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基质中卡波姆溶胀方法的改进

凝胶基质中卡波姆溶胀方法的改进

一、凝胶基质中卡波姆溶胀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邢天嫣[1](2021)在《利格列汀凝胶的研制及药物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是困扰全世界的三大流行病之一,临床上糖尿病胃轻瘫是由此引起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血糖失控引发病人临床上呈现进食进药困难等问题,透皮给药可在减轻病人胃肠道负担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血糖。利格列汀作为一线降血糖药物安全度高,即使肾损伤病人都无需调整服用剂量。因此,本课题以利格列汀为主药,依据进口药品复核文件和相关专利初步拟定凝胶含0.1%活性成分,卡波姆980、二乙二醇单乙醚、甘油、羟苯乙酯、三乙醇胺不同比例配置得到一种凝胶,为考核自制利格利汀凝胶质量稳定和安全有效,进行了下列研究:第一部分,根据利格利汀原料药物理化学性质,结合《中国药典》2020版对凝胶剂的要求和专利中处方辅料配比信息,以凝胶分层、黏度、延展性为评价标准,考察得到最适宜辅料。改善利格利汀难溶性加入二乙二醇单乙醚,通过进一步筛选得到最佳凝胶处方与制作工艺。之后,为控制新制得凝胶安全有效性,建立有关评价质量的指标。结合中国药典2020版中各项凝胶剂相关的通则,着重对外观、装量、p H、均匀性等进行评估,建立评价标准。利用高效液相法对自制凝胶和原料药进行有关物质和含量的检测,初步建立利格利汀凝胶的质量控制标准。对利格列汀凝胶进行了透皮吸收实验,根据利格列汀质量控制建立的方法学,检测得到利格利特凝胶透皮吸收速率。结果显示利格列汀凝胶在体外有缓释作用,4小时后透过率显着增加。在极端条件下对利格列汀进行影响因素实验,考察在强光、高温、高湿环境下p H、均匀性、外观、药物含量情况,结果显示利格列汀凝胶受强光和高温影响较大,应储存在避光、阴凉处。第二部分,针对利格利特自制凝胶根据美国FDA 2015年《改变剂型和改变给药途径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利用大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皮肤过敏性实验和眼球刺激性实验。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大鼠皮肤对自制利格利特凝胶适应性好,未见有强刺激性且中轻度刺激可在一月内自愈。但大鼠眼球对利格列汀原料药和自制凝胶反应均较大,实验中不可将化合物和凝胶接近大鼠眼部及周边皮肤。第三部分,为研究利格利汀体内药物代谢,采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建立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血浆中利格利汀分析方法学,筛选得最适宜波长检测血浆中药物含量排除内源性物质干扰,针对利格列汀与血浆结合紧密难释放的问题,加入碱性的氢氧化钠保持分子稳定性。利用液-液萃取法,尝试单一试剂与多试剂混合提取,最终确定乙酸乙酯是最合适的萃取剂,回收率可达80%以上。根据已建立的方法学,设计大鼠药代动力学实验,对比大鼠灌胃和透皮给药后药物代谢多项数据,结果显示自制凝胶给药相对于口服可延长半衰期。动物药动学实验中发现存在色谱图中异常峰形,收集分析后初步判断是与利格列汀结构相近的衍生物。

任松鹏[2](2020)在《复方黄柏凝胶特征图谱建立及相关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复方黄柏液涂剂为山东汉方制药有限公司独家品种,上市多年来在疮疡溃后治疗领域效果显着,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妇科、肛肠科、儿科等,特别是在儿童湿疹、脓疱疮、特应性皮炎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2016年形成了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儿童湿疹、脓疱疮、特应性皮炎的专家共识[1]。但复方黄柏液涂剂在儿科应用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复方黄柏液涂剂为液体制剂,儿童湿敷应用不方便;其次,药物与患处接触时间短,使疗效有所降低。为改善复方黄柏液涂剂的上述缺陷,拟将复方黄柏液涂剂剂型进行改良,研发复方黄柏凝胶制剂。本文在复方黄柏液涂剂质量标准基础上进行了复方黄柏凝胶质量标准研究。复方黄柏液涂剂标准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复方黄柏液涂剂,该标准中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连翘及连翘苷、黄柏及盐酸小檗碱、金银花及蒲公英进行了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连翘苷及盐酸小檗碱两个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没有相应特征图谱质量控制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复方黄柏液涂剂的质量,处方中臣药金银花、佐药蒲公英未建立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使药蜈蚣也无定性鉴别或定量的含量测定方法。针对复方黄柏液涂剂质量标准中存在的不足,复方黄柏凝胶质量标准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蜈蚣在复方黄柏液涂剂药效学研究中,被证明其在湿疹等治疗方面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并且在复方黄柏凝胶处方筛选过程中,我们对蜈蚣、僵蚕、地龙等进行了药效学对比,发现蜈蚣药效要明显优于其他动物药。但复方黄柏液涂剂标准中未对蜈蚣进行质量控制,针对该缺陷,复方黄柏凝胶质量标准建立过程中,我们着重对蜈蚣进行了专属性鉴别,通过鉴别制剂中肽类成分,实现对蜈蚣的专属性鉴别目的;(2)研究并建立了复方黄柏凝胶HPLC特征图谱的方法,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在278nm及325nm共确定了 14个特征峰,并对特征峰进行了药味归属,对10批复方黄柏凝胶进行了色谱特征图谱的分析和探讨;采用双波长对复方黄柏凝胶进行特征图谱研究,更好的实现了色谱峰分离表征效果,反映的成分信息更加全面、丰富,实现复方黄柏凝胶的有效质量控制和评价。(3)采用特征图谱方法,建立了连翘苷、盐酸小檗碱、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测定了 3批复方黄柏凝胶中3种成分含量。复方黄柏液涂剂中仅对连翘中连翘苷及黄柏中盐酸小檗碱进行含量测定,未对金银花及蒲公英中酚酸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复方黄柏凝胶特征图谱的测定方法,我们实现了对制剂中连翘苷、盐酸小檗碱及绿原酸的含量测定目的,实现了处方中四味药材的质量控制目的,与复方黄柏涂剂相比,复方黄柏凝胶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得到显着提升。

黄晓冰,吴涵,钟碧莲,吴雪茹,王凌[3](2020)在《温通膏微乳凝胶成型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温通膏微乳凝胶成型优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与正交试验法,以成品外观性状、稳定性和微观性状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温通膏油相添加剂、乳化剂、甘油、三乙醇胺等基质辅料的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考察。结果:温通膏微乳凝胶成型优化工艺为:取卡波姆1.2 g,加3.75 g甘油搅拌湿润均匀,加水23 mL浸泡至卡波姆充分溶胀,加入温通膏清膏,搅拌,再浸泡24 h,混匀,加入三乙醇胺1.5 g,搅拌成透明凝胶基质;另取0.2 g白凡士林溶于松节油和水杨酸甲酯中,加入处方量薄荷脑、冰片、樟脑和月桂氮卓酮使溶解,再加2.6 g聚山梨酯-80,混匀;将上述两者混匀,即得。结论:温通膏新制剂成型工艺简便、可行,产品质地优良、均匀细腻,稳定性良好。

王琦[4](2020)在《盐酸丁卡因凝胶组合物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经皮给药局部麻醉相对于局部浸润麻醉有着无痛、血药浓度稳定、无损伤的优点。其用途可作为腔道表面麻醉,如直肠、尿道、阴道等插管手术。表面麻醉是使用穿透性很强的局麻药涂抹于皮肤或皮肤黏膜表面从而起到局麻效果。临床上常用的有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相对于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的强度要大,临床应用前景更广阔,应用前景更大。目前市售丁卡因凝胶存在起效时间慢、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就这两点缺陷进行对制剂的改进。本文主要从处方的制备及工艺参数的考察、质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制剂的稳定性的考察这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于丁卡因凝胶组合物进行辅料筛选、AB两组分筛选及处方优化。市售盐酸丁卡因凝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稳定性差其原因是其当中含有酯键易水解。另一方面是起效时间时间慢,起效时间与药物渗透速率相关,渗透速率与药物的存在形式相关,丁卡因药物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原碱形式(容易渗透但不稳定),另一种是盐酸盐形式(很难渗透但很稳定),药物的存在形式与制剂的pH相关,pH提高原碱形式增多渗透速率加快起效时间加快。但是因此引出一个问题制剂pH提高了丁卡因当中含的酯键在碱性环境下更易水解致制剂稳定性变差。因此稳定性和起效时间两者存在矛盾。我们进一步探究是否可以使丁卡因在存放的时候以盐酸盐形式稳定存在,使用时以原碱形式进行使用。因此使丁卡因以盐酸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作为丁卡因凝胶组合物的B相,预凝胶为A相。凝胶组合物中AB两相分开保存,在使用时再将其进行混合,这样大大提高了制剂的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局麻起效时间。选择了合适的体外渗透分析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优处方。其次对于AB两相的混合时间以及搅拌速度进行了一个考察。建立了丁卡因凝胶组合物的质量分析方法,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检测。主要包括线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回收率、有关物质。结果表明盐酸丁卡因在10-60ug/ml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空白辅料及溶剂对丁卡因无干扰,准确度高、精密度良好,回收率符合要求。通过稳定性试验考察丁卡因凝胶组合物的的稳定性,将自制丁卡因凝胶组合物、B组分、AB两组分分开放置一定时间再将其混合进行了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外观、含量、pH、粘稠度、离心性均符合要求。综上所述,通过AB组分的筛选、处方的优化以及工艺参数的考察制备出了稳定性好,局麻起效时间比市售制剂快的制剂。解决了稳定性差以及起效时间慢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崔有旺[5](2020)在《盐酸二甲双胍胃漂浮缓释片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制备一种胃漂浮缓释片以及考察辅料对漂浮行为和药物释放的影响。传统制剂无法解决吸收窗窄、半衰期短的药物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通过胃漂浮缓释片的制备,实现药物在胃部定位释放,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同时对漂浮片在胃液中的漂浮机理进行探索,为制备漂浮片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选用盐酸二甲双胍作为模型药物,以起漂时间和持续漂浮时间以及药物的累积释放度为主要指标,考察缓释辅料、低密度材料、崩解剂对药物释放和漂浮行为的影响,并以加巴喷丁作为模型药物验证辅料对漂浮行为的影响。通过溶胀和溶蚀考察、片剂的硬度和厚度测定对漂浮片进行体外评价。为了探索药物释放机理,通过软件对药物释放进行模型拟合。结果:羟丙甲纤维素(HPMC)的粘度越大,形成凝胶能力越强,但是水化速率越慢,HPMC K100LV作为凝胶材料制备的片剂能够立即漂浮,药物释放速度较快。卡波姆粘度越大,吸水增重越多,起漂时间越长,使用卡波姆971的片剂能够在10分钟内起漂,而使用974的片剂在20分钟后漂浮。HPMC与卡波姆组合应用时,HPMC与卡波姆比例越大,片剂起漂时间越短,当其比例从1:2提高到2:1,起漂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10分钟。黄原胶、羟丙基纤维素(HPC)与聚氧乙烯(PEO)形成凝胶的能力较HPMC弱,片剂起漂时间长,缓释效果弱。上述辅料与卡波姆等比例混合时,含HPMC的片剂能在30分钟内起漂,黄原胶制备的片剂起漂需要1个小时,HPC与PEO片剂溶蚀速度快,不能漂浮。聚乙烯醇(PVA)和羧甲基纤维素纳(CMC-Na)可作为药物释放调节剂。崩解剂能够缩短片剂起漂时间,加入10%交联聚维酮(PVPP)作为崩解剂后,能够使片剂的起漂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10分钟,但是加快药物释放速率。低密度材料缩短制剂起漂时间,而且可以增加片剂持续漂浮时间。湿法制粒对HPMC的水化作用有明显影响,HPMC粘度越大,影响越大。湿法制粒制备的含K100M的胃漂浮片的药物释放明显比粉末直压制备的释放快,2小时时药物释放度从60.27%增加到66.73%,起漂时间从10分钟延长到1小时。不同硬度对药物释放没有明显影响,对漂浮行为影响很大,硬度从80N降到60N,起漂时间从25分钟缩短到4分钟。药物释放拟合结果显示,药物的释放机制均为Fickian扩散,其中K100M的药物释放符合R-P模型,而K100LV符合一级释放模型。结论:当主药占比大时,片剂漂浮主要依靠凝胶材料和膨胀材料,选用凝胶材料应综合考虑膨胀体积和吸水重量。若主药占比低时,可以适当加入低密度材料,改变片剂的固有密度,缩短片剂起漂时间。考虑到压片时物料的流动性,制备工艺以湿法制粒后压片为适,HPMC选择粘度较低的型号。实验选用HPMC K100LV与卡波姆971(比例为2:1)制备的胃漂浮片能够立即漂浮,且持续漂浮10小时,药物释放2小时达到60%,10小时释放完全。

郑沂欣[6](2019)在《一种寻常痤疮的光动力治疗凝胶制剂研究》文中指出寻常痤疮是一类发病率极高且发病部位广泛的慢性皮肤类疾病,以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过量增殖为主要发病机制。大量使用抗生素所导致的耐药性和严重的副作用,使其作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适用性越来越低。光动力疗法(PDT)作为一种非侵入式临床物理治疗手段,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已广泛地应用于癌症、口腔疾病和各类皮肤病等领域的治疗,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寻常痤疮治疗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甲苯胺蓝(TBO)作为一种吩噻嗪光敏剂在光动力抗菌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但还尚未有以一款以TBO为光敏剂的剂型应用于治疗寻常痤疮。本实验以体外抑菌活性为主要的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相结合的实验优化方法,首先获得了一种可用于光动力治疗寻常痤疮的最佳TBO水凝胶制剂配方及最佳的光照治疗时间;接着考察最优TBO水凝胶制剂的流变学、稳定性(外观性状、pH、抑菌活性和粘度)、体外释放度、延展性;同时也考察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活性,并与临床一线药物进行比较;最后通过最优TBO水凝胶制剂结合PDT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来评估新制剂的安全性。单因素和响应面的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的制剂配方是以0.5%(w/v)的卡波姆934为凝胶基质,0.5%(v/v)的吐温80为促渗剂,0.01 mg/mL的TBO为光敏剂,0.5%(v/v)的乙醇水溶液为溶剂,氢氧化钠为pH调节剂且与卡波姆质量比为0.4(w/w)以及最佳的治疗时间为40 s;流变学实验结果表明TBO水凝胶具有假塑性流变行为;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储藏于4℃、25℃和40℃三种不同温度下的最优TBO水凝胶制剂,其外观性状、pH、抑菌活性和粘度均没有明显变化,展现了良好的稳定性;体外释放度实验结果表明,TBO释放速率快且释放时间短。4 h后,从凝胶制剂中释放的TBO含量约51.28%;6 h后,TBO的释放量到达一个稳定值;延展性实验结果表明,最优TBO凝胶制剂与一线临床制剂相比也具备良好的涂抹性和均匀性;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最优TBO凝胶制剂结合PDT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且与抗生素治疗相比不会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等不良后果;MTT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最优TBO凝胶制剂结合PDT不会造成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死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因此,本实验研发并优化的TBO水凝胶制剂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且对正常细胞不会造成损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不仅可极大程度地改善PDT治疗寻常痤疮的现状,扩大寻常痤疮的有效治疗手段,也可为后期临床实验提供给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周艺璇[7](2019)在《肤康凝胶的药学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了肤康凝胶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以及药效学(抑菌试验),为肤康凝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临床上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患者带去福音。材料与方法:1.肤康凝胶制备工艺研究以肤康凝胶的外观、细度、铺展性和药物稠度等为考察指标,选择基质和基质的用量,加入基质中的水量和溶胀时间、中和剂的选择与用量考察、保湿剂的选择和用量考察、防腐剂的选择等,得到的肤康凝胶的制备工艺是优选的。2.肤康凝胶质量标准研究薄层色谱法用于鉴定黄芩提取物、苦参碱、丹皮酚等;化学鉴定法用于鉴别醋酸氯己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提取物、苦参碱、丹皮酚、醋酸氯己定的含量;根据药典对肤康凝胶的性状进行检查。3.肤康凝胶药效学研究(抑菌试验)通过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菌落总数、绿脓杆菌、真菌菌落总数、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菌落的总数;药物抑菌作用的稳定性实验;检验溶出性抑菌产品的抗菌性能,以确定肤康凝胶的抑菌作用。4.皮肤刺激性实验通过将肤康凝胶涂抹于家兔的皮肤,来检测其对皮肤的刺激性。结果:1.通过试验得到肤康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为:选择卡波姆-940用作凝胶基质,三乙醇胺用作中和剂,甘油用作保湿剂,羟苯乙酯用作防腐剂等。2.薄层鉴别结果显示:肤康凝胶供试品与对照组在相同位置出现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组无色斑。理化鉴定结果表明:肤康凝胶供试品的颜色变化与对照样品相同,而阴性试验样品的颜色变化与对照样品不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黄芩苷进样量在0.05281.056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该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为99.6%,RSD=1.19%;苦参碱进样量在0.10282.570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为99.2%,RSD=1.45%;丹皮酚进样量在0.10671.067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为100.0%,RSD=0.08%。醋酸氯己定进样量在0.8171.067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为99.9%,RSD=0.03%。3.药效学实验表明:微生物指标符合GB 15979-2002的标准要求;该样品对所测菌株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该样品对所测菌株的抑菌作用的室温下最少保存两年;送检样品对白色家兔的皮肤刺激指数为0,皮肤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4.皮肤刺激性试验:经过多次完整皮肤刺激性试验,测得各组在14天内水肿、红斑评分均为0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均为0分。结论:1.研究制定出了肤康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2.建立了肤康凝胶的薄层鉴别、化学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制定了肤康凝胶的质量标准草案。3.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肤康凝胶具有抑菌的作用,且稳定性好,为肤康凝胶治疗真菌、细菌性皮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4.皮肤刺激性试验:该样品对家兔皮肤刺激指数为0,并且皮肤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

李晓燕[8](2019)在《白藜芦醇纳米复合凝胶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羟基二苯乙烯类多酚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具有抗肿瘤、抗菌、保护心血管、抗血小板凝聚、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糖尿病肾脏组织的内质网应激水平,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等多种药理活性。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关于白藜芦醇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黑色素生成的报道,但对于白藜芦醇用于治疗皮肤色素沉着的制剂方面的研究较少。白藜芦醇难溶于水、稳定性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基于白藜芦醇抗氧化、抑制黑色素生成的作用,利用微乳增溶技术制备白藜芦醇微乳凝胶,筛选出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为白藜芦醇作为护肤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试验依据。第一部分处方前研究目的:建立白藜芦醇含量测定的方法,测定白藜芦醇的油水分配系数,判断其是否适宜制成经皮给药的制剂,并筛选出适宜的透皮接收介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藜芦醇的含量,并对色谱条件进行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和回收率等方面的考察。通过测定白藜芦醇在正辛醇/水体系中的溶解度,计算出白藜芦醇的油水分配系数。考察白藜芦醇在不同接收介质中的溶解度,筛选出适宜的透皮接收介质。结果: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专属性强、稳定性、精密度和回收率均符合方法学的要求;白藜芦醇的油水分配系数为2.192.22,适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确定了透皮接收介质为30%的PEG-400生理盐水。结论:本试验建立的色谱条件符合方法学要求,可用于白藜芦醇的含量测定;白藜芦醇油水分配系数适宜,可制成经皮给药制剂;30%PEG-400生理盐水满足漏槽条件,可作为体外透皮接收介质。第二部分白藜芦醇微乳和微乳凝胶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目的:考察白藜芦醇微乳及微乳凝胶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通过伪三元相图法,以粒径、PDI、稳定性及最高载药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微乳最佳处方。以黏度和外观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筛选出微乳凝胶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使用雌性SD大鼠的腹部皮肤,考察体外透皮效果和在体皮肤滞留量。结果:白藜芦醇微乳的最终处方为:Res 2.5 g、三乙酸甘油酯6.0 g、RH-40 24.7 g、PEG-400 12.3 g、蒸馏水57.0 g。微乳凝胶的最终处方为:白藜芦醇微乳80.0 g、甘油5.0 g、卡波姆940 0.8 g、蒸馏水15.0 g,用适量三乙醇胺调节pH至67。微乳凝胶的粒径为15.30 nm、PDI为0.344、黏度为1241712577 cP、pH值为6.17±0.04。混悬液、微乳和微乳凝胶的稳态透皮速率分别为5.01、23.46、33.80μg/cm2/h,制备的微乳凝胶体外透皮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微乳凝胶12 h和24 h的皮肤滞留量高于微乳组和混悬液组。结论:制备的微乳凝胶外观澄清透明、黏度适宜,增加了药物的经皮渗透量和皮肤滞留量。第三部分白藜芦醇微乳凝胶的安全性及功效性评价目的:考察白藜芦醇微乳凝胶作为美白护肤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方法:通过小鼠经口毒性试验和人皮肤贴斑试验考察制剂的安全性。考察制剂对A375人恶性黑素瘤细胞和斑马鱼体表黑色素生成的影响,对制剂的美白功效进行评价。结果:小鼠连续经口灌服200 mg/kg体重剂量的辅料、白藜芦醇微乳和药物混悬液一周,无明显体重变化,进水、进食及肢体活动正常,主要脏器的组织切片无病理性改变。人皮肤贴斑试验结果为阴性。A375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白藜芦醇微乳组抑制斑马鱼体表黑色素生成的效果比混悬液组好。浓度为1μmol时,抑制黑色素生成的效果最好。结论:初步判定制备的白藜芦醇微乳凝胶具备美白功效,且安全性高,对皮肤无刺激性,在治疗皮肤色素沉着的护肤品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黄珍珍,曹晖[9](2019)在《凝胶剂的研究及应用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凝胶剂""凝胶剂基质""凝胶剂释药机制""渗透促进剂""凝胶剂质量标准""中药凝胶剂""微乳凝胶剂""敏感型凝胶剂"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98年1月到2018年8月在中国知网、Pub Med、万方等收录的凝胶剂相关文献,综述凝胶剂基质的选用、促进渗透剂的选择和应用开发、释药机制、质量标准、新技术在凝胶剂中的应用以及中药凝胶剂研究。随着近年来对凝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及新技术应用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凝胶剂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於滔[10](2018)在《氯雷他定温敏感鼻用凝胶的研究》文中认为氯雷他定系阿扎他定的衍生物,为长效三环抗组胺药,对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其中以抗过敏作用最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对于应用于治疗抗过敏方面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但由于氯雷他定在水中几乎不溶,有效利用率低且通过口服给药方式易产生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和肝功能的损伤,从而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作用。为了解决氯雷他定在水中不溶而且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本课题将它与目前应用最多、对药物增溶和提高稳定性效果最好的2-羟丙基-β-环糊精制成了包合物。并利用原位凝胶技术,将载药包合物开发成鼻用给药的温敏性凝胶剂,用于鼻炎的治疗。既可以发挥氯雷他定的良好的抗过敏特性,又能延长在鼻腔的滞留时间、血药浓度稳定的特点。从而可以提高氯雷他定给药的安全性,降低中毒风险。本文主要围绕氯雷他定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凝胶基质的筛选、温敏性凝胶剂的制备与质量检查、鼻黏膜毒性以及刺激性来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采用紫外检测包合物的含药量,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影响因素:摩尔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得出最佳工艺:摩尔比1:1,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5 h,平行试验测得的载药量平均值为17.75%,RSD%为1.12%。并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鉴定该包合物制备成功。(2)对于凝胶基质的筛选,主要采用搅拌子转动法、旋转粘度计以及Franz扩散池法考察了各基质间胶凝温度、凝胶黏附力以及体外累计释放度等来筛选基质处方,最终得到处方为18%P407,4%P188,0.2%卡波姆934;对应的胶凝温度为32.7±0.5℃,黏附力为2668 mPa·s,释放度为80.02%,基质各项指标符合参考标准。(3)对凝胶剂质量检查时,主要考察了制剂的黏度、体外累计释放度、pH值、凝胶强度等,检测结果都达到对应的要求;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该温敏性凝胶进行专属性实验、精密度实验、稳定性试验以及重复性试验,都说明了该方法良好。得到标准曲线的R2=0.9998说明线性关系良好。通过高温试验、强光实验、加速试验中,凝胶的颜色没有明显的变化,氯雷他定的含量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制剂稳定性良好。(4)分别以鸡胚尿囊膜以及新西兰白兔作为模型建立鸡胚尿囊膜实验以及皮肤刺激性实验来初步评估凝胶剂的生物膜毒性以及刺激性。在鸡胚尿囊膜实验中,无论空白凝胶组以及给药组,都未出现出血、凝血、血管溶解等现象产生,CAM膜与阴性对照组血管未出现明显的变化且用终点评分法得到:ES≤12。说明该凝胶剂不存在生物膜毒性。在皮肤刺激性试验中,空白凝胶组以及给药凝胶组在0h、24 h、48 h、72 h对皮肤并未产生红斑、水肿且评分的平均分值=0,表明该凝胶对皮肤不会产生刺激性。进一步证明该凝胶的安全性。

二、凝胶基质中卡波姆溶胀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凝胶基质中卡波姆溶胀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利格列汀凝胶的研制及药物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利格利汀凝胶药学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方法与结果
        2.1 、利格利汀凝胶处方的探索
        2.2 、利格列汀凝胶的初步质量研究
        2.3 、利格列汀凝胶的经皮吸收研究
        2.4 、利格利汀凝胶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3、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利格利汀凝胶过敏性实验
    1.仪器与试剂
    2.方法与结果
        2.1 、利格利汀凝胶皮肤过敏性实验
        2.2 、利格利汀凝胶对眼球刺激性影响
    3.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利格利汀凝胶药动学研究
    1.仪器与试剂
    2、方法与结果
        2.1 、HPLC测定利格列汀在血浆中含量的方法学建立
        2.2 、利格列汀凝胶的药动学研究
        2.3 、血浆中利格利汀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3、小结与讨论
结语与创新
治疗Ⅱ型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复方黄柏凝胶特征图谱建立及相关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连翘
        1.1 化学成分
        1.2 质量控制
        1.3 药理及临床应用
    2、黄柏
        2.1 化学成分
        2.2 质量控制
        2.3 药理及临床应用
    3、金银花
        3.1 化学成分
        3.2 质量控制
        3.3 药理及临床应用
    4、蒲公英
        4.1 化学成分
        4.2 质量控制
        4.3 药理及临床应用
    5、蜈蚣
        5.1 化学成分
        5.2 质量控制
        5.3 药理及临床应用
    6、处方研究及工艺改进
    7、立体依据及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第二章 复方黄柏凝胶工艺研究
    1、材料
    2、方法
        2.1 提取工艺
        2.2 醇沉工艺
        2.3 成型工艺
    3、结果与讨论
        3.1 提取工艺
        3.2 醇沉工艺
        3.3 成型工艺
    4、结论
第三章 复方黄柏凝胶薄层鉴别研究
    1、材料
        1.1 样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方法
        2.1 连翘的薄层鉴别
        2.2 黄柏的薄层鉴别
        2.3 金银花及蒲公英的薄层鉴别
        2.4 娱蚣的薄层鉴别
    3、结果与讨论
        3.1 连翘的薄层鉴别
        3.2 黄柏的薄层鉴别
        3.3 金银花和蒲公英的薄层鉴别
        3.4 娱蚣的薄层鉴别
    4、结论
第四章 复方黄柏凝胶特征图谱研究
    1、材料
        1.1 样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优化
        2.3 方法学考察
        2.4 特征图谱的建立
    3、结果与讨论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 方法学考察
        3.3 复方黄柏凝胶特征图谱的测定
        3.4 复方黄柏凝胶特征图谱中共有峰药材归属研究
    4、结论
第五章 复方黄柏凝胶多成分的定量分析
    1、材料
        1.1 样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3、结果与讨论
        3.1 供试品制备
        3.2 专属性
        3.3 线性
        3.4 精密度
        3.5 重复性
        3.6 稳定性
        3.7 准确度
        3.8 含量测定
    4、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附件1 复方黄柏凝胶特征图谱研究数据
附件2 复方黄柏凝胶多成分的定量分析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及专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温通膏微乳凝胶成型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温通膏原有制备工艺处方
    2.2 处方基质的单因素筛选与考察
        2.2.1 油相添加剂的选择与用量考察:
        2.2.2 乳化剂的选择与用量考察:
        2.2.3 甘油用量的考察:
        2.2.4 三乙醇胺用量的考察:
    2.3 正交试验优化温通膏微乳凝胶的制备工艺处方
        2.3.1 正交试验评价指标:
        2.3.1.1 外观性状:
        2.3.1.2 稳定性:
        2.3.1.3 微观性状:
        2.3.2 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
    2.4 工艺验证和评价研究
3 讨论

(4)盐酸丁卡因凝胶组合物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盐酸丁卡因凝胶组合物的制备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 实验动物
    3 辅料的选择
    4 A相组分及B相组分的筛选
    5 体外释放与透皮吸收方法的选择
    6 处方优化
    7 工艺参数的考察
    本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盐酸丁卡因凝胶组合物的质量研究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本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盐酸丁卡因凝胶组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本部分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盐酸二甲双胍胃漂浮缓释片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胃滞留给药系统
        1.1 胃部生理环境
        1.2 影响胃滞留的因素
        1.2.1 生理因素
        1.2.2 制剂因素
        1.3 胃滞留给药系统类型
    2 胃漂浮片的优势与分类
        2.1 产气型胃漂浮片
        2.2 非产气型胃漂浮片
    3 非产气型胃漂浮片的制备方法
        3.1 依靠辅料的性质实现漂浮
        3.2 通过特殊技术实现漂浮
        3.2.1 3D打印制备胃漂浮片
        3.2.2 热熔挤出技术
        3.2.3 过度制粒技术
        3.2.4 升华法制备胃漂浮片
    4 非产气型胃漂浮片常用辅料
        4.1 凝胶材料
        4.2 低密度材料
        4.3 其他辅料
    5 漂浮片剂质量评价方法
        5.1 漂浮行为
        5.2 溶胀和溶蚀
        5.3 粘附力测定
        5.4 结构与形态分析
        5.5 药物释放
        5.6 体内研究
    6 胃漂浮片研究进展
        6.1 科研论文
        6.2 专利
        6.3 上市剂型
    7 胃滞留给药系统适用药物
    8 模型药物
    9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盐酸二甲双胍胃漂浮缓释片的制备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紫外检测波长扫描
        2.2 线性关系考察
        2.3 滤膜吸附考察
        2.4 回收率实验
        2.5 精密度实验
        2.6 溶液稳定性
        2.7 小结
    3 盐酸二甲双胍胃漂浮缓释片的制备与体外释放
        3.1 实验方法
        3.1.1 盐酸二甲双胍胃漂浮缓释片制备工艺
        3.1.2 漂浮行为考察方法
        3.1.3 药物释放条件与方法
        3.2 实验设计与结果
        3.2.1 凝胶骨架材料的种类和用量的考察
        3.2.2 崩解剂种类和用量的考察
        3.2.3 低密度材料的种类和用量的考察
        3.2.4 填充剂种类的考察
        3.2.5 释放方法及条件药物释放的影响
        3.2.6 制备工艺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3.3 辅料对漂浮行为影响规律的验证
        3.3.1 片剂制备方法
        3.3.2 处方设计与结果分析
        3.4 讨论
        3.4.1 改善漂浮行为辅料的选择
        3.4.2 改善药物释放辅料的选择
        3.4.3 制备工艺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胃漂浮片体外评价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片剂溶胀行为考察方法
        2.2 片剂溶蚀行为考察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片剂溶胀行为考察
        3.1.1 HPMC与卡波姆比例对溶胀的影响
        3.1.2 HPMC不同型号对溶胀的影响
        3.1.3 不同类型凝胶材料对溶胀的影响
        3.2 片剂溶蚀行为考察
    4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药物释放机理探索
    1 药物释放模型拟合方法
    2 药物释放模型拟合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一种寻常痤疮的光动力治疗凝胶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寻常痤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1.1.2 寻常痤疮的现代分类方法
        1.1.3 外用及口服药物的治疗方法
        1.1.4 药用植物治疗方法
        1.1.5 光动力疗法
        1.1.6 光敏剂
        1.1.7 半固体药物制剂
        1.1.8 水凝胶制剂基质分类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案
    1.4 预期目标
第二章 TBO水凝胶制剂的制备和配方优化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细菌菌株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LB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2.2 LB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2.3 实验菌液的制备方法
        2.2.4 TBO水凝胶结合PDT的抑菌实验方法
        2.2.5 TBO水凝胶的制备及配方优化
        2.2.6 PDT光照时间的筛选
        2.2.7 RSM优化分析实验
        2.2.8 RSM验证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卡波姆种类的筛选结果
        2.3.2 卡波姆浓度的筛选结果
        2.3.3 吐温80浓度的筛选结果
        2.3.4 TBO浓度的筛选结果
        2.3.5 乙醇浓度的筛选结果
        2.3.6 氢氧化钠与卡波姆质量比的筛选结果
        2.3.7 PDT光照时间的筛选结果
        2.3.8 RSM的优化结果
        2.3.9 RSM验证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最优TBO水凝胶制剂的制备及性状考察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细菌菌株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最优TBO水凝胶的制备
        3.2.2 最优TBO水凝胶的流变学测定
        3.2.3 最优TBO水凝胶的延展性测定
        3.2.4 最优TBO水凝胶的外观性状考察
        3.2.5 最优TBO水凝胶的稳定性考察
        3.2.6 TBO水凝胶的体外释放度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最优TBO水凝胶的流变学测定
        3.3.2 最优TBO水凝胶的延展性测定
        3.3.3 最优TBO水凝胶的物理外观考察
        3.3.4 最优TBO水凝胶的均匀性测定
        3.3.5 最优TBO水凝胶的pH测定
        3.3.6 最优TBO水凝胶的黏度测定
        3.3.7 最优TBO水凝胶的抑菌活性测定
        3.3.8 TBO水凝胶的体外释放度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优TBO水凝胶结合PDT的功效对照试验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细菌菌株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维K溶液的制备方法
        4.2.2 氢氧化钠溶液的制备方法
        4.2.3 氯化血红素溶液的制备方法
        4.2.4 BHI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4.2.5 LB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4.2.6 LB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4.2.7 RCM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4.2.8 有氧实验菌液制备方法
        4.2.9 厌氧实验菌液制备方法
        4.2.10 TBO水凝胶制剂对S.aureus和E.coli的抑制活性对照实验
        4.2.11 PDT和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对p.acnes的抑菌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最优TBO水凝胶对S.aureus和E.coli的抑菌活性对照实验
        4.3.2 PDT和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对p.acnes的抑菌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最优TBO水凝胶结合PDT的细胞毒性实验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细胞
        5.1.2 实验药品
        5.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最优TBO水凝胶的制备
        5.2.2 细胞复苏
        5.2.3 细胞培养和传代
        5.2.4 最优TBO水凝胶对NHDF的毒性考察
        5.2.5 光照对NHDF的毒性考察
        5.2.6 最优TBO水凝胶结合光动力对NHDF的毒性考察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肤康凝胶的药学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肤康凝胶制备工艺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小量试制生产数据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肤康凝胶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肤康凝胶的鉴别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第二节 肤康凝胶的含量测定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实验结论
    第三节 肤康凝胶性状及检查
        1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论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肤康凝胶初步稳定性实验研究
    1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论
论文四 肤康凝胶药效学试验研究
    第一节 细菌菌落总数测定
        1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第二节 抑菌效果稳定性试验研究
        1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第三节 溶出性抑菌产品抑菌性能研究
        1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第四节 皮肤刺激性实验研究
        1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实验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凝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白藜芦醇纳米复合凝胶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处方前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微乳凝胶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微乳凝胶的安全性及功效性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凝胶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凝胶剂的研究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凝胶剂基质的选用
    1.1 基质的分类
    1.2 基质的选择
    1.3 基质选择的评价指标
2 渗透促进剂的选择、应用与开发
3 凝胶剂的释药机制研究
    3.1 凝胶剂释药Fick扩散机制
    3.2 凝胶剂恒速释药机制
    3.3 其他释药机制
4 凝胶剂的质量标准
5 新技术在凝胶剂中的应用
    5.1 环境敏感性凝胶
    5.2 脂质体凝胶
    5.3 β-环糊精包合物在凝胶剂中的应用
    5.4 微乳凝胶剂
6 凝胶剂在中药制剂中应用的思考
7 结语

(10)氯雷他定温敏感鼻用凝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氯雷他定的研究进展
        1.2.1 氯雷他定的临床作用
        1.2.2 氯雷他定的不良反应
        1.2.3 氯雷他定的常用剂型
    1.3 包合物的研究现状
        1.3.1 概述
        1.3.2 常用的包合材料
        1.3.3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1.3.4 包合物的物相鉴定方法
    1.4 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1.4.1 原位凝胶的分类
        1.4.2 凝胶基质
        1.4.3 给药途径
        1.4.4 凝胶剂的质量检查
    1.5 立题依据、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氯雷他定包合物的制备
    2.1 材料
        2.1.1 试药
        2.1.2 仪器
    2.2 方法
        2.2.1 溶液的制备
        2.2.2 氯雷他定的含量测定
        2.2.3 氯雷他定包合物的制备
        2.2.4 氯雷他定包合物制备条件优化
        2.2.5 氯雷他定包合物的鉴定
    2.3 结果
        2.3.1 溶液的配制结果
        2.3.2 氯雷他定含量测定的结果
        2.3.3 氯雷他定包合物的制备结果
        2.3.4 氯雷他定包合物制备条件优化结果
        2.3.5 氯雷他定包合物的鉴定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温敏性凝胶基质的筛选
    3.1 仪器与试药
        3.1.1 仪器
        3.1.2 试药
    3.2 方法
        3.2.1 方法前研究
        3.2.2 温敏性凝胶基质对温度的考察
        3.2.3 卡波姆934添加量的初步考察
        3.2.4 温敏性凝胶基质对黏度的考察
        3.2.5 体外释放的考察
        3.2.6 凝胶剂处方的确定
    3.3 结果
        3.3.1 方法前研究结果
        3.3.2 温敏性凝胶基质对温度的考察结果
        3.3.3 卡波姆934添加量的初步考察
        3.3.4 不同配方胶凝温度以及黏附力考察
        3.3.5 体外释放的考察
        3.3.6 凝胶剂处方的确定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温敏性凝胶的制备以及质量检查
    4.1 仪器与试药
        4.1.1 仪器
        4.1.2 试药
    4.2 方法
        4.2.1 完整处方和制备工艺
        4.2.2 制剂黏度的测定
        4.2.3 体外释放度考察
        4.2.4 鼻用凝胶的pH测定
        4.2.5 凝胶强度的测定
        4.2.6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凝胶剂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4.2.7 影响因素试验
    4.3 结果
        4.3.1 制备工艺路线
        4.3.2 制剂黏度的测定结果
        4.3.3 体外累计释放度结果
        4.3.4 鼻用凝胶的pH测定结果
        4.3.5 凝胶强度的测定结果
        4.3.6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凝胶剂中药物含量的测定结果
        4.3.7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氯雷他定温敏性凝胶鼻粘膜毒性以及刺激性探究
    5.1 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试药
        5.1.3 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鸡胚尿囊膜实验
        5.2.2 皮肤刺激性实验
    5.3 结果
        5.3.1 鸡胚尿囊膜实验结果
        5.3.2 动物刺激实验结果
    5.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凝胶基质中卡波姆溶胀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利格列汀凝胶的研制及药物动力学研究[D]. 邢天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复方黄柏凝胶特征图谱建立及相关质量评价研究[D]. 任松鹏. 山东大学, 2020(04)
  • [3]温通膏微乳凝胶成型工艺优化研究[J]. 黄晓冰,吴涵,钟碧莲,吴雪茹,王凌. 中药材, 2020(08)
  • [4]盐酸丁卡因凝胶组合物的研制[D]. 王琦. 湖北科技学院, 2020(07)
  • [5]盐酸二甲双胍胃漂浮缓释片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D]. 崔有旺. 郑州大学, 2020(02)
  • [6]一种寻常痤疮的光动力治疗凝胶制剂研究[D]. 郑沂欣.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7]肤康凝胶的药学及药效学研究[D]. 周艺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白藜芦醇纳米复合凝胶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D]. 李晓燕.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凝胶剂的研究及应用概况[J]. 黄珍珍,曹晖. 中南药学, 2019(02)
  • [10]氯雷他定温敏感鼻用凝胶的研究[D]. 於滔.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凝胶基质中卡波姆溶胀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