使命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启示
    6.2 职业道德文化是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
        6.2.1 职业道德的文化内涵
        6.2.2 职业道德在国有军工企业中的实践
        6.2.3 职业道德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作用
    6.3 廉洁文化是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6.3.1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6.3.2 国有军工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6.3.3 国有军工企业廉洁文化的价值取向
        6.3.4 国有军工企业廉洁建设的文化思考
    6.4 问题文化是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6.4.1 问题文化的提出与内涵
        6.4.2 问题文化在国有军工企业中的实践
        6.4.3 问题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启示
    6.5 制度文化是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保证
        6.5.1 制度文化的内涵
        6.5.2 制度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6.5.3 制度文化建设在国有军工企业中的实践
        6.5.4 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七章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体系构建
    7.1 党风廉政建设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7.1.1 从严治党整顿作风的原则
        7.1.2 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
        7.1.3 依法治企强化监督的原则
    7.2 党风廉政建设与企业发展的三个关系
        7.2.1 监督和保障的关系
        7.2.2 执纪问责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7.2.3 惩治与预防的关系
    7.3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体系构建的三个机制
        7.3.1 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
        7.3.2 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
        7.3.3 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问责机制
    7.4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创新
        7.4.1 构建党风廉政建设“大监督”格局
        7.4.2 运用管理工具,提高监督实效
        7.4.3 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7.4.4 加强廉洁风险防控
第八章 展望
    8.1 国有军工企业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坚强堡垒
    8.2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
    8.3 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助推国有军工企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4)适应需求与创造需求—军事技术两类创新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结构与创新点
        1.4.1 本文结构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论文依据的理论基础
    2.1 需求的内涵
        2.1.1 需求的定义
        2.1.2 需求的分类
        2.1.3 需求的特点
    2.2 军事技术创新的内涵
        2.2.1 技术创新的定义
        2.2.2 军事技术创新的定义
        2.2.3 军事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变迁的特点
    2.3 军事技术创新的两类模式:一种体现需求与创新关系的划分
        2.3.1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定义
        2.3.2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区别
        2.3.3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联系
第三章 以适应需求为原动力的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
    3.1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的技术轨迹与三条进路
        3.1.1 延续性创新“自然”轨迹的形成
        3.1.2 累积、学习与替代进路
    3.2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的惯性解释:路径依赖
        3.2.1 路径依赖的报酬递增原因
        3.2.2 路径依赖的认知凝滞原因
    3.3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的危机
        3.3.1 延续性创新滞后于需求的变化
        3.3.2 延续性创新相对于需求的“溢出”
第四章 以创造需求为特征的军事技术颠覆性创新
    4.1 军事技术颠覆性创新的起源
        4.1.1 应用领域转移产生的需求想定
        4.1.2 从科技逻辑出发的需求想定
    4.2 军事技术颠覆性创新的社会条件
        4.2.1 “招募”政府和军队作为风险投资者
        4.2.2 寻求军事领域的最佳早期采用者
    4.3 军事技术颠覆性创新的困境
        4.3.1 个人经验与组织文化产生的价值偏好
        4.3.2 循环递进的颠覆性创新风险
        4.3.3 保密需求与技术交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适应需求与创造需求的相互依存及转化
    5.1 延续性创新危机的化解:以创造需求开辟新的方向
        5.1.1 使颠覆性创新与延续性创新共享资源
        5.1.2 延续性创新应在扩散中创造需求
    5.2 颠覆性创新困境的消除:以适应需求作为辩护理由
        5.2.1 将颠覆性创新伪装成延续性创新
        5.2.2 颠覆性创新最终必须适应需求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ENIAC与存储程序计算机的来源

(5)从“影戏”与“现实主义”看民国电影—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影戏”——民国电影的某种本性
    第一节 “影戏”观念之思考
        一、 影戏观念传统与溯源
        二、跨地域、跨艺术界限的文艺工作者
    第二节 “影戏”观念——既有描述之上的再度阐释
        一、 戏曲、小说、曲艺之“戏”
        二、 文明戏、戏剧之“戏”
        三、 戏说之“戏”、逢场作戏之“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21‐1931 年的民国电影——想象与现实的交织
    第一节 现实——复杂的民国电影与国民性
        一、 复杂的民国
        二、 国民身份与认同——重现阳刚侠义之气
    第二节 阴柔之美——被发现的神奇女子
        一、 男权替罪羊——戏曲小说之“戏”
        二、 影戏下的传统女子——文明戏之“戏”
        三、 阴柔太盛的戏曲传统——戏说之“戏”
        四、 跨界的复杂综合体
第三章 当银幕上的现实成为一种主义
    第一节 1930 年代民国现实主义电影风潮描述
    第二节 表征与实质—民国电影之现实主义美学
        一、 表征与实质
        二、 美学之内外—民国的内外忧患
        三、 多元的现实与多元的主义
    第三节 银幕上的集体与主义
        一、 “工人导演”沈西苓的哀伤
        二、 袁牧之革命式的集体主义
第四章 影戏与现实主义—融合并跨越
    第一节 从草根美学到史诗—蔡楚生
    第二节 城市生活与作者
    第三节 人生如戏—诗人导演孙瑜的现实与理想
        一、 现实与理想——影戏阶段
        二、好莱坞式戏剧真实阶段
        三、 存隐忧的过度戏剧化与诗意的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6)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研究 ——传播学视角下科技与社会研究的一个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科技传播与张之洞海防和思想实践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作为科技传播的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
        二、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中的科技与社会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的研究
        二、关于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传播学视角的引入
        一、传播学核心概念、方法和理论的引入
        二、将传播的观念运用到科技与社会研究的益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张之洞海防主张的起源:以传播的起源为视角
    第一节 个人因素:张之洞早年经历
    第二节 社会因素: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思潮的兴起
    第三节 传播的契机:张之洞早期海防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改订俄约
        二、日本吞并琉球
        三、法国侵略越南
    小结
第三章 中法战争前后张之洞的海防思想与实践:以传播者与受众关系为视角
    第一节 传播者的促动:中法战争与张之洞的海防主张及举措
        一、战争初期的海防举措
        二、战争中期的海防主张和举措
        三、战争后期的海防举措
    第二节 受众的反馈之一:张之洞海防思想体系的形成
        一、海防思想体系的初次提出
        二、第二次海防筹议中的主张
    第三节 受众的反馈之二:中法战争后的海防实践
        一、买船造舰
        二、买炮造台
        三、加强琼防
        四、创设枪炮厂
        五、建立水陆师学堂
        六、开矿炼铁及其它
    小结
第四章 甲午战争前后张之洞的海防思想与实践:以传播内容的选择为视角
    第一节 甲午战前的海防建设
        一、创办汉阳铁厂
        二、开办枪炮厂
        三、训练水师及其它
    第二节 受众需求的改变:甲午战争与张之洞的海防主张
        一、甲午战争对海防提出的新要求
        二、战争期间的海防应对
    第三节 传播内容的扩张之一:张之洞海防思想的发展
        一、以强国富民为主导
        二、加强外交结盟
        三、巩固南洋海防江防
    第四节 传播内容的扩张之二:甲午战后的海防实践
        一、训练水陆两军、加强炮台建设
        二、规划铁路、建设铁厂枪厂
        三、培养新式人才
        四、发展工商业、推动市政建设
    小结
第五章 维新变法前后张之洞的海防思想与实践:以传播渠道的选择为视角
    第一节 维新变法前的海防建设
        一、训练新式军队
        二、培养新式人才
        三、发展铁政、创办铁路
        四、发展农、工、商业
    第二节 传播路径的改变:“师西”向“师日”的转变
        一、胶州湾事件对张之洞的影响
        二、“联日”以“联英”
        三、“师日”的开始
    第三节 传播载体的改变之一:“海防思想”向“变法思想”的转变
        一、“海防”话语的褪去与“变法”话题的兴起
        二、以《劝学篇》为核心的变法思想形成
    第四节 传播载体的改变之二:维新变法后的海防实践
        一、新式军队的扩建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
        三、铁路等重工业建设的发展
        四、新式农、工、商业的发展
    小结
第六章 清末新政前后张之洞的变法思想与实践:以短期传播效果研究为视角
    第一节 短期预期效果之一:变法思想的发展
        一、变通政治人才
        二、主张内政改革
        三、多维度效仿西法
    第二节 短期预期效果之二:张之洞清末新政实践之海防篇
        一、扩充南洋海军和创建湖北海军
        二、推进新军制改革
        三、推动全国铁路建设
        四、促进留日浪潮的兴起
    第三节 短期非预期效果:张之洞清末新政实践之变法篇
        一、科举的废除和新学制改革
        二、推动法制建设
        三、对立宪运动和官制改革的影响
    小结
第七章 张之洞海防实践的余波:以长期传播效果研究为视角
    第一节 长期预期效果:对军事建设的影响
        一、对清末海军重建的影响
        二、对民国海军建设的影响
        三、对民国陆军建设的影响
        四、对军事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长期非预期效果:作为“播种人”的张之洞
        一、对保路运动的影响
        二、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三节 传播目的之达成: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一、留日学生与抗战
        二、“汉阳造”与抗战
        三、抗战中的中国海军
        四、抗战中的铁路运输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传播学视角下的张之洞和张之洞案例中的传播学
    第一节 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新解
        一、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内容及特点
        二、张之洞的海防思想和实践的效果
        三、张之洞的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由张之洞案例看科技传播中的科技与社会关系
        一、社会因素对科技传播的制约
        二、科技传播对社会变革的促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和专着
致谢

(7)小武器扩散的行为逻辑:军事凯恩斯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提出与研宄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宄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视角选择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难点与写作局限
    六.文章结构
第一章 小武器的概念界定与扩散影响
    第一节 小武器的概念与内容
    第二节 小武器的特点与现状
    第三节 小武器的影响与后果
    第四节 小武器的交易与转让
第二章 军事凯恩斯主义的践行逻辑:金钱与血
    第一节 军事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与起源
    第二节 军事凯恩斯主义的内容与意涵
    第三节 军事凯恩斯主义的践行与影响
    第四节 军事凯恩斯主义与小武器出口
第三章 案例:非洲地区小武器扩散中的供应方推力
    第一节 非洲小武器扩散情况概述
    第二节 非洲小武器的构成与来源
    第三节 非洲小武器泛滥之于供应方的利益:以俄罗斯为例
第四章 困境与出路:小武器扩散的应对之道
    第一节 小武器扩散的现有防治机制
    第二节 小武器扩散的未来努力方向
结论
附录:武器转让的全球指导原则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历史背景的概述
    1.1 中国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
    1.2 德国发达的军事工业以及经济利益的推动
    1.3 中德关系的良好历史传统
    1.4 德国军事技术顾问的引进
    1.5 德国大型军火工业与在华德国洋行的参与
    1.6 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兵工人才的加入
第2章 德国对国民政府枪炮工业发展的贡献
    2.1 中国近代枪炮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2.2 军事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2.2.1 理化研究所
        2.2.2 弹道研究所
        2.2.3 白水桥精密研究所
    2.3 株洲兵工厂的创建
        2.3.1 建厂的提出与筹备
        2.3.2 各分厂的建立
        2.3.3 技术人员的派遣
        2.3.4 在重庆时期的重建与生产
    2.4 原有兵工厂的整理扩充与德国武器的仿制
        2.4.1 原有兵工厂的整理扩充
        2.4.2 德国武器的仿制
第3章 德国对地方政府枪炮工业发展的影响
    3.1 广东近代枪炮工业
        3.1.1 石井兵工厂
        3.1.2 广东潖江炮厂
    3.2 山西兵工厂
    3.3 东三省兵工厂
第4章 德国对中国近代火药工业发展的作用
    4.1 中国近代火药兵工厂的建立与发展
    4.2 汉阳火药厂
    4.3 山西火药厂
    4.4 东三省兵工厂火药厂
    4.5 火药的生产与制造
第5章 德国对中国近代军用化学工业兴起的推动
    5.1 中国近代军用化学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
    5.2 中国近代军用化学武器的早期研究
    5.3 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建立
    5.4 中国近代军用防毒面具工业的兴起
        5.4.1 巩县防毒面具厂的兴建
        5.4.2 广东防毒面具厂的建立
        5.4.3 军用防毒面具的仿制
    5.5 中国近代军用化学工业的兴起
第6章 德国对中国近代军用光学工业兴起的支持
    6.1 中国近代军用光学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6.2 中国近代军用光学工业的建立
        6.2.1 军用光学仪器制造厂的提出
        6.2.2 光学修理厂的创建
        6.2.3 光学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
        6.2.4 测远镜工场的设立
    6.3 中国近代军用光学仪器的仿制
        6.3.1 第一具军用望远镜的仿制
        6.3.2 其他军用光学仪器的仿制
第7章 德国对中国近代航空事业发展的影响
    7.1 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早期发展
    7.2 德国顾问与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7.3 德国容克斯公司与中国航空机身及发动机制造厂的筹划
    7.4 德国同意、美等国在华航空领域竞争的失败
    7.5 德国同意、美在华航空领域竞争失败原因初探
        7.5.1 德国总顾问佛采尔将军同南京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
        7.5.2 蒋介石对德国空军实力先入为主的成见
        7.5.3 受留美人员,尤其是留美人士宋美龄的影响
        7.5.4 意大利人给予中国的优惠政策
第8章 总结
    8.1 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发展的作用及其影响
    8.2 中国兵工事业未能通过德国的帮助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原因探讨
        8.2.1 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落后
        8.2.2 资金缺乏
        8.2.3 政府官员贪污腐败
        8.2.4 国民政府缺乏独立意识
        8.2.5 国内外政治环境不稳定
        8.2.6 德国追求利润本性
        8.2.7 其他一些制约因素
    8.3 一点启示
附表1 德国军事顾问团之兵工顾问列表(1928—1949)
附表2 南京国民政府兵工领域内重要的留德学人列表
附表3 南京国民政府兵工领域内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四位最主要人员简表
附表4 仿制德国主要武器列表(1840—1949)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陈增辉史学成就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言
    1.1.引言
    1.2.选题意义
    1.3.课题研究现状
    1.4.研究方法
    1.5.史料来源
第2章 陈增辉生平与学术道路
    2.1.一生行迹
    2.2.学术源流
        2.2.1.学术基础
        2.2.2.学术渊源
        2.2.3.学术外延
    2.3.学术年谱
第3章 陈增辉史学研究成果
    3.1.着作
    3.2.手稿
    3.3.其他学术活动
第4章 陈增辉史学成果评价
    4.1.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4.1.1.《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编撰
        4.1.2.敦煌景教文献研究
        4.1.2.1.《志玄安乐经》研究
        4.1.2.2.《序听迷诗所经》研究
    4.2.史学工具书编撰
        4.2.1.《教案史料编目》
        4.2.2.《清季中外使领年表》
        4.2.3.《清末教案》
        4.2.4.《来华外人汉名录》
    4.3.中外关系史研究
    4.4.校勘成果
        4.4.1.《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4.4.2.《中国科学技术史》
        4.4.3.《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
第5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创新,轻兵器再度辉煌——写在新千年开始(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小三线建设研究[D]. 刘世彬.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研究[D]. 胡世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4]适应需求与创造需求—军事技术两类创新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 屈婷婷.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1)
  • [5]从“影戏”与“现实主义”看民国电影—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D]. 李良嘉. 中国传媒大学, 2013(S2)
  • [6]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研究 ——传播学视角下科技与社会研究的一个尝试[D]. 朱文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16(02)
  • [7]小武器扩散的行为逻辑:军事凯恩斯主义[D]. 王亚坤. 复旦大学, 2012(03)
  • [8]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D]. 罗永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9)
  • [9]陈增辉史学成就述评[D]. 张毅.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 [10]创新,轻兵器再度辉煌——写在新千年开始[J]. 本刊编辑部. 轻兵器, 2000(01)

标签:;  ;  ;  ;  ;  

创新,轻武器再辉煌——写于新千年伊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