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话含义”的商务谈判分析

基于“会话含义”的商务谈判分析

一、基于“会话含意”的商务谈判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田歌[1](2020)在《人际关系管理视角下商务仪式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身份建构主义是近年来语用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语用身份研究强调即时语境中身份的交际属性,从人际着手对身份建构进行研究是一个新趋势。另外,近几年国内外对机构性话语的关注度颇高。商务话语和仪式话语都属于机构性话语:商务话语发生的语境通常有着特定商务背景,具有明确的机构性;仪式话语是以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象征性地表达某种社会价值的话语,也具有明显机构性。机构性话语具有身份指向性,其核心是交际者的机构身份。本论文以机构性更为凸显的商务仪式话语为研究对象,以Spencer Oatey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陈新仁教授提出的语用身份概念,用了语料驱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和描写与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商务仪式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论文语料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交部官方网站、中国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以及新浪微博的官方网站的国内国际高端商务论坛仪式性的话语、商业揭牌仪式性的话语和国际贸易谈判仪式性的话语,这三种比较典型且常见的既具有商务性又具有仪式性的话语语料,共100篇。论文旨在研究三个相关问题:在不同的商务仪式话语类型下建构了哪些语用身份?在人际关系管理视角下,商务仪式话语中建构的语用身份应用了哪些人际关系管理策略?建构的语用身份实施了什么人际功能?通过运用人际关系管理域中的不同人际策略对商务仪式话语语料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在商务论坛话语类型的商务仪式话语的交际者,实施了问问题、提及个人经历、做比较、使用尊敬词、使用间接回答、列数据和使用典故等人际管理策略来建构了利益的维护者、合作者、共享者等语用身份。二,在商业揭牌话语类型的商务仪式话语的交际者,实施了使用手势、使用条件句、使用反问、使用体裁相适的词、使用社会指示语以及看听者反应等人际管理策略,建构了公司代表、品牌宣传人、负责人等语用身份;三,在商务谈判话语类型的商务仪式话语的交际者,实施了情境假设、请求、让步、比较、使用社会指示语、提及个人经历、给建议、不断问问题、会话打断和插话、重复以及解释期待等人际管理策略,建构了顾客、竞争者、老板、专家、外行等语用身份。最后,研究发现,在商务仪式话语中通过人际关系管理策略建构的这些语用身份主要实施了这三个人际功能:维护自我和他人的社交权;维护自我和他人的面子;达成商务交际目标等。总之,本论文解释了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在身份研究中的可应用性和在商务语境中的可行性,这是论文的创新之处。希望本研究能对以后的身份建构研究、语用学研究有所借鉴,同时也可以给机构话语、商务话语、仪式话语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张斐瑞[2](2017)在《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和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国际商务谈判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目前,国内通外语、懂专业的合格国际商务谈判人才严重短缺。因此,如何测评和提升企业和个人的商务谈判能力目前仍是一个空白点,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心理学、谈判学、语言学、跨文化沟通、企业竞争力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国际商务综合谈判综合竞争力这个核心概念,并围绕核心概念构建出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指数的理论模型,通过对指数模型的数据验证和修正,最终确定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指数的指标体系,并将此指标体系直接应用于测量企业的谈判综合竞争力,同时考察企业谈判综合竞争力强弱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了 356份专家和企业的问卷样本数据构建和优化模型后,确定企业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2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之后利用该套指标,对山东省92家百强外贸企业的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进行测量和排序,并用2015年山东省92家外贸企业的出口相关数据和计量模型的方法,考察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本研究取得以下四个重要发现:(1)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由2类能力和8种要素组成:两种能力包括个人国际商务谈判智力和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个人国际商务谈判智力包括文化智力、认知智力、言语智力、情绪智力和行为智力5种智力因素;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包含实践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和学习能力3种能力。(2)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每提高一个单位,企业出口额增加约7.5%。其次,个人国际商务谈判智力和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国际商务谈判智力每提高一个单位,可以促进外贸企业出口额增加4.85%;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每提高一个单位,可以促进外贸企业出口额增加8.82%。(3)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强弱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30多家企业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中等组与基准组比30家基准组企业的出口绩效平均高出32.7%,30家企业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高级组比基准组企业的出口额平均高出93.8%。(4)国际商务谈判言语智力对外贸企业出口额产生正向影响,其中,个人言语智力及三个子智力分别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显着正向影响,谈判人的言语智力每提高一个单位,外贸企业出口额增加约8.5%,外语技能每提高一个单位,可以促外贸企业出口额增加8.27%;此外,沟通技巧每提高一个单位,可以相应地促进外贸企业出口额增加6.7%,会话能力对外贸企业出口额的影响较小,每提高一个单位,可以促进外贸企业出口额增加4.72%。同样,谈判者谈判言语智力高低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言语智力中等组比基准组出口额平均高出26.3%,言语智力高级组的企业出口额平均高出基准组34.5%。本研究在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贡献。首先,理论上,本研究构建了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评价和指数模型,创建了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量表,提出了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产生影响的理论假设。其次,方法上,本研究首先采用NVivo方法,对评价指标因素进行提取;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结构方程二级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的各层级指标的综合权重;采用计量模型考察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语言智力与外贸企业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第三,实践上,本研究研制出的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量表可以直接应用于企业谈判培训和研究中,本研究取得的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成果可以应用到未来商务英语和商务谈判教学与研究中。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从理论上创立了国际商务谈判的评价指标体系,拓宽了商务谈判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实践上可以直接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外贸进出口,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李进进[3](2016)在《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社会语用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属于语用学,研究对象是中俄媒体庆典仪式话语。媒体庆典融合了媒体符号与典礼的仪式性特征,属于典型的媒体仪式。媒体仪式话语兼具媒体机构话语的特点和仪式话语特征,语用表现极富特色,具有重要的语用学研究价值。媒体庆典仪式话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建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国内语言学界对该话语类型的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语用分析为方法论,对媒体庆典仪式话语在语言符号、话语结构、言语行为和语用原则方面的特征展开研究。全文由绪论、七章和结论组成。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目的和动机、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和语料、研究意义和价值以及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第一章是文献综述,是对仪式话语、媒体庆典仪式话语和机构话语研究概况的梳理;第二章阐述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仪式的内涵和外延、仪式话语、媒体庆典和媒体仪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第三章论述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机构性质;第四章揭示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符号特点;第五章是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会话结构研究,包括整体结构和局部话轮转化的特点;第六章对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言语行为特点做了全面的分析;第七章是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分析;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结论。俄罗斯学者B.и.KapacиK的话语理论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诸语言的普适性。该理论中的仪式话语分析模式和机构语境理论为研究媒体庆典仪式话语提供了方法和框架。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语言符号是仪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构筑“信仰的共享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语言符号的表征特点来看,主持人所使用的词、词组、句子在语法语义方面具有鲜明的媒体事件、精神共同体和先例现象的表征特点,符号富有抽象性、形象性和评价意义,充分体现了媒体庆典仪式话语构建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精神共同体和媒体话语价值内涵的社会功能。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整体话轮结构和局部话轮结构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机构话语的规定性和仪式话语的表演性。媒体庆典仪式话语中言语行为具有形式化趋势,具体表现为言语主体角色的规定性和言外行为的程式化。所有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言语行为旨在激发媒体受众的集体认同感和实现话语的价值内涵。媒体庆典仪式话语中有大量不以量原则、信息原则、方式原则为前提的情景出现。这与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象征性密切相关,媒体庆典仪式话语在意义上不具有理性的逻辑内涵,常常不适用十语用原则的推导。作为媒体机构话语,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宣扬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激发仪式参与者的集体认同感,并通过使用大量的先例文本、言语行为模式实现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承与记录功能。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语用特点和社会功能,通过中俄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对比研究揭示出不同的社会价值体系的话语建构特点。本文是针对我国仪式话语的整合性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进行的一次尝试。目前我国对仪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人类学和传播学领域,从语言学角度对仪式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尝试通过对中俄媒体庆典仪式话语中语言符号、会话结构、言语行为和语用策略的分析,力求全面揭示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语用特点和社会功能,管窥社会价值观念之差异。

徐菡博[4](2014)在《电红外干燥器运输洽谈项目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在多个领域内与他国贸易合作的增多,中国的物流业发展迅速,在金融、外贸等领域发挥着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对外物流业仍属于新兴商务领域,大多数的口译员缺乏相关的英语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了解物流知识,熟悉物流英语特征,掌握物流领域商务谈判的技巧和策略,便成为口译员的当务之急。本次口译项目是受“牡丹江华晟物流有限公司”的委托,由笔者完成的口译实践项目。口译内容为电红外干燥器运输商务洽谈会议,包含物流商务会议交替传译、会前接待、会后晚宴陪同等任务。通过该口译项目,笔者在物流领域英语特征,物流领域口译员素质及物流领域商务谈判的口译策略等方面,既在相关理论上有了深入的探索,又在相关口译实践上获取了宝贵的经验。首先,在物流领域英语特征方面,笔者从物流英语缩略语、物流领域英语术语、物流领域英语新兴词汇等三个角度,对于物流领域英语进行了解析,并总结出相应的特征。其次,在物流领域口译员素质方面,笔者着重阐述了专业素质对商务口译员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在物流口译方面,口译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更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最后,在物流领域商务谈判的口译策略方面,笔者阐释了物流术语的标准化翻译、名词化结构的口译技巧等物流领域英语词块口译策略。并根据该项目的口译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物流英语的句子口译策略和语篇口译策略。总之,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相关的物流领域商务洽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物流行业口译技巧和策略研究方面的空白,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邓曼英[5](2013)在《会展谈判中的语用策略研究 ——以广交会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会展业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国际会展谈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会展谈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交际活动,谈判双方需要灵活运用谈判技巧和语用策略来建立业务关系、完成业务谈判,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效果,研究以广交会为代表的会展谈判语用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广交会会展谈判为研究对象,客观分析了会展谈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国外的语用研究者往往侧重于语用原则及策略的一般性应用,较少涉及具体领域的语用策略研究;国内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或会展策划及管理研究,对在会展谈判实践中如何合理使用语用策略涉及很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会展谈判和语用策略方面的前期研究进行整理分析,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广交会会展谈判中谈判双方使用什么语用策略才能实现谈判双赢的目的?本文旨在彰显语用策略对会展谈判实现双赢局面的重要指导作用。本文结合会展谈判的背景和功能,总结归纳了会展谈判的语言特点;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模糊语言理论为基础,选取历届广交会会展中的谈判案例为研究语料,探索如何在广交会会展谈判中巧妙运用礼貌策略、合作策略及语言模糊策略,促使会展谈判顺利进行。本文指出礼貌策略、合作策略、语言模糊策略的互通、互融、互补为会展谈判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语用策略引导,为会展双方实现长远的经济效益提供了语用策略协助,实现了谈判双方的双赢局面,达到会展谈判的目的。

刘丽苹[6](2013)在《基于顺应论的英语商务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模糊语家族的一员,模糊限制语不仅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更是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通常来讲,商务谈判与双方的利益休戚相关,本应该精确严密,但笔者却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的模糊用语。经研究发现,这些模糊限制语是谈判双方又为了各自的目的和意图而做出的有意识的选择。商务谈判中对模糊限制语的恰当使用可以有效增强谈判者的表达效果,通过含蓄、礼貌及灵活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双方的谈判目的。本文的理论基础是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他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而且语言本身具有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此外,Jef Verschueren向我们详细阐述了语境顺应、结构顺应、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涉及的意识程度四个研究角度。该理论不仅对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具有普遍的解释力,还可以解释很多不同类型的语言现象。因此本文将以之为理论基础,并以商务谈判中的模糊限制语为研究对象,从以上四个研究角度对商务谈判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阐述和分析。本文语料源于一本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商务谈判英语》,作者把所有含模糊限制语的语料建成了一个小型的封闭语料库,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作者对商务谈判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统计,按照其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序,并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同时作者发现程度变动型的模糊语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间接缓和语,再次是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最后才是直接缓和语。位于前两位的大多是表达主观感受的限制语,位于最后的直接缓和语是通过引用第三方的看法间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这种现象说明谈判者谈判时更倾向于从自身出发,而不是第三方或其他客观角度。其次,本文分别从顺应论的四个角度对商务谈判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分析,发现谈判者对语境关系的顺应多于对结构的顺应,语境关系中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多于对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整个顺应的动态过程是通过谈判双方的互相顺应实现的,这些和谈判者的意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除了以上四个研究角度的发现,作者还总结了模糊限制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四点主要的语用功能。通过这个研究,作者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商务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的具体运用机制,以便谈判者更好地运用这一有效的语言策略从而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并顺利实现谈判目的。同时,本文在顺应论的基础上对商务谈判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也希望本研究对于模糊语及其语用学的发展能够起到小小的促进作用。

谢群[7](2013)在《商务谈判话语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层次的商务往来频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希望通过商务交往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值。在这个过程中,商务谈判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成败密切关系到双方的经济利益和各自的生存与发展。在谈判活动中,双方都希望通过目的性的协商来达成共识,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经济目的。因此,与法庭话语、医患对话和课堂互动等话语类型相比,商务谈判话语呈现典型的目的性,并受身份和权力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较小,是机构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商务谈判话语,即双方或多方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共识而进行协商所使用的口头表达。本文的语料来自笔者自建的“商务谈判话语语料库”。语料收集的范围涉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和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主委会主办的商务洽谈活动,谈判对象有哈尔滨市友好城市、大型国有企业和个人私有企业的合作等,包括宣传推广、滑雪、教育、高科技、旅游、医药、食品和卫生共8场商务谈判。首先,笔者经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将商务谈判活动的录音文件转写为文字,并对相关话语标记进行标注,建立商务谈判话语语料库。其次,在批判与继承目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商务谈判话语研究的目的协商论框架。再次,分析商务谈判话语互动的结构,以对应结构为切入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最后,本文以话轮为基础研究单位,将其分为前导行为、核心行为与后续行为三部分,分别对引发语与应答语的组成成分、构成模式以及选择策略进行分析与阐释。在此基础上,总结本文的局限与不足,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构想,为我国商务谈判话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提高我国商务话语的研究与教学水平贡献力量。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七章。各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论。本章首先介绍商务话语、谈判和商务谈判话语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等相关内容,然后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入手,探讨商务谈判话语的互动性、协商性和目的性等特征。其次,本章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语料、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篇章布局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商务谈判话语研究综述。本章回顾了国内外商务谈判话语的研究概况,剖析了商务话语尤其是商务谈判话语研究的发展历程。同时,在分析现有研究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总结了商务谈判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三章,话语互动的目的协商观。本章以“目的原则”为理论基础,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目的协商观。从哲学上的目的论入手,以目的研究的发展为脉络,论证了目的与话语之间的关系。笔者以相对完善的目的原则为切分点,对其创立前后的相关研究进行反思,并结合商务谈判话语的特点,提出目的协商论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观点。第四章,商务谈判话语互动结构研究。本章借鉴伯明翰学派的话语分析模式,结合语境与发话人目的等社会性因素,对商务谈判话语的互动结构进行研究。根据启动语步行为类型的不同,商务谈判话语的互动结构可以分为诱发对应、告知对应和指示对应三种。通过对各种对应结构的构成模式进行质性描写与量化统计,我们发现了一些典型的结构和规律性变体并对其进行了目的性的阐释。第五章以引发语为切入点,首先区分了引发句、引发语和问话,进而从功能的角度对本文中的引发语进行了界定。随后,根据大小言语行为的切分方法将引发语分为前导行为、核心行为和后续行为三个子行为。通过对三种行为的分析,本章力图展现引发语的构成模式及选择策略,揭示发话人如何通过选择引发语来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式。第六章以应答语为切入点,区分了应答语、应答句和答话,分析了应答语与引发语之间的关系,剖析目的在应答语选择与建构中的主导地位。本文构拟了应答语产生机制与形成过程的图示,进一步揭示了目的协商性在商务谈判话语微观层面的体现。同时,本章分析了应答语的构成模式,归纳与总结了应答语的选择策略,为商务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些话语选择方面的参考与建议。第七章,结语。总结全文,阐明本文的主要观点、主要结论、创新之处、局限与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田野调查收集了一定量的真实语料,自建了商务谈判话语语料库,并采用了语料驱动的方法开展话语互动研究;对目的原则进行反思,提出了适合商务谈判话语研究的目的协商论;扩展了机构话语的研究范围,丰富了汉语机构话语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商务谈判的认识,完善了商务话语研究的维度;本研究的结论对商务实践、商务教学以及话语分析等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启示性。

安辉[8](2012)在《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口译实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67年,美国语言学家H.P.Grice在其哈佛大学的演讲LogicandConversation中提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和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存在着一种默契与合作,并共同遵守一些原则。整个会话过程是由一套假定(assumptions)和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来支撑和引导,在会话中这些不成文的规则被Grice称为合作原则。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口译作为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涉及到说话人、口译员、听话人三个参与对象,其中口译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听者能顺畅地理解原文,口译也应当像口头交谈的话语一样,遵循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四项准则。本文结合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探讨口译人员在口译过程中积极遵守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的四准则,即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并且在短时间内处理原话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把这些信息用目标语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的必要性。在处理原话语的过程中,口译人员应充分考虑口译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遵守合作原则四准则,才能有效地进行口译工作,从而使原话语的语用功能得到充分体现,进而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本研究的总体介绍,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本文的组织结构。第二章介绍了口译的定义,口译研究的发展历史以及口译的特点和分类。第三章对本文的理论背景,即合作原则及其四个准则以及Daniel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Model)”做了详细的介绍。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结合第三章的理论背景对口译进行分析和研究,阐明在口译过程中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的必然性,并结合DanielGile的EffortModel对这种必然性进行再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在口译过程中合作原则所起到的作用。第五章是结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发现和创新点,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以后研究的建议进行总结。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1)在口译过程中,译员绝大多数时候都在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准则;2)在口译过程中译员有时会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而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一或某几条准则;3)从EffortModel的角度对违反准则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单靠合作原则不能得出的结论,即口译人员对这些准则的违反并非都是有意的,有可能是其能力不足所导致。虽然本文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是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其局限性。从深度上说,可以从现代语用学的其他理论诸如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角度对本文所列举的口译例子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广度上说,由于篇章和精力的原因,作者无法也不可能把口译人员每一个遵守或者违反合作原则的例子都一一列举出来,除了本文中研究的例子之外,可能会有其他的例子对译者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作出更好的说明。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进而得出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结论。

郭蔓娜[9](2011)在《基于“会话含意”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英语谈判能力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商务谈判能力变得日益重要。但国内的商业人士通常由于无法理解谈判语言的会话含意而感到难以与来自其他文化的商人交流,所以在商务英语谈判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足够重视学生对谈判语言的会话含意的理解。本研究旨在指导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谈判中理解会话含意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谈判能力。在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和合作原则的理论基础上,本文以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为行动研究的对象,以一个学期为研究周期。具体研究步骤是首先通过调查问卷来确认受试者在商务英语谈判学习中的主要障碍;分别通过会话含意的前测和谈判能力的测试来测量学生对会话含意的理解能力和最初的谈判能力。然后进入行动实施阶段:1)基于谈判语言特征的分析指导学生理解和推导谈判语言的会话含意;2)结合语境和文化因素分析谈判语言的会话含意,指导受试者根据谈判实例对会话含意进行推导并在模拟谈判中运用会话含意。最后进行会话含意和谈判能力的后测,并进一步通过模拟谈判的口语测试来检测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谈判能力。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对跨文化商务谈判语言的会话含意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能力也都得到相应提高。此结果证明作者用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来指导受试者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行之有效,从而使教育者得到启发,商务谈判是将语言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行为,必须努力提高学习者对会话含意的意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进行谈判语言的教学。

王丽[10](2011)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有意沉默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依附性》文中认为商务谈判中有意沉默频繁出现并传递交流信息和意图。运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商务谈判中有意沉默的会话含义及其对谈判效果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阐释。同时,考虑到国际商务谈判是跨国商业行为,必然存在文化差异,事实上东西方对沉默含义及功能的认可确实存在差异,导致东西方对沉默理解差异的三大因素是语言观、宗教因素及交际文化观因素。

二、基于“会话含意”的商务谈判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会话含意”的商务谈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人际关系管理视角下商务仪式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Aims of the Study
    1.4 Methods of the Study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2.1.1 Definition of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2.1.2 Previous Studies of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Abroad and in China
        2.1.3 Related Studies on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Business Discourses
    2.2 Previous Studies of Business Ritual Discourses
        2.2.1 Concept of Ritual and Ritual Discourse
        2.2.2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Business Ritual Discourses
        2.2.3 Previous Studies of Business Ritual Discourses at Home and Abroad
        2.2.4 Related Studies on Pragmatic Identities of Business Ritual Discourse s
    2.3 Summary
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Components of Rapport Management
        3.1.1 Management of Sociality Rights
        3.1.2 Management of Faces
        3.1.3 Management of Interaction Aims
    3.2 Rapport Management Strategies
        3.2.1 Domains and Strategies
        3.2.2 Factors Affecting Strategy Choice
        3.2.3 Interpersonal Function Posed by Strategies
    3.3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4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Ritual Discourses
    4.1 Business Forum Discourses' Pragmatic Identities Construction
        4.1.1 Defender of Interests Identity
        4.1.2 Collaborators Identity
        4.1.3 Sharer Identity
    4.2 Business Inauguration Discourses' Pragmatic Identities Construction
        4.2.1 Company Representatives Identity
        4.2.2 Brand Promoters Identity
        4.2.3 Person in Charge Identity
    4.3 Business Negotiation Discourses' Pragmatic Identities Construction
        4.3.1 Customer Identity
        4.3.2 Competitor Identity
        4.3.3 Boss Identity
        4.3.4 Expert Identity
        4.3.5 Layman Identity
    4.4 Summary
5 Rapport Management Applied in Pragmatic Identities 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Ritual Discourses
    5.1 Strategies Applied in Business Forum Discourses' Constructed Pragmatic Identities
        5.1.1 Strategies of Defender of Interests Identity
        5.1.2 Strategies of Collaborator Identity
        5.1.3 Strategies of Sharer Identity
    5.2 Strategies Applied in Business Inauguration Discourses' Constructed Pragmatic Identities
        5.2.1 Strategies of Company Representative Identity
        5.2.2 Strategies of Brand Promoter Identity
        5.2.3 Strategies of Person in Charge Identity
    5.3 Strategies Applied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Discourses' Constructed Pragmatic Identities
        5.3.1 Strategies of Costumer Identity
        5.3.2 Strategies of Competitor Representative Identity
        5.3.3 Strategies of Boss Identity
        5.3.4 Strategies of Expert Identity
        5.3.5 Strategies of Layman Identity
    5.4 Rapport Function Realized by Constructed Pragmatic Identities of Business RitualDiscourses
        5.4.1 Function of Asserting Sociality Rights of Self and Others
        5.4.2 Function of Asserting Faces of Self and Others
        5.4.3 Function of Achieving Business Interaction Aims
    5.5 Summary
6 Conclusion
    6.1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Further Research Suggestions
Acknowledgement
References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Period of Ph.M. Education

(2)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方法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国际商务谈判
        2.1.2 企业竞争力
        2.1.3 谈判竞争力
        2.1.4 智力
        2.1.5 企业绩效和出口绩效
    2.2 国际商务谈判研究现状
        2.2.1 总体趋势与特点
        2.2.2 研究热点与进展
        2.2.3 国际商务谈判研究方法的特点
    2.3 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2.3.1 国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2.3.2 国内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2.3.3 企业竞争力的测评
    2.4 智力因素研究进展
        2.4.1 智力因素
        2.4.2 智力分支
    2.5 智力、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2.5.1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2.5.2 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第3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国际商务谈判理论基础
        3.1.1 谈判理论
        3.1.2 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理论
        3.1.3 国际商务谈判语言理论
    3.2 企业竞争力理论
        3.2.1 资源学派竞争力理论
        3.2.2 能力学派竞争力理论
        3.2.3 市场结构学派竞争力理论
    3.3 智力因素理论
        3.3.1 智力理论
        3.3.2 文化智力理论
        3.3.3 认知智力理论
        3.3.4 语言智力理论
        3.3.5 情绪智力理论
        3.3.6 情境智力理论
    3.4 企业绩效影响相关理论
        3.4.1 企业绩效外部影响理论
        3.4.2 企业绩效内部影响理论
第4章 研究万法
    4.1 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4.1.1 个人层面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4.1.2 企业层面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4.2 量表构建与验证方法
        4.2.1 数据收集
        4.2.2 初级量表构建
        4.2.3 因子分析法
    4.3 指数模型构建方法
        4.3.1 指数构建步骤
        4.3.2 权重确定方法
    4.4 指数测评研究方法
        4.4.1 数据收集与计算
        4.4.2 回归模型
        4.4.3 回归分析
第5章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5.1 个人国际商务谈判竞争力模型构建
        5.1.1 国际商务谈判智力概念提出
        5.1.2 国际商务谈判智力要素提取
    5.2 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模型构建
        5.2.1 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概念提出
        5.2.2 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要素提取
    5.3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模型构建
        5.3.1 个人国际商务谈判智力
        5.3.2 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谈判综合竞争力量表构建与验证
    6.1 初级量表构建
        6.1.1 个人国际商务谈判智力
        6.1.2 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
    6.2 预测问卷与检验
        6.2.1 信度分析
        6.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3 基于大样本的正式量表检验
        6.3.1 信度分析
        6.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谈判综合竞争力指数模型构建
    7.1 指数概念
    7.2 权重计算
        7.2.1 层次分析法(AHP)
        7.2.2 二阶模型法
        7.2.3 综合权重计算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山东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8.1 全国外贸形势分析
    8.2 山东省外贸企业发展现状
    8.3 山东省外贸企业出口数据选择
    8.4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8.4.1 计量模型
        8.4.2 实证结果分析
    8.5 谈判言语智力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8.5.1 计量模型
        8.5.2 实证结果分析
    8.6 对比研究
        8.6.1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分组对比研究
        8.6.2 言语智力分组对比研究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与出口绩效提高对策分析
    9.1 强化企业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策分析
        9.1.1 个人层面对策分析
        9.1.2 企业层面对策分析
    9.2 外贸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9.2.1 外部环境
        9.2.2 内部因素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10.1 研究发现
    10.2 研究贡献
        10.2.1 理论贡献
        10.2.2 方法贡献
        10.2.3 应用价值
    10.3 研究不足
    10.4 建议
        10.4.1 研究建议
        10.4.2 实践建议
    10.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NVivo编码初级模型图
附录B: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截图
附录C: AHP权重截图
附录D: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指数表
附录E: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量表
附录F: 企业资源问卷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社会语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俄语摘要
绪论
    一、选题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任务
    四、研究方法及语料
    五、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
    六、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仪式话语研究概况
        一、西方仪式话语研究概况
        二、俄罗斯仪式话语研究概况
        三、我国仪式话语研究概况
    第二节 媒体庆典话语研究概况
        一、媒体话语研究概况
        二、媒体庆典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机构话语研究概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第一节 仪式的人类文化学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仪式话语的特点与功能
        一、仪式话语的语用特点和结构特征
        二、仪式话语的功能
    第三节 媒体庆典与媒体仪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机构性质
    一、媒体庆典仪式的参与者
    二、媒体庆典仪式的时空
    三、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程序
    四、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
    五、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交际目的和交际策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符号特点
    第一节 媒体事件的表征特点
        一、“现场时间”的表征
        二、事件的表征
    第二节 共同体的表征特点
    第三节 常用符号——先例文本
    第四节 表征的抽象性
    第五节 表意的形象性
        一、词语的转义用法
        二、修辞的隐喻用法
        三、华丽文本的对偶、对仗和排比
    第六节 语言符号的评价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对话结构
    第一节 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整体结构
        一、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开端部分
        二、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主体部分
        三、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结尾部分
    第二节 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局部结构
        一、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局部对话特征
        二、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话轮转换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言语行为特点
    第一节 媒体庆典仪式话语中的言语行为类型
    第二节 媒体庆典仪式话语中的典型言语行为
        一、表达类言语行为
        二、指令类言语行为
        三、宣告类言语行为
        四、断言类和提问类言语行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语用原则和策略
    第一节 媒体庆典仪式话语中的语用原则
        一、合作原则
        二、礼貌原则
    第二节 媒体庆典仪式话语中的语用策略
        一、指称策略
        二、问答策略
        三、重复策略
        四、修辞策略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4)电红外干燥器运输洽谈项目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简介
第2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任务
        2.1.1 早期译前准备任务
        2.1.2 中后期译前准备任务
        2.1.3 临时译前准备任务
    2.2 任务进行阶段
        2.2.1 接待任务
        2.2.2 会议任务
        2.2.3 晚宴任务
第3章 物流领域英语词汇特征
    3.1 缩略语
    3.2 专业术语
    3.3 新兴词汇
第4章 物流领域商务谈判口译员的素质
    4.1 基本素质
        4.1.1 责任心
        4.1.2 心理素质
        4.1.3 礼貌风度
    4.2 英语素质
        4.2.1 语言功底
        4.2.2 敏锐的听力和良好的记忆能力
        4.2.3 翻译技巧的熟练运用
    4.3 专业素质
        4.3.1 物流领域知识
        4.3.2 经济管理领域知识
        4.3.3 物流英语知识
    4.4 文化素质
        4.4.1 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4.4.2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5章 物流领域商务谈判的口译策略
    5.1 词块口译策略
    5.2 句子口译策略
    5.3 语篇口译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原文
    附录 2 译文
致谢

(5)会展谈判中的语用策略研究 ——以广交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会展谈判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语用策略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会展谈判
        3.1.1 会展定义及形成
        3.1.2 会展谈判的语言特点
    3.2 合作原则
    3.3 礼貌原则
    3.4 模糊语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交会会展谈判中语用策略的使用
    4.1 广交会概述
        4.1.1 广交会历史
        4.1.2 广交会功能
    4.2 广交会会展谈判中合作策略的使用
        4.2.1 广交会会展谈判中合作原则的遵守
        4.2.2 广交会会展谈判中合作原则的违反
    4.3 广交会会展谈判中礼貌策略的使用
        4.3.1 广交会会展谈判中礼貌原则的遵守
        4.3.2 广交会会展谈判中的面子维护策略
    4.4 广交会会展谈判中模糊策略的使用
        4.4.1 广交会会展谈判中模糊语言的使用
        4.4.2 广交会会展谈判中的模糊策略的语用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局限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6)基于顺应论的英语商务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Clar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Hedges
        2.1.1 Clarification of Different Terms
        2.1.2 Definitions of Hedges
    2.2 Classification of Hedges
    2.3 Previous Studies on Hedges
        2.3.1 Pragmatic Studies
        2.3.2 Semantic Studies
        2.3.3 Other Studies
    2.4 Previous Studi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s
        2.4.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Business Negotiations
        2.4.2 Linguistic Perspective
        2.4.3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2.5 Gaps of Previous Studies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Making Choices
    3.2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3.3 Four Angles of Investigation
    3.4 Hedge and Adaptation Theory
Chapter Four An Adaptation Approach to Hedg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4.1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ata
    4.2 Adapta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Context
        4.2.1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World
        4.2.2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World
        4.2.3 Adaptation to the Physical World
    4.3 Adaptation to the Structure
        4.3.1 Sound Structure Adaptation
        4.3.2 Communicative Style Adaptation
    4.4 Dynamic Process of Negotiation through Hedges
        4.4.1 Dynamics of Language Production through Hedges
        4.4.2 Dynamics of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through Hedges
    4.5 Salience of Adaptation
        4.5.1 Different Degrees of Salience
        4.5.2 Salience Concerning Participants
    4.6 Pragmatic Functions of Hedges
    4.7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he Study
    5.2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3 Difficulti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References

(7)商务谈判话语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商务谈判概述
        1.1.1 谈判与商务谈判
        1.1.2 商务谈判话语概述
        1.1.3 商务谈判话语的本质
    1.2 本研究概述
        1.2.1 研究对象和语料说明
        1.2.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意义
    1.3 篇章布局
第二章 商务谈判话语研究综述
    2.1 国外商务谈判话语研究现状
        2.1.1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研究
        2.1.2 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
        2.1.3 21世纪的研究
    2.2 国内商务谈判话语研究现状
        2.2.1 21世纪前的研究
        2.2.2 21世纪的研究
    2.3 商务谈判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话语互动的目的协商论
    3.1 目的研究
        3.1.1 目的论
        3.1.2 话语与目的
    3.2 目的原则
        3.2.1 前“目的原则”研究
        3.2.2 目的原则综观
        3.2.3 后“目的原则”研究
    3.3 目的协商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务谈判话语互动结构研究
    4.1 互动结构研究反思
    4.2 以对应为基础的分析模式
        4.2.1 伯明翰学派的话语分析模式
        4.2.2 对应结构的判定标准
    4.3 商务谈判中对应结构的质性分析
        4.3.1 诱发对应
        4.3.2 告知对应
        4.3.3 指示对应
    4.4 商务谈判中对应结构的定量分析
        4.4.1 定量统计的数据与说明
        4.4.2 定量统计的分析与解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务谈判话语的引发语研究
    5.1 引发语概述
        5.1.1 引发语与引发句
        5.1.2 引发语与问话
        5.1.3 引发语解读
    5.2 引发语的前导行为研究
        5.2.1 称呼语
        5.2.2 骂詈语
        5.2.3 元话语
        5.2.4 感叹语
        5.2.5 话语标记
        5.2.6 原因解释
        5.2.7 句中语气词结构
        5.2.8 复合前导行为
    5.3 引发语的后续行为研究
        5.3.1 话题确认
        5.3.2 原因解释
        5.3.3 补充说明
        5.3.4 重述
        5.3.5 元话语
        5.3.6 复合后续行为
    5.4 引发语的核心行为研究
    5.5 引发语的选择:模式与策略
        5.5.1 引发语的构成模式
        5.5.2 引发语的选择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商务谈判话语的应答语研究
    6.1 应答语概述
        6.1.1 应答语与应答句
        6.1.2 应答语与答话
        6.1.3 应答语解读
    6.2 应答语的前导行为分析
        6.2.1 话语标记
        6.2.2 感叹语
        6.2.3 称呼语
        6.2.4 重复
        6.2.5 原因解释
    6.3 应答语的后续行为分析
        6.3.1 话语标记
        6.3.2 原因解释
        6.3.3 补充
        6.3.4 预设明示
        6.3.5 元话语
        6.3.6 复合后续行为
    6.4 应答语的核心行为分析
        6.4.1 应答词
        6.4.2 重复
        6.4.3 反问
    6.5 应答语的选择:模式与策略
        6.5.1 应答语的构成模式
        6.5.2 应答语的选择策略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
    7.2 本文的主要结论
    7.3 本文的创新之处
    7.4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7.5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口译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Purpose of the Study
    1.3 Layout of the Whole Thesis
Chapter 2 Introduction to Interpretation
    2.1 Definition of Interpretation
    2.2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2.3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ation
        2.3.1 Extemporaneousness
        2.3.2 Stressfulness
        2.3.3 Independence
        2.3.4 Comprehensiveness
        2.3.5 Miscellaneousness
    2.4 Category of Interpretation
        2.4.1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SI)
        2.4.2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CI)
        2.4.3 Whispered Interpretation (WI)
        2.4.4 Relay Interpretation (RI)
        2.4.5 Liaison Interpretation (LI)
        2.4.6 Sight Translation (ST)
        2.4.7 Telephone Interpretation
        2.4.8 Video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2.4.9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Chapter 3 Introduction to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the Effort Model forInterpretation
    3.1 Four Maxim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3.2 Violation of the Maxims
        3.2.1 Violation of the Maxim of Quantity
        3.2.2 Violation of the Maxim of Quality
        3.2.3 Violation of the Maxim Of Relation
        3.2.4 Violation of the Maxim of Manner
    3.3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3.4 Effort Model for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3.4.1 The 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 (L)
        3.4.2 The Speech Production Act (P)
        3.4.3 The Short-term Memory Effort (M)
        3.4.4 The Coordination Effort (C)
Chapter 4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Interpretation
    4.1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Interpretation
    4.2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Interpretation
        4.2.1 The Violation of Quantity Maxim in Interpretation
        4.2.2 The Violation of Quality Maxim in Interpretation
        4.2.3 TheViolation of Relation Maxim in Interpretation
        4.2.4 The Violation of Manner Maxim in Interpretation
    4.3 Findings and Reanalysis
        4.3.1 Findings
        4.3.2 Reanalysis on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Given Examples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in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Acknowledgements

(9)基于“会话含意”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英语谈判能力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s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Negotiation and culture value
    2.2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3 Researches on Grice's theories abroad
    2.4 Researches on Grice's theories in China
    2.5 Researches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ability abroad
    2.6 Researches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ability in China
    2.7 Overview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Grice's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3.2 Cooperative principle
Chapter 4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Research subjects
    4.3 Research instruments
        4.3.1 Questionnaire
        4.3.2 Pre-test papers
        4.3.3 Field notes
        4.3.4 Post-test papers
        4.3.5 Final oral test
    4.4 Research procedures
        4.4.1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nd problem identification
        4.4.2 Action planning
        4.4.3 Action implementation
    4.5 Data collection
        4.5.1 Field notes
        4.5.2 Posttest on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4.5.3 Posttest on negotiation ability
        4.5.4 Final oral test of simulated negoti ation
    4.6 Data analysis
Chapter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1 Results about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discussion
    5.2 Results about negoti ation ability and discussion
    5.3 Research results in relation to findings from other researches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6.2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aching
    6.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6.4 Potential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Appendix Ⅳ
Appendix Ⅴ

(10)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有意沉默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依附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违背合作原则的有意沉默
    1.有意沉默的合分功能
    2.有意沉默的情感功能
    3.有意沉默的默示功能例3 A:Ok, we can quote the price at $300 per meter.What do you think about C? (Another spinning factory) .Our quotation is the lowest in the current market, especially lower than C.Besides, we all do not think that C’s production is qualified to enter this market.And how do you think about C’s production?
    4.有意沉默的判断功能
    5.有意沉默的表现思想功能
二、沉默体现的文化特征
    1.东西方不同的语言观
    2.不同的交际环境文化
    3.不同的价值观
三、结语

四、基于“会话含意”的商务谈判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人际关系管理视角下商务仪式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D]. 田歌.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D]. 张斐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5)
  • [3]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的社会语用学研究[D]. 李进进.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5)
  • [4]电红外干燥器运输洽谈项目口译实践报告[D]. 徐菡博.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3)
  • [5]会展谈判中的语用策略研究 ——以广交会为例[D]. 邓曼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6]基于顺应论的英语商务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研究[D]. 刘丽苹.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7]商务谈判话语互动研究[D]. 谢群.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8]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口译实效研究[D]. 安辉. 南昌航空大学, 2012(01)
  • [9]基于“会话含意”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英语谈判能力的行动研究[D]. 郭蔓娜. 广州大学, 2011(05)
  • [10]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有意沉默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依附性[J]. 王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01)

标签:;  ;  ;  ;  

基于“会话含义”的商务谈判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