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

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

一、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潘博文,赵国强,祝铭,赵旭飞,陈刚[1](2022)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克氏针撬拨联合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及髓内针在儿童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提供一种微创、无辐射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6例桡骨颈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有无神经损伤、或骨骺早闭等。结果 16例手术时间(26±3.7)min,术中出血量(2±1.5)mL,术中透视2~6次,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8±0.5)个月。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3~8个月取出内固定,平均时间5.5个月,患儿均获得骨性愈合;参考Metaizeau评价标准,14例疗效为优,2例疗效为良,优良率100%。功能评定:15例为优,1例为良;优良率100%。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骨骺早闭;1例取出内固定后出现切口感染,门诊随访愈合良好。结论超声引导下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安全可靠;联合应用弹性髓内针可以避免桡骨近端骨骺的损伤。

李阳,谢康,袁毅,孙军[2](2021)在《造影下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低龄儿童Judet Ⅳ型桡骨颈骨折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肘关节造影下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后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方法在低龄儿童JudetⅣ型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安徽省儿童医院骨科2017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骨折患儿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年龄3岁3个月~6岁11个月,均为外伤后1周内儿童JudetⅣ型桡骨颈骨折。均住院后在全麻下进行手术,选用碘海醇造影剂1 mL,混合生理盐水按照1∶1比例,肘后方间隙注入肘关节,C臂透视下可见原不显影的骨折断端软骨及骨骺,经皮克氏针撬拨骨折断端复位,自桡骨远端逆行穿入弹性髓内钉固定骨折断端,术后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固定4周。结果本组29例患儿按Metaizeau的整复标准,其中优24例,良3例,可2例。本组29例患儿在门诊获得6~36个月的随访,参照Metaizeau疗效标准进行临床功能评定,优26例,良2例,可1例。本组患儿治疗优良率为96.5%,术后随访摄片未发现骨折再移位、桡骨小头坏死吸收等,所有患儿无骨折不愈合、骨化性肌炎、桡神经损伤、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肘关节造影在低龄儿童JudetⅣ型桡骨颈骨折治疗中可清晰地显示原不显影的骨折断端软骨及骨骺。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创伤小,弹性髓内钉内固定骨折牢固,此方法尤其是对于治疗低龄儿童JudetⅣ型桡骨颈骨折效果好,远期关节功能恢复佳。

何晓[3](2021)在《后孟氏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后孟氏骨折(BadoⅡ型)的损伤机制和特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从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西安市红会医院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5例后孟氏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7例,年龄18-60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高处坠落伤15例,摔伤6例,运动伤4例;骨折依据Jupiter分型,ⅡA型23例,ⅡB型15例,ⅡC型4例,ⅡD型3例。手术切口选择肘后正中入路30例(后正中组),肘后正中联合外侧入路15例(联合入路组);术后放置灌注冲洗联合VSD 23例(灌注引流组),仅放置引流管22例(单纯引流组)。对于ⅡA、ⅡB、ⅡD型骨折,尺骨骨折多为骨鹰嘴或近端骨折,对其固定使用鹰嘴锁定型解剖钢板或者联合克氏针、张力带进行固定,共41例;对于ⅡC型骨折,尺骨骨折为干性,采用直行锁定钢板对骨折端进行固定,共4例。35例患者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其中11例为R&MⅡ型骨折,使用袢钢板进行固定;24例为R&MⅢ型骨折,使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45例患者均有桡骨头骨折,使用埋头钉或微型钢板修复固定37例,包括MasonⅡ型15例,MasonⅢ型22例,行桡骨头置换8例,均为MasonⅢ型;36例患者外侧韧带复合体使用带线铆钉进行修复。收集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合并骨折情况、BMI、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肘关节活动度等)。在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数据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4.4±13.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2.8±1.7周。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121.7°±15.4°,前臂平均旋转活动度135.0°±17.6°。12例患者出现肘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其发生率为26.7%。MEPS平均得分88.3±15.2分,患者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为82.2%,其中优30例,良7例,可4例,差4例。后正中组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125.2°±23.9°,前臂平均旋转范围142.8°±23.6°,MEPS平均得分91.7±13.8分,肘关节功能评价,优23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联合入路组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109.7°±23.3°,前臂平均旋转范围124.7°±28.1°,MEPS平均得分81.7±16.2分,肘关节功能评价,优7例,良4例,可1例,差3例,优良率为73.3%。比较两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在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间两方面灌注引流组均大于单纯引流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灌注引流组术后引流量远、切口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单纯引流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灌注引流组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前臂平均旋转范围、MEPS平均得分、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均远优于单纯引流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孟氏骨折大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肘关节骨性与软组织结构均损伤严重,肘关节严重失稳。其骨性损伤特征包括,约77.8%的患者发生冠状突的骨折,且基底部的骨折(R&MⅢ型)可占68.6%;约80%的患者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需要进行修复重建;所有脱位的桡骨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折,以粉碎性多见。手术时选择肘后正中入路不仅能满足手术所需,且与联合入路相比时患者术后肘关节活动度、功能评价更优,临床疗效更好。术后给予持续灌注冲洗联合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不仅增加关节腔引流效果,促进伤口愈合,且更加有利于患者肘关节功能的最大程度恢复,临床疗效可观。

许萌[4](2021)在《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文献挖掘与整理,总结关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复位的方法;观察并分析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手工检索图书馆和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搜集中医骨伤相关文献与各流派书籍、医案等相关资料,总结并描述闭合复位的操作、功效及学术思想,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手法复位进行梳理与总结。(2)收集天津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月就诊并符合纳排标准的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法闭合复位组和手术组。手法闭合复位组(29例)采用旋转端挤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手术组(29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收集并整理二组伤肢治疗前、术后3天、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8周伤肢肱骨远端Baumann角及前倾角;收集二组术后8周肘关节活动情况并根据Flynn评分标准评价,收集并记录临床愈合时间。采用SPSS25.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石膏、夹板固定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便,在临床中易于推广。尺骨鹰嘴牵引固定需防止感染,较石膏、夹板固定步骤复杂,皮牵引在临床中极少使用。(2)(1)手术组较手法闭合复位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伤原因、患侧构成比)以及术前的各项观察指标(术前前倾角、Baumann角),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Baumann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术后8周时,闭合复位组矫正值与手术组矫正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倾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组内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检验,两组前倾角不满足球形对称条件(P<0.05),对自由度进行校正。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的方差分析结果F=6.896,P=0.001,有交互作用,说明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有区别。不同治疗方法的前倾角方差分析结果F=2.113,P=0.152,说明不同治疗方式不存在组间差别。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类似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不同时间前倾角两两比较,手法闭合复位组与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4)临床愈合时间:手术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5.56±2.21,手法闭合复位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3.28±2.05,手法闭合复位组低于手术组(P<0.05);(5)肘关节功能评分(Flynn评分):组间比较:术后8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畸形率:前倾角对比:术后8周时,手法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20.7%,手术组畸形率为17.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aumann角比较: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17.2%,手术组畸形率为3.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Gartland Ⅱ型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8周内,两种治疗方法对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前倾角、Baumann角均有矫正,8周时两种治疗方式的Baumann角、前倾角畸形率均较低,但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在临床愈合时间上优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张睿[5](2021)在《自体髂骨修复重建不可复位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体髂骨修复重建不可复位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出2016年6月—2019年6月至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与创伤科接受治疗的MasonⅢ型及Ⅳ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用自体髂骨修复重建桡骨头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第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拍摄X线片、改良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价量表、DASH上肢功能评价表等指标评估患者肘关节治疗后恢复程度。在每一次随访时,测量同一患者健侧肢体与患侧肢体肘关节活动度,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X线片显示25例经自体髂骨修复重建后的桡骨头达骨性愈合,骨性愈合率92.6%,愈合时间为10~14周,平均(11.35±1.15)周;2例出现骨折不愈合伴移植髂骨吸收。所有患者内固定器材稳固,没发现松脱及断折征象;肘关节稳定性达到正常范围,肘关节功能较术前恢复显着。在最后一次随访时依据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量表打分,分数显示:优21例,良3例,可2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为88.9%。术后DASH上肢功能分数平均为(15.36±5.33)分。术后1、3、6、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患侧肘关节屈伸、旋前及旋后的活动度与健侧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的结果显示:肘关节屈伸、旋前活动度患侧与健侧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患侧与健侧的肘关节旋后活动度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 论]自体髂骨修复重建桡骨头术治疗不可复位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在短期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若移植骨块能够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就可以起到减轻患者肘部疼痛、改善患者肘关节功能、维持肘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同时能够保留肘关节结构的完整,避免了假体翻修等二次手术的问题,值得临床推广。但是本研究所涉及病例数量较少,随访时间短,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于晓飞[6](2021)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交通事故、建筑事故以及运动性损伤等高能量导致的桡骨远端骨折呈明显增加趋势。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和急诊科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通常指距离桡腕关节3厘米内的骨折,特别好发于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这类人群桡骨远端的骨脆性增加,摔倒引起的桡骨远端骨折多呈现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目前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针对稳定性的关节外骨折,具有创伤小和经济性等优势,复位后固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石膏、小夹板和高分子热塑性材料固定。但是手法复位容易发生骨折对位、对线不良,骨折部位发生软组织损伤,远期导致骨折畸形愈合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同时保守治疗一般恢复周期较长,且长期的外固定会限制手腕部的活动而不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根据骨折部位的肿胀及消肿情况即使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松弛会导致固定作用下降而固定过紧则容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腕管综合征及皮肤压力性溃疡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传统的方法主要包括切开复位锁定钢骨板内固定、非锁定钢板内固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以及髓内钉固定等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准确的力线和解剖复位,关节一致性和稳定性也可得到更好的保障。坚强的内固定和完全的解剖复位也可允许早期的主动性腕部功能锻炼,缩短恢复的时间,从而减少腕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目前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法,还是联合使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报告的结果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至今没有一种比其他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更突出,如何选择手术方式仍然是骨科领域的一个讨论热点。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自首次应用于股骨的生物力学研究后通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探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分析与验证,已经成为骨科领域研究的一种可靠的研究手段。随着多学科的发展包括计算机,软件,材料等,共同推动有限元方法的进步,有限元方法逐渐由模拟初期的静止模型深入为人体动态运动模型;由初期的二维模型逐渐转化为三维有限元模型;由单根骨头模型深入为包含软骨,半月板,韧带,肌肉和骨头结构的复杂三维有限元模型,越来越贴近于人体真实的变化。目前在骨科研究中,有限元方法在骨骼系统中的模型建立,骨折机理探究,以及骨折固定装置的比较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与临床实践验证中也反映了其良好的结果。第一部分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VLP)和附加克氏针的外固定架(EF)治疗桡骨远端AO C2/C3型骨折的影像学和治疗效果,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方法:1.筛选入组:回顾性研究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因AO C2/C3型桡骨远端新鲜骨折接受外固定支架和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的患者。排除陈旧性骨折、全身性骨骼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局部疾病(如肿瘤、佩吉特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VLP或EF以外的治疗、患者失访或数据不完整的病例。2.资料收集和数据测量:随访12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量表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价总体治疗效果与功能恢复;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影像学参数包括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3.数据统计和分析:连续变量(年龄、手术时间、掌侧倾斜、桡骨倾斜度、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面台阶)的比较,根据其数据分布状态使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 Whitney-U检验,至于分类变量(性别、左右利手、损伤机制、并发症),适当时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 21.0软件(美国,纽约,IBM公司,Armonk)进行分析。结果:1.平均随访时间17.1个月。末次随访时,VLP组在腕关节屈曲(69.7vs62.3,P<0.001)、前臂旋前(73.1vs 64.8,P=0.027)和旋后(70.6vs 63.1,P=0.033)方面的表现优于EF组,但其他运动参数不显着。2.两组之间在Gartland-Werley或DASH评分方面没有发现显着差异(P>0.05)。与EF组相比,VLP组的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治疗效果显着改善,最终X线上显示VLP组的尺骨变异为0.6±1.3mm,EF组为1.6±1.8m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VLP组的腕桡关节改善明显优于EF组(0.5±1.1mm vs 1.2±1.4mm,P=0.007)。3.两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28.2%vs 34.5%)(P=0.587)。小结:1.VLP固定在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屈曲、旋前和旋后)、尺骨变异矫正和改善关节一致性方面比EF固定表现出更好的性能。2.在DASH或Gartland-Werley评分、其他影像学或功能参数和并发症方面,两种固定方法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第二部分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筛选入组:入组标准:(1)A型,即关节外骨折各亚型(2)B型,即简单或部分关节内骨折各亚型(3)C1,关节内简单骨折。排除标准:(1)不能解剖复位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如C2、C3型;(2)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3)同时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等其他腕骨关节病或全身性骨骼疾病的患者。2.模具制作及手术实施:借助3D打印辅助,根据术前骨折部位CT三维重建及伤肢血管造影检查,采集相关数据,设计并制作个性化的接骨板及带有接骨板固定卡槽的体外固定模具,精确制导螺钉的位置和角度,进行体外复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术后随访:分别在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标准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尺倾角、桡骨长度,测量腕关节屈曲、伸展、旋后和旋前角度;测量患者手的握力,所有患者测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及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1.获得满意随访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39.3岁。A2型8例,A3型5例,B2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1例,C1型1例,均为闭合型骨折合并腕掌侧软组织损伤。2.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在术后2周、12周、1年随访时,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分别为1.86±0.25,0.83±0.51 and 0.31±0.05,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分别为6.54±1.71,2.72±0.53 and2.05±0.29,终末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优12例,良2例,可1例。3.末次随访时桡骨远端掌倾角为(13.1±3.2)°,尺偏角为(21.9±4.6)°,桡骨短缩(2.0±1.1)mm,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52.0±11.7)°,腕关节背伸活动度为(65.0±4.8)°,握力为健侧的84.0%±4.2%。小结:1.应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可个性化钢板螺钉,精准辅助复位和制导位置角度,微创且对皮肤软组织条件要求低,取出容易等优势。2.在本临床研究中,该项技术固定可靠且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短时间随访疗效满意。第三部分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能量损伤事故的增加,老年人群与青少年人群的发生率出现增加的趋势。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可以分为保守治疗、经皮穿针内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需要恢复正常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的长度以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位置。保守治疗则难以做到。为了避免桡骨畸形愈合,腕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早期功能锻炼,需要对不稳定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目前常用的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掌侧锁定钢板与非锁定钢板。由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主要包括老年人群,骨折患者骨质中包括骨质疏松与骨质正常人体。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及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招募一名青年健康志愿者,对其前臂进行快速薄层CT扫描.利用m imics20.0软件将二维影像数据创建桡骨的三维数据并以STL数据保存,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光滑表面,去除噪点,实体化桡骨模型,并以STEP格式保存。将桡骨远端模型导入UG10.0软件,创建桡骨远端骨折,并根据实际钢板数据设计桡骨远端掌侧钢板与螺钉模型。2.将模型导入Abaqus软件中加载负荷,设置边界条件,划分网格,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统计应力、位移等数据。结果:1.对于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模型,其应力集中部位主要分布在骨折断端部位的钢板。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98MPa,最大位移值为1.157mm;非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29.5MPa,最大位移为1.394mm;2.对于骨质疏松人体,锁定钢板固定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81.4MPa,最大位移为1.814mm;非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44.1MPa,最大位移为2.178mm小结:无论对于青壮年的正常骨密度的桡骨远端骨折,还是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相较于非锁定钢板固定,锁定钢板固定均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则提升程度更强。二者的最大应力值分别降低13.5%和25.8%,最大位移值分别降低17.0%和16.7%。

李广峰,尹志峰,杜暠,彭勇,曹中华,李王,张文薷,何国云,张友忠,王思成[7](2021)在《关节镜下与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短期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与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收治的38例单侧桡骨小头骨折(Mason 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5岁[(37.4±12.6)岁]。20例采用关节镜下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A组),18例采用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前、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同时评估并发症情况,包括螺钉松动、断裂或骨折移位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12.3±2.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8.9±0.6)周,B组为(8.7±0.6)周(P>0.05)。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VAS为(4.8±0.5)分,低于B组的(6.0±0.7)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与B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关节屈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A组肘关节屈伸范围分别为(110.4±3.8)°、(137.1±4.04)°,显着大于B组的(90.6±4.7)°、(125.1±3.5)°(P<0.05);术后6,12个月时A组和B组肘关节屈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肘前臂旋转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A组前臂旋转范围分别为(107.1±2.8)°、(138.1±2.9)°,显着大于B组的(95.5±3.9)°、(121.5±3.0)°(P<0.05);术后6,12个月时A组和B组前臂旋转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ME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MEPS为(50.4±3.8)分,高于B组的(40.6±4.7)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和B组ME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DASH评分为(57.1±2.8)分,高于B组的(42.5±3.9)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和B组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或断裂,两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骨折再移位(P>0.05)。结论对于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关节镜下Herbert钉内固定较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具有疼痛轻、患肢早期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莫贤跃[8](2020)在《重度移位儿童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桡骨颈骨折(Judet)占儿童肘部骨折的5%~10%,多发生于4~14岁[1]。Judet分型[2]中的Ⅲ型、Ⅳ型及O’Brien分型[3]中的Ⅱ、Ⅲ型骨折移位及成角明显,称为重度移位儿童桡骨颈骨折。由于重度移位骨折外侧缘常有嵌插、压缩,手法整复及维持复位困难,常需手术治疗,现将近年来手术治疗该病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克氏针闭合撬复位内固定克氏针闭合撬复位内固定是在C臂机透视引导下于骨折断端处在肘关节外侧经皮插入克氏针,以骨折远端为支点向上撬抬骨折近端,必要时配合手法整复,纠正骨折的移位成角,透视证实复位满意后行克氏针内固定,克氏针折弯剪短后针尾留于皮外。

卢晓坤[9](2020)在《正骨手法结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Jakob 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移位>2mmJakob II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肱骨外髁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根据住院病例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别观察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感染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和Dhillon肘关节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且在临床研究中无病例脱落,平均年龄为4.8岁(3-12岁),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左侧发病者有38例,右侧22例。骨折初始移位程度2.1-4.9mm,平均3.5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侧别及骨折初始移位程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与对照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2.83±3.37天VS 44.27±3.66天)和术后感染率(3.33%VS 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现2例缺血性坏死,1例骨骺早闭,试验组未见相关并发症,两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10%VS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临床疗效评价上,术后6个月Dhillon评分结果提示试验组优良率96.67%,优秀19例,良好10例,可1例,差0例,对照组优良率100%,优秀22例,良好8例,可0例,差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疼痛症状评分(2.93±0.25分VS2.97±0.18分)、关节活动度评分(2.77±0.43分VS 2.87±0.35分)、携带角评分(2.80±0.41分VS 2.90±0.31分)及Dhillon总评分(8.50±0.78分VS 8.73±0.45分)上经统计学分析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至于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27.17±11.50min VS 45.33±10.82min)较短,出血量(2.63±1.13ml VS 26.07±7.27ml)较少。结论与切开复位相比,正骨手法结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移位>2mm的Jakob II型肱骨外髁骨折具有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吕毅[10](2020)在《中医正骨手法在儿童O’BrienⅡ型桡骨颈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正骨手法结合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在O’BrienⅡ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正骨手法在儿童桡骨颈骨折微创治疗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漳州市中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O’BrienⅡ型儿童桡骨颈骨折,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分成手法联合组(正骨手法结合弹性髓内钉内复位固定)与单纯组(单纯髓内钉复位固定)。根据住院病例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观察比较手法联合组与单纯组在治疗后复位情况,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次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肘关节功能疗效评定。结果:共有56例O’BrienⅡ型的患儿纳入此次研究,平均年龄10.0岁,其中男34例,女22例,左侧25例,右侧31例。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所有病例均临床愈合,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相关并发症。经统计学分析,手法联合组与单纯组在骨折愈合时间(42.63±1.75d vs 42.97±1.72d)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肘关节功能评定按照Metaizeau后期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提示手法联合组优良率为96.7%,其中优24例,良5例,中1例,差0例,单纯组优良率92.3%,其中优15例,良好9例,中2例,差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手法联合组与单纯组相比在手术时间(30.03±4.16min vs 38.08±2.67min)更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透视次数方面,手法联合组与单纯组对比(8.53±3.72次vs 11.96±3.54次)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情况按Metaizeau复位标准,手法联合组良好19例,较好10例,中1例,差0例,单纯组良好9例,较好14例,中3例,差0例,手法联合组优于单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手法能提高单纯使用弹性髓内钉在O’BrienⅡ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的复位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患的射线暴露,随访过程中未观察到相关并发症以及影响骨折愈合的不良因素,符合中西结合微创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下经皮克氏针撬拨联合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手术方法
结 果
讨 论

(2)造影下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低龄儿童Judet Ⅳ型桡骨颈骨折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桡骨颈骨折分型
    3.2 治疗方案比较
    3.3 肘关节造影辅助
    3.4 手术技巧体会

(3)后孟氏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及质量控制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病例分组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
        1.3.2 手术治疗
        1.3.3 术后处理
        1.3.4 疗效评价
    1.4 数据处理
    1.5 伦理审查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围手术期结果
    2.3 随访结果
    2.4 不同手术入路结果比较
    2.5 术后不同引流方式结果比较
    2.6 典型病例
第三章 讨论
    3.1 后孟氏骨折的损伤机制和临床特点
    3.2 手术入路
    3.3 尺骨近端、冠状突骨折的处理
    3.4 桡骨头骨折的处理
    3.5 术后引流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附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表(MEPS)

(4)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
    1.文献研究内容与方法
    2.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历史沿革
    3.骨折的整复原则
    4.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
    5 复位与固定
    6.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
    7 康复方法
    8.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自体髂骨修复重建不可复位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难复性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治疗方法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 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生物力学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重度移位儿童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克氏针闭合撬复位内固定
2 弹性髓内针闭合复位内固定
3 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
4 切开复位克氏针或者弹性髓内针内固定
5 其他术式
6 结语

(9)正骨手法结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Jakob 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Jakob分型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围手术期处理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法
        2.5 正骨手法复位方法
        2.6 关节造影方法
        2.7 中药熏洗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3.2 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3.3 术后感染率
        3.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5 肘关节功能评分
    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骨折初始移位程度比较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比较
        2.5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6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Dhillon评分临床疗效比较
        2.7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Dhillon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讨论
    1 肱骨外髁骨折的分型
        1.1 Jakob分型
        1.2 Milch分型
        1.3 Song分型
        1.4 Weiss分型
        1.5 Finnbogason分型
    2 临床和影像学评估
    3 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
        3.1 保守治疗
        3.2 手术治疗——闭合复位
        3.3 手术治疗——切开复位
    4 肱骨外髁骨折的并发症
    5 传统医学对肱骨外髁骨折的认识
    6 关于本研究的一些讨论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中医正骨手法在儿童O’BrienⅡ型桡骨颈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骨折分型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骨折愈合时间
        3.2 骨折复位情况
        3.3 手术时长、透视次数
        3.4 患肢肘关节功能评定
    4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统计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间性别、年龄、患侧比较
        1.2 两组骨折原始成角大小、受伤时间比较
    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2.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2.2 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比较
        2.3 两组复位情况比较
        2.4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2.5 两组患肢肘关节功能疗效评定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桡骨颈骨折的诊断
    2 骨折分型
    3 治疗的争议
    4 治疗的选择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5 内固定的必要性和材料选择
    6 疗效评估
    7 骨折预后相关因素
    8 祖国医学对儿童桡骨颈骨折的认识
    9 对于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10 总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下经皮克氏针撬拨联合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J]. 潘博文,赵国强,祝铭,赵旭飞,陈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2(02)
  • [2]造影下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低龄儿童Judet Ⅳ型桡骨颈骨折效果观察[J]. 李阳,谢康,袁毅,孙军. 中华全科医学, 2021
  • [3]后孟氏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D]. 何晓. 延安大学, 2021(09)
  • [4]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许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自体髂骨修复重建不可复位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D]. 张睿.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D]. 于晓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关节镜下与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短期疗效比较[J]. 李广峰,尹志峰,杜暠,彭勇,曹中华,李王,张文薷,何国云,张友忠,王思成.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3)
  • [8]重度移位儿童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研究概况[J]. 莫贤跃.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
  • [9]正骨手法结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Jakob 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卢晓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中医正骨手法在儿童O’BrienⅡ型桡骨颈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D]. 吕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