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

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

一、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论文文献综述)

徐芸儿[1](2019)在《促进初中生英语阅读思维品质培养的学习共同体构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上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学设计中,尤其在阅读课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区别与传统英语阅读课堂的一大亮点,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任务的思维含量,局限于文本浅层信息的处理,注重显性的、可测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上积极性不高,交流合作少,学习效果不明显,这对学生英语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帮助不大。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英语阅读思维品质和学习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在宁波市H中学开展为期三个月半的行动研究(共三轮)。首先,研究通过访谈和前测了解学生英语阅读思维品质的现状,接着,教师通过平等、合作的生生关系创设、对学生的合理分组和合作对策的引导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初步构建,再结合阅读课堂实例,教师挑战性问题的设计,评价和反思来逐渐完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过程中,教师深入阅读课堂,采取课堂录音、视频、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三轮研究后,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后测,对比研究结果,结合思维观察量表和访谈,发现学生的英语阅读思维品质有了较明显的提升,说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英语阅读课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希望本研究可以帮助更多的英语教育者理解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学习共同体,增强他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英语阅读思维品质培养的信心和研究意识,促进初中生英语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

马榕[2](2019)在《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影响的研究 ——以《王者荣耀》为例》文中提出初中生作为我国最富有朝气的社会成员,其道德发展的状况关系着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国家的发展进程甚至国家的前途与未来。然而,由于初中生所处人生阶段的特殊性,其道德的发展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在网络化时代,其道德的发展极易受网络游戏的影响,其中以MOBA游戏最为突出。MOBA游戏作为现阶段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类型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初中生。然而,MOBA游戏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初中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其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因此,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对MOBA游戏的具体分析,指出新时代下MOBA游戏与初中生道德发展的密切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指出,初中生玩MOBA游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在此基础上,探讨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但重点研究MOBA游戏的游戏人物、游戏文化表象、游戏内容、游戏原则以及游戏模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即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的消极影响。第三部分基于调查结果分析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其中家庭方面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方面主要是学校德育的缺席以及学校管理的不足,社会方面主要从游戏自身的扭曲与直播平台责任的缺位两方面来谈;当然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以及自我同一性混乱、同辈群体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第四部分针对MOBA游戏对初中生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提出MOBA游戏背景下引导初中生道德良好发展的路径。它要求家庭要增强家庭教育,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并善于管理游戏事件,;开发者与直播平台要重拾社会责任;当然也要求初中生要在家庭、学校的引导下积极加强自我的发展和善于选择良好的同伴群体。只有各主体相互配合,才能逐渐消解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初中生道德的良性发展。

宋珊珊[3](2018)在《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基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并据此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谢宏丽[4](2018)在《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研究 ——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文中研究说明“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原则,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之一,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故选择以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为题,开展硕士论文的研究。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对友善、友善观和社会主义友善观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于个体社会性行为的习得具有一定解释力,故选择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为自己研究切入的视角,并论证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适用于本研究的合理性。本文选择了实证研究为主的方法展开本文的研究,按照实证研究的规范性要求提出了问题假设、设计量表、发放并收回了问卷。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观的现状及影响友善行为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友善行为与经验环节、认知环节、调整环节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主体情绪因素对于认知的影响等问题。问卷四大模块的整体信度较高,实测数据符合预期,实测数据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友善观现状及友善行为的影响环节。本文根据实测所得数据结合社会学习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如下问题:正向经验、负向经验以及零经验对友善行为的影响;个体对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认知的内容及其与友善行为的关系;友善观念知行脱节现象背后的原因;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对于行为与认知的调整作用;情绪因素对于认知环节的影响等问题,使笔者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观的培育形成了一些原理性的认识。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的对策。主要观点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关爱学生;合理引导,加强友善价值认知;改善氛围,营造有利培育环境;开展礼仪教育;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友善行为习惯。

张靓[5](2018)在《论班杜拉交互决定论在德育中的应用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班杜拉的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外部环境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三元交互决定论揭示教育的成效受教育者自身素质、教育行为及其所处环境三者的相互制约,学生的发展取决于其个体素质、个体行为及环境三元的交互作用。启发了高校道德教育须依循这三元的辩证关系,从环境教育、自我教育、过程教育三方面入手提升德育实效。

郑楷千[6](2017)在《孟子与班杜拉德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着名思想家与教育家,他的德育理论构成了我国德育理论的基石。班杜拉是美国着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社会学系理论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处于关键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古代教育家的德育理论。另一方面,对于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外来优秀文化,我们也应当积极汲取。本文通过比较孟子与班杜拉德育理论,提出了我国当前德育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韦耀阳[7](2017)在《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社会,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自我素养的有效手段。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大学生个人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创新的管理过程所具备的能力。通过实施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提高多种途径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建立与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增强个人信息素养,并不断提高知识创新与应用能力,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对信息的获取、输入、存储、提取和应用的过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也是个体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应用、分享的过程,根据现代认知理论构建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模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包括知识存储的能力、知识存储的能力、知识分享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五个方面。依据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理论假设,编制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确定问卷的主要维度和每个维度的具体项目。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11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总分和分维度方面,男生在知识存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得分高于女生;在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能力上的得分,女生高于男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上,性别差异达到显着水平。(2)大学生在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城市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在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在城乡差异达到显着水平。(3)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除了在知识存储能力上和知识创新能力维度年级差异不显着之外,在知识应用能力维度上年级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在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分享能力以及知识管理能力总分上都达到非常显着水平。(4)不同学业水平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优秀>良好>中等>较差。优秀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得分均高于其它维度;良好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得分最高;中等学生知识存储能力得分最低;较差学生主要是知识存储能力差和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能力比较弱。(5)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高>中>低。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大学生在知识获取上的得分均高于其它维度的得分。中等程度和低水平的大学生在知识存储上得分最低。社会认知理论以个人因素、行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三项因子持续交互的影响关联来解释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经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产生,通过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将会使得个人的行为受到情境所影响,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周围环境与本身的情绪和特质。运用社会认知理论对影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个人及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探究。理论分析发现,.大学生认知风格、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构成影响其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内部因素。对114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我效能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评价机制、班级结构、学校技术基础设施、学校组织文化是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中的显着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组织气氛与大学生个人知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学校组织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回归分析发现,学校组织气氛的三个维度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回归均达到显着水平,教学气氛、人际和谐气氛和学习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显着预测作用。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变量,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为因变量用全部纳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学校组织气氛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直接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和学校组织气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产生间接影响。运用实验研究法,对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行了干预训练。训练前对被试进行前测,随后对实验组进行干预训练。干预训练主要采用信息技术应用指导、主题讲座、课堂讲授、改革评价方式、班级氛围的塑造、咨询谈话、提高自我效能感等方式。三个月后,对大学生进行后测,前后测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提高、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组织氛围对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依据个人学习的先内化(由外而内),后外化(由内而外)的过程,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发展的如下策略:①社会环境熏陶,彰显榜样引领的价值;②学校课程辅导,利用专业扶持的优势;③自我认知提升,谋求能力结构的生成;④主体行为自律,历练自觉管理的习惯;⑤网络信息发掘,纳入大数据知识平台;⑥系统持续更新,推动社会能力的发展。

赵俊红[8](2016)在《大学生美德化育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美德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基。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变社会,理应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大学生却受到社会道德状况的左右,大学道德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在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中,加之西方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由于社会经验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美德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加强大学生美德教育,增强大学生抵御负面效应的免疫力,抵御腐化堕落思想的侵蚀,才能使大学生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重视美德教育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之一。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高校是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从德育课的设置,到德育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无一不是在实践中“立德树人”。但由于教育方式僵化呆板,习惯于外在灌输和说教,忽视或不善于运用美德的“化育”机制及其规律进行教育,成效甚微。因此,进行当代大学生美德化育研究尤为紧迫而重要。近年来有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上对大学生美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对“美德化育”研究具有理论推进和借鉴作用。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等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美德化育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实现路径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改革、对思政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对提升大学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方法和路径支持。第一部分,对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阐释。所谓美德是指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化育之“化”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化育之“育”指涵(培)育长养,化育之“境”指从心所欲不逾矩即自由自觉的境界。美德化育就是通过细雨润无声的化育方式,使受教育者把美德的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涵育长养其美德;大学生特有的美德主要包括爱国奉献、求知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节约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美德对于大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大学生自尊和他尊之要、安身立命之基、生活幸福之源、实现人生价值之本。第二部分,对大学生美德化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渊源和学理依据进行了挖掘。本文认为,大学生美德化育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思想资源和学理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等理论观点,为大学生美德化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中外思想家的有关论述和思想为大学生美德化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渊源。中国儒家的教化内省思想、道家“行不言之教”思想、佛家“以心传心”思想等都是其重要的文化养分。西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养成教育思想,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康德的道德熏陶思想,近现代时期麦金泰尔的德性实践理论,都为“美德化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此外,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价值澄清教育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情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也为大学生美德化育的研究提供了学理依据。第三部分,阐释了大学生美德化育的运行要素和运行机制。本文认为大学生既是美德化育的客体,也是美德化育的主体,美德化育是主客体的统一;美德认知、美德情感、美德意志、美德信念和美德行为习惯是大学生美德形成的要素,在大学生美德化育运行过程中,这五大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美德认知是美德化育的前提,美德情感是美德化育的催化剂,美德意志是美德化育的动力,美德信念是美德化育的核心,美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美德化育的目的。这既是美德化育运行的机制,也是美德化育应遵循的规律。第四部分,对美德现状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大学生美德化育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基于大量调查问卷,论题基本厘清了大学生美德化育主要存在的大学生美德知行不统一、美德教育实效性较差、价值取向模糊或功利化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美德化育理念偏颇、美德化育培育方式方法不力、家庭美德化育缺失、社会美德化育较弱、新媒体与互联网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对美德认识不够。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对大学生美德化育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不断拓展研究,把握大学生美德化育影响因素的最新发展动向。第五部分,对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大学生美德化育需要从六个层面展开:强化美德需要是美德化育的前提,潜移默化是大学生美德化育的有效方式,道德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美德化育的重要环节,构建测评制度是大学生美德化育的保障,养成行为自觉是大学生美德化育的目的,营建文化氛围是大学生美德化育的活力。这六条路径有助于使大学生把美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自觉境界。

张馨之[9](2015)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在这之后的半个世纪里,这一理论被不断的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本文正是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框架内,分析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与其自身和环境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认为包括道德行为在内的人的各种行为要么只受环境的塑造和控制,要么只受内驱力和倾向驱动力的影响。然而,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视域下,人的行为被看作是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班杜拉认为,人是自我组织,积极进取,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的机体,而不是单纯的由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应的机体,这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他所倡导的观察学习正是充分体现了人的这种能动性。但是,区别于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和心理动力学的内因决定论。他认为这种能动性是人的内部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生物事件)、行为和环境三者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构成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三方互惠决定论)的主要内容。在该理论的支撑下,观察学习被划分为四个步骤: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以及动机过程。这四个步骤系统的分析了人类行为产生的过程,剖析各个阶段影响行为产生的因素,还提出了相应的子理论来进一步论述不同因素在观察学习中的影响效用。例如自我调节机制理论就是阐述观察学习的生成过程中自我系统对行为产生的影响;自我效能理论是阐述动机过程中自我评估对行为产生的影响。这一系列理论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诠释人类行为的获得。因此,本文并没有像其他学者一样,将社会学习理论肢解来看,而是遵从了行为产生过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将社会学习理论系统完整的运用到青少年的德育中,从行为的认知到对榜样行为的表征进行筛选内化,最后将表征符号选择性外化生成行为,逐步分析道德行为产生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及其效用,进而寻求提高青少年德育的实效性。此外,本文强调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整体性,除了考虑到其自身的系统化之外,还考虑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以知为开端、前提和基础,以行的自动化作为衡量学生认知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此过程中,影响和制约行为生成的因素是复杂且多样的。在实践中发现,想要充分发挥德育效能,完成德育目标就要求施教者能够准确分析各因素中影响德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趋利避害,再将多样化的德育方法进行整合,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扩大积极因素的作用,抑制消极因素的作用,使各个有利因素之间更加科学地发挥作用,进一步向实现德育目标迈进。因此,本文立足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与德育的研究对象一致性;研究方法共享性;研究过程共通性,依照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以人、环境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对当前青少年德育中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之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时,能够做出符合社会普遍道德标准的判断。并在相同或相近的环境条件下,做出符合当今社会价值观的道德行为。力求将德育实效性达到最大化。

孙锦锦[10](2015)在《苏北某县高中思想政治课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高中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储备力量。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高中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完成,关系到民族振兴的梦想能否顺利实现。在学校开设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对目前高中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进行准确把握,揭示出影响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发挥的若干问题要素,并尝试提出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为培养未来优秀的“中国梦”实践者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共包括以下六部分的内容:第一章前言。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并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综述国内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课的历史和研究现状。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的阐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基本内容;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历史考察;历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深刻论述。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了初步考察。第四章阐述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及开设的重要性。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概念、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境等相关要素进行了逻辑论证。第五章对苏北某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第六章在调查访谈和分析探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并总结全文,提出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二、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初中生英语阅读思维品质培养的学习共同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 英语阅读思维品质内涵的相关研究
    2.2 英语阅读思维品质培养对策的相关研究
    2.3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研究
    2.4 相关研究评价
3.相关理论基础
    3.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3.2 合作学习理论
    3.3 社会学习理论
4.行动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与工具
    4.4 研究现状
    4.5 研究实施
        4.5.1 初步干预策略
        4.5.2 研究步骤
        4.5.3 研究过程
        4.5.3.1 第一轮行动研究
        4.5.3.2 第二轮行动研究
        4.5.3.3 第三轮行动研究
    4.6 研究结果与分析
5.促进初中生英语阅读思维品质培养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5.1 平等和谐,创设良好的的师生关系
    5.2 学为中心,设计有思维的挑战性任务
    5.3 策略指导,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5.4 独立思考,促进深度的合作学习
    5.5 教师干预,推动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5.6 多元评价,确保小组的有效合作
    5.7 及时反思,完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6.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影响的研究 ——以《王者荣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理论基础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七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MOBA游戏及其与初中生道德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MOBA游戏的概述
        一、MOBA游戏的构成
        二、MOBA游戏的特征及趋势
    第二节 MOBA游戏与初中生道德发展的关系
        一、MOBA游戏深刻地影响着初中生的道德发展
        二、初中生道德发展情况预示MOBA游戏的生命力
第二章 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影响的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计划的制定
        一、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影响的问卷调查
        二、MOBA类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影响的访谈调查
    第二节 初中生玩MOBA游戏的现状
        一、初中生玩MOBA游戏比例高于不玩的比例
        二、初中男生玩MOBA游戏的比例高于女生
        三、初中生玩MOBA游戏在年级上比例相当
    第三节 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影响的分析
        一、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 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
    第一节 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学校德育的不足及学校管理的不善
        三、游戏自身扭曲与直播平台责任的缺位
    第二节 初中生自身发展的原因
        一、初中生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二、同一性混乱与同辈群体的影响
第四章 MOBA游戏下初中生道德发展的回归路径
    第一节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促进
        一、加强家庭教育,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善于管理游戏事件
        三、游戏开发者与直播平台要重拾社会责任
    第二节 初中生要实现自我的发展
        一、初中生要积极加强自我的发展
        二、初中生要善于选择良好的同伴群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3)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价值观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保证
2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机制分析
3 价值观形成过程:观察学习
    3.1 观察学习要旨
    3.2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观察学习视角
        3.2.1 注意过程
        3.2.2 保持过程
        3.2.3 运动复现过程
        3.2.4 动机过程
4 教育启示
    4.1 树立观察学习的榜样
    4.2 加强高校榜样的宣传
    4.3 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

(4)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研究 ——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原则
        1.1.2 当前中国社会不友善的现象普遍存在
        1.1.3 基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社会主义友善观形成原理的思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对已有成果的总结
    1.4 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2 实证研究方案的论证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友善的概念界定
        2.1.2 友善观的概念界定
        2.1.3 社会主义友善观的概念界定
    2.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析辨
        2.2.1 引入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依据
        2.2.2 班杜拉社会学习的基本原理
    2.3 实证研究的理论假设
    2.4 实证研究的量表设计
    2.5 样本选择与问卷发放
3 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的实证研究
    3.1 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观现状的实测
        3.1.1 经验环节现状的实测
        3.1.2 认知环节现状的实测
        3.1.3 行为环节现状的实测
        3.1.4 调整环节现状的实测
    3.2 行为与经验、认知、调整环节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方法的实测
4 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的综合分析——基于社会学习理论
    4.1 对友善观形成过程中经验环节的分析
        4.1.1 正向经验对友善行为的积极影响
        4.1.2 负向经验对友善行为的消极影响
        4.1.3 零经验对友善行为的消极影响
    4.2 对友善观形成过程中认知环节的分析
        4.2.1 友善道德原则的价值认知及其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2 友善的个体价值认知及其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 友善的现代公民社会价值认知及其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4 友善的人类文明进步价值认知及其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5 情感对认知环节的影响分析
    4.3 行为环节分析——知行不一的原因分析
        4.3.1 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4.3.2 个体自身道德境界的局限
        4.3.3 社会现实情况与个体认知之间的矛盾
        4.3.4 情景的交互因素
    4.4 调整环节分析
        4.4.1 依据自我评价的结果对行为与认知进行调节
        4.4.2 依据他人对行为结果的评价调整行为与认知
5 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对策研究
    5.1 合理引导,强化学生对友善价值的认知
    5.2 优化氛围,改善友善观培育的外部环境
    5.3 以人为本,尊重关爱学生本身
    5.4 加强礼仪教育,注重友善行为习惯的培养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表

(6)孟子与班杜拉德育思想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孟子的德育思想及方法
    (一) 孟子的德育思想
    (二) 孟子的德育方法
        1. 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
        2. 循序渐进的德育方法
        3. 以身作则的德育方法
二、班杜拉的德育思想及方法
    (一) 班杜拉的德育思想
        1. 人性非一元论
        2. 人与社会的交互思想
        3. 自我调节的思想
    (二) 班杜拉的德育方法
        1. 反馈的德育方法
        2. 模范的德育方法
        3. 综合性的德育方法
三、孟子与班杜拉德育思想与方法的异同
    (一) 孟子与班杜拉德育思想与方法的相同点
    (二) 孟子与班杜拉德育思想与方法的不同点
四、孟子与班杜拉德育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一) 注重培养道德模范
    (二) 建立社会的道德荣誉反馈机制
    (三) 重视引导青少年的德育工作

(7)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大数据时代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因子
        1.1.2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发展是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知识整合的迫切要求
        1.1.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提升是打造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研究情况
        1.3.2 关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一般研究情况
        1.3.3 关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专题研究情况
        1.3.4 国内外研究评论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个人知识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
        2.1.1 知识管理
        2.1.2 个人知识管理
    2.2 知识管理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2.2.1 知识管理能力
        2.2.2 SECI知识管理能力
        2.2.3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2.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认知理论
        2.4.1 信息加工理论
        2.4.2 社会认知理论
        2.4.3 对两种理论的再认识与拓展
3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模型建构
    3.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结构要素
        3.1.1 知识获取能力
        3.1.2 知识储存能力
        3.1.3 知识分享能力
        3.1.4 知识应用能力
        3.1.5 知识创新能力
    3.2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模型建构
        3.2.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形成
        3.2.2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结构模型
4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及现状调查
    4.1 问卷编制
        4.1.1 问卷编制方案与过程
        4.1.2 问卷维度与条目的确定
        4.1.3 问卷的试测与修正
        4.1.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1.5 问卷的适用性讨论
    4.2 现状调查
        4.2.1 调查方法与过程
        4.2.2 调查结果
        4.2.4 调查结果讨论
5 影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5.1 个人因素分析
        5.1.1 个人因素理论分析
        5.1.2 个人因素访谈分析
        5.1.3 关于个人因素查证
    5.2 行为因素分析
        5.2.1 行为因素理论分析
        5.2.2 行为因素访谈分析
        5.2.3 关于行为因素的查证
    5.3 环境因素分析
        5.3.1 环境因素理论分析
        5.3.2 环境因素访谈分析
        5.3.3 环境因素查证
    5.4 核心因素综合分析
        5.4.1 调查方法与过程
        5.4.2 调查结果
        5.4.3 中介变量讨论
6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干预训练
    6.1 干预训练方案
        6.1.1 被试选择
        6.1.2 研究工具
    6.2 干预训练程序
        6.2.1 第一阶段:干预训练前测验
        6.2.2 第二阶段:干预训练过程
        6.2.3 第三阶段:干预训练后测
    6.3 干预训练结果
        6.3.1 干预训练前后自我效能感和学校组织气氛的平均得分差异比较
        6.3.2 干预训练前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得分比较
    6.4 干预训练结果讨论
7 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教育管理建议
    7.1 社会环境熏陶:彰显榜样引领的价值
        7.1.1 强化硬件,营造氛围
        7.1.2 普及常识,塑造榜样
    7.2 数据平台创建:提升个人知识管理效度
        7.2.1 共同协商,建立保障机制
        7.2.2 多方合作,创建大数据中心
    7.3 学校课程辅导:利用专业扶持的优势
        7.3.1 教师引导,增强效能
        7.3.2 课程整合,提升能力
        7.3.3 学生主导,分类培养
    7.4 自我认知提升:谋求能力结构的生成
        7.4.1 以目标定位为中心,快速获取知识
        7.4.2 以信息编码为核心,准确存储知识
        7.4.3 以人际交流为手段,专注分享知识
        7.4.4 以问题解决为关键,全面应用知识
        7.4.5 以想象能力为抓手,灵活创新知识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其知识认知内化与外化的能力集群
        8.1.2 反映知识认知过程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8.1.3 现实中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结构合理,存在诸多缺陷,有待发展
        8.1.4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受自我效能感、学校组织气氛等因素的影响
        8.1.5 干预训练对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显着效果
        8.1.6 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可通过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路径来实现
    8.2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9.1 着作类
    9.2 期刊论文类
    9.3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类
    9.4 外文文献类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
附录四:自我效能感问卷
附录五:学校组织气氛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大学生美德化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理论阐释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 美德的内涵及其与道德辨析
        (二) 化育及其与相关概念的界分
        (三) 美德化育的内涵与功能
    二、大学生美德的内涵
        (一) 爱国奉献
        (二) 求知敬业
        (三) 诚实守信
        (四) 团结友善
        (五) 勤奋节俭
    三、大学生美德化育的过程
        (一) 内化于心
        (二) 外化于行
        (三) 知行统一
    四、大学生美德化育的意义
        (一) 提升高校德育理念
        (二) 提高德育有效性
        (三)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 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五)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章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理论依据与思想渊源
    一、大学生美德化育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二、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学理依据
        (一) 教育学依据
        (二) 心理学依据
        (三) 道德哲学依据
    三、大学生美德化育的思想渊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育思想
        (二) 西方文化中的化育思想
第三章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要素和运行机制
    一、大学生美德化育的要素
        (一)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主体
        (二)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客体
        (三) 大学生美德化育主客体的统一
    二、大学生美德化育的运行机制
        (一)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前提:美德认知
        (二)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催化剂:美德情感
        (三)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动力:美德意志
        (四)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核心:美德信念
        (五)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目的:美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四章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美德化育的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一) 大学生美德化育抽样调查基本状况分析
        (二) 大学生美德化育抽样调查总体认知情况分析
        (三) 大学生美德化育具体问题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四) 当前高校美德教育的状况调查分析
    二、大学生美德化育的主流
        (一) 大学生美德认识水平显着提高
        (二) 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美德认知提升
        (三) 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更新较快
    三、大学生美德化育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美德知行不统一
        (二) 美德教育实效性较差
        (三) 大学生美德化育价值取向偏失
    四、大学生美德化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 学校美德化育方式不力
        (二) 家庭美德化育缺失
        (三) 社会美德化育环境弱化
        (四) 大学生对美德重视不够
第五章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美德需要: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前提
        (一) 强化大学生的美德需要
        (二) 提高大学生对美德价值的认识
        (三) 引导大学生的美德认同
    二、重视潜移默化:大学生美德化育的有效方式
        (一) 以情感人的美德化育方式
        (二) 以境育人的美德化育方式
        (三) 以史为镜的美德化育方式
    三、注重道德实践:大学生美德化育的重要环节
        (一) 开展主题鲜明的道德实践活动
        (二)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育人实践活动
    四、构建测评制度:大学生美德化育的保障
        (一)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多元性评价原则
        (二)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全面性评价内容
        (三)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多样性评价方式
        (四) 大学生美德化育的评价步骤
    五、营建文化氛围:大学生美德化育的活力
        (一)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美德传统
        (二) 营造大学生美德化育的校园文化
        (三) 运用主流文化引导美德化育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调查问卷
    附录 2:访谈提纲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二章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一) 三方互惠决定论
        1. 三方互惠决定论的基本内容
        2. 三方互惠决定论的特征
    (二) 观察学习理论
        1. 观察学习的界定
        2. 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
    (三) 自我调节机制
        1. 自我调节机制的基本内容
        2. 自我调节机制的特征
    (四) 自我效能理论
        1. 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自我效能与行为的关系
第三章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德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 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
    (二) 研究方法具有共享性
    (三) 研究过程具有共通性
第四章 当前我国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
    (一) 德育主体因素呈现的问题
        1. 青少年道德认知不足
        2. 青少年道德判断的缺失
        3. 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动机失“真”
        4. 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外化失效——知行分离
    (二) 德育客观因素呈现问题
        1. 德育范围狭隘
        2. “为人师表”的负典型
        3. 舆论跟风丧失道德判断
    (三) 青少年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 认知因素影响德育
        2. 行为因素影响德育
        3. 环境因素影响德育
第五章 社会学习理论解决德育问题的基本路径
    (一) 解决德育的认知问题
        1. 观察学习提升青少年的德育认知
        2. 榜样教育提高教育者的德育认知
    (二) 解决德育主体思想问题
        1. 自我调节机制树立青少年德育主体意识
        2. 培养自我效能,发挥学生自身在德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 解决德育知行转化问题
        1. 知行转化第一步——观察学习确立道德判断
        2. 知行转化第二步——自我调节实现道德意识内化
        3. 知行转化第三步——自我效能促进外化道德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苏北某县高中思想政治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二、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历史考察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第4章 思想政治课以及开设重要性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概念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历史沿革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顺利进行的各相关要素
第5章 苏北某县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认知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抽样说明
        1. 样本调查地的说明
        2 样本基本情况说明
    二、苏北某县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认知现状调查的结果的分析
        1. 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课程地位的认知现状
        2. 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育主体的认知现状
        3. 高中学生对自身作为思想政治课教育客体的认知现状
        4. 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育介体的认知现状
        5. 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环境认知现状
        6. 主要结论
        7. 原因分析
第6章 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主体层面
    二、教育介体层面
    三、教育环境层面
        1. 学校环境
        2. 社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初中生英语阅读思维品质培养的学习共同体构建[D]. 徐芸儿. 宁波大学, 2019(06)
  • [2]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影响的研究 ——以《王者荣耀》为例[D]. 马榕. 宁夏大学, 2019(02)
  • [3]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分析[J]. 宋珊珊.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8(32)
  • [4]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研究 ——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D]. 谢宏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5]论班杜拉交互决定论在德育中的应用及启示[A]. 张靓. 荆楚学术2018年5月(总第十九期), 2018
  • [6]孟子与班杜拉德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 郑楷千. 法制与社会, 2017(18)
  • [7]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研究[D]. 韦耀阳. 武汉大学, 2017(06)
  • [8]大学生美德化育研究[D]. 赵俊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应用[D]. 张馨之. 鲁东大学, 2015(07)
  • [10]苏北某县高中思想政治课现状与对策研究[D]. 孙锦锦. 南京医科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