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 - 能源厂

城市垃圾 - 能源厂

一、城市垃圾——能源工厂(论文文献综述)

陆福禄[1](2021)在《垃圾焚烧发电厂余热回收系统的设计及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快速增加。由于能够实现废物转化为能源,焚烧成为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但是现有的垃圾焚烧发电厂(WTE)的能量效率偏低,经济成本较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WTE中存在大量的能量损失,主要是烟气的低温余热和垃圾焚烧后的高温底灰固体颗粒的高温显热的直接排放造成的热损失。因此,本文针对WTE中存在不同温度段的废热,根据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余热回收原则,开展了结合能源产品供应和不同余热回收技术的优势,设计合适的能量梯级利用系统对散失的热能进行余热回收的研究,对于提高WTE的能量效率和经济性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首先,考虑地区能源需求的前提下,针对某WTE中存在以高品位能量向低品位能量传热的能量不匹配利用,以及低温烟气余热浪费的问题,设计了有机朗肯循环(ORC)和热泵循环的组合系统,用以回收低温烟气和膨胀机出口乏汽的余热。对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基于能效经济法的经济分析,以研究增加余热回收系统后,WTE的热力学和经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将高品位能量全部用于发电后,WTE的总电效率上升为28.4%,提高了6.5%。此外,组合系统的投资回收期约为0.5-0.6年,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能。其次,针对垃圾焚烧后产生的高温底灰固体颗粒的显热回收研究较少,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蒸汽朗肯循环(RC),ORC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ARC)相结合的余热回收系统,梯级回收高温固体颗粒和低温烟气的余热,实现冷电联产。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建模分析,其中以净现值(NPV)法对增加余热回收系统后WTE的最终收益和动态投资回收期(DDP)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可持续性系数(SI)和生态效率系数(EE)对WTE的环境性能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回收高温固体颗粒和低温烟气的余热后,系统的能量效率和(火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7.66%和35.65%;WTE的NPV增加了12.91 M$,DDP缩短了4.79年,系统的EE值增加了11.28%。最后,对于RC系统在回收高温固体颗粒废热中存在较大热损失的缺陷,提出了利用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S-CO2)在回收高温废热方面的优势,以S-CO2系统替代RC系统,并增加了区域供热的热能输出,新的S-CO2,ORC和ARC系统实现了冷热电联产。研究结果表明,改进余热回收系统后,新WTE的能量效率和(火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6.92%和16.02%。经济分析结果表明,WTE的NPV增加了10.75 M$,DDP缩短了0.68年。此外,对系统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确定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大小,基于敏感性分析结果使用NSGA-Ⅱ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综上所述,对WTE中存在的余热进行能量回收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的能量效率,还可以增加WTE的经济性能和环境性能。因为WTE中存在温度范围较广的余热能,结合不同余热回收技术的优势,设计合适的能量梯级回收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余热的回收率,降低换热过程的(火用)损失。

龚晓宇[2](2021)在《基于LCA的水稻秸秆热解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这使得能源供应体系的风险不断增加。此外,我国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要求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变。在此背景下,开发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的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是破解上述困境的重要举措。热解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清洁有效的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我国的农业生物质资源储量巨大,通过热解技术将其转化可利用的生物质能源,既能弥补能源缺口,又可有效实现碳中和目标。江西能源缺乏,煤矿枯竭,能源严重依赖外省输入,能源风险高,迫切需要来自内部的供应稳定的能源。同时江西农业条件良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省,作物种植量大,种类丰富,可为热解技术提供大量稳定供应的原料。因此,本文以江西省1 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水稻秸秆为原料,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首次全面核算了江西各地市发展热解技术相关的生产加工环节(包括水稻种植和收获、运输和储存、工厂建设和热解操作、热解产品的使用四个环节)的碳排放、能源消耗和经济收益,利用ArcGis10.4.1绘图分析了四种热解技术(快热解、中间热解、慢热解和气化)对各地市的经济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敏感性分析法分析生产效率提高对各经济环境指标的影响大小。基于上述研究过程,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间热解技术是最适宜江西发展的热解技术,其经济环境效益均为最高,每年可为全省带来52亿元的经济净收益,生产相当于3.97千万t标准煤的电力,减少924万t CO2e(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2)生物炭燃烧发电的各经济环境影响比农地利用要高出许多。在碳减排效果上,两种用途的差距最高可达1358kg CO2e·t-1(相较于每吨秸秆而言);在能源消耗上,两种用途的最大差距为6442MJ·t-1;在经济收益上,两种用途的最大差距为1120¥·t-1。无论从经济或环境的角度出发,都更应将生物炭投入发电。(3)从每吨秸秆能产生的经济环境效益来看,九江和萍乡的热解效率最高;从总规模效益出发,城市的总效益受该市水稻种植规模影响,宜春和吉安的总效益最高。(4)决定碳减排效果和经济收益的环节是生物油发电,决定初级能源消耗的环节是生物炭发电,这说明在改进热解技术时应注意提高生物油和生物炭的产量及其热值含量。(5)生物炭燃烧发电比农地利用对生产效率的变化更加敏感,此外,九江、萍乡、赣州、上饶、宜春、吉安对生产效率变化相对不敏感,而南昌对生产效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从敏感性分析的角度来说敏感性系数小的城市更适宜发展热解技术。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为了实现热解技术的盈利,在接下来建造热解厂时应选择经济效益更好的中间热解技术;(2)在热解厂选址时应考虑生产成本低、电力盈利高、生物质资源多的城市,比如九江、萍乡、吉安、宜春;(3)热解技术的改进应注重提高生物炭、生物油的产量和热值,例如在热解过程中加入催化剂,或者改变反应器的容量和类型;(4)在看到热解技术的前景后,下一步省政府应着手制定针对热解工厂的补贴政策,并对全省发展热解技术进行全局总体规划。

王彬彬[3](2021)在《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文中提出高中地理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关注当代地方、国家和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将学生与生活相联系,时事热点以其时效性与综合性成为地理学科常学常新、永葆活力的内在动力,也不断发挥地理学科的现实应用价值。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是审视时事热点应用视角和效度的重要体现,因此,探寻高中地理学科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性以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如何发挥其内在优势成为主要问题。本文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期刊文章、地理教学专着和课程标准等文献进行分析,从研究成果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梳理了地理教学中时事热点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为研究内容,遴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学案例为研究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分析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并在分析18个教学案例和设计5个教学案例以及实施1个教学案例过程中获得启发。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以选择性必修2为例,结合课程标准9条内容要求和教材11节内容,从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关联性视角分析得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时事热点内容联系表和基于教材的时事热点体现表以及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表。二是设计5个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教学案例,分别是“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三是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分别是立足课程标准选定时事热点主题、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和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分别是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和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钱进[4](2021)在《富宁县田蓬镇垃圾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2015年11月27日开始脱贫攻坚战,截至到今日已经取得重大的成果。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伴随着经济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总量日益增大且成分也在日趋复杂。加之农村地区农民的环保觉悟不高、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环境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生产生活结构的不合理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下,造成农村“垃圾围村”的现象出现。因此党和国家进一步重视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整治,各地方政府在现行政策条件下积极推进垃圾治理,但农村垃圾治理方面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通过分析农村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问题导向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用分析边境乡镇的垃圾治理这一细小的基础环节,以小见大突出展现边境乡镇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用以解决问题,从理论层面和概念层面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为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主要对边境农村的垃圾治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前往云南省富宁县田蓬镇及其所属行政村进行多次实地调研,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从田蓬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了解生产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相关的管理条例和治理行动实施情况,并获取政府在垃圾治理的资金筹措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料,同时在集镇上观察集镇收集和处理垃圾的过程,访谈集镇上的居民了解其对垃圾治理的看法;二是,与村干部进行沟通了解村内垃圾收集和处理情况,然后实地观察村内的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和农民日常生活处理垃圾的方法和过程;三是,进入大石板和老厂两个行政村的农户家中进行垃圾处理方法和习惯的访谈,通过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活动之后,归纳和阐释出田蓬镇垃圾治理上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最后通过对国内乡镇垃圾治理先进的经验进行总结,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下为田蓬镇垃圾治理问题提供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助力田蓬镇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并且也为别的边境乡镇的乡村振兴和人居环整治行动提供一个参照对象,希望它们也能够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环境治理,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成功,同时边境农村作为我国和邻国交界,做好垃圾治理提升当地的生活环境,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彰显了我国国力的强盛,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和谐,维护我国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

朱浩[5](2020)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文中提出资源热力电厂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特点成为许多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主流。在过去,资源热力电厂在设计上主要强调功能使用的合理性。而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一批设计较为新颖的资源热力电厂,这些项目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外观形象、地域特色、科普教育等公众参与的属性上进行了优化设计。这种价值的转变,来源于公众日益增加的环保意识与公民意识。同时,国家进入十三五发展阶段以来,强调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作用,当下的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更为强调公众参与属性:对城市而言,是促进民众参与环保教育的桥梁;对社会而言,又是宣传当地环境保护事业、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窗口。相对于一般的工业建筑,资源热力电厂是兼具科普教育性、功能复合性、形象展示性的全新综合体,在建筑美学与文化层面上,建筑师也拥有了对其进行优化提升的广阔空间。基于此背景,本文分为六个章节对论题展开研究:(一)绪论一一介绍论题的研究背景和缘起,确定研究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分析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制定研究框架和方法;(二)基础研究——介绍资源热力电厂本体特征,分析公众参与行为对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影响,通过国内发展回顾探讨设计中的价值转变,并通过介绍新型设计模式阐述当下进行创新设计的可操行。(三)案例分析与调研——对近年来国内外一批较为新颖的电厂案例进行背景与设计策略手法分析,并通过对比研究,归纳出可供参考的技优化设计技术路线。最后以实地调研深入当下案例,搜集影响策略制定的不足与细节点。(四)优化设计策略的探讨——基于基础研究,提出了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原则与设计策略。(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笔者在研究生阶段参与的工程项目进行介绍,以验证本文观点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六)结论

吴洋[6](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尉薛菲[7](2020)在《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近二十年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出现了人口数和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双重增长,导致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暴涨,城市垃圾处置产能日益捉襟见肘,且城市内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新建垃圾填埋或焚烧产能存在很强的邻避效应,各大城市陆续出现了垃圾产量增长和产能扩张受限的矛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问题成为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预见未来十几年内城市人口数和人均垃圾产能仍会保持稳定的增长,城市垃圾处置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者为了解决城市垃圾围城问题而提出的重要解决方案,中国从2000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但举步维艰,进展缓慢,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和资源压力的持续增大,垃圾分类被中央政府重新提上日程,自上而下加大全国垃圾分类的力度。垃圾分类是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的手段,大大减少了流向终端处置环节的垃圾产量,减少了垃圾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友好和社会友好的手段。本文结合环境经济学、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对垃圾分类产业进行经济学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的发展现状、国内垃圾分类的现有模式、垃圾分类的上下游产业链情况进行了全面论述,然后文章使用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将垃圾分类产业的环境负外部性进行货币价值化,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考虑到上海是国内垃圾分类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城市,本文选取上海市作为分析对象,将该经济学分析框架用于上海市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得到了垃圾分类开展前和开展后上海市垃圾处置各个环节的平均投入成本、正效益产出、环境负效益产出等参数,并分析了垃圾分类对垃圾处置各环节投入产出的影响、对全产业链总投入产出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最后,文章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垃圾分类政策体系给出了建议。一切的市场活动都出于经济因素的推动,本文通过详细的数据获取和科学的分析计算方法获得了上海垃圾分类产业的相关经济数据,不仅可以给上海市垃圾分类的政策制定和推动方式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还可以给全国其它城市垃圾分类的开展提供借鉴,本文论证的结果不仅证明了垃圾分类在环境效益方面的可行性,同样证明了垃圾分类是具备一定经济效益的,说明了我国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具备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紧迫性。

郭振飞[8](2019)在《城市生活垃圾等离子体气化制备富氢气体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及清运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不妥当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有效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生活垃圾主要由有机组分构成,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气化技术可以将生活垃圾转化为燃气,可实现其高值利用,但常规气化技术存在处理效率低、气体中焦油含量多等问题,不利于合成气的后续利用。近来,等离子体气化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产生的合成气焦油量极低、合成气产量大、能源利用率高以及比常规气化更环保。因此本文提出等离子体气化制备富氢气体的思路,达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目的。本文选取生活垃圾典型单一组分及混合垃圾(纸张8.5%、织物25.1%、木屑51.6%、塑料14.8%)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等离子体水蒸气气化技术,将生活垃圾气化为富氢气体。首先通过热重实验,分析原料的热解特性;再分别进行生活垃圾典型组分和混合组分间歇性进料等离子体气化实验,研究原料的产气规律;最后,研究生活垃圾混合组分间歇性进料和连续进料实验,定向制备富氢燃气,优化实验工况。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1、原料的热重实验显示,四种典型组分原料和混合原料的主要失重温度区间均在250-512℃。该过程典型组分的失重率在75%以上,混合原料失重率为84.17%。混合原料中的塑料组分,有利于强化其他原料的裂解效果。2、经过典型组分间歇性进料实验,结果显示:四种单组分原料的H2产率均可达到51.46-73.97(g H2/kg原料)。纸张和塑料典型组分实验的H2产率分别为51.46(g H2/kg)和68.56(g H2/kg);织物和木屑的H2产率分别为73.85(g H2/kg)和73.97(g H2/kg)。3、经过混合组分间歇性进料实验,进料量为300 g,发现实验最佳运行工况为:等离子体功率为16 k W,水蒸气通入量为0.7 kg/h,此时H2产率达70.88 g H2/(kg MSW),碳转化率为86.91%。4、经过混合组分连续进料实验,等离子体运行功率设定为16 k W,水蒸气通入量设定为0.7 kg/h,发现当进料量为55-65 g/min时,实验效果最好:H2含量为36.30-38.08 vol.%,CO为20.85-21.87 vol.%,气体热值为8.10-9.03 MJ/Nm3,其余主要为N2工作气体,含量为29.44-31.56 vol.%。

耿娜娜[9](2019)在《扰动下可持续生物燃料供应链多目标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生物能源由于其环境和经济效益,正在全世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燃料作为未来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减排源,更是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原料产量,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许多其他参数的高度不确定性使该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设计可行的生物燃料供应链网络,可以有效的提升生物燃料的生产和使用比率,从而进一步促进生物燃料产业发展。餐厨垃圾作为一种产量大易回收的生物质原材料,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且可以为我国解决公共卫生和安全问题。因此,本文以餐厨垃圾生产生物柴油为对象,从提高生物燃料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角度,对生物燃料供应链进行设计优化。可持续生物燃料供应链网络优化问题的研究,对供应链网络规划理论的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生物燃料供应链网络规划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思路从确定性模型到不确定模型,从单因素扰动到多因素扰动,从分阶段供应链网络到整体供应链网络。首先提出了一个确定条件下生物燃料供应链系统和建模框架,得出了多目标优化模型下的设施选址、运输和分配结构。系统不确定性通常发生在供应链环节的各个阶段,将不确定性纳入供应链建模过程使决策更加稳健。因此,在本文的三、四、五章节,分别对生物柴油供应链的收集阶段、销售阶段、生产与运输阶段的扰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扰动下的随机规划模型和鲁棒优化模型,并对扰动下的模型与确定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和相关的敏感性分析。外部宏观环境变化会引起的整个阶段生物燃料供应链发生显着变化,因此在本文最后部分还结合目前政府推进生物燃料的法规和政策,探讨其对生物燃料整个阶段供应链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从生物柴油和餐厨垃圾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供应链决策内容和供应链特性以设计确定条件下的可持续生物柴油供应链,同时在多规划周期内解决与位置,生产,库存和分配相关的战略和战术决策。为了有效地求解本节的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帕累托最优的NSGAII的启发式算法,来解决供应链中大规模问题,并应用于江苏省餐馆的实际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对该方法的计算效率和求得的最优解进行了验证。(2)从契约的角度,提出单因素供给扰动下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优化餐厨垃圾收集阶段的供应链。分析目前餐厨垃圾的三种主要流向,确定生物燃料经营者收购的合理价格。通过餐馆与生物燃料经营者签订契约,保障和鼓励餐馆提供一定比例的餐厨垃圾满足生物柴油生产需求。通过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的构建,分别得到第一阶段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和第二阶段的运输决策问题。利用长三角地区实际案例验证,对扰动下随机规划模型和确定模型的绩效进行了对比。深入挖掘不同参数对收购价格,供应链网络设计和预期总系统成本的影响,对不同设置下的决策结果、可持续性、多方面开展分析。(3)进一步结合契约策略,提出确定条件下生物柴油销售阶段供应链优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采用Ben-Tal的区间转化方法对生物柴油价格扰动下的供应链进行线性化处理,得到扰动下的鲁棒优化模型。应用长三角区域案例数据求解,确定扰动下的协议价格、供应链网络结构及战术决策。分析生物柴油价格波动对确定模型和鲁棒模型的影响,得出预期系统利润的变化和协议价格的变动情况,确定不同环境下生物燃料经营者的赢利点。(4)考虑卡车,火车,驳船三种综合运输方式特性,从多方式运输的角度构建确定条件下生物柴油生产与运输阶段的供应链优化模型。通过的Mulvey情景转换方法,对上述确定性模型进行生物柴油需求水平、生物柴油仓储费用、生物柴油生产费用等多因素扰动下鲁棒线性转化。应用长三角地区实际案例数据求解,得到多方式运输系统下基础设施位置和运输模式情况。进一步,将单方式运输代入到鲁棒优化模型得到优化结果,对该结果与和多方式运输系统下的鲁棒模型优化结果进行了对比。对运输系统中卡车运输距离限制和碳排放价格两项重要参数敏感性分析,深入挖掘研究其对多方式运输系统的影响。该章节还通过对扰动下的鲁棒模型与确定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鲁棒优化模型适用的市场环境。(5)总结我国近20年来,支持和鼓励生物燃料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对这些政策进行提炼并构建到生物柴油供应链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研究多因素扰动下政策对生物柴油供应链整个阶段的影响情况。提出利润的条件风险价值,在优化经济指标的同时控制风险。以长三角地区生物柴油案例进行结果分析,确定对生物燃料供应链网络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以激励生物燃料经营者生产生物燃料同时管理系统风险。总之,基于具体实例的数值结果揭示了可持续性目标之间的权衡关系、主要因素对供应链目标的影响以及对生物燃料物流网络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同模型间的比较,能更加清晰地表明各因素对生物燃料供应链网络优化结果的影响。通过生物燃料供应链的分阶段和整体优化,可以有效地提升生物燃料供应链效率,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生物燃料经营者的利润,促进生物燃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卓百会[10](2019)在《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棕地的治理与再生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以中国“资源型城市”及其“棕地群”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城市的视角和空间的层面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问题的发生机理及其再生策略,其目的有三:一是梳理棕地再生理论与实践发展演变的时空脉络;二是探索、发现并总结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规律或模式;三是构建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多层级的空间策略体系。根据研究深度,文章将研究样本划分为文献梳理类、空间识别类、田野调查类以及实证研究类四类,通过遥感影像的人工识别、OSM城市空间数据的绘制以及工业历史资料的梳理等手段对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代中国、一五二五、三线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特殊的工业化历程,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群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结构模糊,其治理和再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大离散、小聚集、罕均匀”的普遍特征,并且遵循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的一般规律。进而,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并总结了棕地再生的已有经验:理论方面,艺术学、生态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以及环境工程学六个学科内的棕地再生相关理论历经探索、发展、成熟以及演化过程,已经形成较为明晰的阶段性特征;实践方面,大量案例的研究表明棕地再生主要呈现出区位、尺度和功能群体性转化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不同的空间层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体系:以系统为核心的宏观策略、以模式为核心的中观策略以及以母题为核心的微观策略。最后,本文以代表性资源型城市——江西省瑞昌市为例,通过“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江州造船厂工业废弃地及其重点节点的景观规划设计,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和印证。本文认为,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数量巨大、态势不一、模式不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再生法则,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规划方案。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治理与再生具有系统性、过程性以及复杂性,需要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生态、环境工程、社会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群的共同努力。棕地的治理与再生应当以可持续空间构建为目标,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融入到城市有机更新的更大过程中。

二、城市垃圾——能源工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垃圾——能源工厂(论文提纲范文)

(1)垃圾焚烧发电厂余热回收系统的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烟气与高温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的研究现状
        1.2.1 烟气余热回收研究现状
        1.2.2 高温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余热回收技术及仿真分析方法
    2.1 余热回收技术
        2.1.1 有机朗肯循环
        2.1.2 热泵循环
        2.1.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
        2.1.4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
    2.2 仿真分析方法
        2.2.1 经济分析法
        2.2.2 环境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RC与热泵循环系统在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中的性能研究
    3.1 ORC与热泵系统的模型介绍
    3.2 系统热力学模型的验证
    3.3 ORC和热泵工质的筛选
    3.4 重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1 ORC蒸发压力的影响
        3.4.2 热泵蒸发温度的影响
        3.4.3 热泵过热度的影响
        3.4.4 环境温度的影响
        3.4.5 热泵蒸发温度和过热度同时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6 系统组件的(火用)效率和总(火用)损失分布
        3.4.7 系统能效经济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垃圾焚烧余热回收的新型冷电联产系统的建模分析
    4.1 新型冷电联产系统介绍
    4.2 新型冷电联产系统建模
    4.3 模型验证
    4.4 系统工质的筛选
    4.5 重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1 不同过热度下RC蒸发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2 不同冷凝温度下RC蒸发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3 不同过热度下ORC蒸发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4 不同吸收温度下ARC发生器温度的影响
        4.5.5 不同蒸发温度下ARC发生器温度的影响
        4.5.6 增加余热系统前后的(火用)损失分布研究
        4.5.7 系统经济分析和环境分析的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的新型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建模分析与优化
    5.1 新型冷热电联产系统介绍
    5.2 余热回收系统模型分析
    5.3 模型验证
    5.4 分析和讨论
        5.4.1 S-CO_2系统最高温度的影响
        5.4.2 S-CO_2系统最低温度的影响
        5.4.3 S-CO_2系统再热器效率的影响
        5.4.4 ORC系统蒸发压力的影响
        5.4.5 α变化的影响
        5.4.6 T4 和η_T的影响
        5.4.7 T1 和η_(Re)的影响
        5.4.8 T_(gen)和 T_e的影响
    5.5 敏感性分析与多目标优化
        5.5.1 敏感性分析
        5.5.2 多目标优化
        5.5.3 (火用)损失分布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2)基于LCA的水稻秸秆热解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1.3.2 敏感性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生物质能源
        2.1.1 生物质能源的概述与分类
        2.1.2 生物质能源利用方式的分类
    2.2 热解技术
        2.2.1 热解技术的概述
        2.2.2 热解技术的分类
        2.2.3 热解技术的产物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生命周期评价关于能源生产的研究
        2.3.2 生命周期评价关于热解的研究
        2.3.3 生命周期评价关于生物炭的研究
        2.3.4 生命周期评价关于生物油的研究
        2.3.5 生命周期评价关于合成气的研究
        2.3.6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江西省生物质资源概况与热解技术发展现状
    3.1 江西省生物质资源概况
        3.1.1 农业生物质资源
        3.1.2 林业生物质资源
        3.1.3 畜牧业生物质资源
    3.2 江西省热解技术发展现状
        3.2.1 都昌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
        3.2.2 鄱阳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项目
        3.2.3 万载好山水生活垃圾热解发电项目
第四章 江西省发展热解技术的生命周期分析
    4.1 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4.1.1 研究目标
        4.1.2 研究范围
        4.1.3 功能单位
        4.1.4 分配原则
    4.2 清单分析
        4.2.1 生产和收获
        4.2.2 秸秆运输
        4.2.3 工厂热解
        4.2.4 燃烧发电
        4.2.5 生物炭的环境效益
    4.3 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
        4.3.1 情况A(生物炭燃烧发电)
        4.3.2 情况B(生物炭农地利用)
    4.4 初级能源消耗累计
        4.4.1 情况A(生物炭燃烧发电)
        4.4.2 情况B(生物炭农地利用)
    4.5 各阶段总成本及收益
        4.5.1 水稻生产
        4.5.2 运输环节
        4.5.3 工厂热解
        4.5.4 发电效益
        4.5.5 生物炭收益
        4.5.6 总经济效益
第五章 影响评价
    5.1 生命周期各阶段影响分析
        5.1.1 碳减排影响分析
        5.1.2 初级能源消耗影响分析
        5.1.3 经济分析
    5.2 各地市影响分析
        5.2.1 温室气体减排量影响分析
        5.2.2 能源净收益影响分析
        5.2.3 经济分析
第六章 敏感性分析
    6.1 敏感性分析的概述
    6.2 提高热解产品生产效率的敏感性分析
        6.2.1 对碳减排的影响
        6.2.2 对经济收益的影响
        6.2.3 对能源收益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3)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二)概念界定
二、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一)时事热点与课程标准的关联分析
    (二)时事热点与教材内容的关联分析
    (三)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三、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1.案例来源与遴选
        2.案例分析的目的
        3.案例分析的视角
        4.案例分析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过程
        1.案例来源说明
        2.案例分析过程
    (三)案例分析启示
        1.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
        2.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视角
        3.时事热点与地理活动的结合方式
        4.时事热点与教学评价的联结手段
四、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
    (一)案例设计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
        2.依据时事热点的特性
        3.依据BOPPPS教学模型
    (三)案例设计的呈现
        1.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2.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
        3.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4.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
    (四)案例设计的分析
        1.案例中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2.案例中时事热点选择分析
        3.案例中时事热点应用分析
        4.案例中课堂总结设计分析
五、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实施准备
        2.实施过程
        3.实施评价
    (二)案例实施启示
        1.丰富融合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手段
        2.设计结合时事热点与内容线索的学案
        3.充分预设时事热点中开放问题的生成
        4.注重挖掘时事热点中深层思想的体现
六、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一)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
        1.立足课标选定时事热点主题
        2.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
        3.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
        4.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
    (二)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
        1.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
        2.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
        3.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
        4.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分析得出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
        2.设计5 个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案例
        3.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020 年上半年主要时事热点汇总表
附录2 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联系性分析
附录3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4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致谢

(4)富宁县田蓬镇垃圾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边境乡镇政府的定义及特点
        一、乡镇政府特点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定义
        三、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定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理论
        二、公共物品理论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二章 田蓬镇农村垃圾治理现状
    第一节 田蓬镇农村现状
    第二节 田蓬镇农村垃圾治理现状
    第三节 田蓬镇农村垃圾治理相关措施
第三章 田蓬镇农村垃圾治理中主要问题
    第一节 治理的参与主体单一
    第二节 治理的管理体制不全
    第三节 治理的监管机制缺失
    第四节 治理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第五节 治理中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第四章 田蓬镇农村垃圾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治理的参与主体多元性不足
        一、政府角度
        二、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角度
        三、农民角度
    第二节 治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缺失
        一、环保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二、环保的政府管理体制缺失
    第三节 治理的监管机制缺失和专职人员的缺乏
        一、长效的环境监管机制缺失
        二、环保的专职人员的缺乏
    第四节 治理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一、治理的财政资金来源单一
        二、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资金投入不足
    第五节 政府宣传教育不到位
        一、宣传教育的难度大
        二、宣传内容匮乏和手段单一
    第六节 农民生产生活理念和方式的问题
        一、农村的社会资本流失
        二、农民思想观念的落后
第五章 田蓬镇农村垃圾多元治理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宏观条件下加强乡镇政府对农村垃圾治理能力
        一、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依规治理
        二、转变发展理念明确主体身份
        三、引入市场机制增强多元治理
        四、积极筹措资金提高治理能力
    第二节 微观条件下促进乡镇政府垃圾治理能力提升
        一、完善乡镇建设蓝图改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科学技术发展
        三、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监管力度
        四、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第三节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
        一、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公共意识
        二、拓宽参与沟通渠道提升农民参与积极性
        三、明确村委会作用创新垃圾治理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解释
    1.2 研究背景
        1.2.1 资源热力电厂的发展历史与新动态
        1.2.2 公众参与视角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动因
        1.2.3 研究源起
    1.3 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资源热力电厂的基础研究
    2.1 我国资源热力电厂建筑设计发展回顾
        2.1.1 早期(1988-2002):产业萌芽与技术探索
        2.1.2 中期(2003-2015):标准化下的迅猛增长
        2.1.3 当下:挑战与突破
        2.1.4 公众参与的价值在设计中的转变
    2.2 资源热力电厂的基本特征
        2.2.1 资源热力电厂的工艺流程
        2.2.2 资源热力电厂的厂区功能分区
        2.2.3 主厂房的功能分区与平面
    2.3 公众参与需求对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影响
        2.3.1 科普教育需求
        2.3.2 人性化需求
        2.3.3 精神文化需求
        2.3.4 社会经济需求
    2.4 基于新形势的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2.4.1 “去工业化”思想的影响
        2.4.2 传统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2.4.3 概念设计辅助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2.5 国内热力资源电厂实地调研
        2.5.1 实地调研情况分析
        2.5.2 调研评价与可改进之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案例分析与归纳
    3.1 国外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实例分析
        3.1.1 丹麦哥本哈根Copen Hill资源中心
        3.1.2 丹麦罗斯基勒地区“能源之塔”
        3.1.3 法国伊西莱穆利欧垃圾焚烧发电厂
        3.1.4 新加坡“超级树”垃圾处理中心
        3.1.5 维也纳施比特劳远程供热中心
    3.2 国内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实例分析
        3.2.1 宁波市鄞州区生活垃圾焚烧电厂
        3.2.2 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工程
        3.2.3 深圳东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
        3.2.4 香港T-PARK污泥焚烧场
    3.3 可供参考的优化设计技术路线归纳
        3.3.1 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转变
        3.3.2 注重与场地与文脉的在地关系
        3.3.3 注重建筑造型的个性化表达
        3.3.4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3.3.5 多样性绿色生态设计
        3.3.6 注重电厂的环保科普职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
    4.1 资源热力电厂的优化设计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地域性原则
        4.1.3 形象性原则
        4.1.4 科教性原则
        4.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厂区规划优化设计策略
        4.2.1 功能组合模式
        4.2.2 空间布局与界面处理
        4.2.3 交通规划策略
    4.3 主厂房形象优化设计策略
        4.3.1 主厂房形象的真实性
        4.3.2 表皮材料分析
        4.3.3 形象设计手法
        4.3.4 主厂房形象设计的切入点
        4.3.5 主厂房形象与厂区的协调
    4.4 外部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4.4.1 资源热力电厂外部景观的含义
        4.4.2 因势利导的景观构建策略
        4.4.3 生态旅游模式的引入
    4.5 科教展览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5.1 资源热力电厂科教展览内容
        4.5.2 科普展览动线设计
        4.5.3 科教展览空间优化策略
    4.6 绿色生态优化设计策略
        4.6.1 绿色生态设计含义
        4.6.2 生态化开发模式
        4.6.3 资源的有效利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践总结——以花都第五热力资源电厂二期为例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场地分析
        5.1.2 公众参与方式定位
        5.1.3 设计概念...“高山流水、锦绣花都”
    5.2 厂区规划布局策略
        5.2.1 现状问题
        5.2.2 优化策略——景观化、集约化的整体布局
    5.3 主厂房形象设计策略
        5.3.1 造型处理手法
        5.3.2 立面与细部处理方式
    5.4 外部景观设计策略——就地改造的主题山水公园
    5.5 工业科普展示空间的设计策略
    5.6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策略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小结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小结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小结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7)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垃圾分类研究综述
    二、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二)环境经济学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循环经济理论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生活垃圾分类的定义和内容
    二、我国垃圾处置行业现状
        (一)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类别
        (二)我国生活垃圾处置的发展历程
        (三)我国生活垃圾处置行业现状
    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情况分析
        (一)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
        (二)试点探索阶段(2000-2015年)
        (三)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运营主要模式及问题
        (一)单一线下分类模式
        (二)线上平台回收模式
        (三)互联网+智能设备/设施组合模式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分析
    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概况
    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一)垃圾分类设备
        (二)垃圾运输车辆
        (三)垃圾分类信息化
        (四)垃圾分类运营
        (五)环卫运营(收转运)
        (六)再生资源回收
        (七)垃圾处置
    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活垃圾分类经济学分析方法
    一、生活垃圾分类经济学分析基本思路
    二、生活垃圾分类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方法
        (一)传统投入产出核算分析方法
        (二)垃圾分类产业的外部性问题
        (三)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
    三、生活垃圾分类的生命周期评价经济学分析方法
        (一)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内涵的发展历程
        (二)生命周期评价的原则和步骤
        (三)生活垃圾分类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建立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
    一、我国主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概况及研究目标选取
        (一)上海市
        (二)北京市
        (三)杭州市
        (四)苏州市
        (五)南京市
        (六)研究目标选取
    二、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的经济学分析
        (一)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及组成的确定
        (二)生活垃圾分类和收集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三)生活垃圾收转运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四)再生资源分拣和资源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
        (五)末端处置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三、垃圾分类对上海垃圾处置产业链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一)垃圾分类开展前垃圾处置产业链的投入产出
        (二)垃圾分类开展后垃圾处置产业链的投入产出
        (三)垃圾分类对总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经验借鉴
    一、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情况分析
        (一)德国
        (二)日本
        (三)美国
        (四)新加坡
        (五)瑞典
    二、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一)德国
        (二)日本
        (三)美国
        (四)新加坡
        (五)瑞典
    三、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借鉴
        (一)因地制宜的确定垃圾分类体系
        (二)建立垃圾分类产业链市场化机制
        (三)完善的法律保障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政策分析及建议
    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一)法律法规体系
        (二)配套政策
        (三)经济政策
    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政策建议
        (一)完善垃圾分类产业管理体系
        (二)全面开展生产者付费制度
        (三)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税收优惠制度
        (四)研究制定鼓励垃圾资源化开发利用的政策
    三、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城市生活垃圾等离子体气化制备富氢气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1.2.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现状
        1.2.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3 等离子体技术
        1.3.1 等离子体概念
        1.3.2 等离子体形成过程与特性
        1.3.3 等离子体的特征量和判据
        1.3.4 等离子体分类
        1.3.5 等离子体发生方式
    1.4 等离子体气化技术
        1.4.1 反应原理
        1.4.2 等离子体气化技术特点
        1.4.3 等离子体气化技术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与实验系统
    2.1 实验原料
        2.1.1 原料来源
        2.1.2 原料的理化性质
        2.1.3 原料的热解特性研究
    2.2 实验系统
        2.2.1 实验系统操作控制柜
        2.2.2 等离子体电源控制柜
        2.2.3 等离子体发生器
        2.2.4 等离子体气化炉
        2.2.5 气路冷凝器
        2.2.6 喷淋塔
    2.3 产物分析与表征
        2.3.1 气相色谱仪
        2.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等离子体气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步骤
        3.2.4 分析方法
        3.2.5 计算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纸张等离子体气化实验分析
        3.3.2 织物等离子体气化实验分析
        3.3.3 木屑等离子体气化实验分析
        3.3.4 塑料等离子体气化实验分析
        3.3.5 综合比较不同典型组分原料的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活垃圾混合组分等离子体气化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间歇性进料实验
        4.2.2 连续进料实验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间歇性进料实验分析
        4.3.2 连续进料实验分析
    4.4 等离子体气化技术经济性分析
        4.4.1 案例分析
        4.4.2 本研究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扰动下可持续生物燃料供应链多目标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燃料供应链的组成与决策内容研究现状
        1.2.2 生物燃料供应链可持续性研究现状
        1.2.3 多目标的供应链优化的研究现状
        1.2.4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确定条件下的可持续生物柴油供应链优化
    2.1 可持续生物柴油供应链问题描述
    2.2 确定条件下生物柴油供应链模型构建
    2.3 确定性模型的求解思路
    2.4 案例分析
        2.4.1 数据来源
        2.4.2 算法的有效性分析
        2.4.3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给扰动下餐厨垃圾收集阶段供应链随机规划
    3.1 问题的描述
    3.2 随机规划基本模型的构建
    3.3 餐馆的分配决策及随机规划模型的重构及求解思路
        3.3.1 餐馆的分配决策模型
        3.3.2 供给扰动下餐厨垃圾收集阶段供应链随机规划模型的重构
        3.3.3 求解思路
    3.4 案例分析
        3.4.1 扰动因素
        3.4.2 非扰动因素
    3.5 结果分析
        3.5.1 随机规划和确定规划的绩效对比
        3.5.2 随机规划下的设施选址分析
        3.5.3 基础情景下的协议收购价格分析
        3.5.4 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柴油价格扰动下生物柴油销售阶段供应链鲁棒优化
    4.1 问题描述
    4.2 确定条件下生物柴油销售阶段供应链模型构建
    4.3 生物柴油价格扰动下生物柴油销售阶段供应链鲁棒优化模型构建
        4.3.1 区间式鲁棒优化模型转化思路
        4.3.2 生物柴油价格扰动下生物柴油销售阶段供应链的鲁棒优化模型
        4.3.3 求解思路
    4.4 案例分析
        4.4.1 非扰动的因素
        4.4.2 扰动因素
    4.5 结果分析
        4.5.1 生物柴油价格不确定与确定条件下的优化目标值结果比较
        4.5.2 基础设置下设施选址结果分析
        4.5.3 鲁棒优化下的成本和碳排放构成分析
        4.5.4 鲁棒模型和确定模型下生物柴油价格与系统总目标关系对比
        4.5.5 鲁棒模型和确定模型下生物柴油价格与收购价格关系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因素扰动下生物柴油生产与运输阶段供应链鲁棒优化
    5.1 问题描述
    5.2 确定条件下生物柴油生产与运输阶段供应链模型的构建
    5.3 多因素扰动下生物柴油生产与运输阶段供应链鲁棒优化模型构建
        5.3.1 情景式鲁棒优化模型转化思路
        5.3.2 多因素扰动下生物柴油生产与运输阶段供应链鲁棒优化模型
    5.4 案例数据来源
        5.4.1 非扰动因素
        5.4.2 扰动因素
    5.5 结果分析
        5.5.1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5.5.2 扰动下的鲁棒优化的目标值结果分析
        5.5.3 基础设置下选址结果分析
        5.5.4 多方式运输与单方式运输研究结果比较
        5.5.5 卡车运输距离限制变化对单方式和多方式运输系统影响分析
        5.5.6 碳排放交易价格变化对生物柴油供应链网络设计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因素扰动下考虑政策影响的生物柴油供应链优化
    6.1 问题描述
    6.2 多因素扰动下考虑政策影响的生物柴油供应链优化模型构建
    6.3 案例分析
    6.4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从“老工业基地”到“资源型城市”
        1.1.2 棕地:从“修复治理”到“再生利用”
        1.1.3 空间:从“多规合一”到“城市双修”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步骤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和步骤
第2章 棕地的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再生动力机制
    2.1 棕地问题或风险的产生
        2.1.1 内因:工业化为场地注入了“毒性”
        2.1.2 外因:城市化使将场地包围其中
    2.2 棕地的定义
        2.2.1 北美地区的棕地定义
        2.2.2 欧洲地区的棕地定义
        2.2.3 东亚地区的棕地定义
        2.2.4 棕地定义和内涵的扩充
    2.3 棕地的类型
        2.3.1 物质循环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3.2 国民经济行业体系背景下的分类体系
        2.3.3 城市用地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4 棕地的核心特征
        2.4.1 本体特征
        2.4.2 空间特征
        2.4.3 情感特征
        2.4.4 美学特征
    2.5 棕地再生的空间动力与机制
        2.5.1 棕地再生的“原生”动力机制
        2.5.2 棕地再生的“衍生”动力机制
        2.5.3 棕地再生的“催化剂”
第3章 资源型城市演变特征及其棕地现状调查
    3.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与历史阶段特征
        3.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3.1.2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3.1.3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成因及其阶段特征
    3.2 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及其分类体系构建
        3.2.1 按资源类型划分
        3.2.2 按生命周期划分
        3.2.3 按城市规模划分
        3.2.4 按地理环境划分
    3.3 资源型城市棕地空间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
        3.3.2 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
        3.3.3 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
        3.3.4 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
    3.4 典型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特征研究
        3.4.1 石油:大庆市
        3.4.2 煤炭:大同市
        3.4.3 煤炭:锡林浩特市
        3.4.4 铜矿:铜陵市
        3.4.5 钢铁:攀枝花市
    3.5 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问题总结
        3.5.1 土地利用问题
        3.5.2 生态安全问题
        3.5.3 资源保护问题
        3.5.4 材料循环问题
        3.5.5 空间阻隔问题
第4章 棕地景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浅析
    4.1 棕地景观再生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4.1.1 探索阶段:1965-1985
        4.1.2 发展阶段:1985-2005
        4.1.3 成熟阶段:2005-2015
        4.1.4 演化阶段:2015至今
    4.2 棕地再生的学科体系构建
        4.2.1 艺术学
        4.2.2 生态学
        4.2.3 建筑学
        4.2.4 环境工程学
        4.2.5 城乡规划学
        4.2.6 风景园林学
    4.3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区位特征分析
        4.3.1 城市环境类
        4.3.2 郊区环境类
        4.3.3 自然环境类
    4.4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尺度特征分析
        4.4.1 建筑尺度:帕赛伊克纪念碑
        4.4.2 场地尺度: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4.3 社区尺度: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4.4 城市尺度:底特律未来城市
        4.4.5 区域尺度: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4.5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功能特征分析
        4.5.1 生态类功能
        4.5.2 文化类功能
        4.5.3 教育类功能
        4.5.4 休闲类功能
        4.5.5 体育类功能
        4.5.6 集散类功能
        4.5.7 生产类功能
第5章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体系构建
    5.1 棕地再生的空间层次及其再生影响因素
        5.1.1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与“非空间策略”
        5.1.2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及其层次
    5.2 宏观策略:“系统”
        5.2.1 “灰色系统”规划
        5.2.2 “棕色系统”规划
        5.2.3 “绿色系统”规划
        5.2.4 “橙色系统”规划——工业遗产
        5.2.5 “青色系统”规划——工业自然
    5.3 中观策略:“模式”
        5.3.1 模式或原型的产生
        5.3.2 工业闲置地的模式转化
        5.3.3 矿业废弃地的模式转化
        5.3.4 垃圾填埋场的模式转化
        5.3.5 基础设施废弃地的原型转化
        5.3.6 原型的空间谱系特征
    5.4 微观策略:“母题”
        5.4.1 地形主导类母题
        5.4.2 水体主导类母题
        5.4.3 植被主导类母题
        5.4.4 建筑物主导类母题
        5.4.5 材料主导类母题
        5.4.6 流线主导类母题
        5.4.7 设备主导类母题
    5.5 空间策略体系的整合
        5.5.1 空间策略体系的融合——系统耦合
        5.5.2 空间策略体系的操作——空间拓扑
        5.5.3 空间策略体系的构建——“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设计
第6章 系统综合体:瑞昌市“棕地群”景观规划设计
    6.1 瑞昌市城市发展概况及上位规划背景
        6.1.1 瑞昌市的基本区位条件分析
        6.1.2 瑞昌市工业历史沿革分析
        6.1.3 瑞昌市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6.2 瑞昌市工业遗产和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6.2.1 古铜矿遗址
        6.2.2 老工业基地
        6.2.3 矿产资源地
        6.2.4 码头工业镇
    6.3 造船厂与码头废弃地景观再生案例研究
        6.3.1 广州市中山岐江公园
        6.3.2 新奥尔良市新月公园
        6.3.3 旧金山市山岬公园
        6.3.4 韩国统营市造船厂更新设计
    6.4 宏观策略: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
        6.4.1 瑞昌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6.4.2 瑞昌市工业文化体验区的规划与模式选择
        6.4.3 瑞昌市工业文化旅游廊道规划
    6.5 中观策略:江州造船厂景观规划设计
        6.5.1 场地历史脉络分析
        6.5.2 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6.5.3 场地平面规划与设计
    6.6 微观策略:造船厂空间详细设计
        6.6.1 舾装码头设计
        6.6.2 车间仓库设计
        6.6.3 钢板堆场设计
        6.6.4 露天船台设计
        6.6.5 车间庭园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棕地再生途径
        7.2.1 系统性
        7.2.2 过程性
        7.2.3 复杂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欧洲城棕地市振兴相关项目或组织
附录 B 中国城市用地分类相关标准下的潜在棕地类型
附录 C 景观规划设计最终专题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城市垃圾——能源工厂(论文参考文献)

  • [1]垃圾焚烧发电厂余热回收系统的设计及仿真研究[D]. 陆福禄. 广西大学, 2021(12)
  • [2]基于LCA的水稻秸秆热解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例[D]. 龚晓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D]. 王彬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富宁县田蓬镇垃圾治理研究[D]. 钱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D]. 朱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7]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D]. 尉薛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城市生活垃圾等离子体气化制备富氢气体的实验研究[D]. 郭振飞. 天津大学, 2019(01)
  • [9]扰动下可持续生物燃料供应链多目标建模与优化研究[D]. 耿娜娜. 东南大学, 2019(01)
  • [10]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D]. 卓百会. 清华大学, 2019

标签:;  ;  ;  ;  ;  

城市垃圾 - 能源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