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转床推拉动作对脑循环功能的影响

模拟转床推拉动作对脑循环功能的影响

一、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对脑循环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邢长洋,高原,王馨佩,刘云楠,张佳欣,王辰,张星,李嘉,常婷,张舒,刘勇,袁丽君,高峰[1](2021)在《下体负压与下肢局部加压对模拟推拉动作时脑血流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下体负压(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LBNP)策略与下肢局部加压策略对模拟推拉动作时脑血流的保护作用。方法研究采用重复交叉设计。15名健康成年男性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经历无干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对照轮)、带LBNP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LBNP轮)、带下肢局部加压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A、B、C组),每组5人;A组的试验顺序为对照轮?LBNP轮?下肢局部加压轮,B组的试验顺序为LBNP轮?下肢局部加压轮?对照轮,C组的试验顺序为下肢局部加压轮?对照轮?LBNP轮。通过旋转床"直立位?头低位?直立位"模拟推拉动作。对照轮进行单纯模拟推拉动作;LBNP轮于-Gz阶段施加-40?mmHg(1 mmHg=0.133 kP)的LBNP,+Gz阶段释放;下肢局部加压轮于-Gz阶段在双侧大腿上段加压200 mmHg,持续至+Gz阶段。记录模拟推拉动作过程中受试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模拟推拉动作-Gz向+Gz转换后,对照轮受试者平均脑血流速度(mea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m)减低了0.7~17.3 cm/s[ΔCBFVm=(-7.5±4.5)cm/s],脑水平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at the level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MAPMCA)降低了42~76 mmHg[ΔMAPMCA=(-61.0±10.0)mmHg]。而受试者LBNP轮的平均脑血流速度变化量为-2.4~10.2 cm/s,其均值不仅没有减低反而升高了(3.3±4.1)cm/s;MAPMCA下降幅度为23~50 mmHg[ΔMAPMCA=(-41.0±11.0)mmHg],显着小于对照轮(P<0.05)。受试者下肢局部加压轮的CBFVm变化幅度为-7.9~1.4 cm/s[ΔCBFVm=(-3.0±4.2)cm/s],MAPMCA下降幅度为37~59 mmHg[ΔMAPMCA=(-47.0±13.0)mmHg],二者均显着小于对照轮(P<0.05)。受试者LBNP轮与下肢局部加压轮的CBFVm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轮间MAPMC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BNP及下肢局部加压策略均对受试者模拟推拉动作时的脑血流具有保护作用;以CBFVm为标准,LBNP策略的保护效果较好;二者均主要通过提高舒张期脑血流发挥保护作用。

徐艳,邢雷,李宝辉,卫晓阳,王全,张立辉,金朝,吴三元,王海霞,王红,林榕,耿喜臣[2](2016)在《腿部加压套带对推拉效应的防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志愿者暴露于-1.5 Gz持续5 s与+Gz持续10 s离心机加速度作用下,腿部加压套带(压力20 k Pa)对推拉效应(PPE)的防护效果。方法分别测定5名志愿者预先无-1.5 Gz作用时的基础+Gz耐力,预先有-1.5 Gz作用时的基础+Gz耐力及分别采用HP动作、腿部加压套带、腿部加压套带并做HP动作时的+Gz耐力。结果预先-1.5 Gz作用使基础+Gz耐力下降(1.55±0.11)G(P<0.01),HP动作、腿部加压套带及二者结合使用时分别增加+Gz耐力(1.25±0.25)G、(1.25±0.25)G、(2.40±0.29)G(P<0.01);分别采用HP动作、腿部加压套带及二者结合使用时耐力终点+Gz暴露时的HR均显着高于其前-1.5 Gz暴露时。结论证实了腿部加压套带对PPE的防护效果,对PPE防护装备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赢[3](2016)在《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血管应答和脑血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同一组受试者实施三种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研究三种模式反复体位改变对心血管功能,脑血氧和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特点及相互差异。方法:试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13名受试者在旋转床上进行三种不同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试验,每个受试者的试验顺序采用随机化,两个模式之间间隔一个星期以上。三种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均为平卧位/头高位交替(SUP/HUT)类型,头高位持续时间均为2min,三种模式中每两个头高位之间平卧位的持续时间不同,分别为2min,3min,5min,反复体位改变共重复10次。在反复体位改变过程中,实时记录受试者的心率(HR),血压(SBP,DBP,MBP),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总外周阻力(TPR)等心血管指标和大脑前额叶的氧合血红蛋白(O2Hb),还原血红蛋白(Hb),总血红蛋白(t Hb)等脑血氧指标,同时对反复体位改变前后静坐时受试者心率变异性(HRV)进行分析。结果:1)反复体位改变过程中,与平卧位相比,在头高位时SBP,DBP,MAP,HR,TPR均上升,SV和CO下降;头高位时脑组织O2Hb和t Hb均呈现快速大幅下降,HHb先下降后又逐渐回升到基线水平。2)三种模式中,随着倾斜次数的增加,平卧位和头高位的SBP,DBP,MAP,TPR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模式1下,第5次倾斜时平卧位和头高位的BP,TPR和脑组织O2Hb,t Hb大于第1次倾斜,但与第10次倾斜无显着性差异。模式2和模式3下,第5次倾斜时平卧位和头高位的BP和TPR大于第1次倾斜,且明显低于第10次倾斜。3)第5次倾斜时,模式1头高位时的SBP,DBP,MAP,SV,CO和脑组织O2Hb,t Hb均高于模式2和模式3;第10次倾斜时,模式3头高位的SBP明显高于模式1和模式2,模式1平卧位和头高位的脑组织O2Hb,t Hb均高于模式2和模式3,但三个模式的DBP,MAP,SV,CO,TPR无明显差异。4)模式1前后低频功率(LF)明显升高;模式2前后总功率(TP)明显升高,归一化高频功率(HFNU)明显下降;模式3前后高频功率(HF),LF和TP明显升高,LF/HF明显下降。结论:1)SUP/HUT模式可以升高平卧位和头高位的血压,血压的这种增长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外周阻力来实现的;2)2min平卧间隔的反复头高位倾斜可同时提高平卧位和头高位时血压和脑血氧水平;3)3min和5min平卧间隔的反复头高位倾斜可提高平卧位和头高位时的血压,但对脑血氧无影响;4)2min平卧间隔的反复头高位倾斜的训练效果优于3min和5min平卧间隔的反复头高位倾斜,且所需时间更短,在航空、航天飞行前的“热身训练”中,宜采用2min平卧间隔的反复头高位倾斜。

孙静[4](2011)在《电针对+Gz所致人体意识丧失防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战机或航天飞机加速运动时,飞行员或航天员都会受到相当大的足向头方向的持续性加速度(+Gz)。+Gz可造成机体血液和体液重新分布,引发意识丧失(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G-LOC),对飞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另外,高性能飞行器在训练或作战时,从-Gz、0Gz的加速度在飞行时突然转为持续性+Gz作用时,造成飞行员+Gz耐力下降,比单纯+Gz作用更易发生G-LOC,此现象叫做推拉效应(push-pull effect, PPE)。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防护设备和生理对抗动作等措施来抑制+Gz导致的脑血流减少,防止G-LOC的发生,但这些措施并未根本解决G-LOC的防护作用。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更为切实有效的方法来预防G-LOC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的前期发现电针可以模拟缺血预处理,增加脑对缺血的耐受。而脑缺血是G-LOC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推测电针刺激同样会增强人体对+Gz引起的急性脑缺血的耐受能力,降低G-LOC的发生。本研究利用旋转床联合下体负压模拟G-LOC,探讨不同电针刺激方案对预防G-LOC的效果,并且在高性能载人离心机上进一步验证电针刺激对+Gz暴露和PPE引起G-LOC的预防作用,为G-LOC防护提供新视角。第一部分电针刺激对正常人群模拟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方法1.提前30min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采取自身对照,其中6名为女性,年龄22±3岁,BMI24±1 kg/m2,本试验随机分为三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被试者双侧―内关穴‖在模拟G-LOC发生之前给予30min电针刺激;Non-acupoint:在被试者双侧大臂非穴位部位给予电针刺激,电针刺激参数与Acupoint组相同。本试验采取的是自身对照,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均休息一周后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在试验过程中连续监测被试者的平均耐受时间、一般生理学参数、心脏泵血功能、脑血流、血浆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脑电双频指数(BIS)。2.模拟G-LOC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时对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采取自身对照,其中3名为女性,年龄24±2岁,BMI26±2 kg/m2,根据随机数字表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三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模拟G-LOC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电针刺激时间与被试者G-LOC耐受时间相同;Non-acupoint:在被试者双侧大臂非穴位部位给予电针刺激,电针刺激参数同Acupoint组相同。本试验采取的是自身对照,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后均休息一周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在试验过程中连续监测被试者的平均耐受时间、一般生理学参数、心脏泵血功能、脑血流、血浆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BIS。3.提前5d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5名为女性,年龄23±2岁,BMI22±5 kg/m2,根据随机数字表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二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被试者双侧―内关穴‖给予电针刺激,30min/d,连续5天,在第6天模拟G-LOC。在试验过程中连续监测被试者的平均耐受时间、一般生理学参数、心脏泵血功能、脑血流和BIS。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电针提前30min刺激可以明显延长平均G-LOC耐受时间;在心脏泵血功能和脑功能中,电针刺激可以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量,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给予30min电针刺激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另外,电针刺激组还可以提高交感神经兴奋的敏感性。BIS分析中,电针组BIS远远高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2.发生G-LOC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可以明显延长平均耐受时间。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相比,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心脏每搏输出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量、血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BIS值都显着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在心率变异性的分析中发现,电针可以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3.提前5d电针刺激,30min/d可以显着延长平均G-LOC耐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脑功能中,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显着增加大脑中动脉血流量和最大脑血流速度。但是,在心功能、心率变异分析中两组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发生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方法1.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Gz暴露防护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7名训练员采取自身对照,年龄22±3岁,身高172±2cm,根据随机数字表将被试者随机分为分为二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离心机转动的同时给予被试者双侧―足三里‖电针刺激;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后均休息一周后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记录被试者所能耐受最大G值和周边视觉消失时间(PLL),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BIS值,血液指标为电针刺激之前(+Gz暴露之前)和电针刺激(+Gz暴露之后)之后即刻抽血。2.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推拉效应防护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7名训练员,年龄22±3岁,身高172±2cm, 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被试者双侧―足三里‖给予电针刺激;每次推拉动作间隔时间为3~5min。本试验采取自身对照,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后均休息一周后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记录被试者所能耐受最大G值,同时记录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BIS值,结果1. +Gz暴露中,与对照组(3.9±0.1Gz)相比,给予电针刺激(4.7±0.2Gz),所有被试者+Gz暴露峰值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所有被试者在给予电针刺激后均有不同程度的PLL消失时间(耐受时间)延长,对照组PLL消失时间(耐受时间)为39.0±1.4s,电针组PLL消失时间(耐受时间)为47.5±2.8s,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Gz暴露后,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LH/HF的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然而,平均心率、血浆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BIS值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在推拉效应中,给予电针刺激后,所有被试者G值耐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对照组(2.75±0.09G)相比,电针组平均G值耐力(3. 57±0.2G)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在推拉效应中电针组LH/HF的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电针组和对照组BIS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次和重复电针刺激―内关穴‖或―足三里‖均可以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敏感性、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影响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同时电针可以增加脑对缺血的耐受,延长平均耐受时间,提高人体对+Gz的耐受,最终有效地预防G-LOC的发生。

王霆[5](2008)在《头低位倾斜训练对射击射箭运动员脑电图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直立姿势虽然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显着标志,但人类直立以后,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造成了很多弊病。因此有人提出可以用倒立(呈-90°的头低位倾斜)运动来进行健身。本研究以24名在役射击射箭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引入航空航天领域中失重或模拟失重状态下人体出现的各种变化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来探讨竞技体育射击射箭项目中运动员中枢机能康复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验法、口头报告、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得到以下结果:头低位倾斜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运动员的大脑中枢机能与大脑高级功能状态:1.头低位倾斜训练中,-60°、-90°倾斜训练中之间的脑电指标变化幅度十分显着。在这两种角度的头低位倾斜训练中,P3、P4、O1、O2部位α频段功率值下降十分显着,这表明由于倾斜角度的改变以及时间的延长,运动员大脑血流速度减缓,进而影响运动员顶枕区脑功能,而由于对于体位变化的所导致的不适应,运动员会产生紧张与恐惧的感觉,导致脑波频率加快,F3、F4、T3、T4区域的β频段功率值显着升高。同时高清醒度、低活力系数、颞同步化、额优势化、安静度、综合指标、脑电相干函数下降也都非常显着。在头低位训练结束后,运动员脑电各指标与训练前坐姿安静状态下有明显提高,尤其是高清醒度、颞同步化、额优势化以及脑电相干函数P3-P4四个指标的差异显着。这表明运动员大脑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头低位倾斜的角度越大,脑电各指标在坐姿恢复状态下变化的幅度越大。2.经过8周-90°头低位倾斜训练后,发现运动员的SAS得分、PSQI得分、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减低,表明-90°头低位倾斜训练可以通过改变大脑血流改变影响中枢神经功能,从而有效改善睡眠、减轻焦虑、缓解不适症状和不良情绪,而且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这种良性效应更为明显。头低位倾斜训练后,大脑的功能活动改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得到了好地调节。这也有利于运动员摆脱负性情绪,处理各种训练问题和应付比赛压力的能力明显增强,转而促进生理健康,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各内脏系统和心理活动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

耿捷,孙喜庆,杨长斌,王永春,吴燕红,王海松[6](2007)在《旋转床模拟推拉效应时心脏泵血功能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旋转床模拟推拉效应(PPE)的方法观察人体心脏泵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对推拉效应发生的可能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方法8名健康男性被试者,随机在旋转床上进行3次+90°头高位(HUT)30s和头低位(HDT)15s体位转换以模拟推拉效应,其中头低位角度分别为0°、-30°、-90°,测定心率(HR)、基础阻抗(Z0)、每搏量(SV)及心输出量(CO)等生理指标。结果1)随着头低位角度(-Gz值)的增大,Z0在推拉动作“推”阶段和“拉”阶段时降低的程度亦增大;2)随着头低位角度的增大,SV、CO在“推”和“拉”阶段时亦增大;3)随着预先-Gz值的增大,HR在“推”阶段降低的程度越大,“拉”阶段时回升水平越高,但仍然低于对照水平。结论推拉效应“拉”时相时,SV、CO升高,HR降低,并随着预先头低位角度增大而变化增大,提示外周血管的收缩或舒张活动可能在PPE发生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杨长斌[7](2007)在《推拉效应模拟方法及防护训练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持续性正加速度(+Gz)致意识丧失(G-LOC)的机理及其预警和防护是航空医学的重要问题。高性能战斗机在作战或训练飞行时,从0G或-Gz的飞行状态突然转为持续性正加速度作用时,致使飞行员+Gz耐力下降,比单纯+Gz作用更易发生意识丧失的现象称为推拉效应(push-pull effect,PPE)。考虑到空战中攻击性动作的需要及飞机机动性能的不断提高,飞行时±Gz交替出现的机率更高,PPE有增加的趋势,其对飞行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推拉效应近年来迅速成为航空医学加速度生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现代高性能战斗机在空战机动中虽然通常不做持续性高水平的-Gz动作,但在如俯冲攻击、散开、导弹规避、半滚倒转等机动飞行中仍存在推拉动作。虽然军事飞行中的-Gz比特技飞行中少、小、短,其对随后的+Gz耐力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对于推拉效应的发生机理,多数学者认为,在-Gz时,血液头向惯性移位,引起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强烈的神经反射,产生心动徐缓,心输出量大量减少,总外周阻力降低的效应,导致心水平血压降低。-Gz结束后,上述效应并不能立即消退,因此在随后+Gz作用时,头水平血压比没有预先-Gz作用时降低更严重。-Gz不但使随后+Gz时的头水平血压更加下降,而且损害了人体对+Gz的代偿反应,从而使+Gz耐力下降,下降程度随预先-Gz作用G值和时间增大而增大。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外周血管本身存在的慢收缩、快舒张特点可能也是推拉效应发生的重要原因。目前通过模拟推拉动作对其效应进行研究的设备和方法已有多轴向载人离心机、科里奥利加速度平台、垂直旋转装置、垂直旋转床以及灌注回路等。但在部队实际应用中,除了对飞行员进行卫生宣教,尽力避免可能导致推拉效应的推拉动作,或提前做抗G收紧动作外,尚无专门的设备及针对性的防护训练方案对推拉效应进行对抗。本研究利用下体负压并联合旋转床建立了推拉动作的模拟方法,并观察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反复体位改变及自行下体负压训练器训练后心血管调节能力的改变及其在推拉效应中的作用,为建立推拉效应针对性的地面防护方案开辟新的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发现如下:1.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的心血管反应本实验采用-70mmHg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观察预先不同角度头低位(HDT)后+90°头高位(HUT)与单纯+90°HUT对照时心率、血压及泵血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时,不同角度HDT后的HUT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总外周阻力(TPR)与对照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且随预先倾斜角度的增大降低越显着。不同角度HDT后的HUT时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较对照显着升高(P<0.05),与预先倾斜角度无相关关系。在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时,不同角度HDT后的HUT时SBP、DBP、MAP变化不明显,而SV、CO则较对照显着升高(P<0.05),TPR显着降低(P<0.05)。结果提示,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时心脏泵血功能改变与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相似,但是血压变化呈现一定的变异性。2.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后的心血管反应本实验观察了每天1次、连续6天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后在平卧位、模拟推拉动作及HUT实验时心率、血压、心脏泵血功能及自主神经调节的改变。结果表明,训练6天后,平卧位血压、心脏泵血功能较训练前呈降低趋势,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的高频功率谱(HFn)升高,而低频功率谱(LFn)降低,且压力反射敏感度(BRS)降低。训练6天后,模拟推拉动作测试的HUT阶段及HUT实验时,血压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5),心脏泵血功能呈降低趋势。结果提示,本实验所采用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方案由于头低位较头高位所占比重大,可降低推拉动作时血压及对直立位应激的反应能力,因此不适宜应用于推拉效应的地面防护训练方案。但是这一降血压效应可能更加适宜于航天员训练来减轻在航天中出现的航天适应综合征。3.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训练后的心血管反应本实验观察了每天1次、连续6天的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训练后在平卧位、模拟推拉动作及HUT实验时心率、血压、心脏泵血功能及自主神经调节的改变。结果表明,训练6天后,平卧位SBP较训练前无明显改变,DBP、MAP呈降低趋势。SV、CO较训练前呈升高趋势,TPR呈降低趋势。HRV分析的HFn降低,而LFn及LF/HF升高。收缩压变异性(SBPV)分析的LFn降低,压力反射敏感度(BRS)降低。模拟推拉动作测试的HUT阶段及HUT实验时,血压较训练前呈降低趋势,而心脏泵血功能则呈升高趋势。结果提示,训练6天后心脏泵血功能增强,心交感紧张度增加,但是训练后外周交感缩血管紧张度降低导致的低水平总外周阻力,影响了其对立位应激的血压维持。这种推拉动作的适应性训练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评价。4.自行下体负压训练器训练后的心血管反应本实验观察了每天1次、连续10天的自行下体负压训练器训练后在平卧位、模拟推拉动作及HUT实验时心率、血压、心脏泵血功能及自主神经调节的改变。结果表明,训练10天后,平卧位血压及心脏泵血功能较训练前显着升高(P<0.05)。HRV分析的HFn降低,而LFn升高,但未达到显着水平。SBPV分析及BRS在训练后无明显改变。训练后的模拟推拉动作HUT阶段及HUT实验中,SBP、DBP、SV及CO较训练前显着升高(P<0.05)。结果提示,自行下体负压训练器训练可以提高受试者的基础心血管水平,增强其对立位应激的调节能力,可能对推拉效应的防护具有一定的作用,可用于战斗机飞行员进行地面抗荷生理训练。总之,本研究建立了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的方法,探讨了反复头低位、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及自行下体负压训练后人体的心血管反应,发现反复体位改变训练不适宜用于推拉效应的地面训练,可能更加适宜于航天员训练以减轻在航天飞行中出现的航天适应综合征;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训练的效果需要进一步评价;自行下体负压训练器则可用于推拉效应的地面防护训练。本工作对进一步开展推拉效应的机制研究,制定针对推拉效应的防护训练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王海松[8](2007)在《高+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对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G值持续性+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可影响脑功能,对飞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有关+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致脑损伤的机理研究已有报道,但大多数是从神经元损伤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而忽视了胶质细胞尤其是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损伤中的作用。从数量上看,胶质细胞为神经元的10~50倍。而在各种胶质细胞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因此,其承担了胶质细胞的大部分功能。近年来,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不同程度地出现肿胀、变性、凋亡、坏死,同时,星形胶质细胞受到缺血性因素的刺激而激活,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对神经元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有关高+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对脑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影响方面罕有报道。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致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推测,星形胶质细胞在高+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致脑损伤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反应,能产生一些对神经元有利的保护性细胞因子,但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观察高+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对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阐明高+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致脑损伤的机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雄性SD大鼠,在动物离心机上进行高+Gz重复暴露和实施推拉动作。暴露后将大鼠灌注取脑,制成石蜡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后大鼠顶叶皮层、海马和丘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1ial fibri11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发现如下:1.+10Gz/45s重复暴露可引起大鼠顶叶皮层、海马GFAP表达显着增加。本实验观察了+10Gz/45s重复暴露5次对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10Gz重复暴露后1d,2d,顶叶皮层、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均显着增多(P﹤0.05),以弱阳性细小型为主;暴露后4d,6d,顶叶皮层、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进一步增多(P﹤0.01),以中等阳性细胞为主,肥大的GFAP增多。结果提示,+10Gz/45s重复暴露可引起大鼠顶叶皮层、海马GFAP表达显着增加。2.+10Gz/3min暴露可引起大鼠顶叶皮层、海马和丘脑GFAP表达显着增加,而推拉动作组比+10Gz/3min暴露引起脑组织GFAP的表达增加更明显。本实验观察了推拉动作对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推拉动作组大鼠先进行-3Gz暴露1min,随即进行+10Gz暴露3min。+10Gz/3min组大鼠仅进行+10Gz暴露3min。结果发现,+10Gz/3min暴露后6h,顶叶皮层、海马、丘脑可见GFAP呈中等强度的阳性反应,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着增多(P﹤0.01),多为中等阳性细小型;暴露后1d、2d、4d和6d,GFAP阳性反应程度进一步增强,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增多。推拉动作组大鼠暴露后各时间点,顶叶皮层、海马、丘脑GFAP呈较强的阳性反应,阳性细胞数较+10Gz/3min组和对照组均显着增多(P﹤0.01),以强阳性肥大型为主。结果提示,+10Gz/3min暴露可引起大鼠顶叶皮层、海马、丘脑GFAP表达显着增加,而推拉动作组比+10Gz/3min暴露引起脑组织GFAP的表达增加更明显。总之,本研究利用动物离心机和免疫组化方法,探讨了高+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对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主要阐明了以下问题:+10Gz/45s重复暴露可引起大鼠顶叶皮层、海马GFAP表达显着增加;+10Gz/3min暴露可引起大鼠顶叶皮层、海马、丘脑GFAP表达显着增加,而推拉动作比单纯+10Gz/3min暴露引起脑组织GFAP的表达增加更明显。本研究对进一步阐明高+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致脑损伤的机理具有一定意义。

耿捷[9](2007)在《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文中提出失重时,流体静压消失,体液头向分布会引发机体各生理系统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将直接导致心血管功能失调。心血管功能失调不仅会对航天员在空间的工作能力和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影响到航天员从空间返回到地面的再适应过程,其最主要表现是立位耐力和运动耐力下降。因此,为了保证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安全及工作效率,开展中长期失重对抗措施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的对抗措施主要包括运动、企鹅服、下体负压、水盐补充、抗荷服、营养、药物、肌肉电刺激以及飞行前适应性训练等。虽然空间体育锻炼对机体的作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与其它对抗措施相比,体育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更全面。因此,体育锻是现有对抗措施的核心部分。迄今为止,对抗失重的体育锻炼方案各有不同,不同方案的实际效果也互有差别。采用何种体育锻炼方法才能够最有效地预防和对抗航天失重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仍然是航天医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本实验采用了-6°头低位卧床来模拟失重,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头低位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影响,旨在进一步阐明体育锻炼对抗失重不良影响的效果,筛选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案,为制定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时航天员对抗训练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发现如下:1. 30 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立位耐力、运动耐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本实验观察和比较了30 d -6°头低位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立位耐力、最大运动时间、体重以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卧床第30 d,对照组的立位耐力较卧床前显着降低(P<0.01),而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的立位耐力较卧床前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着水平。卧床第30 d,对照组和下肢肌力训练组的最大运动时间较卧床前显着降低(P<0.05),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较卧床前无明显变化,且较对照组和下肢肌力训练组显着升高(P<0.05)。卧床期间,对照组体重较卧床前有降低趋势,下肢肌力训练组有升高趋势,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无明显变化;卧床第10 d,下肢肌力训练组体重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心率变异性分析发现,卧床期间对照组归一化低频(LFn)、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LF/HF)较卧床前有升高趋势,归一化高频(HFn)有降低趋势,两锻炼组上述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似。结果提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立位耐力和运动耐力显着降低,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均衡性发生改变。下肢肌力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模拟失重后的立位耐力,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可提高模拟失重后的立位耐力和运动耐力。2. 30 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的影响本实验进行了30 d头低位卧床,观察和比较了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小腿围径、小腿截面积和腓肠肌肌电平均振幅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小腿围径在卧床第1d显着减小(P<0.05),随卧床时间延长进一步显着减小(P<0.01);下肢肌力训练组在卧床后期(18~30 d)以及起床后的小腿围径显着减小(P<0.01);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在卧床第22~30 d及起床后显着减小(P<0.01);卧床第10 d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的小腿围径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第18 d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的小腿围径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与卧床前相比,卧床第30 d和起床后1周时三组的小腿截面积均显着减小(P<0.05)。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肌电振幅在第1和22 d显着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的肌电振幅在卧床第7、22、26和30 d显着降低(P<0.05),自行车功量计组在卧床第7、10、22和30 d显着降低(P<0.05)。结果提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严重的肌肉萎缩。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防止模拟失重所致肌肉萎缩,促进肌肉恢复有一定的作用。3. 30 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本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 -6°HDT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或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心脏收缩泵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LVET在第22、26 d显着降低(P<0.05),PEP/LVET、ICT、ICT/LVET在第26 d显着升高(P<0.05),EF在第26 d显着性降低(P<0.05),SV、CO在第1 d显着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LVET在卧床期间显着降低(P<0.05),SV除第5、7 d外的各时间点均显着降低(P<0.05),CO在第1、30 d显着降低(P<0.05)。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心脏收缩功能指标在卧床期间无明显变化,SV、CO在卧床第1 d显着降低(P<0.05)。结果提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收缩泵血功能下降,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其中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的对抗效果更佳。4. 30 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脑血流的影响本实验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了30 d -6°HDT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脑血流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卧床前相比,三组的脑血流速度在卧床期间基本无变化。对照组的脑血管阻力指标PI、S/D在卧床第14、26和30 d,RI在卧床第26和30 d较卧床前显着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的PI、RI、S/D在卧床第26 d显着降低(P<0.05);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的PI、RI、S/D在卧床第3、22和30 d较卧床前显着降低(P<0.05)。结果提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大脑中动脉发生适应性改变。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脑血流无明显影响。总之,本实验通过比较30 d头低位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发现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模拟失重所致的不良影响。下肢肌力训练在下肢肌肉和体重维持上锻炼效果相对较好,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心血管功能方面的改善作用较明显。本工作对今后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时航天员失重对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价值。

刘珺,陈同欣,张凌,张向阳[10](2004)在《飞行中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 综述近年来有关飞行中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本领域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综述。 资料引用 引用文献27 篇。 资料综合 阐述了有关推拉效应的提出、发生机制和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的模拟方法和预防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需关注的方面。 结论 推拉效应仍是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关的研究应予加强。

二、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对脑循环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对脑循环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腿部加压套带对推拉效应的防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志愿者
    1.2 实验设备
        1.2.1 载人离心机
        1.2.2 飞行员飞行生理参数记录检测仪
        1.2.3 腿部充气套带
    1.3 实验步骤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Gz耐力的变化
    2.2 心率的变化
    2.3 呼吸率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3)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血管应答和脑血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对照缩略语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反复体位改变下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2.1.1 血压、心率
        2.1.2 每搏量、心输出量
        2.1.3 总外周阻力
    2.2 反复体位改变下脑血氧和脑血流的变化
        2.2.1 脑血氧
        2.2.2 脑血流
        2.2.3 反复体位改变下脑血流变化的生理机理
        2.2.3.1 脑血管阻力的变化
        2.2.3.2 脑血流与脑血管阻力的关系
        2.2.3.3 脑血流与脑血管阻力的影响因素
    2.3 反复体位改变下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3.1 反复体位改变中的神经调节
        2.3.1.1 心率和血压变异性
        2.3.1.2 压力反射敏感性
        2.3.2 反复体位改变中的体液调节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试验方案
    3.3 数据统计
4 实验结果
    4.1 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下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
        4.1.1 体位改变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4.1.2 第 1,5,10 次倾斜时心血管功能变化的比较
        4.1.2.1 模式 1(2min平卧间隔)
        4.1.2.2 模式 2(3min平卧间隔)
        4.1.2.3 模式 3(5min平卧间隔)
        4.1.3 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之间心血管功能变化的比较
    4.2 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下脑血氧的变化特点
        4.2.1 体位改变时脑血氧的变化
        4.2.2 第 1,5,10 次倾斜时脑血氧变化的比较
        4.2.2.1 模式 1(2min平卧间隔)
        4.2.2.2 模式 2(3min平卧间隔)
        4.2.2.3 模式 3(5min平卧间隔)
        4.2.3 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之间脑血氧变化的比较
    4.3 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特点
        4.3.1 模式 1(2min平卧间隔)
        4.3.2 模式 2(3min平卧间隔)
        4.3.3 模式 3(5min平卧间隔)
5 分析与讨论
    5.1 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下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
        5.1.1 体位改变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5.1.2 第 1,5,10 次倾斜时心血管功能变化的比较
        5.1.3 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之间心血管功能变化的比较
    5.2 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下脑血氧的变化特点
        5.2.1 体位改变时脑血氧的变化
        5.2.2 第 1,5,10 次倾斜时脑血氧变化的比较
        5.2.3 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之间脑血氧变化的比较
    5.3 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特点
    5.4 局限性
6 结论与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电针对+Gz所致人体意识丧失防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电针刺激对正常人体模拟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1.1 被试者的筛选
        1.2 实验设备
        1.3 试验步骤
        1.4 参数测量
    2 方法
        2.1 提前30min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2.2 模拟G-LOC 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2.3 提前5d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志愿者一般资料
        4.2 提前30min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4.3 模拟G-LOC 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4.4 提前5d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5 讨论
第二部分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发生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1.1 被试者的筛选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步骤
        1.4 参数测量
    2 方法
        2.1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Gz 暴露防护作用的研究
        2.2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推拉动作防护作用的研究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训练员一般资料
        4.2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Gz 暴露防护作用的研究
        4.3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推拉动作防护作用的研究
    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头低位倾斜训练对射击射箭运动员脑电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头低位倾斜研究的背景
        1.2.1 急性头低位倾斜对大脑生理功能的影响
        1.2.2 初期头低位倾斜对大脑生理功能的影响
        1.2.3 中长期头低位倾斜对大脑生理功能的影响
        1.2.4 头低位倾斜对大脑电活动的影响
        1.2.5 头低位倾斜对脑循环功能的影响
        1.2.6 头低位倾斜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1.2.7 头低位倾斜对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2.8 对改善头低位倾斜不良影响方法的研究
    1.3 体育运动中脑电图研究的现状
        1.3.1 脑电活动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1.3.2 体育领域中脑电图研究现状
        1.3.2.1 心理状态脑电图特征的研究
        1.3.2.2 运动负荷时脑电图变化的研究
        1.3.2.3 过度训练后脑电图变化的研究
        1.3.2.4 运动员脑电图选材的研究
    1.4 射击射箭运动研究现状
        1.4.1 运动心理学领域对射击射箭运动的研究
        1.4.2 运动生物力学领域对射击射箭运动的研究
        1.4.3 对射击射箭运动器材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假设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假设
        1.5.3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法
        2.1.1 被试
        2.1.2 实验仪器与实验程序
        2.1.3 实验设计
        2.1.4 实验实施过程
    2.2 文献研究法
    2.3 口语报告法
    2.4 数理统计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不同时间/角度组合头低位倾斜训练脑电指标变化规律
    4.2 -60°和-90°头低位倾斜训练对运动员脑电指标的影响
    4.3 头低位倾斜训练对运动员自身情绪的影响
    4.4 本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推拉效应模拟方法及防护训练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和文献回顾
正文
    1 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时的心血管反应
        1.1 引言
        1.2 对象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后的心血管反应
        2.1 引言
        2.2 对象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下体负压联合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训练后的心血管反应
        3.1 引言
        3.2 对象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自行下体负压训练器训练后的心血管反应
        4.1 引言
        4.2 对象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小结
    一.小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8)高+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对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和文献回顾
    1 前言
    2 +Gz 暴露对脑的影响及其机制
    3 飞行中推拉动作及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
    4 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与活化
正文
    1 高+Gz 重复暴露对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GFAP 表达的影响
        1.0 引言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推拉动作对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GFAP 表达的影响
        2.0 引言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和文献回顾
正文
    1 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立位耐力、运动耐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1.1 引言
        1.2 对象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的影响
        2.1 引言
        2.2 对象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对象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脑血流的影响
        4.1 引言
        4.2 对象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小结
    1 主要结果与发现
    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飞行中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拉效应的历史渊源
二、推拉效应对飞行的影响
    1. 由推拉效应引起的飞行事故统计:
    2.飞行中推拉效应的发生机制:
三、针对推拉效应的对抗措施
四、结语与展望

四、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对脑循环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下体负压与下肢局部加压对模拟推拉动作时脑血流的保护作用研究[J]. 邢长洋,高原,王馨佩,刘云楠,张佳欣,王辰,张星,李嘉,常婷,张舒,刘勇,袁丽君,高峰.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01)
  • [2]腿部加压套带对推拉效应的防护作用[J]. 徐艳,邢雷,李宝辉,卫晓阳,王全,张立辉,金朝,吴三元,王海霞,王红,林榕,耿喜臣.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6(06)
  • [3]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血管应答和脑血氧的影响[D]. 李赢.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4]电针对+Gz所致人体意识丧失防护作用的研究[D]. 孙静.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3)
  • [5]头低位倾斜训练对射击射箭运动员脑电图影响的研究[D]. 王霆. 山西大学, 2008(04)
  • [6]旋转床模拟推拉效应时心脏泵血功能变化特征[J]. 耿捷,孙喜庆,杨长斌,王永春,吴燕红,王海松.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7(03)
  • [7]推拉效应模拟方法及防护训练方案的研究[D]. 杨长斌.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3)
  • [8]高+Gz重复暴露和推拉动作对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D]. 王海松.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2)
  • [9]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D]. 耿捷.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4)
  • [10]飞行中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J]. 刘珺,陈同欣,张凌,张向阳.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4(04)

标签:;  ;  

模拟转床推拉动作对脑循环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