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国家技术专家曹宝成

记住国家技术专家曹宝成

一、记全国技术能手曹宝成(论文文献综述)

李旺[1](2020)在《人杰地灵:典型人物报道与区域形象关系研究 ——以《甘肃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为例(2009-2019)》文中研究说明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其塑造的典型人物具有树立社会价值观、教化大众的作用。区域中的“人”以及人所呈现的形象气质和精神面貌,都是影响公众对该区域形象认知和评判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2009年至2019年《甘肃日报》典型人物报道进行总体分析;对标近年甘肃政府公文中所体现出的甘肃区域建设发展目标,笔者总结出甘肃区域形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的媒介呈现,得出2009年至2019年《甘肃日报》的典型人物报道仍旧属于宣传范式主导下的典型人物报道。研究发现,典型人物报道是区域形象的载体和资源。宣传范式下的典型人物报道容易造成区域形象刻板化,传播范式下多元与个性化的典型人物报道有利于区域形象的塑造。根据以上结论,笔者就《甘肃日报》未来在典型人物报道工作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塑造区域形象进行讨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要塑造具有时代和区域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第二,要塑造兼顾平民化与个性化并存的普通人形象;第三,要深挖传统典型人物和新兴典型人物的资源,促进区域形象塑造。

周晓瑾[2](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李洁[3](2013)在《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职业资格与专业技能要求日益严格化,对人才的专业化、高水准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化”这一新新事物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法治的发展,调解员的职业化建设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调解员的职业化建设。人民调解制度是由我国独创,并具有“东方之花”美誉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它具有自治性、自愿性以及无偿性等特征,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地为我国人们所使用,对小纠纷的化解,大纠纷的阻止扩大起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不可忽视。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法治意识的不断强化,社会主义转型期的矛盾也前所未有的被激化,使得我国传统的人民调解员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这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实现人民调解员的职业化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加强人民调解员职业化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对于改善人民调解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和推进我国法治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人民调解的“自治”性质进行新的理解,使人民调解员的职业化建设与人民调解的自治性质相匹配,对破解人民调解制度现有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湘南某市人民调解制度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研究的理论,并加以总结。首先对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出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特征以及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大量的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制约我国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发展的问题,并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针对目前我国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内外(软硬支撑)两个不同方面阐述了我国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实现路径:一方面,要从完善人、财、制度的保障入手,一要把好人才管理关,二要把好经费支持关,三要从制度上积极保障人员与经费的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学界以及人民调解员自身的努力,加强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要把职业道德、职业标准以及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平时的工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调解员职业化。

霍连明[4](2010)在《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都离不开高技能型人才的支撑。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我国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呈现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严重短缺现象,已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高技能型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因此,研究企业高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建设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对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理,高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模型,以及知识动态均衡模型的研究,建立了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机制。文章主要取得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通过大样本案例研究和灰色关联分析,总结归纳了影响高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的9个影响因素,并分析了高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路径。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由高技能型人才的个体人力资本形成机理、组织资本对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七条路径依赖组成的高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机理模型。其中,个体人力资本形成是包括动作技能、知性技能和心智技能在内的技能基因的形成机理;组织资本对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组织的产品结构、人才素质结构、生产能力、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组织学习、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对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七条人力资本形成的依赖路径为分别是: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干中学、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技术进步、产业集群聚集以及人力资本流动。高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因素则是通过对人力资本形成过程和依赖路径的影响,来实现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的。(2)编制了高技能型人才能力词典,根据能力词典设计了能力调查问卷,并基于对北京市的9家企业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结构方程建模理论,构建了包含心智技能、知性技能、动作技能、人格特征和通用能力五个维度的高技能型人才能力模型,并分析了各维度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综合能力的关系。(3)借助博弈理论和微分方程建模理论,建立了叠加知识场的知识动态均衡模型,该模型是由知识显性化激励模型和知识外部化动态均衡模型两个分模型共同构成的。根据模型分析,提出了促进企业内知识流动和共享的激励策略(4)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和实际调研,本文以能力模型为基础,构建了高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建设机制,该机制是一个以高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评价为核心,将能力评价、能力培养、能力激发、能力使用和能力发展相结合的一体化联动机制。

彭闪闪[5](2007)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3年4月1日至14日,经中央批准,在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的主持下,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办,规模最大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以中央政府的名义举办此次活动,充分反映了新政权领导人对民间音乐舞蹈遗产及其传人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文化决策者继承传统,并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音乐舞蹈的决心。就此而言,这次会演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圆满完成了它提出的历史任务。然而,假若从20世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整体进程的角度重新审视、观察、分析、认识本次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即将之作为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专业音乐相互影响,以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接”这一链环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那么,它所包含的意义、它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音乐舞蹈事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则远远超过当时主办人的设想。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参加此次会演的民间音乐舞蹈家,绝大多数都已经是某个专业领域成就斐然、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师。他们在会演之后,相当一部分人被吸收到专业表演团体和专业艺术院校,正是这个民间表演主体部分成员的“大转移”,为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音乐舞蹈增添了异彩。本论文正是通过全面收集会演相关的史料文献、详细陈述会演过程及会演后人事变迁所呈现的结果,对这次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民间”的名义出现,最后又对主流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会演的历史文化背景、地位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借历史之“镜”,反观当前方兴未艾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政策的得失与优劣。

杨平治,王存善[6](2006)在《技能兴企 人才强国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6年大盘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本刊编辑部[7](2006)在《灰领,中国造 关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报告 一个字,缺》文中研究指明大量具有高超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实践一再证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延续企业生命的工程。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不仅是提高企业效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现在,当我们困惑于被称为"灰领"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同时,也为国家积极的政策推动而满怀兴奋与期待。

刘志海,郭长发[8](2006)在《中国玻璃工业“双套金刚钻”上的宝石——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曹宝成》文中研究表明25年前,当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之时,当中国建材工业全面发展之初《,中国建材》诞生了。几乎与此同时,22岁的曹宝成从部队复员,走进了建材行业,成为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的一员新兵。也许真的是巧合,在我们为《中国建材》25岁华诞庆贺之际,曹宝成于9月26日光荣地出席了全国中华技能大奖颁奖大会。建材工业的普通一兵走进了中国的最高殿堂——人民大会堂,他不仅是“双套金刚钻”耀华的骄傲,也是整个玻璃工业的骄傲,更是中国建材行业所有员工的骄傲。

本刊记者[9](2006)在《张人为接见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文中认为

张宗辉[10](2003)在《吴邦国接见 许嘉璐 经叔平等领导参与接见并颁奖 劳动保障部隆重表彰 第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文中研究说明

二、记全国技术能手曹宝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记全国技术能手曹宝成(论文提纲范文)

(1)人杰地灵:典型人物报道与区域形象关系研究 ——以《甘肃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为例(200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典型人物报道相关研究综述
        (二)区域形象相关综述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第一章 《甘肃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总体分析
    一、《甘肃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概况描述
        (一)典型人物报道数量分布
        (二)典型人物报道版面分析
        (三)典型人物报道篇幅分析
        (四)典型人物报道稿件来源分析
        (五)典型人物报道消息来源分析
    二、《甘肃日报》典型人物形象概况描述
        (一)典型人物的基本类型
        (二)典型人物的性别构成
        (三)典型人物的民族构成
        (四)典型人物的年龄构成
        (五)典型人物的社会角色
        (六)典型人物的精神形象
    三、《甘肃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特点总结
        (一)典型人物报道业务层面
        (二)典型人物精神形象层面
第二章 《甘肃日报》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个案研究
    一、“敦煌女儿”樊锦诗
        (一)案例概述
        (二)具体分析
        (三)小结
    二、八步沙“六老汉”
        (一)案例概述
        (二)具体分析
        (三)小结
    三、“人民好县长”柴生芳
        (一)案例概述
        (二)具体分析
        (三)小结
    四、《甘肃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业务的优点与不足
        (一)《甘肃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的优点
        (二)《甘肃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的不足
第三章 人杰,地灵:典型人物报道与区域形象关系讨论——以甘肃为例
    一、典型人物报道与区域形象塑造的理论关系
        (一)典型人物报道是区域形象的载体和区域形象塑造的资源
        (二)传统宣传范式下的典型人物报道易形成区域形象刻板化
        (三)典型人物报道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有利于区域形象的塑造
    二、甘肃典型人物报道中的区域形象
        (一)政治形象——政治生态和谐,人民拥护政府,政府服务人民
        (二)经济形象——经济条件落后,“苦甲天下”的标签尚未摘除
        (三)文化形象——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形象单薄,文化自信存疑
        (四)社会形象——基础设施薄弱,注重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保障
        (五)生态形象——重视生态环保,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逐渐改善
    三、基于区域形象塑造的典型人物报道改进建议
        (一)塑造具有时代和区域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
        (二)要塑造兼顾平民化与个性化的普通人形象
        (三)深挖典型人物的资源促进区域形象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1章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概述
    1.1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概念
        1.1.1 职业的概念
        1.1.2 职业化的概念
        1.1.3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
    1.2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特征
        1.2.1 技能专业化
        1.2.2 分工细致化
        1.2.3 制度系统化
        1.2.4 模式规范化
    1.3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意义
        1.3.1 有助于建立民众对人民调解员的信任
        1.3.2 有利于提高基层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
        1.3.3 有利于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
        1.3.4 有利于提高我国法治建设的水平
第2章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2.1 职业化是人民调解的现实需求
        2.1.1 社会转型期矛盾冲突尖锐化、矛盾类型多样化
        2.1.2 中国传统“息讼”与“和”文化的影响
        2.1.3 全球一体化的新要求
    2.2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及社会可行性
        2.2.1 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2.2.2 更大程度的缓解诉讼压力以及信访压力
        2.2.3 有利于根除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3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具有组织可行性
        2.3.1 已存在相对完整的一套组织机构
        2.3.2 已存在一大批调解员和调解能手
第3章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现状和反思——以湘南某市为例
    3.1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现状
        3.1.1 缺“人”管事
        3.1.2 缺“钱”办事
        3.1.3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3.2 现状产生的原因
        3.2.1 先天不足
        3.2.2 现实因素
第4章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实现路径
    4.1 实现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硬性支撑
        4.1.1 人民调解员独立性保障
        4.1.2 经费保障
        4.1.3 制度保障
    4.2 实现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软性支撑
        4.2.1 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4.2.2 职业化精神的培养
        4.2.3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习惯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4)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科学问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科学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技能的研究现状
        1.2.2 高技能型人才的研究现状
        1.2.3 相关理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技能
        1.4.2 高技能型人才
        1.4.3 能力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1.7.1 论文结构
        1.7.2 主要工作量
2 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理
    2.1 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异质性
        2.1.1 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异质性
        2.1.2 高技能型人力资本与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差异性
        2.1.3 各类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异质性
    2.2 高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因素
        2.2.1 研究设计与样本采集
        2.2.2 高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2.2.3 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分析
    2.3 高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路径
        2.3.1 职业教育
        2.3.2 在职培训
        2.3.3 “干中学”
        2.3.4 技术进步
        2.3.5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2.3.6 人力资本流动
    2.4 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理
        2.4.1 技能的形成机理
        2.4.2 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高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模型
    3.1 高技能型人才能力词典的编制
        3.1.1 高技能型人才各项能力的定义
        3.1.2 高技能型人才各项能力的行为描述
    3.2 技能人才问卷量表的编制
        3.2.1 技能人才问卷设计
        3.2.2 预试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2.3 预试问卷量表修改
    3.3 能力模型的构建
        3.3.1 能力模型的概念模型
        3.3.2 高技能型人才能力统计变量与构成变量的关系假设
    3.4 正式问卷数据处理
        3.4.1 样本数据采集和生成
        3.4.2 正式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3.5 能力模型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5.1 结构方程模型生成
        3.5.2 结构方程模型识别
        3.5.3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
        3.5.4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3.6 本章小结
4 知识动态均衡模型
    4.1 个体-组织-跨组织的叠加知识场
        4.1.1 叠加知识场的内涵
        4.1.2 叠加知识场的特性
    4.2 基于叠加知识场的知识动态均衡模型
        4.2.1 知识显性化激励模型
        4.2.2 知识外部化动态均衡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高技能型人才能力机制建设
    5.1 能力评价机制
        5.1.1 能力评价机制设计
        5.1.2 能力评价机制指标体系
        5.1.3 能力动态评价机制运行
    5.2 能力培育机制
        5.2.1 能力培育机制设计
        5.2.2 能力培育开发
        5.2.3 能力培育运作
        5.2.4 能力培育评估
    5.3 能力激发机制
        5.3.1 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5.3.2 高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需求关系分析
        5.3.3 能力激发机制设计
    5.4 能力使用机制
        5.4.1 基于能力模型的能力使用
        5.4.2 能力使用机制设计
    5.5 能力发展机制
        5.5.1 基于人力资本形成机理的能力发展
        5.5.2 能力发展机制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研究方向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动机
    二.选题的价值和当代意义
    三.前人所做的研究
    四.我所做的工作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 会演的历史背景
    一. 中国政治文化体制上的历史性转变
    二. 充分展示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第二部分 会演概览
    一. 会演前的准备
        (一) 文化部派工作调查组分别到全国各地考察
        (二) 中央文化部决定先举行各地会演
    二. 各地方会演的部分情况
        (一) 民间音乐舞蹈异彩纷呈
        (二) 一些地方文化主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 观摩考察最终为文化部举办会演提供了依据
    三. 进京会演
        (一) 会演在京开幕
        (二) 会演完满结束
第三部分 会演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一. 会演产生的影响
        (一) 社会媒体的关注
        (二) 会演对音乐工作者的影响
        (三) 会演对民间艺人的影响
        (四) 会演对学术界的影响
        (五) 会演对文化主管部门的影响
        (六) 会演对群众的影响
    二. 会演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转接”
        (二) 会演带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新发展
    一. 历史的见证
        (一) 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文化保护”
        (二) “文革”带来的文化“断层”
    二. 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拉开了帷幕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未来的路还很长
第五部分 结语
    一. 会演的历史地位
    二. 会演直接产生的三个重要成果
    三. 会演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四个重大贡献
        (一) 民间文艺复兴运动
        (二) 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性
        (三) 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评介潮
        (四) 民间艺术成为专业音乐舞蹈艺术的学习与创作源泉
    四. 会演对于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图片
附录
    一. 论文人物专访
    二. 会演前各地调演的部分情况
    三. 会演演出时间与节目品种
    四. 各区部分艺人介绍(以会演的时间为准)
    五. 会演节目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技能兴企 人才强国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6年大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年度职业培训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大事件
    之一: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之二: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
    之三:解读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相关链接: (一)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十一五”劳动保障事业新发展
    相关链接: (二)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通知
年度关于职业培训与高技能人才建设点击率最高的词
    之一:高技能人才
    相关链接: (一) 顾秀莲副委员长视察中国职协
    之二:校企合作
    典型案例
年度关于职业培训与高技能人才建设值得关注的工作
    之一:企业培训师
    相关链接:北京铁路局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
    之二:企业班组长培训
    相关链接: (一) “班组长岗位培训二十周年座谈会”
    相关链接: (二) 企业班组长培训基地落户天津石化

(8)中国玻璃工业“双套金刚钻”上的宝石——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曹宝成(论文提纲范文)

天行健 成长为玻璃熔化专家
自强不息 造就产业工人楷模
不断创新 挑战国际先进技术

四、记全国技术能手曹宝成(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杰地灵:典型人物报道与区域形象关系研究 ——以《甘肃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为例(2009-2019)[D]. 李旺. 兰州大学, 2020(01)
  •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3]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研究[D]. 李洁. 湘潭大学, 2013(04)
  • [4]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 霍连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5]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调查与研究[D]. 彭闪闪.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06)
  • [6]技能兴企 人才强国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6年大盘点[J]. 杨平治,王存善. 中国培训, 2006(12)
  • [7]灰领,中国造 关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报告 一个字,缺[J]. 本刊编辑部. 职业技术教育, 2006(36)
  • [8]中国玻璃工业“双套金刚钻”上的宝石——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曹宝成[J]. 刘志海,郭长发. 中国建材, 2006(10)
  • [9]张人为接见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J]. 本刊记者. 中国建材, 2006(10)
  • [10]吴邦国接见 许嘉璐 经叔平等领导参与接见并颁奖 劳动保障部隆重表彰 第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J]. 张宗辉. 中国培训, 2003(01)

标签:;  ;  ;  ;  ;  

记住国家技术专家曹宝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