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下二叠统底部铝土矿床特征及成因

黔北下二叠统底部铝土矿床特征及成因

一、黔北下二迭统底部铝土矿的特征及成因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栋,付勇,何伟,唐波,龙珍,杨颖,龙克树[1](2021)在《中国铝土岩系中伴生钪资源富集规律及富集机制初探》文中提出钪(Sc)作为新世纪的重要资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但其分布极为稀散,钪的独立矿物稀少,独立矿床几乎没有。铝土岩系中的钪资源储量巨大,本文统计了中国各铝土矿成矿带Sc数据,在对比山西(断隆)成铝区、华北陆块南缘成铝区、渝南—黔北成铝带、黔中成铝区和滇东南—桂西成铝区的数据基础上,发现滇东南—桂西成铝区的Sc含量最高,含钪铝土岩系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纪和二叠纪。通过对比分析A/S与钪的关系,在A/S小于2.5,钪的含量总体较高,且与A/S正相关,大于2.5后,与A/S负相关。从而得出在铝土岩系中,Sc分布在顶层的黏土岩、中部的铁质铝土矿以及底部的铁质黏土岩、铁质岩,尤其是在含铁铝土岩系中高度富集。通过对比分析铝土岩系各元素含量,发现钪与铁、铌、钒、铬元素成正相关,综合铝土岩系中其他元素的矿物表现形式,推测钪在铝土岩系中的赋存形式可能为:类质同象、离子吸附、和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本文初步探讨总结钪在铝土岩系中可能的赋存形式、时空分布规律及钪的迁移转化机制,为铝土矿中伴生钪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雷志远[2](2021)在《贵州务正道地区高铝岩系锂的存在形式和富集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务川-正安-道真(简称“务正道”)地区位于贵州省北部,是渝南-黔中铝土矿成矿带内重要的矿集区,属国家103个重要能源资源基地之一。区内二叠纪铝土矿矿床含铝岩系普遍发育Li的高度富集,但目前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新建矿山因此也未对伴生Li资源开展相应的综合利用规划和设计。为查清Li的富集特征,推进黔北铝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次论文工作对区内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Li的赋存形式及富集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本论文以位于道真县池村的铝土岩剖面和务川县大竹园矿区巷道内的铝土矿矿床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对黔中地区石炭纪铝土矿成矿带部分典型矿床开展了对比研究。本次工作采用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成矿岩系和可能源岩区Li同位素示踪研究以及粘土矿物X射线粉晶衍射(XRD)实验研究的方法,总结了区内铝土矿成矿岩系主要元素的分布特征、Li的富集与铝土矿矿床的空间关系,厘定了Li的赋存形式,并据此建立了区域铝土矿的成矿模式,探讨了Li的富集机制。道真池村剖面由中部铝土岩、上部和下部铝质粘土岩岩层组成,沿剖面样品的Al2O3含量与其SiO2、TFe2O3等主量元素和大多数微量元素含量间呈负相关关系,但与Li等元素的含量间呈正相关,这些特征指示在发生区域铝土岩化的过程中,该剖面的Al和Li元素同时发生了富集,即具耦合关系;大竹园剖面则显示了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在“三明治”式的铝土矿成矿岩系剖面中,达工业品位(Al2O3>55%)的中部铝土矿矿层的Al2O3含量与其Li含量间呈脱耦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剖面的上部和下部铝土岩-铝质粘土岩层中,元素间仍表现为池村剖面相似的正相关关系。务正道成矿区铝土矿成矿岩系普遍发育强烈的Li、W、Mo和部分高场强元素相对于大陆上地壳元素丰度的正异常,其中Li和W的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该现象在黔中成矿带和部分三叠纪早期地层中也普遍存在,指示在贵州晚古生代铝土矿成矿作用过程中,存在来自富含稀有元素的岩浆岩物质参与,且这些物质可能由石炭纪至二叠纪持续为区内铝土矿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源。地表条件行为稳定的元素(immobile elements)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表明,在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中,基性岩浆岩(火山熔岩或火山灰)的贡献占有重要比例,不仅为降低SiO2的饱和度(促进高岭石发生分解而形成铝的氢氧化物)和提供足够的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期铝土矿化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条件,而系统的XRD实验研究表明,Li在铝土矿成矿岩系中发生富集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其独立矿物锂绿泥石,而非其它粘土矿物或粘土矿物的吸附形式。与典型红土剖面顶部形成铁质壳层不同,区内铝土矿矿床中铁的富集层位于剖面下部粘土岩层,且仅在还原条件下稳定的黄铁矿大量出现于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的成矿岩系剖面中,结合其它不同性质元素沿剖面的再分配行为,本论文提出了区域铝土矿矿床新的成矿机制:铝土矿矿化作用发生于古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位于古陆边缘的红土化剖面基础之上,当海岸平原发生海进时,海水携带的硫酸根与红土剖面内高含量的铁在氧逸度下降的条件下形成巨量黄铁矿;当海退发生时,剖面氧逸度重新增高,黄铁矿发生氧化分解,对介质产生强烈的酸化作用,诱发并促进了铝土矿矿化的发生。区内Li的富集成矿作用发生于沿海岸平原的区域红土化阶段,成矿物质主要由早期形成的岩浆岩型锂矿床经风化、剥蚀和搬运提供,而铝土矿矿化阶段则对原来富集于矿石层中的Li产生了显着的溶解-迁出作用,并以具高Li特征的致密块状矿石的形式于异地重新沉淀。

崔滔,张敏[3](2021)在《黔北铝土矿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对黔北地区4件铝土矿样品和6件铝土矿底板样品进行重矿物筛选分析。结果表明: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重矿物以风化碎屑、锆石、黄铁矿、褐铁矿、锐钛矿为主;黔北遵义地区铝土矿重矿物以白钛石、锆石、金红石、锐钛矿和风化碎屑为主;黔北地区铝土矿重矿物组合特征与下伏底板地层重矿物组合面貌基本相似,但铝土矿中含有部分稳定重矿物未在下伏地层中发现,表明黔北铝土矿由多种母岩提供成矿物质;黔北遵义地区黑色矿石中有机质含量高,形成酸性环境使铁向下迁移最终形成黄铁矿;黑色矿石同样经历了氧化淋滤作用,但其成矿机制与浅灰色铝土矿有一定区别,黑色铝土矿的成矿环境酸性强于浅灰色铝土矿。

李海兰,范宏鹏,张杰,张玉松,黄智龙[4](2021)在《黔北旦坪铝土矿床含矿岩系伴生元素富集规律》文中研究表明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床(点)广布,许多矿床含矿岩系伴生多种关键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潜力,旦坪铝土矿床是近年在该区新模向斜内新发现的大型矿床。本文在对该矿床典型含矿岩系剖面地质特征和矿物组合研究基础上,通过不同位置铝土岩和不同类型矿石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分析,初步查明了该矿床中伴生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含矿岩系中多种关键金属元素不同程度富集,不同位置铝土岩和不同类型矿石中富集元素的种类及富集程度存在较明显差异,其与铝土矿化过程出现的矿物组合及含量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本区铝土矿床中Li、Sc、Ga具有较大潜在综合利用价值,其中Li主要富集于含矿岩系中上部,而Sc和Ga富集于含矿岩系中下部。此外,含矿岩系下伏下志留统韩家店组砂页岩经历了相对较弱的脱硅、富铝和富铁作用,其中许多微量元素也有不同程度富集,如REE元素,但其机理尚有待深入研究。

余文超,杜远生,熊国林,周锦涛,庞大卫,邓旭升,翁申富,李沛刚[5](2020)在《中国铝土矿沉积中的碎屑锆石记录:对铝土矿物源模式与矿床分类的启示》文中认为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自中国20个铝土矿床/矿点的3439个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以及297个来自铝土矿沉积下伏碎屑岩基底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对近年来中国铝土矿床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现代热带地区红土剖面中锆石矿物稳定性评估认为在强化学风化条件下锆石颗粒仍然能保持化学与物理的稳定性,因此锆石是铝土矿沉积中良好的物源指示物。对中国铝土矿沉积物源研究表明,即使是形成在碳酸盐岩基底上的铝土矿,其中仍有大量硅铝酸盐沉积物风化产物的加入。此前的铝土矿床分类体系,多依照基岩岩性与矿体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在使用时可能会造成分类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中国铝土矿沉积中广泛存在指示准原地及异地成因的碎屑锆石组分,使用原地/异地指标也无法进行有效区分。基于以上原因,建议在考虑铝土矿分类方案时,除考虑铝土矿的风化产物属性外,还应对其作为沉积物/沉积岩的属性加以考量,新的铝土矿床分类方案是当前铝土矿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铝土矿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虽然为铝土矿物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约束,但仍然需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研究来提供更全面的铝土矿物源信息。

杜远生,余文超[6](2020)在《沉积型铝土矿的陆表淋滤成矿作用:兼论铝土矿床的成因分类》文中认为铝土矿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细粒终极产物,与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密切相关。根据母岩的类别及作用过程,风化作用进一步分为铝硅酸盐岩强化学风化形成的红土化作用和碳酸盐岩强化学风化形成的钙红土化作用。在强烈的化学风化过程中,地表的原始沉积物(母岩)的原生矿物发生溶蚀、水解、水化、碳酸化、氧化,破坏原始的矿物结构,形成新的细粒矿物(主要是黏土质矿物)。在适合的地质条件下,持续的强烈化学风化作用会造成大部分活动的元素(如K、Na、Ca、Mg、Si)的流失与Al的残留富集从而形成铝土矿。现在观察到的沉积型铝土矿,虽然与古风化壳具有密切联系,但沉积型铝土矿多数是由沉积过程搬运到沉积盆地中所形成的强化学风化产物的沉积层,与古风化壳的残坡积层具有显着差别,只有少数工业价值不大(品位低、品质差)的残坡积相铝土矿。铝土矿含矿岩系的沉积环境与铝土矿(尤其是高品位、高品质的铝土矿)的成矿环境不尽相同。铝土矿主要形成于暴露于大气中的陆表环境(而非水下环境),由地下水淋滤作用形成(在渗流带由活动元素流失、Al等稳定元素残留富集而成)。本研究在铝土矿成矿作用分析等基础上,提出了以铝土矿沉积物等物源和沉积、成矿作用为依据的中国铝土矿床分类方案,包括原地或准原地残坡积物成因的红土型和喀斯特型,和异地物源沉积成因的沉积型。

杜远生,余文超,张亚冠[7](2020)在《矿产沉积学: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方向》文中认为矿产沉积学是一个沉积学与矿床学交叉而形成的新的学科方向。矿产沉积学属于应用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应用沉积学(沉积动力学、流体动力学、物理化学、微生物沉积学等)的基本原理,探讨成矿元素的迁移—聚集机理和成矿颗粒的风化—搬运—沉积过程,从而恢复沉积矿产的古环境(沉积环境、古盐度、古碱度、古氧化还原条件)和形成背景(沉积盆地、古地理、古气候等),最终目的是确定矿床成因、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进行成矿预测,为沉积矿产的找矿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将成矿事件与重大地质事件相结合,揭示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事件的耦合关系。

龙克树[8](2020)在《黔北新民铝土矿中稀土富集地质特征及其富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铝土矿作为世界大宗矿产之一,国内外学者先后在不同领域(地质、工业提取、商业利用)对铝土矿及其伴生资源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在地质领域上,对于Al、REE是否具有同源性,含矿岩系稀土分布规律与直接顶、底板地质特征之间的耦合关系等方面的报道成果鲜少。本文通过前期工作取得的认识,选取贵州具有代表性的黔北新民铝土矿,使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分析(XRD)、电子探针、地球化学等技术手段,开展黔北新民铝土矿中的稀土富集地质特征及其富集机制的相关研究工作;相对侧重于新民铝土矿Al、REE是否具有同源性,含矿岩系稀土底部富集的影响因素等科学问题的探讨。基于上述手段及内部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在稀土富集地质特征方面:含矿岩系稀土空间富集位置,与直接底板的岩溶古地貌、古流域,和直接顶板炭质泥岩或劣质煤线的厚度、分布面积及沉积环境密切相关。而随着风化作用的增强,在“母岩→矿化地质体→各类型铝土矿”的演变过程中,稀土前期富集后期亏损。虽然在各类型铝土矿中,稀土的富集特征略有差异。但在同类型铝土矿中,各样品的稀土总量的差异明显,以半土-土状、鲕豆状两自然类型铝土矿最为突出,其主要与淋滤作用强弱、氧化还原环境及水体相对振荡频率高低等因素有关。作为岩矿石基本组成单元——矿物而言,矿物和矿物组合与稀土富集具有“含独高稀、鲕绿富稀、豆状少稀、高铝贫稀”的表征关系特征,其受到矿物的主要阳离子与稀土阳离子之间离子势相近程度的内因影响。在稀土富集机制方面:通过矿物成因分析、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及投图法(Ni-Cr、Ti O2-Zr、δCe-δEu、Sr/Cu-∑REE、Sr/Ba-∑REE、δCe-∑REE)等分析方法,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民铝土矿Al、REE最终物源可能具有一致性,但直接物源存在略微的差异,Al主要来源于韩家店群泥岩;而REE来源以韩家店群泥岩为主,黄龙组灰岩为辅。而在赋存特征上稀土元素不仅以独立矿物和含铈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也可能以类质同象或离子吸附的形式赋存于层状硅酸盐矿物表面、层间域及晶格内,且富稀土的锆石、金红石等重矿物,亦是其重要载体。虽然含矿岩系形成于温湿与干热气候更替、海陆过渡及氧化还原不断交替的环境中,但在干热气候、海相沉积及还原环境中,其伴生稀土元素更易富集。因此,在研究区稀土物质来源基本相同的背景下,含矿岩系稀土底部富集程度受到直接顶、底板地质特征,含矿岩系岩石学特征(岩矿石组构、类型及矿物或矿物组合),稀土赋存状态及其富集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共同决定了其底部富集“勺状”分布特征规律。同时,上述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认识,为研究区的富稀土地质体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分析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得研究区下比上矿化段不仅在富稀土地质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方面复杂,且其伴生稀土资源潜力比上矿化段大。

侯章帅[9](2020)在《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文中认为华南板块二叠纪沉积分异显着,发育多套烃源岩层,古地理面貌较为复杂。本研究在最新的二叠纪综合年代地层框架下厘定了各区域岩石地层单元的时代,并基于812条综合长剖面资料重建了目前最高分辨率的古地理图(根据地质年代和重要地质事件恢复18张二叠纪古地理图)。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阿瑟尔期-亚丁斯克期中期,华南板块以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台地和范围较大的康滇古陆为特征,在亚丁斯克期中晚期海平面达到该时期的最低点,各区域的陆源剥蚀区连成一片,而华南南部和北部边缘仍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2)亚丁斯克期晚期-罗德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在华南北部边缘、湘黔桂和下扬子地区发育深水盆地,康滇古陆范围极度萎缩;沃德期-卡匹敦期,海平面逐渐下降,盆地范围缩减,华夏古陆逐渐扩大,并在西侧形成了浅海碎屑岩沉积体系;到中二叠世末期,华南板块处于晚古生代海平面最低的时期,除桂中、湘南等少数区域外,华南板块主体位于海平面之上,广泛发育沉积间断。(3)吴家坪期-长兴期中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充沛的物源供应和频繁的海平面波动为华南广泛发生的聚煤作用提供了条件;长兴期晚期,华南海平面再次回退,各盆地范围明显缩小;到二叠纪末,华南板块海平面位于该时期最低值。本研究认为华南板块古地理变迁主要受控于区域海平面变化,但东吴上升运动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极大地重塑了华南板块晚二叠世古地理格局,并大幅提高了陆源供给量。本研究采用GPlates软件首次精准地恢复原型原位的华南古地理变迁,并讨论了二叠纪华南板块的定量动力学特征。在大数据支撑下,区域高分辨率古地理重建图可用于修正和改良全球古地理重建结果。华南二叠系发育有多套烃源岩层,主要赋存于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等沉积层位。本研究统计并分析各期优质烃源岩厚度和牙形类色变指数资料,认为川东-鄂西和下扬子区域的二叠系碳酸盐岩处于有利生烃阶段,而其它区域热演化程度较高,生烃潜力较差。总体来看,华南板块二叠系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杨涛,黄波,张银峰,杨顺文[10](2020)在《贵州省铝土矿矿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铝是地壳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要形成矿床必须有独特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运动产生裂陷背景下的大陆裂谷盆地,造就了黔中泻湖海盆、凯里海湾和渝南—黔北半封闭泻湖海湾的湿热古地理环境。使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各类岩石接受风化剥蚀,达到前期的"排杂"使铝得到初步富集,搬运到泻湖海盆沉积和后期的"降硅沉铁"作用"脱颖而出"并沉积形成铝土矿矿床。中新生代的印支燕山—喜山运动造就的挤压背景—隆升背景,产生的前陆盆地—山间盆地,改变了成矿条件,不再形成铝土矿。铝土矿属沉积型矿床产于特定地层中,在省内有可能存在新的隐伏大型—超大型矿集区,在全国范围内更有可能存在相近大规模的铝土矿矿集区。

二、黔北下二迭统底部铝土矿的特征及成因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黔北下二迭统底部铝土矿的特征及成因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铝土岩系中伴生钪资源富集规律及富集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钪资源现状
2 铝土岩系中的钪
    2.1 中国铝土矿(岩)的类型和分布
    2.2 中国主要铝土矿(岩)带钪含量分布
    2.3 含钪铝土矿(岩)的形成时代、地质背景以及物源环境
        2.3.1 形成时代
        2.3.2 地质背景
        2.3.3 物质来源
        2.3.4 沉积环境
    2.4 铝土岩系不同结构层位中的钪分布特征
    2.5 铝土岩系中钪赋存形式的推测
        2.5.1 类质同象
        2.5.1.1 与含铁矿物类质同象
        2.5.1.2 与含铌矿物类质同象
        2.5.1.3 与含钒、铬矿物类质同象
        2.5.2 离子吸附形式
        2.5.2.1与含铝矿物吸附
        2.5.2.2 与含铁矿物吸附
        2.5.3 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
    2.6 钪元素的迁移富集机制、规律
3 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2)贵州务正道地区高铝岩系锂的存在形式和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球锂资源基本特征
        1.2.2 Li基本地球化学性质
        1.2.3 Li同位素及其在化学风化和成矿物质来源示踪研究中的应用
        1.2.4 铝土矿矿床中Li的富集现象
        1.2.5 存在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含铝岩系锂富集空间特征
        1.3.2 Li主要赋存形式
        1.3.3 锂富集机制与成矿分析
        1.3.4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与成矿区带划分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构造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矿产
    2.2 矿床地质
        2.2.1 矿体特征
        2.2.2 矿石特征
    2.3 成矿区带划分与古地理环境
        2.3.1 成矿区带划分
        2.3.2 古地理环境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样品采集
    3.2 分析方法
        3.2.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3.2.2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3.2.3 Li同位素分析
        3.2.4 扫描电镜微观观测
第四章 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特征
        4.1.1 Al-Si-Fe含量特征
        4.1.2 黔北剖面主量元素变化特征
        4.1.3 黔中成矿带
        4.1.4 六枝郞岱剖面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REE组成特征
        4.2.2 多元素蛛网图特征
        4.2.3 黔北剖面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4.3 铝土矿矿床和基底岩系Li同位素特征
第五章 成矿元素Li与含铝岩系的相互关系
    5.1 锂的富集特征
        5.1.1 锂的普遍富集现象
        5.1.2 Li含量与主量元素和矿石类型关系
    5.2 铝土岩和铝土矿剖面锂富集行为差异
    5.3 矿区Li与含铝岩系的空间关系
        5.3.1 Li与含铝岩系的关系
        5.3.2 Li与铝土矿矿层的关系
        5.3.3 Li与矿层顶板、底板岩层的关系
第六章 Li的赋存形式
    6.1 矿床XRD特征
        6.1.1 样品采集
        6.1.2 全岩样品XRD分析
    6.2 粘土矿物纯化和分步实验鉴定
    6.3 Li与粘土岩的相关性分析
第七章 Li的成矿作用分析
    7.1 铝土矿成矿岩系物质来源
    7.2 铝土矿的形成机制
        7.2.1 黄铁矿化与铝土矿矿化
        7.2.2 铝土矿成矿模式
    7.3 Li富集成矿与铝土矿成矿作用的关系
第八章 主要认识、创新点和展望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务正道、黔中矿带成矿岩系和郞岱泥质岩样品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
附表2 大竹园矿区钻孔采样主微量分析结果表

(3)黔北铝土矿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取样与分析结果
    2.1 取样过程
    2.2 分析结果
3 重矿物组合特征
    3.1 重矿物类型
    3.2 重矿物组合特征
4 讨论
    4.1 铝土矿物源特征
    4.2 铝土矿沉积特征
    4.3 铝土矿成矿过程
5 结论

(4)黔北旦坪铝土矿床含矿岩系伴生元素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概况
2 地球化学特征
    2.1 主量元素
    2.2 微量元素
        2.2.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Li、Be、Rb、Cs、Sr、Ba)
        2.2.2 过渡金属元素(Sc、V、Cr、Co、Ni、Cu、Zn)
        2.2.3 亲硫元素(As、Sb、Pb、W、Sn、Bi、Mo)
        2.2.4 稀有金属元素(Zr、Hf、Nb、Ta、Th、U)
        2.2.5 贵金属和稀散金属元素(Ag、Ga、Ge、Cd、Tl、In)
        2.2.6 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
3 讨论
    3.1 伴生元素种类及分布
    3.2 伴生元素富集规律
4 结论

(5)中国铝土矿沉积中的碎屑锆石记录:对铝土矿物源模式与矿床分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中国铝土矿的矿床分布与时代特征概要
3 中国铝土矿沉积碎屑锆石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3.1 华南贵州下石炭统九架炉组与下二叠统大竹园铝土矿碎屑锆石年龄组合
    3.2 华南广西上二叠统合山组与第四系三水铝石铝土矿碎屑锆石年龄组合
    3.3 华北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铝土矿碎屑锆石年龄组合
4 讨论
    4.1 铝土矿沉积中碎屑锆石年龄数据与物源信息可靠性评估
    4.2 铝土矿沉积中碎屑锆石对物源的指示作用及物源模式的建立
        4.2.1 华南贵州地区铝土矿沉积———板块内部原地—准原地物源实例
        4.2.2 华南广西地区铝土矿沉积———异地火山灰物源与次生风化中物源变化实例
        4.2.3 华北地区铝土矿沉积———板块边缘造山带异地物源实例
    4.3 中国铝土矿沉积中碎屑锆石记录对铝土矿床分类方案的启示
5 结论

(6)沉积型铝土矿的陆表淋滤成矿作用:兼论铝土矿床的成因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铝土矿成矿的基础问题
    2.1 红土和钙红土化作用
    2.2 沉积型铝土矿的成矿环境
        2.2.1 沉积型铝土沉积的基底古地貌和矿体形态
        2.2.2 沉积型铝土矿的矿石类型和剖面结构
        2.2.3 沉积型铝土矿的物源(原地还是异地?)
        2.2.4 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环境(水上还是水下?)
3 陆表淋滤成矿作用
4 铝土矿床的成因分类
    4.1 铝土矿床分类历史回顾
    4.2 建议的铝土矿床分类
5 结论

(7)矿产沉积学: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产沉积学的概念和属性
2 矿产沉积学的研究内容及实例
    2.1 沉积型铝土矿的陆表淋滤成矿作用(实例1)
    2.2 黔中震旦系陡山沱组磷矿的三阶段成矿作用(实例2)
    2.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事件耦合关系概述
        2.3.1 重大地质事件与华南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的耦合关系
        2.3.2 晚古生代冰期与中国石炭纪—二叠纪铝土矿的耦合关系
3 结论和建议

(8)黔北新民铝土矿中稀土富集地质特征及其富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方向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岩相古地理
        2.4.1 成矿时期前后岩相古地理
        2.4.2 成矿时期岩相古地理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含矿岩系
        3.2.2 矿体特征
        3.2.3 野外露头
第四章 岩石学特征
    4.1 韩家店群
    4.2 黄龙组
        4.2.1 岩石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4.2.2 岩石学垂向演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4.3 大竹园组
        4.3.1 半土-土状铝土矿
        4.3.2 致密块状铝土矿
        4.3.3 鲕豆状铝土矿
        4.3.4 碎屑状铝土矿
        4.3.5 绿泥石岩
        4.3.6 含铝及铝质粘土岩、铝土岩
    4.4 梁山组和栖霞组
第五章 稀土富集地质特征及其富集机制探讨
    5.1 物质来源
        5.1.1 铝的物质来源
        5.1.2 稀土的物质来源
    5.2 稀土分布规律与直接顶底板地质特征的耦合关系
    5.3 大竹园组岩石学特征与稀土富集关系探讨
        5.3.1 矿(岩)石组构与稀土富集关系探讨
        5.3.2 矿(岩)石类型与稀土富集关系探讨
        5.3.3 矿物(组合)与稀土富集关系探讨
    5.4 赋存状态
    5.5 沉积环境
        5.5.1 气候环境
        5.5.2 海陆环境
        5.5.3 氧化还原环境
        5.5.4 沉积环境与稀土富集的耦合关系
    5.6 小结
第六章 富稀土地质体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分析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新民铝土矿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单位:×10~(-6))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参与科研项目

(9)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前沿
    1.3 研究概况及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及地层综述
    2.1 区域地质演化
        2.1.1 全球构造背景
        2.1.2 华南演化历史
    2.2 地层对比和综述
第3章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单因子的选取及意义
        3.2.2 ARCGIS简介
        3.2.3 GPLATES简介
第4章 华南二叠纪古地理重建
    4.1 阿瑟尔期
    4.2 萨克马尔期
    4.3 亚丁斯克期
    4.4 空谷期
    4.5 罗德期
    4.6 沃德期
    4.7 卡匹敦期
    4.8 吴家坪期
    4.9 长兴期
第5章 全球框架下的华南古地理动态重建
    5.1 全球重建模型的选择
    5.2 原型原位重建
    5.3 小结
第6章 华南二叠系烃源岩展布规律研究
    6.1 烃源岩评价指标
    6.2 华南二叠系烃源岩类型
    6.3 各期烃源岩厚度分异
    6.4 基于牙形类色变指数的烃源岩成熟度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贵州省铝土矿矿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铝土矿矿床类型
    1.1 沉积型铝土矿
    1.2 堆积型铝土矿
2 贵州铝土矿床特征
    2.1 铝土矿分布特征
    2.2 铝土矿矿床特征
3 成因分析
4 讨论
5 结语

四、黔北下二迭统底部铝土矿的特征及成因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铝土岩系中伴生钪资源富集规律及富集机制初探[J]. 刘国栋,付勇,何伟,唐波,龙珍,杨颖,龙克树. 地质论评, 2021(04)
  • [2]贵州务正道地区高铝岩系锂的存在形式和富集机制[D]. 雷志远.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黔北铝土矿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J]. 崔滔,张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04)
  • [4]黔北旦坪铝土矿床含矿岩系伴生元素富集规律[J]. 李海兰,范宏鹏,张杰,张玉松,黄智龙. 矿物学报, 2021(Z1)
  • [5]中国铝土矿沉积中的碎屑锆石记录:对铝土矿物源模式与矿床分类的启示[J]. 余文超,杜远生,熊国林,周锦涛,庞大卫,邓旭升,翁申富,李沛刚. 古地理学报, 2020(05)
  • [6]沉积型铝土矿的陆表淋滤成矿作用:兼论铝土矿床的成因分类[J]. 杜远生,余文超. 古地理学报, 2020(05)
  • [7]矿产沉积学: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方向[J]. 杜远生,余文超,张亚冠. 古地理学报, 2020(04)
  • [8]黔北新民铝土矿中稀土富集地质特征及其富集机制研究[D]. 龙克树. 贵州大学, 2020(03)
  • [9]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D]. 侯章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贵州省铝土矿矿床特征分析[J]. 杨涛,黄波,张银峰,杨顺文.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0(01)

标签:;  ;  ;  ;  ;  

黔北下二叠统底部铝土矿床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