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异常步态可预测血管性痴呆的风险

各种异常步态可预测血管性痴呆的风险

一、各种异常步态预示患血管性痴呆症的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杨长燕[1](2021)在《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步态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步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导致认知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潜在发病机制。方法:(1)研究病例来源于2019年10月~2021年01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60例,依据磁共振检查结果将上述病例分为正常组20例、脑小血管病无认知功能障碍组20例、脑小血管病并认知功能障碍组20例。(2)对入组患者行多模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并进行总负担评分,行蒙特利尔认知测试(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同时行简明运动试验(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站立行走试验(Timed Up and Go Test,TUG)、双重任务步态(Dual-Task Gait,DTG)对步态和平衡进行测定,收集上述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受试者基线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方面:正常组、脑小血管病无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脑小血管病并认知功能障碍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方面:正常组与脑小血管病无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脑小血管病并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小血管病无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脑小血管病并认知功能障碍组Mo CA评分、SPPB评分、TUG测量值、DTC百分数均存在差异,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CSVD总负担评分分布情况:比较两组脑小血管病患者CSVD总负担评分分布情况,P<0.05,说明两组脑小血管病患者在CSVD总负担评分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小血管病并认知功能障碍组CSVD总负担评分以3分、4分居多,而脑小血管病无认知功能障碍组主要以1分和2分占比高。(4)CSVD总负担评分与Mo CA评分、步态测量值具有相关性(P<0.05):具体表现为,在脑小血管病患者中,CSVD总负担评分与Mo CA评分呈显着的负相关(r=-0.681,P<0.001)。在脑小血管病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CSVD总负担评分与SPPB评分呈负相关,与DTC、TUG测量值呈正相关;脑小血管病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CSVD总负担评分与步态无相关性(P>0.005)。(5)根据偏相关分析结果,在控制了BMI的情况下,Mo CA评分与SPPB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834,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 CA评分与TUG测量值、DTC百分数呈显着负相关(r=-0.856,P<0.005;r=-0.831,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提示CSVD总负担评分与认知功能障碍、步态有一定的关联;(2)本研究提示步态参数与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可能作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指标。

任蓉蓉[2](2021)在《脑白质病变与脑小血管病运动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在脑血管疾病中举足轻重。一般起病隐匿、缓慢进展,如认知功能下降、情绪异常、运动障碍(包括步态异常、平衡障碍及跌倒风险增高)及尿便失禁等。而急性发作的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其中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有多种,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栓塞、载体动脉狭窄堵塞穿支、深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等,上述病因中仅有后者可归类于CSVD,故并不能根据梗死面积大小便粗略的将某个腔隙性脑梗死归类于CSVD。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是CSVD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之一,由于颅脑核磁在临床上的常规使用,WML较既往检出率明显升高。目前国内多见于CSVD影像学特征与认知障碍相关的研究,相对而言对运动障碍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探讨CSVD患者所表现出的步态异常、平衡障碍特征,且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WML与CSVD所引起的运动障碍相关性高,继而对CSVD患者行多模颅脑核磁共振检查,探讨CSVD患者WML的严重程度及部位与步态异常、平衡障碍及跌倒风险的相关性。目的:分析CSVD患者的步态异常、平衡障碍特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分析WML严重程度及部位与CSVD患者步态异常、平衡障碍及跌倒风险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CSVD患者198例。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Tinettie运动量表(Tinettie Mobility Test,TMT)评定,根据结果分析CSVD患者易表现的步态异常及平衡障碍特征。且入选对象均行颅脑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SWI(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等检查,采用 WML 视觉评定量表(Fazekas、改良SCheltens量表)对影像学结果进行判读,根据Fazekas量表将入组患者分为FazekasⅠ级组、FazekasⅡ级组和FazekasⅢ级组,分析三组患者间步态异常、平衡障碍及跌倒风险的差异性,根据改良SCheltens量表与TMT量表结果分析WML部位与步态异常、平衡障碍及跌倒风险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及部分临床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98例CSVD患者,年龄在60-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67±6.283岁,其中男性共计119例(60.1%),女性共计79例(39.9%)。其中FazekasⅠ级组64例(32.3%),其平均年龄为67.91±5.456岁;FazekasⅡ 级组 100 例(50.5%),其平均年龄为 69.99±6.649 岁;FazekasⅢ级组34例(17.2%),其平均年龄为72.06±5.825岁。2.WML危险因素的分析:通过分析不同Fazekas分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同型半胱氨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结果有差异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年龄(OR=1.065,P<0.05)、高血压(OR=2.649,P<0.05)及吸烟史(OR=2.14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CSVD患者易累及的步态异常特征:步宽(41.4%)、步高(左、右分别为38.4%、39.4%)、步态对称性(32.8%);CSVD患者易累及的平衡障碍特征:闭目站立不稳(40.9%)、轻推不稳(40.4%)、转身360°(39.9%)。4.不同严重程度的WML与运动障碍的相关性:不同分级的WML与CSVD患者 Tinettie 步态评分(H=28.598,P=0.000)、Tinettie 平衡评分(H=21.729,P=0.000)及Tinettie总分(H=23.657,P=0.000)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将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后,结果显示FazekasⅠ级组分别与FazekasⅡ级、Ⅲ级组在Tinettie步态评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FazekasⅡ级组与FazekasⅢ级组在Tinettie步态评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FazekasⅠ级组与Ⅱ级组在Tinettie平衡评分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FazekasⅠ级、Ⅱ级组分别与FazekasⅢ级组在Tinettie平衡评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FazekasⅠ级组与Ⅱ级组在Tinettie总分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FazekasⅠ级、Ⅱ级组分别与FazekasⅢ级组在Tinettie总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5.不同部位的WML与运动障碍的相关性:经Spearman相关分析后结果显示如下,侧脑室前角(rs=-0.590,P=0.000)、侧脑室旁(rs=-0.464,P=0.000)、侧脑室后角(rs=-0.424,P=0.000)、额叶(rs=-0.681,P=0.000)的 WML 评分与 Tinettie步态评分成显着的负相关;侧脑室前角(rs=-0.410,P=0.000)、侧脑室旁(rs=-0.420,P=0.000)、侧脑室后角(rs=-0.405,P=0.000)、额叶(rs=-0.420,P=0.000)的WML评分与Tinettie平衡评分成显着的负相关;侧脑室前角(rs=-0.562,P=0.000)、侧脑室旁(rs=-0.484,P=0.000)、侧脑室后角(rs=-0.427,P=0.000)、额叶(rs=-0.601,P=0.000)的WML评分与Tinettie总分成显着的负相关。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WM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及吸烟史。2.CSVD患者步态异常及平衡障碍特征:以步宽、步高、步态对称性改变为主要特征的步态异常;以闭目站立不稳、轻推不稳、360°转身不稳为主要特征的平衡障碍。3.随着WML病变程度的增加,CSVD患者步态异常及平衡障碍的表现越显着,跌倒风险亦随之升高。4.WML与步态异常相关性较强的部位依次为:额叶、侧脑室前角、侧脑室旁、侧脑室后角;WML与平衡障碍相关性较强的部位依次为:侧脑室旁、额叶、侧脑室前角、侧脑室后角;WML与跌倒风险相关性较强的部位依次为:额叶、侧脑室前角、侧脑室旁、侧脑室后角。

全威[3](2021)在《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文中认为热加工食品中美拉德反应危害物(Maillard reaction harmful products,MRHPs)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马铃薯制品是一类消费量大、消费受众广的典型MRHPs高暴露食品。近年来,马铃薯制品对健康的影响受到诸多关注,但仅从反式脂肪酸、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值等因素无法充分解释不同加工方式的马铃薯制品之间对健康影响的差异。考虑到不同方式加工的马铃薯制品中MRHPs含量有显着差异,因此有理由怀疑其也是马铃薯制品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聚焦于马铃薯制品中的丙烯酰胺,而忽视了其中还可能存在的其它MRHPs。多种MRHPs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被机体摄入后对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明确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的生成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对于马铃薯制品健康性问题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以马铃薯制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主要MRHPs的组成和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循证医学和动物实验的手段探究马铃薯制品及其MRHPs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83种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MRHPs的种类及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并以油炸、焙烤、挤压膨化和蒸煮四类加工方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以MRHPs含量较高的油炸和焙烤两种加工形式为重点,对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区的九种马铃薯中可能影响上述三类MRHPs生成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并测定了三类MRHPs的生成情况,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对多种MRHPs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为0.06μg/g~2.60μg/g;两种晚期糖基化产物(CML和CEL)的含量水平分别为1.05μg/g~11.24μg/g和1.78μg/g~14.4μg/g,要略低于热加工肉制品中CML和CEL的含量;而杂环胺主要是两种β-咔啉类杂环胺:Harmane和Norharmane,其含量略低于咖啡制品中β-咔啉类杂环胺的水平(10μg/kg~40μg/kg)。马铃薯原料组分对于三类MRHPs生成有显着影响,赖氨酸、谷氨酸、3-CQA和5-CQA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负相关性;天冬氨酸、α-卡茄碱和α-茄碱则分别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正相关性。为明确马铃薯制品特别是其中MRHPs与人类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论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将目前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风险比结果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并结合亚组分析和剂量效应分析探究长期摄入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呈现显着差异。与蒸煮马铃薯相比,长期摄入油炸和焙烤马铃薯与糖尿病、高血压和结肠癌的患病风险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结果具体指出,每天增加100 g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5%,每天增加100 g油炸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10%。而蒸煮马铃薯制品则与慢性疾病风险不存在显着的关联。基于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含量数据和动物实验剂量数据,详细研究了丙烯酰胺(2 mg/kg体重/天)、CML(2 mg/kg体重/天)和Harmane(1 mg/kg体重/天)单独和混合摄入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健康的影响。血清生化、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组学结果发现,Harmane没有对SD大鼠的健康造成显着不良影响。丙烯酰胺和CML分别造成了SD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腺损伤并导致空腹血糖上升,还会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肝脏、腓肠肌和神经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和功能异常。由于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三类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应激、血糖代谢以及胰腺和神经损伤的影响有所减弱。但MRHPs混合摄入时又会引发肾脏损伤和功能异常以及肿瘤风险增加等新的健康问题产生。这主要与Harmane的辅助致癌性,以及三类MRHPs均对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造成影响,导致MRHPs混合摄入时富马酸代谢和关联的TCA循环异常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多种MRHPs混合摄入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和机制并不能简单的根据MRHPs单独作用时的结果进行预测。考虑到上一部分研究发现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对SD大鼠血糖水平和脏器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健康的影响。从血清生化、氧化炎症应激、胰岛细胞凋亡及代谢通路等角度初步探究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丙烯酰胺以及CML介导GK大鼠氧化炎症应激、造成胰腺病理损伤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通路紊乱,最终导致GK大鼠糖尿病进展恶化。Harmane则没有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造成显着影响,并且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作用,上调了糖代谢通路相关代谢物的表达。因此,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氧化应激水平、胰腺功能以及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有所降低,但考虑MRHPs混合摄入造成了胰腺病理损伤,最终还是会对GK鼠糖尿病进展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从血清生化和代谢组学分析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发现,MRHPs与GK大鼠脑和神经系统、肝肾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MRHPs混合摄入还与肿瘤风险增加有关。最后,基于上一部分研究发现三类MRHPs影响GK大鼠脑部并发症的结果,本文以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这一重要的糖尿病脑部并发症为例,从氧化炎症应激关联的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以及Aβ沉积、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等多个途径具体分析和比较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和CML会介导GK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激活脑部神经胶质细胞并引起炎症应激,造成Aβ在脑部积累增加和脑部正常的葡萄糖转运功能受损,从而导致GK大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受损。此外,丙烯酰胺还会造成脑部神经突触功能蛋白下调、细胞凋亡蛋白上调,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Harmane没有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造成显着不良影响,并且三类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较单独摄入时显着减弱,这主要与Harmane发挥抗氧化活性降低了其它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和炎症应激水平和神经突触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关。因此,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对GK大鼠脑部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不良影响的机制主要与脑部血糖代谢异常和Aβ沉积有关。

周燕茹[4](2021)在《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长期护理机构养老模式下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家庭及社区养老模式。既往系统回顾研究指出,与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所患疾病、躯体活动能力、认知功能等因素相比,服用潜在有害药物,即潜在不适当药物(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和药物负荷指数(Drug Burden Index,DBI)类药物可能对生活在长期护理机构中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更为突出的负面影响,然而潜在有害药物对该类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描述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揭示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的服用特征;探讨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1)明确PIM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2)明确DBI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同时比较轻度、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期护理机构中轻中度痴呆患者271例,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功能性共病指数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Barthel指数、简明神经精神问卷、简明生活质量量表、比尔斯标准、药物负荷指数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优化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量。研究结果:1.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1)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发生率较高,为62.7%,最常服用的PIM为艾司唑仑、硝苯地平和胰岛素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PIM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服用PIM者生活质量得分低于不服用PIM者。(2)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率较高,为72.7%,最常服用的DBI药物为硝酸异山梨酯、艾司唑仑和硝苯地平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DBI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DBI得分为高者生活质量得分较低。2.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96.58±14.49分;(1)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疾病数量层面,合并有0-3种疾病组生活质量得分较高;视力状态层面,视力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视力受损组;营养状况层面,营养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营养不良组;日常生活能力层面,无依赖组生活质量得分更高。(2)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痴呆严重程度方面,轻度痴呆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中度痴呆组;精神行为症状方面,无精神行为症状组生活质量得分最高。(3)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社交活动方面,每天进行社交活动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体育锻炼方面,每天进行体育锻炼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4)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机构因素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房间类型层面,房间类型为单人间者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其他房间类型者。3.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控制了疾病数量、视力状态、营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痴呆严重程度、精神行为症状、社交活动、体育锻炼和房间类型等因素下,PIM数量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395(P<0.001),R2变化量为14.7%;当进一步控制PIM数量时,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296(P<0.001),R2变化量为4.2%。4.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对于轻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0.2%,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4.1%;对于中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10.5%,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4%。研究结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多为中等水平,并且该类人群PIM发生率较为普遍,DBI暴露率较高。除了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外,PIM数量和DBI是影响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潜在有害药物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突出。在长期护理机构中,从药物管理的角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活质量干预策略,可以为提升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达到改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李翠查[5](2021)在《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及运动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跌倒现状,并分析跌倒影响因素,基于“体医融合”理念科学指导老年人进行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为提升老年人体适能、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5月~7月,选取昆明市6所养老机构内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对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既往病史与用药史、心理状况、跌倒史。共收集有效问卷223份。2.选取某一机构自理区60名70岁及以上老年人,对其进行运动前健康筛查,最终纳入实验对象42人(男20人,女22人),对其进行12周的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整个过程均有医生、治疗师进行医务监督。干预前后采集老年人体适能指标和跌倒风险指标。3.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M±SD)描述,对所有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运动干预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ɑ=0.05。结果:1.跌倒现状:(1)研究对象总人数223人,近一年发生过跌倒的有82人,占比36.8%,其中男性占比30.3%,女性占比40.1%。1次跌倒占比18.4%,2次跌倒占比8.1%,3次及以上跌倒占比10.3%。(2)跌倒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占46.3%,中午占20.7%。室外跌倒发生率为51.6%,室内以在卫生间发生跌倒为主,占比11.0%。跌倒多发生在行走、起坐、上下楼梯中,跌倒发生率高达53.7%。(3)由于跌倒而致伤的比例为64.6%,其中自行处理受伤部位的比例占30.5%,受伤后住院治疗的比例达36.6%,经治疗恢复痊愈者占45.1%,活动受限者占29.3%。2.跌倒影响因素:(1)随年龄增加,跌倒危险性增加(OR=2.609,95%CI:0.926-0.993);(2)与老年男性相比,老年女性跌倒发生危险性增高(OR=1.674,95%CI:0.270-0.985);(3)与汉族老年人相比,少数民族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增高(OR=1.409,95%CI:1.017-3.401);(4)与从不吸烟者相比,现已戒烟的老年人发生跌倒危险性增高(OR=1.565,95%CI:0.066-1.161);(5)与未患关节炎者相比,患有关节炎的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增高(OR=1.527,95%CI:0.204-0.876);(6)与未经常服药者相比,服用止痛药和治疗慢阻肺药物的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均增高,分别为(OR=1.390,95%CI:0.167-0.649)、(OR=1.134,95%CI:0.013-1.212)。2.运动干预研究:(1)自愿参与12周渐进性抗阻运动干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有42人(男性20人,女性22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84.28±4.19岁,男性平均年龄84.00±6.22岁,女性平均年龄84.38±4.36岁。(2)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男性的下肢肌肉力量、下肢柔韧性、有氧耐力、平衡功能均有显着改善(P<0.05),上肢肌肉力量、上肢柔韧性、上肢柔韧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下肢柔韧性、平衡功能有极显着改善(P<0.01),上肢肌肉力量、上肢柔韧性、有氧耐力显着改善(P<0.05)。(4)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男性、女性的体质质量指数(BMI)有所改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男性跌倒风险显着降低(P<0.05),老年女性跌倒风险极显着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1.年龄增加、老年女性、少数民族、现已戒烟、患有关节炎、服用止痛药、服用治疗慢阻肺药物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2.12周的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肌肉力量、柔韧性、有氧耐力和平衡能力,且对老年女性改善较为显着,但对身体质量指数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可以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对预防跌倒有一定效果。

刘泽源[6](2021)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如何保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已成为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课题。认知功能障碍已经成为该群体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本研究目的为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以及评估这些危险或保护因素是否能独立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罹患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为临床筛查管理老年高血压患者罹患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纳入对象为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住院的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00例。(2)研究方法:依据简易智能评估量表(MMSE)评分标准,把研究对象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225例)和认知功能障碍组(75例)。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血压、生化指标、抑郁状态问卷(DSI)、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跌倒风险评估量表(FRA)、临床痴呆量表(CDR)等作为观察指标,并对比认知功能正常组与认知功能障碍组上述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3)统计方法: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认知功能障碍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用Spearman进行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各统计学方法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00例,再根据MMSE评分结果分为认知功能正常患者225例(75%),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5例(25%)。(1)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患者,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在年龄、抑郁状态(DSI)、跌倒风险、日常生活能力、痴呆评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方面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文化程度、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总蛋白、球蛋白、肌酐、尿素、尿酸、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认知功能障碍为因变量,以年龄、抑郁状态(DSI)、跌倒风险、日常生活能力、痴呆评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状态(DSI)(OR=1.567,95%CI[1.209-1.727],P<0.001)、年龄(OR=1.221,95%CI[1.053-1.481],P=0.018)、总胆固醇(OR=1.307,95%CI[1.117-2.759],P=0.026)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日常生活能力(OR=0.857,95%CI[0.712-0.995],P=0.031)、血清白蛋白(OR=0.811,95%CI[0.705-0.979],P=0.042)是独立保护因素。(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SI量表评分与MMSE量表评分(r=0.491,P<0.05)呈正相关。(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抑郁状态(DSI)面积AUC为0.642,P<0.001;临界值32分,敏感性为0.876,特异性为0.807;年龄AUC为0.630,P<0.001;临界值73.5岁,敏感性为0.811,特异性为0.779;总胆固醇AUC为0.607,P=0.019;临界值4mmol/l,敏感性为0.710,特异性为0.723。日常生活能力AUC为0.625,P<0.001;临界值25.5分,敏感性为0.775,特异性为0.719。白蛋白AUC为0.618,P=0.022;临界值32.5g/l,敏感性为0.807,特异性为0.756。结论:(1)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罹患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增大;(2)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患者抑郁程度呈正相关;(3)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抑郁状态、总胆固醇水平是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白蛋白水平是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且独立的保护因素;(4)抑郁状态DSI评分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最重要的预测因素。

蔡雅真[7](2021)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非糖尿病患者脑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简明指标,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影像学标志物之一,与血管性痴呆、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后抑郁等多种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但TyG指数与EPVS发生的关系尚不明确。本项目探讨TyG指数与非糖尿病患者EPVS的严重程度及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07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非糖尿病患者共计531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部MRI及实验室血液学检查,由两名经过培训且对基线资料不知情的神经内科医师独立完成EPVS的评定,按照病灶数目对EPVS进行分级,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收集患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等相关危险因素。TyG指数计算为ln[空腹甘油三酯(mg/dl)×空腹血糖(mg/dl)/2]。采用c2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TyG指数与EPVS的相关性。结果:对EPVS严重程度和TyG指数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EPVS严重程度与TyG指数呈正相关。对EPVS严重程度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TyG指数(OR 2.077,95%CI 1.268-3.403;p=0.004)、吸烟(OR 2.130,95%CI1.222-3.710;p=0.008)和高血压(OR 2.068,95%CI 1.348-3.172;p=0.001)与中重度EPVS具有独立相关性。对EPVS严重程度进行分层亚组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发现,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在年龄<65岁组(OR 3.684;95%CI 1.762-7.699;p=0.001)、男性组(OR 2.157;95%CI 1.142-4.073;p=0.018)、舒张压<90mm Hg组(OR 2.247;95%CI 1.123-4.495;p=0.022)、不吸烟组(OR 2.046;95%CI 1.123-3.727;p=0.01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85 mmol/L组(OR 3.049;95%CI 1.577-5.895;p=0.001)、同型半胱氨酸<10μmol/L组(OR2.734;95%CI 1.264-5.91;p=0.011)和肾小球滤过率<90m L/min/1.73m2组(OR 2.473;95%CI 1.104-5.540;p=0.022)中均显示TyG指数与中重度EPVS风险增加显着相关,但TyG指数与其他危险因素均不存在交互作用。对TyG指数与不同部位EPVS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TyG指数(OR 1.936,95%CI 1.236-3.032;p=0.004)和中重度半卵圆区EPVS(Centrum semiovale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CSO-EPVS)存在独立相关,而与基底节区EPVS(Basal ganglia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BG-EPVS)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非糖尿病患者中,TyG指数、吸烟和高血压均同EPVS有显着相关性,TyG指数测定的IR可能是非糖尿病患者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2.TyG指数与CSO-EPVS相关,而与BG-EPVS无相关性。

尹文文[8](2021)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灰质体积变化与认知和步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 MCI)患者脑灰质体积变化与认知和步态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a MCI患者36例,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NC)33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如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剑桥老年认知检查量表中文版(CAMCOG-C)、老年抑郁量表(G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等。评估受试者起立行走测试(TUG)、起立行走双重任务测试(D-TUG)、Berg平衡量表(BBS);使用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IDEEA)采集步长、步速、步频等参数。使用3.0T MRI采集受试者高分辨T1结构像。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法(VBM)比较a MCI与NC之间脑灰质体积(GMV)差异;将差异GMV分别与认知评分与步态参数进行偏相关分析;认知功能与步态进行偏相关分析;全脑GMV与步态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a MCI组MMSE、Mo CA、CAMCOG-C总分及分项目均较NC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a MCI组TUG、D-TUG延长,步长缩短,步速减慢、步频减少、BB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BM分析显示a MCI患者全脑GMV较NC明显减少。a MCI组在感兴趣区1(ROI1):右海马,右海马旁回,右杏仁核等;ROI2:右颞中回;ROI3:右顶下缘角回;ROI4:右枕叶;ROI5:双侧眶部额叶;ROI6:左额中回、直回;ROI7:左梭形回,左海马旁回等区域GMV较NC组显着减少(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双侧检验)。a MCI中ROI1与定向(r=0.437,P=0.012)、记忆(r=0.360,P=0.043)、执行(r=0.414,P=0.019)呈正相关,与ADL呈负相关(r=-0.529,P=0.002);ROI2与ADL呈负相关(r=-0.400,P=0.023);ROI4与计算呈正相关(r=0.370,P=0.037);ROI5与执行呈正相关(r=0.360,P=0.043);ROI6与MMSE(r=0.357,P=0.045)、CAMCOG-C总分(r=0.503,P=0.003)、计算(r=0.395,P=0.025)呈正相关,与ADL(r=-0.387,P=0.028)负相关。a MCI组ROI5与步速呈正相关(r=0.391,P=0.027)。a MCI组CAMCOG-C与D-TUG呈负相关(r=-0.387,P=0.035),执行功能与TUG(r=-0.450,P=0.013)、D-TUG(r=-0.553,P=0.002)呈负相关,与步速(r=0.379,P=0.039)呈正相关;注意与步速(r=0.590,P=0.001)呈正相关;计算与步速(r=0.371,P=0.044)呈正相关。a MCI组中左枕上回GMV与TUG呈负相关;双侧额叶直回、右眶部额中回、右距状裂、右枕上回、左中央前回等部位GMV与步速呈正相关。(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双侧检验)。结论a MCI患者出现灰质萎缩、认知功能下降及步态障碍;认知功能下降与内侧颞叶的萎缩密切相关;步态障碍不仅与认知功能相关,还与前额叶、枕叶及其周围皮层、中央前回等部位灰质体积相关。

王晓静[9](2021)在《脑小血管病眼底改变和认知的相关及神经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各种病因导致脑内小血管(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的病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认知、神经影像和神经病理学改变的综合征。CSVD是痴呆症最重要的血管促成因素,不仅导致未达痴呆严重程度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也可占血管性痴呆的36%~67%。目前常用的神经影像学,如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由于空间分辨率的局限性(分辨率<100-500μm),可能无法检测到亚临床变化的许多脑部机制。因此,迫切需要替代的临床标志物来量化CSVD相关的细微变性和微血管变化。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定量评估视网膜微血管和结构变化的新型非侵入性技术。由于视网膜和大脑具有相似的胚胎起源、解剖特征和生理特性,眼底的改变可能为CSVD的机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OCTA探讨CSVD患者和健康老年人之间的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是否具有差异,以及CSVD患者的眼底改变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神经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了40名CSVD患者和33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参与研究。所有被试都进行了详细的眼科和神经系统检查。使用OCTA评估所有被试的视网膜微血管灌注,并量化了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深层毛细血管丛和乳头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y,RPC)的血管密度,同时,也量化了中央凹无血管区面积、黄斑内界膜内丛状层厚度和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厚度。所有被试均完成一套标准的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总体认知功能和单个领域认知功能,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听觉词语学习测试(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AVLT)、Stroop色词测试(Stroop’s color word test,SCWT)、彩色数字连线试验(color trail test,CTT)、言语流畅性和数字广度(digital span,DS)。此外,所有被试均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根据MRI图像评定腔隙性脑梗死的数量和脑室周围和深部白质高信号(paraventricular and 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PWMHs/DWMHs)的严重程度,并使用结构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分别分析CSVD患者的灰质体积和结构脑网络拓扑属性。研究结果:CSVD患者视网膜血管密度显着低于HC组,具体表现在视网膜SCP的颞(P=0.008)、鼻(P=0.023)和下(P=0.032)象限和乳头周围RPC网络的鼻上(P=0.035)和上鼻象限(P=0.014)。此外,与HC组相比较,CSVD患者的乳头周围RNFL厚度在颞下象限显着降低(P=0.017)。对于认知功能,CSVD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Mo CA;P=0.002)、记忆功能(AVLT-即刻,AVLT-延迟,AVLT-再认;P<0.05)、信息处理速度(CTT-A,SCWT-字;P<0.05)和执行功能(CTT-B;P=0.042)较HC组显着降低。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校正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后,CSVD患者视网膜SCP的颞、鼻和下象限的血管密度与PWMHs(颞象限:B=-1.577,95%CI=-3.059;-0.095,鼻象限:B=-2.089,95%CI=-3.645;-0.533,下象限:B=-2.580,95%CI=-4.802;-0.358)和DWMHs(颞象限:B=-1.529,95%CI=-2.838;-0.220,鼻象限:B=-1.756,95%CI=-3.144;-0.367,下象限:B=-2.576,95%CI=-4.530;-0.622)评分呈显着负相关。此外,CSVD患者视网膜SCP的颞、鼻和下象限的血管密度与认知功能显着相关(P<0.05),具体表现在总体认知功能(Mo CA)、记忆功能(AVLT-即刻)、信息处理速度(SCWT-字)、执行功能(SCWT-色字,CTT-B)和注意功能(DS-顺背/倒背)。同时,CSVD患者的视网膜SCP的颞象限的血管密度与最短路径长度(r=-0.265,P=0.018)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全局效率(r=0.026,P=0.144)、富人俱乐部连接(r=0.246,P=0.029)和支线连接(r=0.255,P=0.024)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鼻象限的血管密度与最短路径长度(r=-0.242,P=0.033)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OCTA显示CSVD患者视网膜灌注下降和RNFL厚度变薄,视网膜低灌注与认知功能和结构脑网络有关,提示这些参数可能作为早期疾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董宣如[10](2020)在《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但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且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是正常老化到痴呆的过渡阶段。关于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损害特点与转归,各项研究成果互相矛盾。鲜少有研究从MCI的不同病因来解释矛盾的研究结果。事实上,MCI的病因来源多样,最主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病理侵害,因此本研究假设:不同病因导致的轻度认知障碍会呈现不同的认知损害特点和转归,而这可能也是先前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的原因之一。另外,大量针对MCI的研究关注情节记忆,少量研究涉及前瞻记忆,罕有研究关注MCI的内隐记忆,尤其是概念性内隐记忆。本研究利用神经心理学测验和心理学实验法,探索阿尔茨海默病型轻度认知障碍(以下简称AMCI)和血管型轻度认知障碍(以下简称VMCI))的包括前瞻记忆和概念性内隐记忆在内的认知损害特点、相关因素,并通过6-36个月的随访,了解其变化规律,为后续更好地进行认知干预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遴选出具有良好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或测验组合,供后续大规模社区筛查使用。本论文一共包含四个研究。1、研究一调查了社区411位60岁以上老人基线的认知功能。结果如下:(1)基线人群中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32.3%,痴呆的总患病率为1.7%;(2)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和认知正常人群在年龄、受教育年数、文化程度、是否吃鱼、上网和摄影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高龄是个体罹患轻度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而受教育年数是避免轻度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3)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和认知正常人群在记忆、注意力、执行能力、语言流畅性、视空间能力、定向能力等认知领域都存在显着性差异;(4)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抑郁测验得分、抑郁比例高于认知正常人群,日常生活功能相对于认知正常人群受损;(5)根据ROC曲线,从正常人群中筛选轻度认知障碍人群最有效的测试是: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总分,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07(敏感性88.2%,特异性78.8%),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结合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的延迟回忆和日常生活功能量表,在保证良好敏感性的同时,可获得更高的特异性;(6)VMCI人群注意力受损情况比AMCI人群严重,而AMCI人群的即刻回忆功能比VMCI人群受损严重。2、研究二利用类别产生范式研究了被试的概念性内隐记忆。发现VMCI概念性内隐记忆功能完好,AMCI概念性内隐记忆功能受损,VMCI在“职业”的类别产生任务中,概念性内隐记忆成绩显着高于AMCI。概念性内隐记忆和语言流畅性、分类流畅性成绩呈显着正相关,提示前额叶也参与到内隐记忆过程。3、研究三利用基于事件的非聚焦条件的前瞻记忆任务研究了被试的前瞻记忆,发现AMCI、VMCI和正常被试相比,前瞻记忆差异不显着。4、研究四对232名基线被试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96+7.686个月。结果发现:维持诊断不变,进展为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逆转为正常等多种转归并存。记忆和语言是正常和MCI相互转化时的重要领域,填图、记忆和抽象能力测验在随访过程中成绩容易改善。基线的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的即刻回忆、延迟回忆和分类流畅性是正常进展到轻度认知障碍的最好预测量表,基线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总分及抽象能力分测验等测验可预测轻度认知障碍逆转为正常。总而言之,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较正常人群呈现全面的损害。两种不同病因的轻度认知障碍人群——阿尔茨海默病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和血管型轻度认知障碍VMCI——的认知功能损害领域及程度不同,内隐记忆和前瞻记忆的损害情况也有差异,转归多样,年龄、受教育年数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相关。本研究为不同病因来源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特点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研究成果有助于临床对不同病因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准确诊断;对同一个体完整的情节记忆、前瞻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有助于对个体的记忆系统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

二、各种异常步态预示患血管性痴呆症的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各种异常步态预示患血管性痴呆症的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步态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评估
        1.3.1 认知功能的评估
        1.3.2 步态的评估
        1.3.3 多模磁共振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分析
    2.2 三组差异性比较
    2.3 两组脑小血管病患者影像学表现分布情况
    2.4 两组脑小血管病患者CSVD总负担评分分布情况
    2.5 相关性分析
        2.5.1 认知功能与文化程度相关性分析
        2.5.2 CSVD总负担评分与Mo CA评分相关性分析
        2.5.3 CSVD总负担评分与步态相关性分析
        2.5.4 步态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的分析
3 讨论
    3.1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3.2 认知与步态的关系
    3.3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征
    3.4 步态异常在诊断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
    3.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扩散张量成像在探究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及步态异常相关性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脑白质病变与脑小血管病运动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分组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2.3 研究对象的生化指标
    2.4 WML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步态异常及平衡障碍特征
    2.6 WML与运动障碍的相关性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WML的危险因素
    3.2 CSVD步态异常及平衡障碍的表现特征
    3.3 WML严重程度与步态异常、平衡障碍及跌倒风险的相关性
    3.4 不同WML部位与步态异常、平衡障碍及跌倒风险的相关性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白质高信号与步态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1 马铃薯制品与肥胖
        1.1.2 马铃薯制品与高血压
        1.1.3 马铃薯制品与心脑血管疾病
        1.1.4 马铃薯制品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1.1.5 马铃薯制品与癌症
    1.2 马铃薯制品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1.2.1 丙烯酰胺
        1.2.2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1.2.3 杂环胺
        1.2.4 其它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1.3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1.3.1 丙烯酰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1.3.2 晚期糖基化产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1.3.3 β-咔啉类杂环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1.3.4 多种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共存情况下对健康的影响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含量调查及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马铃薯样品的制备
        2.3.2 马铃薯原料中糖类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2.3.3 马铃薯原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2.3.4 马铃薯原料中总酚、总黄酮和总花青素的测定
        2.3.5 马铃薯原料中酚类化合物的UPLC-TOF-MS分析
        2.3.6 马铃薯原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2.3.7 马铃薯原料中糖苷生物碱提取及含量测定
        2.3.8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测定
        2.3.9 马铃薯制品中CML和 CEL含量测定
        2.3.10 马铃薯制品中杂环胺含量测定
        2.3.11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检测方法学考察
        2.3.12 主成分分析
        2.3.13 典型相关性分析
        2.3.14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分析
        2.4.2 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同步生成的关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检索策略
        3.2.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3.2.4 文献质量评价
        3.2.5 文献数据提取
        3.2.6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文献检索结果
        3.3.2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全死因死亡率的Meta分析
        3.3.3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Meta分析
        3.3.4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结肠癌风险的Meta分析
        3.3.5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Meta分析
        3.3.6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高血压风险的Meta分析
        3.3.7 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3.3.8 讨论
    3.4 主要结论
第四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大鼠健康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材料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4.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4.3.3 实验样本收集
        4.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FINS)
        4.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4.3.6 血清生化分析
        4.3.7 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4.3.8 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分析
        4.3.9 血清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4.3.10 GC-TOF-MS分析血清代谢物
        4.3.11 血清代谢物鉴定
        4.3.12 血清代谢物数据统计处理
        4.3.13 数据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实验动物常规指标监测
        4.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
        4.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脏器组织的影响
        4.4.4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4.4.5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
        4.4.6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4.4.7 讨论
    4.5 主要结论
第五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健康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5.2.1 实验动物
        5.2.2 实验材料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5.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5.3.3 实验样本收集和血清生化分析
        5.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
        5.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5.3.6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5.3.7 胰岛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5.3.8 血液和尿液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5.3.9 GC-TOF-MS分析及鉴定血液和尿液代谢物
        5.3.10 代谢组学和其它数据统计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5.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影响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潜在机制
        5.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健康的影响
    5.5 主要结论
第六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6.2.1 实验动物
        6.2.2 实验材料
        6.2.3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6.3.2 新物体识别实验
        6.3.3 Y迷宫实验
        6.3.4 实验样本收集
        6.3.5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6.3.6 脑组织中关键蛋白含量的测定
        6.3.7 脑组织病理分析以及H&E染色和尼氏染色
        6.3.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6.3.9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6.4.2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影响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机制
    6.5 主要结论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HPLC-MS图谱
附录B:免疫组化染色图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4)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痴呆患者的健康照护具有迫切性
        1.1.2 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且归因复杂
        1.1.3 老年人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存在显着的关联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概念
        1.2.2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
        1.2.3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研究的现状
        1.2.4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中潜在有害药物因素的研究现状
        1.2.5 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构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依托的理论框架
    1.7 相关概念操作性定义
        1.7.1 长期护理机构
        1.7.2 痴呆
        1.7.3 潜在有害药物
        1.7.4 生活质量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2.5 研究指标及评价工具
    2.6 预调查
    2.7 收集资料
    2.8 统计分析
    2.9 质量控制
    2.10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基本情况
        3.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3.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
        3.1.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状况
        3.1.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
        3.1.5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居住的机构环境特征情况
    3.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
        3.2.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PIM暴露情况
        3.2.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DBI暴露情况
    3.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3.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1 人口学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2 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3 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4 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5 机构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6 PIM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7 DBI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5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5.1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3.5.2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
        3.6.1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6.2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较为普遍
        4.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暴露情况
        4.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情况
    4.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4.3 日常生活能力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消极影响
    4.4 精神行为症状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负性作用
    4.5 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不良影响
        4.5.1 PIM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5.2 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呈现差异性
    4.7 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护理实践意义
        4.7.1 潜在有害药物可用于预测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4.7.2 潜在有害药物可作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线索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5.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2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及运动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语表(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老龄化现状
    2.2 跌倒概念及危害
        2.2.1 跌倒的概念
        2.2.2 跌倒的危害
    2.3 跌倒的影响因素
        2.3.1 个人因素
        2.3.2 生理因素
        2.3.3 心理因素
        2.3.4 环境因素
    2.4 跌倒的评估
        2.4.1 以表现为导向的移动性评估(POMA)
        2.4.2 四方格测试(FSST)
        2.4.3 伯格平衡量表(BBS)
        2.4.4 微型平衡评估系统测试(mini-BEST)
        2.4.5 动态步态指数(DGI)
        2.4.6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
        2.4.7 双重任务(DT)
    2.5 跌倒的预防
        2.5.1 运动锻炼
        2.5.2 疾病管理
        2.5.3 改善居家环境
        2.5.4 合理营养
        2.5.5 调整心态
    2.6 小结
第3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研究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内容
        3.1.3 研究方法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2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3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讨论
        3.3.1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现状分析
        3.3.2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部分小结与建议
第4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预防跌倒的运动干预研究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体适能的影响
        4.2.2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体适能的影响
        4.3.2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
    4.4 本部分小结与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B 老年人体适能及跌倒风险测试项目
附录C 知情同意和责任告知书
附录D 评估前参与者告知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活动情况
    发表文章
    主持科研活动
致谢

(6)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2.1 老年高血压的定义
    2.2 老年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病学
    2.3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2.4 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及分型
    2.5 认知功能障碍的现状与流行病学
    2.6 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工具
    2.7 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
        2.7.1 人口学因素
        2.7.2 遗传学因素
        2.7.3 生活方式
        2.7.4 个人史
        2.7.5 心理学因素
        2.7.6 高血压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7.7 其他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2.8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措施
        2.8.1 药物干预
        2.8.2 非药物干预
    2.9 小结和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标准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
        3.3.1 知情同意
        3.3.2 一般资料采集
        3.3.3 生化指标采集
        3.3.4 认知功能评估
        3.3.5 抑郁评估
        3.3.6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3.3.7 跌倒风险评估
        3.3.8 痴呆评估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研究对象年龄分布
    4.2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4.3 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4.4 DSI量表评分与MMSE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5 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独立因素的ROC曲线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非糖尿病患者脑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小血管病神经影像学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灰质体积变化与认知和步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采集
        2.2.2 神经心理学测试
        2.2.3 步态参数评估
        2.2.4 磁共振(MRI)数据参数
        2.2.5 磁共振数据处理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组间临床资料比较
    3.2 组间脑结构变化比较
    3.3 组间差异脑区灰质体积与认知的偏相关分析
    3.4 组间差异脑区灰质体积与步态的偏相关分析
    3.5 认知与步态的偏相关分析
    3.6 组内全脑灰质体积与步态的线性回归分析
4.讨论
    4.1 aMCI患者脑灰质体积变化
    4.2 认知功能与灰质体积变化
    4.3 aMCI患者步态变化
    4.4 aMCI患者认知与步态的相关性
    4.5 aMCI患者全脑灰质体积与步态的相关性
    4.6 局限性及展望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步态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1.前言
    2.步态控制的神经机制
    3.MCI步态障碍特点
    4.步态障碍与认知的相互关系
    5.步态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6.小结和展望
    7.参考文献

(9)脑小血管病眼底改变和认知的相关及神经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资料
    3.2 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
    3.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3.4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3.5 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脑小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3.6 视网膜血管密度与神经心理评估之间的关系
    3.7 视网膜血管密度与脑网络拓扑属性之间的关系
    3.8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灰质体积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视网膜成像技术在脑小血管病和痴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0)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轻度认知障碍的定义及其变迁
    1.2 轻度认知障碍的分类
    1.3 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相关因素与转归
    1.4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手段
    1.5 轻度认知障碍的干预
    1.6 轻度认知障碍的其他记忆功能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的整体设计
    2.3 研究方法
    2.4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2.5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
    3.1 研究一:社区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基线认知情况以及相关因素
        3.1.1 引言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研究二:轻度认知障碍个体的内隐记忆研究
        3.2.1 引言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3 研究三:轻度认知障碍个体的前瞻记忆研究
        3.3.1 引言
        3.3.2 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4 研究四:社区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的随访研究
        3.4.1 引言
        3.4.2 方法
        3.4.3 结果
        3.4.4 讨论
第四章 总讨论
    4.1 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特点
    4.2 相关神经心理学测验推荐
第五章 总结
    5.1 小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各种异常步态预示患血管性痴呆症的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步态相关性的研究[D]. 杨长燕.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脑白质病变与脑小血管病运动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任蓉蓉. 延安大学, 2021(11)
  • [3]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D]. 全威. 江南大学, 2021(01)
  • [4]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D]. 周燕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5]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及运动干预研究[D]. 李翠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分析[D]. 刘泽源. 吉林大学, 2021(01)
  • [7]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非糖尿病患者脑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相关性研究[D]. 蔡雅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8]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灰质体积变化与认知和步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尹文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脑小血管病眼底改变和认知的相关及神经机制的研究[D]. 王晓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D]. 董宣如.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各种异常步态可预测血管性痴呆的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