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化学中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化学上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陆韦春[1](2021)在《基于思维导图培养中学生的化学系统思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新课标、新高考与现代技术发展的三个综合角度要求,强调学生应当具备系统思维,拥有运用整体观,大局观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根据化学学科知识的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化学教学课程是一门适合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学科。本文针对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情况,结合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可行性研究,提出基于思维导图培养中学生化学系统思维这一论点。系统思维认为世间万物均可成为一个系统,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把握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思维导图培养中学生的化学系统思维能力,运用系统思维,将化学知识内容看作一个系统,将思维导图作为训练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将化学教学、思维导图、系统思维进行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系统思维为核心,采用思维导图作为教学手段进行化学教学设计。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引言部分从高考改革的需要、化学学科教学的现状和特点、以及笔者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为选题背景,介绍了研究的国内外现状,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介绍了与系统、系统思维、思维、思维导图等相关概念以及本次实践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如系统论、脑科学理论、双重编码理论等。并介绍了本次实践研究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过程中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思路、目的以及本次研究所产生的意义。第三部分: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化学系统思维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主要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成绩分析、对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列举了几个笔者运用思维导图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案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后测以及后测分析。后测分析包括学生调查问卷、学生访谈以及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此次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研究表明,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的化学系统思维具有一定的优势,将思维导图与化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能为一线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化学系统思维提供一些帮助。

陈海燕[2](2018)在《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 ——以J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知识时代的逐步来临,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悄然兴起,人才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世界各国纷纷被卷入人才争夺战之中,也由于此,各国日益认识到教育的先行地位,纷纷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基础教育阶段作为整个教育环节的基石,它的好坏不仅关系着整个国民教育的成败,也关系着国民素质的优劣。初中教育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阶段,由于我国的高中教育还未普及,学生只有通过中考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因此,初中教育就显得极为关键,甚至可以说它关系着学生的未来人生。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发展初中教育、培养人才离不开一支高稳定性、强专业性的初中教师队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校本、国本教师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初中教师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初中教师队伍逐步壮大。然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仅没有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反而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乡村初中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初中教育。因此,发展乡村初中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就迫在眉睫。由于乡村初中教师是发展乡村初中教育的前提,因此,提高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造就一支高质量的乡村初中教师队伍就是关键中的关键。首先,本文在大量教师教学胜任力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得到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构成维度,包括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职业品格、人格特质。其次,根据构成维度编制《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调查问卷》并对J市9所乡村初中的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教龄、职称、职务、学历的乡村初中教师在各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乡村初中教师在职业品格、人格特质维度总体得分低于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维度得分。再次,根据调查结果总结乡村初中教师在教学胜任力上所表现出的问题,并深度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乡村初中教师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观念;乡村初中教师不重视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乡村初中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方式单一,效果不明显;乡村初中缺乏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硬件软件不齐全;针对乡村初中教师的培训体系缺乏“普惠性”,培训效果难保证;过度、不合理的校内外关注,教师压力过大。最后,提出提升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策略,包括乡村初中教师自主提升路径与学校、国家的外部支持策略。

程凯[3](2016)在《基于建构主义高中化学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学习环境是以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为基础创设的一种教学设计。其主要的特点是基于建构主义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权威性。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通过提供一定的条件,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动机得到激发,学习态度得到激发,能够有意的去加固自己的知识结构,尽一切力量去让自己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有着深厚的基础,目前有很多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形成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本研究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实践和实验研究,建立一个开放的、适宜的学习环境,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的能够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得到提高。文献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准实验研究法被运用到本研究中,通过这几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先解释学习环境实际内涵,借鉴建构主义化学学习环境,最后设计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环境。本研究分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讲述了之所以该选这个选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详细的说明了研究什么、研究的意义的何在和目的何在,对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总结出建构主义化学学习环境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内涵及化学教学观;第三部分对高中化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分析当下化学课堂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实践,总结出我国目前高中化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论述高中化学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建的原则、内容、程序和策略。以真实性与启发性、主体性与合作性、多元性反思性原则,构建了化学课堂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第五部分设计具体建构主义化学学习环境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实验研究;第六部分讲述了该研究的结论及笔者对有关该论题的展望。创造条件或充分利用现具有条件,来创设优良的化学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这个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一起来实现。让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自愿的进行知识意义的构建。

谢晓青[4](2014)在《数字化传感实验与中学化学探究学习的整合》文中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国际上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与潮流。为了有效地将数字化传感技术应用于化学探究学习中,本文从哲学、历史学、教育学三个视野,分别对科学的本质、化学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探究学习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数字化传感技术的特点,设计了3种数字化传感实验与探究学习整合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使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图像分析探究模式借助数字化传感技术作为化学课堂的定量型的实验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结合实验图像理解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数据分析探究模式让学生能通过数学计算理解所学化学概念或原理,学生在分析与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显着提高;理论发展探究模式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字化传感实验得到的定量数据和实验曲线,通过质疑、批判与重新建模,发展对化学概念或原理的新理解与认识,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得到改善。教学实践还表明,三种模式不仅使得探究学习更加深入,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朱广蕊[5](2012)在《鸭源性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Z2004毒株人工感染肉仔鸡肠道的病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鸭源性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ZZ2004株引起肉仔鸡生长抑制的发病机理,本实验将100只7日龄肉仔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病理学研究。试验组按0.5mL/只病毒剂量(EID50=10-4.86/0.2mL)经滴鼻和点眼途径人工感染,对照组经同样途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在感染后24、72、168、240、336、504、672 h分别观察并记录感染鸡的临床症状,对各组鸡进行病理剖检,并采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运用酶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琥珀酸脱氢酶(SDH)、非特异性酯酶(NSE)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分布和活性变化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病毒在小肠内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株感染肉仔鸡后24 h开始,可导致肉仔鸡的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腹泻;从感染后168 h开始到672 h实验结束时,试验组鸡平均体重比对照组减轻30.1%;感染后240 h~312 h为发病的高峰期;之后的一段时间,疾病症状减轻,逐渐进入转归期。剖检发现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卡他性炎症变化。光镜检查,感染后240 h发病死亡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脱落、肠绒毛缩短、空肠绒毛变短变粗、炎性细胞和杯状细胞增多。扫描电镜观察感染后240 h发病死亡鸡小肠上皮剥离,绒毛的游离端断裂,固有层裸露,在小肠上皮细胞之间有大量杯状细胞的开口,并见大块状的分泌物流出,肠黏膜顶端被覆大量黏液。透射电镜检查感染后240 h~312 h试验组鸡小肠,发现上皮微绒毛严重破坏、粗面内质网脱颗粒、滑面内质网扩张呈囊状,在扩张的滑面内质网中存在有大量病毒样颗粒。小肠上皮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核周隙增宽,有的细胞核碎裂,此处的核周隙内常见有较多的病毒粒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病毒可以在肠上皮细胞内增殖并造成组织结构的损害,其中在空肠的阳性反应较强。酶组织化学的研究显示,病毒感染肉仔鸡后,肠道SDH、NSE和ACP活性表现出病理性的升高或降低,其中SDH对病毒的感染较为敏感。SDH活性变化,感染后24h~72h,十二指肠SDH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空肠在感染后72 h SDH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肠段差异不显着(P>0.05);感染后168 h~240 h空肠SDH活性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后168h十二指肠和感染后240h回肠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肠段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O.05);感染后336 h~504 h各肠段SDH活性都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ACP活性变化,感染后24 h~72 h各肠段ACP活性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感染后168h~336h,各肠段ACP活性都高于对照组,其中十二指肠240h和336 h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40h空肠ACP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差异不显着(P>0.05)。NSE活性变化,感染后24 h~72 h各肠段NSE活性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感染后168 h~336 h,各肠段NSE活性都高于对照组,其中168 h十二指肠和240 h回肠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空肠240h和336h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无显着性差异(P>0.05);感染后504h,各小肠段NSE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鸭源性IBVZZ2004株在肠上皮细胞中增殖后,引起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与超微结构破坏等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发生组织结构被破坏、上皮细胞功能下降或丧失,导致与消化吸收有关酶类的活性改变,从而造成肠道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障碍、生长不良甚至肉仔鸡死亡。

马亮[6](2010)在《促进初中生元素观建构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化学元素观是化学观念中的核心观念。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探讨初中阶段元素观的基本内涵。(2)探讨初中元素观形成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调查初三学生元素观建构的现状。(4)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提出初中生元素观建构的基本教学策略,并进行实践性研究。初中学生元素观建构的基本内涵是:(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3)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4)物质可以按照元素组成进行分类。(5)元素组成相似的物质其性质也具有相似性。(5)化学式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6)化学反应可以按照元素的组合关系进行分类。(7)物质间的转化本质是元素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初中学生元素观形成包括六个阶段:一是与物质有关知识素材的选择、习得与积累,二是物质相关知识的结构化与物质观的初步建构阶段,三是与元素有关知识素材的选择、习得与积累阶段,四是元素有关核心概念的结构化阶段,五是基本问题的产生与问题解决,六是元素观初步形成阶段。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在元素观建构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事实性知识记忆水平。(2)没有形成物质的元素性认识。(3)不能从元素原子重新组合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4)没有建立物质性质与元素的组成有关这一观念。实践研究表明元素观建构的以下策略是有效的:一是以学习身边常见的物质为基础上,形成元素的突出性质就是其化合性强的认识;二是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形成物质的元素性认识;三是从元素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分类,形成物质的组成相似其性质也相似的认识;四是在认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理解元素是如何形成物质的;五是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转化,形成物质转化的元素守恒性认识;六是通过专题性学习和单元性学习相结合逐步建构化学元素观;七是利用概念图技术帮助化学元素观的建构。

励惠国,鲁学军[7](2010)在《陈述彭先生早期地理思想之思考》文中认为陈述彭先生一生笔耕不缀,为我国地理学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学术论着。本文就研读陈述彭先生早期地理论述,试从地理区域研究、综合自然区划、景观综合制图、制图综合指标、地学多维图解五个方面,对先生早期地理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并对先生早期地理思想的现代地理学,以及地球信息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思考。

二、化学上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上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思维导图培养中学生的化学系统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的提出
        1.1.1 基于新高考改革
        1.1.2 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的特征
        1.1.3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与笔者自身学习的启发
    1.2 系统思维的研究现状
        1.2.1 系统思维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系统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思维导图的国外研究现状
        1.2.4 思维导图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4.1 相关理论学理论分析
        1.4.2 现状调查
        1.4.3 建构基于思维导图培养中学生化学系统思维的教学策略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交流访谈法
        1.5.3 反思教学法
        1.5.4 问卷调查法
    1.6 研究的思路、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的目的
        1.6.3 研究的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系统
        2.1.2 系统思维
        2.1.3 思维
        2.1.4 思维导图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脑科学理论
        2.2.3 双重编码理论
        2.2.4 建构主义理论
    2.3 思维导图的表现方法
3.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化学系统思维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前测-教师访谈
        3.1.1 访谈对象
        3.1.2 访谈分析
    3.2 前测-学生调查问卷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3 调查问卷的修改
        3.2.4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5 问卷调查的分析
        3.2.6 调查结论
    3.3 前测-学生学业成绩测量与分析
4.基于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化学系统思维的教学实践
    4.0 教师讲解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4.1 教学设计
    4.2 教学案例
        4.2.1 案例1: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4.2.2 案例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4.2.3 案例3--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4.3 后测-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4.3.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4.3.2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4.4 后测-学生学业成绩测量与分析
5.结语
    5.1 研究结果
    5.2 研究反思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前测--基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附录3 后测--基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2)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 ——以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础教育改革逐渐深化的现实需要
        (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应然诉求
        (三)精准扶贫脱贫基本方略的深刻践行
        (四)个人研究的兴趣旨归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乡村初中
        (二)教师教学胜任力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构成维度的分析
    一、扎实、完备的知识结构是初中教师成功教学的基础
    二、非凡的教学、管理能力是初中教师成功教学的助推器
    三、高尚的职业品格是初中教师成功教学的情感激励
    四、完善、健康的人格特质是初中教师成功教学的内在要求
第三章 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工具
    二、调查结果
        (一)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总体情况
        (二)乡村初中教师在各维度题项上的得分情况
        (三)不同乡村初中教师群体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情况
第四章 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问题表征及成因分析
    一、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问题表征
        (一)乡村初中教师缺乏心理学相关知识
        (二)乡村初中教师缺乏高度的职业认同度
        (三)乡村初中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弱且不能坚持公平公正
        (四)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参差不齐
    二、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表征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主观因素
        (二)外部客观因素
第五章 提升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策略
    一、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自主提升路径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将道德修养高尚化
        (二)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将理念科学合理化
        (三)加强学习,将学习意识终身化
        (四)善于反思,将反思总结常态化
        (五)勤于观察,将教学研究日常化
    二、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外部支持策略
        (一)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体系,保证硬件设施配备与教师待遇
        (二)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落实培训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缓解教师压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3)基于建构主义高中化学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2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理念
    2.2 建构主义化学教学观
    2.3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涵义
        2.3.1 学习环境中学习情境的创设
        2.3.2 学习环境中协作交流的组织
        2.3.3 学习环境中知识意义的建构
3 高中化学学习环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的对象
        3.1.2 研究的方法
    3.2 问卷的设计和施测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问卷的施测
    3.3 高中化学学习环境的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物理学习环境有待加强
        3.3.2 化学学习资源有待利用
        3.3.3 化学学习评价有待多样化
        3.3.4 课堂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3.4 高中化学学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3.4.1 从活动参与者的角度
        3.4.2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
4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化学学习环境的设计
    4.1 高中化学学习环境设计的原则
        4.1.1 真实性和启发性
        4.1.2 主体性和合作性
        4.1.3 多元性和反思性
    4.2 高中化学学习环境设计的要素
        4.2.1 教学环境
        4.2.2 教师角色
        4.2.3 学生角色
    4.3 高中化学学习环境设计的程序
        4.3.1 提前预习
        4.3.2 创设情境
        4.3.3 问题探讨
        4.3.4 导出结论
        4.3.5 发展迁移
        4.3.6 反思评价
    4.4 高中化学学习环境设计的策略
        4.4.1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4.4.2 自主探究,完善认知结构
        4.4.3 协同合作,促进能力发展
        4.4.4 重在启发,提供认知策略
        4.4.5 强化预省,进行深入理解
5 基于建构主义指导下高中化学学习环境的教学实践
    5.1 教学案例的呈现
    5.2 教学案例的评价
    5.3 教学实践的分析
        5.3.1 学生化学学成绩的分析
        5.3.2 学生学习兴趣的分析
        5.3.3 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
        5.3.4 学生合作能力的分析
        5.3.5 学生探究能力的分析
        5.3.6 学生创造能力的分析
    5.4 教学实践结果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数字化传感实验与中学化学探究学习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1.1 化学探究学习的研究综述
        1.1.1 国外探究学习的历史与现状
        1.1.2 国内探究学习的历史与现状
        1.1.3 化学探究学习的历史与现状
    1.2 化学数字化传感实验的研究综述
        1.2.1 数字化传感实验与中学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进展
        1.2.2 数字化传感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比较研究
第二部分 理论基础
    2.1 哲学视野——科学本质的研究
    2.2 历史学视野——化学发展的启示
        2.2.1 化学科学的萌芽
        2.2.2 化学科学的形成
        2.2.3 化学科学的发展
        2.2.4 化学科学的现状
    2.3 教育学视野——科学探究学习
第三部分 数字化传感实验与探究学习整合的教学模式
    3.1 数字化传感实验的特点
    3.2 探究学习的环节
    3.3 三种模式的介绍
        3.3.1 图像分析探究模式
        3.3.2 数据分析探究模式
        3.3.3 理论发展探究模式
    3.4 教学模式的评价
第四部分 数字化传感实验与探究学习整合的实践研究
    4.1 基于图像分析探究模式探究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4.1.1 探究方案的设计
        4.1.2 实践对象的分析
        4.1.3 探究学习的实践过程
        4.1.4 探究学习的效果评价与反思
    4.2 基于数据分析探究模式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
        4.2.1 探究方案的设计
        4.2.2 实践对象分析
        4.2.3 探究学习的实践过程
        4.2.4 探究学习的效果评价与反思
    4.3 基于理论发展探究模式探究影响草酸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速率的因素
        4.3.1 探究方案的设计
        4.3.2 实践对象分析
        4.3.3 探究学习的实践过程
        4.3.4 探究学习的效果评价与反思
第五部分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5)鸭源性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Z2004毒株人工感染肉仔鸡肠道的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概况
        1.1 IBV的早期发现及分型
        1.2 IBV基因组及编码蛋白
        1.3 IBV的遗传变异
        1.4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1.5 IBV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1.6 IBV病理变化
    2 鸭源性IBVZZ2004株研究进展
        2.1 病毒的病原学研究
        2.2 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
        2.3 病毒造成免疫抑制机理的研究
        2.4 病毒造成生长抑制机理的研究
    3 鸡的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3.1 消化道的正常生理结构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3.2 生长发育与消化酶的关系
        3.3 消化酶的组织化学
第二章 鸭源性IBVZZ2004株对肉仔鸡肠道影响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2.2 剖检病变
        2.3 病理组织学变化
        2.4 超微结构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鸭源性IBVZZ2004株对肠道影响的酶组织化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肠道酶组织化学实验方法的优化
        2.2 酶活性保存效果试验
        2.3 琥珀酸脱氢酶(SDH)在肠道分布特点与含量变化
        2.4 非特异性酯酶(NSE)在小肠的分布特点与含量变化
        2.5 酸性磷酸酶(ACP)在肉仔鸡肠道分布特点与含量变化
    3 讨论
        3.1 琥珀酸脱氢酶(SDH)含量变化对肉仔鸡生长的影响
        3.2 非特异性酯酶(NSE)含量变化对肉仔鸡生长的影响
        3.3 酸性磷酸酶(ACP)含量变化对肉仔鸡生长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鸭源性IBVZZ2004株对肠道影响的免疫组化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附图A
    附图B
    附图C
    附图D
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促进初中生元素观建构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化学基本观念的概念界定的研究
    2.2 关于化学基本观念教学的研究
    2.3 关于化学基本观念的学习价值的研究
    2.4 关于元素观基本内涵的研究
    2.5 关于元素观建构的实践研究
3 研究的基本问题及思路
4 中学生元素观的内涵、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4.1 化学基本观念的含义和特点
    4.2 初中生化学元素观念的形成
    4.3 初中生元素观建构的影响因素
5 初中生化学元素观的现状调查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调查实施
    5.4 调查结果及分析
    5.5 本次调查研究所揭示的问题
6 中学生元素观建构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策略
    6.1 中学生元素观建构的理论基础
    6.2 化学元素观建构的教学原则
    6.3 基于元素观建构的教学策略
7 初中生化学元素观建构的实践研究
    7.1 实践目的
    7.2 实践对象
    7.3 教学设计
    7.4 实践实施
    7.5 实践效果
    7.6 讨论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四、化学上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思维导图培养中学生的化学系统思维[D]. 陆韦春.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2]乡村初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 ——以J市为例[D]. 陈海燕.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3]基于建构主义高中化学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程凯.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4]数字化传感实验与中学化学探究学习的整合[D]. 谢晓青. 苏州大学, 2014(01)
  • [5]鸭源性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Z2004毒株人工感染肉仔鸡肠道的病理研究[D]. 朱广蕊. 河南科技学院, 2012(05)
  • [6]促进初中生元素观建构的实践研究[D]. 马亮. 山西师范大学, 2010(03)
  • [7]陈述彭先生早期地理思想之思考[J]. 励惠国,鲁学军.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01)

标签:;  ;  ;  ;  ;  

化学中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