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材料亲缘关系的RAPD初步分析

辣椒材料亲缘关系的RAPD初步分析

一、辣椒材料亲缘关系的RAPD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曼[1](2020)在《朝天椒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文中认为朝天椒(Capsicum Frutescens L.)的果实营养十分丰富,果实内含有丰富的辣椒素、维生素C、蛋白质、糖类等营养物质,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本研究以不同种源地朝天椒资源共161份种质为试材,对其进行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结合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朝天椒进行亲缘关系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充分利用现存的育种亲本和种质资源,对其种群内与种群间的鉴别、来源不同的种质间的亲缘关系的鉴定、优良品种的筛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对161份朝天椒种质的种色、子叶形状、株型、叶片边缘、花冠颜色、果面棱沟等36个质量性状,种子径长、子叶长、株高、叶片长、花冠径长、单果重等2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6个质量性状在161份朝天椒种质中共检测到113个变异类型,平均每个性状的变异类型为3.14个,36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3~1.48之间,平均为0.79,其中以花柱颜色最高,叶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2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介于2.39%-39.39%之间,胎座宽的变异系数最大,可食率的变异系数最小,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介于0.36-2.14之间,二叉分枝节位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心室数的多样性指数最小。采用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评价不同地区朝天椒资源遗传多样性,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西南地区(0.74)>育成品种(0.72)>国外品种(0.70)>冀豫地区(0.53);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西南地区(1.96)>育成品种(1.90)>国外品种(1.51)>冀豫地区(1.28)。对65个朝天椒表型进行相关性分析,65个表型性状中,除了种皮与其他性状间没有表现出相关性外,各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对65个朝天椒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合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根据贡献率的大小从主成分中所选择的果横径、叶长、株型、株高等20个性状可作为种质资源综合评价指标,20个性状主要与朝天椒叶片、植株、果实外观与品质有关。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22处将供试材料分为4类。2、利用20个SSR分子标记,对161份朝天椒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对SSR引物共检测出72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为2~5个,平均每对引物3.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8366,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5684,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7352,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Nei’s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4382、0.4363、0.4349,以上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20对SSR引物多态性较高,能较好的反映朝天椒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信息。通过对161份朝天椒种质资源进行SSR遗传多样性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其中,西南地区群体在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期望杂合度都高于其他群体,结合其他各参数而言,地方品种朝天椒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高于育成品种。聚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居群间遗传相似系数(GS)值的变化范围在0.5833-0.9861之间,平均值为0.7806,说明朝天椒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相对较高,材料间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GS值在0.7520处将供试材料分为2类,第一类主要为地方品种,占91.73%,第二类主要为育成品种,占85.71%;在阈值0.7760处将供试材料分为4类,聚类结果显示,每个类别均聚集了不同地理来源的材料,类群划分结果与品种的地理来源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刘颖圣[2](2020)在《赏食兼用型辣椒农艺性状分析及紫色基因定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茄果类研究室提供的99份赏食兼用型辣椒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通过田间调查植株的3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了解辣椒种质资源的分类及种质间的亲缘关系;构建紫色辣椒与白色辣椒杂交组合的6个世代群体(P1、P2、F1、BC1、BC2、F2)并采用目测法研究辣椒花色、青熟期果色的遗传规律,明确赏食兼用型辣椒实验材料花色、果色(紫/白)的遗传方式;利用BSA对F2分离群体进行分析,对两个极端池(白果池、紫果池)和两个亲本高质量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将序列比对到辣椒参考基因组,利用QTL-seqr计算F2两个池的Gprime和△SNP index,根据计算结果定位辣椒紫色性状基因相关染色体所在的位置区间,在区间内开发分子标记并在隐性单株中进行检测,进一步分析这些标记与目的基因是否连锁,从而验证定位结果。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结果:1.99份赏食兼用型辣椒种质资源材料的37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为43.07%,其中最高的为果脐附属物128.50%,最低的为花柱长度12.77%。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095,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为果形2.388,最低为果面光泽0.349,基于37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当欧氏距离为10时可以把99份赏食兼用型辣椒材料分成两类,为5时可以把99份赏食兼用型辣椒材料分成四类,在相关性分析中株高、株幅、分枝性等农艺性状与材料的多个农艺性状呈极显着相关。该实验99份赏食兼用型辣椒种质资源变异程度丰富且具有多样性,可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的改良目标性状,加快赏食兼用型辣椒材料的创新和品种选育进程。2.赏食兼用型辣椒P1(D01)白色辣椒和P2(D02)紫色辣椒杂交,遗传规律分析结果显示辣椒的花色、果色均受一对核基因控制,控制紫色的基因具有累加效应,紫色对白色为显性。3.利用BSA-seq技术对赏食兼用型辣椒的紫色性状基因定位,快速准确地将赏食兼用型辣椒紫色性状基因的区间缩小到10号染色体的一个4.143 Mb的区段内(chr10:159881514-164044093),并针对基因初定位区间设计In Del引物,根据F2、BC1群体扩增结果计算交换率推断出这3个标记(15996-1、16101、16367)与目的基因连锁,进一步验证了定位区间的准确性。本次研究结果将为后续进行辣椒紫色基因精细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李艳,赵红星,王勇,姜俊,魏小春,田士林[3](2018)在《辣椒全基因组SSR标记多态性的筛选及应用》文中提出为进一步了解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基于辣椒全基因组编码区序列设计的152对SSR标记引物,对4份不同辣椒资源材料的152对SSR引物进行筛选,从中筛选出条带清晰、稳定性好的14对SSR多态性引物。并利用其对26份辣椒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4对SSR引物共扩增出39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79个位点,说明SSR引物在辣椒遗传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利用Phylip软件将26份辣椒资源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的26份辣椒材料聚为7类,基本与辣椒种类相符。研究为后续辣椒种质资源的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刁永朝[4](2015)在《中国辣椒炭疽病菌和三种寄主上的灰葡萄孢菌的群体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Colletotrichum引起的炭疽病是许多植物上的重要病害,Colletotrichum spp.在多个国家被报道可以侵染辣椒。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生产国,但目前中国辣椒炭疽病菌的群体结构尚不明确。同样,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也是一种寄主广泛的重要病害。本论文分别以Colletotrichum spp.和B.cinerea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辣椒上炭疽病菌的群体结构,相关炭疽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优势种C.truncatum以及3种寄主上的B.cinerea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全国29个省市收集分离到了 1285株炭疽病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代表性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至少包括15种炭疽病菌,优势种为C truncatum,C.fructicola,C.gloeosporioides,C.scovillei和C.fiornaiie 5个种。发现和描述了 3 个新种 C.conoides,C.grossum 和 C.liaoningense。此外,C.incanum,C.aenigma,C.karstii,C.hymenocallidis,C.endophytica,C.viniferum 以及 C.cliviae 是首次在辣椒上报道。C.fructicola,C.scovillei和C.fioriniae 3个种是首次在中国辣椒上报道。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除C.endophytica以外,其它14个种均可在辣椒果实上致病。2、对优势种C.trunc的atum13个地理种群,266株菌株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基于9对微卫星引物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且存在有性重组和地理分化。供试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南、北方种群可以聚为两类。南、北方种群在菌丝生长速率和对杀菌剂咪鲜胺的敏感性上也存在分化,南方种群菌丝生长速率较慢,但对咪鲜胺更不敏感。另外,来源于辣椒育种中心的种群拥有最多的私有等位基因。3、测定了 15种炭疽病菌对8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其中的14种炭疽病菌对大多数供试药剂表现敏感。而C.truncatum对大多数药剂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尤其对戊唑醇和腈菌唑敏感性较差。供试药剂中,咪鲜胺对15种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最高。建立了 5个优势种对5种DMI杀菌剂的敏感性分布,结果显示,敏感性频率分布均呈单峰曲线,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说明田间没有抗药性产生。扩增比对了C.trunc,atumC.gloeosporioides和C.scovillei的cyp51基因,发现存在14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推测其可能是导致C.truncatum对戊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较低的原因。4.收集了来自番茄、樱桃和油桃3种寄主上的28个地理种群,共393株B.cinerea菌株。采用14对微卫星引物对该病原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供试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且以无性繁殖为主,不存在重组和地理遗传分化,但存在寄主上的遗传分化。同时发现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两年间的辽宁种群有很近的遗传关系,推测该地区B.cinerea群体变异速度较慢,而福建和上海的两年间种群遗传关系较远,则按时B.cinrea在这两个地区变异速度较快。

刘林娅[5](2013)在《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学及ISSR标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为茄科(Solanaceae)辣椒属(Capsicum)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国辣椒资源丰富,加强对辣椒种质资源的研究,可以提高亲本的选择效率,拓宽辣椒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明确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对辣椒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结合形态学标记和ISSR分子标记两种方法,对来自海南、山西、河南、云南、巴西、泰国和英国的81份辣椒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亲缘关系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参照《辣椒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81份辣椒材料的20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20个形态学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40.91%,每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8%,平均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为6.21,证明本试验所用的的辣椒种质材料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的变异。2、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20项形态指标进行聚类,在标尺为24处,将81份辣椒种质材料分为了两大类;在标尺为16处,可分为五大类。3、采用改良后的CTAB法提取辣椒材料的基因组DNA,获得了纯度高、质量较好的DNA,满足ISSR标记多样性分析的需要。4、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辣椒ISSR-PCR反应体系,即2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 (50ng/ul)40ng.引物(10umol/μl)1.0μl、2×premix Taq(?)10.0μl。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48~57℃退火50s(退火温度随引物的Tm值改变),72℃延伸2min,38个循环;72℃延伸10min,最后于4℃保存。5、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7条对81份辣椒材料进行ISSR-PCR的扩增,共扩增196条带,多态性条带数为193条,多态性比率为98.5%;各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49~0.908之间。应用NTSYS-pc2.10统计软件的UPGMA法对81份辣椒种质材料的ISSR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在遗传相似系数GS=0.74(L1)处,可以将81份辣椒种质材料分为五大类。6、形态标记与ISSR标记的聚类结果绝大部分相符,都可将大部分黄灯笼辣椒(Capsicum chinense Jacquin)、.一年生辣椒中的甜椒(Capsicum annuum var.grossum sendt.)及灌木状簇生椒(Capsicum annuum L.var.fasciculatum sturt.)基本分开,也可将L262和L508这两份辣椒与其他辣椒种质区分开,并且单独把L522聚为一类,这说明两种聚类方法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在一年生椒中的长形椒和个别辣椒品种的分类上,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之,形态标记和分子标记要相互结合,才能全面阐明分类结果,更好的明确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

李雯雯,朱世东,李雪,薛淑媛,刘云祥[6](2013)在《茄果类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准确地测定茄果亲本间的亲缘关系,提高育种效率,RAPD 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茄果亲缘关系的研究中。本文综述了 RAPD 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茄果亲缘关系的试验方法以及聚类分析法研究进展,以利于人们对 RAPD 技术在茄果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张广平[7](2012)在《辣椒多态性EST-SSR标记的鉴定和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公共序列数据库中辣椒的EST序列急剧增长,为EST-SSR标记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序列资源。但目前,对辣椒EST序列信息的利用还十分有限,本研究利用公共序列数据库(NCBI)中来自辣椒的近12万条EST序列信息对辣椒的EST-SSR标记进行鉴定和开发。首先,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了辣椒EST-SSR的发生和分布特征。对118060条辣椒EST序列进行处理和拼接,获得了30759个Unigene,覆盖基因组的长度为23.12Mbp。在Unigene上鉴定出3758个SSR位点,其发生频率为1/6.15kb。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基序的SSR位点分别占总数的70.7%和26.8%。83.5%的SSR位点的重复次数在10次以内。出现最多的基序类型是AG/TC,占EST-SSR总数的43.8%;AAG/TTC是出现最多的三核苷酸重复基序,占总数的6.8%。二核苷酸基序的EST-SSR在5’UTR的分布密度为20/10kb,高于CDS区的8/20kb。而三核苷酸基序的EST-SSR在5’UTR的分布密度为4/10kb,与CDS区的5/10kb相当。这些结果为辣椒SSR标记的开发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其次,利用公共序列数据库中EST序列来源的异质性和冗余性,通过序列比对的方法鉴定了一批多态性EST-SSR位点,并高效地开发出了一批辣椒EST-SSR标记。对含有冗余EST序列的contig进行搜索,鉴定出68个多态性的SSR位点,其中有65个位点可以设计引物。利用31个辣椒材料进行试验验证,获得了33个多态性EST-SSR标记,其基序重复次数分布在2-10次之间,重复次数在5次以下的多态性EST-SSR位点有18个,占总数的55%。有27个EST-SSR位点与已知功能基因高度同源,这些功能基因涉及到种子成熟、逆境响应等众多生理过程。33个多态性EST-SSR位点中,分别有27个、18个和15个EST-SSR位点在茄子、番茄和马铃薯等作物上具有可转移性。在茄子、番茄和马铃薯上同时具有可转移性的标记有14个,在3种作物上都没有可转移性的标记有6个。研究结果不仅为辣椒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一批可利用的转录区的SSR标记,同时还为在辣椒和其它作物上进一步挖掘公共序列数据库中的序列信息、开发低重复次数的SSR标记提供了实验依据。最后,利用鉴定出的33个EST-SSR标记,对31份来自不同地区的常规种或杂交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33个多态性EST-SSR标记共扩增出9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扩增出2.76个等位基因,最多检测出6个等位基因;EST-SSR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28和0.39。EST-SSR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布范围为0.03~0.74,平均为0.38。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48处,将31份种质分为2大组。第一组5份材料,多为非常规栽培种Capsicum Chinense Jacquin,第二组26份材料,又可以被细分为6个亚组。主坐标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同时,基于EST-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辣椒种质间的遗传相似性与果实性状、熟性和辣味等表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不大。

邓明华[8](2011)在《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理机制及亲缘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做母本是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但辣椒CMS的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薄弱。本研究以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选育的辣椒CMS-9704A、保持系(M-9704B)、恢复系(R-9701)和Fl为试材,研究了辣椒CMS的分子生理机制。辣椒属包含有5个栽培种和20-30个野生种,对于该属种间的亲缘关系,系统学家的观点不一。本研究采用辣椒11个植物种为试材,探讨了辣椒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如下:1.在花粉败育阶段,CMS-9704A花蕾的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高于M-9704B。CMS-9704A花蕾的活性氧清除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也高于M-9704B。Pod,Mn-Sod,Cat1,Cat2和Cat3基因的表达量与酶活性在两系之间的变化一致。因此,CMS-9704A的不育性可能与CMS的花蕾长期处于由活性氧异常积累引起的慢性过氧化有关。2.在花粉败育的高峰期(小孢子单核靠边期),CMS-9704A花蕾的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总ASA含量低于M-9704B,ASA/ (ASA+DHA)的比值在两系之间差异不显着;CMS-9704AGSH,总GSH含量和GSH-(GSH+GSSG)比值低于M-9704B,氧化性谷胱甘肽(GSSH)含量高于M-9704B;CMS-9704A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酶活性和表达水平低于M-9704B。因此,CMS-9704A花蕾活性氧的异常积累与不育系非酶促抗氧化系统的异常有关。3.在小孢子败育过程中,CMS-9704A的苹果酸脱氢酶(Mdh),NAPD-苹果酸酶(NADP-Me),NADP-以柠檬酸脱氢酶(NADP-Icdh)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的表达均出现下调,而Ndpk的变化不明显。因此,由于Mdh,NADP-Me,NADP-Icdh和G6pdh的表达受到抑制,使三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受阻,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与CMS-9704A雄性不育有一定关系。4.对CMS-9704A,M-9704B及R-9701线粒体DNA进行了RAPD分析,共使用500条随机引物,其中有67引物在“三系”之间都得到了扩增产物,19条引物扩增结果在“三系”之间表现出了遗传多样性。在CMS-9704A与M-9704B的线粒体DNA之间也发现了明显的差异,在CMS-9704A中获得特异片段9条。5.从CMS-9704A中扩增到ATP合成酶亚基6(Atp6)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2(CoxⅡ)两个基因的部分序列Atp6-706和CoxⅡ-708,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分离的Atp6-706和CoxⅡ-708片段与GenBank中的茄科作物线粒体CoxⅡ和Atp6基因的相似性高达95%以上;在M-9704B和R-9701中均未能扩增到任何序列,说明辣椒CMS-9704A的CoxⅡ和Atp6基因与M-9704B和R-9701在线粒体DNA水平上存在差异,这种结构上的变化暗示可能与辣椒CMS相关。6.从CMS-9704A叶片DNA中扩增到一个与已经报道的与辣椒CMS基因ORF456同源的基因ORF168, ORF168的DNA序列与ORF456相比在第150个密码子处产生了一个碱基“C”的缺失,形成编码168个氨基酸的新序列。ORF168在CMS-9704A中稳定表达;核恢复基因对ORF168在F1的表达无影响,推测核恢复基因可能通过转录后剪接或翻译/翻译后修饰的途径对ORF168的转录产生影响。7.辣椒(Capsicum annuum L.) 6个变种的花粉呈矩圆形、椭圆形或圆形;极面观均为三裂片圆形;具三萌发沟,沟长达两极,沟的末端在极面上不连接形成合沟;花粉外壁纹饰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以刺-颗粒状复合纹饰为主。变种间在花粉形状和外壁纹饰方面有一定差异。根据其特征可以对辣椒进行分类。8.在辣椒5个栽培种之间,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为C.annuum, C. frutescens, C. chinese, C. baccatum, C. pubesens。中国云南南部与美洲的C.frutescens辣椒资源具有较大的差异。对5份中国辣椒资源研究发现:C. frutescens种质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要高于C. annuum种质。不同的辣椒种质之间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及其比值的遗传多样性丰富。

隋益虎[9](2011)在《辣椒紫色性状遗传分析、相关基因克隆和种间杂种创制》文中指出紫色辣椒因植株茎、叶、花及未成熟果均富含花青素而呈现紫色,具有耐高温、抗干旱和病毒病等综合抗性特征。花青素及其降解产物在人和动物体内能有效地阻止DNA等大分子物质的氧化损害,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与身体保健等功能。利用紫色辣椒作为亲本材料,通过与绿色辣椒杂交,实现色素功能互补,提高辣椒营养品质,培育适合夏秋季栽培的专用品种,是解决辣椒生产中“夏淡”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研究了紫色辣椒在夏季环境下坐果及光合特性,分析了紫色性状遗传规律,并利用紫色亲本材料创制了紫色的辣椒种间杂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紫色辣椒种群归类、夏季坐果率以及光合性能利用RAPD-PCR技术对来自不同生境类型2份紫色和8份绿色辣椒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45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4条引物,共扩增出369清晰条带,其中318条带表现多态性,平均多态性比例为86.2%。聚类分析表明,10份辣椒种质在欧氏距离平方为10.5时,能明显地区分为四大类,其中待测紫色辣椒7033、7036与3份C. annuum代表性材料的遗传相似性最大(0.622-0.732),因此应归为辣椒属的C. annuum种。为了探索紫色辣椒对高温逆境的耐受性,在夏季塑料日光温室中采用人工蕾期授粉法,对18份紫色和21份绿色辣椒进行自交,并选择其中10份紫色和9份绿色材料做完全随机相互杂交,统计坐果率;选择叶片颜色具有代表性的5个辣椒品种,检测其叶片色素含量、主要光合过程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1)紫色、绿色辣椒平均自交坐果率分别为72.19%和37.12%;以紫色品种为母本、绿色品种为母本平均杂交坐果率分别为55.99%和21.60%,紫色辣椒自交、杂交坐果率都极显着地高于绿色品种;(2)紫色品种叶片花青素(An)含量、叶绿素a、b比值(Ch1.a/b)都显着高于绿色品种,但Chl.b含量两者无差异;多数紫色品种的Chl.a及类胡萝卜素(Car)含量高于绿色品种的;(3)所有辣椒品种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Pn日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双峰曲线,中午前后存在着气孔与非气孔双重限制。紫色品种净光合速率(Pn)达极大值时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在一天中的高温时段实际Pn都显着地高于绿色品种,而表观量子效率(AQY)低于绿色品种,说明紫色品种耐强光、高温的能力高于绿色品种;(4)绿色辣椒只在光系统Ⅱ(PSⅡ)的“反应中心水平”减轻过剩能量的伤害,紫色辣椒除此之外还在“天线水平”防止太阳能被原初过多吸收;与绿色品种相比,紫色辣椒7033和7034所吸收(ABS/CS).捕获(TRo/CS)和传递(ETo/CS)的能量总量较低,但同时耗散(DIo/CS)也低,而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r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和电子传递效率(ETo/TRo)等都很高,致使能量在光合膜上传递和利用经济高效。有望通过杂交手段,在辣椒分离世代中选择出具有适中的叶绿素与花青素含量比值,高ABS/CS、Fm、ETo/TRo、Pn值和低F0值的色素功能互补型植株,实现辣椒在高温、强光和低湿下的高光效育种。2.紫色辣椒叶片色素的提取和花青素含量遗传规律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研究了紫色辣椒叶片色素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浸提组合为30℃、0.1 mol·L-1盐酸处理叶片1h。该色素具有水溶性,在可见光区540 nm处有吸收峰。对其稳定性研究表明:直射光、pH值、Fe3+及Ag+显着地降低其稳定;过氧化氢、亚硫酸钠和亚硝酸钠等氧化剂和还原剂对其减色作用显着,抗坏血酸和淀粉等食品添加剂也具有一定的减色作用。通过构建紫色与绿色辣椒3个杂交组合的6世代群体(P1、P2、F1、B1、B2和F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辣椒叶片花青素相对含量,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3个杂交组合的分离群体叶片花青素含量呈现出多峰或单峰偏态分布,表现为主基因+多基因的数量遗传特征;通过多世代联合分析表明,辣椒叶片花青素含量遗传模式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O模型);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为78.89%~91.47%,多基因遗传率较低,为5.19%~17.00%。因此对辣椒紫叶性状的遗传选择可在分离早期世代进行。3.紫色性状的AFLP分子标记和与花青素苷合成相关的基因克隆基于BSA-AFLP技术,在特紫DNA池中扩增出2条AFLP特异条带E-AC/M-CTC180, E-AC/M-CTC181。对片段进行了回收和测序,序列分析显示,181 bp序列与辣椒C. frutescens栽培种BAC文库的抗烟草花叶病毒病L基因座(FJ597540,FJ597541)、C. annuum栽培种YAC文库的抗细菌性疮痂病的Bs2基因座(AY702979)有76%-83%的同源性;180 bp序列与辣椒C. annuum栽培种BAC文库的长末端重复序列的返转座子部分序列(GU048886)有87%的同源性。基于RT-PCR技术及同源克隆策略设计引物并克隆了紫色辣椒7033花色苷合成过程的结构基因PAL、CHS、CHI、5GT及调控转录因子R2R3-MYB的部分片段。测序分析表明:获得的这些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664 bp、764 bp、579 bp、864 bp和413 bp;紫色辣椒7033的PAL基因片段序列与GenBank中绿色辣椒C. annuum和C. chinense2个栽培种PAL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7%,推测翻译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与前者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与后者有2个氨基酸差异;CHS基因片段序列与绿色辣椒C. annuum栽培种相关序列同源性为99%,翻译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与辣椒C. annuum、马铃薯和番茄分别有3、12和12个氨基酸差异;CHI基因片段序列与番茄的PSY 2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5%,推测有4个氨基酸差异;5GT基因片段序列与番茄、茄子的相关序列同源性均为90%,氨基酸一致性低;R2R3-MYB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紫色辣椒C. annuum有99%的同源性,并获得了完全相同的蛋白质序列。为进一步获得参与紫色辣椒花青素苷合成的基因全长及其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4.利用胚胎拯救技术创制紫色的辣椒种间杂种(C. annuum×C. chinense)通过绿色和紫色辣椒正反组合的杂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授粉后天数(DAP)及培养基激素浓度对胚胎拯救成功率以及不同配方生根培养基对增殖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2-34 DAP时能获得胚胎拯救苗,其中MS+8%蔗糖+0.1 mg·L-1GA3+0.05NAA拯救成苗率最高(4.5%~4.84%),其次组合MS+8%蔗糖+0.15 mg·L-1 GA3+0.1NAA也能获得拯救苗(1.43%)。综合分析生根茎段数(率)、生根总数、平均生根数等指标的差异,筛选出实验范围内茎段最适合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1 IBA。由此建立了克服种间杂交受精后种子败育类型的遗传障碍的胚胎拯救适宜方法。对采用胚胎拯救技术获得的以紫色材料(C. annuum)为母本、绿色辣椒(C. chinense)为父本的F1杂种植株,进行了杂种真实性鉴定。形态学观察发现,杂种一代植株多数性状特别是器官的紫色介于父母本之间;F1代杂种的细胞学研究表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染色体的行为发生异常,可育性花粉的比例显着地低于相应的父母本;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及RAPD标记分析显示,F1杂种具有部分特异的父本条带;直接测序方法得到的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表明,与其父母本序列相比较,F1杂种存在186个变异位点,其中139个位点(74.7%)继承了父本序列,23个位点(12.4%)继承了母本序列,其余为碱基颠换/转换。从而由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一致性证明了所获得F1杂种植株为真实的种间杂种。

李晴,张学时,张广臣,韩玉珠,王宇[10](2010)在《辣椒种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11个RAPD随机引物对37份辣椒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5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6条,多态性检测率占70.6%,不同引物扩增的条带在37条不等。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37份辣椒种质供分为5个类群,每类群的种质亲缘关系较近,但遗传关系与地域距离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二、辣椒材料亲缘关系的RAPD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辣椒材料亲缘关系的RAPD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朝天椒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前人研究进展
        1.1.1 辣椒概况
        1.1.2 遗传多样性概述
        1.1.2.1 遗传多样性定义
        1.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1.2.2.1 形态学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
        1.1.2.2.2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
        1.1.2.2.3 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s)
        1.1.2.2.4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
        1.1.3 辣椒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1.3.1 辣椒的形态学标记
        1.1.3.2 辣椒的分子标记
        1.1.3.2.1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1.1.3.2.2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
        1.1.3.2.3 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RAPD)
        1.1.3.2.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1.1.3.2.5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er Nuleotide Polymorphism,SNP)
        1.1.3.2.6 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 Sequence Tags,EST)
        1.1.3.2.7 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
    1.2 本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1.1 基于形态学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2.1.2 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2.2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种植及调查取样
    2.3 主要试验仪器及试剂
        2.3.1 主要仪器
        2.3.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4 试验流程与测定指标
        2.4.1 朝天椒表型性状的调查与测定
        2.4.1.1 质量性状观察
        2.4.1.2 数量性状观测
        2.4.2 朝天椒种质的SSR分子标记
        2.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4.2.2 引物的选择和筛选
        2.4.2.3 PCR反应体系与扩增程序
        2.4.2.4 电泳与银染显色
    2.5 数据统计分析
        2.5.1 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2.5.2 SSR标记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朝天椒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3.1.1 朝天椒种质间表型性状差异
        3.1.1.1 质量性状的多样性
        3.1.1.2 数量性状的差异性
        3.1.2 不同类型朝天椒资源种群间的表型性状差异
        3.1.2.1 不同朝天椒资源种群间数量性状的变异分析
        3.1.2.2 不同朝天椒资源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3.1.2.2.1 质量性状
        3.1.2.2.2 数量性状
        3.1.3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1.4 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1.4.1 质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1.4.2 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1.5 聚类分析
    3.2 SSR标记数据与分析
        3.2.1 SSR扩增结果
        3.2.1.1 SSR引物筛选
        3.2.1.2 SSR多态性引物的扩增结果
        3.2.2 SSR引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3 不同类型朝天椒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3.2.4 朝天椒种质间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3.2.5 朝天椒种质的SSR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朝天椒种质资源形态学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1 朝天椒种质间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4.1.2 朝天椒种群间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4.1.3 朝天椒种质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1.4 朝天椒种质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1.5 朝天椒种质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4.2 基于SSR分子标记对朝天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4.2.1 SSR引物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4.2.2 基于SSR分子标记对朝天椒种质的聚类分析
    4.3 形态学标记与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的比较
5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缩写词Abbreviations
附表
附图

(2)赏食兼用型辣椒农艺性状分析及紫色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1 园艺植物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1.1.2 赏食兼用型辣椒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1.2 花色、果色遗传规律研究现状
        1.2.1 园艺植物花色、果色遗传规律研究进展
        1.2.2 赏食兼用型辣椒花色、果色遗传研究进展
    1.3 颜色调控相关基因定位研究现状
        1.3.1 园艺植物果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3.2 赏食兼用型辣椒紫色果皮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赏食兼用型辣椒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设计
        2.1.3 辣椒农艺性状测定记载的方法和标准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99 份赏食兼用型辣椒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99 份赏食兼用型辣椒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2.3 99 份赏食兼用型辣椒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赏食兼用型辣椒花色、果色(紫/白)性状遗传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统计分析
    3.2 赏食兼用型辣椒花色结果与分析
        3.2.1 F_1 代赏食兼用型辣椒花色表现
        3.2.2 F_2 代赏食兼用型辣椒花色表现
        3.2.3 杂种回交世代辣椒花色表现
    3.3 赏食兼用型辣椒果色结果与分析
        3.3.1 F_1 代赏食兼用型辣椒果色表现
        3.3.2 F_2 代赏食兼用型辣椒果色表现
        3.3.3 杂种回交世代辣椒果色表现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赏食兼用型辣椒果皮紫色性状基因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BSA-seq定位目的基因
        4.2.2 定位结果的进一步验证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创新点与不足
        5.1.1 研究创新点
        5.1.2 研究不足
    5.2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附录

(3)辣椒全基因组SSR标记多态性的筛选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辣椒总DNA提取
        1.2.2 引物的合成
        1.2.3 PCR扩增及检测
        1.2.4 数据分析
        1.2.5 遗传多样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多态性筛选
    2.2 样品多样性分析
    2.3 聚类分析
3 结论
4 讨论

(4)中国辣椒炭疽病菌和三种寄主上的灰葡萄孢菌的群体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辣椒炭疽病的发生与分布
1.2 辣椒炭疽病菌的种类及分类鉴定
1.3 炭疽病菌的侵染、流行及寄主抗病性
    1.3.1 侵染方式和生活史
    1.3.2 致病性
    1.3.3 炭疽病流行特点
    1.3.4 寄主抗病性鉴定及抗病机理
1.4 炭疽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1.4.1 研究方法
    1.4.2 炭疽病菌群体研究现状
1.5 辣椒炭疽病的防治
    1.5.1 农业防治
    1.5.2 抗病品种
    1.5.3 生物防治
    1.5.4 化学防治
    1.5.5 炭疽病菌的抗药性现状
    1.5.6 DMIs杀菌剂及抗性现状
    1.5.7 DMIs杀菌剂的抗性机制及研究进展
1.6 灰霉病的发生与危害
1.7 灰霉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1.8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8.1 立题依据
    1.8.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3 研究内容
    1.8.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辣椒炭疽病菌的分类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及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菌株分离
    2.1.5 培养形态观察
    2.1.6 DNA的提取
    2.1.7 相关基因的扩增
    2.1.8 系统发育分析
    2.1.9 近缘种谱系相关性识别分析
    2.1.10 致病力测定
    2.1.11 炭疽病菌种的流行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炭疽病菌的分离
    2.2.2 形态观察
    2.2.3 系统发育分析
    2.2.4 近缘种的相似同源指数测定(PHI)
    2.2.5 致病力测定
    2.2.6 辣椒炭疽病菌的流行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信息
    3.1.2 菌株鉴定
    3.1.3 DNA的提取
    3.1.4 微卫星分析
    3.1.5 群体遗传参数分析
    3.1.6 群体结构分析
    3.1.7 遗传变异与地理分离的相关性分析
    3.1.8 菌丝生长速率和对咪鲜胺敏感性测定
    3.1.9 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株鉴定
    3.2.2 不同位点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3.2.3 等位基因关联分析
    3.2.4 群体结构分析
    3.2.5 遗传变异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3.2.6 南、北方种群的表型分化研究
    3.2.7 寄主资源多样性中心和病原多样性分析
    3.2.8 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的基因型统计和克隆传播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辣椒炭疽病菌对常见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及其敏感性差异机制初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4.1.2 供试药剂
    4.1.3 敏感性测定
    4.1.4 cyp51基因的克隆
    
4.1.4.1 DNA的提取
    
4.1.4.2 RNA的提取,检测和cDNA合成
    
4.1.4.4 PCR产物回收
    
4.1.4.5 PCR产物连接
    
4.1.4.6 连接产物的转化
    
4.1.4.7 克隆检测及测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敏感性测定
    4.2.2 优势种对五种DMI药剂敏感性分布的建立
    4.2.3 炭疽病菌敏感性差异机制初探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菌株信息
    5.1.2 培养条件
    5.1.3 菌株鉴定
    5.1.4 DNA的提取
    5.1.5 微卫星分析
    5.1.6 群体遗传分析
    5.1.7 群体结构分析
    5.1.8 遗传变异与地理分离的相关性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株信息
    5.2.2 菌株鉴定
    5.2.3 群体遗传分析
    5.2.4 群体结构分析
    5.2.5 遗传变异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和讨论
    6.1.1 明确了中国辣椒上炭疽病菌的群体结构
    6.1.2 优势种C. truncatum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6.1.3 炭疽病菌对常见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及差异机制研究
    6.1.4 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3.1 辣椒炭疽病菌群体结构的监测和其它优势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6.3.2 辣椒炭疽病菌抗性监测和室内抗性风险评估
    6.3.3 炭疽病菌敏感性差异机制研究
    6.3.4 B.cinerea群体遗传多样性监测和B.cinerea复合种的鉴定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学及ISSR标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辣椒的起源与进化
    1.2 辣椒种质资源的分类
        1.2.1 辣椒的植物学分类
        1.2.2 辣椒的园艺学分类
    1.3 辣椒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1.3.1 作物种质资源的概念
        1.3.2 我国辣椒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现状
    1.4 生物多样性
    1.5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5.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5.2 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6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6.1 形态标记
        1.6.2 细胞标记
        1.6.3 生化标记
        1.6.4 分子标记
    1.7 遗传标记技术在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7.1 形态学标记技术在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1.7.2 细胞学标记技术在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1.7.3 生化标记技术在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1.7.4 分子标记技术在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试验设计
        3.2.2 辣椒种质形态标记
        3.2.2.1 形态学性状观察记载的方法及标准
        3.2.2.2 数量分类分析及编码
        3.2.3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3.2.3.1 基因组DNA提取
        3.2.3.2 DNA样品的检测
        3.2.4 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3.2.4.1 ISSR引物的合成与配制
        3.2.4.2 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2.4.3 ISSR引物的筛选及退火温度的优化
        3.2.4.4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3.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5.1 形态学的遗传多样性参数
        3.2.5.2 形态学性状的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3.2.5.3 ISSR标记扩增条带的统计
        3.2.5.4 ISSR的遗传参数
        3.2.5.5 I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3.2.5.6 ISSR标记的主坐标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辣椒形态学性状多样性研究
        4.1.1 形态指标数据观测结果及编码结果
        4.1.2 农艺性状基本统计量分析
        4.1.3 形态学性状多样性比较
        4.1.4 形态学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4.1.5 形态学性状的聚类分析
        4.1.6 形态学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2 ISSR结果分析
        4.2.1 基因组DNA检测
        4.2.1.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4.2.1.2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4.2.2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4.2.3 ISSR-PCR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的优化
        4.2.3.1 ISSR-PCR引物的筛选
        4.2.3.2 ISSR-PCR引物退火温度的确定
        4.2.4 ISSR扩增多态性分析
        4.2.5 ISSR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4.2.6 I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4.2.7 ISSR标记的主成分分析
5 讨论
    5.1 形态标记对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5.2 ISSR标记在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
    5.3 基于辣椒基因组DNA提取的探讨
    5.4 基于ISSR反应体系优化的探讨
    5.5 聚类结果分析
        5.5.1 形态学性状的聚类结果分析
        5.5.2 ISSR标记的聚类结果分析
        5.5.3 形态指标与ISSR标记聚类分析的比较
6 结论
    6.1 形态学性状标记
    6.2 辣椒基因组DNA提取
    6.3 辣椒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扩增程序
    6.4 ISSR标记
    6.5 形态学性状标记与ISSR标记比较
    6.6 聚类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缩略词表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6)茄果类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PCR-RAPD试验方法研究进展
    2.1 RAPD引物筛选
    2.2 RAPD-PCR反应体系
        2.2.1 反应体系的选择
        2.2.2 反应体系的优化
        2.2.2.1 回归分析的方法
        2.2.2.2 单因素多水平梯度试验
        2.2.2.3 正交设计优化
3 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3.1 NTSYS软件分析法
    3.2 SPSS软件分析法
    3.3 DPS软件分析法
4 问题及展望

(7)辣椒多态性EST-SSR标记的鉴定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的提出
    1.2 分子标记的方法及作用
        1.2.1 随机DNA标记
        1.2.2 基因靶向标记
        1.2.3 功能标记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辣椒上的应用
        1.3.1 种质资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1.3.2 构建遗传图谱
        1.3.3 基因定位
        1.3.4 品种纯度鉴定
    1.4 辣椒的EST-SSR标记开发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辣椒EST-SSR位点的鉴定和特征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辣椒EST序列的获得
        2.2.2 EST序列的处理和拼接
        2.2.3 EST-SSR位点的鉴定和引物设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辣椒EST序列的获得与拼接
        2.3.2 辣椒EST-SSR位点的发生频率与长度
        2.3.3 辣椒EST-SSR特征分析
    2.4 讨论
        2.4.1 EST-SSR的鉴定效率
        2.4.2 辣椒EST-SSR多态性位点的分布特点
第三章 利用EST序列的冗余性鉴定和开发辣椒多态性EST-SSR标记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辣椒多态性EST-SSR位点的鉴定
        3.2.2 辣椒多态性EST-SSR位点的试验验证
        3.2.3 辣椒多态性EST-SSR位点的功能注释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辣椒多态性EST-SSR位点的鉴定
        3.3.2 辣椒多态性EST-SSR位点的验证
        3.3.3 辣椒多态性EST-SSR位点特征位点的功能注释
        3.3.4 辣椒EST-SSR位点在茄科其它作物上的可转移性
    3.4 讨论
        3.4.1 EST-SSR标记的开发方法
        3.4.2 多态性EST-SSR位点的序列特征
        3.4.3 EST-SSR的多态性与基序的重复次数
        3.4.4. 下一代测序技术与SSR标记开发
        3.4.5. 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与SSR标记开发
第四章 基于EST-SSR标记的辣椒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来源
        4.2.2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于EST-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4.3.2 基于EST-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4.3.3 基于EST-SSR标记的主坐标分析
    4.4 讨论
        4.4.1 EST-SSR标记与多态性检测
        4.4.2 主坐标分析与遗传多样性
        4.4.3 遗传差异与表型性状差异
全文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理机制及亲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 辣椒雄性不育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1.1 辣椒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1.1.2 辣椒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2 辣椒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1.2.1 辣椒的起源
        1.2.2 辣椒的演化
        1.2.3 辣椒的亲缘关系研究
        1.2.4 孢粉学在植物分类、进化上的应用
        1.2.5 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分类、进化上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辣椒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理研究
        1.3.2 辣椒属基于孢粉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的亲缘关系研究
第二章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性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保持系9704B的O_2~(·-),H_2O_2和DNA含
        2.2.2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保持系9704B的POD、SOD和CAT酶活性的差异
        2.2.3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保持系9704B的活性氧保护酶Pod、Sod和Cat基因RT-PCR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性与抗坏血酸代谢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保持系9704B的抗氧化物质ASA、DHA、GSH和GSSG含量的差异
        3.2.2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保持系9704B的抗氧化物质代谢酶APX、GPX、GR和y-GCS活性的差异
        3.2.3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保持系9704B的活性氧保护酶Apx、Gpx、Gr和γ-Gcs基因RT-PCR分析
    3.3 讨论
        3.3.1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保持系9704B花蕾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含量与ROS代谢的关系
        3.3.2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保持系9704B花蕾APX、GPX、GR和γ-GCS与ROS代谢的关系
第四章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线粒体的RAPD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保持系9704B、恢复系9701的RAPD分析
        5.2.2 辣椒"三系"线粒体DNA的RAPD差异带分析
        5.2.3 辣椒"三系"线粒体DNA的遗传差异
    5.3 讨论
第六章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CoxⅡ和Atp6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CoxⅡ,Atp6基因片段的克隆结果
        6.2.2 CoxⅡ,Atp6与其他茄科植物序列比较
    6.3 讨论
第七章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1.3 结果处理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育性相关基因ORF456的DNA全序列PCR扩增
        7.2.2 辣椒花蕾和叶片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7.2.3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RF168的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7.2.4 ORF168基因在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花蕾中的表达分析
        7.2.5 ORF168基因在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叶片中的表达分析
    7.3 讨论
第八章 辣椒(Capsicum annuum L.)花粉形态及其亲缘关系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2 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花粉的大小、形状与萌发沟
        8.2.2 花粉表面纹饰
        8.2.3 亲缘关系研究
    8.3 讨论
第九章 辣椒属部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实验材料
        9.1.2 实验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2.1 PCR扩增结果
        9.2.2 序列分析
        9.2.3 系统树的分析
        9.2.4 辣椒素含量的测定
    9.3 讨论
        9.3.1 辣椒属部分种质资源的DNA条形码研究
        9.3.2 中国云南与美洲辣椒属C.frutescens L.种质的特异性
        9.3.3 中国部分辣椒资源辣椒素与二氢辣椒素含量遗传多样性
全文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辣椒紫色性状遗传分析、相关基因克隆和种间杂种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花青素研究进展
        1 花青素的结构与分布
        2 花青素的性质
        3 环境条件对花青素的影响
        4 采后储存和加工对花青素的影响
        5 花青素对植物体和微生物的作用
        6 花青素对人和动物的作用
        7 花青素苷生物合成及调控
        7.1 花青素苷生物合成的途径
        7.2 花青素苷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
    第二章 辣椒属种间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 辣椒属种间远缘杂交主要研究内容
        1.1 种质创制和传统遗传学研究方面
        1.2 遗传作图及基因定位方面
        1.3 遗传改良方面
        2 辣椒属种间远缘杂交存在的困难
        2.1 辣椒属种间杂交的难易
        2.2 辣椒属种间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及其机制
        3 问题与展望
        3.1 引进原产地的辣椒属材料、挖掘国内外的有益基因
        3.2 加强获得杂种的方法探索
        3.3 大力开展获得杂种后的进一步研究
下篇 研究报告
    第三章 紫色辣椒对高温逆境的抗性及其光合性能研究
        第一节 紫色辣椒基于RAPD标记的种群归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DNA提取
        1.3 PCR扩增
        1.4 扩增产物检测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质量
        2.2 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2.3 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辣椒栽培种间及不同辣椒材料间的亲缘关系
        3.2 辣椒多样性研究中RAPD标记的多态性与准确性
        第二节 紫色辣椒夏季坐果率及其主要光合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辣椒材料
        1.2 坐果率统计
        1.3 色素含量测定
        1.4 光合特性测定
        1.5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色辣椒与绿色辣椒夏季自交和杂交坐果的差异
        2.2 紫色辣椒与绿色辣椒夏季叶片色素含量的差异
        2.3 紫色辣椒与绿色辣椒夏季叶片光合特性比较
        2.4 紫色辣椒与绿色辣椒夏季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3 讨论
        3.1 夏季温室微生态环境对紫色与绿色辣椒坐果和光合的影响
        3.2 紫色与绿色辣椒的光合调节机制及其在育种中应用
    第四章 辣椒紫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 紫色辣椒叶片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试验设计和测定方法
        1.3.1 最佳溶剂选择
        1.3.2 最适提取温度、酸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
        1.3.3 紫色辣椒色素的稳定性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提取溶剂
        2.2 最适提取温度、酸浓度和处理时间
        2.3 色素的溶解性
        2.4 光照的影响
        2.5 pH的影响
        2.6 离子的影响
        2.7 氧化剂、还原剂及食品添加剂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含量的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群体构建与田间设计
        1.3 测定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叶片花青素含量的次数分布
        2.2 辣椒叶片花青素含量的最优遗传模型
        2.3 辣椒叶片花青素含量的遗传参数估计
        3 讨论
        第三节 辣椒紫色性状的AFLP标记及其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辣椒材料和紫色性状分离群体的构建
        1.2 辣椒叶片DNA的提取和DNA池的构建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近等基因池的建立
        1.3 辣椒基因组AFLP分析
        1.3.1 酶切和接头的连接
        1.3.2 酶切连接产物的扩增
        1.3.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3.4 银染
        1.4 特异条带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质量检测
        2.2 预扩增产物检测
        2.3 AFLP引物间的多态性
        2.4 AFLP标记的回收、克隆与测序
        2.5 序列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紫色辣椒中与花青素苷合成相关的基因克隆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紫色辣椒材料
        1.2 叶片总RNA的提取
        1.3 第一链cDNA合成
        1.4 PCR扩增反应
        1.5 PCR产物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1.6 测序结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质量检测
        2.2 RT-PCR产物检测
        2.3 序列测定与分析
        2.3.1 PAL
        2.3.2 CHS
        2.3.3 CHI
        2.3.4 5GT
        2.3.5 R2R3-MYB
        3 讨论
    第六章 利用紫色辣椒创制辣椒属种间杂种
        第一节 辣椒属种间C.annuum×C.chinense杂种胚胎拯救的适宜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材料培养与种间杂交授粉
        1.2 胚胎拯救试验设计与方法
        1.3 胚胎拯救后植株增殖与生根诱导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授粉和胚胎拯救结果
        2.2 植株继代增殖与生根诱导
        3 讨论
        第二节 种间杂种紫椒C.annuum × 绿椒C. chinense的杂种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待鉴定的材料
        1.2 形态学性状观察
        1.3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和花粉活力检测
        1.4 POD同工酶分析
        1.5 RAPD标记分析
        1.6 基于nrDNA的ITS区序列的分子鉴定
        1.6.1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1.6.2 PCR产物检测与回收
        1.6.3 ITS区序列克隆、测序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观察
        2.2 细胞学研究
        2.3 同工酶带型分析
        2.4 RAPD标记鉴定
        2.5 NrDNA ITS区序列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辣椒材料亲缘关系的RAPD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朝天椒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分析[D]. 张曼. 贵州大学, 2020
  • [2]赏食兼用型辣椒农艺性状分析及紫色基因定位[D]. 刘颖圣.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3]辣椒全基因组SSR标记多态性的筛选及应用[J]. 李艳,赵红星,王勇,姜俊,魏小春,田士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7)
  • [4]中国辣椒炭疽病菌和三种寄主上的灰葡萄孢菌的群体多样性研究[D]. 刁永朝.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5)
  • [5]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学及ISSR标记分析[D]. 刘林娅. 海南大学, 2013(02)
  • [6]茄果类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进展[J]. 李雯雯,朱世东,李雪,薛淑媛,刘云祥. 中国瓜菜, 2013(03)
  • [7]辣椒多态性EST-SSR标记的鉴定和开发[D]. 张广平. 中南大学, 2012(03)
  • [8]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理机制及亲缘关系研究[D]. 邓明华. 中南大学, 2011(12)
  • [9]辣椒紫色性状遗传分析、相关基因克隆和种间杂种创制[D]. 隋益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10]辣椒种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李晴,张学时,张广臣,韩玉珠,王宇. 北方园艺, 2010(22)

标签:;  ;  ;  ;  ;  

辣椒材料亲缘关系的RAPD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