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条件下光谱漫反射率测定方法的探讨

d/0条件下光谱漫反射率测定方法的探讨

一、d/0条件光谱漫反射比的测定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若端,王凯,马煜,代彩红[1](2021)在《标准白板0∶45色度量值溯源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0∶d漫反射比与0∶45漫反射因数的物理定义,从漫反射模型中几何条件的差异入手,给出了两者之间的转换公式,提出了一种通过标准白板0∶d漫反射比与相对辐亮度因数计算其0∶45漫反射因数,进而得到标准白板0∶45色度、白度量值的方法,成功溯源至色度基准,实现与BIPM.CCPR-K5比对结果链接。

宋中南[2](2020)在《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遵循“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在概括总结当代建筑三个基本特征,深刻分析绿色建筑发展中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与建筑功能和居住环境宜居性密切相关的新型建材与应用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发;提出了具有企业特色的绿色建筑宜居性提升解决方案,并在中国建筑技术中心林河三期重要工程中进行了综合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环境效益,达成了既定的技术创新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论文深入研究了轻质微孔混凝土制备及其墙材制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了装饰、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微孔混凝土复合外墙大板。其中对微孔混凝土水化硬化过程中托贝莫来石形成条件的阐明属业内首次,多功能复合外墙大板工业化生产及其成功应用为业内首例,为绿色建筑的宜居性围护结构提供了范例。(2)试验研究了透水混凝土、植生混凝土的制备与铺装技术以及试验方法,研发了适合各类工程条件下的多孔混凝土铺装技术。实施的透水性铺装达到高透水率、高强和高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在环境降噪,热岛效应消减,水资源保护和提升环境的宜居性方面效果显着。(3)针对绿色建筑对高效节能屋面的要求,论文深入研究了白色太阳热反射隔热降温涂料和玻璃基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方法与性能,将反射降温、辐射制冷、相变吸热和真空隔热四种机理集成为一体,并揭示透明隔热涂料在近红外范围内高吸收和在远红外区域低发射的隔热机理。开发成功了生态环保型高效降温隔热涂料,对降低室内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的能耗有显着效果。(4)论文不仅对光触媒涂料的空气净化机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探索了C掺杂锐钛型TiO2提高了TiO2触媒剂的光催化活性的新途径,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发成功了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该涂料对甲醛的去除率可达95%,对NO的去除率可达93%,对细菌的杀灭率可达98%,可显着改善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5)通过系统研发和各项成果集成,形成了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屋面和墙面热工、空气净化和生态铺装技术为一体的宜居性提升一揽子解决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汪伟[3](2020)在《面向地球同步轨道大孔径遥感器星上辐射定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星上定标由于其传递链路短、定标精度高,成为了主要的定标方式。该研究针对地球同步轨道大孔径遥感器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太阳漫反射板(Solar Diffuser,SD;简称漫反射板)的部分孔径定标方法。太阳漫反射板定标是目前世界上太阳反射波段主流的星上定标方式。该定标方式是以常年较为稳定的太阳作为光源,漫反射板反射太阳光作为标准的辐亮度源。载荷的响应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通过载荷观测漫反射板的响应值计算得到。由于漫反射板在太空环境下,表面特性易发生改变,因此还需要携带漫反射板稳定性监测机构(SDRDM;简称比辐射计)。该研究采用了双口对称式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太阳观测端口观测太阳实现SDRDM的探测器响应监测,通过漫反射板端口观测漫反射板实现SDRDM探测器响应和漫反射板反射率乘积的监测。两种监测的比值可以实现漫反射板反射率的监测。为了降低部分孔径因子测量引入的误差,该研究还提出了探测器响应传递法定标。该方法以SDRDM探测器作为传递纽带,通过对SDRDM作星上辐射定标,在平台内实现探测器间的交叉定标。该研究针对大孔径遥感器难以实现全孔径全光路定标的难题,设计了部分孔径太阳漫反射板定标器。该定标器主要由三个重要部件组成:定标箱、太阳漫反射板、太阳漫反射板反射率衰减监测仪。定标箱是定标器的主体,它承载着漫反射板和比辐射计,并使定标器成为独立模块外挂于遥感器外部。定标箱与遥感器接触面设有部分孔径光阑使光路以指定孔径进入入瞳,太阳入光面设有定标舱门控制定标箱内是否入光。漫反射板以指定角度被安装在定标箱内,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到遥感器入瞳。比辐射计被设计为具有分别观测漫反射板和太阳的双观测端口,双端口关于比辐射计内部匀光片法线对称。双端口皆设有快门,快门交替打开实现比辐射计交替观测。双端口比值被叫作辐射比,辐射比经过角度因子修正可以表征漫反射板反射率变化。舱门的控制使得漫射板大部分时间中处于被保护状态,极大地提高了漫射板寿命。SDRDM被设计为双口对称观测式结构,石英匀光片被置于匀光积分球分型面,使得两个端口的入光在积分球内被探测的条件接近一致,从而计算辐射比的时候可以消去很多系统变量,同时减小了两个口入射光角度差异引入的不确定度。本文处理了在轨数据,并根据地球同步轨道特点提出了同角度比值法的计算方式。根据比辐射计监测模型分析了漫反射板在轨状态,该方法监测不确定度小于0.4%。监测结果表明石英漫反射板在轨稳定,两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发生衰减。为进一步验证比辐射计监测模型的可靠性,本文提出了同角度比值法验证其监测精度,该方法基于同角度定标,排除了角度因子影响,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监测偏差小于0.2%。影响比辐射计监测精度的关键因素是比辐射计观测的角度因子,本文提出了一种在轨计算角度因子的方法,数据表明实验室测量结果与星上计算结果偏差小于0.5%。根据绝对辐射定标模型,计算了绝对辐射定标修正系数F,不确定分析表明,绝对辐射定标不确定度小于3.6%。

马宇轩,冯国进,孙若端,甘海勇,郑春弟,吴厚平,张巧香,刘子龙[4](2020)在《材料漫反射比测量研究综述》文中认为介绍了材料漫反射比量值复现和传递的方法,国内外研究水平、现状、发展挑战和当前国际上漫反射比量值比对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常用的夏普-利特法(Sharp-Little)、科特法(Korte)、辅助积分球法3种绝对测量法和相对测量法的适用条件以及各自的优劣势。

李洋[5](2019)在《高孔隙泡沫材料的孔尺度光谱辐射传输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高孔隙开孔泡沫材料是一种轻质的新型高效换热介质,在太阳能高温热利用、电子器件冷却、高效强化换热、高温储热等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和发展前景。在高温应用中,泡沫材料内的辐射传输规律与特性对系统技术性能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对此类过程的复杂热辐射输运机理与特性缺乏深入研究,尚未掌握辐射能量与孔隙结构的细观作用机制,缺乏高温辐射特性数据及可靠的预测方法,从而制约了高孔隙泡沫材料的高温应用与相关新技术的发展。本文针对耐高温高孔隙开孔泡沫材料的孔隙尺度辐射传输问题,开展孔隙结构的参数化仿真重建、孔隙尺度辐射传输数值建模与机理分析、辐射特性参数预测及实验测量、双尺度耦合分析等研究。采用SEM和μ-CT技术获取镍泡沫和氧化铝泡沫的形貌图像及结构特征数据,统计常用的结构表征参数。采用Voronoi元胞模型对这两类泡沫材料进行参数化结构仿真重建,并进一步对泡沫骨架的典型肋筋进行更细致的结构描述。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基材不透明(金属)和半透明(陶瓷)两类泡沫材料,在几何光学假设下,采用MCRT法,分别建立孔隙尺度辐射传输的模拟方法和辐射特性参数求解模型,编制计算程序,进行可靠性验证。进一步,针对MCRT计算量大的问题,基于空间剖分算法,构造孔隙尺度辐射传输模拟的加速求解技术。基于μ-CT扫描结构,分析镍泡沫板的发射和反射辐射特性的孔隙尺度特征。基于参数化重建的泡沫仿真结构,计算分析材料的衰减系数、散射反照率、散射相函数等介质辐射特性参数,拟合预测关联式;预测镍、铜泡沫材料的高温介质辐射特性。利用FTIR光谱仪,测量镍泡沫的法向-法向透射比;结合积分球,测量镍泡沫的法向-半球透射比/反射比数据;通过测量数据与孔隙尺度模拟结果、关联式预测结果的对比,验证泡沫仿真结构和孔隙尺度辐射传输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将孔隙尺度辐射传输模拟应用于高温镍泡沫的等效黑体温度分析,并考察连续尺度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针对基材半透明的泡沫材料的μ-CT扫描结构,模拟分析氧化铝单肋筋和泡沫板的表观辐射特性。基于参数化表征的泡沫仿真结构,从孔隙尺度计算获取介质辐射特性参数、建立预测关联式;基于关联式,预测氧化铝、氧化锆两种陶瓷泡沫的高温介质辐射特性参数。实验测量氧化铝泡沫的法向-法向透射比、法向-半球透射比/反射比数据,验证半透明肋筋泡沫材料辐射传输的孔隙尺度模拟和预测关联式的可靠性。针对高孔隙泡沫材料辐射传输的孔隙尺度模拟计算效率低、而连续尺度模拟无法直接反映孔隙结构依赖性的问题,提出求解基材不透明和半透明泡沫材料辐射传输的双尺度耦合模拟方法。将该模拟方法分别应用于镍泡沫和氧化铝泡沫的辐射传输分析,发现能够在一次模拟中同时获得孔隙尺度和连续尺度的辐射传输信息,并大幅度提高计算效率。通过本文研究,发展了泡沫材料仿真结构的参数化表征方法;建立了半透明肋筋泡沫材料内辐射传输的孔隙尺度分析模型和模拟方法;构建了高效求解金属泡沫与陶瓷泡沫内辐射传输的双尺度耦合模拟方法;预测了镍、铜、氧化铝等典型泡沫材料的高温辐射特性数据;明确了这些泡沫材料辐射特性与其基材辐射性质、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依变关系。上述研究,为深入认识高孔隙泡沫材料的孔隙结构及辐射传输机理、预测泡沫材料的高温辐射特性参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程菊[6](2019)在《基于能量传递及结构调控的磷灰石荧光粉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取决于基质晶格及掺入其中的离子体系。研究光谱调控策略与机理对开发新型发光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光谱调控为主线,通过在磷灰石结构基质中构建不同离子共掺杂体系,研究离子间能量传递和基质组分变换引入的光谱调控现象与机理,为提升白光LED的性能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对Sr4La(PO4)3O:Ce3+,Mn2+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形貌、光致发光性能和能量传递机理进行了研究。光谱分析表明,Ce3+在Sr4La(PO4)3O晶格中占据三种非等效格位,故荧光粉具有宽发射谱带,且谱带位置随激发波长的更替而移动。Ce3+、Mn2+共掺Sr4La(PO4)3O体系中,Ce3+与Mn2+离子间以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实现能量传递,借此可调控荧光粉的发光颜色。随着Mn2+/Ce3+离子浓度比的增加,荧光粉在紫外光激发下的发光颜色可从蓝色变化至白色。以Sr4La(PO4)3O为基础,设计并制备了固溶体荧光粉Sr4-xCaxLa(PO4)3O:Eu2+,并对其发光性能及基质组分变换引入的荧光调控机理进行了研究。基质组分变换可诱导Eu2+5d能级的质心位移和晶体场劈裂以及斯托克斯位移的演变,进而调控荧光粉发光性能。研究Eu2+、Tb3+共掺和Eu2+、Mn2+共掺(Sr Ca)2La(PO4)3O体系,探讨能量传递机理及其对荧光光谱的调控作用,进而研究Eu2+、Tb3+、Mn2+共掺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开发单基质全色荧光粉。LED照明器件封装结果表明,制备荧光粉在高显色性固态照明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对Ca4La6(Si O4)4(PO4)2O2:Tb3+,Mn2+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光致发光性能和能量传递机理进行了研究。单掺Tb3+离子的荧光粉具有较高内量子效率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有望成为近紫外光激发的白光LED用绿色荧光材料。Tb3+、Mn2+共掺Ca4La6(Si O4)4(PO4)2O2体系中,Tb3+与Mn2+离子间以四极-四极相互作用进行的能量传递可诱导Mn2+橙红色荧光发射带,实现对荧光光谱的调控。随着Mn2+/Tb3+离子浓度比的增加,近紫外光激发下,荧光粉的发光颜色由绿色逐渐过渡至橙红色。制备了高效红色荧光材料Ca4La6(Si O4)4(PO4)2O2:Eu3+,并对其晶体结构特征、发光性能及光温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合Judd-Ofelt理论进行光谱分析,获悉Eu3+占位信息及其周围晶体场特征。LED照明器件封装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在高显色性固态照明领域具有应用前景。探究了该荧光材料热猝灭效应的内在机制,阐明了其用于光学温度测试的潜在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探讨荧光光谱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验依据,希望助力于发光机理的充实和发光材料的开发。

吴思奇[7](2019)在《多孔材料隐函数表示及其辐射特性数值模拟与实验测量》文中研究说明多孔介质具有比表面积大、密度小和吸热性能良好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传热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辐射特性是影响多孔设备热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辐射换热不可忽略,因此其一直是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但目前在此类研究的数值模拟中,普遍使用的三角形面片多孔结构表征方法的精度不高,计算机生成的骨架结构也与实际多孔介质差别较大。本文基于隐函数生成了多孔结构,除使用已有的隐函数表达式生成规则型多孔结构外,还发展了一种与实际多孔结构较为相似的随机型多孔结构的生成方法,通过相关参数的调整可以灵活的控制生成的随机型多孔结构的结构参数。此外,还通过实际泡沫镍样品的CT扫描扫描,三维重构其各自的骨架结构。而后使用基于函数值的蒙特卡洛光线追踪法,自编程序在孔隙尺度上直接模拟光子在开孔型多孔介质内部的传输过程,研究多孔介质在平行入射光条件下的相关辐射特性。分析了不同平行光入射角、孔隙率、孔隙密度和骨架表面漫反射率等因素对计算样品整体的吸收率、反射率以及后向散射能量分布的影响。随后还实际测量了三个泡沫镍样品的后向散射分布,测量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通过模拟和实验测量发现:当光线在骨架表面发生全漫反射时,多孔介质对平行入射光的后向散射能量主要分布在入射方向,且峰值能量位于入射方向附近,呈现出明显的后向反射特性;当入射光斑足够大时,规则型和随机型多孔结构的辐射特性随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孔隙率和骨架表面漫反射率是两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参数,而孔隙密度的影响不大;光线在泡沫镍内部的方向能量衰减大致符合朗伯比尔定律,且骨架表面漫反射率对等效衰减系数没有影响。此外,本文所发展的基于隐函数的多孔结构生成方法以及自编的蒙特卡洛光线追踪计算程序均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后,可用于更加深入的研究此类问题。

许景峰[8](2018)在《基于辐射度学的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视觉理论在公路隧道照明节能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50878217)、“基于人眼适应的公路隧道入口段亮度研究”(批准号:50908240)和“公路隧道照明察觉对比设计方法研究”(批准号:51278507)的研究分课题,旨在设计之初就能获知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取值及其变化规律,为隧道照明设计提供更为详尽和可靠的基准数据,优化隧道各加强段的照明及控制,节约照明设备初期投资以及后续运营能耗,实现隧道照明节能。隧道洞外光度及色度是隧道洞外光环境的两个方面,在此前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洞外的光度方面,即一直比较关注隧道洞内外亮度变化的适应关系;而对色度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尚未考虑隧道洞内外色温变化的适应关系。因此,本文首次引入洞外色温的概念,在太阳辐射、大气科学等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辐射度学的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研究方法,并以此来研究其动态变化的规律。为隧道照明设计标准的完善和隧道照明设计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第二章主要梳理和界定了隧道洞外亮度L20(S)和隧道洞外色温TC20(S)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并梳理了与之相关的太阳辐射、色度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论证了开展隧道洞外色温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采用明视觉10゜视场的光谱光视效率函数和CIE 1964标准色度学系统进行隧道洞外亮度和色温研究更为合适,为后续研究明确了方向及理论依据。论文第三章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及隧道标准研究,分析和明确了影响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的三个主要因素,即:(1)20゜视场范围内隧道洞外景物的类型及面积百分比;(2)入射天然光的光谱功率分布;(3)洞外景物表面的光谱反射率。并通过对这三个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确定了隧道洞外各景物表面所接受太阳总光谱辐射照度的理论计算模型,实测了四类主要典型景物和材料的光谱反射特征。论文第四章正式提出了基于辐射度学的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理论研究方法。从辐射度学理论出发,利用大气传递系数法先建立太阳光谱辐射照度理论模型,再根据景物光谱反射率求解出景物的光谱辐射亮度,通过“辐射→光度”和“辐射→色度”的转换计算出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从而建立出一整套基于辐射度学的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理论模型。同时,以重庆、拉萨及乌鲁木齐三个典型地区、不同状态下的典型隧道为例,进行洞外亮度及色温的理论计算,并对不同状态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论文第五章根据上述理论模型,分别对重庆、拉萨和乌鲁木齐三个典型地区、南北东西四个典型洞口朝向的隧道,进行全天各时段及全年各月典型日的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模拟计算。根据模拟结果,分析总结了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的特点,并研究其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论文第六章对重庆市两条不同洞口朝向的隧道,进行了隧道洞外亮度及相关指标全天候(间隔1小时)的现场实测,并根据实测隧道的现场情况及测试内容修正了理论模型,通过将修正后的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建立总体思路的正确性,明确了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理论模型的适用范围,为该模型的合理使用和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在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框架内,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首次提出了隧道洞外色温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对隧道洞外光环境研究进行了补充,为今后隧道洞内外色适应方面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2)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辐射度学的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研究方法,直接从光度学及色度学的本质出发,建立隧道洞外景物光谱辐射模型,通过“辐射→光度”和“辐射→色度”的转换来研究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并利用VBA编程建立具体的数值计算模型。(3)采用CIE明视觉10゜视场的光谱光视效率函数V10(λ)和CIE 1964标准色度学系统,理论研究了三个典型地区、四个洞口朝向下,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的日变化及年变化规律。

张旭升[9](2013)在《弥散介质中激光脉冲信号的时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国际关系及周边邻国环境的日益复杂,如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基础国防实力及战术战略武器精度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国防军事领域,如何提升我军武器的战场适应性、抗干扰能力及目标打击精度等军事需求十分迫切。然而,空间遥感探测可为上述要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根据有无照明光源,可将探测系统分为主动探测和被动探测两种,被动积分探测体制作为传统的红外目标探测方式已被大量研究。在大气辐射传输特性较差或后向散射能量较强等恶劣天候条件下,被动探测很难对地物目标进行清晰的鉴定识别,所得图像对比度、分辨率、饱和度等属性极差。因此,可克服上述劣势的主动探测机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青睐,目前具有高强度、高准直性、高单色性等特点的超短脉冲激光是主动探测系统最常用的照明光源。超短脉冲激光在脉冲激光器、地物目标与选通摄像机之间做双程瞬态辐射传输,激光全链路传输受大气弥散介质物性参数、目标表面反射特性及选通摄像机接收特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输过程复杂繁琐且具有一定随机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运用蒙特卡洛法建立激光脉冲全链路瞬态辐射传输模型,分析13km海拔高度回波信号的能量衰减特性和时空展宽特性。探讨0.22.222μm波段范围内各谱带脉冲激光在干洁大气介质、含城市型气溶胶大气介质、含辐射雾大气介质及两层大气浑浊介质等不同瞬态辐射传输条件下的回波信号特性,分析光谱衰减系数、散射反照率、各向异性散射、目标反射特性、脉冲序列延迟率等对目标回波信号和散射噪声信号的影响。总结各谱带脉冲激光在不同天候条件下的穿透性能,为激光器波长、脉冲重复频率和选通摄像机开关时间的选取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为了保证计算物理模型及算法的正确性,本文同多篇国外单程瞬态辐射传输文献进行数据比对,并获得了较好的吻合度。同时,从理论上研究了光谱衰减系数、散射反照率、各向异性散射等介质物性参数,激光脉冲宽度、入射角度、入射半径等激光入射参数及介质几何尺寸等对透射反射信号时空展宽特性的影响。

谢佳辰[10](2013)在《大面积漫反射屏的研制及投影网格的几何校正》文中认为大面积漫反射屏主要用于野外遥感实验系统的室内标定以及地面模拟空间环境的场景合成。它在激光制导武器仿真系统、空间遥感实验、光谱仪定标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详述了国内首例超大面积漫反射屏的研制方案,并介绍其机械支撑结构的解决方法。在实验室闪电场景模拟系统中,顺利投入使用。按照项目的技术指标要求,漫反射屏上,需投影网格以供高速摄像机的场景定位。本文介绍了一种投影网格畸变校正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一台电脑、数码相机以及投影仪,能够校正由于投影仪的投影几何位置带来的畸变。利用Matlab仿真,最终输出校正过的图形文件。该图像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大面积漫反射屏上时,呈现为无畸变的投影网格。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实现畸变校正,精确度高。

二、d/0条件光谱漫反射比的测定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0条件光谱漫反射比的测定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宜居性与当代建筑发展的基本特征
        1.1.2 当代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基本发展特点
        1.1.3 绿色建材对建筑内外环境及宜居性的影响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轻质微孔混凝土及其墙材制备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CFC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2.2.1 胶凝材料
        2.2.2 骨料
        2.2.3 其他原材料
    2.3 CFC的配合比
    2.4 CFC水化硬化与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2.4.1 CFC水化硬化的特点
        2.4.2 浇筑块体的不同部位与水化硬化
        2.4.3 矿物掺合料和细骨料的影响
        2.4.4 CFC的物理性能
        2.4.5 CFC的力学性能
    2.5 微孔混凝土的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2.5.1 CFC导热系数与干密度
        2.5.2 CFC孔隙率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5.3 CFC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5.4 CFC蓄热系数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6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技术研究
        2.6.1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构造
        2.6.2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性能
        2.6.3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的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
    2.7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应用示范
        2.7.1 中建科技成都绿色建筑产业园工程
        2.7.2 中建海峡(闽清)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
        2.7.3 武汉同心花苑幼儿园工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用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研究
    3.1 引言
    3.2 降温材料概述
        3.2.1 降温材料定义、分类、降温机理及测试方法
        3.2.2 降温材料热平衡方程
        3.2.3 降温材料的分类
        3.2.4 降温材料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3.3 白色降温涂料的研究
        3.3.1 原材料的选择
        3.3.2 配方及生产工艺
        3.3.3 性能测试
        3.3.4 结果与讨论
    3.4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发
        3.4.1 原材料及涂料制备工艺
        3.4.2 性能测试
        3.4.3 结果与讨论
    3.5 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的应用示范
        3.5.1 工信部综合办公业务楼屋顶涂料项目
        3.5.2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工程应用实例
        3.5.3 应用效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混凝土生态地坪及铺装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2.1 原材料的基本性能
        4.2.2 材料的配合比
        4.2.3 透水混凝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4.3 透水混凝土试验和检测方法研究
        4.3.1 透水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试验方法
        4.3.2 测试设备
        4.3.3 测试方法
        4.3.4 强度试验
        4.3.5 透水性试验方法
    4.4 植生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4.1 试验用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4.4.2 制备工艺
        4.4.3 物理力学基本性能
    4.5 透水混凝土地坪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5.1 透水混凝土路面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5.2 植生混凝土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研究
    5.1 引言
    5.2 超亲水自洁涂层的研发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5.2.2 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制备
        5.2.3 混凝土表面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性能
        5.2.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产品性能检测
    5.3 光催化气体降解检测系统技术研究
    5.4 C掺杂TIO2的研制
        5.4.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5.4.2 制备工艺
        5.4.3 物相分析
        5.4.4 物质化学环境分析
        5.4.5 可见光响应测试
    5.5 负载型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5.1 TiO_2溶胶及粉体制备
        5.5.2 混晶TiO_2粉体的制备
        5.5.3 基于TiO_2溶胶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5.4 光催化性能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5.6 基于TIO2粉体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6.1 TiO_2-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检测
        5.6.2 有机硅粘合剂-TiO_2分散液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7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制备及中试研究
        5.7.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5.7.2 涂料制备工艺
        5.7.3 检测方法
        5.7.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性能
    5.8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的应用示范
        5.8.1 北京西四南大街会议中心
        5.8.2 北京橡树湾二期某住宅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节能环保型材料在工程中的集成应用
    6.1 引言
    6.2 应用项目简介
        6.2.1 工程概况
        6.2.2 工程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
        6.2.3 工程难点
    6.3 新材料及技术的集成应用
        6.3.1 微孔混凝土墙材的应用
        6.3.2 透水混凝土和植生混凝土铺装技术
        6.3.3 热反射和隔热涂料
        6.3.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
        6.3.5 立体绿化技术
        6.3.6 建筑遮阳技术
        6.3.7 光电技术
    6.4 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面向地球同步轨道大孔径遥感器星上辐射定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辐射定标
        1.1.1 辐射定标的定义
        1.1.2 辐射定标的溯源
        1.1.3 遥感器辐射定标的分类
    1.2 星上定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星上定标技术
        1.2.2 国外星上定标技术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研究意义
        1.3.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发射前辐射定标
    2.1 辐射定标常见概念
        2.1.1 辐射传输的几何量概念
        2.1.2 辐射传输的物理量概念
    2.2 实验室定标
        2.2.1 星上定标的重要物理量——BRDF
        2.2.2 遥感器非线性修正
        2.2.3 遥感器辐射定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部分孔径星上定标方法
    3.1 星上辐射标准建立
    3.2 太阳漫反射板反射率监测方法
        3.2.1 太阳漫反射板衰减特性
        3.2.2 发射前监测
        3.2.3 在轨监测
        3.2.4 同角度比值法监测
    3.3 基于太阳漫反射板部分孔径的星上相对定标方法
    3.4 基于太阳漫反射板部分孔径的星上绝对定标物理模型
    3.5 基于相同太阳角度星上定标物理模型
    3.6 探测器响应传递法部分孔径定标
    3.7 孔径因子在轨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星上定标器的结构设计
    4.1 星上定标器总体设计
    4.2 漫反射板组件设计
        4.2.1 漫射板材料选择
        4.2.2 漫反射板光路设计
        4.2.3 漫反射板组件结构设计及分析
    4.3 比辐射计设计
        4.3.1 光路设计
        4.3.2 尺寸设计
        4.3.3 材料选择
        4.3.4 消光设计
        4.3.5 折转镜观测与双口观测
    4.4 定标舱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星上定标基础参数获取
    5.1 实验室基础数据的测量方法
        5.1.1 漫反射板方向半球反射比(DHR)
        5.1.2 漫反射板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
        5.1.3 遥感器定标孔径因子
        5.1.4 比辐射计太阳观测几何因子
    5.2 平台星历的基础数据
        5.2.1 天文计算相关概念
        5.2.2 太阳赤纬角计算
        5.2.3 太阳时角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在轨数据处理
    6.1 星上角度计算
        6.1.1 坐标系介绍
        6.1.2 漫反射板坐标系入射方向与观测方向角度推导
        6.1.3 SDRDM坐标系下的角度计算
    6.2 太阳漫反射板稳定性计算
        6.2.1 漫反射板监测计算及分析
        6.2.2 同角度比值法验证
        6.2.3 SDRDM观测特性在轨检验
        6.2.4 SDRDM探测器在轨检验
    6.3 星上相对定标计算
        6.3.1 太阳漫反射板星上相对定标前提
        6.3.2 相对定标结果
    6.4 星上绝对辐射定标计算
        6.4.1 辐射定标修正系数计算结果
        6.4.2 辐射定标不确定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材料漫反射比测量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漫反射比的测量方法
    1.1 相对测量法
    1.2 绝对测量法
        1)夏普-利特法(Sharp-Little)。
        2)科特法(Korte)。
        3)辅助积分球法。
        4)其他方法。
2 研究水平和现状
    2.1 国际比对及研究水平现状
    2.2 我国研究水平和现状
3 结束语

(5)高孔隙泡沫材料的孔尺度光谱辐射传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泡沫材料辐射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1 连续尺度研究
        1.2.2 孔隙尺度研究
        1.2.3 双尺度耦合研究
    1.3 泡沫材料表观辐射特性的实验测量研究现状
        1.3.1 常温测量研究
        1.3.2 高温测量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泡沫材料辐射传输的孔隙尺度模拟方法
    2.1 孔隙结构获取、分析、表征、重建
        2.1.1 基于SEM技术的二维结构形貌获取与分析
        2.1.2 基于μ-CT技术的三维结构形貌获取与分析
        2.1.3 基于Voronoi镶嵌模型的元胞孔隙重构
        2.1.4 孔隙结构与肋筋骨架的参数化表征与仿真建模
    2.2 孔隙尺度辐射传输模拟方法及辐射特性求解模型
        2.2.1 基本假设
        2.2.2 连续尺度辐射传输模拟方法
        2.2.3 基材不透明泡沫的孔尺度辐射传输模拟方法
        2.2.4 基材半透明泡沫的孔尺度辐射传输模拟方法
        2.2.5 求解定向辐射特性的反向MCRT法
        2.2.6 程序验证及结果对比
    2.3 基于空间剖分的孔隙尺度辐射传输加速求解算法
        2.3.1 空间剖分加速算法
        2.3.2 加速算法验证及效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材不透明泡沫材料的光谱辐射特性
    3.1 表观辐射特性分析
        3.1.1 发射特性分析
        3.1.2 反射特性分析
    3.2 介质辐射特性分析
        3.2.1 衰减系数
        3.2.2 散射反照率
        3.2.3 散射相函数
        3.2.4 两种金属泡沫的高温辐射特性预测
    3.3 定向透射光谱特性的实验测量及验证
        3.3.1 测量原理与系统
        3.3.2 测量系统校核及不确定度分析
        3.3.3 镍泡沫法向透射测量及模拟验证
    3.4 半球透射/反射光谱特性的实验测量及验证
        3.4.1 测量原理与系统
        3.4.2 测量系统校核及不确定度分析
        3.4.3 镍泡沫半球透射/反射辐射特性测量及模拟验证
    3.5 金属泡沫等效黑体温度分析
        3.5.1 红外相机的测温模型
        3.5.2 等效黑体温度的孔隙尺度特征
        3.5.3 孔隙尺度与连续尺度模拟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材半透明泡沫材料的光谱辐射特性
    4.1 表观辐射特性分析
        4.1.1 氧化铝肋筋的表观辐射特性
        4.1.2 氧化铝泡沫的表观辐射特性
        4.1.3 表观辐射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4.2 介质辐射特性分析
        4.2.1 衰减系数
        4.2.2 散射反照率
        4.2.3 散射相函数
        4.2.4 基于μ-CT氧化铝泡沫结构的数值验证
        4.2.5 两种陶瓷泡沫的高温辐射特性预测
    4.3 实验测量验证及两类泡沫材料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泡沫材料辐射传输的双尺度模拟分析
    5.1 基材不透明泡沫材料辐射传输的双尺度耦合模拟
        5.1.1 双尺度耦合模拟方法
        5.1.2 辐射特性分析
    5.2 基材半透明泡沫材料辐射传输的双尺度耦合模拟
        5.2.1 双尺度耦合模拟方法
        5.2.2 辐射特性分析
    5.3 双尺度孔隙对陶瓷泡沫材料辐射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能量传递及结构调控的磷灰石荧光粉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白光LED及荧光粉概述
        1.1.1 照明用LED特征参数
        1.1.2 白光的实现方式
        1.1.3 荧光粉概述
    1.2 荧光粉发光机理
        1.2.1 电子跃迁机制
        1.2.2 能量传递
    1.3 常用荧光粉分类及发展
        1.3.1 氧化物荧光粉
        1.3.2 硫化物荧光粉
        1.3.3 氮化物/氮氧化物荧光粉
        1.3.4 氟化物荧光粉
    1.4 磷灰石结构荧光粉的光谱调控策略与研究进展
        1.4.1 基质结构组分变换
        1.4.2 共掺杂离子体系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样品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2.1 高温固相反应法
    2.2 实验设备及原料
    2.3 实验样品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
        2.3.4 光致发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
        2.3.5 量子效率
        2.3.6 荧光寿命
    2.4 计算分析软件——Rietveld结构精修软件(GSAS)
    2.5 本章小结
3 Sr_4La(PO_4)_3O:Ce~(3+),Mn~(2+)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与能量传递研究
    3.1 样品制备
    3.2 物相分析与晶体结构
        3.2.1 XRD分析
        3.2.2 形貌分析
    3.3 Sr_4La(PO_4)_3O:Ce~(3+)的发光性能
        3.3.1 激发与发射光谱
        3.3.2 热稳定性
        3.3.3 CIE色度坐标
    3.4 能量传递对Sr_4La(PO_4)_3O:Ce~(3+),Mn~(2+)发光性能的调控
        3.4.1 能量传递与光谱分析
        3.4.2 CIE色度坐标及热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4 固溶体对Sr_(4-x)Ca_xLa(PO_4)_3O:Eu~(2+)荧光粉发光性能的调控
    4.1 样品制备
    4.2 物相分析与晶体结构
        4.2.1 XRD分析
        4.2.2 晶体结构
    4.3 基质组分变换对Sr_(4-x)Ca_xLa(PO_4)_3O:Eu~(2+)荧光粉发光性能的调控
        4.3.1 光谱调控
        4.3.2 CIE色度坐标
        4.3.3 热稳定性
    4.4 (SrCa)_2La(PO_4)_3O:Eu~(2+),Tb~(3+),Mn~(2+)的发光性能与能量传递研究
        4.4.1 (SrCa)_2La(PO_4)_3O:Eu~(2+)发光性能
        4.4.2 能量传递对(SrCa)_2La(PO_4)_3O:Eu~(2+),Tb~(3+)发光性能的调控
        4.4.3 能量传递对(SrCa)_2La(PO_4)_3O:Eu~(2+),Tb~(3+)发光性能的调控
        4.4.4 (SrCa)_2La(PO_4)_3O:Eu~(2+),Tb~(3+),Mn~(2+)的发光性能
        4.4.5 热稳定性
    4.5 (SrCa)_2La(PO_4)_3O:Eu~(2+),Tb~(3+),Mn~(2+)在白光LED中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Ca_4La_6(SiO_4)_4(PO_4)_2O_2:Tb~(3+),Mn~(2+)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与能量传递研究
    5.1 样品制备
    5.2 物相分析与晶体结构
    5.3 Ca_4La_6(SiO_4)_4(PO_4)_2O_2:Tb~(3+)的发光性能
        5.3.1 激发与发射光谱
        5.3.2 热稳定性
        5.3.3 LED封装应用
    5.4 能量传递对Ca_4La_6(SiO_4)_4(PO_4)_2O_2:Tb~(3+),Mn~(2+)发光性能的调控
        5.4.1 能量传递与光谱分析
        5.4.2 热稳定性与CIE色度坐标
    5.5 本章小结
6 Ca_4La_6(SiO_4)_4(PO_4)_2O_2:Eu~(3+)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与光温传感特性研究
    6.1 样品制备
    6.2 物相分析
        6.2.1 XRD分析
        6.2.2 漫反射光谱分析
    6.3 Ca_4La_6(SiO_4)_4(PO_4)_2O_2:Eu~(3+)的发光性能
        6.3.1 激发与发射光谱
        6.3.2 荧光寿命
        6.3.3 Judd-Ofelt强度参数计算
    6.4 Ca_4La_6(SiO_4)_4(PO_4)_2O_2:Eu~(3+)的温度传感特性
    6.5 Ca_4La_6(SiO_4)_4(PO_4)_2O_2:Eu~(3+)在白光LED中的应用
        6.5.1 量子效率与CIE色度坐标
        6.5.2 白光LED封装与应用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多孔材料隐函数表示及其辐射特性数值模拟与实验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验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孔结构隐函数表示方法与辐射特性数值模拟方法
    2.1 引言
    2.2 多孔结构的隐函数表示方法
        2.2.1 规则型多孔结构
        2.2.2 随机型多孔结构
        2.2.3 布林变换
    2.3 多孔结构参数与隐函数参数
        2.3.1 结构参数
        2.3.2 隐函数参数
    2.4 蒙特卡洛光线追踪法
        2.4.1 理论假设
        2.4.2 模拟布置
        2.4.3 原理及流程
        2.4.4 数学模型
    2.5 正确性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隐函数表示多孔结构的辐射特性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规则型多孔结构辐射特性
        3.2.1 光子数独立性验证
        3.2.2 入射角θ_i的影响
        3.2.3 孔隙率ε_p的影响
        3.2.4 孔隙密度的影响
        3.2.5 骨架表面漫反射率ρ_d的影响
    3.3 随机型多孔结构辐射特性
        3.3.1 随机型多孔结构生成
        3.3.2 光子数独立性验证
        3.3.3 入射角θ_i的影响
        3.3.4 孔隙率ε_p的影响
        3.3.5 孔隙密度的影响
        3.3.6 骨架表面漫反射率ρ_d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真实泡沫镍样品辐射特性数值模拟及实验测量
    4.1 引言
    4.2 真实泡沫镍样品辐射特性数值模拟方法
        4.2.1 骨架结构的三维重构
        4.2.2 基于函数值的蒙特卡洛光线追踪法
        4.2.3 光子数独立性验证
    4.3 真实泡沫镍样品辐射特性数值模拟
        4.3.1 入射角θ_i的影响
        4.3.2 镜反射比P_s的影响
        4.3.3 漫反射率ρ_d的影响
    4.4 能量衰减规律
        4.4.1 能量衰减统计原理
        4.4.2 方向能量衰减规律模拟
        4.4.3 骨架漫反射率ρ_d对等效衰减系数ks’的影响
    4.5 真实泡沫镍样品BRDF实验测量
        4.5.1 BRDF实验测量系统简介
        4.5.2 入射平面内BRDF测量结果
        4.5.3 空间BRDF测量结果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基于辐射度学的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1 公路隧道照明研究现状综述
        1.3.2 隧道洞外景物亮度研究综述
        1.3.3 太阳光谱辐射研究综述
        1.3.4 隧道照明光源色温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的相关理论
    2.1 隧道洞外亮度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2.1.1 隧道洞外亮度的概念
        2.1.2 隧道洞外亮度的确定方法
    2.2 隧道洞外色温的界定及确定方法
        2.2.1 隧道洞外色温概念的提出
        2.2.2 隧道洞外色温的界定
        2.2.3 隧道洞外色温的确定方法
    2.3 太阳辐射的相关理论
        2.3.1 太阳辐射的基本特征量
        2.3.2 太阳辐射的基本定律
        2.3.3 太阳辐射光谱
        2.3.4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
    2.4 色度学的相关理论
        2.4.1 人眼的色知觉
        2.4.2 光谱光视效率
        2.4.3 颜色视觉理论
        2.4.4 标准色度学系统
        2.4.5 色度的计算
        2.4.6 相关色温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影响因素的确定
        3.1.1 隧道洞外光环境的现场调研
        3.1.2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3 隧道照明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3.1.4 影响因素的界定
    3.2 隧道洞外景物的组成及特点
    3.3 入射天然光的光谱功率分布研究
        3.3.1 太阳常数与辐射光谱
        3.3.2 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
        3.3.3 洞外景物表面的太阳辐射
    3.4 隧道洞外景物的反射特征研究
        3.4.1 光谱反射率
        3.4.2 洞外景物光谱反射特征的理论分析
        3.4.3 洞外景物光谱反射率的实测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辐射度学的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理论研究
    4.1 理论研究对象及边界条件的确立
        4.1.1 典型地区的选取
        4.1.2 典型时段的选取
        4.1.3 典型大气物理状态的设定
        4.1.4 典型隧道及其洞外景物的设定
    4.2 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理论模型的确立与求解
        4.2.1 典型地区的太阳光谱辐射模型
        4.2.2 隧道洞外亮度的理论模型
        4.2.3 隧道洞外色温的理论模型
    4.3 典型模型的计算与结果分析
        4.3.1 太阳光谱辐射的对比分析
        4.3.2 隧道洞外亮度的对比分析
        4.3.3 隧道洞外色温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的动态变化规律
    5.1 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边界条件的确立
    5.2 洞外景物表面光谱辐射的动态变化规律
        5.2.1 隧道洞外景物表面光谱辐射的日变化规律
        5.2.2 隧道洞外景物表面光谱辐射的年变化规律
    5.3 隧道洞外亮度的动态变化规律
        5.3.1 隧道洞外景物及洞外亮度的日变化规律
        5.3.2 景物光谱反射率对隧道洞外亮度的影响
        5.3.3 隧道洞外亮度的年变化规律
    5.4 隧道洞外色温的动态变化规律
        5.4.1 隧道洞外景物及洞外平均颜色的日变化规律
        5.4.2 隧道洞外色温的日变化规律
        5.4.3 隧道洞外色温的年变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隧道洞外亮度日变化规律的实测研究
    6.1 实测对象的选定
    6.2 隧道洞外亮度的现场实测
        6.2.1 现场检测的目的及内容
        6.2.2 测试仪器
        6.2.3 测试方案及安排
        6.2.4 测试结果及数据处理
        6.2.5 实测结果的误差分析
    6.3 理论模型参数与输出设定
        6.3.1 理论模型参数的设定
        6.3.2 理论计算的输出设定
    6.4 理论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6.4.1 理论计算结果
        6.4.2 理论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6.4.3 理论模型的适用范围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相关基础数据表格
    B.洞外景物光谱反射率实测数据
    C.隧道洞外景物亮度及光环境测量记录表
    D.隧道洞外实测及理论验证数据表格
    E.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的项目

(9)弥散介质中激光脉冲信号的时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1.2.1 热辐射传输研究现状
        1.2.2 距离选通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透反类介质内瞬态辐射传递的蒙特卡洛法
    2.1 引言
    2.2 脉冲激光及相关概率模型
        2.2.1 典型时域脉冲激光
        2.2.2 激光面入射概率模型
    2.3 瞬态辐射传输方程及相关概率模型
        2.3.1 瞬态辐射传输方程
        2.3.2 传输链路概率模型
        2.3.3 散射相函数及散射方向
        2.3.4 介质交界面及目标表面反射特性
        2.3.5 杜哈梅叠加定理
    2.4 蒙特卡洛法计算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脉冲多维均匀介质中的瞬态辐射传输
    3.1 引言
    3.2 一维均匀介质中的瞬态辐射传输
        3.2.1 一维无限大平板模型
        3.2.2 介质物性参数对透射反射特性的影响
        3.2.3 激光入射参数对透射反射特性的影响
    3.3 二维均匀介质中的瞬态辐射传输
        3.3.1 二维无限长矩形截面模型及验证
        3.3.2 激光入射参数对透射反射特性的影响
        3.3.3 介质相关条件对透射反射特性的影响
    3.4 三维均匀介质中的瞬态辐射传输
        3.4.1 三维长方体模型简介
        3.4.2 介质尺寸对透射比的影响
        3.4.3 入射脉冲宽度对透射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透反类介质中脉冲激光双程瞬态辐射传输
    4.1 引言
    4.2 干洁大气介质的激光双程瞬态辐射传输
        4.2.1 基本计算条件假定
        4.2.2 双程辐射传输原理简介
        4.2.3 0~1km 干洁大气双程瞬态辐射传输
    4.3 含城市型气溶胶大气介质的激光双程瞬态辐射传输
        4.3.1 0~1km 典型城市型气溶胶的谱带平均物性参数
        4.3.2 含城市型气溶胶大气介质的回波信号特性
        4.3.3 线性各向异性散射对激光回波信号的影响
        4.3.4 0~3km 两层大气介质的激光回波信号特性
    4.4 近地面含辐射雾大气介质的激光双程瞬态辐射传输
        4.4.1 0~1km 近地面辐射雾的谱带平均参数
        4.4.2 辐射雾对脉冲激光回波特性的影响
        4.4.3 气溶胶和辐射雾同时对脉冲激光回波特性的影响
    4.5 各谱带脉冲激光的穿透性能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水和冰的光谱复折射指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10)大面积漫反射屏的研制及投影网格的几何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漫反射屏制作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现状
        1.2.2 漫反射屏朗伯特性的测试
        1.2.3 投影仪的几何畸变校正
        1.2.4 基于仿真变换的畸变校正方法
    1.3 论文章节组织结构
2 大面积漫反射屏研制方案
    2.1 大面积漫反射屏技术指标
    2.2 漫反射屏涂料和喷涂工艺
    2.3 承载漫反射屏的基底
    2.4 漫反射屏尺寸
3 漫反射屏机械结构研制方案
    3.1 漫反射屏固定框架
    3.2 漫反射屏支撑系统
4 漫反射屏测试方案
    4.1 大面积漫反射屏技术指标
    4.2 测量方法
        4.2.1 外观尺寸及质量
        4.2.2 方向-半球反射比
        4.2.3 漫反射特性
        4.2.4 漫反射屏表面均匀性
    4.3 测试报告
5 畸变校正相关技术
    5.1 图像畸变
        5.1.1 光学系统的畸变
        5.1.2 投影位置带来的畸变
        5.1.3 图像畸变校正步骤
    5.2 角点检测
        5.2.1 角点检测的算法
        5.2.2 不同角点检测算法的比较
    5.3 相机标定
        5.3.1 相机标定方法
        5.3.2 张正友的平面标定方法
6 基于Matlab的投影畸变校正的设计及实现
    6.1 系统设计思路
        6.1.1 投影模型
        6.1.2 校正模型和步骤
    6.2 基于Matlab张正友标定工具箱的相机标定
    6.3 基于Matlab实验环境的投影矩阵的计算
        6.3.1 投影图片的生成
        6.3.2 变换矩阵T、C、P的运算实现
        6.3.3 校正矩阵W的运算实现
        6.3.4 图像校正和插值反算
    6.4 投影效果测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d/0条件光谱漫反射比的测定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标准白板0∶45色度量值溯源方法[J]. 孙若端,王凯,马煜,代彩红. 计量科学与技术, 2021(05)
  • [2]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D]. 宋中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面向地球同步轨道大孔径遥感器星上辐射定标研究[D]. 汪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材料漫反射比测量研究综述[J]. 马宇轩,冯国进,孙若端,甘海勇,郑春弟,吴厚平,张巧香,刘子龙. 照明工程学报, 2020(02)
  • [5]高孔隙泡沫材料的孔尺度光谱辐射传输特性研究[D]. 李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基于能量传递及结构调控的磷灰石荧光粉发光性能研究[D]. 程菊.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7]多孔材料隐函数表示及其辐射特性数值模拟与实验测量[D]. 吴思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基于辐射度学的隧道洞外亮度及色温动态变化规律研究[D]. 许景峰. 重庆大学, 2018(05)
  • [9]弥散介质中激光脉冲信号的时空特性研究[D]. 张旭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10]大面积漫反射屏的研制及投影网格的几何校正[D]. 谢佳辰.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标签:;  ;  ;  ;  

d/0条件下光谱漫反射率测定方法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