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严重瘤周水肿脑膜瘤的麻醉处理

32例严重瘤周水肿脑膜瘤的麻醉处理

一、32例重度瘤周水肿脑膜瘤术中的麻醉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欢[1](2021)在《影响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影响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38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SPSS22.0软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手术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因素。结果:纳入的38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8例,比例为1:2.8,平均年龄53.9±2.1岁,中位年龄56岁。18例患者肿瘤全切,全切率47.37%,次全切20例(52.63%),其中Simpson I级切除18例,Simpson II级切除15例,Simpson III级切除1例,Simpson IV级切除3例。所有患者随访3月~4年,术后无患者死亡。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区再出血7例,动眼神经麻痹6例,颅内感染1例,脑脊液漏1例,术后偏瘫1例,1例患者出院后继发性癫痫。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粘连程度、肿瘤直径、体积、侵犯海绵窦、视神经管、包绕颈内动脉及分支等与肿瘤切除程度有关。术前癫痫、肿瘤的分型、是否全切、肿瘤直径、体积等与术后并发症有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粘连程度是影响手术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的目标是在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完全切除肿瘤,肿瘤全切并不是衡量术后的唯一标准。对于未侵犯颅神经、颈内动脉的肿瘤,我们应追求肿瘤的全切,而对于侵犯海绵窦、视神经管与神经血管粘连紧密的肿瘤,我们可少许残留,术后辅以放射治疗,这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李钊[2](2020)在《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究分析不同临床分型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肿瘤特点及手术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采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共68名患者的临床病历数据,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将矢状窦旁脑膜瘤对上矢状窦侵袭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轻度闭塞型、中度闭塞型和重度闭塞型三种不同的临床分型。就其各自病例包含的一般资料、肿瘤特点、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不同临床分型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肿瘤特点和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在本研究包含的68名矢状窦脑膜瘤患者,住院年龄分布于28岁至78岁区间内,年龄平均值为55岁。病程3天至20年不等,平均28个月。其中包含男性26例,女性42例,男女比例1:1.6。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肿瘤达到完整切除的58例,总全切率81.6%;术后恢复期对术前症状缓解的66例,占比为92.9%;电话随访发现术后遗留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占比23.9%;复发/进展的有3例,复发率4.0%;死亡3例,死亡率4.4%,治疗后KPS评分改善的55例(80.9%)。病理结果方面,WHOⅠ级有61例,良性率89.7%。WHOⅡ级有7例,占比10.3%。临床分型来看,轻度闭塞型24例、中度闭塞型25例、重度闭塞型19例。轻度闭塞型肿瘤直径为3.55±1.29cm,中度闭塞型平均肿瘤直径为3.87±1.34cm,重度闭塞型平均肿瘤直径为5.43±1.94cm。在肿瘤大小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别(P=0.001),以重度闭塞型相对较大。肿瘤全切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5),轻度闭塞型(95.8%)和中度闭塞型(80.0%)相对较高,重度闭塞型(63.1%)全切率相对更低。关于不同分型与侧别关系,轻度闭塞型24例肿瘤全部位于单侧生长,中度闭塞型22例位于单侧,3例突破单侧矢状窦角侵袭大脑镰及对侧矢状窦角向两侧生长,重度闭塞型有8例局限于单侧生长,11例双侧生长,肿瘤侧别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1),重度闭塞型累及两侧更常见;三种不同临床分型的窦旁脑膜瘤在颅内压升高的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别(P=0.029),重度闭塞型发生率最高;肿瘤累及矢状窦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20)重度闭塞型在前1/3矢状窦发生率最高。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分型为患者的术前评估及预后提供重要参考;重度闭塞型相较于其他两种临床分型的患者瘤体直径更大,术前出现颅高压症状和累及双侧矢状窦角比例更高,全切率较低。应用显微手术治疗在充分保护回流静脉及矢状窦的前提下辅以术后放疗技术等辅助治疗措施,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

白学学,王思奇,刘晓民[3](2019)在《嗅沟脑膜瘤术后患者嗅觉障碍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嗅沟脑膜瘤术后患者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178例嗅沟脑膜瘤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存在嗅觉障碍分为嗅觉障碍组(74例)和嗅觉正常组(10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术前嗅觉功能、手术入路是嗅沟脑膜瘤术后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术前嗅觉功能、手术入路是嗅沟脑膜瘤术后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嗅沟脑膜瘤术后嗅觉障碍危险因素是肿瘤最大径、术前嗅觉功能、手术入路。

丁涛,郑茂华,张方成[4](2019)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及伽玛刀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和伽玛刀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者30例,额下入路者5例,额颞眶颧入路者4例,复发的5例及未全切的8例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及SimpsonⅡ级)率为69.2%(27/39),次全切(SimpsonⅢ级)率为20.5%(8/39),部分切除(SimpsonⅣ级)率为10.3%(4/39).复发6例,其中5例接受伽玛刀治疗,控制率为60%(3例),SimpsonⅢ级+Ⅳ级切除12例,其中8例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肿瘤控制率为75%(6例).随访4个月~8年,平均45个月,预后优良32例,一般4例,差3例,死亡1例.术前视力视野障碍的21例患者有7例术后视力明显改善,9例无明显变化,5例恶化,术前偏瘫或偏侧感觉障碍的7例患者中6例术后有改善,1例加重,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的6例患者有1例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3例恶化.术后新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6例,意识障碍3例,出现对侧肢体偏瘫1例,语言功能障碍1例,精神异常1例,嗅觉丧失1例.结论: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能否全切与肿瘤的位置、大小、质地、瘤周水肿程度、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等的关系有关;术中CUSA与等离子刀的应用,可提高肿瘤全切率;伽玛刀是处理肿瘤术后残余或复发的安全有效措施.

陈尚斯[5](2018)在《不同类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预后》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不同类型蝶骨嵴脑膜瘤临床特点、显微手术技巧及预后,并探讨其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08月到2017年02月在我科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肿瘤大小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将瘤周水肿分为非重度水肿和重度水肿;将肿瘤切程度分为全切除、次全切除、部分切除。运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瘤周水肿的相关因素,分析肿瘤的切除程度、病理类型及级别对术后复发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及治疗策略。结果:本组共72例,术前症状多为头痛(59.7%)、视力下降(50.0%),病程平均19个月。前床突型35例,蝶骨小翼型11例,蝶骨大翼型26例。WHOI级51例,WHOII级19例,WHOIII级2例;WHOII级以上所占比率,男性48.0%(12/25)、女性19.1%(9/47),前床突型22.9%(8/35)、蝶骨小翼型27.3%(3/11)、蝶骨大翼型38.5%(10/26),小型0(0/10)、中型28.3%(13/46)、大型50.0%(8/16);肿瘤重度瘤周水肿30例,非重度瘤周水肿42例。重度瘤周水肿发生率,WHO I级33.3%、WHOII级63.2%,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小型0(0/10)、中型50.0%(23/46)、大型43.8%(7/16),小型发生重度瘤周水肿分别显着低于中型及大型(P<0.05);前床突型31.4%(11/35)、蝶骨小翼型18.2%(2/11)、蝶骨大翼型65.4%(17/26),蝶骨大翼型发生重度瘤周水肿分别显着高于蝶骨小翼型、前床突型(P<0.05)。肿瘤次全切除15例,全切除57例;全切除、次全切除肿瘤最大直径平均值分别为4.6cm、5.6cm,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前床突、非前床突脑膜瘤全切除率分别为68.6%(24/35)、89.2%(33/37),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未能全切的肿瘤多与颈内动脉及海绵窦黏粘。60例获随访,平均随访3.6年,其中复发15例;肿瘤复发率,全切除16.7%(8/48)、次全切除58.3%(7/12),次全切除者复发率显着高于全切除者(P<0.05)。WHOI级、全切除复发率11.4%(4/35),WHOI级、次全切除复发率50.0%(3/6)。WHOII级、SimpsonII级切除复发率37.5%(3/8),未复发5例Ki-67为25%;WHOII级、次全切除很快就复发。WHOIII级2例(均由低级别脑膜瘤进展而来),术后1年内均再次复发后死亡。结论:1.蝶骨嵴脑膜瘤病理级别与性别、部位、大小密切相关,其可作为预判脑膜瘤病理级别的依据。2.蝶骨嵴脑膜瘤瘤周水肿与其大小、部位、病理分级密切相关,肿瘤的大小及部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静脉回流。脑静脉回流受阻及病理类型不同是导致水肿的重要原因。3.起源于前床突的中、大型脑膜瘤难以全切除,其原因为肿瘤与颈内动脉、海绵窦粘黏。4.蝶骨嵴脑膜瘤全切除复发率低,应在安全前提下争取全切除。次全切除肿瘤复发时间与病理类型、Ki-67数值有关。

尹腾昆[6](2018)在《MR静脉成像和三维融合影像对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术前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应用三维影像融合技术重建颅内静脉系统的方法及其在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并应用此方法结合MRV资料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PSM)患者中,瘤周皮质静脉和大脑镰内及镰旁静脉侧支循环建立的方式及临床意义,以及不同类型的瘤周水肿与颅内静脉循环代偿状态及神经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SM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I和CE-MRV检查,并应用神经导航仪中的手术计划系统重建3D静脉-肿瘤融合模型,依此对颅内静脉循环做围术期评估。皮质静脉分为3种类型:(a)单向吻合型;(b)瘤-端吻合型;(c)端-端吻合型。大脑镰旁静脉侧支循环建立方式分为4种类型:(a)大脑内侧皮质静脉移位或增生;(b)侧支静脉连接SSS闭塞段的前后两端;(c)侧支静脉连接SSS和大脑深静脉系统;(d)镰状窦再通或继发性镰状窦形成。分别对皮质静脉和大脑镰旁侧支静脉的类型与肿瘤大小、位置及SSS闭塞程度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瘤周水肿分为2种类型:(a)与脑-肿瘤界面弱相关型水肿(PIRE);(b)与脑-肿瘤界面强相关型水肿(SIRE)。根据SSS的闭塞程度、皮质静脉的受累数量、以及静脉侧支循环建立程度对颅内静脉系统的代偿状态进行评估。分析瘤周水肿和静脉代偿状态的关系,并评价其对患者术后短期(术后7天内)和远期(术后3-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应用神经导航仪建立的3D静脉融合模型显示效果良好,手术中所见肿瘤与周围静脉窦、静脉血管的关系与术前评估完全吻合。瘤周皮质静脉损伤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60%(a型)、16.7%(c型)、0%(b型)。23.8%的患者术后存在静脉相关性肿瘤残留(相当于Simpson III级切除)。b和c型皮质静脉的数量和肿瘤体积呈正相关关系。大脑镰旁静脉代偿通路的发生率分别为35.6%(a型)、4.4%(b型)、11.1%(c型)、15.6%(d型)。b、c和d型镰旁静脉通路只见于SSS重度闭塞的患者,c和d型静脉通路只存在于SSS中部和后部重度闭塞的患者。PIRE组患者中出现静脉失代偿状态的比例为75%,高于SIRE组的38.5%和无水肿组的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静脉循环失代偿状态与PIRE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统计学意义(P=0.029)。PIRE组术后短期神经功能预后评分最低,而SIRE组患者术后远期评估中,完全独立生存状态的改善率最高(23%)。结论:应用多模态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建立的3D静脉融合模型,能准确评估颅内静脉与肿瘤的相对关系,使术者对肿瘤及周围静脉的影像资料从三维角度有更深入的了解。手术前静脉循环评估的重点是分析静脉窦的通畅程度、瘤周皮质静脉和镰旁静脉通路的类型和分布,其中要特别注意端-端吻合型静脉和继发性镰状窦的评估。在争取肿瘤完全切除的同时,应针对性地处理瘤周皮质静脉,尽量避免重要静脉的医源性损伤,减少术后静脉源性并发症。PIRE的形成和静脉循环失代偿状态存在伴随关系,并预示着术后短期神经功能预后较差。术前常规应用MRV和3D静脉模型对PSM患者瘤周皮质静脉和大脑镰内及镰旁静脉通路的准确评估对制订合适的手术策略有重要指导作用。

王伟,俞苏寰,曹长军,江普查[7](2017)在《前颅窝脑膜瘤伴瘤周水肿的治疗》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前颅窝脑膜瘤伴瘤周水肿的临床特征,探讨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我科前颅窝脑膜瘤伴有瘤周水肿9例临床资料,肿瘤位于:蝶骨嵴4例,前颅窝底及嗅沟5例。年龄37-68岁,平均52岁。结果:术后病理:WHO-Ⅰ级6例(66.7%),WHO-Ⅱ级2例(22.2%),WHO-Ⅲ级1例(11.1%)。9例术后脑水肿加重5例(55.6%),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率达3例(60%),2例因发生恶性脑水肿死亡。结论:术前充分告知和手术预案及手术路径的选择,术中对动、静脉血管尤其Heubner回返动脉的识别、保护是预防术后脑水肿加重的必需和有效措施。术后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脱水药的应用,甚至及时的再次手术可提高此类患者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蓝川琉[8](2016)在《脑肿瘤切除术前后血清NSE、S100B、MBP水平的改变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颅脑手术具有创伤性,可导致患者脑组织损伤,影响术后康复进程。如何减轻手术损伤,是神经外科诊疗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之一。研究认为血清NSE、MBP、S100B蛋白等分子与脑组织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或可用于手术脑损伤的评估,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总结手术经验、提高手术技巧。目的:检测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NSE、MBP、S100B蛋白水平的改变,评估三者对术前脑组织损害、手术脑损伤的反映能力。方法:选择脑膜瘤35例、胶质瘤41例、听神经瘤20例,于术前(入院时),术后第1、3、7天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同时记录患者手术时长、肿瘤WHO级别、肿瘤组织NSE及S100B免疫组化结果、肿瘤体积、脑水肿体积、KPS等临床资料。设置健康对照组33例,采集单次血清标本。用夹心法ELISA分批检测血清标本中MBP、S100B含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SE含量;把患者手术前后血清NSE、MBP、S100B含量分别与手术时长、肿瘤特征、KPS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脑膜瘤组、胶质瘤组、听神经瘤组之间术前血清NSE水平对比,及其与健康对照组血清NSE之间对比均无差异。术后第1、3、7天血清NSE与术前对比均无差异。2、术前血清S100B水平脑膜瘤组、胶质瘤组之间对比无差异,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听神经瘤组术前血清S100B与各组对比未见差异。各观察组术后第1、3天血清S100B与术前水平均无差异,而术后第7天血清S100B较术前及术后第1、3天均升高(P<0.05),且升高的幅度在各组之间无差异。3、各观察组之间术前血清MBP水平及其与健康对照组的对比均无差异;各组术后第1、3天血清MBP较术前均升高(P<0.05);脑膜瘤组、胶质瘤组术后第7天血清MBP水平下降(与术后第1、3天水平相比,P<0.05),与术前水平对比无差异;听神经瘤组术后第7天血清MBP仍较术前水平升高(P<0.05)。4、血清NSE与脑膜瘤组、听神经瘤组的手术时长均可见负相关(P-<0.05);与胶质瘤组术前KPS、瘤周水肿体积、术后脑水肿体积等均存在负相关(P<0.05),而与胶质瘤体积可见正相关(P<0.05)。血清S100B与胶质瘤组、听神经瘤组手术时长可见正相关存在(P<0.05),与胶质瘤组的瘤周水肿体积、胶质瘤WHO级别可见正相关(P<0.05),与听神经瘤组肿瘤体积存在负相关(P<0.05)。血清MBP与脑膜瘤组的术前KPS、出院时KPS存在负相关性(P<0.05);与胶质瘤组的肿瘤体积、瘤周水肿体积、术后脑组织水肿体积、手术时长等均可见正相关存在(P<0.05),与胶质瘤组术前KPS呈负相关;而在听神经瘤组中的术后第1天、第7天血清MBP与出院时KPS却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P<0.05)结论:1、脑肿瘤切除术前后血清NSE未能反映脑组织损伤。2、术前升高的血清S100B可能与脑肿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有关;术后血清S100B虽然未能反映的手术脑损伤,却可能与术后神经修复活动有关。3、术前血清MBP未能反映脑肿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术后血清MBP可能反映脑组织手术损伤、愈合过程。4、血清S100B、MBP与胶质瘤患者的WHO级别、瘤周水肿体积、术后脑组织水肿体积、手术时长、KPS等临床资料具有一致的相关性,可能共同反映了脑损伤的轻重。而血清NSE、MBP与脑膜瘤及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NSE、S100B与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中意义仍有待研究。

许振喜[9](2015)在《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手术切除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性,分析影响其手术切除及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今后评估该类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以期提高该类患者临床预后。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十四病区于2011年1月-2014年12月由同一术者手术治疗的67例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患者的病历资料。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限定为窦旁(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限定为肿瘤基底靠近大脑镰且埋被于皮层下、下矢状窦、直窦)、镰旁、脑室内、小脑幕。记录该类脑膜瘤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资料、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等。对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的一般临床特性进行归纳,将6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诉、病程、既往病史,神经科查体阳性体征、肿瘤部位、大小、形状、增强程度、钙化、质地、血供、神经血管包绕、侵袭性、边界、瘤周水肿、病理亚型等18项因素,与术中肿瘤是否全切及术后有无并发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肿瘤切除和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1).共67例病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41例,男女之比为1:1.57;平均年龄50.9岁(23—73岁);平均病程15.8月(2天—12年),入院时67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17例以头痛、头晕、乏力、精神差等主观症状,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就诊,28例以出现局灶神经症状就诊,32例出现颅内压增高,4例为偶然查体发现。(2).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根据肿瘤的硬脑膜附着部位分类,分为窦旁24例(35.8%),其中上矢状窦旁22例,下矢状窦旁1例,直窦1例;镰旁21例(31.3%);脑室内7例(10.4%),其中侧脑室6例,三脑室1例;小脑幕15例(22.4%),其中幕上7例,幕下5例,幕上下均有3例。(3).所有患者中,肿瘤完全切除(Simpson I、II级)56例(83.6%),次全切除(Simpson III级)9例(13.4%),部分切除(Simpson IV级)2例(3.0%),无Simpson V级切除的病例。12例(17.9%)患者术后发生神经系统相关性并发症,其中脑神经功能缺损6例,癫痫2例,脑出血1例,皮下积液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单因素分析结果(1)在分析影响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患者手术切除程度的因素中,肿瘤侵袭性、神经血管包绕、瘤周水肿、肿瘤边界、肿瘤增强程度5个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分析影响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中,病程长短,术前有局灶神经功能障碍、神经血管包绕、肿瘤侵袭性、肿瘤增强程度、瘤周水肿6个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肿瘤侵袭性、瘤周水肿、肿瘤边界和神经血管包绕是影响肿瘤是否全切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侵袭性是主要因素。(2)术前有局灶神经功能障碍、神经血管包绕、肿瘤侵袭性、瘤周水肿是影响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神经血管包绕是主要因素。结论:1、对于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肿瘤具有侵袭性、瘤周水肿严重、肿瘤边界不清和瘤周有神经血管包绕可以影响手术切除肿瘤的程度。2、在影响肿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因素中,肿瘤具有侵袭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肿瘤具有侵袭性不能手术全切除的危险是不具有侵袭性的5.321倍。3、患者术前有局灶神经功能障碍、瘤周有神经血管包绕、肿瘤具有侵袭性以及瘤周水肿程度越严重可以增加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4、在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因素中,肿瘤有神经血管包绕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肿瘤有神经血管包绕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危险是无神经血管包绕的4.121倍。5、手术治疗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对患者术前状态的仔细评估、影像学信息仔细研读、术中谨慎的处理肿瘤周围血管神经,可有效的降低肿瘤的残余,平衡好肿瘤残留与保留患者神经功能的关系,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预后。

沈志刚,于如同,谷佳,陈昌秀[10](2014)在《巨大脑膜瘤术中术后脑肿胀的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颅内巨大脑膜瘤术中术后脑肿胀脑膨出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巨大脑膜瘤87例临床资料,通过精确定位、麻醉方法的改变、增加手术操作空间、减少脑组织牵拉、尽可能保留回流静脉以及肿瘤残腔的处理等综合措施,减少术中术后脑肿胀脑膨出发生率。结果87例患者中仅1例因脑肿胀、脑膨出影响手术进程。且根据脑膜瘤切除Simpson分级,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72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Ⅳ)1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综合的、合理的预防措施能有效缓解术中术后脑肿胀脑膨出,提高巨大肿瘤的切除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二、32例重度瘤周水肿脑膜瘤术中的麻醉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2例重度瘤周水肿脑膜瘤术中的麻醉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手术方法
    2.3 病例资料收集
        2.3.1 术前资料收集
        2.3.2 影像学资料收集
        2.3.3 术中资料收集
        2.3.4 术后及随访资料收集
    2.4 分组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患者的基本信息
        3.1.2 患者的临床特征
        3.1.3 患者的影像学特征
        3.1.4 手术因素特征
        3.1.5 手术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
        3.1.6 预后及术后并发症
    3.2 影响肿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4 影响肿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3.5 影响手术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6 影响手术并发症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影响肿瘤全切的危险因素分析
        4.1.1 术前因素与肿瘤切除的关系
        4.1.2 手术因素与肿瘤切除的关系
    4.2 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4.3 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手术策略
        4.3.1 术前评估
        4.3.2 神经血管的保护
        4.3.3 肿瘤的切除程度
        4.3.4 磨除视神经管的意义
    4.4 不足与局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蝶骨嵴脑膜瘤的特征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2)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患者纳入标准
    2 患者排除标准
    3 一般资料
    4 影像学资料
    5 分组数据
    6 治疗方案
    7 预后评估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年龄及性别比例
    2 肿瘤特点
    3 临床表现
    4 手术及预后随访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讨论
    1 解剖特点及临床表现
    2 肿瘤特点
    3 手术及预后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嗅沟脑膜瘤术后患者嗅觉障碍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及伽玛刀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资料
    1.3 影像学资料
    1.4 手术方法
    1.5 切除程度评价标准
        (1) MSWMs切除程度参照脑膜瘤
        (2) 预后评价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2 分级分型评价
        (1) 肿瘤主体位置与结果
        (2) 肿瘤大小与结果
    2.3 瘤周水肿与结果
    2.4 肿瘤质地与结果
    2.5 骨瓣是否还纳与结果
    2.6 肿瘤与海绵窦的关系与结果
    2.7 肿瘤与ICA的关系与结果
    2.8 伽玛刀的治疗情况
3 讨论
    3.1 MSWMs主体位置与预后的关系
    3.2 肿瘤和海绵窦与预后的关系
    3.3 肿瘤与ICA及其分支的关系与预后的关系
    3.4 脑水肿情况与预后的关系
    3.5 骨瓣还纳情况与预后的关系
    3.6 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
    3.7 肿瘤质地与预后的关系
    3.8 肿瘤残余及复发的处理, 显微外科手术+伽玛刀治疗模式的应用

(5)不同类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资料
        1.4 手术方法
    2.评价及分类方法
        2.1 肿瘤切除程度评价标准
        2.2 肿瘤大小的分类标准
        2.3 瘤周水肿程度分类
        2.4 病理分级
    3.统计方法
结果
    1.病理类型
    2.瘤周水肿
    3.切除程度
    4.术后神经功能评价
    5.随访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蝶骨嵴脑膜瘤特征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MR静脉成像和三维融合影像对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术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颅内3D静脉融合模型的建立及其在PSM切除术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2.1 影像学方法
        2.2 三维静脉融合模型重建方法
        2.3 静脉侧支循环的评估
        2.4 静脉窦闭塞程度的分级
        2.5 手术方法
    结果
        1.三维静脉融合模型的显示效果
        2.静脉融合模型的评估结果
        3.典型病例
    讨论
        1.脑膜瘤手术静脉保护的重要性
        2.静脉融合模型的优点
        3.应用3D静脉融合模型制订合理的静脉保护策略
        4.本研究的不足
    小结
第二部分: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瘤周皮质静脉的术前评估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2.1 影像学方法
        2.2 静脉模型重建方法
        2.3 皮质静脉的评估方法
        2.4 上矢状窦闭塞程度分级
        2.5 手术要点
        2.6 神经功能状态评分
        2.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2.三维静脉-肿瘤融合模型的建立
        3.皮质静脉的评估
        4.皮质静脉的术中处理和术后并发症
        5.神经功能预后
        6.静脉相关性肿瘤残余和肿瘤复发
        7.典型病例
    讨论
        1.脑静脉系统的评估方法
        2.皮质静脉的引流特点
        3.皮质静脉的处理及神经功能预后
        4.不足及展望
    小结
第三部分:上矢状窦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镰内及镰旁的静脉侧支循环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2.1 影像学方法
        2.2 上矢状窦受累位置和闭塞程度的评估
        2.3 镰旁静脉侧支通路的类型
        2.4 镰状窦的分型
    结果
        1.一般资料
        2.镰旁侧支静脉的评估
        3.镰状窦的评估
    讨论
        1.a型侧支静脉
        2.b侧支静脉
        3.c侧支静脉
        4.d侧支通路
    小结
第四部分: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瘤周水肿的不同类型与大脑静脉代偿状态的关系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2.1 水肿状态的评估方法
        2.2 静脉系统的评分方法
        2.3 神经功能状态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2.静脉循环状态与PTBE的关系
        3.静脉侧支循环的评估
        4.神经功能预后
    讨论
        1.脑静脉循环障碍与侧支代偿的建立
        2.静脉失代偿状态与PIRE
        3.神经功能预后与PTBE
        4.缺点和展望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撰写情况
致谢

(7)前颅窝脑膜瘤伴瘤周水肿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分级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并发症
        2.3.1 脑水肿
        2.3.2 术后脑水肿加重
        2.3.3 术后死亡
3 讨论
    3.1 瘤周水肿的发病机理及研究现状
    3.2 治疗策略
        3.2.1 术前
        3.2.2 术中
        3.2.3 术后

(8)脑肿瘤切除术前后血清NSE、S100B、MBP水平的改变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NSE简介
    S100B蛋白简介
    MBP简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观察组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健康对照组
    1.2 标本收集
    1.3 标本检测
        1.3.1 实验原理
        1.3.2 实验器材
        1.3.3 实验试剂
        1.3.4 ELISA操作步骤
        1.3.5 原始数据的处理
    1.4 患者临床数据的收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2.2.1 各观察组血清NSE水平及其与健康对照组的对比
        2.2.2 各观察组血清NSE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2.3 S100B蛋白
        2.3.1 各观察组血清S100B含量的比较
        2.3.2 各观察组血清S100B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2.4 各组血清MBP含量的比较
        2.4.1 各观察组之间血清MBP水平对比
        2.4.2 各观察组血清MBP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3.2 S100B蛋白
    3.3 碱性髓鞘蛋白(MBP)
    3.4 手术前后血清NSE、S100B、MBP的对比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部分观察对象影像、病理资料
综述:围手术期脑损伤及其血清标志物
    1 围手术期脑损伤/手术脑损伤的概述
    2 脑损伤标志物的概述
        2.1 S100B蛋白
        2.1.1 颅脑手术患者中血清S100B
        2.1.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中的血清S100B
        2.1.3 脑创伤开颅手术患者中血清S100B
        2.1.4 心血管手术患者血清S100B的研究
        2.1.5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血清S100B
        2.1.6 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中脊髓缺血和血清S100B
        2.2 髓鞘碱性蛋白(MBP)
        2.2.1 颅脑手术患者中血清MBP
        2.2.2 体外循环辅助手术患者中血清MBP
        2.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2.3.1 颅脑手术患者中血清NSE
        2.3.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血清NSE
        2.3.3 体外循环辅助手术患者中血清NSE
        2.3.4 其他血管手术中患者的血清NSE
    3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手术切除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临床表现
        1.2.1 主诉与阳性体征
        1.2.2 病程
        1.2.3 既往病史
    1.3 影像学表现
        1.3.1 肿瘤部位
        1.3.2 肿瘤大小
        1.3.3 肿瘤形状
        1.3.4 瘤周水肿
        1.3.5 肿瘤增强程度
        1.3.6 肿瘤钙化
    1.4 手术情况
        1.4.1 手术入路
        1.4.2 肿瘤神经血管包绕
        1.4.3 侵袭性
        1.4.4 肿瘤边界
        1.4.5 肿瘤质地
        1.4.6 肿瘤血供
        1.4.7 手术切除情况
    1.5 病理分型
    1.6 并发症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和手术切除程度的关系
    2.2 患者临床表现和手术切除程度的关系
    2.3 患者术前影像学信息与手术切除程度的关系
    2.4 患者手术情况与手术切除程度的关系
    2.5 影响手术切除程度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2.6 患者一般情况和手术并发症的关系
    2.7 患者临床表现和手术并发症的关系
    2.8 患者术前影像学信息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
    2.9 患者手术情况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
    2.10 影响手术并发症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的临床特性
    3.2 影响手术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颅内脑膜瘤的临床治疗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巨大脑膜瘤术中术后脑肿胀的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资料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32例重度瘤周水肿脑膜瘤术中的麻醉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D]. 杨欢. 南昌大学, 2021(01)
  • [2]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分析[D]. 李钊. 山东大学, 2020(02)
  • [3]嗅沟脑膜瘤术后患者嗅觉障碍危险因素分析[J]. 白学学,王思奇,刘晓民. 山东医药, 2019(30)
  • [4]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及伽玛刀治疗[J]. 丁涛,郑茂华,张方成.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9(01)
  • [5]不同类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预后[D]. 陈尚斯.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6]MR静脉成像和三维融合影像对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术前评估[D]. 尹腾昆.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7]前颅窝脑膜瘤伴瘤周水肿的治疗[J]. 王伟,俞苏寰,曹长军,江普查.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1)
  • [8]脑肿瘤切除术前后血清NSE、S100B、MBP水平的改变及意义[D]. 蓝川琉.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9]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手术切除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D]. 许振喜.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4)
  • [10]巨大脑膜瘤术中术后脑肿胀的预防措施[J]. 沈志刚,于如同,谷佳,陈昌秀.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05)

标签:;  ;  ;  ;  ;  

32例严重瘤周水肿脑膜瘤的麻醉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