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高处坠落事故分析

一次高处坠落事故分析

一、一起高处坠落事故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坡[1](2021)在《W工程项目高处坠落风险中工人不安全行为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业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使国民生活品质迅速提升的重要产业,是推动金融体系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筑行业在我国“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下,迎来了机遇,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近年来,我国的建设施工和生产经营氛围不佳,建设技术愈发复杂,一线施工人员对施工建设标准难以熟识认知等原因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屡有发生。尽管建筑工地保护措施和安全形势有所改善,但相对而言依然很严峻。行业内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建设成本,而且还降低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进度和效率,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行业内大多数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都是由工人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因而可以看出,减少建筑工地一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行业内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行业内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W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高处坠落风险中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研究,最终达到提升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中高处坠落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将安全理论作为基础,运用于实际项目,更能够科学化、系统化、高效化的展开高处坠落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本文首先讨论和分析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就有关安全作业风险管理和高处坠落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材料进行了梳理,然后加以分析概述。以高处坠落的概念和特点、事故因果连锁论、HFACS事故分析法、人机轨迹交叉理论、PDCA循环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加以简述。其次对W工程项目高处坠落风险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阐述高处坠落风险安全控制重点、事故致因理论,引出控制不安全行为在管理高处坠落风险中的重要意义。再次,通过对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抽样调查,对W工程项目项目中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危险性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最后运用PDCA循环理论作为高处坠落风险中工人不安全行控制的管理手段,通过PDCA的四大步骤: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细节问题进行逐一控制及管理,对于已经形成的优势点在进入下一次轮循环进行固定执行,对发现的遗留问题随即进入下一轮循环进行改正。每次循环过后,高处坠落风险管理质量将会提高一个水平。

殷瑶[2](2021)在《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在现行的施工安全管理方式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数及人员伤亡数的增长速度虽放缓,但仍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由此可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优化空间,管理方式的革新存在一定的必要性。BIM技术作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代表,给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因此,论文以BIM技术为基础,针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构建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促进了建筑施工安全高效管理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文对国内外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以及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BIM技术、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概述,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通过对发生频率较高的四类安全事故进行致因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18个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人员安全施工管理、施工现场危险因素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完善与落实、安全作业设施管理、其他安全施工辅助因素五个方面;然后,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8个影响因素进行因素间关联性分析,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最后,综合考虑社会网络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以及BIM技术的适用范围,确定了基于BIM技术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方向。(3)以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依据,从人员安全施工教育、施工场地布置规划、风险监控与预警、安全应急管理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实现较为全面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4)以某建筑项目为例,对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模拟应用,由系统在项目中的实施效果可知,该系统的应用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马茂源[3](2020)在《万利高速公路高墩施工工艺安全性评价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高速公路不断向山区延伸,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修建在跨越河流、山谷的山区,为了避免由于深挖高填导致地质灾害及环境影响,同时要兼顾路线线型设计标准,针对路线跨越河流、深谷地段,往往采用高墩高塔设计,本文就万利高速公路高墩施工实践为例,系统分析总结桥梁墩柱液压爬模、翻模、滑模、辊模施工4种高墩高塔施工技术,从工艺原理、系统结构等方面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分析,并科学合理比选合适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本文采用LEC风险法和模糊评价法分别对墩柱施工四种工艺进行了一般风险分析评价和综合分析评价。针对液压爬模、翻模、滑模、辊模施工4种施工工艺,经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比较,LEC风险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驸马长江大桥9号墩液压爬模施工过程中发生物体打击事故风险为4级高度风险;驸马长江大桥11号墩塔吊翻模施工过程中发生物体打击、高处坠落、坍塌事故风险为4级高度风险;薛家坝2号桥11号墩柱滑模施工过程中发生物体打击、高处坠落、坍塌事故风险为4级高度风险;蜂子湾特大桥13号墩柱辊模施工过程中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危险等级均4级高度风险,LEC法一般风险分析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桥梁四种施工工艺安全性参考。采用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建立了高墩施工工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将定性的指标定量化,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蜂子湾特大桥13号墩柱辊模施工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综合评分达到良好标准,较其他三种高墩施工工艺安全性要高一些;驸马长江大桥9号墩液压爬模施工得分排名第二,比翻模和滑模施工高一些,达到了良好标准;薛家坝2号桥滑模施工得分排名第三,勉强达到良好标准;驸马长江大桥11号墩塔吊翻模施工综合评分最低,得分仅达到中等标准等级。经过综合分析评价,最终得出结论,在不考虑液压爬模、翻模、滑模、辊模施工进度、效率、经济性等因素前提下,仅仅从施工安全性角度分析比较此4种高墩施工工艺,经过安全管理综合评价,辊模施工得分最高,综合安全状况要优于其他三种施工工艺,液压爬模次之,塔吊翻模施工得分最低。辊模施工工艺安全性最高。塔吊翻模综合评分最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高,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采用此工艺进行施工。最后,本文根据事故风险评价结果,按照风险接受准则,并针对不同高墩施工技术安全风险,采取相应安全控制措施,以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的危险性,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提出了对应的安全管控措施和隐患治理的决策。

郑俊飞[4](2020)在《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地下工程的大规模开发,暗挖修建的地下工程朝着超浅埋和大跨度等趋势发展。浅埋大跨暗挖地下工程有地质和周边环境复杂、工程自身体量较大、施工工序较为繁琐和施工周期长等特点。加之风险的不确定和客观普遍等特性,使得近年来施工事故频发。为此,本研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地下大空间施工重大风险耦合演变机理及安全评价体系”(2018YFC0808701),以事故规律特征分析为切入点,采用文献查询、数理统计、WBS-RBS、专家调查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进行风险评估研究:(1)论文统计了近15年间的295起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事故。采用数理统计和分析归纳的方法,从事故发生年份、事故发生地质区域和事故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还就事故发生年份、伤亡人数、事故类型、事故风险源指向和地质区域之间的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在对风险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提炼出了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指标。采用因果图分析法,对事故案例中发生率较高的坍塌、透水透砂和高处坠落事故进行分析。分别从地质、周边环境、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和管理五方面进行了因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3)针对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的风险特点,在传统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础上,引入权重修正系数,分别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时空效应和前置工作的扰动影响,提出了扰动系数概念,最终形成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风险动态评价模型,并给出了具体参数的确定方法。(4)进行了动态评估方法实例分析。采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风险动态评价方法,对具体工程进行施工全过程动态风险评估。将施工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借助MATLAB软件编写动态评价代码进行计算。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量测。发现整个施工过程监测数据正常,未影响太原站的正常运营,进一步证明风险控制措施合理有效。(5)采用比较研究法,用传统静态评价方法对同一工程进行评价。将两种方法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动态评价方法的精确性。

赵金坤[5](2020)在《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不安全行为及预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建筑行业,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率最高、危险性极大。为更好地预防该类事故,选取我国2012-2017年134起高处坠落事故为研究样本,并以行为安全“2-4”模型为理论基础研究了80个详细的事故调查报告。首先,从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事故等级和作业类型5个方面,对我国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总体规律进行了分析;其次,从一次性行为、习惯性行为和运行行为3个角度,对引发高处坠落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行为观察记录分析系统分析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行为;最后,从一次性行为、习惯性行为和运行行为3个角度提出控制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处坠落事故不安全行为控制模型。通过对我国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揭示了134起高处坠落事故的总体发生规律。采用统计表、直方图、趋势图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高处坠落事故具有“地区聚集性”、“季节性”变化规律;且均为较大或一般事故,占比达47.5%的事故是在进行脚手架作业过程中发生的。(2)研究了引起80起高处坠落事故的一次性行为原因。一次性行为原因分析有203个不安全动作和74个不安全物态,其中作业人员发出168个不安全动作,另外35个不安全动作由生产主管发出。不按照操作规程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这类不安全动作出现频次最高,与该类不安全动作相关的不安全动作有8类,其中居于前3位的是未佩戴安全带、未佩戴安全帽和未按要求栓挂安全带;无证上岗进行高处作业、未经允许冒险作业是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经常发生的不安全动作。发生最多的不安全物态主要集中在建材不合格、现场防护措施缺失以及脚手架缺陷这3类。(3)探讨了引起80起高处坠落事故的习惯性行为和运行行为原因。习惯性行为原因方面分析有安全知识不足171项,共9类。且其主要涉及个人防护用品、其他安全防护和持证上岗方面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生产主管雇佣临时工和作业人员不注意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运行行为原因方面分析有安全管理体系欠缺297项,共14类。安全管理体系欠缺主要与教育培训制度、现场隐患排查制度和安全监管协调制度相关。(4)运用行为观察记录分析系统进一步探究了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行为。结果表明:施工现场仍存在脚手板随意摆放、窗台临边无横杆防护、电梯井口护栏破损等诸多不安全的物态;明确了安全帽、安全带和安全绳等个人防护用品的错误使用是一线工人作业中最容易发生的不安全行为。(5)提出了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控制措施。建立了违规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无证上岗和冒险作业3类不安全动作控制模型;事故预防培训系统的开发运用可以解决作业人员安全知识、意识欠缺的问题;建立了运行行为控制模型,并进一步构建了高处坠落事故不安全行为控制模型。

周雪峰[6](2020)在《基于BIM和VR的建筑工程关键部位施工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建筑产业高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建筑安全问题也愈发凸显。建筑工程关键部位以施工工艺技术复杂,外部干扰因素众多,管理难度大等特性,成为安全问题产生的聚焦点。BIM与VR技术的融合,以虚拟可视化、信息交互化、管理协同化的独到优势,能够对施工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事前预知和动态管控,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开辟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文以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影响因素的识别为切入点,分析了BIM和VR技术可切实解决的安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BIM和VR技术的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管理应用方案,以期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首先,构建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影响因素体系。根据建筑工程关键部位的特性及其常见的安全事故触发类型,选取134例安全事故报告作为样本案例,采用文本挖掘的方法提取安全致因高频词,进行社会网络与语义分析。参照案例文本库将其转化为安全影响因素初始集,参照安全管理标准规范、图书、文献对其进行的检验与校正,最终从人、物、管理和环境四个方面确定了24项安全影响因素,构建了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影响因素体系。其次,研究确定BIM和VR技术可解决的安全影响因素。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应用Ucinet软件对文本挖掘过程中产生的共现矩阵进行深入处理,架构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影响因素社会网络关系图,进行施工安全的整体性分析。同时,将其按照人、物、环境、管理四大类进行局部拆解,全面分析引入BIM和VR技术后对安全影响因素的作用,确定了可解决的21项安全影响因素。然后,制定基于BIM和VR技术的系统性安全管控方案。为科学有效地解决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将其划分为模拟分析、安全监管和无形因素三大类,依次提出了基于BIM和VR的施工现场安全动态模拟实施管控流程、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隐患监督管理流程以及施工安全教育流程。将“先试后建”的思想融入建筑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以信息化事前模拟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识别和控制不安全因素,预先将安全隐患化解在源头。最后,本文以徐州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BIM和VR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与实施效果来验证关键部位安全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并对项目安全管理过程形成知识沉淀,为后续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积累经验,提供支持。该论文共有图58个,表19个,参考文献124篇。

郑艳[7](2020)在《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致因机理及其管控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行业依然是国民支柱产业之一,建筑工程在大范围的建设进程中,经常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研究建筑工程事故发生经过,发现不同的事故类型具有不同的事故致因机理。从每年的事故统计中发现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量最多,且由此造成的伤亡人数也最多。因此研究高处坠落事故的致因机理,并制定安全管控策略,对于降低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率,提升我国的建筑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基于经典的事故致因模型和突变理论,对高处坠落事故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将142份高处坠落事故调查报告作为第一手资料,提取19个高处坠落事故致因要素。将致因要素在事故中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并对比分析其在一般事故和较大及以上事故中的出现频率,得出人的因素和管理因素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一般事故中人的因素更关键,在较大及以上事故中物的因素更关键。用解释结构模型研究高处坠落事故致因要素的层次结构,发现其与频率统计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得出行政监管和违法承发包是事故发生的基础原因,并抽取出高处坠落事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条事故致因链。将安全流变-突变理论进行改进,研究高处坠落事故的演化过程,将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分为孕育、震荡、激发、突变和整改五个阶段,得出建筑施工现场是危险状态的流变-突变交替存在,且长时间处于危险的震荡阶段,危险存在但不发生事故。研究在安全干预下事故的流变过程,发现持续不断地采取安全干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应用尖点突变模型研究高处坠落事故的突变机理,以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发现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间和地点上耦合作用的结果,且物的不安全状态决定了突跳的高度。并用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曲线描绘出系统的安全、危险和事故三种状态。针对高处坠落事故演化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相对应的管控策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者进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提供参考,降低高处坠落事故及其他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率。

徐凯[8](2020)在《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塔吊是建筑施工领域重要的机械设备,其施工生命周期包括安装、顶升、使用和拆卸四阶段,生产活动涉及人、机、环、管等各类要素,是高风险的复杂动态过程。其中塔吊使用阶段相关生产安全事故相对多发。针对使用阶段的传统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促进了对塔吊作业安全状态的感知,但在管控范围和信息利用等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为进一步提升塔吊作业安全管理水平,本文针对塔吊使用阶段的吊运作业,进行系统建模分析,并结合建筑信息化技术,研究优化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首先,基于FRAM对塔吊作业系统进行建模,结合事故调查报告研究和专家调查,研究系统功能及功能潜在变化,定性分析了典型事故类型的功能变化耦合路径。并且,改进现有定量分析方法以适应风险分析场景,研究了功能变化耦合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开展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的必要性,识别了主要的监控内容和监控指标。然后,分析了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的需求和功能点,并以CPS应用框架为指导,提出了包含实体对象、虚拟模型和虚实联动等部分的系统结构。最后,构建塔吊作业安全监控平台,介绍了系统软硬件的实现。特别地,通过集成塔吊作业监测数据与BIM模型信息、实时定位信息,实现了塔吊与作业环境中其它对象交互关系的实时监控;利用BP神经网络从监测数据中提取系统运行知识,实现了塔吊作业安全状态预测。本研究采用了从功能角度理解塔吊作业系统的新视角,也为FRAM在系统风险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基于CPS的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系统多要素的统筹管控,突出了信息融合的优势。

刘焕[9](2020)在《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的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致因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无论是事故起数还是死亡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基础薄弱现状依旧没有根本改变。而高处坠落事故处于建筑施工事故发生类型的首位,占比超50%以上,对其致因进行全面分析,为预防该类事故提供参考依据,对提高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系统安全理论确定了用系统安全的思想全面分析施工现场所涉及到的各层面因素,以及建筑施工工程系统中的主要危险源和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缺陷,并根据找出的不安全状态,提出干预对策。首先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分析了个人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管理子系统和内外部环境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和对事故发生的影响。然后通过文献分析、事故案例研究和专家讨论等方法识别了 35个影响事故发生的致因因素,并建立了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宏观工效学通用模型;再根据对201份描述详实的事故调查报告所提取的因素关系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建立了建筑施工高坠事故致因关系网络,并结合整体特征分析指标和中心性指标来分析研究导致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致因;考虑到事故致因因素在发挥影响作用等方面较多依赖其他节点和存在边缘节点的情况,最后再采用潜在类比分析,对23个主要事故致因因素进行整体交互性分析,来探讨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和因素间的关联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高处坠落事故在事故发生月份、具体时间、受害人年龄、工种及发生事故工作区域存在客观分布特点。(2)高处坠落事故关系网络存在高风险节点。关系网络中存在40-64岁的普通工人、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和工人违规操作等核心节点,防坠落系统,护栏或安全网不合格等纽带节点和感知与决策失误等独立发挥影响作用的节点。(3)发现了高处坠落事故存在的四类典型的宏观工效学模型,得出了各类模型中不同子系统主要致因间的整体交互作用关系,并提出各类别事故的干预对策。(4)综合考虑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致因及其整体交互性的分析,从组织管理、技术和外部环境子系统等三个角度出发,对一些关键节点提出针对性的干预对策。

王莉[10](2019)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大、参与人员多、技术工艺复杂、施工环境多变等特点,极易产生安全事故。由于安全事故是由各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安全管理需要全面、综合性的知识支持。尽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但是在面临具体安全问题时,如何从众多的数据资料中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知识,至今还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URTCSM),从知识支持的角度,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技术和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系统论为指导,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核心任务和管理流程,提出智能知识支持的概念和内涵,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图谱等技术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的知识支持作用,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对URTCSM领域知识范围进行界定,从过程、组织、对象、管理等维度对领域知识进行分解,形成多维分层的知识分类体系。在领域概念建模方面,基于领域知识体系结构内容和特点,构建多维分层的专业领域概念模型;根据标准规范自身结构和使用需求,构建混合粒度的标准规范概念模型;根据事故分析对事故知识的需求,构建多主体关联的事故概念模型。在实体关系建模方面,基于领域知识分类体系结构进行概念之间层级关系建模,并对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实施的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形成URTCSM领域知识结构模式,为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提供规范化的知识框架。分析了URTCSM领域知识主要来源,重点对标准规范和事故案例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在领域实体知识元抽取方面,根据数据结构化程度以及自然语言描述特点,对不同类型实体知识元的抽取分别采用人工抽取、基于映射关系的转化、基于规则的提取、基于深度学习的实体识别等方法。在关系知识元抽取方面,分别采用基于映射关系的转化、基于规则的关系抽取、基于实体共现的关系抽取、基于机器学习的关系抽取等方法。在实体属性识别过程中采用类似的知识元抽取方法。抽取出来的知识元需要与已有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分析不同情形下知识融合需求,提出相应的融合方法。知识图谱中各类实体和关系知识元最后以图结构的形式存入图数据库Neo4j中,形成URTCSM领域知识图谱。提出URTCSM智能知识支持实现框架。针对标准规范知识,提出混合粒度规范知识获取的三种方式:知识导航,智能搜索,知识推荐。针对安全事故知识的应用主要以支持安全知识智能分析为主,提出三类事故分析任务:以事故画像的形式全面可视化的展示事故认知结构,根据统计分析指标自动构建查询语句的事故统计分析,以及基于关联路径的事故深度分析。根据URTCSM领域知识图谱中各知识要素之间的联系,对不同管理情境下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为安全风险识别与预防提供知识支持。最后,开发了基于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的智能知识支持系统,用于领域知识图谱维护和管理、标准规范知识智能获取、安全事故智能分析、安全管理决策分析等,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智能知识支持平台。该论文有图107幅,表23个,参考文献209篇。

二、一起高处坠落事故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高处坠落事故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W工程项目高处坠落风险中工人不安全行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高处坠落的含义及特点分析
        2.1.1 高处坠落的含义分析
        2.1.2 高处坠落的特点分析
        2.1.3 高处坠落风险的影响因素
    2.2 不安全行为的含义及相关理论
        2.2.1 不安全行为的含义
        2.2.2 事故因果连锁论
        2.2.3 人机轨迹交叉理论
        2.2.4 HFACS事故模型
    2.3 PDCA循环理论
        2.3.1 PDCA循环理论简介
        2.3.2 PDCA循环理论的特点
        2.3.3 PDCA理论应用于高处坠落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第3章 W工程项目高处坠落风险中工人不安全行为分析及调查
    3.1 W工程项目介绍
        3.1.1 项目简介
        3.1.2 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要求
        3.1.3 项目部确保安全的组织措施
    3.2 W工程项目高处坠落风险中工人不安全行为分析
        3.2.1 基于HFACS模型的高处坠落风险中工人不安全行为分析
        3.2.2 不安全行为分类
        3.2.3 不安全行为分析
    3.3 W工程项目高处坠落风险中工人不安全行为抽样调查
        3.3.1 施工现场工人不安全行为抽样调查
        3.3.2 抽查结果统计
        3.3.3 校核异常值
        3.3.4 统计结果分析
第4章 W工程项目高处坠落风险中工人不安全行为评价及管控
    4.1 不安全行为的危险性评价
        4.1.1 危险性指标的确认
        4.1.2 不安全行为危险性分析
    4.2 不安全行为危险等级划分及接受准则
        4.2.1 危险等级划分
        4.2.2 危险等级接受准则
    4.3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工人不安全行为管控分析
        4.3.1 不安全行为管理计划阶段分析(P阶段)
        4.3.2 不安全行为管理实施阶段的措施分析(D阶段)
        4.3.3 不安全行为检查阶段的实施(C阶段)
        4.3.4 不安全行为处理阶段的实施(A阶段)
        4.3.5 进入下一轮循环
    4.4 实施效果分析
        4.4.1 本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4.4.2 对于建设项目的启示
        4.4.3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推广意义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2)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
        1.3.2 BIM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
        1.3.3 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基础
    2.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2.1.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概念
        2.1.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原理
    2.2 BIM技术
        2.2.1 BIM技术概念
        2.2.2 BIM技术的特点
        2.2.3 BIM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2.3 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2.3.1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2.3.2 社会网络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3.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因素分析
        3.1.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数据分析
        3.1.2 关键类型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分析
        3.1.3 致因因素总结
    3.2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2.2 问卷数据的回收与整理
        3.2.3 问卷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2.4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影响因素确定
    3.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3.3.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网络构建
        3.3.2 整体网络分析
        3.3.3 网络个体分析
    3.4 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向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4.1 系统构建的相关技术基础
        4.1.1 BIM建模
        4.1.2 相关技术的选择
    4.2 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4.2.1 系统构建原则
        4.2.2 系统总体框架
    4.3 基于BIM的人员安全施工教育系统
        4.3.1 作业人员虚拟工作模块
        4.3.2 安全事故场景体验模块
    4.4 基于BIM的施工场地布置规划系统
        4.4.1 施工场地布置原则
        4.4.2 基于BIM的施工场地布置规划运行流程
    4.5 基于BIM的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
        4.5.1 BIM+RFID技术集成
        4.5.2 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应用模块
    4.6 基于BIM的安全应急管理系统
    4.7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5.2.1 BIM模型构建
        5.2.2 人员安全施工教育系统
        5.2.3 施工场地布置规划系统
        5.2.4 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
    5.3 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万利高速公路高墩施工工艺安全性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说明
    1.5 本章结论
第二章 安全评价的基础理论探讨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2.1 安全评价的一般概念与原理
    2.2 安全评价的分类
    2.3 安全评价的程序
    2.4 安全评价的原则及要素
        2.4.1 安全评价的原则
        2.4.2 安全评价要素
    2.5 安全评价的方法选择的方法
        2.5.1 安全评价方法选择原则
        2.5.2 安全评价的选择过程
    2.6 安全评价的方法介绍
        2.6.1 安全检查表法
        2.6.2 事故树分析
        2.6.3 鱼刺图法
        2.6.4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2.6.5 风险矩阵法
        2.6.6 指标体系法
        2.6.7 模糊综合评价法
    2.7 高墩施工安全评价方法的选用
    2.8 本章结论
第三章 高墩施工工艺安全评价定量分析
    3.1 安全评价思路
    3.2 高墩施工安全评价流程
    3.3 作业程序分解及风险辨识
        3.3.1 单位工程
        3.3.2 分部工程
        3.3.3 分项工程
        3.3.4 风险源辨识
    3.4 墩柱施工一般风险定量风险估测
    3.5 墩柱施工综合安全评价
        3.5.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3.5.2 指标体系构建
        3.5.3 构成墩柱施工工艺综合评价问题的要素
        3.5.4 墩柱施工安全评价权重确定
        3.5.5 综合评价量表设计
        3.5.6 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3.6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万利高速公路高墩施工工艺安全性评价分析
    4.1 评价对象、范围及目的
        4.1.1 评价对象及范围
        4.1.2 评价目的
    4.2 评价流程及思路
    4.3 评价方法
    4.4 墩柱施工一般风险定量评价
        4.4.1 作业程序分解
        4.4.2 风险源辨识
        4.4.3 风险分析
        4.4.4 定量风险评价
    4.5 安全管理综合评价
    4.6 本章结论
第五章 评价风险控制措施及决策
    5.1 坍塌控制措施
    5.2 高处坠落控制措施
    5.3 物体打击控制措施
    5.4 机械伤害控制措施
    5.5 道路交通事故控制措施
    5.6 电气伤害控制措施
    5.7 起重伤害控制措施
    5.8 本章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埋大跨暗挖工程特征判定
        1.2.2 风险分析与管理现状
        1.2.3 风险动态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3 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2 城市地下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及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案例统计与分析
        2.2.1 城市地下工程事故案例采集
        2.2.2 城市地下工程事故特征统计
        2.2.3 城市地下工程事故规律分析
    2.3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3.1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定义
        2.3.2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属性
        2.3.3 风险管理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识别研究
    3.1 引言
    3.2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特点
    3.3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识别
        3.3.1 事故致因理论分析
        3.3.2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3.4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4.1 风险评价指标的特点
        3.4.2 风险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3.4.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风险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模糊综合评判法基本原理
        4.2.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4.2.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4.3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4.3.1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动态评价分析
        4.3.2 计算模型
        4.3.3 权重确定
        4.3.4 隶属度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分析
    5.1 工程简介
        5.1.1 工程概况
        5.1.2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5.1.3 周边环境概况
        5.1.4 施工工序
    5.2 风险识别
        5.2.1 WBS-RBS技术
        5.2.2 工程WBS-RBS分解
        5.2.3 施工重大风险识别
    5.3 施工全过程风险动态评价
        5.3.1 评价过程辅助计算
        5.3.2 隶属度计算
        5.3.3 扰动系数计算
        5.3.4 权重计算
        5.3.5 模糊综合评判
    5.4 风险控制措施
        5.4.1 既有建(构)筑物保护措施
        5.4.2 顶管施工控制措施
    5.5 监测数据分析
        5.5.1 监测内容
        5.5.2 监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工法统计表
附录 B 风险评估调查问卷表
附录 C 太原市迎泽大街下穿火车站通道建设工程 施工风险动态评价计算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不安全行为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高处坠落事故原因研究现状
        1.2.2 行为原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基本规律研究
    2.1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概述
        2.1.1 高处坠落事故的概念
        2.1.2 事故等级划分
        2.1.3 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
    2.2 高处坠落事故发生规律研究
        2.2.1 事故发生地区分布规律
        2.2.2 事故发生时间变化规律
        2.2.3 事故等级确定
        2.2.4 事故作业类型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行为原因研究
    3.1 事故致因链的发展
        3.1.1 事故致因链的概述
        3.1.2 古典事故致因链
        3.1.3 近代事故致因链
        3.1.4 现代事故致因链
    3.2 行为安全“2-4”模型
        3.2.1 行为安全“2-4”模型的提出
        3.2.2 行为安全“2-4”模型的发展
        3.2.3 行为安全“2-4”模型各部分定义[49]
        3.2.4 行为安全“2-4”模型的优点
    3.3 不安全行为原因的分析方法
        3.3.1 研究范围
        3.3.2 分析方法
    3.4 高处坠落事故不安全行为研究
        3.4.1 一次性行为原因分析
        3.4.2 习惯性行为原因分析
        3.4.3 运行行为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施工现场行为观察及预防对策
    4.1 建筑施工现场行为观察
        4.1.1 施工现场调研基本情况
        4.1.2 行为观察记录分析系统概述
        4.1.3 行为观察分析
    4.2 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对策
        4.2.1 针对一次性行为的控制
        4.2.2 针对习惯性行为的控制
        4.2.3 针对运行行为的控制
        4.2.4 构建不安全行为控制模型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BIM和VR的建筑工程关键部位施工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案
2 基于文本挖掘的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致因体系构建
    2.1 建筑工程关键部位的特征分析
    2.2 基于文本挖掘的建筑生产安全事故致因分析
    2.3 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BIM和VR对安全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社会网络视角
    3.1 BIM和VR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点分析
    3.2 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影响因素社会网络关系构建
    3.3 BIM和VR对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和VR的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管控研究
    4.1 基于BIM和VR的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管控方案
    4.2 基于BIM和VR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型构建
    4.3 基于BIM和VR的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管理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和VR的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管理实证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BIM和VR在建筑项目关键部位的安全管理应用规划
    5.3 基于BIM和VR的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安全管理方案实施
    5.4 基于BIM和VR的安全管理应用效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致因机理及其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2 高处坠落事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1 高处坠落事故概述
        2.1.1 高处坠落事故概念
        2.1.2 高处坠落事故分类
        2.1.3 高处坠落事故特点
        2.1.4 事故等级划分
    2.2 事故致因理论
        2.2.1 海因里希理论
        2.2.2 瑞士奶酪模型
        2.2.3 轨迹交叉理论
    2.3 突变理论
        2.3.1 突变理论简介
        2.3.2 突变模型分类
        2.3.3 突变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高处坠落事故致因要素结构分析
    3.1 高处坠落事故致因要素提取
    3.2 高处坠落事故致因要素频率统计
        3.2.1 事故总量中致因要素频率统计
        3.2.2 致因要素在不同事故损失中频率对比
    3.3 基于ISM的高处坠落事故致因要素结构分析
        3.3.1 解释结构模型
        3.3.2 高处坠落事故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3.3.3 高处坠落事故致因要素层次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处坠落事故致因机理分析
    4.1 模型介绍
        4.1.1 安全流变-突变理论
        4.1.2 尖点突变模型
    4.2 高处坠落事故演化过程分析
        4.2.1 高处坠落事故流变-突变过程分析
        4.2.2 安全干预下高处坠落事故流变-突变过程
    4.3 高处坠落事故突变机理分析
        4.3.1 高处坠落事故突变模型构建
        4.3.2 高处作业系统状态演化机理分析
        4.3.3 高处作业系统状态区域划分
    4.4 案例分析
        4.4.1 事故简介
        4.4.2 事故发生过程的流变-突变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高处坠落事故管控策略研究
    5.1 高处坠落事故孕育期管控策略
        5.1.1 加强行政监督管理能力
        5.1.2 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
        5.1.3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5.2 高处坠落事故震荡期管控策略
        5.2.1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度
        5.2.2 重视安全教育培训
        5.2.3 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5.3 高处坠落事故激发期管控策略
    5.4 高处坠落事故发生时管控策略
    5.5 高处坠落事故整改期管控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8)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功能共振分析方法理论基础
    2.2 信息物理系统理论基础
    2.3 灰色关联分析与BP神经网络
    2.4 本章小结
3 塔吊作业系统安全风险建模分析
    3.1 塔吊作业过程分析
    3.2 塔吊作业系统建模与分析
    3.3 塔吊作业系统安全风险管控
    3.4 本章小结
4 塔吊作业安全监控体系设计
    4.1 系统功能分析
    4.2 系统结构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塔吊作业安全监控平台开发
    5.1 硬件优选
    5.2 软件开发
    5.3 系统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事故调查报告清单
    B 功能变化可能性问卷
    C 硬件详情
    D 部分程序代码
    E 部分塔吊作业参数样本
    F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9)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的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致因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概述
        2.1.1 施工事故相关定义
        2.1.2 高处作业特点
        2.1.3 高处坠落事故分类
    2.2 系统安全理论
        2.2.1 危险源定义
        2.2.2 系统安全的定义
        2.2.3 系统安全的内容及应用
    2.3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2.3.1 社会技术系统概述
        2.3.2 宏观工效学模型理论
    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4.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概念界定
        2.4.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
    2.5 潜在类别分析理论
        2.5.1 理论来源与内涵
        2.5.2 潜在类别模型方法的应用
    2.6 理论运用的研究设计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建筑施工高坠事故的社会技术系统的模型建立
    3.1 高处坠落事故案例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社会技术系统宏观工效学模型构建
        3.2.1 概念模型和致因识别原则
        3.2.2 个人子系统致因因素识别
        3.2.3 技术子系统致因因素识别
        3.2.4 组织管理子系统致因因素识别
        3.2.5 内外部环境子系统致因因素识别
        3.2.6 模型整体框架
    3.3 事故致因提取与分析
        3.3.1 事故致因的提取原则
        3.3.2 一起高处坠落事故的致因分析
        3.3.3 事故致因提取后的频数统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施工高坠事故关系网络的主要致因分析
    4.1 高处坠落事故关系网络模型构建
        4.1.1 关系网络中关键要素的界定
        4.1.2 关系网络模型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模型构建
    4.2 关系网络模型分析指标确定
        4.2.1 关系网络中事故致因中心性指标确定
        4.2.2 关系网络整体结构指标确定
    4.3 关系网络模型的整体特征分析和中心性分析
        4.3.1 关系网络整体特征分析
        4.3.2 关系网络事故致因的中心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施工高坠事故的主要致因间的整体交互研究
    5.1 潜在类别模型构建及类别数目确定
        5.1.1 概率参数化和参数估计
        5.1.2 模型适配性分析
    5.2 各类别下主要事故致因的条件概率估计
        5.2.1 主要事故致因的识别确定
        5.2.2 主要事故致因的条件概率估计
    5.3 各类别主要致因的交互分析和可视化研究
        5.3.1 类别1的整体交互性分析
        5.3.2 类别2的整体交互性分析
        5.3.3 类别3的整体交互性分析
        5.3.4 类别4的整体交互性分析
    5.4 综合分析与干预对策研究
        5.4.1 各类别的干预对策分析
        5.4.2 关键节点干预对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关系网络模型中的关系矩阵)

(10)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知识图谱的URTCSM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
    2.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系统分析
    2.2 URTCSM智能知识支持概念框架
    2.3 知识图谱对URTCSM智能知识支持作用分析
    2.4 基于知识图谱的URTCSM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维关联混合粒度的URTCSM领域知识结构模式研究
    3.1 多维关联混合粒度知识建模需求分析
    3.2 URTCSM领域知识分类体系分析
    3.3 URTCSM领域概念模式分析
    3.4 URTCSM领域关系模式分析
    3.5 多维关联混合粒度的URTCSM领域知识结构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知识元抽取方法研究
    4.1 URTCSM领域相关数据源分析
    4.2 URTCSM领域实体知识元抽取方法研究
    4.3 URTCSM领域关系知识元抽取方法研究
    4.4 URTCSM领域属性知识元识别
    4.5 URTCSM领域知识融合
    4.6 URTCSM领域知识存储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的智能知识支持研究
    5.1 URTCSM智能知识支持实现框架分析
    5.2 混合粒度规范知识获取
    5.3 安全事故智能分析
    5.4 安全管理智能决策支持
    5.5 基于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的智能知识支持系统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一起高处坠落事故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W工程项目高处坠落风险中工人不安全行为管理研究[D]. 李金坡. 青岛大学, 2021
  • [2]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 殷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万利高速公路高墩施工工艺安全性评价分析[D]. 马茂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 郑俊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5]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不安全行为及预防对策研究[D]. 赵金坤.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6]基于BIM和VR的建筑工程关键部位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 周雪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致因机理及其管控研究[D]. 郑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研究[D]. 徐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的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致因的关联性研究[D]. 刘焕.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10]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研究[D]. 王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一次高处坠落事故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