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

文化因素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

一、文化因素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朱玲[1](2020)在《焦虑对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听力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听说读写能力中,听力的作用最为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语言水平的发展(金晓添,2019)。在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重点普遍为词汇语法课,课堂上缺乏有效的英语听力训练,当教师用英文提问时,大多数学生无法准确获取提问内容,只会低头沉默。长期下去,会让学生对英语听力缺乏自信心,丧失英语听力兴趣,容易在听力过程中出现过多的焦虑因素,更甚者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也普遍未意识到焦虑对听力能力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过研究了解学生当前的听力焦虑状况以及寻求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来缓解学生的听力焦虑是十分可行且必要的。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众多研究学者开始意识到了焦虑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本文以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对江西某高中高二学生的英语听力焦虑状况以及如何缓解学生听力焦虑以提高学生听力水平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讨1)笔者所在学校高二学生的听力焦虑状况如何?2)听力焦虑对听力理解有何影响?3)学生产生听力焦虑的原因是什么?4)如何缓解学生的听力焦虑?笔者在江西某高中高二年级三个班级学生共182名学生发布高中生英语听力焦虑调查问卷,共计收回158份有效问卷。借助SPSS 26分析收集的数据,对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解答分析。研究发现:1)学生普遍存在外语听力焦虑,焦虑存在于听力理解过程中。2)听力焦虑和听力理解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60且p值小于0.01,说明焦虑与听力之间存在低度负相关关系,即学生听力焦虑值越高,听力理解水平越差;听力焦虑值越低,听力理解水平越好。3)引起学生听力焦虑的因素多样,笔者主要从紧张和焦虑、缺乏自信、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态度四个维度来探讨听力焦虑的影响因素。缺乏自信心是学生听力焦虑的主要来源,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听力焦虑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笔者也随机抽选了不同焦虑程度学生以及同年级有过听力课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访谈,以期在访谈中寻找听力焦虑的影响因素以及探讨缓解焦虑的途径。在教学实验阶段中,以访谈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听力焦虑测试、教学实验和两次听力水平测试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得出同伴因素、教师因素以及学校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4)可从学生同伴,教师,学校三方面入手共同缓解学生的情感焦虑,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练丽娟[2](2020)在《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末,三语习得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由于起步较晚,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布不均,研究方法单一。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语际迁移方面,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有学者涉及,但是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与语言习得路径相结合的研究十分鲜见。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以理论探讨、量化实证研究居多,偶见实验法。近10年来语言习得领域的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虽然在观点上有融合的趋势,但在研究实践中依然各持其重。影响三语习得的因素十分庞杂,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主要影响因素中哪些具有可控性;这些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结果的影响强度是否一样;在可控性影响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提高三语习得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通过怎样的路径可以有效促进三语习得过程,优化三语习得结果,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新疆五所高校(包括医学、师范、农业、财经和综合类院校)的613名三语生(少数民族学生)为例,研究了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有效路径。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这一群体三语习得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三语习得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的变量组合,并调查了可控性因素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L3)的影响。通过统计建模分析、研究,得出了预测三语习得(L3)结果的影响因素变量,并通过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构建了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因果路径模型。最后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置于教学实验中进行检验。本研究旨在促进三语习得的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的结果,提高三语习得的成效,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的研究,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有效三语习得路径,以提高三语或多语者的学习效率,推进我国对三语或多语人才的培养进程。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少数民族三语习得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同时也为多种外语的学习者及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和教学实验的方式进行。数据使用了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9.0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22.0进行处理。用Logistic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了语言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性因子的问题;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厘清了可控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在教学实验中进行效果检验。本研究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处于彼此高度相关的动态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其它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状态和三语习得的结果。六组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水平的关系强度依次为:学习策略>管理策略>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文化认同>背景语言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具型动机与学习策略对L3水平的提高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因此,在基本语言习得路径上强化六个组可控性影响因素,尤其是强化学习策略因素,调节工具型动机因素会带来更好的三语习得结果。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文化认同”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背景语言”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是影响三语习得的直接影响因素。依据本研究构建的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而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在全面强化可控性影响因素作用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加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尤其是融合型动机,以调动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学习者策略的能动性;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培训,学习者策略的优化,扩大语言的有效输入量;语言有效输入量的扩大和背景语言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经验;强化学习者的背景语言知识,培养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调节学习者的语言心理距离,促进语言正迁移的发生,从而优化语言加工机制,最后优化语言输出结果。本研究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在三语习得路径模型指导下设计的教学模式对三语习得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语言习得的成效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研究整合了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结合三语习得的特点,将背景语言因素方面的语言心理距离、语言迁移意识以及文化认同因素纳入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框架,在语言习得的基本路径(“语言输入—语言加工—语言输出”)之上,构建了三语习得的有效路径模型,丰富了三语习得的理论,为提高三语习得成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在三语教学与学习的实践中,影响因素庞杂。究竟从何处入手才能抓住关键点,有效提高三语习得的水平,一直是令三语教育者和三语学习者困惑的问题所在。因此,厘清三语习得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路径,有的放矢地强化弱点,补齐短板,应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教学与学习,才会避免各种资源盲目地投入。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构建基于二语习得模式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神经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本研究三个阶段的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此路径模型强调以情感因素驱动第三语言(L3)的教学和学习,在全面加强六个维度的可控性影响因素正面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调节,对学习者策略进行培养,做到第三语言(L3)的教学与学习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应用能够促进三语习得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结果,提高三语习得成效,为三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语言习得研究自开始以来,形成了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两大学派。语言习得的模式研究侧重对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研究,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则侧重对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影响因素对语言习得产出结果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整合了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在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本文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对影响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重组。除了强调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因素对三语习得的影响外,还增加了对“背景语言水平”“语言迁移意识”“语言心理距离”“文化认同”等因素对三语习得过程影响作用的分析,从心理认知与社会文化的视角丰富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其次,本研究首次从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组合入手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变量间的关系和作用路径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相补充、SPSS多变量分析与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相结合、理论建模检验与教学实验验证相印证、大样本调查与典型个案研究兼用的混合方式进行,丰富和扩展了三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本文共7章。第1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选题内容、研究目的、选题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第2章首先厘清了本文所涉及到的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容易混淆的主要概念,之后对国内外语言习得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3章研究方法与设计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提出了研究问题,阐述了本研究的设计总方案,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分别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4章、第5章和第6章是对三个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的汇报。第4章是对三语习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阐释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分类的过程,梳理了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控性因素影响因素,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提供了变量组合;第5章汇报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第6章基于相关理论与前期研究结果,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假设模型并得出实验验证结果;第7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对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刘艳[3](2020)在《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衡阳市某中学为例》文中认为相较读、写技能,听力是语言教学中最难处理且最为薄弱的环节。然而,在听力教学中,传统的听力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忽视过程指导,且较少关注听的过程,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听力个性化教学是以学生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去指导听力教学,它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听力教学模式带来的不足。据此,本研究针对听力个性化教学现状,试图探究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了解目前影响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的因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本研究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以湖南省衡阳市某校共50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查找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原因和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施听力个性化教学。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是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现状是怎样的?二是影响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的深层因素有哪些?三是在人本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实际教学中应如何实施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本研究选取湖南省衡阳市某一所高中学校进行调研,对该校高二一期的所有学生以及在校英语授课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首先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兴趣习惯及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及对当前听力个性化教学的态度与看法,然后再从中抽取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以及高二年级所有任课教师,对这些学生以及所有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师生如何对待英语个性化听力。接着随机选取一名教师所授的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验。实验期间,两个班级的教学内容一样,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班进行传统的听力教学,而实验班基于多元化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个性化听力教学。实验后,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再进行一次调查问卷,并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获得新一轮数据。通过前后两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影响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个性化听力教学后,学生的听力成绩都有进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个性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此外,研究还发现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在听力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因此,在人本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将个性化教学应用于高中听力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听力个性化教学是一种可行的、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教学模式。

费书敏[4](2020)在《《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的考察与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对外汉语学界越来越重视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教材编写,对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研究和探讨日益深入。目前针对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研究,在国别方面,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或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针对以匈牙利语为母语的研究比较少;在学习者年龄和水平方面,主要集中于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大学生或成人,针对零基础小学生学习者进行研究的比较少。除此以外,对外汉语学界尚未发行和教材中文化因素编排模式有关的大纲,以何种顺序和形式呈现何种类型的文化因素,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这也为本文的探讨提供了思路。鉴于此种情况,笔者选取赴海外任志愿者期间所使用的《YCT标准教程》为研究对象,在梳理、评述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张占一先生、陈光磊先生、刘珣先生以及卢伟、杨德峰、程裕祯等学者所提出的文化因素分类标准为依据。一方面,运用数据统计法,对《YCT标准教程》1-6册中的知识类文化因素和交际类文化因素进行地毯式整理,以探讨文化因素的选编呈现、数量分布、类别比例等特点。另一方面,通过梳理教材体例,并借助图片和表格形式,反映文化因素在教材词汇、课文、课堂活动和练习、课后小测验四类环节中呈现方式的特点和不足。由统计结果可知,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选编和呈现符合“整体性”、“阶段性”、“实用性”原则,但部分文化因素的选编和呈现形式较为局限,缺乏多元性。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材使用者开展调查,以了解不同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对文化因素的兴趣、需求、倾向等;并运用个人访谈法,对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各小学教学点使用《YCT标准教程》第一册、第二册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访谈,整理和剖析教师使用者对教材中文化因素的态度等。笔者结合前文二、三、四章中的分析和统计结果,针对所选教材中和文化因素相关的种种问题,提出修订和完善建议。其一,注重教材中文化因素编排比例、编排顺序、内容选择和呈现形式的科学性,兼顾多元化、民族性和共时性;其二,在教材国别化、本土化适应方面,既要重视中匈对比和趣味性,也要不断完善文化因素的注释和翻译;其三,少儿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选摘,亟需对外汉语界制定、发行相应的文化大纲,使得文化因素教学和学习有标准可依。最后,总结本论文观点,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的研究加以展望。受篇幅限制,本文以册为单位,将教材中出现的所有文化因素以表格形式呈现在附录中。同时,附录中还包括学生调查问卷中英对照版、学生调查问卷匈英对照版和教师访谈提纲,以供查阅和参考。综上,本文针对《YCT标准教程》1-6册中文化因素的选编情况做了整体和深入的研究,以期能为教材的优化、再版贡献绵薄之力。

陆野[5](2020)在《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来华留学预科生这一特殊的汉语学习者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预科教育的特点,通过大规模调查研究、个案跟踪研究、归因分析、认知诊断、构建模型、教学实验等方法,对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规律、特征、成因、认知、模式、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预科汉语词汇教学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的基础性研究是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先导调查、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编撰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表。通过实施问卷调查,收集、处理、分析数据深入考察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具体展开研究(1)关注预科学生个体因素对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以及学习策略的使用与汉语水平的相关性。本研究还选取成功预科生作为个案,对其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采取跟踪、记录、访谈等手段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追溯研究对象运用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时的心理活动和使用轨迹。(2)归因分析重点关注预科教育的教学、管理、教师、教材、课外语言环境等外部因素对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揭示外部因素与词汇学习策略的具体因果关系并给出合理的解释。(3)认知诊断研究通过文献法确定预科生汉语学习的认知属性和层级关系,编制出反映这些认识属性的测验题目,并使用特定的认知诊断模型分析测试结果,从而定量考察预科生汉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结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4)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基于用法”的语言理论为基础,构建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特征模型。本研究将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静态描写转换为动态模型,通过对特征模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论证进一步考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运行机制和体系。(5)运用教学实验法,通过“假设—设计—实施—观察—结果—论证”等一系列环节验证该模型是否能有效提高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水平,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思路和建议。本研究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对比现行的预科词汇教学大纲,着重探讨预科汉语词汇教学的定位和标准、任务和原则、方法和技巧。通过对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相结合,在全面描写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完成本研究由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转化,并组建由预科教育、预科生、预科教师三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性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机制。本文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并指出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牛雪梅[6](2020)在《多模态视域下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海报、绘本、广告、电影等视觉图像参与信息传播,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多模态研究逐渐拓展到语言教学领域,学者们纷纷从图文关系、课堂教学等领域展开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字幕、有声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电影模态符号的共同表意,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不同模态优势的电影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教学价值,并从教学实践中探索不同模态特点的电影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为电影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的取材和应用思路。本文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研究电影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选题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研究,基于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中的媒体框架界定了电影中的各种模态,分析了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电影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势。第二章分析了以字幕、语言、身体语言和场景为主模态的电影片段在应用时是如何协作、共同表意的,论证了根据不同模态优势运用电影或片段于汉语教学中的可行。第三章分析了根据电影不同模态优势的特点,分析了电影在语言要素、语言技能和文化要素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教学活动,进一步论证了电影不同的模态优势在教学中的挖掘价值。第四章分析了电影在汉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选取原则,并根据电影教学的特点构建了多模态的教学模式;第五章以《只有芸知道》为例根据电影的模态特点做出教学设计,并对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做了问卷调查,了解了电影应用于汉语教学的现状以及问题和建议。第六章从理论指导、应用分析和教学实践中对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探讨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总结优势与不足。本文尝试从多模态角度对电影应用于汉语教学做出分析论证,为电影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拓宽思路,改变以往单一模态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的视觉、听觉、动觉等渠道,建立立体化的电影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记忆能力。

沈国飞[7](2020)在《基于英语学科能力要素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英语学科核心活动之一,听在英语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17年修订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宗旨是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倡在教学中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学科能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发展应着力于基于学科能力要素设计丰富多样且有梯度的学习任务活动。然而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对高中英语听力课堂的观察,研究者发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过程简化、形式单调、教学主要针对应试、缺乏教学设计,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本研究参照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的内容要求,在教学中开展实验研究,试图探索听力教学设计新思路,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听力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参考,希望听力教学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研究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克拉申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器假说,以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理论基础,结合听力教学现状,将基于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的教学设计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课堂。实验前,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前测,确定海口市某公立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实验研究,其中实验班45人,对照班47人。实验过程中,实验班的听力教学基于英语学科能力要素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并通过课堂观察,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对照班则采取以往的听力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实验后阶段,对两个班进行统一后测和问卷调查,并对实验班进行学生访谈。最后,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整理、对比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英语学科能力要素设计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对改善学生的听力学习情感态度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克服听力学习困难,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本研究构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新思路为:(1)加强听力语篇研读,设定合理教学目标;(2)针对学科能力要素设计活动,解决问题;(3)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迁移创新。本研究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黄进财,乔宇博[8](2020)在《韩国语言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因素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教材是语言教学的依据,韩国语言国际传播机构采用普适性综合类教材进行语言教学推广韩国文化取得了显着成效。通过三级编码的形式对该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显示,该教材文化因素主要涉及生活方式、社会交际、成就、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结构等内容,其中生活方式文化因素占比最多,且在各教学阶段均有一定侧重点。文化因素在量和内容的编排上均展现了较好的层次性,并展现了较强的文化包容性。同时,韩国在语言国际传播中充分利用本国文化产业在海外的影响,展现了较好的文化吸引力,形成了语言教学、文化传播、文化产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李雪[9](2019)在《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研究是web 2.0时代下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全新教学形式。慕课翻译教学研究肇始于2013年,国内的慕课翻译教学研究起步稍晚,于2014年兴起,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探时期。目前,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征:第一,国内外研究的论文数量都呈上升趋势。第二,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都注重探究与翻转课堂和SPOC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形式,不同的是,国内研究侧重于对教学模式与口译教学的探析,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不够紧密,而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第三,国内的研究主题较为分散,被引文献之间缺乏相关性,而国外研究文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第四,国内外均以论述性研究为主,采用文献法进行探究,但国外实证性研究文献的数量远超国内。第五,国内外研究都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属性。基于现有研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本研究旨在探析我国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江苏省三市五所高校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为研究工具,旨在回答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慕课平台下翻译教学的五大设计要素之间关系如何?第二,学生的慕课翻译学习意愿与设计要素之间有何联系?第三,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第四,学生的性别、专业、语言水平在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上有何差异?数据分析后获得的主要发现有:第一,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存在差异性。首先,按均值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技术功能”、“教学组织者”。其次,这五大要素之间存在“权重”的极差性,其中,“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技术功能”最为重要,其次为“教学评价”,而“教学组织者”最不重要。第二,学习意愿与“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技术功能”与“教学评价”四大要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教学组织者”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因此,“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技术功能”、“教学评价”设计的效果越精良,学生的慕课翻译学习意愿就越高。第三,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受“教师”因素影响最大,受“学生”因素影响次之,“环境”因素影响最小。从权重上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影响是相当的,“环境”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是最低的。第四,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对待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影响因素的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女生比男生更加能够认同“教师”、“学生”、“环境”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但是,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在学生的专业与语言水平上均未发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P>0.05)。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访谈了12名师生。访谈内容分析在进一步证实问卷结果的基础上,还能挖掘出目前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尚存在的问题。接下来,选取《英汉互译方法与技巧》慕课课程作具体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建议。本研究对慕课翻译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价值。首先,教师需考虑到不同设计要素的特点,明确教学设计各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而,(1)重点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2)关注讨论区学习氛围,鼓励生生互动,开展实时互动;(3)突破语言类慕课课程评价存在的局限性,提高作业完成率;(4)利用教育大数据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提供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从技术上提高学习的便捷性,从而提高学习意愿;(5)注重教师出镜、教师语言艺术、教师参与度在学生慕课学习中的作用,提高教师在学生翻译学习中的影响力。其次,教师需明确慕课翻译教学设计会受到自身、学生与环境的影响,从而,(1)重点加强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设计技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改善教学理念;(2)注重学习者分析,关注学习者态度,教学内容应符合学习者现有的英语水平与翻译水平;(3)需考虑到社会需求与课程大纲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在理论价值上,首先,本研究为慕课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自行编制了“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量表”与“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量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在实践价值上,本研究对教师厘清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要素与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为慕课翻译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真实、富有借鉴意义的现实启示。

何倩[10](2019)在《新HSK5级听力研究及教学建议 ——以四川师范大学留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深入实施,使中国各方面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股“汉语热”,新HSK作为评估学习者汉语学习水平的考试在世界多个国家被推广,成为了目前官方唯一认证的考试,也是外国留学生能否进入中国大学,申请中国奖学金,为教学机构评价教学成果提供参考依据等必不可少的考试。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者,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而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涉及到听与说。在语言教学中有四个基本语言技能,分别是听、说、读、写。其中说、读、写,都是输出,只有听是输入。输出的前提是有输入,无论是母语的习得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作为唯一输入的听,都是学习者最先接触的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曾多次参与辅导留学生新HSK5级考试的听力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语料,也发现了一些考试的重点与难点。本篇论文将以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联合编写出版的两本真题集:《汉语水平考试真题集HSK五级(2014版)》和《汉语水平考试真题集HSK五级(2018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从材料与问题进行研究:材料从词汇、语调、语体、语境等部分进行理论探讨;问题从提法与相关匹配度进行分析。并以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样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参加新HSK5级考生的相关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就听力的难点、重点以及教学策略提出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以考促学”,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兴趣;“以考促教”,使教师完成对考生语言能力的评价,并为考生下一步的学习规划提供积极的反馈。

二、文化因素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因素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焦虑对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听力能力的重要性
        1.1.2 基于学生听力水平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焦虑定义
        2.1.2 外语焦虑
        2.1.3 外语听力焦虑
        2.1.4 听力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情感过滤假说
        2.2.2 人本主义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外学者对于焦虑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理解因素的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分析
    3.3 测试工具
        3.3.0 英语听力水平测试
        3.3.1 听力焦虑调查问卷分析
        3.3.2 访谈问卷分析
    3.4 数据收集
第4章 数据分析
    4.1 学生听力焦虑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1.1 焦虑和听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1.2 学生听力焦虑影响因素分析
        4.1.3 听力焦虑调查问卷研究结果总结
    4.2 访谈结果展示与分析
        4.2.1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4.2.2 教师访谈问题结果展示与分析
第5章 教学实验
    5.1 实验过程
    5.2 结果分析
    5.3 总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发现与基本结论
    6.2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英语听力焦虑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访谈问题
    附录三 教师访谈问题
    附录四 两次听力测试材料
致谢

(2)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疆多语环境
        1.1.2 多语发展的国际趋势
        1.1.3 新疆的三语习得
        1.1.4 学术背景
    1.2 选题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选题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2.1.1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
        2.1.2 “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
        2.1.3 语言习得路径
        2.1.4 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
    2.2 二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主要研究
        2.2.2 国内主要研究
    2.3 三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主要研究
        2.3.2 国内主要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总设计
        3.2.1 研究问题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思路
    3.3 第一个研究问题
        3.3.1 研究问题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对象
        3.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 第二个研究问题
        3.4.1 研究问题
        3.4.2 研究对象
        3.4.3 研究工具
        3.4.4 数据采集
        3.4.5 数据分析
    3.5 第三个研究问题
        3.5.1 研究问题
        3.5.2 研究方法
    3.6 教学实验
        3.6.1 研究问题
        3.6.2 研究对象
        3.6.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6.4 研究工具
        3.6.5 数据收集
        3.6.6 数据分析
第4章 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语言习得影响因素的分类
    4.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现状
        4.2.1 被试的结构
        4.2.2 被试的三语水平
        4.2.3 课程设置
        4.2.4 教材使用
        4.2.5 师资情况
    4.3 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4.4 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
        4.4.1 情感因素
        4.4.2 学习者策略因素
        4.4.3 背景语言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分析
    5.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者的影响
    5.2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动态关联
    5.3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L3 水平的影响
        5.3.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 水平的相关度
        5.3.2 L3“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因素
    5.4 性别、民族、教育背景对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影响
        5.4.1 学习者可控影响因素之性别差异
        5.4.2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民族差异
        5.4.3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教育背景差异
        5.4.4 基于L3 水平差异的学习者可控因素分析
    5.5 L3“低分”者与L3“高分”者的个案研究
        5.5.1 受访者个人简要信息
        5.5.2 情感因素
        5.5.3 语言因素
        5.5.4 学习者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构建与验证
    6.1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构的理论依据
        6.1.1 二语习得模式理论
        6.1.2 动态系统理论
        6.1.3 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基础
    6.2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结构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6.2.1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6.2.2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6.3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
    6.4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创新
    6.5 教学实验研究结果
        6.5.1 实验研究结果
        6.5.2 个体访谈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7.1 研究的主要结果
        7.1.1 研究问题一
        7.1.2 研究问题二
        7.1.3 研究问题三
    7.2 启示
        7.2.1 理论启示
        7.2.2 实践启示
        7.2.3 局限性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衡阳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个性化教学界定
        2.1.2 英语个性化教学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个性化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英语听力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理论
        2.3.2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 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2 访谈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内容
    3.3 调查数据与结果
    3.4 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4.1 个性化教学意识薄弱
        3.4.2 个性化教学能力欠缺
        3.4.3 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3.5 原因分析
        3.5.1 个性化教学观念滞后
        3.5.2 教师尚未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3.5.3 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第4章 影响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的因素
    4.1 教学观念
        4.1.1 教师忽略学生是独立有个性的个体
        4.1.2 教师忽略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个体
        4.1.3 教师忽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4.2 个性化教学能力
        4.2.1 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高
        4.2.2 教师专业能力不强
    4.3 教学内容
        4.3.1 缺乏听力技巧的传授
        4.3.2 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4.4 教学评价机制
        4.4.1 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
        4.4.2 静态的评价
        4.4.3 统一的评价
第5章 提升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的对策
    5.1 树立个性化教学观念
        5.1.1 个性化教学观
        5.1.2 个性化师生观
        5.1.3 个性化评价观
    5.2 创建个性化听力教学风格
        5.2.1 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
        5.2.2 采用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
        5.2.3 构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课堂教学
    5.3 施行多元的个性化听力教学评价
        5.3.1 个性化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
        5.3.2 个性化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
        5.3.3 个性化教学评价内容综合化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发现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听力个性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部分)
附录B 高中听力个性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部分)
附录C 访谈提纲
致谢

(4)《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的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内容选编的相关研究
        1.4.2 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呈现形式的相关研究
        1.4.3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
        1.4.4 《YCT标准教程》相关研究现状
    1.5 理论基础
        1.5.1 教材编写理论
        1.5.2 中西方关于文化的定义
        1.5.3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文化因素的定义
        1.5.4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文化因素的分类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YCT标准教程》1-6册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统计和分析
    2.1 本文关于文化因素的定义及分类标准
        2.1.1 本文关于文化因素的界定
        2.1.2 本文关于文化因素的分类标准
    2.2 《YCT标准教程》1-6册中文化因素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2.2.1 关于《YCT标准教程》教材体例的说明
        2.2.2 《YCT标准教程》各环节的分类标准
        2.2.3 文化因素的数据统计说明
    2.3 《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的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2.3.1 知识类文化因素和交际类文化因素在教材中的数量分布
        2.3.2 知识类文化因素的分布情况
        2.3.3 交际类文化因素的分布情况
        2.3.4 《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优缺点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YCT标准教程》1-6册文化因素呈现形式的考察和说明
    3.1 《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呈现形式分析
        3.1.1 通过词汇呈现文化因素
        3.1.2 通过课文呈现文化因素
        3.1.3 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呈现文化因素
        3.1.4 通过课后小测验呈现文化因素
    3.2 小结
第四章 《YCT标准教程》1-2册使用情况和文化因素教学情况的调查
    4.1 调查设计说明
    4.2 问卷调查
        4.2.1 调查对象
        4.2.2 问卷调查的内容设置
        4.2.3 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4.2.4 小结
    4.3 教师访谈
        4.3.1 访谈对象
        4.3.2 教师访谈的内容设置
        4.3.3 教师访谈的结果和分析
        4.3.4 小结
第五章 对教材文化因素编排和文化因素教学的建议
    5.1 对教材中文化因素编排的建议
        5.1.1 注重文化因素选编的科学性
        5.1.2 注重文化因素选取的民族性和多元性
        5.1.3 注重文化因素时代内涵的共时性
    5.2 加强《YCT标准教程》的国别化、本土化特色
        5.2.1 注重国别化、本土化文化因素的中匈对比
        5.2.2 注重国别化、本土化文化因素呈现的趣味性
        5.2.3 部分文化因素注释和翻译的国别化、本土化
    5.3 发行少儿对外汉语教材文化大纲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YCT标准教程1》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二 《YCT标准教程2》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三 《YCT标准教程3》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四 《YCT标准教程4》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五 《YCT标准教程5》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六 《YCT标准教程6》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七 文化因素学习调查问卷(中英对照版)
附录八 文化因素学习调查问卷(匈英对照版)
附录九 文化因素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5)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缘由及目的
        1.2.1 选题缘由
        1.2.2 选题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5.2 认知理论
    1.6 相关研究综述
        1.6.1 来华留学预科教育研究综述
        1.6.2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1.6.3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对象
        2.2.2 调查工具
        2.2.3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4 调查工具的信效度
    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2.3.1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基本情况
        2.3.2 来华留学预科生个体差异对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
        2.3.3 不同汉语水平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2.3.4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与汉语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4 结论
        2.4.1 主要发现
        2.4.2 研究结果对预科生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第三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
    3.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个案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3.1.1 个案研究的理论基础
        3.1.2 个案研究的实际应用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实施
        3.2.3 研究对象
    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3.1 记忆策略
        3.3.2 认知策略
        3.3.3 补偿策略
        3.3.4 元认知策略
        3.3.5 社交/情感策略
    3.4 结论
        3.4.1 研究对象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和选择
        3.4.2 个案研究结果对预科词汇教学的启示
第四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归因分析
    4.1 预科汉语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1.1 预科强化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1.2 预科分层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1.3 预科阶段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1.4 预科课后辅导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2 预科考评体系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2.1 每两周一次的单元测试及反馈
        4.2.2 预科教师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3 预科教材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3.1 预科教材的编排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3.2 预科教材的使用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第五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的认知诊断研究
    5.1 认知诊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目标
        5.2.2 研究对象
        5.2.3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认知诊断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3.2 预科生汉语词汇习得的整体认知情况
        5.3.3 预科生词汇习得的认知掌握模式的基本情况
    5.4 预科生个体认知结构的诊断评估及教学建议
        5.4.1 预科生个体认知结构的诊断评估
        5.4.2 教学建议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用法”的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模型构建
    6.1 “基于用法”的语言理论与预科教育
        6.1.1 “基于用法”的理论基础
        6.1.2 预科教育对于“基于用法”语言理论的现实需要
    6.2 “基于用法”的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模型构建
        6.2.1 词汇学习策略模型的研究背景
        6.2.2 “基于用法”的词汇学习策略理论
        6.2.3 “基于用法”的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模型构建
    6.3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模型的教学实验
        6.3.1 实验目的
        6.3.2 实验对象
        6.3.3 实验设计
        6.3.4 课堂教学实录
        6.3.5 课堂教学记录
        6.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7.1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教学的任务
        7.1.1 预科汉语词汇的教学任务
        7.1.2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7.2 来华留学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研究
        7.2.1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的背景
        7.2.2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
        7.2.3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的展望
    7.3 来华留学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原则
        7.3.1 结合汉语的特点进行预科汉语词汇教学
        7.3.2 利用语言环境进行预科汉语词汇教学
        7.3.3 注重预科汉语词汇教学的实用性
    7.4 来华留学预科汉语词汇教学方法
        7.4.1 词汇的展示
        7.4.2 词汇的讲解
        7.4.3 词汇的练习
第八章 结语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表
附录2: 预科生汉语词汇测试
附录3: 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认知诊断测验
附录4: 《汉语教程》第二册第1-5课单元测试卷(词汇部分)
致谢

(6)多模态视域下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多模态电影教学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于电影的研究综述
        (二)电影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电影在多模态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电影中模态符号的界定及分类
        一、电影的模态界定
        二、电影的模态分类
    第二节 电影用于多模态汉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双重编码理论
        二、信息加工层次理论
        三、感知学习风格理论
    第三节 传统语言教学的不足
    第四节 运用电影进行多模态教学的优势
        一、语言角度
        二、身体语言角度
        三、场景角度
第二章 电影中不同模态的应用分析
    第一节 语言的多模态分析
        一、语言模态的类型
        二、语言的多模态分析
    第二节 身体语言的多模态分析
        一、身体语言模态的类型
        二、身体语言的多模态分析
    第三节 字幕的多模态分析
        一、字幕模态的类型
        二、字幕的多模态应用分析
    第四节 场景的多模态应用分析
        一、场景模态的分类
        二、场景的多模态分析
第三章 电影在对外汉语多模态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语言要素教学中电影的多模态应用
        一、语音教学中电影的多模态应用
        二、词汇教学中电影的多模态应用
        三、语法教学中电影的多模态应用
    第二节 语言技能训练中电影的多模态应用
        一、听说训练中电影的多模态应用
        二、朗读训练中电影的多模态应用
        三、写作训练中电影的多模态应用
    第三节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电影的多模态应用
        一、师生关系文化
        二、朋友关系文化
        三、日程礼仪规范
第四章 电影在多模态教学中的选取原则
    第一节 字幕的可切换性原则
    第二节 语言的规范性原则
        一、语音的标准性
        二、词汇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三、话语的得体性
        四、语速的平缓性
        五、对白的低密度性
    第三节 词汇的重现性原则
    第四节 身体语言的解释性原则
    第五节 电影场景的多样性原则
第五章 电影运用于多模态课堂教学的设计
    第一节 电影《只有芸知道》的选材分析
        一、电影《只有芸知道》的教学价值分析
        二、电影《只有芸知道》多模态选材分析
    第二节 电影《只有芸知道》多模态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思想及设计思路
        二、教学活动设计
    第三节 关于对外汉语课堂中电影使用情况及教学建议
        一、电影的模态特点对汉语学习影响的调查
        二、电影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电影的模态特点对汉语学习影响的调查统计
附录2:学生关于使用电影进行教学的建议统计
致谢

(7)基于英语学科能力要素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听力教学
        (二)英语听力教学设计
        (三)英语学科能力
        (四)英语学科能力要素
    二 英语听力教学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英语听力教学设计的国外研究现状
        (二)英语听力教学设计的国内研究现状
        (三)英语听力教学设计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二 克拉申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器假说
        (一)输入假说
        (二)情感过滤器假说
    三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内涵要义
        (二)学业质量水平的听能标准
        (三)与英语学科能力的关系
第四章 实验研究
    一 研究概述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实验时间
    二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二)课堂观察
        (三)测试
        (四)实验后访谈
    三 研究过程
        (一)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二)教学设计实例
    四 数据收集和分析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 前测数据及讨论
        (一)英语听力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前测
        (二)英语学科能力现状问卷调查前测
        (三)英语学科能力测试前测
    二 后测数据及讨论
        (一)英语听力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后测
        (二)英语学科能力现状问卷调查后测
        (三)英语学科能力测试后测
        (四)实验后访谈数据分析
第六章 结论
    一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建议
    二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韩国语言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因素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及内容
2 分析框架的确立
3 结果分析
    3.1 教材构成
    3.2 文化因素的分布与结构特征分析
        3.2.1文化因素的分布
        3.2.2文化因素的结构特征
        3.2.3各册文化因素的结构特征
4 结语

(9)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2.2 我国翻译教学研究回溯
    2.3 国外翻译教学研究评述
    2.4 国内外慕课翻译教学研究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混合式学习理论
    3.3 教学设计理论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与预测
        4.1.1 问卷设计
        4.1.2 预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工具
    4.5 数据收集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与重要性
        5.1.2 设计要素与慕课翻译学习意愿之间的关系
        5.1.3 慕课平台下影响翻译教学的因素
        5.1.4 影响因素在性别、专业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5.2 讨论
        5.2.1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
        5.2.2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学习意愿之间的关系
        5.2.3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
        5.2.4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影响因素在性别、专业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的效果与启示
    6.1 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效果分析
        6.1.1 教学组织者的设计
        6.1.2 教学资源的设计
        6.1.3 教学活动的设计
        6.1.4 教学评价的设计
        6.1.5 技术功能的设计
    6.2 对慕课翻译教学实践的启示
        6.2.1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提高教师影响力
        6.2.2 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自主学习便利性
        6.2.3 开展多元互动合作,促进实时互动
        6.2.4 突出形成性评价,创新评价方式
        6.2.5 健全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学习便捷性
        6.2.6 积极转变角色,成为自主型教师
        6.2.7 分析学习者特征,优化学习效果
        6.2.8 考虑社会需求,实现模块化教学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7.1 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启示
    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问卷调查量表
附录Ⅱ 访谈提纲与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10)新HSK5级听力研究及教学建议 ——以四川师范大学留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新HSK的研究
        (二)关于新HSK听力的研究
        (三)关于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HSK5级听力分析
    第一节 新旧HSK对比
    第二节 听力内容分析
        一、第一部分话题分析
        二、第二部分话题分析
        三、听力问题分析
        四、两个版本的听力试题对比
第二章 听力材料分析
    第一节 词汇
    第二节 语调
    第三节 语体
        一、书面语
        二、口头语
    第四节 语境
第三章 应试者答题情况调查分析——以四川师范大学留学生为例
    第一节 调查前期情况说明
        一、四川师范大学留学生的课程设置
        二、调查问卷的对象
    第二节 、调查过程
        一、调查的内容
        二、调查问卷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新HSK5 级听力难度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新HSK5 级听力难度成因分析
        一、内在因素
        二、外在因素
    第二节 答题技巧及教学建议
        一、答题技巧
        二、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致谢

四、文化因素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焦虑对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研究[D]. 朱玲. 西南大学, 2020(05)
  • [2]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D]. 练丽娟. 吉林大学, 2020(08)
  • [3]高中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衡阳市某中学为例[D]. 刘艳.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的考察与分析[D]. 费书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 陆野.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多模态视域下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牛雪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基于英语学科能力要素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D]. 沈国飞.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韩国语言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因素实证分析[J]. 黄进财,乔宇博. 外国语文, 2020(02)
  • [9]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D]. 李雪.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10]新HSK5级听力研究及教学建议 ——以四川师范大学留学生为例[D]. 何倩.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文化因素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