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栽培虫草可替代天然虫草

人工栽培虫草可替代天然虫草

一、人工培植的虫草可替代天然虫草(论文文献综述)

胡龙[1](2021)在《蛹虫草固体发酵优化及其在低GI产品开发中应用》文中认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上升,大众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物性食物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许多新的健康问题,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糖尿病作为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严重困扰。不过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调节饮食可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同时再结合运动等就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课题利用蛹虫草固体发酵降低谷物培养基的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并利用所得的发酵菌研发出低GI食品,以期为糖尿病人群及健康人群的血糖控制提供食物,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及危害。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各部分:1、为获得GI值较低且活性物质含量高的蛹虫草发酵菌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以菌丝生长速度、菌质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xpected glycemic index,eGI)、多糖及虫草素含量为指标,筛选固体发酵大米的蛹虫草优势菌株。结果表明,利用沈农大虫草、皖西虫草、云虫草和全虫草4个菌株对大米进行固体发酵后,快速消化淀粉(rapidly digestible starch,RDS)含量均有所减少,慢速消化淀粉(slowly digestible starch,SDS)和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含量增加,体外消化动力学数据表明发酵菌质的eGI值较未发酵前大米基质显着降低(P<0.05)。综合上述4个指标确定全虫草为固体发酵大米的最佳菌株。经过25 d发酵,发酵菌质的eGI值从发酵前80.33下降为65.63,达到中GI值水平,多糖含量为5.29%,虫草素含量为5185.98 mg/kg,这两种物质的含量均已高于子实体。2、为进一步降低发酵菌质eGI值并提高活性物质含量,以发酵菌质的eGI值、虫草素含量、喷司他丁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对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时间进行优化筛选。结果表明,蛹虫草固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优配方包括70%由大米和燕麦(质量比4∶6)组成的混合主料,30%豆粕为辅料,含10 g/L甘氨酸的液体完全培养基为营养液,料液比(m∶v)为1∶0.9;最佳培养时间为25℃避光培养18 d。此条件下得到的发酵菌质eGI值从发酵前65.86下降为53.86,达到了低GI水平,虫草素含量为12204.55 mg/kg,喷司他丁含量为1021.48 mg/kg。本研究为利用蛹虫草发酵菌质开发低GI食品提供原料和依据。3、为研制出辅助治疗或预防糖尿病的低GI食品,以优化后所得蛹虫草发酵菌质为原料,混合其他原料研制出蛹虫草挂面和蛹虫草谷物杂粮粉。其中蛹虫草挂面的eGI值为58.63,接近低eGI值水平,虫草素含量为2685.21 mg/kg,喷司他丁含量为224.01 mg/kg。蛹虫草谷物杂粮粉的eGI值为54.29,已经到达低eGI值水平,虫草素含量为7932.66mg/kg,喷司他丁含量为612.89 mg/kg。

秦梦晗[2](2021)在《黑色型黄粉虫培养蛹虫草关键技术及副产物利用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以黑色型黄粉虫和小麦作为栽培基质,栽培4种蛹虫草菌,通过观察子实体外观形态和测定子实体相关生长指标,筛选出最佳蛹虫草菌;并研究不同基质用量、接种量、料液比、虫麦比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确定最佳配方;同时研究添加蛹虫草菌糠的饲料对日本沼虾的生长及三种保护酶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4种蛹虫草菌中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三种蛹虫草菌种3.15515、3.15517、3.15519成功培育出蛹虫草子实体。3.15519号蛹虫草子实体长度最长、总鲜重最大,且基质利用率最高,子实体长度与其他组有显着差异(P<0.01);3.15517号数量最高,与其他组差异显着(P<0.01),但3.15517号子实体与3.15519号相比较短、较细;各处理组鲜重、基质利用率、生物学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分析得出,3.15519号菌株子实体生长情况最佳。2.基质用量对蛹虫草子实体数量、总鲜重、菌糠鲜重有显着影响(P<0.05),对子实体长度、生物学效率、基质利用率无显着影响(P>0.05);基质用量为35g时蛹虫草子实体的数量、总鲜重、长度及基质利用率最高。接种量对蛹虫草子实体鲜重、生物学效率、菌糠鲜重、基质利用率有显着影响(P<0.05),对子实体数量、长度无显着影响(P>0.05);当接种量为5ml时,蛹虫草子实体的数量、总鲜重、菌糠鲜重及基质利用率最高。料液比对蛹虫草子实体数量、总鲜重、菌糠鲜重、基质利用率有显着影响(P<0.05),对子实体长度、生物学效率无显着影响(P>0.05);料液比为1:1.2时,蛹虫草子实体长度、总鲜重、菌糠鲜重及基质利用率最高。虫麦比对蛹虫草子实体数量、长度、总鲜重、菌糠鲜重、生物学效率和基质利用率有显着影响(P<0.01);虫麦比为1:2时各项指标数值最高,子实体数量、长度、菌糠鲜重生物学效率及基质利用率与2:1组和1:1组差异显着(P<0.05)。分析可得,基质用量为35g,接种量为5ml,料液比为1:1.2,虫麦比1:2为最佳配方。3.添加虫草菌糠的饲料对日本沼虾的体重、体长、存活率、饲料系数、POD酶活性、CAT酶活性有显着影响(P<0.05),对摄食量、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SOD酶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当虫草菌糠添加量为8%时,日本沼虾的体重、体长、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SOD酶活性、CAT酶活性最高,饲料系数最低。添加量为8%的日本沼虾体重、体长及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CAT酶活性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分析得出:虫草菌糠最适添加量为8%。

娄海伟[3](2018)在《蛹虫草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及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文中认为蛹虫草是一种着名的食药两用真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蛹虫草含有亲水性更强的新型类胡萝卜素,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但由于其含量低,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究其原因是功能基因和生物合成途径未知,严重限制了蛹虫草的推广应用。因此,从分子层面挖掘色素合成相关基因、鉴定基因功能、解析生物合成途径,在此研究基础上有目的地改造蛹虫草菌株,培育高产色素的工程菌株、或构建异源表达工程菌株,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蛹虫草色素含量低的难题。本文首先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了色素合成相关基因(CCM_04119,即Cm Tns;CCM_05119,即Cm Fhp;CCM_07824,即Cm Mox;CCM_08296,即Cm Hyp)。研究上述基因功能需要完整的分子遗传操作体系,蛹虫草基因组的测序完成,使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优势凸显,因此,本文以Cm Tns作为靶基因,旨在建立高效的蛹虫草反向遗传操作体系(基因敲除和基因回补),为研究蛹虫草基因功能提供有力工具。其次,采用本文建立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研究了Cm Tns、Cm Fhp、Cm Mox、Cm Hyp基因的功能。最后,从蛹虫草基因组中挖掘了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通过基因替换方法研究其功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蛹虫草的3个菌丝样品(CM10_WD、CM10_WL、CM10_RL)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的样品(CM10_RL vs CM10_WL)之间有936个(318个上调、618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不同光照培养的样品(CM10_WD vs CM10_WL)之间有1722个DEG(866个上调、856个下调)。蛹虫草转录本与KEGG pathway数据库中的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比对结果表明CCM_06728和CCM_09155基因参与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出4个可能与蛹虫草黄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Cm Tns、Cm Fhp、Cm Mox、Cm Hyp)。(2)通过荧光染色和显微观察,首次确定了蛹虫草的分生孢子、芽生孢子和菌丝均为单核细胞。(3)以蛹虫草菌丝为材料,优化单核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最适条件为:2.00%裂解酶(1.00%lysing enzyme和1.00%lywallzyme)、渗透压稳定剂为0.8 mol/L KCl、酶解温度为32℃、酶解液p H值为6.5、酶解时间为3.0 h、菌丝菌龄为4 d,在此最适条件下,原生质体的产率达到了2.25×107个/g鲜菌丝。再生培养基中的最适渗透压稳定剂为1.0 mol/L的山梨醇,可使原生质体的再生率达到36.5%。(4)建立了蛹虫草的基因敲除系统,首次把split-marker方法成功应用于蛹虫草。草铵膦适合作为蛹虫草的筛选抑制剂,300μg/m L的草铵膦可完全抑制蛹虫草原生质体的生长。构建了含有bar基因表达盒的载体p CAMBIA0390-Bar和Cm Tns基因的敲除载体p CAMBIA0390-Bar-KOTns。采用PCR方法制备了Cm Tns基因的split-marker敲除载体和线性敲除载体,通过PEG介导转化蛹虫草单核原生质体,成功敲除了蛹虫草Cm Tns基因,且split-marker敲除载体的敲除率比线性敲除载体的敲除率高。bar基因在Cm Tns基因敲除株(ΔCm Tns)中可稳定遗传。(5)建立了蛹虫草的基因回补系统。苯菌灵适合作为蛹虫草的筛选抑制剂,2μg/m L的苯菌灵可完全抑制蛹虫草分生孢子的生长。构建了含有ben基因表达盒的载体p CAMBIA0390-Ben和含有Cm Tns基因表达盒的载体p CAMBIA0390-Ben-Com Tns。PEG介导转化法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均可实现Cm Tns基因的回补,但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回补效果更好。(6)通过构建Cm Fhp、Cm Mox、Cm Hyp基因的敲除载体(p CAMBIA0390-Bar-KOFhp、p CAMBIA0390-Bar-KOMox、p CAMBIA0390-Bar-KOHyp)和制备split-marker敲除载体,成功敲除了Cm Fhp、Cm Mox、Cm Hyp基因,并获得了敲除株ΔCm Fhp、ΔCm Mox、ΔCm Hyp。(7)构建了Cm Fhp、Cm Mox、Cm Hyp基因的回补载体(p CAMBIA0390-Ben-Com Fhp、p CAMBIA0390-Ben-Com Mox、p CAMBIA0390-Ben-Com Hyp),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成功把Cm Fhp、Cm Mox、Cm Hyp基因的表达盒分别回补入了ΔCm Fhp、ΔCm Mox、ΔCm Hyp菌株的基因组,获得了回补菌株Com Fhp、Com Mox和Com Hyp。(8)表型分析结果表明,敲除Cm Tns、Cm Fhp、Cm Mox、Cm Hyp基因均会使蛹虫草的颜色表型变浅、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同时也会使蛹虫草的分生孢子产量降低。此外,Cm Tns基因的缺失会导致子实体数量减少、体积变小、菌丝末端膨大且弯曲,Cm Fhp、Cm Mox、Cm Hyp基因的缺失均导致敲除菌株不产子实体。(9)从蛹虫草基因组中挖掘到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克隆Psy基因并替换质粒p AC-BETA上的crt B基因,获得了基因替换菌株Top10-p AC-BETA-Psy,经HPLC检测分析,未检测到β-胡萝卜素,表明蛹虫草Psy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不能把GGPP(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转化成八氢番茄红素。

邹娟[4](2018)在《雪峰虫草子座人工培养及其交配型基因的研究》文中指出虫草是寄生于昆虫、植物和少数真菌的一类真菌的总称,是真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其中许多种类属于名贵药材。雪峰虫草(Ophiocordyceps xuefengensis)为近年来发现的真菌新物种,它寄生于活体植物大青的根或者茎中的疖蝙蛾幼虫体上,仅在湖南雪峰山区有发现,是已知的最大的虫草,被证实是与冬虫夏草(O.sinensis)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本论文对雪峰虫草无性型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培养条件、有效成分和交配型基因进行了研究。(1)从野生雪峰虫草子座中分离获得菌株,从分离菌的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分子水平(ITS区序列)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对分离菌进行人工培育,获得了雪峰虫草的子座,从而确定了雪峰虫草的无性型;交配型基因的分布检测结果表明:只有子囊含有两种交配型基因,证明雪峰虫草属于异宗配合真菌。(2)以雪峰虫草菌作为出发菌株,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PB实验设计、最陡爬坡实验和中心组合实验优化发酵条件,并通过建立多项式数学模型,采用统计分析对模型进行显着性检验拟合出最佳发酵条件。在优化的条件下,发酵液中菌丝的生物量可达18.8 g/L,相比单因素实验最适条件下菌丝的生物量16 g/L,提高了 17.5%。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雪峰虫草子座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固体基质20 g、固体基质与子实体培养液比为1:2(W/V)、接种量为3%、22℃培养15 d(黑暗条件下),将组培瓶置于光照强度为20~40 Lux,温度为19℃,培养60 d后,子座干重达4.78 g,转化率可达22%。这为进一步研究雪峰虫草的活性物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对雪峰虫草不同组织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系统分析了雪峰虫草不同组织中9种主要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子实体中含腺苷最高(761.5 mg/kg),其次是人工培育的子座(721.2 mg/kg)和发酵菌丝体(623.9 mg/kg);发酵菌丝体中尿嘧啶、腺嘌呤、尿苷和鸟苷的含量显着高于野生雪峰虫草样品;人工培育雪峰虫草中鸟苷的浓度也高于野生样品。人工培育的子座中腺苷的含量达到0.06%以上,远高于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天然虫草中腺苷的含量(>0.01%)。雪峰虫草的3种不同组织(菌核、子座和菌丝体)中虫草酸含量分别为7.8%、11.7%和15.0%;其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是77.6%、66.1%和65.4%,菌核中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人工子座和发酵菌丝体中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3种不同组织中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11.55 mg/g、191.48 mg/g和282.26 mg/g;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04.93 mg/g、60.79mg/g和108.49mg/g。从核苷、虫草酸、脂肪酸和氨基酸水平来分析,雪峰虫草的发酵菌丝体和人工培育的子座可作为野生雪峰虫草的代品。(4)对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和MAT1-2基因座进行了克隆与分析。利用hiTAIL-PCR技术克隆了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和MAT1-2基因位点全长序列,并通过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对hiTAIL-PCR克隆的交配型MAT1-1和MAT1-2基因位点中的基因进行检测和验证。结果表明:①雪峰虫草与已报道的冬虫夏草的交配型基因MAT1-1位点和MAT1-2位点内基因的构成方式相同。②雪峰虫草的MAT1-2位点上含有单个基因MAT1-2-1,且为单拷贝基因。③MAT1-1位点包含MAT1-1-3、MAT1-1-2和MAT1-1-1三个基因,且极可能为单拷贝位点。④交配型MAT1-1和MAT1-2位点的左侧共有序列上含有DNA lyase基因。⑤雪峰虫草MAT1-1-3基因编码区长728 bp,含3个内含子,编码的多肽为192个氨基酸。MAT1-1-2基因编码区长1318bp,含3个内含子,编码的多肽为382个氨基酸;MAT1-1-1基因编码区长1220 bp,含2个内含子,编码的多肽为371个氨基酸。MAT1-2位点仅包含MAT1-2-1基因,其编码区长855bp,有2个内含子,编码249个氨基酸。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座中MAT1-1-3、M4T1-1-2、MAT1-1-1和MAT1-2-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冬虫夏草的相应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9%、88%、84%和90%,是目前已知的与冬虫夏草在DNA水平上相似性最高的物种。本研究为雪峰虫草的人工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雪峰虫草的交配型体系为研究有性繁殖和性别选择提供了新的模型,为更好地了解真菌的遗传提供了线索。

谭婷[5](2016)在《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其在一些食品和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发展新型高效可靠的食品分析方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运用生物兼容的溶剂、纳米材料构建简便易行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在线分离技术是分析方法发展的重中之重。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具有通过选择不同氢键给体与氢键受体可达到调节其结构与性质的特点,且具有价廉易制备、环保、可生物兼容等优势,在食品样品前处理及分析中备受关注。本文研究制备了一些低共熔溶剂,并应用于食品组分及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分析,同时探讨了相关的分离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液相微萃取食用植物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以氯化胆碱、四甲基氯化铵、四乙基氯化铵、四丁基氯化铵为氢键受体,分别与乙二醇、丙三醇、尿素等氢键给体结合,成功制备了6种DES。利用DES良好的亲水性可与正己烷、食用油基质形成互不相溶的两相的特点,构建了DES液相微萃取方法。在超声加热的辅助下对食用植物油中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萃取与富集,结果吲哚-3-乙酸、3-吲哚丁酸及4-碘苯氧乙酸萃取后的检出限比萃取前分别降低了60、20、10倍,加标回收率在72.7-108%范围内。该液相微萃取方法简化了复杂粘稠的食用油样品前处理过程,达到了对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效分离及富集的目的。2、DES-CNN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食用植物油中抗氧化剂分析应用研究采用层状类石墨结构的氮化碳(Carbon nitride nanosheets,CNNs)与DES共热超声制备得到11种复合材料,并采用SEM、TEM、XRD、FT-IR、BET及EA等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将DES-CNNs复合材料用于食用植物油中没食子酸丙酯(PG)、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与没食子酸辛酯(OG)四种酚类抗氧化剂的分离萃取与富集。实验经复合材料的种类、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剂体积等条件优化后,结果发现以氯化胆碱-乳酸的DES与氮化碳制备的复合材料在60°C水浴中萃取40 min,PG、TBHQ、BHA及OG四种抗氧化剂在0.02-0.50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在50.0-13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32-9.21%范围内。3、基于低共熔溶剂的虫草素提取方法研究实验以虫草素的高效率提取为研究目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探讨了DES对蛹虫草中虫草素的提取效果。通过对比6种基于氯化胆碱的DES与传统提取溶剂(水、甲醇)的提取效果发现,采用氯化胆碱-尿素制备的DES,在60°C超声40 min,料液比为1:200时,蛹虫草中虫草素的提取效率约为水提效率的一倍。该提取方法简捷有效,充分发挥了DES优异的提取性能与性质可调控的特点。4、低共熔溶剂改性反相色谱流动相体系的构建及在生物碱分离分析中的应用结构相近的碱性化合物在C18柱上存在色谱峰宽、拖尾等分离困难。用乙二醇分别与不同氢键受体(氯化胆碱、四甲基氯化铵、四乙基氯化铵、四丁基氯化铵)、氯化胆碱分别与不同氢键给体(尿素、柠檬酸、丙三醇)制备得到7种DES,通过系统探讨有机溶剂种类、DES浓度、DES种类和柱温等条件试验后,构建了乙腈-1.0%DES(p H 3.3)=32:68(v/v)新型改性的反相色谱流动相体系,并用于探讨DES改善结构相似的碱性化合物分离的能力。以季铵类生物碱(盐酸黄连碱、血根碱、盐酸小檗碱和白屈菜红碱)为研究对象,当流动相中加入少量DES就能够使生物碱的分离度有显着提高。将DES改性后的流动相体系应用于中药样品盐酸小檗碱定量分析,回收率在90.6-99.1%范围,相对标准偏差在0.62-2.81%之间。在系统研究影响色谱分离因素的基础之上,实验还阐明了DES作为反相色谱流动相改性剂的作用机理是氢键受体与氢键给体的协同作用。5、低共熔溶剂改性的亲水色谱流动相体系研究以氯化胆碱为氢键受体,乙二醇为氢键给体,按摩尔比1:3,成功制备了室温下呈液态的均一澄清透明的DES。选用硅胶柱(150 mm×4.6 mm,3μm),以不同体积分数的DES与乙腈混合,构建DES改性的亲水色谱流动相体系,考察其对4个碱基(尿嘧啶、6-氯脲嘧啶、次黄嘌呤及胞嘧啶)与2个核苷(腺苷及胞苷)在改性后的亲水色谱中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水相流动相条件相比,在DES改性的流动相体系中,碱基与核苷分离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胞嘧啶与胞苷能达到完全分离。同时,随着DES在乙腈中浓度的增加,6个碱基与核苷在色谱柱上的保留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胞苷的保留减小最为显着。随着柱温的升高,碱基与核苷的保留亦有所减小。本研究通过探讨DES在流动相中的比例及温度条件,验证了DES具有对亲水色谱流动相改性的能力,且改性后的流动相体系稳定、可靠。

李建钦[6](2016)在《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型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体现了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区域内人类文化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的交叉特点。合理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安排和保护对资源永续利用、农村生计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人口激增以及经济、技术、环境的持续变革,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日益为单一栽培和规模经营所取代,由此导致了作物遗传多样性丧失、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趋同化、农业生境恶化等严重问题。而在那些生态环境独特、远离集约农业生产区域,依靠传统方式来发展生计的民族地区往往维持着较高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这种以地域性农民经验、传统知识和生态文化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方式本身表现出较强的生产力和恢复力,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和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这些地区也面临着管理技术和方式变迁,传统品种流失、传统知识消亡等诸多问题,追求现代农业所带来的生产福利和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及传统生计的变迁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发展的选择过程中处于两难的境地。滇西北藏区就是一个典型区域。本研究以“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研究”为题,立足于民族生态学视角,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滇西北藏民族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的知识、技术进行整体考察。研究首先探明了滇西北藏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牧生计空间格局,该格局以村寨聚落为核心,神山、森林、牧场、村寨、耕地、河流等固定要素呈上下延伸状或四周放射状扩散,在系统内稳定镶嵌,由此形成了滇西北藏区河谷兼作旱地、水田,矮山和中山兼作旱地、草场,高山放牧的垂直立体多经济类型的农牧生计布局。藏区所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方式都是在这个生计空间格局内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其次,探讨了滇西北藏民的土地分类体系和管理方式。对土地性质的精准认知和分类决定了藏民族在农作物种类、品种以及相关农业活动投入方面的行为选择,保证了藏区农业传统知识和生产行为的多样化。第三,总结了滇西北藏区不同时空条件下丰富多样的混作、轮作等种植技术,分析了传统种植技术对藏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稳定性所产生的影响。多样的种植技术体系使藏民能够充分适应高原立体环境,形成了传统生计对环境较高的生态适应水平,支撑着滇西北藏民族的生计和可持续发展。第四,对滇西北藏民农作物的种子管理多样性进行考察,分析了不同时空条件下藏民的种子来源体系、种子交换体系、种子晾晒储藏体系。多样性的种子管理技术与滇西北高原环境异质性相适应,在藏民可掌控的范围内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为当地藏民的农牧生计活动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对滇西北藏区传统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分析,指出了农业风险传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研究认为,滇西北藏区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模式是有民族特色的,适应当地环境的,同时也是有生命力的。任何关于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思路或者措施策略都必须以满足当地藏民传统生计的需求和适应传统发展的方式为主要目的。既不能盲目借鉴外来的发展模式,更不能“一刀切”,否则有可能会导致整个藏区生态文化网络的崩塌,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生态和社会恶果。同时,滇西北藏区的研究也证明,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传统并非截然对立,现代农业的一些技术方式需要向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向改变。愿意执守传统的特定民族并非一定排斥新技术,或不具备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只要新的发展选择与其传统生计文化和适应性产生某种契合点,二者即可完美结合形成合力,从而创造出当地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的“传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管理方式是传统的“发明创造”,是融入藏族核心文化的发展模式。2、滇西北藏民多样性的传统管理方式有效保存了地方农业物种和品种的多样性,促进了滇西北藏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3、滇西北藏区特定农业技术体系的利用和农作物分布的边界跟当地藏民的文化边界相吻合,具有专属性和独立性。4、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的技术知识是滇西北藏民生计文化的内核,外力推动的农业技术变革和发展只有充分融入藏族生计文化内核之中,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李文佳,董彩虹,刘杏忠,李全平,夏金明,梁蕾[7](2016)在《冬虫夏草培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近年来冬虫夏草的培植,包括菌种分离培养、寄主饲养、侵染机理、接种方法及子实体发育条件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研究组成功实现了冬虫夏草培植产业化,所培植的冬虫夏草与野生冬虫夏草在虫种、菌种、外观形态、显微结构和化学成分等方面一致。最后分析了冬虫夏草培植技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高显钧[8](2014)在《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营养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生态、健康的农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硒元素是目前已知的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在营养、医药及其生命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食品补硒是人类补硒的主要途径,发展富硒农业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农业与农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资源稀缺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特色农业理论为基础,以富硒农业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并以湖北恩施富硒产业为实证,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富硒农产品市场、恩施富硒产业集群和富硒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研究结论不仅为恩施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促进全国富硒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研究结论:第一,恩施州富硒资源丰富,富硒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恩施因其富硒土壤分布广而拥有全球最大的富硒生物圈,被誉为“世界硒都”,以富硒资源为基础,恩施州大力发展富硒特色农业,基本形成了以富硒种植业、富硒畜牧业、富硒加工业、富硒旅游业为主导的富硒农业产业结构,开发了富硒茶、富硒蔬菜、富硒烟叶等10大富硒绿色产品,培育了“恩施玉露”、“圣峰”等一批富硒品牌。第二,富硒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水平亟待提档升级。恩施富硒农业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富硒农业产业体系,涌现出了一批富硒龙头企业,培育了一些知名品牌,但也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的价值尚未充分开发,亟待需要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科技富硒农业,促进富硒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第三,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富硒农业产业环节多,可延展性高,产业价值链可开发潜力大,具有形成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的资源优势,但产业整体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突出表现为缺乏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和标识,富硒产品检测无据可循,富硒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富硒产品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市场营销管理水平低;富硒龙头企业前期投入大,研发成本高,迫切需要政府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等。相关建议:以恩施州富硒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为例子,作者提出促进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一是加强科普宣传和产品营销,提高富硒农产品认知度;二是完善富硒食品标准和标识,示范引领富硒农业发展;三是加快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富硒农业转型升级;四是实施天然富硒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富硒农业可持续发展。

田向荣[9](2013)在《冬虫夏草无性繁殖研究及其产物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冬虫夏草十分珍贵,资源奇缺。为了开发冬虫夏草的替代品,本文开展了冬虫夏草无性型菌株的研究及其人工培植。通过野外调查掌握了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冬虫夏草寄主昆虫整个变态周期内呈幼虫、蛹、成虫、卵四种形态;幼虫常年土栖;独住,三龄以上有互咬的习性;植食性且食谱广泛;对温度敏感;各龄虫对虫草菌敏感,病虫害严重。通过人工模拟实验证实,幼虫以休眠状态在冻土层越冬,身体皱缩、发黄。通过病理切片、显微观察发现,虫草僵虫体内菌丝通过毛囊薄弱处成簇穿出体外,通过包裹身体周围的土壤而形成膜皮;有些皮肤毛囊增厚的僵虫没有膜皮,通过子囊孢子的单孢子培养,发现菌落早期形成穿透钉结构。甘肃天祝虫草海拔较低,体型较小,采用PCR及DNA测序的方法,对其分离株的rDNA ITS和5.8S RNA全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与中国被毛孢相似性为98%以上。冬虫夏草菌生长速度极慢,实验研究发现,通过人工断裂菌丝增加菌丝生长点和浅层培养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冬虫夏草无性型菌丝的产量,产业化生产的结果也对此结论做出了进一步证实。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冬虫夏草菌丝液可以显着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并呈浓度-效应关系;用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经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表明冬虫夏草菌丝液可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也呈浓度-效应关系。采用DHE荧光探针进行检测,冬虫夏草菌丝液确实可以诱导细胞产生ROS, ROS抑制剂NAC对冬虫夏草诱导细胞凋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HepG2细胞中的蛋白表达进行分析,随着浓度的增加,p-JNK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Bcl-2的表达量逐渐下降;揭示ROS的促凋亡作用可能与激活JNK通路和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有关,其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人工养殖对比试验表明,琼脂加水溶化凝固后,可代替土壤养殖冬虫夏草寄主幼虫,优势明显。冬虫夏草寄主幼虫染菌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情况下,冬虫夏草菌的感染形式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感染途径为通过外伤和消化道,其中子囊孢子主要依靠外伤感染,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向丽[10](2013)在《冬虫夏草保护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冬虫夏草是子囊菌门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ung et al.]寄生在蝙蝠蛾科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冬虫夏草作为名贵滋补中药材,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之功效,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m的高寒草甸中,中国占总产量的90%以上,不丹、尼泊尔有少量分布。冬虫夏草野生资源过度采挖导致自然生境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其濒危状态,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因自然储量急剧下降,而人工大规模培育尚未成功,冬虫夏草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生物学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本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DNA条形码技术、高通量测序等对冬虫夏草的生态环境、混伪品鉴定及子实体转录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了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体系,为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本文采用遥感(RS)技术和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对冬虫夏草分布区域的植被和生态因子值进行了分析。对1981~201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四个主产县市无植被覆盖区域面积显着增加,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显着降低,表明冬虫夏草产地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生态可用性正在降低。利用TCMGIS系统对冬虫夏草5个省区15个县市23个乡(镇)的164个样点的生态因子值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冬虫夏草最适生态因子值范围,其中年均气温4.3~16.9℃;1月均温-16.9~2.6℃;7月均温5.0~17.0℃;年均日照时数1,666~2,943 h;年均降水量363~922mm;年均相对湿度52.6%~71.9%。根据生态因子值范围,预测到95%~100%生态相似度的区域共有726,917.7 km2,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的205个县(市)。该区域为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或野生抚育基地的选择等提供可靠的依据。人工培育是缓解市场供需矛盾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生态因子值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四川省康定县作为冬虫夏草人工培育基地。通过研究,筛选出优良寄主“小金蝠蛾”,将冬虫夏草和寄主“小金蝠蛾”生长周期从野外的4-5年缩短为1年,并育出天然冬虫夏草3,035根。小金蝠蛾幼虫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特征。人工培育成虫繁殖能力强,在形态、羽化、交配、产卵等行为上与野生相似,人工培育小金蝠蛾的种群世代增长率第一代达到了177.27%,第二代117.56%。表明人工条件下能达到种群的持续利用。冬虫夏草资源的濒危推高其市场价值,目前价格超过了黄金,市场出现了大量人造混伪品。为验证DNA条形码对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鉴定的准确性,对53份冬虫夏草样品及7种常见混伪品的ITS序列进行了扩增,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87条发表的冬虫夏草和7个近缘物种的ITS序列。结果表明,53个冬虫夏草样品的ITS序列都能被成功扩增,18条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新增的单倍型序列已提交GenBank数据库。采用BLAST1和Nearest genetic distance法对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的鉴定效率均为100%;在MP树、NJ树和ML树中,冬虫夏草的所有单倍型序列都聚在同一支上。因此,DNA条形码技术能准确、快速、精确地鉴定冬虫夏草及其常见的混伪品及近缘种。为研究冬虫夏草子实体发育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采用Roche 454局通量测序技术对冬虫夏草子实体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得到34,289条独立基因,包括17,059叠连群和17,230单一序列。基于GO和KEGG分析,得到冬虫夏草子实体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谱。通过分析发现了大部分参与子实体发育的相关基因,包括MAT交配型基因、信号传导途径、转录因子等。首次发现冬虫夏草的MAT1-1由3个基因组成,分别为MAT1-1-1, MAT1-1-2和MAT1-1-3。另外,还发现了所有参与PKA和MAPK信号传导途径和大量转录因子,如C2H2型锌指蛋白、Zn2Cys6型锌指蛋白、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等。重要的是,发现了全部虫草素生物合成推测路径中酶的相关基因,其中最重要的核苷酸还原酶(RNRs)的大、小亚基有4个转录本。通过SSR分析搜索到1255个SSR位点,其中三核苷酸的位点最多(58.65%),为发掘新的分子标记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对冬虫夏草的生态环境、人工培育、混伪品鉴定及子实体的转录组信息进行了研究,为冬虫夏草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工培育、市场监控等提供了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并为研究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特性、基因功能等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将进一步推动冬虫夏草保护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最终实现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二、人工培植的虫草可替代天然虫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培植的虫草可替代天然虫草(论文提纲范文)

(1)蛹虫草固体发酵优化及其在低GI产品开发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蛹虫草简介
        1.1.1 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及功效
        1.1.2 蛹虫草发酵工艺研究现状
        1.1.3 蛹虫草食品研究现状
    1.2 血糖生成指数的概述
        1.2.1 食物的组成成分对血糖生成指数的影响
        1.2.2 血糖生成指数的测定方法
        1.2.3 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2 固体发酵降低血糖生成指数的蛹虫草菌株筛选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主要实验材料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2.1.5 主要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活化
        2.2.2 生长速度测定
        2.2.3 液体菌种制备
        2.2.4 固体发酵培养
        2.2.5 淀粉含量测定
        2.2.6 体外消化动力学预估血糖生成指数测定
        2.2.7 发酵菌质中多糖含量测定
        2.2.8 发酵菌质虫草素含量测定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菌株菌丝生长速度
        2.3.2 培养基及发酵菌质中淀粉含量测定
        2.3.3 体外消化动力学预估发酵菌质eGI值
        2.3.4 发酵菌质中多糖含量测定
        2.3.5 虫草素的标准曲线
        2.3.6 蛹虫草发酵菌质中虫草素测定结果
    2.4 小结
3 蛹虫草固体发酵培养基优化
    3.1 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主要实验材料
        3.1.3 主要实验试剂
        3.1.4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培养基配置
        3.2.2 液体菌种制备
        3.2.3 固体发酵培养
        3.2.4 eGI值的测定
        3.2.5 虫草素的测定
        3.2.6 喷司他丁的测定
        3.2.7 培养基配方单因素实验
        3.2.8 培养基配方正交优化实验设计
        3.2.9 培养基配方验证实验
        3.2.10 发酵时间的确定
        3.2.11 扩大实验
        3.2.1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喷司他丁的标准曲线
        3.3.2 培养基配方单因素实验结果
        3.3.3 培养基配方正交实验结果
        3.3.4 发酵时间的确定结果
        3.3.5 扩大验证实验结果
    3.4 小结
4 蛹虫草发酵菌质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的研制
    4.1 材料
        4.1.1 主要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蛹虫草挂面的研制
        4.2.2 蛹虫草谷物杂粮粉的研制
        4.2.3 基础营养成分的测定
        4.2.4 虫草素的测定
        4.2.5 喷司他丁的测定
        4.2.6 eGI值测定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蛹虫草挂面配方优化结果
        4.3.2 蛹虫草谷物杂粮粉配方优化结果
        4.3.3 基础营养测定结果
        4.3.4 eGI值测定结果
        4.3.5 产品中虫草素和喷司他丁含量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黑色型黄粉虫培养蛹虫草关键技术及副产物利用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蛹虫草有效成分及价值
        1.1.1 蛹虫草活性成分
        1.1.2 蛹虫草的药用价值
    1.2 蛹虫草人工生产技术
        1.2.1 菌丝体液体培养
        1.2.2 人工固体培养基栽培
        1.2.3 昆虫基质栽培
    1.3 资源昆虫在蛹虫草生产中的应用
        1.3.1 资源昆虫简述
        1.3.2 家蚕蛹在蛹虫草生产中的应用
        1.3.3 柞蚕在蛹虫草生产中的应用
        1.3.4 黄粉虫在蛹虫草生产中的应用
        1.3.5 其他昆虫在蛹虫草生产中的应用
    1.4 蛹虫草菌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蛹虫草菌种的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测定项目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子实体形态观察
        2.3.2 子实体生长指标的测定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利用黑色型黄粉虫生产蛹虫草关键技术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测定项目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基质用量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接种量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料液比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
        3.3.4 不同虫麦比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虫草菌糠在日本沼虾养殖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定项目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物学指标
        4.3.2 三种保护酶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蛹虫草菌种的筛选
    5.2 利用黄粉虫生产蛹虫草关键技术
    5.3 虫草菌糠在日本沼虾养殖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论文受资助情况
致谢

(3)蛹虫草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及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及中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蛹虫草研究概况
        1.1.1 蛹虫草简介
        1.1.2 蛹虫草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及生理功能
        1.1.3 蛹虫草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1.1.4 蛹虫草组学研究
        1.1.5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2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方法
        1.2.1 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
        1.2.2 醋酸锂转化法
        1.2.3 基因枪法
        1.2.4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1.2.5 电击转化法
        1.2.6 脂质体转化法
        1.2.7 其它方法
        1.3 蛹虫草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研究方法
        1.4.1 基因敲除
        1.4.2 RNA干扰
        1.4.3 过表达
        1.5 蛹虫草细胞核数的研究概况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主要研究内容
    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蛹虫草转录组测序及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2.1.3 培养基
        2.1.4 试验仪器与设备
        2.1.5 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蛹虫草菌种活化
        2.2.2 液体菌种制备
        2.2.3 蛹虫草菌丝的培养和收集
        2.2.4 转录组测序流程
        2.2.5 转录组数据分析流程
        2.2.6 转录组数据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蛹虫草菌丝的培养和收集
        3.1.1 蛹虫草菌种活化和液体菌种的制备
        3.1.2 蛹虫草菌丝培养和收集
        3.2 蛹虫草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3.2.1 蛹虫草RNA提取
        3.2.2 蛹虫草测序数据过滤
        3.2.3 蛹虫草参考基因组比对
        3.2.4 蛹虫草新转录本预测
        3.2.5 蛹虫草SNP和 In Del检测
        3.2.6 蛹虫草差异剪接基因检测
        3.2.7 蛹虫草基因表达量分析
        3.2.8 蛹虫草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3.2.9 蛹虫草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3.2.10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功能分析
        3.2.11 蛹虫草色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
        3.3 qPCR验证基因表达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蛹虫草基因敲除体系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引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溶液
        2.1.5 培养基
        2.1.6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蛹虫草分生孢子、芽生孢子、菌丝的制备
        2.2.2 荧光染色和细胞核观察
        2.2.3 蛹虫草单核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2.2.3.1 裂解酶和渗透压稳定剂的选择
        2.2.3.2 KCl浓度对蛹虫草原生质体产率的影响
        2.2.3.3 裂解酶浓度对蛹虫草原生质体产率的影响
        2.2.3.4 酶解温度对蛹虫草原生质体产率的影响
        2.2.3.5 酶解液pH值对蛹虫草原生质体产率的影响
        2.2.3.6 酶解时间对蛹虫草原生质体产率的影响
        2.2.3.7 菌龄对蛹虫草原生质体产率的影响
        2.2.4 再生培养基中渗透压稳定剂的优化
        2.2.5 潮霉素和草铵膦对蛹虫草的最小抑制浓度
        2.2.6 pCAMBIA0390-Bar载体构建
        2.2.7 pCAMBIA0390-Bar-KOTns载体构建
        2.2.7.1 CmTns基因及其同源臂的克隆
        2.2.7.2 pCAMBIA0390-Bar-KOTns载体构建
        2.2.8 Split-marker方法敲除Cm Tns基因
        2.2.8.1 Split-marker敲除载体和线性敲除载体的制备
        2.2.8.2 PEG介导转化蛹虫草原生质体
        2.2.8.3 CmTns基因敲除株的筛选
        2.2.8.4 敲除株的遗传稳定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蛹虫草分生孢子、芽生孢子和菌丝的细胞核数观察
        3.2 蛹虫草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3.3 再生培养基中渗透压稳定剂的优化
        3.4 潮霉素和草铵膦对蛹虫草的最小抑制浓度
        3.5 pCAMBIA0390-Bar载体的构建
        3.6 CmTns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3.6.1 CmTns基因及其同源臂的克隆
        3.6.2 pCAMBIA0390-Bar-KOTns载体构建
        3.6.3 Split-marker敲除载体和线性敲除载体的制备
        3.7 原生质体转化和CmTns基因的敲除
        3.7.1 PEG介导转化蛹虫草单核原生质体
        3.7.2 CmTns基因敲除株的鉴定
        3.7.3 敲除株的遗传稳定性
    4 讨论
        4.1 蛹虫草细胞核的观察
        4.2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4.3 再生培养基中渗透压稳定剂的优化
        4.4 PEG介导转化蛹虫草原生质体
        4.5 敲除载体的制备
        4.6 CmTns基因敲除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蛹虫草基因回补体系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引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溶液
        2.1.5 培养基
        2.1.6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苯菌灵对蛹虫草的最小抑制浓度
        2.2.2 pCAMBIA0390-Ben载体的构建
        2.2.3 CmTns基因表达盒的克隆
        2.2.4 pCAMBIA0390-Ben-Com Tns载体构建
        2.2.5 PEG介导转化ΔCm Tns菌株的原生质体
        2.2.6 pCAMBIA0390-Ben-Com Tns转化农杆菌
        2.2.7 农杆菌介导转化ΔCm Tns菌株的分生孢子
        2.2.8 回补菌株(Com Tns)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苯菌灵对蛹虫草的最小抑制浓度
        3.2 pCAMBIA0390-Ben载体的构建
        3.3 CmTns基因回补载体的构建
        3.3.1 CmTns基因表达盒的克隆
        3.3.2 pCAMBIA0390-Ben-Com Tns载体的构建
        3.4 CmTns基因的回补
        3.4.1 PEG介导转化ΔCm Tns菌株的原生质体
        3.4.2 农杆菌介导转化ΔCm Tns菌株的分生孢子
        3.4.3 CmTns基因回补效率比较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蛹虫草色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引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溶液
        2.1.5 培养基
        2.1.6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Cm Fhp、Cm Mox和 Cm Hyp基因及其上下游同源臂的克隆
        2.2.2 敲除载体的构建
        2.2.3 Cm Fhp、Cm Mox和 Cm Hyp基因的敲除
        2.2.3.1 Split-marker敲除载体的制备
        2.2.3.2 PEG介导转化蛹虫草原生质体
        2.2.3.3 敲除株的筛选
        2.2.3.4 敲除株的遗传稳定性
        2.2.4 Cm Fhp、Cm Mox和 Cm Hyp基因表达盒的克隆
        2.2.5 回补载体的构建
        2.2.6 回补载体转化农杆菌
        2.2.7 农杆菌介导转化敲除菌株的分生孢子
        2.2.8 回补菌株的鉴定
        2.2.9 表型分析
        2.2.9.1 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2.2.9.2 分生孢子产量分析
        2.2.9.3 栽培出草试验分析
        2.2.9.4 显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敲除载体的构建
        3.1.1 靶基因(Cm Fhp、Cm Mox和 Cm Hyp)及其同源臂的克隆
        3.1.2 敲除载体的构建
        3.1.2.1 pCAMBIA0390-Bar-KOFhp载体的构建
        3.1.2.2 pCAMBIA0390-Bar-KOMox载体的构建
        3.1.2.3 pCAMBIA0390-Bar-KOHyp载体的构建
        3.1.3 Split-marker敲除载体的制备
        3.2 靶基因的敲除
        3.2.1 CmFhp基因敲除株的鉴定
        3.2.2 CmMox基因敲除株的鉴定
        3.2.3 CmHyp基因敲除株的鉴定
        3.2.4 敲除株的遗传稳定性
        3.3 回补载体的构建
        3.3.1 基因表达盒的克隆
        3.3.2 回补载体的构建
        3.4 靶基因的回补
        3.5 表型分析结果
        3.5.1 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结果
        3.5.2 分生孢子产量分析结果
        3.5.3 栽培出草试验分析结果
        3.5.4 显微分析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蛹虫草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的功能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引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溶液
        2.1.5 培养基
        2.1.6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蛹虫草Psy基因的克隆
        2.2.1.1 Psy-E1和Psy-E2 片段的制备
        2.2.1.2 SJ-PCR融合Psy-E1和Psy-E2
        2.2.1.3 p MD18T-Psy的构建
        2.2.2 p AC-BETA-Psy载体的构建
        2.2.3 β-胡萝卜素的HPLC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蛹虫草Psy基因的克隆
        3.1.1 蛹虫草基因组的提取
        3.1.2 Psy-E1和Psy-E2 的扩增和融合
        3.1.3 p MD18T-Psy载体的构建
        3.2 p AC-BETA-Psy载体的构建
        3.3 β-胡萝卜素的HPLC检测
    4 讨论
        4.1 蛹虫草Psy基因克隆
        4.2 蛹虫草Psy基因的功能研究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雪峰虫草子座人工培养及其交配型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虫草无性型及其分类鉴定
    1.3 虫草的有效成分及其应用研究
    1.4 虫草的人工栽培与发酵培养
    1.5 虫草交配型基因与TAIL-PCR技术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雪峰虫草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及其来源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雪峰虫草菌株的分离
        2.2.2 雪峰虫草形态学鉴定
        2.2.3 雪峰虫草基因组DNA的制备
        2.2.3.1 雪峰虫草基因组DNA的抽提
        2.2.3.2 凝胶电泳检测抽提的基因组DNA质量
        2.2.3.3 测定抽提的基因组DNA的OD_(260)、OD_(280)值
        2.2.4 ITS区段的扩增与序列分析
        2.2.4.1 ITS区段的扩增与克隆
        2.2.4.2 切胶回收目的片段
        2.2.4.3 目的片段克隆、转化与测序
        2.2.4.4 序列分析
        2.2.5 雪峰虫草交配型的快速鉴定
        2.2.6 雪峰虫草菌株子实体的培养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雪峰虫草的分离鉴定
        2.3.1.1 雪峰虫草菌的形态特征
        2.3.1.2 雪峰虫草的ITS序列分析
        2.3.1.3 交配型基因在雪峰虫草中的分布
        2.3.2 雪峰虫草菌株子座的培养
    2.4 讨论
第三章 雪峰虫草液体发酵与人工培育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及其来源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试验设计
        3.2.1.1 单因子筛选和Plackett-Burman设计
        3.2.1.2 响应曲面分析
        3.2.1.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3.2.1.4 统计分析
        3.2.2 雪峰虫草菌株子座培养条件的优化
        3.2.2.1 固体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3.2.2.2 接种与培养
        3.2.2.3 正交实验探索获得子座的最佳培养条件
        3.2.2.4 最适生长条件的确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
        3.3.1.1 不同碳源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3.3.1.2 不同氮源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3.3.1.3 七水硫酸镁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3.3.1.4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重要影响因素
        3.3.1.5 中心组合优化实验结果
        3.3.2 雪峰虫草菌株子座的人工培养
    3.4 讨论
第四章 雪峰虫草核苷类成分含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1.1 材料
        4.1.1.2 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2.1 核苷与碱基组成分析
        4.1.2.2 氨基酸分析
        4.1.2.3 脂肪酸与挥发性成分分析
        4.1.2.4 虫草酸含量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核苷与碱基组成分析
        4.2.1.1 方法验证
        4.2.1.2 雪峰虫草不同组织中核苷和碱基的分析结果
        4.2.1.3 虫草素的鉴定
        4.2.2 其它有效成分检测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生物信息学分析的主要软件与数据库
        5.2.2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和MAT1-2序列的全长克隆
        5.2.2.1 hiTAIL-PCR巢式特异引物的设计
        5.2.2.2 hiTAIL-PCR反应体系
        5.2.2.3 hiTAIL-PCR反应程序
        5.2.2.4 目标片段测序
        5.2.3 Southern印迹杂交方法
        5.2.3.1 溶液配制
        5.2.3.2 实验用引物序列
        5.2.3.3 DNA酶切和电泳
        5.2.3.4 转膜、杂交、洗膜与信号检测
        5.2.4 RNA制备和cDNA合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的克隆和分析
        5.3.1.1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1的分析
        5.3.1.2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2的分析
        5.3.1.3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3的分析
        5.3.2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2的克隆和分析
        5.3.3 雪峰虫草交配型MAT基因座的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其在一些食品和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DES的概述
        1.1.1 制备
        1.1.2 理化性质
        1.1.2.1 密度、熔点
        1.1.2.2 粘度
        1.1.2.3 表面张力
        1.1.2.4 酸碱性
        1.1.2.5 溶解性
        1.1.2.6 导电性
        1.1.2.7 毒性
        1.1.3 应用
        1.1.3.1 有机合成
        1.1.3.2 电化学
        1.1.3.3 功能材料
        1.1.3.4 分离与萃取
    1.2 天然低共熔溶剂
        1.2.1 制备
        1.2.2 NMR光谱与结构
        1.2.3 物理化学性质
        1.2.4 溶解能力
    1.3 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1 食用植物油
        1.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1.2 抗氧化剂
        1.3.2 蛹虫草
        1.3.2.1 核苷类物质
        1.3.2.2 多糖类物质
        1.3.2.3 麦角甾醇和甘露醇
        1.3.2.4 多肽
        1.3.2.5 分析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液相微萃取食用植物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1.2 仪器设备
        2.2.2 方法与步骤
        2.2.2.1 DES的制备
        2.2.2.2 色谱柱的制备
        2.2.2.3 色谱分离条件
        2.2.2.4 萃取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的影响
        2.3.2 萃取时间的影响
        2.3.3 DES用量的影响
        2.3.4 DES种类的影响
    2.4 方法学与样品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DES-CNN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食用植物油中抗氧化剂分析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1.2 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DES的制备
        3.2.2.2 CN的制备
        3.2.2.3 DES-CNNs的制备
        3.2.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2.5 液相微萃取方法
        3.2.2.6 色谱分离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NNs的表征
        3.3.2 DES种类的影响
        3.3.3 萃取温度的影响
        3.3.4 萃取时间的影响
        3.3.5 萃取剂体积的影响
        3.3.6 色谱条件优化
    3.4 方法学与样品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低共熔溶剂的虫草素提取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1.2 仪器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2.1 DES的制备
        4.2.2.2 样品制备
        4.2.2.3 色谱分离条件
        4.2.2.4 样品提取方法
        4.2.2.5 传统提取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提取剂种类的影响
        4.3.2 提取方式的影响
        4.3.3 提取温度的影响
        4.3.4 提取时间的影响
        4.3.5 料液比的影响
    4.4 方法学与样品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低共熔溶剂改性反相色谱流动相体系的构建及在生物碱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1.1 材料与试剂
        5.2.1.2 仪器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2.1 DES的制备
        5.2.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5.2.2.3 DES水溶液的配制
        5.2.2.4 色谱柱的制备
        5.2.2.5 色谱分离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DES的性状与表征
        5.3.2 有机相的影响
        5.3.3 DES浓度的影响
        5.3.4 柱温的影响
        5.3.5 氢键受体的影响
        5.3.6 氢键给体的影响
    5.4 分离机理
    5.5 方法学与样品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低共熔溶剂改性的亲水色谱流动相体系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6.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6.2.1.2 仪器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2.2.1 DES的制备
        6.2.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6.2.2.3 流动相的配制
        6.2.2.4 色谱柱的制备
        6.2.2.5 色谱分离条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分离效果
        6.3.2 DES浓度的影响
        6.3.3 柱温的影响
        6.3.4 重复性与精密度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6)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源起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
        1.2.2 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其管理
        1.2.3 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
    1.3 关键概念和核心关系界定
        1.3.1 民族生态学视野中的农业生态系统
        1.3.2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
        1.3.3 滇西北藏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经历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视角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滇西北藏区及研究社区简况
    2.1 滇西北藏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
        2.1.2 土壤特征
        2.1.3 生物多样性
        2.1.4 民族源流
        2.1.5 传统文化
    2.2 研究社区概况
        2.2.1 香格里拉市向卡村
        2.2.2 维西县柯功村
        2.2.3 德钦县古达村
第3章 滇西北藏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牧生计格局
    3.1 以村寨聚落为核心的生计空间格局
        3.1.1 村寨聚落生态位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1.2 滇西北藏区村寨聚落分类类型
        3.1.3 以聚落为核心的农牧生计空间格局
    3.2 滇西北藏区农牧生计模式
        3.2.1 藏区农牧生计的历史源流
        3.2.2 农业垦殖及其构成特点
        3.2.3 畜牧业及其构成特点
        3.2.4 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3.3 滇西北藏区农牧生计系统的适应性评价
第4章 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4.1 农地利用及多样性管理
        4.1.1 滇西北藏区农地分布的生态特征
        4.1.2 基于资源利用的农地分类类型
        4.1.3 滇西北藏区的农地管理多样性
    4.2 牧场利用及多样性管理
        4.2.1 滇西北藏区牧场的生态特征
        4.2.2 藏民基于资源利用的牧场分类类型
        4.2.3 滇西北藏区牧场的多样性管理
    4.3 林地利用及其多样性管理
        4.3.1 社区森林及林地类型
        4.3.2 集体林管理
        4.3.3 经济林管理
        4.3.4 神山管理
第5章 滇西北藏区种植技术体系多样性
    5.1 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混作技术
        5.1.1 混作的概念
        5.1.2 滇西北藏区混作类型的多样性
        5.1.3 滇西北藏区混作技术的多样性
    5.2 滇西北藏区耕作制度中的轮作技术
        5.2.1 轮作的概念
        5.2.2 滇西北藏区轮作技术及其多样性
    5.3 滇西北藏区种植技术多样性的特点评述
第6章 滇西北藏区农作物种子管理多样性
    6.1 滇西北藏区农户种子来源体系
        6.1.1 滇西北藏区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来源
        6.1.2 滇西北藏民选种的标准和方法
        6.1.3 影响藏民选种的主要因素
    6.2 滇西北藏区农户的种子交换体系
        6.2.1 滇西北藏区种子交换意义
        6.2.2 农作物种子交换的趋势和特点
        6.2.3 种子交换系统的社会网络
    6.3 滇西北藏区农户的种子晾晒储藏体系
        6.3.1 种子晾晒储藏的作用
        6.3.2 滇西北藏区粮食作物晾晒技术
        6.3.3 种子储藏技术
第7章 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风险管理
    7.1 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的风险类型
        7.1.1 因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然风险
        7.1.2 因农业技术变革对传统方式产生冲击而形成的技术风险
        7.1.3 源于农产品需求的市场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
        7.1.4 因农户自身的决策能力、管理水平的局限性等问题而产生的管理风险
    7.2 藏民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经营的风险认知与管理策略
        7.2.1 保持作物种类、品种和种植技术的多样性以规避自然风险
        7.2.2 灵活多样的社区资源管理制度增强了藏区的抗风险能力
        7.2.3 生计方式的多样化选择是藏民应付短期困难的有效策略
        7.2.4 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加强,提高了藏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7.2.5 藏民之间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民族传统有效抵御了风险
    7.3 农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
第8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创新之处
    8.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社区社会经济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调查问卷表
    附录2: 向卡村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名录
    附录3: 柯功村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名录
    附录4: 古达村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名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研究得到以下项目资助

(7)冬虫夏草培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冬虫夏草生长环境及生活史
2 冬虫夏草培植简史
3 冬虫夏草菌的分离培养
    3.1 菌种分离鉴定
    3.2 固体发酵与液体发酵研究
4 寄主饲养繁殖技术
5 冬虫夏草培植技术研究进展
    5.1 子实体发育条件
    5.2 侵染机理
    5.3 冬虫夏草菌接种方法研究
    5.4 影响培植冬虫夏草子实体发育的关键因子
6 培植冬虫夏草与天然冬虫夏草比较
7 总结与展望
    7.1 冬虫夏草菌与寄主的对应关系
    7.2 寄主昆虫优良品系选育及生活史缩短
    7.3 侵染代时(如何缩短培植周期)
    7.4 冬虫夏草产业化培植
    7.5 未来10 年冬虫夏草培植展望

(8)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富硒研究综述
        1.3.1 国外富硒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
        1.3.2 国内富硒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富硒农业产业化相关理论
    2.1 稀缺经济学理论
        2.1.1 硒资源具有经济价值
        2.1.2 富硒市场需求弹性大
        2.1.3 可持续开发硒资源
    2.2 富硒农业产业化理论
        2.2.1 农业产业化概念与产业集群概念
        2.2.2 富硒农业产业化及产业集群
    2.3 富硒特色农业理论
        2.3.1 特色农业概念及其内涵
        2.3.2 发展富硒特色农业的重要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硒农产品市场分析
    3.1 硒资源分布及作用
        3.1.1 富硒资源分布
        3.1.2 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作用
        3.1.3 人体补硒的方式
    3.2 富硒产品认可分析
    3.3 富硒产品标准化分析
    3.4 富硒产品价格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分析
    4.1 我国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4.2 恩施富硒农业产业化基础
        4.2.1 经济基础
        4.2.2 富硒资源
    4.3 恩施富硒农业产业化整体现状
        4.3.1 富硒产品种类
        4.3.2 富硒产品产值
        4.3.3 富硒产业品牌
    4.4 恩施富硒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4.4.1 富硒种植养殖业发展状况
        4.4.2 富硒加工业发展状况
        4.4.3 富硒高科技产业发展状况
        4.4.4 富硒旅游业发展状况
        4.4.5 富硒商贸业发展状况
        4.4.6 富硒科研与技术推广
    4.5 恩施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评价
    4.6 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4.6.1 富硒农业产业链构建
        4.6.2 富硒农业产业集群构建
        4.6.3 政府在富硒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硒龙头企业发展分析
    5.1 我国及恩施富硒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5.2 恩施富硒茶企业
        5.2.1 企业简介
        5.2.2 企业发展优势分析
        5.2.3 企业产品与效益分析
        5.2.4 硒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5.3 恩施富硒中药材企业
        5.3.1 企业简介
        5.3.2 企业发展优势分析
        5.3.3 企业产品与效益分析
        5.3.4 硒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5.4 恩施富硒保健品企业
        5.4.1 企业简介
        5.4.2 企业发展优势分析
        5.4.3 企业产品与效益分析
        5.4.4 硒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5.5 恩施富硒电商
        5.5.1 企业简介
        5.5.2 企业发展优势分析
        5.5.3 企业产品与效益分析
        5.5.4 硒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5.6 富硒龙头企业发展共性规律分析
        5.6.1 市场难打开,需加强产品营销,发展电子商务
        5.6.2 加强质量管理,保障食品安全保障食品安全
        5.6.3 提高技术,引进资金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恩施州富硒资源丰富,富硒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6.1.2 富硒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水平亟待提档升级
        6.1.3 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
    6.2 建议
        6.2.1 明确富硒产品价值,加强科普宣传和产品营销
        6.2.2 完善富硒食品标准和标识,示范引领富硒农业发展
        6.2.3 加快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富硒农业转型升级
        6.2.4 实施天然富硒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富硒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冬虫夏草无性繁殖研究及其产物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冬虫夏草概述
        1.1 冬虫夏草的研究史
        1.2 冬虫夏草的分类
        1.3 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
        1.4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特性
    2 冬虫夏草寄主昆虫
        2.1 卵
        2.2 幼虫
        2.3 蛹
        2.4 成虫
    3 冬虫夏草菌
        3.1 冬虫夏草菌生活史
        3.2 冬虫夏草菌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点
        3.3 冬虫夏草菌的鉴定
    4 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
        4.1 虫草多糖
        4.2 氨基酸类和肽类
        4.3 糖醇、甾醇类
        4.4 脂肪和脂肪酸
        4.5 虫草素和生物碱
        4.6 微量元素
        4.7 其他成分
    5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功能
        5.1 免疫调节作用
        5.2 抗肿瘤作用
        5.3 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
        5.4 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5.5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5.6 雄激素作用
    6 冬虫夏草有性型的人工开发研究
        6.1 寄主幼虫的培养
        6.2 侵染幼虫
    7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人工开发研究
        7.1 冬虫夏草的深层液体培养
        7.2 固体培养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 小结
第二章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特性调查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调查
        1.2 冬虫夏草及其寄主昆虫的采挖调查
        1.3 虫草寄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4 天祝蝙蝠蛾幼虫的越冬机制研究
        1.5 冬虫夏草膜皮形成过程的观察研究
    2 结果
        2.1 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
        2.2 采挖结果
        2.3 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2.4 虫草蝙蝠蛾幼虫的越冬机制
        2.5 冬虫夏草膜皮形成的机制
    3 分析与讨论
        3.1 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
        3.2 采挖结果
        3.3 关于虫草寄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3.4 虫草蝙蝠蛾幼虫的越冬机制问题
        3.5 冬虫夏草膜皮形成的机制问题
    4 小结
第三章 甘肃天祝冬虫夏草无性型单孢子菌的鉴定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溶液的配制
        1.4 研究材料和来源
        1.5 真菌DNA的提取(按EZNA Fungal DNAKit方法)
        1.6 真菌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1.7 引物设计与合成
        1.8 PCR反应
        1.9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1.10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1.11 序列测定和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DNA的提取
        2.2 特定区域的PCR扩增结果
        2.3 序列排列和数据处理分析
    3 讨论
        3.1 天祝虫草的特点
        3.2 单孢子菌株鉴定的特殊意义
    小结
第四章 冬虫夏草无性型被毛孢真菌快速培养技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分离、培养方法
        1.2 辐照对蝙蝠蛾幼虫培养基及蚕蛹培养基的影响
        1.3 外力断裂菌丝的情况观察
        1.4 培养基液面深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5 浅层静止培养方法的应用
    2 结果
        2.1 单孢子菌落生长的显微观察
        2.2 辐照对蝙蝠蛾幼虫培养基及蚕蛹培养基的影响
        2.3 外力断裂菌丝的结果
        2.4 培养基液面深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5 浅层静止培养方法的应用
    3 分析与讨论
        3.1 关于冬虫夏草菌的感染机制
        3.2 中国被毛孢菌专性寄生的可能原因
        3.3 外力打断菌丝的意义
        3.4 浅层静止发酵的优势
    4 小结
第五章 冬虫夏草无性型高效培养技术的产业化程序构建
    1 工艺的确立
        1.1 液体培养
        1.2 人工给氧技术的应用
        1.3 机械化捣碎菌种
        1.4 用浅层容器静止培养产品,自然给氧
        1.5 醇沉法提取多糖
    2 产业化所需设备的研制
        2.1 产业化菌种培养设备
        2.2 产业化产品培养设备
        2.3 灭菌柜等的改进
    3 生产车间的设计和建设
        3.1 菌种培养室
        3.2 生产准备室
        3.3 水纯化室
        3.4 配液分装室
        3.5 灭菌室
        3.6 冷却、接种室
        3.7 培养室
        3.8 产品收集室
        3.9 多糖提取室
        3.10 干燥室
        3.11 库房
        3.12 培养容器生产车间
        3.13 设计图(示意)
    4 冬虫夏草无性型菌丝体的产业化生产程序
    小结
第六章 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的人工养殖
    1 材料与方法
        1.1 北京幼虫饲养试验
        1.2 甘肃虫草寄主幼虫的人工培养试验
        1.3 甘肃虫草寄主无菌幼虫的人工培养试验
    2 试验结果
        2.1 北京幼虫饲养试验结果
        2.2 甘肃幼虫饲养实验结果(图6-4)
        2.3 甘肃无菌幼虫的人工培养试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关于低海拔地区人工饲养幼虫的可行性探讨
        3.2 关于土壤介质的替代
        3.3 关于无菌幼虫的饲养
    4 小结
第七章 冬虫夏草菌对寄主昆虫侵染机制的研究
    引言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幼虫
        1.2 冬虫夏草中国被毛孢菌
    2 试验方法
        2.1 幼虫体外接触感染
        2.2 幼虫饲料感染
        2.3 幼虫注射感染
    3 试验结果
        3.1 体外接触感染组
        3.2 饲料感染组
        3.3 注射组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第八章 冬虫夏草菌丝液诱导HepG2肝癌细胞凋亡作用与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物
        1.2 细胞培养与处理
        1.3 细胞存活率测定(结晶紫染色法)
        1.4 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测定)
        1.5 细胞内ROS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冬虫夏草菌丝液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
        2.2 冬虫夏草菌丝液诱导HepG2细胞凋亡作用
        2.3 冬虫夏草菌丝液诱导HepG2细胞内ROS的产生
        2.4 冬虫夏草粗提取液对HepG2细胞内凋亡相关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3 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
第十章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本课题已发表论文

(10)冬虫夏草保护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冬虫夏草概述
        1.1 冬虫夏草生物学特性
        1.2 冬虫夏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3 冬虫夏草人工培育研究进展
    2 3S技术研究进展
        2.1 遥感技术
        2.2 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
    3 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3.1 DNA条形码技术的方法和原理
        3.2 DNA条形码技术研究概况
        3.3 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基原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4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4.1 转录组的概念和原理
        4.2 转录组的研究方法
        4.3 转录组采用的测序技术
        4.4 转录组在药用植物功能基因发掘中的应用
第二章 冬虫夏草主产区植被动态变化及适宜生态因子值
    1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产地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2.2 适宜生态区采样点
        2.3 适宜生态因子值
        2.4 生态适宜性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冬虫夏草产地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趋势
        3.2 冬虫夏草分布区生态因子值
        3.3 生态适宜性数值分布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冬夏草人工培育及人工饲养寄主成虫生物学特性
    1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材料
        2.2 人工培殖周期及产量
        2.3 小金蝠蛾成虫生物学特征
        2.4 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工培植周期及产量
        3.2 小金蝠蛾成虫生物学特征
        3.3 幼虫孵化及种群世代增长率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1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DNA提取及PCR扩增
        2.3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DNA提取与PCR成功率
        3.2 冬虫夏草种内及种间变异
        3.3 冬虫夏草及混伪品的鉴定效率
        3.4 DNA条形码对冬虫夏草的产地的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冬虫夏草子实体转录组研究
    1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冬虫夏草总RNA提取和反转录
        2.3 454文库构建和测序
        2.4 序列拼接及功能注释
        2.5 冬虫夏草SSR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454测序和EST序列拼接
        3.2 GO功能分类研究
        3.3 KEGG代谢路径分析
        3.4 子实体发育相关基因分析
        3.5 虫草素代谢路径相关基因的分析
        3.6 冬虫夏草EST的SSR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人工培植的虫草可替代天然虫草(论文参考文献)

  • [1]蛹虫草固体发酵优化及其在低GI产品开发中应用[D]. 胡龙.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2]黑色型黄粉虫培养蛹虫草关键技术及副产物利用技术初探[D]. 秦梦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蛹虫草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及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D]. 娄海伟.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 [4]雪峰虫草子座人工培养及其交配型基因的研究[D]. 邹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其在一些食品和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谭婷. 南昌大学, 2016(04)
  • [6]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研究[D]. 李建钦.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5)
  • [7]冬虫夏草培植技术研究进展[J]. 李文佳,董彩虹,刘杏忠,李全平,夏金明,梁蕾. 菌物学报, 2016(04)
  • [8]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D]. 高显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1)
  • [9]冬虫夏草无性繁殖研究及其产物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D]. 田向荣.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10]冬虫夏草保护生物学研究[D]. 向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01)

标签:;  ;  ;  ;  ;  

人工栽培虫草可替代天然虫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