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胶质细胞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中枢神经胶质细胞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一、MHCⅡ类分子在CNS胶质细胞上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涂丽裙[1](2020)在《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文中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免疫应答有全方位的负调节作用,可调节几乎每一种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粒细胞和固有免疫淋巴样细胞。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成功案例提示我们: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2可能是一种新的策略去研制新型疫苗佐剂。为了研制出以核酸为基础的TGF-β2的抑制剂,我们设计了三个靶向人鼠的TGF-β2 m RNA3’UTR保守区域的反义寡核苷酸,并将其命名为TIO1,TIO2,TIO3。在小鼠巨噬细胞,人单核细胞及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IO1,TIO2及TIO3均明显下调TGF-β2的表达。在小鼠中,TIO3和TIO1,均可显着增强微生物疫苗所诱导的抗体反应。其中TIO3为佐剂的流感疫苗可抵抗流感病毒的攻击并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在小鼠中,TIO3可明显下调淋巴结及脾脏细胞CD4+T细胞及CD19+B细胞上s TGF-β2的表达,上调CD19+B细胞及CD11c+DC表面CD40,CD80,CD86,CD69及MHC II分子的表达,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促进CD4+T细胞产生IL-4,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和CD19+B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促进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的肺脏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总的来说,通过干扰TGF-β2的表达,TIO3或TIO1,可作为新型微生物疫苗佐剂增强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此外,TIO3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可显着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TIO3可通过抑制人和小鼠的胶质瘤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TGF-β2,诱生胶质瘤特异性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激活NK细胞,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上调胶质瘤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表达进而增强胶质瘤疫苗的抗肿瘤功效。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胶质瘤细胞表达TGF-β2、促进胶质瘤细胞表达MHC I,IL-17A及IFN-α、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s TGF-β2、抑制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及CD8+T细胞的增殖而明显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表达TGF-β2,促进MHC I,IL-13,IL-15,IL-17及IFN-γ的表达而显着减少肿瘤体积、延长胃癌背部移植瘤小鼠的生存期。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有潜能作为微生物疫苗和肿瘤疫苗的新型佐剂,或单独治疗胶质瘤和胃癌的候选药物。

吕君文,张爱凤[2](2020)在《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中功能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经典MHCⅠ类分子是在免疫系统中被发现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蛋白。既往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是免疫豁免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神经细胞不表达经典MHCⅠ类分子。然而近年来发现其不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呈时空特异性表达并调节大脑发育和突触可塑性,且在众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异常表达并发挥一定作用。本文就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中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全面理解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李萍[3](2020)在《NLRC5对神经元中经典MHCⅠ类分子表达调控及神经元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类分子是一类细胞表面受体,广泛表达于有核细胞表面,在调节适应性细胞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研究证明MHCⅠ类分子表达于发育中和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等多个部位,参与突触形成、突触可塑性以及运动、学习记忆等重要事件,发挥完全不同于免疫系统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经典MHCⅠ类分子的表达模式发育期为时空特异性组成型表达,在突触可塑性及其依赖的运动、学习等过程发挥生理功能,当突触可塑性完成后基本关闭表达;但在脑卒中等疾病状态下则出现诱导型表达,发挥不利于预后的病理作用。经典MHCⅠ类分子在CNS中的主要功能已经被证实,但是其在CNS中的表达调控机制仍不清楚。NLRC5是NLR蛋白家族中最大的成员,体外和体内研究均表明,NLRC5是免疫系统中MHCⅠ类分子表达的关键调节因子且调控具有细胞特异性。而NLRC5在神经元中是否表达、调控MHCⅠ类分子以及在神经元发育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本研究检测了NLRC5在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和定位;并从体外和体内探究NLRC5对神经元中经典MHCⅠ类分子的表达调控机制;另外,初步探究了NLRC5对神经元发育的影响。获得研究结果如下:1.小鼠出生后至成年(P0至P60)时期海马组织中经典MHCⅠ类分子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趋势不一致。P0至P60时期经典MHCⅠ类分子(H2-K和H2-D)m RNA的表达逐渐升高,而蛋白表达在P0至P15时期逐渐升高,P8至P15时期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P0至P15时期经典MHCⅠ类分子m RNA和蛋白的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在此时期主要受转录水平的调控。RT-q PCR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NLRC5在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并且在P0至P15时期NLRC5的表达趋势与经典MHCⅠ类分子类似。进一步的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LRC5广泛表达于海马组织中,在海马神经元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明显表达,并且与经典MHCⅠ类分子共标。这些结果提示神经元中NLRC5很可能参与调控海马发育过程中经典MHCⅠ类分子的表达。2.体外过表达NLRC5导致经典MHCⅠ类分子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MHCⅠ类分子轻链β2m和抗原递呈相关分子(Tap1、Tap2、Lmp2、Lmp7、Lmp10和Tapasin)的表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Nlrc5-/-小鼠出生后海马发育过程中经典MHCⅠ类分子H2-K和H2-D以及轻链分子β2m的表达明显受损,而其他抗原递呈相关分子的表达未受明显影响。这些结果提示NLRC5在神经元中经典MHCⅠ类分子的组成型表达发挥重要作用。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NLRC5的表达显着诱导Neuro-2a细胞中H2-D和H2-K基因的转录活性。当H2-D基因启动子区缺失W/S、X或Y元件后,显着减弱NLRC5对其转录活性的调控。另外,X元件上结合的RFX复合物(RFX5、RFXAP和RFXANK)和CREB1的外源性表达均能明显增强NLRC5诱导的H2-D启动子区转录激活;进一步敲低这些转录因子的表达则抑制NLRC5诱导的H2-D转录活性。这些结果表明X元件对NLRC5诱导的神经元中经典MHCⅠ类分子的转录至关重要。此外,免疫沉淀结果显示RFX5和RFXANK均与NLRC5具有相互作用,提示RFX5、RFXANK可能在神经元中招募NLRC5,并与NLRC5形成蛋白复合物进而诱导经典MHCⅠ类基因的转录。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LRC5表达于早期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树突生长锥部位。进一步统计野生型和Nlrc5-/-小鼠原代培养3DIV、8DIV和15DIV的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Sholl分析结果显示Nlrc5-/-小鼠在各时期树突分支复杂性明显增加。另外,RT-q PCR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Nlrc5-/-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中经典MHCⅠ类分子H2-K和H2-D的表达明显受损。利用FUGW-H2-D慢病毒挽救Nlrc5-/-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中H2-D的表达后,可以明显改善树突分支发育异常的表型。这些结果提示NLRC5可能通过经典MHCⅠ类分子调控树突分支发育。以上研究结果显示NLRC5广泛表达于小鼠海马神经元中,调控神经元中经典MHCⅠ类分子的表达。NLRC5通过W/S-X-Y元件诱导MHCⅠ类基因的转录激活,其中X元件上的转录因子RFX复合物和CREB1对NLRC5介导MHCⅠ类基因的转录激活至关重要,RFX复合物中的RFX5和RFXANK负责招募NLRC5到MHCⅠ类基因启动子区。除此之外,我们发现NLRC5表达于神经元的树突和树突生长锥部位,并且通过经典MHCⅠ类分子调控体外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发育。本研究解析了海马神经元中经典MHCⅠ类分子上调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及调控机制,并且初步探究了免疫分子NLRC5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新功能,为深入了解神经元发育机制及神经—免疫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

吕君文[4](2020)在《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癫痫中的表达及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癫痫作为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经典MHCⅠ类分子作为重要的免疫分子其不仅在发育及成年中枢神经系统表达并发挥重要的非免疫学作用例如参与神经发育、调节突触可塑性等,且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异常表达并发挥一定功能。迄今为止,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癫痫中的表达及功能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癫痫中的表达、功能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利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探究人癫痫脑组织中经典MHCⅠ类分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然后利用成年C57BL6/J野生鼠和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建立海人酸(KA)诱导的小鼠癫痫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检测MHCⅠ类分子在野生鼠癫痫模型急性期中的表达。比较野生鼠和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在KA诱导癫痫持续状态期间的行为学差异。收集癫痫急性期不同时间点的小鼠海马组织,利用Fluoro-Jade C(FJC)染色、免疫组化和RT-q PCR比较野生鼠和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癫痫急性期神经元变性和小胶质细胞改变的差异;最后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野生鼠和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生理条件下和癫痫急性期海马部位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初步探究MHCⅠ类分子在KA诱导小鼠癫痫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1.收集76例不同病理类型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切除的脑组织石蜡标本及临床资料,14例手术切除新鲜脑组织及6例尸检对照新鲜脑组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典MHCⅠ类分子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难治性癫痫FCD各型及非特异性病变(NSL)的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中表达均上调,且该分子在神经元上的表达与其在小胶质细胞上的表达存在弱线性相关性。统计学分析进一步表明MHCⅠ类分子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上的表达与癫痫发病持续时间和手术年龄间无线性相关性。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除了表达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上,经典MHCⅠ类分子还表达在发育异常的神经元上。2.利用成年C57BL6/J野生鼠和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建立海人酸(KA)诱导的小鼠癫痫模型,收集癫痫急性期野生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典MHCⅠ类分子在野生鼠癫痫模型急性期表达增加。3.利用Racines分级对小鼠行为学进行分析,行为学结果显示与野生鼠相比,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癫痫持续状态期间癫痫发作程度较重,癫痫发作潜伏期缩短约21.6%,致痫剂量减少约11.4%。4.利用FJC染色、免疫组化和RT-q PCR检测野生鼠和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KA诱导癫痫急性期神经元变性的情况和小胶质细胞的改变,结果显示野生鼠和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海马部位变性神经元数目、小胶质细胞数目及炎症因子m RNA表达均增加,且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在各时间点比野生鼠增加的明显。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野生鼠相比,生理条件下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海马部位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和VGlu T1表达上调,而VGAT表达下调,VGlu T1/VGAT比值增加,PSD95和Gephyrin表达没有变化。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A诱导癫痫急性期,野生鼠和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突触相关蛋白均出现相应的变化,MHCⅠ类分子基因敲除鼠Synapsin-1、VGlu T1和PSD95的表达始终高于野生鼠,VGAT的表达始终低于野生鼠。结论1.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癫痫病灶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上表达上调。2.MHCⅠ类分子参与KA诱导的小鼠癫痫模型的发生发展,且该分子对KA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调节小胶质细胞的增生和活化。3.MHCⅠ类分子可能通过调节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影响癫痫易感性及癫痫疾病的进展。本研究为阐明MHCⅠ类分子在癫痫中的功能及可能致病机制提供思路,有助于理解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张静[5](2019)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对CD8+ T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是黄病毒属的一种蚊媒病毒,是急性病毒性脑炎和流行性脑炎的常见病因。世界上大约60%的人口居住在JEV流行地区。由于全球变暖,病毒继续传播到以前未受影响的地区。JEV感染机体后大部分的病毒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但有少量病毒能够逃逸机体的免疫反应并穿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题对JEV逃逸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本研究采用尾静脉注射JEV于6-8周龄C57BL/6小鼠中。RT-PCR检测小鼠脾脏中MHCⅠ类抗原加工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流式检测小鼠脾脏中树突状细胞以及巨噬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的变化;流式检测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中MHCⅠ类抗原加工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JEV P3强毒株感染引起脾脏中MHCⅠ类抗原加工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JEV P3强毒株感染引起小鼠脾脏中树突状细胞以及巨噬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的表达上调,同时引起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中抗原加工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可能有助于CD8+T细胞的活化。其次,流式检测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CD8+T细胞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CD8+T细胞上共活化分子和共抑制性分子的表达上调,通过这些抑制性分子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CD8+T细胞的活化。最后,体内流式检测CD8+T细胞效应功能的变化和CD8+T细胞的比例变化以及体外杀伤实验检测CD8+T细胞的杀伤功能。结果表明JEV P3强毒株感染引起CD8+T细胞的活化和效应功能的增强,但是CD8+T细胞的比例显着减少,这可能会影响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综上所述,JEV P3强毒株感染导致CD8+T细胞的活化及杀伤功能的增强,但引起CD8+T细胞比例显着减少,可能从个体水平上影响细胞免疫应答及介导病毒逃逸。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JEV感染过程中免疫逃逸的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王珂[6](2019)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介导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急性的蚊虫传播人畜共患病。乙型脑炎的主要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广泛的炎症,并伴随着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完整性的破坏。虽然在病理学上,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导致急性脑炎和血脑屏障的破坏,但是其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JEV感染的体内和体外模型,探讨了JEV感染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的机制。结果显示,JEV感染小鼠后,在外周只有第1天和第2天能检测到少量残余的病毒,随后无法检测到病毒,说明外周的病毒很快被清除;在中枢神经系统中,JEV感染后第2天就能检测到病毒,在第4天病毒载量急剧增加,第5天基本达到顶点。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发现,通透性的极显着增加发生在JEV感染后第4天。以上结果说明乙型脑炎病毒在外周器官中未大量复制,部分病毒在未改变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情况下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复制,引起血脑屏障的破坏,最终导致小鼠死亡。在脑组织中,IP-10、IFN-γ、IL-6和CCL4的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天就有极显着的增加,而CCL2和CCL3的表达量在第3-4天开始有显着增加。CCL5的表达量在JEV感染的第3天有约15-20倍的增加;而TNF-α表达量在第4天有极显着的增加。利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作为血脑屏障单层细胞模型的体外研究发现,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小鼠的脑匀浆上清无论乙型脑炎病毒是否灭活,均能破坏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证实了是炎性因子而不是乙型脑炎病毒自身增加了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本课题首先进行了IFN-γ中和实验,以探究在本实验模型中IFN-γ对血脑屏障的破坏。结果显示,中和IFN-γ之后能够明显减少JEV感染情况下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说明IFN-γ在破坏血脑屏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实验发现中和IFN-γ是通过减少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来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考虑到IP-10在感染后第1天就有极高的表达量,随后一直维持高表达,是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中变化最早且最显着的因子。IP-10中和实验显示中和IP-10能够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减少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说明IP-10和IFN-γ均位于JEV感染诱导的细胞因子网络的中心。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小鼠后IP-10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发现星形胶质细胞是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后IP-10的主要来源,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也能产生部分IP-10。利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的研究发现IP-10并没有破坏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因此推测IP-10是通过调节其他炎性因子的表达,进而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通过分析IP-10与其他炎性因子表达及血脑屏障破坏时空关系,发现TNF-α极有可能位于IP-10下游。进一步用IP-10和乙型脑炎病毒处理星形胶质细胞,均能在处理后的细胞上清中检测到较高水平TNF-α,而中和IP-10之后能够明显下调TNF-α的表达,说明IP-10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途径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从而产生TNF-α。TNF-α是通过改变内皮细胞的跨内皮通透性,调节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和转位,进而影响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乙型脑炎病毒感染能够诱导星形胶质细胞上调表达IP-10的受体CXCR3。IP-10与受体CXCR3结合之后,能够激活MAPK信号通路。IP-10主要激活并磷酸化JNK(c-Jun N-terminal kinase),使其下游的立即早期转录因子c-Jun磷酸化,进而诱导TNF-α的表达。而TNF-α直接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外周免疫细胞更容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能引起中枢胶质细胞的活化,最终强烈的炎性风暴导致了小鼠的死亡。综上所述,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诱导炎性因子,导致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进而引起动物的死亡。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产生的IFN-γ能够直接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而产生的IP-10并不直接作用于血脑屏障内皮细胞,而是通过诱导下游的炎性因子来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是IP-10的主要来源。IP-10通过结合其受体CXCR3,激活JNK-c-Jun信号通路,进而诱导TNF-α的表达。而TNF-α是通过改变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与胞内分布来调控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阐明IP-10/TNF-α细胞因子网络诱导的BBB破坏能够为黄病毒科其他致脑炎病毒的发病机制提供借鉴,也能够为BBB相关的CNS疾病的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夏静[7](2016)在《缺血性脑卒中CNS表达MHC Ⅰ类分子的靶向成像及TLR4特异性阻断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既往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免疫豁免区,正常生理情况下的成年动物CNS不表达MHC Ⅰ类分子或表达量极低,近年来研究表明CNS感染及损伤刺激能够诱导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且该分子与脑组织的二次损伤和修复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小鼠缺血性脑卒中7天后MHC Ⅰ类分子表达增强。作为世界范围内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提高对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以及血管神经保护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关键靶点。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MHC Ⅰ类分子的时空特异性表达情况,以及MHC Ⅰ类分子是否能够用作脑缺血成像分子靶标的研究未见报道。这两项研究不仅对进一步了解该分子参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及修复的机制有重要意义,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靶向性成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首先在小鼠脑缺血性卒中模型及体外神经元缺氧缺糖模型中检测了MHC Ⅰ类分子表达变化:接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能与小鼠MHC Ⅰ类分子H-2Kb、H-2Db均能高亲和结合的肽;验证该肽的特异性及亲和性后,利用体外神经元OGD模型探索修饰肽的结合模式;在小鼠脑缺血卒中模型中以MHC Ⅰ类分子靶向性探针进行活体成像,获得如下结果:1、在小鼠MCAO卒中模型中,缺血6小时、24小时缺血侧脑组织MHC Ⅰ类分子显着强于对侧脑组织:在小鼠光化学法诱导皮层缺血卒中模型中,我们发现3小时组MHC Ⅰ类分子表达量最高,在24小时内随着时间点的推移,上调表达幅度逐渐降低。且发现在两种缺血卒中模型检测的各时间点,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MHC Ⅰ类分子表达量均高于对侧,MHC Ⅰ类分子的55KDa条带差异比45KDa更显着。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OGD模型发现MHC Ⅰ类分子在缺氧2小时或4小时后,在复氧24小时内,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升高。以上结果提示体内及体外缺氧模型中诱导表达MHC Ⅰ类分子的机制可能不一致。MHC Ⅰ类分子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超急性期(发病6小时内)显着上调表达的模式,提示该分子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成像的潜力靶标。2、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获得小鼠H-2Kb/H-2Db靶向多肽--H2BP,以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预测H2BP与H-2Kb的亲和力为51nM,与H-2Db的亲和力为3nM。H2BP-MHC Ⅰ复合体/gp33-MHC Ⅰ复合体与CNS可能配体Ly49A分子对接及打分后,预测H2BP-MHC Ⅰ复合体、gp33-MHC Ⅰ复合体分别引起的Ly49A通路活化状况可能与外周免疫系统TCR通路的情况类似,即H2BP-MHC Ⅰ对Ly49A分子的亲和力低于gp33-MHC Ⅰ复合体。以上结果提示H2BP肽能够与MHC Ⅰ类分子发生紧密结合;且在H2BP肽-MHC Ⅰ复合体与CNS受体相互作用中,MHC Ⅰ类分子抗原结合槽内的H2BP肽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FITC-H2BP与两种品系小鼠来源的脾细胞结合百分比差异明显,C57BL/6脾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Babl/c脾细胞,说明本研究所用FITC-H2BP能够较好的区分H-2Kb、H-2Db分子与H-2Kd、H-2Dd分子。进一步以H-2Kb-/-Db-/-小鼠与C57BL/6野生型小鼠脾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发现,FITC-H2BP肽在两组小鼠的流式检测中也存在明显差异,而FITC-control peptide则不能体现出组间差别。OGD模型成像结果证明,FITC-H2BP肽与Tuj1标记的神经元结合能力明显强于FITC-control peptide组,说明缺氧诱导神经元表达的MHC Ⅰ类分子具有抗原递呈功能,且FITC-H2BP肽能够以竞争低亲和及中等亲和表位肽的形式与神经元表面诱导上调表达的MHC Ⅰ类分子特异性结合。细胞毒性实验证明Cy5.5-H2BP近红外荧光成像分子探针对神经元毒性低,说明Cy5.5-H2BP近红外荧光成像分子探针能够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小鼠的活体成像研究。4、在小鼠光化学法诱导皮层缺血卒中模型的活体成像研究中,结果显示FITC-H2BP探针在小鼠缺血侧半脑有明显强于对侧半脑的信号分布。Cy5.5-H2BP探针在脑缺血性卒中模型小鼠活体近红外荧光信号分布结果显示,探针尾静脉注射5小时后,Cy5.5-H2BP分子探针在缺血侧半脑有明显强于对侧半脑的信号分布,而对照探针Cy5.5-Control组在缺血侧/对侧未见明显的荧光信号差异。离体脑组织及心肺等主要脏器组织近红外荧光信号检测的结果表明,与对照探针Cy5.5-Control相比,Cy5.5-H2BP不仅在脑组织具有更强的荧光信号,同时脑组织荧光信号强度远高于心、肝、肺组织的荧光信号强度,进一步说明Cy5.5-H2BP近红外荧光成像分子探针在脑缺血小鼠体内具有良好的缺血脑组织靶向性。5、神经元OGD诱导TLR4分子主要表达于神经元胞体及树突;MD2MP肽能够特异性结合小鼠细胞表面的TLR4分子,对于LPS或OGD诱导的神经元TLR4通路活化MD2MP肽均有靶向抑制效应;在OGD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MD2MP有明显的挽救作用,并且MD2MP肽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也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以上结果表明MHC Ⅰ类分子能够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成像的分子靶标,Cy5.5-H2BP分子探针能够用于小鼠脑缺血性卒中模型活体近红外成像,MD2MP肽能够对缺氧缺血性损伤的神经元提供神经保护作用。我们的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和证明MHC Ⅰ类分子在脑缺血病理损伤和组织修复的机制以及脑卒中病情发展与治疗效果的可视化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彭亚琴[8](2016)在《经典MHC Ⅰ类分子与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发生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经典MHCclass Ⅰ类分子(人类为HLA,小鼠为H2)的重链包含三个细胞外结构域(al,a2,a3),重链与轻链(β2m)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从而递呈抗原肽。自1998年首次发现猫视觉系统正常神经元表达MHCclass Ⅰ类分子后,其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n, CNS)的表达及功能研究逐渐成为神经发育及神经免疫领域的热点。近20年来的研究表明,经典MHCclass Ⅰ类分子在调控突起生长、突触可塑性及其依赖的运动学习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本实验室和Marcelo团队等的研究显示小鼠胚胎发育E10.5天,经典MHCclass Ⅰ类分子广泛表达于端脑泡等神经上皮,并且与nestin+神经干细胞共标,提示可能与神经发生相关。基于此,本研究选取C57BL/6小鼠,通过敲除、过表达和干扰等方法探究经典MHCclass Ⅰ类分子与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发生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构建了用于鉴定H2-DbK-/-小鼠基因型的PCR体系。首先针对H2-DbKb-/-小鼠中被敲除的基因序列,利用primer5.0设计引物,确定最佳退火温度后,分别选取基因型明确的野生、杂合、敲除小鼠各5只,利用PCR方法鉴定引物的特异性,同时将PCR方法鉴定的结果与传统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的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完全一致,证明PCR方法鉴定结果具有可靠性。2、利用同窝对照小鼠,按照Birthdating的方法,在胚胎期E15.5天,腹腔注射BrdU,P0天收取组织,经基因型鉴定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H2-DbKb-/-、鼠BrdU+细胞在皮层各层的分布并无明显差异;构建pCAGIG-H2-Db-myc-his质粒,体内外验证过表达后,利用子宫内胚胎电转技术在小鼠胚胎发育E15.5天皮层局部过表达H2-Db分子,E18.5收取组织,统计GFP+细胞在皮层各层的分布,结果显示并无明显差异,提示经典MHCI类分子与E15.5天后的神经元放射状迁移并无明显相关性。3、同窝对照小鼠,胚胎发育E15.5和E17.5天分别腹腔注射20min的BrdU,收取组织经基因型鉴定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H2-DbKb-/-小鼠的PH3+、BrdU+、Ki67+细胞数目减少;利用子宫内胚胎电转技术在小鼠胚胎期E15.5天的皮层局部过表达H2-Db分子,E16.5天腹腔注射BrdU,20min后收取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H3+GFP+/GFP+、BrdU+GFP+/GFP+细胞数量增加,提示经典MHCclass Ⅰ类分子与增殖具有相关性;体外验证pGPU6-H2-M3-Mus质粒的干扰效率后,利用子宫内胚胎电转技术在H2-DbKb-/-小鼠胚胎发育E15.5天的皮层局部干扰H2-M3分子的表达,E16.5天腹腔注射BrdU,20min后收取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BrdU+GFP+/GFP+细胞数量减少,但目前仍需进一步收取相关组织进行统计。4、选取P0天同窝对照小鼠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H2-DbKb-/-小鼠的Ctip2+ Cleaved caspase3+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Satb2+、Oligo2+细胞数量减少,提示经典MHCclass Ⅰ类分子与胚胎期的细胞凋亡并无相关性,而影响了浅层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的生成。以上结果显示,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不同时期,经典MHCclass Ⅰ类分子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小鼠胚胎发育期,表达于神经干细胞上的经典MHCclass Ⅰ类分子影响了皮层的神经发生。我们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深入阐明经典MHCclass Ⅰ类分子在CNS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有助理于解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相关疾病。

张伟,杨少华,袁芳[9](2012)在《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炎症与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文中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泛的一种胶质细胞,参与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主要包括形成和维持血脑屏障、引导神经元发育和参与突触重塑、促进谷氨酸代谢、维持细胞外K+稳定、产生神经元及其他胶质细胞所需的营养因子等[1]。此外,星形胶质细胞在CNS炎症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首先,

吴卫江[10](2012)在《人类羊膜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神经修复和移植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特别是1998年人胚胎干细胞建立以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干细胞在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方面的应用,如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在干细胞移植治疗方面,人们已尝试过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治疗相关疾病,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在临床上应用还面临很多问题,如安全性、免疫排斥反应、细胞来源有限以及伦理道德等,严重阻碍了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哺乳动物羊膜内也存在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力,并且有人报道羊膜干细胞的增殖能力要高于骨髓来源的干细胞。羊膜干细胞(amniotic stem cells)的发现和研究为上述干细胞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羊膜干细胞来源于羊膜(Amnion),也可称作胎膜,是与发育中的胎儿联系紧密的胚胎发育早期产物,是母体与胎儿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组织。羊膜干细胞主要分布在羊膜的上皮层和基底层,可表达早期干细胞的一些不同标记,如OCT-4,碱性磷酸酶(AKP),神经细胞特异的胶质纤维相关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标记(MAP2)以及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记(Nestin),肝薄壁组织细胞蛋白等,说明既然羊膜形成于胚胎内细胞团发育早期,就有可能保留未成熟低分化的干细胞,仍保留多分化潜能。同时人羊膜干细胞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自身缺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I类抗原,如HLA-A,B, C和DR以及β2免疫球蛋白,移植后不会产生免疫原性,同时人羊膜细胞又表达HLA-E、G抗原,使其具有免疫抑制活性。2.人羊膜细胞来源非常广泛,不会产生伦理或者道德的问题。3.不具致瘤性。人们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了人羊膜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潜力:Zhao等人发现人羊膜干细胞移植入心脏后,分化成心肌样细胞;Sakuragawa等人报道了羊膜上皮细胞能有效抑制P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退变,并且使大鼠的疾病行为明显改善;Hideori-Okawa等将大鼠羊膜上皮细胞作为供体细胞移植到脑缺血模型鼠的海马中,发现人羊膜上皮细胞以类似于CA锥体层神经元的方式存活,这一重要结果提示羊膜细胞有转变为神经样细胞的可能,并且具有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潜能;Sankar等发现羊膜上皮细胞能部分恢复脊髓损伤;Wei等报道羊膜上皮细胞能使糖尿病鼠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羊膜上皮细胞在体内有潜力分化成β胰岛细胞,提示羊膜上皮细胞有治疗糖尿病的潜力等等。人们还有利用人羊膜细胞作为基因治疗的工程性细胞载体,来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如黏多糖贮积病VII、家族性高固醇血症遗传性肝脏疾病等,也取得不错的效果。在我国,上海中科院细胞研究所已建立和完善了羊膜干细胞的培养平台和羊膜细胞基因改造平台,并在上述基础之上,开展了羊膜干细胞治疗疾病的多项动物研究,包括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以脑缺血为主的脑损伤治疗,以脊髓损伤为主的神经再生治疗,以耳毛细胞再生为主的神经性耳聋治疗以及糖尿病治疗等,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目前已完成了羊膜干细胞和转基因羊膜干细胞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前试验工作,结果表明羊膜干细胞和转基因羊膜干细胞对脑缺血性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以上众多的有关人类羊膜细胞的基础及动物实验研究均表明该细胞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羊膜及其所包含的细胞如果再结合组织工程技术,将能开发出各种生物产品以满足临床各种疾病治疗的需求。本研究着重从羊膜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转化、神经修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移植免疫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临床上应用羊膜细胞修复神经创伤作前期准备。第一部分人羊膜上皮细胞与人羊膜间充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目的:比较人羊膜上皮细胞(AECs)与人羊膜间充质细胞(A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两种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取酶消化法分离人羊膜细胞,利用两种细胞居于羊膜组织的不同层次及与羊膜基质不同的附着力各自进行分离培养,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并作比较性分析,同时进行克隆化培养及诱导分化实验,将由PHA激发的T细胞与AECs和AMSCs共培养,观察T细胞与两者的相互作用。结果:(1)两种来源的羊膜细胞均贴壁生长,呈现不同的形态外观,两种细胞均高表达CD29、CD44、CD73、CD90、CD105、CD106、CD166,但不表达CD34、CD45、HLA-DR。(2)AMSCs体外能传代及克隆化培养,AECs则不能,两种细胞在体外均能诱导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3)两种来源的羊膜细胞在体外对T细胞的活化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人类AECs和AMSCs具有类似的体外生物学特性、表型、多向分化的潜能及其负性免疫调节作用,是一类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第二部分羊膜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与丝素蛋白支架构建复合体移植对大鼠复合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目的:探讨体外羊膜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方法,羊膜细胞在生物支架上的生长特点,研究种子细胞移植结合组织工程化技术在神经修复中的运用前景。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羊膜组织,分别进行贴壁培养和传代,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作比较性分析,鉴定AECs及AMSCs,并在诱导剂作用下进行细胞分化实验,重点向少枝胶质细胞方向进行分化干预;构建羊膜细胞与丝素蛋白支架复合体,找到生物支架有利于羊膜细胞生长繁殖的证据;分组进行羊膜细胞移植动物实验研究,从动物行为学、病理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法、电镜检查等多角度了解组织工程化细胞移植在神经修复方面的积极作用。结果:同是来源于羊膜的两种细胞都呈贴壁生长,但形态却迥异,AECs呈鹅卵石样外观,边界清楚,折光性较强,而AMSCs则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表面标记物表达的差异在于前者表达上皮细胞标记物CK19而不表达CD49d,后者表达CD49d而不表达CK19。人AECs高表达CD29和CD44说明其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特征。羊膜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形成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多数表达Galc,部分表达MBP。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体外丝素蛋白支架复合体细胞的生长情况,发现支架的三维多孔结构提高了细胞的粘附和增殖能力,细胞呈立体化生长,相互间的突起联接更多。动物实验行为学结果表明细胞移植组尤其是结合支架的复合移植组动物行为功能恢复远较对照组良好,差异有显着性。组织病理切片及组化实验表明移植物同宿主间整合良好,移植细胞有存活并向神经细胞转化证据。神经示踪技术同样表明了复合支架移植组有更佳的神经轴索修复表现。动物实验结果还证实了丝素蛋白支架有着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植入支架复合物的损伤脊髓胶质疤痕形成明显减少,获得了更好的神经修复。结论:羊膜源性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外及在体状态都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在生物支架材料上羊膜细胞呈现良好的立体化扩增特点,运用羊膜细胞同丝素蛋白支架构建的复合体移植手术对大鼠的脊髓损伤有着更为理想的修复作用。本实验同时证实在适当转化条件下羊膜细胞可向少突胶质细胞转化,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转化后的终末端神经细胞并未展示出在神经修复方面有更多优势,而结合支架应用的组织工程化复合移植策略明显有利于轴索再生及髓鞘形成。第三部分人羊膜细胞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表达的检测及对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人羊膜细胞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的表达及对体外小胶质细胞(MI)的负性协同作用。方法:用原代培养10天左右的AECs及体外扩增3代的A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方法来分析两种细胞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3H-TdR掺入法检测羊膜细胞对脂多糖刺激后的MI增殖的影响,以及PD-L1单克隆抗体部分阻断羊膜细胞抑制MI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羊膜细胞对脂多糖作用下MI细胞周期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水平,以及阻断PD-L1作用后的变化。结果:(1)人AECs及AMSCs均不表达CD80、CD83、CD86等正性协同刺激分子,但都较高表达负性分子PD-L1。(2)AECs及AMSCs均可抑制MI体外增殖,并使脂多糖刺激下的MI滞留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以及调节TNF-α、NO等的分泌,由此表明,羊膜细胞介导的负性免疫调节作用部分是通过高表达PD-L1分子,PD-L1是羊膜细胞表达的主要负性免疫调节分子。结论:人类羊膜细胞在体外具有对MI活化和增殖的抑制作用,其表达的PD-L1分子介导了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二、MHCⅡ类分子在CNS胶质细胞上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HCⅡ类分子在CNS胶质细胞上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章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TGF-β的概述
        1.1.1 TGF-β的来源
        1.1.2 TGF-β的表达
        1.1.3 TGF-β的结构
        1.1.4 TGF-β的信号通路
    1.2 TGF-β的生物学活性
        1.2.1 TGF-β对胚胎发育的调节
        1.2.2 TGF-β对免疫应答的负向调节
        1.2.3 TGF-β2对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迁移的促进作用
        1.2.4 TGF-β对组织损伤修复、创面愈合、瘢痕增生的促进作用及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1.2.5 TGF-β2对纤维化的调节作用
        1.2.6 TGF-β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1.3 靶向TGF-β2的药物
        1.3.1 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
        1.3.2 TGF-β2的micro RNA
        1.3.3 TGF-β2的sh RNA
        1.3.4 TGF-β2的抗体
        1.3.5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6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7 TGF-β2的抑制剂
    1.4 疫苗佐剂的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4.1 增强第一信号的佐剂
        1.4.2 增强第二信号的佐剂
        1.4.3 增强第三信号的佐剂
        1.4.4 抑制T细胞抑制信号的佐剂
        1.4.5 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佐剂
        1.4.6 病毒载体佐剂
        1.4.7 其他佐剂
        1.4.8 多佐剂肿瘤疫苗
        1.4.9 佐剂的接种途径
        1.4.10 佐剂发挥作用的机制
    1.5 RNA靶向性寡核苷酸的研究进展
        1.5.1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1.5.2 siRNA
        1.5.3 micro RNA
        1.5.4 反义寡核苷酸的化学修饰方法
第2章 材料方法
    2.1 ODN及引物
    2.2 实验试剂,仪器与耗材
    2.3 细胞与细胞系
    2.4 实验动物
    2.5 IAV的扩增
    2.6 IAV TCID50 的测定
    2.7 IAV血凝效价的测定
    2.8 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9 小鼠PBMC、脾脏及淋巴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10 TIO对 TGF-β2 m RNA表达的抑制实验
    2.11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2.12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2.13 免疫荧光技术
    2.14 TIO在小鼠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检测
    2.15 小鼠的免疫
        2.15.1 疫苗的制备
        2.15.2 小鼠的免疫和血清的收集
    2.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17 流感病毒攻毒实验
    2.18 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2.19 脑胶质瘤细胞裂解物(TCL)的制备
    2.20 GL261脑胶质瘤原位模型的建立
    2.21 脑胶质瘤预防模型的建立
    2.22 脑胶质瘤治疗模型的建立
    2.23 肿瘤周围浸润的炎性细胞的检测
    2.24 肿瘤组织病理分析
    2.25 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靶向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的设计与筛选
    3.2 TIOs对 RAW264.7 细胞,U-937 细胞及CAL-1 细胞表达TGF-β2的影响
        3.2.1 TIOs对 IL-4 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 RNA表达的影响
        3.2.2 TIOs对 IL-4诱导的RAW264.7细胞Arg1及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3.2.3 TIOs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RNA表达的影响
        3.2.4 TIOs对 LPS诱导的U-937 细胞表达TGF-β2 mRNA的影响
        3.2.5 TIOs对甲型流感病毒(IAV)诱导的CAL-1 细胞TGF-β2mRNA表达的影响
        3.2.6 TIOs对 IL-4/LPS诱导的RAW264.7/U-937细胞表达TGF-β2蛋白的影响
    3.3 TIO3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
    3.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3.4.1 TIOs对微生物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水平的影响
        3.4.2 TIO3对流感病毒疫苗诱导的抗流感病毒效率的增强作用
        3.4.3 TIO1和TIO3 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的可能机制
        3.4.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安全性评价
    3.5 TIO的胶质瘤疫苗的佐剂作用
        3.5.1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对原位接种脑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影响
        3.5.2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疫苗对原位接种胶质瘤治疗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及抗胃癌作用
        3.6.1 单独应用TIO3对脑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2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小鼠体重、肿瘤大小及生存期的影响
        3.6.3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细胞腹腔种植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4.1.1 TIO3对CD4~+T细胞表面s 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2 TIO3 对 CD19~+ B 细胞表面 s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3 TIO3的药效动力学分析
        4.1.4 TIO1,TIO2及TIO3 的不同功效的机理分析
        4.1.5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副作用分析
        4.1.6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可行性分析
    4.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
        4.2.1 TIO3 对胶质瘤细胞MHC I分子表达的上调作用
        4.2.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的机理分析
    4.3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和抗胃癌作用
    4.4 总结和展望
结论
创新点
附录1
附录2 The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of Jilin University Ethics Committee Approval Form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中功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系统中的经典MHCⅠ类分子
2 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上的表达
3 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
    3.1 MHCⅠ类分子和突触
        3.1.1 电活动依赖的突触修正及重塑
        3.1.2 突触连接的建立和功能
        3.1.2.1 轴突和树突生长
        3.1.2.2 突触密度
        3.1.2.3 突触传递
        3.1.3 突触可塑性
    3.2 MHCⅠ类分子与神经系统疾病
        3.2.1 MHCⅠ类分子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3.2.2 MHCⅠ类分子与脑卒中及神经损伤
        3.2.3 MHCⅠ类分子与癫痫
        3.2.4 MHCⅠ类分子与神经系统炎症
4 展望

(3)NLRC5对神经元中经典MHCⅠ类分子表达调控及神经元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NLRC5 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1 NLRC5 的结构和表达
    2 NLRC5 对免疫系统中MHCⅠ类分子表达的调控
    3 NLRC5 在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4 NLRC5 在肿瘤免疫监视中的作用
    5 小结
第二章 NLRC5 在海马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其与经典MHCⅠ类分子的相关性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NLRC5 调控海马发育中经典MHCⅠ类分子的表达
    第一节 NLRC5 诱导神经元中经典MHCⅠ类分子及相关分子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NLRC5 调控神经元中经典MHCⅠ类分子表达的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NLRC5 调控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发育
    第一节 NLRC5 对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发育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NLRC5 通过经典MHCⅠ类分子调控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发育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癫痫中的表达及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中功能的研究进展
    1 免疫系统中的经典MHCⅠ类分子
    2 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3 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
    4 展望
第二章 人癫痫脑组织中经典MHCⅠ类分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经典MHCⅠ类分子在海人酸诱导小鼠癫痫模型中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经典MHCⅠ类分子在海人酸诱导小鼠癫痫模型中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
    1 材料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对CD8+ T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1 文献综述
    1.1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1.2 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
    1.3 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机制
    1.4 病毒感染对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
        1.4.1 Ⅰ型干扰素应答
        1.4.2 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应答
        1.4.3 细胞凋亡的调节
    1.5 病毒感染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1.5.1 体液免疫应答
        1.5.2 细胞免疫应答
        1.5.3 CD4+T 细胞的免疫应答
        1.5.4 CD8~+ T 细胞的免疫应答
2 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病毒、细胞
        3.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1.3 培养基及其配制
        3.1.4 溶液及其配制
        3.1.5 实验动物
        3.1.6 实验所用手术器械
        3.1.7 重要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3.2.2 JEV的扩增与毒价滴定
        3.2.3 L929 上清的收集
        3.2.4 BMDM样品的收集
        3.2.5 靶细胞的制备
        3.2.6 JEV-P3和SA14-14-2 感染C57BL/6 小鼠
        3.2.7 混合白血球反应(mixed leucocyte reaction,MLR)
        3.2.8 小鼠脾脏组织的处理
        3.2.9 细胞表面染色和胞内染色
        3.2.10 体外杀伤实验
        3.2.11 流式细胞术数据分析
        3.2.12 数据统计分析
        3.2.13 手术器械消毒
        3.2.14 实验动物伦理声明
        3.2.15 实验动物及废物无害化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JEV-P3 株和JEV-SA14-14-2 株毒价的测定
    4.2 JEV感染对小鼠体内抗原加工呈递相关分子的影响
    4.3 JEV感染对BMDM中抗原加工相关分子的影响
    4.4 JEV感染对小鼠脾脏中共刺激分子的影响
        4.4.1 JEV感染对CD40和CD40L表达的影响
        4.4.2 JEV感染对CD80和CD86 表达的影响
        4.4.3 JEV感染对CD28和CTLA-4 表达的影响
        4.4.4 JEV感染对PD-L1和PD-1 表达的影响
        4.4.5 JEV感染对HVEM和 BTLA表达的影响
    4.5 JEV感染对CD8~+T 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介导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1.1 黄病毒
    1.2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1.3 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
    1.4 乙型脑炎病毒的发病机制
    1.5 乙型脑炎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1.5.1 直接感染神经末梢途径
        1.5.2 “特洛伊木马”式入侵途径
        1.5.3 直接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途径
    1.6 血脑屏障的破坏
        1.6.1 病毒感染破坏BBB
        1.6.2 病毒诱导的因子破坏BBB
        1.6.3 与血脑屏障调控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病毒、质粒与小鼠
        3.1.2 仪器设备
        3.1.3 实验药品、抗体与试剂盒
        3.1.4 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的复苏
        3.2.2 JEV P3株的扩增与毒价测定
        3.2.3 JEV感染小鼠
        3.2.4 小鼠脑上清的获取
        3.2.5 脑上清或病毒处理内皮细胞
        3.2.6 细胞RNA和蛋白、组织样品提取
        3.2.7 RNA的提取和浓度测定
        3.2.8 RNA处理和反转录
        3.2.9 细胞内JEV增殖情况分析
        3.2.10 Western Blot
        3.2.11 HE染色与免疫组化(IHC)
        3.2.12 间接免疫荧光(IFA),激光共聚焦和SIM超分辨
        3.2.13 BBB通透性检测
        3.2.14 IP-10和IFN-γ中和实验
        3.2.15 Transwell实验
        3.2.16 原代神经元的培养
        3.2.17 原代混合胶质细胞的培养
        3.2.18 混合胶质细胞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
        3.2.19 分离的星形胶质细胞流式分析
        3.2.20 ELISA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
        3.2.21 Luminex测定炎性因子的表达
        3.2.22 细胞核和细胞质蛋白的提取
        3.2.23 xCelligence测定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
        3.2.24 手术器械的消毒
        3.2.25 实验动物及废物无害化处理
        3.2.26 实验动物伦理声明
        3.2.27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炎性因子是破坏血脑屏障的主要因素
        4.1.1 JEV扩毒与病毒载量检测
        4.1.2 JEV感染小鼠后血清和脑组织中病毒滴度检测
        4.1.3 JEV感染与血脑屏障破坏之间的关系
        4.1.4 炎性因子是破坏BBB的关键因素
    4.2 IFN-γ能够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4.2.1 中和IFN-γ对JEV感染小鼠的BBB具有保护作用
        4.2.2 IFN-γ中和抗体通过减少紧密连接蛋白的降解来减轻BBB的破坏
        4.2.3 IFN-γ中和抗体不影响JEV病毒在小鼠脑内的复制
    4.3 中和IP-10对JEV感染小鼠的作用
        4.3.1 中和IP-10对小鼠的BBB具有保护作用
        4.3.2 IP-10中和抗体通过减少紧密连接蛋白的降解来保护BBB的完整性
    4.4 星形胶质细胞是IP-10的主要来源
    4.5 IP-10不影响bEnd.3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4.6 JEV感染小鼠产生的IP-10能够诱导TNF-α的表达
    4.7 TNF-α介导紧密连接蛋白的下调和转位进而破坏BBB的完整性
    4.8 IP-10通过其受体CXCR3介导TNF-α的表达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已发表论文
致谢

(7)缺血性脑卒中CNS表达MHC Ⅰ类分子的靶向成像及TLR4特异性阻断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免疫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细胞因子
    2. 模式识别受体
    3. 抗体
    4. 补体
    5. MHC Ⅰ类分子
    6. MHC Ⅱ类分子
    小结
第二章 缺血性卒中小鼠模型脑组织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模式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MHC Ⅰ类分子靶向多肽的筛选及鉴定
    第一节 小鼠MHC Ⅰ类分子靶向多肽的生物信息学筛选及候选肽鉴定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小鼠MHC Ⅰ类分子靶向探针FITC-H2BP的特异性鉴定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Cy5.5-H2BP探针在缺血性脑卒中小鼠模型近红外荧光成像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TLR4靶向多肽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经典MHC Ⅰ类分子与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发生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放射状迁移机制及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一、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相关因素
        二、影响神经元放射状迁移的相关因素
        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四、NSCs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
        五、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MHC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一、MHC分子结构
        二、MHC分子在CNS中的表达
        三、MHC Ⅰ类分子在CNS中的功能
        四、MHC Ⅰ类分子与CNS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五、MHC与NSCs移植的相关性
        六、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H2-D~bK~(b-/-)小鼠的基因型鉴定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经典MHC Ⅰ类分子与胚胎期神经元放射状迁移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敲除H2-D~bK~b分子对胚胎期神经元放射状迁移的影响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第二节 过表达H2-D~b分子对胚胎期神经元放射状迁移的影响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讨论
第四章 经典MHC Ⅰ类分子与胚胎期CNS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敲除H2-D~bK~b分子对CNS胚胎期细胞增殖的影响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第二节 过表达H2-D~b分子对CNS胚胎期细胞增殖的影响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第三节 H2-D~bK~(b-/-)小鼠中H2-M3分子与胚胎期CNS细胞增殖的相关性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五章 经典MHC Ⅰ类分子与胚胎期CNS-神经分化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小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炎症与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影响BBB的功能参与CNS炎症和免疫反应
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PRRs, 参与CNS固有免疫应答
三、星形胶质细胞参与抗原提呈, 激活T细胞
四、活化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五、星形胶质细胞调节其他细胞在炎症免疫反应中的功能

(10)人类羊膜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神经修复和移植免疫调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人羊膜上皮细胞与人羊膜间充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15
    材料和方法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羊膜细胞体外向少突胶质细胞诱导分化及与丝素蛋白支架构建复合体移植对大鼠复合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人羊膜细胞负性协同刺激分子 PDL1 表达的检测及对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BBB 评分量表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及论文
致谢

四、MHCⅡ类分子在CNS胶质细胞上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D]. 涂丽裙. 吉林大学, 2020(03)
  • [2]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中功能的研究进展[J]. 吕君文,张爱凤.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0(14)
  • [3]NLRC5对神经元中经典MHCⅠ类分子表达调控及神经元发育的影响[D]. 李萍. 东南大学, 2020(01)
  • [4]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癫痫中的表达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 吕君文. 东南大学, 2020(01)
  • [5]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对CD8+ T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D]. 张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6]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介导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机制研究[D]. 王珂.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7]缺血性脑卒中CNS表达MHC Ⅰ类分子的靶向成像及TLR4特异性阻断治疗的实验研究[D]. 夏静. 东南大学, 2016(02)
  • [8]经典MHC Ⅰ类分子与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发生相关性的研究[D]. 彭亚琴. 东南大学, 2016(03)
  • [9]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炎症与免疫反应中的作用[J]. 张伟,杨少华,袁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23)
  • [10]人类羊膜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神经修复和移植免疫调控中的作用[D]. 吴卫江. 苏州大学, 2012(12)

标签:;  ;  ;  ;  

中枢神经胶质细胞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