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检测“瘦肉精”的新方法

有一种检测“瘦肉精”的新方法

一、检测“瘦肉精”有了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悦,王慧利,王学东,李捷意[1](2021)在《瘦肉精类药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瘦肉精类药物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大严峻问题,如何高效快速地检测这类药物成为有效监管的重要环节。归纳总结了近年来此类药物残留量的标准检测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来的改进方法和新型检测技术,包括前处理方法和后续检测技术。前处理方法主要介绍了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及分子印迹等技术;检测技术概括了色谱检测、免疫分析及多种新型技术。通过分析性能指标数据说明各类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指出检测技术将逐渐向多种分析物同时检测、现场快速检测、痕量(或超痕量)污染物检测等方向发展。

朱益福[2](2021)在《激光诱导石墨烯传感电极制备及其动物源农产品安全电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石墨烯(Graphene,G)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出色的电子转移率等性能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电化学分析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材料。然而石墨烯传统制备方法操作复杂,成本高,严重限制了石墨烯的进一步应用。为此,一种快速、大批量、低成本制备石墨烯材料的新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以聚酰亚胺(PI)薄膜为衬底,基于激光直写技术,一步法快速制备了激光诱导石墨烯(LIG),并将此制备成柔性电极,通过对LIG电极材料的修饰改性,构建了LIG,Pt-LIG和PEDOT-LIG三种不同的柔性传感器,对动物源农产品中鱼肉鲜活度,牛肉中克伦特罗以及饲料中多菌灵进行了安全电分析研究。主要内容研究如下:(1)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鱼肉鲜活度的评估:通过激光直写技术在聚酰亚胺上制备了柔性3D多孔石墨烯纳米酶电极,这是一种经济、高效且快速的一步制备方法。对制备的LIG柔性电极的形貌结构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LIG具有出色的机械柔韧性,独特的3D多孔结构,预期的循环稳定性以及高电导率,并构建了新型电化学纳米传感平台。通过电化学检测黄嘌呤(XT)和次黄嘌呤(HX)并结合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算法的机器学习(ML)成功实现了对鱼鲜活度的智能评估。所制备的LIG电极在电化学检测XT(0.3–179.9μM)和HX(0.3–159.9μM)时显示出特殊的纳米酶特性,检测限(LOD)分别为0.26μM和0.18μM。此外,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检测了不同贮藏时间鱼肉中XT和HX的含量,并基于ANN算法建立ML模型,实现对鱼类新鲜度的智能分析和评估。(2)Pt-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瘦肉精克伦特罗的检测:采用激光直写技术,在PI薄膜上一步法制备了3D多孔LIG电极,对LIG电极进行了修饰改性,通过化学法,以硼氢化钠做还原剂,还原氯铂酸,在LIG电极表面原位负载了Pt金属纳米颗粒,制备了Pt-LIG复合电极材料。相较于LIG电极,Pt-LIG电极具有高电导率,更大的表面积和更优异的电催化能力。它被作为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对瘦肉精分子克伦特罗(CLB)进行了电化学检测,获得了较宽的检测线性范围0.1–820.9μM,较低的检测限LOD为0.072μM,同时对实际样品牛肉中的CLB进行了检测,获得的有效且可接受的回收率。(3)PEDOT-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农药多菌灵的检测:采用激光直写技术,在PI薄膜上一步法制备了LIG电极,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对LIG电极进行了修饰改性,将0.01 M的EDOT单体在0.01 M高氯酸锂的乙腈溶液中CV沉积,制备了PEDOT-LIG复合电极材料。与LIG电极相比,PEDOT-LIG电极具有更高的电导率,更大的表面积和更优异的电催化能力。它被作为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对农药多菌灵(CBZ)进行了电化学检测,其检测线性范围0.09–19.99μM,检测限LOD为0.035μM,具有较低的检测下限,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实用性,也成功实现了CBZ在无线便携式传感器上的灵敏检测,检出限LOD为0.065μM。本论文成功提出了一种快速、大批量、低成本制备石墨烯材料的新策略,通过激光直写技术成功制备了激光诱导石墨烯LIG,并将LIG制备成柔性电极,通过对电极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制备了Pt-LIG和PEDOT-LIG复合电极材料,制备的电极构建了不同的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对鱼肉中的XT和HX,牛肉中的CLB以及饲料中CBZ的快速灵敏检测。同时,CBZ在无线便携式传感器上的成功检测,为户外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无线智能传感这个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周利君[3](2021)在《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电化学发光(ECL)作为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传感器的新颖设计,该方法可以实现对检测物的高选择性。近年来,已经引起分析检测领域研究者的兴趣,并在环境、食品、医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负载不同发光体,利用协同效应将信号放大,依次制备了掺杂碳点的铜基金属有机框架(CDs-HKUST-1)、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的苝类衍生物(PTC-PEI)、氨基酸修饰的苝类衍生物(PTC-Cys)及金纳米粒子掺杂的铜基金属有机框架(Au-HKUST-1),分别构建了关于检测邻苯二酚(CC)、莱克多巴胺(RAC)、卡那霉素(KAN)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CDs-HKUST-1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设计检测茶叶样品中的邻苯二酚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我们利用简单的一锅水热合成法,通过控制原料比例关系,制备了性能优异的复合物。基于CDs-HKUST-1建立的传感器对于检测CC有良好的ECL响应。在最佳条件下,传感器对CC检测的线性范围为5.0×10-9 mol/L~2.5×10-5 mol/L,检出限为3.8×10-9 mol/L(S/N=3),该方法操作简单,响应速度快,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这项工作拓宽了HKUST-1在ECL研究中的应用。2.HKUST-1/PTC-PEI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设计检测猪肉中的莱克多巴胺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在这项工作中,具有良好成膜效果的PTC-PEI被用作ECL发光体,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优异吸附性能的HKUST-1,不仅通过协同效应提高了PTC-PEI的ECL效率,而且还能够通过酰胺键的结合作用提高此传感器的界面稳定性。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传感器对RAC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10-12 mol/L~1.0×10-6mol/L,检出限为6.17×10-13mol/L(S/N=3),设计的适配体传感器更能显示出良好的灵敏性,稳定性和特异性。3.Au-HKUST-1/PTC-Cys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电化学发光检测牛奶中卡那霉素本工作将Au-HKUST-1与PTC-Cys相结合共同修饰玻碳电极,并且引入卡那霉素的DNA序列,形成Apt/Au-HKUST-1/PTC-Cys复合物修饰电极,其中HKUST-1,通过掺杂金(Au)纳米粒子,增强了电子传输速率,进而可以提高发光体的发光效率。在共反应物过硫酸钾(K2S2O8)的作用下,KAN对Apt/Au-HKUST-1/PTC-Cys/GCE的ECL强度有明显的增强效果。在最佳条件下,增强的ECL强度与卡那霉素浓度的对数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该传感器对卡那霉素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10-13 mol/L~1.0×10-8 mol/L,检出限为4.2×10-14 mol/L(S/N=3)。

周光[4](2020)在《互联网情境下品牌危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信息生成更多、传播速度更快和影响范围更广着称。互联网情境与传统情境存在很大区别。在互联网情境下,传统媒体纷纷走向网络,公众获取信息和表达舆论的方式发生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活动出现新的行为。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为品牌危机的研究带来挑战和机遇。已有研究表明,品牌危机的伤害程度与互联网直接相关。在互联网情境下,许多知名企业曾遭遇品牌危机;品牌危机的研究逐渐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但不难发现,当前对品牌危机中互联网特性及作用的挖掘仍处在发展阶段;如何利用互联网情境及其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对品牌危机进行探索,是挑战也是机会。在这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如何对品牌危机进行界定,此问题涉及界定的角度,以及基于此角度的品牌危机内涵、特点、类型和年度变化趋势。其次要明确如何对品牌危机影响因素进行判定,此问题涉及对品牌危机构成影响的媒体、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因素。第三要弄清品牌危机如何对企业构成影响,此问题涉及品牌危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情境因素;以往研究注重对这一关系的定性分析,而如何进行实证分析将值得深入探讨。第四要关注品牌危机研究的落脚点,它涉及品牌危机的应对策略以及策略效果等。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基于文献研究和扎根理论,提出研究概念和基本模型框架。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基于组织合法性理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品牌危机水平概念,对不同类型品牌危机进行区分。本文运用中国内地品牌100强的报刊报道文章,对品牌危机事件进行编码与统计;基于品牌危机的报道次数和影响程度,对品牌危机水平进行测量,最终得出不同事件和企业的品牌危机水平,进而明确其年度变化趋势。针对第二个问题,本文运用解释水平理论观点,从媒体、企业和公众的角度辨析品牌危机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媒体作为品牌危机影响因素的主要来源,以此深入挖掘互联网情境下媒体的突出特点。解释水平理论将心理距离作为影响解释水平的主要因素,恰好可以帮助解释报纸版次、权威性、级别和地理距离等因素对品牌危机水平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对这些因素的显着性进行检验。针对第三个问题,本文首先运用免疫理论观点,预测品牌危机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此关系受到可控型、道德型和可辩解型品牌危机类型的调节。然后本文基于情感-认知理论,探索品牌危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内地品牌100强在报纸上的品牌危机报道文章;本文通过编码和统计,构成100强品牌企业在2000年至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工具变量的稳健性回归,证实了三种类型危机对品牌危机负面影响的削弱作用,以及公众情感与认知在影响机理中的作用。针对第四个问题,本文再次运用免疫理论观点,厘清企业的三种危机应对策略:辩解策略、沉默策略与和解策略。通过编码和统计,本文揭示三种应对策略为企业最常用策略。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三个种策略在三种类型品牌危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不同作用。本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结合不同理论对品牌危机现象进行解释,其中免疫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被首次运用到品牌危机的研究中;研究结论反过来丰富理论本身。其次,本文通过互联网文本数据,对互联网特性进行了深入挖掘,其研究过程和结论,为互联网情境下的品牌危机研究带来洞察。最后,合理地运用跨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也为同行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视角。

戈钰[5](2020)在《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畜禽产品中β-激动剂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β-激动剂(β-agonists)俗称瘦肉精,是一类能够抑制动物脂肪生成,促进瘦肉生长的药物,其滥用行为在中国屡禁不止,这给人民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潜在隐患,灵敏、快捷检测瘦肉精的新方法的建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针对一种瘦肉精分子建立的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实现了该分子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然后改良传感器建立了可同时检测两种分子的电化学纳米传感器。接着建立便携式电化学智能传感器不仅提高工作效率和简化操作流程,同时具有对瘦肉精检测的高稳定性。最后将电化学纳米传感器与高相液相色谱法进行比较,为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在畜禽产品中的广泛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克仑特罗的痕量检测及其机理研究将二维纳米材料磷烯(BP)经异丙醇(IP)和Nafion(Nf)处理制备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GCE)。该电极(BP-Nf(IP)/GCE)对克仑特罗(CLB)有优异电催化响应。随后对复合电极的形貌、结构、电化学活性面积和电化学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P-Nf(IP)/GCE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电催化性能,峰电位是0.94 V(vs.SCE),线性浓度范围是0.06-24μM,检测限是3.7 n M(3σ/M),灵敏度是0.14μAμM-1 cm-2。对比文献,降低了电催化电位,增强了传感响应灵敏度,扩宽了检测范围。本研究还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提出CLB的电催化氧化机理。最后该传感器成功用于牛肉和牛血清等样品中CLB电化学检测,具有良好可行性和实用性。二、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的同时快速检测通过不同材料筛选优化,选择单(6-巯基-6-脱氧)-β-环糊精(S-β-CD)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纳米粒子(PEDOTNPs)共修饰二维纳米材料BP,实现最常用β-激动剂CLB和莱克多巴胺(RAC)的同时电化学快速检测。制备的电化学修饰电极(S-β-CD-PEDOTNPs-BP/GCE)具有稳定性高、抗污染能力强、电化学活性面积大、电化学响应好等特点。此外,本工作还通过筛选抗污染策略,选择电化学辅助材料抗污染策略,采用连续循环伏安法进一步消除电极表面的污染。S-β-CD-PEDOTNPs-BP/GCE在电位0.8 V和1.0 V(vs.SCE)处分别对CLB和RAC产生最佳电流响应。在最佳条件下,CLB在0.3-90μM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响应,RAC在0.3-9.34μM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响应,检测限分别为0.14μM和0.12μM。最后采用标准添加法,可同时测定牛肉、饲料和牛血清样品中CLB和RAC浓度,回收率在可接受范围内。三、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克仑特罗的便携式智能检测以中药材剩余物葛藤为原料,对其进行厌氧高温炭化处理,制备成生物炭。将生物炭对使用激光直写技术制备的柔性碳电极进行修饰。同时利用智能手机和微型电化学工作站组成的微型分析仪,实现CLB的无线智能传感检测。该智能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具有制备简单、体积小、稳定性高、重复性好和成本低等优点。传感器对CLB检测获得较宽检测范围0.95-14.31μM,低检测限为0.75μM。此外,该智能便携式传感器对牛血清中CLB的加标回收检测结果表明,基于微小型分析仪的无线智能便携式传感器具有实现CLB现场野外检测的潜力。四、特布他林的多种检测方法对比分析由二维材料Mo S2,COOH-Gra和双金属Pd-Pt经过层层修饰电极,建立了快速检测特布他林(TRA)的电化学纳米传感电极(Pd-Pt/COOH-Gra/Mo S2/GCE)。电极表面形貌观察结果显示,修饰材料呈现薄层状且双金属零星分布,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强电催化性能和大比表面积,较宽TRA线性检测范围0.44-43.37μM和较低检测限0.22μM,进一步证实该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TRA具有较高灵敏度。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TRA线性关系,检测范围为2.5-1400μM。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可知,电化学传感器获得了较低的检测下限,较高效液相色谱法更为灵敏且设备操作简单,成本更低。最后对牛肉和鸡肉加标回收检测TRA,回收率在98%-100.2%范围内,表明根据该研究方案构建的传感器可以为有效检测TRA提供方法支持。

李良[6](2019)在《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手性选择法则是生命系统的自然属性之一,蛋白质、核酸等许多生命物质都是手性的。手性药物和农药进入人体后,对映体在药效、毒理和代谢途径的不同,这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研制高效手性分离材料,并用于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对映体含量测定的LC-MS/MS新方法,有利于更科学地评价对映体的安全性。本论文基于“巯-烯”加成点击化学反应,发展了制备环糊精、替考拉宁和纤维素手性固定相的新方法,在表征固定相结构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评价了新固定相的手性色谱性能,并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分别建立了人尿中和食品中相关手性标志物、手性农药和非法手性添加剂对映体测定的LC-MS/MS新方法,对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首先回顾了前人已发展的各类手性拆分手段和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应用较为广泛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发展过程和各自的特点,并涉及到有序介孔材料作为色谱键合材料的应用进展。以此作为开展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2.利用6-氨基-β-环糊精与活泼的异氰酸苄基酯反应合成苄基脲-β-环糊精,随后引入双键,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得到一种新型的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经结构表征后,成功地用于人尿中苯和甲苯暴露的生物标志物苯巯基尿酸(PMA)和苄巯基尿酸(BMA)对映体的同时手性拆分和定量分析,首次证实人体代谢中的生物标志物是以两种对映体的形式存在。在30min内BzCDP能快速拆分PMA和BMA对映体,分离度达到2.25和2.14。采用同位素标记的PMA内标(d2-PMA),通过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同时定量测定PMA和BMA对映体含量的LC-MS/MS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250μg L-1,回收率大于82%,检出限(LODs)低于0.17μg L-1,日内和日间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SDs)均小于13.1%。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60名油漆工和印刷工的尿液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尿液中两种标志物均以不同含量的对映体形式存在,例如L-PMA(27.5~106μg L-1)和D-PMA(19.9~82.8μg L-1),表明苯污染较严重,应高度关注该群体的职业健康。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评价苯及苯系物对人类的危害性。3.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S-(-)-2-苄基氨基-1-苯乙醇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Bz CSP),并进行了基本结构表征。通过引入芳基和手性中心,进一步地提高了环糊精类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拓宽手性分离范围,增强固定相的实用性。利用环酮类药物、三唑类农药、含胺基药物、氨基醇类药物四种类型22种不同结构特征的手性化合物作探针,评价其手性色谱性能。研究发现,新固定相适用于多种色谱模式(正相、反相、极性有机)。反相模式能拆分大多数化合物,其中环酮类药物的分离度高达5.33,三唑类农药的分离度可达2.05,分析时间较短。部分化合物只能在正相模式拆分,例如华法林的Rs达2.46,苯霜灵的Rs高达8.7,而且发现S-(-)-2-苄基氨基-1-苯乙醇衍生化固定相比相应的R(+)-固定相拆分能力强,可能是由于S(-)-比R(+)-固定相与溶质间“三点”作用更匹配,有利于手性分离。此外,采用该新固定相还在极性有机模式下成功地拆分了普萘洛尔等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常用手性药物,分离度可达1.53。表明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的固定相是一类新型的多模式固定相,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为验证新的Bz CSP的实用性,还建立了测定5种果蔬中3种手性农药已唑醇、戊唑醇、灭菌唑对映体残留量的LC-MS/MS新方法。所建立的方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抗基质干扰强、重现性好等特点。目前,国内外仍以非手性农残检测方法研究为主,尚缺乏手性农药对映体分析测定方法的系统性研究。4.首次报道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替考拉宁键合手性固定相(TCSP)的新方法。首先对替考拉宁进行甲基丙烯酸酯化,然后使不饱和的丙烯酸酯和巯丙基硅胶进行“巯-烯”加成反应制备TCSP。该制备方法反应条件温和,键合量较高,成本低,尚未见相关报道。以优化的极性有机流动相(甲醇/乙腈/甲酸铵/乙酸,480/120/0.3/0.04,v/v/m/v)流速为0.5 m L min-1,在35°C柱温下,20min内同时实现了克伦特罗(CLEN)和沙丁胺醇(SAL)对映体的高效分离,分离度(Rs)分别为2.72和1.91。固相萃取后,通过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可用于200份动物源肉类样品中β2-激动剂CLEN和SAL对映体快速灵敏的LC-MS/MS定量方法。分别研究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线性、检出限和基质效应。该新方法在0.5~50μg L-1浓度范围内对所有对映体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较高的回收率(CLEN为87~103%,SAL为93~103%)和高的重现性(日内RSDs%在2.65~7.98%,日间在4.23~9.29%)。CLEN和SAL的对映体LODs分别低于0.018μg kg-1和0.076μg kg-1。结果表明,所有阳性样品均含有不等量的对映异构体,尤其是猪肝中的R/S异构比高达1.3,这表明β2-激动剂在动物体内有对映体选择性代谢,所以科学评估激动剂对人类的毒性需要精准到对映体含量的测定。5.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CELCSP)。首先将烯基引入到纤维素上,然后用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将纤维素完全异氰酸酯化。最后使烯基与3-巯丙基硅胶反应获得一种纤维素键合固定相。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元素分析对配体和固定相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新制备的纤维素键合相耐溶剂性能强,可用于反相色谱并兼容ESI-MS,已成功用于六种常见的手性杀菌剂的对映体拆分,其中包括灭菌唑、己唑醇、戊唑醇、三唑酮、甲霜灵和苯霜灵。使用常见的0.1%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上述杀菌剂对映体在CELCSP上的分离度(Rs)和选择性因子(α)分别达到3.46和1.27。基于CELCSP色谱柱建立了一种新的LC-MS/MS方法,在30min内定量测定10种水果和蔬菜(如黄瓜、葡萄等)中的所有6种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样品经Fe3O4磁性粒子快速前处理,通过LC分离对映体和正离子多反应监测质谱测定。在0.10~100μg L-1的范围内观察到响应与对映体浓度之间的良好线性关系(γ=0.9965~0.9982)。水果和蔬菜的平均回收率在65%至110%之间(n=3)。对映体的检出限(LODs)和定量限(LOQs)分别为0.05~0.61μg kg-1和0.18~2.01μg kg-1。样品中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6.0%(日内,n=5)和2.5%~13.0%(日间,n=10)。“巯-烯”加成的温和反应条件有利于维持纤维素的有序立体结构,而高定向合成的产率也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性配体键合量,为LC-MS/MS监测农药对映体残留量建立可靠的食品安全分析方法提供了保证。

赵杰,梁刚,李安,满燕,靳欣欣,潘立刚[7](2019)在《功能纳米材料的“瘦肉精”传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瘦肉精"系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化合物,曾被滥用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以提高胴体瘦肉率。中国虽自2010年起禁止其应用于动物养殖环节,但当前,"瘦肉精"类物质非法添加现象仍时有发生,且其替代品多、隐蔽性不断增强对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仍构成极大威胁。功能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特殊结构及性质,极大地提升了现有传感检测技术的性能,使得现有传感检测技术不断朝着灵敏、高效、简便、低成本及抗干扰能力不断增强等方向发展。该文分别从金纳米材料、碳质纳米材料、量子点以及其他新型纳米材料角度出发,总结了以上纳米材料与传感检测技术相结合在"瘦肉精"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未来功能纳米材料与传感检测技术相结合需要提升的地方,为下一步开发更灵敏准确、简便易行、高通量及低成本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师攀[8](2019)在《战略三角模型视角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所系的最基本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十九大更是将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然而,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断冲击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话题,国内研究集中在对监管手段、国外先进经验借鉴、相关者利益主体分析等多个方面,鲜有研究从政府创造公共价值层面探求食品安全监管的实现方式,以满足人民需求。本文运用公共价值管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将战略三角模型运用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构建了优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框架。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选取双汇“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和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三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在使命管理、支持与合法性以及运作能力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借鉴美国和欧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创造公共价值视角入手,结合战略三角模型分析框架提出优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建议和措施:(1)借助沟通机制搭建和关注利益相关者传达监管使命;(2)完善法律体系,创新监管程序,提升政府公信力,寻求公众支持和合法性;(3)提高运作能力,提升监管运作效率,促进“让人吃得放心”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以及战略三角模型能够运用到食品安全监管的可行性,并且对于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姜晓庆[9](2019)在《DTPA衍生物-Eu配合物在分析与检测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瘦肉精”中毒事件,“速生鸡”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蛋黄事件,喹乙醇超标事件,磺胺二甲嘧啶超标事件,碱性橙染色大黄鱼、豆腐皮事件相继出现。这些食品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比如,三聚氰胺的长期积累会引起肾结石,最终导致肾衰竭。瘦肉精的长期积累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碱性橙会导致慢性中毒,最终致癌。磺胺二甲嘧啶超标会导致变态反应与过敏反应,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出农、兽药滥用和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现状,及食品市场监管缺失等问题,所以急需寻找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监督食品安全。目前,这些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有很多。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酶免疫法,分子印迹法,荧光光谱法等。但其中大多数的方法都需要昂贵的仪器,操作复杂,成本高,不适合日常检测,所以寻找一种成本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检测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文献,氨基多羧酸化合物是一种经典的螯合剂,本身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几乎可以与所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与某些稀土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还具有较长的荧光寿命,可以发出稳定地特征荧光。另外,在DNA/RNA单链上碱基是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如-GTAACG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单链上的碱基与互补碱基配对,如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与C(胞嘧啶)配对,A(腺嘌呤)与U(尿嘧啶)配对等,按照一定序列形成DNA/RNA双螺旋结构,利用DNA序列的特殊识别作用制成的生物传感器在很多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鉴于以上两点,我们以氨基多羧酸化合物作为配体,根据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组成,同时参照DNA/RNA单链碱基排序规则,选择能识别分析物的碱基或碱基类似物修饰配体,与金属铕离子反应,合成新型的稀土氨基多羧酸铕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检测某些食品添加剂。本研究中,我们合成了四种铕配合物荧光探针,分别为EuIII-dtpa-bis(melamine),Eu III-dtpa-bis(3,5-dichloroaniline)(EuIII-dtpa-bis(DCA)),EuIII-dtpa-bis(cytosine)和EuIII-dtpa-bis(adenine)。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和荧光光谱分析,分别研究了这四种铕配合物荧光探针检测某些食品添加剂,如三聚氰胺(Mel)、克仑特罗(Clb)、碱性橙(BO)和磺胺二甲嘧啶(SMZ)的可行性,推测其结合比例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配合物EuIII-dtpa-bis(melamine)作为荧光探针在检测三聚氰胺(Mel)中具有非常好的荧光特异性,类似物三聚氰酸(Cya)、三聚氰氯(Cyach)、三聚异氰酸(Isocya)和甲基胍胺(Methyla)的存在并不影响三聚氰胺的检测。在浓度范围5-100μmol/L内,三聚氰胺(Mel)的浓度与其对应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8.68x+568.32(R2=0.9972),检出限(LOD)为0.3743μmol/L(LOD=3σ/s)。当C[Mel]=CIII[Eu-dtpa-bis(melamine)]=100μmol/L时,配合物EuШ-dtpa-bis(melamine)的荧光强度接近最大值并保持不变,推测配合物EuIII-dtpa-bis(melamine)与三聚氰胺的比例为1:1。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对牛奶、酸奶和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回收率在99.8%-100.5%之间。2)配合物EuIII-dtpa-bis(DCA)作为荧光探针在检测克仑特罗中具有非常好的荧光特异性,共存物脲(U),葡萄糖(G),马尿酸(Ha),L-苯丙氨酸(Pha)和尿酸(Ua)的存在并不影响克仑特罗的检测。在浓度范围5-300μmol/L内,荧光强度比F0/F(F0为配合物EuIII-dtpa-bis(DCA)的荧光强度,F为克仑特罗存在下配合物的荧光强度)与克仑特罗(Clb)浓度(C[Clb])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558x+1.0157(R2=0.9984),检出限(LOD)为0.3369μmol/L(LOD=3σ/s)。当C[Clb]=3C[EuШ-dtpa-bis(DCA)]=300μmol/L时,配合物EuШ-dtpa-bis(DCA)的荧光强度降到最小值并保持不变,推测配合物EuIII-dtpa-bis(DCA)与克仑特罗的比例是1:3。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对幼儿尿液中克仑特罗的回收率在90.8%-96.2%之间。3)配合物EuШ-dtpa-bis(cytosine)作为荧光探针在检测碱性橙中具有非常好的荧光特异性,共存物葡萄糖(G)、L-苯丙氨酸(Pha)、组氨酸(His)、抗坏血酸(Aa)和肌酐(Cre)并不影响碱性橙的检测。在浓度范围5-100μmol/L内,碱性橙浓度与其对应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2.3406x+561.9674(R2=0.9946),检出限(LOD=3σ/s)为0.1291μmol/L。当C[BO]=3C[EuШ-dtpa-bis(cytosine)]=300μmol/L时,荧光强度接近最小值并保持不变,推测配合物EuШ-dtpa-bis(cytosine)与碱性橙的比例是1:3。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对豆腐皮中碱性橙的回收率80.8%-87.3%之间。4)配合物EuШ-dtpa-bis(adenine)作为荧光探针在检测磺胺二甲嘧啶中具有非常好的荧光特异性,共存物葡萄糖(G)、L-苯丙氨酸(Pha)、组氨酸(His)、抗坏血酸(Aa)和甘氨酸(Gly)的存在并不影响磺胺二甲嘧啶的检测。在浓度范围5-100μmol/L内,荧光强度比F0/F(其中F0为探针EuIII-dtpa-bis(adenine)的荧光强度,F为磺胺二甲嘧啶存在时EuIII-dtpa-bis(adenine)的荧光强度)和磺胺二甲嘧啶的浓度(C[SMZ])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2938x+0.8562(R2=0.9923),检出限(LOD)为0.4527×10-77 mol/L(LOD=3σ/s)。当C[SMZ]=C[EuIII-dtpa-bis(adenine)]=1.00×10-44 mol/L时,荧光强度接近最小值并保持不变,推测配合物EuIII-dtpa-bis(adenine)与磺胺二甲嘧啶的比例为1:1。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对蜂蜜中磺胺二甲嘧啶的回收率在87.2%-92.5%之间。

宋清[10](2019)在《改良型免疫侧向层析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是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非法畜牧养殖添加剂,如果人误食了含有莱克多巴胺的肉制品,其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所以对莱克多巴胺进行快速现场检测对从源头把控肉制品产品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建立了莱克多巴胺的三种免疫侧向层析快速检测方法:(1)传统型免疫侧向层析试纸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方法的建立本方法是基于免疫识别原理和侧向层析实验原理对莱克多巴胺进行试纸检测,在金纳米粒子表面标记莱克多巴胺单克隆抗体,T线固定莱克多巴胺抗原,C线固定羊抗鼠二抗,肉眼通过观察T线和C线是否显现定性分析莱克多巴胺的存在状况,结合扫描线条灰度进行莱克多巴胺定量分析。本实验对偶联抗体量、偶联时碳酸钾添加量、封闭剂种类和金标垫滴加体积关键实验参数进行优化,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对莱克多巴胺的检测在10 min内完成,裸眼观察的灵敏度为0.5 ppb,标准曲线检测线性范围为0.05-2 ppb。本方法同样适用于检测动物尿液中的莱克多巴胺含量,检测结果与标准品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不受基质效应干扰。(2)增敏型免疫侧向层析试纸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方法的建立本方法是在传统免疫侧向层析试纸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增敏金标垫,增敏垫上为羊抗鼠二抗与金纳米粒子偶联物,利用羊抗鼠二抗对金纳米粒子的莱克多巴胺抗体二次识别作用增强T线显色和变化强度使检测灵敏度得到显着提高。本实验对增敏抗体偶联量、样品垫处理液成分、封闭物和金纳米粒子直径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实验参数。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对莱克多巴胺的检测在10 min内完成,裸眼观察灵敏度为0.05 ppb,相比于传统方法提高了10倍。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05-0.2 ppb。本方法同样适用于检测动物尿液中的莱克多巴胺含量,检测结果与标准品检测结果高度一致。(3)多壁碳纳米管标记免疫侧向试纸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方法的建立本方法是基于竞争法免疫侧向层析试纸检测原理,用多壁碳纳米管标记莱克多巴胺单克隆抗体建立免疫侧向层析试纸,对莱克多巴胺进行快速检测。多壁碳纳米管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化学性质可控等优点,但是由于其分散性差和体积大,在侧向层析领域的应用较为薄弱。本方法在多壁碳纳米管表面标记莱克多巴胺单克隆抗体,T线固定莱克多巴胺抗原,C线固定羊抗鼠二抗,肉眼通过观察T线和C线是否显现定性分析莱克多巴胺的存在状况,结合扫描线条灰度进行莱克多巴胺定量分析。本实验对多壁碳纳米管的前处理方法、偶联抗体体积、封闭剂种类、重悬液中聚乙二醇浓度和重悬液体积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实验参数。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对莱克多巴胺的检测在10 min内完成,裸眼观察的灵敏度为0.5 ppb,标准曲线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5-2 ppb。本方法同样适用于检测动物尿液中的莱克多巴胺含量,检测结果与标准品检测结果一致,不受基质干扰。所以利用多壁碳纳米管进行标记建立的免疫侧向层析试纸检测的灵敏度不输于传统金纳米粒子标记,为下一步多壁碳纳米管在免疫侧向层析试纸上的深度应用奠定基础。

二、检测“瘦肉精”有了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测“瘦肉精”有了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瘦肉精类药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处理方法
    1.1 SPE技术
    1.2 SPME技术
    1.3 MSPD技术
    1.4 MIT技术
2 检测方法
    2.1 色谱检测法
    2.2 免疫分析法
    2.3 其他新型技术
3 展望

(2)激光诱导石墨烯传感电极制备及其动物源农产品安全电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石墨烯
    1.2 直写技术与激光诱导石墨烯
        1.2.1 直写技术
        1.2.2 激光直写技术
        1.2.3 激光诱导石墨烯
        1.2.4 激光诱导石墨烯的制备
        1.2.5 激光诱导石墨烯的特征
        1.2.6 激光诱导石墨烯的应用
    1.3 纳米酶
        1.3.1 纳米酶的种类及其应用
    1.4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的表征
        2.2.1 激光直写技术制备LIG电极
        2.2.2 LIG电极的表征方法及仪器
    2.3 电化学检测实验
        2.3.1 实验条件
        2.3.2 LIG复合电极的制备
        2.3.3 电化学检测
第三章 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鱼肉鲜活度的评估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LIG柔性电极的制备
        3.2.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评估
        3.2.3 实际样品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IG电极的制备
        3.3.2 LIG电极的形貌和结构
        3.3.3 LIG电极的稳定性和柔韧性
        3.3.4 扫速和pH值对LIG电极的影响
        3.3.5 LIG电极对XT和HX检测的氧化酶特性
        3.3.6 用于XT和 HX的传统分析的LIG纳米酶
        3.3.7 基于ANN模型的ML用于XT和HX的智能分析
        3.3.8 LIG电极的抗干扰能力
        3.3.9 真实样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t-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瘦肉精克伦特罗的检测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LIG电极的制备
        4.2.2 Pt-LIG修饰电极的制备
        4.2.3 电化学检测
        4.2.4 实际样品的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IG和Pt-LIG电极的形貌
        4.3.2 LIG和Pt-LIG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4.3.3 LIG和Pt-LIG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4.3.4 扫速和pH值对Pt-LIG电极的影响
        4.3.5 Pt-LIG对克仑特罗的检测
        4.3.6 实际样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DOT-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农药多菌灵的检测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LIG电极的制备
        5.2.2 PEDOT-LIG电极的制备
        5.2.3 电化学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IG和PEDOT-LIG电极的形貌表征
        5.3.2 LIG和PEDOT-LIG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5.3.3 LIG和PEDOT-LIG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5.3.4 扫速和pH值对PEDOT-LIG电极的影响
        5.3.5 PEDOT-LIG电极对多菌灵的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3)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分析样品简介及检测技术
        1.1.1 酚类添加剂概述
        1.1.2 饲料中“瘦肉精”概述
        1.1.3 抗生素概述
    1.2 电化学发光概述
        1.2.1 电化学发光简介
        1.2.2 电化学发光的分类
    1.3 电化学发光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CDs-HKUST-1 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电化学发光检测茶叶中的邻苯二酚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材料的合成
        2.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4 磷酸盐(PBS)缓冲溶液的制备
        2.2.5 实验过程
        2.2.6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修饰电极的形貌结构表征
        2.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2.3.3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性能表征
        2.3.4 电化学反应的发光机理
        2.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6 测定CC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2.3.7 传感器的重现性,稳定性,选择性干扰测试
        2.3.8 实际样品检测
    2.4 本章小结
3 HKUST-1/PTC-PEI修饰玻碳电极电化学发光检测莱克多巴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材料的合成
        3.2.3 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的制备
        3.2.4 Tris-HCl溶液的配制
        3.2.5 适配体的前处理及莱克多巴胺标准溶液的配制
        3.2.6 ECL传感器的构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修饰电极表面的表征
        3.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3.3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行为
        3.3.4 电化学反应的发光机理
        3.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6 ECL测定莱克多巴胺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3.3.7 ECL适配体传感器的稳定性、特异性和重现性
        3.3.8 实际样品检测
    3.4 本章小结
4 Au-HKUST-1/PTC-Cys电化学发光体系检测卡那霉素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材料的制备
        4.2.3 工作电极的制备
        4.2.4 磷酸盐(PBS)缓冲溶液及Tris-HCl溶液的制备
        4.2.5 卡那霉素标准溶液的制备
        4.2.6 实验过程
        4.2.7 样品的前处理和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修饰电极的形貌结构表征
        4.3.2 不同材料的红外及XRD表征
        4.3.3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4.3.4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行为
        4.3.5 电化学发光的反应机理
        4.3.6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7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4.3.8 电极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4.3.9 实际样品检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互联网情境下品牌危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互联网相关概念
        2.1.2 危机相关概念
        2.1.3 品牌危机相关概念
        2.1.4 互联网情境下的品牌危机
        2.1.5 企业绩效相关概念
        2.1.6 品牌危机与企业的关系
        2.1.7 品牌危机与消费者的关系
        2.1.8 品牌危机的溢出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组织合法性理论
        2.2.2 企业免疫理论
        2.2.3 解释水平理论
        2.2.4 情感-认知理论
    2.3 简要总结
第三章 互联网情境下品牌危机特征的定性分析
    3.1 样本与数据
        3.1.1 样本
        3.1.2 数据收集
    3.2 扎根理论分析
        3.2.1 扎根理论
        3.2.2 数据分析
    3.3 分析结果
        3.3.1 互联网情境下的品牌危机相关概念
        3.3.2 互联网情境下的品牌危机影响因素
        3.3.3 互联网情境下的企业相关因素
        3.3.4 互联网情境下的公众情感与认知
        3.3.5 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3.4 简要总结
第四章 基于互联网舆情的品牌危机影响因素研究
    4.1 理论推导与假设建构
    4.2 研究模型与变量
        4.2.1 研究模型
        4.2.2 研究变量
    4.3 样本与数据
        4.3.1 样本
        4.3.2 数据收集
        4.3.3 数据编码
    4.4 基本事实描述与统计分析
        4.4.1 品牌危机事实描述分析
        4.4.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5 实证分析
        4.5.1 互联网情境下媒体因素对品牌危机的影响
        4.5.2 互联网情境下企业相关因素对品牌危机的影响
        4.5.3 互联网情境下消费者相关因素对品牌危机的影响
    4.6 简要总结
第五章 基于危机分类的品牌危机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5.1 理论推导与假设构建
        5.1.1 品牌危机与企业绩效
        5.1.2 危机类型的调节作用
    5.2 研究模型与变量
        5.2.1 研究模型
        5.2.2 研究变量
    5.3 样本与数据
        5.3.1 样本
        5.3.2 数据收集
        5.3.3 数据编码
    5.4 基本事实描述与统计分析
        5.4.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基于互联网舆情的变量年度变化趋势
    5.5 实证分析
        5.5.1 变量相关性分析
        5.5.2 数据特征分析
        5.5.3 互联网情境下品牌危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假设检验
    5.6 简要总结
第六章 基于公众情感与认知的品牌危机影响机制研究
    6.1 理论推导与假设构建
    6.2 研究模型与变量
        6.2.1 研究模型
        6.2.2 研究变量
    6.3 样本与数据
        6.3.1 样本
        6.3.2 数据收集
        6.3.3 数据编码
    6.4 基本事实与统计分析
        6.4.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基于互联网舆情的公众情感与认知变化趋势
    6.5 实证分析
        6.5.1 变量相关性分析
        6.5.2 假设检验
    6.6 简要总结
第七章 互联网情境下品牌危机的企业应对及效果研究
    7.1 理论推导与假设构建设
    7.2 研究模型与变量
        7.2.1 研究模型
        7.2.2 研究变量
    7.3 样本与数据
        7.3.1 样本
        7.3.2 数据收集
        7.3.3 数据编码
    7.4 基本事实描述与统计分析
        7.4.1 基于互联网舆情的企业应对策略描述分析
        7.4.2 基于互联网舆情的企业应对策略的年度变化趋势
    7.5 实证分析
        7.5.1 互联网情境下行业与所有制对应对策略的影响
        7.5.2 互联网情境下企业应对策略相关的假设检验
    7.6 简要总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8.2.1 理论贡献
        8.2.2 实践启示
    8.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5)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畜禽产品中β-激动剂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 瘦肉精的概述
        1.1 瘦肉精简介
        1.2 瘦肉精的使用现状
        1.3 瘦肉精对公众健康的消极影响
    2 瘦肉精的检测方法
        2.1 色谱法
        2.2 免疫法
        2.3 传感分析法
    3 瘦肉精的电化学传感分析的研究现状
    4 本论文工作的提出
        4.1 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克仑特罗的痕量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4.2 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的同时快速检测
        4.3 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克仑特罗的便携式智能检测
        4.4 特布他林的多种检测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第二章 试验研究
    第一节 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克仑特罗的痕量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仪器与试剂
        2.1 主要试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和配制方法
        3 方法与步骤
        3.1 修饰材料的制备
        3.2 玻碳电极的处理
        3.3 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3.4 电化学传感器性能的研究
        3.4.1 稳定性的研究
        3.4.2 重复性与重现性的研究
        3.4.3 抗干扰性的研究
        3.4.4 加标回收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电化学传感器的形貌表征
        4.2 电化学传感器的有效比表面积
        4.3 电化学传感器稳定性的探究
        4.4 CLB的电化学行为
        4.5 CLB的电氧化机理
        4.6 电化学传感器标准曲线的建立
        4.7 电化学传感器重复性和重现性研究
        4.8 电化学传感器抗干扰性的研究
        4.9 实际样品快检分析
        5 讨论与小结
        5.1 讨论
        5.2 小结
    第二节 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的同时快速检测
        1 引言
        2 材料、仪器与试剂
        2.1 主要试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与配制方法
        3 方法与步骤
        3.1 修饰材料的配制
        3.2 玻碳电极的处理
        3.3 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3.4 电化学传感器性能的研究
        3.4.1 稳定性的研究
        3.4.2 抗污染能力的研究
        3.4.3 重复性与重现性的研究
        3.4.4 抗干扰性的研究
        3.4.5 加标回收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电化学传感器抗污染性能的探究
        4.2 电化学传感器的表面形貌表征
        4.3 电化学传感器稳定性的研究
        4.4 电化学传感器的有效比表面积
        4.5 电化学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4.6 修饰材料浓度优化以及pH值优化
        4.7 电化学传感器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研究
        4.8 电化学传感器抗干扰性能的研究
        4.9 建立标准曲线
        4.10 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分析
        5 讨论与小结
        5.1 讨论
        5.2 小结
    第三节 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克仑特罗的便携式智能检测
        1 引言
        2 材料、仪器和试剂
        2.1 主要试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和配制方法
        3 方法与步骤
        3.1 葛藤生物炭的制备
        3.2 LDWE和 KVBC-Nf(IP)/LDWE的制备
        3.3 电化学传感器性能的研究
        4 结果与分析
        4.1 电化学传感器的形貌表征
        4.2 CLB的电化学行为
        4.3 pH的优化
        4.4 电化学传感器重复性和重现性的研究
        4.5 电化学传感器抗干扰性能的研究
        4.6 线性关系的建立
        4.7 真实样品的CLB智能分析
        5 讨论与小结
        5.1 讨论
        5.2 小结
    第四节 特布他林的多种检测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仪器和试剂
        2.1 主要试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和配制方法
        3 方法与步骤
        3.1 玻碳电极的处理
        3.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3.3 电化学传感器性能研究
        3.3.1 重复性与重现性的研究
        3.3.2 抗干扰性的研究
        4 结果与分析
        4.1 电化学传感器形貌表征研究
        4.2 Pd-Pt电沉积圈数、COOH-Gra浓度优化和缓冲溶液p H值的优化
        4.3 TRA的电化学行为
        4.4 电化学传感器重现性和重复性的研究
        4.5 电化学传感器抗干扰性能的研究
        4.6 线性关系的建立
        4.6.1 TRA的电化学传感线性关系的建立
        4.6.2 TRA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线性关系的建立
        4.7 实际样品传感分析
        5 讨论和小结
        5.1 讨论
        5.2 小结
第三章 全文总结
    1 总结
    2 创新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及手性分离
        1.1.1 手性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2 手性对映体分离的方法
    1.2 超分子主体化学与手性分离
        1.2.1 环糊精类固定相
        1.2.2 大环抗生素类固定相
        1.2.3 多糖类纤维素固定相
    1.3 固定相基质的选择
    1.4 点击化学反应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性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
第2章 制备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监测人尿中巯基尿酸手性标志物新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苄基脲乙二胺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
        2.2.2.1 苄基脲单衍生化-β-环糊精手性柱的制备
        2.2.2.2 巯丙基硅胶的制备
        2.2.2.3 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的制备
        2.2.3 仪器分析
        2.2.4 标准溶液配制
        2.2.5 样品提取与净化
        2.2.6 方法验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苄基脲-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表征
        2.3.2 PMA和BMA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2.3.2.1 有机相含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3.2.2 流动相pH值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3.2.3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2.3.3 优化色谱条件
        2.3.4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2.3.5 优化样品前处理
        2.3.6 方法确认
        2.3.6.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出限
        2.3.6.2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2.3.6.3 BzCDP制备方法的重现性
        2.3.6.4 基质效应
        2.3.7 实际尿样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及其“多模式”手性色谱性能研究与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S(-)-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固定相(BzCSP)的合成
        3.2.3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结构表征
        3.2.5 仪器分析
        3.2.5.1 液相色谱对手性分子的分离评价
        3.2.5.2 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条件
        3.2.6 果蔬样品前处理方法
        3.2.7 方法验证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固定相的表征
        3.3.2 不同类型对映体在多模式下的分离评价
        3.3.3 对实际样品中的手性对映体手性分离应用
        3.3.3.1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3.3.3.2 准确度、精密度与稳定性测试
        3.3.3.3 实际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制备替考拉宁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肉中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对映体新方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替考拉宁大环抗生素手性固定相的合成
        4.2.3 仪器参数
        4.2.4 标准溶液与工作溶液的配制
        4.2.5 样品的提取和净化
        4.2.6 方法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替考拉宁的巯烯加成键合方法
        4.3.2 固定相的表征
        4.3.3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 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4.3.4.1 手性分离模式的选择
        4.3.4.2 甲酸铵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3 有机溶剂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4 乙酸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5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4.3.5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4.3.6 优化样品制备
        4.3.7 方法确认
        4.3.7.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测限
        4.3.7.2 基质效应
        4.3.7.3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4.3.8 方法应用
    4.4 结论
第5章 制备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新方法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手性固定相(CELCSPs)的合成
        5.2.3 表征
        5.2.4 色谱和质谱条件
        5.2.5 样品提取和净化
        5.2.6 分析方法的确认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纤维素的衍生化和巯-烯加成键合反应
        5.3.2 配体与固定相的基本结构表征
        5.3.2.1 配体DCLCEL的1HNMR谱分析
        5.3.2.2 配体DCLCEL的红外光谱分析
        5.3.3 CELCSP对农药手性分离的评价
        5.3.3.1 流动相的组成对手性分离度的影响
        5.3.3.2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3.3 手性农药结构对分离的影响
        5.3.3.4 柱温和热力学参数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3.5 流速和进样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3.6 MRM优化质谱检测条件
        5.3.4 样品前处理
        5.3.5 方法确认
        5.3.5.1 配制标准溶液
        5.3.5.2 回收率测试
        5.3.5.3 方法重现性测试
        5.3.6 实际样品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功能纳米材料的“瘦肉精”传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金纳米材料的传感检测技术
2 基于碳纳米材料的传感检测技术
3 基于量子点的传感检测技术
4 其他新型纳米材料
5 结论与展望

(8)战略三角模型视角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公共价值理论
        1.2.2 战略三角模型
        1.2.3 食品安全监管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食品安全
        2.1.2 食品安全监管
        2.1.3 公共价值
        2.1.4 战略三角模型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2.2.2 战略管理理论
第3章 基于战略三角模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分析框架
    3.1 战略三角模型构成要素
    3.2 战略三角模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可行性
    3.3 食品安全监管战略三角模型分析框架
        3.3.1 使命管理方面
        3.3.2 支持与合法性方面
        3.3.3 运作能力方面
        3.3.4 小结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案例选取及基本信息
    4.2 食品安全事件概述
        4.2.1 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概述
        4.2.2 地沟油事件概述
        4.2.3 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概述
    4.3 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问题分析
        4.3.1 使命管理问题分析
        4.3.2 支持与合法性问题分析
        4.3.3 运作能力问题分析
第5章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5.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5.1.1 牢记监管使命强化使命管理理念
        5.1.2 重视监管过程的支持与合法性
        5.1.3 创新内部机制提高监管运行管理效率
    5.2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5.2.1 机构设置合理提高政府监管运作效率
        5.2.2 重视法律体系建设提升监管合法性
    5.3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总结
第6章 优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6.1 传达监管使命
        6.1.1 搭建与公众沟通机制
        6.1.2 推动多元参与者利益协调
    6.2 寻求公众支持与合法性
        6.2.1 完善法律体系提升监管合法性
        6.2.2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公信力
        6.2.3 优化外部公众资源使用效率
    6.3 优化运作能力提高政府监管效率
        6.3.1 提升标准化监管水平发挥日常监管作用
        6.3.2 改革内部组织机构提升运作效率
        6.3.3 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运作水平
        6.3.4 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DTPA衍生物-Eu配合物在分析与检测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1.2 食品问题研究现状
        1.2.1 食品问题的种类及危害
        1.2.1.1 微生物污染及危害
        1.2.1.2 农药残留及危害
        1.2.1.3 兽药残留及危害
        1.2.1.4 食品添加剂滥用及危害
        1.2.2 食品问题分析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2.1 样品预处理分析技术
        1.2.2.2 光谱分析技术
        1.2.2.3 色谱分析技术
        1.2.2.4 电化学分析技术
    1.3 荧光光谱技术的应用
    1.4 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应用
    1.5 碱基及碱基化合物的应用
    1.6 本文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文选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检测三聚氰胺(Mel)的研究
    2.1 研究介绍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Dtpa-bis(melamine)的合成
        2.2.3.1 二乙三胺五乙酸二酐(dtpaa)的合成
        2.2.3.2 Dtpa-bis(melamine)的合成
        2.2.4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及各种分析物溶液的制备
        2.2.4.1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溶液的制备
        2.2.4.2 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溶液的制备
        2.2.5 Melamine、dtpa和dtpa-bis(melamine)的红外光谱分析
        2.2.6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检测三聚氰胺的紫外光谱分析
        2.2.7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检测三聚氰胺的荧光光谱分析
        2.2.8 实际样品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elamine、dtpa和dtpa-bis(melamine)的红外光谱
        2.3.2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溶液的紫外光谱
        2.3.3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溶液的荧光光谱
        2.3.3.1 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存在下Eu~Ⅲ-dtpa-bis(melamine)的荧光光谱
        2.3.3.2 三聚氰胺类似物对Eu~Ⅲ-dtpa-bis(melamine)检测三聚氰胺(Mel)的影响
        2.3.3.3 三聚氰胺(Mel)浓度对Eu~Ⅲ-dtpa-bis(melamine)荧光光谱的影响
        2.3.4 Eu~Ⅲ-dtpa-bis(melamine)作为荧光探针检测三聚氰胺的反应机制
        2.3.5 牛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
    2.4 第二章小结
第3章 Eu~Ⅲ-dtpa-bis(3,5-dichloroaniline)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瘦肉精”克仑特罗(Clb)的研究
    3.1 研究介绍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Dtpa-bis(3,5-dichloroaniline)的合成
        3.2.3.1 二乙三胺五乙酸二酐(dtpaa)的合成
        3.2.3.2 Dtpa-bis(3,5-dichloroaniline)的合成
        3.2.4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和各种分析物溶液的制备
        3.2.4.1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溶液的制备
        3.2.4.2 克仑特罗及其共存物溶液的制备
        3.2.5 3,5-二氯苯胺(DCA)、dtpa和dtpa-bis(DCA)的红外光谱分析
        3.2.6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检测克仑特罗的紫外光谱分析
        3.2.7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检测克仑特罗的荧光光谱分析
        3.2.8 实际样品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3,5-二氯苯胺(DCA)、dtpa和dtpa-bis(DCA)的红外光谱
        3.3.2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溶液的紫外光谱
        3.3.3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溶液的荧光光谱
        3.3.3.1 克仑特罗及其共存物存在下Eu~Ⅲ-dtpa-bis(DCA)的荧光光谱
        3.3.3.2 克仑特罗共存物对Eu~Ⅲ-dtpa-bis(DCA)检测克仑特罗(Clb)的影响
        3.3.3.3 克仑特罗(Clb)浓度对Eu~Ⅲ-dtpa-bis(DCA)荧光光谱的影响
        3.3.4 Eu~Ⅲ-dtpa-bis(DCA)作为荧光探针检测克仑特罗的反应机制
        3.3.5 尿样中克仑特罗的检测
    3.4 第三章小结
第4章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碱性橙(BO)的研究
    4.1 研究介绍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Dtpa-bis(cytosine)的合成
        4.2.3.1 二乙三胺五乙酸二酐(dtpaa)的合成
        4.2.3.2 Dtpa-bis(cytosine)的合成
        4.2.4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和各种分析物溶液的制备
        4.2.4.1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溶液的制备
        4.2.4.2 碱性橙及其共存物溶液的制备
        4.2.5 Cytosine、dtpa和dtpa-bis(cytosine)的红外光谱分析
        4.2.6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检测碱性橙的紫外光谱分析
        4.2.7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检测碱性橙的荧光光谱分析
        4.2.8 实际样品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ytosine、dtpa和dtpa-bis(cytosine)的红外光谱
        4.3.2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溶液的紫外光谱
        4.3.3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溶液的荧光光谱
        4.3.3.1 碱性橙(BO)及其共存物存在下Eu~Ⅲ-dtpa-bis(cytosine)的荧光光谱
        4.3.3.2 碱性橙共存物对Eu~Ⅲ-dtpa-bis(cytosine)检测碱性橙(BO)的影响
        4.3.3.3 碱性橙(BO)浓度对Eu~Ⅲ-dtpa-bis(cytosine)荧光光谱的影响
        4.3.4 Eu~Ⅲ-dtpa-bis(cytosine)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碱性橙的反应机制
        4.3.5 实际样品中碱性橙的检测
    4.4 第四章小结
第5章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磺胺二甲嘧啶(SMZ)的研究
    5.1 研究介绍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Dtpa-bis(adenine)的合成
        5.2.3.1 二乙三胺五乙酸二酐(dtpaa)的合成
        5.2.3.2 Dtpa-bis(adenine)的合成
        5.2.4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和各种分析物溶液的制备
        5.2.4.1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溶液的制备
        5.2.4.2 磺胺二甲嘧啶及其共存物溶液的制备
        5.2.5 Adenine、dtpa和dtpa-bis(adenine)的红外光谱分析
        5.2.6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检测磺胺二甲嘧啶的紫外光谱分析
        5.2.7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检测磺胺二甲嘧啶的荧光光谱分析
        5.2.8 实际样品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denine、dtpa和dtpa-bis(adenine)的红外光谱
        5.3.2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溶液的紫外光谱
        5.3.3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溶液的荧光光谱
        5.3.3.1 磺胺二甲嘧啶及其共存物存在下Eu~Ⅲ-dtpa-bis(adenine)的荧光光谱
        5.3.3.2 磺胺二甲嘧啶共存物对Eu~Ⅲ-dtpa-bis(adenine)检测磺胺二甲嘧啶(SMZ)的影响
        5.3.3.3 磺胺二甲嘧啶(SMZ)浓度对Eu~Ⅲ-dtpa-bis(adenine)荧光光谱的影响
        5.3.4 Eu~Ⅲ-dtpa-bis(adenine)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磺胺二甲嘧啶的反应机制
        5.3.5 蜂蜜中磺胺二甲嘧啶的检测
    5.4 第五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改良型免疫侧向层析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理化性质与检测重要性
    1.2 金纳米粒子的应用
    1.3 多壁碳纳米管的应用
    1.4 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方法研究及进展
        1.4.1 瘦肉精莱克多胺仪器检测法
        1.4.2 瘦肉精莱克多巴胺快速检测法
第二章 胶体金免疫侧向层析莱克多巴胺检测方法建立
    2.1 胶体金免疫侧向层析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原理
    2.2 实验主要试剂材料和设备
        2.2.1 主要试剂材料
        2.2.2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所需缓冲液及处理液配
        2.3.2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2.3.3 金纳米粒子与莱克多巴胺单克隆抗体偶联
        2.3.4 免疫侧向层析试纸的制备
        2.3.5 胶体金免疫侧向层析试纸反应体系优化
        2.3.6 特异性检测
        2.3.7 标准样品检测与标准曲线建立
        2.3.8 实际样品检测与标准曲线建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金纳米粒子制备及与抗体偶联表征
        2.4.2 金纳米粒子与莱克多巴胺抗体偶联量优化
        2.4.3 金纳米粒子与莱克多巴胺抗体偶联碳酸钾添加量优化
        2.4.4 金纳米粒子与莱克多巴胺抗体偶联封闭液优化
        2.4.5 金标垫上金纳米粒子与莱克多巴胺抗体偶联物滴加量优化
        2.4.6 特异性检测结果
        2.4.7 标准样品的检测与标准曲线的建立
        2.4.8 实际样品的检测与标准曲线的建立
    2.5 小结
第三章 增敏型免疫侧向层析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方法建立
    3.1 增敏型免疫侧向层析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原理
    3.2 实验主要试剂材料和设备
        3.2.1 主要试剂材料
        3.2.2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增敏抗体偶联量优化
        3.3.2 增敏抗体封闭物的优化
        3.3.3 样品垫处理液成分优化
        3.3.4 增敏抗体偶联金纳米粒子粒径优化
        3.3.5 标准样品检测与标准曲线建立
        3.3.6 实际样品检测与标准曲线建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增敏抗体偶联量优化
        3.4.2 增敏抗体封闭物优化
        3.4.3 样品垫处理液成分优化
        3.4.4 增敏抗体偶联金纳米粒子粒径优化
        3.4.5 标准样品检测与标准曲线建立
        3.4.6 实际样品检测与标准曲线建立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壁碳纳米管标记的免疫侧向层析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方法建立
    4.1 多壁碳纳米管免疫侧向层析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原理
    4.2 实验主要试剂材料和设备
        4.2.1 主要试剂材料
        4.2.2 主要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多壁碳纳米管前处理方法优化比较
        4.3.2 多壁碳纳米管与莱克多巴胺单克隆抗体偶联
        4.3.3 基于多壁碳纳米管的免疫侧向层析试纸反应体系优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多壁碳纳米管前处理方法优化
        4.4.2 基于多壁碳纳米管的免疫侧向层析试纸反应体系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四、检测“瘦肉精”有了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瘦肉精类药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孙悦,王慧利,王学东,李捷意. 现代化工, 2021(S1)
  • [2]激光诱导石墨烯传感电极制备及其动物源农产品安全电分析研究[D]. 朱益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3]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D]. 周利君. 常州大学, 2021(01)
  • [4]互联网情境下品牌危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周光.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对畜禽产品中β-激动剂检测研究[D]. 戈钰.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6]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李良. 南昌大学, 2019
  • [7]功能纳米材料的“瘦肉精”传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赵杰,梁刚,李安,满燕,靳欣欣,潘立刚. 农业工程学报, 2019(18)
  • [8]战略三角模型视角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优化研究[D]. 师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9]DTPA衍生物-Eu配合物在分析与检测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D]. 姜晓庆. 辽宁大学, 2019(05)
  • [10]改良型免疫侧向层析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检测新方法研究[D]. 宋清.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有一种检测“瘦肉精”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