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置全员护理主管护士的探讨

关于设置全员护理主管护士的探讨

一、整体护理中设立主管护士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豆豆[1](2021)在《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我国慢性病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经济负担重,慢性病患者专业照顾者缺乏的现状,调查护士教练培训内容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护士知识、经验、水平等特点的培训课程内容,为我国各地护士教练的培养及护士角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先用文献回顾法初步形成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草案;再用半结构访谈的结果对草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的专家咨询问卷;最后借助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体系以及各层级指标权重。具体如下:1.文献回顾法:使用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Pub Med、geenmedi cal、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医知网、百链、百度学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等数据资源进行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检索,并查阅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书籍、网站和公众号等,综述国内外健康教练、护士教练培训与认证的现状,并提炼出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草案。2.半结构访谈法:制定访谈提纲,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3月山西省某三甲医院的护士13名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开展护士对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需求的质性研究。补充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草案。初步拟定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形成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3.Delphi法:选择护理教育、健康教练、护士教练、教练等专家等进行课程内容的专家咨询,论证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专家意见和咨询结果调整课程内容指标,确定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4.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对内容的指标体系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在专家重要性赋值均数基础上,以指标间重要性赋值均数的差值确定Satty标度,建立指标体系判断矩阵,输出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并进行指标逻辑一致性检验,验证课程内容指标的重要性及分配合理性。结果:1.文献回顾结果:界定了护士教练、健康教练的核心概念及内涵,了解了当前国外护士教练培训的内容、国内注册健康教练培训与认证标准、国际健康教练培训与认证标准等,经过研究小组讨论、汇总、整理出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草案,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59项。2.半结构访谈:对13名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对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草案进行修改,确立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64项。3.Delphi咨询结果:选择24位专家进行了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进行函询。整理分析专家咨询问卷,根据专家意见、指标筛选标准及研究小组讨论,修改后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4项以及三级指标71项。3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5.71%、100%、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1。第三轮专家咨询的一级、二级及三级指标的Kendall’s W分别为:0.250,0.241,0.206,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4.层次分析结果:构建结构模型、判断矩阵,选择yaahp1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的一致性和重要性进行检验。输出结果中各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CR)均<0.10,一致性检验结果良好。一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理论(0.5000)、专业技能(0.2500)、专业态度与价值观(0.2500)。二级指标组合权重结果中较高的是:护士教练基本知识(0.1405)、护士教练的发展及基本概念(0.1405)及护士教练自我调控与发展意识(0.1233)。三级指标组合权重结果中较高的是护士教练的形成与发展(0.0555)、护士教练的自我管理(0.0425)、护士教练的相关理论(0.0339)。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质性研究、Delphi法及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4项以及三级指标71项。函询过程中,专家积极性高、权威性较高及意见协调性良好,内容指标一致性检验结果良好,课程内容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我国护士教练的培训提供较为全面的课程内容,推动我国护士教练的发展,拓展新的护士角色。

田双芬[2](2021)在《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在对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较为系统、科学的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旨在推进安宁疗护专科护士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护理人员临终照护质量,提升生命末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初步构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条目框架;2.运用修正式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确定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3.运用优序图法和平均分配法运算各级指标权重;4.调查80名缓和医学科及肿瘤科护士,初步检验信效度。【结果】1.根据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初步构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条目框架,包括一级指标(5个维度),二级指标(23个条目),三级指标(98个条目)。2.预咨询4位专家,女性3人,男性1人,年龄为45~57(51.75±5.74)岁,工作年限19~36(29.50±8.58)年,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将三级指标删减至83个条目。3.经过2轮Delphi函询后,问卷的回收率、有效率分别为90%、100%,判断依据为0.861,熟悉程度为0.867,权威系数(Cr)为0.864,说明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协调系数在0.300~0.515之间(P<0.01),协调性较好,最终形成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73个。4.优序图法确定一级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临床护理(0.2056)、心理护理(0.1944)、职业发展(0.0500)、支持性照护(0.1722)、叙事护理(0.1944)、伦理道德与法律(0.1852)。5.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S-CVI为0.863~0.945,S-CVI/Ave为0.960,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得分与所有指标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0.947、0.607~0.835(P<0.05),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较好。整个指标体系Cronbach’sα系数为0.964,信度较好。【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2个概念内涵,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地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内容,包括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73个三级指标,为安宁疗护的人才培训、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提升生命末期病人的生存质量。

朱心怡[3](2021)在《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指出建立、完善临床营养工作制度,全面推进临床营养工作,然而临床护士在实施营养护理时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当前尚无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评价工具,尚不清楚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水平,无法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因此本研究严格遵循量表编制流程,旨在编制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以期为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目的(1)探讨临床医护人员对临床护士营养护理工作范畴及能力评价的认识,构建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编制符合我国文化和医疗背景的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并对该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1)质性访谈:采取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5月~10月在安徽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选取临床科室的15位医护人员作为访谈对象,进行质性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并提取主题,为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和指标内容提供参考意见。(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草案:通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及质性访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草案。(3)Delphi法专家咨询:邀请全国6省市7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5所医学院校的16名营养护理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定,最终形成的三级指标作为量表条目池。(4)量表初测: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月选取安徽省8所医院工作的367名临床护士进行施测,采用项目分析法进行条目筛选。(5)量表正式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月选取安徽省4所医院工作的762名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检验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信效度。结果(1)共访谈10名临床护士、4名临床医生与1名营养师,本研究关于临床护士在营养护理中的能力需求,共提炼出七个主题,依次为营养专业知识、营养评估能力、营养支持护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学习能力与职业素养。(2)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1.82%和88.89%,有效率均为100%;两轮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45和0.810;三级评价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 W)分别为0.264、0.108、0.087;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形成了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63个的评价指标体系;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576、0.2576、0.1513、0.2576、0.0759,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0082~0.1288,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0020~0.0859;最终形成63个条目的初始量表。(3)量表初测的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各条目鉴别度良好,与总体相关性高,未删除任何条目;最终确立的正式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63个条目,即营养专业知识(条目1~7)、临床营养评估能力(条目8~17);营养健康教育能力(条目18~30);营养支持护理能力(条目31~48);营养护理相关素质(条目49~63)。(4)正式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量表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91,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2~0.981,分半信度为0.9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的拟合指标值均符合要求,量表结构效度良好;内容效度各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3~1,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68,表明63个条目的内容效度较高,参评专家的一致意见认同度较高;效标关联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维度与校标关联指标的相关性为0.582~0.809,量表总体与校标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7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年限、学历、有无子女、职称、层级、职务、所在科室、是否为带教老师、是否有相关证书、月收入、对护理职业的满意度、是否到上级医院进修过、所在科室或医院的管理者是否定期对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督促检查、是否参加过营养学习班、所在科室营养业务学习频次、在校期间是否上过营养课等在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质性访谈可得营养护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临床营养评估、营养健康教育、营养支持护理;(2)本研究所构建的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严谨、科学,结果真实可靠;通过计算各级指标权重,为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的规范化培训提供参照;(3)本研究完成了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最终包括5个维度,63个条目,编制的量表信效度良好,条目内容涵盖较全面、具体,实用性强,可作为评价我国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水平的测评工具。

王秋晨[4](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张娟[5](2020)在《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及不同培训模式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查阅文献、横断面调查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一套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并将该培训方案应用于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中,比较基于“钉钉App”线上联合线下培训模式和传统教学方式对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训效果,以探索“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借助移动智能平台的教学方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初拟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了解某省363名肿瘤科护士对灵性和灵性照护的认知状况、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现状,分析横断面调查结果,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学时和培训方法4个方面初拟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2.制定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根据德尔菲专家函询原则,对省内外15名专家实施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并分析函询结果,从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协调程度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4个方面判断函询结果的可行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完善培训方案后形成最终培训方案。3.“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选取某省某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72名肿瘤科护士作为培训对象。按病区相邻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名护士,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实施面授教学,观察组采用基于“钉钉App”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在每组培训前后分别评价2组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认知状况、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现状,比较两种教学方式的培训效果,以探索“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借助移动智能平台的教学方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横断面调查结果:363名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得分为(93.11±17.83),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得分为(105.52±17.02),灵性照护能力得分为(68.79±21.11),整体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因此,急需对肿瘤科护士的灵性照护能力给予系统化培训。2.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参与函询的15名专家平均年龄为(45.62±5.93)岁,副高及以上职称占76.60%,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00.00%;2轮专家函询分别发放15份函询表且全部收回,回收率均为100.00%,第1轮和第2轮专家函询表中分别有15名和6名专家提出意见;2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程度分别为0.884和0.774,专家的权威性较高;2轮专家函询时的Kendall’s W为0.327和0.494,表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较高。从2轮专家函询的结果来判断本研究构建的培训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可靠性和科学性。3.“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结果:(1)最终对照组32名肿瘤科护士,观察组36名肿瘤科护士完成全部培训课程,2组护士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最高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带教情况、是否为宗教信仰者、是否接受过灵性照护教育或相关培训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肿瘤科护士培训前的组间比较:2组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得分(t=-0.916,P=0.376)、对临终关怀态度的得分(t=-0.352,P=0.726)和灵性照护能力的得分(t=0.078,P=0.09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肿瘤科护士培训前后的组内培训效果比较:观察组培训后灵性照护认知的量表总分、临终关怀态度的量表总分和灵性照护能力的量表总分与培训前相比差异显着(t=21.604,P<0.05)、(t=28.825,P<0.05)、(t=11.162,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后灵性照护认知的量表总分、临终关怀态度的量表总分和灵性照护能力的量表总分与培训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肿瘤科护士培训后的组间效果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培训后灵性照护认知、临终关怀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的量表总分均较培训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科护士对灵性和灵性照护的认知状况、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进行系统化培训以提升其灵性照护能力。本课题构建的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实用性,该培训方案能够加强肿瘤科护士对灵性和灵性照护的认知,显着改善其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提升其灵性照护能力。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联合线下培训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可满足肿瘤科护士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能培养出符合教学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是临床护士培训学习的一种高效便捷手段。

田春梅[6](2020)在《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建立一套优化的手术室整体护理方案,并将其应用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患者,评价其护理效果,为ERAS理念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完善围手术期ERAS护理流程。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衡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肝胆胰外科拟行腹腔镜精准肝切除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4)和干预组(n=5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组患者采用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在干预过程中每组各脱落4个病例,最终完成干预过程的病例数为对照组(n=50)和干预组(n=50),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1)入院时、入手术室时、术后一周、出院时焦虑评分;(2)术前口渴及饥饿发生率;(3)手术情况;(4)术中核心体温的变化情况;(5)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及术后复苏情况:寒颤及躁动的发生率、气管导管拔除时间、麻醉复苏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6)术后实验室指标:术后(postoperative day,POD)第1、4、7天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检测值;(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恶心呕吐、中重度疼痛、一般手术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手术特有并发症(腹腔出血、胆漏、肝衰竭);(8)术后康复情况:首次进食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9)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30天再入院率;(10)患者满意度。应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入手术室时、术后1周、出院时的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干预组术前口渴与饥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需输血例数、肝段切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组患者在全身麻醉后30min(T1)、全身麻醉后60min(T2)、全身麻醉后90min(T3)、手术后入PACU(T4)、离开PACU(T5)的核心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01)。(6)干预组患者术后低体温、寒颤、躁动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组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一般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DVT)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手术特有并发症(腹腔出血、胆漏、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8)干预组术后WB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ALT、AST、TBIL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无明显差异(P>0.05)。(9)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再入院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0)干预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ERAS理念融入手术室整体护理应用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能降低患者围术期焦虑水平,维持术中核心体温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复苏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手术患者满意度。

郑艳楠[7](2020)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分级心理护理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研究表明患者对医疗护理的需求的排序是疾病治疗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可见心理护理是除疾病本身之外最需要的护理内容,但临床心理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盲目、缺乏依据、效果不明显、可有可无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心理护理的效果不显着。分级心理护理是结合我国国情对分级护理的补充,根据患者心理问题程度不同分级护理,并对不同层级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目的了解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制定分级心理护理标准及措施,观察临床干预效果,为今后分级心理护理标准制定提供循证依据。方法1.调查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前术后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分级心理护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对象是2018年1月至12月郑州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9名择期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资料采用调查问卷,主要有: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Cohen分级、术后疗效、食欲、疼痛等。2.根据患者SRQ-20等级和影响患者心理的相关因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制定出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心理护理分级标准及各级别护理措施,根据专家审核意见及临床经验反复修改直至完善。3.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的效果检验。研究对象是2019年1月-8月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自愿加入研究8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患者实施科室原有心理护理,实验组在原有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分级心理护理。效果评价采用SRQ-20、匹兹堡睡眠质量、食欲、疼痛、术后并发症、生命体征和患者满意度的评分。采取SPSS 24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等。结果1.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前患者SRQ-20均分为7.97,术后患者SRQ-20均分为12.22;术后心理状况显着低于术前。从分级来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有轻中重差别。2.对两组患者入院时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组患者使用心理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实施分级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后数据比较:实验组SRQ-20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SQI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食欲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疼痛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术后疼痛得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两组间对比分析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出院满意率显着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VD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程度不一,影响因素有:Cohen分级、患病时间、术后疼痛等。分级心理护理可提高MVD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睡眠质量和食欲、缓解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治疗满意度。

王洪梅[8](2019)在《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全面并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康复专科护士的培养、资格认证和能力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为康复护理教育课程的研究指明方向及教育效果的考核提供参照标准,促进我国康复护理事业的发展。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核心能力理论、角色理论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和专家会议法形成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稿,运用Delphi法对山东、四川、吉林、山西、上海等12个省的25位康复专家进行三轮咨询,请专家对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和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分。通过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来分析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和意见协调性。通过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构建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问卷,于2018年7-9月对参加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的260名康复专科护士进行实证分析,初步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结果1.最终确定的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21项和三级指标66项。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康复专科护理能力、教育指导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专业素质、支持监督能力、康复护理管理能力。2.23位专家完成了三轮函询工作,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2%、100%、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1;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56、0.336、0.246,显着性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康复专科护理能力0.244、教育指导能力0.195、沟通协作能力0.164、评判性思维能力0.130、专业发展能力0.109、专业素质0.087、支持监督能力0.046、康复护理管理能力0.025。所有层级指标的CR值均<0.1,通过一致性检验,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各指标权重设置合理。4.总指标体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6。一级指标的Cronbach’sα系数在0.8050.948之间,二级指标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140.983之间。量表各条目的I-CVI为0.8751.000。总量表的S-CVI/UA为0.899,S-CVI/Ave为0.987;相关分析表明,一级指标与指标总体的相关系数在0.5730.893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大于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结论本研究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专家会议和Delphi法基础上构建出了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21项和三级指标66项。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值。咨询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和意见协调性良好,专家的意见具有高度一致性,各指标权重设置合理。其次指标体系的信效度较好,从而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信性和逻辑性,为康复专科护士的培养、资格认证和能力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康复护理事业的发展。

刘志琛[9](2019)在《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自身免疫性、进行性、侵蚀性疾病,在我国患病基数大,人群构成复杂。患者多无法痊愈,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进展,药物不良反应、经济压力、心理压力易使患者依从性不佳,病情波动反复,晚期出现关节畸形、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中国医改深化,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通常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即刻出院,尚存在诸多专业治疗与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如何帮助患者掌握有效的出院后自我管理技能以改善症状和预后、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延续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在不同层次健康照顾机构之间转移时,接受到协调、连续的健康服务,奥马哈系统是被广泛应用于延续护理的理论基础之一,但尚未检索到该系统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的中、英文文献报道,其适用性与应用效果尚待检验。因此本研究尝试构建及应用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模式,为我国延续护理实践的深入开展提供循证依据。目的:1.调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尤其是可干预因素,作为下一步构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模式的临床依据之一。2.理论依据与临床依据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相结合,构建及应用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模式。方法:1.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2017年3至6月于某两所三甲医院免疫科门诊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医院综合焦虑抑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Herth希望量表、疾病活动度评分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其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2.构建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续护理模式根据整体护理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奥马哈系统等理论依据,以及本课题第一部分现况调查、文献回顾和半结构访谈等临床依据,初步构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模式。经过预试验和专家组讨论,最终形成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模式。3.应用延续护理模式开展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于2018年2至8月邀请某三甲医院免疫科住院病人参与本单中心单盲两平行组同期随机对照试验,经样本量计算每组需44人,共88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医院常规电话随访,试验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奥马哈延续护理,分别于患者入院72h内收集基线资料,出院前24h、出院2周末、出院4周末采用关节炎自我效能感量表-8、健康评估问卷收集数据。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价延续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结果: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现况及影响因素共发放问卷242份,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91.3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64.66±10.48分,其中生理维度(t=-17.094,P<0.05)与心理维度(t=-4.283,P<0.05)低于常模,环境维度(t=5.679,P<0.05)高于常模。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希望水平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之间中介作用为0.0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9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抑郁、疼痛、血沉对患者生活质量存在负向影响;而家庭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采取积极行动对生活质量存在正向影响。入选的自变量可解释生活质量62.4%的变异量(P<0.05)。2.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模式本部分研究构建了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模式。其内容包括: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评估干预评价记录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KBS评分方法、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实施方法、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教育手册。3.奥马哈延续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本部分研究共识别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9例,其中35例未达到纳入标准,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过程中3例拒绝参加研究,3例在随机分组前出院,共8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同意参加研究,随机分配至每组44例。最终有81例(试验组41例,对照组40例)患者完成研究。试验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接受了奥马哈延续护理干预,住院期间与出院后的护理问题分别为377和405个,住院期间常见护理问题为12个,前5位依次为疼痛、神经-肌肉-骨骼功能、循环、身体活动、自我照顾;出院后的常见护理问题为13个,前5位依次为疼痛、神经-肌肉-骨骼功能、身体活动、自我照顾、循环。试验组患者在干预后,初入院时的12个与出院后13个常见护理问题均得到了显着改善,KBS得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入院时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效能感得分的组间效应、组内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均呈上升趋势,试验组患者自我效能感高于对照组,随时间变化,试验组的自我效能感上升趋势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健康评估问卷得分的组间效应和组内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除活动维度外其他维度均存在交互效应,两组患者的健康状态与身体功能均成上升趋势,试验组患者健康状态与身体功能高于对照组,除活动维度外其他维度随时间变化,试验组的健康状态与身体功能上升趋势大于对照组。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整体水平较低,医护人员应根据其家庭人均月收入、焦虑、抑郁、疼痛、社会支持、采取积极行动等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研究构建并应用了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模式,相比常规护理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自我效能感,改善了健康状态与身体功能。我国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刚刚起步,本延续护理模式对鼓励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加强自我管理疾病和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减少对医院的依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的随机对照试验仅在一家三甲医院内开展,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所以应该谨慎的解释研究结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将该延续护理模式应用于其他医疗服务机构或其他人群。

杨琳[10](2018)在《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麻醉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围麻醉期体验、提高麻醉安全性。但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本研究旨在以现有证据为基础,从医护专家、患者需求等方面对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探讨,从而构建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概括综述、医护专家访谈和患者访谈的方法,综合现有证据、专家意见和患者需求三部分结果,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进一步以患者投入式研究为理论依据,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最终确立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终稿。结果:1、概括综述:纳入313篇文献和12篇麻醉协会资料,形成5个主题、18个子主题。2、医护专家访谈:纳入10名麻醉医护专家,形成5个主题,16个子主题。3、患者访谈:纳入拟实施全麻手术的患者11名,总结其术前术后对麻醉信息的需求,共形成8个主题。4、内容分析: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形成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包括5个主题、18个子主题和79个条目。5、焦点小组访谈:纳入12名麻醉健康教育实施者(医护)、8名麻醉健康教育接受者(患者)参与访谈。最终形成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终稿,包括5个主题、18个子主题和72个条目。结论:1、已有多国、多角色的麻醉医护研究者/协会关注术前麻醉健康教育。概括综述获得五个主题,提供麻醉概述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参与奠定基础;提供围麻醉期过程的教育,鼓励患者参与配合照护;提供全麻风险和益处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参与应用。2、医护专家访谈所得主题部分覆盖了概括综述的结果,同时补充了部分子主题和条目,提高了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临床适用性3、患者对麻醉信息的需求从对麻醉的疑问、误解、术后再认知中均有所体现。医患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在构建麻醉健康教育内容中纳入患者麻醉信息需求,保障了教育内容的有效性。4、焦点小组访谈促使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契合我国当前医疗环境;医护组从临床专业性上规范了健康教育内容;患者组对研究结果贡献较少,但引发思考,未来需进一步探索。5、本研究构建的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为未来开展麻醉健康教育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便于未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形式、工具等一系列探索,结合发展中的患者麻醉满意度问卷等,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不断改进更新。

二、整体护理中设立主管护士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整体护理中设立主管护士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操作性定义
    1.6 理论依据
    1.7 技术路线
    1.8 论文创新点
2 初步拟定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2 文献回顾
    2.3 护士对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需求的质性研究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2 主题提取结果
        2.3.3 讨论与小结
        2.3.4 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需求指标的拟定
3 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
    3.1 确定函询专家
    3.2 专家咨询问卷的形成
    3.3 实施专家函询
    3.4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3.5 研究结果
    3.6 讨论
4 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4.1 层次分析法
    4.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的确立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5 相关概念
    6 国外研究现状
    7 国内研究进展
    8 理论基础
        8.1 核心能力理论
        8.2 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
        8.3 希望理论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半结构式访谈对象
        1.2 Delphi法函询对象
        1.3 问卷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理论分析法
        2.3 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法
        2.4 Delphi法
        2.5 优序图法
    3 统计学分析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1 文献研究结果
        1.1 文献检索与阅读
        1.2 参考指南、书籍
    2 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2.1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2.2 提炼主题
    3 初步形成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框架
        3.1 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3.2 各级指标条目拟定及概念界定
        3.3 预咨询确定德尔菲函询内容
    4 Delphi咨询结果
        4.1 专家函询结果
        4.2 指标函询结果
    5 优序图法与比例分配法确定指标权重
        5.1 确定一级、二级指标权重
        5.2 确定三级指标权重
    6 信效度检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1 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1.1 科学性分析
        1.2 可靠性分析
    2 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分析
        2.1 症状、疼痛评估与管理能力是提升生命末期患者生命质量的重点
        2.2 跨学科团队协作是促进安宁疗护发展的重要模式
        2.3 叙事护理能力是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极具挑战的能力
    3 指标体系内容与权重分析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2.1.2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与条目筛选
        2.1.3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正式调查与考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质性访谈法
        2.2.3 德尔菲(Delphi)法
        2.2.4 层次分析法
        2.2.5 问卷调查法
        2.2.6 数据分析方法
        2.2.7 伦理原则
    2.3 研究过程
        2.3.1 成立研究小组
        2.3.2 评价指标体系草案的形成
        2.3.3 设计问卷进行德尔菲法专家咨询
        2.3.4 量表初测与条目筛选
        2.3.5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正式调查
        2.3.6 质量控制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质性访谈结果
        3.1.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3.1.2 访谈结果
    3.2 德尔菲(DELPHI)法结果
        3.2.1 专家一般资料
        3.2.2 专家积极系数
        3.2.3 专家权威程度
        3.2.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2.5 专家修改意见
    3.3 指标权重确定
        3.3.1 建立层次模型
        3.3.2 构建判断矩阵
        3.3.3 计算指标权重及一致性
    3.4 量表的初测与条目筛选结果
        3.4.1 一般资料
        3.4.2 量表条目筛选
        3.4.3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3.5 量表的正式调查与考评
        3.5.1 一般资料
        3.5.2 量表得分
        3.5.3 信度检验
        3.5.4 效度检验
        3.5.5 不同特征的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得分比较
4.讨论
    4.1 量表编制的必要性
    4.2 量表的构思和设计原则
    4.3 量表的条目分析
        4.3.1 质的分析
        4.3.2 量的分析
    4.4 量表的信度评价
        4.4.1 内部一致性
        4.4.2 外在稳定性
    4.5 量表的效度评价
        4.5.1 内容效度
        4.5.2 结构效度
        4.5.3 效标关联效度
    4.6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
5.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
    5.3 研究局限与不足
    5.4 研究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综述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现状和工作职责
    参考文献

(4)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四、专家论证
    五、小结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学术会议
致谢

(5)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及不同培训模式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安宁疗护
        1.1.2 安宁疗护中的全人护理理念
        1.1.3 肿瘤患者的灵性、灵性需求和灵性照护
        1.1.4 肿瘤科护士在灵性照护中的角色和地位
        1.1.5 灵性照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灵性照护培训的发展历程和课程设置
        1.2.2 护理人员灵性照护能力不足且缺乏相关培训
        1.2.3 安宁疗护中的灵性照护培训
        1.2.4 “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护理人员灵性照护教育已成体系
        1.3.2 灵性照护教育的发展历程
        1.3.3 灵性照护教育的教学方案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初拟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
    2.1 调查对象
    2.2 计算样本量
    2.3 调查工具
    2.4 收集数据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
    2.7 研究结果
        2.7.1 肿瘤科护士基本信息
        2.7.2 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得分
        2.7.3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得分
        2.7.4 肿瘤科护士的灵性照护能力得分
    2.8 讨论
        2.8.1 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现状
        2.8.2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现状
        2.8.3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现状
第3章 制定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
    3.1 函询专家
    3.2 制定专家函询表
    3.3 函询过程
    3.4 函询结果的分析方法
    3.5 函询专家基本信息
    3.6 函询结果
        3.6.1 专家积极系数
        3.6.2 专家权威程度
        3.6.3 专家协调程度
        3.6.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第4章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
    4.1 培训对象
    4.2 分组方法
    4.3 计算样本量
    4.4 干预方法
        4.4.1 组建研究小组
        4.4.2 对照组干预方法
        4.4.3 观察组干预方法
    4.5 观察指标
    4.6 质量控制
    4.7 知情同意
    4.8 统计学方法
    4.9 结果
        4.9.1 肿瘤科护士基本信息
        4.9.2 观察组应用“钉钉App”的线上学习情况
        4.9.3 两组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认知的培训结果
        4.9.4 两组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态度的培训结果
        4.9.5 两组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训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构建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必要性
    5.2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科学性
    5.3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实用性
    5.4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有效性
        5.4.1 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可增强培训效果,提升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水平
        5.4.2 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可增强培训效果,改善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
        5.4.3 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可增强培训效果,提升肿瘤科护士的灵性照护能力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局限性
    6.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 C 中文版灵性培训前后量表
附录 D 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
附录 E 护士灵性照护能力量表
附录 F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专家函询(第一轮)
附录 G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专家函询(第二轮)
附录 H 灵性照护能力培训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操作性定义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性质
    2.2 研究对象
    2.3 分组方法
    2.4 研究工具
    2.5 一般手术配合
    2.6 干预方案
    2.7 观察指标及其判定标准
    2.8 资料收集
    2.9 质量控制
    2.10 医学伦理原则
    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2.12 研究路线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焦虑评分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前口渴饥饿发生率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中核心体温变化比较
    3.6 两组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及复苏情况比较
    3.7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相关情况比较
    3.8 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满意度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对患者围术期焦虑情绪的影响
    4.2 手术室多模式全程联合保温对患者术中核心体温的影响
    4.3 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对患者术后复苏的影响
    4.4 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对患者术后康复影响
    4.5 将ERAS融入手术室整体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第6章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1 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分级心理护理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1 文献回顾
    2 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心理现状调查及制定分级心理护理的标准和措施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心理护理分级标准的制定
    5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
第三部分 分级心理临床干预及效果评价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分级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理论基础
    4 相关概念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5 质量控制
结果
    1 Delphi法结果
    2 层次分析法结果
    3 问卷调查法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9)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RA患者生活质量的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样本量估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资料收集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RA患者生活质量得分
        3.3 RA患者焦虑、抑郁得分
        3.4 RA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得分
        3.5 RA患者希望水平得分
        3.6 RA患者疾病活动度得分
        3.7 RA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RA患者生活质量状况
        4.2 RA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 构建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RA患者延续护理模式
    引言
    1 构建依据
        1.1 理论依据
        1.2 文献依据
        1.3 临床依据
    2 构建过程
        2.1 评估干预评价记录表构建
        2.2 KBS评分方法构建
        2.3 延续护理实施方法构建
        2.4 预试验
        2.5 专家组讨论
    3 构建结果
第三部分 RA患者延续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及结局评价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样本量估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性质
        2.2 随机分组
        2.3 干预方案
        2.4 研究工具
        2.5 伦理学问题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RA患者一般资料
        3.2 试验组RA患者护理问题分布
        3.3 试验组RA患者常见护理问题与发生率
        3.4 试验组RA患者常见护理问题成效评价
        3.5 两组患者ASES-8 得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HAQ-DI得分比较
    4 讨论
        4.1 试验组RA患者常见护理问题TCP干预成效显着
        4.2 以OS为框架的TCP可显着提高RA患者自我效能感
        4.3 以OS为框架的TCP可显着改善RA患者健康状态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国内外研究现况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主要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4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第二部分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
    第一阶段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的构建
        1 概括综述
        2 医护专家访谈
        3 患者访谈
        4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
    第二阶段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确立
        1 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小结
    1 主要研究成果
    2 主要创新之处
    3 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4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整体护理中设立主管护士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研究[D]. 张豆豆.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田双芬.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D]. 朱心怡.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5]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及不同培训模式的效果比较[D]. 张娟. 南昌大学, 2020(08)
  • [6]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D]. 田春梅. 南华大学, 2020(01)
  • [7]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分级心理护理效果评价研究[D]. 郑艳楠.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王洪梅. 青岛大学, 2019(02)
  • [9]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D]. 刘志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D]. 杨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标签:;  ;  

关于设置全员护理主管护士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