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笔筒简介

中国古代笔筒简介

一、中国古代笔筒述略(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乾[1](2021)在《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湖湘骈文的存在和发展,自有其独特的生成环境和发展背景。晚清湖湘骈文的崛起,属于清代骈文复兴的一个局部区域现象,同时也属于湘学或者湖南之学的一个伴生现象。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以李星沅、曾国藩、周寿昌、郭嵩焘、王闿运、王先谦、阎镇珩、皮锡瑞、叶德辉、易顺鼎为主体。其中,李星沅、曾国藩、周寿昌、郭嵩焘、王闿运是前期的核心成员,曾国藩是湘军的统帅和创始人,是湖湘骈文作家群体前期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湖湘骈文作家群体后期的精神领袖。王先谦、阎镇珩、皮锡瑞、叶德辉、易顺鼎是后期的核心成员,王先谦是岳麓书院的山长,是后期湖湘士绅群体的领袖,在湖湘骈文作家群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仕途并非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唯一追求,从曾国藩、郭嵩焘、周寿昌、王先谦等人经历就可以看出,仕途立功只是人生三不朽之一,在立言的基础上立德才是最终的目标。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都重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立足于书院和书局,以教育和出版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李星沅是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先驱人物,其骈文正处于晚清湖湘骈文成型的关键期。李星沅的骈文具备了晚清湖湘骈文的一些基本元素,属于湖湘骈文走向崛起的一个过渡期。曾国藩是湖湘骈文群体的领军人物,其骈文创作方面的成果不多,但是在骈文批评方面的理论具有纲领性指导作用。周寿昌的骈文,丰富了湖湘骈文群体的创作成果,指明了湖湘骈文群体的师法路径,成为晚清湖湘骈文崛起的重要标志。郭嵩焘在骈文理论上主张思古复雅,创作上追求古雅遒逸。虽然骈文不是郭嵩焘文章写作的主流,但是其对骈文标准的定位具有引导性,尤其是对湖湘骈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王闿运的辞赋体骈文不只是对汉魏晋宋体的一种简单模拟,王闿运创造性地运用以骚为赋的手法,既纾解了内心的怀才不遇之感,也寄寓了晚清内忧外患的时代之悲,堪称清代骈文的殿军。王先谦《骈文类纂》的选编和刊刻出版,是骈文从先秦到晚清的一次重要的选本总结。王先谦在骈文创作中将雅、洁二字奉为圭臬,词气兼资是骈文创作的关键。阎镇珩骈文在内容和题材方面:一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二是吴越、湖湘一带的地域文化色彩比较浓厚;三是阎镇珩的骈文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治国理政、经世致用的思想。阎镇珩的骈文史论结合、文质彬彬;坚持骚雅传统,文情并茂;以义理为本,刚柔并济。皮锡瑞的骈文已经打通文学与经学的界限,既属于骈文作品,也属于学术论着。皮锡瑞的史论不是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而是在评定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易顺鼎对清代骈文作家的点评具有开创性,为清代骈文史的书写打下基础。易顺鼎的骈文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佛教经义入骈文,以名士风流入骈文,以纵横家言入骈文。叶德辉谨守骈文章法,其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叶德辉以考据入骈文,扩大骈文的包容性;以散句为枢纽,理顺骈文的逻辑性;以戏拟为公文,解构骈文的权威性。骈散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是通过探索骈文与经学、骈文与史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骈散分工上达到默契。义法理论的拓展与创新既得益于骈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融合,也得益于湖湘骈文群体在古文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清代骈文理论批评的进步。词气理论的梳理与定位是王先谦在《骈文类纂》选本基础上对“潜气内转”理论的深化,具有经验总结性和实践操作性。“词气兼资”说解决了骈文词气雍滞的问题,提高了骈文的气格,还使骈文在骈散融合中保持文体独立性。情文理论的阐释与建构,对晚清湖湘骈文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王先谦、王闿运对情文关系的阐释,进一步推动了湖湘骈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周雅克[2](2021)在《上海文物商店藏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鉴赏》文中提出上海文物商店收藏有一件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笔筒通身绘兰亭会"修禊"场景,是康熙民窑青花绘画艺术的结晶,为研究清代的文房用瓷提供了宝贵资料。

刘森林[3](2021)在《明代江南硬木良材的来源和消费》文中指出明中叶后国内木材消费进入高潮,江南市场的硬木和良材来自浙徽赣闽、长江上中游地区、粤省、榷关、回空夹带、外域输入、贩海七条渠道,以满足船只、建筑、园林、工具田器、剞劂版刻、家具、器物等的需要。广泛的木构体验、木质体悟、木器摩挲、木性品鉴实践,一方面成就了船只、园林、书籍和家具的黄金时代,模塑了早期近代江南物质文化的荣耀;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源日渐匮乏及硬木良材高成本的实相。

胡瑜琬[4](2020)在《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漆器大国”,世界上最早的漆器来自中国,同时出土的漆器文物也是世界上最多的[1]。其中,楚漆器的出土展现了我国高超的漆器工艺、神秘的艺术风格,将我国漆器发展推向高潮。国家经济稳步向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从物质的要求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追求,同时,我国确认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总体目标,各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本文由绪论、现代衍生产品基础研究、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原则、楚漆器分析与研究、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方法与流程、结论与展望六个部分组成。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现代衍生产品的对比研究,得出国内现代衍生产品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其次,通过现代衍生产品开发案例的研究,分析得出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的设计原则,为后文的现代衍生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再者,详细的研究楚漆器的缘起和楚漆器艺术的构成体系,为后续的设计提供设计素材;最后,通过与前文的研究内容分析得出楚漆器的衍生方法,应用于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流程中,并展示自己的实践过程。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楚漆器艺术在现代衍生产品中的应用。全面研究与分析楚漆器的文化历史、造物观、构成元素与构成方式,并将其综合性地应用,通过适合的纹样、色彩与造型设计,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展现神秘的楚漆器文化艺术特征,为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探索出一套系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关源[5](2020)在《奕绘词研究》文中指出清代满族词是清词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清词的中兴做出独特的贡献,奕绘是清代中期比较重要的一位宗室词人,他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并以真实自然的风格和深沉真挚的情感在满族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奕绘词的研究关注较少,因此,本文力求通过对奕绘词作的整理和分析,从一个全面和整体的视角对奕绘词进行观照。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概述奕绘词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奕绘的生平家世和奕绘词的创作背景,并概述奕绘词的基本创作情况,深入把握奕绘其人及其词作,以求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第三部分主要探究奕绘词的题材内容,首先从整体的角度对奕绘词的题材进行分类,将其概括为题画、咏物、怀古咏史和山水田园等几个方面,其次重点关注奕绘词题材内容方面的独特性,其古玩珍宝的咏赞、平民生活的抒写、京城风物的刻画、佛道因素的渗透和满汉文化的展现都极大地拓宽了词创作题材的广度和深度。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奕绘词的艺术风尚,重点关注奕绘词的表现手法及语言风格,探讨奕绘词既真实质朴又寄托遥深的审美价值。第五部分总结奕绘词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奕绘词在满族词史、清词史等几个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周靖芬[6](2020)在《文物的活态传承 ——以琮为例》文中提出本文将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琮的出土、传世和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琮的活态传承分为史前、三代至秦汉、宋至清、当代四个阶段,具体探讨琮在各个时期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特点,以便完整呈现琮的活态传承过程,从中获得几点关于文物活态传承的启示。本文的琮主要指从古至今或传世或出土的玉石琮和广义上的琮类器物。史前是玉琮的初现与繁荣期。玉琮起源于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后传播至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其文化内涵在活态传承中不断变异更新,在礼制传统、艺术美学、方圆组合三个方面均具有起源价值。三代至秦汉是玉琮的延续与衰落期。文字记载的出现使琮分为文字记载的“文献琮”和方柱形的“实体琮”两类。其中,文献琮主要继承了琮的礼制功能,通过文字记载形成了系统的规范;实体琮则出现了多元化使用趋势,在经历改造后逐渐衰落。宋至清是琮的新生与活化发展期。此间兴起的金石学研究结束了文献琮与实体琮相对孤立的局面。实体玉琮则被活化成琮式瓶而获得新生,自此琮的活态传承朝着实用和世俗方向发展。当代是琮活化运用的深化期。通过运用纹饰元素、提取方圆造型和发掘文化内涵三条主要的活化路径,琮被大量用于城市景观与建筑设计、logo及品牌形象设计、文化与教育主题活动和艺术创意与文创产品,体现了琮的活化传承力度更强、地域性色彩较浓的两个特点。琮的活态传承过程就是一部琮的生命史,从中可以认识到文物的活态传承是一个不断去粗取精的过程,是一个总体呈连续-断裂式传承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创新的过程。文物在同时代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实现其价值的转变与增值,在历代文化传承的变与不变中不断迎着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当代文物的传承是文物生命的正在进行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文物进行活化应用时需谨记:顺应时代才能获得新生,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发展。

杨赛[7](2019)在《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及传承研究》文中指出新平傣族传统土陶是我国傣族土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类型。新平傣族传统土陶制作工艺延续了数千年前的人类智慧结晶,保留了新石器时代原始制陶的特点,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平傣族传统的土陶器具有实用性,至今仍是傣族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日用陶器;同时,造型和装饰融入新平县古老的“花腰傣”文化而形成自身特色,兼具古拙与少数民族的审美韵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平傣族土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土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及传承研究,对傣族传统土陶艺术传承和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历史概况、制陶的基本现状和土陶制作技艺、土陶的分类及艺术特征、新平傣族传统土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首先,在收集和整理与傣族传统土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已有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归纳和研究,梳理中国传统土陶、云南傣族土陶及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历史概况;其次,通过对新平县域内两个傣族村寨土陶制作点田野调查,记录和分析新平县土陶发展的基本现状,阐述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制作工序流程及其制陶特点;再次,通过对新平县两个制陶点的土陶制品的收集和赏析,从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使用功能这一维度对其进行分类介绍,进而对其土陶制品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对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根据其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传承和发展的建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笔者认为,新平傣族土陶作为傣族传统土陶的一个重要代表,在制陶方法、装饰技艺、土陶作品的艺术特点、形象表达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原生态的制陶技艺和审美特征,与当代回归自然和生态的生活美学十分契合,通过当地政府、相关组织、传承人等的不懈努力和经营,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将会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特色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

张婷婷[8](2019)在《潘世恩年谱》文中指出潘世恩(1769--1854年),字芝轩,晚号思补老人,吴县(今苏州)人。有子潘曾沂、潘曾献、潘曾莹、潘曾绶、潘曾玮五人。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癸丑科状元。咸丰四年(1854)卒,入祀贤良祠,谥文恭。潘世恩做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冯桂芬称为“四朝元老”。潘世恩与其堂兄潘世璜,其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潘世恩所作及辑录的作品包括《思补斋诗集》、《思补斋笔记》等,共计有260余卷册,目前所存留的诗有270余首,是位颇有学术成就的状元宰相。为潘世恩作谱一方面可以了解潘世恩一生行迹、在政坛上的功绩、文学上的成就以及对家族发展带来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风尚、思潮演变等情况。在清代的历代宰辅中,潘世恩是极其特殊的一位,但目前除了潘世恩自己所写的《思补老人自订年谱》这一简谱之外,至今尚无一本详细的潘世恩年谱。在搜集《潘世恩年谱》资料的时候,首先从谱主自身的资料入手,如潘世恩的日记、奏稿、笔记、遗训、诗集等,都是反映潘世恩生平最原始的资料,撰谱时可以从这些资料中整理出谱主一生的重要事迹。其次,还需要搜集与谱主同时代有关人物的着述与谱传,还有与文人相唱和的诗词等,从中整理出与谱主有关的资料。然后,还搜集了谱主行踪所至地区的府志中的有关记载。最后,汇集同时代人及后人对谱主的论述、评价。搜集完资料后,对相关史料进行考辨,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一、对潘世恩的世系作详细、确切的考证。二、对潘世恩的生平事迹逐年筛选考证排比。三、对潘世恩的作品尽可能进行系年考订。四、对搜集到的有关潘世恩的资料内容有冲突的进行考辨纠正。年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凡例:说明年谱编排的体例和原则。谱前:将潘世恩的功绩、贡献、成就做一个总结。世系:将与谱主关系密切的亲属列出并梳理。谱文:将谱主的生平按朝代详细排列,下列详细史料说明,对有讹误的相关疑点进行考辨。

曹芳芳[9](2017)在《广东省博物馆藏明代象牙文物精品赏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象牙雕刻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1之后,象牙雕刻一直传承在七千年的历史当中,连绵不绝。而实际上,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几十万年前在黄河流域曾有象群活动。据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较多的象牙制品出土。在商代时,中原地区气候比今天温暖湿润,仍然盛产大象,2河南省简称"豫",即与大象有关。到了周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化及土地开垦等原因,黄河流域已难觅大象的踪影。汉末,大象活动区域已退到长江以南地区,至唐代,长江流域的大象也基本绝迹。明清时期,大象的栖息地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地区,成为中国境内的一种濒危动物。

王雅萌[10](2019)在《人文的“物律” ——器物对人的塑造性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学术界对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实用功能和造型审美,对器物教化功能的研究仍稍显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本篇论文以“人文的‘物律’——器物对人的塑造性影响”为题,希望从“物律”的角度出发,在传统与现代的维度中重新审视人与物的关系,分析将诉诸于器用形态并指向人的社会素质提升的约束性引入器物设计领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从而为拓宽器物的功能边界及其设计实践视野,和发展中国现代设计提供一种取向上的思考。物律是一种通过诉诸器物而作用于人的约束。首先,论文通过将物律置于社会约束的范畴中重新思考其含义,在明确它的正当性及类型归属后对其作用方式进行简要概括。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物律以说明传统器物除满足人的需求外同样存在对人的约束,具体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物律的载体并总结其特征。再次,指出物律在现代社会的缺失并分析其在认识与设计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最后,着重强调将物律纳入现代设计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以上内容,本篇论文期望达到以下三点目的。第一,明确器物对人产生的塑造性影响,即一种文化属性的“实用功能”,扩宽设计实践视野;第二,在概念上界定物律并分析其类型归属与作用方式,为物律参与设计实践提供基础;第三,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物律,总结中国经验,探讨将物律纳入现代设计的价值。

二、中国古代笔筒述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笔筒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范畴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晚清湖湘骈文概念萌芽
        (二)民国时期的湖湘学研究
        (三)学术专着涉及的湖湘骈文研究
        (四)学术论文涉及的湖湘骈文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地域与文学的结合
        (二)时代与文体的结合
        (三)群体与个体的结合
    四、创新与突破
第一章 晚清湖湘骈文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湖湘人文景观的涵养
        一、屈原辞赋中的湖湘景观
        二、杜甫诗中的湖湘景观
        三、王夫之词中的湖湘景观
    第二节 湖湘士绅阶层的崛起
        一、曾国藩与郭嵩焘:创立湘军
        二、王先谦与叶德辉:维护名教
        三、王闿运与皮锡瑞:讲学四方
    第三节 湖湘书院文化的熏陶
        一、湖湘书院的分布
        二、儒家道统南移
        三、王夫之从祀文庙
    第四节 湖湘辞赋传统的积淀
        一、屈子之词为俪体之先声
        二、贾谊《吊屈原文》《鵩鸟赋》:湖湘骈文之祖
        三、王夫之《九昭》:旷世同情
第二章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特征
    第一节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
        一、李星沅《李文恭公文集》
        二、周寿昌《思益堂骈体文》
        三、王闿运《湘绮楼文集》
        四、王先谦《虚受堂文集》
        五、阎镇珩《北岳山房骈文》
        六、皮锡瑞《师伏堂骈文》
        七、易顺鼎《丁戊之间行卷》
        八、叶德辉《观古堂骈俪文》
    第二节 曾国藩与湖湘骈文作家群体
        一、曾国藩与李星沅:乡贤救助开先路
        二、曾国藩与郭嵩焘:同学莫逆成至交
        三、曾国藩与周寿昌:南归一序鉴知音
        四、曾国藩与王闿运:若即若离名士谋
    第三节 王先谦与湖湘骈文作家群体
        一、王先谦与郭嵩焘:激流勇退归耆旧
        二、王先谦与周寿昌:亦师亦友承余绪
        三、王先谦与王闿运:湖南二王分秋色
        四、王先谦与叶德辉:着书只为稻粱谋
        五、王先谦与阎镇珩、皮锡瑞:汉宋之争各其表
    第四节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特征
        一、官绅、士绅家国情怀
        二、立德、立言价值追求
        三、书院、书局传播策略
第三章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前期骈文作家群体
    第一节 李星沅:骈散分工、以情纬文
        一、李星沅的骈散观
        二、李星沅骈文的湖湘元素
        三、李星沅骈文的骚楚情结
    第二节 曾国藩:奇偶互用、形散神骈
        一、曾国藩的骈文批评理论
        二、曾国藩的选本批评理论
        三、曾国藩的骈文创作实践
    第三节 周寿昌:雅赡有余、奇趣迭生
        一、《思益堂骈文》概况
        二、周寿昌骈文的湖湘特征
        三、周寿昌骈文的传播及其影响
    第四节 郭嵩焘:涵濡六经、思古复雅
        一、郭嵩焘的骈文批评理论
        二、郭嵩焘骈文的特征
        三、郭嵩焘对湖湘骈文的贡献
    第五节 王闿运:以骚为赋、惊世绝俗
        一、王闿运骈文中的人生际遇之悲
        二、王闿运骈文中的晚清时代之悲
        三、王闿运辞赋中的骚楚情结
第四章 以王先谦为代表的后期骈文作家群体
    第一节 王先谦:词气兼资、情文互本
        一、王先谦骈文创作概况
        二、王先谦的骈文选本思想
        三、王先谦骈文创作成就
    第二节 阎镇珩:贯穿经史,容与百家
        一、阎镇珩骈文创作概况
        二、阎镇珩的骈文思想
        三、阎镇珩骈文的特征
    第三节 皮锡瑞:通经致用、讽古喻今
        一、《师伏堂骈文》三序
        二、《师伏堂骈文》之连珠
        三、《师伏堂骈文》之史论
    第四节 易顺鼎:沉博奥衍、惊才绝艳
        一、易顺鼎骈文批评理论
        二、易顺鼎的骈赋创作
        三、易顺鼎的骈文成就
    第五节 叶德辉:谨守骈规、遗世独立
        一、叶德辉的湘楚情怀
        二、《观古堂骈俪文》的主题归类
        三、叶德辉的骈文创作成就
第五章 湖湘骈文群体的骈文理论成就
    第一节 骈散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一、骈文与经学的关系
        二、骈文与史论的关系
        三、骈散文内外分工
    第二节 义法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一、义法理论探源
        二、曾国藩的义法观
        三、王先谦的义法理论
    第三节 词气理论的梳理与定位
        一、从“潜气内转”到“词气兼资”
        二、朱一新与王先谦词气理论对比
        三、词气兼资理论的价值定位
    第四节 情文理论的阐释与建构
        一、“情文兼胜”的理论渊源
        二、湖湘骈文情文关系的建构
        三、情文关系对湖湘骈文的影响
结论: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成就及历史地位
    一、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成就
    二、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2)上海文物商店藏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鉴赏(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花笔筒,颇有天趣
2 兰亭修禊,一觞一咏
3 从僧侣形象说开去
4 结语

(3)明代江南硬木良材的来源和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一、来 源
    (一)浙徽赣闽输入
    (二)长江中上游地区输入
    (三)粤省输入
    (四)榷关输入
    (五)输粮空船夹带
    (六)外域输入
    (七)贩海走私
二、消 费
    (一)船只
    (二)建筑民居
    (三)园林
    (四)工具田器
    (五)剞劂版刻
    (六)家具
    (七)器物
三、损 益
四、结 语

(4)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2章 现代衍生产品基础研究
    2.1 现代衍生产品
        2.1.1 现代衍生产品特征
    2.2 现代衍生产品发展现状
        2.2.1 现代衍生产品开发状况
        2.2.2 国内现代衍生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
    2.3 现代衍生产品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2.3.1 经济价值
        2.3.2 文化价值
    2.4 我国现代衍生产品开发优势
第3章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原则
    3.1 现代衍生产品开发案例
        3.1.1 大英博物馆现代衍生产品分析
        3.1.2 大英博物馆现代衍生产品开发策略
    3.2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的设计原则
        3.2.1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开发策略
        3.2.2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的特殊设计思维与方式
第4章 楚漆器分析与研究
    4.1 楚漆器缘起
        4.1.1 楚源
        4.1.2 楚漆器发展背景
        4.1.3 楚漆器发展条件
    4.2 楚漆器艺术
        4.2.1 楚漆器构成元素
        4.2.2 楚漆器构成方式
    4.3 楚式漆器发展现状
第5章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方法与流程
    5.1 楚漆器如何衍生
        5.1.1 平面式
        5.1.2 交互式
        5.1.3 意蕴式
    5.2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流程
        5.2.1 设计定位
        5.2.2 设计展开
        5.2.3 设计实施
        5.2.4 设计评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奕绘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奕绘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第一节 奕绘生平家世
        一、家学渊源
        二、生平经历
        三、情感生活
        四、社会交游
    第二节 奕绘词的创作背景
        一、学术背景
        二、社会背景
    第三节 奕绘的文学创作
        一、奕绘诗的创作
        二、奕绘词的创作
第二章 奕绘词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奕绘词的题材分类
        一、题画词
        二、咏物词
        三、怀古咏史词
        四、山水田园词
        五、其他题材创作
    第二节 奕绘词题材内容的独特性
        一、古玩珍宝的咏赞
        二、生活日常的抒写
        三、京城风物的刻画
        四、佛道因素的渗透
        五、满汉文化的展现
第三章 奕绘词的艺术风尚
    第一节 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赋笔刻画
        二、比兴寄托
        三、使事用典
    第二节 平淡自然的风格特征
        一、质朴平实
        二、闲逸冲淡
        三、真切自然
第四章 奕绘词的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对满族词史的影响
        一、在满族词史上的地位
        二、对顾太清词的影响
        三、对其他满族词人的影响
    第二节 对清词史的影响
        一、浙常两派的借鉴与融合
        二、“尊体”意识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文物的活态传承 ——以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琮的概念和活态传承定义
    二、学术上有关重要研究成果回顾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史前玉琮的初现与繁荣
    第一节 史前玉琮的出土概况
        一、玉琮之源——环太湖地区
        二、玉琮之流——其他各地区
    第二节 史前玉琮的功用内涵
        一、良渚文化中的玉琮
        二、其他文化中的玉琮
    第三节 史前玉琮的传承价值
        一、礼制传统的起源
        二、艺术美学的起源
        三、方圆组合的起源
第二章 三代至秦汉玉琮的延续与衰落
    第一节 三代至秦汉玉琮的出土概况
        一、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琮
        二、商代发现的玉琮
        三、两周发现的玉琮
        四、秦汉发现的玉琮
    第二节 三代至秦汉玉琮的功用内涵
        一、商代玉琮的功用内涵
        二、周代玉琮的功用内涵
        三、秦汉玉琮的功用内涵
    第三节 三代至秦汉琮的活态传承特点
        一、礼制用琮的规范化
        二、琮的多元使用趋势
第三章 宋至清琮的新生与活化发展
    第一节 宋至清琮的出土及传世概况
        一、琮式瓶的出土概况
        二、琮式瓶的传世概况
    第二节 宋至清琮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一、宋代琮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二、明代琮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三、清代琮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第三节 宋至清琮的活态传承特点
第四章 当代琮活化运用的深化
    第一节 琮的当代活化情况概述
        一、城市景观与建筑设计
        二、Logo及品牌形象设计
        三、文化与教育主题活动
        四、艺术创意与文创产品
    第二节 琮当代活化的路径分析
        一、运用纹饰元素
        二、提取方圆造型
        三、发掘文化内涵
    第三节 当代琮的活态传承特点
        一、活化力度更强
        二、地域色彩较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及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
    小结
一、傣族传统土陶的历史概况
    (一)中国传统土陶的历史概况
    (二)云南傣族土陶的历史概况
        1.云南傣族概况
        2.傣族制陶的历史概况
    (三)新平傣族土陶的历史概况
    小结
二、新平傣族传统制陶基本现状及制作工艺
    (一)新平傣族传统制陶的基本现状
        1.制作点的分布及发展现状
        2.代表性传承人现状
        3.土陶的使用及销售现状
        4.土陶的制作现状
    (二)新平傣族传统制陶的特点及工艺
        1.傣族传统制陶的特点
        2.傣族传统制陶的工艺流程
    小结
三、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分类及艺术特征
    (一)传统土陶的分类
        1.实用型土陶
        2.审美型土陶
        3.实用与审美兼具型土陶
    (二)新平傣族传统土陶制品的艺术特点
        1.原始古拙的艺术造型
        2.自然朴素的色彩表现
        3.源于自然与生活的装饰纹样
    小结
四、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的传承现状
        1.内生发展中的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传承
        2.外界干预下的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传承
    (二)新平傣族传统土陶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1.新平傣族传统土陶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新平傣族传统土陶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潘世恩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
2 凡例
3 谱前
4 世系
5 谱文
    5.1 乾隆朝(1769——1795)
    5.2 嘉庆朝(1796——1820)
    5.3 道光朝(1821——1850)
    5.4 咸丰朝(1851——185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潘世恩交游一览表
    潘世恩作品存佚情况
    《清史列传·潘世恩》
    潘世恩墓志铭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广东省博物馆藏明代象牙文物精品赏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精品解析
    明代象牙笏 (图1)
    明代象牙笏 (图2)
    明代象牙雕寿星 (图3)
    明代象牙雕寿星 (图4)
    明代象牙庭院人物笔筒 (图5)
    明代象牙山水人物笔筒 (图6)
    明代象牙人物故事瓜形盒 (图7)
工艺与年代
结语

(10)人文的“物律” ——器物对人的塑造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器物功能相关研究
        二、设计伦理相关研究
        三、器物教化功能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物律的本质
    第一节 作为社会约束的物律
        一、律的必要性及主要类型
        二、物律的类型归属
    第二节 物律的内涵
        一、基于人工自然的物律
        二、物律的两种价值倾向
        三、物律的特征
    第三节 物律的作用方式
        一、引导
        二、启发
第二章 中国经验: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物律
    第一节 物律作为“器用”
        一、满足:基于人的现实需要
        二、约束:对人更高层次的体贴
    第二节 物律的载体
        一、单体中的承载
        二、组合与摆放中的承载
    第三节 传统物律方式的特征
        一、依礼而制
        二、系统规划
        三、深谋远虑
第三章 物律的现代缺失
    第一节 认识:对物律的简单化理解
        一、物律与自由
        二、短时舒适与长久舒适
        三、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 实践:现代设计的迎合与缺失
        一、便捷与懒惰
        二、情感宣泄与暴力倾向
第四章 物律纳入现代设计的价值
    第一节 强化现代设计的人文诉求
        一、“人性化设计”的“社会性”缺失
        二、以物律增强社会价值内涵
    第二节 促进健康人格养成
        一、“个人至上”的不良人格倾向
        二、以物律引导人格向善
    第三节 拓宽社会教化途径
        一、单调乏力的现代宣传教育
        二、以物律启发主流价值内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中国古代笔筒述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研究[D]. 刘振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上海文物商店藏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鉴赏[J]. 周雅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17)
  • [3]明代江南硬木良材的来源和消费[J]. 刘森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4]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研究[D]. 胡瑜琬.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5]奕绘词研究[D]. 关源. 吉林师范大学, 2020(07)
  • [6]文物的活态传承 ——以琮为例[D]. 周靖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及传承研究[D]. 杨赛.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8]潘世恩年谱[D]. 张婷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广东省博物馆藏明代象牙文物精品赏析与研究[J]. 曹芳芳. 艺术品, 2017(07)
  • [10]人文的“物律” ——器物对人的塑造性影响[D]. 王雅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标签:;  ;  ;  ;  ;  

中国古代笔筒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