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警告全球森林火灾将在未来 50 年内增加

专家警告全球森林火灾将在未来 50 年内增加

一、专家警告今后五十年全球森林火灾将会增加(论文文献综述)

邓彩霞[1](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王秀芳[2](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李之文[3](2020)在《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对美国当代电影所进行的生态批评研究,旨在从生态批评的视野展开电影批评,在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语境中考察电影的生态表达,解析电影意识形态腹语术下的生态意识,剖析电影结构性的生态表达缺失。绪论部分概括了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及创新;第一章对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现阶段电影生态批评的成果;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对美国当代电影中所关注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动物关怀、环境公正四个选题(主题)展开具体的电影个案批评,试图将理论与个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对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结语部分总结美国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成果及其对我国电影生态批评的启示。具体研究内容概括如下:绪论概述全文。首先指出本文生态批评的对象主要以1939年以后的美国当代电影为主,研究背景是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理论基础是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范式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以及生态批评由文学向电影的渗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作品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对美国当代电影进行生态批评分析研究,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寻找影像文本中规律性的东西,以生态表达的主题为标准将美国当代电影分为环境危机电影、资源危机电影、动物电影、环境公正电影四个生态主题展开论述,梳理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框架。本文从整体上把握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对构建我国电影的生态批评有着借鉴意义;同时,有助于推动中西电影的生态批评交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在电影批评中运用生态哲学、生态批评理念,有利于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普及生态意识、构建生态文明,有利于强化电影生态批评的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跨学科性,尝试系统梳理和研究美国电影生态批评的前沿观点,通过阐述电影艺术的生态内涵,让电影在重构人类生态文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章对现阶段电影生态批评的三种理论分别进行阐述。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尝试将生态哲学的理论用于对电影的生态批评中,认为电影用一系列移动的图像记录着各种事物的出现、发展、互动并影响周围世界的活动与交会;电影世界通过地理形态、生物形态和拟人形态三种形态,承载、影响着电影外的世界;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产生一级存在、二级存在和三级存在三种电影体验,电影体验连接着电影构建的世界和电影外的世界。伊瓦克伊夫认为,认识电影世界与电影外世界之间的关系,要遵循“生态系统”分析模式,研究电影的形式与意义是如何在电影的三重生态(物质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感知生态)中循环的。伊瓦克伊夫认为电影是与真实世界互动的结果,电影对建构和改变世界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旨在分析不同的生态审美成分是如何在电影的生态表达中分工协作的。英格拉姆认为,从审美多元化角度来看,艺术和大众、现实和通俗、道德和不道德,各种认知和情感策略都可以激发环保意识和生态辩论,任何一部电影都可以激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旨在从电影中解读出反映文化、社会及人类自身内部矛盾的信息。哈格曼认为所有电影都具有意识形态,分为内容层面的被建构意识形态和形式层面的建构意识形态。哈格曼通过对同一主题、但表达方式不同的三部电影展开辩证意识形态批评,指出影片中的意识建构和被建构是矛盾的,它们完全采用了自己理应反对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会破坏生态。电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能摆脱意识形态,但电影生态批评可以通过辩证的意识形态批判来辨别我们复杂的欲望,并从生态和意识形态角度重新思考存在。综上所述,现有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分别从生态哲学、生态审美、辩证的意识形态等角度肯定了电影对生态表达、生态认知和生态意识的重要作用。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将生态哲学的理论用于对电影的生态批评中,指出电影是与真实世界的互动,那么在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展开电影的生态批评可以正确解读电影的生态表达;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认为所有的电影都能促进对生态的关注,那么各种类型的电影通过生态批评就可以剖析出电影意识形态腹语术下的生态意识;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对电影中辩证意识形态的分析,提醒我们在做电影的生态批评时,要剖析电影结构性空白中的生态表达缺失。现阶段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对本文以下章节所研究的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动物关怀、环境公正等四个主题,提供了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和阐释视野。第二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危机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环境危机电影主要以纪实或预言式的视听语言,展示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导致的各种类型的环境退化。环境危机电影镜头中的水土流失、沙尘暴、海洋污染、世界末日,让人们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生态崩溃,进而有效激发人类的生态意识,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角度考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建生态和谐的社会。但将环境危机电影中放入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语境中解读,可以看出影片的生态表达是有限的,虽然电影承认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人类造成的,但认为这一切是可以修复的,而且环境的修护是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的。该类型影片最大的结构性空白是没有指出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破坏的罪魁祸首。影片只是将责任归结到某个人、某类人的行为之上,所以其生态表达是有限的。第三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资源危机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资源危机电影主要以情节剧为主,影片通过震撼的镜头语言、善恶二元论、复线叙事结构,展示铁路建设、石油开采、黄金采矿、核能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电影的生态表达是客观的,镜头中土地的掠夺、石油的大火、采金后的水土流失、核能泄漏对人与自然的污染,虽然只是暗线表述,但仍给人类以生态警示。同时,情节剧的设置易于让人们感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电影指出人类的进步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揭示了生态危机中人类生存的窘态,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生态意识。但将资源危机电影放在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语境中解读,可以发现其生态表达的空白。电影对资源开采的表达是肯定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歌颂;生态危机的责任被模糊化、简单化、片面化,将生态危机的责任归咎到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上,至于对生态问题的解决依旧是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电影没有对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进行讨论,试图掩盖资源危机的原因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生态必须让位于资源开发,所以电影不可能提供解决环境危机的真正途径。第四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动物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动物电影分别从人类视角、动物视角探索动物形象的转变、狩猎态度的更正、人类对动物的消费以及人类虐待动物的真相四个主题,阐述动物与人类、动物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动物电影的生态表达在于电影中对动物主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动物中心主义再到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意识转变。电影中反狩猎、反消费生态意识的表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焦虑的客观对应物,也是生态意识提高的见证和促进,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对动物保护主题的关注以及解决动物危机途径的探讨。美国动物电影生态表达的缺失性在于其生态乌托邦的设想和商业性,即是动物视角的叙事也是对人类社会焦虑的映射,旨在从自然中探寻涉及性别、家庭等意识形态信仰的证据,同时认为原住民的生态智慧是可以解救美国白人堕落的灵魂、拯救生态危机的。动物电影的生态表达应该对引发生态焦虑的社会生态进行深入、全面的再现与剖析,应该从“为何为动物说话”转向“如何为动物说话”,并走向真正的生态中心主义。第五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公正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环境公正电影主要对城市发展、资源垄断所造成的阶级压迫,美国西进过程中对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所造成的种族迫害,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在电影中的失语状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殖民进行了生态剖析。相对于前三章对于人之外的自然、资源和动物的生态表达,本章的电影主题转向人类本身,认为根除生态危机必须要先解决环境剥削与环境压迫。环境公正电影的生态表达强调对人性、阶级、种族、生物殖民议题的建构,旨在揭示导致环境公正缺失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文化、现实根源;同时发掘、阐发弱势民族文化、弱势阶级生存方式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态智慧,为探寻生态可持续的生存方式提供启示。环境公正电影的结构性空白在于对阶级压迫、种族剥削等社会不公正问题的非政治化和非历史化处理,规避环境公正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现实根源。电影没有去讨论其原因在于资本的私有化,是西方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而试图用电影中的和平共处替代真正的平等。阶级压迫、种族剥削需要群体的自我反抗来结束新形式的殖民主义,阶级、种族只有自己夺回话语权,才是探寻生态可持续生存方式的关键。结语,总结对美国当代电影所进行生态批评研究的成果,指出对我国电影生态表达和生态批评研究的启示及意义。研究美国电影生态批评,为中国电影生态批评提供了生态哲学、生态批评的理论借鉴。美国当代电影在电影类型、结构运用、视听表达、情节设置上对生态理念的表达对于我国生态类型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中国电影在生态表达上要避免美国当代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如人类中心主义的叙述视角、商业化对生态意识的淡化、对生态危机的责任模糊化、对生态问题解决的理想化等。中国电影的生态表达应汲取中西方的生态智慧,阐释电影与中国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国电影生态批评应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背景下去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

袁硕[4](2020)在《河南省栾川县2004-2018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森林火灾频发并且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资源损失,河南省栾川县属于黄河流域,为河南省重点林区,同时也是河南省重点森林火灾防护区,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预防及扑救森林火灾,本文通过对栾川县2004-2018年所有的森林火灾和气象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利用Arcgis、SPSS、Excel等分析软件分析,分析并总结得出栾川县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当地主要火源及气候因子对森林火灾的影响,规划出栾川县森林火灾火险区划图。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林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研究:时间上森林火灾的季节变化及时间点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年际变化上并没有明显规律性,在2007年、2013年、2014年时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较多且过火面积大。特别是2007年发生的森林火灾次数最多,达74次。2013年最大林火地区受灾面积达277.16 hm2,2014年以后的火灾情况比较稳定。栾川县森林火灾集中发生在1-4月份,其中3月份发生森林火灾最多,过火面积最大,共发生森林火灾157次,占总次数的35.28%;过火面积达502.41 hm2,占过总火总面积的57.85%。栾川县林火发生日变化特征明显,森林火灾集中发生在11:00-17:00之间,在这段时间内共发生356次林火,占森林火灾发生总次数的80.00%;过火面积达716.97 hm2,占过火总面积的82.56%。栾川县林火在空间上分布广泛,庙子镇、陶湾镇、栾川乡发生的林火次数最多,分别8、53、52次,过火面积分别是121.96 hm2、88.85 hm2、65.64 hm2。(2)栾川县气候变化规律不太明显,但是经过分析发现最大风速、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对栾川县森林火灾的发生影响较大。本文选取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6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因子,经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6个所选因子中最大风速、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的载荷最大,分别为0.989618、0.989044、0.912665。说明动力因子和温度因子对栾川县森林火灾的发生作用最大。(3)栾川县森林火灾火源以人为火源为主,自然火源为辅。在查明火因的353场森林火灾中,由于人为因素诱发的森林火灾占97.73%。其中人为因素包含的生产因素占54.39%,非生产因素占43.34%。自然因素诱发的森林火灾占2.27%。上述火因大多发生在居民点附近的浅山区的农林交错带,因此火灾发生因素对林火的时空分布有直接影响。(4)根据河南省栾川县林火时空分布情况,通过SPSS统计软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该区进行火险区划。区划结果为:合峪镇、庙子镇、陶湾镇、栾川乡为I级火险区;白土镇、秋扒乡和狮子庙镇为II级火险区;冷水镇、叫河镇、三川镇、潭头镇、城关镇、石庙镇、赤土店镇为III级火险区。一级森林火险地区占28.57%,二级森林火险地区占21.43%,三级森林火险地区占50%。研究成果可为当地的林火管理和森林防火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5)最后根据以上结论,从栾川县实际情况出发,精准施策,规划出适合当地的森林火灾防控对策。

董迎晨[5](2020)在《气候变化新闻的英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随着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地球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气候变化受到更多地关注并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焦点话题。本文选取有关气候变化的相关新闻作为源文本进行英译汉翻译实践,来源媒体包括美国的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大西洋邮报(Atlantic)、时代周刊(Time)以及英国的卫报(The Guardian)。在对比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英汉语言特色进行对比,并由此归纳出关于翻译外国媒体气候变化类新闻的策略和技巧,提高翻译技能的同时加强对气候问题的认识。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任务描述,包括翻译实践及气候变化问题介绍,报告意义及报告结构。第二章,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译中过程以及译后校对三个阶段。第三章介绍了英汉对比语言学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第四章,案例分析,对英汉语言特征的对比加以论述,并在其指导下,从词汇,句序,复句以及修辞四个部分对翻译中案例来进行分析。第五章,对翻译报告归纳总结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有效建议。分析表明,对比语言学能有效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在词汇层面,对于专有名词以及复合词,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其在语境中的含义,通过增补释译等方式力求找到易于理解的表达。在小句层面上,通过对英汉小句句序差异的分析,对译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复句层面上,译者对原文拆分理解,采用重构的翻译方法来再现逻辑顺序,并增添逻辑词来加强句内的衔接。修辞层面的翻译主要寻求在保持译文流畅的情况下保持原本的修辞特色。

郭丽丽[6](2020)在《《为污染付费:为什么征收碳税对美国有益》(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这导致了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问题愈演愈烈。本次翻译实践材料选自《为污染付费:为什么征收碳税对美国有益》一书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给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此文本的翻译有助于增强读者环保意识,倡导他们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包括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翻译案例分析、翻译实践总结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材料来源、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并阐述选题意义。第二部分从译前准备、初译稿修改难点及审读、润色和定稿三个方面描述翻译过程。第三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笔者结合具体译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主要涉及词义选择、插入语、定语从句、被动句等难点的处理。根据彼得·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源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为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并确保译文通顺可读,笔者运用了词义引申、词性转换、语态转换等翻译技巧。第四部分总结笔者完成此次翻译实践后的心得体会。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锻炼了翻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翻译水平。同时,笔者也意识到了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今后,笔者会努力提高英汉语言水平,阅读翻译理论书籍并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从而提高翻译技能,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

周莹[7](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王智纯[8](2020)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日语气象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书 ——以《气候的“暴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97年,为应对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在日本古都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虽然距今已23年,但在抑制全球变暖方面,并未取得显着成效。世界各地热浪、干旱与洪水等异常现象频发,冰川和冰盖的融化正在导致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也在持续增加。研究和应对气候问题已经成为每个国家必须直面的问题。中国与日本同处于亚洲,地理位置相近,又都属于季风气候。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两国可以相互借鉴双方的气象研究成果。本论文选择的文本《气候的暴走》一书,预测了如果气候暴走,我们的未来将会如何,阐述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几次气候大变动,并针对如何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本论文是以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研究气象类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共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主张并分析了原文本的特点。第二章是关于翻译适应选择论与科技文本翻译的先行研究。第三章大概描述了译前准备,翻译的过程以及译后的审校。第四章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了分析。最后则总结了从翻译实践报告中得到的经验和启发并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通过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希望能为气象科技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些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此外,笔者还希望能让中国读者意识到我们目前面临的气候问题,更希望能为中日两国之间气象知识的交流贡献绵薄之力。

曾俊玮[9](2020)在《市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构建研究 ——以娄底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逐渐进入了政府的视野中。政府的管理思维转变、社会的重视度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布、应急管理及分析评估筑牢了基础。文章试图通过“理论概述—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体系构建”的研究思路来进行阐述,首先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预警概念进行了明晰的定义,充分说明当前社会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的重要性,借助公共管理理论当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安全管理理论及公共产品理论,对事故之间关联、前因后果、事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为预警体系具体细节尤其是当中的联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明确了预警发布主体责任。同时,在对国内其他城市预警发布体系的研究以及各部门各自体系的建设经验总结后,选择娄底市作为建设研究对象。分析完娄底市具体情况,并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娄底市当前预警体系情况以及民众的期望,构建出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指数评价模型,并对该体系的预期效益、影响因素、原因分析以及建议对策做详细阐述。总结指出,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的构建,包含管理机构及责任体系、预警发布体系以及预警评价保障体系,并提出着重从宣传教育、法律机制建立、本地化运行以及建立模型等方面加强保障体系运转,并说明虽然预警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但社会力量仍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

袁纲淑[10](2020)在《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是自然界给与人们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可持续的为人类生活提供着多种如食物、药草、木材和化工原料等林产品。森林不但维持着整个生态的平衡,而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对整个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森林火灾是指在没有被人为行动控制的情况下,火势在成片的林木覆盖的土地上中自由地向四周延伸和发展,给森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破坏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的发生不仅影响着林业的发展,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冲击,还对在林区周边及林下活动的作业人员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造成社会动荡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森林资源面积辽阔,林下可燃物众多,发生林火条件充足。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野外用火随意性增加、野外火源控制难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全球气候的异常,造成国内森林火灾发生率居高不下,森林防火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巫溪县是重庆市森林资源第一大县,林地面积有33.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8.33%。2001至2019年,十九年间共发生了森林火灾211起,受害森林面积120.517公顷,损失林木蓄积约2414.47立方米,损失幼林73359株,造成的损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估量。同时,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还面临着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那么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将直接威胁到巫溪县森林资源的安全,对植被造成损毁,还使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到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给重庆市生态建设成果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森林防火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必要性进行了介绍,采取文献、数量和实证分析等方式,对巫溪县林业资源、森林火灾发生情况、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具体管理措施及预防管理成效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等对策思考。通过上述对策建议,为巫溪县如何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切实的提高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森林火灾发生风险,更好的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专家警告今后五十年全球森林火灾将会增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家警告今后五十年全球森林火灾将会增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2)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
        一、电影世界的三种形态:电影对世界的构建
        二、电影体验的三级存在:电影对世界的作用
        三、电影的三重生态:电影与世界的关系
    第二节 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
        一、艺术电影的生态批评
        二、大众电影的生态批评
        三、道德中立电影的生态批评
    第三节 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
        一、资本与生态的不可调和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危机
        三、社会生态问题的解决
    小结
第二章 美国环境危机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生态视域下的沙尘暴
        一、沙尘暴的首次揭露
        二、沙尘暴元凶的生态讨论
        三、沙尘暴的生态原罪
    第二节 洪水危机与环境治理
        一、洪水的记录者:《大河》
        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与洪水治理
        三、《大河》与生态
    第三节 海洋殖民与生态危机
        一、海洋环境初探
        二、海洋空间殖民
        三、海洋资源开采与生态危机
    第四节 电影中的气候变化
        一、《后天》的预言式生态解读
        二、《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生态表达
        三、气候变化与生态关注
    小结
第三章 美国资源危机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铁路建设与环境退化
        一、铁路对美国生态环境的改变
        二、《和平联盟》:水牛因铁路而消失
        三、《荡寇志》:对土地资源的掠夺
    第二节 石油工业的壮观与生态
        一、《塔尔萨》:石油大火与环境
        二、镜头下的生态
        三、石油开采与生态的让步
    第三节 黄金采矿业与水土流失
        一、《苍白骑士》中的水力采矿
        二、《苍白骑士》中的二元论:生态的维护与破坏
        三、对生态可持续的探讨
    第四节 核能:隐形的污染
        一、核传记电影:《丝克伍事件》
        二、核类恐怖片:《危机》
        三、核污染引发的讨论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动物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海洋动物与生态
        一、电影中的恶魔:大白鲨
        二、人类的朋友:海豚
        三、逆戟鲸:回归自然
    第二节 反狩猎电影的生态陈述
        一、水牛狩猎:《水牛比尔》
        二、《最后的狩猎》:对水牛的疯狂屠杀
        三、反羽毛运动:《穿过沼泽》
    第三节 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
        一、《小鹿斑比》:森林生态的破坏
        二、《海底总动员》:海洋生态的破坏
        三、生态与消费主义
    第四节 地球人的人性维度
        一、《地球公民》
        二、惨绝人寰的虐杀
        三、人性维度与地球生态
    小结
第五章 美国环境公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与人性的消失
        一、农民的抗争与消失
        二、城市化与人性的腐败:《唐人街》
        三、人性的泯灭:《超世纪谍杀案》
    第二节 印第安人与环境公正
        一、印第安人的眼泪之路
        二、印第安人银幕形象的转变
        三、《烟火讯号》中的印第安保留地
    第三节 银幕中的墨西哥裔美国人
        一、无能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形象
        二、墨西哥裔与土地的持续分离
        三、墨西哥裔银幕形象的改观
    第四节 生物殖民——可以随意处置的身体
        一、生物殖民
        二、药物试验体:《不朽的园丁》
        三、跨国器官交易:《美丽坏东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河南省栾川县2004-2018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林火的影响
    1.2 林火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2.1 林火时空分布研究综述
        1.2.2 火因构成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综述
    1.3 气候变化及气象要素对林火时空分布的研究综述
        1.3.1 气候变化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
        1.3.2 气象要素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括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2 气候条件
    2.3 水文条件
    2.4 .森林植被资源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栾川县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4.1.1 林火时间分布规律研究
        4.1.2 林火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4.2 火源与林火时空分布的研究
        4.2.1 火因构成分析
        4.2.2 主要火源分析
    4.3 河南省栾川县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4.3.1 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4.3.2 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的影响
    4.4 森林防火等级区划的研究
    4.5 森林火灾的防控对策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5)气候变化新闻的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News texts and climate change issues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1.4 Organization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3.1 The hypotactic and the paratactic
    3.2 The synthetic and the analytic
    3.3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Translation of lexis
    4.2 Word order in translation of clauses
    4.3 Translation of clauses in combination
    4.4 Figures of speech in transl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6)《为污染付费:为什么征收碳税对美国有益》(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翻译任务描述
    1.1 材料来源
    1.2 作者简介
    1.3 作品简介
    1.4 选题意义
2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原文阅读和分析
        2.1.2 翻译原则与技巧
        2.1.3 翻译辅助工具的选择
    2.2 初译稿修改的难点
    2.3 审读、润色和定稿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分析
        3.1.1 词义引申
        3.1.2 词性转换
        3.1.3 词义选择
    3.2 句法分析
        3.2.1 插入语的翻译
        3.2.2 定语从句的翻译
        3.2.3 被动句的翻译
        3.2.4 长难句的翻译
    3.3 语篇分析
        3.3.1 指称
        3.3.2 替代
        3.3.3 省略
4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英语原文
附录 B 汉语译文
附录 C 术语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8)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日语气象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书 ——以《气候的“暴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はじめに
第1章 翻訳理论と起点テキストの绍介
    1.1 翻訳适応选択论の绍介
    1.2 起点テキストの绍介
        1.2.1 起点テキストの内容
        1.2.2 起点テキストの特徴
第2章 先行研究
    2.1 翻訳适応选択论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2.2 科学技术テキストの翻訳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第3章 翻訳プロセス
    3.1 翻訳前期の准备
    3.2 翻訳の过程
    3.3 翻訳の校正
第4章 訳例分析
    4.1 言语次元の転换
    4.2 文化次元の転换
    4.3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次元の転换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导师核准意见书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市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构建研究 ——以娄底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综述
        (二)关于预警概念综述
        (三)关于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的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预警相关理论概述
    一、社会风险管理理论
        (一)理论概述
        (二)现实指导意义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一)理论概述
        (二)现实指导意义
    三、安全管理理论
        (一)理论概述
        (二)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章 当前国内关于预警体系实践情况
    一、国内市级预警体系实践现状
        (一)北京市预警体系实践现状
        (二)深圳市预警体系实践现状
        (三)已有市级预警体系实践的启示
    二、业务部门预警体系实践现状
        (一)总体情况
        (二)公安部门相关实践
        (三)林业部门相关实践
        (四)国土部门相关实践
        (五)国内各部门相关实践的启示
第四章 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背景分析
    一、娄底市总体情况介绍
        (一)自然地理简介
        (二)经济发展简介
        (三)娄底市预警体系现状介绍
    二、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防灾减灾方面
        (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
        (三)增强社会意识方面
        (四)整合资源方面
    三、娄底市预警体系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
        (三)问卷信效度分析
        (四)基本情况汇总
        (五)重点调查数据分析
第五章 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具体设计
    一、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设计原则及总体功能
        (一)设计原则
        (二)总体功能
    二、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的组成及运行
        (一)管理及责任体系构建
        (二)发布体系构建
        (三)评价保障体系构建
    三、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的成效及贡献
第六章 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对策
    一、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影响因素
        (一)信息安全类影响
        (二)政策类影响
        (三)人才类影响
        (四)对接类影响
    二、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影响原因分析
        (一)政策法律缺失
        (二)责任主体不明
        (三)社会意识淡薄
        (四)流程规范漏洞
        (五)形势变化迅速
        (六)社会协调欠缺
    三、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教育宣传
        (二)明确发布主体
        (三)细化本地设计
        (四)科学量化指标
        (五)完善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娄底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10)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4 研究的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重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数量分析法
        1.5.3 实证分析法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森林
        2.1.2 林火
        2.1.3 森林火灾
        2.1.4 林火行政管理
        2.1.5 森林防火
    2.2 相关理论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第3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及成效
    3.1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
        3.1.1 领导机构
        3.1.2 职能部门及职能职责
        3.1.3 护林防控队伍
    3.2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成效
        3.2.1 火源管控能力持续增强
        3.2.2 火情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3.2.3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逐步完善
        3.2.4 群众防火意识持续提升
第4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
        4.1.2 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
        4.1.3 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
        4.1.4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1.5 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
        4.1.6 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
    4.2 原因分析
        4.2.1 森林防火重视程度不够
        4.2.2 森林防火责任落实不到位
        4.2.3 工作人员监管制度不完善
        4.2.4 森林防火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4.2.5 森林防火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4.2.6 森林防火宣传力度不够
第5章 提升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的对策思考
    5.1 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
        5.1.1 健全管理机构人员配置
        5.1.2 健全森林防火责任制
        5.1.3 完善森林防火工作制度
    5.2 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5.2.1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5.2.2 加强扑火人员技能培训
    5.3 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
        5.3.1 严格落实火源管理
        5.3.2 加强群防群控
        5.3.3 落实计划烧除
        5.3.4 强化隐患排查整改
    5.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5.4.1 完善林火监测体系
        5.4.2 加强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
    5.5 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
    5.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5.6.1 落实森林防火日常性宣传
        5.6.2 加大重点时段集中性宣传
        5.6.3 重视未成年人针对性宣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专家警告今后五十年全球森林火灾将会增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2]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3]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D]. 李之文. 山东大学, 2020(01)
  • [4]河南省栾川县2004-2018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 袁硕.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气候变化新闻的英汉翻译报告[D]. 董迎晨. 暨南大学, 2020(04)
  • [6]《为污染付费:为什么征收碳税对美国有益》(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 郭丽丽. 郑州大学, 2020(02)
  •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日语气象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书 ——以《气候的“暴走”》为例[D]. 王智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9]市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构建研究 ——以娄底市为例[D]. 曾俊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10]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纲淑.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专家警告全球森林火灾将在未来 50 年内增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