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甜玉米年产10个新品种

广东甜玉米年产10个新品种

一、广东甜玉米新品种每年出10个(论文文献综述)

林雪琼,刘晓敏,朱维,王欣,刘宇,李小琴,黄君[1](2021)在《140份甜玉米自交系耐铝性鉴定》文中提出以华南农业大学选育的140份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0.4 mmol·L-1的AlCl3溶液处理玉米幼苗,测定其相对根长、相对叶绿素含量、相对株高、相对鲜重和相对干重等值并汇总排序,进行耐铝性鉴定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系统聚类分析将140份甜玉米自交系分为4个类群,类群Ⅲ中自交系平均耐铝水平较高。分析140个甜玉米自交系的各项指标相对值和总值,大部分甜玉米自交系的总比值小于5,对铝胁迫较为敏感,小部分自交系的总比值大于5,对铝胁迫有较强的耐性。其中,五项比值总和最大的10份自交系为K 117、K 77、K 83、K 56、K 91、K 99、K 138、K 86、K 92、K 94,说明这10份自交系对铝毒有较强的抗性,可为后续耐铝自交系的选育提供材料,丰富耐铝毒的玉米种质。

周富亮[2](2019)在《甜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文中研究指明玉米倒伏可造成产量减少、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研究抗倒伏对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QTL定位方法对两个茎秆抗倒伏差异较大的自交系T49和T56的茎秆抗倒伏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和QTL定位,研究结果如下:1、茎秆穿刺强度最佳遗传模型为D-0(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三个分离世代BC1、BC2、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4.070%、45.301%、57.789%;茎秆抗压强度最佳遗传模型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三个分离世代BC1、BC2、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4.15%、40.83%、62.97%;茎秆弯折性能最佳遗传模型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三个分离世代BC1、BC2、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9.79%、40.89%、89.46%;3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即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抗压强度、茎秆弯折性能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2、从826对SSR引物经过多态性筛选产生238对引物,其中多态性高的187对用于连锁图谱的构建,图谱全长1199.10 cM,平均间距7.83 cM,玉米的10条连锁群的间距范围从6.05 cM到11.61 cM。3、对玉米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抗压强度和茎秆弯折性能QTL进行定位,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茎秆穿刺强度相关的2个,分别落在第3、7染色体上,可解释11.81%和22.15%的表型变异;茎秆抗压强度相关的4个,分别落在第1、3、7染色体上,可解释3.68%-33.26%的表型变异;茎秆弯折性能相关的4个,分别落在第3、6、8染色体上,可解释3.55%-18.58%的表型变异。发现1个同时控制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抗压强度、茎秆弯折性能性状的QTL,位于第3染色中umc1400-dupssr23标记区间,分别可解释22.15%、13.27%、18.58%的表型变异;1个同时控制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抗压强度的QTL,位于第7染色体umc1015-umc1987标记区间,分别可解释11.81%、33.26%的表型变异;茎秆抗压强度、茎秆弯折性能定位到的主效QTL与E-0 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相吻合。该结果以期抗倒伏为分子辅助选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青峰[3](2018)在《甜玉米VA和VE遗传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甜玉米由于营养成分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颇受人们欢迎。随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广东作为我国甜玉米生产和消费大省,其育种技术和水平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以满足人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尤其是培育优质营养型甜玉米品种是未来育种的重要方向。维生素A和维生素E作为人体所必需的重要微营养物质,其合成代谢途径受到一系列基因控制和调控,而当前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甜玉米品种中含量均偏低。为了提高甜玉米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含量,改善营养品质,本研究通过分析47份甜玉米自交系的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E含量变异,筛选优质营养型甜玉米自交系,分析维生素A原合成关键限速基因的单倍型,针对甜玉米维生素E含量的丰富变异,构建分离群体对维生素E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BK-3和SY999开展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甜玉米自交系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E含量测定。47份甜玉米自交系维生素A原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7~22.76μg/g,平均3.28μg/g,变异系数达1.44,维生素A原含量较高的自交系为A5、A37、A36、A6和A8。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8.50~99.17μg/g,平均51.15μg/g,变异系数为0.35,维生素E含量较高的自交系为A4、A5、A24和A26。“农甜88”在授粉后第15~27天时,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E含量呈直线增加,第27天时达到最大。2.维生素A原合成关键基因PSY1、LCYE和crt RB1的单倍型分析。以47份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单基因单倍型分析发现PSY1与胚乳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相关,LCYE与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和总类胡萝卜含量均呈显着相关,crt RB1与类胡萝卜含量不相关。联合单倍型分析发现最优单倍型组合为“101110”,其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3.17、15.16和68.30μg/g。3.甜玉米维生素E含量QTL定位。以来源于维生素E差异大的超甜玉米自交系的F2:3家系群体,构建了包含136个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包含候选基因HPPD功能标记1个,覆盖10条连锁群,图谱总长为2031.2 c M,标记平均间距14.9 c M。共检测到与α-生育酚、γ-生育酚、α/γ-生育酚、总维生素E含量相关的QTL位点11个,分别位于第1、2、5、6和10号染色体,可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4.74~41.16%。检测到2个主效QTL位点,分别位于第1和5号染色体,第5号染色体的QTL与HPPD标记连锁,在第1染色体检测到1个新主效位点。4.甜玉米lcy E有利等位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在4个甜玉米受体亲本与供体亲本间lcy E的功能标记3’indel表现共显性,可用作前景标记,检测到可用于背景选择的多态性SSR标记分别为61,61,60和61个。对4个甜玉米自交系BC3F3世代改良群体与相应的受体亲本农艺性状进行t检验,表明回交改良群体大部分农艺性状与受体亲本高度一致。回交导入lcy E有利等位基因后,显着提高了其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及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BC3F4世代籽粒中β-胡萝卜素含量平均提高1.54μg/g,维生素A原平均含量提高1.69μg/g,提高比率为81.91%,维生素A原含量增加达到极显着。筛选出10个优良株系,平均维生素A源含量为3.95μg/g,提高比率高达155.00%。5.甜玉米Zm VTE4有利等位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Zm VTE4的功能标记In Del118标记在5个甜玉米受体亲本与供体亲本间表现为共显性,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前景标记。筛选到可用于背景选择的多态性SSR标记分别为71,73,73,74和70个。5份甜玉米自交系对应的BC3F1群体在株高、叶片数、行粒数等大部分性状上已经与受体亲本高度一致。Zm VTE4的有利等位基因回交转育显着提高了α-生育酚、γ-生育酚和总维生素E含量。α-生育酚含量平均提高3.29μg/g,提高比率为62.71%;γ-生育酚含量平均提高17.25μg/g,提高比例为79.64%。筛选出20个优良株系,平均维生素E含量为61.88μg/g,提高比率高达70.11%。本研究通过甜玉米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E含量的鉴定,分析维生素A原合成关键限速基因的单倍型,构建甜玉米分离群体对维生素E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含有lcy E有利等位基因的高维生素A原和含有Zm VTE4有利等位基因的高维生素E的普通玉米材料开展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实现了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E合成关键基因lcy E和Zm VTE4的有利等位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转育,提高了甜玉米骨干系的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E含量,为进一步开展高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E甜玉米育种奠定了材料基础。

文浩然[4](2018)在《惠州市甜玉米良种和优质栽培技术推广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广东省惠州市自然环境优越,2016年甜玉米种植面积达3.67万hm2,占广东省总种植面积的34.4%,既是我省甜玉米主产区,也是未来发展甜玉米最具优势的的地域。但是,作为一个进入惠州农业产业时间不长的品种,甜玉米在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模式方面在惠州市还没有完善的一个系统和标准。本文通过从甜玉米的品种、播种、育苗、大田管理以及后期加工等方面入手,选取了惠州市甜玉米种植主产区域,研究甜玉米生长发育情况,并探讨惠州市甜玉米的未来发展方向,形成一套适合惠州当地的甜玉米优质栽培及推广技术体系,为惠州市甜玉米的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惠州市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思路。惠州市目前主要种植的甜玉米品种有惠甜9号、新美夏珍、华美甜、粤甜13号、农大108等,生产上仍以传统的小农耕作模式为主,种植玉米的农民普遍学历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弱,在田间管理及市场策略上以个人经验和小道消息为主,对高新生产技术接受能力低,对市场变化反应触觉迟钝,缺乏生产标准和科学理论,技术日渐老化,无论安全性还是效率性都无法适应全球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为此,本文通过对惠州市甜玉米生产的调研,提出了甜玉米产业发展的一个整体思路:一是在主产区建立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示范区,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二是进一步开展甜玉米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和应用,对当前高新技术和管理进行本土化优化,提升惠州市甜玉米优质栽培技术水平;三是深化加工产业链的延展,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提高甜玉米市场应对和抗压能力;四是要加强甜玉米茎叶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形成一个“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提高土壤地力;五是推广绿色农业,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甜玉米品质及商业价值;六是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农民、企业和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加强科技下乡,尽力提高千家万户的农业技术水平。

祝煜中[5](2018)在《甜玉米种子老化生理及活力基因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玉米因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但种子活力低下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甜玉米制种产量低,种子价格昂贵,且种子极不易保存,活力低极大地阻碍了甜玉米的推广。因此,甜玉米种子老化生理生化的研究和甜玉米种子活力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可揭示甜玉米种子活力的调控机理,为培育高活力的甜玉米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与支撑。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甜玉米品种“农甜88”和“农甜99”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老化后生理生化的变化,分析其与种子活力的关系。另一部分是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采用人工老化的方法对BC4F3群体进行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并预测调控种子活力的主效基因。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老化时间的增加,“农甜88”和“农甜99”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逐渐降低,表明种子老化会降低种子活力。对比两品种老化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情况,发现“农甜88”种子耐老化能力强于“农甜99”。2.随老化时间的增加,“农甜88”和“农甜99”的脱氢酶(Dehydrogenase,DHA)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逐渐降低,而相对电导率(Relativ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RE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则逐渐升高。相关分析发现,2个品种老化种子浸出液的REC和MDA含量均与种子活力各性状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DHA和POD活性均与种子活力各性状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表明DHA活性、POD活性、REC和MDA含量可以作为检测种子活力的指标。3.老化处理使种子的遗传多样性下降,老化处理6 d后,“农甜88”和“农甜99”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分别比对照下降29.35%和23.58%、25.00%和20.00%、96.99%和83.35%。4.对BC4F3群体种子分别进行老化发芽试验和发芽试验,与未老化种子相比,老化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鲜重的均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种子活力相关性状值均符合正态分布。5.相关性分析发现,BC4F3群体种子老化前后种子活力相关性状间相关性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即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鲜重、老化发芽势、老化发芽率、老化发芽指数、老化活力指数和老化苗鲜重这10个指标间两两极显着正相关。方差分析发现,在材料间,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鲜重均达到了极显着差异;在处理间,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鲜重均达到了极显着差异。6.利用所构建的遗传图谱与甜玉米种子活力相关性状数据进行连锁分析,共检测到42个QTL。基于发芽试验,检测到18个QTL,分布在第7、10染色体上,贡献率在0.052%1.514%之间,加性效应大部分为负值。基于老化发芽试验,检测到24个QTL,分布在第1、3、4、5、6、7、10染色体上,贡献率在0.471%13.138%之间,加性效应大部分为负值。根据贡献率大于10,在第10染色体上定位到两个主效QTL,即qAGR10-2和qAGR10-3,贡献率分别为13.138%和10.490%。7.利用玉米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数据库对标记区间进行基因注释。结果表明,该区域有21个候选基因,其中Zm00001d024488、Zm00001d024497、Zm00001d024498和Zm00001d024500这4个基因可能为调控种子活力的基因。

农华展[6](2018)在《国内外50个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分析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甜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甜玉米种质资源匮乏、基础性研究薄弱,限制育种业的发展。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好的甜玉米品种成为育种工作者的难题。本试验对50个国内外甜玉米杂交种(品种)的农艺性状、果穗性状和品质性状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存在的具体差异,为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如下:1.在农艺性状方面,国内供试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地上茎节数、穗上叶片数、采收期等性状均显着高于国外品种,分别比国外品种高29.71%、88.85%、19.50%、30.00%、20.00%、6.62%;国内品种的平均采收期为79 d,而国外品种为74 d,国内品种表现为晚熟,达到显着水平。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国内与国外甜玉米品种可清晰的分为不同类群,说明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在农艺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2.在果穗性状方面,国内供试品种的鲜苞重、单穗净重、穗长、秃尖长、行粒数、穗粗等性状均显着高于国外品种(P<0.05),分别高出国外品种26.67%、22.73%、5.40%、126.00%、17.27%、7.90%;而穗行数则相反,表现为国内品种显着低于国外品种(P<0.05),平均少于2行;百粒重、轴粗差异不显着(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可清晰划分为不同类群,说明国内外甜玉米在果穗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3.在品质性状方面,国内供试品种的蔗糖含量、口感评分显着低于国外品种(P<0.05),国内外两个品种在还原糖含量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而国内甜玉米品种的果皮厚度显着高于国外品种(高24.00%)(P<0.05)。这表明国内甜玉米品质与国外还存在差距。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可分四大类,国内部分甜玉米品种的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已划入国外品种类群。4.通过对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农艺性状相关性均呈现正相关,达到极显着水平。株高和穗位高最相关,相关系数为0.92;穗位高和穗上叶片数的相关性最小,相关系数为0.62。对于果穗性状,鲜苞重和行粒数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70;鲜苞重与穗粗的相关性次之,相关系数为0.68。对于品质性状,甜玉米口感与蔗糖含量以及果皮厚度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蔗糖含量与口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9,果皮厚度与口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8。此外采收的早晚也影响甜玉米的口感,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达到显着水平。

张益之[7](2017)在《提升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汝湖镇是广东省甜玉米传统种植地区惠州市重要的甜玉米产业基地,随着市场竞争程度不断提升,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也面临这巨大的挑战。本文运用PEST分析和SWOT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整个社会环境对于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具有促进或者倒逼的作用,通过SWOT分析得到了提升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10个策略,并归类成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分工合作两个方面的对策,为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参考。除了PEST和SWOT分析之外,本文还使用问卷访谈的方式对汝湖镇的甜玉米种植户、专家学者和企业进行了调查,分别获得了69、57和75个访谈样本数据,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类汇总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种植户在发展甜玉米种植方面存在5个制约因素、专家学者的科研活动存在2个制约因素,企业加工甜玉米产品存在3个制约因素,进一步将这些制约因素归纳总结为公共基础建设水平落后,公共技术服务水平低下和营销能力不足等三大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本文依据PEST和SWOT分析的结果,还有问卷访谈结果分别从政府、科研结构和企业三个方面给出了提升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李文静[8](2017)在《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鲜食玉米因其营养丰富、易于被人体吸收、用途广泛、市场潜力大、种植效益高等优点而备受人们关注。随着人们对鲜食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对鲜食玉米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相比原产地国家滞后。鲜食玉米品种选择不佳,发芽率低,虫害严重,产量和品质较差等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这些难题还有待克服。因此,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于提高鲜食玉米产量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和激发生产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从鲜食甜糯玉米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实验、施肥量等方面探讨不同农艺措施对鲜食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借以完善鲜食玉米实际生产中的关键栽培技术,并且初步探明了锦绣超甜A76等鲜食玉米在江苏地区栽培种植的一般规律。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选用晶甜糯等10个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江苏地区气候条件下各种鲜食玉米生长发育特征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除了苏科糯二号,其它9个品种长势均较好,果穗饱满,产量较高,品质较好,营养丰富。其中,产量最高的是苏科糯3号,亩产量达605.22千克;产量和品质兼顾的是晶甜糯和苏科糯3号,适合大面积推广。以锦绣超甜A76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下其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栽培密度较低时,锦绣超甜A76植株能从土壤吸收充足的养分,植株高大且果穗粗壮,秃尖较短,穗重较高,但亩产量较低;种植密度较高时,锦绣超甜A76植株紧凑而高度和整齐度上升,穗型较差且秃尖长,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在密度为3000株/亩的时候品质和产量俱佳,经济效益最大。以锦绣超甜A76为材料,研究有机肥施肥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施有机肥能够显着增加锦绣超甜A76植株的叶面积,同时使株高增加,穗位上升,穗行数和行粒数增多,秃尖变短。另一方面,施用有机肥100千克/亩时其产量最优,经济效益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为推广应用适合江苏地区种植的鲜食玉米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刘馨芬[9](2016)在《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东是我国甜玉米生产最大的省份,种植甜玉米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是世界甜玉米主产区之一,也是甜玉米的主要消费区。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广东省最主要的优势农作物之一。本文利用产业化发展理论,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综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科研院校、企业、基地、种植户和消费者等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甜玉米的产业化现状,针对产业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本研究对广东甜玉米生产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广东省甜玉米生产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粤西地区逐渐成为广东省最大主产区,其它地区形成优势产业带。育种技术处于我国领先水平,截至2015年,通过广东省审甜玉米新品种90余个,其中68%的品种来源于广东省,选育单位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种子企业等。应继续加强耐热、耐寒、优质专用型品种的选育,以达到周年生产、加工、供应的需求。继续积极推进甜玉米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甜玉米生产示范区,发展科技培训与服务。甜玉米种植效益高,产品加工和出口贸易的增值作用十分明显,加工后每亩可增值1000元以上,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应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机制。提升农民种植甜玉米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本研究对广东省甜玉米加工销售流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甜玉米消费区,甜玉米的消费产品主要以鲜食为主,大约占广东省生产量的65%,加工产品约占35%。甜玉米加工产品逐渐多样化,消费需求及出口需求量大。甜玉米加工业发展迅速,加工能力与技术不断提高,大部分加工企业都集中在惠州。广东省甜玉米销售渠道呈多样化发展。从近10年总的行情来看,广东省甜玉米鲜穗价格呈持续上涨的趋势。周年内价格随季节及供需情况波动频繁。要加强甜玉米保鲜及精深加工技术、茎叶饲用价值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加强冷链流通及配送体系的建设,名牌产品培育与品牌建设,重点培育、扶持在湛江、惠州和梅州等主要产区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加强甜玉米主产区批发市场与营销网络的构建,市场信息服务体制建设,拓展外地市场,走出口创汇之路。本研究对广东甜玉米鲜穗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消费者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表明消费者性别、年龄、收入、职业、产品的口感品质、产地、生产方式、商品性、新鲜程度、对保健食品的关注度、对包装的关注度、媒体广告等因素均会影响消费需求。应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加强保鲜及加工技术,冷链运输及包装技术研究,加强产品差异化媒体宣传、打造品牌、正确引导消费,倡导消费。广东省发展甜玉米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潜力和市场潜力,具有很好的产业化优势和科技、政策优势。因此,制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形成广东甜玉米优势产业带。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帮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设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开展“科研+推广+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推行种植地域化、品种专用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生产的规模化的产业化经营,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道路。推进甜玉米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

甘阳英,万忠,刘蔚楠,胡建广,尹艳[10](2015)在《2014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全球甜玉米种植面积146.73万hm2,产量1 359.75万t;我国甜玉米种植面积33.7万hm2,产量486.1万t;广东甜玉米种植面积16.08万hm2,其中惠州、湛江两市约占50%,均以冬种为主。近年来,广东省甜玉米标准化种植技术不断改进,种植效益不断提高,甜玉米销售渠道呈现多样化发展,但还存在种质资源狭窄、现有基因资源未充分开发利用,以及产品储藏保鲜、冷链物流和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建议通过"科技带动、企农联动、规模化标准化发动、下游推动"的思路保障甜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广东甜玉米新品种每年出10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甜玉米新品种每年出10个(论文提纲范文)

(1)140份甜玉米自交系耐铝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
        1.3.1 根伸长量、株高、鲜重和干重测定
        1.3.2 叶绿素含量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铝胁迫对玉米苗期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铝胁迫对甜玉米幼苗相对根伸长率的影响
    2.3 铝胁迫对甜玉米幼苗相对株高的影响
    2.4 铝胁迫对甜玉米幼苗相对干重的影响
    2.5 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耐铝性综合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2)甜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甜玉米概况
    1.2 玉米倒伏的类型
    1.3 玉米倒伏的危害
    1.4 抗倒伏的影响因素
    1.5 抗倒伏评价指标
    1.6 防止倒伏的措施
    1.7 数量遗传研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1.8 玉米茎秆强度QTL定位研究进展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9.2 本研究技术路线
2 茎秆抗倒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性状值调查
        2.3.2 数据分析原理
        2.3.3 数据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六世代茎秆穿刺强度的分布
        2.4.2 甜玉米茎秆穿刺强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2.4.3 六世代茎秆抗压强度分布
        2.4.4 甜玉米茎秆抗压强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2.4.5 六世代茎秆弯折性能分布
        2.4.6 甜玉米茎秆弯折性能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3 F_2分离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1 作图群体材料
    3.2 田间试验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DNA的提取
        3.3.2 SSR引物的来源
        3.3.3 PCR体系和程序
        3.3.4 SSR扩增产物的聚丙烯凝胶电泳
    3.4 标记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
    3.5 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与讨论
4 甜玉米茎秆抗倒伏性相关性状QTL定位
    4.1 试验材料
    4.2 田间试验设计
    4.3 性状调查方法
    4.4 数据统计分析
        4.4.1 表型性状统计
        4.4.2 QTLs作图
        4.4.3 QTLs的命名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描述统计与分析
        4.5.2 甜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
    4.6 小结与讨论
5 全文结论
    5.1 结论
        5.1.1 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5.1.2 F_2 代分离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5.1.3 甜玉米抗倒伏性相关性状QTL定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答辩委员会评定意见

(3)甜玉米VA和VE遗传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甜玉米的分类及生产概况
        1.1.2 维生素A、E的功能
        1.1.3 植物中维生素A、E的代谢途径
        1.1.3.1 植物中维生素A的代谢途径
        1.1.3.2 植物中维生素E的代谢途径
        1.1.4 维生素A、E的测定方法
        1.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概述和特点
        1.1.4.2 类胡萝卜素和生育酚的提取和测定
        1.1.5 玉米维生素A、E的遗传研究进展
        1.1.5.1 玉米维生素A原的遗传研究进展
        1.1.5.2 玉米维生素E的遗传研究进展
        1.1.6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甜玉米维生素A原\维生素E变异及关键基因的单倍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2.2.2 试验方法
        2.2.2.1 材料种植与取样
        2.2.2.2 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E的提取
        2.2.2.3 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E的测定
        2.2.2.4 标准曲线的制作
        2.2.2.5 基因PSY1、LCYE和 crtRB1 单倍型分析
        2.2.2.6 DNA的提取
        2.2.2.8 电泳、银染与结果记录
        2.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甜玉米维生素A原含量变异
        2.3.2 甜玉米维生素E含量变异
        2.3.3 类胡萝卜素组分相关分析
        2.3.4 生育酚组分相关分析
        2.3.5 维生素A原、维生素E与籽粒色泽分析
        2.3.6 籽粒发育过程中ProA和 V_E累积
        2.3.7 维生素A原合成关键基因单倍型
    2.4 小结
第3章 甜玉米维生素E基因定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甜玉米维生素E的提取
        3.2.2.2 维生素E的定量测定
        3.2.2.3 标准曲线的制作
        3.2.2.5 SSR分析
        3.2.2.4 DNA提取及PCR反应
        3.2.2.6 电泳、银染与结果记录
        3.2.2.7 分子标记数据的收集及统计分析
        3.2.2.8 遗传图谱的构建与QTL分析
    3.3 结果
        3.3.1 表型变异分析
        3.3.2 维生素E基因的QTL定位
        3.3.2.1 SSR标记的多态性
        3.3.2.2 图谱构建
        3.3.2.3 甜玉米维生素E基因的QTL定位
    3.4 小结
第4章 甜玉米维生素A原含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前景标记及背景标记
        4.2.3 试验方法
        4.2.3.1 农艺性状调查方法
        4.2.3.2 DNA提取、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4.2.3.3 电泳、银染与结果记录
        4.2.3.4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4.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前景标记与背景标记多态性
        4.3.2 亲本及回交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4.3.2.1 受体与供体农艺性状差异
        4.3.2.2 BC_3F_3群体的表型回复分析
        4.3.3 前景标记筛选
        4.3.4 不同回交世代背景回复分析
        4.3.4.1 不同回交群体的背景回复分析
        4.3.4.2 入选株系的基因组成分分析
        4.3.5 标记数目与背景回复率的相关分析
        4.3.6 改良前后维生素A原差异
        4.3.6.1 供体与受体维生素A原含量
        4.3.6.2 改良群体BC_3F_3籽粒维生素A原含量
        4.3.6.3 入选株系的类胡萝卜素变异
    4.4 小结
第5章 甜玉米维生素E含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亲本材料和群体构建
        5.2.2 前景标记与背景标记
        5.2.3 试验方法
        5.2.3.1 农艺性状调查方法
        5.2.3.2 DNA提取,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5.2.3.3 维生素E提取与测定
        5.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
        5.3.1 前景标记与背景标记的多态性
        5.3.2 亲本及改良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5.3.2.1 亲本间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5.3.2.2 群体BC_2F_2、BC_3F_1 的表型回复分析
        5.3.3 各世代前景标记筛选
        5.3.4 不同回交世代背景回复分析
        5.3.4.1 BC_1F_1群体的背景回复分析
        5.3.4.2 BC_2F_1群体的背景回复分析
        5.3.4.3 BC_2F_2群体的背景回复分析
        5.3.4.4 BC_3F_1群体的背景回复分析
        5.3.4.5 入选株系的基因组成分分析
        5.3.5 背景回复率的偏相关性分析
        5.3.6 标记数与背景回复率的相关分析
        5.3.7 改良前后维生素E含量差异分析
        5.3.7.1 供体与受体维生素E及各组分含量
        5.3.7.2 BC_3F_2群体籽粒中维生素E含量
        5.3.7.3 BC_3F_2群体中的单株选择
        5.3.8 改良后自交系的应用
        5.3.8.1 组配杂交种中维生素E含量
        5.3.8.2 组配杂交种的相对生产力
    5.4 小结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甜玉米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E的变异
        6.1.2 籽粒色泽对甜玉米高维生素A原育种的参考价值
        6.1.3 甜玉米营养品质与最佳采收期的探讨
        6.1.4 甜玉米维生素A原合成关键基因的单倍型分析
        6.1.5 甜玉米维生素E基因定位
        6.1.6 甜玉米维生素A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6.1.7 甜玉米维生素E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6.2 结论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4)惠州市甜玉米良种和优质栽培技术推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甜玉米发展概况
        1.2.1 国外甜玉米的发展
        1.2.2 国内甜玉米的发展
    1.3 甜玉米的分类
    1.4 甜玉米的营养价值
    1.5 产业发展概况
        1.5.1 国外甜玉米产业发展概况
        1.5.2 国内甜玉米产业发展概况
    1.6 研究方法
2 惠州市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2.1 惠州市甜玉米种植生产特点
        2.1.1 惠州市自然资源环境概况
        2.1.2 惠州市农业环境概况
        2.1.3 惠州市甜玉米产业发展情况
        2.1.4 惠州市甜玉米的自主育种发展
        2.1.5 惠州市甜玉米的品种选育发展
    2.2 惠州市甜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
        2.2.1 甜玉米的栽培模式选择
        2.2.2 甜玉米栽培的采收期选择
        2.2.3 甜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2.2.4 惠州市甜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3 惠州市甜玉米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选育技术手段有待提高
    3.2 优质栽培技术普及程度较低
    3.3 甜玉米加工业发展有待完善
4 典型案例分析
    4.1 项目背景
    4.2 项目效应
    4.3 项目要素
    4.4 案例启示
5 惠州市甜玉米发展对策
    5.1 改良产业架构,优化甜玉米发展环境
    5.2 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增加甜玉米商品价值
    5.3 提高优质栽培技术普及率,增加甜玉米产业产值
    5.4 以项目为导向,全面落实产业化运行机制
    5.5 深化加工产业链,加大甜玉米茎叶利用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甜玉米种子老化生理及活力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QTL定位研究概述
        1.1.1 作图群体
        1.1.2 QTL定位方法
    1.2 简化基因组测序在QTL定位中的应用
    1.3 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1.3.1 种子活力和种子老化的概念
        1.3.2 种子活力的评价方法
        1.3.3 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生理生化
        1.3.4 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1.4 甜玉米种子活力研究的意义
2 人工老化甜玉米种子活力、生理和遗传多样性变化
    2.1 试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人工老化处理
        2.2.2 发芽试验
        2.2.3 生理指标测定
        2.2.4 SRAP标记多样性分析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甜玉米种子老化过程中种子活力的变化
        2.4.2 甜玉米种子老化过程中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2.4.3 甜玉米种子老化过程中DHA活性的变化
        2.4.4 甜玉米种子老化过程中POD活性的变化
        2.4.5 甜玉米种子老化过程中MDA含量的变化
        2.4.6 甜玉米老化过程中的基因多样性变化
3 甜玉米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3.1 试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1.1 试验材料与群体构建
        3.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人工老化处理
        3.2.2 发芽试验
        3.2.3 DNA提取与简化基因组测序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3.1 表型分析与QTL定位
        3.3.2 候选基因预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简化基因组测序
        3.4.2 遗传图谱的构建
        3.4.3 BC4F3群体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描述统计
        3.4.4 BC4F3群体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5 BC4F3群体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方差分析
        3.4.6 BC4F3群体未老化处理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3.4.7 BC4F3群体老化处理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3.4.8 种子活力候选基因的预测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人工老化对甜玉米种子的影响
        4.1.2 人工老化对甜玉米种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4.1.3 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4.1.4 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预测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国内外50个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甜玉米的发展历程及产业概况
        1.1.1 甜玉米的发展历程
        1.1.2 国内外甜玉米的产业概况
    1.2 前沿研究综述
        1.2.1 主要性状研究综述
        1.2.2 研究方法综述
    1.3 我国甜玉米研究面临的难题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分析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2.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2.1.3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2.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的分析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3.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3.1.3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方差分析
        3.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聚类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的分析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4.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4.1.3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方差分析
        4.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聚类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相关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5.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种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5.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相关性分析
        5.2.3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提升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产业化
        2.1.2 技术创新
        2.1.3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2.1.4 PEST分析
        2.1.5 SWOT分析
    2.2 理论基础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2 战略管理理论
        2.2.3 农业科技诱导理论
第3章 国内外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3.1 国外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3.2 国内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3.3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3.4 汝湖镇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第4章 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分析
    4.1 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的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P)分析
        4.1.2 经济环境(E)分析
        4.1.3 社会环境(S)分析
        4.1.4 技术环境(T)分析
    4.2 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的SWOT分析
        4.2.1 优势(S)分析
        4.2.2 劣势(W)分析
        4.2.3 机会(O)分析
        4.2.4 挑战(T)分析
        4.2.5 SWOT战略矩阵
第5章 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调研目标与调研方法
    5.2 问卷访谈结果及分析
        5.2.1 种植户访谈结果及分析
        5.2.2 专家学者访谈结果及分析
        5.2.3 企业访谈结果及分析
        5.2.4 问卷访谈小结
    5.3 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5.3.1 公共基础建设水平落后
        5.3.2 公共技术服务水平低下
        5.3.3 营销能力不足
    5.4 导致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原因分析
        5.4.1 公共基础建设水平落后的原因
        5.4.2 公共技术服务水平低下的原因
        5.4.3 营销能力不足的原因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6.1 研究结论
    6.2 提升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6.2.1 政府方面对策
        6.2.2 科研机构方面对策
        6.2.3 企业方面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鲜食玉米概述
        1.1 鲜食玉米的起源与发展
        1.2 鲜食玉米的价值
        1.3 我国鲜食玉米的生产概况
        1.4 江苏省鲜食玉米生产概况
    2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2.1 鲜食玉米种植条件
        2.2 鲜食玉米播种及苗期管理
        2.3 鲜食玉米的穗期管理
        2.4 鲜食玉米的病虫害防治
        2.5 鲜食玉米的采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鲜食甜糯玉米品种性状差异比较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地的选择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单株叶面积比较
        3.2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比较
        3.3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物候期
        3.4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
        3.5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果穗性状比较
        3.6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产量比较
        3.7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氨基酸含量及营养价值评价
    4 小结
第三章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性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地的选择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农艺性状的影响
        3.4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果穗性状的影响
        3.5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果穗产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性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地的选择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3.2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农艺性状的影响
        3.4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果穗性状的影响
        3.5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果穗产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全文小结
        1.1 高产高效品种
        1.2 最佳种植密度
        1.3 最佳的施肥量
    2 可能存在的问题:
    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9)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甜玉米发展现状
        1.2.1 国外甜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
        1.2.2 国内甜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综述
    2.1 基本概念
    2.2 农业产业化的形式
    2.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及意义
第三章 广东省甜玉米生产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3.2 广东省甜玉米区域分布及育种状况调查
        3.2.1 甜玉米种植区域分布及规模
        3.2.2 甜玉米育种现状
    3.3 广东省甜玉米栽培生产状况调查
        3.3.1 甜玉米的周年性生产
        3.3.2 甜玉米栽培及生产技术体系
    3.4 甜玉米产量及产值效益调查与分析
        3.4.1 甜玉米成本收益分析
        3.4.2 甜玉米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品产业链逐步完善
第四章 广东省甜玉米加工销售流通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4.1 广东省甜玉米加工业调查与分析
        4.1.1 甜玉米加工产品逐渐多样化,消费需求大
        4.1.2 产后加工规模不断壮大,发展前景广阔
    4.2 广东省甜玉米销售产业链调查与分析
        4.2.1 甜玉米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发展
        4.2.2 市场销售渠道多样化发展,出口外贸呈现递增
        4.2.3 甜玉米价格逐年持续升高,周年内价格波动较频繁
    4.3 广东省甜玉米冷链流通及配送的调查与分析
第五章 广东省甜玉米市场需求及消费者行为调查分析
    5.1 调研目标与调研方法
        5.1.1 调研目标
        5.1.2 调研方法
    5.2 甜玉米鲜产品的消费者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5.2.1 不同性别与年龄的消费行为选择
        5.2.2 职业及收入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5.2.3 消费者婚姻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5.2.4 产品口感品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5.2.5 产地及品种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5.2.6 商品性、新鲜程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5.2.7 营养保健食品的关注程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5.2.8 媒体及时尚宣传对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5.3 甜玉米加工产品的消费者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5.3.1 性别及年龄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5.3.2 职业及收入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5.3.3 加工产品的品种种类购买行为的影响
        5.3.4 品牌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5.3.5 包装形式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5.3.6 营养保健食品的关注程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5.3.7 媒体及时尚宣传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化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6.1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化发展优势分析
        6.1.1 生产潜力和区位优势
        6.1.2 市场潜力
        6.1.3 产业的效益优势
        6.1.4 科技与政策优势
    6.2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2.1 优质专用型、广适性、加工型品种较少
        6.2.2 绿色栽培技术应用不够,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6.2.3 贮藏保鲜及精深加工技术落后,缺乏综合利用
        6.2.4 现代物流配送及冷链体系有待提升
        6.2.5 产业链和利益链有待完善
        6.2.6 集约化程度低,产业化规模小,社会服务体系有待提高
第七章 发展广东省甜玉米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7.1 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培育高科技品种
        7.1.1 选育适合周年性生产的品种
        7.1.2 选育优质专用型品种
    7.2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支持体系,延伸产业链
        7.2.1 加强规范法、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7.2.2 加强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
        7.2.3 加强冷链流通及配送体系的建设
        7.2.4 加强名牌产品培育与品牌建设
        7.2.5 加强甜玉米的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
    7.3 加强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完善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
        7.3.1 培育扶持“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
        7.3.2 发展“科研+推广+协会(专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7.3.3 加强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7.4 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7.4.1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和产业扶持
        7.4.2 制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7.4.3 建设甜玉米生产示范区,发展农业科技培训与服务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广东省甜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8.1.2 广东省甜玉米加工销售流通现状与发展对策
        8.1.3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市场及消费者行为调查分析
        8.1.4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潜力及优势分析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研、访谈提纲(农民、种植大户)
附录二:调研、访谈提纲(专家学者人员)
附录三:调研、访谈提纲(加工、销售企业)
附录四:关于甜玉米鲜产品消费者行为的调查问卷
附录五:关于甜玉米加工产品消费者行为的调查问卷

(10)2014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甜玉米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2 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2.1 广东甜玉米种植面积逐年稳定增加
    2.2 甜玉米种植品种不断改良,技术不断提升
    2.3 甜玉米种植效益不断提高
    2.4 甜玉米加工业逐渐发展,前景看好
3 广东甜玉米流通与消费市场分析
    3.1 甜玉米销售渠道多样化发展
    3.2 甜玉米价格总体持续升高,但周年内价格波动频繁
4 存在问题
5 对策建议

四、广东甜玉米新品种每年出10个(论文参考文献)

  • [1]140份甜玉米自交系耐铝性鉴定[J]. 林雪琼,刘晓敏,朱维,王欣,刘宇,李小琴,黄君. 种子, 2021(01)
  • [2]甜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 周富亮.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3]甜玉米VA和VE遗传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D]. 王青峰.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4]惠州市甜玉米良种和优质栽培技术推广调查[D]. 文浩然.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5]甜玉米种子老化生理及活力基因定位[D]. 祝煜中.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国内外50个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分析评价[D]. 农华展.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 [7]提升汝湖镇甜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 张益之.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8]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李文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馨芬.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10)
  • [10]2014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 甘阳英,万忠,刘蔚楠,胡建广,尹艳. 广东农业科学, 2015(11)

标签:;  ;  ;  ;  ;  

广东甜玉米年产10个新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