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供热 2001 总目录

工业供热 2001 总目录

一、工业加热2001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裴晶晶[1](2014)在《冶金渣调质炉设计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设计研发一种冶金渣调质炉,主要用于熔炼冶金渣和固体废弃物,具有电极加热和在线调质的功能。调质炉的设计与研发主要包括炉体的计算和辅助系统的选择,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石墨电极和底电极产生的电弧来放电,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用于冶金渣和固体废气物的熔炼,传热方式以对流传热为主,辐射传热为辅。根据设计结果,以熔炼冶金渣物料为例,其中高炉渣与粉煤灰的比例为84.5%:15.5%,酸度系数为1.2,建立了冶金渣调质炉的热平衡体系,计算其热效率为22.14%,电效率为93.59%,符合实验室的要求。在调质炉热平衡体系基础上,以生产高温矿棉熔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出渣槽内高温熔体的热平衡体系,已知高温矿渣棉熔体在四辊离心机第一棍处的温度范围是1340℃1380℃,计算出熔体在出渣槽的温降为12℃,熔体在出渣口的温度范围是1352℃1392℃,并且得到温降ΔT是熔体比热C的函数,而比热C会随着原料的种类和配比不同而改变。针对这一结果,分析计算了不同的辅料在不同配比下对调质炉出渣槽内温降的影响,以高炉渣为主要原料,粉煤灰、铁矿废石和硅石为辅助原料,即随着酸度系数由1.0到1.8的增加,得到出渣槽内高温矿棉熔体的温降范围:粉煤灰是12.069℃12.246℃,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波动范围为0.177℃;而废铁矿石和硅石的温降是12.032℃11.964℃和12.037℃12.001℃,呈减小趋势,其波动范围是0.068℃和0.036℃。最后,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工作,调质炉的实际热效率约24.1%,与计算值22.14%的误差为1.96%;出渣口温度计算值与实际值误差约为10℃;调质炉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运行效果良好,其噪音、粉尘污染不大,熔炼过程中熔体的成分和温度容易控制。

郑立刚[2](2009)在《煤粉射流的高温空气燃烧特性与燃煤锅炉低NOx燃烧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与环保需求的提高,控制污染物排放成为环境领域与能源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氮氧化物(NOx)是电站燃煤锅炉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为了满足国家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寻求各个层面上的控制手段成为当今研究控制NOx排放的焦点。本文在此背景之下,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是煤粉射流在高温空气中的燃烧特性,二是基于人工智能的燃煤锅炉低NOx排放燃烧优化。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已被证明在燃气工业炉上能取得节能、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但对于以煤炭为燃料的高温空气燃烧研究相对缺乏。基于人工智能的燃煤锅炉低NOx燃烧优化能有效降低NOx排放,在建模方法和优化算法上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煤粉射流在高温空气中的燃烧特性,第二部分为基于人工智能的300 MW双炉膛燃煤锅炉低NOx燃烧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高温空气的发生。本论文采用丙烷气体在燃料贫燃条件下的燃烧产物作为煤粉射流燃烧所需的高温空气。为此,设计了一种多孔材料火焰稳定的协流燃烧器,中心射流为煤粉射流。最小协流平均温度为850 K,最大协流平均温度为1138 K。在测试实验条件下,高温空气温度Tcoflow均匀的区域面积约为40 mm(径向)×100 mm(轴向),温度水平受丙烷流量影响,约1000-1100 K。该协流燃烧器可提供氧气浓度7-9%左右、高温空气温度Tcoflow为1000-1100 K左右的高温空气。(2)基于图像处理的火焰振荡频率与火焰高度的测量利用高速摄影对射流火焰振荡频率进行了测量。研究结论表明,火焰上部的振荡频率<火焰中部的振荡频率<火焰根部的振荡频率。火焰振荡频率随着一次风速度、给粉速度、煤粉粒径、随着煤阶的增加而增加,且根部区域增加的幅度要大于中部和上部区域的变化幅度;随化学当量比φ先增加,然后降低;火焰振荡频率基本上不随02/CO2比例变化。(3)煤粉射流在高温空气燃烧中碳燃尽特性、氮析出特性研究。利用水冷探针对煤粉射流采样,对灰样进行元素分析与灰含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高温空气温度降低、氧气浓度的升高,碳剩余率越低,即燃尽率越高。当一次风为02/CO2时,随着氧气浓度增加,烟煤和无烟煤的碳剩余率都降低。相同条件下,02/CO2燃烧环境对无烟煤的影响要大于烟煤,这可能是烟煤含有高灰分的阻碍了CO2与C的气化反应。同时,随着高温空气温度的降低、氧气浓度的增加,无烟煤元素氮的剩余率要低于元素碳的剩余率,但相差并不大。(4)煤粉射流高温空气燃烧初期NOx排放研究当一次风为空气时,在本文所研究的四组高温空气参数中,烟煤与褐煤的NOx变化规律相类似,即随着高温空气温度的降低、氧气浓度升高,NOx排放值随之降低。烟煤燃烧初期的NOx为389-299 mg/m3,褐煤燃烧初期的NOx为1313~1080mg/m3;SH无烟煤的燃烧初期NOx排放规律与烟煤和褐煤不同,随着高温空气温度的降低、氧气浓度升高,NOx排放值随之增加,为513-767 mg/m3。当一次风为CO2时,在距离喷嘴出口位置到射流下游300 mm位置内,褐煤燃烧初期的NOx排放特性与烟煤不同,褐煤燃烧初期的NOx提前得到还原。当一次风为02/C02时,随着一次风中氧气浓度的增加,烟煤燃烧初期的NOx排放也随之增加,无烟煤燃烧初期的NOx排放先降低然后再增加,其原因可能是着火延迟导致的火焰拉长与火焰峰值温度的降低。富氧燃烧能够有效降低燃烧初期NOx排放,根据煤种的不同,降低幅度为38.78%-59.87%当一次风为空气时,无烟煤煤粉越细,初期NOx的排放浓度越低,与煤粉常规空气燃烧呈现出相似的规律。(5)燃煤锅炉NOx排放预测模型的建立。针对一台300 MW双炉膛燃煤锅炉,通过交叉相关性分析了锅炉运行参数与NOx排放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为了消除各锅炉参数之间可能存在的线性相关性,对锅炉参数进行了主元分析。结果表明,只需18个主元可解释21个参数的99.999%,最终的NOx排放预测模型的最终输入减少到19个锅炉运行参数。SVR模型预测准确度最高,验证数据上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9%,执行时间164sec,GRNN模型其次,BPNN模型再次,线性模型最差。SVR模型的执行时间仅为GRNN的16.7%,BPNN的3.9%。(6)低NOx排放燃烧优化。基于燃煤锅炉的NOx排放模型,利用遗传算法GA、蚁群算法ACO、分布估计算法EDA和粒子群算法PSO分别对模型的输入参数(即锅炉运行参数,一次风速和二次风速)进行了寻优。四种算法的计算时间分别为:120.18sec、120.14 sec、84.68 sec、29.17 sec。

赵子通[3](2010)在《670t/h水煤浆锅炉大容量空气雾化水煤浆喷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煤浆技术是我国现行阶段洁净煤技术的关键,是代油、节能和环保的成功技术,同时也是我国能源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和现实选择。水煤浆燃烧应用大型化、综合化对水煤浆雾化技术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广东南海电厂新建670t/h水煤浆锅炉燃烧技术的应用为背景,主要针对水煤浆喷嘴的雾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探索。在充分综述了当前水煤浆燃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喷嘴技术的研究基础之上,根据水煤浆的特点和燃烧要求开发了一套适合新建锅炉的不同容量的水煤浆喷嘴。由于水煤浆锅炉燃烧水煤浆喷嘴主要采用蒸汽进行雾化,对于大容量锅炉而言空气雾化是首次应用,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喷嘴的雾化性能,采用冷态实验和热态工业试验对喷嘴的性能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实验明确了影响喷嘴雾化特性和流量特性的因素,对喷嘴内部流动参量和外部流量密度分布做了研究,给出了喷嘴选型和结构设计指导性意见。本文还进一步探讨超音速气流雾化的特性和效果,设计了简单的Y型单孔拉法尔结构喷嘴,对喷嘴的雾化特性和出口前压力的变化做了研究,并对原有撞击式喷嘴做了改造设计,通过实验发现,拉法尔结构气流通道和出口孔对于提高喷嘴雾化效果是可行的。为喷嘴结构的改进提供了实验依据。

顾杰锋[4](2009)在《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浙江虽然是经济大省,但同时也是资源小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浙江省始终无法摆脱能源短缺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环境污染的双重束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这种双重束缚将越来越明显。本文从浙江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问题出发,通过ARMA时间序列模型对浙江能源的需求进行预测,分析浙江省的能源供需矛盾,并提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的SWOT分析表明,市场竞争力的不足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障碍。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国际合作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给可再生能源开发带来机遇。本文以浙江省主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量估算为基础,利用基准线方法学ACM0002,借助华东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较为具体地计算浙江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领域的CDM潜力,遵循能量守恒原则粗略地估算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CDM潜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对实际方案和替代方案进行比较,证实CDM可再生能源项目与常规可再生能源项目相比有着更好的经济性和抗风险能力。CDM在解决可再生能源开发障碍的同时,RE-CDM项目也面临着其特有的开发障碍。国际政策的不确定性,国际制度的复杂性以及诸多项目开发障碍,要求浙江省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相互合作,加强CDM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项目开发能力。

储乐平[5](2004)在《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及温度回归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船体外板水火成形工艺的实际加工和机械自动化加工试验中,研究发现使用氧—乙炔火焰热源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局限,为此本文提出了采用电磁感应加热取代氧—乙炔火焰加热,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扰问题,提高钢板水火成形的速度和质量,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条件,并节约能源。本论文课题源于实验室研究项目“电磁感应加热在水火弯板工艺中的应用研究”,通过理论、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就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 1.电磁感应加热的机理及优点。从电磁感应加热的原理及能量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电磁感应加热过程的机理,加热过程中影响能量大小的参数,能量的损失以及感应加热的优点;并根据试验研究的需要,对感应加热电源的选择做了一定的分析。 2.钢板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磁场和温度场数值模拟计算。为了从理论角度分析掌握电磁感应加热的机理,需要对钢板电磁感应线状加热模型进行简化,建立相应的数值分析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相应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得出钢板局部的电磁场分布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3.影响加热的参数主要有电流密度、电流频率和加热时间,通过对不同参数组合分别进行电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各参数对钢板加热后温度分布的影响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同加热参数组合情况下的试验测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加热过程中钢板表面温度的回归数学模型。 (4)通过试验测量与数值模拟计算,与回归方程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对温度的回归数学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和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揭示了钢板局部电磁感应线加热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并得出温度参数的回归模型,为后续的热弹塑性分析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5.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下阶段要继续开展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工业加热2001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加热2001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冶金渣调质炉设计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冶金渣的利用现状
        1.1.1 高炉渣的利用现状
        1.1.2 钢渣的利用现状
        1.1.3 工业废弃物的利用现状
    1.2 电弧炉熔炼
        1.2.1 电弧炉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1.2.2 电弧炉的组成部分
        1.2.3 电弧炉的优缺点和用途
    1.3 电弧熔炼与冲天炉的比较
        1.3.1 电炉熔炼与冲天炉熔炼的特点
        1.3.2 电炉与冲天炉熔炼成本方面的比较
        1.3.3 电弧与冲天炉熔炼环保方面的比较
    1.4 直流电弧炉与矿热炉的比较
        1.4.1 直流电弧炉与矿热炉电极消耗的比较
        1.4.2 直流电弧炉与矿热炉节电方面的比较
        1.4.3 直流电弧炉的优越性
    1.5 课题的提出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第2章 调质炉的设计与研发
    2.1 冶金渣熔炼的现状与不足
    2.2 调质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3 调质炉主体的设计
        2.3.1 调质炉主要结构及其特征
        2.3.2 调质炉主要尺寸的计算
    2.4 调质炉辅助系统的选择
    2.5 小结
第3章 调质炉熔炼机理分析研究
    3.1 调质炉加热基础特性分析
        3.1.1 调质炉电弧加热的物理本质
        3.1.2 调质炉电弧行为和特性
    3.2 调质炉传热分析
        3.2.1 调质炉电弧各部分的放热分析
        3.2.2 调质炉电弧传热基础
        3.2.3 调质炉的炉况及传热分析
        3.2.4 调质炉炉壁的热负荷
    3.3 调质炉关键技术分析
        3.3.1 石墨电极材料的特性
        3.3.2 石墨电极的消耗过程
        3.3.3 石墨电极端头的消耗
        3.3.4 石墨电极侧面的消耗
    3.4 小结
第4章 调质炉热平衡体系
    4.1 调质炉热平衡体系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4.2 对流给热
        4.2.1 对流给热量的计算式
        4.2.2 对流给热系数
        4.2.3 流体在管道中层流流动的给热
        4.2.4 在无限空间中的自然对流
    4.3 辐射给热
        4.3.1 热辐射
        4.3.2 辐射给热系数
        4.3.3 导来辐射系数
    4.4 调质炉热平衡体系的建立
        4.4.1 调质炉热收入项
        4.4.2 调质炉热支出项
        4.4.3 调质炉热平衡方程的建立
        4.4.4 调质炉热效率及电效率计算
    4.5 调质炉出渣口温度的计算
        4.5.1 渣槽内传热过程分析
        4.5.2 渣槽内散热平衡方程的建立
        4.5.3 出渣口温度的计算
        4.5.4 不同调质剂及不同配比对出渣口温度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调质炉验证性实验研究
    5.1 温度的测定方法
        5.1.1 热电偶测温方法
        5.1.2 红外测温仪测温方法
    5.2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5.3 实验设备
    5.4 实验原料
    5.5 实验步骤与过程
        5.5.1 验证性实验
        5.5.2 验证性实验步骤与过程
    5.6 实验数据及结论分析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煤粉射流的高温空气燃烧特性与燃煤锅炉低NOx燃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及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1.2.1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实现工艺
        1.2.2 高温空气燃烧的火焰特征
        1.2.3 高温空气燃烧的火焰光谱
        1.2.4 高温空气燃烧的反应区结构
        1.2.5 高温空气燃烧的NO_x排放
        1.2.6 高温空气燃烧的数值计算
        1.2.7 高温空气燃烧的国内研究现状
        1.2.8 低热值燃料的利用
        1.2.9 高温空气气化(HTAG)
        1.2.10 固体燃料高温空气燃烧
    1.3 基于计算智能的低NO_x燃烧优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台总体结构
    2.3 火焰稳定装置
    2.4 燃烧器混合腔
    2.5 煤粉射流的给料系统
    2.6 数据采集系统
        2.6.1 燃料输送系统
        2.6.2 温度测量系统
        2.6.2.1 热电偶
        2.6.2.2 温度信号采集系统
        2.6.3 烟气成份测量仪器
    2.7 高速数字摄像测试系统
3 高温空气参数(协流气氛)实验测量
    3.1 引言
    3.2 丙烷预混火焰的理论计算
    3.3 高温空气发生实验简介及工况设计
    3.4 协流气氛的轴向温度测量结果
        3.4.1 化学当量比对高温空气温度的影响
        3.4.2 丙烷流量Q_(C_3H_8)对高温空气温度的影响
    3.5 高温空气的二维温度场分布结果
    3.6 高温空气氧气浓度测量结果
        3.6.1 化学当量比对高温空气氧气浓度的影响
        3.6.2 丙烷流量对高温空气氧气浓度的影响
    3.7 高温空气中CO_2浓度测量结果
        3.7.1 化学当量比对高温空气中CO_2浓度的影响
        3.7.2 丙烷流量对高温空气中CO_2浓度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4 基于图像处理的煤粉射流火焰振荡频率与火焰高度的测量
    4.1 引言
    4.2 火焰振荡频率
        4.2.1 火焰振荡的研究进展
        4.2.2 实验系统及射流火焰振荡频率的计算方法
    4.3 煤粉射流高温空气燃烧火焰振荡频率的实验结果
        4.3.1 一次风速度对火焰振荡频率的影响
        4.3.2 高温空气参数对火焰振荡频率的影响
        4.3.3 一次风O_2/CO_2比例对火焰振荡频率的影响
        4.3.4 给粉速度对火焰振荡频率的影响
        4.3.5 煤粉粒径对火焰振荡频率的影响
        4.3.6 煤种对火焰振荡频率的影响
    4.4 基于图像的煤粉射流火焰高度测量
        4.4.1 火焰高度测量的简述
        4.4.2 火焰高度测量实验系统与测量方法
        4.4.3 火焰高度测量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煤粉射流高温空气燃烧初期NO_x排放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台架与实验煤种
    5.3 煤粉射流高温空气燃烧初期元素碳燃尽率
    5.4 煤粉射流高温空气燃烧初期元素氮析出规律
    5.5 煤粉射流高温空气燃烧初期NO_x排放
        5.5.1 一次风为空气时的NO_x排放
        5.5.2 一次风为CO_2条件下燃烧初期的NO_x排放
        5.5.3 一次风为O_2/CO_2条件下的NO_x排放
        5.5.4 煤粉粒径对高温空气燃烧初期NO_x排放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NO_x排放预测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燃烧过程NO_x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6.3 锅炉介绍与NO_x排放数据
    6.4 燃烧过程NO_x建模方法介绍
        6.4.1 多元线性回归(MLR)
        6.4.2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
        6.4.3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
        6.4.4 支持向量机(SVM)
        6.4.4.1 数学背景
        6.4.4.2 支持向量机模型控制参数的选择
        6.4.5 燃烧过程NO_x排放预测建模过程
    6.5 燃烧过程NO_x排放的预测结果
        6.5.1 MLR的预测结果
        6.5.2 BPNN模型的结果
        6.5.3 GRNN模型的结果
        6.5.4 Grid-SVR模型的结果
        6.5.5 ACO-SVR模型的结果
        6.5.6 模型的比较
    6.6 本章小结
7 低NO_x燃烧优化算法研究
    7.1 引言
    7.2 低NO_x燃烧优化研究进展
    7.3 燃烧优化算法介绍
        7.3.1 遗传算法简介(GA)
        7.3.2 蚁群算法简介(ACO)
        7.3.2.1 蚁群算法1描述(ACO~1)
        7.3.2.2 蚁群算法2描述(ACO~2)
        7.3.3 粒子群算法描述(PSO)
        7.3.4 分布估计算法描述(EDA)
    7.4 低NO_x优化算法的终止标准
    7.5 燃煤锅炉低NO_x燃烧优化结果
        7.5.1 ACO优化结果
        7.5.1.1 ACO~1优化结果
        7.5.1.2 ACO~2优化结果
        7.5.2 PSO优化低NO_x结果
        7.5.3 EDA优化结果
    7.6 低NO_x燃烧优化算法的比较
        7.6.1 控制参数选取
        7.6.2 四种优化算法收敛速度的比较
        7.6.3 四种优化算法的优化结果比较
    7.7 本章小结
8 全文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8.1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论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
附录A 协流火焰的直接图像

(3)670t/h水煤浆锅炉大容量空气雾化水煤浆喷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1 发展水煤浆技术的必要性
    1.2 水煤浆技术发展概况
        1.2.1 国外水煤浆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水煤浆技术发展情况
    1.3 尚待解决的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尚待解决的问题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煤浆喷嘴及其实验系统
    2.1 水煤浆喷嘴的研究现状
        2.1.1 水煤浆雾化的意义
        2.1.2 喷嘴的发展状况
    2.2 8t/h水煤浆冷态雾化试验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煤浆喷嘴雾化性能的研究
    3.1 水煤浆喷嘴雾化的基本理论
        3.1.1 射流破碎雾化
        3.1.2 液膜破碎雾化
    3.2 雾化特性方程
    3.3 喷嘴结构对雾化特性的影响分析
        3.3.1 Y型气孔的影响
        3.3.2 小混合室内径的影响
        3.3.3 工质入口孔的影响
        3.3.4 T型件的影响
        3.3.5 喷嘴出口孔的影响
        3.3.6 运行参数和气耗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空气雾化撞击式喷嘴的流量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空气雾化喷嘴的流量密度
        4.2.1 喷嘴结构参数和试验装置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3 试验结果误差分析
    4.3 流量特性研究
        4.3.1 喷嘴流量特性理论基础
        4.3.2 喷嘴结构参数对流量特性的影响研究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超音速喷嘴的试验研究
    5.1 前言
    5.2 Y型超音速喷嘴的试验研究
        5.2.1 超音速喷嘴的原理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撞击式喷嘴的改进设计
        5.3.1 设计计算原则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结论
    6.2 发展前景
附录1 喷嘴选型试验方法
    一、喷嘴结构尺寸(6t/h喷嘴)
    二、试验选型方法
附录2
    Ⅰ. 作者在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Ⅱ. 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能源问题
        1.1.2 可再生能源的兴起
        1.1.3 可再生能源的CDM机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DM相关政策回顾
        1.2.2 CDM学术研究现状
        1.2.3 可再生能源领域CDM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写作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浙江能源供需矛盾分析及拟解决途径
    2.1 能源概述
        2.1.1 能源定义
        2.1.2 能源分类
    2.2 浙江能源供需回顾
        2.2.1 浙江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
        2.2.2 浙江能源供需情况
    2.3 浙江未来能源需求预测
        2.3.1 ARMA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2.3.2 模型构建
        2.3.3 能源需求及能源缺口预测
    2.4 浙江能源供需矛盾的解决途径
        2.4.1 节能
        2.4.2 发展可再生能源
3 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潜力
    3.1 可再生能源概述
        3.1.1 可再生能源相关概念
        3.1.2 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3.2 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SWOT分析
        3.2.1 开发潜力
        3.2.2 开发机遇
        3.2.3 开发障碍
        3.2.4 市场竞争力
4 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
    4.1 清洁发展机制概述
        4.1.1 京都议定书的由来
        4.1.2 CDM概念及目的
        4.1.3 CDM过程中的关键术语
        4.1.4 CDM项目分布领域
        4.1.5 CDM项目开发流程
    4.2 基准线方法学ACM0002分析
        4.2.1 基准线方法学ACM0002适用范围
        4.2.2 基准线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
    4.3 浙江可再生能源开发CDM融资估算
        4.3.1 浙江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领域CER估算
        4.3.2 可再生能源其他利用领域CER估算
        4.3.3 融资总量估算
    4.4 案例分析
        4.4.1 方案介绍
        4.4.2 方案经济性比较
        4.4.3 基于CER价格的项目风险分析
        4.4.4 案例总结
5 浙江RE-CDM项目发展障碍及相关建议
    5.1 浙江RE-CDM项目发展障碍分析
        5.1.1 CDM普及障碍
        5.1.2 能力建设障碍
        5.1.3 制度障碍
        5.1.4 时间障碍
    5.2 浙江RE-CDM项目开发建议
        5.2.1 宏观(政府)层面建议
        5.2.2 微观层面建议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及温度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电磁感应加热的机理及优点
    1.1 感应加热原理与涡流分布特性
    1.2 感应加热的机理
    1.3 电磁场在金属中的建立时间
    1.4 感应加热的能量参数
    1.5 感应加热的能量损失
        1.5.1 热传导定律
        1.5.2 对流传热定律
        1.5.3 辐射传热定律
        1.5.4 感应加热系统本身的能量损失
    1.6 感应加热的优点
2 钢板电磁感应加热电磁场有限元数值模拟
    2.1 电磁场基本理论
        2.1.1 安培环路定律
        2.1.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1.3 高斯电通定律
        2.1.4 高斯磁通定律
        2.1.5 Maxwell方程组的微分形式
        2.1.6 电磁场中常见边界条件
    2.2 感应加热电磁场有限元模型
        2.2.1 钢板局部线加热模型
        2.2.2 数学模型
        2.2.3 电磁场有限元解法
3 钢板电磁感应加热温度场有限元数值模拟
    3.1 钢板电磁感应线加热过程的工艺特点
    3.2 温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温度场的有限元解法
        3.3.1 空间域的离散
        3.3.2 时间域的离散
4 钢板电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分析
    4.1 电磁-热耦合场的分析方法
    4.2 钢板电磁感应加热过程电磁-热耦合场分析
        4.2.1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模型
        4.2.2 热分析有限元模型
        4.2.3 计算分析
        4.2.3.1 电流密度Js变化
        4.2.3.2 电源频率f变化
        4.2.3.3 时间t变化
    4.3 小结
5 钢板电磁感应加热的温度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简介
    5.2 逐步回归分析简介
    5.3 逐步回归分析程序
    5.4 温度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5.4.1 回归模型的建立
        5.4.2 回归模型的计算分析
    5.5 温度数学模型的试验验证与分析
6 钢板电磁感应线加热试验研究
    6.1 感应加热电源及试验装置
    6.2 Raytek Marathon系列MR1S型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侧量仪简介
    6.3 感应加热试验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工业加热2001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冶金渣调质炉设计和实验研究[D]. 裴晶晶.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2]煤粉射流的高温空气燃烧特性与燃煤锅炉低NOx燃烧优化研究[D]. 郑立刚. 浙江大学, 2009(01)
  • [3]670t/h水煤浆锅炉大容量空气雾化水煤浆喷嘴的试验研究[D]. 赵子通. 浙江大学, 2010(02)
  • [4]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研究[D]. 顾杰锋.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5]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及温度回归分析[D]. 储乐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工业供热 2001 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