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的打标技术

浣熊的打标技术

一、花面狸的标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吴吉芬[1](2021)在《红河县咪竜村哈尼族丧葬习俗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尼族是山地梯田稻作的民族,在传统生产、生活中显现了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动物崇拜、鬼神崇拜的文化现象,在这些崇拜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的习俗。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县咪竜村为田野点,以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在扎实的田野上,深入咪竜村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咪竜村丧葬习俗历史悠远,关于丧葬习俗的神话和传说极多,丧葬习俗的过程隆重而繁杂,丧葬仪式呈现的文化元素极其丰富,各个元素又有各自的文化蕴意,其中丧葬仪式过程中“贝玛”口头传统文化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笔者在文中,透过咪竜村丧葬仪式的过程和丧葬中“贝玛”语言及内涵来探析咪竜村丧葬仪式所呈现的崇拜文化内涵,通过咪竜村丧葬习俗中的死亡蕴意,探讨咪竜村保留传统丧葬习俗的驱动力。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简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意义及目的,其次说明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文献梳理,最后对田野调查经过的记录。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一章,本章通过对田野调查情况的介绍,再通过对咪竜村传统丧葬习俗的概述来探讨咪竜村哈尼族传统丧葬习俗的丧葬类别、丧葬等级、丧葬方式、丧葬时的神话古歌。第二章通过对“贝玛”口头传统语言分为古歌、家谱、指路歌的梳理,来分析丧葬仪式中“贝玛”口头传统的文化内涵。第三章主要从咪竜村丧葬的死前预设仪式、初丧仪式、入殓仪式、停灵期间仪式、出殡与葬后仪式来记录丧葬仪式过程。第四章以哈尼族灵魂不灭观、鬼魂观、神灵观三种观念来进行鬼、魂、神的空间对话,再以咪竜村哈尼族的祖先崇拜、咪竜村丧葬习俗的死亡蕴意,共同来说明咪竜村在丧葬习俗中呈现哈尼族的文化内涵。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第五章,主要从族群认同的功能、秉承孝道的功能、整合社会关系的功能来分析咪竜村丧葬习俗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功能。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这部分总结论文想要呈现的主要内容、观念和研究宗旨,以及论文作为个案研究的价值意义,同时说明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王迪,张丹,熊梦吟,卜红亮,王大军,姚蒙,李晟,王戎疆[2](2021)在《果子狸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采自四川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的一份果子狸(Pagumalarvata)组织样品为实验材料,通过FIASCO法构建微卫星文库,对250个单克隆进行测序分析,获得147条含微卫星序列的片段,微卫星单元重复次数大于10的序列共有42条。据此设计引物42对,进一步使用21份果子狸样品检测这些引物的扩增能力和扩增序列多态性,最终得到5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同时,对已发表的13个果子狸微卫星位点进行检测,发现其中5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对这10个位点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具有较高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为2~11,观测杂合度为0.286~0.737,期望杂合度为0.358~0.906);PID和PID-sib值表明,在约109个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或104个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中,可能发现一对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由于果子狸野外局域种群规模远低于这个量级,这10个微卫星位点可用于果子狸的个体识别。

刘洁,冉江洪,岳先涛,毛夜明,马晓龙,张尧[3](2020)在《基于红外相机监测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文中指出兽类监测可以了解兽类资源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兽类类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资源及其变化,2013年3月—2018年3月在保护区及周边布设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 777 d,共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1 179张,鉴定出兽类物种4目12科18种,其中食肉目Carnivora种类最多(12种),占66.67%,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6种。观测期间相对丰富度排名前5的物种为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花面狸Paguma larva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鼬Mustela sibirica和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但每年相对丰富度最高的物种不同。每年动物拍摄率差异不大,说明保护区及周边兽类群落相对稳定。虽然缺乏大型食肉动物,但有6种相对丰富度较高的中型食肉动物(赤狐Vulpes vulpes、大灵猫Viverra zibetha、黄喉貂、豹猫、黄鼬和黄腹鼬Mustela kathiah)。此外,物种数量、物种拍摄率和人类干扰在保护区内外存在差异,保护区内的干扰相对较少,物种丰富,尤其针阔混交林生境中兽类物种最为丰富,保护区的多年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付鑫[4](2020)在《贵州3处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野生动物监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红外相机陷阱技术(Camera-trapping using Infrared Cameras)已经广泛运用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相关调查研究,成为陆栖哺乳动物和地栖鸟类监测的成熟手段。为更加翔实地了解习水、宽阔水和梵净山3处分别处于贵州北部和东北部,代表丹霞地貌、喀斯特台原地貌和常态地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现状,并尝试探索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差异下的鸟兽多样性差异,以期为揭示贵州高原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提供参考,本文利用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2018年4月至2018年7月和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时间内,分别在习水、梵净山、宽阔水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布设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对3处保护区的鸟兽物种组成、相对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日活动节律等进行比较,以探讨群落多样性差异及其特征。与此同时,本文还充分利用习水保护区对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获取的监测数据,对红外相机监测中大型兽类的个体识别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期间,习水保护区共监测到鸟类3目11科29种,兽类4目9科19种,其中包括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等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宽阔水保护区共记录兽类4目8科13种和鸟类3目7科14种,包括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2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和红腹角雉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梵净山保护区共得到兽类4目11科21种,鸟类3目8科22种,包括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和白颈长尾雉2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8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处保护区的鸟兽群落相似性比较表明,宽阔水保护区与梵净山保护区在鸟类和兽类群落相似性程度上均为最高;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要优于保护区外,在保护区内部,功能分区等级高的区域鸟兽多样性更好。习水保护区和梵净山保护区的鸟兽多样性水平优于宽阔水保护区。在科属多样性水平上,梵净山保护区兽类科属多样性较高,尤其在属的水平上更加突出;习水保护区兽类物种在科水平上的分化多样性略高,宽阔水的兽类则科属分化多样性程度最低,习水保护区鸟类物种在科、属多样性水平上较高。在3处自然保护区的5种植被类型中,鸟类均匀度指数只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存在显着差异(P=0.010<0.05),兽类均匀度指数只在常绿阔叶林中显着差异(P=0.041<0.05),兽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在针阔叶混交林(P=0.010<0.05)和竹林(P=0.045<0.05)中存在显着差异,而鸟类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因植被类型不同而表现出显着差异。在3处自然保护区的3个海拔梯度范围里,兽类均匀度指(P=0.049<0.05)和兽类物种多样性指数(P=0.045<0.05)在500-900m的范围中存在显着差异。900-1300m范围内,只有兽类物种多样性指数(P=0.032<0.05)和鸟兽物种多样性指数(P=0.46<0.05)存在显着差异。1300-1700m范围中,3保护区只有鸟类均匀度指数(P=0.019<0.05)和兽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明显差异(P=0.042<0.05)。3、日活动节律方面,3保护区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日活动节律在10:00-18:00活动频繁,但活动高峰互有不同,整体上都没有表现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习水与梵净山=0.671,P习水与宽阔水=0.932,P宽阔水与梵净山=0.887);但3保护区红腹锦鸡的活动节律在春季和夏季均达到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小麂(Muntiacus reevesi)在3保护区的日活动节律方面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习水与梵净山=0.843,P习水与宽阔水=0.843,P宽阔水与梵净山=0.887),均出现两次活动峰值(8:00-12:00和18:00-20:00),但夏季活动高峰较春季有所提前且在春季和夏季均呈现显着或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习水保护区=0.004<0.05;P梵净山保护区=0.000<0.01;P宽阔水保护区=0.000<0.01),说明小麂的日活动节律在3保护区的春夏两季存在巨大差异。4、基于红外相机对珍稀动物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监测数据,利用部位、姿态等特征并结合红外相机照片信息,对其进行个体识别探索,估测识别出监测种群中至少有成年熊个体10只,亚成体黑熊1只,幼体2只。结果表明,仅使用30min设定标准的结果可能会与实际情况造成2.67-3倍的偏差,单纯依靠现行时间标准确定的独立照片数可能会高估大型兽类动物数量。应利用个体识别方法来辅助确定动物种群,避免造成种群数量计算过大偏差。

牛涛[5](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词语为研究对象,对词典中收录的6281条三音节词语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并建立三音节词语语料库。通过对三音节词语的全面分析,能够对三音节词语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现汉》(第7版)中共收录6281条三音节词语,不包括词典后附的字母词。三音节词语以三个语素构成为主,有5672个,占总数90.3%,两个语素构成的有488个,占总数7.77%,一个语素构成的有121个,占总数1.93%。在三音节词语的语法属性中,主要以名词为主,共有4931个,占总数78.52%,依次是形容词和动词,其它词类数量较少,还包含了未标注词类681个,占总数10.84%。三音节词语按语素构成数量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117个,占总数1.86%;合成词中又以复合词为主,其中以定中结构为主,约占总数70.55%,其次是述宾结构,约占总数9.65%,还有状中、述补、主谓和联合结构。合成词中的附加式又可分为前附加和后附加,附加式共有486个,约占总数7.74%后附加式共有370个占5.89%,前附加式共有116个,占1.85%。三音节词语的来源丰富,有来自方言、外来词、口语、新词新语和书面语。三音节词语产生的方法主要有语音造词法、修辞造词法、缩略造词法和附加造词法。语音造词法包括了摹声和音译,语音造词法产生的三音节词语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外来词语的音译形式。修辞造词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和仿词造词法四种方式,其中比喻造词法又包括了全喻式、前喻式和后喻式,夸张造词法又包括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仿词造词法包括了仿前式、仿中式和仿后式。三音节词语的结构内部是分层的,由最内层和最外层构成。在考察三音节词语语义结构情况时主要以最外层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为主。三音节词语的语义结构关系以定中式为主,根据组成成分的词性把定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N+X、V+X和A+X三种类型,状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Adj+V、Adv+V和N+V/Adj三种,述宾式、述补式、主谓式和联合式分别根据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在三音节词语结构的语义关系中以定中式为主。定中式三音节词语的音节组配方式根据单双音节的不同组配有1+2式和2+1式。充当修饰语的词类不同所选择的音节组配方式也不同,名词、动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2+1式的音节组配,1+2式相比2+1式数量少;而形容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1+2式为主,2+1式少于1+2式。在名词、动词作定语时2+1式是无标记组合,1+2式有标记组合;而形容词作定语时1+2式无标记组合,2+1式是有标记组合。定中结构中充当定语词类不同出现了音节搭配不对称的“颠倒标记”现象。背后的理据是基于“松紧象似”在定中结构的“句法——语义——语音”三个范畴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关联标记模式”,音节组配与词类选择反应的不对称性是由于“松紧象似”原则在以上的三个范畴之间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还是修饰语和中心语语义上的松紧,定语反映中心语的本质属性,越靠近中心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反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语义联系不紧密,结构之间较松散。

段晓敏[6](2020)在《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鸟兽多样性及活动节律的研究 ——以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驮逐片区为例》文中认为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崇左县动物保护站和扶绥动物保护站合并而成,并在2010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在保护区成立以后,未曾对其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为掌握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资源现状,我们在保护区驮逐片区布设60个红外相机调查位点,于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开展了20个月的连续监测。本次研究结果深入了解了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多样性,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本次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相机捕获日和物种数的稀疏化曲线来看,在为期22756个捕获日中,大约5000个捕获日时兽类物种数不再变化,而鸟类物种数始终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分析表明,此次调查研究的兽类取样较为充分,而鸟类仍需增加采样量。2.本次研究共监测到了17种兽类和36种鸟类,包括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熊猴(Macaca assamensis)两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猕猴(Macaca mulatta)、原鸡(Gallus gall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蓝背八色鸫(Pitta soror)、仙八色鸫(Pitta nympha)、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蛇雕(Spilornis cheela)、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和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兽类和9种鸟类)。相对多度居于前五位的兽类是: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鼬獾(Melogale moschata)、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和野猪(Sus scrofa);相对多度居于前五位的鸟类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蓝背八色鸫(Pitta soror)、褐胸山鹧鸪(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和黑冠鳽(Gorsachius melanolophus)。3.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区域中核心区拍摄到的物种数量最多,实验区最少。三个区域中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拍摄率均无显着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崇左保护区生态系统较为完整,能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充足的食物。4.本次研究中,不同季节监测到的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保护区内不同季节内监测到的兽类和鸟类的种类存在一定差异。这体现了同域分布的物种在不同季节通过改变活动时间和空间来获取更多食物和水源的策略。5.白鹇、紫啸鸫、赤腹松鼠和野猪都是昼行性动物,有晨昏两个活动高峰。但是这四种动物在不同区域内的日活动节律有所差异。鼬獾为夜行性动物,且在不同区域内的日活动节律无明显差异。不同动物的活动节律会因为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主要原因是为了旱季躲避高温并且延长活动时间进行食物的获取和存储。6.本次研究中,鸟兽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兽类偏好于常绿阔叶林,而鸟类更偏好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赤腹松鼠、白鹇和鼬獾对生境的选择没有差异性。

房以好[7](2020)在《基于红外相机初探地面与林冠鸟兽多样性差异及志奔山西黑冠长臂猿种群分布》文中认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红外相机技术作为新兴手段在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中日趋普及,逐渐成为监测生物多样性动态的重要手段。以往红外相机监测方法都局限于地面,对林冠层的关注和监测较少,很可能影响人们对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多样性的了解。中国滇西北的三江并流区域是全世界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针对碧罗雪山山脉的生物多样性系统研究却尚未起步,也未建立自然保护区。志奔山位于三江并流区域中碧罗雪山山脉南缘,历史上在保山市瓦窑镇至怒江州六库镇的志奔山区域有过长臂猿记录,但由于缺乏相应调查,对于该区域的长臂猿物种分类和种群分布范围一直存在争议。因此本文(1)利用红外相机开展林冠层和地面层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并比较结果差异。(2)基于访查结果,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通过红外相机、鸣声监测和样线法对志奔山区域发现的长臂猿新种群开展深入的种群分布调查工作。研究结果如下:在针对林冠层与地面层的研究中,20台相机累计拍摄2,319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拍摄24种鸟类,20种非鼠形啮齿类兽类;其中有15种动物仅拍摄于林冠层,而有16种动物仅拍摄于地面,13种动物拍摄于林冠层和地面层,林冠层和地面物种相似度仅为29.54%。结果表明,红外相机监测的不同林层间物种组成存在显着差异,对林冠层与地面层监测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对西黑冠长臂猿的调查中,2016年10月30日听到短暂鸣叫;2016年7月5日拍摄到雄性个体1只,2017年2月1日和2月8日分别拍摄到雌性个体1只,确定为滇西亚种。志奔山为西黑冠长臂猿历史分布区,历史上存在6至7个种群,目前可能仅存在2-3群,数量不足20只。这一新种群的发现,将西黑冠长臂猿的分布区直线距离往北推移了约100公里,将滇西亚种的分布区北移了约150公里,成为已知的西黑冠长臂猿最北分布点。从2016年1月到2019年3月,通过红外相机技术为主要手段,样线调查、社区访查相结合的方法在碧罗雪山南段(N25.41°-26.22°,E98.87°-99.34°)进行鸟兽资源调查。在碧罗雪山南段调查到鸟兽物种176种,其中鸟类139种,兽类37种,国家Ⅰ级保护物种5种,国家II级保护物种25种。结论:1)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空间复杂,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多样的空间生态位,是维持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为全面掌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的多样性,需要在监测规范中明细红外相机监测中兼顾不同林层的要求。2)志奔山区域现存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种群数量非常小,分布范围极其狭窄,面临灭绝的风险。3)作为非保护区的碧罗雪山亦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分布有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应该在碧罗雪山南段开展更细致的以长臂猿为代表的灵长类资源调查,同时在该区域快速形成跨区域联合保护机构,设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小区,在国家自然保护地改革的契机下,将碧罗雪山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并迅速开展更加系统的本地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对该区域的濒危物种进行有效的保护。

李斐然,王永奇[8](2020)在《花面狸养殖场日常管理及技术操作》文中研究说明花面狸属杂食性经济类小型动物,人工圈养种群发展较快、经济价值较高、技术成熟度高。主要依据多年来从事花面狸研究及积累的实践经验,总结、凝练了花面狸养殖场在群体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日常管理及技术操作涵盖的内容、要点和注意事项,并编制了群体数量变化、谱系档案记录、繁殖记录、疾病记录及调拨记录等,旨在为花面狸养殖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以便简便、快速的掌握养殖场经营利用状况和生产中的问题,科学规范的进行花面狸养殖、提高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参考。

王娇娇[9](2019)在《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的相机布设方法初探 ——以贵州高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野外研究的诸多方面,但在相机方法论的研究上还较少,对于不同抽样方法、不同的红外相机安装环境是否会对监测结果造成差异,在此方面尚未进行过研究。本次研究旨在:1)以区域物种多样性调查为目的,在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比较两种不同抽样方法间的差异,探讨在贵州高原最优化的红外相机抽样方法;2)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坡岗自然保护区,在连续抽样布设红外相机的方法下,对相机安装位点的环境参数因子与相机拍摄率及拍摄物种数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以期找到对红外相机观测结果造成直接影响的因子,从而分析出最适的红外相机安装环境。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对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坡岗自然保护区内兽类物种进行红外相机监测,每个片区布设40台红外相机;结合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宽阔水保护区的前期监测数据对红外相机布设方案进行探讨,结果如下:1、两种抽样方法在宽阔水保护区的监测结果具有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在相机台数低于30台时,物种数在两种取样方式上有显着的差异(P<0.05),在调查区域物种多样性时,使用连续抽样能更好地监测到所有物种;在不同食性兽类种群中也有差异,对于植食性物种在10台时,T检验的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377);在20台、30台、40台时,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具有差异,使用随机取样的效果更好(P<0.01),对于肉食性物种,10台、20台、30台、40台时,T检验结果都显示为用连续取样的效果更好(P<0.01),杂食性动物在两种方式上没有差异(P>0.05)。2、对7个环境因子的具体等级参数进行分析,检验显示:不同海拔梯度对三个保护区的相机拍摄的物种数、总体拍摄率都有显着影响(P<0.05)。宽阔水保护区在坡向、坡位、距居民区距离、距水源地距离上,红外相机总体拍摄率差异显着(P<0.05),宽阔水保护区在坡向、坡度、坡位、干扰强度、距水源地距离上,红外相机拍摄的物种数差异显着(P<0.05);梵净山保护区在坡位、植被密度、干扰强度上,红外相机总体拍摄率差异显着(P<0.05),梵净山保护区在坡向、坡度、干扰强度上,红外相机拍摄的物种数差异显着(P<0.05);坡岗保护区在坡向、坡度、坡位上,红外相机总体拍摄率差异显着(P<0.05),坡岗保护区在坡向上,红外相机拍摄的物种数差异显着(P<0.05);三个保护区的其它具体参数在不同等级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个保护区的红外相机相机监测结果大致呈现出,在中度海拔段、阴坡和半阴坡、中坡位、坡度小、植被密度较稀疏、干扰较弱、距水源地距离较远的区域,红外相机监测效果更好。根据以上两部分研究的结果,对贵州红外相机野外布设提出以下参考建议:以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为研究目的的红外相机监测中,在红外相机野外布设方案的制定,选择安装区域时应先结合保护区海拔数据及人为活动情况,在保护区中度海拔段,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进行公里网格连续取样的方式选择红外相机安装位点,实际安装时在尽可能靠近理论位点的附近选择将相机安装在阴坡,坡度较小,中坡位、距水源地距离大于100m,视野较开阔的林下,就能够获得较好的监测效果。

张嘉丽[10](2019)在《中国古代猫谱、虎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植物谱录是记录动植物形态、习性、养育技术的一类书籍,按古籍的四部分类法,分在“子部·谱录类”。中国动植物谱录在发展的历史上,经过两次高峰期,一个是在宋代,一个在明代。相对植物专谱而言,动物专谱在总量上和种类上显得相对较少,有蟹谱、蚕谱、鸡谱、鹌鹑谱、蟋蟀谱、金鱼谱、鸽谱、猫谱、虎谱等。所记的多数都是宠物内容,以品种与养护技术为主,外加相关典故与习俗。其中,猫谱、虎谱记的是猫科动物。该类着作在明清两代集中出现、文献保留较全。中国现存猫谱共四部,均出自养猫爱猫的文人雅士之笔。谱中记有猫品种优劣的评判标准、中外家猫品种、驯养与医病方法、关于猫的诗词、涉猫典故等。其中的猫品种优劣的评判标准、品种、驯养与医病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用价值。书中所记的植物药,人畜无害,对饲养业来说可供参考。而猫的诗词及涉猫典故内容则为研究中国猫文化及民俗提供了一定的史料价值。现存虎谱共三部,谱中记有虎的形态、习性,虎捕猎、捕虎及驯虎的技术,还记录了多地出现虎患现象,以及各种人化虎、虎化人、人虎互化的典故,还收录了秦汉至清各种志怪、传奇、野史笔记小说等古籍中各种虎故事。虎谱中虎形态、习性以及捕虎、驯虎法具有科技史价值,而虎患的出现显示出当时生态环境状况,也值得研究。

二、花面狸的标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面狸的标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红河县咪竜村哈尼族丧葬习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及选题目的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三) 选题目的
    二、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贝玛
        (二) 丧葬习俗
    四、文献综述
        (一) 关于哈尼族丧葬习俗的研究
        (二) 关于哈尼族崇拜的研究
        (三) 关于哈尼族丧葬音乐、舞蹈的研究
        (四) 研究述评
    五、田野调查经过
第一章 田野点介绍和咪竜村传统丧葬习俗概况
    一、田野点情况
        (一) 咪竜村地名志
        (二) 咪竜村地理位置
        (三) 自然生态环境
        (四) 民族、语言及服饰
    二、咪竜村传统丧葬习俗概况
        (一) 丧葬类别
        (二) 丧葬等级
        (三) 入葬方式
        (四) 丧葬时的神话古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咪竜村丧葬的仪式专家及其贝玛口头传统
    一、咪竜村丧葬的仪式专家
    二、咪竜村哈尼族丧葬中贝玛的口头传统
        (一) 咪竜村哈尼族丧葬仪式中的古歌
        (二) 家谱
        (三) 殡葬祭词——指路经Galma Meiq Suqaq
    三、咪竜村丧葬仪式中贝玛口头传统的文化内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咪竜村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
    一、死前预设仪式
    二、初丧仪式
        (一) 接气
        (二) 报丧与择吉
        (三) 浴尸、穿寿衣
    三、入殓仪式
        (一) 棺材
        (二) “蛋卜”
    四、停灵期间仪式
        (一) 众人奔丧
        (二) “鋩鼓舞”与唢呐
        (三) 服饰与土布
        (四) 出嫁的女儿
    五、出殡与葬后仪式
        (一) 出殡仪式
        (二) 入葬仪式
        (三) 叫魂仪式
        (四) 特别的日子“忌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咪竜村哈尼族丧葬习俗呈现的文化内涵
    一、鬼、魂、神的空间对话
        (一) 灵魂不灭观
        (二) 鬼魂观
        (三) 神灵观
    二、咪竜村哈尼族的祖先崇拜
    三、丧葬习俗的死亡蕴意
        (一) “生”的回归
        (二) 灵魂世界的建构
        (三) 人生圆满的向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咪竜村丧葬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族群认同的功能
        (一) 祖先认同
        (二) 文化认同
    二、秉承孝道的功能
    三、整合社会关系的功能
        (一) 姻亲关系
        (二) 血缘关系
        (三) 地缘关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祖先故地Haqniq Aqpyuq Jol e Milhaoq
    附录2.砍大树Yonil Niq Albol Bolma Dev
    附录3.生与死Deivq Bei Sil Bei
    附录4.万物皆老Moq Lal
    附录5.人有一死Sil Lal
    附录6.指路经Galma Meiq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果子狸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DNA提取
    1.2 实验方法
        1.2.1 微卫星文库构建
        1.2.2 微卫星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1.2.3 数据统计
2 结果
3 讨论

(3)基于红外相机监测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红外相机布设方法
    2.2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保护区兽类及其分布情况
        3.1.1 兽类组成
        3.1.2 兽类分布
    3.2 兽类资源的年间变化
        3.2.1 物种数量与拍摄率变化
        3.2.2 优势物种变化
    3.3 保护区内外兽类资源的比较
4 讨论

(4)贵州3处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野生动物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时空格局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3 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评价
    1.4 贵州省3处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研究现状
    1.5 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地简介
    2.1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1 区位概况
        2.1.2 地貌及水文条件
        2.1.3 植被情况
        2.1.4 生物多样性研究
    2.2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1 区位概况
        2.2.2 地貌及水文条件
        2.2.3 植被情况
        2.2.4 生物多样性研究
    2.3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1 区位概况
        2.3.2 地貌及植被概况
        2.3.3 生物多样性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野外数据获取
        3.1.1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布设
        3.1.2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布设
        3.1.3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布设
    3.2 数据统计分析
        3.2.1 生物多样性指数
        3.2.2 活动节律与偏离程度分析
        3.2.3 差异性分析
        3.2.4 亚洲黑熊个体识别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结果
        4.1.1 取样统计
        4.1.2 监测物种组成情况
        4.1.3 不同植被类型中鸟兽物种多样性比较
        4.1.4 不同海拔梯度中鸟兽物种多样性比较
        4.1.5 习水保护区不同功能区鸟兽物种多样性比较
        4.1.6 主要物种日活动节律比较
        4.1.7 珍稀物种丰富度比较
    4.2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结果
        4.2.1 取样统计
        4.2.2 监测物种组成情况
        4.2.3 不同植被类型中鸟兽物种多样性比较
        4.2.4 不同海拔梯度中鸟兽物种多样性比较
        4.2.5 宽阔水保护区不同功能区鸟兽物种多样性比较
        4.2.6 动物活动日节律比较
        4.2.7 珍稀物种丰富度
    4.3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结果
        4.3.1 取样统计
        4.3.2 监测物种组成情况
        4.3.3 不同植被类型中鸟兽物种多样性比较
        4.3.4 不同海拔梯度中鸟兽物种多样性比较
        4.3.5 梵净山保护区不同功能区鸟兽物种多样性比较
        4.3.6 动物日活动节律比较
        4.3.7 珍稀物种丰度
    4.4 3处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物种差异性分析
        4.4.1 3处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到的物种相似性
        4.4.2 贵州省3处自然保护区相同植被类型中物种分布差异
        4.4.3 贵州省3处自然保护区相同海拔范围区段的物种分布差异
        4.4.4 拍摄率较高的代表物种日活动节律与季节性差异分析
    4.5 亚洲黑熊种群数量监测案例
        4.5.1 采用个体识别方法的结果
        4.5.2 利用个体识别与仅使用相机拍摄结果比对
5 结论与讨论
    5.1 3处保护区鸟兽物种组成差异及其分布特点
    5.2 3处自然保护区的鸟兽物种多样性差异
    5.3 3处保护区不同生境类型鸟兽多样性差异
    5.4 3处保护区主要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及季节差异
    5.5 大型动物的个体识别探讨
    5.6 红外相机工作中的问题
6 保护对策与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5)《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一节 三音节词语语素构成
    第二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层次
    第三节 三音节词语语法属性
    第四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关系
        一、2+1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二、1+2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五节 三音节词语来源考察
        一、三音节方言词
        二、三音节外来词
        三、三音节新词语
        四、其它
第二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构词法研究
    第一节 单纯词
        一、拟声词
        二、音译词
    第二节 复合词
        一、偏正式
        二、述宾式
        三、述补式
        四、主谓式
        五、联合式
        六、其它
    第三节 派生词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第三章 《现汉》(第7版)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研究
    第一节 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现象
        一、单双音节组配的现象
        二、N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三、A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四、V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第二节 韵律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辅重原则
        二、音节松紧
    第三节 词类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词类、词长与音节选择
        二、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规律
第四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造词法研究
    第一节 语音造词法
        一、摹声造词
        二、音译造词
    第二节 修辞造词法
        一、比喻造词
        二、借代造词
        三、夸张造词
        四、仿词造词
    第三节 缩略造词法
        一、缩合法
        二、节略法
        三、数字概括法
        四、造词理据
    第四节 附加造词法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三、生成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鸟兽多样性及活动节律的研究 ——以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驮逐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概况
        1.2.1 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
        1.2.2 物种种群数量评估
        1.2.3 动物行为研究
        1.2.4 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研究
        1.2.5 时空分布研究
        1.2.6 物种识别
        1.2.7 占域模型分析
        1.2.8 野生动物疾病监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地点概况
2.研究方法
    2.1 相机布设方法
    2.2 红外相机数据管理及分析
        2.2.1 数据管理
        2.2.2 数据分析
3.研究结果
    3.1 物种数稀疏化曲线
    3.2 监测结果
    3.3 鸟兽多样性情况
        3.3.1 兽类物种及相对多度情况
        3.3.2 鸟类物种及其相对多度情况
    3.4 核心区、缓冲区与实验区的比较
        3.4.1 不同区域监测情况
        3.4.2 不同区域的多样性指数以及拍摄率的差异
    3.5 不同季节的鸟兽物种数及多样性差异性比较
    3.6 日活动节律
        3.6.1 不同区域典型动物的日活动节律
        3.6.2 不同季节中典型动物的日活动节律
    3.7 不同生境选择与利用
        3.7.1 不同种群生境选择差异
        3.7.2 赤腹松鼠、白鹇和鼬獾的生境利用
4.讨论与小结
    4.1 与原有名录的对比
        4.1.1 兽类的差异
        4.1.2 鸟类的差异
    4.2 核心区、缓冲区与实验区的比较
    4.3 不同季节的鸟兽物种数及多样性差异比较分析
    4.4 日活动节律
        4.4.1 不同区域的日活动节律
        4.4.2 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
    4.5 不同生境选择与利用
    4.6 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基于红外相机初探地面与林冠鸟兽多样性差异及志奔山西黑冠长臂猿种群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1.1.1 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
        1.1.2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作用
    1.2 生物多样性调查的重要性
        1.2.1 监测技术的发展
        1.2.2 红外相机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
        1.2.3 红外相机在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空间研究现状
    1.3 碧罗雪山研究的必要性
        1.3.1 碧罗雪山研究现状
        1.3.2 志奔山区域黑长臂猿分类和分布尚存争议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域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区域气候及植被状况
    2.3 研究区域动物资源研究状况
3 研究方法
    3.1 红外相机调查法
        3.1.1 林冠层与地面层鸟兽差异红外相机布设方法
        3.1.2 红外相机的检查维护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长臂猿调查方法
        3.2.1 社区访查法
        3.2.2 鸣声监测
        3.2.3 红外相机调查
        3.2.4 样线调查法
    3.3 研究区域内鸟兽多样性调查
        3.3.1 相机布设方法
        3.3.2 常规样线调查法
4 结果
    4.1 林冠层和地面鸟兽多样性差异
        4.1.1 林冠层和地面鸟兽物种数差异
        4.1.2 不同林层红外相机照片有效率
        4.1.3 不同林层物种分布格局
    4.2 长臂猿分布调查
        4.2.1 社区访查结果
        4.2.2 长臂猿红外相机调查
        4.2.3 西黑冠长臂猿种群状况
    4.3 鸟类与哺乳动物多样性状况
5 讨论
    5.1 地面层与林冠层的监测差异分化
    5.2 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的分布研究
        5.2.1 长臂猿为例的资源调查
    5.3 碧罗雪山具有丰富的鸟兽多样性
        5.3.1 高生物多样性
        5.3.2 濒危物种资源状况
6 结论
    6.1 红外相机监测森林生态系统不能忽视林冠层
    6.2 志奔山是现生黑长臂猿分布最北端
    6.3 碧罗雪山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
7 保护管理建议
    7.1 林冠层监测方法建议
    7.2 长臂猿亟需大力保护
    7.3 应加强对碧罗雪山的保护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表1 碧罗雪山南段鸟类名录
附表2 碧罗雪山南段哺乳动物名录

(8)花面狸养殖场日常管理及技术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 花面狸养殖场管理
    1.1 生产计划
    1.2 制定技术操作规程
    1.3 档案资料建立与管理
    1.4 组织和教育工作
2 养殖技术操作措施
    2.1 环境安全技术要求
    2.2 疾病防控技术要求
    2.3 发情配种期技术要求
    2.4 产仔哺乳期技术要求
    2.5 饲料库房管理要求
    2.6 日常管理要求

(9)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的相机布设方法初探 ——以贵州高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野生动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保护区内连续抽样方法与随机抽样方法间的差异比较
    2.2 环境因子对红外相机监测结果的影响
3 保护区内连续抽样布设与随机抽样布设间的差异比较
    3.1 研究地概况
    3.2 研究方法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
    3.5 讨论
4 环境因子对红外相机监测结果的影响
    4.1 研究地概况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
    4.5 讨论
5 结论
    5.1 红外相机抽样方案的确定
    5.2 相机布设位点具体环境的确定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附图
野外工作照及说明

(10)中国古代猫谱、虎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中国古代的猫与虎
        1.2.1 猫进入人类活动中的原因及背景
        1.2.2 虎进入人类活动中的原因及背景
    1.3 前人研究成果
        1.3.1 猫谱、虎谱的研究状况
        1.3.2 中国古代猫、虎文化研究
2.中国古代的猫谱、虎谱及其作者小考
    2.1 猫谱作者小考
    2.2 虎谱作者小考
    2.3 猫谱及其版本简述
    2.4 虎谱及其版本简述
3.中国古代猫谱、虎谱中的科技史价值
    3.1 中国古代猫谱的科技史价值
        3.1.1 家猫外形及品种
        3.1.2 对家猫生活习性的认识
        3.1.3 猫谱中的驯养及治疗技术
        3.1.4 猫伤病的治疗
    3.2 中国古代虎谱的科技史价值
        3.2.1 对虎形态、生活习性的认识
        3.2.2 虎捕猎的行为特点
        3.2.3 捕虎、驯虎方法及其科学性
        3.2.4 虎骨治病的科学性
        3.2.5 猫谱、虎谱中的狮子
4.猫谱、虎谱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与民俗
    4.1 猫谱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与民俗
        4.1.1 猫谱中的诗词赏析
        4.1.2 猫谱中的典故赏识
    4.2 虎谱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与民俗
        4.2.1 虎谱中的典故赏识
5.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四、花面狸的标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河县咪竜村哈尼族丧葬习俗调查研究[D]. 吴吉芬. 大理大学, 2021(09)
  • [2]果子狸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特性分析[J]. 王迪,张丹,熊梦吟,卜红亮,王大军,姚蒙,李晟,王戎疆.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3]基于红外相机监测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J]. 刘洁,冉江洪,岳先涛,毛夜明,马晓龙,张尧. 四川动物, 2020(06)
  • [4]贵州3处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野生动物监测与分析[D]. 付鑫. 贵州大学, 2020(01)
  • [5]《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D]. 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鸟兽多样性及活动节律的研究 ——以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驮逐片区为例[D]. 段晓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红外相机初探地面与林冠鸟兽多样性差异及志奔山西黑冠长臂猿种群分布[D]. 房以好. 西南林业大学, 2020(01)
  • [8]花面狸养殖场日常管理及技术操作[J]. 李斐然,王永奇. 陕西农业科学, 2020(03)
  • [9]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的相机布设方法初探 ——以贵州高原为例[D]. 王娇娇. 贵州大学, 2019(05)
  • [10]中国古代猫谱、虎谱研究[D]. 张嘉丽.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浣熊的打标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