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社区健身中的特殊作用

太极拳在社区健身中的特殊作用

一、太极拳在社区健身运动中的特殊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靳玉婷[2](2021)在《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社会资本生成机制研究 ——以常州D社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突破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一些西方国家社区社会资本已经出现流失,社会信任降低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为我国敲响警钟。而我国社区中人情淡薄、社会信任缺失现象已逐渐显露,正面临社区社会资本的逐渐流失的现实挑战。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作为居民自发形成的群体,具有生成社会资本的功能,其作用有待充分挖掘。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探讨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生成社会资本的机制,并通过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测量指标,分析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是如何促进社会资本的生成,以期为社区治理提供新视角和发展方向。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参与观察法,以“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常州D社区”为研究案例进行研究。本文在对社会资本理论以及国内外社会资本测量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测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问卷,选取常州D社区发放问卷。研究采用参与观察法,用3个月时间实际参与到3个不同的非正式体育组织中,观察其表现和特征,从而探究其中社会资本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常州D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是基于共同的体育趣缘形成的,成员间身份平等且互动频繁,组织领袖是基于成员认可而产生,组织发展具有动态、随机、交迭等特征。常州D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开放的横向关系网络、相对深厚的信任以及约定俗称的非正式规范三个方面。由此,可从以下方面推动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的生成:以共同的体育需求建立联结,形成关系网络;通过共同的体育运动进行互动,从而产生人际信任;将体育共识进行内化,形成非正式规范。

赵越[3](2021)在《“运动成都”背景下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身气功作为中国“慢文化”的代表,与成都的城市文化相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体现。健身气功在成都发展了二十几年,在推广方面人存在这许多问题。通过研究,在健身气功与“运动成都”品牌结合下,可望找到健身气功在成都市适合的推广策略,使健身气功在成都市健康的发展下去。本研究是在“运动成都”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以推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气功为目的,以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进行实地调研,发放有效问卷646份,管理者问卷46份,习练者和未习练群众各300份。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推广受众方面,成都市共有53个健身气功站点,受众较多,但受众面小;2)在推广的内容方面,健身气功八段锦在成都推广得相对好,但健身气功其他功法普及不足,推广内容单一导致了群众习练健身气功功法选择面少;3)在推广的方式方面,成都市目前开展赛事的形式较为丰富,但与前期线上宣传推广配合脱节,导致参加比赛的总是固定的一小部分习练者;4)在推广的师资方面,推广过程中存在人员脱节,缺乏带头人引导;5)在推广的经费方面,长期靠政府支持,自身社会经济效益低;6)在推广的管理方面,健身气功推广的各部门联动性不足;7)在推广的效果方面,推广领域小,宣传力不足。因此,研究建议:1)在现有受众上向有需求的群众推广;2)科学正面引导,均衡功法推广;3)线上线下配合宣传健身气功赛事活动;4)加速人才培训,提高师资专业素质;5)整合资源,发挥健身气功社会经济效用;6)专人负责,加强各部门的联动性;7)通过线上媒介适度正确对健身气功进行推广。

姜皓[4](2021)在《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传播与传承研究》文中指出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根和魂,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太极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它沿袭了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文化,将中国武术、艺术、修为、人生哲学幻化一体,更将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与博大精深的武术融为一体。太极拳中有丰富的辩证理论,也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实际功效,同时,又极具美感和视觉享受。在新的时代,太极拳以它全新的姿态,展示其东方魅力。太极拳运动逐渐走向全国各地,走进大街小巷、走进居民社区。一直以来,沈阳市国奥社区根据自身特点,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区的传播与传承,太极拳运动在沈阳国奥社区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传播与传承为研究对象,从太极拳运动在社区的传播与传承要素入手,对太极拳运动在社区的传播成效等进行分析,在方法中,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目的是为了优化太极拳运动在社区传播与传承的方式方法与途径,同时为其他社区太极拳运动的传播与传承乃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整体情况良好;(二)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传播要素完备,受众结构向好;(三)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传播成效显着;(四)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传承要素完备,传承生态略显不足;(五)太极拳运动在沈阳市国奥社区传承效果良好,但技术因素需优化。建议则是(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社区积极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二)社会加大太极拳运动普及度,逐渐优化受众群体;(三)社区组织加强太极文化学习,提升受众对太极文化领悟力;(四)营造社区太极拳运动传承氛围,优化和完善传承技术。

张珂[5](2020)在《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开封是八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具有悠久的武术文化传统,很多武术拳种都在这里生根、发芽,并得到广泛传播。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武术看河南,河南传统武术看开封。”开封的传统武术不但在河南属于翘楚,在全国范围内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古城浓郁武术文化的影响下,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不但数量多、人数众,而且具有代表性。对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进行研究,不但能促进晨练点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开封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为申报全国武术之乡提供支撑,还能为全国其他城市武术晨练点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本研究遵循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的思路。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开封市城区的武术晨练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本研究从开封市武术晨练点的基本概况、晨练者基本情况、晨练动机、晨练行为、晨练指导、晨练场所、对外交流、武术消费、管理方式等维度对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开封市城区共有63个晨练点,分布在禹王台区、鼓楼区、龙亭区、金明区和顺河回族区,对开封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晨练者年龄偏大、且女性居多,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工薪阶层;晨练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开封浓郁的武术氛围影响着晨练者的锻炼行为,晨练内容主要是太极拳械,每周的锻炼次数绝大部分在3-6次之间,每次锻炼时间在1小时左右;晨练者对武术健身价值的认可度较高,且普遍反映锻炼后体质增强,但对教练员的指导普遍感到不满意;晨练地点主要是社区公共健身场所、公园和居民小区空地,大部分晨练者对晨练场所不满意;晨练者参加的武术交流活动较少,武术消费水平较低;晨练点的管理方式以自我管理为主,体育管理部门发挥的作用不大。当前,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存在着参与群体年龄偏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锻炼场所供给不足、管理方式亟需优化、理论知识亟待提升、舆论宣传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丰富武术项目,扩大参与群体;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指导员队伍建设;盘活与建设并举,改善晨练场所设施;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晨练点管理;举办专题讲座,普及武术知识;拓展传播渠道,加强武术宣传。

薛浩[6](2020)在《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标识,是窥视地方社会运行的微观窗口。它源于生产、扎根民间、相伴生活,并穿梭于中国历史长河中。但民间武术在时空维度的结构性变动中,也必然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关系网络和意义结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民间武术长期嵌套于地方社会管理和运行中,在推进地方社会的公共事务、净化社会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武术界对民间武术关注颇多,但主要基于本体论视角下考察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或在体育学框架下说武议武,或对其叙事性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却未曾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前提下进行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从“民间习武所为何来?”为支点对民间武术结构与功能意义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运用“四因说”解构不同历史时期的沛县武术,以窥探民间武术是如何将个人、社会及国家勾连起来,由此进行结构生产和功能转换。这或许是对武术史学研究范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并以此学术自觉为基础,有可能对武术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可对民间武术历史勾画出一幅新的图景。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与体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四因说、自然秩序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历史分析、案例研究、口述史等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理路,全面考察沛县武术的历史演进、结构与功能变迁,来呈现不同时空坐标下沛县武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民间武术在自由与秩序框架下是如何参与身体秩序和社会秩序建构的,进而对民间武术进行现代文化图景的意义建构。其得出主要结论:(1)在传统时期,民间武术扮演着村落自治与管理的非官方组织。不仅具有传承武术拳种、发扬武术精神的作用,还兼具促进社会认同、参与社会治理、调试社会秩序等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其功能选择由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来判定,并在一个整体框架内适时调整。(2)民间习武作为世人追求自由的惯常手段,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其自身主动选择性。习武是一种价值指向性的积极自由行为,并以此来满足自身价值预设。但价值达成之余,因人之欲的驱使而不断扩张,以掠获更大的资源与权力空间等,但必然受到武林制衡、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从而使之走向秩序。(3)民间武术既是社会控制的目标,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中起着一种精神性的情感纽带作用,其能够很好地实现一种彼此接近的互通或一种高度自觉的共同,从而产生自我与他人的无形制约。从社会控制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民间武术相较于行政干预或强权政治,则能更加根本地、更加有效地触及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从而实现基于价值达成概念下的社会控制。(4)民间武术在不同时期被国家征用是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过程。其根据国家主题的转换、政府性质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来采择其结构功能,而使之为国所用、为社会服务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与此同时,民间武术自身依照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需适时调整自身角色和定位。(5)民间武术的演进与变迁是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变动过程的缩影,也是国家意志行为向地方性社会延伸、管辖、治理的具体应现,具有鲜明的国家在场、社会治理与精英行动互为共治的特点,并由此体现出民间武术从自由到秩序的意义建构过程。(6)民间武术意义的现代建构是其依据自身的调适与更新机制,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依靠自身能动性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积极形式。

张振华[7](2020)在《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研究 ——以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身体知识是中国传统科学知识中极富生命力的部分。太极拳是一种历史悠久、开展广泛、传统理论研究充实的身体活动,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身体知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从太极拳实践中获取、得到验证并应用于太极拳的实践。它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显着不同于近现代科学中的相关知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重在探索实现健身、技击功能的身体运动机制,并且这种探索在身体机能、身体构成的层面上拓展和深化,从而形成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系统。身体与运动的密不可分和健身、技击功能指向性,是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显着特点。民国时期的太极拳着作更加具体、通俗、系统地总结和阐释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同时这种传统知识前所未有地和科学发生了联系。本研究在可见的民国太极拳书籍中选取与论题关系密切的陈微明、胡朴安、向恺然、徐震、郑曼青五位太极拳家的着作进行深入剖析,同时结合太极拳的实践经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性了解,力图梳理和展现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内容与特点,并分析了五拳家着作中科学因素的具体情况。本研究整理、介绍了陈微明等五人及其相关着作的基本情况。论文以人物为中心、基本按照相关理论知识提出的时间顺序确定主体框架,分别研究了以下内容:1)陈微明、胡朴安走向系统的身体知识:体悟道家哲学的身体运动;“太极拳术十要”中的身体知识;以腹部为中心的运动;中正安舒与听劲感知:身体技击状态的培养;拳功传说:身体技击状态的可能性。2)向恺然以“圆运动”为核心的身体知识系统:身体的圆运动;十三势:不同身体运动趋势的包含;关于太极劲;太极拳呼吸:周身运转的气运动。3)徐震的“形-气-神”身体知识系统:“形-气-神”三层次身体观;“习惯”:身体的可塑性;“形”的改造;“气”的练习;“神”的调整。4)郑曼青的“阴阳-气”身体知识系统:“阴阳-气”的身体观;有关形体的认识;人与动物身体的比较;联想、想象与顿悟:理解身体和改变身体的思维方式;与身体有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对五人太极拳着作中的传统身体知识进行归纳和比较,认为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性质是在运动过程中融合身心的经验性身体知识,它所呈现的并不是纯粹静态客观的、完全齐整逼真的身体图景。五人身体知识的具体内容之间,在时间关系上没有严格的积累、变革或发展的关系。五人身体知识的总结与阐发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实践和感悟,因此具有一定依附于人的点式分布特点。但是从五人身体知识的丰富性、系统性方面来看,又可见比较明显的发展脉络。太极拳研究者受到西方体育科学的研究思路影响,“太极拳运动是身体的运动,了解身体是基础和必要的”这一意识变得清晰起来。身体知识越来越被自觉地置于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地位而受到重视,除了对身体运动机制的探讨之外,五人对身体构成、身体机能等方面的认识也越来越充实。五人对身体知识的阐释愈加完整深入,理论化、系统化趋势明显增强,并且其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近代科学因素。论文归纳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基本特点: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强调从自然哲学的层面和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理解身体;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认为理想的身体是形与神的统一,太极拳是追求形神合一的手段;太极拳内省体察的练习方式决定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作为经验知识的独特性;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具有独特的系统性;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强调对身体的动态性理解和把握;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呈现出一定的艺术属性;从思维方式、核心概念层面来看,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体现了中国传统身体知识的重要特点。论文对向恺然、徐震、郑曼青太极拳着作中与身体有关的近代科学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比较。认为民国太极拳研究者在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近代科学相关知识关系的问题上,观点不尽一致。郑曼青、徐震积极使用近代科学知识阐释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但是他们科学素养有限并受到经验感悟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他们的研究很少能符合近代科学的规范,很难被纳入近代科学的范畴。以规范的近代科学形态衡量,民国时期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科学化进展情况并不理想,成果有限,并且其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当时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但是,本研究也反映出民国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近代科学相关知识矛盾关系中包含的某些复杂情形: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近代科学都具有求真的价值维度,但传统文化整体感悟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科学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有明显的差异;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对太极拳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有可能转化为科学,但是经验知识本身并不同于科学的形态,两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存在巨大的困难;深入的太极拳实践是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得到理解和传播的基础,但是时代与社会的巨变在某种程度上使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失去了依托;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具有独立、自足的特点,其如何有效地走向科学化,是难以一时解决的课题。

初润成[8](2020)在《绥化市老年人体育需求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中国老龄化人口状况日趋严重,这一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伴随老年人年龄的增大和身体各方面机能减退,身体素质随之下降,导致体育需求增加。如何培养老年人体育锻炼意识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运动,鼓励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绥化市属于黑龙江省的四线小城市,随着经济发展,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人口外流,导致绥化市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本文以绥化市老年人的体育需求为研究对象,调查绥化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进一步了解绥化市老年人体育需求的情况,为绥化市老年人更好的开展体育锻炼,科学健身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绥化市老年人整体参与情况基本良好,老年人喜欢锻炼的场所多为公园、广场,但相互干扰程度较大。绥化市老年人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不高、老年人用于体育消费主要方式为体育锻炼时所需衣服和设备的购买,在其他领域的需求很小、绥化市的体育消费水平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成正比,体育消费较少。(2)绥化市老年人体育需求的基本情况:从体育组织管理的需求的角度来讲,绥化市市区老年人对体育组织的需求较高,所占比例高达94.2%,政府机构包括与街道和地区委员会有关的组织部门,以组织老年人锻炼所占比例为14.3%,作用小、政府职能发挥力度不充分。(3)从体育健身项目的需求的角度来讲,从需求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有氧运动的操舞类;其次是太极和气功类;第三名是小球类;第四是社区健身区器械类;第五是专门运动器械类;第六是冰雪和水上项目类。(4)从体育场地设备的需求的角度来讲,绥化市市区老年人对场地设施的需求程度非常高,同时这也反映出绥化市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备并未齐全,这说明绥化市的运动场地环境没有满足老年人的体育需求,存在各个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受季节影响较大,卫生环境清洁不到位等情况。(5)从体育健身指导的需求的角度来讲,绥化市的老年人对体育指导的重要程度认识比较好,对体育指导的需求渴望非常高。(6)从体育知识获取的需求的角度来说,绥化市老年人希望了解到更加专业的健身知识,提高自己对体育的认识,更加深刻的区了解体育运动,使自己可以更好的参与到健身活动中去。(7)从对国民体质监测的需求的角度来说:测试的内容和要素包括20多个要素,例如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弯曲步长实验,响应时间,垂直跳跃,闭眼站立在一只脚上等。(8)制约绥化市市区老年人体育需求的主观因素是绥化市市区老年人参与运动的动机不足,大部分人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对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清;制约绥化市市区老年人体育需求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体育活动经费较少、老年人体育消费不高、政府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老年人缺少国民体质监测等。并提出绥化市老年人体育需求的发展对策:(1)政府方面:加强老年人体育需求观念政策引导,扩大资源配置利用、以社区组织为基石,加大老年人体育宣传力度、建立“资源交换机制”,解决场所和设施的“紧急情况”。(2)内部机制方面:转变老年群体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内外结合培养专业组织管理人才、建立社区体育网络干预系统,提高精准服务力度、建立老年群体体质健康监测检测点,补充专项资金。(3)外部整合方面:打造个性化老年人体育需求品牌,净化老年人体育需求环境、加强体育交流,提供多形式创新性老年体育活动内容。

颜芬[9](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葛惠聪[10](2020)在《郑州市金水区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很多地方开始把社区体育作为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和消除老龄化影响的重要途径。就目前现状而言,只有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里的一些个别基础设施完善的社区里才能满足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需求。郑州市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核心城市,金水区也是六个城区里经济最发达的,因此在满足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值得做,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本文在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的基础上以社区类型为基本研究视角,在郑州市金水区选取了四类阶层化特征明显的16个社区,以ERG理论与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需求相结合,将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需求分为体育健身存在需求、体育健身关系需求和体育健身成长需求三个方面,以此来研究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需求。探寻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在体育健身需求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满足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在体育健身存在需求方面,满意度最高的是商品房社区,最差满意度是城中村社区;在体育健身关系需求方面,传统式社区满意度最高,城中村社区满意度最低。在体育健身成长需求方面,单位式社区满意度最高,城中村社区满意度最低。2.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存在需求分析:(1)社区场地方面:单位式社区与城中村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场地数量少;传统式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健身设施有限;商品房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绿化率低。(2)健身器材方面:单位式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年人使用不方便;传统式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设施陈旧;商品房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维修不及时;城中村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能单一。(3)社区可选择健身项目方面:只有商品房社区在满足老年人健身项目的个人需求方面倾向于能够满足。(4)社区体育指导员方面:在有社区体育指导员上占比多的是商品房社区,其次是单位式社区。(5)社区体质监测服务方面:四个类型社区的老年人选择“没有”的较多,但选择“有”的方面商品房社区最多。3.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关系需求分析:健身活动组织方面:单位式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展经费短缺;传统式社区与城中村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场地质量差且缺少器材;商品房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组织活动次数少。4.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成长需求分析:(1)社区提供体育信息方面:单位式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播媒介形式单一;传统式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传播者不是专业人员;商品房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与受传者没有互动;城中村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播体育信息内容单一。(2)个人价值实现方面:单位式社区的老年人满意度最高,其余三个社区满意度偏低。(3)老年人是否愿意在组织中担任领导者方面:单位式社区中老年人愿意担任领导者的占比多。5.不同社区老年人对体育健身需求的内容与老年人选择的需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一些相关因素是对应的,所以完善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需求要根据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根据研究结果,为了能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需求,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太极拳在社区健身运动中的特殊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极拳在社区健身运动中的特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1.2 研究问题
        1.2.1 实践问题
        1.2.2 理论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2.1.2 体医融合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2.4.3 顾客参与水平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2.5 理论基础
        2.5.1 服务主导逻辑
        2.5.2 MOA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3.2.1 产品混合性
        3.2.2 对象广泛性
        3.2.3 过程融合性
        3.2.4 价值多样性
        3.2.5 主动参与性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方法选择
        4.1.2 案例选择
        4.1.3 研究资料收集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4.2.0 案例介绍
        4.2.1 研究发现
    4.3 案例研究结论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质性分析过程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5.3 模型阐述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6.1 研究假设推导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6.2 研究量表设计
        6.2.1 初始量表设计
        6.2.2 研究量表纯化
        6.2.3 正式量表设计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6.3.1 调查问卷设计
        6.3.2 小样本测试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6.4.1 数据收集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4.3 信度、效度检验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社会资本生成机制研究 ——以常州D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我国社区治理的内在要求
        1.1.2 西方国家社区社会资本流失的教训警示
        1.1.3 当前我国社区社会资本流失的现实挑战
        1.1.4 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具有生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参与观察法
    1.5 研究思路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区
        2.1.2 非正式体育组织
        2.1.3 社会资本
    2.2 理论基础——社会资本理论
        2.2.1 社会资本理论的缘起
        2.2.2 社会资本理论的内涵
        2.2.3 社会资本理论的应用
3.文献综述
    3.1 关于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研究
    3.2 社会资本理论在社区场域的应用研究
        3.2.1 国内研究
        3.2.2 国外研究
        3.2.3 文献小结
    3.3 社会资本理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3.4 关于非正式组织与社会资本的研究
4.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测量量表构建
    4.1 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测量量表
    4.2 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调查问卷的检验与修改
    4.3 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测量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正式调研信效度检验
        4.3.2 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测量指标权重的确定
5 常州D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情况分析
    5.1 常州D社区概况及其非正式体育组织基本情况
        5.1.1 参与观察情况说明
        5.1.2 问卷调研结果
    5.2 常州D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特征
        5.2.1 组织基础基于共同的体育趣缘
        5.2.2 组织成员身份平等且互动频繁
        5.2.3 组织领袖基于成员认可而产生
        5.2.4 组织发展具有动态、随机、交迭等特征
    5.3 常州D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社会资本的生成和表现
        5.3.1 开放的横向关系网络
        5.3.2 相对深厚的信任
        5.3.3 约定俗成的非正式规范
6 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的生成机制
    6.1 体育需求促进联结,建立关系网络
    6.2 体育运动维持互动,增进信任
    6.3 体育共识进行内化,形成非正式规范
7 研究结论、建议和未来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建议
        7.2.1 培养积极的运动氛围,扩大关系网络
        7.2.2 加强运动场地的建设,增进持续互动
        7.2.3 与组织领袖建立联系,把握正确规范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1 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调查问卷(初版)
    附件2 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社会资本调查问卷

(3)“运动成都”背景下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运动成都”是成都市全民健身重要的品牌战略
        1.1.2 健身气功的推广能满足大众健身的多元化需求
        1.1.3 结合“运动成都”的发展健身气功能达到有效推广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身气功
        2.1.2 运动成都
    2.2 相关研究动态
        2.2.1 健身气功国内外推广策略研究
        2.2.2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成都的发展状况概述
        4.1.1 运动成都发展的基本情况
        4.1.2 运动成都发展的受众情况
        4.1.3 运动成都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影响
    4.2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受众分析
        4.2.1 推广受众的基本情况
        4.2.2 健身气功在推广受众方面存在的问题
        4.2.3 健身气功的推广受众策略
    4.3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内容分析
        4.3.1 推广内容的基本情况
        4.3.2 健身气功在推广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4.3.3 健身气功的推广内容策略
    4.4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方式分析
        4.4.1 推广方式的基本情况
        4.4.2 健身气功在推广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4.4.3 健身气功的推广方式策略
    4.5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师资分析
        4.5.1 推广师资的基本情况
        4.5.2 健身气功在推广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4.5.3 健身气功的推广师资策略
    4.6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经费分析
        4.6.1 推广经费的基本情况
        4.6.2 健身气功在推广经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4.6.3 健身气功的推广经费策略
    4.7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管理分析
        4.7.1 推广管理的基本情况
        4.7.2 健身气功在推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4.7.3 健身气功的推广管理策略
    4.8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效果分析
        4.8.1 推广效果的基本情况
        4.8.2 健身气功在推广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
        4.8.3 健身气功的推广效果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传播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大众体育蓬勃发展助推太极拳运动的传播与传承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推动太极拳传播与传承
        (三)社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利于太极拳传播与传承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区的概念
        (二)太极拳运动
        (三)太极拳传播
        (四)太极拳传承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太极拳运动分类和特征研究
        (二)太极拳运动开展的现状研究
        (三)太极拳运动传播方面的研究
        (四)太极拳运动传承方面的研究
    三、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太极拳练习现状的研究
        (二)国外太极拳发展现状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专家访谈法
        (四)实地考察法
        (五)数理统计法
        (六)PEST分析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整体情况
        (一)太极拳资金保障及使用情况
        (二)太极拳场地建设及使用情况
        (三)太极拳器材来源及使用情况
        (四)太极拳习练人员的基本情况
        (五)太极拳传承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拉斯韦尔理论下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传播要素分析
        (一)太极拳运动传播类型分析
        (二)太极拳运动传播渠道分析
        (三)太极拳运动传播受众分析
        (四)太极拳运动传播效果分析
    三、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传播特点分析
        (一)传播类型多元,形成社区太极养生圈
        (二)传播渠道丰富,一队一堂网格化布局
        (三)传播受众增加,习拳者队伍发展壮大
    四、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传承要素分析
        (一)传承主体
        (二)传承客体
        (三)传承形式
        (四)传承生态
    五、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PEST结果分析
        (一)政府:政策落实积极,突出政治保障
        (二)经济:多元参与协同,具备物质条件
        (三)社会:多方联动发力,营造文化氛围
        (四)技术:传承初显成效,合力共造社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太极拳运动的整体情况良好
        (二)太极拳运动的传播要素完备
        (三)太极拳运动的传播成效显着
        (四)太极拳运动的传承要素完备
        (五)太极拳运动技术因素需优化
    二、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社会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太极运动受众群体
        (三)社区加大学习力度,提升受众太极拳文化领悟力
        (四)营造社区文化氛围,优化和完善太极拳传承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5)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有关社区体育的研究
        1.4.2 有关社区武术的研究
        1.4.3 有关晨练点的研究
        1.4.4 已有研究的不足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概况
    3.2 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发展现状分析
        3.2.1 晨练者基本情况
        3.2.2 晨练动机
        3.2.3 晨练行为
        3.2.4 晨练指导
        3.2.5 晨练场所
        3.2.6 对外交流
        3.2.7 武术消费
        3.2.8 管理方式
    3.3 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参与群体年龄偏大
        3.3.2 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
        3.3.3 锻炼场所供给不足
        3.3.4 管理方式亟需优化
        3.3.5 理论知识亟待提升
        3.3.6 舆论宣传形式单一
    3.4 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发展对策
        3.4.1 丰富武术项目,扩大参与群体
        3.4.2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指导员队伍建设
        3.4.3 盘活与建设并举,改善晨练场所条件
        3.4.4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晨练点管理
        3.4.5 举办专题讲座,普及武术知识
        3.4.6 拓展传播渠道,加强武术宣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调查问卷
    附录 B 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调查研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武术研究述评
        1.3.1.1 武术的起源和概念研究
        1.3.1.2 武术的价值和定位研究
        1.3.1.3 武术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1.3.2 地域武术研究述评
        1.3.3 武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1.3.4 民间武术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1.1 民间武术
        1.4.1.2 自由
        1.4.1.3 秩序
        1.4.1.4 自由与秩序的辩证
        1.4.2 理论基础
        1.4.2.1 四因说
        1.4.2.2 自然秩序理论
        1.4.2.3 社会控制理论
        1.4.2.4 国家治理理论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创新
        1.5.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2 研究思路的创新
        1.5.2.3 学术观点的创新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2.1 文献研究法
        1.6.2.2 田野调查法
        1.6.2.3 历史分析法
        1.6.2.4 案例研究法
        1.6.2.5 口述史方法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重点与难点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2 历史与田野:江苏沛县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图景
    2.1 历史情景中的田野
    2.2 地理场景中的田野
    2.3 现实图景中的田野
    2.4 沛县域景中的武术
3 演进与变迁:江苏沛县武术的历史考察
    3.1 古代沛县武术(秦汉—1840年)
        3.1.1 古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1.2 古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1.2.1 兵操演练
        3.1.2.2 隐匿民间
        3.1.2.3 寓于舞中
        3.1.3 古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1.3.1 战事之需
        3.1.3.2 武举制度
        3.1.3.3 任侠尚武
        3.1.4 古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1.4.1 统一天下
        3.1.4.2 治国理政
        3.1.4.3 竞逐自由
    3.2 近代沛县武术(1840年—1949年)
        3.2.1 近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2.2 近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2.2.1 流转授拳
        3.2.2.2 民间结社
        3.2.2.3 湖团组织
        3.2.3 近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2.3.1 自然环境
        3.2.3.2 政权迭变
        3.2.3.3 社会变迁
        3.2.4 近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2.4.1 驱除鞑虏
        3.2.4.2 强国强种
        3.2.4.3 自由放任
    3.3 现代沛县武术(1949年—2000年)
        3.3.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
        3.3.1.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1.2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1.3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1.4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3.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
        3.3.2.1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2.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2.3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2.4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 当代沛县武术(21世纪—至今)
        3.4.1 当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4.2 当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4.2.1 竞技武术
        3.4.2.2 群众武术
        3.4.2.3 学校武术
        3.4.3 当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4.3.1 国家战略
        3.4.3.2 政策利好
        3.4.3.3 续写传统
        3.4.4 当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4.4.2 搞活沛县武术产业
        3.4.4.3 提升全民健身健康
        3.4.4.4 助力地域品牌建设
        3.4.4.5 参与现代社会治理
4 记忆与表达:江苏沛县武术的门派纷呈
    4.1 沛县武术门派的历史形成
    4.2 沛县武术门派的纷呈图景
        4.2.1 纷呈图景
        4.2.2 地理分布
        4.2.3 传承谱系
    4.3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械套路
        4.3.1 沛县武术内容存量丰厚
        4.3.2 沛县武术器械五花八门
    4.4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种特点
    4.5 民间武术门派的纷呈根源
        4.5.1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维是武术门派纷呈的重要因素
        4.5.2 血缘宗法的传承脉络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制度根源
        4.5.3 宋明理学的文化内核是武术门派纷呈的思想源泉
        4.5.4 门户空间的社会建构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动力机制
        4.5.5 偏于一偶的武学追求是武术门派纷呈的直接动因
5 追问与悬搁:民间习武所为何来?
    5.1 始末缘起:自由的嵌入
    5.2 反本溯源:自由的追问
    5.3 实证考察:自由的达成
6 扩张与制约:民间武术的社会控制
    6.1 民间武术中的自由扩张
        6.1.1 自利则生
        6.1.2 以正求反
        6.1.3 自由扩张
    6.2 社会控制中的民间武术
        6.2.1 利他方能利己
        6.2.2 制衡利益格局
        6.2.3 正义穿插其中
7 平衡与秩序:民间武术的国家征用
    7.1 国家强权与军事征用
    7.2 国家形象与政治征用
    7.3 立德树人与育人征用
    7.4 全民健康与身体征用
8 从自由到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机制
    8.1 精英行动
        8.1.1 武术精英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行动策略
        8.1.1.1 日常生活交往积累了良好的乡性
        8.1.1.2 原发性人力资本增加了社会威望
        8.1.1.3 介入村落公私事务树立公共威望
        8.1.2 武术精英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行动策略
        8.1.3 武术精英在村落纠纷调解中的行动策略
    8.2 地方社会
        8.2.1 湖田之争与地方社会
        8.2.1.1 建国前湖田之争
        8.2.1.2 建国后湖田之争
        8.2.1.3 事件之何以形成
        8.2.2 门派林立与地方社会
        8.2.2.1 门派林立彰显社会伦理规训
        8.2.2.2 武术门派参与村落社会治理
        8.2.2.3 武术门派协同调试社会秩序
    8.3 国家在场
        8.3.1 国家权力机构与民间武术
        8.3.2 国家权力代理人与民间武术
        8.3.3 国家权力符号与民间武术
    8.4 相互在场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Ⅰ
附录2 :访谈提纲Ⅱ
附录3 :访谈提纲Ⅲ
附录4 :碑文选录Ⅰ
附录5 :碑文选录Ⅱ
附录6 :碑文选录Ⅲ
附录7 :碑文选录Ⅳ
附录8 :文件Ⅰ
附录9 :文件Ⅱ
附录10 :民事纠纷案例Ⅰ
附录11 :民事纠纷案例Ⅱ
附录12 :口述访谈选录
学习简历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研究 ——以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1.2.1 对研究内容的界定与说明
        1.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的确定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民国太极拳书籍文献整体状况的研究
        1.4.2 依托民国太极拳书籍展开的研究
        1.4.3 对民国太极拳家太极拳理论的研究
        1.4.4 关于中国传统身体观的研究
        1.4.5 民国太极拳理论的国外相关研究
    1.5 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
第2章 陈微明与胡朴安趋向系统的身体知识
    2.1 陈微明、胡朴安及其太极拳着作基本情况
    2.2 体悟道家哲学的身体运动
    2.3 “太极拳术十要”中的身体知识
        2.3.1 身法“四要”的内在依据
        2.3.2 关于“用意不用力”
        2.3.3 其它五要:协调不同运动关系以形成身体整体运动状态
    2.4 以腹部为中心的运动
    2.5 中正安舒与听劲感知:身体技击状态和能力的培养
    2.6 拳功传说:身体技击状态的可能性
第3章 向恺然以“圆运动”为核心的身体知识系统
    3.1 向恺然及其太极拳着作基本情况
    3.2 身体的圆运动
    3.3 十三势:不同身体运动趋势的包含
    3.4 关于太极劲
    3.5 太极拳呼吸:周身运转的气运动
第4章 徐震的“形-气-神”身体知识系统
    4.1 徐震与《太极拳发微》基本情况
    4.2 “形-气-神”三层次身体观
    4.3 “习惯”:身体的可塑性
    4.4 “形”的改造
        4.4.1 “和”的理念
        4.4.2 严谨精微的身法要求
        4.4.3 近代生理学知识的使用
    4.5 “气”的练习
    4.6 “神”的调整
第5章 郑曼青的“阴阳-气”身体知识系统
    5.1 郑曼青及《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基本情况介绍
    5.2 “阴阳-气”的身体观
    5.3 有关形体的认识
    5.4 人与动物身体的比较
    5.5 联想、想象与顿悟:理解身体和改变身体的思维方式
    5.6 与身体有关的科学问题
        5.6.1 科学之验证
        5.6.2 关于“劲与物理”
        5.6.3 治疗肺病的问题
第6章 结论
    6.1 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与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
        6.1.1 民国五人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比较与归纳
        6.1.2 民国五人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演进问题
        6.1.3 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基本特点
    6.2 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与近代科学
        6.2.1 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中的科学因素
        6.2.2 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近代科学相关知识之间的矛盾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绥化市老年人体育需求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老年人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
        2.1.2关于体育需求的相关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综述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4.1.1 老年人体育概念的界定
        4.1.2 需求的界定
        4.1.3 体育需求界定
    4.2 绥化市老年人体育需求实证分析
        4.2.1 绥化市老年人基本情况分析
        4.2.2 绥化市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4.2.3 绥化市老年人参与体育消费情况分析
    4.3 绥化市老年人体育需求调查分析
        4.3.1 绥化市老年人对体育组织管理的需求调查分析
        4.3.2 绥化市老年人对体育健身项目的需求调查分析
        4.3.3 绥化市老年人对体育场地设备的需求调查分析
        4.3.4 绥化市老年人对体育健身指导的需求调查分析
        4.3.5 绥化市老年人对体育知识获取的需求调查分析
        4.3.6 绥化市老年人对国民体质监测的需求调查分析
    4.4 制约绥化市老年人体育需求的因素分析
        4.4.1 绥化市体育设施与场所条件分析
        4.4.2 绥化市老年人体育的组织管理分析
        4.4.3 绥化市社会体育工作者的情况分析
        4.4.4 绥化市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经费来源情况分析
    4.5 绥化市老年人体育需求的发展对策
        4.5.1 政府方面
        4.5.2 内部机制方面
        4.5.3 外部整合方面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个人简历

(9)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郑州市金水区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严峻的老龄化趋势
        1.1.2 老年体育是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手段
        1.1.3 老年人需求变化与社区公共服务适老性不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的概念
        2.1.2 社区的概念
        2.1.3 社区体育的概念
        2.1.4 体育需求的概念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关于老年人体育参与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老年人与体育需求、体育公共服务的研究
        2.2.3 关于社区分类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研究综述
3 理论基础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实地考察法
        4.2.4 访谈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金水区不同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分析
        5.1.1 性别分析
        5.1.2 年龄分析
        5.1.3 受教育程度
    5.2 金水区不同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基本情况
        5.2.1 参与体育健身的频率
        5.2.2 参与健身的时长
        5.2.3 进行锻炼的时间
        5.2.4 参与健身的场所
    5.3 金水区不同社区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需求分析
        5.3.1 体育健身存在需求分析
        5.3.2 体育健身关系需求分析
        5.3.3 体育健身成长需求分析
    5.4 金水区不同社区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需求内容分析
        5.4.1 体育健身存在需求内容分析
        5.4.2 体育健身关系需求内容分析
        5.4.3 体育健身成长需求内容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太极拳在社区健身运动中的特殊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社区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社会资本生成机制研究 ——以常州D社区为例[D]. 靳玉婷.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运动成都”背景下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策略研究[D]. 赵越.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沈阳市国奥社区太极拳运动传播与传承研究[D]. 姜皓.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5]开封市城区武术晨练点调查研究[D]. 张珂. 河南大学, 2020(06)
  • [6]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薛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研究 ——以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为中心[D]. 张振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7)
  • [8]绥化市老年人体育需求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 初润成.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9]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10]郑州市金水区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研究[D]. 葛惠聪.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太极拳在社区健身中的特殊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