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到什么时候

“转型”到什么时候

一、“转型”转到何时(论文文献综述)

郭爱先[1](2021)在《完善“三大体系”,保障民办文科高校高质量发展——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围绕民办文科高校以应用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进行探讨,通过构建特色鲜明的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治理体系三大体系,保障、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学生发展的能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赵立庆[2](2021)在《以身为本:王艮儒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艮的儒学思想是中晚明市民生活的理论表达,本文概括为身本儒学。通过梳理可以发现,东西方无不经历了一个由心本论到身本论的过程,但从生活儒学而看,身本并非意味着把身看成是形而上的存在,而是生命的自由活动。在工夫论域中,衍生出“安身立本”的内圣工夫论和“亲民爱物”的外王工夫论,而且内圣工夫和外王工夫内在贯通。王艮建立了一个以“身”为本体、以“安身”为工夫、以躬身实践为旨趣的身本儒学体系。由此,“身”从理本体、心本体中解放出来,成为身心合一的具有现代价值的个体。张岱年先生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个体本位价值:“王艮的主要思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就是肯定个体是根本的。”从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看,“身”所表示的人类身体则是单个的人或特殊的社会自我,它基本上我由社会关系和累积起来的习惯、价值和气质来塑造的,而塑造的过程则是学习、经历、行为和反思。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目前学界关于王艮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王艮儒学的思想史意义,如从阳明后学、泰州学派,这是整体视角;一是阐发王艮儒学思想的某个侧面,如“百姓日用即道”、“淮南格物”等,这是局部视角。总起来说,还缺乏一种系统的体系研究。因此,构建王艮身本儒学的哲学体系及其所体现的现代个体思想是本文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活儒学、社会人类学和比较哲学方法,从本体、内圣工夫和外王工夫三个维度阐述王艮身本儒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价值。王艮身本思想的产生是儒学史上的一个划时代思想事件,所以应该从身本观念得以产生的思想论域加以理解。因此研究身本思想需要厘清西方身本观、儒家身本观,还要从生活论视域加以透视,因为身本思想本质上是市民生活的反映。必须说明的是,本文中的“身体”概念不能理解为单纯的躯体、肉身或四肢,而是奠基在生命之上的身心合一的个体。仅在与心相对时,“身体”主要是指身躯,而在其他论域中,身体一般是指身心合一的个体。西方身本观历程大致与儒家传统身本观相似,也有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王艮从阳明“身心一件”出发,颠倒“心主身辅”的关系而确立身本论。由此可见,形而上学一—无论是西方理性主义还是宋明理学——视域下“身”被贬低为身体。而生活儒学认为,生活本身既是形而上学的本源,更是形而下学的本源。以此观之,“身”的本源义也就不是感性欲望的肉身,而是生命及其生命活动,即生活,即百姓日用。本文第二章主要阐明王艮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和生平经历。明代政府高度集权,政治生态极度恶化,士人心态也呈现极大的不同。但是,权力集中同时使得官僚体制庞大,政府效率低下,商品经济得以持存并逐渐发达,白银成为主导货币,“促使赋役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并且把社会各个阶层大幅度地拖入商品交换关系中”,人身依附关系松解,市民奢侈消费意识抬头。阳明所言的“心即理”实际上便是“我即理”,亦即将价值评判的权利收归自我。尽管其自我的内容仍然是以忠信礼义为核心构成的,但却极大地突出了主体的地位,从而使士人的人格得以从外在的权威中拜托出来而独立。王艮从直接从“心即理”的良知主体转到“身即道”的身体主体,凸显出生命个体的价值。简单地说,阳明以自身的良知作为评价标准,王艮则以安身作为评价标准。质言之,王艮之“身”正是良知的具身化。王艮之身本论或尊身思想既与先前典籍的生命哲学相关,也有道家的贵身思想有关,还是时代生活的反映。第三章主要阐明王艮身本儒学的本体论。如果说阳明心学的本体是良知,那么王艮儒学的本体是身。本体在这里不是宇宙论意义上的世界产生的本源,毋宁是意义世界上的价值本体,是生活世界的本然状态。如陈来教授所说,“本体本指本根、本来,体指实体、状态、体段等。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实体、本体、道体,都涵有或涉及本体论的问题,尤其是道体。中国的本体是生生不已、有生命的。”“道体”在王艮儒学思想中其实指的就是“身与道一件”,即“道身”。首先,王艮把“身”抬高到本体位置,“身与道同尊”、“身与道原是一件”,借用王船山的话说就是“即身而道”。其次,保身爱身是人的良知良能,是生生之机;知保身,才能爱身,能爱身则爱人;进而达到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所以,安身才是立本:“不知安身便去干天下国家事,是之谓‘失本’。”第三,王艮借用本末范畴阐释“物有本末”:“‘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惟一物,而有‘本末’之谓。”“身”是天下国家的价值尺度。所以,王艮的明哲保身论不是狭义的保全生命,反而突破传统单向性的爱,使仁爱成为双向的“互爱”。宋明理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工夫论,工夫又可分为内圣工夫和外王工夫,故分两章论之。第四章主要阐述身本儒学的内圣工夫论内容和特征。工夫论是本体论体现的逻辑结果,有什么样的本体逻辑上要求相应的工夫。无论是理学工夫还是心学工夫都是本体-工夫框架下的工夫论,王艮则从良知现成出发注重百姓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工夫。王艮十分重视工夫,他认为本体如何关键看工夫:“体用不一,只是工夫生。”显然,阳明心学蕴含着深刻的个体性评价原则,而这一原则在王艮的身本工夫中得到落实和阐发。王艮的工夫论建立在身本论之上,“身与道一件”,所以,安身工夫是其主旨;“身”是生命的显现,生命即是生生不已、活泼泼的自然之道,所以,工夫无须防检,当下即用、至简至易,以“乐学”为方法论。如前所言,安身的“身”是身心合一的个人,所以安身其实是“安其身而安其心”。“安身”自然包括保护生命权利,但“保身”也是“爱身”,所以,“明哲保身”其实是生命之爱,是生生之道。从自爱出发而爱人爱物才是本真的仁爱,爱有差等始于自爱,这就是爱身为爱人爱物奠基。由于王艮坚持良知现成,即肯定个体原则的优先性和现成性,所以个体权利和法则衡量天下国家之正与否,“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是以只去正矩,却不在方在求。矩正则方正矣。方正则成格矣。故曰格物”。这就是王艮“以身格物”的工夫论。第五章主要论述王艮身本儒学的实践维度,即外王工夫论,就是说外王工夫是现实发用,而不仅仅指向主体的良知本体。实践品格是王艮身本儒学的内在要求,“安身”并非认命听命、安于现状,“身”本来就包括躬身实践的含义。王艮把良知所蕴含的个体性思想改造成“我命虽由天,造命却由我”的自主性;并且将这种自主性赋予平民大众,从而推进儒学的世俗化。泰州学派多率性而为,符合社会底层民众的需求,以至于背离当时的社会礼制,足见其影响。身本儒学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讲学活动、乡会活动、参与治理和政治诉求。讲学活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可谓是儒家思想的传教活动,其目的是启蒙大众。宗会实际上反映出松散的近世家庭在恶劣的环境下的一种自救性的自治组织。讲会乡会尽管有长幼之分,但受“满街皆是圣人”思想的影响,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代表观点是何心隐“天下统于友朋”的论断。从身本论看,这种圣愚平等实质是政治平等,从而为政治参与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的政治思想是“王道仁政”,后世一般称之为德性政治或伦理政治。王道仁政落实在士人身上就是“内圣外王”。就其理想状态而言即“三代之治”,这是儒者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间接反映出儒者对现实政治生态的不满。内圣外王最终要落实在政治制度上,这就预设君权的合法性,一旦进入现实政治中,政道与治道脱离,君主权威压倒一切,成为儒学现代转型的制约因素。在碰到制度这道硬墙后,儒家思想只能在内圣领域继续深挖。王艮采取“修身见于世”的实践策略,“觉民行道”,“内圣外王”架构在王艮这里出现裂缝,转化为自我主宰的“出处进退”之学:出处进退各有其道,“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师”。王艮的独立自主精神发展成为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人的狂侠人格,这也是儒家在专制体制下的必然结果。余论部分是王艮身本论的延伸,即进一步揭示身本儒学所蕴含的个体性思想。“身”本就有“吾”、“我”的含义,经王艮的诠释,身获得与道同尊的本体地位,而在现代权利话语下,身体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格权。也就是说从道德话语和权利话语两个方面,“身”指向或等同于个体。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不再是传统的宗法家族,此外作为制度形态的传统儒学已经解体,儒学的复兴必然落实在现代个体身上。个体,从国家层面讲就是公民;从经济领域讲就是经济人;从道德领域讲就是道德人,从市民社会讲就是市民。所以,有学者提出“现代的公民儒学”,以区别“传统的宗法儒学”。既然现代社会是个体化的社会,这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那么儒学的形而上表达就是个体儒学。换句话说,个体儒学就是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基于并有益于个体权利和德性,实现“成己成物”的价值诉求。当然这套价值诉求又不得不诉诸现代制度以实现自身,儒学不必再走心性论基础上的“内圣开外王”之路,而应落实到个体身上。

黄艳梅[3](2021)在《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体育+”、“互联网+”思想的产生以及“融合发展”理论的提出,使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得到快速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与单一产业或多产业相融合的形式或模式随之产生,形成新型的产业形态: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旅游等,相比较而言,对体育产业与单一产业或两产业间融合的研究居多,主要集中在某个地区的发展对策及路径研究、政策分析、融合度测评等研究方向。对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商业四个产业相融合的发展研究较晚,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再加上部分地区体育运动思想较落后、体育实践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不完善的原因,致使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等四个产业相融合发展的实践较难进行。本文将以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间的融合发展为理论基础,试图对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商业四者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对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的机制进行解读,丰富“体育+”的内涵,补充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等四个产业相融合发展在学术研究上的空白,为其他“体育+”模式的研究提供前期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挖掘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建立体育赛事举办区域特有的融合形式,为未来“体育+”项目的实践推广和应用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基于以上背景和研究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网络文献等理论基础知识并归纳整理;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所整理的文字资料,分析广西地区现有体育赛事的性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广西体育商业赛事实例对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对体育赛事举办地走访调查,搜集体育赛事举办期间赛事的组织情况及当地经济、人流量等各方面的变化,归纳总结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现状;采用访谈法对体育赛事组织者、景区、酒店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最后根据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出在赛事举办过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所存在的不足,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根据对赛事的分析,试图对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的机制进行解读,将其分为融合机制的动因、要素、效应三部分,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缺一不可。据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商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是以包括文化、旅游、商业等在内的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占比较低;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表现出产业关联、产业集群化;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体育赛事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据此提以下建议:注重文化产业融合比,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间的融合力度,提升品牌效益;优化营销策略,为产业间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田海洋[4](2021)在《转型发展高校的产教融合:进展、问题与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产教融合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实施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深化。近年来,转型发展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专业结构以及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了较大转变。但由于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产教融合仍存在着难以深入的困境,从而给其转型发展带来了不利。为此,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来加以应对:坚定行动,抓紧机遇谋发展;打破路径依赖,实行全过程融合;强化学校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深化产学研用的结合;加深对产教融合复杂性的认知,强化人才服务价值导向。

毕秋波[5](2021)在《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是面向企业的、易用的一站式AI应用开发工具,通过简化AI应用开发流程,屏蔽技术实现细节,提供数据管理、模型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功能,帮助企业可以快速、高效、低成本地进行AI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但是由于AI应用开发存在着训练数据来源及格式复杂、训练依赖于多类型资源、开发流程繁琐等特性,现今公开的AI解决方案和相关平台仍然存在模型训练数据管理不规范、多类型训练资源调度不公平和没有形成AI应用开发的完整闭环等问题与挑战:1)当前模型训练数据管理存在数据格式混乱、不同数据整合利用繁琐和数据重复利用率低等问题,影响了数据质量和训练效率;2)目前多类型训练资源调度存在分配不公平、资源浪费和作业饥饿等问题,降低了任务执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3)数据侧和服务侧的功能仍存在不足,缺乏数据标注和服务监控等功能,没有形成AI应用开发的完整闭环,降低了开发效率。针对以上问题与挑战,本文重点围绕模型训练数据管理、多种异构资源公平调度策略和AI应用开发解决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完成了 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JSON的模型训练数据管理方案,用于统一不同模型训练数据格式规范,整合不同的模型训练数据,进行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版本管理,提高了数据利用率和模型训练效率;2)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分配均衡的多资源调度策略,该策略整合了所有资源,分别均衡了主资源和非主资源的分配,保证了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充分利用,提高了任务执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3)研究并实现了 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该平台集数据上传与标注、模型训练、模型评估、模型测试和服务发布于一体,形成了 AI应用开发的完整闭环,提高了 AI应用开发效率。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站式的端到端的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覆盖全工作流程,帮助企业加速智能化转型。并将其应用于重点研发课题“科技咨询数据资源体系研究与资源建设”中,对平台的功能完整性进行了验证,确保了平台的有效性、可用性和可靠性。

云昳梅[6](2021)在《宁夏联通创新业务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政企市场向个性化、多元化、高融合化的趋势发展,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通信运营商,为响应政企市场需求的变化,打造了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业务体系,但因为创新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宁夏联通现有的组织体系及运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亟待解决当前面临的支撑人员不足、支撑效率不高、响应速度不及时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创新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难点,才能实现宁夏联通创新业务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目标。宁夏联通创新业务项目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商机录入到商机签约全流程的管理,将实际工作中的项目支撑流程线上化、标准化,让项目支撑工作响应更高效,便于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及支撑情况,还构建了方案库、案例库、资质库三个能力库,解决一线客户经理在资源使用方面的问题。此系统主要功能包括:项目支撑模块、能力库(包括方案、资质、案例)、我的工作台及系统管理,实现了线下流程线上化,将公司管理制度有效落实到工作中。通过对比国内外项目管理系统开发技术特点,并结合宁夏联通业务需求和开发部署环境,选择基于B/S架构,采用HTML网页技术和Springboot框架,利用Java语言、Eclipse开发平台、Tomcat 9.0服务器、Dreamweaver等开发工具再结合其他框架来实现本系统功能。通过采用开源且已经非常成熟的框架进行开发设计,使得系统设计更加方便、快捷,同时降低了开发成本。本文主要对创新业务项目管理系统开发背景、中台体系发展过程以及现阶段公司创新业务项目管理痛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对系统开发意义、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效果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系统需求分析,整理创新业务管理工作流程相关资料,明确相关部门对系统的性能要求、权限划分以及输入与输出要求等。依据需求分析对系统进行功能架构,页面交互,算法、数据库等进行设计,然后通过编码实现系统功能与页面交互。最后对宁夏联通创新业务项目管理系统进行测试,找出设计问题,并进行修改,保证系统满足公司相关部门业务应用的需求。

李霞[7](2021)在《建好应用型本科高校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高校转型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

李霞[8](2021)在《建好应用型本科高校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陈狄[9](2020)在《基于“互联网+”的无车承运人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无车承运人作为一种新型物流运作模式,将货物资源、运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开放平台,实现了运作高效、服务规范、各方共赢,对于整合社会零散运力、实现信息传递高效、促进物流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的无车承运人平台具有如下特点:运价透明化、服务规范化、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在线交易支付、业务扩展性强。本文针对无车承运人平台的业务开展流程进行了需求分析,将平台划分为货主端模块、承运端模块、后台管理系统模块,并分别给出了不同功能模块的简要说明。针对货主端模块、承运端模块以及后台管理系统模块进行了设计,绘制了不同功能模块的流程图,并进行必要说明。根据其功能建立了对应的数据库,采用E-R图表示了不同实例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具体的数据库表设计,完成了数据库设计。采用Java作为编程语言、My SQL作为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了无车承运人平台,实现了平台设计出来的功能。对于已完成的平台进行了系统测试,分别对平台的功能、性能以及兼容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无车承运人平台达到了预期目标。无车承运人平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更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刘后德[10](2020)在《1979年:中国历史学的再出发》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偏差,在“文革”中更是遭遇严重挫折。新时期中国历史学的再定向再出发,是从否定“文革”开始的。它起自政治批判,成于学术反思。它针对“文革”,但绝不限于“文革”。这种专业层面的更深入阶段的拨乱反正在1979年表现得极为典型。在这一年,伴随着全社会思想解放的氛围,历史学呈现出与“文革”时期彻底决裂的姿态。将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一度成为当时整个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追求。这一追求在中国历史学的理论探讨层面、古代史研究部分和近代史研究领域都有着鲜明的体现。而它在1979年表现得特别集中,并在1979年度走向高潮。那时的中国历史学存在一种明显倾向,即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研究模式,特别是“文革”时期畸形的研究状况,针锋相对地开展再认识、再纠正。这一趋向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史学研究面貌。人们首先就统摄整个研究局面的理论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纠偏匡谬。从理论根源和实践经验两方面重新理解和认识“阶级观点”,从而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根本塑造当时史学面貌的指导思想,是1979年的中国历史学界所获得的最大理论共识。此时,笼统的阶级观点得到重新审视:一切以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为史学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极端做法也得到纠正;历史的全部内容绝不仅仅只有阶级之间的冲突,也不是所有的阶级斗争都可以纳入“革命”的范畴;阶级斗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或唯一动力的尊崇地位受到挑战,诸如生产力、生产斗争或矛盾斗争的合力等历史发展要素的重要性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强调;阶级考察之外的广阔历史空间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阶级批判之余的丰富历史遗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者们不再简单一律地套用阶级分析作为研究模具,而是积极倡导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把握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往用阶级观点打量一切,言必称“阶级”的不正常状况大为改观。还有,深入反思教条主义、公式主义的危害,也是1979年史学界所获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一切唯本本是从,照搬简易公式的惯常做法遭到批评。在理论阐释与史料求真的结合方面,脱离史实进行虚、假论述的做法受到抵制。它们逐渐被诸如“论从史出”或“史论结合”等主张所平衡。还有一些因固守个别论断、预设某种前提而未曾从根本打破僵局的问题研究也开始得到触动。以上变化归结到一点就是,面对任何问题,人们都转而尝试通过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得出自己的独立认识。此时,史学与政治的关系也开始在反省中得到重新定位。人们一致反对炮制“影射史学”以作政治工具的行为,并且通过重新诠释“古为今用”的内涵,以尝试进一步明确史学之于政治的价值功用及合理边界,尊重学术探索的独特规律,纠正违背学术自由的做法,从而扞卫历史学应有的生存空间和独立的价值尊严。1979年,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针对以往的认识局面进行剧烈调整的整体倾向。首当其冲的是,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农民战争史所存在的研究偏向受到检讨。农民战争所蕴含之消极作用的集中凸显,成为1979年中国历史学在专题研究领域所经受的最大冲击。在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上,“阶级观点”受到研究实践的重新检验。人们注意到,农民战争在社会生产和秩序稳定等方面存在不容回避的破坏作用。曾经化约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真正内容或全部内容的农民战争,其价值地位因这种阻碍历史进步的消极因素存在而受到削弱。与此同时,农民本身难以抗拒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在经由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分析中遭到集中剖析。进而,农民及其领袖不能摆脱具有负面作用的皇权主义、平均主义等思想,预示了农民战争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催生出又一个大同小异的封建政权。随着农民战争在变革封建制度方面的革命性作用遭到质疑,其价值作用至多不超出改朝换代的范围,甚至客观上有着维护和延续封建统治的认识开始出现。由于人们拒绝沿用简单张贴阶级标签的做法,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评判泛化倾向被遏制,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些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代表性人物得到重新评价。作为封建帝王的秦始皇残暴专制等负面因素被集中展露;作为思想文化领域代表性人物的孔子,其礼制、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价值重新凸显;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李自成,难以摆脱天命思想束缚,即使最后取胜也必然成为封建皇帝,而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领袖那样的进步特征和成就,这样一种宿命般的历史结局在讨论中被强调。此外,在中国社会形态及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上,由于人们对固定一种学说、服从一种认识的垄断局面多有不满,古史分期领域遂有诸说并起,从而颠覆了之前郭沫若等人所主张的战国封建说一家独尊之局面。由此,“魏晋封建说”、“西周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等不同论见纷纷出现。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这一思潮,在1979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表现的最为充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关键节点上的典型认知呈现出“过山车”般的翻转。比如,曾经作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典型的义和团运动受到集中质疑。该运动被认定为具有盲目排外、愚昧迷信等特点,甚至存在受清廷利用而“奉旨造反”的过程和行为,其对内反封建的革命性质和对外的反帝作用及价值都出现较大争议。再者,针对以往卖国之定性,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洋务运动作为近代工业化肇始的标志性作用开始得到积极肯定。在企业管理、规模化机器制造、引进利用外资技术等方面,洋务运动所带来的进步影响;抗击外部势力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构筑自身近代化的经济和国防基础,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拉开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序幕,形成开放、理性的进取精神,以及在整体上开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化进程的重要意义,都得到有力阐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从单纯依托目的初衷或阶级进行定性分析,开始向重视客观效果的考察方面倾斜。还有,对于被批软弱妥协且“阻挡人民革命”的戊戌变法运动,学者在现代性视野下重新将其定义为,一场由资产阶级发起的,旨在通过制度革新以挽救家国危亡的进步运动。其爱国主义价值,借鉴先进制度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宝贵尝试,以及改革过程中所推动实现的启蒙解放等,都开始得到更多学者的认同。该运动的改良主义定性开始动摇,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抗封建顽固派,以及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进步作用越发得到肯定。1979年,是中国历史学进行再调整的关键年份,是“文革”时期史学向改革开放史学过渡的转捩点。它以反思姿态挺立于两种史学研究样式转换的紧要关头,通过一系列史学认识的再纠正实现了浴火重生。显而易见,研究样态的根本转变需要借助史实的订正,研究方法及理论指导的校准,但更仰赖于观念层面的透彻省悟。在追求学术独立和求实精神方面的启蒙重塑,是这一特殊年份留于后世的最醒目价值。与此同时,就学科本身而言,经过1979年前后学界在思想观念、理论方法、价值立场等方面的及时调整,历史学得以迅速转入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的中国历史学,为之后研究内容从较为单一的政治史向着结合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延伸,以及研究范式和研究重心从革命史向现代化叙事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它还孕育了几种研究趋向。比如重建史实真相,考求真实;再次确认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宏观研究,偏重线索规律的合理化梳理;或者吸收借鉴西方理论方法重建历史叙事等。它们都在反思以往研究弊端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竞发的态势。细致的文献梳理,结合对“文革”前后及当时中国历史学研究取向的综合对比,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现当时史学研究领域深刻调整的思想史价值,以及为新时期史学研究健康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学术史意义。选取1979年这一独特的年份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充分彰显其年代史学层面的蕴涵;史学界通过积极拨乱反正以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体现出中国历史学在参与历史中创造历史的传统致用色彩;以“颠倒”求“反正”,尽可能地释放出了解放思想的能量,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从一个极端倒向另一极端的危险。因此,反思学术研究的偏向,仅仅通过“翻烙饼”的方式进行显然是不够的。准确拿捏1979年中国历史学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充分衡估这一时期史学研究所具有的转折过渡意义,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清除畸形的“文革史学”那样的研究生态,为此后学术转型奠定基本格局方面,很有必要进行专门探讨。如果说1949年,崭新的中国历史学依靠政治得以确立,那么1979年,就是中国历史学在反求诸己的背景下实现学科化重生、专业化再造的又一次开始。从学术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它不啻于共和国史学的“第二次开国”。

二、“转型”转到何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型”转到何时(论文提纲范文)

(1)完善“三大体系”,保障民办文科高校高质量发展——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的概念
    (二)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关系
二、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一)高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高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迫切要求
    (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保障民办文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三大体系”
    (一)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
        1.“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以德为先教育实践模式
        2.“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五育并举”教育实践模式
        3.“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实践模式
    (二)构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 服务地方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
        2. 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建设
        3. 服务接班人培养的教材体系建设
        4. 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建设
        5. 保证质量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三)构建以党的领导为统领的内部治理体系
        1. 加强党的向心力,确保党在学校的全面领导地位
        2. 完善治理架构运作力,发挥民办高校机制灵活的优势
        3.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力,制定科学的学校愿景、定位及目标
四、结语

(2)以身为本:王艮儒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选题缘由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本文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一、本文主要创新点
        二、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身本”观念的先行讨论
    第一节 西方身本观
        一、西方哲学视域下的身本观
        二、权利话语下的身本观
        三、文化人类学下的身本观
    第二节 儒家身本观
        一、“身”、“心”释义
        二、身体的类型
        三、身体的转向
    第三节 生活论还原下的身本观念
        一、形上之身
        二、形下之身
        三、本真之身
第二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中晚明市民社会
        一、商品经济
        二、市民阶层
        二、市民生活
    第二节 中晚明政治文化与士人心态
        一、政治生态
        二、士人心态
    第三节 王艮生平与思想渊源
        一、身份的转变
        二、王艮与阳明心学
        三、王艮与释道
第三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本体论
    第一节 身与道
        一、尊身即尊道
        二、以身弘道
    第二节 安身立本
        一、良知良能
        二、明哲保身
        三、具身良知
    第三节 身为国家天下之本
        一、身是家之本
        二、身是国之本
第四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内圣工夫论
    第一节 工夫论概述
        一、工夫考义
        二、儒家工夫概念
        三、本体-工夫与日用工夫
    第二节 穷理与致良知
        一、穷理与知礼
        二、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第三节 安身工夫
        一、静坐默识以体道
        二、“良知致”
        三、淮南格物论
        四、当下日用即工夫
        五、乐学工夫
第五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外王工夫论
    第一节 实践品格
        一、大人造命
        二、世俗化
    第二节 乡村实践
        一、讲学活动
        二、乡会实践
    第三节 政治理想
        一、平等观
        二、政治参与
        三、理想社会
余论: 儒学与个体
    一、个体与个人、整体
    二、儒学与个体性
    三、个体儒学的两个维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的驱使和导向
        1.1.2 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
        1.1.3 全民空前高涨的健身需求
        1.1.4 各行业发展的促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产业融合
        1.5.2 体育商业赛事
        1.5.3 “文体旅商”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情况
        2.1.2 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发展情况
        2.1.3 体育产业与商业融合的发展情况
        2.1.4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商业间融合的发展情况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3 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
    3.1 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3.2 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3.2.1 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之间具有相类似的基础
        3.2.2 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3.3 融合发展的理论背景
        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3.3 产业融合理论
        3.3.4 场景理论
4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个案分析
    4.1 项目一:桂林马拉松(简称“桂马”)
        4.1.1 项目背景
        4.1.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4.1.3 融合发展的成果
        4.1.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4.1.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4.1.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体育联赛旅游
    4.2 项目二:阳朔铁人三项赛(简称“阳朔铁三”)
        4.2.1 项目背景
        4.2.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4.2.3 融合发展的成果
        4.2.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4.2.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4.2.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发展旅游核心产业的体育内涵创意游
    4.3 项目三:马山县攀岩赛(简称“攀岩赛”)
        4.3.1 项目背景
        4.3.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4.3.3 融合发展的成果
        4.3.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4.3.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4.3.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康养类产业集聚型体育赛事
    4.4 项目四:龙脊梯田百公里跑山赛(简称“龙脊跑山赛”)
        4.4.1 项目背景
        4.4.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4.4.3 融合发展的成果
        4.4.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4.4.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4.4.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引入“农业+”的体育主题游
    4.5 项目五:资源国际越野挑战赛(简称“资源越野赛”)
        4.5.1 项目背景
        4.5.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4.5.3 融合发展的成果
        4.5.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4.5.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4.5.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休闲体育观光游
5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解读
    5.1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动因
        5.1.1 需求驱动因素
        5.1.2 产业发展驱动因素
        5.1.3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
    5.2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要素
        5.2.1 资源融合
        5.2.2 技术融合
        5.2.3 市场融合
        5.2.4 业务融合
    5.3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效应
        5.3.1 提高赛事的知名度
        5.3.2 树立赛事品牌,促进经济增长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文化产业占比较低
        6.1.2 “文体旅商”产业间融合发展表现出产业关联、产业集群化
        6.1.3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成为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6.2 建议
        6.2.1 注重文化产业融合比,优化产业结构
        6.2.2 加强产业间的融合力度,提升品牌效益
        6.2.3 优化营销策略,为产业间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转型发展高校的产教融合:进展、问题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略定位:产教融合的政策导向
二、现状素描:转型发展的进展与问题
    (一)已取得的积极进展
        1.办学理念向?地方性??应用型?转变
        2.专业结构向?需求导向?转变
        3.办学模式向?产教深度融合?转变
        4.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教双方融合的全域性存在着不足
        2.产教双方对融合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深刻
三、根源追问:产教深度融合困境之省思
    (一)影响产教深度融合的客观因素
        1.?处境不利?说
        2.?系统差异?说
        3.?交易成本?说
    (二)影响产教深度融合的认知因素
        1.大学身份意识的局限
        2.社会服务认知的不足
四、回归主体:深化产教融合的策略选择
    (一)坚定行动,抓紧机遇谋发展
    (二)以机制改革为核心,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1.打破路径依赖,实行全过程融合
        2.强化学校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深化产学研用的结合
        3.加深对产教融合复杂性的认知,强化人才服务价值导向

(5)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AI解决方案和相关开发平台研究现状
        1.2.2 多资源公平调度策略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1.4 硕士在读期间主要完成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介绍
    2.1 大数据存储技术
        2.1.1 HDFS介绍
        2.1.2 Ceph介绍
        2.1.3 小结
    2.2 多资源公平分配问题
    2.3 分布式资源调度框架
        2.3.1 Kubernetes介绍
        2.3.2 Yarn介绍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JSON的模型训练数据管理方案的设计实现
    3.1 存在问题与研究挑战
    3.2 一种基于JSON的模型训练数据管理方案设计
        3.2.1 模型训练数据文件格式的统一
        3.2.2 模型训练数据结构对象的统一
        3.2.3 模型训练数据的整合使用
    3.3 核心功能实现
        3.3.1 版本管理功能
        3.3.2 数据合并功能
        3.3.3 数据标注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配均衡的多种异构资源调度策略研究
    4.1 存在问题与研究挑战
    4.2 一种分配均衡的多种异构资源调度策略
        4.2.1 算法定义
        4.2.2 两个用户的场景
        4.2.3 多个用户的场景
    4.3 公平性分析
        4.3.1 激励共享
        4.3.2 帕累托最优
        4.3.3 无嫉妒性
        4.3.4 防策略操作性
    4.4 实验设计与结果评估
        4.4.1 实验设计
        4.4.2 结果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1 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需求
        5.1.1 平台业务需求
        5.1.2 平台功能需求
    5.2 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5.2.1 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整体架构设计
        5.2.2 平台流程设计
        5.2.3 平台数据库设计
    5.3 平台子系统设计与开发实现
        5.3.1 项目管理子系统
        5.3.2 数据管理子系统
        5.3.3 模型管理子系统
        5.3.4 动态模型服务子系统
        5.3.5 AI能力网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的部署与测试
    6.1 平台部署环境
    6.2 平台核心功能测试
        6.2.1 项目管理功能测试
        6.2.2 数据管理功能测试
        6.2.3 数据标注功能测试
        6.2.4 模型管理功能测试
        6.2.5 模型训练功能测试
        6.2.6 模型测试功能测试
        6.2.7 服务发布功能测试
        6.2.8 服务测试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宁夏联通创新业务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来源
    1.2 研究目标与定位
    1.3 国内外发展动态
        1.3.1 国内发展动态
        1.3.2 国外发展动态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需求调研
        2.1.1 总体需求
        2.1.2 网络需求
        2.1.3 性能需求
        2.1.3.1 关键性能指标
        2.1.3.2 兼容可用性
        2.1.4 安全需求
        2.1.4.1 应用安全
        2.1.4.2 网络安全
        2.1.5 功能需求
    2.2 业务场景梳理
        2.2.1 案例发布
        2.2.2 案例申请
        2.2.3 资质发布
        2.2.4 资质申请
        2.2.5 方案发布
        2.2.6 方案下载
        2.2.7 项目支撑
    2.3 系统需求分析
        2.3.1 系统用户分析
        2.3.1.1 管理员角色
        2.3.1.2 员工用户角色
        2.3.2 数据流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系统B/S体系结构设计
    3.2 系统相关技术简介
        3.2.1 B/S体系结构
        3.2.2 Maven管理工具
        3.2.3 Springboot框架
        3.2.4 HTML网页技术
        3.2.5 My SQL数据库
    3.3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3.4 数据库设计
        3.4.1 数据需求分析
        3.4.2 数据库模型设计
        3.4.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3.5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3.5.1 系统配置规则
        3.5.2 用户登录
        3.5.3 首页
        3.5.4 案例库
        3.5.5 资质库
        3.5.6 方案库
        3.5.7 项目支撑
        3.5.8 我的工作台
        3.5.9 系统管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实现
    4.1 系统运行环境
    4.2 网络拓扑图
    4.3 用户登录模块
    4.4 首页模块
    4.5 案例库模块
    4.6 资质库模块
    4.7 方案库模块
    4.8 项目支撑模块
    4.9 我的工作台模块
    4.10 系统管理模块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方法及原理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登录模块测试
        5.2.2 案例库模块测试
        5.2.3 资质库模块测试
        5.2.4 方案库模块测试
        5.2.5 项目支撑模块测试
        5.2.6 我的工作台模块测试
        5.2.7 系统管理模块测试
    5.3 性能测试
    5.4 浏览器兼容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建好应用型本科高校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应用型大学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十三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一)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二)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界定
    (三)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明确提出加快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
    (四)“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0所左右应用型高校
三、山东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举措与成效
    (一)2011年12月7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迈出了山东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第一步
    (二)2016年9月5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实施方案》,强调以专业建设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
    (三)2020年1月10日,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
    (四)2020年10月11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转型
四、怎样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高校
    (一)办学定位与治理机制
    (二)产教融合模式
    (三)师资队伍
    (四)教学资源
    (五)人才培养
    (六)学生发展
    (七)科研与社会服务
    (八)文化传承与创新
    (九)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办学特色
五、警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误区
    误区一:“应用型”=“低水平”
    误区二:“应用型”=“学技能”
    误区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必须全部是应用型专业
    误区四:应用型本科高校不用发展学科
    误区五:建设应用型大学会影响学校“申博申硕”
相关链接

(8)建好应用型本科高校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应用型大学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十三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一)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二)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界定
    (三)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明确提出加快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
    (四)“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0所左右应用型高校
三、山东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举措与成效
    (一)2011年12月7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迈出了山东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第一步
    (二)2016年9月5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实施方案》,强调以专业建设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
    (三)2020年1月10日,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
    (四)2020年10月11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转型
四、怎样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高校
    (一)办学定位与治理机制
    (二)产教融合模式
    (三)师资队伍
    (四)教学资源
    (五)人才培养
    (六)学生发展
    (七)科研与社会服务
    (八)文化传承与创新
    (九)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办学特色
五、警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误区
相关链接

(9)基于“互联网+”的无车承运人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工作内容安排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无车承运人的含义和特点
        2.1.1 无车承运人的含义
        2.1.2 无车承运人的特点
    2.2 Java Web开发技术
    2.3 Android开发技术
    2.4 MySQL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车承运人平台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分析
        3.1.1 市场现状分析
        3.1.2 用户需求分析
    3.2 平台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货主端模块需求分析
        3.2.2 承运端模块需求分析
        3.2.3 后台管理系统模块需求分析
    3.3 平台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车承运人平台的设计
    4.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4.1.1 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4.1.2 平台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2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4.2.1 货主端模块设计
        4.2.2 承运端模块设计
        4.2.3 后台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E-R模型设计
        4.3.2 数据库逻辑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车承运人平台的实现及测试
    5.1 平台开发环境
    5.2 平台的功能模块实现
        5.2.1 货主端模块实现
        5.2.2 承运端模块实现
        5.2.3 后台管理系统模块实现
    5.3 平台测试
        5.3.1 平台测试环境
        5.3.2 平台功能测试
        5.3.3 平台性能测试
        5.3.4 平台兼容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1979年:中国历史学的再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历史学基本理论的拨乱反正
    第一节 以历史主义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
        一、反思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
        二、破除“暴力革命”崇拜
        三、用历史的观点重新看待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二节 以实事求是替代教条主义
        一、从“唯上唯书”到“唯真求实”
        二、跳出公式套用的怪圈
        三、走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节 重审历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一、批判“影射史学”,放弃“古为今用”
        二、打破史学研究的“禁区”
        三、史学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反思与重建
    第一节 对既有农民战争史模式的挑战
        一、检讨农民战争阻碍历史发展的一面
        二、农民阶级思想落后性剖析
        三、农民战争是封建制度的掘墓人还是修理工?
    第二节 历史人物再评价
        一、重评秦始皇
        二、为孔子正名
        三、李自成再评价
    第三节 打破古史分期讨论定于一尊的局面
        一、魏晋封建说“卷土重来”
        二、西周封建说“重新开张”
        三、其他诸说“群雄并起”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叙事的突破与转型
    第一节 现代化视野下义和团运动的再评价
        一、凸显迷信落后特征
        二、强调盲目排外问题
        三、质疑义和团运动反封建性质
    第二节 改革开放背景下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再衡估
        一、肯定洋务企业奠定中国民族资本的基础
        二、积极评价洋务运动对列强侵略的抵制
        三、认识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历程的贡献
    第三节 古今之变视角下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刷新
        一、正视戊戌变法的救亡活动
        二、全面认识戊戌变法时期的制度革新
        三、注意发掘戊戌变法的启蒙价值
    小结
结语: 新时期史学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转型”转到何时(论文参考文献)

  • [1]完善“三大体系”,保障民办文科高校高质量发展——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J]. 郭爱先. 新乡学院学报, 2021(10)
  • [2]以身为本:王艮儒学思想研究[D]. 赵立庆. 山东大学, 2021(11)
  • [3]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D]. 黄艳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转型发展高校的产教融合:进展、问题与策略[J]. 田海洋.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5]AI模型训练和开放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毕秋波.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宁夏联通创新业务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云昳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建好应用型本科高校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 李霞. 山东教育(高教), 2021(Z1)
  • [8]建好应用型本科高校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 李霞. 山东教育, 2021(Z4)
  • [9]基于“互联网+”的无车承运人平台设计与实现[D]. 陈狄.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10]1979年:中国历史学的再出发[D]. 刘后德.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转型”到什么时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