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工矿企业伤亡事故统计预测

2004年工矿企业伤亡事故统计预测

一、2004年工矿企业伤亡事故统计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悦,吴吉东,周扬[1](2021)在《1978—2018年中国事故灾难死亡人口时空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为掌握中国事故灾难特征,从而为优化风险管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可获得的我国各类事故灾难统计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各类事故灾难死亡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1990年以来,我国事故灾难总死亡人口先上升后下降,其中道路交通事故累计死亡人口最多;(2)受经济发展和安全管理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以2003年为分界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口先上升后下降,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口存在1994年和2003年两个峰值,火灾事故死亡人口在波动中下降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变化;(3)从空间上看,我国各类事故灾难百万人口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藏自治区、浙江省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百万人口死亡率较高,贵州省、重庆市工矿商贸事故百万人口死亡率较高。基于研究结果对"十四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防控重点和事故灾难统计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

何敏,王军,江琴[2](2021)在《中国重大事故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危险性评价》文中认为事故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与危险性评价是城市公共管理的基础,有助于推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并有效指导政策实践。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使用2000—2016年我国重大事故灾害频次、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数据,在地级市尺度上分析了我国重大事故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四种事故灾害(火灾爆炸事故、建筑施工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工矿企业事故)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我国重大事故灾害整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月季变化特征明显。(2)从集聚特征看,除建筑施工事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外,其余三类事故灾害在空间上总体存在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3)基于事故灾害综合危险分析结果可知,重大事故灾害在重庆市、天津市、云南省曲靖市以及江西省宜春市高值比较集中,城市存在严重的事故灾害危险。

王莉[3](2019)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大、参与人员多、技术工艺复杂、施工环境多变等特点,极易产生安全事故。由于安全事故是由各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安全管理需要全面、综合性的知识支持。尽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但是在面临具体安全问题时,如何从众多的数据资料中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知识,至今还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URTCSM),从知识支持的角度,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技术和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系统论为指导,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核心任务和管理流程,提出智能知识支持的概念和内涵,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图谱等技术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的知识支持作用,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对URTCSM领域知识范围进行界定,从过程、组织、对象、管理等维度对领域知识进行分解,形成多维分层的知识分类体系。在领域概念建模方面,基于领域知识体系结构内容和特点,构建多维分层的专业领域概念模型;根据标准规范自身结构和使用需求,构建混合粒度的标准规范概念模型;根据事故分析对事故知识的需求,构建多主体关联的事故概念模型。在实体关系建模方面,基于领域知识分类体系结构进行概念之间层级关系建模,并对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实施的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形成URTCSM领域知识结构模式,为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提供规范化的知识框架。分析了URTCSM领域知识主要来源,重点对标准规范和事故案例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在领域实体知识元抽取方面,根据数据结构化程度以及自然语言描述特点,对不同类型实体知识元的抽取分别采用人工抽取、基于映射关系的转化、基于规则的提取、基于深度学习的实体识别等方法。在关系知识元抽取方面,分别采用基于映射关系的转化、基于规则的关系抽取、基于实体共现的关系抽取、基于机器学习的关系抽取等方法。在实体属性识别过程中采用类似的知识元抽取方法。抽取出来的知识元需要与已有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分析不同情形下知识融合需求,提出相应的融合方法。知识图谱中各类实体和关系知识元最后以图结构的形式存入图数据库Neo4j中,形成URTCSM领域知识图谱。提出URTCSM智能知识支持实现框架。针对标准规范知识,提出混合粒度规范知识获取的三种方式:知识导航,智能搜索,知识推荐。针对安全事故知识的应用主要以支持安全知识智能分析为主,提出三类事故分析任务:以事故画像的形式全面可视化的展示事故认知结构,根据统计分析指标自动构建查询语句的事故统计分析,以及基于关联路径的事故深度分析。根据URTCSM领域知识图谱中各知识要素之间的联系,对不同管理情境下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为安全风险识别与预防提供知识支持。最后,开发了基于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的智能知识支持系统,用于领域知识图谱维护和管理、标准规范知识智能获取、安全事故智能分析、安全管理决策分析等,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智能知识支持平台。该论文有图107幅,表23个,参考文献209篇。

范欣[4](2019)在《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政策的形态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速度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但是伴随着江西省工业化进程的是生产安全事故的多发,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论文对江西省2004年至2018年间生产安全事故的数据进行了搜集整理,其中2004-2012年江西省生产安全形势严峻,而2013-2018年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数据又在逐年下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这跟政府制定的防控政策有没有关系?在这期间江西省对生产安全事故防控的政策有什么变化?如果防控的政策形态有变化,它的形态转变又是怎么转变的?这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本论文基于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政策形态转变的必要性,通过对江西省2004年至2012年;2013年至2018年间生产安全事故的数据与防控政策演变的现状分析,探究了江西省在生产安全事故防控上,运用政府政策形态转变来控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说明政府防控政策对生产安全事故数量下降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提出了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政策的制订和选择上一些相应的优化对策,从而达到有效防范并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目的。

汤梅梅[5](2019)在《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工伤预防体系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企业完全承担责任的基本现实。政府通过实施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与职业安全健康项目,激励企业采取预防措施,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与保护职工安全健康。各国实践经验也表明了工伤预防管制已取得巨大的社会安全效益。作为劳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工伤预防管制工作,保护劳动者安全权益。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工伤预防、工伤待遇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形成,并主要通过工伤保险待遇修正依靠劳动市场无法完全补偿劳动者遭受风险损失的缺陷,保障受伤工人的医疗救治与基本生活。同时,政府设置激发企业内部动力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转变企业工伤预防理念。在政府干预和企业担责的协同作用下,截至2017年底,全国总工伤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6.2%和12.1%(1);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607亿元,覆盖人数达22742万人,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然而,经济全球化、技术革新加快,激烈的企业竞争引发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全球变暖与频发的极端天气恶化了工作条件等,使得工伤事故率与职业患病率居高不下,我国劳动者面临的工伤风险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职业安全健康的格局正发生着改变,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被打破,大量灵活就业的劳动者被排除在保障覆盖范围之外,加之工会组织无法形成与企业、政府进行集体协商的社会力量,使得受伤工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下,落后和产能过剩的企业正面临兼并甚至破产危机,考验着企业支付能力。如对于正处在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的企业,在无过失责任原则要求下,他们必须承担工伤事故后的伤亡劳工医疗、误工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一系列经济费用,这必然会加重实体企业的用工成本。面对劳动安全保障不完全、企业经济负担重的双重难题,这就要求政府不能只强调工伤预防管制所带来职业工作环境改善的社会安全效益,而忽视企业经济发展。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工伤预防管制目标内涵应当包括在改善职业安全与健康环境的同时,又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两方面。那么工伤预防管制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现阶段中国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如何?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工伤预防管制又如何影响企业经济绩效?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如何通过提高现有工伤预防管制效率,来实现“共赢”局面?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推进未来政府政策调控,实现工伤预防管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促进工伤预防管制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遵循从社会管制经济学理论中探索“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作用机理—在现实中寻求“共赢”管制理论存在的可能性—以中国工伤预防管制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为了实现“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而深化改革的逻辑思路,并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证两大核心层面展开研究。(1)理论层面。基于风险工资理论、贝克尔理论、“波特假说”理论。首先,从社会管制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视角出发,追寻政府进行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缘由。由于信息不对称,劳动者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达到最佳安全保障。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保护受伤工人安全权益,政府通过工伤预防管制强制要求企业承担所有责任,保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对称的安全工作信息,以此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政府实施不适宜的管制强度使得企业对工伤预防管制措施不满,引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叠错,加重了企业经济负担。为了消除政府与企业目标的异质性,政府调整工伤预防管制力度,激发企业形成安全激励机制,并通过提升自身安全技术达到“共赢”局面。然后,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当下的工伤预防管制体制,从社会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两方面剖析中国管制未实现“共赢”局面的作用机理。(2)实证层面。本文通过理论机制分析发现“共赢”局面的关键是设置适宜的管制强度,引发高效率的工伤预防管制,从而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若管制强度设定过低,劳动者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若管制强度设定过高,企业则无法从工伤预防安排中获得经济效益。因此,研究选取工伤保险费率作为政府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代理变量(1),基于分步评价的思路,先评估实施工伤预防管制已取得的安全效应水平,再对企业经济绩效评估,检验现阶段中国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原因是否由不适当的管制强度,引起微观经济主体安全投资行为的转变,进而导致宏观安全效应的下降。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分为8个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然后以工伤预防管制发展路径为主线,按照其理论变迁及内在逻辑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研究显示,不合理的政府激励机制易引发道德风险,造成企业经济负担,降低了工伤预防管制效率。在政府优化管制资源的基础上,工伤预防管制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才是实现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与提高企业经济绩效“共赢”局面的根本动力,并探讨了概念移植我国实现的可能性。最后给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机制分析。本章首先清晰界定了工伤预防管制及其相关概念,并阐明其属性、特征及激励措施。然后基于风险工资理论、贝克尔理论、“波特假说”理论,探讨工伤预防管制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来研究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未实现“共赢”局面的作用机理。其中:(1)中国工伤预防管制安全效应的理论研究。基于企业生产成本理论与风险期望理论,本文建立企业利润与劳动者效用同时最大化的拉格朗日函数,在库恩-塔克一阶条件下,研究发现,目前“重补偿,轻预防”的工伤保险现状与不完善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不存在以最低工伤保险待遇获得最佳安全水平的临界点;相对高管制费率,政府实行低管制费率时,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对于降低工伤伤害率的影响程度更大;且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是造成安全效应低的主要原因。(2)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基于将成本价格运用于索洛剩余估算的双重生产理论,本文建立企业成本最小化模型并结合谢波德引理,在对时间求导的条件下,研究发现,目前严格管制引发企业调整用工结构以此降低用工成本,且管制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与成本增长变化趋势相同。结果说明,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变化引起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下降。第3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变迁、现状及成因。基于将政府间接市场激励手段扩展为工伤保险待遇的事后预防和工伤保险费率的事前预防的界定基础上,本章打破了固有工伤预防演化的路径,按照事后工伤预防管制—事前工伤预防管制—完善事前工伤预防管制的逻辑,将中国工伤预防管制体制划分为四个时期。在工伤预防管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过程中,阐述了政府如何引导企业从被动转向主动预防的管制过程,并探究现有工伤预防管制低效率的成因。研究发现,参保企业在面临更加严峻的工伤风险时,道德风险突出;统筹层次低与覆盖范围窄限制了企业预防的积极性;失衡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结构降低了企业激励动力;不精确的工伤预防激励机制无法形成企业内部动力;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的脱离不利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造成目前偏向社会安全效益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管制现状,其原因可能来自于工伤预防管制的立法、条例设置、机构设置、组织间互联性等。第4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安全效应视角。本章采用2006-2016年省级行业及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综合工伤保险费率指标,使用门槛模型评估了工伤保险待遇对于降低工伤事故率而取得的安全效应。研究发现:政府实施低管制费率时,提高工伤保险待遇会显着降低工伤伤害率,而当管制费率超过0.15%时,安全激励系数不再显着,甚至出现负面效应。进一步分析安全效应低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限制了工伤保险待遇的预防作用发挥,事前名义道德风险不仅无法消除事后真实道德风险,反而加剧了企业道德风险程度。研究启示:遏制企业道德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完善工伤预防管制机制,激发企业进行安全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以及补偿受伤工人待遇构成的企业工伤保险成本。目前高水平的工伤保险费率抑制了企业内在安全激励动力,因而降低工伤保险费率可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帮助企业减少劳动力损失和生产成本。如果政府降低保险费率幅度过大易扭曲企业安全投资行为;降低保险费率幅度过小,会造成工伤待遇资源的浪费。因此,适宜的工伤保险费率结合工伤保险待遇才能获得最佳安全水平。第5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经济效应视角。本章采用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层面数据并且使用2011年中国《工伤保险条例》的修订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在一个标准β条件收敛框架下去检验工伤预防管制对于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影响。研究发现,2007-2014年期间该修订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具有强烈的负效应,工伤预防管制对于生产效率没有滞后效应,其中国有企业相对私营和外资所有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这次修订的影响最大。这意味着政府实施严格管制,在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后,可能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并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延缓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研究启示:目前中国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设定造成了政府管制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异质性,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或引发创新力度不足。提倡完善工伤预防管制体制构建,通过费率机制、奖惩机制与管理监督体制等调整政府管制强度。一方面不仅能提高企业参保的积极性,有利于避免现实中企业逃避参保或退保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其生产率。当工伤预防管制与外部经济环境形成良好互动时,可促进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可持续发展。第6章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本章首先系统梳理了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伤预防管制模式后,发现目前主要形成了以劳动者与企业雇主充分参与的典型德国模式,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为一体的典型日本模式及联合私营与公共保障系统预防的典型美国模式。然后,通过比较分析了三个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法律体系、激励机制、管理与监督体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伤预防管制均呈现立法层次高、立法详细、可操作性强和动态及时调整的特点;外部干预结合内部激励构成了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工伤预防管制绩效评估建立在社会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分析之上,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伤预防项目、工伤保险费率与工伤保险待遇等进行全面评估;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定位清晰、高自主程度及执法严格构成了统一的工伤预防监管体制。研究启示:重视工伤预防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前提条件,而完善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运行基础;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关键核心,是引发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必要条件;工伤预防的绩效评估反映工伤预防管制政策运行问题,帮助并提高政府工伤预防管制效率,缩短达到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进程;统一的工伤预防监管体制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保障,是达到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坚实基础。第7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路径优化。为了达到“共赢”工伤预防管制制度,本文在借鉴典型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地将广泛且复杂影响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因素,归纳并整合在政府管制机制的设置之内进行综合考虑。在构建一个三维立体概念框架下,本文给出如下建议:第一,政府转变工伤预防管制理念,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意愿、机会与能力,工伤预防管制引发企业全新安全技术创新,以及劳动者充分参与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前置条件;第二,通过健全工伤预防管制立法、整合组织机构、精确设置工伤预防激励机制与强化工伤预防管制监督体制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基础设置;第三,通过动态调整劳动者职业安全权益,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激励动力,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管制主体责任及营造良好的工伤预防管制外部环境措施,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后置保障。第8章研究结论及展望,概括全文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研究内容创新:本文提出工伤保险待遇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补偿受伤劳动者损失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且具有预防事故的安全激励作用。将工伤保险待遇的激励作用纳入工伤预防中,以此区分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拓展了工伤预防管制内涵。基于“波特假说”理论,本文进一步提出工伤预防管制应当在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的同时提高企业生产力,深化了工伤预防管制目标。为了实现“共赢”的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政府应充分利用以降低费率使得企业获得短期利益的契机,实现以创新驱动的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转变。因此,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工伤预防管制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边界。(2)研究视角创新:本文首先从政府管制的宏观效应出发,论证了安全效率低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限制了工伤预防管制作用的发挥。然后,基于微观经济活动层面,刻画了保护人力资本安全减少工伤伤害的预防管制与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因管制政策的实行而降低,且短期内又无法通过安全技术创新内部化其缴纳工伤保险费与补偿受伤工人待遇构成的工伤保险成本,是扭曲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根本原因,最终造成了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重负面局面。在结合宏微观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三维立体概念框架,系统讨论了实现“共赢”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前置条件、基础设置及后置措施的优化路径,以期精确调整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机制,推动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达到在充分保障劳动者安全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目的。(3)研究方法创新:第一,衡量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既有相关文献主要基于企业规模越大工伤保险费率越高的假设而展开研究。然而,实践中工伤伤害率会随着政府管制程度呈现非线性关系及区间效应,若遗漏某种企业规模或保险费率情形下的工伤保险待遇的安全效应,会造成估计结果偏误。因此,为了修正以企业规模作为管制费率代理变量的假设缺陷,本文作了进一步拓展,以中国各省区不同行业的工伤保险费率构建综合保险费率指标,并按照数据本身的特征采用门槛模型自动划分样本。第二,衡量工伤预防管制的经济效应。成本-收益法是评估工伤预防管制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佳选择。然而,工伤预防管制的成本与收益测量值在实践中一般难以直接获得,且测算选取指标也可能存在遗漏或偏差。因此,本文选用双重差分模型克服成本-收益法中遗漏变量和不利因果关系的缺陷。进一步,为了精确评估工伤预防管制对于微观经济绩效的影响,将企业间生产率呈现?条件收敛的趋势纳入其中,重新构造了双重差分模型。

李湖生[6](2019)在《我国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宏观演变规律和防控模型》文中认为为了解我国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演变规律,研究有效的事故防控模型,分析了1950-2018年我国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针对现有事故防控理论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以人员安全保护为核心目标的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防控和人员安全多重保护理论模型,并简要介绍了应用该理论模型开展工业园区、内河水上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防控和人员安全保护技术和装备研究的情况。研究表明:传统事故预防模型存在对事故发生后的人员安全保护不重视的问题;通过研发和应用监测预警、预警通知、人员疏散、就地避难等人员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可有效保护人员安全和减少人员伤亡,从而更好地防控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王兆刚[7](2020)在《基于时序数据挖掘的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安全生产是保证能源稳定供应的前提条件。虽然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水平有所提高,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煤矿安全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经过多年的煤矿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安全数据。发挥数据的价值,辅助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改善煤矿安全状况,不仅是煤炭企业的现实需求,也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但是,当前在宏观和微观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研究,以及煤矿安全信息系统的数据挖掘模型研究方面,对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中蕴涵的趋势性规律,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相关研究的缺乏导致难以切实发挥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的作用,包括分析煤矿安全系统的复杂系统结构、识别危险源间的趋势变化关系、促进智能化风险识别与预防的实现。对于有效辅助煤矿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煤矿安全信息系统的数据挖掘功能,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参考。因此,基于上述实践背景与研究不足,本文提出基于时序数据挖掘的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研究选题,以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为挖掘对象,以趋势性知识发现为目标,在对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一般理论、事故致因与危险源类别划分、煤炭企业数据构成、时间序列趋势分析与描述、时间序列分段线性表示、趋势相似性度量等相关领域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的构成、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的内涵及其发现的科学过程、趋势性知识发现有效方法的选取和构建等,其中趋势性知识发现方法包括用于时间序列降维趋势变换的趋势描述基元体系和分段线性表示方法,以及用于数据挖掘的趋势相似性度量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构成研究。针对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的构成问题,以事故致因因素和危险源类别划分为理论依据,以煤炭企业现有数据为现实基础,构建了包括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组织及内部管理、相关外部等类别的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体系,并分析了其主要特点,从而为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2)时间序列趋势描述基元体系研究。针对用于描述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的趋势基元体系问题,提出了趋势基元与分段子序列的变化方向和均值水平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九元型趋势描述基元体系,从而为准确描述煤矿安全时间序列的局部趋势和整体趋势提供了有效方法。3)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内涵与发现过程研究。首先,针对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的内涵问题,基于现有的时间序列趋势性分析与描述的相关研究,结合煤矿安全领域知识,提出了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的内涵,即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中蕴涵的,对煤矿安全管理具有使用价值的,由若干个趋势基元有序连接构成的趋势序列模式和序列间趋势相似性关系,包括单序列的频繁序列模式和多序列的趋势相似性关系及其共有模式两类,并从复杂多样性、依存性、动态扩展性、直观可理解性、稀疏性等方面分析了其主要特征,从煤矿安全时序数据的有效运用、分析危险源的复杂系统结构、趋势相似序列间的预测参考和指示、危险源的智能化风险识别与预防等方面分析了其主要作用。然后,针对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的科学流程问题,提出了以分段线性表示和九元型趋势描述基元体系进行降维趋势变换预处理,以序列模式发现方法和趋势相似性度量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以真实可靠性和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有用价值性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评估的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过程模型,从而为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提供流程框架的参考和指导。4)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首先,针对预处理过程中的分段线性表示方法(PLR)问题,将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与PLR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具有自适应特性的PLR方法,即基于GA的时间序列分段线性表示方法PLRGA,并选取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为煤矿安全时序数据的降维趋势变换预处理提供具有灵活适用性的有效方法。然后,以PLRGA为基础,结合九元型趋势描述基元体系,提出了对煤矿安全时序数据进行降维趋势变换预处理的过程模型,以为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提供预处理过程模型。5)煤矿安全单时序趋势性知识发现研究。为了验证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过程模型对发现煤矿安全单时序趋势性知识的有效性,选取真实的煤矿安全单时序数据,运用降维趋势变换预处理过程模型进行预处理,以等价类序列模式挖掘算法(Sequential Pattern Discovery using Equivalence classes,SPADE),识别预处理后趋势序列数据中的频繁模式。然后,融合煤矿安全领域知识,分析和识别满足煤矿安全管理需求,具备使用价值的频繁模式;同时,调整预处理参数压缩率,分析不同压缩率条件下是否存在相同频繁模式,以验证该频繁模式的真实可靠性。研究表明: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降维趋势变换预处理过程模型,可以有效保留原始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的趋势信息;运用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过程模型,能够有效发现煤矿安全单时序数据中的趋势性知识。6)趋势相似性度量方法研究。为了提供有效的趋势相似性度量方法,以用于煤矿安全多时序趋势性知识发现,在九元型趋势描述基元体系的基础上,以趋势基元间的异同性比较定义匹配距离,借鉴动态时间弯曲方法(dynamic time warping,DTW)的动态规划原理,构建了一种动态模式匹配方法(dynamicpattern matching,DPM),并运用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优越性,从而为煤矿安全多时序趋势性知识发现提供了有效的趋势相似性度量方法。7)煤矿安全多时序趋势性知识发现研究。为了验证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过程模型对发现多时序趋势性知识的有效性,选取真实的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基于PLRGA的预处理过程模型进行降维趋势变换预处理,以DPM方法度量变换后趋势序列的相似性,采用层次聚类法识别和划分趋势类别,运用SPADE算法识别不同趋势类别的共有序列模式,通过不同趋势类别的共有模式的差异性,验证数据间趋势相似关系的真实可靠性。研究表明: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过程模型,可以发现煤矿安全多时序数据中的趋势性知识。研究中取得的创新点总结如下:1)针对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的构成问题,构建了包括人员数据、设备设施数据、环境数据、组织及内部管理数据、组织外部相关数据的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体系,从而为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选择基础。2)针对描述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的趋势基元体系问题,建立了趋势基元与分段子序列的变化方向和均值水平对应关系,以有效反映原始序列的长期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九元型时间序列数据趋势描述基元体系。3)针对数据预处理过程中的分段线性表示方法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A的时间序列分段线性表示方法(PLRGA),结合九元型趋势描述基元体系,进一步提出了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转换为趋势时间序列数据方法。4)针对趋势相似性度量方法问题,以趋势基元间的异同性比较,建立了趋势基元间的匹配距离,然后借鉴DTW方法的动态规划原理,构建了一种动态模式匹配方法(DPM)。5)针对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的科学流程问题,提出了以PLRGA方法和九元型趋势描述基元体系进行降维趋势变换预处理,以SPADE方法和DPM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以真实可靠性和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有用价值性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评估的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过程模型,以用于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

薛嗣圣[8](2019)在《基于概率推理的煤矿瓦斯事故致因分析及其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炭开采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煤矿事故灾害严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煤矿各类事故中,瓦斯事故危害最为严重,一直被认为是煤矿生产的“头号杀手”。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导致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各类影响因素众多,事故致因及条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对瓦斯事故的管控带来了困难。本文从概率推理角度对导致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条件以及概率变化进行分析,运用概率图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深入挖掘煤矿瓦斯事故潜在规律,研究新形势下煤矿瓦斯事故的管控对策。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煤矿事故总体概况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自建国以来各阶段煤矿事故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及原因,重点从多维度对瓦斯事故特征进行了统计剖析,指出瓦斯事故在事故类型、矿井类型、发生地域、发生时间等属性中所表现的特点及原因;结合当前煤矿安全形势和趋势,指出瓦斯事故在环境、人员、装备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分析结果来看,瓦斯事故具有灾害后果的严重性、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发生时间的随机性等不确定性特点。致因要素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给煤矿安全管理带来了难度。在煤矿安全投入和管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研究瓦斯事故致因及条件的不确定性,从而改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提高事故管控的针对性。(2)论文以煤矿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瓦斯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瓦斯事故发生的物理机理,结合事故致因分类模型进行研究。首先,运用事故树方法从大量最新瓦斯事故案例中探究人员、机器、环境、管理等方面导致事故发生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之间的逻辑条件,建立瓦斯事故致因条件依赖模型,明确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其次,运用收集的案例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具有煤矿瓦斯事故特征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有效性的验证;最后,基于瓦斯事故概率图模型进行事故推理,找到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最大致因链和敏感性因素排序。通过确定不同因素影响下的事故节点的后验概率,进而有效地确定瓦斯事故发生的概率;根据瓦斯事故发生的最大致因链,可以快速找到导致瓦斯事故的因果链;对事故因果链上的敏感性因素进行分级管控,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分析结果表明:瓦斯事故发生的随机性规律可以从概率角度进行认知。贝叶斯网络较传统事故分析方法,在复杂不确定性问题的表达和推理方面具有优势,将贝叶斯网络运用到瓦斯事故不确定性研究中,构建瓦斯事故特征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能够有效融合瓦斯事故先验知识和当前信息,实现基于概率推理的瓦斯事故风险预判和致因分析,为事故的有效防治与管控明确重点和途径。(3)为了将构建的瓦斯事故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到事故分析和预防中,本文依据条件变化和煤矿生产可能出现的情况建立情景。结合瓦斯事故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煤矿特性-影响因素-因素状态-事件”的瓦斯事故情景网络模型(CFSE),并进行概率情景分析,以此确定了区别于传统方式的瓦斯事故管控流程,并从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提出了融合贝叶斯思想的瓦斯事故管控策略。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构建瓦斯事故情景网络模型,可以确定事故预防中所对应的每个情景,在任何一个情景下,借助贝叶斯网络研究在不同情景条件下事故发生的概率。在瓦斯管控策略中,本文提出基于概率推理和情景分析的瓦斯事故管控模式。充分利用瓦斯事故贝叶斯网络的推理和信息更新机制,建立瓦斯事故概率推理预警平台,细化瓦斯事故危险源的可能性度量,充分感知系统致因要素及条件的变化,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决策和判断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管控效果。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以数据为驱动,基于贝叶斯网络和情景分析等理论,通过概率推理方法定量研究瓦斯事故的不确定性,系统提出不同情景条件下瓦斯事故的管控策略,以提高我国瓦斯事故管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上遏制我国瓦斯事故的发生。该论文有图63幅,表32个,参考文献201篇。

郑建林[9](2019)在《K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城市进入事故高发期,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这引起了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K市地处长三角核心位置,是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更是不断发生,为此K市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本文以K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公共危机理论、社会治理理论、政府责任论、系统论对K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现状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归纳总结法等工具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三个主体开展现状分析,围绕K市整体应急救援运行机制、应急救援力量整合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三个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应急救援的经验,针对完善K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从多元主体齐抓共管、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综合平台三个角度进行了思考;从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三个维度,提出政府层面建立应急救援综合平台、政府科学规划、完善考核体系、鼓励科研院校开展研究;企业层面引入保险与信用机制、强化应急演练与评估、购买第三方服务;社会组织与公众层面扩大宣传平台与范围、开拓第三方服务市场等对策。

周璇[10](2019)在《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对高危行业的职业伤害实行无过失的雇主责任制,雇主需要规避自己的责任风险,或者政府采取措施保证雇主能够履行赔偿的责任,就会建立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在这些风险管理制度中,保险是被人们普通接受的风险转移和分散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在转移雇主责任风险方面有两类保险,其一是工伤保险,其二是安监局在试点地区推行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作为强制实施的保险,在是否分散了企业的责任风险方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雇主事后的赔偿负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成本,二是企业职工受到职业伤害后能否得到全面的补偿。这是由于雇主要根据工伤补偿标准落实自己的赔偿责任,雇主为了减少成本的支出可能会使员工得到的补偿不全面。我国工伤保险实施已久,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于2006年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铺展,作为在工伤领域推行的新险种,在多大程度上分散了工伤保险剩余的雇主责任风险值得研究。关于我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险推行缓慢的原因以及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制度设计两个方面。以上的研究仅仅是从理论的层面上分析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实施情况,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雇主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以及产生结果背后的实际原因。然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多大程度上转移了雇主的责任风险是这个险种推行最核心的问题,也是该险种能否持续推行下去最重要的内容。本文在介绍研究方法与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从政策的层面上测算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分别对雇主职业伤害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以量化的方式呈现两个险种在雇主责任风险上的转移情况。然后深入企业调查,运用案例研究分析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非煤矿山企业风险转移现状,进一步印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理论上的责任风险转移程度。并且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访谈,运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更深层次地去探索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工伤补偿方面对雇主责任风险转移现状的原因,使其更有说服力。最后,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设计的建议和对策。本研究对于案例企业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来说,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并不赔偿企业因工伤亡职工的医疗待遇和死亡待遇。由于保险制度设计的欠缺,企业也无法获得保险公司在伤残待遇上的赔偿转移。因此,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并没有转移工伤保险对企业责任风险转移之外的责任风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的效果与安监局推行该险种的初衷是相背离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保险公司和安监部门出于各自的成本―收益考量,在强制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下做出不同的对自身有利的行为选择。由于高危企业职业伤害管理的同质性和风险治理制度的一致性,上述案例企业得出的结论可以推及到全国的高危企业。

二、2004年工矿企业伤亡事故统计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工矿企业伤亡事故统计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1978—2018年中国事故灾难死亡人口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1. 1 数据来源
        (1) 各类事故灾难数据:
        (2) 社会经济数据:
    1. 2 统计方法
2 中国事故灾难死亡人口时空分布特征
    2.1 各类事故灾难总死亡人口的时间变化趋势及构成
    2. 2 各类事故灾难死亡人口的时间变化趋势
        2.2.1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
        2.2.2 工矿商贸事故分析
        2.2.3 火灾事故分析
    2. 3 各类事故灾难死亡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2. 4 讨论
    2. 5 建议
3 结 论

(2)中国重大事故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空间自相关
        1.2.2 危害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事故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2.1.1 时间变化特征
        2.1.2 空间分布特征
    2.2 事故灾害危险性分析
    2.3 事故灾害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3 结论与相关建议
    3.1 结论
    3.2 相关建议

(3)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知识图谱的URTCSM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
    2.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系统分析
    2.2 URTCSM智能知识支持概念框架
    2.3 知识图谱对URTCSM智能知识支持作用分析
    2.4 基于知识图谱的URTCSM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维关联混合粒度的URTCSM领域知识结构模式研究
    3.1 多维关联混合粒度知识建模需求分析
    3.2 URTCSM领域知识分类体系分析
    3.3 URTCSM领域概念模式分析
    3.4 URTCSM领域关系模式分析
    3.5 多维关联混合粒度的URTCSM领域知识结构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知识元抽取方法研究
    4.1 URTCSM领域相关数据源分析
    4.2 URTCSM领域实体知识元抽取方法研究
    4.3 URTCSM领域关系知识元抽取方法研究
    4.4 URTCSM领域属性知识元识别
    4.5 URTCSM领域知识融合
    4.6 URTCSM领域知识存储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的智能知识支持研究
    5.1 URTCSM智能知识支持实现框架分析
    5.2 混合粒度规范知识获取
    5.3 安全事故智能分析
    5.4 安全管理智能决策支持
    5.5 基于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的智能知识支持系统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政策的形态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问题
        1.1.1 生产安全事故引起人们关注
        1.1.2 政府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政策不断完善
        1.1.3 防控政策与生产安全事故下降的关系
        1.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政策形态转变的必要性
    2.1 政策形态转变的理论基础
    2.2 政策形态转变的现实基础
        2.2.1 劳动者权利的诉求
        2.2.2 以人为本的理念
        2.2.3 国家层面的推动
        2.2.4 经济发展的结果
        2.2.5 国际社会的影响
第3章 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数据分析
    3.1 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数据分析
        3.1.1 2004—2012年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数据:形势严峻
        3.1.2 2013—2018年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数据:逐年下降
    3.2 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3.3 问题透视
第4章 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政策形态转变的效果分析
    4.1 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政策形态转变过程分析
        4.1.1 管制型政策防范
        4.1.2 治理型政策防范
    4.2 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政策形态转变效果评价
        4.2.1 管制型防范政策效果
        4.2.2 治理型防范政策效果
第5章 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政策形态转变优化策略
    5.1 防控:主体单一走向多元主体
    5.2 政策:工具单一走向手段多样
    5.3 方向:结果管制走向过程防控
    5.4 方式:运动式走向法治化治理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及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机制分析
    2.1 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分析基础
        2.1.1 工伤预防管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2.1.2 工伤预防管制的属性及其特征
        2.1.3 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措施
    2.2 工伤预防管制引发“共赢”局面的逻辑演化
        2.2.1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美好愿景
        2.2.2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设定困境
        2.2.3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机制调整
    2.3 现阶段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作用机理
        2.3.1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
        2.3.2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经济效应
    2.4 本章小结
3.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变迁、现状及成因
    3.1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变迁
        3.1.1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萌发期
        3.1.2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确定期
        3.1.3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调整期
        3.1.4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完善期
    3.2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现状
        3.2.1 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现状
        3.2.2 工伤保险基金运行现状
        3.2.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现状
        3.2.4 工伤预防管理体制现状
        3.2.5 试点地区的工伤预防现状
    3.3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3.3.1 工伤风险严峻,道德风险突出
        3.3.2 失衡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结构
        3.3.3 不精确的事前工伤预防激励机制设置
        3.3.4 脱离的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
    3.4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问题成因
        3.4.1 不完备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3.4.2 不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组织设置
        3.4.3 不适宜的工伤预防管制实施力度
        3.4.4 单一的工伤预防管制效率评估
    3.5 本章小结
4.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安全效应视角
    4.1 门槛模型构建
        4.1.1 门槛模型选择依据
        4.1.2 门槛值选择
        4.1.3 门槛回归具体模型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变量选择
        4.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4.3 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4.3.1 1%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2 0.9%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3 0.75%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4 不同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比较
    4.4 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4.4.1 1%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2 0.9%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3 0.75%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4 不同管制强度下预期与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比较
    4.5 低安全效应的内在作用机理
        4.5.1 机理分析与模型构建
        4.5.2 低安全效应的估计方法
        4.5.3 企业事前与事后道德风险的边际弹性
    4.6 本章小结
5.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经济效应视角
    5.1 双重差分模型构造
        5.1.1 双重差分模型选择依据
        5.1.2 双重差分基本模型
        5.1.3 微观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1.4 重新构造双重差分模型
    5.2 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5.2.1 TFP测算方法选择
        5.2.2 状态空间具体模型
    5.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择
        5.3.3 变量统计描述
    5.4 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5.4.1 自然实验性质的检验结果
        5.4.2 1%管制强度下模型估计结果
        5.4.3 1%管制强度下的滞后效应
        5.4.4 0.9%管制强度下模型估计结果
        5.4.5 0.9%管制强度下的滞后效应
        5.4.6 不同工伤预防管制强度下经济效应比较
    5.5 稳定性检验
        5.5.1 不同体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5.2 剔除人力资本的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6 本章小结
6.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6.1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模式
        6.1.1 工伤预防管制的背景
        6.1.2 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类型
    6.2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法律体系
        6.2.1 “完全政府”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2.2 “自我”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2.3 “协同”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3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机制
        6.3.1 工伤保险待遇机制及其激励效应
        6.3.2 工伤预防项目及其激励效应
        6.3.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及其激励效应
    6.4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1 “民主自治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2 “偏重政府主导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3 “完全政府主导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5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体系
        6.5.1 绩效评估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依据
        6.5.2 奖惩机制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手段
        6.5.3 制衡机制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力量
    6.6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经验与借鉴
        6.6.1 高度重视工伤预防管制
        6.6.2 完善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6.6.3 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
        6.6.4 全面的工伤预防管制绩效评估
        6.6.5 统一的工伤预防管制监管体制
    6.7 本章小结
7.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路径优化
    7.1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三维立体概念框架
        7.1.1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时间维度
        7.1.2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管理层次维度
        7.1.3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事故因素维度
        7.1.4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双重管制方向
    7.2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前置条件
        7.2.1 政府转变工伤预防管制理念
        7.2.2 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意愿、机会与能力
        7.2.3 工伤预防管制引发企业全新技术创新
        7.2.4 劳动者充分参与工伤预防管制
    7.3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基础设置
        7.3.1 健全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7.3.2 整合工伤预防管制组织结构
        7.3.3 精确设置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
        7.3.4 强化工伤预防管制监督体制
    7.4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后置保障
        7.4.1 动态调整劳动者职业安全权益
        7.4.2 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激励动力
        7.4.3 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管制主体责任
        7.4.4 营造良好的工伤预防管制外部环境
    7.5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我国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宏观演变规律和防控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特别重大事故发生总体情况分析
    1.1 特别重大事故的年度变化情况
    1.2 特别重大事故的行业领域情况
    1.3 特别重大事故的人员伤亡情况
    1.4 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特别重大事故类型
2 我国特别重大事故随时间变化的基本规律
3 重特大事故防控基本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3.1 现有事故防控理论模型的不足
    3.2 重特大事故防控基本理论模型
4 重特大事故防控基本理论模型的应用
    4.1 工业园区重特大事故防控与人员安全多重保护技术装备研发
    4.2 水上交通事故防控与人员安全多重保护技术装备研发
    4.3 城市轨道交通拥挤踩踏事故防控与人员安全多重保护技术装备研发
5 结论

(7)基于时序数据挖掘的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煤矿安全时间序列研究分析
        1.2.1 宏观煤矿安全时序数据挖掘研究
        1.2.2 微观煤矿安全时序数据挖掘研究
        1.2.3 煤矿安全数据挖掘系统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2.1.1 基本内涵
        2.1.2 一般过程
        2.1.3 研究范式及特征
        2.1.4 类别划分及其主要功能作用
    2.2 事故致因因素与危险源
    2.3 煤炭企业数据构成
    2.4 时间序列趋势分析与描述
        2.4.1 时间序列趋势性分析与预测
        2.4.2 时间序列趋势性描述
    2.5 时间序列分段线性表示研究
    2.6 时间序列趋势相似性度量研究
    2.7 关键科学问题
    2.8 本章小结
3 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
    3.1 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体系
        3.1.1 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
        3.1.2 基于二维属性的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体系
    3.2 时间序列趋势描述基元体系
    3.3 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内涵
        3.3.1 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的构成
        3.3.2 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特征
    3.4 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3.5 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PLR_GA的煤矿安全时间序列数据预处理方法
    4.1 基于GA的时间序列分段线性表示
        4.1.1 算法实现步骤
        4.1.2 算法特点分析
    4.2 实验及结果分析
        4.2.1 实验环境及数据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预处理过程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单时序趋势性知识发现
    5.1 CO数据趋势性知识发现
        5.1.1 数据理解
        5.1.2 基于PLR_GA的降维趋势变换
        5.1.3 基于SPADE算法的CO趋势序列频繁模式发现
        5.1.4. 不同压缩率条件下的CO频繁序列模式评估
    5.2 瓦斯浓度序列数据趋势性知识发现
        5.2.1 数据理解
        5.2.2 基于PLR_GA的降维趋势变换
        5.2.3 不同压缩率条件下的瓦斯趋势序列频繁模式评估
    5.3 负压数据的趋势性知识发现
        5.3.1 数据理解
        5.3.2 基于PLR_GA的降维趋势变换
        5.3.3 不同压缩率条件下的负压趋势序列频繁模式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煤矿安全多时序趋势性知识发现
    6.1 动态模式匹配
        6.1.1 动态模式匹配距离
        6.1.2 实验分析
    6.2 基于DPM的序列趋势相似性关系识别
        6.2.1 数据选择与预处理
        6.2.2 煤矿安全趋势序列数据类型识别
        6.2.3 聚类结果
    6.3 基于SPADE的序列趋势相似性关系分析与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概率推理的煤矿瓦斯事故致因分析及其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 理论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煤矿瓦斯事故现状及问题剖析
    3.1 中国煤矿事故概况
    3.2 中国煤矿瓦斯事故统计分析
    3.3 中国煤矿安全形势新特点及趋势
    3.4 当前煤矿瓦斯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瓦斯事故致因要素及不确定性分析
    4.1 煤矿瓦斯事故物理机理
    4.2 煤矿瓦斯事故致因分析
    4.3 煤矿瓦斯事故不确定性及时空分析
    4.4 煤矿瓦斯事故不确定性测度及推理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瓦斯事故致因概率推理研究
    5.1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5.2 煤矿瓦斯事故致因要素及网络节点
    5.3 煤矿瓦斯事故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5.4 煤矿瓦斯事故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及模型检验
    5.5 煤矿瓦斯事故贝叶斯网络推理
    5.6 本章小结
6 煤矿瓦斯事故概率情景分析
    6.1 煤矿瓦斯事故情景分析流程
    6.2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情景表示方法
    6.3 煤矿瓦斯事故情景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策略
    7.1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的内涵和原则
    7.2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的目标和流程
    7.3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的策略
    7.4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的建议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K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综述
    四、研究思路、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术路线图
        (三) 创新之处及不足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访谈调查法
        (三) 归纳总结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一) 事故
        (二) 生产安全事故
        (三) 应急救援
    二、基础理论
        (一)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二) 社会治理理论
        (三) 政府责任理论
        (四) 系统论
第二章 K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现状分析
    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简介
        (一)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二)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基础条件
        (一) 监测、预警能力
        (二) 物资储备及应急场所
        (三) 应急文化宣教
    三、当前运行实效分析
        (一) 组织机构与应急救援队伍初步建成
        (二) 预案衔接与可操作性逐渐提高
        (三) 应急救援机制逐年优化
        (四) 考核权重与效果进一步提升
        (五) 生产安全趋势总体向好
第三章 K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
        (一) 应急救援组织运行迟缓
        (二)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三) 各部门应急救援建设开展不平衡
        (四) 应急救援总体科技含量不高
    二、企业应急救援工作缺乏主动性
        (一) 企业安全费用投入不足
        (二) 应急救援预案缺乏可操作性
        (三) 员工应急救援能力不足
    三、社会组织与公众基础薄弱
        (一) 公众应急救援意识淡薄
        (二) 社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不足
第四章 K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应急救援工作缺乏统筹规划
        (一) 应急救援力量未整合
        (二) 应急救援建设起步晚与体制限制
        (三) 部门职责分工不清晰
        (四) 缺乏科学评估体系与产学研融合机制
    二、企业应急救援能力与意识均不足
        (一) 企业相关责任人员不重视
        (二) 应急预案与企业生产实际不符
        (三) 企业应急救援专业教育培训不规范
    三、社会组织与公众应急救援形式与机制不成熟
        (一) 宣传教育形式单一
        (二) 缺少政府与社会专业救援组织合作机制
第五章 国外应急救援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
        (一) 联邦层面
        (二) 各州层面
    二、德国
        (一) 完善的法律法规
        (二) 有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三)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三、英国
        (一) 法律、法规上的保障
        (二) 应急管理体制
        (三) 应急管理机制
    四、启示
第六章 完善K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思考与对策
    一、完善K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建设的思考
        (一) 多元主体齐抓共管,将利于共同建设应急救援
        (二) 整合社会资源,将助力创建互联互通救援架构
        (三) 构建综合平台,将利于创新应急救援模式
    二、政府层面对策
        (一) 建立应急救援综合平台,提高应急救援成效
        (二) 政府科学规划,提升整体应急救援能力
        (三) 完善考核体系,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
        (四) 鼓励科研院校开展研究,提高应急救援科技含量
    三、企业层面对策
        (一) 引入保险与信用机制,促进企业责任落实
        (二) 强化演练与评估,提升应急预案实用性
        (三) 购买第三方服务,扩大规范培训范围
    四、社会组织与公众层面对策
        (一) 扩大宣传平台与范围,提高宣传培训效果
        (二) 开拓第三方服务市场,强化整体应急救援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高危行业职业伤害现状研究
        2.职业伤害的责任保险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高危行业职业伤害及治理手段研究
        2.职业伤害责任保险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高危行业
        (二)职业伤害
        (三)风险转移
        (四)责任保险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风险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的理论测算
    一、工伤保险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测算
        (一)工伤保险待遇变迁历程回顾
        1.工伤保险待遇变迁过程
        2.工伤保险待遇变迁比较分析
        (二)工伤保险制度对雇主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的理论测算
        1.各省市地区劳动能力丧失等级待遇赔偿
        2.工伤保险对企业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测算
    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由来与发展
    三、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的理论测算
        (一)企业缴纳的保险费
        (二)保险公司支付的赔偿
第四章 案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现状调查
    一、案例企业介绍
    二、企业的职业伤害风险情况和参保情况
        (一)企业职业伤害风险情况
        (二)企业的参保情况
    三、工伤保险对职业伤害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
        (一)基本情况
        (二)伤残待遇支付情况
    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职业伤害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
第五章 案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转移现状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原因分析
    一、安监部门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政策目标分析
        (一)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二)安监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存在问题
        (三)企业试图规避缴费负担
        (四)安监和社保部门的利益分割
    二、背离政策目标的原因分析框架
    三、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利益相关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非煤矿山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1.非煤矿山企业的成本分析
        2.非煤矿山企业的收益分析
        (二)保险公司的成本收益分析
        1.保险公司的成本
        2.保险公司的收益
        (三)安监部门的成本收益分析
        1.安监部门的成本
        2.安监部门的收益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雇主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劳动者双重赔付问题的讨论及政策建议
        (一)两险可以叠加问题的讨论及政策建议
        (二)拒绝两险赔偿叠加的讨论及对策
    二、职业伤害预防问题的讨论及对策
        (一)工伤保险预防功能问题的讨论及对策
        (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与工伤保险预防功能的互补与融合
参考文献
附录1:北京市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附录2
致谢

四、2004年工矿企业伤亡事故统计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1978—2018年中国事故灾难死亡人口时空分布特征[J]. 李悦,吴吉东,周扬.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1(05)
  • [2]中国重大事故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危险性评价[J]. 何敏,王军,江琴.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3]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研究[D]. 王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4]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政策的形态转变研究[D]. 范欣. 南昌大学, 2019(01)
  • [5]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D]. 汤梅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0)
  • [6]我国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宏观演变规律和防控模型[J]. 李湖生. 安全, 2019(11)
  • [7]基于时序数据挖掘的煤矿安全趋势性知识发现研究[D]. 王兆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8]基于概率推理的煤矿瓦斯事故致因分析及其管控研究[D]. 薛嗣圣.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9]K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郑建林. 苏州大学, 2019(06)
  • [10]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研究[D]. 周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004年工矿企业伤亡事故统计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