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婚姻与情感世界

康熙皇帝的婚姻与情感世界

一、康熙帝的婚姻及感情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恒[1](2020)在《论清代中叶的杂剧创作》文中研究指明长久以来,相对于元杂剧乃至明杂剧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作为杂剧艺术的完结形态且时间距离上和当代最为接近的清代杂剧创作,由于一直以来被简单地看作脱离演出实践的典型代表及杂剧艺术的衰落阶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客观的评价。虽然近来已有一些学者就清初及晚清的杂剧做出了比较系统的考察,但是在时序层面上“承前启后”的清代中叶杂剧却很少被整体上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而获得与其戏剧史地位相称的应有关照。本文是为对其进行比较全面深入探究的尝试。第一章从清代中叶的划分与其时代风貌及戏剧史背景入手,旨在探讨清代中叶杂剧创作相关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尽管学界各种分期方法不同,但清代中叶普遍意义上应指乾隆和嘉庆两朝,即公元一七三六至一八二零,长约八十五年。和清初的立国未稳与晚清的变局丛生比较,这段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是有清一代在政治上的相对稳定时期。而从中国戏曲发展史的角度衡量,清乾嘉时期却又是变幻纷纭、格局重构的重要阶段。起自民间乡野的各地方声腔携带着充沛饱满的活力跃跃欲试走上前台,而被统治者所遵奉的正音昆腔却日渐衰落。因应着时代审美转向的趋势,雅部与花部之间此消彼长。另一方面,宫廷演剧的繁盛对于清中叶戏曲发展的推动不可忽视,它所产生的自上而下示范效应是维持民间演剧和文人创作不断涌现的必要动力。第二章依据前章末节所作的存佚情况统计,就清代中叶杂剧进行微观考察,将其分为三段,即乾隆前期(1735-1774);乾隆后期(1775-1795);嘉庆时期(1796-1820),从以上三个阶段中挑选出较具特色与代表性的十二位剧作家,对他们的生平经历和杂剧创作成就做一番简要概括的介绍评述,以试图从更为详尽的层面展示清代中叶杂剧创作的基本面貌与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就参与清代中叶杂剧创作的剧作家中比较显着的两点现象进行分析,首先是满族及蒙古族文人和他们的杂剧创作;其次是在乾嘉时期比较集中地出现山东杂剧作家的情形。第三章着力探究清代中叶杂剧的内容旨趣及在艺术形式上的变化与创新。依据作品立意取向的不同,将它们大致分为征实尚史、教化劝惩、抒情写志三类。由于清乾嘉时期经史考据之学极为昌盛,所以有些杂剧作家不免将治学之道用在创作上,或考述历史,或刀笔写录亲历时事,使之成为了其学术的延申或补充。在思想意趣上,清中叶杂剧大多以正人伦、教风化为己任。这一方面得自康熙以来对程朱理学的尊崇,另一方面,封建末世各种深层矛盾的外化使文人们愈觉维系圣人纲纪的紧迫感,而在他们挥笔言劝惩之旨的同时,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亦多有拓展。但不少作品则仍秉承抒写情志的传统,托他人之事以浇胸中块垒,表现各种人生感怀。而艺术新变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第一,体制上最大程度地缩长为短,以单折短剧的大量出现为标志;第二,通过改编花部戏或引通俗小说中的题材入杂剧实现“俗文化”因素的借用;第三,杂剧创作趋向主观化、诗文化,成为写心抒情的重要手段。不过,上述诸种体制形态上的革新最终却从不同侧面构成了杂剧舞台因素的进一步弱化以至于消解。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清代中叶杂剧创作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王朱杰[2](2020)在《乡土文学写作中的劳动伦理研究(1942-2010)》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选取劳动伦理作为进入乡土文学论述的关口,是因为在中国近代以来的语境之中,劳动这一语词有其独特的历史意味。它既在革命历史叙述中成为执行阶级分层、推进革命在“暴力斗争”中前行的强劲的叙事动力,也在革命现代性实践全面铺开时升华为一个过于负重的哲学语词。而当时间进入1980年代,这样一种劳动伦理在充满乐观精神的解放叙事中仍然担纲了似曾相识的历史角色,使文学迁延为中规中矩的意识形态的演绎。即使在“共名”基本模糊的90年代,对于在乡土中浸润良久的作家来说,革命年代的劳动经历仍是组成其心理记忆的重要内容,厚积的劳动经验转化为他们最可宝贵的创作资源,为当时成为潮流的历史重述提供了坚实的现实支撑和饱满的情感蕴涵,甚至构成了他们观察、把握、认知时代现实的潜在思维角度。论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评析。第一章主要围绕延安文学,从劳动伦理的乡土性与政治性、政治性劳动伦理对传统的借用和民间德性对政治德性的负向反馈、劳动伦理与农民主体生成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在延安文学所描述的劳动伦理中,针对土地的劳动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更被视为一种天经地义的农民“本分”,衍生出安土重迁、自食其力、克勤克俭等乡土性道德意义。所以,即便在一种政治外壳的包裹下,仍能看到乡土性劳动伦理的意义结构所发挥的某种限制、支撑作用。但在总体上,这一时期的文学所欲建构的劳动伦理,仍是一种政治性伦理。在建构过程中,叙述者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引入,抬升劳动的地位,使其由一个传统的具体的伦理范畴蜕变为现代性的抽象的政治经济学概念,由一种农耕时代的乡土德性转化为政治德性,为建国后整体性、统制性政治经济结构下乌托邦劳动伦理的提出做了一种思想或者说逻辑上的准备。政治性劳动伦理在进入民间文化的意义场域时,往往通过对传统的借用,获得自身传播的合法性,同时,其本身质的规定性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种损耗,在落地之时得到一种似是而非的转换,在理解的同时被消解,最终造成南橘北枳的结果。在劳动主体上,此时延安文学建构的是一种乡土性伦理主体,即符合传统道德要求的本分的“庄稼人”,在这个“庄稼人”身上,我们看不到像后来“十七年文学”塑造的劳动新人身上那种物质与意识、肉体与精神的现代二元对立,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克服,而是二者混融后所呈现出的一种灰色状态。第二章重点论述“十七年文学”对劳动乌托邦的建构。在这一时段,劳动伦理中政治德性的一面,即公共性的、诉诸彼岸的、精神性的劳动价值观不断克服利己性的、世俗的、物质化的乡土德性,直至定于一尊。劳动乌托邦伦理在建构和传播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的说服力和合法性,借助了科学、性别解放、国家计划等现代性知识话语。“劳动光荣”是结构劳动乌托邦伦理的重要意义维度。“劳动”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农人本色,而是由传统伦理视域下的“劳动本分”转换为国家政治所推崇的“劳动光荣”——一种政治品性,具有了传统道德价值之外的政治以及相应的美学价值。劳动改造是结构劳动乌托邦伦理的另一维度,它的目的在于改造、纯化、提升此岸人民的人性质素,重塑一种崭新的历史主体和阶级主体,以获得通往未来世界的通行证。遵循劳动乌托邦的伦理逻辑,“十七年文学”建构出一种无私的、完全“生产性”的阶级主体——劳动新人。对劳动新人的塑造和想象实际上是后发国家在现代性焦虑支配下的“赶超心态”的反映,也出于应对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现实考量。第三章着眼于1980年代这一时段,以崩解和延续为关键词,剖析出解冻时期劳动伦理的拐点心态,一方面对革命年代的劳动乌托邦表现出修复、乃至重构的意图,但另一方面,劳动光荣又在一定程度上逸出了这一意义系统,而显现出传统乡土固有伦理的精神底色。“劳动改造”这样一种以人本身为对象的革命现代性实践话语,在新时期文学中非但没有得到扬弃,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归来者”的叙述中,得到一种改头换面的重新理解,由一种较为纯粹的意识形态话语,扩展为一个极具哲学意味的象征性语词。与“十七年文学”的乌托邦劳动不同,指向日常的、此岸的、以满足世俗欲求为旨归的“劳动致富”成为劳动伦理新的合法性依据。相应地,与“十七年文学”对土地动的推崇相反,在改革文学中,劳动的等级次序被反转,受到推崇的是脱离土地的商业劳动。与传统的小农生产相比,这种劳动形式能快速累积财富,显着提高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水平,契合人们关于改革开放年代的种种物质想象。另外,在一个刚刚解冻的年代,对后发国家来说,现代化被首先等同于市场化,市场语境中的商业劳动,一方面,会迅速累积起巨大的物质财富,达致国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目的。另一方面,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被认为会生成一种全新的现代性人格,达到民强——个人现代化的目标。但这种有关劳动和精神关联的话语,随着市场机制的形成和消费逻辑的推进,二者的破裂再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改造世界、劳动光荣、解放生产力、共同富裕、现代化等等劳动的精神性后缀渐次弱化、凋落,而经济的面向日益凸显,蠕动在底层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现代化尺度的农民作为一个阶层,始终没有跃进社会的中心,其身上也并没有生发一种与现代化劳动方式相伴随的、与传统人格从根本上相区别的现代性主体人格。相反,在一种实利主义时代氛围的裹挟下,被重新召回的人性原欲日益凸显其陈旧的、本我的底色,并渐渐显现出狰狞的一面,乃至搅动了历史文化传统中沉滓的泛起,这甚至可以被描述为现代化乐观想象的最初的幻灭。80年代中期以后,寻根文学出场,先民们的生存样式或者劳动方式成为寻根文学文化分析的重要表征,其所内涵的伦理精神成为文化之根的重要隐喻。第四章横跨1990年代直至新世纪之初,重点围绕现实主义基质的现代乡土叙事,从历史祛蔽、自为的劳动主体、揉入现实质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说。在这类有着现实主义基质的现代乡土叙事文本中,曾由“十七年文学”所形塑的劳动乌托邦得以全面重述甚至是被颠覆。书写者从自我的体己经验和在场的乡土故事出发,将被意识形态固化的历史叙述重新历史化,从劳动乌托邦的反现代性和乡土时间的空间化两个角度着手,将大写的、符号的、单向度的历史还原为小写的、具象的、纷芜的人性心相,将劳动乌托邦下的政治狂欢还原为一场场掺杂着或卑劣或崇高人性的生存折腾,呈现其迷狂、怪诞而又不乏激越的复杂面貌。与历史的重述相比,现实主义基质乡土叙事捕捉到了劳动伦理在现实乡土中所发生的变异:80年代改革开放启动之际改革叙事中得以张扬的劳动致富、致强的现代性想象被置换为商业化浪潮里的物欲竞逐,权力寻租和市场逻辑互为渗透又互为犄角,劳动在实现祛魅的同时,几乎褪尽了所有的政治抑或文化神性,对物质欲望永无止境、花样翻新的餍足成为其唯一的动力和效能尺度。在现实主义基质乡土叙事中,劳动的肉体消耗本质得以刷新,劳动成为身体的劳动,身体也成为劳动的身体,劳动与身体互为抵抗又互为确证,在一种互文的意义上,历史风云中的乡土疼痛得以清晰传递,乡村因此由此前受难的客体跃居为受难主体。

赵瑞华[3](2019)在《清代无锡顾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顾润之一脉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顾氏迁锡始祖顾润之,明初自苏州洞庭西山迁居无锡胶山。二、三世祖顾福、顾寿,力田起家,以行义见称于乡。四世祖顾信以服贾为业,为避难而侨居苏州,后应子顾懋章之请,迁回无锡。至第六世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时,兄弟三人相继中进士,且文名日盛,遂成为无锡大族。至清代,顾氏人才辈出,成员众多,更出现了顾宸、顾彩、顾奎光、顾光旭、顾翰等文坛、政坛名士,俨为锡郡名族。无锡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且教育发达、文化昌盛,为顾氏家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清初,顾氏家族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其后则渐趋衰落。顾氏家族成员十分讲究庭院、居所的布置,即便在家计日窘的清中后期,其成员之居所虽简陋却仍不失风雅。顾氏家族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直节重义、清正廉明”、“孝亲睦友、讲礼重仪”、“乐好山水、企慕隐居”、“勤学重教、以文传家”的优良传统,规范着身处其中的每位家族成员的行为。顾氏家族在婚姻缔结方面,重视乡土婚姻,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以德为先。顾氏家族在科举仕宦方面,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明中叶为顾氏家族仕途上的鼎盛期,清初步入萧条期,至清中叶稍有回升,清中期至清末,渐趋衰落,这与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联。整体而言,顾氏家族成员普遍官阶不高。在交游方面,清代顾氏家族大多数成员具有广泛的交游圈,如顾彩、顾奎光、顾敏恒等,广泛的交游丰富了他们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水平。清代顾氏家族成员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他们的诗在内容上能反映民生疾苦、传达旅途苦感,艺术上注重抒写真性情、诗风淡远冲融。同时顾氏家族中更出现了顾彩、顾奎光、顾敏恒等创作成就较高的作家,顾彩诗立旨深、取材精,顾奎光诗语言自然简净、清逸恬淡,顾敏恒诗词藻丰赡、气格清奇、意蕴悠长,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顾氏家族成员的散文创作成就亦不可小觑,如顾彩、顾奎光等人的古文,顾敏恒的骈文,在当时文坛上皆具有一定的影响。清代顾氏家族累代以词称,顾彩、顾奎光、顾光旭、顾翰、顾翎等,皆为清代词坛上的重要词人,他们的词多能不为当时词坛主流风气所牢笼,能自树立,在清代词坛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马达[4](2018)在《金庸小说的爱情书写》文中认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作为武侠小说创作的一代宗师,从1955年到1972年,共创作十五部武侠小说,分别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鸳鸯刀》、《越女剑》。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波澜壮阔、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热血江湖,而且还有荡气回肠、羡煞旁人、海枯石烂的爱情世界,几乎囊括了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爱情模式和离奇的爱情片段,令人神往且回味无穷。在这十五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各种类型的男女爱情,通过不同类型的爱情人物刻画和人物性格展现出不同的爱情结局。本论文通过对作品中爱情典型进行归类研究,阐述不同爱情类型呈现的不同状态,梳理和把握不同爱情类型的的不同结局,探析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所表现的爱情世界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渲染,揭露爱情故事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挖掘爱情描写中隐藏的真正内涵。根据爱情整体呈现出的状态和结局来看,金庸小说中的爱情类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超越现实的浪漫型,第二种类型是执迷欲念的悲惨型。第三种类型是蔑伦悖理的禁忌型。从这三种类型整体关照金庸小说的爱情书写类型,通俗来讲就是将“好的”、“不好的”、“禁忌的”提取出来作为分类研究的对象。当然这种分法并一定非常科学,还有其他方法来分类,因为金庸小说中,无论是直接的、间接的,凡是产生爱情关系的爱情人物不下几百人,所以笔者仅从性格鲜明的热点人物和故事情节较多的主次人物进行分类分析,以此为后文的论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金庸擅长在小说中利用矛盾冲突刻画和凸显爱情人物和人物性格,从人与社会矛盾、人与人际关系矛盾、人与自我内心的矛盾刻画鲜明的爱情人物,从爱情关系和人物性格上找到人物命运和爱情结局的联系,从而显示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在故事情节和语言描写时,金庸总是采用富有凄凉与凄美的语言营造和渲染出一种极具悲剧意蕴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爱情情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爱情故事更加的让人刻骨铭心,深刻而又独特。身为当代武侠小说的领军人物,金庸始终在小说的爱情书写中传达一种对于爱情深切的忠贞和坚守。经得起时代的拷问和考验,给爱情以正能量,传递出自由、平等的爱情观念,让人相信爱情的美好、专情专一的深刻内涵。只传情而不绘性的传统坚守,自由恋爱和女性意识的呼唤,这都成为了金庸小说爱情书写的独特价值和深层内涵。

李元英[5](2017)在《纳兰词凄婉而多忆的成因探》文中认为明清易代之交引起的历史兴亡之感使纳兰心底充满了哀伤凄凉的末世之叹;他多情善感的天性导致自己从小多病的体质,成为他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侍卫之职又使纳兰治国安邦的才干无从施展、理想成空、痛苦不堪;他经历了三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最后都以悲剧告终,令他极受打击,是他成为千古伤心词人的主要因素,这些则是纳兰词凄婉多忆艺术特色的成因。

钟国昌(CHUNG Kwok Cheong)[6](2017)在《明末清初朱明宗室出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明末宗室面对国变时所作出的抉择。明初确立的宗藩制度发展至晚明,出现了宗口膨胀、宗禄欠给等问题,给宗室带来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一系列困境。这个特殊群体于国变前遭清人与农民军刻意追击,其中农民军确立了两路大军先王府、后中央的战略。这一连串天崩地坼的剧变,对上层富宗影响最大。他们有的自发起兵勤王,有的依附南明政权反清,有的义薄云天为国殉难,还有的为求名利才逐鹿反清成为机会主义者。富宗地位超然,自然成为清朝争取招抚的对象,一正其名,二安民心。对于降清宗人下场,本文更尝试展示新朝统治者于不同时段对这类前朝降宗的政治取态,以体现时也命也的本义。至于绝大部分下层宗室,从现存史料观之,不少人终放弃天潢贵胄的光环及袍服而择地为民,任四民之业,或逃禅入道,以了余生。这类宗室在文化事业上留下不少墨迹,在宗教及历史上留下名字,有的更大放异彩。上述各类宗室的背景、心态、经历、选择下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最后,本文总结各宗室于国变后的抉择,发现各人本身的世系、地位、背景、遭遇、身处的地缘风气等因素熏陶出各自不同性格,还有他们对“正统”的看法,皆影响其心态和取向,可知人所选择的道路及出处实非由个人自由意志所决定。

邱仲麟[7](2016)在《明代宫人的生活与生命历程》文中认为士大夫的诗所传达出的寓人悲怆心境,常给人一种负面的印象,即在宫中生活充满哀怨,可能是带有"男性中心论"的主观想象,实际上许多入宫者应该早有心理准备,且面对现实专注于工作,未必脆弱而郁郁寡欢。宫人的日常生活除例行的工作之外,基本上较民间安稳,衣食住及化妆品等均由官方配给,其物质享受较外界的一般妇女要好。明代后期,宫中出现资深宫女与宦官之间互相成对的"拟婚姻型式",则在某程度上弥补了宫女无法出宫嫁人的缺憾。明代虽未定期放出宫人,但大举放出的记载15世纪以后计有十余次,规模最大者曾放出千人。未能出宫的宫人,身份尊贵者(夫人)死后由官方殡葬、造坟与祭拜,身份较低者则以火化办理丧事。据若干宫女回忆,崇祯年问的宫中生活美好,是令人怀念的一段时光。而清康熙帝也曾批评明末后宫的花费极高,虽然数字有所夸大,但可以反证明代宫人的物质生活并不匮乏。

贺晓燕[8](2016)在《2015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社会史研究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随着出土资料、契约文书及民间文献、口述史料的深入挖掘与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史尤其是明清史研究中,社会史已突破传统史学,成为重要的研究范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集合相关文献,对2015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的热点进行归纳和评述。

崔婉茹[9](2016)在《清初单折短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不甚引人注目,清初单折短剧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始终呈现较为模糊的面目,然而通过考察,可以发现清初单折短剧中不乏内涵深广、水准颇高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应该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它们值得被重视、被欣赏、被研究。绪论部分将“清初”的时间段界定为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即公元1644年至公元1735年。绪论还讨论了相关的研究现状,学界目前对清杂剧有一定的研究,但对清初单折短剧委实关注较少,研究成果较为贫乏。除了研究现状,笔者还在绪论中诠释了短剧、单折短剧的概念,梳理了单折短剧的流变,分析了单折短剧在清初繁盛的原因。第一章主要进行了清初单折短剧基础性的考证研究。笔者通过对大量书籍资料进行检索、查询和考证,统计出清初单折短剧共50种,其中现存42种,未见传本的8种,它们的着录、版本及流传收藏也在文中做了说明。第二章通过对清初单折短剧文本进行阅读和审视,把它们的思想内涵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忧怀国家兴亡、不满社会黑暗、感慨人生际遇、参悟人生如梦和颂扬才情闲趣。忧怀国家兴亡的作品反映出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状及文人们对前明灭亡原因的反思;文人作家们还对社会上黑暗的一面进行了大力的鞭挞,振聋发聩;感慨人生际遇的作品是50种清初单折短剧中普遍艺术成就最高的;参悟人生如梦的作品普遍传达出劝世、叹世、讽世、愤世的感情;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作品是单纯抒写才情闲趣的,或活泼可爱,或深情缱绻。第三章分析了清初单折短剧的艺术特色,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清初单折短剧在写作上表现出关目平淡呆板、排场清冷、部分作品以对话体结构文章、以己身入剧的特征;清初单折短剧的文人化特征已表现得十分鲜明,无愧乎“纯正之文人剧”的称号;清初单折短剧的南曲化与传奇化、案头化与自娱化也已经是非常明显的特点。第四章讨论了清初单折短剧的舞台呈现,其中舞台演出部分整理了清初单折短剧的演出记录。表演样态部分介绍了演出时所用的伴奏乐器、演唱声腔和手势身段。伴奏乐器多为笛、鼓、板、三弦,声腔以昆腔水磨调为基准,演员的手势身段和服饰穿戴颇为考究,时见匠心。第五章将清初单折短剧放在了文学史的纵轴上进行考察,同是异族统治时期,民族意识在清初单折短剧和元杂剧中却有不同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作家对新朝的态度,主人公的形象和理性思考上。清初单折短剧承明余续,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单折短剧的许多方面,如作家的身份地域、作品的题材内容、作品的曲调风格等。清初单折短剧同样对清中后期的单折短剧有莫大影响。第六章审视了清初单折短剧与清初学术思潮的联系,理学“由王返朱”、经学“由宋返汉”,作品中还表现出一定的启蒙思想。虽然清初单折短剧乏人问津,但是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时代气息和文人心境,且其中部分作品仍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应该冷静客观地看待清初单折短剧的地位和影响。总之,清初单折短剧不应该被束之高阁,不应该被历史的尘埃模糊了面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光彩与价值,应该被看到、被欣赏、被研究。

盛瑾萱[10](2016)在《当代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的写作艺术 ——以桐华、李歆及天下归元的作品为例》文中提出当代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并形成了网络上一种重要的类型文学。本文以穿越小说三位作家:桐华、李歆及天下归元为例,立足于对她们作品的把握,从写作学的角度,挖掘其写作艺术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穿越小说研究现状、中外穿越现象的溯源以及对网络类型穿越小说的界定。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当代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的写作意图。通过对创作主体的研究得出作者们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游戏、娱乐的情感需求,体验现实生活中无法触及的梦幻生活以及张扬女性意识。第三部分探究了网络穿越小说特有的时空艺术。从其时空模式的类型入手,分别分析了小说中时间与空间两个元素在参与叙事时所展现的艺术和作用以及时空交错统一在文本中的特色。第四部分分析了网络穿越小说后现代技巧的应用。辅以实例探究了后现代艺术技巧拼贴、戏仿、挪用在网络穿越小说中的大规模运用,并总结出其作用和特点。

二、康熙帝的婚姻及感情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熙帝的婚姻及感情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论清代中叶的杂剧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中叶杂剧的创作背景与存佚概况
    第一节 “清代中叶”的划定及其时代总体风貌述略
    第二节 清代中叶杂剧创作的戏剧史背景
        一、从昆弋争胜到花部崛起
        二、清朝初年的杂剧创作概况
        三、清代宫廷演剧的繁盛
    第三节 清代中叶杂剧作品着录及存佚状况
第二章 清代中叶杂剧代表作家作品述略与专题探究
    第一节 乾隆前期之杂剧作家作品
    第二节 乾隆后期之杂剧作家作品
    第三节 嘉庆时期之杂剧作家作品
    第四节 清中叶满蒙文人及其杂剧创作
    第五节 乾嘉时期山东杂剧作家的创作风貌
第三章 清代中叶杂剧的内容旨趣与艺术新变
    第一节 征实尚史
        一、杨潮观《吟风阁杂剧》
        二、许鸿磐《六观楼北曲六种》
        小结
    第二节 教化劝惩
        一、唐英《梁上眼》
        二、舒位《瓶笙馆修箫谱》
        小结
    第三节 抒情写志
        一、桂馥《放杨枝》
        二、蒋士铨《采石矶》
        小结
    第四节 单折短剧创作的风行
        一、《寇莱公思亲罢宴》(杨潮观《吟风阁杂剧》第二十九种)
        二、《题园壁》(桂馥杂剧《后四声猿》之第二种)
        小结
    第五节 “俗”文化因素的借用及其影响
        一、唐英与其融花入雅的创造
        二、“红楼梦”题材杂剧的涌现
        小结
    第六节 以剧写心,以曲为诗
        一、徐爔《写心杂剧》
        二、蒋士铨《四弦秋》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2)乡土文学写作中的劳动伦理研究(1942-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选题价值论证
    三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第一章 摇晃的平衡——延安文学中的劳动伦理
    第一节 劳动伦理的乡土性与政治性
        一 乡土性的限定
        二 政治性的传播
    第二节 借用与反馈——劳动伦理的建构
        一 民间德性的借用
        二 民间德性对政治德性的负向反馈
    第三节 劳动伦理与农民主体生成
        一 乡土伦理主体
        二 “庄稼人”的身体
第二章 失衡的伦理——“十七年文学”中的劳动乌托邦
    第一节 劳动乌托邦的提出
        一 提纯——“继续革命”
        二 现代性话语的移用
    第二节 劳动伦理建构的两个维度
        一 劳动光荣
        二 劳动改造
    第三节 劳动新人的诞生
        一 劳动新人的阶级本质
        二 劳动新人的政治肉身
第三章 赓续与新变——劳动伦理的“新时期”
    第一节 劳动伦理的赓续
        一 光荣伦理的不变与变
        二 改造功能的全新表达
    第二节 劳动伦理新建构
        一 合法性的新依据——劳动致富
        二 最后的隐喻——劳动的文化象征
    第三节 劳动主体的新胚与旧质
        一 结局:从新人格到旧欲望
        二 劳动与身体的解冻
第四章 脱魅的乡土——1990年代至世纪初的劳动伦理
    第一节 反现代的劳动与空间化的乡土
    第二节 自为的劳动主体
        一 抵达生命意识
        二 劳动与身体在场
    第三节 揉入现实质地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清代无锡顾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顾润之一脉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顾氏家族世系、行传与着述概论
第二章 顾氏家族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第一节 顾氏家族的生存环境
        一、地域文化环境
        二、家族生活环境
    第二节 顾氏家族的文化传统
        一 直节重义、清正廉明
        二 孝亲睦友、讲礼重仪
        三 乐好山水、企慕隐居
        四 勤学重教、以文传家
第三章 清代顾氏家族的婚姻与仕宦
    第一节 顾氏家族成员的婚姻
        一、顾氏家族的婚姻状况与特征
        二、顾氏家族婚姻中的女性
    第二节 顾氏家族成员的仕宦
        一、顾氏家族的仕宦状况与特征
        二、顾氏家族仕宦发展与政治
第四章 清代顾氏家族成员交游考
    第一节 顾彩交游考
    第二节 顾奎光交游考
    第三节 顾敏恒交游考
第五章 清代顾氏家族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顾氏家族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
        一、内容:心系民瘼、传达旅途苦感
        二、艺术:抒写真性情、诗风淡远冲融
    第二节 旨深材精之顾彩诗
        一、儒士的自守与游士的钟情
        二、“重践履”的创作理论
        三、别具一格的纪游诗
    第三节 清逸恬淡之顾奎光诗
        一、兼容并蓄的诗学取向
        二、关涉宽泛的题材内容
        三、简净的语言与清逸恬淡的诗风
    第四节 “思深辞赡”之顾敏恒诗
        一、情韵各具的主题
        二、“气清词赡、藻密思沉”的风格
    第五节 清代顾氏家族成员的散文创作
第六章 清代顾氏家族的词创作
    第一节 顾氏家族成员与清代词坛
        一、顾彩与清初词坛
        二、顾奎光等人与清中期词坛
        三、顾翰与清中后期词坛
    第二节 清峭冷隽之顾光旭词
        一、吏、文兼擅的儒家雅士
        二、清峭冷隽的词风
    第三节 “自成馨逸”之顾翰词
        一、“情”与“景”的浑融
        二、不拘一格的词风
    第四节 “殊少俗韵”之顾翎词
        一、闺中才女的日常交往
        二、羽素词的内容
        三、温润清丽的风格
结语
附录一:清代无锡顾氏家族世系简图
附录二:顾彩年谱
附录三:顾奎光年谱
附录四:清代顾氏家族成员存文篇目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金庸小说的爱情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金庸小说中的爱情书写类型
    2.1 超越现实的浪漫型
        2.1.1 打破世俗偏见
        2.1.2 无视礼教束缚
        2.1.3 跨越民族隔阂
    2.2 执迷欲念的悲惨型
        2.2.1 情感变态中的情痴情魔
        2.2.2 情感扭曲中的薄情偏爱
        2.2.3 情感分裂中的一男多女
    2.3 金庸小说的禁忌爱情
        2.3.1 亲缘爱情
        2.3.2 同性爱情
第三章 金庸小说爱情书写的艺术表达
    3.1 擅用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3.2 故事情节的悲剧渲染
    3.3 爱情故事的深刻与独特呈现
第四章 金庸小说爱情书写的内涵
    4.1 传统情爱观念的坚守
        4.1.1 殖民文化语境下的脱俗
        4.1.2 一男多女下的忠贞
    4.2 现代情爱观念的介入
        4.2.1 自由恋爱意识的呼唤
        4.2.2 女性意识的映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纳兰词凄婉而多忆的成因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易代之交的悲凉之感
二、多情善感的性格与从小多病的体质
三、事业与理想的冲突
四、三次爱情悲剧的打击
五、结语

(6)明末清初朱明宗室出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明末清初朱明宗室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状况
    1.1 明宗室于明末清初的特殊性
    1.2 明末清初朱明宗室的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研究视野及研究范围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焦点
    1.5 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2章 明末清初朱明宗室人口蠡测
    2.1 有关晚明宗室人口的研究状况
    2.2 有关晚明宗室人口的史料记述
    2.3 晚明政局与宗室人口关系
    2.4 晚明民变与宗室人口关系
    2.5 满清崛起与宗室人口关系
    2.6 清初的朱明天潢人口
第3章 晚明朱明宗室生活概况
    3.1 “富宗”与“贫宗”的由来与界说
    3.2 晚明宗室的军事权利
    3.3 晚明富宗的生活
        3.3.1 上层宗室仅余下的政治权利──奏事权
        3.3.2 富宗的经济条件
        3.3.3 富宗的奢华生活
    3.4 晚明贫宗的生活
        3.4.1 朝廷拖欠禄米的问题
        3.4.2 开放宗禁的问题
    3.5 晚明宗室的文化活动
    3.6 被剥夺自由的特殊阶层
第4章 明末清初的“天崩地坼”对朱明宗室的影响
    4.1 明末清初的“天崩地坼”
    4.2 晚明民变对朱氏天潢的威胁
    4.3 清人对明宗室的威胁
    4.4 明宗室于“天崩地坼”环境下的困境
第5章 明宗室对于殉的选择
    5.1 明宗室舍生取义之时机及原因
        5.1.1 国变即殉的明宗室
        5.1.2 于南明时期殉身的宗室
        5.1.3 于东宁时期殉身的宗室
        5.1.4 小结
    5.2 抗战失败而自杀的明宗室
        5.2.1 楚系三雄
        5.2.2 其他战败求死的明宗室
    5.3 走投无路而自杀的明宗室
    5.4 本章余论
第6章 降清的明宗室
    6.1 清人入关与率先投降的明宗室
        6.1.1 朱明上层宗室于清初投诚的情况
        6.1.2 朱明下层小宗于清初投降的情况
        6.1.3 清初对待故明宗室的具体政策
    6.2 顺治三年五月的私匿印信案
    6.3 明宗室于私匿印信案以后的投降情况
    6.4 康熙时期最后一批降清的明宗室
    6.5 本章余论
第7章 抗清的明宗室
    7.1 明宗室抗清的背景及原因
        7.1.1 为光复明室而自发抗战
        7.1.2 为新袭名位而奋力抗战
        7.1.3 获别人推举而被动抗战
        7.1.4 为个人野心才打着抗清旗号的卑劣宗室
    7.2 明宗室抗清的表现
        7.2.1 明宗室在抗清战争中的行为
        7.2.2 明宗室的抗清战略
    7.3 明宗室抗清的下场
        7.3.1 被清人杀害的明宗室
        7.3.2 死于叛变的明宗室
        7.3.3 死于内讧的明宗室
        7.3.4 不屈而死的明宗室
        7.3.5 不知所终的明宗室
    7.4 本章余论
第8章 归隐的明宗室
    8.1 归隐宗室的生计
        8.1.1 选择为师的宗室
        8.1.2 选择为医的宗室
        8.1.3 选择为农、为工、为商的宗室
    8.2 归隐宗室的精神寄托
        8.2.1 逃禅的明宗室
        8.2.2 入道的明宗室
        8.2.3 醉心文艺创作的明宗室
        8.2.4 寄情于诗文之归隐宗室
    8.3 余论:归隐宗室的交友圈和感情世界
第9章 结论:朱明宗室面对天崩地裂时的抉择──生不逢时、似有还无的选择
    9.1 正统论对明宗室的影响
    9.2 个人背景和际遇决定了明宗室的命运
    9.3 宗室出处对清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9.4 后人对这群落难天潢的评价
    9.5 总结
附录:第二章至第八章的宗室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2015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社会
二、社会经济史
三、城市史
四、民间信仰、秘密社会
五、社会生活史
六、家族、宗族、族群及移民研究
七、妇女史、性别史
八、法律社会史
九、口述史
十、社会风俗、伦理史

(9)清初单折短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清初”的时间界定
    1.2 清初单折短剧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3 单折短剧的概观
    1.4 单折短剧在清初繁盛的原因
第一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文献流传收藏
第二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思想意蕴
    2.1 忧怀国家兴亡
    2.2 不满社会黑暗
        2.2.1 “这的是世态人情,叹炎凉千古共”——对拜金和势利的讽刺
        2.2.2 “科场中一团怨气,秀才们昏天黑地”——对科场弊端的抨击
        2.2.3 “人所怒,我所昵;我所憎,人所奇”——对社会怪异现象的审视
    2.3 感慨人生际遇
        2.3.1 “我想千古才人,皆千古穷人”—一感叹怀才不遇
        2.3.2 “便有那天堂身后过,争似这生受用白云窝”——感怀坎廪平生
    2.4 参悟人生如梦
    2.5 颂扬才情闲趣
        2.5.1 “问普天下锦心才子争似俺小婵娟”——赞扬才情
        2.5.2 “真个是世间无两”——颂扬闲趣
第三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艺术探析
    3.1 清初单折短剧的写作特征
        3.1.1 关目平淡呆板
        3.1.2 排场清冷
        3.1.3 对话体结构方式
        3.1.4 以己身入剧的表现形式
    3.2 清初单折短剧的文人化特征
        3.2.1 博学的文人创作主体
        3.2.2 单一的历史类创作题材的选取
        3.2.3 重抒情轻叙事的表达方式
        3.2.4 雅洁的语言
        3.2.5 典雅的风格
    3.3 清初单折短剧的南曲化与传奇化
        3.3.1 北曲范围内转换宫调
        3.3.2 北曲中夹用南曲
        3.3.3 南北合套
        3.3.4 全用南曲
    3.4 清初单折短剧的案头化与自娱化
第四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舞台呈现
    4.1 清初单折短剧的舞台演出
    4.2 清初单折短剧的表演样态
        4.2.1 伴奏乐器
        4.2.2 声腔曲调
        4.2.3 手势身段
        4.2.4 服饰穿戴
第五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继承与新变
    5.1 清初单折短剧与元杂剧在民族意识上的不同
        5.1.1 作家社会地位不同,对新朝态度不同
        5.1.2 主人公形象不同
        5.1.3 清初单折短剧中有关民族意识的作品普遍表现出一种理性思考
    5.2 清初单折短剧对明代单折短剧的继承与发展
        5.2.1 作家的身份与地域
        5.2.2 作品的题材与内容
        5.2.3 作品的曲调与风格
    5.3 清初单折短剧对清中后期单折短剧的沾溉
第六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文化底蕴
    6.1 清初单折短剧与清初学术思潮的合流
        6.1.1 理学“由王返朱”
        6.1.2 经学“由宋返汉”
        6.1.3 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
    6.2 清初单折短剧的地位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当代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的写作艺术 ——以桐华、李歆及天下归元的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当代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的写作意图
    第一节 自我情感的满足
        一、青春叙事
        二、虚拟世界
    第二节 梦幻人生的体验
        一、传奇人生的体验
        二、游戏人生的体验
    第三节 女性意识的张扬
        一、渴望纯真爱情
        二、追求自我价值
第二章 当代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的时空艺术
    第一节 时间艺术
        一、故事时间的选择:偏向历史
        二、叙事时间的构成:错时与冲突
    第二节 空间艺术
        一、故事空间与双重视角
        二、故事空间与情节构成
    第三节 时空融汇
        一、时间的空间化
        二、空间的时间化
第三章 当代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的后现代技巧
    第一节 拼贴
        一、身份的拼贴
        二、语言的拼贴
        三、价值观的拼贴
    第二节 戏仿
        一、真实历史的戏仿
        二、文本结构的戏仿
        三、大众文化的戏仿
    第三节 挪用
        一、古今诗词的挪用
        二、经典作品的挪用
        三、流行歌曲的挪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康熙帝的婚姻及感情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清代中叶的杂剧创作[D]. 赵永恒. 上海戏剧学院, 2020(12)
  • [2]乡土文学写作中的劳动伦理研究(1942-2010)[D]. 王朱杰. 山东大学, 2020(12)
  • [3]清代无锡顾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顾润之一脉为中心[D]. 赵瑞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4]金庸小说的爱情书写[D]. 马达. 延边大学, 2018(01)
  • [5]纳兰词凄婉而多忆的成因探[J]. 李元英. 明日风尚, 2017(24)
  • [6]明末清初朱明宗室出处研究[D]. 钟国昌(CHUNG Kwok Cheong). 清华大学, 2017(02)
  • [7]明代宫人的生活与生命历程[J]. 邱仲麟. 故宫学刊, 2016(02)
  • [8]2015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综述[J]. 贺晓燕. 唐山学院学报, 2016(04)
  • [9]清初单折短剧研究[D]. 崔婉茹.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10]当代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的写作艺术 ——以桐华、李歆及天下归元的作品为例[D]. 盛瑾萱.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康熙皇帝的婚姻与情感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