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流域生态林建设重点与措施

巢湖流域生态林建设重点与措施

一、巢湖流域生态林建设的重点与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钟绍卓[1](2019)在《洱海流域水资源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人口膨胀、城市化加速和气候变化,水体污染和水环境破坏问题日渐严峻,水资源危机在全球蔓延。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尤其是应对以流域为地域单元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对此,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谋划绿富双赢的有效途径备受各界关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各地开展了诸多实践探索。但现阶段的流域生态补偿多停留在水质考核层面,忽略了流域整体生态系统对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缺乏系统观和灵活性。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生态功能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紧迫且生态补偿机制薄弱的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泊——洱海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学视角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首先,运用能值理论重新定位洱海流域水资源价值,认知不同水体的自然资源属性和社会经济效用;其次,借助能值理论评估洱海流域可持续发展趋势,从子系统与母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中识别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集成能值理论、InVEST模型和GIS技术摸清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历史探究和现状分析,提出以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的洱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洱海流域当下的水质抢救行动相辅相成,促进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洱海流域天然水体、工程水体和污染水体的能值货币价值分别为0.65元/m3、4.27元/m3和2.85元/m3。由此得出洱海流域自来水价值为4.92元/m3,污水处理价格为2.85元/m3。这普遍高于洱海流域现行的水资源费起征收费标准。(2)2000-2015年间,洱海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负荷也急速增大。为克服传统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ESI无法有效运用于小尺度区域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考虑水资源贡献的流域能值可持续指标ESIW,评估结果表明洱海流域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其原因归结于工业子系统的水泥行业和车辆装配制造行业、农业子系统的化肥施用、工业和农业子系统的能源消耗导致的流域不可更新资源过度使用,以及水资源的过量和低效利用。(3)本研究将洱海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分为三类9种,即供给服务中的供水服务、提供食物服务和提供原材料服务,调节服务中的固碳服务、气候调节服务、水源涵养服务、水质净化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以及文化服务中的娱乐服务。2000-2015年间,洱海流域总的生态系统服务增多。这主要源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的高速增幅大于调节服务的下降幅度。洱海流域的自然地理因素、土地利用与覆盖情况和社会经济变化导致了调节服务的衰退,预警生态系统的破坏。(4)洱海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应以流域所在地各级政府为主,同时将流域内的水泥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高耗水企业及居民、游客纳入补偿主体范畴;补偿客体主要为拟定并监管执行补偿政策的当地政府、配合政府调控采取生态保护行为的企业、农户和居民,以及因生态治理而利益受损的集体或个体。根据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本研究建议以2000年为基准,对后续增加的调节服务进行补偿,核算的补偿标准为61.84亿元,并给出了不同土地类型的补偿标准。鉴于当地尚未有相关详细的生态补偿标准,本研究可为当地生态补偿标准的具体拟定提供参考。此外,研究建议洱海流域的生态补偿方式应以政府补偿为主导,辅以市场补偿的调节作用,通过经济补偿、政策补偿、产业补偿等多种方式实现生态补偿的目的。(5)为实现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建议从优化生态系统的空间布局、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严格把控污染治理3方面恢复并维护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同时,还需从流域经济转型、技术革新和社会建设等方面一起努力,早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能值转换率的地域差异问题和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的全面性问题等等,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完善。总的说来,本研究丰富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探索,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车轩[2](2019)在《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整体性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迂回环绕在黔、桂、滇三省(区)之间的万峰湖,形成时间虽短,但却跻身于全国五大淡水湖之列,是“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水源供给地。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两岸几十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珠三角”经济区的稳定。由于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万峰湖流域受水产养殖、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及农村面源等污染影响,水质不断恶化,再加之跨行政区域的性质,给地方政府的治理带来了挑战。在当下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的大背景下,打好碧水保卫战作为题中之义对万峰湖流域水污染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研究的理论工具,通过整体性治理理论分析框架的四个维度:治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技术系统,对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由于各地方政府治理目标和占有资源的差异,分割型管理体制的限制,协调保障机制不完善,政策制度化保障不健全等原因存在着地方政府缺乏全流域统一的治理理念,流域治理主体的整合功能有限,整体协调和联动机制不完善,治理手段呈现碎片化等治理困境。万峰湖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地方政府治理目标的实现,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协作配合,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深入开发和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因此,提出当前水污染的治理主体应该树立共同价值理念,建立全流域权威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整合多元协作的力量,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治理手段的整体性治理策略,以解决当前治理的碎片化困境,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姚亚玲[3](2019)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文中认为塔里木河流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和深度贫困区,脆弱与贫困相互交织耦合,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对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的资源合理配置、“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协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可分为7个章节:第一、二章主要是通过梳理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文献,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职责,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间的辩证关系,并对相关生态安全理论进行分析和充分应用;第三、四章在了解塔里木河流域近几年来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流域生态环境发生演变的时空因素以及驱动力因素(自然驱动力、人为驱动力)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对该流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第五章通过构建符合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生态较为脆弱的南疆五地州,运用DPSIR模型对其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第六章为了进一步剖析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稳定性,特选择上游阿拉尔市、中游轮台县和下游若羌县作为典型县域,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法(ENA)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第七章在总结上文所得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塔里木河流域在今后“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生态安全的调控举措,为协调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推行奠定坚实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1)在全面了解“一带一路”建设基本情况,辨析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安全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该流域在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中资源环境明显好转,在沙漠化治理、盐碱地治理、水资源治理及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致使其承载能力和弹性力仍然较低,对人口增长及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支撑能力较弱。(2)影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有自然驱动力、人为驱动力和政策文化驱动力。其中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匮乏以及土地利用和生产方式粗放、灌溉方式不合理导致绿洲土地盐渍化,均使得流域生态系统压力较大。值得关注的是,流域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若不能协调良性发展,南疆贫困地区将难以摆脱“贫困—生态环境破坏—贫困”的恶性循环。应把治理生态环境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将“两山理论”充分应用到流域生态脆弱区,避免脆弱的资源环境吞噬经济发展带来的成绩,致使本就未脱贫的人口再次陷入贫困境地。(3)通过运用DPSIR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南疆五地州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得出:2012~2016年南疆五地州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明显波动,安全等级由重度预警向中、轻度预警转变,2016年再次演变为中度预警。随着驱动力(D)、压力(P)的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和联通,使得农副产品、纺织品等需求量增加,驱动力(D)、压力(P)带来的影响(I)综合指数提升,五大子系统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对此,协调各子系统间的作用关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考虑环境保护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对守护“绿水青山”、发展“金山银山”具有重要意义。(4)对塔里木河流域上游阿拉尔市、中游轮台县及下游若羌县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阿拉尔市、轮台县、若羌县生态系统形成了良好的信道容量C,在面对自身脆弱性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时可以进行基本的转化和消耗,但对于高强度的经济开发活动的转化、消耗能力不足;2012~2016年三个县(市)的生态系统聚合度A和系统冗余度E均不高,生态系统内物质信息交换能力不足、流动路径单一,结构稳定性差;三个县(市)的生态系统使用率(A/C)较高,空闲率(E/C)较低,生态系统间物质信息的代谢路径集中,网络发育较缓慢。对此,要着重提升响应R”对“压力P”的缓解能力,优化响应措施的实施绩效,加强流域自然环境的修复力度,重视“影响I”对“响应R”的拉动能力,完善流域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措施。为保证“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安全,需要规划制定该流域两山理论的发展路线;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流域区域特征,加快南疆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芮佳[4](2018)在《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状况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可以了解全球环境变化情况。随着遥感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国产卫星发射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遥感数据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各式各样的遥感图像为土地覆被信息提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遥感手段已经成为获取土地覆被信息重要的途径之一。随着土壤质量下降、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物种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等许多的环境问题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造成了重要影响,流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的生态状况能够反映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情况,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评价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安徽省中部的巢湖流域作为研究区,下载覆盖该区域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五期的遥感影像数据(TM/ETM/HJ-CCD/OLI),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得到研究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并对其进行变化检测,了解巢湖流域整体的变化情况及分布。基于遥感和GIS方法,对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动态度变化、景观格局变化等做了一系列的分析,通过选取合适的生态评价指数对巢湖流域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巢湖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着,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人工表面的大幅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用地,住宅区等大面积建设,占用了原有大部分耕地,人工表面的增加基本上是由耕地转移而来,此外,少部分耕地转为林地和湿地,退耕还林政策一直是政府提倡的措施,所以少部分耕地转为林地。(2)利用景观指数对1990-2015年巢湖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1990-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斑块水平格局指数,人工表面的景观在空间上不停的聚合,小面积的斑块不断消除合并,人工表面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此外,人工表面和耕地在面积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在整个景观中所占比重最多,从1990年到2015年,人工表面和耕地类型变得更加集中。(3)巢湖流域地区1990、2000、2005、2010、2015年生态状况级都不太理想,除了霍山县和岳西县处于生态状况为优的状态,其余区县均比较差,说明巢湖流域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较弱,生态功能不太稳定,且从1990年到2015年生态状况指数持续下降,表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干扰性,巢湖流域的生态建设势在必行。

李睿[5](2018)在《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渐渐失去了平衡。研究表明,建设森林城市能较好地处理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开展城市林业规划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分析,优化现有的森林格局,探索使城市林业更好的服务于生态环境的方式,并归纳总结出一套完整科学的城市林业规划方法理论来指导森林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学、植物造景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基础调查与查阅文献的方法、SWOT分析法结合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的特殊性相结合,根据辽宁省辽阳市的自然状况、地域特点、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发展需求等,针对辽阳市创建森林城市中遇到具体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对辽阳市域范围内城市林业的配置、景观结构的布局进行规划,研究城市林业规划的方法、步骤、布局依据及森林功能效益的落实与应用,为其他即将建设森林城市的现代城市提供借鉴和指导。经过研究得知,城市林业规划应注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高度可行性等原则,配置植物及生态工程规划时要充分结合生态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等多学科理论,协调城市森林内部的关系。在辽阳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为辽宁省辽阳市规划了“一主三副,一轴两环,一带三区,三网多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和“一带一屏,两环四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并根据指标规划了生态、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支撑保障体系的工程。同时,规划研究中发现,建设森林城市不光需要林业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居民的大力支持,来满足在资金投入、城市林业管理的方面的需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提高公众的创森参与度,发挥城市森林更大的效益。

舒刚[6](2017)在《安徽省河湖休养生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基于安徽省河湖资源禀赋展开河湖休养生息研究。根据我省不同流域的河湖资源现状,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引导,因区制宜、因类施策的制定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为保障我省生态安全和实现“十三五”期间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辅助。首先,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的规范和要求,结合安徽省发改委提供的有关我省河流湖泊基本情况的普查数据资料,分析总结出安徽省河流湖泊资源现状与发展态势,重点阐述了我省在河湖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强调了实施河湖休养生息的紧迫性和保护河湖资源对我省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根据国家八部委下发的关于河湖休养生息的规划内容要求和结合我省的“十三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等,研究安徽省河湖休养生息实施方案。由于安徽省河湖资源主要分为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巢湖流域以及新安江流域这四大流域,重点阐述了要以各流域的河湖资源禀赋为基础,基于河湖休养生息理念,实施因区制宜修复措施和因类施策的保护手段,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湖,为我省的河湖休养生息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了提高安徽省河湖休养生息的实践性,本文提出要建立健全安徽省河湖休养生息政策体系。主要包含六项管养并重的河湖保护与修复政策,力图在政策层面上加强对河湖休养生息的保障。最后,通过上述研究分析,结合安徽省河湖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目前我省一些流域的河湖结构型污染仍存在,地方政府要做到跨部门决策和跨越区域边界来执行,包括立法系统的全面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化转型等;其次建议对我省的农村塘坝进行修复,恢复塘坝的生态屏障功能;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的新机制,让相关利益者和广大群众参与监督,促进安徽省河湖休养生息实施方案有效落实。

杨倩[7](2017)在《湖北汉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研究》文中指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生态安全研究,提升生态安全水平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汉江湖北段涵盖了汉江的上中下游。流域内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是湖北省重要的社会经济区域和全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作为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域,汉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关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相邻地区广大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然而,随着上游流量减少,中下游流域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农业活动的加剧,对流域内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大,人类活动不断改变流域土地利用模式,进而影响着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安全。全面准确地了解湖北汉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和生态系统变化趋势,科学评估汉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是维护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流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为切入点,利用研究区1980~2010年间的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强度、马尔科夫(Markov)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空间变化进行分析;运用生态价值当量法,对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经济价值效应进行评估,进而通过重心模型、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其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运用水量平衡原理、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土壤碳库平衡原理和区域食物总热量,从物质量角度,分别对流域水资源供给、土壤保持、固碳功能和产品供给四项重要功能的时空变化趋势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改进的流域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角度,构建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基于可拓学和熵权理论,对过去二十年流域的生态安全限制因子、生态安全水平和时空演化规律进行测度分析。综合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和规律,提出流域生态安全管理对策。主要研究如下:(1)揭示了 1980~2010年间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规律。流域内土地利用强度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向人为干扰程度高的建设用地类型发展趋势仍在增强。研究期内,耕地和林地是主要用地类型,耕地面积减少最大,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和水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活跃区域主要集中于流域两侧、平原腹地和低山丘陵区,应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点监控区。耕地斑块连通性最高,为整个研究区内部的优势类型。流域内优势斑块类型连接度变低,景观破碎度越来越高,斑块形状趋于复杂。(2)分析了 1980~2010年间流域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趋势。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价值总量整体上呈先增长、后降低的动态性增长模式,生态效应价值30年增加105.25亿元,但气体调节和气候调节功能的生态价值呈明显下降趋势。流域内中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所占的比例最大。生态效应价值质心总体由南向西北移动9.89 km。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单元在空间上主要呈高—高自相关和低—低自相关的集聚分布,其中,高—高自相关类型主要分布于流域鄂西北和林区、大洪山林区,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趋势;低一低自相关类型主要沿汉江干流分布,随时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并在南漳县、天门市、武汉市境内显现出连片化趋势。鄂西和鄂西北是未来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点维护区和保护区,沿江两岸是重点提升区。(3)分析了 1980~2010年间流域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规律。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水源供给、土壤保持、固碳和产品供给四项生态功能的等级和空间差异巨大。其中,水源供给功能以较低和低等级为主,土壤保持功能、固碳功能和产品供给功能以较高和高等级占主导优势。水源供给功能较低和低等级区位于鄂北岗地和鄂西低山丘陵区、山区,土壤保持量较低和低等级区分布在鄂西低山、中低山丘陵区和山区裸露的农耕区域,固碳能力较低等级区位于鄂北、沿江两岸和流域下游,产品供给能力低和较低等级区分别位于武汉市和神农架林区。鄂北岗地和鄂西低山丘陵区、山区和沿江两岸是需重点保护的生态服务功能脆弱区;同时,鄂西低山、中低山丘陵区是流域土壤流失治理工作的重点区域。(4)完善了流域生态安全评价PSR概念模型,并生态系统服务角度,构建了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揭示流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规律。流域60%县市生态安全水平处于临界安全水平下,生态安全总体状态经历了逐渐提升又逐渐下降的“∧”型发展过程。评价体系中影响最主要的因子为原材料生产、气体调节和水利水电投资;大多数县市的生态安全限制因子主要为原材料生产、气候调节和造林面积。老河口市、沙洋县、汉川市、天门市、潜江市、武汉市主城区和蔡甸区生态安全等级较低,属于急需改善和提高区域。(5)基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变化趋势,从土地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和人口政策五个方面,提出流域生态管理策略。

高斌友,仰礼信,宋超[8](2016)在《巢湖治理与保护总体策略和创新实践》文中指出系统介绍了巢湖污染的成因,主要由长期积聚的污染负荷,长期积聚的污染水域负荷,逐步消失的环湖湿地,碟形湖泊、高磷本底、内源释放4个原因造成。巢湖的污染特性表现为点源面源并重,总磷总氮为主的入湖污染结构;西北部污染重,西南部水质清的污染空间分布;呈现汛期湖区积聚,汛后入江消散的污染聚散过程。针对巢湖的污染成因和性质特征,按照"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治水方略,强力实施环巢湖道路桥梁、防洪、航道、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生态农业、入湖截污及旅游开发等"八大工程"。提出了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巢湖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

陶其中[9](2014)在《基于“城湖共生”理念的湖泊综合治理路径研究——以《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背景下的城市湖泊治理为主要议题,通过对国内外湖泊治理经验的借鉴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归纳总结,深度剖析巢湖的现状特征与面临的核心问题,从生态功能区管控、产业升级、截污减负、扩大容量、保育修复五个方面探讨一条"城湖共生"导向下的湖泊综合治理路径,以期对政府今后制定巢湖治理的相关管理条例及其他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并为国内同类型城市湖泊的治理思路提供有益借鉴。

陶其中[10](2014)在《基于“城湖共生”理念的湖泊综合治理路径研究——以《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背景下的城市湖泊治理为主要议题,通过对国内外湖泊治理经验的借鉴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归纳总结,深度剖析巢湖的现状特征与面临的核心问题,从生态功能区管控、产业升级、截污减负、扩大容量、保育修复五个方面探讨一条"城湖共生"导向下的湖泊综合治理路径,以期对政府今后制定巢湖治理的相关管理条例及其他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并为国内同类型城市湖泊的治理思路提供有益借鉴。

二、巢湖流域生态林建设的重点与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巢湖流域生态林建设的重点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洱海流域水资源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危机
        1.1.2 流域生态补偿进程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水资源价值
        2.1.1 水资源概念和属性
        2.1.2 水资源价值内涵及研究进展
    2.2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2.2.1 基本概念
        2.2.2 基础理论
        2.2.3 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2.3 能值理论
        2.3.1 基本理论
        2.3.2 研究进展
    2.4 InVEST方法
        2.4.1 方法介绍
        2.4.2 研究进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洱海流域概况及水资源价值核算
    3.1 洱海流域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1.3 生态环境状况
        3.1.4 生态补偿现状
    3.2 洱海流域水资源价值核算
        3.2.1 水体分类
        3.2.2 水资源价值核算
        3.2.3 分析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洱海流域可持续性评估
    4.1 子系统划分
    4.2 流域可持续性评估
        4.2.1 数据来源
        4.2.2 流域可持续性评估
    4.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3.1 子系统分析
        4.3.2 水资源利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5.1 生态系统服务类别
        5.1.1 供水服务
        5.1.2 提供食物服务
        5.1.3 提供原材料服务
        5.1.4 固碳服务
        5.1.5 气候调节服务
        5.1.6 水源涵养服务
        5.1.7 水质净化服务
        5.1.8 土壤保持服务
        5.1.9 娱乐服务
    5.2 生态系统服务核算
        5.2.1 时间变化趋势
        5.2.2 空间变化趋势
    5.3 影响因素分析
        5.3.1 自然地理
        5.3.2 土地利用与覆盖
        5.3.3 社会经济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洱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6.1 补偿原则
    6.2 补偿目标
    6.3 补偿主客体
        6.3.1 补偿主体
        6.3.2 补偿客体
    6.4 补偿标准
        6.4.1 生态系统服务能值货币价值
        6.4.2 调节服务
    6.5 补偿方式
        6.5.1 经济补偿
        6.5.2 政策补偿
        6.5.3 产业补偿
        6.5.4 技术和智力补偿
    6.6 经费来源
        6.6.1 财政转移支付
        6.6.2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6.6.3 税收与收费
        6.6.4 其他来源
    6.7 激励与处罚机制
    6.8 监测与评估
    6.9 保障机制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建议
    7.1 坚持生态先行
        7.1.1 优化空间布局重塑生态系统
        7.1.2 开展生态补偿促力生态建设
        7.1.3 严控治污攻坚坚持生态保护
    7.2 加速经济转型
        7.2.1 发展生态农业遏制面源污染
        7.2.2 调整产业结构倒逼经济转型
        7.2.3 推进生态旅游扭转消费景点
    7.3 重视技术革新
    7.4 强化社会建设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与不足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2)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整体性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整体性治理的研究综述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工具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流域水污染治理
        二、整体性治理
    第二节 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理论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内涵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契合性
第二章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现状及成效
    第一节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概况
        一、万峰湖流域的概况
        二、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概况
        三、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概况
    第二节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现状
        一、政府主导、属地管理与部门联动相结合
        二、建立水污染治理机制
        三、治理项目实施与资金投入
        四、制定实施治理的措施
    第三节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成效
        一、专项整治行动取得进展
        二、治理手段和途径呈现新趋势
        三、联合治污意识日渐增强
第三章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原因
    第一节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地方政府治理的碎片化困境
        一、政府治理理念的碎片化
        二、流域治理主体的碎片化
        三、协调和联动机制的碎片化
        四、治理手段的碎片化
    第二节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治理目标和占有资源的差异
        二、分割型管理体制的限制
        三、治理协调机制不完善
        四、政策制度化保障不健全
第四章 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国外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经验
        一、日本琵琶湖水污染治理经验
        二、美国田纳西河水污染治理经验
        三、英国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经验
    第二节 国外流域治理经验对万峰湖治理的启示
        一、重视治理合作协调机制的建设
        二、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整体性作用
        三、加快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法制建设
第五章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整体性治理的实现策略
    第一节 树立共同价值理念,增强协同合作动力
        一、强化共同利益,夯实整体治理基础
        二、构建信任机制,奠定协作治理基石
    第二节 建立权威管理机构,整合多元协作力量
        一、搭建综合性流域管理机构,统一治理规划
        二、政府与市场、社会协作共治
    第三节 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治理取得实效
        一、健全治理政策体系,加强制度保障
        二、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促进政府合作
        三、强化有效监督机制,落实治理责任
        四、健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助力整治有效
        五、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促进沟通协调
    第四节 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治理手段
        一、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二、加强水质监测技术交流,实现数据共享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态安全的研究进展
        1.2.2 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研究
        1.2.4 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
        1.2.5 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
        1.3.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与生态系统安全间的辩证关系
        2.1.1 “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2.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
        2.1.3 “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的职责
        2.1.4 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安全的辩证关系
    2.2 “一带一路”建设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分析
        2.2.1 两山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生态恢复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基本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土壤和植被
        3.1.3 气候特征
        3.1.4 水系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3.1.5 地形地貌特征
        3.1.6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2 经济社会概况
    3.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3.3.1 沙漠化治理
        3.3.2 盐碱地治理
        3.3.3 水资源治理
        3.3.4 水土流失治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4.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分析
        4.1.1 水域面积变化情况
        4.1.2 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4.1.3 植被变化情况
        4.1.4 气候变化情况
    4.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4.2.1 自然驱动力分析
        4.2.2 社会经济活动驱动力分析
        4.2.3 政策文化驱动力分析
    4.3 “一带一路”建设对塔里木河流域资源环境的影响
        4.3.1 进出口贸易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影响
        4.3.2 “一带一路”建设对生态重建与修复的影响
        4.3.3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政策沟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评价
    5.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介绍
        5.1.1 自然环境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DPSIR模型的介绍与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指标权重及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介绍
        5.3.1 熵权法的概念
        5.3.2 熵权法的应用
    5.4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的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分析
    6.1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基本概况
        6.1.1 自然环境概况
        6.1.2 社会经济概况
    6.2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6.2.1 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及因果关系假设
        6.2.2 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检验
        6.2.3 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6.3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3.1 生态网络研究的基本假设
        6.3.2 生态网络的物质与信息传递方程
        6.3.3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标及其计算
        6.3.4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调控
        7.2.1 依据“两山理论”制定塔里木河流域保护与发展路线
        7.2.2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7.2.3 结合塔里木河流域区域特征,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
        7.2.4 推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状况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1.2.2 土地覆被/土地利用遥感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1.2.3 生态评价研究现状
        1.2.4 巢湖流域土地覆被及生态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温降水
        2.1.4 水系特征
    2.2 研究区数据获取
        2.2.1 遥感数据来源
        2.2.2 其他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3 巢湖流域多时序土地覆被数据生产
    3.1 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及影像分割
    3.2 2015年巢湖流域土地覆被数据提取
        3.2.1 解译标志库的建立
        3.2.2 分类规则集构建
        3.2.3 影像分类
        3.2.4 分类后处理
        3.2.5 精度评价
    3.3 1990-2010年巢湖流域土地覆被数据生成
    3.4 本章小结
4 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格局分析
    4.1 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4.1.1 各类型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变化
        4.1.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
    4.2 动态变化模型分析
        4.2.1 土地动态度变化
        4.2.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
    4.3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3.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4.3.2 景观水平的格局特征分析
        4.3.3 斑块类型水平的格局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巢湖流域生态状况指数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5.1.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
        5.1.2 生态状况指数计算方法
        5.1.3 生态状况分级
        5.1.4 生态状况变化度分级
        5.1.5 指标的无纲量化处理
    5.2 生态功能指数动态评价
        5.2.1 水源涵养指数
        5.2.2 林地覆盖率
        5.2.3 草地覆盖率
        5.2.4 水域湿地面积比
        5.2.5 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比
    5.3 生态状况调节指数评价
    5.4 生态状况变化综合评估与保护建议
        5.4.1 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综合评估结果
        5.4.2 主要生态问题
        5.4.3 生态保护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林业概述
        1.2.1 国内外城市林业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趋势
        1.2.3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指标计算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森林城市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生物多样性理论
    2.3 森林美学
    2.4 生态学理论
        2.4.1 森林生态学
        2.4.2 城市生态学
        2.4.3 景观生态学
    2.5 植物造景理论
3 城市林业规划研究
    3.1 城市林业的功能
        3.1.1 生态功能
        3.1.2 社会服务功能
        3.1.3 经济功能
    3.2 城市林业规划原则
        3.2.1 生态安全原则
        3.2.2 以人为本原则
        3.2.3 因地制宜原则
        3.2.4 高度可行性原则
        3.2.5 重视效益发展原则
    3.3 城市林业规划内容框架
    3.4 城市林业规划时的考虑因素
        3.4.1 自然因素
        3.4.2 布局因素
        3.4.3 经济因素
        3.4.4 文化因素
    3.5 城市林业规划的布局和规划指标
        3.5.1 布局
        3.5.2 规划指标
4 案例——辽阳市
    4.1 基本概况
        4.1.1 自然状况
        4.1.2 社会经济状况
    4.2 生态环境状况
        4.2.1 空气环境
        4.2.2 水环境
        4.2.3 声环境
        4.2.4 固体废物
        4.2.5 土壤环境
        4.2.6 矿区环境
        4.2.7 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
        4.2.8 农村生态环境
    4.3 森林与绿地资源现状
        4.3.1 森林资源现状
        4.3.2 绿地资源现状
    4.4 SWOT及对策分析
        4.4.1 分析
        4.4.2 对比
    4.5 辽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达标情况分析表
    4.6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及总体布局
        4.6.1 指导思想
        4.6.2 建设愿景
        4.6.3 建设目标
        4.6.4 规划期限
        4.6.5 总体布局
    4.7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4.7.1 人居环境绿色福利空间建设与提升工程
        4.7.2 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工程
        4.7.3 森林生态屏障建设与质量提升工程
        4.7.4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4.7.5 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
    4.8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4.8.1 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
        4.8.2 林下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4.8.3 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4.8.4 苗木花卉产业升级建设工程
        4.8.5 生态休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4.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4.9.1 建设现状
        4.9.2 建设目标
        4.9.3 建设内容
    4.10 森林支撑体系建设
        4.10.1 林火防护体系建设
        4.10.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4.10.3 林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4.10.4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5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安徽省河湖休养生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情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省情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启示与借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6.1 研究区概况
        1.6.2 数据来源
2 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多规合一理论
        2.2.4 生态演替理论
        2.2.5 景观生态学理论
3 安徽省河湖资源现状分析
    3.1 安徽省河湖资源现状
        3.1.1 水资源概况
        3.1.2 河湖资源现状
    3.2 安徽省河湖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
        3.2.1 安徽省河湖资源利用情况
        3.2.2 安徽省河湖资源保护情况
    3.3 安徽省河湖资源利用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基于休养生息理念的安徽省河湖利用与保护
    4.1 长江流域
        4.1.1 流域概况
        4.1.2 河湖主要问题
        4.1.3 河湖休养生息措施
    4.2 淮河流域
        4.2.1 流域概况
        4.2.2 河湖主要问题
        4.2.3 河湖休养生息措施
    4.3 新安江流域
        4.3.1 流域概况
        4.3.2 河湖主要问题
        4.3.3 河湖休养生息措施
    4.4 巢湖流域
        4.4.1 流域概况
        4.4.2 河湖主要问题
        4.4.3 河湖休养生息措施
    4.5 因类施策的修复手段
        4.5.1 生态河流廊道修复
        4.5.2 湖泊与湿地修复
        4.5.3 水生物栖息地修复
        4.5.4 农村塘坝系统修复
    4.6 建立健全安徽省河湖休养生息政策体系
        4.6.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4.6.2 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4.6.3 完善水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
        4.6.4 建立健全五级“河长”制
        4.6.5 构建河湖岸线利用保护与监管机制
        4.6.6 建立健全河湖休养生息考核制度
5 结果与讨论
    5.1 结果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湖北汉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2.2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的确定
        2.1.1 汉江流域
        2.1.2 研究区界定
    2.2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2.2.1 地质地貌特征
        2.2.2 气候特征
        2.2.3 水文特征
        2.2.4 土壤特征
        2.2.5 植被特征
        2.2.6 自然资源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2.3.1 研究区行政区划
        2.3.2 人口数量及经济发展水平
3 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2.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
        3.2.2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特征
        3.2.3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特征
        3.2.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3.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3.1 景观指数筛选
        3.3.2 景观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4.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度
        4.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4.1.4 重心模型
        4.1.5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量变化
        4.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数量变化
        4.2.2 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4.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4.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
        4.3.1 评价单元的划分
        4.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4.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自相关的动态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5.1 研究方法
        5.1.1 水资源供给功能计算
        5.1.2 土壤保持功能计算
        5.1.3 固碳功能计算
        5.1.4 产品供给功能计算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
        5.3.1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资源供给功能分析
        5.3.2 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保持功能分析
        5.3.3 土地利用变化的固碳功能分析
        5.3.4 土地利用变化的产品供给功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湖北汉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及变化研究
    6.1 基于可拓理论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6.1.1 可拓学与可拓集理论
        6.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6.1.3 评价信息提取
        6.1.4 评价模型构建
        6.1.5 生态安全标准厘定
    6.2 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6.2.1 流域生态安全指标关联度等级分析
        6.2.2 流域生态安全综合安全等级分析
        6.2.3 流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规律
    6.3 本章小结
7 湖北汉江流域生态安全管理政策建议
    7.1 土地政策
        7.1.1 集约节约建设用地,推进绿网绿块生态工程
        7.1.2 严守耕地红线,建立稳产高产农田
        7.1.3 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林相工程改造
    7.2 财政政策
        7.2.1 推进绿色税收等绿色金融体系实施
        7.2.2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公平发展
    7.3 投资政策
        7.3.1 加强基础环保设施和环保治理投入
        7.3.2 鼓励清洁能源和节水产业投资
        7.3.3 拓宽区域绿色产业投融资渠道
    7.4 产业政策
        7.4.1 推进产业升级与发展转型
        7.4.2 推动特色产业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
        7.4.3 推进生态产业,严防工农业污染
    7.5 人口政策
        7.5.1 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7.5.2 引导人口平稳有序转移和集聚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会议
致谢

(8)巢湖治理与保护总体策略和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巢湖污染因素
    1. 1 长期积聚的污染负荷
    1. 2 长期积聚的污染负荷水域
    1. 3 逐步消失的环湖湿地加剧了生态恶化
    1.4碟形湖泊、高磷本底、内源释放使巢湖水华频发难控
2 巢湖的水污染特征
    2. 1 具有点源面源并重、总磷总氮为主的入湖污染结构
    2. 2 形成西北部污染重、西南部水质清的污染空间分布
    2.3呈现汛期湖区积聚、汛后入江消散的污染聚散过程
3 巢湖治理保护的基本思路及主要目标
    3. 1 治理思路
    3. 2 治理目标
    3. 3 总体策略
    3. 4 分区策略
4 创新实践与实施成效
    4. 1 巢湖综合治理工程总体概况
    4. 2 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 巢湖综合治理) 的主要内容
        4. 2. 1 成功申报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4. 2. 2 防洪和治河工程建设
        4. 2. 3 治污工程建设
        4. 2. 4 环巢湖旅游大道建设
        4. 2. 5 重要水源地保护
        4. 2. 6 河湖补水
        4. 2. 7 湿地建设
        4. 2. 8 面源污染治理
        4. 2. 9 流域治理
        4. 2. 10 “城湖共生”理念的探索
        4. 2. 11 巢湖治理资金投入机制
        4. 2. 12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4. 2. 13 推进造林绿化
        4. 2. 14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4. 2. 15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4. 3 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 巢湖综合治理) 的工作机制
        4. 3. 1 实行工程调度制度
        4.3.2实行第三方巡查制度
        4. 3. 3 实行廉政监督制度
        4. 3. 4 实行检察预防行制度
        4.3.5实行跟踪审计制度
        4. 3. 6 实行专家咨询制度
        4. 3. 7 实行“河长制”
    4.4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巢湖综合治理)的初步成效
        4.4.1指标成效
        4.4.2社会影响
5 问题与需求
    5. 1 蓝藻水华防控技术
    5. 2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
    5. 3 浅水湖泊湿地构建
    5. 4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5. 5 技术保障体系

(10)基于“城湖共生”理念的湖泊综合治理路径研究——以《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湖泊治理的经验与发展趋势
    1.1 国外湖泊治理经验
    1.2 国内湖泊治理的成效与不足
    1.3 湖泊治理的发展趋势
        1.3.1 从湖泊治理走向流域综合治理
        1.3.2 控源是前提
        1.3.3 生态是目标
        1.3.4 技术是手段
        1.3.5 管理是保障
2 巢湖的现状特征与核心问题
    2.1 巢湖的现状特征
    2.2 巢湖综合治理面临的核心问题
        2.2.1 多元叠加的污染源
        2.2.2 水体、岸带、陆域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2.2.3 城湖矛盾凸显
3“城湖共生”理念剖析
    3.1“城湖共生”:解开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问题的一把钥匙
    3.2“城湖共生”导向下的湖泊治理总体思路
        3.2.1 理顺环湖发展建设与水污染防治的支撑并行关系
        3.2.2 调控水质、水量与水生态, 兼顾污染控制与内部调控
        3.2.3 因地制宜选择污染治理技术
4“城湖共生”综合治理路径研究
    4.1 细化功能, 构建生态管控格局
    4.2 产业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3 截污减负, 降低多重污染负荷
    4.4 调水引流, 扩大湖泊环境容量
    4.5 保育修复, 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5 结语

四、巢湖流域生态林建设的重点与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洱海流域水资源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钟绍卓.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2]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整体性治理研究[D]. 车轩.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D]. 姚亚玲. 塔里木大学, 2019(04)
  • [4]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状况评价[D]. 芮佳.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3)
  • [5]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D]. 李睿.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安徽省河湖休养生息研究[D]. 舒刚.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7]湖北汉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研究[D]. 杨倩. 武汉大学, 2017(06)
  • [8]巢湖治理与保护总体策略和创新实践[J]. 高斌友,仰礼信,宋超. 生物学杂志, 2016(02)
  • [9]基于“城湖共生”理念的湖泊综合治理路径研究——以《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为例[A]. 陶其中. 湖泊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 2014
  • [10]基于“城湖共生”理念的湖泊综合治理路径研究——以《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为例[J]. 陶其中. 小城镇建设, 2014(07)

标签:;  ;  ;  ;  ;  

巢湖流域生态林建设重点与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