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函授教育科学管理方法初探

会计函授教育科学管理方法初探

一、会计函授教育的科学管理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梁燕瑜,周嘉雯[1](2022)在《基于网络与面授相融合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中研究说明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不少高职院校不得不逐步弱化继续教育类的专业,强化全日制类教学的专业,这是大多数专业的实践结果,但是会计类专业应该明确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适应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变化,在调整人才需求和专业布局的同时,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给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双核"能力,即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网络和面授"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方变为主动方。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思路的改变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同时可以加强校企合作。

冯琳[2](2020)在《“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文中指出美国高校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初期,走在世界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等将高等教育推向成人教育的前沿。“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将成人教育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使命之一。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所彰显的主要功能不同,均对当时社会及成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析“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探求其功能的演进规律和特征,剖析影响功能发挥的因素,对于明确当下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在追溯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本论文围绕“功能演进”这一主线,将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针对主要功能是什么、演进动因、主要表现和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9世纪初期至“二战”之前,除高校教师偶尔为民众开设的讲座、课程以外,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以及初级学院运动是美国高校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早期实践,具有“社会福利”性质,表现并发挥促进工农业、社区和个人发展的功能。在理论研究方面,桑代克通过科学实验证明成人能够学习,林德曼对成人教育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实践和理论使得成人教育成为可能,并为“二战”后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战”爆发至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战争、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以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影响,美国高校成人教育主要表现并发挥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功能。高校在战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为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以及开展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对于满足战时国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维护战后国家社会稳定和提高国际地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在社会环境、《成人教育法》等相关法案及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得到发展,彰显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这一时期,社区学院获得快速发展并促进了成人职业发展,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对各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解决距离问题,方便在职成人学习,高校采用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并创新教育模式,开展针对性教育。促进成人职业发展的功能对促进不同水平成人职业发展、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以及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必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在社会环境变化、《终身学习法》等相关法案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彰显促进成人终身学习的功能。这一时期,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高校融合多元教育领域以及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使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扩大、满足了成人多元学习需求以及推进了美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对“功能演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尝试探讨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启示。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从服务国家与社会至强调个体价值,具有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功能作用的实用性等特征。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要想发挥自身功能,需要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成人教育功能观;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性与特色;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刘亚平[3](2019)在《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高校作为我国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继续教育转型呼声中,普通高校进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势在必行。观念引领、思想启蒙对教育转型都非常重要,但是这些仅是活跃在意识里的起点,要想教育转型能够顺利开展并将最终结果落实稳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制度变迁。可以说,继续教育转型实际上是以继续教育制度转型为核心的。继续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一面,在为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储备高质量人才队伍、推动地区高质发展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社会进步进程中,继续教育尤其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制度变迁、办学水平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探讨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对我国继续教育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还是对满足新时代人民之所需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我国继续教育政策在高校领域中的发展轨迹,明确其进步与缺陷,提出高校进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必然性。其次以宁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A大学为例,梳理该校继续教育主要负责部门继续教育学院近年来的各方面制度建设举措。在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在制度创新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高校继续教育在制度创新中面临的五大问题:人力资源缺乏、学院自主权小、奖惩机制不完善、外部需求不足、文化建设薄弱。并借助制度变迁理论工具,从政府、高校、制度相关人三个层面分析困境原因。最后提出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原则,从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外部环境、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内部环境的两大层面,提出助力区域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蔡姣[4](2018)在《成人继续教育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的函授教学站点为例》文中提出函授教学站点在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的大背景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也设立了大量的函授教学站点以扩大教学规模。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大批的函授教学站点,它们连接着成人学员和高等院校,负责成人学员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教学管理等工作,为社会发展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但由于各函授教学站点远离高校本部,管理有限,加之函授教学站点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学员特点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及其学员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函授教学站点具有教学开放、服务便民、管理集约等特点,但现阶段面临着函授教学站点数量达到一定的饱和度、设立权限门槛低等现状,其教学问题应运而生,不可忽视。研究发现,各函授教学站点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办学特色不明显、学员主体动力不足、教学师资建设落后的问题;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教学过程实施无法保障、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探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办学定位层面来看,有函授教学站点的定位偏差以及课程设置不规范的原因;从社会环境影响来看,有学员学习目的功利化、法律政策缺失、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等;从教学管理系统的构建来看,有教学日常管理松懈以及管理体制落后的原因。解决当前函授教学站点所面临的以上问题,需要办学高校、函授教学站点自身和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统筹完善。首先主办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合理设站、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其次函授教学站点应更新教学理念、实现科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最后政府层面考虑逐步改革教育体制、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等以促进函授教学站点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崔良晓[5](2018)在《“新中医”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 ——以“海上名医”秦伯未为中心》文中提出中医发展至近代,已然步入转型时代。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弊病丛生的传统中医面临了极大的生存危机。身处四面交困的窘境,中医界人士掀起了一系列抗争图存的救亡运动,构成了近代中医发展的主旋律。在这场跨越时代的救亡运动中,伴随着中西医激烈的论争,传统中医在“新中医”群体的努力下实现了知识体系的转型与建构。秦伯未作为当时“新中医”群体中的一员,积极接受西医知识,勇于变革传统中医,为中医发展摸索了多条路径。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这一新式院校中成长起来的秦伯未,接受中西医知识,形成了独到的衷中参西的中医观。他运用西医知识整理经典医籍,强调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反对过激的西医化。他的学术观点连同其他学人观点,共同凝聚出近代中医学说理论新貌。在中医教育方面,秦伯未积极探索中医教育的多种形式。他投身院校教育,与医界同仁共同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完善课程设置,培育中医人才;他发挥个人力量,依托医室形成“秦氏同门”的群体力量,凝聚专业人才;他创设函授、刊授的社会教育形式,更为广泛地传播中医知识。在中医出版方面,秦伯未形成了独到的期刊编辑思想,关注读者视角,凝聚编创团体,更成为期刊传播中的“把关人”。其主办了四份各具特色的期刊,整合了中医药资源,构建出公共学术空间。还依托中医书局,打造品牌效应,推动中医知识的生产和消费。在中医社团方面,秦伯未从参与者到创办者,加入许多不同类型的中医社团,参与到众多社团活动中。中医社团结群聚力,在中西医论争、保障同业、期刊互动等方面均发挥了群体效力。在秦伯未的医学人生里,他始终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尽管他不是当时中医界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但他摸索开创了多种发展方式,这是远远超过同时期中医人士的。他创新了中医发展的既有模式,实际上也为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透过秦伯未极为广泛的各项活动,能够看到近代中医的新面貌。在近代,传统中医学说融汇西方学说,重新整理出新体系。中医知识的传承也脱离了传统的师徒相授、医派相承,转为进入科学化的学科体制。另外中医期刊的繁荣、中医专业社群的出现,都是中医知识体系转型的表征。在以秦伯未为代表的“新中医”群体的努力下,近代中医在救亡图存的抗争道路上突破了四面楚歌的窘迫,完成了知识体系的转型,实现了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丁伟[6](2015)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时代背景前提条件下,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3月正式创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首先开办英文一科,这是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门函授学校,它不仅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函授教育的序幕,亦成为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的嚆矢。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函授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在上海一地及全国范围之内,始终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在长达数十年的函授教育办学生涯中,这三所函授学校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在中国函授教育史、中国早期远程教育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述三所私立专门函授学校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先后开设了特色鲜明、办学优势突出的不同门类专业,均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成绩。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函授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中,其英文科创办时间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持续时间较长、毕业学员人数较多、办学声誉较为显着,因此这三所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相当突出,格外引人瞩目。商务印书馆最早从欧美引进的这种不受地域限制、打破时空藩篱的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从1915年至1946年期间,近代民营出版机构为民国社会工、商、学、政界等各个领域培养了多达6万多人的具有由"普通英语语言+一般社会用途英语+商业用途英语"知识、技能构成的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据统计,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的英文科学员广泛分布在全国22个省及5个院辖市行政区域范围之内。函授学员遍布中国各地的众多行业领域,他们凭借自己所具备的英语语言优势,为推动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仅从在读学员人数和学员分布情况的角度来衡量,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已经相当突出了。更为可贵的是,商务、中华、开明将起源、发轫于欧美国家的这种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函授教育引入到中国的英语教育领域之际,都没有简单地完全照搬欧美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着特征的学历函授教育体制。在近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综合考察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而是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扬弃和本土化的创新。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始终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存的双轨教学体制,以中等教育为主体、兼顾高等教育,彰显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动态性地设置课程体系,努力做到办学体制、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以期更好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如果将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历史轨迹连成一体,可以发现,后者与前者相比,既有借鉴与传承,又有超越与创新,其英语函授教育体制呈现出了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富有弹性、更加具有本土色彩的显着特点。这三大民营出版重镇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在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史上演绎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有力促进了英语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科学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进程。晚清以降,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所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实用性、民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这也是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诞生,并取得一定的发展,这一重大教育事件本身就是中国教育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有效缓解了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为广大中下层社会民众开辟了另外一条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提升文化素质的校外新途径。毫无疑问,仅仅从英语函授教育自身发展的层面而言,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所从事的这种迥别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开放式英语远程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就已经起到了重要推手的作用。在民国初期,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并没有被各级政府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和接受。此后,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所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示范和推动下,上海市教育局在1931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3年7月分别颁布、实施了专门针对函授学校的管理法规。至此,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经过25年的曲折发展,终于在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系统之内,占有了一席之地,最终进入了民国各省市的公立师范院校,与普通学校并行同时发展,得以被大力推广和普及。可以这么说,函授教育制度在民国社会能够得以发展和普及,民营出版机构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对此功不可没。民营出版机构充分凭借其自身拥有的高素质人才智力资源和丰富的纸质媒介资源,开办了长达数十年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大力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在经营出版事业的若干层面上也有效推动了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不仅为数以万计的在职人员提供极有针对性的英语函授教育,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职业人士的英语素质,加快西学在华传播的历程;而且还为社会各界培养、输入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有力促进了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近代民营出版机构长期开办英语函授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其中蕴含着某种教育规律,这些教育规律对当今的高等外语函授教育、函授教育及成人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不仅如此,通过办理英语函授教育,进而推动自身出版事业的发展,这对当今的出版文化事业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赖立[7](2015)在《论高等函授教育坚持与变革之策》文中指出高等函授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历继续教育主要育人模式之一,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人教育网络化热潮涌动,高等函授教育却遭遇"寒冬",其生存和发展被"终结论""取代论""多余论"所困扰,高等函授教育要不要坚持发展,如何在变革中突围,本文分析了高等函授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困之策,以期为高等函授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冯雪冰[8](2014)在《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及演变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远程教育政策所涉及的范围不仅涵盖教育的各个领域,还与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等紧密相关。我国的远程教育发展可划分为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政策特点不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远程教育进一步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促进远程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的出台,使得远程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定量分析、理论分析以及政策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历年来我国远程教育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依据大量公开统计数据,对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及演变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在借鉴国外相关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远程教育面临的问题,为远程教育政策未来发展提供了对策建议。本研究对认识和了解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状况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视角,以期为我国远程教育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翁朱华[9](2013)在《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作为现代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远程教育,在过去相对很短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进入21世纪的最近十多年间,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的指引之下,开启了从传统远程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转变的历史新篇章。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起步很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了规模与质量、外延与内涵之间的矛盾。这其中,我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不适应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又是核心矛盾之一。本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角色要求,中国远程教育教师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应对这些角色要求,又如何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这些要求?本论文希望基于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的视角,考察中外远程教育历史发展以及远程教育内在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规定性要求,再结合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远程教育教师面临的挑战,进而为我们探讨教师应对这些挑战所要担当的角色和具备的素养,以及如何增进这些素养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1)通过基于文献梳理的国际比较,考察国内外远程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和远程教育内在特殊性对教师角色提出的规定性要求。(2)基于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的专家访谈,考察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此明晰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路向对教师的角色期待。(3)通过梳理近年中外远程教育理论界有关教师角色和素养的研究成果,归纳出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分析框架。然后,基于这个“理想框架”,开展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我国目前远程教育教师在现实中所担当的角色如何发挥职能、专业素养是何状态,与理想的角色和素养要求还存在哪些距离。(4)以实证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国外远程教育机构典型案例的分析,比较国内外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的成效,尝试揭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无论从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看,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教师角色适应的惯性和缓慢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定位和适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远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远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开放性”,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远程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特点;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远程性”,它相当程度地决定了远程教育中的教学结构和师生交互方式。正是远程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和依托信息技术而实现的教学“远程性”,改变了传统的基于集体的面授教育中以教为中心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也在渐趋分化的基础上走向清晰。当现代高等教育的追求逐渐转化为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多元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时,远程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师生交互中,做出不同于传统做法的变革,承担新的角色。本文基于中外远程教育界有影响的58位学者的书面访谈和我国11位远程教育专家的会议座谈,揭示出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要求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转换最核心的部分应该包括:教师从知识权威变为具有共享意识的知识资本的重新配置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者,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个性化学习顾问和教学交互的促进者。这些角色期望,毕竟主要是基于远程教育发展愿景的理想。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在承担这样的角色转换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还有待获得实证的数据予以说明。在综合历史演进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梳理了远程教育界近年对教师角色和素养的讨论,并归纳了指向未来的远程教育教师角色模型。这个角色模型包括以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师角色、以教学交互为核心的教师角色、支持性与发展性角色;并以此角色模型为基础形成了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支持性素养和专业情意四个维度20项的教师素养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自编问卷和访谈,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个案,以该机构全体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状态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以责任心为代表的情意素养既是教师认为最重要的素养,也是他们最为满意的素养,而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反映了我国开放远程教育在实践中的艰难;教师需求最为迫切的素养集中于与网络教育密切相关的技能素养领域;学科知识既是远程教育教师最为满意的素养之一,同时又时教师认为最需要加强的素养之一,这种态度,反映了远程教育教师身份认同面临的困境。总体而言,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在适应和担当面向未来的教师角色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如何提升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新型角色,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如何提高教师素养,或远程教育教师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外远程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比较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和国外三所大学——英国开放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和澳大利亚TAFE不同的教师发展模式,从中获得一些重要启示:基于校本的培训系统的建设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大方向,而其中,在线模式是未来的一个普遍趋势;教师发展应该在一种系统观念下组织实施,而不是单一地针对“技术发展”或“个人发展”而实施;针对和围绕具体实践问题或情境开展教师发展活动,更有可能确保实效。最后,论文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对远程教育的性质及未来发展方向、远程教学的专业性、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素养及其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就我国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构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系统提出了建议。我国关注远程教育教师问题,在时间上相对较晚,相关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结合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远程教育的具体实践特征提出建议的,又相对更少。本研究不敢说能填补空白,但确是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远程教育系统的全体专任教师为样本,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背景和概念框架之下开展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和结论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路向。

丁伟[10](2012)在《民国时期中华书局附设函授学校办学经历概述、特点总结与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主要利用民国报刊资料,回顾了中华书局附设函授学校长达16年的办学经历,总结和反思了其办学特点,以期对当今的高等院校的函授教育事业提供启发和借鉴;中华书局附设函授学校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它是中国近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史中的极其宝贵的篇章。

二、会计函授教育的科学管理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计函授教育的科学管理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与面授相融合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0背景
1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1 办学目标不清晰,办学观念落后
    1.2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够准确到位
    1.3 人才培养方式太过单一
    1.4 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未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2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2.1 完善“网络和面授”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2.2 为企业培养适合人才
    2.3 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3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4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4.2 修订教学大纲
    4.3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融合
    4.4 优化课程体系各门课程课时分配,加强课程之间的融合
    4.5 融合教学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4.6 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的融合
    4.7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的内涵建设
    4.8 组建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实施建议———以广东LG学院为例
    5.1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5.2 师资培养
    5.3 实验室建设
    5.4 教学内容改革
    5.5 教学手段多样化
6 总结

(2)“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实践的积累
        一、教育对象向成人拓展:赠地学院运动
        二、形式制度化探索:大学推广运动
        三、新生力量的出现:初级学院运动
    第二节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的探索
        一、桑代克——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基础的奠基者
        二、林德曼——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
    本章结语
第二章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二战”爆发到20世纪50年代末)
    第一节 主要功能突显的动因
        一、“二战”期间国家对各方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战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三、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第二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战时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
        二、为战后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
        三、开展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三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一、满足战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
        二、维护和推动战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本章结语
第三章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一、社会环境对成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与影响
    第二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成人职业发展的促进
        二、培养企业员工与各类专业人员
        三、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运用及教育方式创新
    第三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一、促进不同水平成人的职业发展
        二、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
        三、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本章结语
第四章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今)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一、后工业社会的影响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三、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
        二、融合多元教育领域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第三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价值意蕴
        一、推进成人教育机会的扩大化
        二、满足成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三、推进美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本章结语
第五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省思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
        一、从服务国家与社会到强调个体价值
        二、阶段边界的模糊性
        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四、功能作用的实用性
        五、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与高校成人教育发展之间的平衡性
    第二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一、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
        二、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功能观
        三、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与特色
        四、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增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呼唤继续教育制度创新
        (二)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现实紧迫性
        (三) 制度创新关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成败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理论基础
        (一) 制度变迁理论
        (二) 委托代理理论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校继续教育
        (二) 制度创新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
        (二) 国外研究
        (三) 国内外研究简要述评
    六、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制度变迁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 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49-1966)
        (二) 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1988)
        (三) 整顿促发阶段(1989-1991)
        (四) 制度化发展阶段(1992-2000)
        (五) 深化管理阶段(2001-至今)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制度问题分析
        (一) 制度建设滞后
        (二) 路径依赖现象严重
        (三) 高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能力不足
    三、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一) 内生驱动力——消解教育矛盾
        (二) 根本原因——矫正制度缺陷
        (三) 外部驱动力——调整利益追求
第三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证分析
    一、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践分析
        (一)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背景
        (二)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举措
    二、A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制度创新因素分析
        (一) 整体状况评价
        (二)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三)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阻力因素分析
        (四)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面临的困境
第四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迟缓原因分析
    一、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一) 政府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委托-代理关系
        (二) 制度供给中的“政府缺陷”
    二、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组织行为分析
        (一) 高校继续教育组织与制度的关系
        (二)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组织限制”
        (三)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成本估计
    三、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个人与集团行为分析
        (一) 人的有限理性
        (二) “搭便车”与集团定位
第五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路径优化
    一、明确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原则
        (一) 坚持制度创新的全局观
        (二) 坚持制度创新的长效观
        (三) 坚持制度创新的人本观
    二、优化制度创新外部环境
        (一) 框架政府管理权限:政府指导、高校主导
        (二) 加强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区域创新活动的统筹者
        (三) 加强政府兜底责任:让制度创新“有底”
    三、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内部环境
        (一) 唤醒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二) 加强学院办学自主权
        (三) 构建开放的组织结构
        (四) 克服“搭便车”心理
        (五) 注重人才多样化建设
        (六)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成人继续教育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的函授教学站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综述
        二、有关继续教育的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三、有关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综述
        四、对国外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成人高等继续教育
        二、函授教学站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管理概述与调查
    第一节 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管理案例分析
        ―、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的管理概况
        二、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结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时间与实施
    第三节 调查学员基本情况概述
        一、学员基本情况
        二、学员的学习支持情况
        三、学员对教学站点的了解与学习情况
        四、学员对教学站点管理的建议
第三章 H大学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
    第一节 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一、办学特色不明显
        二、学生主体的内部动机不足
        三、教学师资建设落后
    第二节 教学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一、教学过程实施无法保障
        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 函授站点教学管理问题归因
    第一节 办学定位不明确
        一、对函授教学站点的定位偏差
        二、对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规范
    第二节 社会环境影响
        一、学员学习目的功利化
        二、法律政策缺失
        三、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第三节 教学管理系统缺乏
        一、教学日常管理松懈
        二、管理体制落后
第五章 函授站点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第一节 办学高校加强监管
        一、明确办学定位
        二、合理设站
        三、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第二节 函授站点创新管理模式
        一、更新教学理念
        二、实现科学管理
        三、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第三节 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一、改革教育体制
        二、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5)“新中医”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 ——以“海上名医”秦伯未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前史
    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方法
        (三)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转型时代中的“新中医”
    第一节 步入转型时代的中医
        一、确立医疗地位的西医
        二、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医
        三、中医界的抗争运动
    第二节 革新中医的“新中医”群体
        一、支持中西医汇通
        二、主张中医科学化
        三、维护传统中医
第二章 “衷中参西”:秦伯未的中医观
    第一节 秦伯未的中医之路
        一、成医历程
        二、职业生活
        三、日常生活
    第二节 秦伯未的医学主张
        一、崇尚医籍经典
        二、注重临床实践
    第三节 衷中参西的中医观
        一、整理中医,融会贯通
        二、中西汇通,改造传统
第三章 培植后学:秦伯未与中医教育
    第一节 从“医派”到“学院派”
        一、传统中医教育样貌
        二、近代中医教育生存环境
        三、走向学科建制的新式教育
    第二节 秦伯未的教育实践
        一、投身院校教育——以上海中国医学院为例
        二、创设其他教育形式
    第三节 秦伯未的中医教育思想
        一、衷中参西,革新教育
        二、躬身教育,指导后学
        三、关注社会,重视宣传
第四章 中医知识传播:秦伯未与中医期刊
    第一节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创办
        一、振兴中医的“期刊热”
        二、秦伯未主办的中医药期刊
    第二节 完备期刊运营
        一、秦伯未的期刊编辑思想
        二、中医书局的期刊群效应
    第三节 期刊作用下的近代中医发展
        一、构建公共学术空间
        二、整合中医药资源
        三、形塑大众卫生观念
第五章 结群聚力:秦伯未与中医团体
    第一节 秦伯未参与的中医团体
        一、上海中医学会
        二、中医指导社与中医世界社
        三、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
        四、上海国医公会
    第二节 中医团体的作用
        一、期刊互动,密切联系
        二、保障同业,敦促学术
        三、凝聚力量,抗争请愿
结语 秦伯未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转型
附录
    附录一: 秦伯未大事年表
    附录二: 秦氏着述一览
参考文献
致谢

(6)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选题意义及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结构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办学历史背景与办学条件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办学主观条件
    第三节 办学客观条件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中的办学经历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起(1915年—1918年)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发展(1919年—1931年)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盛(1932年—1937年)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衰落(1938年—1946年)
第三章 英语函授教育的办学特点、效果及问题
    第一节 办学特点的总结
    第二节 显着的办学效果
    第三节 存在的办学问题
第四章 主要历史作用、启示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近代函授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推动民国社会的进步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现代启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论高等函授教育坚持与变革之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实: 机遇与挑战并存
    1. 高等函授教育规模平稳增长
    2. 高等函授教育结构调整优化
    3. 高等函授教育管理改革先行
    4. 高等函授教育发展面临挑战
二、变革: 走向开放和融合
    1. 坚持改革创新,以需求促服务
    2. 坚持函授教育与网络教育融合发展
    3.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4. 坚持规范办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8)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及演变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总体框架、方法及工具
        1.2.1 总体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工具
    1.3 概念界定
        1.3.1 远程教育
        1.3.2 远程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2.1 文献综述
        2.1.1 远程教育政策领域的研究现状
        2.1.2 远程教育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
    2.2 理论依据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及演变特征分析
    3.1 函授教育阶段政策发展演变特征
        3.1.1 政策发文以国家教委、教育部为主体
        3.1.2 政策内容以高等教育类的政策最多
        3.1.3 项目还未成为政策实施的主要形式
        3.1.4 政策的关注点相对均衡
        3.1.5 小结
    3.2 广播电视教育阶段政策发展演变特征
        3.2.1 政策发文以教育部、国家教委、教育部办公厅及国家教委办公厅为主体
        3.2.2 政策内容以高等教育类为主
        3.2.3 项目在9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政策实施的重要形式
        3.2.4 政策关注点过于关注“物”,对“人”的关注不深
        3.2.5 小结
    3.3 现代远程教育阶段政策发展演变特征
        3.3.1 政策以教育部司局层面发文最多
        3.3.2 政策内容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为主
        3.3.3 项目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较为显着
        3.3.4 政策关注点过于关注“物”,对“人”的关注不全也不深
        3.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结论
        4.1.1 我国远程教育的政策在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各有特点
        4.1.2 我国远程教育的政策重心由函授教育转移到了现代远程教育
        4.1.3 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文主体逐渐由国家部委层面转向司局层面
        4.1.4 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内容由指向高等教育为主,转移到同时兼顾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4.1.5 我国远程教育政策的配套项目逐渐增多
    4.2 对我国远程教育政策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4.2.1 应进一步推进我国远程教育的立法工作
        4.2.2 远程教育政策的关注点应以人为本
        4.2.3 经费安排、资源配置应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
        4.2.4 政策的制定应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宗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及研究述评
        (一) 远程教育、开放远程教育、远程教学
        (二) 教师角色与教师素养
        (三) 远程教育教师、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
        (四) 已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远程教育历史演进中的教师角色变迁
    一、远程教育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师角色
        (一) 中外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比较
        (二) 函授教育阶段的教师角色:学习资料的设计者
        (三) 多媒体教育阶段的教师角色:媒体与学习资源的整合呈现者
        (四) 网络教育阶段的教师角色:学习方式转变的支持者
    二、远程教育不同实践模式中的教师角色
        (一) 单一院校模式教师角色:团队合作特征更为明显
        (二) 双重院校模式的教师角色: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三) 中国远程教育实践模式中的教师角色比较
    三、远程教育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特殊要求
        (一) 特殊性之一:教与学时空分离
        (二) 特殊性之二:教育对象特殊
        (三) 特殊性之三:教学过程特殊
        (四) 善用媒体技术实现教与学的整合是远程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核心要求
    四、总结
        (一) 远程教育发展与教师角色适应的惯性和缓慢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二)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适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三)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在渐趋分化的基础上走向清晰
第三章 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一、基于国内外学者访谈的远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一) 教育者与学习者在开放教育世界中的角色发生变化
        (二) 资源与课程再造势在必行
        (三) 技术对教学模式产生结构性影响
        (四) 评价观念和评价模式面临创新要求
    二、远程教育教师未来角色展望
        (一) 知识资本的配置者
        (二) 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者
        (三) 个性化学习顾问
        (四) 有效教学交互的促进者
第四章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的分析框架
    一、国外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一)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研究
        (二) 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研究
        (三) 国际机构和组织视角下的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
    二、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一) 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研究
        (二) 远程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三、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及素养的归纳模型
        (一) 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师角色
        (二) 教学交互为核心的教师角色
        (三) 支持性与发展性角色
第五章 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现状分析
    一、教师素养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 调查方法的确定
        (二) 问卷框架的形成
        (三) 研究样本的选取
        (四) 数据处理
    二、艰难处境之下“责任心”最受重视
        (一) “责任心”素养的突显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支撑
        (二) “责任心”素养的突显有可能淡化远程教育教学的专业性
        (三) “责任心”素养的突显反映了远程教育过程的艰难
    三、提升技能素养的需求最为迫切
        (一) 技能素养是最受重视的“专业”素养
        (二) 技能素养需求最为迫切
        (三) 技能素养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突出
    四、知识素养关系到教师的身份认同
        (一) 远程教育对象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和行业知识之间找到平衡
        (二) 远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兼顾学科教学知识和远程教学知识
    五、两难抉择中的科研素养
第六章 探索更有实效的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
    一、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现状与问题
        (一) 远程教育教师培养现状
        (二) 在职培训现状与问题
    二、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的成效分析
        (一) 学历深造的认可度最高
        (二) 自我反思是最具弹性和自主化的素养提升途径
        (三) 同行交流与互助具有更大的实效
        (四) 教研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创新
        (五) 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的实效相差甚远
        (六) 远程教育青年教师素养提升的需求旺盛
    三、国外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的经验及启示
        (一) 教学技能改进模式: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例
        (二) 问题解决模式:以美国马里兰大学为例
        (三) 综合发展模式:以澳大利亚TAFE为例
        (四) 国外经验的分析及启示
    四、探索更有实效的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
        (一) 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作
        (二) 远程教育教师素养培养是一个综合而整体的过程
        (三) 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的提升途径应具有实践性和情境性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一、远程教育特殊性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 远程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更趋于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二) 远程教育培养模式趋向个别化
        (三) 远程教育更适应于具有高级知识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 技术应用在于构建智能化的环境和平台,内容才是关注焦点
    二、远程教育的专业性与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
        (一) “对象特殊性”和“过程特殊性”是远程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
        (二) 远程教育的专业性体现在“内容”与“过程”的兼顾和兼进
        (三) 从多元的、发展的视角来理解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
    三、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 需要更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来源
        (二) 需要更有弹性的师资力量的整合
        (三) 需要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担当“整合者”和“服务者”角色
    四、远程教育教师发展实践与研究建议
        (一) 用“大概念框架”概括远程教育教师素养太过笼统
        (二) 远程教育特殊性带来的内在要求是教师素养提升的主要依据
        (三) 构建多层次多途径的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一: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后记

(10)民国时期中华书局附设函授学校办学经历概述、特点总结与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办学经历概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二、办学特点总结与启示
三、历史意义

四、会计函授教育的科学管理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与面授相融合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梁燕瑜,周嘉雯.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03)
  • [2]“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D]. 冯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3]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D]. 刘亚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4]成人继续教育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的函授教学站点为例[D]. 蔡姣.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新中医”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 ——以“海上名医”秦伯未为中心[D]. 崔良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6]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D]. 丁伟. 浙江大学, 2015(07)
  • [7]论高等函授教育坚持与变革之策[J]. 赖立. 当代继续教育, 2015(01)
  • [8]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及演变特征分析[D]. 冯雪冰.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9]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 翁朱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10]民国时期中华书局附设函授学校办学经历概述、特点总结与其启示[J]. 丁伟. 兰州学刊, 2012(07)

标签:;  ;  ;  ;  ;  

会计函授教育科学管理方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