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组织:欧盟在世贸组织谈判中的要求高于美国

世贸组织:欧盟在世贸组织谈判中的要求高于美国

一、WTO:世贸谈判欧盟要价高过美国(论文文献综述)

张中宁[1](2018)在《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经济战略既对本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也给彼此及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因此,开展对作为中美两国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国际政治经济学上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学习、借鉴、示范、提高,并给我国政府国际经贸战略的制定建言献策的现实意义。当前,作为经济全球化两大主导趋势之一的WTO领导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已陷于停滞近二十年,人们对它的发展前景陷于焦虑与迷茫。而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主导趋势之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初级形式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却依然生机勃勃、繁荣兴盛。既然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经济体的中美两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都有很大的外部性,那么,中美两国各有怎样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如何?又都有什么特征?促进中美构建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动因是什么?效益怎样?这是所有关注并研究中美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人都希望寻求解答的问题。本研究紧紧围绕上述五个问题,首先利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构建起上述五个问题的理论研究框架,然后运用政治经济分析、历史比较分析、数据实证、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及基于经济、政治(外交及安全)、软实力这三大维度和拉西特-斯塔尔的层次分析理论而拓展的三维多重博弈理论模型来逐步探讨中美各自FTA战略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机理与逻辑。概括地说,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各自FTA战略的发展历程、战略动因、战略特征及其战略效应后发现,中美各自FTA战略虽然在表面上都以经济目的为依归,但是实际上却都含有政治上的外交与安全目的,意识形态上的软实力追求,而且它们虽然在终极目标上有本质不同,但是在一般追求上的区别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美国FTA战略服务于美国以维护其世界霸权为目标的国家战略,而中国的FTA战略则以发展为导向,更注重为中国国内的稳定与发展而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与中国以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核心国家利益的国家战略目标相一致。本研究发现,基于以上动因而构建的中美各自FTA战略在上述三大维度上呈现的特征、效益虽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具体来讲,美国FTA战略的经济动因是给美国出口商开拓更多的市场,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更好地发展,从而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霸权地位。对美国自贸区战略的经济效益研究证实美国基本上实现了上述目的。除了最后一点外,美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动因与中国的差别并不大,但是在经济效益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美国的更加明显。政治上,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外交和安全动因,也有霸权追求。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同样具有外交与安全考量,但由于中国外交恪守的指导原则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遵循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最终政治目标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美国的霸权追求大相径庭。软实力上,美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有传播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经贸规则制定上的主导权,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制度霸权地位;而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当然也有提升本国软实力的追求,但是由于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软实力上的追求是提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发言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并不断为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美自贸区战略的政治和软实力效益无法量化考察,但是通过历史分析与案例研究,本文证实了中美两国的FTA战略在经过国内、国际这两个层次的多重博弈后都获得了它们想要实现的政治和软实力效应。通过对中美两国作为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再次证明了经济既是政治战略的目标之一,又是实现政治战略的基础、策略、工具、手段与平台。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很多共同点,又有无数本质上的不同。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下,我国需要充分利用、积极发挥自由贸易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将自由贸易区战略作为我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平衡美国霸权主义思维与行径,并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伟目标的重要平台。

李淑静[2](2014)在《多哈回合农业议题谈判与中国对策》文中提出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启动以来,到目前已经有十二个年头,谈判进展维艰,其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农业问题,因此研究多哈回合农业议题谈判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截止到目前,最新的谈判进展是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上达成的“巴厘一揽子协定”,它是WTO成立以来首个全球贸易协定。“巴厘一揽子协定”明确规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系列与农业相关的服务,并在一定条件下同意发展中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进行公共储粮;在棉花贸易方面,协定同意为最不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并为这些国家提高棉花产量提供协助。“巴厘一揽子协定”虽然更加注重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业利益,但是就目前来看,它只是一个缩水版的世贸多哈回合协议,具体规定并不明确,而“2008年模式草案”是个非常详细具体的案文,是“巴厘一揽子协定”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以“2008年模式草案”为研究基础,详细梳理了农业多边谈判历程,认真研究了谈判各方的立场以及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承诺履行情况,并根据多哈农业谈判实际进展模拟了四个谈判方案,通过GTAP模型分析了多哈农业谈判可能结果对世贸组织主要成员的经济影响,接着本文预测了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谈判具体策略,农业调整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分析了农业经济与农业贸易自由化的作用,说明了农业经济及农业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性,为农业多边贸易谈判奠定理论基础。接着详细论述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包括农产品进出口的国别结构和商品结构。本文使用世界银行农业扭曲指数数据库详细分析了全球农业扭曲现状,得出几个主要结论:一是世界农业扭曲最严重的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二是高收入国家对农业采取的是正保护,即是补贴农业,这造成了极大的贸易扭曲和福利损失,而发展中国家早期对农业采取的是负保护,不过这一情况在近几年得到好转;三是从具体农产品的角度上来说,棉花、大米、热带产品的农业扭曲程度最大。2.农业多边贸易谈判历程及主要内容分析。从时间顺序的角度出发,分GATT农业谈判历程、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达成、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进展三部分深度分析了农业多边贸易谈判的历程和主要进展。在此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模式草案的主要内容。3.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承诺履行状况以及主要谈判方的立场态度。具体来说,从农业谈判的三大支柱,即是国内支持、市场准入、出口竞争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了各方履约情况以及谈判立场。考虑到棉花问题的优先性,本文还深入分析了棉花议题的具体进展。通过研究此部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农业谈判的焦点所在,从而为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可能的谈判进展奠定深厚基础。4.多哈农业谈判对主要世贸成员的经济影响。论文使用GTAP模型对经济影响做了一般均衡分析。根据多哈回合实际进展,论文设计了4个方案,分别为2008年模式草案、欧盟提案、G20提案、美国提案,重点分析了多哈回合可能的谈判结果对主要世贸组织成员的产量(qo),出口量(qxw),进口量(qiw),GDP,总体福利的影响。四个提案虽然对不同地区的产量、出口量、进口量有不同的影响,但是结构却大同小异,其中日本农产品产量受到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小麦和大米这样的基本农作物;从总体福利上来讲,进一步的农业贸易自由化使得大部分地区的福利增加。5.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前景预测。此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展开,一是农业谈判的主要分歧所在,二是对农业谈判的总体展望。指出世贸组织各方在能够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情况下,还是会尽量争取参与谈判,也就是说多哈回合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巴厘一揽子协定”便是对此展望的有力印证。6.我国的应对策略。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的整体状况,一是我国农产品贸易状况,二是我国农业扭曲现状,指出我国农业贸易扭曲程度正在逐步的减少,我国政策也正往补贴农业方向倾斜。接着论文提出了我国的谈判目标和谈判策略,最后从国内支持、市场准入、出口竞争三个方面给出了我国农业政策的具体调整方向。

娄万锁[3](2012)在《中国海关改革的政治学分析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视角》文中指出海关是国家的经济大门,也是国家的政治大门。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中国海关自1970年代末以来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内部重建了“自主的”管理体制,重塑了“理性化”的海关官僚队伍;外部重构了海关与地方政府、海关与对外贸易市场、海关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海关税收连续增长,汲取能力不断增强。国家自主性是现代国家的根本特征。维护国家意志的独立性、公共性(中性)并提升国家能力,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任务。本文运用国家自主性理论,对中国海关历时三十多年的改革进行宏观透视,探究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尝试回答中国海关改革的政治根源,具体改革内容,海关税收增长有没有限度等问题。本文运用制度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从海关内部改革和外部改革两个领域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内涵,国家意志与国家能力关系以及研究思路等;第二章分析海关体制变革。改革前国家实行全能主义体制,海关实行地方管理体制,国家意志被极左分子及地方政府俘获了,国家能力低下,国家自主性低。改革后海关调整了内部机构及其职能,重建“自主”的垂直领导体制;确立了海关现代化发展战略,以及比较优势和出口导向战略,国家意志逐渐回归公共性;第三章分析海关官僚队伍建设。按照“理性化”标准打造一支唯国家利益至上的海关官僚队伍,既预防被俘获,又预防成为掠夺者,使海关关员成为“自主而自净”的公务员;第四章分析海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随着地方分权化改革,中国地方政府自主性被激活,成为了地方政府利益集团,产生了走私动机。在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架构下,海关通过特殊监管区等制度,发挥地方政府开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同时坚持中央集权,打击走私,取得海关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平衡;第五章,分析海关与进出口市场的关系。通过渐进改革模式,中国海关首先找回市场;同时转变海关管理方式,从管理到治理,借助减免关税,保护知识产权、简化通关手续等手段对市场加以干预和引领,使进出口市场不断繁荣,形成强海关-强市场的双强模式;第六章,分析海关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中国海关改变以往躲避全球化、孤立于国际社会的做法,先后加入世界海关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融入全球化,维护国家主权,并从国际制度的接受者演进为制订者,逐步提升在国际层面的国家自主性。最后一部分回答本文的问题,得出本文的结论。本文认为,国家自主性是中国海关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变量。第一,集中型海关决策机制有利于隔离利益集团的俘获压力,避免出现美国等西方国家分散型决策机制下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的结果;改革干部制度,按照“理性化”标准进行海关官僚队伍建设,逐步塑造“自主而自净”的海关公务员,有效地维护了国家意志的超然性和公共性;第二,抛弃零和思维,中国海关重构了与地方政府以及对外贸易市场的共生共荣关系。转变改革开放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发挥国家比较优势,确立出口导向战略,优化治理,国家意志逐步回归中性,国家能力不断提升;第三,中国海关融入全球化,维护国家主权,免蹈东亚模式国家的覆辙;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不断提升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增强在国际上的自主性。中国海关改革不是一个静止的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前景取决于三个要素:第一,海关官员能否防止被俘获,能否避免论为掠夺者,即能否让国家意志一直保持独立、中性;第二,海关能否优化治理体制,提高执法效能,增强行政能力;第三,海关能否维护好地方政府、对外贸易市场及国际社会的自主性,不断优化与它们的关系,与它们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从而持续地提升国家能力。中国海关改革的实践表明,自主性高的强国家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现代国家建设需要强国家。被俘获国家、掠夺型国家以及能力低下国家都属于自主性弱的“失败国家”,对经济增长有害无利,无法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任务。

王晓妍[4](2012)在《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贸易自由化则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领域的表现。它以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为前提,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背景,以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广泛实施为主要内容,以各国政府行政干预的弱化及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它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贸易自由化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影响到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与拓展,要求各种商品和要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求得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各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都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建立更自由的贸易环境,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所获得的利益更是相差甚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贸易自由化为其提供了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条件,但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名目繁杂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民族产业往往受制于国外激烈的竞争,被剥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战略地位的提高,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产业安全的界定,本文认为,产业安全在本质上是指一国国民使其现有的或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的标志是一国对其产业是否拥有创始权、控制权、调整权和发展权,且以发展权的拥有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在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成为威胁产业安全的主要诱因,同时也可以说是引发产业安全研究热潮的起源。目前,对于投资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系统,而对于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从根本上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影响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产业安全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比较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尽管WTO多边贸易体制允许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维护产业安全,但这些措施对产业安全提供的保护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如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那么产业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就不可能消除。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产业安全的最根本保障。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产业安全,既要考虑要素禀赋所导致的国内各类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又要考虑如何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从确保国家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各类产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协调,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目标,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而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更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本文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并着重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WTO相关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带来的双重影响,并详细阐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维护,提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确保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对韩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实施的政策措施的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产业安全维护的借鉴和启示。最后从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入手,分别针对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中国各产业安全的对策。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并具体从宏观层面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魏东[5](2011)在《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文中指出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弹指一挥间,“入世”已经十年。成为国际贸易大家庭的一员,即可以享受WTO成员的权利,为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方面随着关税的降低,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的逐渐取消,进口商品将越来越多的涌入我国,冲击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我国出口商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使得形势日益严峻,形形色色、花样繁多的技术壁垒使得走出去面临诸多难题。我们通常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由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 Agreement)来规范的,由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三个要素组成。本文所指的TBT,当我们称其为壁垒时,显然是从其对国际贸易起阻碍作用的角度说的。另一方面,当我们尝试构建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管理体系时,笔者倾向于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Technical Measures to Trade)"这一中性的名词。我们有必要充分研究国际上通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熟悉其规则和惯例,并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在遵守WTO规则的基础上,探寻建立起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以实现《TBT协定》所认同的合法目标:即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以及保护国家安全。此外,我们研究TBT,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规则,按中国国情“量身定制”非歧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将不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商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阻挡在国门之外,维护我国的正常经济和贸易利益。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我们的产业界在走向世界的同时,需要与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管部门一道共同配合,打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的外贸出口。本文尝试在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即体现中国自身特色,又不违背世贸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第一章介绍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形式、特点、地位和作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还包括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安全而实施的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及绿色环境壁垒和专利壁垒等形形色色的贸易措施。文章分析了其最新变化,提示其既有合理正面的作用,又有对贸易阻碍的负面作用。第二章则通过介绍以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为代表的典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情况,着重从其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合格评定制度等方面逐一探讨分析其构成和运行特点,,并总结分析了欧美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经验。第三章以《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10)》为基础,分析了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第四章是实例剖析,着重介绍了美国应对欧盟化学品新法规(REACH)、日本对食品农产品建立的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 list system)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技术壁垒执法案例分析。第五章着重分析了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现状、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尝试从法律和实务层面探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合格评定体系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体系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建立我国自己符合国际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专业人士深入了解技术壁垒,关注我国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使其完善并全方位地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接轨,从而使我国在履行入世承诺的同时,充分享受加入世贸带来的权利,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张斌[6](2010)在《国际文化贸易壁垒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得很快,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的对外贸易成就斐然,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连年的顺差使我们早已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未来的局势仍然很乐观。但是,我国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上仍然需要继续努力,我们的文化产品/服务的进口与出口严重不均衡,虽然已成为世界文化出口大国,但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上,而不是产业形态更为高级的文化服务上,并且,我们的核心文化产品出口乏力,表明其外贸竞争力不高。出于保护国内弱势文化产业的目的,也考虑到中外意识形态的差异,我们构筑了较高的文化贸易壁垒,尤其是行政性壁垒。但不断发生的文化贸易纠纷及其最终裁决表明:贸易壁垒越来越遭到各方面的挑战,其实际效果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本文就是研究文化贸易壁垒效果的尝试。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文化贸易的理论解释→历史考察→现状描述→贸易壁垒→壁垒低效性的理论探讨→壁垒低效性的国外案例分析→我国文化贸易壁垒的效果。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运用比较研究、案例分析、传播学、国际经济法等方法。目前,世界文化产业的格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地区,如美国、英国、新西兰、中国台湾省等等。在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文化贸易处于“再生产、服务供应及分销”环节,最终要受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制约。现阶段的国际文化产业格局决定了国际文化贸易格局的出二重性: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双方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始于20世纪末的欧美文化企业兼并浪潮造就了一批文化企业巨头,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鸿沟;另一方面,主要的世界文化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贸易不均衡,我们可用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之。发达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则表现为一种典型的产业内贸易,彼此既进口又出口相同或类似的文化产品/服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一体化程度、信息传播技术的推动、文化产品的差异化程度等因素。本文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资料,以格鲁贝尔-劳埃德公式,计算出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内文化贸易指数为0.725.国际文化贸易格局的失衡导致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贸易倾向:倡导自由贸易与主张文化保护,设置各种文化贸易壁垒是保护的主要方式。贸易壁垒的种类非常多,但最适用于文化贸易的主要有关税、配额、补贴。这些措施都会带来经济福利的净损失,其中补贴中的进口替代补贴产生的福利损失比较小。在国际文化贸易中,配额常表现为“国产内容配额”的形式,不同国家规定的国产内容配额各不相同,但都采用计分制,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国产内容配额制度比较完善。从WTO的条款来看,文化贸易壁垒措施具有局限性:经过历次谈判,各国关税日益降低,未来将进一步降低,采取关税壁垒的余地越来越小;配额和补贴易引起外国的贸易报复,对那些文化贸易小国来说尤其如此,WTO还专门制订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补贴的运用加以限制。贸易壁垒的采用本是为发展本国文化产业提供庇护,但也可能导致本国文化企业缺乏外部激励,不思进取;政府机关在执行配额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寻租行为。在WTO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等国际组织及团体机构倡导文化的多样性,要求保护各国文化,形成了一股政治潮流。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文化内容多样性及艺术表达形式公约》,为处于文化贸易弱势的一方提供了武器,但公约的法律效力不及WTO的法律条款,公约的执行也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使公约在保护各国文化和文化产品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由于美国和加拿大地理接壤、语言相同,文化渊源类似,美国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加拿大,使后者感受到了威胁。在杂志方面,加拿大陆续通过了《所得税法》及《9958关税条例》,还对杂志社进行发行补贴和拨款资助。《所得税法》的第19条允许加拿大企业在本国杂志刊登广告时享受税收优惠,但在外国刊物上做广告时不能享受广告退税优惠,这种歧视性的税收政策旨在增加外国杂志社的成本,抑制其竞争力。《9958关税条例》则禁止外国原版期刊和加拿大分销版期刊进入加拿大海关。美加期刊贸易纠纷的导火索是《体育画报(加拿大版)》的创办与发行。《时代》杂志社利用卫星传输技术,将本国已编辑好的内容传到位于加拿大的印刷厂付印发行,从而绕开了关境的限制,使加拿大的壁垒失去了作用,由此引起了双方的起诉与反诉的博弈。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最终做出了有利于美国的裁决,加拿大被迫修改自己的措施。美加期刊贸易纠纷给我们两点启示:一,世贸组织规则过于倾向自由贸易的推进,对经贸之外的民族文化保护考虑不多;二,文化贸易壁垒将日益面临传播技术革新的挑战。在应对外来强势文化产品的挑战方面,中国和加拿大的处境类似,这也是本文选取加拿大做案例分析的原因之一,但我国的文化贸易壁垒更具有中国特色,即主要依靠庞杂的行政管制措施阻挡国外核心文化产品的涌入。中国的文化管制措施几乎涵盖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全部环节,从核心文化企业设立的事前审批与许可,到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内容控制,到产品复制过程中的层层监控,到发行环节的审批,甚至包括消费环节结束之后的事后监督,形成了一个管制链条,在外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面前构筑了一道道防火墙。但是我国的文化管制分别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宣传部等多个部委负责,条块分割,使管制措施缺乏整体性,甚至彼此龃龉。管制多采取规章、条例甚至临时通知等形式,其法律的位阶不高,有时令人无所适从。我国的文化管制措施主要针对传统媒体起作用,但在层出不穷的各种新媒体形式面前失去了作用,如微型博客。而出版社、报刊社等传统媒体的运作日益借助新的媒体形式,加大了文化管制的难度。报刊的网络版、书报刊的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流行歌曲和影视节目的付费在线欣赏等业务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局限于一国之内的管制措施失灵。近几年,国外文化产品的越来越多地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表明我们的文化管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外国文化企业进入中国的手段大体分三类:前期铺垫、放眼未来;外围渗透、意在核心;借尸还魂、另辟蹊径。2007年4月,美国就中国出版物的市场准入问题向WTO提起诉讼,2010年1月,WTO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了最终裁决,督促中国修改那些违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的文化贸易措施。中美出版物纠纷以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文化保护措施将越来越遭到外部的限制,保护并不能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是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实力。为此,需要我们加大文化改革的力度,苦练内功,这是最核心的任务;同时,我们还需要配合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提升,扩大中国文化的实力和对外影响力,此为配合性的外围工作。这就是本论文的最终结论。本文尝试以多学科的研究范式证明文化贸易壁垒的低效性,期望有助于我们正确应对外部挑战,制订恰当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贸易方针政策。本文似乎首次以具体翔实的统计数据刻画了国际书画贸易、影视贸易、音乐品贸易的概况;首次通过贸易统计数据计算了发达国家的产业内文化贸易指数。

侯兴政[7](2008)在《全球与中国反倾销调查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反倾销是国际贸易领域与倾销进行斗争的自然反应,反倾销规则因此被认为是纠正国际贸易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措施。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反倾销与保障措施、反补贴一并得以保留,并且在实践中成为使用最为频繁的贸易限制措施。随着反倾销的蔓延,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最初倾销给国际贸易造成的消极损害,转移到反倾销具有的强烈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给自由贸易造成的不合理限制。反倾销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全球范围内的反倾销调查有无规律?对反倾销调查发起起影响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反倾销今后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发展趋势?长远来看,是否有必要对现行的国际反倾销法进行变革,如何变革?反倾销制度在实践中对于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以及世界贸易组织针对反倾销的形势应该做出怎样的政策选择?等等。上述问题需要对全球范围内的反倾销调查特征,以及以中国为发起国和目标国的反倾销调查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也正是本文研究宗旨之所在。笔者关注到处于同一生产力水平的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相近,发展阶段相似,发展环境雷同,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政治中也容易有相同或相似的利益诉求,这会使其在反倾销中会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因此本文在研究全球范围内的反倾销调查特征时,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属于发达国家的OECD国家、其它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偏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本文将其称为国家集团。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合计八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与文献综述,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第一章界定了反倾销中的基本概念,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从反倾销调查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等三个方面对既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出既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据以确定本文研究方向。第二部分由第三章到第五章构成,是论文的理论研究重点,挖掘了全球以及以中国为发起国和目标国的反倾销调查的特征,并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影响反倾销调查发起的因素。第三章“基于国家集团为研究对象的全球反倾销调查特征研究”,以国家集团为研究对象,以1980-2005年为研究期间,从反倾销的发起国、目标国、产业领域等三个角度,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研究了全球反倾销调查的特征,包括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的特征,着重揭示了其在不同国家集团之间分布及演变的规律,探讨了背后的成因。第四章“以中国为发起国和目标国的反倾销调查特征研究”,系统研究了以中国为发起国和目标国的反倾销调查的特征,揭示出中国是反倾销制度最大牺牲国,探讨了其成因。第五章“反倾销调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通过相关性及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各国家集团对外反倾销调查数与遭遇反倾销调查数的关系,以检验反倾销调查是否具有报复性;检验了立法上对于发起反倾销调查最为重要的两个基本因素对于反倾销调查的影响:进口额及增长率,国内工业生产增加值及增长率。第二部分的研究揭示了反倾销制度面临的困境:首先,反倾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其是为了抑制国际贸易中的倾销行为,而事实上其在实践中沦落成了贸易保护主义工具。其次,世界贸易组织强调在反倾销中给予发展中国家利益特别关注,而实践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却成为了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国。第三,世界贸易组织存在的宗旨是推进自由贸易,因此从长远来看,反倾销应该逐渐衰弱,而事实上反倾销的数量和发起反倾销的国家数量均在增加。为应对上述困境,本文第三部分分别从全球范围角度,以及中国的角度提出了应对反倾销困境的对策,由第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六章“反倾销困境下的全球对策—公共利益协调机制研究”,首先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国际反倾销制度进行改革,而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深化、落实反倾销制度中的公共利益原则;其次,通过反倾销对于发起方公共利益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揭示了公共利益原则成为应对全球反倾销困境突破口的可能性;最后,为深化、落实公共利益原则,破解传统反倾销机制的两难矛盾,提出了有可操作性的建设“反倾销公共利益协调机制”的具体设想。第七章“反倾销困境下的中国对策研究”,首先通过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应诉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其中的争议焦点,总结了七点启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论证了中国作为反倾销目标国应对他国反倾销调查的举措、政策;最后,文章还就中国对外反倾销政策的原则,以及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反倾销问题的新一轮谈判中的战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第四部分由第八章独立构成,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反倾销调查实践、国际反倾销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通过挖掘全球范围内反倾销调查特征,以及以中国为发起国和目标国的反倾销调查特征,分析了反倾销制度的困境,探讨了其背后的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从中可以总结出本文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点:1.突破传统研究视角,以OECD国家、其它高收入国家或地区、中等偏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等国家集团为研究对象,以发起国、目标国、产业领域为切入点,提出了反倾销报复率、反倾销成功率、反倾销贡献率等概念,系统研究了反倾销在各国家集团发生、发展、变迁的形势和趋势,揭示了全球范围内反倾销调查的特征,丰富完善了反倾销理论。2.通过数据分析及面板数据模型深入挖掘了各国家集团对外反倾销调查数量与其遭遇反倾销调查数量、进口额及其增长率、工业生产增加值及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证明实践中各国家集团对外反倾销活动具有报复性,也检验了各因素对于各国家集团对外反倾销调查产生的具体影响。3.创造性地提出了“反倾销公共利益协调机制”的具体设想。通过反倾销的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学分析,提出公共利益原则可以成为应对全球范围反倾销困境对策的突破口;为深化和落实公共利益原则,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反倾销公共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议,该机制可以有效平衡反倾销调查发起方国内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从而破解传统反倾销机制中国内生产者为代表的利益与消费者为代表的利益两难矛盾,又可以有效地减少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的数量。其由三个子机制组成,包括公共利益诉求表达和收集机制,在立法上确立采取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循净福利最大化原则的机制,建立“倾销与反倾销补偿基金”为核心的反倾销公共利益补偿机制。本文同时还为该机制的设立、运作提供了有具体可操作性内容的设想。4.在综合研究以中国为发起国和目标国的反倾销调查的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反倾销政策的具体建议,有效地回应了理论界和公众要求加强反倾销应诉和报复的呼声。提出中国对外反倾销政策应遵循审慎的原则;应对其它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时,建议政府转而采取积极防御的政策,必要时应该向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提起诉讼;同时还应当推动设立“出口应诉费用保险”,减轻单个企业应诉负担和风险,提高被调查企业应诉积极性,维护被调查产业的整体利益。

刘昌黎[8](2006)在《WTO谈判冻结及其影响》文中提出WTO谈判还未完成预定的日程就难以为继,不得不宣告冻结了。美国、欧盟和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20国集团三方对峙、互相牵制、互不让步的局面,形成了一个很难解开的“三角死结”,这是导致农业谈判破裂和谈判冻结的根本原因。谈判冻结使WTO的威信再次动摇,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谈判就有可能归于失败,从而使WTO所有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蒙受巨大的损失。

曾军[9](2006)在《中美经济外交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各国之间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因素在国与国交往中的作用也在增强,对外推行经济外交成为了各国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而由此形成了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经济因素在两国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中美经济外交作为中美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其对中美关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深入研究中美经济外交,探索中美经济互动规律,有助于维护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进一步探讨经济因素在中美外交关系中的作用,以经促政,政经结合,做到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相互配合,促进中美关系全面平稳发展。另外,研究中美经济外交,还有助于总结和吸取中美经济外交的经验和教训,促进中美经济关系协调发展。论文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对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外交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经济外交的内涵、形式、理论渊源、活动主体、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概括。本章着重分析了经济外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随着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推行经济外交已成为各国谋求维护和增进本国经济利益和其它战略利益,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加强与别国经济联系以及化解国家间经济争端的主要途径。第二章深入分析了中美经济外交的背景和内在动因。本章指出中国展开对美经济外交的背景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以及将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中美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及美国注重运用经济外交达到其政治目的是其重视开展对华经济外交的背景。中美两国的实力相差悬殊则决定了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对象国。两国相互的战略利益诉求以及经济外交是增进两国共同经济利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强两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原因。中美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依存度不断加大以及中美政治关系的良性发展,这些为深入发展两国经济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和第四章是以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深度考察在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的中美经济外交轨迹。第三章主要考察冷战时期的中美经济外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政府从解除对华禁运入手,谋求美中政治关系互动。1979

姜运仓[10](2005)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特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发展趋势下,区域合作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正不断被加强。作为处理区域问题的有力手段,区域合作能够使得国家集中力量并从积极的外部效应中获取最佳利益,并能使国家减轻外部效应的负面影响。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冷战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并不充分,冷战后,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各种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形式不断出现,但包含区域内所有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却迟迟没有出现,个中原因值得探讨;人们对东亚国家将走向经济合作,并最终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前景比较乐观,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走向合作问题上,各国学者的看法却见仁见智,本论文将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不断发展的东亚地区化浪潮中,中国如何应对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利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赢得发展?提出对策性建议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之一。 本论文由导论和九章组成,其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是论文的选题和相关概念的澄清两部分组成,分别从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方面说明了这一题目的研究价值,并对本论文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了严格界定。论文的第一章回顾了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时间跨度是从东盟的成立到2004年,其主要线索是以时间为顺序,但同时也兼顾了经济合作形式的质变及合作范围的扩大等因素。第二章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中使用了层次法,即从全球、地区和国家三个层次展开,全球是东亚经济合作得以发生的大环境,区际日益紧密的联系是经济合作的客观推动力,而各国在对其国家利益的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推动和参与地区经济合作的选择,则是经济合作的主观推动力。第三章主要分析东亚经济合作的区内制约因素,这一分析是分领域进行的,即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展示其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制约,并就如何克服这些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四章主要论述东亚经济合作同区外大国和国际组织以及区域内的重要关系,其分析的重点是世界第一大国——美国以及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同东亚经济合作的关系,

二、WTO:世贸谈判欧盟要价高过美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世贸谈判欧盟要价高过美国(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路径研究
        2.1.1 中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2.1.2 美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2.2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2.1 中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2.2 美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应研究
        2.3.1 中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2.3.2 美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2.4 文献述评
        2.4.1 现有文献成果
        2.4.2 现有文献不足
第3章 基本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及定义
        3.1.1 战略
        3.1.2 国家战略
        3.1.3 中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3.1.4 美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3.1.5 自由贸易区战略
    3.2 自由贸易区战略理论分析框架
    3.3 FTA静态经济效应:贸易或关税效应
        3.3.1 贸易创造
        3.3.2 贸易转移
    3.4 FTA动态经济效应
        3.4.1 投资效应
        3.4.2 增长效应
        3.4.3 就业效应
        3.4.4 规则效应
    3.5 FTA非经济效应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3.5.1 FTA政治经济效应
        3.5.2 自由贸易区与国内政治
        3.5.3 自由贸易区与国际政治
        3.5.4 FTA意识形态或软实力效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与现状比较
    4.1 美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4.1.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背景
        4.1.2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4.1.3 美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4.1.4 美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4.2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4.2.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4.2.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4.2.3 中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4.2.4 中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与比较
    5.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5.1.1 经济动因
        5.1.2 政治目的
        5.1.3 安全需要
        5.1.4 软实力建设
    5.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5.2.1 经济动因
        5.2.2 政治目的
        5.2.3 安全需要
        5.2.4 软实力建设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特点分析与比较
    6.1 战略环境
        6.1.1 中美FTA战略环境差异:“简单统一”对“复杂多元”
        6.1.2 中美FTA战略环境相同点:特征相同,表现领域不一
    6.2 战略能力
        6.2.1 中美FTA战略能力之不同:“一超独霸”对“全面崛起”
        6.2.2 中美FTA战略能力相似处:强国雄心
    6.3 战略目标
        6.3.1 美国FTA战略目标:霸权护持
        6.3.2 中国FTA战略目标:和平发展
    6.4 战略任务
        6.4.1 美国FTA战略任务:政经并重,拉友固盟
        6.4.2 中国FTA战略任务:经济为主,布局全球
    6.5 战略原则
        6.5.1 美国FTA战略原则:美国至上,利益优先
        6.5.2 中国FTA战略原则:内外兼顾,合作共赢
        6.5.3 中美FTA战略原则之异同
    6.6 战略定位
        6.6.1 美国FTA战略定位:霸权工具
        6.6.2 中国FTA战略定位:战略平台
        6.6.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定位之异同
    6.7 战略布局
        6.7.1 美国FTA战略布局:布局全球,经营世界
        6.7.2 中国FTA战略布局:面向全球、联结世界
        6.7.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布局之异同
    6.8 战略对象
        6.8.1 美国FTA战略对象:周边+盟友+价值观伙伴
        6.8.2 中国FTA战略对象:周边+“一带一路”+经济互补
        6.8.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象之异同
    6.9 战略模式
        6.9.1 美国FTA战略模式:全面推进、一步到位
        6.9.2 中国FTA战略模式: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6.9.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模式之异同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绩效分析
        7.1.1 总体经济效益
        7.1.2 政治效益
        7.1.3 软实力效益及中美软实力状况比较
        7.1.4 美国FTA效益案例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7.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绩效分析
        7.2.1 总体经济效益
        7.2.2 政治效益
        7.2.3 软实力效益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经济维度上的建议
        8.2.2 政治维度上的建议
        8.2.3 软实力维度上的建议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多哈回合农业议题谈判与中国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分析思路与框架
        1.2.2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基础
        1.3.1 文献综述
        1.3.2 本人的研究经历与成果
第二章 农业经济作用与世界农业状况
    2.1 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2.1.1 农业经济的地位
        2.1.2 农业经济的作用
        2.1.3 农业贸易自由化的作用
    2.2 世界农产品贸易状况
        2.2.1 世界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2.2.2 世界农产品进口贸易结构
    2.3 世界农业扭曲状况
        2.3.1 NRA 和 CTE 的由来
        2.3.2 TRI 和 WRI 的由来
        2.3.3 利用 NRA 和 CTE 分析世界农业扭曲程度
        2.3.4 利用 TRI 和 WRI 分析世界农业扭曲程度
    2.4 世界主要农业国家及集团的农业政策
        2.4.1 美国农业政策
        2.4.2 欧盟农业政策
        2.4.3 日本农业政策
        2.4.4 印度农业政策
第三章 农业多边谈判历程及主要内容
    3.1 GATT 农业谈判历程
    3.2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
    3.3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启动与进展
        3.3.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启动的基础
        3.3.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内在动因
        3.3.3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具体阶段
    3.4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模式草案的内容
        3.4.1 国内支持
        3.4.2 市场准入
        3.4.3 出口竞争
        3.4.4 其他议题
第四章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具体情况
    4.1 国内支持
        4.1.1 主要世贸组织成员的农业协议履行情况分析
        4.1.2 主要世贸组织成员的立场
    4.2 市场准入
        4.2.1 关税
        4.2.2 关税配额
        4.2.3 特殊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
    4.3 出口竞争
        4.3.1 乌拉圭回合以来出口竞争规则的执行现状
        4.3.2 主要世贸组织成员的立场
    4.4 其他议题——棉花议题
第五章 多哈农业谈判对主要世贸成员的影响分析
    5.1 GTAP 模型概述
        5.1.1 GTAP 模型简介
        5.1.2 GTAP 模型假设
        5.1.3 GTAP 模型的数据库
        5.1.4 GTAP 模型与软件
    5.2 模型地区分组、产品分组与模拟方案
        5.2.1 模型地区分组及产品分组
        5.2.2 模型模拟方案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2008 年模式草案
        5.3.2 欧盟提案
        5.3.3 G20 提案
        5.3.4 美国提案
        5.3.5 经济增长以及福利影响
        5.3.6 结论
第六章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前景预测
    6.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主要分歧
    6.2 对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总体展望
第七章 我国的应对策略
    7.1 我国农业的总体状况
        7.1.1 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
        7.1.2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7.1.3 我国农业扭曲状况分析
        7.1.4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承诺与实施情况
        7.1.5 入世后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变化
        7.1.6 入世后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农业方面的帮助
        7.1.7 新框架对我国的影响
    7.2 我国的谈判策略分析
        7.2.1 我国的谈判目标
        7.2.2 我国的核心关注
        7.2.3 我国的谈判立场
        7.2.4 我国参与新一轮谈判的总体策略
    7.3 我国农业政策的具体调整策略
        7.3.1 构建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农业竞争力
        7.3.2 制定市场准入政策,保护国内农产品生产
        7.3.3 调整农产品出口政策,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八章 本文创新、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8.1 本文的创新之处
    8.2 本文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中国海关改革的政治学分析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
        一、中国海关的产生
        二、中国近代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1859-1949)
        三、新中国海关(1949-1979)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有关中国海关相关研究
        二、国外有关中国海关的研究文献
        三、本文的研究空间
    第四节 国家自主性理论
        一、现代民族国家与国家自主性
        二、国家自主性的涵义
        三、现代国家建设与国家自主性
        四、本文的研究假设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框架安排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框架安排
第二章 国家回归:重构自主海关体制
    第一节 海关的国家性与国家自主性的弱化
        一、海关政策的国家统一性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关管理体制的变化
        三、地方政府对中国海关的挑战
        四、中国海关改革前国家自主性分析
    第二节 重建自主性海关体制
        一、确立垂直管理体制
        二、从副部级升格到正部级
        三、组建缉私警察部队
    第三节 中国海关事务决策机制与海关现代化发展战略
        一、重建中国海关事务的决策机制
        二、美国海关事务决策模式比较分析
        三、制定中国海关现代化发展战略
    第四节 海关职能调整与机构改革
        一、国家职能与国家能力关系分析
        二、调整海关职能
        三、优化机构设置
第三章 自主而自净:重塑海关官僚队伍
    第一节 从干部到公务员:海关人事制度改革
        一、现代国家与官僚制
        二、中国海关公务员制度改革
        三、确立海关政治象征
        四、官僚制的内在困境:海关腐败与反腐败
    第二节 内外并举:反击被俘获腐败
        一、特殊法人走私与执法自主性的挑战
        二、内外并进:重振海关执法官员自主性
        三、严管“一把手”
    第三节 从严治关:惩治掠夺式腐败
        一、制度设计:不断夯实反腐败的基石
        二、加强教育:五年回顾
        三、强化监督机制
第四章 从角力到平衡:重建海关与地方政府关系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自主性的产生
        一、地方立法权:地方政府利益主体的确立
        二、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动力
        三、经济管理权: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助推器
        四、地方政府与海关
    第二节 关地角力:地方政府支持走私的制度分析
        一、分利本性:地方政府的内在冲动
        二、政绩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
        三、用脚投票:地方政府的外在竞争压力
        四、俘获与反俘获:地方政府与海关的角力
    第三节 财政联邦主义:海关与地方关系从角力到平衡
        一、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与对外贸易增长
        三、海关特殊监管区与竞争机制
        四、中央集权与打击走私
第五章 从管理到治理:重构海关与市场关系
    第一节 找回市场
        一、培育市场主体
        二、逐步还原市场行为
        三、降低关税税率
    第二节 从海关管理走向海关治理
        一、海关管理与海关治理
        二、管理理念:从保卫到服务
        三、管理结构:从橄榄形走向哑铃形
        四、管理方式:引入市场手段
    第三节 海关对市场的引领
        一、海关减免税
        二、加工贸易海关保税制度
        三、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监管与快速的平衡
        一、快速通关与有效监管
        二、企业分类管理制度
        三、海关对市场的引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
第六章 融入与自主:国际化与中国海关
    第一节 国家自主性与全球化
        一、国家自主性与国家主权
        二、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三、全球化与中国海关
    第二节 融入全球化
        一、加入世界海关组织(WCO)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三、东亚国家海关国家自主性比较分析
    第三节 提升国家能力
        一、海关能力建设战略
        二、提升对国际组织的影响力
        三、提升对国际规则的影响力:以贸易便利化为例
        四、派送人员到国际海关机构任职
结论
    一、国家自主性与中国海关改革
    二、中国海关改革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中国海关改革的前景及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4)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相关理论
    2.2 有关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理论
3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3.1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3.1.1 国际贸易增长趋势
        3.1.2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趋势
        3.1.3 国际贸易主体变化趋势
        3.1.4 国际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3.1.5 国际贸易政策变化趋势
    3.2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2.1 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特征
        3.2.2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3.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与推动
        3.3.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规模的影响
        3.3.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差额的影响
        3.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
4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4.1.1 贸易自由化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路径
        4.1.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
        4.1.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4.1.4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与贸易自由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4.2 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2.1 经济制度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2 市场竞争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3 贸易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4 金融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3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3.1 WTO与产业安全相关机制
        4.3.2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维护
        4.3.3 发达国家滥用WTO相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4 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4.1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点
        4.4.2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4.4.3 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4.4.4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4.5 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以金融业和电信业为例
5 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1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5.1.1 管理贸易成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主导内容
        5.1.2 新形式的贸易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5.1.3 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出口
        5.1.4 倡导“公平贸易”和“对等贸易”
        5.1.5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2.1 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出口成本增加
        5.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构成控制
        5.2.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波及和连锁效应使发展中国家损失扩大
        5.2.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3.1 给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5.3.2 可能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3 可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5.4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4.1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规模
        5.4.2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成本
        5.4.3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阻碍外商直接投资
    5.5 发达国家不公平竞争行为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5.1 发达国家农产品补贴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5.5.2 发达国家倾销行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6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韩国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1 韩国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1.2 韩国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印度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2.1 印度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2.2 印度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3.1 墨西哥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3.2 墨西哥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4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
        6.4.1 实行渐进有序的贸易自由化
        6.4.2 保护和扶持需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
        6.4.3 完善国内相关法律体系
        6.4.4 形成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有效互动机制
        6.4.5 灵活运用多边贸易规则
    6.5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教训
        6.5.1 贸易自由化进程过快不利于产业发展
        6.5.2 国家过度干预带来负面影响
        6.5.3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构成产业安全隐患
7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产业安全
    7.1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安全
        7.1.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与问题
        7.1.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问题对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
    7.2 中国的农业产业安全问题
        7.2.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安全状况
        7.2.2 “入世”给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2.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3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安全问题
        7.3.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
        7.3.2 “入世”给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3.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3.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4 中国的服务业产业安全问题
        7.4.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
        7.4.2 “入世”给服务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4.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4.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8.2.1 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规则
        8.2.2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8.2.3 构建和完善维护产业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8.2.4 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
        8.2.5 建立完善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5)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途径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述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特点及最新变化
        一、技术贸易措施的主要特点
        二、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新变化
    第三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目的和作用
        一、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所达到的合理目的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负面作用
第二章 欧美典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第一节 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美国的技术法规体系
        二、美国的标准体系
        三、美国的合格评定体系
        四、美国破解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第二节 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欧盟技术法规体系和相关机构
        二、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三、新方法(New Approach)指令
        四、欧盟技术性贸易措施评析
第三章 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分析
    第一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概述
    第二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企业影响情况调查
        一、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影响的行业分析
        二、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影响的国别分析
        三、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影响的企业分析
    第三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评析
        一、日益增多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必然加剧摩擦与争端
        二、调控进出口和促进经济发展是技术性贸易措施必然产生的双重作用
第四章 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实例分析
    第一节 美国应对欧盟REACH法规案例分析
        一、REACH法规介绍
        二、REACH法规对各国出口的影响
        三、美国应对REACH法规的措施
        四、美国应对REACH法规引发的思考
    第二节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应对分析
        一、日本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介绍
        二、"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及成效
    第三节 法国技术壁垒执法案例分析
        一、法国格诺布勒尔市海关技术执法案例
        二、欧盟海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执行现状
        三、该案例对我国现行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状况分析
    第一节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述
        一、与《TBT协定》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二、与《SPS协定》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第二节 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技术法规
        二、标准化工作
        三、合格评定工作
        四、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已经开展的工作
    第三节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二、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构建中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设想
    第一节 构建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第二节 完善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法律思考
        一、WTO/TBT协议框架下的技术法规看我国的技术法规
        二、构建完善的技术法规体系的具体建议
    第三节 完善标准化体系
        一、确立完善国家标准化体系的总体思路
        二、加强标准化法制建设
        三、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各方面对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四、改革标准制(修)订模式,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五、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标准的水平
        六、加强标准化研究和科技基地建设
        七、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订
        八、加强标准化信息系统建设
    第四节 完善合格评定体系
        一、加快完善合格评定法规建设,尽早出台《合格评定法》
        二、积极参与合格评定领域的国际活动
        三、合理地处理好认证认可与质检检验等执法活动的关系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保证
        五、培育和规范我国的中介检验市场
    第五节 完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一、加强实施SPS措施的规章制度建设
        二、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
        三、进一步使SPS措施科学化
        四、加强研究,提高市场准入谈判的能力和水平,打破国外对我农产品的技术壁垒
        五、加强实施SPS措施的国际交流
        六、加强与SPS措施有关的信息化建设
        七、加强实施SPS措施的技术保障
        八、努力提高公民的检疫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国际文化贸易壁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内容框架
    四 研究方法
    五 特色和创新
第二章 世界文化产业与国际文化贸易
    第一节 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概述
        一 文化产业概念的演变
        二 各国/地区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
        三 世界文化产业格局
    第二节 国际文化贸易
        一 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的关系
        二 对国际文化贸易的理论阐释
第三章 国际文化贸易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国际文化贸易的历史
        一 国际书画贸易溯源
        二 国际影视贸易溯源
        三 国际音乐产业贸易的历史
    第二节 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
        一 国际贸易与国际文化贸易的对比
        二、国际文化贸易的内部结构
        三 发达国家的产业内文化贸易
    第三节 国际文化贸易中的二元对立
        一 保护贸易理论简介
        二 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动—文化企业兼并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
        三 国际文化贸易中的文化保护思潮
        四 文化保护的理论困境
        五 国际文化贸易中文化保护的实践难题
第四章 各种国际文化贸易壁垒的效果之探讨
    第一节 关税壁垒
    第二节 国产内容配额
        一 配额的福利效应
        二 各国国产内容配额的概况
    第三节 补贴
        一 补贴的经济福利分析
        二 补贴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 外国文化贸易壁垒效果的案例分析—以美加期刊贸易纠纷为例
    一 背景概述
    二 加拿大的杂志贸易壁垒措施
    三 贸易纠纷的过程
    四 对美加期刊贸易纠纷的延伸解读:信息传输技术对保护性文化贸易政策的挑战
第六章 中国的文化保护措施及效果
    一 中国的文化贸易壁垒
    二 中国文化贸易壁垒的实际效果研究
第七章 结束语
    一 对未来中国文化与文化产品出口的展望
    二 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全球与中国反倾销调查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形索引
表格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反倾销调查特征研究文献综述
    2.2 反倾销调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3 反倾销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4 文献评述
3 基于国家集团为研究对象的全球反倾销调查特征研究
    3.1 研究期间和研究对象的说明
    3.2 基于发起国视角的全球反倾销调查特征研究
    3.3 基于目标国视角的全球反倾销调查特征研究
    3.4 基于产业领域视角的全球反倾销调查特征研究
    3.5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全球反倾销调查特征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以中国为发起国和目标国的反倾销调查特征研究
    4.1 以中国为发起国的反倾销调查特征研究
    4.2 以中国为目标国的反倾销调查特征研究
    4.3 中国成为反倾销制度最大牺牲国原因研究
    4.4 中国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反倾销调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假设与变量描述
    5.2 数据
    5.3 相关性研究
    5.4 建模及实证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反倾销困境下的全球对策—公共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6.1 全球反倾销困境对策的突破口
    6.2 反倾销对发起方公共利益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6.3 公共利益问题的立法
    6.4 公共利益问题的案例研究:欧盟诉巴西等国硅铁倾销案
    6.5 反倾销公共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
    6.6 本章小结
7 反倾销困境下的中国对策研究
    7.1 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应诉研究
    7.2 中国作为目标国应对反倾销的对策研究
    7.3 中国作为发起国应对反倾销的对策研究
    7.4 中国在反倾销问题谈判中的战略研究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内容和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其他科研成果
附录

(8)WTO谈判冻结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走向谈判冻结的过程
    (一) 4月末达成谈判模式的目标落空
    (二) 7月末达成协议的目标又蒙上了阴影
    (三) 各方继续对峙的局面
    (四) 关键谈判的破裂
    (五) 谈判冻结
二、 “三角死结”
三、 谈判冻结的影响
    (一) 各方的不满和互相指责
    (二) WTO威信的动摇
    (三) 重开谈判期待渺茫

(9)中美经济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 对“经济外交”概念的界定及其与“经贸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三 该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四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外交
    第一节 经济外交的内涵
    第二节 与经济外交有关的国际关系理论概述
        一、国家利益理论
        二、相互依赖理论
        三、国际合作理论
    第三节 经济外交的主体与遵循的原则
        一、从事经济外交活动的主体
        二、经济外交遵循的普遍原则
    第四节 经济外交的类型
        一、经济援助外交
        二、经济制裁外交
        三、经济合作外交
    第五节 经济外交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经济因素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二、经济外交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中美经济外交的背景和动因
    第一节 中国展开对美经济外交的背景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两大时代主题
        二、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
        三、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第二节 美国开展对华经济外交的背景与原因
        一、冷战结束后美国运用经济外交越来越频繁
        二、美国日益重视对华推行经济外交
    第三节 中美加强经济外交的原因分析
        一、中美两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实力对比
        二、中美两国的战略利益诉求
        三、中美两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战略基础
第三章 冷战时期的中美经济外交
    第一节 中美关系解冻前的经济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美经济外交的简要回顾(1949 年之前)
        二、美国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1949—1969 年)
    第二节 从解冻到建交时期的双边经济外交(1969—1979 年)
        一、尼克松从解除对华禁运入手,谋求美中政治关系松动
        二、中美联合公报给发展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契机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迅速发展阶段(1979—1988 年)
        一、中美建交对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二、中美建交后中美经济外交即进入了活跃期
        三、80 年代初中美经济外交受政治关系的影响而出现小幅波动(1981— 1983年)
        四、80 年代中后期双边经济外交的繁荣期(1984—1988 年)
    第四节 1989 年中美经济外交的急剧波动
        一、美国以中国发生政治风波为由掀起对华制裁的高潮
        二、中国从容应对和中美关系艰难回升
第四章 冷战后时期中美经济外交
    第一节 人权与贸易:布什政府时期中美两国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斗争
        一、1990 年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较量
        二、1991—1992 年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斗争回合
    第二节 从“挂钩”到“脱钩”:克林顿政府时期中美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斗争
        一、将贸易与人权“挂钩”
        二、实现贸易与人权的“脱钩”
        三、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的新篇章: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 谈判
        一、中美WTO 谈判的历程
        二、中美WTO 谈判达成协议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影响中美经济外交互动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问题
        一、美国对外出口管制的政策概况和目的
        二、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历史回顾
        三、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一、中美贸易逆差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二、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途径
    第三节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问题
        一、美国“特殊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纠纷的产生
        二、美国的制裁威胁与中美谅解备忘录的达成
        三、美国的再次施压与中美新协议的签订
        四、中美达成知识产权协议的原因及影响
    第四节 人民币升值问题
        一、美日力促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带来的国际压力
        二、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政治与经济原因分析
结语:经济外交助中国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后 记

(10)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论文的选题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政治合作向经济合作的过渡——东盟的成立及发展
    第二节 自发性经济合作——雁行模式
    第三节 制度性经济合作的萌动与发展——从“东亚经济集团”(EAEG)到“10+3”
第二章 东亚地区走向经济合作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应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挑战
    第二节 不断加深的区内经济联系的要求
    第三节 各国实现各自战略目标的需要
第三章 东亚经济合作的区内制约因素
    第一节 政治因素
    第二节 经济因素
    第三节 文化、宗教等意识形态因素
第四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关系
    第一节 美国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第二节 APEC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第三节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中日关系
    第四节 其它关系(国家和组织)
第五章 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
    第一节 东盟与中国互信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第六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其他形式
    第一节 经济合作形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
第七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第一节 东亚经济合作的可能之路
    第二节 东亚经济合作的推进——东亚共同体
第八章 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外溢效应
    第一节 地缘层面的外溢
    第二节 合作领域的外溢
第九章 中国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
    第一节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自我定位
    第二节 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是稳定周边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再寻突破:建构中韩自由贸易区
    第四节 几点建议
结束语
参考书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后记

四、WTO:世贸谈判欧盟要价高过美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D]. 张中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2]多哈回合农业议题谈判与中国对策[D]. 李淑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3]中国海关改革的政治学分析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视角[D]. 娄万锁. 复旦大学, 2012(02)
  • [4]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王晓妍.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5]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D]. 魏东.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6]国际文化贸易壁垒研究[D]. 张斌. 山东大学, 2010(09)
  • [7]全球与中国反倾销调查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 侯兴政.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 [8]WTO谈判冻结及其影响[J]. 刘昌黎.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6(11)
  • [9]中美经济外交研究[D]. 曾军.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10]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D]. 姜运仓.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标签:;  ;  ;  ;  ;  

世贸组织:欧盟在世贸组织谈判中的要求高于美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