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唐文人造像诗的形成

论初唐文人造像诗的形成

一、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论文文献综述)

胡凌燕[1](2021)在《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尝试从写本文献的角度,对武周时期这一特殊时段的文学面貌,进行专题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对武周文学的重要写本进行文献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双重挖掘,结合传世文献和石刻文献,以诗歌、序文、小说三种文体为核心,着重关照刘希夷、崔融、李峤、王勃、张鷟、珠英学士等武周时期的着名作家及文学群体,对文本流传、文体演进、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及特殊文学现象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求尽可能全面、有体系地呈现武周时期文坛的原生状态,挖掘被历史掩埋的某些文学史现象,进而为纠正长期以来中古文学研究注重以传世刻本文献作单面建构的偏颇与缺失抛砖引玉。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总述,第二章为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专题研究,后四章为武周文学重要写本的个案研究。第一章,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研究。研究武周文学可资利用的写本文献主要有敦煌写本、吐鲁番写本和日藏写本三类。本章重点从文本的形态和内容两方面,总结这三类写本文献各自的特点,同时对敦煌和吐鲁番写本的发现过程与整理历史进行爬梳,对日藏写本的源流与藏所进行追溯、考察。第二章,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研究。本章先对敦煌遗书所存武周诗文做了全面搜集、考辨与汇录,并从作家、作品及写本形态三方面概述其总貌。其次据作品存佚情况和文本形态特征,对残卷的文献价值进行了具体发掘。最后在综论残卷文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刘希夷《白头翁》诗为个案代表,探讨初盛唐七言歌行从中原传入敦煌后其传播渠道与作品性质发生的转变。第三章,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研究。本章首先结合传世文献考知珠英学士间交游唱和之史实,审视武周文坛的整体唱和环境。其次探讨时代诗风影响下选家崔融的诗学趣味,论述《珠英集》对于初唐诗歌选学的推进作用及其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再者,《珠英集》作为编《三教珠英》的副产品,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武周时期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并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古钞本《李峤杂咏诗》研究。《杂咏诗》的敦煌写本和日藏写本近代以来重现国人视野,从文献层面看,有助于考清《杂咏诗》在书目文献和现实世界中的流传情况,解决诗注相关的一些问题。从文学层面看,则启发我们关注初唐咏物诗在武周时期的变革,以及李峤咏物诗对日本平安朝诗歌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正仓院本《王勃诗序》研究。本章主要从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三方面论证了院本《诗序》的文学实证功用,同时从集会诗序的文体内涵、演进历程及其与集会诗歌的关系三方面审视了院本《诗序》的文体学意义,此外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了王勃诗文东传日本之经纬及其对日本奈良和平安时期汉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六章,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研究。本章厘清了《游仙窟》湮没与回传的历史问题,并从十娘的身份入手,对《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深度探讨,同时以《游仙窟》文本为切入点,考察了唐代诗歌与小说文体交融的现象及唐传奇的情感表现等问题,从而可见《游仙窟》之文学史意义。

李强[2](2021)在《《李峤百咏》文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盛唐之交,李峤与杜审言、苏味道、崔融并称而显赫于文坛。李峤不仅是初唐咏物诗创作领路人,更是官方类书编撰的“总纂官”。他以独特的文学理念倡导形式化的诗歌创作范式,同时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抒情传统,力行感物吟志的文学主张,对普及五言诗创作具有积极意义,并且为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奠定了基础。《李峤百咏》是李峤所作的一组大型咏物诗,共一百二十首。从乾象坤仪、草木鸟兽到衣帛服玩,共分为十二个部类,各以一字为题,颇似一部类书。不仅如此,《李峤百咏》所包孕的声律美学思想、对偶审美构建以及情感志趣、体貌风格均代表了初唐宫廷文学群体的审美风尚。本文即以徐定祥先生的《李峤诗注》为参照,以《李峤百咏》的文学思想为中心,试图勾勒整个初唐文化大背景下宫廷仕人心态在文学中的反映,力求接近李峤的文化人格及《李峤百咏》的文学思想价值内涵。《李峤百咏》的分类咏物思想表现在诗集编排理念上既有对类书产生前后图书编辑分类思想的借鉴,更有对隋至初唐的大型官修类书的直接继承;在诗歌创作上还以素材库的形式对近体诗歌辞藻典故的运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初唐“类书式的诗”的典范之作。究其原因,与李峤在初唐文官制度建设下的多重身份有关,更与武后、中宗时的科举诗赋考察有关。《李峤百咏》诗律审美追求将《李峤百咏》放置在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嬗变的重要阶段去考量它对近体律诗定型所作出的贡献。主要从初唐诗美学意味的角度去探寻《李峤百咏》的诗律美学追求。先从声韵,平仄、粘对的角度阐释《李峤百咏》韵警铿金的诗律实践特征,并借此对《李峤百咏》韵警铿金的声律美学思想追溯源流。接着从对偶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李峤百咏》的创作范式对于初唐诗格理论的继承和革新。《李峤百咏》将大量数字融入对偶句中,体现其独特审美理念。这种形式化的诗歌创作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近体五言律诗的定型,《李峤百咏》功不可没。《李峤百咏》感物吟志理念则主要从宫廷诗人心态,贬谪行役与宫廷游赏,武周天命构建下的祥瑞和雅颂风气对李峤诗歌创作的影响。讨论这种宫廷文化氛围影响下的《李峤百咏》所涵盖的感物吟志观念,穷尽式的挖掘每首诗歌的物类譬喻及其体貌风格。《李峤百咏》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想涉及到一些文学的基本问题,既体现出政治家眼中的文学功能,如教化功能,又能突破政治家固有的藩篱,没有忽视文学的审美属性,突出强调了文学自身的规律,从而构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总而言之,《李峤百咏》的分类咏物思想,诗律审美追求、感物吟志观念是《李峤百咏》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李峤诗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

索菲亚(Sophia)[3](2020)在《唐诗中的自然书写 ——以宇文所安《初唐诗》为重点的讨论》文中研究表明从公元618年至玄宗即位,初唐时代延续近百年。其间每一位初唐诗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大胆的尝试,将初唐诗歌的涓涓细流,逐步汇集并嬗变成为盛唐诗歌的壮丽江河。北美学者宇文所安教授在其着作《初唐诗》一书中,从外部的宏观的视角观察整个初唐诗歌的变化过程,同时也尽可能广泛地探究诗歌及其他文体的内在变化,甚至延伸至审美主题,试图从中辨别出各种文体演变的内在趋势和脉络规律。本篇论文,“唐诗中的自然书写——以宇文所安《初唐诗》为重点的讨论”,则立足于《初唐诗》一书中所涉及的与自然主题相关的诗歌,在海外学者的不同视角之下,考察和讨论初唐诗歌中蕴含的自然与人文之间深层的文化关系,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审美主题和萌发的新文学动向。作为本文的基础,绪论部分笔者将梳理海外汉学在北美的发展概况,唐代文学史的研究传承,特别是唐代诗歌在北美的文本译介和传播。第一章宫廷诗歌中的自然,本章将追溯至前朝梁陈通过宫体诗和宫廷诗的对比分析,探究初唐诗歌中渐已形成的第一种自然主题——雅正。第二章复古诗歌中的自然,诗人们不断地尝试和变革日渐保守的宫廷诗风,在诗歌中形成另一种激愤刚健的审美主题。第三章私人领域内的微型自然及启示,本章界定三种类型的园林诗歌,并探究其内蕴含的微型自然主题和新文化趋势,以及诗歌从公众领域内的文化属性转向私人领域内的艺术审美。第四章浅议微型自然的个人化诠释,由个人化诠释引发的诗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并直接影响诗歌和其他文体中碎片化的景物审美观,从而进一步引发诗人们对传统文化道德的重新审视。

赵烨[4](2020)在《唐代分韵赋诗用韵研究》文中认为唐代分韵诗受集会赋诗活动形式的影响,在用韵特点上具有特殊性。文章从义、音两个层面进行探索,钩稽出分韵诗在用韵上与赋诗活动举行的时间、环境、场合以及举行原因等外部因素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唐代语音情况、诗赋用韵习惯等内部因素对诗歌音韵造成的影响,探讨分韵赋诗从近体诗律层面促进盛唐诗歌成熟所起的重要作用。

刘燕[5](2019)在《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王昌龄及其诗歌的研究一直是较受关注的领域。但大多数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王昌龄其人及其诗歌本身,还没有跳出传统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的二维研究模式。因此,王昌龄这样的盛唐名家研究要想走向深入,就需要有更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更先进的研究方法。故本文尝试在系统整理王昌龄研究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对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即时传播和后续传播、唐人选唐诗中的选录、唐人在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追摹、仿效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将以诗评家、诗选家为主体的阐释史研究和以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结合起来,意在全面构建王昌龄诗歌唐代传播和接受史。既注重王昌龄诗歌在唐代多样化传播方式的考察,又侧重从唐代不同阶段经典的诗选、诗评中勾勒王昌龄诗歌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轨迹,总结其间的接受规律并探究其深层的政治文化原因,以期为当代王昌龄诗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历史借鉴。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相关研究现状、论文写作的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对唐代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时代环境进行概述。主体部分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重点阐述王昌龄诗歌以单篇文本形态的即时传播,主要有三大主要方式,即友朋之间的交游赋咏、梨园弟子的合乐演唱与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江宁诗会。既侧重分析每种传播方式的传播受众、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又注重探析即时传播的时空分布情况。第二章重点阐述王诗以诗文集本形态的后续传播,集本的后续传播主要有王诗别集和唐人选唐诗两种形式,重点分析王诗别集在国内外的刊刻和传播情况与唐人选唐诗在中原、西域乃至日本的传播情况。第三章注重从唐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潮和文学观的嬗变来考察唐代选家对王昌龄其人其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接受。主要对入选诗歌的数量、体裁、题材等方面进行精准统计,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亦注重从诗选家对王昌龄诗歌的艺术评点和诗史地位的定位等方面来综合考察。并注重分析唐人选唐诗选录王昌龄诗歌的整体趋势和其内在原因、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传世名篇和盛唐诗名的经典构建以及对后世接受的规范意义,从而在定量定性的综合分析中归纳出有唐一代王昌龄诗歌选本接受的规律。第四章重点探究唐代诗、词人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接受。首先就唐人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几种主要方式展开分析,并选取李益、张仲素等典型个案进行观照,最后论及王昌龄诗歌词化特征的萌芽和对晚唐五代词人创作上的影响,从而突出“以诗人创作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的研究特色。

姚东[6](2019)在《初唐宫廷诗体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初唐宫廷修书活动较多,这些修撰活动对宫廷诗的发展也存在一定影响。本文第一章,利用《文馆词林》残卷这一重要文献,探究宫廷修书在初唐宫廷的影响。本章首先剖析了《文馆词林》的编纂体例,发现它的编纂体例深受《艺文类聚》编纂体例的影响。其编纂体例也有独特之处,一是分类层级更多,二是将“部”当作一个重要的分类层级,三是体例体现着明确的诗体意识。其次,本文对《文馆词林》的书写体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题名、题注的特点,并探究了《文馆词林》题注与诗序的关系。再次,仔细分析了《文馆词林》残卷诗作的体式特征,揭示其所蕴含的诗体意蕴;通过梳理《文馆词林》在初唐宫廷的流传情况,进而分析其在初唐宫廷的影响。最后,文章探究了《文馆词林》对宫廷四言诗体式发展的影响及初唐宫廷四言诗的特色。第二章是初唐宫廷五言律诗的体式演变研究。第一部分,笔者认为武德贞观时期的宫廷诗体式实际上是齐梁体的承继,但同时也有发展。第二部分,发现高宗武后时期出现了大量合律的宫廷诗。笔者又对《笔札华梁》、《文笔式》、《诗髓脑》这三部重要诗格着作进行分析,揭示这一时期宫廷诗体式的理论规范。第三部分从对偶、用韵、平仄全面梳理了中宗时期宫廷诗的体式特点。第三章是初唐宫廷七言律诗的体式演变研究。本章第一部分,对部分诗歌进行了系年,并剔除了一些混入初唐时期的诗作,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七言律诗体式的演变轨迹。第二部分梳理了七言律诗的演变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初唐宫廷七言律诗在对偶和用韵方面的演变轨迹。第三部分笔者以武后时期游石淙活动为个案,借助《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碑深入地分析了宫廷这一特殊背景对宫廷诗体式演进产生影响的三条路径。

蔡丹君[7](2019)在《近体诗定型首功归于“沈宋”考论》文中研究表明唐人将近体诗的定型之首功归于沈佺期与宋之问,而现当代研究者对此多表示怀疑。在考虑近体诗定型的标准时,过去的研究相对而言拘泥于声律的定型尤其是合律程度,较少言及其他诗学要素。而近体诗其实是一个由声律、对属、体调等诸多要素组成的精致结构。声律与对属之相和,才是近体诗定型之关键。沈宋在促进近体诗学走向稳定的过程中,主要功绩之一就是将声律之学与对属之学有机结合了起来,做了语词运用上的诸多探索;尤其是他们对诗歌如何才能将"性情"与"辞采"结合在一起的讨论,丰富了近体诗的体调理论。因此沈宋被认为在近体诗定型之功上超越了他们的同代人。

吴夏平[8](2018)在《贞元宫廷诗歌活动及其诗学史意义》文中认为贞元宫廷诗歌活动是指以唐德宗为中心的宫廷诗人群体活动,多发生于时令节日,具有制度化、集体娱乐等特点。以权德舆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体活动是宫廷诗风的延伸,具有日常化、以诗为娱等特征。两种群体活动的发生,与贞元时期相对稳定的政局、帝王的提倡以及大历台阁诗人的影响密切相关。贞元宫廷诗人发扬了儒家诗学"化下"的一面,抛弃了"刺上"传统。在前人影响的焦虑之下,他们对诗歌之"丽"极度追求,实践和发展了"丽"的宫廷诗学。同时,宫廷诗学又与复古诗学形成二元对立,为诗学发展提供了动力。

赵烨[9](2020)在《唐代分韵赋诗的活动形态与诗学考察》文中指出分韵赋诗是唐代文人宴集时的一种诗歌创作形式。本文基于对唐代现存的三百零四首分韵诗的考察,首先,考察了唐代分韵赋诗的基本活动情况,提出创作中心经历了两次转移;其次,从文本特点入手,分析了分韵诗在用韵和诗序中的特征;再者,以景龙三年(709)中宗幸临渭亭的分韵诗会为个案,考察了分韵赋诗的基本活动形态,认为宫廷分韵诗成熟时间的上限应当提前;最后基于前三章的考察结果,探索了分韵诗对同时期试帖诗的促进作用,认为初唐诗歌创作的突破主要由分韵赋诗这一活动形式承担,并探索了导致它无法进一步发展的局限性。

叶汝骏[10](2018)在《唐代五律艺术流变研究》文中提出袁枚《随园诗话》云:“唐人最重五律。”五律在唐诗体裁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既是唐诗近体中率先完成定型的一体,也是联结古、近两大体裁系统的枢纽性诗体。同时,五律还是唐人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体,而唐代则可谓五律艺术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再者,唐代科举试诗主要采用五言六韵的近体诗,而五律正是其必备的基础,这便决定了五律在唐人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故可以说,五律是唐代的第一诗体。本文通过对唐代五律历史演变过程的系统梳理,.初步还原了唐代五律艺术发展的真实状况,归结出了唐人五律的独特艺术追求。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提出“唐诗文体学”的概念,并分析了该研究的重要意义、现状及不平衡性,指出今人对于唐代五律的研究与其地位与成就严重不符的情况。绪论还介绍了唐代五律的数量、分期等基本情况,并深入分析了古今学者对于唐代五律的研究现状及其动向。正文部分,第一至五章从纵向的史的角度对唐代五律的历史演变轨迹进行系统梳理。与以往学者多从时限角度进行机械划分不同,本文以诗歌艺术性的总和一一“体”一一为视角,将唐代五律划分为齐梁体、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杜甫体及元白体、张籍体、贾岛体等若干发展阶段。具体而言,第一章论述唐体五律初步剙构的首个阶段,即从齐梁体到初唐体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初唐体五律存在“以律行律派”和“以古行律派”二元分野的格局。第二章论述形成唐体五律正宗、经典作品的主要阶段一一盛唐体,指出盛唐诗人的一些审美选择对后世五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章论述登峰造极、轨范千古的杜甫体五律,杜甫以一人之力,掀起了唐代五律的二次美学变革。第四章论述大历体五律的艺术特征与发展状况,在这一堪称五律首次独盛的阶段,五律的若干特征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转变。第五章论述贞元以后的五律,此际的五律受元白体、张籍体、贾岛体等多种美学范式的共同影响,尤以贾岛体的影响最为深刻。第六章进一步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归结出唐人五律的独特艺术追求:一是通过唐体五律与齐梁体五言新体诗的对比,揭示出唐人五律的艺术进步;二是通过初盛唐五律与中晚唐五律的对比,揭示出唐人五律美学追求的转变;三是通过梳理唐代五律“以古行律派”与“以律行律派”的消长演变,揭示出“以古行律”的五律成为唐代五律高格的原因;四是通过五律与七律在表现原理、主导风格等方面的对比,进一步揭示出唐人五、七言律的艺术分工问题。余论部分还就与唐代五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延伸探讨。

二、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论文提纲范文)

(1)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武周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主要论题与思路
    四、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第一节 敦煌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整理
        二、经典传钞与民间丛钞的并行流传
        三、中原文人的诗歌与文章
    第二节 吐鲁番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吐鲁番文书的发掘与整理
        二、零碎残片的杂抄散写
        三、西州民间的书信与俗文学
    第三节 日藏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日藏古钞本的源流与藏所
        二、文学典籍与文人小说的佚存
        三、日人重钞:忠于底本的抄写态度
第二章 敦煌写本武周诗文残卷
    第一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梳理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汇录
        二、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概貌
    第二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献价值
        一、久佚诗文的辑佚价值
        二、存世篇章的校勘价值
        三、唐集唐抄的文本还原
    第三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学价值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文学价值总论
        二、刘希夷《白头翁》与七言歌行的性质演变
第三章 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
    第一节 《珠英集》与武周时期的文人唱和
        一、珠英学士成员再考
        二、《珠英集》与珠英学士之交游唱和
        三、《珠英集》与武周文坛之唱和环境
    第二节 《珠英集》与武周诗歌选学的演进
        一、崔融的选诗趣味与时代诗风的体现
        二、唐前诗歌选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珠英集》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
    第三节 《珠英集》与三教思想的文学影响
        一、《三教珠英》编纂与初唐三教关系论略
        二、敦煌本《珠英集》残卷的三教内涵
        三、三教融合对武周文学的深层影响
第四章 古钞本《李峤杂咏诗》
    第一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发现与流传
        一、李峤诗文集版本源流考述
        二、敦煌本《杂咏诗》的发现
        三、日藏本《杂咏诗》的流传
    第二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注释
        一、《杂咏诗》注本系统
        二、《杂咏诗》注者问题
        三、《杂咏诗》所见唐人注唐诗特点
    第三节 《杂咏诗》与初唐咏物诗的历史变革
        一、形制:从咏物单篇到咏物组诗
        二、咏法:从物的描摹到情的寄寓
        三、功用:从社交抒情到启蒙示范
        四、体裁:从五言短诗到长篇歌行
    第四节 《杂咏诗》与日本平安朝的诗歌发展
        一、《杂咏诗》的东传与平安初期的咏物风尚
        二、《杂咏诗》在道真咏物诗中的受容与变容
        三、句题诗的先声:一场中秋诗宴引发的思考
第五章 正仓院写本《王勃诗序》
    第一节 院本《诗序》的发见始末及文本面貌
        一、院本《诗序》的发见与研究
        二、院本《诗序》的文本面貌
    第二节 院本《诗序》的实证功用
        一、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
        二、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
        三、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
    第三节 院本《诗序》的文体审视
        一、诗序文体与集会诗序
        二、唐前集会诗序的肇端与演进
        三、集会诗序与集会诗歌的关系
    第四节 王勃诗文与日本汉文学的发展
        一、《王勃集》东传日本之经纬
        二、王勃诗文于奈良朝汉文学之影响
        三、王勃诗文于平安朝汉文学之影响
第六章 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
    第一节 《游仙窟》的湮没与回传
        一、古本《游仙窟》的湮没
        二、古本《游仙窟》的回传
    第二节 《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
        一、身份猜想:十娘五嫂为“别宅妇”的可能性
        二、内容定位:落魄才子与别宅妇的爱情传奇
        三、主旨探微:理想幻灭本质的影射
    第三节 从《游仙窟》看唐代诗与小说的文体交融
        一、《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具体情况
        二、《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叙事功能
        三、《游仙窟》小说融诗的语言特质
    第四节 《游仙窟》与唐传奇的情感表现
        一、以诗书为载体:诗歌传情与书信陈情
        二、以实物为承托:咏物言情与赠物定情
总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李峤百咏》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李峤百咏》分类咏物思想
    第一节 分类咏物思想内涵
        一、标题隶事的咏物特点
        二、以类相从的编排体例
        三、杂采成语故实,以备辞藻之用
        四、天道演绎人事的类书思维模式
    第二节 《李峤百咏》分类咏物思想的成因
        一、分类咏物思想的直接成因
        二、分类咏物思想的间接成因
第二章 《李峤百咏》诗律美学追求
    第一节 韵警铿金的诗律实践
        一、音韵谐畅的用韵原则
        二、铿锵顿挫的平仄安排
        三、声律实践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李峤百咏》对偶审美建构
        一、数字入对及其独特生命体验
        二、李峤对偶论溯源及其新变
        三、《李峤百咏》对五律定型之贡献
第三章 《李峤百咏》感物吟志观念
    第一节 《李峤百咏》感物吟志义理内涵
        一、自然情状的凝容取譬
        二、儒生报国志向与荐君心态
        三、风雅独标的颂歌
    第二节 感物吟志观念的成因
        一、初唐诗格诗言志传统的发扬
        二、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心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唐诗中的自然书写 ——以宇文所安《初唐诗》为重点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北美唐诗史研究现状
        (一)北美的唐诗传播接受研究
        (二)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
        (三)国内外学者对宇文所安学术思想的评述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章 宫廷诗歌中的自然
    1.1 宫体和宫廷之辩
    1.2 宫廷诗歌中的自然主题——雅正
    1.3 宫廷诗歌的审美酝酿和启承
第二章 复古诗歌中的自然
    2.1 对立诗论到复古之说
    2.2 初唐改革派的自然主题——激愤
    2.3 复古运动的自然主题——刚健
    2.4 自然主题的表现范式
第三章 私人领域内的微型自然及启示
    3.1 私人宴会诗歌的演变
    3.2 微型自然的特征
    3.3 社交型的高氏林亭
    3.4 自怡型的辋川别业
    3.5 诠释型的履道园
第四章 浅议微型自然的个人化诠释
    4.1 个人化诠释的文化背景
    4.2 个人化诠释的片面性
    4.3 整体和局部
    4.4 公众和私人
结语
引用及参考文献
Thanks Letter

(4)唐代分韵赋诗用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韵赋诗的缘起
二、分韵诗的分韵方式及影响因素
三、分韵诗的用韵特点
    (一)韵数多寡
    (二)韵字平仄
    (三)合韵情况
    (四)韵字与情感的关系
四、分韵赋诗的诗律价值

(5)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王诗传播接受史研究综述
    三、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
    四、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五、唐代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时代背景概述
第一章 王诗以单篇文本形态的即时传播
    第一节 友朋之间的交游赋咏
        一、送别赠答诗及双向互动效应
        二、题壁诗及多向发散型效应
        三、干谒诗及“意见领袖”效应
        四、宴游同赋诗及多向互动效应
    第二节 梨园弟子的合乐演唱
        一、唐代歌唱七绝的诗乐传统
        二、“旗亭画壁”与王昌龄七绝的音乐传播
    第三节 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江宁诗会
        一、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诗格》在国内外的传播
        二、《琉璃堂墨客图》和以王昌龄为中心的江宁诗会
    第四节 单篇文本形态的传播效应及传播时空分布分析
        一、单篇文本形态的传播效应分析
        二、单篇文本形态的历时传播与空间分布
第二章 王诗以诗文集本形态的后续传播
    第一节 王诗别集的编订和传播
        一、王诗别集在国内的传播
        二、王诗别集在国外的传播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的选录和传播
        一、唐人选唐诗兴起原因及传播效应分析
        二、唐人选唐诗与王昌龄诗歌的传播
第三章 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及其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诗歌的“第一读者”
        一、“克嗣风骨”“中心高作”:对王昌龄振兴盛唐风骨的标举
        二、“王稍声峻”“惊耳骇目”:对王昌龄诗歌艺术特征的体认
        三、“再历遐荒”“知音叹惜”:对王昌龄晚年遭际寄予的同情
        四、“第一读者”“第二读者”:声律风骨兼备审美范型的接受史意义
    第二节 《国秀集》:对王昌龄五古价值的进一步体认
        一、《国秀集》的诗美理想和选诗倾向
        二、《国秀集》评选标准和实际选录的疏离
    第三节 中唐三大选本选诗倾向和王昌龄诗歌接受的“由显到隐”
    第四节 晚唐五代诗学旨趣的转变和王昌龄诗歌接受的分野
        一、“不在马上在闺房”:晚唐五代诗学旨趣的转变
        二、《又玄》《才调》:精工流丽和情致风韵的诗学旨归
        三 、《唐诗类选》:掷地金声和饶有风骨的盛唐遗音
    第五节 唐人选唐诗选录王昌龄诗歌的接受史意义
        一、唐人选唐诗选王诗整体趋势及原因探析
        二、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名篇和诗名的构建
        三、唐人选唐诗对王诗后世接受的规范意义
第四章 唐人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唐人创作上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四大方式
        一、袭字句
        二、学句法
        三、用句意
        四、效体式
    第二节 唐人创作上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典型个案分析
        一、“去龙标不远”:李益摹其风神
        二、“升江宁之堂”:张仲素得其遗响
    第三节 王昌龄诗歌对晚唐五代词体创作的影响
        一、唐代歌诗向词体的转变及王昌龄诗歌的合乐性
        二、王昌龄诗歌词化特征的萌芽和对唐五代词体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初唐宫廷诗体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思路
        (一) 初唐的时限
        (二) 宫廷诗人与宫廷诗
        (三) 研究所用材料
    二、关于诗体的几个术语
        (一) “体式”的含义
        (二) “粘对”:粘式律对式律粘对律
        (三) 近体诗与新体诗
    三、拟研究的问题
        (一) 前人研究成果
        (二) 拟研究的问题
        (三) 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馆词林》的体例特征及其诗体意蕴
    一、《文馆词林》的编纂体例特征
        (一) 《文馆词林》的分类特征
        (二) 《文馆词林》编排体例与《艺文类聚》的关系
    二、《文馆词林》的题名、题注和诗序
        (一) 目录题与正文题
        (二) 《文馆词林》的题注特征
        (三) 《文馆词林》的题注与诗序
    三、《文馆词林》的诗体意蕴及其在初唐宫廷的影响
        (一) 《文馆词林》的诗体意蕴
        (二)《文馆词林》在初唐宫廷的影响
        (三) 《文馆词林》与初唐四言诗体式
第二章 初唐宫廷五言律诗的体式演变
    一、齐梁体的承续:武德贞观时期
        (一) 粘式律
        (二) 对式律
        (三) 粘对律
        (四) 四联出(对)句同式
    二、五言律诗的初成:高宗武后时期
        (一) 合律诗开始大量出现
        (二) 五言律诗创作经验的总结
    三、五言律诗的成熟:中宗时期
        (一) 对偶
        (二) 用韵
        (三) 平仄
    附: 声律对偶表
        一、武德贞观时期
        二、高宗武后时期
        三、中宗时期
第三章 初唐宫廷七言律诗的体式演变
    一、初唐宫廷七言律诗的创作情况
        (一)、十次活动诗作系年
        (二)、初唐“七律”诗系年
        (三)、伪初唐“七律”诗考
    二、初唐宫廷七言律诗的体式演变
        (一)、初唐宫廷七言律诗的酝酿期:贞观年间
        (二)、初唐宫廷七言律诗的初成期:高宗武后时期
        (三)、初唐宫廷七言律诗的成熟期:中宗时期
    三、宫廷与七言律诗体式演变的关系
        (一) 皇权对宫廷创作实践的渗透
        (二) 宫廷场域的体式规范意义
        (三) 宫廷应制孕育高水平诗人
    附: 声律对偶表
参考文献
附录:初唐宫廷活动诗作声律对偶分析总表
作者简介

(7)近体诗定型首功归于“沈宋”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入唐以后声律与对属之学地位的基本变化
二 沈宋对声律形式发展的主要贡献
三 沈宋对声律、对属相合的实现

(8)贞元宫廷诗歌活动及其诗学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贞元宫廷诗歌活动考
二、贞元宫廷诗歌活动的特点
三、以权德舆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
四、贞元宫廷诗风之成因
五、贞元宫廷诗歌活动的诗学史意义
    (一) 宫廷诗学的探索和实践
    (二) 诗学思想的二元对立

(9)唐代分韵赋诗的活动形态与诗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代分韵赋诗的缘起与变迁
    (一)分韵赋诗的缘起
    (二)唐代分韵赋诗的变迁
        1.中心转移
        2.诗会性质
        3.题材内容
二、分韵诗的文本分析
    (一)用韵特点
    (二)诗序特点
三、分韵赋诗的活动形态考察:以中宗景龙三年(709)临渭亭诗会为例
    (一)活动形态
    (二)中宗朝分韵赋诗的新变
四、分韵赋诗的诗学意义
    (一)分韵诗与试帖诗
    (二)分韵赋诗与初唐诗歌突破
        1.诗律的完备
        2.题材的拓展

(10)唐代五律艺术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唐诗文体学”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一、多元完备的唐诗体裁系统
        二、“唐诗文体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唐诗分体研究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唐代五律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兼谈五律与唐代科举试诗之关系
        二、唐代五律的数量问题
        三、唐代五律的分期问题——以“体”为视角
    第三节 唐代五律研究述评
        一、古人关于唐代五律的讨论
        二、历代唐诗选本选评唐代五律的情况
        三、唐代五律的整体研究
        四、唐代五律的个案研究
        五、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总体目标
第一章 从齐梁体到初唐体——唐体五律的初构
    第一节 形式变革的前夜: 齐梁体五言新体诗
        一、齐梁体的主要美学特征
        二、齐梁体五言新体诗在初唐前期的统治地位
        三、形式变革的推毂者: 宫廷诗人的五言新体诗
        四、齐梁馀习的澄汰者: 在野诗人的五言新体诗
        五、齐梁体在初唐以后的萎缩与蜕变
    第二节 形式变革: 五律的率先定型及其诗歌史意义
        一、形式变革的理论准备
        二、篇制的选定: 八句体诗的源流及其美学优势
        三、属对的规范: 诗歌律化的第一步
        四、声律的调制: 诗歌律化的第二步
        五、五律率先定型的重大诗歌史意义
    第三节 初唐体五律之正格: “以律行律派”
        一、初唐体五律的两大派别及其地位
        二、沈宋的五律及“沈宋体”成为律诗别称的原因
        三、杜审言等人对五律艺术发展的贡献
        四、“以律行律派”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初唐体五律之别调: “以古行律派”
        一、先驱: 初移风会的“四杰”五言新体诗
        二、“五言律祖”陈子昂与“以古行律派”的创辟
        三、“以古行律派”的艺术特征——以陈子昂五律为中心
第二章 盛唐体——五律的正宗与典范
    第一节 初、盛之交诗人与五律的美学转向
        一、张说与“以律行律派”的式微
        二、张九龄与“以古行律派”的兴起
        三、苏颋等其他初、盛之交诗人的五律
    第二节 王孟诗派与五律正宗美学风范的确立
        一、王维:前杜甫时代五律的首位集大成者
        二、王维与孟浩然五律艺术风貌之差异及其成因
        三、近孟之清淡古雅: 储光羲、常建、刘眘虚等
        四、近王之清空流丽: 祖咏、綦毋潜、卢象等
        五、王孟诗派何以成为五律的正宗?
    第三节 盛唐体五律的多元协奏
        一、李白: 盛唐“以古行律派”的造极者
        二、高适与岑参五律的艺术分野
        三、王昌龄等其他盛唐诗人的五律
    第四节 盛唐诗人的审美选择对后世五律的深远影响
        一、“以律行律”与“以古行律”的选择
        二、典丽、清远与雄浑的选择
        三、山水田园与边疆塞漠的选择
        四、盛唐体五律的主要艺术特征
第三章 杜甫体——唐代五律的二次美学变革
    第一节 杜甫与五律“诗世界”的全面开启(上)
        一、描写与表现领域的极大扩展与深化
        二、风格的千汇万状及其沉郁本体
        三、“以律行律”与“以古行律”的高度统一
    第二节 杜甫与五律“诗世界”的全面开启(下)
        一、由炼字看写景造境艺术的别出心裁
        二、句式结构的脱弃陈规
        三、谋篇布局的开阖变化
        四、五律组诗的层次安顿
        五、格律声韵的戛戛独造
    第三节 从“唐调”到“杜调”: 五律的二次美学变革
        一、从兴会到着意
        二、从自然到精工
        三、从浑圆到严整
        四、从活泼到沉着
    第四节 登峰造极,轨范千古: 杜甫体五律的地位与意义
        一、数量与质量的双双造极
        二、“杜集大成,五言律尤可见者”
        三、五律一体真正的“立法者”
        四、非有唐一代所能限者
第四章 大历体——诗运转关之际五律的承与变
    第一节 大历体五律的美学动向
        一、大历诗人的择体意识与五律的首次独盛
        二、越盛唐接齐梁: 取法渊源的反省与回归
        三、移风骨于情致: 审美趣向的转移与内化
        四、窃占青山白云: 题材内容的萎缩与固化
        五、“以律行律派”的回归与五律的精致化
    第二节 韦应物等与“以古行律派”的相对式微
        一、“韦苏州律诗似古”
        二、清旷夷犹,可继王孟
        三、韦应物与王孟五律之比较
        四、李益等人的五律:古意犹存,不为律缚
    第三节 盛而逗中的典型:“钱刘”的五律
        一、刘长卿的五律: 诗运转关的标本
        二、钱起的五律: 初露中唐面目(附郎士元)
        三、“钱刘”五律之比较
    第四节 大历体五律的其他代表
        一、京洛士大夫诗人群体的五律
        二、江南士大夫诗人群体的五律
        三、方外诗人群体的五律
        四、皎然的五律: 清机逸响,机锋犹近
第五章 元白体、张籍体和贾岛体——唐体五律的分化
    第一节 贞元以后五律的阶段性特征
        一、复古风潮与中唐后期五律的再度转向
        二、三大美学楷范的确立与贾岛体的风靡
        三、科举试诗导向的强化与晚唐五律的繁荣
    第二节 贾岛的时代: 作为晚唐五律首要美学楷范的贾岛体
        一、贾岛: 唐代五律最后的创辟者
        二、贾岛之同道: 孟郊、无可等人的五律
        三、苦吟磨镌、清真奇僻: 贾岛体五律的美学特征
        四、贾岛体何以成为晚唐五律的首要美学楷范?
        五、晚唐前期贾岛体五律的主要追随者
        六、晚唐后期贾岛体五律的主要追随者
    第三节 元白体、张籍体与中晚唐五律
        一、元白体五律: 平易近俗,浅切流利
        二、元白体未能跻身五律经典风格之原因
        三、元白体与中晚唐五律浅俗的一派
        四、张籍体五律: 平易近雅,清淡闲远
        五、张籍体与中晚唐五律清雅的一派
        六、姚合五律: 出入三派,尤近张籍
    第四节 流风之外: 韩愈等人的五律
        一、韩愈的五律: 面目与其古体迥异
        二、刘禹锡的五律: 诗衢广博,格高调远
        三、温庭筠与李商隐五律之比较
        四、马戴等人的五律: 风调高华,力追盛唐
        五、贞元至大中时期其余派外诗人的五律
    第五节 唐音余响: 五代十国的五律
        一、李煜等五代十国诗人的五律
        二、独步丛林的齐己五律——兼及诗僧偏擅五律之原因
第六章 唐人五律的艺术追求
    第一节 唐体五律对齐梁体五言新体诗的美学变革
        一、针对齐梁声病之体的形式美学变革
        二、针对齐梁绮艳之格的内容与风格美学变革
        三、章法结构由一线贯下到转折顿挫
        四、结尾方法由就题收束到宕开一笔
    第二节 五律由初盛至中晚的美学嬗变
        一、由追求气象到下细工夫、作小结裹
        二、由追求整体的平衡到着意于中二联的营构
        三、意象化进程与情景关系的变迁
        四、中晚唐五律“三四句多作一串”
    第三节 “以古行律”与唐代五律高格的确立
        一、“以律行律派”和“以古行律派”的消长与演变
        二、唐人“以古行律”的主要方法
        三、“以古行律”的盛行及其成为唐代五律高格之原因
    第四节 唐人五律与七律的艺术分工
        一、五律与七律表现原理的差异
        二、七律的兴起对五律艺术发展的影响
        三、附论: 影响唐代五律发展的其他因素
结论
余论
    一、五言律诗美学特质探论——兼论“中和”审美理想与古典诗歌之关系
    二、论唐代的仄韵五律——兼论仄韵律诗的归属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论文参考文献)

  • [1]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D]. 胡凌燕. 浙江大学, 2021(02)
  • [2]《李峤百咏》文学思想研究[D]. 李强.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3]唐诗中的自然书写 ——以宇文所安《初唐诗》为重点的讨论[D]. 索菲亚(Sophia). 西北大学, 2020(07)
  • [4]唐代分韵赋诗用韵研究[J]. 赵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5]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研究[D]. 刘燕. 广西大学, 2019(01)
  • [6]初唐宫廷诗体式研究[D]. 姚东. 浙江大学, 2019(01)
  • [7]近体诗定型首功归于“沈宋”考论[J]. 蔡丹君. 唐宋历史评论, 2019(01)
  • [8]贞元宫廷诗歌活动及其诗学史意义[J]. 吴夏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9]唐代分韵赋诗的活动形态与诗学考察[J]. 赵烨. 中文学术前沿, 2020(01)
  • [10]唐代五律艺术流变研究[D]. 叶汝骏.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论初唐文人造像诗的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