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易感人群

乳腺癌易感人群

一、乳腺癌的易感人群(论文文献综述)

陈鹏[1](2021)在《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筛选出陕西汉族结直肠癌易感人群,筛选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croRNA,并对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设计一项包括514例CRC患者和510例健康对照的病例-对照关联研究,选取9个lnc RNAs基因[MIR137HG、MIR143HG(CARMN)、MIR3142HG、LINC-PINT、MIR124-1HG、MIR675HG(H19)、MIR17HG、MIR497HG和MIR133A1HG]、7个miRNAs基因(MIR577、MIR608、MIR675、MIR192、MIR618、MIR492和MIR423)及GREM1基因的49个SNPs,采用Agena Mass ARRAY基因分型技术,对所筛选的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在遗传模型和分层分析下这些位点与中国陕西汉族人群CRC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倍型分析及MDR分析寻找预测CRC风险的最佳模型。2.分析MIR17HG及miR-17-92a簇在CRC病例及对照组的组织及血液中的表达。从TCGA和GDC数据库下载肿瘤RNA-seq数据,分析MIR17HG的mRNA表达。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生存数据用于生存分析,下载miRNA-seq表达量数据用于分析不同疾病分期的差异。从SRA和GEO数据库中下载数据用于健康人和患者血清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清中游离miR-17-92a簇的丰度比较。3.纳入未经过任何治疗的陕西汉族病例50例,健康对照50例,用RT-qPCR对其血清中miR-17-92a簇的microRNAs表达进行检测,用ROC曲线判断这些microRNAs在诊断结直肠癌病例中的作用。4.用hsa-miR-18a-5p mimics和hsa-miR-18a-5p inhibitor对结直肠癌HCT116和SW480进行处理,研究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利用shortest path算法分析蛋白互作网络中各基因与表达差异基因之间的网络关系,筛选结直肠癌的候选关键靶基因并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rs73376930与增加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而rs7549905、rs7318578、rs633727和rs58658771与降低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单倍型GA较CA(rs3024270和rs2075744)、单倍型CT较TA(rs4779584和rs58658771)、单倍型AA较AG(rs2293581和rs73376930)均与降低CRC风险相关。含5个SNPs位点的模型(rs9440302,rs353300,rs1582417,rs157928,rs3024270)为预测CRC最佳模型,其交叉检验一致性为9/10,平衡精确性为:0.719,可预测患CRC的风险OR为6.65(95%CI:4.96-8.91)。2.MIR17HG在CRC组织中高表达,在Ⅳ期病例及黑种人中最高。miR-17-92a簇在CRC组织及血清中高表达,hsa-miR-20a-5p表达量最高。3.在陕西汉族结直肠癌病例血清中hsa-miR-18a-5p和has-miR-92a-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人群。hsa-miR-18a-5p表达量与临床分期相关。血清hsa-miR-18a-5p+CEA+AFP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AUC=0.899(95%CI:0.836-0.962,P<0.001),灵敏度=0.88,特异性=0.738,优于单一指标。4.hsa-miR-18a-5p能降低CRC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增加细胞凋亡的发生。用最短距离算法评估hsa-miR-18a-5p可能的11个靶基因,hsa-miR-18a-5p可能通过靶向LIF起到抑制CRC发展的作用。结论:1.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含五个SNPs的模型可以预测CRC的发病风险。2.MIR17HG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R17HG及其microRNAs在CRC组织中高表达,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及种族相关。miR-17-92a簇在CRC血清中高表达。3.在陕西汉族CRC血清中hsa-miR-18a-5p、hsa-miR-92a-3p表达量增加,hsa-miR-18a-5p+CEA+AFP在诊断早期结直肠癌中具有优越性。4.hsa-miR-18a-5p的高表达能降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

雷静[2](2020)在《易感冒人群红外热像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易感冒人群红外热像图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健康调养门诊就诊及招募的易感冒患者及非易感冒者各60人,填写中医体质辨识问卷,并采用北京贝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红外热断层扫描系统对其进行扫描,获得全身六幅热像图,计算两组人群背俞穴相对温度,躯干区位相对温度,对两组人群相对温度温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左侧肺俞、左侧脾俞的相对温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右侧肺俞、右侧脾俞以及双侧肾俞的相对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腧穴温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躯干区位上,观察组督脉区、左膀胱经区相对温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右膀胱经区相对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区位的相对温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红外热像图上,易感冒人群双侧肺俞、脾俞、肾俞呈低温改变,佐证了易感冒之人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2.在红外热图上,易感冒人群膀胱经区及督脉区呈低温改变,提示此类人群膀胱经及督脉经气不足。3.易感冒人群红外热像图上的特征改变,丰富了对易感冒人群的认识,为易感冒的辅助诊断及中医药防治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李佳玄[3](2020)在《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预后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乳腺癌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首位癌种,约4%7%的单侧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会发生对侧原发性乳腺癌,本研究将诊断时间超过6个月的双侧乳腺癌分类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BC)。关于MBBC的预后研究有限,多以单侧乳腺癌为参照,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影响MBBC癌症相关死亡的因素,探讨如何优化评估MBBC预后的评价体系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研究方法:基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与预后(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15年确诊为MBBC、随访时间大于等于3个月的13304名患者,其临床资料包括:双侧病灶诊断时年龄、性别、诊断时间间隔、种族、双侧诊断时分别所处婚姻状态、双侧病理类型、双侧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双侧肿瘤大小(tumor size,T)、淋巴结转移情况(lymph nodes,N)、双侧肿瘤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状态、双侧肿瘤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及其术式、每名患者随访时间及随访结局。随访结局包括随访结束时存活、死于癌症原因、死于非癌症原因。将每名患者的临床特征按首侧病灶、对侧病灶、双侧病灶分类,采用Fine和Gray提出的竞争风险模型对各个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建立3个竞争风险模型,分别是:只考虑首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预后的影响(简称首侧模型)、只考虑对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预后的影响(简称对侧模型)以及综合两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预后的影响(简称双侧模型)。筛选出影响癌症相关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计算特定时间内各因素部分分布相对风险(subdistribution hazard ratio,SH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用SHR表示各因素在预测癌症相关死亡时的绝对风险。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s,AUC)对3个模型的判别能力进行衡量比较。使用R3.6.1软件绘制最优模型的列线图,提高结果可读性。研究结果:1.MBBC诊断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7年,首侧病灶诊断时年龄的中位数为58岁,对侧病灶诊断时年龄的中位数为66岁。2.在首侧模型与对侧模型中,诊断年龄、诊断时间间隔、T分期、N分期、肿瘤分级均为影响癌症相关死亡的独立因素,首侧病灶的病理类型在首侧模型中是独立因素,对侧病灶的ER状态在对侧模型中是独立因素。3.双侧模型中,经多因素分析校正,时间间隔每增加1年,癌症相关死亡风险降低8%,即SHR为0.92(95%CI 0.89-0.95)。其他变量以“首侧/对侧”形式表示,以两侧病灶均为T1为参考,其他T分期组合情况均增加癌症相关死亡的风险,T2/T3-T4的SHR最高,为5.19(95%CI 2.99-8.99),其次为T1/T3-T4与T3-T4/T3-T4,T2/T1最低。相对于两侧均无淋巴结转移(N0/N0),N2-N3/N2-N3对癌症相关死亡的影响最大,SHR为6.14(95%CI 3.82-9.88),N1/N2-N3、N2-N3/N1、N0/N2-N3、N1/N1、N2-N3/N0对癌症相关死亡的负性影响逐渐下降。相比于两侧病灶肿瘤分级均为I-II级,III-IV/III-IV级与I-II/III-IV级均增加癌症相关死亡风险,分别为1.63倍(95%CI 1.23-2.16)与1.34倍(95%CI 1.02-1.76),而III-IV/I-II不增加死亡风险。相比于两侧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其他类型(非浸润性导管癌与非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这一亚组增加死亡风险,SHR为1.40(95%CI 1.08-1.81)。相比于两侧病灶均接受保乳术治疗,两侧均为单纯乳房切除术是独立保护性因素,SHR为0.48(95%CI 0.27-0.87)。相比于两侧病灶均为ER阳性,首侧阴性、对侧阳性降低死亡风险36%(95%CI 0.46-0.88)。4.绘制3个模型随访时间为15年时的ROC曲线并计算AUC值,首侧、对侧、双侧模型的AUC值分别为50.46、59.15和61.39。5.将ER状态前后变化的4种情况纳入不同N分期、不同肿瘤分级进行分析,相对于ER在两侧病灶均为阳性,两侧阴性时发生癌症相关死亡风险最高,在首侧为阴性、对侧为阳性时发生死亡风险最低。6.将双侧模型中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列线图绘制,建立的5年,10年和15年MBBC相关生存的预后模型更具可读性。结论:1.两侧病灶诊断时间间隔越长、T分期越低、N分期越低、肿瘤分级越低、病理类型两侧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治疗方式两侧均为单纯乳房切除术、对侧ER状态为阳性是影响MBBC癌症相关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2.相比于只考虑一侧病灶临床特征对预后的影响,将两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均纳入竞争风险模型,考虑两侧病灶临床特征前后一致或者变化的具体情况,对预测癌症相关死亡的意义更大。3.MBBC对侧病灶的T分期、N分期、肿瘤分级、ER状态相比于首侧,对预后影响更大。4.MBBC预后模型的列线图提高了临床评估效率。

孔晓玲[4](2020)在《中国胃癌高发区人群lncRN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文中指出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均排名前列,严重威胁人类健康。GC在我国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五年生存率的特点,尤以我国西北地区高发,给我国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GC的发生涉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在基因组水平上由于单个核苷酸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的多态性。研究表明,SNP与GC的发生、发展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种全长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蛋白质编码RNA,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lncRNA上普遍存在SNP,可通过各种途径影响lncRNA表达水平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已有研究证实lncRNA上的许多SNP与肿瘤的易感性、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肿瘤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检索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结合NCBI的db SNP数据库,选择与GC发生发展可能相关的母系表达基因3(Mater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HOXA远端转录本(HOXA transcript at the distal tip,HOTTIP)、H19和LAMC2-1:1,并且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选择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20%的候选SNPs开展研究,具体包括MEG3 rs7158663、rs10132552,HOTTIP rs1859168、rs17427960、rs2067087,H19 rs2107425、rs2839698和LAMC2-1:1 rs2147578共8个SNPs,分析其与中国高发区人群GC发病风险的相关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运用Taq Man-MGB探针荧光PCR法对候选SNPs进行基因分型,使用c2检验描述候选SNPs在病例和对照中的分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候选SNPs与GC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的关系。进一步结合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饮食习惯以及肿瘤家族史等信息进行遗传-环境因素综合风险评分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GC相关的环境危险因素,将与GC相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logistic回归计算得到的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作为权重,对研究对象的遗传-环境因素综合风险评分(Risk Score,RS)进行计算。描述RS在病例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分析RS四分位数分组与GC发病风险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决策曲线对RS的风险评估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使用列线图可视化呈现个体GC发病风险得分。通过不同方法评估遗传-环境因素综合RS预测GC发病风险的能力,为中国GC高发区人群GC发病风险预测提供参考。本研究共收集474名GC病例和543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样本及相关资料。其中病例组男性266例,女性208例,平均年龄58.00±6.98岁;对照组男性283例,女性260例,平均年龄57.41±5.49岁。关于候选SNPs与GC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的关系以及遗传-环境综合风险评分结果具体如下:1.LncRNA MEG3 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的关系共显性模型中,MEG3 rs7158663 GA基因型携带者与GG基因型相比,GC发病风险增加41.7%(ORadj=1.417,95%CI:1.056~1.901,Padj=0.020),AA基因型携带者与GG基因型相比,GC发病风险增加86.4%(ORadj=1.864,95%CI:1.162~2.992,Padj=0.010);显性模型中,GA+AA型携带者与GG型相比,GC发病风险增加50.1%(ORadj=1.501,95%CI:1.139~1.979,Padj=0.004);隐性模型中,AA型与GG+GA型相比,GC发病风险增加59.9%(ORadj=1.599,95%CI:1.015~2.517,Padj=0.043);等位基因G和A在病例组中频率分别是66.2%和33.8%,在对照组中分别是72.1%和27.9%,两等位基因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adj=0.002)。未发现MEG3 rs7158663携带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与GC临床进展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adj>0.05)。未发现rs10132552与GC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之间的关联(Padj>0.05)。2.LncRNA HOTTIP 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的关系病例组中HOTTIP rs1859168 CC型占30.0%,AC型占52.7%,AA型占17.3%,在对照组中分别占32.6%,49.7%和17.7%,c2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rs17427960 AA型占29.3%,AC型占53.4%,CC型占17.3%,在对照组中分别占32.0%,49.0%和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rs2067087 CC型占32.5%,CG型占47.3%,GG型占20.3%,在对照组中分别占32.2%,48.1%和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未发现HOTTIP rs1859168、rs17427960和rs2067087与GC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之间具有相关性(Padj>0.05)。3.LncRNA H19 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的关系病例组中H19 rs2107425 CC型占30.2%,CT型占54.4%,TT型占15.4%,在对照组中分别占36.3%,47.9%和15.8%,c2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rs2839698 CC型占50.2%,CT型占43.0%,TT型占6.8%,在对照组中分别占47.0%,44.0%和9.0%,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未发现H19 rs2107425和rs2839698与GC发病风险及临床进展具有相关性(Padj>0.05)。4.LncRNA LAMC2-1:1 SNP与胃癌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的关系病例组中LAMC2-1:1 rs2147578 GG型占32.5%,CG型占47.5%,CC型占20.0%,在对照组中分别占29.7%,51.9%和18.4%,c2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未发现LAMC2-1:1 rs2147578与GC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之间具有相关性(Padj>0.05)。5.遗传—环境因素综合风险评分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饮茶、吃腌制食品与GC发病有关联(P<0.05)。将与GC相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系数计算得出RS。病例组平均RS为1.49±0.77,对照组为0.47±1.27,RS在病例和对照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分位数分组结果显示,RS得分越高,GC发病风险越大。与RS<Q25组相比,Q25<RS<Q50组GC发病风险为3.870(OR=3.870,95%CI:2.566~5.837,P<0.001),Q50<RS<Q75组GC发病风险为8.352(OR=8.352,95%CI:5.514~12.651,P<0.001),RS>=Q75组GC发病风险为8.127(OR=8.127,95%CI:5.370~12.300,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综合遗传—环境因素计算出的RS的AUC为0.745,高于单独环境因素或单独遗传因素的AUC。决策曲线也表明与单独遗传因素或单独环境因素相比,综合遗传—环境因素的RS所增加的诊断效益最多。列线图显示总分高于180分的个体的GC易感性显着增高,且经校正曲线评估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综上所述,MEG3 rs7158663与中国高发区人群GC的发病风险有关,且综合遗传因素MEG3 rs7158663和环境因素饮酒、饮茶、吃腌制食品所构建的RS具有很好的预测GC发病风险的能力,研究可为中国GC高危人群的筛选以及GC的预防提供参考。

唐碧玮[5](2020)在《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构建我国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六种主要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知识图谱,将目前国内外研究已发现的可能为六种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纳入图谱,为国家和地方对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专家咨询法对前期研究的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六种恶性肿瘤危险因素数据库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可直接用于构建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并构建六种恶性肿瘤知识图谱本体框架。采用文献检索法系统梳理知识图谱构建模型及相关实验验证方法,对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筛选与六种恶性肿瘤及其危险因素相关的文献,为知识图谱的建立提供数据来源。利用人工智能法进行知识图谱构建,从筛选后的文献库中随机抽取部分文献,人工构建抽取规则并完成数据提取,对第一轮抽取结果进行标注并训练后,再次进行第二轮数据提取,最终对抽取的结果进行人工审核。将抽取的全部实体进行实体解析及分类,并依据危险因素分类完成知识图谱本体更新,进而构建知识图谱,并对该图谱进行平台测试及内容评估。结果通过对六种恶性肿瘤危险因素主题数据库进行评价,胃癌危险因素主题数据库构建过程及结果较为合理可靠,可直接用于构建知识图谱,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因素主题数据库的构建过程不够严谨,其结果中部分因素存在较大争议,不能直接用于构建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文献检索结果中最终用于数据抽取的文献共2030篇,其中肺癌460篇,结直肠癌388篇,食管癌410篇,乳腺癌685篇,卵巢癌87篇。第一轮共抽取到危险因素实体518个,保护因素实体121个,高危人群实体14个,疾病实体5个,三元组769个。第二轮抽取基于第一轮的基础,共抽取到1062个危险因素实体,174个保护因素实体及9个高危人群实体,共得到关系对6235个。经人工审核并完成实体解析后,最终共识别危险因素实体956个,保护因素实体241个,高危人群实体4个。根据各危险因素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共包含8个类别,分别为行为及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理化环境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生殖因素及其他因素。完成两轮抽取及人工审核后,对抽取结果进行精确率、召回率及F1值计算,其中,乳腺癌相关文献中抽取的所有实体结果精确率最低,为47.47%,卵巢癌相关结果精确率最高,为77.06%;分癌种F1值计算结果中,乳腺癌F1值最低,为57.44%,卵巢癌F1值最高,为82.85%。通过对该知识图谱进行应用评估,认为该知识图谱在知识检索方面效率较高,能够直观展示不同癌种间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联,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对现有监测系统与知识图谱进行对比,其中我国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内容主要包括饮食、吸烟、饮酒、身体活动、家族史、疾病因素等,我国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监测内容类别与其基本类似,但在饮食、家族史、疾病史等方面存在差别,在饮食方面,其更关注于摄入食物的制作方法,家族史与疾病史方面也只限于调查与消化道有关的影响因素。此外,两个监测系统中均未涉及与理化环境因素有关的内容。结论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法、文献检索法和人工智能法构建针对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因素知识图谱。该图谱以权威专家的经验知识对恶性肿瘤数据库进行评估并建立知识图谱本体框架,为构建知识图谱的核心内容提供了合理可靠的有效保障。利用文献这一较能展现该领域研究现状的途径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机器学习这一智能高效的手段,实现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的构建,并从其知识检索、与监测系统内容对比及应用拓展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该图谱能够实现对疾病、因素及其关系的快速检索,并且随着研究者对肿瘤认识的深入,还可以对其内容进行不断更新,保证知识的循环。通过对其进行拓展可用于不同的人群中,在未来恶性肿瘤防控领域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贾敏[6](2020)在《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和肾癌风险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基因(ESR1)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膀胱癌和肾癌患病风险的关系;明确该基因四个位点多态性与膀胱癌和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等的相关性以及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膀胱癌和肾癌患病风险的交互作用。方法(1)本研究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新确诊的住院患者,其中膀胱癌患者257例、肾癌患者110例组成病例组。对照组选自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同期体检的健康个体,对照按性别、年龄±5岁与病例进行1:1匹配。所有研究对象均需签属知情同意书。(2)基本资料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职业史及既往史,生活习惯和环境状况,家族病史。通过血常规检测报告收集HGB、RBC、WBC、NE%等临床化验结果。通过病理检测报告收集病理类型、病理分级、TNM临床分期及肿瘤远处转移的检查结果。(3)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状态下(禁食禁水6-8小时),采集静脉EDTA抗凝血和惰性分离胶促凝血各2ml,离心后分别收集血清和血细胞,-80℃冻存。(4)基因型分型检测:提取研究对象血基因组DNA,设计PCR引物,对ESR1基因(rs2077647、rs1801132、rs2234693、rs9340799)位点分别进行扩增,采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 LDR)对ESR1基因四个位点进行SNP分型检测。(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ESRα蛋白浓度:取100μl血清按人雌激素受体α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说明书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血清ESRα蛋白浓度。(6)统计学处理:根据资料性质和研究目的不同,采用IBM 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服从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如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通过χ2检验分析ESR1基因四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H-W)遗传平衡。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估生活行为、饮食习惯及基因多态位点等与膀胱癌和肾癌患病风险的关系。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分析ESR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及肾癌的相关性,并进行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结果(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膀胱癌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吸烟、饮酒、饮食口味、憋尿、体力劳动、水果的摄入、锻炼身体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OR值分别为3.940、2.554、2.079、3.609、22.534、2.440、0.392、0.610;而肾癌与其对照组比较,吸烟、饮食荤素搭配、体力劳动、憋尿情况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OR值分别为6.286、5.976、13.937、5.156。锻炼、BMI、水果摄入情况等在两肿瘤与其对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ESR1基因四个多态位点中,rs1801132和rs2077647位点在膀胱癌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rs1801132 GG/GC可能为膀胱癌的保护因素(P=0.018,OR=0.523;P<0.001,OR=0.481),rs2077647TT/CT可能为膀胱癌危险因素(P=0.005,OR=2.621;P=0.015,OR=2.386),rs2234693和rs93440799位点与膀胱癌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而肾癌相关性研究中显示,ESR1基因四个多态性位点均与肾癌患病风险无关。(3)ESR1基因rs1801132、rs2234693位点与吸烟、饮食咸淡、缺乏锻炼等情况在膀胱癌患病风险中存在潜在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rs1801132、rs2077647位点与体力/脑力劳动、经常憋尿等情况在肾癌患病风险中有潜在的交互作用。(4)ESR1基因多态位点在膀胱癌患者中,rs1801132的基因型分布在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远处转移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s2077647等位基因分布在临床分期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癌中,rs1801132等位基因频率在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s9340799基因型分布在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223469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肿瘤各临床指标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膀胱癌临床检查资料中,两之间HGB、RBC、WBC、NE%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病例组HGB、RBC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值对比分别为(141.08±22.44g/L,145.86±19.51g/L)和[(4.57±0.72)×10^12/L,(4.77±0.61)×10^12/L];而WBC、NE%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7±3.73)×10^9/L,(6.76±2.30)×10^9/L]和(61.97±11.97,59.73±11.52)。四种血象指标在肾癌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HGB、RBC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137.01±20.85g/L,145.24±22.76g/L)和[(4.56±0.63)×10^12/L,(4.76±0.68)×10^12/L],而WBC、NE%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54±2.52)×10^9/L,(6.82±2.55)×10^9/L]和(65.17±11.93,61.53±13.21)。(6)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ESRα蛋白浓度,膀胱癌病例组血清中ESRα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51.70±12.21pg/ml,64.22±13.46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94,P<0.001);肾癌病例组血清中ESRα蛋白浓度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9,P=0.628)。结论(1)吸烟、饮酒、饮食口味偏咸、憋尿、过度劳累可能为膀胱癌患病的危险因素,水果的摄入、锻炼身体为膀胱癌保护因素;吸烟、食用过多肉类、过度劳累、憋尿可能为肾癌的危险因素。(2)研究结果显示,ESR1基因rs1801132 GG/GC可能为膀胱癌的保护基因型,而rs2077647TT/CT可能为膀胱癌风险基因型。(3)ESR1基因rs1801132、rs2234693位点与吸烟、饮食咸淡、缺乏锻炼等情况在膀胱癌患病风险中存在潜在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rs1801132、rs2077647位点与体力/脑力劳动、经常憋尿等情况在肾癌患病风险中有潜在的交互作用。(4)在膀胱癌患者中,rs1801132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远处转移中均有统计学关联,rs2077647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与临床分期有统计学关联。在肾癌中,rs1801132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统计学关联,rs9340799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有统计学关联。(5)膀胱癌及肾癌病例组体内HGB和RBC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WBC含量和NE%均高于对照组。(6)膀胱癌病例组中ESRα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李彦然[7](2020)在《带有辅助信息的部分线性非混合治愈模型的估计》文中提出在临床研究中,生物标记物对疾病结果的影响往往是很复杂的。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简单地假设协变量的影响是线性的可能是不恰当的。另外,在医学研究领域,随着可获取数据的快速增加,如何整合不同来源或不同类型的数据的统计方法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本文中,我们提出部分线性非混合治愈模型,该半参模型允许一个协变量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它是非混合治愈模型的一种延伸。对于右删失数据,我们通过整合已知的亚组生存概率这一辅助信息,并利用基于伯恩斯坦多项式的筛经验极大似然方法对其进行估计。同时,当给定某些正则条件时,我们证明了估计量的渐近性质。大量的模拟研究表明,和传统的不整合辅助信息的极大似然估计相比,我们所提方法的估计更有效。最后,我们对乳腺癌数据进行了分析,从而来论证我们的模型和方法。

魏婉[8](2020)在《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对氧乐果工人胆碱酯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对氧乐果工人胆碱酯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氧乐果接触致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或遗传损伤的易感人群。对象:某农药厂氧乐果车间180名工人选为暴露人群,同一城市某公司无有机磷农药和其他毒物接触的115名健康职员选为对照人群。经知情同意后,对研究对象展开个人信息和生物样本的采集。方法:采用中国职业卫生标准GBZ52-2002附录中《全血、红细胞、血浆胆碱酯酶活性测定方法》检测外周血中全血、红细胞及血浆胆碱酯酶的活性。采用实时定量PCR测定人外周血白细胞DNA的端粒长度,并利用飞行质谱平台对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位点(TPP1 rs1800752、TPP1 rs3758978、TPP1 rs7488、TPP1 rs1128396、TPP1 rs2555173、POT1 rs17246404、POT1 rs7782410、POT1 rs13240512 和 POT1 rs76436625)进行基因分型。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选择卡方检验,定量资料则依据数据的分布类型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采用协方差分析组内分布的差异,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基因与氧乐果的交互作用对胆碱酯酶活性或端粒长度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的筛选。双侧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1.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暴露组携带TPP1 rs1800752 CT+CC基因型、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的个体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低于TT基因型(P<0.05);暴露组携带TPP1 rs3758978 CG+GG基因型、GG基因型和CG基因型的个体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低于CC基因型(P<0.05);暴露组携带TPP1 rs1128396 AT+TT基因型、TT基因型和AT基因型的个体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低于AA基因型(P<0.05);暴露组携带TPP1 rs2555173 CC基因型和CC+AC基因型的个体全血胆碱酯酶活性高于AA基因型(P<0.05);暴露组携带POT1 rs7782410位点GG基因型的个体全血胆碱酯酶活性高于AA+AG。而在对照组中,该位点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低于AA+AG基因型。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因素的影响后,POT1 rs7782410位点的GG基因型及POT1 rs13240512位点的AA基因型与氧乐果的交互作用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有影响[分别为0.471(0.171,0.770),P=0.002;0.351(0.054,0.648),P=0.021]。采用广义线性模型进行多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因素的影响后,氧乐果[-1.604(-1.804,-1.405),P<0.001]、TPP1 rs2555173 CC+AC 基因型[0.289(0.005,0.573),P=0.046]及POT1 rs7782410 GG基因型与氧乐果的交互作用[1.106(0.200,2.011),P=0.017]是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2.端粒长度的影响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筛选中,均未发现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对端粒长度有影响。结论:氧乐果、TPP1 rs2555173 AA基因型以及POT1 rs7782410 AA+AG基因型和氧乐果的交互作用会促进工人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降低,提示个体携带TPP1 rs2555173 AA基因型或POT1 rs7782410 AA+AG基因型可能是氧乐果接触致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的易感人群。

黎立喜,马飞[9](2020)在《乳腺癌全方位和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需要全面落实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逐渐从以疾病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跨学科管理模式,加强乳腺癌早期预防、高危筛查、急病期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慢病期跨学科管理和伴随疾病管理,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

汪洁[10](2020)在《疫情时期乳腺肿瘤患者的诊治管理和心理关怀》文中研究指明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乳腺肿瘤患者的诊治策略和心理关怀。面对突发疫情,临床医师要本着"规范诊治,合理调整、人文关怀"的精神,心系患者,主动沟通,谨慎调整治疗策略,保护患者免受病毒感染,保证肿瘤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乳腺癌的易感人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的易感人群(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结直肠癌(CRC)简述
    1.2 microRNAs与CRC关系
    1.3 LncRNAs与CRC关系
    1.4 结直肠癌的早筛
        1.4.1 目前用于平均风险人群的CRC筛查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4.2 microRNAs可作为肿瘤的早期筛查指标
    1.5 MIR17HG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LncRNAs,miRNAs及GREM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陕西汉族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
        2.3.2 HWE检验结果
        2.3.3 等位基因分布及与CRC风险的关系
        2.3.4 遗传模型下SNPs与CRC风险的关系
        2.3.5 SNPs与CRC风险相关分层分析
        2.3.6 SNPs与CRC临床特征相关性
        2.3.7 单倍型与CRC风险的关系
        2.3.8 多个SNPs交互作用的MDR分析
    2.4 讨论
        2.4.1 MIR137HG和MIR577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2 MIR143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3 MIR3142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4 LINC-PINT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5 MIR124-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6 MIR608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7 H19和MIR675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8 MIR192、MIR618和MIR492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9 MIR17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10 GREM1 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11 MIR497HG、MIR423和MIR133A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5 结论
第三章 MIR17HG及其编码的micro 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信息关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MIR17HG的泛癌分析
        3.3.2 MIR17HG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分析
        3.3.3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分析
        3.3.4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对照,病例不同分期中血清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3.4 讨论
        3.4.1 miR-17-92a簇在大多数肿瘤及CRC中高表达
        3.4.2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大多数肿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
        3.4.3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CRC病例血清中高表达
    3.5 结论
第四章 miR-17-92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人群血清中的表达分析及诊断作用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2.4 统计学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3.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
        4.3.3 血清中microRNA的相对表达量
        4.3.4 CEA、AFP、hsa-miR-18a-5p、hsa-miR-92a-1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3.5 CEA、AFP、hsa-miR-18a-5p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3.6 各指标与结直肠癌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4.3.7 hsa-miR-18a-5p、CEA对早期结直肠的诊断的ROC曲线
        4.3.8 各指标区分早晚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4 讨论
        4.4.1 糖蛋白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
        4.4.2 miR-17-92a簇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4.4.3 hsa-miR-18a-5p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4.5 结论
第五章 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候选靶基因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5.2.3 实验方法
        5.2.4 统计方法
    5.3 结果
        5.3.1 hsa-miR-18a-5p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
        5.3.2 结直肠癌细胞中hsa-miR-18a-5p干预效果
        5.3.3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5.3.4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5.3.5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5.3.6 结直肠癌表达差异基因及功能注释
        5.3.7 hsa-miR-18a-5p靶基因及其预后分析
        5.3.8 关键靶基因分析
        5.3.9 靶基因LIF与hsa-miR-18a-5p结合位点预测
        5.3.10 Western Blot检测LIF与hsa-miR-18a-5p表达关系
        5.3.11 LIF功能预测
    5.4 讨论
        5.4.1 hsa-miR-18a-5p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5.4.2 hsa-miR-18a-5p抑制肿瘤发生发展
        5.4.3 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学亚型的同一器官的癌症中已观察到hsa-miR-18a的相反作用
        5.4.4 hsa-miR-18a-5p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5.5 结论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基因与泛癌的相关性
附录2:HCT116细胞鉴定证明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2)易感冒人群红外热像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普通感冒的现代医学研究
    1.2 虚人感冒的传统医学研究
    1.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
        1.3.1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西医领域中的应用
        1.3.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运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标准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研究对象
        2.2.3 仪器准备
        2.2.4 医生准备
        2.2.5 志愿者准备
        2.2.6 图像采集
        2.2.7 数据采集
        2.2.8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观察组和对照组性别分布情况
        2.3.2 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布情况
        2.3.3 观察组和对照组体质分布情况
        2.3.4 观察组与对照组腧穴温度比较
    2.4 讨论
        2.4.1 关于结果的讨论
        2.4.2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2.4.3 研究的创新性
    2.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预后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双侧乳腺癌的概述
    2.2 对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2.2.1 诊断时的年龄
        2.2.2 基因突变
        2.2.3 家族史
        2.2.4 生育史、饮酒史及肥胖
        2.2.5 治疗
    2.3 肿瘤相关因素与对侧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
    2.4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数据收集与入排标准
    3.2 研究对象与分组方法
        3.2.1 诊断时年龄分组
        3.2.2 TNM分期分组
        3.2.3 肿瘤病理类型与分级分组
        3.2.4 种族与诊断时的婚姻状态
        3.2.5 ER、PR、HER2 状态分组
        3.2.6 手术方式分组
        3.2.7 结局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
    4.2 首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MBBC的癌症相关死亡的影响
    4.3 对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MBBC的癌症相关死亡的影响
    4.4 双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MBBC的癌症相关死亡的影响
    4.5 三个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
    4.6 不同ER状态在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下、肿瘤分级情况下对癌症相关死亡风险的影响
    4.7 MBBC预后模型的建立
第5章 讨论
    5.1 婚姻状态对MBBC预后的影响
    5.2 种族对MBBC预后的影响
    5.3 家族史对MBBC预后的影响
    5.4 诊断时间间隔对MBBC预后的影响
    5.5 分子表达对MBBC预后的影响
    5.6 病理类型对MBBC预后的影响
    5.7 肿瘤分期与分级对MBBC预后的影响
    5.8 手术方式对MBBC预后的影响
    5.9 预后模型的评价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胃癌高发区人群lncRN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 LNCRNA MEG3 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LNCRNA HOTTIP 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NCRNA H19 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及临床进展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NCRNA LAMC2-1:1 SNP与胃癌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传—环境因素综合风险评分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LncRN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资料来源
    2.4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主题数据库评估及预处理
    3.2 知识图谱构建结果
    3.3 知识图谱应用测试结果
    3.4 知识图谱评估结果
4 讨论
    4.1 肿瘤防控数据来源分析
    4.2 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分析
    4.3 知识图谱平台测试结果分析
    4.4 知识图谱评估结果分析
    4.5 知识图谱的应用及展望
5 结论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知识图谱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 第二轮抽取危险因素实体及分类
    附表 2 第二轮抽取保护因素及高危人群实体结果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和肾癌风险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雌激素受体 α 基因(ESR1)多态性与膀胱癌肾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名词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附: 生活状况与健康调查表

(7)带有辅助信息的部分线性非混合治愈模型的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2 治愈模型
        1.2.1 混合治愈模型
        1.2.2 非混合治愈模型
    1.3 伯恩斯坦多项式
2 模型设置
    2.1 部分线性非混合治愈模型
    2.2 似然函数
        2.2.1 右删失数据
        2.2.2 似然函数推导
    2.3 筛极大似然估计
3 渐近性质
    3.1 强相合性
    3.2 收敛速度
    3.3 渐近正态性
4 数值模拟
5 实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定理证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对氧乐果工人胆碱酯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路线
    2.3 胆碱酯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测定
    2.4 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氧乐果接触致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及与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3.1.1 农药厂氧乐果浓度的检测
        3.1.2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3.1.3 农药厂氧乐果工人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
        3.1.4 一般人口学特征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分析
        3.1.5 端粒结合蛋白基因TPP1和POT1多态位点基因型的鉴定
        3.1.5.1 POT1各个多态位点基因型的鉴定
        3.1.5.2 TPP1各个多态位点基因型的鉴定
        3.1.6 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型的分布
        3.1.7 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3.1.8 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位与氧乐果暴露的联合与交互作用对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分析
        3.1.9 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3.2 氧乐果接触致端粒长度延长及与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3.2.1 农药厂氧乐果浓度的检测
        3.2.2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3.2.3 研究对象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的测定与分析
        3.2.4 一般人口学特征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分析
        3.2.5 端粒结合蛋白基因TPP1和POT1多态位点基因型的鉴定
        3.2.6 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型的分布
        3.2.7 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对外周血端粒长度的影响
        3.2.8 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位与氧乐果暴露的联合与交互作用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分析
        3.2.9 广义线性模型筛选端粒长度的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氧乐果暴露与端粒长度、胆碱酯酶活性的关系
    4.2 一般人群特征与端粒长度和胆碱酯酶活性的关系
    4.3 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关系
    4.4 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端粒长度关系
    4.5 本研究的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氧乐果致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和染色体损伤及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乳腺癌全方位和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全周期管理
2癌前周期
3癌症治疗周期
4慢病周期跨学科管理
5伴随疾病管理
6总结

(10)疫情时期乳腺肿瘤患者的诊治管理和心理关怀(论文提纲范文)

1 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或疑似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治策略
    1.1 乳腺良性肿瘤和疑似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治
    1.2 对于乳腺肿块为BIRADS 4A-4B类和有其他改变者的诊治
2 乳腺癌患者的诊治策略
    2.1 可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诊治策略
        2.1.1 初诊疑乳腺癌或病理穿刺证实的新发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诊治
        2.1.2 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术后管理
        2.1.3 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术后随访
    2.2 不可手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诊治策略
        2.2.1 初诊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诊治
        2.2.2 维持治疗阶段晚期乳腺癌或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诊治
3 加强对当下疫情中乳腺肿瘤患者的心理关怀和管理
    3.1 放宽心情,调整心态
    3.2 直面病情,满怀信念
    3.3 相爱相伴,关怀管理
4 结语

四、乳腺癌的易感人群(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D]. 陈鹏. 西北大学, 2021(12)
  • [2]易感冒人群红外热像图特征研究[D]. 雷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预后模型的建立[D]. 李佳玄.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中国胃癌高发区人群lncRN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D]. 孔晓玲. 东南大学, 2020(01)
  • [5]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研究[D]. 唐碧玮.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和肾癌风险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D]. 贾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带有辅助信息的部分线性非混合治愈模型的估计[D]. 李彦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端粒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对氧乐果工人胆碱酯酶的影响[D]. 魏婉. 郑州大学, 2020(02)
  • [9]乳腺癌全方位和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J]. 黎立喜,马飞.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3)
  • [10]疫情时期乳腺肿瘤患者的诊治管理和心理关怀[J]. 汪洁. 上海医药, 2020(04)

标签:;  ;  ;  ;  ;  

乳腺癌易感人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