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公司改善生产过程治理工作环境

焦化公司改善生产过程治理工作环境

一、煤焦化公司改进生产工艺治理工作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黄耿博[1](2021)在《基于共性产生源分类的煤焦化固废组成与污染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煤焦化行业在我国能源与化工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煤焦化工艺流程长、副反应众多,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的煤焦化固废,这些固废大多含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等污染物,不当的处理、利用和处置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开展煤焦化固废的组成与污染特性研究,对于提高煤焦化固废利用处置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煤焦化固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煤焦化工艺流程与产废节点,应用产生源归类解析原理构建了表征煤焦化固废共性特征的分类方法和清单,基于共性产生源分类结果对煤焦化固废的组成特性与污染特性开展了研究;同时选取焦油渣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焦油渣焚烧处置过程的二次污染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煤焦化固废共性产生源分类的方法和清单。本方法通过工业节点分析确定了煤焦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39种固体废物,应用产生源归类解析原理将产生源特征相似的煤焦化固废归类于煤气净化单元、副产物深加工单元、筛分除尘单元、废水处理单元等4个共性产生源,形成煤焦化固废共性产生源分类清单。(2)识别了煤焦化不同共性产生源固废的组成特性。其中煤气净化单元固废挥发分、固定碳含量偏高,水分、灰分含量偏低,主要组成元素为C,物质成分以Al2O3、Fe2O3和Si O2为主;副产物深加工单元固废挥发分含量最高,固定碳含量偏高,水分、灰分含量偏低,主要组成元素为C,物质成分以Fe2O3为主;筛分除尘单元固废固定碳含量偏高,水分、灰分、挥发分含量偏低,主要组成元素为C,物质成分以Si O2和Al2O3为主;废水处理单元固废水分含量最高,灰分、挥发分含量偏高,固定碳含量最低,主要组成元素为C、O,物质成分以Fe2O3为主。(3)识别了煤焦化不同共性产生源固废的污染物特性。其中煤气净化单元固废多环芳烃含量区间为9638~271800mg/kg,主要以2~3环的多环芳烃为主,重金属Pb、Cr、Zn、Ni含量偏高且Pb>Cr>Zn>Ni>Cu>Cd>As>Hg;副产物深加工单元固废多环芳烃含量区间为59250~138190mg/kg,主要以4~6环的多环芳烃为主,重金属Pb含量偏高且Pb>Zn>Cr>Ni>Cu>Cd>As>Hg;筛分除尘单元固废多环芳烃含量区间为8.17~5172.20mg/kg,主要以4~6环的多环芳烃为主,重金属Cr、Cu、Zn、Pb含量偏高且Cr>Cu>Zn>Pb>As>Ni>Cd>Hg;废水处理单元固废多环芳烃含量区间为278.04~6682.90mg/kg,主要以4~6环的多环芳烃为主,重金属Zn、Cu含量偏高且Zn>Cu>Ni>Cr>Pb>As>Cd>Hg。(4)分析了煤、焦油渣、混合燃料(煤掺20%焦油渣)在空气氛围下的焚烧特性。煤的失重主要发生在400℃~850℃,在680℃时失重速率最大,总失重率为63.28%;焦油渣的失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温度140℃时失重速率最大,第二阶段失重较为缓慢,第三阶段为主要失重阶段,在640℃时失重速率最大,总失重率为90.81%;混合燃料的失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20℃时失重速率最大,第二阶段失重不明显,第三阶段在700℃时失重速率最大,总失重率为80.51%。(5)探讨了煤、焦油渣、混合燃料(煤掺20%焦油渣)在不同温度下焚烧多环芳烃与重金属的排放特性。随着焚烧温度的升高,煤焚烧烟气的多环芳烃排放因子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焦油渣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混合燃料呈逐渐减少趋势。烟气中主要以2~3环的多环芳烃为主,多环芳烃在烟气中的分配率远大于底渣,焚烧处置多环芳烃对大气的环境风险更高;随着焚烧温度的升高,重金属在烟气中的排放因子均呈增加趋势,500~700℃时变化不大,900~1200℃时显着增加;难挥发重金属Cu、Ni、Cr在烟气与底渣中的分配受温度影响不明显,易挥发重金属Pb、Zn、Cd、As随着温度的升高,在烟气中的分配率显着增加,对大气的环境风险提高。本研究构建了煤焦化固废共性产生源分类清单,分析了各共性产生源煤焦化固废的组成特性与污染特性,研究了典型煤焦化固废焦油渣焚烧处置过程的二次污染特性,为建立基于固废特性的分类方法提供参考,为煤焦化固废的利用处置和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

单良[2](2021)在《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的优化及载氧体研究》文中提出煤热解耦合化学链气化系统,是结合煤固体热载体热解技术而提出的一种联产焦油和合成气的固体燃料化学链气化耦合工艺,该系统通过载氧体循环为煤热解提供热量,煤热解半焦与含酚废水作为化学链气化的原料和气化剂,实现了煤炭的梯级转化与能量高效利用。本文针对耦合系统核心反应单元——煤焦化学链气化单元,从热力学可行性分析、工艺条件优化以及Fe基复合载氧体的制备与测试三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1)通过热力学软件对Fe2O3载氧体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进行模拟分析,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气化温度为900℃、水碳比为0.2:1、氧碳比为1:1,并且依据热量衡算的要求,对Fe2O3/Al2O3载氧体中惰性载体负载量进行调控,Al2O3的负载量为74%;(2)通过固定床实验,开展了对煤焦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工艺参数(氧碳比、气化温度以及水蒸气流量)的筛选以及其气化机理的探究。结果表明,当氧碳比为1:1,水蒸气流量为0.03 m L/min,气化温度为900℃时,煤焦化学链气化反应获得较高的碳转化率和合成气选择性,分别为93.42%和85.48%;水蒸气及载氧体的增多,既可以提高煤焦的碳转化率,但同时会消耗合成气,导致合成气选择性降低;气化温度的提高能够促进煤焦气化反应的进行,提高CO和H2的产率,但高温下载氧体易出现烧结问题。此外,煤焦、载氧体与水蒸气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会随着煤焦气化反应的进行而有所变化。(3)通过固定床实验,研究了活性助剂的种类及比例对Fe基复合载氧体煤焦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助剂的添加能够提高载氧体反应活性,但高活性的载氧体也会深度氧化合成气,造成合成气选择性的降低。对于Fe-Ni复合载氧体来说,Ni基负载为15%的载氧体气化性能最佳,碳转化率为95.65%,合成气选择性为85.81%;对于Fe-Cu复合载氧体而言,Cu基负载为10%的载氧体气化性能最佳,碳转化率为96.07%,合成气选择性为84.06%;此外,两种复合载氧体在煤焦气化反应前后都没有出现明显的烧结和团聚现象,载氧体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李培瑞[3](2021)在《炼焦副产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与厂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性及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煤炭大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沉重负担。焦化厂属于煤焦加工产业,焦化厂主要废弃物包括焦化污泥、焦油渣、焦粉、硫膏与焦化废水等,焦化废弃物对焦化厂区内以及周边环境都会造成较严重的污染,焦化厂工业生产会改变厂区土壤生态环境,对厂区及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不良影响。重金属是一项重要的污染评价指标,对焦化厂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和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并对厂区内土壤进行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性及风险评价研究有利于对进一步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综合管理。本研究选取山西省中部、西部和南部的3个典型焦化厂中焦化污泥、焦油渣、焦粉、硫膏、焦化废水及固废存储区周边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波消解法与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固废、废水及周边表层土壤中Cu、Ni、Pb、Zn、Mn、Cd、Cr共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不同的废弃物中各重金属含量都有所差异,焦化污泥与焦油渣重金属中Zn、Pb与Mn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分别位于山西西部B厂与南部C厂的三种重金属含量都达到100 mg/kg以上,B厂三种元素含量甚至超过200 mg/kg;焦粉中含量最高的Zn元素在50 mg/kg以上,B厂焦粉中Pb与Mn含量也相对较高,都超过50 mg/kg;硫膏中Zn和Cr元素含量较高,山西中部的A厂中Zn与Cr含量都在50-160mg/kg范围内;焦化废水进水与出水中含量最高的重金属都是Zn,进水Zn含量在0.40-0.65 mg/L之间,出水Zn含量在0.35-0.45 mg/L之间。通过对固体废弃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进行分析以及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焦化污泥、焦油渣、硫膏的可提取重金属中可氧化态与残渣态占比相对较高,说明p H发生变化时重金属对植物的有效性较强;焦化污泥中Zn元素可提取态占比约50%,迁移性相对较强,Pb与Mn元素可提取态占比约20%-60%之间;B、C厂焦油渣可提取的重金属中可氧化态占比较高,可氧化态Zn约占总Zn的40%;焦油渣中Pb、Zn污染情况较严重;焦粉与焦油渣组分相似,主要包含石英、铁矿等物质,由于固定碳含量较高,因此Zn与Mn元素主要以酸可交换及碳酸盐结合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B、C厂焦粉中酸可提取态Zn、Mn元素的占比都在20%-40%范围内;硫膏中含有大量S元素与S-O键,容易与重金属结合并提高可提取态重金属的占比,A厂可提取态Zn与Cr占比约70%-90%;对于焦化污泥都存在Cd、Cu、Ni、Pb、Zn、Mn不同程度的污染情况,引起焦油渣的重污染水平与极高生态风险的重金属除Cd外还有高含量Pb的影响,硫膏中Pb与Zn存在低至中度污染;尽管各固废中Cd元素含量较低,但其较高的毒性响应系数是固废高至极高生态风险的主要原因;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固废中Cr元素容易对焦化厂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健康风险,主要暴露途径为误食与皮肤接触。对于焦化厂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焦化厂内固废存储区周边水平表层土壤中Mn、Zn、Pb、Cu含量较高,Mn元素含量在300–800 mg/kg之间,Zn与Cu都超过50 mg/kg,Pb在20–150 mg/kg范围内;主成分分析表明A厂土壤中Ni、Cd、Mn元素受焦化厂影响较大,B厂土壤中Ni、Pb元素与焦化厂有关,C厂土壤中Mn、Cd、Cr受焦化厂的影响相对较大;土壤重金属残渣态占比相对较高,可提取态中Mn主要为酸可提取态、易还原态,占比都在10%-50%之间,Zn与Pb主要为酸可提取态,Zn的残渣态占比较大,酸可提取态占比都小于20%,Pb的酸可提取态占比基本都大于20%;Mn、Cu、Zn元素在垂直方向都具有明向的空间变异性:随着垂直深度的增大,Mn总量升高,Cu、Zn总量降低,酸可提取态Mn逐渐占比减少,易还原态Mn占比增大,Cu逐渐转化为不可提取形式;结合主成分分析发现B厂与C厂土壤中Cu与Mn的空间变异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表明Cu、Pb与Cd的污染程度较严重,土壤重金属较高的生态风险由Cd元素引起,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表明焦化厂内成人与儿童都可能面临一定Cr暴露的致癌风险。

司传煜[4](2021)在《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按照政策初衷划分,政府政策大体可以分为鼓励类政策和抑制类政策。其中,鼓励类政策多见于我国的各类产业政策,抑制类措施以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治污染为主。两类政策初衷迥异,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如何理解复杂组合下的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煤化工行业的演化历史,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各类政府政策都密切相关。近年来,产业扶持类政策、环保政策等政府政策均有涵盖到煤化工业,为在统一框架下分析不同类政府政策影响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样本。本文以煤化工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内容是给出当前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主要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是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确定研究起点。研究发现,对于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这与产业异质性、区域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章是我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影响,通过对我国传统煤化工的发展历史和不同阶段产业政策演变进行归纳性梳理,得到如下启示:(1)我国煤化工产业经历了引进—吸收—改进—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均较初期的依赖进口有巨大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目前进入到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阶段。(2)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仍处于转型初期,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第四章是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在长期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排污企业成本上升、市场份额缩减,治污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依据理论结果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用实证的方法考察政府部门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保行为和煤化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环境规制较弱时,由于环保设备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环保表现好的大型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而环保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较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当政府部门加强环境规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对环保方面表现好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加大了环保方面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对其收入和利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五章的重点是研究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本部分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和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首先,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工信部网站、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和试点地区的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确定企业是否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及参与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企业信息,形成政府扶持(示范项目)的变量数据;其次,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影响;最后,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若样本企业参与了煤化工示范项目,将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发创新活动,而且对申请专利数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过程,企业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3期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六章是世界煤化工行业发展历史及政策经验,研究表明全球煤化工产业和经历了兴衰起伏,当前仍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未来在全球环保共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新煤化工产业未来将遇到环保标准的巨大考验。目前,南非、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煤化工行业走向高端化的政策。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国家未来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应当立足于本国的能源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最适宜本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案,并能够有计划的持续下去,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三点主要研究结论。分别是:(1)国内外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清洁能源是全球各国发展的重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对煤化工业走向产业高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阶段性的环保政策不会显着影响市场效率和减少排污,只有强力且持续的环保政策才会加强企业的治污行为,让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3)政府扶持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这种影响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产业政策的正面影响要同时有信心和耐心。

潘文峥,张爱玲[5](2020)在《授之以渔,推进危化品专业化监管——国务院安委办危化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深入开展》文中提出策划人语:我国是世界化工大国,化工行业产值已经占到世界的40%,居世界第一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危化品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全国危化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国化工和危化品事故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从2006年最高的577起、846人减少到2019年的164起、274人,同比分别下降了71.6%和67.6%。我国危化品安全生产工作稳定向好的同时,另一方面,危化品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申珍珍[6](2020)在《企业环境治理过程的主体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A焦化厂发展历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现状。工业化进程中,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大,能源结构煤炭的占比最大。山西作为全国性煤炭资源大省,煤炭、焦炭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GDP总量逐年攀升的同时,省内环境日益恶化。笔者以山西省A焦化厂为个案,基于其发展历程研究企业环境治理过程中,企业与地方政府、公众和媒体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环境治理不同阶段,主体间关系呈现不同的特征。首先是主体间利益嵌套阶段,时间为企业建厂至十八大召开前(2003-2012)。在该阶段,社会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中央政府鲜少发布环境治理相关文件;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以经济指标为核心,单一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在家庭经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稳定工作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其首选目标。企业以经济盈利额为发展目标,追求业绩的增长。企业与地方政府、公众、媒体之间利益嵌套,在经济利益面前,环境利益黯然失色。企业与地方政府处于一个利益共同体中,企业与公众短暂性“共生”,媒体在企业压制下处于“失声”状态。企业依赖原有路径生产发展,未进行环境治理。其次是主体间利益分化阶段,时间为十八大召开至环保约谈制度在A市实质性开展前(2012—2017)。在该阶段,国家层面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上级政府制定环境政策,下达环境治理指标。地方政府面临新的环境形势,徘徊在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之间;随着网络等媒介的发展,公众关于污染的了解程度大大提升,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开始提高;媒体力量逐渐壮大,开始介入地方环境治理进程中来。企业面临着行业危机与环保压力共存在局面。主体间利益出现分化,企业与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企业与地方政府选择“隐性合作”,企业与公众逐渐走向对立,媒体监督本位“回归”。企业在多重压力下做出战略调整,开始着手环境治理。最后是主体间利益融合阶段,时间为环保约谈制度在A市实质性开展至今(2017-)。在该阶段,环境治理政策下达速度和力度加大,环保压力嫁接到各级政府。环境约谈制度的开展,使得各级政府官员及企业负责人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上级政府频繁制定地方性环境治理政策,规制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公众监督渠道畅通,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身体康健。媒体为公众提供环境污染相关信息和知识,在环境治理领域影响力不断壮大。共同的环境利益诉求使二者走向联合,共同监督企业的污染行为。企业发展面临三大主体的制约,同时绿色生产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利于企业发展。“绿色发展”模式成为企业经济转型的首选。企业积极进行污染治理,大量上新环保设备。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在企业环境治理过程中,企业与地方政府、公众、媒体三大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分析各主体在治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公众积极参与治理;媒体发挥正向监督作用;企业进一步实现“生态人”角色的转变,真正实现“绿色经营”的各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陈晓辉[7](2020)在《推进能源技术革命需技术、金融和政策齐发力》文中研究指明推进能源技术革命需达成共识: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煤炭和其他能源资源是中国长期需要依赖的战略能源资源。其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大气与污染的治理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其三,高耗能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是先进能源利用技术的首选和低成本应用方式。其四,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技术升级改造需要统筹规划

朱安迪[8](2020)在《《环境保护法》中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责令停产整治措施是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60条针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新增的一项治理措施,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针对超标、超总量的排污行为,责令停止排污者一定期限内的生产经营活动,由排污者自行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设备,从源头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但是,由于责令停产整治的基本制度理论不完善,实践适用存在诸多不协调问题,影响制度实效的发挥,为此本文展开相关探讨。本文以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各污染防治单行法形成的环境法律体系为理论基础。在简要论述责令停产整治的基本概念、行为特征及法律价值基础上,分析责令停产整治措施在制度体系和实践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主要内容不明确、实施程序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充分和救济途径不健全等问题。责令停产整治措施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其行为性质的认定不统一,导致基本理论内容不完善,进而产生一系列适用问题。分析责令停产整治具有的补救性、阶段性和激励性特征,对比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命令,最终认定责令停产整治的行为性质属于行政命令。进一步分析限期治理制度、行政责令行为和责令改正及按日连续处罚措施,解释责令停产整治的行政命令性质。针对责令停产整治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在《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中具体明确责令停产整治的基本概念和行为性质,修改和完善适用条件,规范实施程序,加强监管力度,确认责令停产整治的可诉性和行政赔偿范围。通过制度设定完善责令停产整治的基本内容,形成执行有力、激励有效、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黄玉森[9](2020)在《基于价值链的煤炭开发企业价值增值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经济发展新阶段,煤炭开发企业结构性去产能,优化产能进程逐步深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文件中,明确了“加快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煤炭清洁生产,使清洁能源基本满足未来新增能源需求”的发展目标和要求。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作为工作重点。为此,在践行国家战略调控背景下,深入分析探讨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开发模式,探讨有效的价值提升路径显得很有必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模式研究,识别煤炭价值链增值环节价值活动,尝试对各个煤炭开发环节的增值效益进行量化,量化不同模式下价值链结构。梳理不同模式下的增值特点,从煤炭开发价值链系统出发,以客观、科学的角度探索适合宏观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调整和微观区域经济发展的煤炭开发企业价值提升路径提供指导建议。通过研究发现:(1)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是具有一致价值取向的经济主体在追逐自身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形成有助于煤炭开发主体价值提升和自身增值收益空间拓展的价值系统。通常,一条完整的煤炭开发价值链由从事相关活动的多个环节主体共同构成,包括技术研发与服务、原材料供应、生产、储存、运输和消费等价值活动。(2)我国煤炭开发价值链具有资产专用性高、开发风险性高、运营稳定性差、结构复杂性高的基本特征,表现出目标一致性、结构动态性及效率差异性的特征,运行过程中价值链各节点具有整合效应、增值效应及协同效应;在煤炭开发进行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节点内部价值链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包括基本生产活动的价值链和辅助生产活动的价值链,外部价值链结构主要指的是开发主体所处价值链环节上游的供应主体、下游环节的消费主体及处于同一环节中的竞争主体影响,同时还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使煤炭开发企业在价值提升过程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性、系统性及复杂性特征。(3)在本文涉及到的6类煤炭开发企业典型价值链模式中,各环节主体价值活动的成本收益率有所差异,其中煤炭洗选活动成本收益最高,在各类不同煤炭资源价值链开发模式下,均有一定决策优势,影响煤炭资源价值链开发整体动向;在“煤炭采掘—煤炭洗选—煤炭焦化—物流运输”煤炭资源开发模式下,价值链的整体收益最高,也表现出较高的市场稳定性。通常,对于煤炭开发企业可通过价值链延伸和价值链环节细分两条路径进行企业价值提升,但随着价值活动的增加,企业综合技术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企业规模效率影响,并未随着价值链环节的增多而得到提高。如何实现“质”和“效”并举,是煤炭开发企业进行价值提升背后深层次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阐述了提升我国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价值的基本原则即:服务生产,满足生活,注重供给平衡;完善功能,健全机制,服务国家战略;整合资源,统筹联动,强化价值协调等3条大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模式下的增值效果及效率特点,从延伸价值链、细分价值链、改善规模效率及提高纯技术效率等四种主要方式提出各价值链模式下的价值提升路径。

刘永乐[10](2020)在《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乌海市臭氧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依托资源优势,区域形成了以煤焦化行业为支柱、煤炭为能源、多个工业园区紧密分布的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煤焦化、煤电、精细化工、冶金等重污染工业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持续向区域排放大量O3前体物,可能会对区域近地面O3污染造成重要影响。本次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区域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对区域近地面O3污染影响,以期为区域O3污染治理过程中对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本次研究以乌海市及周边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利用CMAQ模式对研究区域近地面O3浓度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研究了模拟时段内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3污染贡献,明确了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大气污染防治方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本次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指南推荐、文献参考、模式模拟等方法建立了区域2018年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2)区域近地面O3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时间层面,区域近地面O3呈单峰型时间变化特征,一年中6月左右浓度最高,一天内15时左右浓度最高。空间层面,区域近地面O3浓度存在受流场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自园区至下风向一定距离处会存在带状分布的O3低浓度区,且离工业园区(污染源)越近O3浓度越低。根据对研究期间区域近地面O3净消耗速率、净生成速率和总反应速率的分析判断:夜间,各工业园区排放大量NO会消耗环境空气中O3;白天,各工业园区工业生产排放大量的前体物会造成局部区域更剧烈的大气光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O3,但这种剧烈的大气光化学反应反过来会消耗更多的O3,从而形成了近源处近地面O3浓度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3影响分析根据对各环境空气例行监测点O3形成过程分析,研究期间距工业园区较近的AQM2、AQM3和AQM4监测点在白天均主要以水平输送为汇过程,而离工业园区较远的AQM1监测点白天则主要以水平输送为源过程;根据研究期间区域逐时刻O3净生成速率分析,处于下风向的环境监测点受到其上风向工业园区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较高O3净生成速率。因此判断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排放大量前体物,在流场水平输送的作用下通过光化学反应对下风向区域近地面造成O3污染。根据BMF法确定的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3浓度贡献结果,研究期间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AQM1、AQM2、AQM3和AQM4监测点的O3浓度最大小时贡献值分别为17.38μg/m3、21.41μg/m3、18.71μg/m3和20.21μg/m3,贡献率分别为15.94%、18.20%、15.82%和16.65%。(4)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O3污染控制方案及效果模拟根据研究期间区域近地面O3生成敏感性分析结果,O3生成敏感性控制区域受气流影响,不同时刻会发生一定变化,研究期间包含各环境空气例行监测点在内的大部分区域处于VOCS控制区。根据研究期间对各控制方案控制效果的模拟,将区域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内所有工业园区工业源大气污染物VOCS排放量等比例削减25%的方案一实施后将减少近地面各监测点3.18μg/m39.36μg/m3的O3生成量,控制效果在17.00%43.72%之间;将区域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内所有工业园区工业源大气污染物VOCS排放量等比例削减50%的方案二实施后将减少近地面各监测点6.53μg/m318.36μg/m3的O3生成量,控制效果在34.90%85.75%之间,该方案的实施将大大降低研究期间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3浓度的贡献。可见,在明确区域近地面O3生成敏感性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的VOCS排放将有效降低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3贡献。

二、煤焦化公司改进生产工艺治理工作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焦化公司改进生产工艺治理工作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共性产生源分类的煤焦化固废组成与污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废分类方法发展动态
        1.2.1 国外固废分类方法与体系
        1.2.2 国内固废分类方法与体系
        1.2.3 煤焦化固废的分类体系
    1.3 煤焦化固废特性研究概况
        1.3.1 煤焦化固废组成特性
        1.3.2 煤焦化固废污染特性
        1.3.3 煤焦化固废的二次污染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煤焦化固废共性产生源分类研究
        1.4.2 基于共性产生源分类的煤焦化固废组成特性研究
        1.4.3 基于共性产生源分类的煤焦化固废污染特性研究
        1.4.4 典型煤焦化固废焚烧处置二次污染特性研究
        1.4.5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固废组成特性分析方法
        2.3.2 固废污染特性分析方法
        2.3.3 热重实验
        2.3.4 管式炉模拟焚烧实验
第三章 煤焦化固废共性产生源分类研究
    3.1 高温干馏工艺固废产生节点分析
        3.1.1 备煤工段
        3.1.2 煤炼焦工段
        3.1.3 荒煤气冷凝工段
        3.1.4 荒煤气脱硫工段
        3.1.5 硫铵工段
        3.1.6 粗苯回收工段
        3.1.7 高温煤焦油深加工工段
        3.1.8 废水处理工段
        3.1.9 固废产生节点
    3.2 中低温干馏固废产生节点分析
        3.2.1 备煤工段
        3.2.2 炭化和熄筛焦工段
        3.2.3 荒煤气冷鼓电捕工段
        3.2.4 荒煤气净化工段
        3.2.5 中低温煤焦油深加工工段
        3.2.6 废水处理工段
        3.2.7 固体废物产生节点
    3.3 煤焦化固废共性产生源分类清单
        3.3.1 清单制定的原理
        3.3.2 清单的实用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共性产生源分类的煤焦化固废组成特性研究
    4.1 工业分析
    4.2 元素组成
    4.3 物质成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共性产生源分类的煤焦化固废污染特性研究
    5.1 多环芳烃污染特性
    5.2 重金属污染特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煤焦化固废焚烧处置二次污染特性研究
    6.1 样品特性
        6.1.1 煤、焦油渣的基本性质
        6.1.2 煤、焦油渣的污染特性
    6.2 热重实验结果
    6.3 管式炉模拟焚烧实验结果
        6.3.1 多环芳烃排放特性
        6.3.2 重金属排放特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2)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的优化及载氧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煤气化概述
        1.1.1 煤气化技术简介
        1.1.2 煤气化原理
        1.1.3 煤气化工艺
    1.2 化学链气化技术概述
        1.2.1 化学链气化原理
        1.2.2 化学链气化技术的优点与不足
        1.2.3 化学链气化的研究现状
    1.3 载氧体的研究进展
        1.3.1 载氧体的性能要求
        1.3.2 载氧体的选择
        1.3.3 铁基复合载氧体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 煤焦固定床化学链气化实验
    2.3 实验原料及载氧体的制备
    2.4 载氧体表征方法
    2.5 产物分析
        2.5.1 气化产物分析
        2.5.2 碳转化率、残炭率以及合成气选择性计算
3 基于Fe_2O_3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热力学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反应过程中热力学计算及分析
    3.3 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模拟
        3.3.1 模型假设
        3.3.2 模型建立
        3.3.3 模拟计算条件
    3.4 煤焦化学链气化模拟结果及讨论
        3.4.1 氧碳比的影响
        3.4.2 水碳比的影响
        3.4.3 温度的影响
        3.4.4 气化反应器能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Fe_2O_3载氧体煤焦化学链气化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气化条件对煤焦化学链气化的影响
        4.2.1 水蒸气流量的影响
        4.2.2 氧碳比的影响
        4.2.3 温度的影响
    4.3 煤焦化学链气化的机理研究
        4.3.1 水蒸气对煤焦化学链气化的影响
        4.3.2 水蒸气对载氧体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Fe基复合载氧体气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金属助剂对Fe基复合载氧体性能的影响
        5.2.1 金属助剂对Fe基复合载氧体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
        5.2.2 金属助剂对Fe基复合载氧体居里温度的影响
        5.2.3 金属助剂对Fe基复合载氧体气化性能的影响
    5.3 Fe-Ni复合载氧体的气化性能研究
        5.3.1 Ni基负载量对煤焦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影响
        5.3.2 载氧体的分析
    5.4 Fe-Cu复合载氧体的气化性能研究
        5.4.1 Cu基负载量对煤焦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影响
        5.4.2 载氧体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炼焦副产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与厂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性及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焦化废弃物污染特征
        1.2.2 废弃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途径
        1.2.3 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2.4 重金属的环境及健康危害
        1.2.5 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1.1 现场调研
        2.1.2 样品采集方法
        2.1.3 样品制备方法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主要试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2.3.1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2.3.2 粒径分析与腐蚀性分析
        2.3.3 分子结构分析
        2.3.4 物相分析
    2.4 重金属含量分析与形态提取方法
        2.4.1 样品消解方法
        2.4.2 重金属形态提取方法
        2.4.3 重金属含量分析方法
    2.5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2.5.1 污染水平分析方法
        2.5.2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2.5.3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风险
第3章 焦化废弃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3.1 焦化废弃物样品理化性质
        3.1.1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结果
        3.1.2 粒径分析与腐蚀性分析结果
        3.1.3 分子结构分析结果
        3.1.4 物相分析结果
    3.2 焦化废弃物重金属形态分布
        3.2.1 焦化污泥重金属形态分布
        3.2.2 焦油渣重金属形态分布
        3.2.3 焦粉重金属形态分布
        3.2.4 硫膏重金属形态分布
    3.3 焦化废弃物重金属含量分析
        3.3.1 焦化污泥重金属含量分析
        3.3.2 焦油渣重金属含量分析
        3.3.3 焦粉重金属含量分析
        3.3.4 硫膏重金属含量分析
        3.3.5 焦化废水重金属含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焦化固废重金属风险评价与废水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4.1 焦化厂固废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4.1.1 焦化污泥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4.1.2 焦油渣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4.1.3 焦粉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4.1.4 硫膏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4.1.5 固废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4.2 焦化废水重金属统计学分析
        4.2.1 焦化废水重金属描述性分析
        4.2.2 焦化废水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废存储区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异性
    5.1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的空间变异性
        5.1.1 垂直方向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5.1.2 水平方向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5.2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性
        5.2.1 垂直方向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
        5.2.2 水平方向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
    5.3 土壤重金属源解析
        5.3.1 A厂土壤重金属源解析
        5.3.2 B厂土壤重金属源解析
        5.3.3 C厂土壤重金属源解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固废存储区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迁移量预测模型与风险评价
    6.1 土壤重金属迁移量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6.1.1 多元回归迁移量预测模型相关参数
        6.1.2 不同重金属元素多元回归迁移量预测模型与检验
    6.2 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分析与生态风险评价
        6.2.1 垂直方向重金属生态风险变化规律
        6.2.2 水平方向重金属生态风险变化规律
    6.3 土壤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6.3.1 A厂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6.3.2 B厂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6.3.3 C厂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宏观背景:中国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高质量发展是主要逻辑
        (二)产业背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各行业的普遍现象
        (三)政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煤化工行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二、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三)产业政策对行业的鼓励性和抑制性作用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规制的概念及类型
        (二)关于环境规制强度设定的研究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可能性影响
        (四)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方法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及政策影响
    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史阶段
        (一)初创时期(1914 年至20 世纪50 年代之前)
        (二)全面发展时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之前)
        (三)“从量到质”的转型期(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一)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三、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和水资源短缺的限制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投资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布局混乱的制约
        (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潜在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影响
    四、煤化工产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环境
        (一)煤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煤化工产业政策演变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博弈模型: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
        (一)博弈主体的决策目标和决策变量
        (二)博弈过程和结果
    二、实证模型:环境规制、环保行为与煤化工企业发展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
    三、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检验
    四、环保督察的动态影响和异质性影响研究
    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三、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共同影响
        (一)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共同影响
        (二)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率的共同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世界煤化工发展历史和政策经验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历史
        (一)初始阶段(18 世纪后半叶~1930)
        (二)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
        (三)萧条时期(1945~1970)
        (四)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时期(1970 至今)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经验
        (一)南非
        (二)美国
        (三)日本
        (四)欧盟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
        (二)提升环保标准,引导绿色发展
        (三)加大政府扶持,鼓励转型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5)授之以渔,推进危化品专业化监管——国务院安委办危化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深入开展(论文提纲范文)

精准发力,提高危化品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围绕“六稳”“六保”,精准指导服务
    安全基础薄弱,风险管控措施不到位
    提级督办,对查处问题不手软
    多重效应转化,成效显着
    以点带面,建立健全常态化专家指导服务机制
直插基层细致指导,提高地方危化品安全监管水平
    各有侧重,摸清底数查找问题
    示范引领,推动重点县服务常态化
    培训指导,把省级专家融入专家队伍
    共同提升,组织重点县间交流学习
    线下线上结合,放大指导服务效果
    总结成果,促进检查规范化、指导精准化
直面问题,打好隐患整改翻身仗
    刷新观念,开启新的检查思维模式
    企业受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以点带面,加强危化品企业安全监管
    以“传、帮、带”促“赶、学、比、拼”
查隐患堵短板,全面放大专家的指导服务效应
    高度重视,指导服务效应有效落地
    传授经验,提高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效应扩大,专家组指导地方开展
聚专家服务之力提企业安全之效
    问题导向探索试行安全管理互助
    学习取经配合开展专家指导服务
    质变飞跃,提升企业安全理念
    持续深入,建立安全提升长效机制
从指导服务中受益,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虚心求教,配合专家指导服务工作开展
    成效渐显,政府和企业均有受益

(6)企业环境治理过程的主体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A焦化厂发展历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企业环境治理主体关系的相关研究
        (二) 环境治理过程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研究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一) 煤焦化
        (二) 地方政府
        (三) 环境治理
    二、理论支持
        (一) “经济人”假设
        (二) “风险社会”理论
        (三) “协同治理”理论
    三、研究方法
        (一) 个案研究法
        (二) 参与观察法
        (三) 访谈法
        (四) 文献法
    四、个案情况
    五、研究思路
第三章 主体间利益嵌套阶段
    一、主体间关系分析
        (一) 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利益共同体
        (二) 企业与公众关系——短暂性“共生”
        (三) 企业与媒体关系——压制下的“失声”
    二、利益嵌套何以可能
        (一) 社会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
        (二) 官员晋升以GDP增长为核心
        (三) 公众生存以经济红利为追求
        (四) 企业发展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第四章 主体间利益分化阶段
    一、主体间关系分析
        (一) 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隐性合作”
        (二) 企业与公众关系——走向对立
        (三) 企业与媒体关系——监督本位“回归”
    二、利益何以分化
        (一)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
        (二) 公众环境意识觉醒
        (三) 媒体话语权逐渐确立
        (四) 企业面临行业危机与环保压力
第五章 主体间利益融合阶段
    一、主体间关系分析
        (一) 企业与地方政府——共治环境
        (二) 公众、媒体联合监督企业污染行为
        (三) 企业融入“绿色发展”理念
    二、利益融合如何可能
        (一) 环境治理政策下行速度和强度加大
        (二) 媒体与公众力量发展壮大
        (三) 企业“经济人”理念下考量
第六章 思考与展望
    一、回顾与思考
        (一) A焦化厂环境治理历程回顾
        (二) 企业走上“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思考
    二、现阶段各主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治理措施存在不足
        (二) 公众和媒体监督走向异化
        (三) 企业“经济人”向“生态人”过渡的可能性
    三、环境治理的各主体应如何作为
        (一)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二) 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三) 媒体发挥正向监督作用
        (四) 企业进一步实现“绿色经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推进能源技术革命需技术、金融和政策齐发力(论文提纲范文)

能源资源利用与大气和环境污染
    煤炭利用
    煤矸石危废处置与利用
    生物质处置与利用
    城市垃圾处置与利用
    工业危废处置与利用
    医疗危废处置与利用
能源利用领域的现象和问题
    节能减排与综合治理问题
    能源资源利用与先进技术问题
    先进能源技术在推广应用中的瓶颈
    能源利用技术投资问题
    能源技术政策支持与政策实施问题
现有可应用的先进清洁能源利用技术
    燃煤锅炉技术和清洁煤炭利用
    高效煤气化和清洁能源利用
    内热式煤焦化和尾气污染治理
    垃圾与生物质气化和能源利用
    工业与医疗危废处置和能源利用
建立能源资源清洁利用可持续投资和发展的政策环境
    建立和形成广泛共识
    制定政府专项支持政策和措施
    对能源利用技术应用提供资金和金融支持
陈晓辉:为了故乡的天空重现儿时的湛蓝

(8)《环境保护法》中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环境保护法》中责令停产整治措施概述
    第一节 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制度内涵
        一、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概念
        二、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适用条件
        三、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实施程序
    第二节 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特征
        一、补救性
        二、阶段性
        三、激励性
    第三节 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法律价值
        一、有利于实现预防为主原则
        二、有利于实现保护优先原则
        三、有利于实现公众参与原则
第二章 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问题检讨
    第一节 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主要内容不明确
        一、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理论内涵不明确
        二、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行为表述不一致
        三、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适用条件规定不协调
        四、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治理期限不明确
    第二节 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实施程序不完善
        一、缺乏事前预警措施
        二、整改方案内容不具体
        三、解除程序不合理
    第三节 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监管力度不充分
        一、实施后督察的条件不明确
        二、跟踪检查期限过短
    第四节 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救济途径不完善
        一、责令停产整治措施是否具有可诉性
        二、确认责令停产整治违法的行政赔偿及范围未规定
第三章 责令停产整治措施性质的法理辨析
    第一节 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法律性质探究
        一、关于责令停产整治性质争议的几种观点
        二、责令停产整治措施法律性质观点之辨析
        三、责令停产整治措施行政命令性质之认定
    第二节 其他行政行为解释责令停产整治性质
        一、责令停产整治措施是限期治理制度的延伸
        二、责令停产整治措施属于行政责令行为和责令改正
        三、责令停产整治措施可与按日连续处罚同时适用
第四章 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明确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主要内容
        一、梳理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理论内涵
        二、规范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行为表述
        三、统一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适用条件
        四、明确责令停产整治的治理期限
    第二节 规范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实施程序
        一、建立事前预警机制
        二、整改内容的具体化
        三、完善责令停产整治的解除程序
    第三节 构建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监管制度
        一、完善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
        二、不定期跟踪调查
    第四节 健全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救济途径
        一、解释、确认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的可诉性
        二、确认责令停产整治违法申请行政赔偿的范围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基于价值链的煤炭开发企业价值增值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增值研究
        1.3.2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提升路径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价值链理论
        2.1.2 价值链结构内容
    2.2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界定
        2.2.1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定义
        2.2.2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活动辨析
    2.3 本章小结
3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选择研究
    3.1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特征
        3.1.1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基本特征
        3.1.2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表现特征
        3.1.3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运行特征
    3.2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结构
        3.2.1 煤炭开发企业内部价值链结构
        3.2.2 煤炭开发企业外部价值链结构
    3.3 煤炭开发企业典型价值链
        3.3.1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发展现状
        3.3.2 煤炭开发企业典型价值链选定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增值效果研究
    4.1 调研数据来源及说明
    4.2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活动分析
        4.2.1 煤炭勘探设计价值活动分析
        4.2.2 煤炭采掘价值活动分析
        4.2.3 煤炭洗选价值活动分析
        4.2.4 煤炭加工转化价值活动分析
        4.2.5 煤炭大宗商品物流价值活动分析
    4.3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增值效果研究
        4.3.1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增值模型设计
        4.3.2 煤炭采掘—煤炭洗选模式下增值效果
        4.3.3 煤炭采掘—煤炭洗选—煤电模式下增值效果
        4.3.4 煤炭采掘—煤炭洗选—煤制油模式下增值效果
        4.3.5 煤炭采掘—煤炭洗选—煤焦化模式下增值效果
        4.3.6 煤炭采掘—煤炭洗选—物流运输模式下增值效果
        4.3.7 煤炭采掘—煤炭洗选—煤炭焦化—物流运输模式下增值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增值效率及提升路径分析
    5.1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增值效率研究
        5.1.1 评价模型构建及指标选取
        5.1.2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增值效率测算
        5.1.3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链增值效率评价
    5.2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提升路径分析
        5.2.1 提升煤炭开发企业价值的原则
        5.2.2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提升路径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增值研究结论
        6.1.2 煤炭开发企业价值提升路径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乌海市臭氧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空气质量模型/模式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基于CMAQ模式的臭氧污染研究现状
        1.2.3 煤炭深加工行业大气污染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一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介绍
        2.1.1 气象条件
        2.1.2 地形特征
        2.1.3 自然资源
        2.1.4 工业概况
    2.2 区域臭氧污染现状
    第二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数据资料及模型建立
    3.1 区域气象场模拟
        3.1.1 WRF模式简介
        3.1.2 资料及模拟方案
    3.2 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排放清单的建立
        3.2.1 源排放清单分类分级
        3.2.2 源排放清单建立方法
        3.2.3 活动水平及产污系数调查
    3.3 区域天然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3.3.1 MEGAN模型介绍
        3.3.2 数据及来源
    3.4 区域其它人为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3.4.1 MEIC清单简介
        3.4.2 MEIC清单降尺度空间分配
    3.5 排放源模型的建立
        3.5.1 SMOKE模型介绍
        3.5.2 源排放清单空间分配
        3.5.3 源排放清单时间分配
        3.5.4 源排放清单物种分配
    3.6 空气质量模型的建立
        3.6.1 CMAQ模式介绍
        3.6.2 IPR和 IRR模块介绍
        3.6.3 资料及模拟方案
    3.7 模式模拟效果检验方法
        3.7.1 WRF模式模拟结果检验
        3.7.2 CMAQ模式模拟结果检验
    第三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果及分析
    4.1 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
        4.1.1 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排放清单
        4.1.2 区域天然源排放清单
        4.1.3 区域其它人为源排放清单
        4.1.4 研究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分析
    4.2 数值模拟效果评估
        4.2.1 WRF模式模拟效果评估
        4.2.2 CMAQ模式模拟效果评估
    4.3 区域近地面O_3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4.3.1 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4.3.2 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4 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_3影响分析
        4.4.1 研究期间各监测点O_3形成过程分析
        4.4.2 研究期间区域近地面O_3净生成速率分析
        4.4.3 研究期间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_3浓度贡献分析
        4.4.4 研究期间区域近地面O_3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分析
    4.5 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O_3污染控制方案及效果模拟
        4.5.1 研究期间区域近地面O_3生成敏感性分析
        4.5.2 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O_3污染控制方案及效果模拟
    第四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特色
    5.3 不足与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煤焦化公司改进生产工艺治理工作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共性产生源分类的煤焦化固废组成与污染特性研究[D]. 黄耿博.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煤焦化学链气化系统的优化及载氧体研究[D]. 单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炼焦副产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与厂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性及风险评价研究[D]. 李培瑞.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D]. 司传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5]授之以渔,推进危化品专业化监管——国务院安委办危化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深入开展[J]. 潘文峥,张爱玲. 中国安全生产, 2020(09)
  • [6]企业环境治理过程的主体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A焦化厂发展历程的分析[D]. 申珍珍. 苏州大学, 2020(03)
  • [7]推进能源技术革命需技术、金融和政策齐发力[J]. 陈晓辉. 国际融资, 2020(06)
  • [8]《环境保护法》中责令停产整治措施研究[D]. 朱安迪. 华侨大学, 2020(01)
  • [9]基于价值链的煤炭开发企业价值增值及提升路径研究[D]. 黄玉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乌海市臭氧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D]. 刘永乐.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焦化公司改善生产过程治理工作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